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英语
论新好莱坞电影的艺术特征
徐时俊(南昌陆军学院科文教研室)
摘
要:新好莱坞电影在继承和借鉴传统的基础上,力求在电影
五六十年代传统的好莱坞电影走进了萧条期,好莱坞管理层开始大胆启用新人导演寻求突破,新导演大多出身学院派,具有较系统的影视理论,能够借鉴其他国家电影的风格,新人导演的上位意味传统好莱坞拍摄风格推出了历史舞台。另外,这一时期看电影的人群中大部分是由社会中较高层次的人和新兴的年轻人组成,他们喜欢更有深度和层次的电影,喜欢在电影中开阔自己的思维。正这部分观众对传统好莱坞电影的厌恶,加快了新好莱坞电影的兴起。
二、新好莱坞电影的艺术特征(一)电影主题
中更多的体现出对社会问题、对历史问题、对人类问题的思考。许多导演试图打破传统好莱坞电影的拍摄原则,寻求一条符合时代的影视发展之路。本文通过分析新好莱坞电影的主题、结构、风格,总结了新好莱坞电影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新好莱坞;传统好莱坞
十九世纪末,爱迪生发明了电影视镜为美国电影产业拉开了序幕。时至今日,在美国电影中占据重要地位的好莱坞电影在世界电影中占据着绝对的优势。好莱坞电影之所以成功,根本的原因是好莱坞电影已经超出了电影的本质,好莱坞电影是一种文化。好莱坞电影的拍摄、制作、宣传、推广等等所有的艺术和商业环节都是全球文化的一个缩影。
一、新好莱坞电影产生的历史背景
传统好莱坞电影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好莱坞出品的西部片、歌舞片、警匪片等等。传统好莱坞电影最辉煌的时期是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这一时期传统好莱坞电影拍摄了五千部左右的影视作品,其中包括《魂断蓝桥》、《乱世佳人》、《公民凯恩》等一系列优秀的影片,这些优秀的作品给饱受战火摧残的民众带来了心灵上的慰藉,但是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传统的好莱坞电影走向了低谷,好莱坞电影业迎来了重要的变革。
(一)风云变幻的美国国内形式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肯尼迪、马尔科姆、马丁·路德·金等人纷纷遇刺,以及七十年代水门事件导致美国政府逐渐失去了民众的信任,民众对美国政府表现除了强烈的不满。另外,这一时期美国国内爆发了第四次金融危机,民众生活受到严重影响。美国民众天生乐观的情绪受到了及其眼中的打击,传统的纸醉金迷的好莱坞电影就不在适合这个时代特色,传统的好莱坞电影逐渐被时代的变革抛弃。
(二)国际电影业的变革
二战以后,欧洲电影出现了明显的复苏。比较有代表性的是英国的喜剧、法国的浪漫剧、意大利现实主义电影等等,这些国家在电影理论上进行的深入的变革,他们对电影的创作、语言、制作都带来的巨大的冲击。在美国本土,习惯了美国式电影的民众,对这些新的影视作品便显出了极大的兴趣,这一时期欧洲电影进入美国市场后都收到较好的效果。好莱坞电影就必须在电影的拍摄理念、制作过程和传播途径中寻求出路,新好莱坞电影随之孕育产生。
(三)好莱坞电影策略的改革
随着电视的普及,人们逐渐对电影的依赖性降低。为了争抢观众,电影业采取了许多了措施,比如,改进电影的屏幕,推出全景电影、立体电影等等。这一时期好莱坞电影不惜重金拍摄大片,在电影中大量应用性、暴力等画面,取悦不同民众,但收效甚微。直到美国正式将电影审核制度,改为电影分级制度,才解除了好莱坞电影的束缚。观众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不同分级的电影,导演也不必将性、暴力等因素强行插入电影作品中,以求博得不同观众的喜好。电影分级制度促进好莱坞电影向着多元化的格局发展,新好莱坞电影的时代拉开的序幕。
(四)导演和观众群的转变
1.体现对生命的反思。上世纪五十年代,美国金融危机对
民众造成了巨大影响,人们开始怀疑骄傲、自由的美国精神,经过越南战争对美国民众内心的洗礼,民众开始反思社会、人性、生命等问题。此时新好莱坞电影将战争等题材的影片般上荧幕,影片中使用大量的影射、隐喻、象征,将战争的残酷表现在观众面前,引起观众的反思。如越战期间上映的《战地医院》,该片以朝鲜战争为背景,影片主人公在战地医院偷看护士洗澡,与护士长偷情,这一系列诙谐、讽刺的场景将这部影片标注上了喜剧的标签,影片通过对战争的讽刺,表达了美国民众反对战争的情绪。
2.关注边缘人群。在美国文化中,妇女、黑人以及瘾君子、
同性恋、精神病患者都是边缘化的人群。新好莱坞电影开始关注这些边缘人群。如女性题材的《末路狂花》讲的是主人公因失手打死一个试图强奸的男子走向逃亡的两名女性形象,影片中两位女性在逃亡中与警察展开一场惊心动魄的博弈。这部影片的上映,无疑是对男权社会抗争的有力途径。再如《费城故事》中讲述了得了艾滋病的主人公是如何收到社会的歧视,并与之抗争,最终争取到自身权利的过程。
(二)电影结构
1.沿袭传统的叙事结构。好莱坞电影的叙述结构大多比较
简单,电影一般由一条或者两条线索构成,这与美国文化中不被束缚的原则有关,往往复杂的叙述线索得不到较高的认可。虽然新好莱坞电影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初步的尝试,但作为追求电影利益的电影制作团队来说,只有做出迎合美国民众口味的作品才能保证自己电影的商业利益。因此,新好莱坞电影已久沿袭着传统好莱坞电影中简单叙事结构。
2.后现代的叙事方式。新好莱坞的导演对电脑电脑特技的
应用消弱了影片的叙事,新好莱坞电影大多采用多线索叙事的方式,这种叙述方式的产生让观众感觉更新颖,能够从多种角度表现事物本身,将观众带入电影情节当中。比如在影片《通天塔》中,导演采用了四条线索,一个摩洛哥家庭、一对美国夫妇、一个日本人和一个墨西哥女人,看似情节杂乱,经过导演的精心设计,将这四条线索巧妙的结合在一起,推动故事情节的逐步深入,最终这部影片也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导演奖和剪辑奖。
(三)电影风格
1.全新的镜头风格。新好莱坞电影镜头喜欢捕捉现实场
景,比如贫民聚居地、凌乱的房间、充满污染的城市环境等都是导演捕捉的场景,增加自己电影的真实性。比如电影《邦妮和克莱德》,一开场导演就将充斥了马达下转第129页
136
翻译探究
比喻在中西翻译传统的相似性探讨
王
一、引言
人们对于翻译比喻的喜爱和认识,往往停留在单一、彼此孤立的层面,至今未能把它作为一个专门领域来全面、系统地开发和研究。本文的目的,即是为了填补译学研究领域目前存在的此种缺憾。本文立足于当代翻译学的描写原则和方法,主要从比较和历时的不同角度,对中西方翻译研究中出现过的各种翻译比喻进行一次较全面而系统的扫描。通过举例,旨在分析比喻实例来比较研究中西译论传统的相似特征。
二、翻译原则的相似
前文提及严复的“信、达、雅”与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如出一辙,可见中西翻译原则的相似性。尤其翻译中“信”或“忠实”这一原则问题,自古以来都是中西译论的核心议题。在西方,这个议题的提出最早可以追溯到贺拉斯(Horace)的名篇《诗艺》,他在谈论诗歌创作时,告诫人们不要“像忠实译者那样逐字翻译。”在我国译史上,“信”的概念最早见于支谦的《法句经序》,文中所引老子之言“美言不信,信言不美”(参见陈福康1992:15)。
法国雨果(Hugo)谓“翻译如以宽颈瓶中水灌注狭颈瓶中”,其中旁倾而流失者必多,也就是说译者对原作的删繁从简,没有忠实于原作的翻译。又如法国伏尔泰(Voltaire)的“从板刻复制中睹原画色彩”;法国梅西里阿克(BachetdeMeziriac)提倡准确翻译,提出“不得给原著塞私货”,并指出,“要评价一部译作的好坏单凭文字优美是不够的。谁都会承认,优秀译者的最大特点是忠实于原作……意大利人说得好,偏离原作意思的翻译不是翻译,而是背叛”。再如斯图尔特·贝茨(E.StuartBates)认为“翻译就和婚事一样,对于好的结合,怎么忠实也不算过分,而对于坏的结合,忠实则是多余的。不论是结婚还是翻译,衡量好坏,唯一合适的标准就是忠于对方。”
三、翻译方法的相似
涉及到“怎么译”即翻译方法时,自古以来,中西方翻译理论都区分了“直译”和“意译”,“死译”和“活译”两对概念。古时西方翻译理论的代表人物西塞罗和我国翻译理论的开山大师支谦都在各自的译论传统中,率先提出了“直译”与“意译”的概念。西塞罗与支谦对“直译”与“意译”的区分,得到了同时代和后世翻译理论家的响应和发扬。
德莱顿认为“Translatingismuchlikedancingonropeswithfetteredlegs”(Dryden,1997:172)。此喻让我们联想到“带着脚镣跳舞”是副何等的累赘感和束缚感,丝毫不能给译作读者提供些许美感,听着那脚镣相互敲击的刺耳的声音甚至反而会流
瑾(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
露出丝丝的痛感,难道这是译者想要取得的效果吗?泰特勒给“优秀翻译”下的结论是将原作优秀完全移植在译作的语言中,“翻译”就是画家的“临摹”风格,被后人所效仿。可见泰特勒此处所说的“临摹”就是把原作所有的优秀的东西全部移入译语中的,不包括那些糟糕的劣等的部分,翻译是有所取舍的,并非全盘照搬,译者不能照搬原作的笔法,而必须用自己的笔法来译出完美的“摹本”,即并非直译或死译。这说明英国翻译家们大都反对直译、死译,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再现原作的精神,他们对意译的观点很有共识。
古代支谦、道安、鸠摩罗什等人主导的“质”、“丽”之争,其实近似于西方译论中的“意译”与“直译”之争。我们再来看罗什曾与僧睿论西方辞体时说的一段话:“天竺国俗,甚重文藻。其宫商体韵,以入弦为善。凡觐国王,必有赞德。见佛之仪,以歌三礼为尊,经中偈颂,皆其式也。但改梵为秦,失其藻蔚,虽得大意,殊隔文体,有似嚼饭与人,非徒失味,乃令呕秽也。”(参见马祖毅1998:42)此处使用了“嚼饭与人”这个妙喻,即把天竺辞体译成汉语后,其美处全失,虽然保存了大意,但辞体却很不相类,好似把饭嚼烂了给别人吃,不仅无味,且令人恶心呕吐。可见罗什极度反对直译而倾向于意译。我们还可从他所译的《大庄严论》中发现他常删掉原文的繁复之处,而且不拘原文体制,经常变易原文,说明他秉承的是“意译”原则。
四、结语
除上所述中西翻译史中还有对翻译功能或译者角色的比喻说法,如托德·伯勒尔指出“翻译是通天塔”;歌德说“翻译是人民的先知”;郭沫若把翻译和创作比作“媒婆与处女”的关系;郑振铎更把翻译比作“奶娘”;钱钟书认为翻译仿佛做媒似的,使国与国之间缔结了“文学因缘”;余光中认为“理想的译诗之中,最好是不见译者之‘我’的。在演技上,理想的译者应该是‘千面人’,不是‘性格演员’”。诸如此类比喻比比皆是,看来为把自己的理论、思想阐述清楚,翻译家们采取了比喻这一佳径。精警的譬喻,往往使人精神为之一振,具有一种奇特的力量,可以使事物突然清晰起来。所有这些列举的比喻,都各有各的道理,并且不论中西,都易于理解。可见,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中西翻译家们对于翻译问题的形象思维是彼此相似或相通的。
参考文献:
[1]陈福康.中国译学理论史稿[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2.[2]郭沫若.谈文学翻译工作[A],1954.翻译研究论文(1949-1983),[C].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1984.
上接第136页
生活趣味。
声的城市景象展现给观众,显示出影片所要
参考文献:
表达的焦虑情绪,随后影片伴着音乐显现出喜剧色彩,充满着
[1]傅廷婷.好莱坞电影服饰设计研究[D].苏州大学硕士论文,2009-6-20.
[2]网络.新好莱坞电影所产生的背景—高考影视专业考前辅导,
(http://blog999.com/c).
2.创新的主义风格。新好莱坞电影推崇暴力美学
,导演利用
视听语言创新了电影新的主题风格。新好莱坞导演们用帅哥和美女担当暴力电影的主角,利用音效和时尚包装,最终呈现给观众的是暴力美学电影。观众已经忘记了暴力电影中的罪恶和丑陋,被唯美的电影所吸引。比如电影《杀死比尔》就将诗意暴力和宁静暴力巧妙的融合在一起,将夸张的画面呈现给观众,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
[3]汪春蕾.旧好莱坞向新好莱坞的演变[J].当代电影,1988-6.[4]马东旭新好莱坞与好莱坞传统方式的异同[J].辽宁大学研究生
院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11-23.
[5]张红军.略论新好莱坞电影的美学特征[J].艺术广角,2003-02-15.
·保罗,沈善.“新好莱坞”的神话[J].电影艺术译丛,1978-06-15.[6]威廉
129
校园英语
论新好莱坞电影的艺术特征
徐时俊(南昌陆军学院科文教研室)
摘
要:新好莱坞电影在继承和借鉴传统的基础上,力求在电影
五六十年代传统的好莱坞电影走进了萧条期,好莱坞管理层开始大胆启用新人导演寻求突破,新导演大多出身学院派,具有较系统的影视理论,能够借鉴其他国家电影的风格,新人导演的上位意味传统好莱坞拍摄风格推出了历史舞台。另外,这一时期看电影的人群中大部分是由社会中较高层次的人和新兴的年轻人组成,他们喜欢更有深度和层次的电影,喜欢在电影中开阔自己的思维。正这部分观众对传统好莱坞电影的厌恶,加快了新好莱坞电影的兴起。
二、新好莱坞电影的艺术特征(一)电影主题
中更多的体现出对社会问题、对历史问题、对人类问题的思考。许多导演试图打破传统好莱坞电影的拍摄原则,寻求一条符合时代的影视发展之路。本文通过分析新好莱坞电影的主题、结构、风格,总结了新好莱坞电影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新好莱坞;传统好莱坞
十九世纪末,爱迪生发明了电影视镜为美国电影产业拉开了序幕。时至今日,在美国电影中占据重要地位的好莱坞电影在世界电影中占据着绝对的优势。好莱坞电影之所以成功,根本的原因是好莱坞电影已经超出了电影的本质,好莱坞电影是一种文化。好莱坞电影的拍摄、制作、宣传、推广等等所有的艺术和商业环节都是全球文化的一个缩影。
一、新好莱坞电影产生的历史背景
传统好莱坞电影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好莱坞出品的西部片、歌舞片、警匪片等等。传统好莱坞电影最辉煌的时期是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这一时期传统好莱坞电影拍摄了五千部左右的影视作品,其中包括《魂断蓝桥》、《乱世佳人》、《公民凯恩》等一系列优秀的影片,这些优秀的作品给饱受战火摧残的民众带来了心灵上的慰藉,但是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传统的好莱坞电影走向了低谷,好莱坞电影业迎来了重要的变革。
(一)风云变幻的美国国内形式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肯尼迪、马尔科姆、马丁·路德·金等人纷纷遇刺,以及七十年代水门事件导致美国政府逐渐失去了民众的信任,民众对美国政府表现除了强烈的不满。另外,这一时期美国国内爆发了第四次金融危机,民众生活受到严重影响。美国民众天生乐观的情绪受到了及其眼中的打击,传统的纸醉金迷的好莱坞电影就不在适合这个时代特色,传统的好莱坞电影逐渐被时代的变革抛弃。
(二)国际电影业的变革
二战以后,欧洲电影出现了明显的复苏。比较有代表性的是英国的喜剧、法国的浪漫剧、意大利现实主义电影等等,这些国家在电影理论上进行的深入的变革,他们对电影的创作、语言、制作都带来的巨大的冲击。在美国本土,习惯了美国式电影的民众,对这些新的影视作品便显出了极大的兴趣,这一时期欧洲电影进入美国市场后都收到较好的效果。好莱坞电影就必须在电影的拍摄理念、制作过程和传播途径中寻求出路,新好莱坞电影随之孕育产生。
(三)好莱坞电影策略的改革
随着电视的普及,人们逐渐对电影的依赖性降低。为了争抢观众,电影业采取了许多了措施,比如,改进电影的屏幕,推出全景电影、立体电影等等。这一时期好莱坞电影不惜重金拍摄大片,在电影中大量应用性、暴力等画面,取悦不同民众,但收效甚微。直到美国正式将电影审核制度,改为电影分级制度,才解除了好莱坞电影的束缚。观众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不同分级的电影,导演也不必将性、暴力等因素强行插入电影作品中,以求博得不同观众的喜好。电影分级制度促进好莱坞电影向着多元化的格局发展,新好莱坞电影的时代拉开的序幕。
(四)导演和观众群的转变
1.体现对生命的反思。上世纪五十年代,美国金融危机对
民众造成了巨大影响,人们开始怀疑骄傲、自由的美国精神,经过越南战争对美国民众内心的洗礼,民众开始反思社会、人性、生命等问题。此时新好莱坞电影将战争等题材的影片般上荧幕,影片中使用大量的影射、隐喻、象征,将战争的残酷表现在观众面前,引起观众的反思。如越战期间上映的《战地医院》,该片以朝鲜战争为背景,影片主人公在战地医院偷看护士洗澡,与护士长偷情,这一系列诙谐、讽刺的场景将这部影片标注上了喜剧的标签,影片通过对战争的讽刺,表达了美国民众反对战争的情绪。
2.关注边缘人群。在美国文化中,妇女、黑人以及瘾君子、
同性恋、精神病患者都是边缘化的人群。新好莱坞电影开始关注这些边缘人群。如女性题材的《末路狂花》讲的是主人公因失手打死一个试图强奸的男子走向逃亡的两名女性形象,影片中两位女性在逃亡中与警察展开一场惊心动魄的博弈。这部影片的上映,无疑是对男权社会抗争的有力途径。再如《费城故事》中讲述了得了艾滋病的主人公是如何收到社会的歧视,并与之抗争,最终争取到自身权利的过程。
(二)电影结构
1.沿袭传统的叙事结构。好莱坞电影的叙述结构大多比较
简单,电影一般由一条或者两条线索构成,这与美国文化中不被束缚的原则有关,往往复杂的叙述线索得不到较高的认可。虽然新好莱坞电影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初步的尝试,但作为追求电影利益的电影制作团队来说,只有做出迎合美国民众口味的作品才能保证自己电影的商业利益。因此,新好莱坞电影已久沿袭着传统好莱坞电影中简单叙事结构。
2.后现代的叙事方式。新好莱坞的导演对电脑电脑特技的
应用消弱了影片的叙事,新好莱坞电影大多采用多线索叙事的方式,这种叙述方式的产生让观众感觉更新颖,能够从多种角度表现事物本身,将观众带入电影情节当中。比如在影片《通天塔》中,导演采用了四条线索,一个摩洛哥家庭、一对美国夫妇、一个日本人和一个墨西哥女人,看似情节杂乱,经过导演的精心设计,将这四条线索巧妙的结合在一起,推动故事情节的逐步深入,最终这部影片也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导演奖和剪辑奖。
(三)电影风格
1.全新的镜头风格。新好莱坞电影镜头喜欢捕捉现实场
景,比如贫民聚居地、凌乱的房间、充满污染的城市环境等都是导演捕捉的场景,增加自己电影的真实性。比如电影《邦妮和克莱德》,一开场导演就将充斥了马达下转第129页
136
翻译探究
比喻在中西翻译传统的相似性探讨
王
一、引言
人们对于翻译比喻的喜爱和认识,往往停留在单一、彼此孤立的层面,至今未能把它作为一个专门领域来全面、系统地开发和研究。本文的目的,即是为了填补译学研究领域目前存在的此种缺憾。本文立足于当代翻译学的描写原则和方法,主要从比较和历时的不同角度,对中西方翻译研究中出现过的各种翻译比喻进行一次较全面而系统的扫描。通过举例,旨在分析比喻实例来比较研究中西译论传统的相似特征。
二、翻译原则的相似
前文提及严复的“信、达、雅”与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如出一辙,可见中西翻译原则的相似性。尤其翻译中“信”或“忠实”这一原则问题,自古以来都是中西译论的核心议题。在西方,这个议题的提出最早可以追溯到贺拉斯(Horace)的名篇《诗艺》,他在谈论诗歌创作时,告诫人们不要“像忠实译者那样逐字翻译。”在我国译史上,“信”的概念最早见于支谦的《法句经序》,文中所引老子之言“美言不信,信言不美”(参见陈福康1992:15)。
法国雨果(Hugo)谓“翻译如以宽颈瓶中水灌注狭颈瓶中”,其中旁倾而流失者必多,也就是说译者对原作的删繁从简,没有忠实于原作的翻译。又如法国伏尔泰(Voltaire)的“从板刻复制中睹原画色彩”;法国梅西里阿克(BachetdeMeziriac)提倡准确翻译,提出“不得给原著塞私货”,并指出,“要评价一部译作的好坏单凭文字优美是不够的。谁都会承认,优秀译者的最大特点是忠实于原作……意大利人说得好,偏离原作意思的翻译不是翻译,而是背叛”。再如斯图尔特·贝茨(E.StuartBates)认为“翻译就和婚事一样,对于好的结合,怎么忠实也不算过分,而对于坏的结合,忠实则是多余的。不论是结婚还是翻译,衡量好坏,唯一合适的标准就是忠于对方。”
三、翻译方法的相似
涉及到“怎么译”即翻译方法时,自古以来,中西方翻译理论都区分了“直译”和“意译”,“死译”和“活译”两对概念。古时西方翻译理论的代表人物西塞罗和我国翻译理论的开山大师支谦都在各自的译论传统中,率先提出了“直译”与“意译”的概念。西塞罗与支谦对“直译”与“意译”的区分,得到了同时代和后世翻译理论家的响应和发扬。
德莱顿认为“Translatingismuchlikedancingonropeswithfetteredlegs”(Dryden,1997:172)。此喻让我们联想到“带着脚镣跳舞”是副何等的累赘感和束缚感,丝毫不能给译作读者提供些许美感,听着那脚镣相互敲击的刺耳的声音甚至反而会流
瑾(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
露出丝丝的痛感,难道这是译者想要取得的效果吗?泰特勒给“优秀翻译”下的结论是将原作优秀完全移植在译作的语言中,“翻译”就是画家的“临摹”风格,被后人所效仿。可见泰特勒此处所说的“临摹”就是把原作所有的优秀的东西全部移入译语中的,不包括那些糟糕的劣等的部分,翻译是有所取舍的,并非全盘照搬,译者不能照搬原作的笔法,而必须用自己的笔法来译出完美的“摹本”,即并非直译或死译。这说明英国翻译家们大都反对直译、死译,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再现原作的精神,他们对意译的观点很有共识。
古代支谦、道安、鸠摩罗什等人主导的“质”、“丽”之争,其实近似于西方译论中的“意译”与“直译”之争。我们再来看罗什曾与僧睿论西方辞体时说的一段话:“天竺国俗,甚重文藻。其宫商体韵,以入弦为善。凡觐国王,必有赞德。见佛之仪,以歌三礼为尊,经中偈颂,皆其式也。但改梵为秦,失其藻蔚,虽得大意,殊隔文体,有似嚼饭与人,非徒失味,乃令呕秽也。”(参见马祖毅1998:42)此处使用了“嚼饭与人”这个妙喻,即把天竺辞体译成汉语后,其美处全失,虽然保存了大意,但辞体却很不相类,好似把饭嚼烂了给别人吃,不仅无味,且令人恶心呕吐。可见罗什极度反对直译而倾向于意译。我们还可从他所译的《大庄严论》中发现他常删掉原文的繁复之处,而且不拘原文体制,经常变易原文,说明他秉承的是“意译”原则。
四、结语
除上所述中西翻译史中还有对翻译功能或译者角色的比喻说法,如托德·伯勒尔指出“翻译是通天塔”;歌德说“翻译是人民的先知”;郭沫若把翻译和创作比作“媒婆与处女”的关系;郑振铎更把翻译比作“奶娘”;钱钟书认为翻译仿佛做媒似的,使国与国之间缔结了“文学因缘”;余光中认为“理想的译诗之中,最好是不见译者之‘我’的。在演技上,理想的译者应该是‘千面人’,不是‘性格演员’”。诸如此类比喻比比皆是,看来为把自己的理论、思想阐述清楚,翻译家们采取了比喻这一佳径。精警的譬喻,往往使人精神为之一振,具有一种奇特的力量,可以使事物突然清晰起来。所有这些列举的比喻,都各有各的道理,并且不论中西,都易于理解。可见,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中西翻译家们对于翻译问题的形象思维是彼此相似或相通的。
参考文献:
[1]陈福康.中国译学理论史稿[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2.[2]郭沫若.谈文学翻译工作[A],1954.翻译研究论文(1949-1983),[C].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1984.
上接第136页
生活趣味。
声的城市景象展现给观众,显示出影片所要
参考文献:
表达的焦虑情绪,随后影片伴着音乐显现出喜剧色彩,充满着
[1]傅廷婷.好莱坞电影服饰设计研究[D].苏州大学硕士论文,2009-6-20.
[2]网络.新好莱坞电影所产生的背景—高考影视专业考前辅导,
(http://blog999.com/c).
2.创新的主义风格。新好莱坞电影推崇暴力美学
,导演利用
视听语言创新了电影新的主题风格。新好莱坞导演们用帅哥和美女担当暴力电影的主角,利用音效和时尚包装,最终呈现给观众的是暴力美学电影。观众已经忘记了暴力电影中的罪恶和丑陋,被唯美的电影所吸引。比如电影《杀死比尔》就将诗意暴力和宁静暴力巧妙的融合在一起,将夸张的画面呈现给观众,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
[3]汪春蕾.旧好莱坞向新好莱坞的演变[J].当代电影,1988-6.[4]马东旭新好莱坞与好莱坞传统方式的异同[J].辽宁大学研究生
院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11-23.
[5]张红军.略论新好莱坞电影的美学特征[J].艺术广角,2003-02-15.
·保罗,沈善.“新好莱坞”的神话[J].电影艺术译丛,1978-06-15.[6]威廉
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