关于后进生转化的个案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目的、意义
1、研究背景
在实施九年义务教育的过程中,“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已成为学校教育的一个极为重要的而且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但从实际情况来看,追求升学率、追求高分的现象仍十分严重。要做到两个“全面”(即面向全体学生,促使学生全面发展)是一项十分艰苦的长期的任务,新课程教育理念,要求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发展,鉴于上述原因,“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应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
2、研究目的
(1)小学教育应是基础性十分显著的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促使学生全面发展,体现了“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根本精神,而抓“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正是落实贯彻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最根本的任务。
(2)通过实验,有效的转变全体教师的教育观、人才观、知识观,提高教师转差的基本技能。
3、研究的意义
素质教育的特点在于全体性,它要求一方面必须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应有的发展,另一方面必须使每个学生在社会所要求素质方面达到规定的合格标准。但在实际的教学中,由于种种原因确实产生了一部分学习困难的学生。如何做好这些学生的转化工作,既是摆在教师面前的不可回避的重要课题,也是落实素质教育的需要。
二、个案描述
杜晨炎,男,四年级学生,他学习态度差,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不听课,小动作特别多,偶尔会发言,属随便性性格型。学习习惯差,学习方法不正确,对学习不怎么感兴趣,作业偶尔完成且字迹潦草,丢三落四,要求背诵的课文从来背不过,成绩较差。不讲究个人卫生,衣着拖沓,没有良好的劳动意识,每次值日都会有逃离现象,劳动积极性低,比较懒惰。
三、个案分析
通过家访得知,他父亲工作繁忙,经常出差在外。母亲虽然初中文化程度,
有时间过问孩子的学习,但是看四年级的课本已有难度,辅导工作无法胜任。父亲没空教,母亲不会教,作业从少做到不做,无论我强化对杜晨炎的思想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他就是“刀枪不入”,“无法开窍”。
我翻阅了大量心理学方面的资料,终于证实杜晨炎之所以越来越差,首先是从心理的变化开始的,当心理的变化经历了一定的时期后就必然外化为思想品德和学业成绩水准的下降。由于思想品德和学业成绩水准的下降,又改变了他自身在家庭、学校、老师、同学心目中的地位,这种不良的处境,又强化和加速了他的心理变化过程。这种心理的内在变化与思想品德和学业成绩水准的下降的外在变化相互促进、相互影响。而我在教育与转化中,只注重他在思想品德和学业成绩方面与正常学生的差异,却忽视了他在心理品质、素质方面与正常学生的差异。
心理学上说:由于学生在学习上或思想品德上长期表现不佳而产生焦虑、畏惧等情绪,为了消除这些情绪造成的压抑、紧张心理而采取的逃避、退缩、消极、自暴自弃的行为。这类学生由于成绩长时间提不上去,在班上得不到老师和同学的赞扬,甚至受到歧视,在班级中充当“排尾兵”的角色,无人注意和重视,自尊的需要难以满足,从而感到自卑、压抑,产生退缩性行为。杜晨炎就属于这种状况,由于学习成绩低下,而焦虑不安,缺乏信心,甘愿落后,认为自己无能,不敢面对困难和克服困难,设法躲到一个安全的地方去,避免与其他同学接触,怕与老师谈话。
四、指导策略及追踪 作为教师,只有给予相应的帮助和心理疏导,促使他在心理上能逐步健康,成绩能不断提高,能力不断加强。古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曾说过:“了解什么样的人得了病,比了解一个人得了什么样的病更为重要。”了解了他的心理特点及其成因后,那么我们老师必须有针对性地加强对他的心理建设,加强对他的心理监护,使他的心理健康发展,树立信心,从本质上转化他,进一步提高教育实效。
针对杜晨炎的实际情况,我是这样转化的: 1、深入家庭,进行家教指导。
孩子是家庭的折射,孩子的成长离不开良好家庭环境的影响。要想解决他的不良表现,还得从他的家庭入手。
首先,我利用家访,向家长提出:“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事,让他自己去做。”帮助家长提高思想认识、转变观念,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进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其次,要求家长督促孩子完成家庭作业,经常查看孩子的作业。不要以分数来衡量孩子的成绩,当他的成绩不理想的时候,家长也不要以打骂相威胁。这样,形成浓厚的家庭文化教育氛围,帮助孩子形成自觉学习的态度,改变家长对家庭教育的认识,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
2、发现他积极的因素,促进转化。
在课堂中,多为杜晨炎提供表现机会,结合班上具体情况,开展一些集体的活动和竞赛,任命他为负责人,让他感到被信任和责任感,在组织活动中,他的主动参与使他觉得班上的活动,自己也是一份子,从而达到消除行为惰性的效果。
3、尊重和信任他,正确看待“反复”。
信任是一种人格力量,它促人奋进,使人努力。对他来说,只有信任他,才能得到他的信任。信任他,也是尊重他人格的表现,也只有这样,才能消除他自暴自弃的心理。他的错误不可能在一次两次之间完全改变,我要耐心对待他的错误。
4、发掘闪光点找位置
每一颗星星在天空中都有自己的位置,每一个学生在班上都有自己的作用。后进生自卑之处就在于,他们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杜晨炎也是这样,他不知道自己的长处,不知道自己在同学心目中的位置。我建议召开“闪闪的星星”主题班会,在班会上,大家争相发言,指出他的优点,杜晨炎听了大家的发言非常激动。课后,他对同桌说:“我没想到,我还会有这么多优点!”在班会的最后,我趁热打铁,鼓励他在发扬原来优点的基础上,再创造新的优点。这样,通过帮助他挖掘自身的优点,在集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他积极性高涨,为赢得集体的承认,他在交往方面更加主动,更加自信。
5、运用多种评价,促进发展
维果茨基说过:“我们不盯着儿童发展的昨天,而应该盯着儿童发展的明天”。他在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家庭环境、同学的态度,使他在一定程度受到打击。作为教师如果不是实事求是地用发展的眼光评价他,他的个性发展必然受到
限制。因此,要调动他的积极性、主动性,老师必须注意课堂上的评价,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他。当发现他今天能主动参与劳动,于是就及时在同学面前表扬他;当他能主动帮助同学的时候,同学给予一声感激的“谢谢”;当他做错事的时候,引导他由自己找出不对的地方,并想出假如再出现类似情况会怎么去做。当他在家中有出色的表现的时候,由家长反馈到学校,并给予鼓励„„
经过一段时间的师生共同努力,这个男孩的进步是有目共睹的,平时在和同学的交往中,能主动退让,家长也反映他在家能做一些简单的家务事,不会想要什么就朝着要什么了。他从一个令人讨厌的孩子,成为班级中受人欢迎的一员。他能按时完成作业,和同学友好相处,积极为集体做事,我相信以这样一种乐观向上的精神,他一定会取得更大的进步。
五、结论
学习困难学生并不等同于“废人”,他们形成学困的原因有许许多多,这需要我们更深层次地去探寻。但不管是“学优生”还是“学困生”,他们都需要老师给予他们更多的爱心、耐心和信心,教师要成为他们的良师,更要成为他们的益友。
后进生的转化,并非是一蹴而就的轻松事,而是教师的一项必须持久耐心细致认真的“苦差。”后进生的转化,主要是从心理上转化,才能带动思想品德的转化,有了良好的思想品德,其它方面才会发生质的变化,而且会越变越好,最终达到转化的目的,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相反,如果不是从心理的培养这方面下重手,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实行有效的教育,那么,一切将会变得反反复复和欠缺成效,甚至是白费功夫。 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是最难塑造的,虽然杜晨炎同学的进步已有了一些飞跃,但它只是教育过程的一部分,只是他成长中的一个起步,不能说已是彻底的成功。对他的教育使我认识到,转化特殊的学困生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不应该有一丝一毫的松懈与疏忽。
关于后进生转化的个案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目的、意义
1、研究背景
在实施九年义务教育的过程中,“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已成为学校教育的一个极为重要的而且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但从实际情况来看,追求升学率、追求高分的现象仍十分严重。要做到两个“全面”(即面向全体学生,促使学生全面发展)是一项十分艰苦的长期的任务,新课程教育理念,要求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发展,鉴于上述原因,“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应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
2、研究目的
(1)小学教育应是基础性十分显著的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促使学生全面发展,体现了“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根本精神,而抓“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正是落实贯彻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最根本的任务。
(2)通过实验,有效的转变全体教师的教育观、人才观、知识观,提高教师转差的基本技能。
3、研究的意义
素质教育的特点在于全体性,它要求一方面必须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应有的发展,另一方面必须使每个学生在社会所要求素质方面达到规定的合格标准。但在实际的教学中,由于种种原因确实产生了一部分学习困难的学生。如何做好这些学生的转化工作,既是摆在教师面前的不可回避的重要课题,也是落实素质教育的需要。
二、个案描述
杜晨炎,男,四年级学生,他学习态度差,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不听课,小动作特别多,偶尔会发言,属随便性性格型。学习习惯差,学习方法不正确,对学习不怎么感兴趣,作业偶尔完成且字迹潦草,丢三落四,要求背诵的课文从来背不过,成绩较差。不讲究个人卫生,衣着拖沓,没有良好的劳动意识,每次值日都会有逃离现象,劳动积极性低,比较懒惰。
三、个案分析
通过家访得知,他父亲工作繁忙,经常出差在外。母亲虽然初中文化程度,
有时间过问孩子的学习,但是看四年级的课本已有难度,辅导工作无法胜任。父亲没空教,母亲不会教,作业从少做到不做,无论我强化对杜晨炎的思想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他就是“刀枪不入”,“无法开窍”。
我翻阅了大量心理学方面的资料,终于证实杜晨炎之所以越来越差,首先是从心理的变化开始的,当心理的变化经历了一定的时期后就必然外化为思想品德和学业成绩水准的下降。由于思想品德和学业成绩水准的下降,又改变了他自身在家庭、学校、老师、同学心目中的地位,这种不良的处境,又强化和加速了他的心理变化过程。这种心理的内在变化与思想品德和学业成绩水准的下降的外在变化相互促进、相互影响。而我在教育与转化中,只注重他在思想品德和学业成绩方面与正常学生的差异,却忽视了他在心理品质、素质方面与正常学生的差异。
心理学上说:由于学生在学习上或思想品德上长期表现不佳而产生焦虑、畏惧等情绪,为了消除这些情绪造成的压抑、紧张心理而采取的逃避、退缩、消极、自暴自弃的行为。这类学生由于成绩长时间提不上去,在班上得不到老师和同学的赞扬,甚至受到歧视,在班级中充当“排尾兵”的角色,无人注意和重视,自尊的需要难以满足,从而感到自卑、压抑,产生退缩性行为。杜晨炎就属于这种状况,由于学习成绩低下,而焦虑不安,缺乏信心,甘愿落后,认为自己无能,不敢面对困难和克服困难,设法躲到一个安全的地方去,避免与其他同学接触,怕与老师谈话。
四、指导策略及追踪 作为教师,只有给予相应的帮助和心理疏导,促使他在心理上能逐步健康,成绩能不断提高,能力不断加强。古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曾说过:“了解什么样的人得了病,比了解一个人得了什么样的病更为重要。”了解了他的心理特点及其成因后,那么我们老师必须有针对性地加强对他的心理建设,加强对他的心理监护,使他的心理健康发展,树立信心,从本质上转化他,进一步提高教育实效。
针对杜晨炎的实际情况,我是这样转化的: 1、深入家庭,进行家教指导。
孩子是家庭的折射,孩子的成长离不开良好家庭环境的影响。要想解决他的不良表现,还得从他的家庭入手。
首先,我利用家访,向家长提出:“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事,让他自己去做。”帮助家长提高思想认识、转变观念,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进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其次,要求家长督促孩子完成家庭作业,经常查看孩子的作业。不要以分数来衡量孩子的成绩,当他的成绩不理想的时候,家长也不要以打骂相威胁。这样,形成浓厚的家庭文化教育氛围,帮助孩子形成自觉学习的态度,改变家长对家庭教育的认识,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
2、发现他积极的因素,促进转化。
在课堂中,多为杜晨炎提供表现机会,结合班上具体情况,开展一些集体的活动和竞赛,任命他为负责人,让他感到被信任和责任感,在组织活动中,他的主动参与使他觉得班上的活动,自己也是一份子,从而达到消除行为惰性的效果。
3、尊重和信任他,正确看待“反复”。
信任是一种人格力量,它促人奋进,使人努力。对他来说,只有信任他,才能得到他的信任。信任他,也是尊重他人格的表现,也只有这样,才能消除他自暴自弃的心理。他的错误不可能在一次两次之间完全改变,我要耐心对待他的错误。
4、发掘闪光点找位置
每一颗星星在天空中都有自己的位置,每一个学生在班上都有自己的作用。后进生自卑之处就在于,他们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杜晨炎也是这样,他不知道自己的长处,不知道自己在同学心目中的位置。我建议召开“闪闪的星星”主题班会,在班会上,大家争相发言,指出他的优点,杜晨炎听了大家的发言非常激动。课后,他对同桌说:“我没想到,我还会有这么多优点!”在班会的最后,我趁热打铁,鼓励他在发扬原来优点的基础上,再创造新的优点。这样,通过帮助他挖掘自身的优点,在集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他积极性高涨,为赢得集体的承认,他在交往方面更加主动,更加自信。
5、运用多种评价,促进发展
维果茨基说过:“我们不盯着儿童发展的昨天,而应该盯着儿童发展的明天”。他在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家庭环境、同学的态度,使他在一定程度受到打击。作为教师如果不是实事求是地用发展的眼光评价他,他的个性发展必然受到
限制。因此,要调动他的积极性、主动性,老师必须注意课堂上的评价,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他。当发现他今天能主动参与劳动,于是就及时在同学面前表扬他;当他能主动帮助同学的时候,同学给予一声感激的“谢谢”;当他做错事的时候,引导他由自己找出不对的地方,并想出假如再出现类似情况会怎么去做。当他在家中有出色的表现的时候,由家长反馈到学校,并给予鼓励„„
经过一段时间的师生共同努力,这个男孩的进步是有目共睹的,平时在和同学的交往中,能主动退让,家长也反映他在家能做一些简单的家务事,不会想要什么就朝着要什么了。他从一个令人讨厌的孩子,成为班级中受人欢迎的一员。他能按时完成作业,和同学友好相处,积极为集体做事,我相信以这样一种乐观向上的精神,他一定会取得更大的进步。
五、结论
学习困难学生并不等同于“废人”,他们形成学困的原因有许许多多,这需要我们更深层次地去探寻。但不管是“学优生”还是“学困生”,他们都需要老师给予他们更多的爱心、耐心和信心,教师要成为他们的良师,更要成为他们的益友。
后进生的转化,并非是一蹴而就的轻松事,而是教师的一项必须持久耐心细致认真的“苦差。”后进生的转化,主要是从心理上转化,才能带动思想品德的转化,有了良好的思想品德,其它方面才会发生质的变化,而且会越变越好,最终达到转化的目的,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相反,如果不是从心理的培养这方面下重手,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实行有效的教育,那么,一切将会变得反反复复和欠缺成效,甚至是白费功夫。 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是最难塑造的,虽然杜晨炎同学的进步已有了一些飞跃,但它只是教育过程的一部分,只是他成长中的一个起步,不能说已是彻底的成功。对他的教育使我认识到,转化特殊的学困生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不应该有一丝一毫的松懈与疏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