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儒学演变

主题一:古代三大文明区域的形成与演变

第1课 儒学演变

重 点:儒学演变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单独看,儒家思想是静止的;综合看,儒家思想是流动的,有其演化与变迁的过程。)

春秋:儒家学派兴起于春秋,由孔子创始。孔子发展了周公的礼治思想,创造出“仁”这一核心观念,为“礼”输入新的生命力,倡导“克己复礼为仁”。

战国:孟子、荀子分别从不同方向发展了儒家学说。孟子由“仁”发展出“仁政”。荀子重新解释孔子的“礼”,熔礼、法于一炉。

汉朝:汉朝儒学具有阴阳五行色彩。董仲舒提出 “天人感应”、“大一统”学说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把儒家的伦理思想概括为“三纲五常”。儒学开始成为官方哲学。

宋朝:宋朝儒学是儒释道三者的结晶。朱熹充分吸收北宋理学家的思想养料,把天理与人性有机统一起来。

结论:单独看,儒家思想是静止的;综合看,儒家思想是流动的,有其演化与变迁的过程。随着时代的变迁,儒家思想也在与时俱进。

知识点:百家争鸣;显学;孔子的礼和仁;儒家思想的特点;孟子的仁政和性善论;汉武帝从无为到有为;董仲舒的大一统学说、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三纲五常;朱熹的明天理灭人欲。

一、

孔孟之道

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

春秋战国是一个史诗般的生气勃勃的时代。齐、晋等中原国家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称霸中原,而秦、楚等国学习中原的先进文明,相继崛起。在七国争雄的战国时代,由于铁器和牛耕的广泛使用,使农业产量提高,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富国强兵的目的,刺激了各国相继变法改革,而变法比较彻底的秦国国势蒸蒸日上,最终吞并了六国。在列国纵横捭阖的纷争中,思想家们思索着人生的意义、国家的前途等诸多问题,形成了各种学派,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使这一时代成为中国历史上思想最活跃、文化最繁荣的时代之一。

春秋时犹尊礼重信,而七国则绝不言礼与信矣。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春秋时犹严祭祀、重聘享,而七国则无其事矣。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春秋时犹宴会赋诗,而七国则不闻矣。春秋时犹有赴告策书,而七国则无有矣。邦无定交,土无定主,此皆变于一百三十三年之间。

——顾炎武《日知录·周末风俗》

越是社会急剧变动,社会矛盾越是复杂,思想的创造也越是活跃,百家争鸣就是在社会大变革的背景下出现的。“百家”,一是指思想家之多。《汉书·艺文志》称“凡诸子百八十九家”。二是指学派之多,阴阳、儒、墨、名、法、道、杂、农、纵横九家,人称“九流”,加小说家则为“十家”。此外还有兵家、医家等。众多学派围绕时代所提出的法先王与法后王、礼治与法治、王道与霸道以及人性的善恶等命题进行了激烈论争,相互辩驳,相互影响。

代表:孔子(创始人)和孟子。

孔子 字仲尼,鲁国陬人,出身没落贵族,生活在春秋时代。勤奋好学,通晓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周代贵族应掌握的知识),对礼尤为熟悉。其祖上是宋国贵族,因故逃至鲁国。其父是个武士,做过周的宰。

孔子早年丧父,家境清寒。他“十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有所成就),四十而不惑(明白事理,不会动摇),五十而知天命(有使命感),六十而耳顺(听得进不同意见),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学问成熟)。 孔子是古代中国伟大的思想家。针对春秋礼崩乐坏的局面,主张以周礼来规范人们的言行,稳定社会秩序(克己复礼),提出以“仁”为最高的道德准则(仁者爱人)。孔子是古代中国伟大教育家。他通过私人办学来宣传、实践自己的政治主

张,形成儒家思想“四重”特色。

相传孔子整理《诗》、《书》,修订鲁国国史《春秋》作为教材,代表作《论语》。

孔子的教育思想

有教无类:教育对象的广泛性

教六艺及做人的道理:教育内容的全面性 因材施教:教育方法的科学性 周游列国:教育过程的实践性 诲人不倦:教育言论的示范性 兴办私学:教育形式的开创性 (打破学在官府、官师合一的局面)

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年),名轲,鲁国邹邑人,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孟子幼年丧父,靠母亲抚养成人。孟母很重视环境的影响,为了选择合适的邻居,曾经三次搬家。她还割断织布机上正在织的布头来教诫孟子努力学习。 孟子很早就从事教育事业。作为一代名师,孟子受到当时各国学问家和民众的普遍尊祟。齐威王时,孟子到著名的稷下学宫讲学,被尊为稷下先生而留居于学宫。孟子在稷下学宫影响很大,曾被列为卿,领取上大夫的俸禄,并在稷下学宫传道授徒。壮年时期的孟子除因母亲逝世而归丧3年以外,大部分时间是在稷下学宫任教。因讲学有成就,齐威王曾经馈赠百金以示感激。此后,孟子曾到宋国游说宋偃王,又到魏国游说梁惠王,还第二次到齐国的稷下学宫。但齐宣王当政时不让孟子担负具体职事,而只听取其议论和建议。前312年,齐宣王伐燕,孟子进谏,遭到拒绝,遂辞去卿位,还归故乡邹地。

回归故里后,孟子专门从事教学和著述,他还和弟子一起,将言论编辑成《孟子》一书。该书发展了孔子“仁”的学说,认为“仁”出自人的天性,主张人性本善。孟子希望统治者以民为本,推行仁政,将“仁”作为人类正义的基本准则,将“仁政”作为理想国家的范式。

儒家学派兴起于春秋,由孔子创始。孔子发展了周公的礼治思想,创造出“仁”这一核心观念,倡导“克己复礼为仁”,为“礼”输入了新的生命力。孔子的“礼”和“仁”以造就理想人格为最高目标,试图以伦理道德来规范社会秩序、谐调人际关系。孔子之后,孟子、荀子分别从不同方向发展了儒家学说。孟子由“仁”发展出“仁政”。荀子重新解释孔子的“礼”,熔礼、法于一炉,其学生韩非、李斯由此而走向法家。后世儒家多认孟子为正统,奉为儒家又一宗师,而视荀子则为旁门别支。 • •

特点:重伦理、重人事、重实践、重教育。 影响:中国(显学)、周边国家。

二、董仲舒

秦朝:为了有效控制大一统的新局面,秦始皇以法家思想为统治思想,建立背景:汉武帝时期的汉王朝由“无为”转向“有为”。

起一整套中央集权国家机器。

汉初:为吸取秦短命而亡的教训,稳定政局,西汉文帝与景帝采取黄老之术,实行无为而治的修养生息政策。

汉武帝:对内加强中央集权,对外进行抗击匈奴的战争,采用董仲舒的建议,从无为转向有为。

汉武帝即位以后,多次要各地推举贤良和文学人才到朝廷参加对策。董仲舒作为贤良被推举参加对策。汉武帝策问三次,董仲舒对策三次(《举贤良对策》)。文中提到天人感应问题,又称“天人三策”。

(1)天人感应。把上天发生灾异现象与人君的过失行为联系起来,用托天管人的手法,控制皇帝的作为,从而达到安邦治国的目的。(2)大一统。“道之大原出于天”,自然、人事都受制于天命,反映天命的政治秩序和政治思想应该统一。(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4)三纲五常。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仁、义、礼、智、信(天道之体现)。

“天人三策”与贾谊的《治安策》同为西汉“大文”,虽作用不同,但在历史上有着共同的地位,尤其是“天人三策”中的“大一统”思想对中华民族大一统观念的形成,起过非常重大的作用。

意义:儒学开始成为官方哲学(凡要做官之人,只有学习儒学,才有晋升之机。)儒家思想从此成为正统思想。

思想:“天人感应”、“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三纲五常”。

三、朱熹理学

佛教

西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国。 东汉初年,在洛阳建白马寺。

三国两晋时期,佛教传播较广,鸠摩罗什在长安译经;东晋僧人法显到天竺求经,著有《法显》传。

南北朝时期,佛教在中国广为流传,石窟、寺庙等佛教艺术盛行。

唐朝时期,禅宗兴盛。鉴真东渡日本传教;玄奘赴天竺取经,归国后翻译佛经,著《大唐西域记》;高僧义净从广州循海路到天竺,著有《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

道教

2世纪,张道陵创立了“五斗米道”,奉《老子》为经典。 东汉末年,张角创立“太平道”,组织群众起义。

东晋南北朝时期,葛洪、陶弘景和北方的寇谦之综合各派各说,将道教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背景:佛教和道教思辨的特点及其宇宙起源、万物生成的解释对儒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贡献:理学的集大成者。

朱熹是生活在12世纪南宋的哲学家,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其思想成为中国古代社会后期的统治思想。他继承了孔孟关于人性、“仁政”、礼治等思想,对人性与社会政治的关系进行哲学的思考。朱熹对“克己复礼曰仁”的解释:“克,胜也。己,谓身之私欲也。复,反也。礼者,天理之节文也”。

朱熹充分吸收了北宋理学家的思想营养,把天理与人性有机统一起来。他认为宇宙万物源于“天理”,人性和伦常是“天理”在人类社会中的具体表现,儒家的伦理纲常就是天理的具体体现。由于肉体的欲望和尘世的诱惑,人类在后天的成长过程中,往往会背离本性和伦常。回归与生俱来的至善境界的最好途径,就是“明天理、灭人欲”,即克服人欲的蒙蔽去认识天理,从而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朱熹所建立的理学体系把儒家学说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

朱熹的理学吸收佛、道思想,是儒、道、释三教合流后形成的新儒学,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并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

佛、道宇宙观 •

佛教认为宇宙万物原本为空,人经过修行,排除欲望,领悟并达到空的境界,代表作:《四书》注释。该书至元代被尊为科举考试定本后,地位重要,并成为以后输出日本的主要中国文化典籍。

即可成佛。

• 道教认为世界由道而派生,人经过返朴归真的修炼,与道合一,即可成仙。 • 这种成佛、成仙的出世观与儒家重伦理、重人事的入世学说相矛盾,也不符合政治统治的需要。11世纪,北宋思想家周敦颐受道教《太极图》的启发,提出了世界由太极而生的宇宙生成论。程颐、程颢等人认为,世界万物都是由永恒之善的天理支配的。

主题一:古代三大文明区域的形成与演变

第1课 儒学演变

重 点:儒学演变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单独看,儒家思想是静止的;综合看,儒家思想是流动的,有其演化与变迁的过程。)

春秋:儒家学派兴起于春秋,由孔子创始。孔子发展了周公的礼治思想,创造出“仁”这一核心观念,为“礼”输入新的生命力,倡导“克己复礼为仁”。

战国:孟子、荀子分别从不同方向发展了儒家学说。孟子由“仁”发展出“仁政”。荀子重新解释孔子的“礼”,熔礼、法于一炉。

汉朝:汉朝儒学具有阴阳五行色彩。董仲舒提出 “天人感应”、“大一统”学说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把儒家的伦理思想概括为“三纲五常”。儒学开始成为官方哲学。

宋朝:宋朝儒学是儒释道三者的结晶。朱熹充分吸收北宋理学家的思想养料,把天理与人性有机统一起来。

结论:单独看,儒家思想是静止的;综合看,儒家思想是流动的,有其演化与变迁的过程。随着时代的变迁,儒家思想也在与时俱进。

知识点:百家争鸣;显学;孔子的礼和仁;儒家思想的特点;孟子的仁政和性善论;汉武帝从无为到有为;董仲舒的大一统学说、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三纲五常;朱熹的明天理灭人欲。

一、

孔孟之道

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

春秋战国是一个史诗般的生气勃勃的时代。齐、晋等中原国家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称霸中原,而秦、楚等国学习中原的先进文明,相继崛起。在七国争雄的战国时代,由于铁器和牛耕的广泛使用,使农业产量提高,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富国强兵的目的,刺激了各国相继变法改革,而变法比较彻底的秦国国势蒸蒸日上,最终吞并了六国。在列国纵横捭阖的纷争中,思想家们思索着人生的意义、国家的前途等诸多问题,形成了各种学派,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使这一时代成为中国历史上思想最活跃、文化最繁荣的时代之一。

春秋时犹尊礼重信,而七国则绝不言礼与信矣。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春秋时犹严祭祀、重聘享,而七国则无其事矣。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春秋时犹宴会赋诗,而七国则不闻矣。春秋时犹有赴告策书,而七国则无有矣。邦无定交,土无定主,此皆变于一百三十三年之间。

——顾炎武《日知录·周末风俗》

越是社会急剧变动,社会矛盾越是复杂,思想的创造也越是活跃,百家争鸣就是在社会大变革的背景下出现的。“百家”,一是指思想家之多。《汉书·艺文志》称“凡诸子百八十九家”。二是指学派之多,阴阳、儒、墨、名、法、道、杂、农、纵横九家,人称“九流”,加小说家则为“十家”。此外还有兵家、医家等。众多学派围绕时代所提出的法先王与法后王、礼治与法治、王道与霸道以及人性的善恶等命题进行了激烈论争,相互辩驳,相互影响。

代表:孔子(创始人)和孟子。

孔子 字仲尼,鲁国陬人,出身没落贵族,生活在春秋时代。勤奋好学,通晓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周代贵族应掌握的知识),对礼尤为熟悉。其祖上是宋国贵族,因故逃至鲁国。其父是个武士,做过周的宰。

孔子早年丧父,家境清寒。他“十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有所成就),四十而不惑(明白事理,不会动摇),五十而知天命(有使命感),六十而耳顺(听得进不同意见),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学问成熟)。 孔子是古代中国伟大的思想家。针对春秋礼崩乐坏的局面,主张以周礼来规范人们的言行,稳定社会秩序(克己复礼),提出以“仁”为最高的道德准则(仁者爱人)。孔子是古代中国伟大教育家。他通过私人办学来宣传、实践自己的政治主

张,形成儒家思想“四重”特色。

相传孔子整理《诗》、《书》,修订鲁国国史《春秋》作为教材,代表作《论语》。

孔子的教育思想

有教无类:教育对象的广泛性

教六艺及做人的道理:教育内容的全面性 因材施教:教育方法的科学性 周游列国:教育过程的实践性 诲人不倦:教育言论的示范性 兴办私学:教育形式的开创性 (打破学在官府、官师合一的局面)

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年),名轲,鲁国邹邑人,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孟子幼年丧父,靠母亲抚养成人。孟母很重视环境的影响,为了选择合适的邻居,曾经三次搬家。她还割断织布机上正在织的布头来教诫孟子努力学习。 孟子很早就从事教育事业。作为一代名师,孟子受到当时各国学问家和民众的普遍尊祟。齐威王时,孟子到著名的稷下学宫讲学,被尊为稷下先生而留居于学宫。孟子在稷下学宫影响很大,曾被列为卿,领取上大夫的俸禄,并在稷下学宫传道授徒。壮年时期的孟子除因母亲逝世而归丧3年以外,大部分时间是在稷下学宫任教。因讲学有成就,齐威王曾经馈赠百金以示感激。此后,孟子曾到宋国游说宋偃王,又到魏国游说梁惠王,还第二次到齐国的稷下学宫。但齐宣王当政时不让孟子担负具体职事,而只听取其议论和建议。前312年,齐宣王伐燕,孟子进谏,遭到拒绝,遂辞去卿位,还归故乡邹地。

回归故里后,孟子专门从事教学和著述,他还和弟子一起,将言论编辑成《孟子》一书。该书发展了孔子“仁”的学说,认为“仁”出自人的天性,主张人性本善。孟子希望统治者以民为本,推行仁政,将“仁”作为人类正义的基本准则,将“仁政”作为理想国家的范式。

儒家学派兴起于春秋,由孔子创始。孔子发展了周公的礼治思想,创造出“仁”这一核心观念,倡导“克己复礼为仁”,为“礼”输入了新的生命力。孔子的“礼”和“仁”以造就理想人格为最高目标,试图以伦理道德来规范社会秩序、谐调人际关系。孔子之后,孟子、荀子分别从不同方向发展了儒家学说。孟子由“仁”发展出“仁政”。荀子重新解释孔子的“礼”,熔礼、法于一炉,其学生韩非、李斯由此而走向法家。后世儒家多认孟子为正统,奉为儒家又一宗师,而视荀子则为旁门别支。 • •

特点:重伦理、重人事、重实践、重教育。 影响:中国(显学)、周边国家。

二、董仲舒

秦朝:为了有效控制大一统的新局面,秦始皇以法家思想为统治思想,建立背景:汉武帝时期的汉王朝由“无为”转向“有为”。

起一整套中央集权国家机器。

汉初:为吸取秦短命而亡的教训,稳定政局,西汉文帝与景帝采取黄老之术,实行无为而治的修养生息政策。

汉武帝:对内加强中央集权,对外进行抗击匈奴的战争,采用董仲舒的建议,从无为转向有为。

汉武帝即位以后,多次要各地推举贤良和文学人才到朝廷参加对策。董仲舒作为贤良被推举参加对策。汉武帝策问三次,董仲舒对策三次(《举贤良对策》)。文中提到天人感应问题,又称“天人三策”。

(1)天人感应。把上天发生灾异现象与人君的过失行为联系起来,用托天管人的手法,控制皇帝的作为,从而达到安邦治国的目的。(2)大一统。“道之大原出于天”,自然、人事都受制于天命,反映天命的政治秩序和政治思想应该统一。(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4)三纲五常。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仁、义、礼、智、信(天道之体现)。

“天人三策”与贾谊的《治安策》同为西汉“大文”,虽作用不同,但在历史上有着共同的地位,尤其是“天人三策”中的“大一统”思想对中华民族大一统观念的形成,起过非常重大的作用。

意义:儒学开始成为官方哲学(凡要做官之人,只有学习儒学,才有晋升之机。)儒家思想从此成为正统思想。

思想:“天人感应”、“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三纲五常”。

三、朱熹理学

佛教

西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国。 东汉初年,在洛阳建白马寺。

三国两晋时期,佛教传播较广,鸠摩罗什在长安译经;东晋僧人法显到天竺求经,著有《法显》传。

南北朝时期,佛教在中国广为流传,石窟、寺庙等佛教艺术盛行。

唐朝时期,禅宗兴盛。鉴真东渡日本传教;玄奘赴天竺取经,归国后翻译佛经,著《大唐西域记》;高僧义净从广州循海路到天竺,著有《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

道教

2世纪,张道陵创立了“五斗米道”,奉《老子》为经典。 东汉末年,张角创立“太平道”,组织群众起义。

东晋南北朝时期,葛洪、陶弘景和北方的寇谦之综合各派各说,将道教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背景:佛教和道教思辨的特点及其宇宙起源、万物生成的解释对儒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贡献:理学的集大成者。

朱熹是生活在12世纪南宋的哲学家,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其思想成为中国古代社会后期的统治思想。他继承了孔孟关于人性、“仁政”、礼治等思想,对人性与社会政治的关系进行哲学的思考。朱熹对“克己复礼曰仁”的解释:“克,胜也。己,谓身之私欲也。复,反也。礼者,天理之节文也”。

朱熹充分吸收了北宋理学家的思想营养,把天理与人性有机统一起来。他认为宇宙万物源于“天理”,人性和伦常是“天理”在人类社会中的具体表现,儒家的伦理纲常就是天理的具体体现。由于肉体的欲望和尘世的诱惑,人类在后天的成长过程中,往往会背离本性和伦常。回归与生俱来的至善境界的最好途径,就是“明天理、灭人欲”,即克服人欲的蒙蔽去认识天理,从而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朱熹所建立的理学体系把儒家学说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

朱熹的理学吸收佛、道思想,是儒、道、释三教合流后形成的新儒学,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并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

佛、道宇宙观 •

佛教认为宇宙万物原本为空,人经过修行,排除欲望,领悟并达到空的境界,代表作:《四书》注释。该书至元代被尊为科举考试定本后,地位重要,并成为以后输出日本的主要中国文化典籍。

即可成佛。

• 道教认为世界由道而派生,人经过返朴归真的修炼,与道合一,即可成仙。 • 这种成佛、成仙的出世观与儒家重伦理、重人事的入世学说相矛盾,也不符合政治统治的需要。11世纪,北宋思想家周敦颐受道教《太极图》的启发,提出了世界由太极而生的宇宙生成论。程颐、程颢等人认为,世界万物都是由永恒之善的天理支配的。


相关内容

  •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考点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 1."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 1)经济:井田制瓦 ...

  • 儒家思想的演变
  • 儒家思想的演变 1.儒家思想的演变 (1)春秋战国时期形成:孔子.孟子和荀子的思想主张 (2)汉代成为正统思想: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3)宋明发展为理学:两宋时期程颢.程颐和朱熹的思想主张.明朝陆九渊和王阳明的思想主张 (4)明清时期的新发展:李贽的异端 ...

  • 专题三.中国传统文化 主流思想的演变
  • 专题三.中国传统文化 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百家争鸣1儒学的创立和发展 (1)孔子思想和成就 ①政治主张:"仁"与"礼"的学说:希望统治者"克己复礼",推行"德治":从而在人人道德自觉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② ...

  • 中国传统主流文化思想的演变
  • 中国古代史一轮复习 中国传统主流文化思想的演变 高考知识点解读: 1.概括中国传统主流文化思想的演变 (1)开始创立:春秋时期,孔子提出"仁"的学说,主张在政治上"为政以德".将奴隶社会的道德标准.行为规范发展为"礼". (2)继承发展:战 ...

  • 中国传统文化与儒学的演变
  • 一.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 1."文化"与"culture" 文化:广义指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指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式.--也泛指一般知识. Culture:克罗伯.克鲁克洪的著名 ...

  • 专题三 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演变
  • 2014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 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演变 一.考纲与课标 二.复习方法 1.本专题要求考生明确一条主线和五个发展阶段,一条主线是指儒家思想从产生到发展的演变过程.五个发展阶段分别是春秋时期.战国时期.汉朝.宋明.明清之际儒家思想发展. 2.本专题要把握"中国传统文化&quo ...

  • 试析儒家思想地位演变的原因
  • 试析儒家思想地位演变的原因 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实验中学 夏克传 邮码:528100 一.形成与发展阶段 (一)春秋战国--形成 春秋:奴隶社会瓦解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分封制走向崩溃,周王室衰微而诸侯强大起来,开始了争霸战争. 战国:生产力迅速发展:各国为争霸竞相改革,促使思想的自由.活跃, ...

  • 2010年高考历史试题分类汇编: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 2010年高考历史试题分类汇编--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0年广东卷)15. "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这首诗反映了 A. 孟子的"仁政" B董仲舒的"独尊儒术" C. 王阳明的" ...

  • [儒学发展史]
  • ----传承中国文化    彰显民族精粹---- 中华国学精粹典藏 <儒学发展史> 儒家学说,亦称儒学,起源于东周春秋时期,和"道家"."墨家""法家""阴阳家"等诸子百家之一,汉朝汉武帝时期起,成为中国社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