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代社会道德问题--现象与反思

论当代社会道德问题——现象与反思

一、引论

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道德使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具有认识、调节、教育、评价以及平衡五个功能。道德作为一种抽象的、思想性的、人们心里内在的社会范围内的言行标尺,它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所决定,并且为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服务。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级范围有着不同的道德观念。道德同法律在某种意义上作用是一致的,相对法律而言道德是在无形中设定了社会的价值取向,分辩了人们的行为正确与否,具有更加普遍、更加全面,也更加多层次的包含范围,但它没有法律的强制性,也很少有专设机构和人员来维护道德。所以道德对人们的言行和社会的价值取向更多的是通过教化、引导、熏陶和呼吁等方式来做出规范,教导人们认识自己,对家庭、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应负的责任和应尽的义务,在正确的意识趋势和引导下正确选择自己的行为和生活方式。

在我们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道德一直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小到个人的成长发展、立名成就,大到历史的曲折发展、社会的朝代更替,都与道德密不可分。所以,在五千年中华文明史中,道德把中华民族塑造成了一个“礼仪之邦”,华夏儿女也以崇尚礼仪、彬彬文雅而被世界所认识。然而,时至今日,道德缺失却突然像一场瘟疫在中国蔓延开来,并且方式和涉及面越加的让人难以想象。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时下的道德缺失,社会转型期的价值观转变、家庭道德教育的缺乏、学校和社会传统文化的流失,都是造成现在社会出现越来越严重的道德问题的原因。

二、案例评述

还是用一些现实的实例来讨论一下吧。2013年11月16日早上,正赶上班高峰期,一位女孩上车后顺利的找到了座位并坐下,之后上来一名老人并向其索要座位,因为觉得受到了某种程度的侵犯,该女孩就没有向老人让出座位,没想到的是这位老人竟然口出脏话,并一屁股坐到了女孩的身上。该行为给女孩心里产生了极大的心理伤害,以至于其在工作中情绪极度不稳定而请假回家。类似于此的索要座位事件已经不足为奇,我们就以此来讨论事件中主人翁的道德意识。依照我们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女孩是应该为老人让座,但是如果

当时女孩有身体不舒服,或者心情不好,又或者前一天晚上没有休息好而觉得自己当时的身体状况无法坚持站在车上(当然这只是一种假设),那么她不让座是情有可原的。而老人上车后发现没有座位,那么应该以一种温和的、商量的口气和年轻乘客对话,而不是态度强硬的索要座位,把让座当成是理所当然,首先作为一位老人,有更多的人生经历,更加懂得尊重是相互的,而不是对一位年轻女孩进行语言甚至肢体上的伤害。道德指导我们应该尊老爱幼,应该热情帮助他人,但是有多少老人坐下后连一句“谢谢”都没有,并非说让座为了换回一句感谢,但是一句“谢谢”是对行为的认可,对道德的赞扬,让周围看到的人至少在心里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和感染,这样的相互尊重才能让道德不断地传播。

再比如近年来一起又一起的老人摔倒无人搀扶事件,这又是为何而来而且是越来越泛滥了呢?这不得不让我们对此类事情的起源所造成的不良影响进行说明,2006年南京的“彭宇案”给世人灌输了一种另类的助人思维:遇到有老人摔倒在路上,在上前搀扶之前得先考虑会不会被当成是肇事者,有没有目击者,即便有目击者那么目击者是否愿意为你作证,或者有没有摄像头能拍到自己,甚至自己搀扶的时候让路人帮忙用手机录下视频,以此等等行为来为自己的无辜和热心证明,要么就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这说出来可笑,但是事实就是如此。这样的事件,这样的案例,如何教育我们的国人相互帮助,如何让我们尊老、爱老,又如何让我们不怀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这些年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让世界为之震惊,然而国人道德文化的缺失也让世界蔑视,极力的追求经济价值,丰富个人的物质世界,却将作为一个人最起码应该拥有的本性都丧失了,那么最后所追求到的物质世界里生活的只能算是一只动物。我们的国体教育一直呼吁我们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但是现实当中的种种发问,“不是你撞的你为什么扶她”“不是你撞得你干嘛送她去医院”“不是你撞得你为什么垫付医药费”却让我们在发扬道德面前望而却步,起初也许会在内心里谴责自己反思自己,觉得心里有所愧疚,然而日渐习惯的经历和满耳充闻的恶劣消息,逐渐的让人们原本还深感不安的心灵慢慢的平复下来,觉得不去理会,不去“自找事端”成了自然而然的情理之事。那么有几人会在乎所谓的道德,又有几人因为心里的道德标杆而践行其事,甚至有几人会相信道德的作用能体现在自己的身上。道德所弘扬之事反而像“病毒”一样人人避而远之,或者有人都告诫自己周围的亲朋好友去如何

预防这种“病毒”。古训有云“人之初,性本善”,但是当利用人性的善良去谋取自己的私欲成为一种社会现象的时候,然而这种谋取私利的行为又不够触及法律的高压线,道德的价值和意义通过一种什么样方式起到作用,而不至于像眼下的形同虚设就值得去探索和实践。如果个人或集体的行为已经失去了道德的控制,那么必要的时候法律就会出面,比如近年来的“三聚氰胺奶粉事件”、“医生护士拐卖婴儿事件”、频发的校园安全事件等,起初道德意识的丧失才会让践行者有了某些大胆的想法,当大胆的想法在实践初期没有得到周围人的监督和阻止,那么终有一天践行者会因有利可图而丧心病狂的彻底撇开道德来大行其道,在这些人的眼里只有利益欲望,任何事情都可以钱权交易而风平浪静,他们践踏着道德的底线还大肆宣扬自己的人格高尚。

三、建议措施

道德缺失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一直有很多方面在呼吁,也有很多人在为之付出,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我们伟大民族的传统道德正在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那么如何维护道德的权威性,让顺应时代潮流的道德思想植根于每个人的思想中就成了一个社会性的话题。个人以为有以下三种措施:

(一)教育为本

道德缺失的表现是社会行为,而社会行为的主体是成年人,未成年人和小孩的个人行为更多的是效仿,本善的心性在内心教化着他们。然而社会性的道德缺失最大的受害者就是孩子,而最终体现者就是伴随着当代孩子长大成人后的未来时代。所以从孩时就对其进行道德教育,这份责任不仅在于家长、老师,而在于我们每一个人,如果每个人都把弘扬传统道德作为一份责任,那么教育本身就是随处可施。在家庭教育中,没有任何一位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从小就丧失道德培养而让其心术不正,而且相对而言新一代的父母文化水平更高,绝大多数父母对子女的教育除了祖辈传下来的朴实、简单而直接的教育方式以外,会通过更多的更加全面的方式教育孩子,当然现在多数都是独生子女,父母也可能会在有意无意教育孩子划分过于明显的个人界线,如果引导偏差就会变成自私,所以父母应该随时随地的以身边的事情来教育子女正确的做事方法。而学校教育就更加重要,尽管一直以来的教育改革希望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并且把德放在了首位,但是整个社会的利益取向让宣传口号比改革成绩要显著的多,在学校里,儿子不

再是以个体生活,他们在保护自己的独立人格的同时也要照顾到他人的感受,这与家庭教育有更切身的区别,那么在这个小社会里如何弘扬和发挥道德,就是教育改革的一个重点,特别是现在社会道德问题严重缺失更加凸显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和急切性。还有一种教育就是社会教育,每个人用自己的亲身示范来告诉我们周围的年轻人和孩子,什么行为是对的,什么又是错的。

(二)法律保障

法律和道德都是社会的行为规范,起到维护社会安定和谐,人与人友好相处的作用。然而道德缺乏法律的强制性,所以当违反道德的事情发生以后,除了谴责和不忿很难有更加有效的方法来制止,而法律在国家相关部门的执行下显示出了更强的执行性。没有以人为本理念的法律的约束,只会让更多的人忘记到的底线,只会让更多无视人性、践踏生命的悲剧上演,从三聚氰胺到地沟油,从北京摔童案到教师猥亵女学生事件,最终的根源无不为我们敲响了道德缺失的警钟,如果我们的道德影响力具有足够强大的威慑力,那么怎么会等到这些人触到了法律的底线才会最终罢手?法律的启动是要在恶行付之行动之后,但往往法律的启动也意味着悲惨的一幕已经发生,道德就是应该让罪恶在思想上窒息,然而现实的一幕幕惨剧正在一遍又一遍的讽刺着我们的传统道德,也许在我们大多数人心目当中,道德依旧是美好的、是应该保留和发扬的,但国家和社会本身对道德的尊重程度已经让人们只能讲道德留在心里而难以付之行动,法律是道德的后盾,没有法律的支持、提倡和监督,道德底线的最终结果只能是没有底线。从很多报道不难看出,这些一件又一件的丑恶事件往往就在众目睽睽之下发生,可为什么没有人站出来阻止呢?因为法律没有提供给我们发扬道德文明的支持和保障,丑恶者们无惧道德的审判,而我们普通人对丑恶者的制裁却只能通过道德去批判,这样最终的结果可想而知。所以制定更加合理的、人文的法律是维护道德的较为显著的手段。

(三)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

现在社会的流浪者或乞讨者,或碰瓷、敲诈、勒索者为何如此之多,除了道德底线降低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社会保障制度的残缺和执行力度的残弱,如果老人们能在自己的晚年享受到最起码的温饱,如果无业者能够通过社会机构的帮助找到一份既体面又可以养家糊口的工作,如果那些身残的孩子能够在

国家所设立的专门机构过上正常人的生活,如果我们的生活保障能够不打折扣的实施到每个人的身上,那么我们的城管会不会变得很可爱,我们的医生会不会变得像亲人,我们的商人会不会真的把顾客当成上帝,也许不尽然,但是即便如此我们的社会也会精彩很多,我们的道德画面不至于变得如此丑陋。道德约束的是人的行为,但当以食为天的人民无法保证自身的温饱的时候,道德就变得那么脆弱和难以顾及,到此我们也许可以得出这么一个段论,我们并不健全的社会保障把一些为生活所迫的人逼上了邪路,社会保障残弱的执行力正在让传统美德变成当今社会的奢侈品。

四、结语

其实,道德缺失有很多方面的原因,而上述所提到的三个措施绝不是相互独立、毫无关联的,就如开始提到的一样,建立一些维护道德、主持正义的机构,并将其与法律、教育和社保制度有机结合起来是很有必要的。康德说过“那最神圣恒久而日新月异的,那最使我们感到惊奇与震撼的两件东西,是天上的星空和我们心中的道德律”。所以当下社会我们的传统道德受到了各种考验和非议,但是我们不能因为现在社会的道德缺失而自行其是,而应该重新唤醒自己心中的道德使命,用自己力所能及的方式去维护和发扬道德,只有我们大家在维护道德权威上达成了共鸣,社会自然而然会变得和谐、安泰、祥和。

论当代社会道德问题——现象与反思

一、引论

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道德使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具有认识、调节、教育、评价以及平衡五个功能。道德作为一种抽象的、思想性的、人们心里内在的社会范围内的言行标尺,它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所决定,并且为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服务。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级范围有着不同的道德观念。道德同法律在某种意义上作用是一致的,相对法律而言道德是在无形中设定了社会的价值取向,分辩了人们的行为正确与否,具有更加普遍、更加全面,也更加多层次的包含范围,但它没有法律的强制性,也很少有专设机构和人员来维护道德。所以道德对人们的言行和社会的价值取向更多的是通过教化、引导、熏陶和呼吁等方式来做出规范,教导人们认识自己,对家庭、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应负的责任和应尽的义务,在正确的意识趋势和引导下正确选择自己的行为和生活方式。

在我们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道德一直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小到个人的成长发展、立名成就,大到历史的曲折发展、社会的朝代更替,都与道德密不可分。所以,在五千年中华文明史中,道德把中华民族塑造成了一个“礼仪之邦”,华夏儿女也以崇尚礼仪、彬彬文雅而被世界所认识。然而,时至今日,道德缺失却突然像一场瘟疫在中国蔓延开来,并且方式和涉及面越加的让人难以想象。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时下的道德缺失,社会转型期的价值观转变、家庭道德教育的缺乏、学校和社会传统文化的流失,都是造成现在社会出现越来越严重的道德问题的原因。

二、案例评述

还是用一些现实的实例来讨论一下吧。2013年11月16日早上,正赶上班高峰期,一位女孩上车后顺利的找到了座位并坐下,之后上来一名老人并向其索要座位,因为觉得受到了某种程度的侵犯,该女孩就没有向老人让出座位,没想到的是这位老人竟然口出脏话,并一屁股坐到了女孩的身上。该行为给女孩心里产生了极大的心理伤害,以至于其在工作中情绪极度不稳定而请假回家。类似于此的索要座位事件已经不足为奇,我们就以此来讨论事件中主人翁的道德意识。依照我们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女孩是应该为老人让座,但是如果

当时女孩有身体不舒服,或者心情不好,又或者前一天晚上没有休息好而觉得自己当时的身体状况无法坚持站在车上(当然这只是一种假设),那么她不让座是情有可原的。而老人上车后发现没有座位,那么应该以一种温和的、商量的口气和年轻乘客对话,而不是态度强硬的索要座位,把让座当成是理所当然,首先作为一位老人,有更多的人生经历,更加懂得尊重是相互的,而不是对一位年轻女孩进行语言甚至肢体上的伤害。道德指导我们应该尊老爱幼,应该热情帮助他人,但是有多少老人坐下后连一句“谢谢”都没有,并非说让座为了换回一句感谢,但是一句“谢谢”是对行为的认可,对道德的赞扬,让周围看到的人至少在心里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和感染,这样的相互尊重才能让道德不断地传播。

再比如近年来一起又一起的老人摔倒无人搀扶事件,这又是为何而来而且是越来越泛滥了呢?这不得不让我们对此类事情的起源所造成的不良影响进行说明,2006年南京的“彭宇案”给世人灌输了一种另类的助人思维:遇到有老人摔倒在路上,在上前搀扶之前得先考虑会不会被当成是肇事者,有没有目击者,即便有目击者那么目击者是否愿意为你作证,或者有没有摄像头能拍到自己,甚至自己搀扶的时候让路人帮忙用手机录下视频,以此等等行为来为自己的无辜和热心证明,要么就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这说出来可笑,但是事实就是如此。这样的事件,这样的案例,如何教育我们的国人相互帮助,如何让我们尊老、爱老,又如何让我们不怀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这些年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让世界为之震惊,然而国人道德文化的缺失也让世界蔑视,极力的追求经济价值,丰富个人的物质世界,却将作为一个人最起码应该拥有的本性都丧失了,那么最后所追求到的物质世界里生活的只能算是一只动物。我们的国体教育一直呼吁我们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但是现实当中的种种发问,“不是你撞的你为什么扶她”“不是你撞得你干嘛送她去医院”“不是你撞得你为什么垫付医药费”却让我们在发扬道德面前望而却步,起初也许会在内心里谴责自己反思自己,觉得心里有所愧疚,然而日渐习惯的经历和满耳充闻的恶劣消息,逐渐的让人们原本还深感不安的心灵慢慢的平复下来,觉得不去理会,不去“自找事端”成了自然而然的情理之事。那么有几人会在乎所谓的道德,又有几人因为心里的道德标杆而践行其事,甚至有几人会相信道德的作用能体现在自己的身上。道德所弘扬之事反而像“病毒”一样人人避而远之,或者有人都告诫自己周围的亲朋好友去如何

预防这种“病毒”。古训有云“人之初,性本善”,但是当利用人性的善良去谋取自己的私欲成为一种社会现象的时候,然而这种谋取私利的行为又不够触及法律的高压线,道德的价值和意义通过一种什么样方式起到作用,而不至于像眼下的形同虚设就值得去探索和实践。如果个人或集体的行为已经失去了道德的控制,那么必要的时候法律就会出面,比如近年来的“三聚氰胺奶粉事件”、“医生护士拐卖婴儿事件”、频发的校园安全事件等,起初道德意识的丧失才会让践行者有了某些大胆的想法,当大胆的想法在实践初期没有得到周围人的监督和阻止,那么终有一天践行者会因有利可图而丧心病狂的彻底撇开道德来大行其道,在这些人的眼里只有利益欲望,任何事情都可以钱权交易而风平浪静,他们践踏着道德的底线还大肆宣扬自己的人格高尚。

三、建议措施

道德缺失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一直有很多方面在呼吁,也有很多人在为之付出,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我们伟大民族的传统道德正在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那么如何维护道德的权威性,让顺应时代潮流的道德思想植根于每个人的思想中就成了一个社会性的话题。个人以为有以下三种措施:

(一)教育为本

道德缺失的表现是社会行为,而社会行为的主体是成年人,未成年人和小孩的个人行为更多的是效仿,本善的心性在内心教化着他们。然而社会性的道德缺失最大的受害者就是孩子,而最终体现者就是伴随着当代孩子长大成人后的未来时代。所以从孩时就对其进行道德教育,这份责任不仅在于家长、老师,而在于我们每一个人,如果每个人都把弘扬传统道德作为一份责任,那么教育本身就是随处可施。在家庭教育中,没有任何一位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从小就丧失道德培养而让其心术不正,而且相对而言新一代的父母文化水平更高,绝大多数父母对子女的教育除了祖辈传下来的朴实、简单而直接的教育方式以外,会通过更多的更加全面的方式教育孩子,当然现在多数都是独生子女,父母也可能会在有意无意教育孩子划分过于明显的个人界线,如果引导偏差就会变成自私,所以父母应该随时随地的以身边的事情来教育子女正确的做事方法。而学校教育就更加重要,尽管一直以来的教育改革希望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并且把德放在了首位,但是整个社会的利益取向让宣传口号比改革成绩要显著的多,在学校里,儿子不

再是以个体生活,他们在保护自己的独立人格的同时也要照顾到他人的感受,这与家庭教育有更切身的区别,那么在这个小社会里如何弘扬和发挥道德,就是教育改革的一个重点,特别是现在社会道德问题严重缺失更加凸显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和急切性。还有一种教育就是社会教育,每个人用自己的亲身示范来告诉我们周围的年轻人和孩子,什么行为是对的,什么又是错的。

(二)法律保障

法律和道德都是社会的行为规范,起到维护社会安定和谐,人与人友好相处的作用。然而道德缺乏法律的强制性,所以当违反道德的事情发生以后,除了谴责和不忿很难有更加有效的方法来制止,而法律在国家相关部门的执行下显示出了更强的执行性。没有以人为本理念的法律的约束,只会让更多的人忘记到的底线,只会让更多无视人性、践踏生命的悲剧上演,从三聚氰胺到地沟油,从北京摔童案到教师猥亵女学生事件,最终的根源无不为我们敲响了道德缺失的警钟,如果我们的道德影响力具有足够强大的威慑力,那么怎么会等到这些人触到了法律的底线才会最终罢手?法律的启动是要在恶行付之行动之后,但往往法律的启动也意味着悲惨的一幕已经发生,道德就是应该让罪恶在思想上窒息,然而现实的一幕幕惨剧正在一遍又一遍的讽刺着我们的传统道德,也许在我们大多数人心目当中,道德依旧是美好的、是应该保留和发扬的,但国家和社会本身对道德的尊重程度已经让人们只能讲道德留在心里而难以付之行动,法律是道德的后盾,没有法律的支持、提倡和监督,道德底线的最终结果只能是没有底线。从很多报道不难看出,这些一件又一件的丑恶事件往往就在众目睽睽之下发生,可为什么没有人站出来阻止呢?因为法律没有提供给我们发扬道德文明的支持和保障,丑恶者们无惧道德的审判,而我们普通人对丑恶者的制裁却只能通过道德去批判,这样最终的结果可想而知。所以制定更加合理的、人文的法律是维护道德的较为显著的手段。

(三)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

现在社会的流浪者或乞讨者,或碰瓷、敲诈、勒索者为何如此之多,除了道德底线降低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社会保障制度的残缺和执行力度的残弱,如果老人们能在自己的晚年享受到最起码的温饱,如果无业者能够通过社会机构的帮助找到一份既体面又可以养家糊口的工作,如果那些身残的孩子能够在

国家所设立的专门机构过上正常人的生活,如果我们的生活保障能够不打折扣的实施到每个人的身上,那么我们的城管会不会变得很可爱,我们的医生会不会变得像亲人,我们的商人会不会真的把顾客当成上帝,也许不尽然,但是即便如此我们的社会也会精彩很多,我们的道德画面不至于变得如此丑陋。道德约束的是人的行为,但当以食为天的人民无法保证自身的温饱的时候,道德就变得那么脆弱和难以顾及,到此我们也许可以得出这么一个段论,我们并不健全的社会保障把一些为生活所迫的人逼上了邪路,社会保障残弱的执行力正在让传统美德变成当今社会的奢侈品。

四、结语

其实,道德缺失有很多方面的原因,而上述所提到的三个措施绝不是相互独立、毫无关联的,就如开始提到的一样,建立一些维护道德、主持正义的机构,并将其与法律、教育和社保制度有机结合起来是很有必要的。康德说过“那最神圣恒久而日新月异的,那最使我们感到惊奇与震撼的两件东西,是天上的星空和我们心中的道德律”。所以当下社会我们的传统道德受到了各种考验和非议,但是我们不能因为现在社会的道德缺失而自行其是,而应该重新唤醒自己心中的道德使命,用自己力所能及的方式去维护和发扬道德,只有我们大家在维护道德权威上达成了共鸣,社会自然而然会变得和谐、安泰、祥和。


相关内容

  • 论文规范写作
  • 论文规范写作课程论文 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 姓名:梁金凤 学号:210814053 技术规范与道德规范作为双重标准 近年来,学术论文的重要性已引起了多方的注意,学术论文作为评先进.评职称的重要依据.学术界人士纷纷发表大量文章作为自己前进的阶梯,中国目前已成为世界上的第一大论文生产国,但是在寻求数量的 ...

  • 和谐社会中大学生集体责任感内涵的思考
  • 和谐社会中大学生集体责任感内涵的思考 摘 要:传统性的消解和现代性的生成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带来各种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的冲突,这使我国传统的以弘扬集体主义为宗旨的高校德育工作遭遇了时代性的难题.很多调查研究显示:当代大学生越来越重视自我,普遍缺乏集体责任感.在"和谐社会"的背景下对传 ...

  • 关于"余秋雨现象"争论的回顾与反思
  • 关于"余秋雨现象"争论的回顾与反思 学生姓名:张振华 指导教师:孙强 [摘要]:上世纪80年代,散文创作相对薄弱,但进入90年代以来,散文突然显现繁盛的局面.这一时期,余秋雨异军突起,以一本<文化苦旅>闯入散文领域,受到了广泛的好评.但是当"苦旅" ...

  • 简论西方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主要特征与意义_聂文军
  • 伦理学研究STUDIEINETHICS DOI:10.15995/j.cnki.llxyj.2016.01.011 2016年第1期(总第81期) 简论西方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主要特征与意义 聂文军 首先,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伦理思想呈现出一个十分[摘要]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伦理思想具有如下主要特征. 明显 ...

  • 浅谈当代社会现象与反思
  • 论当代社会道德问题--现象与反思 在当今信息高速发达的时代,我们从各种网络媒体总能第一时间收到各种新闻事件.国内的,国际的:军事的,娱乐的:层出不穷,离开电脑桌旁,让手机关机,电视休息,静静闭上眼睛细细的回忆时代的变迁. 30年代,到延安去,到太行去,参加革命去: 40年代,到辽沈去,到平津去,到长 ...

  • 当代大学生的国学使命
  • 当代大学生的国学使命 系 别: 大众传媒系 学生姓名: 何云波 专业班级: 新闻一班 学 号: [1**********] 指导教师: 2011 年4 月12 日 摘 要 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是研究中国传统文明的一门学问.国学经典著作如<论语>.<孟子> ...

  • 敬畏生命与生命价值观
  • 作者:陆树程朱晨静 社会科学 2008年06期 中图分类号:B82-0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5833(2008)02-0141-07 随着当代生命科技的迅猛发展,人类主体性力量日益彰显,生命样态正在从自然进化走向人工安排.在这一历史进程中,人们的生命价值观也在发生着变化.从生命价 ...

  • 生命强力的呼唤
  • 摘 要:如何让学生走进鲁迅世界,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目前最为迫切的是要阐释鲁迅文化的当代意义.在鲁迅看来,国民灵魂的丑陋是个体生命意识的丧失和个体生命意志的削弱.鲁迅作品的生命强力是基于对国民性格的反思.生命意识的自觉和生命的强力便是"立人"的根本. 关键词:鲁迅作品:当代意义 ...

  • 当代大学生与中国传统文化
  •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一九九六年第一期 当代大学生与中国传统文化 陈占安 赵为民 潘成鑫 张晓娟 "当代大学生与中国传统文化"课题组前阶段就这一课题在北京大学开展了问卷调查(获有效答卷374份)和走访.座谈等工作,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一些思考. 一.当代大学生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