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训练(含答案)

文言文复习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并注意句子中加点的实词或虚词。(10分)

洪武改元,新设浙江按察司,以鼎为佥事,分部台、温。台、温自方氏窃据,伪官悍将二百人,暴横甚。鼎尽迁之江、淮间,民始安。平阳知州梅镒坐赃,辨不已,民数百咸诉知州无罪。鼎将听之,吏白鼎:‚释知州,如故出何?‛鼎叹曰:‚法以诛罪,吾敢畏谴,诛无罪人乎!‛释镒,以情闻,报如其奏。宁海民陈德仲支解黎异,异妻屡诉不得直。鼎一日览牒,有青蛙立案上,鼎曰:‚蛙非黎异乎?果异,止勿动。‛蛙果勿动,乃逮德仲,鞫实,立正其罪。

1.平阳知州梅镒坐赃,辨不已,民数百咸诉知州无罪。(5分) ..

答案:平阳知州梅镒犯贪赃的罪行,不停地辩解,几百个平民都申诉知州无罪。(得分点:‚坐‛、‚已‛各1分,倒装句1分,句意2分)

2.法以诛罪,吾敢畏谴,诛无罪人乎!(5分)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法律是用来诛杀罪人的,我怎敢因为怕被责罚,而诛杀无辜之人呢!(得分点:‚罪‛、‚谴‛各1分,句意2分)

参考译文:

洪武元年,新设立浙江按察司,任命熊鼎为佥事,分管台、温。台、温自从被方氏私下占据以后,伪官悍将有两百人,非常残暴凶恶。熊鼎将他们全部迁到长江和淮河之间,百姓才安定下来。平阳知州梅镒犯贪赃的

罪行,不停地辩解,几百个平民都申诉知州无罪。熊鼎正要听从,有一个小吏禀告道:‚如果释放了知州,问起我们来怎么办?‛熊鼎叹气说:‚法律是用来诛杀罪人的,我怎敢因为怕被责罚,而诛杀无辜之人呢!‛熊鼎释放了梅镒,将情况上奏皇帝,皇帝回复照此执行。宁海平民陈德仲肢解了黎异,黎异的妻子多次投诉都不能伸冤。一天熊鼎披览案卷,有只青蛙立在案头,熊鼎说:‚青蛙你是不是黎异?如果是,就停下来不要动。‛青蛙果然停在那里不动。熊鼎就逮捕了陈德仲,审讯得知实情,立刻就治了他的罪。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并注意句子中加点的实词或虚词。(8分)

盾幼从征士琅邪诸葛璩受‚五经‛,通章句。璩学徒常有数十百人,盾处其间,无所狎比。璩异之,叹曰:‚此生重器,王佐才也。‛初为抚军行参军,迁尚书中兵郎。盾美风姿,善举止,每趋奏,高祖甚悦焉。入兼中书通事舍人,除安右录事参军,舍人如故。

盾有孝性,随父宿直于廷尉,母刘氏在宅,夜暴亡,左手中指忽痛,.

不得寝。及晓,宅信果报凶问,其感通如此。服制未终,父又卒,盾居丧五年,不出庐户,形骸枯悴,家人不复识。乡人王端以状闻,高祖嘉之,敕累遣抑譬。

3.璩异之,叹曰:‚此生重器,王佐才也。‛(4分) ..

答案:诸葛璩认为他很特别,感叹道:‚此人是承担重任的大器,是辅佐帝王的大才啊!‛(得分点:‚重器‛、‚王佐‛各1分,句意2分)

4.及晓,宅信果报凶问,其感通如此。(4分) ....

答案:等到天亮,家中来人果然报告了母亲去世的坏信息,他和母亲之间的心灵相通竟到了这种地步。(得分点:‚凶问‛、‚感通‛各1分,句意2分)

参考译文:

臧盾自幼跟从拒绝朝廷官职的名士琅邪诸葛璩学习‚五经‛,精通剖章析句。诸葛璩的学生常常有几十至上百人,臧盾天天和他们相处,但从不和他们亲近。诸葛璩认为他很特别,感叹道:‚此人是承担重任的大器,是辅佐帝王的大才啊!‛臧盾初出仕任抚军行参军,后来迁任尚书中兵郎。他风度潇洒,仪容修美,举止优雅,每当他上前奏事,高祖都很高兴。臧盾入京兼任中书通事舍人,后被任命为安右录事参军,舍人的职位不变。

臧盾有孝顺的德性,他跟随父亲头天晚上在廷尉值班,母亲刘氏在家中,半夜突然暴病身亡,臧盾左手中指突然剧痛,不能入睡。等到天亮,家中来人果然报告了母亲去世的坏消息,他和母亲之间的心灵相通竟到了这种程度。为母亲服丧未满,父亲又去世了,臧盾守丧五年,不出草庐,形容憔悴,骨瘦如柴,家人都认不出他了。同乡人王端把情况呈报朝廷,高祖对他十分赞赏,多次派人宽慰开导他。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并注意句子中加点的实词或虚词。(10分) 邹穆公有令,食凫雁者必以秕,毋敢以粟。于是,仓无秕求易于民,二石粟而易一石秕。吏请曰:‚以秕食雁,为无费也。今求秕于民,二石粟而易一石秕,以秕食雁,则费甚矣。请以粟食之。‛公曰:‚去!非而所知

也。夫百姓煦牛而耕,曝背而耘,若勤而不敢惰者,岂为鸟兽也哉?粟米,人之上食也,奈何其以养鸟也?且汝知小计而不知大计。周谚曰‘囊漏贮中’,而独弗闻欤?夫君者,民之父母也,取仓之粟移之与民,此非吾粟乎?鸟苟食邹之秕,不害邹之粟而已。粟之在仓与其在民,于吾何择?‛邹民闻之,皆知其私积之与公家为一体也。

5.邹穆公有令,食凫雁者必以秕,毋敢以粟。(3分) ...

答案:邹穆公下令,喂鹰等鸟类必须用秕谷,不能用粟。(得分点:‚食‛、‚以‛、‚毋‛各1分)

6.煦牛而耕,曝背而耘。(3分) ...

答案:老百姓太阳刚出来就赶牛下地耕种,烈日晒着脊背仍在地里劳作。(得分点:‚煦‛、‚牛‛、‚曝‛各1分)

7.邹民闻之,皆知其私积之与公家为一体也。(4分) ......

答案:邹地的老百姓听说了这件事,都知道他们的私人囤积和公家是一个整体了。(得分点:‚之‛、‚其‛、‚私积‛、‚一体‛各1分)

参考译文:

邹穆公下令,喂鹰等鸟类必须用秕谷,不能用粟。这样仓库中没有秕谷了,于是在人民中请求换秕谷,二石(计量单位) 粟谷换一石秕谷。官吏请示说:‚用秕谷喂鹰,是为了不浪费。现在向老百姓请求秕谷,用二石粟

谷换一石秕谷,用秕谷喂鹰,就太浪费了。请求用粟喂鹰。‛穆公说:‚滚!这不是你能知道的。老百姓太阳刚出来就赶牛下地耕种,烈日晒着脊背仍在地里劳作,像这样勤苦不敢懈怠,哪里是为了鸟兽呢?粟,是人的上等食物,怎能用它养鸟呢?并且你知小不知大。周地的谚语说‘口袋里漏出的粮食仍留在仓库中’,难道只有你没有听说过吗?君王是百姓的父母,那粮仓的粟转到百姓那里,难道就不是我的粟了吗?鸟如果吃邹地的秕,是不损失邹地的粟罢了。粟在仓中和在人民那里,(这两种) 我怎样选择呢?‛邹地的老百姓听说了这件事,都知道他们的私人囤积和公家的是一个整体了。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2题。(23分。其中,选择题9分,每小题3分;简答题4分;翻译题10分)

妖 术

于公者,少任侠,喜拳勇,力能持高壶,作旋风舞。崇祯间,殿试在都,仆疫不起,患之。会市上有善卜者,能决人生死,将代问之。既至,未言,卜者曰:‚君莫欲问仆病乎?‛公骇应之。曰:‚病者无害,君可危。‛公乃自卜。卜者起卦,愕然曰:‚君三日当死!‛公惊诧良久。卜者从容曰:.

‚鄙人有小术,报我十金,当代禳之。‛公自念,生死已定,术岂能解。不应而起,欲出。卜者曰:‚惜此小费,勿悔勿悔!‛爱公者皆为公惧,劝罄橐以哀之。公不听。

倏忽至三日,公端坐旅舍,静以觇之,终日无恙。至夜,阖户挑灯,.

倚剑危坐。一漏向尽,更无死法。意欲就枕,忽闻窗隙窣窣有声。急视之,.

一小人荷戈入,及地则高如人。公捉剑起,急击之,飘忽未中。遂遽小,.

复寻窗隙,意欲遁去。公疾斫之,应手而倒。烛之,则纸人,已腰断矣。 .

公不敢卧,又坐待之。逾时,一物穿窗入,怪狞如鬼。才及地,急击①

之,断而为两,皆蠕动。恐其复起,又连击之,剑剑皆中,其声不软。审视,则土偶,片片已碎。 .

于是移坐窗下,目注隙中。久之闻窗外如牛喘有物推窗棂房壁震摇其势欲倾公惧覆压计不如出而斗之遂剨然脱扃奔而出。见一巨鬼,高与檐齐;昏月中,见其面黑如煤,眼闪烁有黄光,上无衣,下无履,手弓而腰矢。公方骇,鬼则弯②矣。公以剑拨矢,矢堕。欲击之。则又关③矣。公急跃避,矢贯于壁,战战有声。鬼怒甚,拔佩刀,挥如风,望公力劈。公猱进,刀中庭石,石立断。公出其股间,削鬼中踝,铿然有声。鬼益怒,吼如雷,转身复剁。公又伏身入,刀落,断公裙。公已及胁下,猛斫之,亦铿然有声,鬼仆而僵。公乱击之,声硬如柝。烛之,则一木偶,高大如人。弓矢尚缠腰际,刻画狰狞;剑击处,皆有血出。公因秉烛待旦。方悟鬼物皆卜人遣之,欲致人于死,以神其术也。

次日,遍告交知,与共诣卜所。卜人遥见公,瞥不可见。或曰:‚此翳形术④也,犬血可破。‛如公言,戒备而往。卜人又匿如前。急以犬血沃立处,但见卜人头面,皆为犬血模糊,目灼灼如鬼立。乃执付有司而杀之。 .

异史氏曰:‚尝谓买卜为一痴。世之讲此道而不爽于生死者几人?卜之而爽,犹不卜也。且即明明告我以死期之至,将复如何?况有借人命以神.

其术者,其可畏不尤甚耶!‛

(选自《聊斋志异》)

[注] ①禳:祈祷消灾祛邪的祭祀形式。②弯:拉弓;指开弓射箭。③关:与上文的‚弯‛意思相同。④翳形术:即隐身法。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A .静以觇之 .

B .倚剑危坐 . 觇:暗中观察 危:端正

烛:用烛光照 C .烛之,则纸人 .

D .卜之而爽 . 爽:心里踏实

解析:D 项,‚爽‛,错。

答案:D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 .公乃自卜 .

B .急击之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

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C .皆为犬血模糊 .D .审视,则土偶 .

解析:A 项中两个‚乃‛都是副词,分别是‚就‛和‚竟然‛的意思。B 项中两个‚之‛分别是代词‚他‛和动词‚到……去‛。C 项中两个‚为‛都是介词,表被动。D 项中第一个‚则‛是副词,相当于‚原来是‛;后一个‚则‛是连词,可译为‚那么‛。

答案:C

10.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久之闻窗外如牛喘/有物推窗棂房壁/震摇其势/欲倾公/惧覆压/计不如出而斗之/遂剨然脱扃/奔而出

B .久之闻窗外如牛喘/有物推窗棂/房壁震摇/其势欲倾公/惧覆压/计不如出而斗之/遂剨然脱扃/奔而出

C .久之/闻窗外如牛喘/有物推/窗棂房壁震摇/其势欲倾/公惧覆压/计不如出而斗之/遂剨然脱扃/奔而出

D .久之/闻窗外如牛喘/有物推窗棂/房壁震摇/其势欲倾/公惧覆压/计不如出而斗之/遂剨然脱扃/奔而出

解析:久之,闻窗外如牛喘,有物推窗棂,房壁震摇,其势欲倾。公惧覆压,计不如出而斗之,遂剨然脱扃,奔而出。

答案:D

11.于公最大的特点是什么?(4分) 答案:有勇有谋。

12.把文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爱公者皆为公惧,劝罄橐以哀之。(4分)

(2)急视之,一小人荷戈入,及地则高如人。(3分)

(3)方悟鬼物皆卜人遣之,欲致人于死,以神其术也。(3分)

参考答案:(1)爱护于公的人,都为他感到害怕,劝他把口袋里的钱全部拿出来,哀求算卦的(给予解救) 。(2)(于公) 急忙往那儿一看,只见一个小人,扛着戈矛钻进来,跳到地上,就和真人一般高。(3)(于公) 才醒悟过来,那些鬼物都是算卦的派来的,想臵人于死地,来证明他的卦术高明。

参考译文:

于公年轻的时候非常侠义,喜好打拳,力气很大,能举起高大沉重的漏壶,舞动起来如同旋风。明朝崇祯年间,他在北京参加殿试,仆人病得卧床不起,他很忧虑。刚巧市上有个高明的算卦先生,能判断人的生死,他想去替仆人问问吉凶。到了算卦先生跟前,还没等说话,算卦的就问他:

‚你不是想问仆人的病吗?‛他大吃一惊,就照实回答了。算卦的说:‚病人倒没有什么妨害,你可危险了。‛于公就让他给自己算算。算卦的给他算了一卦,很吃惊地说:‚你三天之内当死!‛于公很惊讶诧异了半天。算卦的不慌不忙地说:‚敝人有个小小的法术,你给我十两银子做报酬,我可以替你祈祷消灾。‛于公心想,生死已经定局了,一个小小的法术,怎么能解救呢?没有应声就站起来,想要往回走。算卦的说:‚舍不得这么一点小钱,你不要后悔,不要后悔!‛爱护于公的人,都为他感到害怕,劝他把口袋里的钱全部拿出来,哀求算卦的给予解救。于公不听。

一转眼就到了第三天,于公端端正正地坐在旅店里,静静地窥测动静,直到天黑也没有什么灾祸。到了晚上,他关上房门点上灯,倚着一把宝剑,还是端端正正地坐着。一更快要结束的时候,他也没有死的征兆。刚要躺下睡觉,忽听窗缝有响声。急忙往那儿一看,只见一个小人,扛着戈矛钻进来,跳到地上,就和真人一般高。于公抓过宝剑跳起来,急忙迎头一击,剑飘空而没有击中。小人突然缩小,又去寻找窗缝,想要逃走。他迅速砍去,小人应手倒在地下。拿灯一照,原来是个纸人,已经被拦腰砍断了。

于公不敢躺下睡觉,继续坐在凳子上等着。过了一个时辰,一个怪物穿窗而入,面目狰狞,像个恶鬼。它刚刚跳到地上,于公眼疾手快,挥剑一击,断成两截儿,还都在地上蠕动着。于公怕它再起来,又连续砍击,剑剑都砍中了,而且中剑的声音不是柔软的肉体。仔细一看,原来是个泥塑的偶像,一片一片的,已经砍碎了。

于公就把座位移到窗下,不眨眼地瞅着窗缝。过了好长时间,听见窗外呼哧呼哧的好像牛在喘息,有个东西正在用力推窗户,房梁和墙壁都摇摇晃晃的,好像要倒塌。他怕被房子压住,心想不如出去和它决斗,就哗啦一声拨开门闩,奔了出去。只见窗外站着一个大鬼,和房檐一样高;在昏暗的月光下,见它脸色黑得像煤炭,眼里闪烁着黄色的光;上身没有穿

衣服,脚上没有穿鞋子,手里拿着弓,腰里插着箭。于公刚一愣神,大鬼就射了一箭。于公用剑拨一下箭头,箭头就掉到地上;刚要挥剑还击,又射来一箭。于公迅速跳到一旁躲开,箭头穿进墙壁,发出响声。大鬼火了,从腰上拔出佩刀,挥动得呜呜风响,朝着于公劈下来。于公像猴子般敏捷,纵身往前一跳,大鬼的刀劈在阶石上,阶石立即断裂了。于公从大鬼两腿之间钻过去,挥剑砍削它的脚踝骨,发出铿铿的响声。大鬼更火了,吼声如雷,转身又剁了一刀。于公又弯腰钻过去。大鬼的刀落下来,砍断了于公的袍襟。于公已经钻到它的肋下,猛然砍了一剑,铿的一声,大鬼一个跟头跌倒了,直挺挺地躺在地上。于公挥起宝剑,横七竖八地砍了一阵,发出敲梆子似的梆梆的声音。拿灯一照,原来是个木偶,又高又大,像个人形。弓箭还缠在腰上,被刻画得面貌狰狞;被剑砍伤的地方,都流出了鲜血。于公害怕还有鬼怪前来伤害他,就点着灯烛等待天亮。这时他才醒悟过来,三个鬼物都是算卦的派来的,想臵人于死地,来证明他的卦术高明。

第二天,于公把这个情况告诉给所有的朋友,和大家一起到算卦的地方。算卦的老远看见了于公,就隐蔽起来让人看不见。有人说:‚这是隐身法,用狗血可以破它。‛于公依照这个说法,做好准备又去找算卦的人。算卦的又和上次一样隐蔽起来了。于公迅速把狗血泼到他刚才站着的地方,只见那个家伙,头上和脸上全被狗血浇得模模糊糊,眼睛亮闪闪的,像个鬼似的站在那里。于公就把他抓起来,交给官府把他杀掉了。

异史氏说:‚有人曾经说过,花钱算卦的人是傻子。世上有些人想从卦里得知吉凶,可是算了一卦之后,跟自己的生死丝毫不差的,有几个人呢?算一卦,如果和生死实际不符,就像没算一样。而且即使明明白白地告诉自己死期已经到了,算一卦又能怎么样呢?何况还有借别人的性命以证明他的卦术高明的,那不是更可怕吗?‛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10题。(23分。其中,选择题9分,每小题3分;简答题4分;翻译题10分)

信陵君救赵论(节选)

[明]唐顺之 论者以窃符为信陵君之罪,余以为此未足以罪信陵也。夫强秦之暴亟矣,今悉兵以临赵,赵必亡。赵,魏之障也。赵亡,则魏且为之后。赵、.

魏,又楚、燕、齐诸国之障也,赵、魏亡,则楚、燕、齐诸国为之后。天下之势,未有岌岌于此者也。故救赵者,亦以救魏;救一国者,亦以救六国也。窃魏之符以纾魏之患,借一国之师以分六国之灾,夫奚不可者? .

然则信陵果无罪乎?曰:又不然也。余所.诛者,信陵君之心也。信陵一公子耳,魏固有王也。赵不请救于王,而谆谆焉请救于信陵,是赵知有信陵,不知有王也。平原君以婚姻激信陵,而信陵亦自以婚姻之故,欲急.

救赵,是信陵知有婚姻,不知有王也。其窃符也,非为魏也,非为六国也,为赵焉耳。非为赵也,为一平原君耳。使祸不在赵,而在他国,则虽撤魏之障,撤六国之障,信陵亦必不救。使赵无平原,而平原亦非信陵之姻戚,.

虽赵亡,信陵亦必不救。则是赵王与社稷之轻重,不能当一平原公子,而魏之兵甲所恃以固其社稷者,只以供信陵君一姻戚之用。幸而战胜,可也,.

不幸战不胜,为虏于秦,是倾魏国数百年社稷以殉姻戚,吾不知信陵何以谢魏王也。 .

夫窃符之计,盖出于侯生,而如姬成之也。侯生教公子以窃符,如姬为公子窃符于王之卧内,是二人亦知有信陵,不知有王也。余以为信陵之自为计,曷若以唇齿之势,激谏于王,不听,则以其欲死秦师者而死于魏王之前,王必悟矣。侯生为信陵计,曷若见魏王而说之救赵,不听,则以其欲死信陵君者而死于魏王之前,王亦必悟矣。如姬有意于报信陵,曷若乘王之隙而日夜劝之救,不听,则以其欲为公子死者而死于魏王之前,王

亦必悟矣。如此,则信陵君不负魏,亦不负赵;二人不负王,亦不负信陵君。何为计不出此?信陵知有婚姻之赵不知有王内则幸姬外则邻国贱则夷门野人又皆知有公子不知有王则是魏仅有一孤王耳。

虽然,魏王亦不得无罪也。兵符藏于卧内,信陵亦安得窃之?信陵不忌魏王,而径请之如姬,其素窥魏王之疏也;如姬不忌魏王,而敢于窃符,其素恃魏王之宠也。木朽而蛀生之矣。古者人君持权于上,而内外莫敢不肃。则信陵安得树私交于赵?赵安得私请救于信陵?如姬安得衔.信陵之恩?信陵安得卖恩于如姬?履霜之渐,岂一朝一夕也哉!由此言之,不特众人不知有王,王亦自为赘旒也。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窃魏之符以纾魏之患 纾:解除 .

B .平原君以婚姻激信陵 . 激:感激

谢:请罪

衔:接受 C .吾不知信陵何以谢魏王也 .D .如姬安得衔信陵之恩 .

解析:B 项,激:激将。

答案:B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赵亡,则魏且为之后 .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

B .而平原亦非信陵之姻戚 .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

C .而魏之兵甲所恃以固其社稷者 .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

D .余所诛者,信陵君之心也 .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 .

解析:A 项“则”,那么/却;B 项“之”,的/这;C 项“以”,用来/并列连词;D 项“所”,均为所字结构。

答案:D

8.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信陵知有婚姻之赵/不知有王/内则幸姬/外则邻国/贱则夷门/野人又皆知有公子/不知有王/则是魏仅有一孤王耳。

B .信陵知有婚姻之赵/不知有王/内则幸姬/外则邻国/贱则夷门野人又皆知有/公子不知有王/则是魏仅有一孤王耳。

C .信陵知有婚姻之赵/不知有王/内则幸姬/外则邻国/贱则夷门野人/又皆知有公子/不知有王/则是魏仅有一孤王耳。

D .信陵知有婚姻之赵/不知有王/内则幸姬/外则邻国/贱则夷门野人/又皆知有公子/不知有王则是/魏仅有一孤王耳。

答案:C

9.请简述本文中作者的观点。(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信陵君窃符救赵,动机不良;魏王亦有过错,作者借此批评君主大权旁落现象。

10.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夫强秦之暴亟矣,今悉兵以临赵,赵必亡。(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余以为信陵之自为计,曷若以唇齿之势,激谏于王。(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履霜之渐,岂一朝一夕也哉!(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那强大的秦国暴虐到极点了,现在出动全国的军队来进攻赵国,赵国一定会灭亡。

(2)我认为信陵君替自己着想,不如用魏、赵两国唇齿相依的形势,向魏王激切劝谏。

(3)脚踩着路上的寒霜就知道寒冬即将到来,难道说“一朝一夕”就会突然发生吗?

参考译文:

评论者拿盗窃兵符一事作为信陵君的罪过,我认为凭这一点还够不上拿来责罪于信陵君。那强大的秦国暴虐到极点了,现在出动全国的军队来进攻赵国,赵国一定会灭亡。赵国是魏国的屏障,赵国亡了,那么魏国将要步其后尘;赵国与魏国,又是楚、燕、齐各国的屏障,赵、魏亡了,那么楚、燕、齐各国就得步其后尘了。天下的形势,再没有岌岌可危到像当时一样的了。因此,救赵国,也就是用以救魏国;救这一个国家,也就是用以救六个国家啊。盗窃魏国的兵符来解脱魏

国的祸患,借用一国的军队来分担六国的灾难,这有什么不可以的!

那么信陵君真的没有罪过吗?回答是:这话又不对了。我所责备的,是信陵君的心啊!信陵君不过是一个王室公子罢了,魏国自有其君王。赵国不请求于魏王,而不断地恳切求救于信陵君,这说明赵国只知道有信陵君,不知道还有个魏王。平原君用亲戚情分来激将信陵君,而信陵君也为了亲戚,想急于救赵,这说明信陵君只知道有自己的亲戚,不知道还有个君王。他的盗窃兵符,不是为了魏国,不是为了六国,而是为了赵国才如此。其实也不是为了赵国,只是为了一个平原君罢了。假使祸患不在赵国,而在其他国家,即使撤销了魏国的屏障,撤销了六国的屏障,信陵君也必然不会去拯救的。假使赵国没有平原君,或者平原君不是信陵君的亲戚,纵然赵国亡了,信陵君也必然不会拯救的。这就是说赵王及其国家的轻重,不能与一个平原公子相称;而且魏国的军备原是依靠它来巩固自己的国家的,如今却拿来供信陵君的一个亲戚使用了。幸而战胜了,还算是可以的;如果不幸而战不胜,做了秦国的俘虏,就是倾覆了魏国几百年来的国家命运来殉葬于自己的亲戚。如果这样,我不知道信陵君用什么来向魏王请罪!

盗窃兵符的计谋,那是出自侯生,而由如姬来完成的。侯生教魏公子来盗窃兵符,如姬替魏公子盗窃兵符于魏王卧室之内,是这两个人也只知道有信陵君,而不知道有魏王啊。我认为信陵君若为自己打算,不如用赵、魏两国唇齿相依的形势,向魏王激切进谏,如果不听,就用他本人想为赵国而牺牲于秦国军中的心愿,而死在魏王面前,魏王也就必然会醒悟了。侯生为信陵君打算,不如朝见魏王来劝说他救赵,如果不听,就以想为信陵君而死的心愿,死在魏王面前,魏王也必然醒悟了。如姬既有意于报答信陵君,不如乘魏王的空闲时,日日

夜夜劝他救赵,如果不听从,就用想为公子而死的心愿,而死在魏王面前,魏王也必然醒悟了。这样做,就使信陵君不辜负魏国,也不辜负赵国;侯生等二人不辜负魏王,也不辜负信陵君。为什么不提出这种计划呢?信陵君只知道有作为亲戚的赵国,不知道有魏王;里边则有宠幸的侍妾,外边则有邻国,低贱者则有像夷门监侯生等鄙野之人,又是都只知道有个魏公子,却不知道还有位君王。这就是魏国仅仅有一个孤立的君王罢了。

虽是如此,魏王也不得以为是没有罪过的。兵符既藏在卧室之内,信陵君怎么能盗窃得了呢?信陵君不害怕魏王,而居然直接请托如姬,这是他平日已看到魏王的疏忽了。如姬不害怕魏王,而敢于盗窃兵符,这是她素来仗恃着魏王的宠爱。木头枯朽了,而后蛀虫就生出来了。古代的人君操持权柄于上,而宫廷内外没有敢不肃敬的,那么信陵君怎能建立私交于赵国呢?赵国怎能私下求救于信陵君呢?如姬怎能承受信陵君的恩惠呢?信陵君怎能施卖恩德于如姬呢?《周易》的所谓“履霜,坚冰至”(踩着路上的寒霜,就知道寒冬即将到来) 的逐渐形成的道理,难道说“一朝一夕”就会突然发生吗?由此说来,不只是众人不知道有魏王,连魏王也自以为是个被把持着的旗子。

准确翻译文言句式及活用的具体操作方法

(1)调序法

即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在对译的基础上,将特殊

句式调整过来,使译句畅达。如《邹忌讽齐王纳谏》

中的‚此所谓战胜于朝廷‛,‚于朝廷‛是介词短

语后臵,译时移到‚战胜‛之前,译为‚这就是所

说的在朝廷上战胜别国‛。

(2)转述法

用符合现代汉语习惯的词语来表述使用了某种修辞

格的词语。

例:雄州雾列,俊采星驰。(《滕王阁序》)

‚雾‛‚星‛都是比喻用法,要译为‚像雾一样

‛‚像星一样‛。

(3)补充法

文言文中有较多的省略成分,在翻译时要将原文省略

的成分增补出来,使句意完整,然后再翻译。

例: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国

也》)

这一句不但省略了主语,还省略了谓语,翻译时必须

补出。本句可译为‚不行!(那些人) 只是没(跑) 一百

步罢了,但这也是逃跑呀。‛

(4)变通法

变通法主要用在文言文特殊的文言现象中,比如通假

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偏义复词、互文同义等。

当直接根据此字的常规意义来理解无法直接翻译或不

符合文意时,就要考虑到特殊的文言现象。

例如:‚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一句,根据常规翻译,‚举酒欲饮无管弦‛就没有明确的主语,因为是‚主人下马想饮酒呢,还是客人上船想饮酒‛?这样就需要根据后面的文字‚醉不成欢惨将别……添酒回灯重开宴‛一句了解到‚举酒欲饮无管弦‛的是主人和客,所以‚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应当使用互文同义来进行翻译,译为:主人和客人下马上船,举起酒杯想喝酒却没有音乐。

(5)扩充浓缩法

古文中有些句子言简而意丰,有些句子言繁而意单,对这些句子就可用扩充或浓缩的办法来翻译。

例: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论积贮疏》)

翻译时要将其扩充,使意思明朗,可译为:使敌人降顺,让远方的人归附,招抚谁,谁会不来呢?

又如: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过秦论》) 句子将一个意思从各方面加以铺陈,语意连贯,气势阔大,但现代汉语里找不到相应的词语来一一对译,这时可浓缩为:秦国有并吞四海,统一天下的雄心。

此类试题的出题特点是,结合课文例句出题,因此,明确课文中常见虚词的词性、意义和用法,有助于我们正确解答。做题时最常用的方法,与文言实词有相似之处,也是‚代入法‛,即首先将课本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解

释出来,方法是将这个句子还原到课本原文中去,回想该句在课本中的位臵、当时学习的情形等,以帮助记起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其次,在此基础上,再来理解从考题材料选出的句子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方法是先将后一句课文中

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放入前一句,看两句中的相同虚词是否能翻译成同一个词,如能,那么这两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就相同;如不能,那就意味着两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此时就要将你能记起的该虚词的各种意义和用法一一代入这个句子中,试着翻译这个句子,并联系句子的上下文,看是否能准确翻译出来,如某个意义和用法能解释句子,那这个意义和用法就是正确的。

在做题时除用‚代入法‛外,和文言实词的推断方法一样,对虚词推断方法还有许多,下面针对题目的分析讲解就涉及了一些常见的方法。 A 项,代入对比法

本项第二句出自课文《廉颇蔺相如列传》,其中‚于‛是介词,‚和‛的意思,把此义项代入前句,结合语境,翻译不通顺,前句中的‚于‛应是‚到‛‚在‛的意思,故两个‚于‛意思不同。

B 项,分析搭配法

虚词跟其他句子成分的搭配关系,也决定了它的用法。本项第一句中的‚而‛居于‚拱手‛和‚问‛之间,结合上下文,可知‚拱手‛是修饰‚问‛的,故‚而‛是连词,表修饰。第二句是学过的课文中的句子,‚而‛是连词,表转折。故两个‚而‛意思不同。

C 项,语境判定法

文言虚词大多有多种用法,词性、词义变化较为复杂,要确定其具体意义和用法,必须结合上下文,利用文意解题。本项前一句,是连接两个动作,或者说两种行为,‚缓其刑政‛人就不害怕死亡了,所以说‚则‛是连词,表顺承,后一句大家都较为熟悉,‚则‛也是表顺承的。故前后两个‚则‛意思相同。

D 项,语法切入法

通过分析句子中的语法结构去理解虚词在句子中的用法。本项前一句的‚之‛位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可以推知其用法是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第二句位于定语和中心语之间属于结构助词,译为‚的‛。故此项两个‚之‛用法不同。

2.虚词翻译要明白

有些虚词身兼二类,它起了指代作用,就要把指代的内容译出来;它起了结构作用,就要把语意的层次译得准确清晰;它起了修辞作用,就要把修辞的效果传达出来;它只补充音节或短暂停顿,现代汉语没有对应的词语,就要多从全句上考虑,用哪个标点、用哪个多音节的词语、用怎样的语序调整、它是由哪个虚词而来的等等,都要落在实处。前面的试题解析时有涉及,要仔细琢磨。

二、方法

1.加字法

即在单音节词前或后加字,使之成为包含这个语素的双音节词或短语。 例:天下事有难易乎?(《为学》)

‚难‛和‚易‛可用加字法翻译。此句译成:天下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之分吗?

2.替换法

有些词,在古书里常用,但在现代汉语里已不用或不常用,或者有些词所表达的意思古今说法不一样,这就要用今天的说法去替换古代的说法。 例:将兵与备并力逆操。(《赤壁之战》)

‚将‛换成‚率领‛,‚并‛换成‚合‛,‚逆‛换成‚迎战‛。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游褒禅山记》) ‚瑰‛换成‚珍贵‛,‚观‛换成‚景象‛。

3.保留法

古文中的专名如人名、地名、年号、国名、官职名、朝代名等一律照抄,不必翻译。

例:德祐二年二月十九日,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 这里除了‚予‛‚除‛之外,都可保留不译。

4.拆分法

有些词在文言文中使用,在现代汉语中也使用,但词义已发生变化,有的扩大或缩小了,有的已发生了转移,这时翻译就要使用拆分法。 例: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

‚妻子‛在这里就要拆分成‚妻子、儿女

5.删略法

指删去那些只起语法作用而没有实在意义的虚词,或某些表敬称或谦称的词。

例:战于长勺。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句中的‚之‛是个音节助词,可不译出来。

张良曰:‚谨诺。‛(《鸿门宴》)

句中的‚谨‛表谦称,可删去不译。

要确保文言文语句翻译的准确,在具体答题过程中,要做到以下6个方面:

(1)读。通过阅读句子与全文,明确句子在文中的位

臵,以及与上下文的联系。联系具体语境,初步把

握句子大意,写出主干,抓住基本分。

(2)审。在翻译之前要认真审读句子,审清文言句子中

重要的语法现象。注意重要实词、虚词,看清语法

现象,如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偏义复词等;明确

特殊句式,如省略、倒装、固定句式等。考生可以

先用笔将这些特殊句式一一圈出来,以引起自己的

注意。

(3)切。将文言文句子以词为单位逐一切分开来,然后

使用文言文翻译的‚六字翻译法‛逐一加以解释。

文言文‚六字翻译法‛:留、换、补、删、调、变。

(4)连。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将解释出来的词义连

缀成句,写在草稿纸上。

(5)查。回顾原文,检查是否符合语境。再读一遍,保

证句子准确通顺。

(6)写。在逐一检查文言文句子中的语法现象全部到位

以后,将草稿纸上连缀好的译句字迹端正、清楚无

误地誊写到试卷上。

文言文复习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并注意句子中加点的实词或虚词。(10分)

洪武改元,新设浙江按察司,以鼎为佥事,分部台、温。台、温自方氏窃据,伪官悍将二百人,暴横甚。鼎尽迁之江、淮间,民始安。平阳知州梅镒坐赃,辨不已,民数百咸诉知州无罪。鼎将听之,吏白鼎:‚释知州,如故出何?‛鼎叹曰:‚法以诛罪,吾敢畏谴,诛无罪人乎!‛释镒,以情闻,报如其奏。宁海民陈德仲支解黎异,异妻屡诉不得直。鼎一日览牒,有青蛙立案上,鼎曰:‚蛙非黎异乎?果异,止勿动。‛蛙果勿动,乃逮德仲,鞫实,立正其罪。

1.平阳知州梅镒坐赃,辨不已,民数百咸诉知州无罪。(5分) ..

答案:平阳知州梅镒犯贪赃的罪行,不停地辩解,几百个平民都申诉知州无罪。(得分点:‚坐‛、‚已‛各1分,倒装句1分,句意2分)

2.法以诛罪,吾敢畏谴,诛无罪人乎!(5分)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法律是用来诛杀罪人的,我怎敢因为怕被责罚,而诛杀无辜之人呢!(得分点:‚罪‛、‚谴‛各1分,句意2分)

参考译文:

洪武元年,新设立浙江按察司,任命熊鼎为佥事,分管台、温。台、温自从被方氏私下占据以后,伪官悍将有两百人,非常残暴凶恶。熊鼎将他们全部迁到长江和淮河之间,百姓才安定下来。平阳知州梅镒犯贪赃的

罪行,不停地辩解,几百个平民都申诉知州无罪。熊鼎正要听从,有一个小吏禀告道:‚如果释放了知州,问起我们来怎么办?‛熊鼎叹气说:‚法律是用来诛杀罪人的,我怎敢因为怕被责罚,而诛杀无辜之人呢!‛熊鼎释放了梅镒,将情况上奏皇帝,皇帝回复照此执行。宁海平民陈德仲肢解了黎异,黎异的妻子多次投诉都不能伸冤。一天熊鼎披览案卷,有只青蛙立在案头,熊鼎说:‚青蛙你是不是黎异?如果是,就停下来不要动。‛青蛙果然停在那里不动。熊鼎就逮捕了陈德仲,审讯得知实情,立刻就治了他的罪。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并注意句子中加点的实词或虚词。(8分)

盾幼从征士琅邪诸葛璩受‚五经‛,通章句。璩学徒常有数十百人,盾处其间,无所狎比。璩异之,叹曰:‚此生重器,王佐才也。‛初为抚军行参军,迁尚书中兵郎。盾美风姿,善举止,每趋奏,高祖甚悦焉。入兼中书通事舍人,除安右录事参军,舍人如故。

盾有孝性,随父宿直于廷尉,母刘氏在宅,夜暴亡,左手中指忽痛,.

不得寝。及晓,宅信果报凶问,其感通如此。服制未终,父又卒,盾居丧五年,不出庐户,形骸枯悴,家人不复识。乡人王端以状闻,高祖嘉之,敕累遣抑譬。

3.璩异之,叹曰:‚此生重器,王佐才也。‛(4分) ..

答案:诸葛璩认为他很特别,感叹道:‚此人是承担重任的大器,是辅佐帝王的大才啊!‛(得分点:‚重器‛、‚王佐‛各1分,句意2分)

4.及晓,宅信果报凶问,其感通如此。(4分) ....

答案:等到天亮,家中来人果然报告了母亲去世的坏信息,他和母亲之间的心灵相通竟到了这种地步。(得分点:‚凶问‛、‚感通‛各1分,句意2分)

参考译文:

臧盾自幼跟从拒绝朝廷官职的名士琅邪诸葛璩学习‚五经‛,精通剖章析句。诸葛璩的学生常常有几十至上百人,臧盾天天和他们相处,但从不和他们亲近。诸葛璩认为他很特别,感叹道:‚此人是承担重任的大器,是辅佐帝王的大才啊!‛臧盾初出仕任抚军行参军,后来迁任尚书中兵郎。他风度潇洒,仪容修美,举止优雅,每当他上前奏事,高祖都很高兴。臧盾入京兼任中书通事舍人,后被任命为安右录事参军,舍人的职位不变。

臧盾有孝顺的德性,他跟随父亲头天晚上在廷尉值班,母亲刘氏在家中,半夜突然暴病身亡,臧盾左手中指突然剧痛,不能入睡。等到天亮,家中来人果然报告了母亲去世的坏消息,他和母亲之间的心灵相通竟到了这种程度。为母亲服丧未满,父亲又去世了,臧盾守丧五年,不出草庐,形容憔悴,骨瘦如柴,家人都认不出他了。同乡人王端把情况呈报朝廷,高祖对他十分赞赏,多次派人宽慰开导他。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并注意句子中加点的实词或虚词。(10分) 邹穆公有令,食凫雁者必以秕,毋敢以粟。于是,仓无秕求易于民,二石粟而易一石秕。吏请曰:‚以秕食雁,为无费也。今求秕于民,二石粟而易一石秕,以秕食雁,则费甚矣。请以粟食之。‛公曰:‚去!非而所知

也。夫百姓煦牛而耕,曝背而耘,若勤而不敢惰者,岂为鸟兽也哉?粟米,人之上食也,奈何其以养鸟也?且汝知小计而不知大计。周谚曰‘囊漏贮中’,而独弗闻欤?夫君者,民之父母也,取仓之粟移之与民,此非吾粟乎?鸟苟食邹之秕,不害邹之粟而已。粟之在仓与其在民,于吾何择?‛邹民闻之,皆知其私积之与公家为一体也。

5.邹穆公有令,食凫雁者必以秕,毋敢以粟。(3分) ...

答案:邹穆公下令,喂鹰等鸟类必须用秕谷,不能用粟。(得分点:‚食‛、‚以‛、‚毋‛各1分)

6.煦牛而耕,曝背而耘。(3分) ...

答案:老百姓太阳刚出来就赶牛下地耕种,烈日晒着脊背仍在地里劳作。(得分点:‚煦‛、‚牛‛、‚曝‛各1分)

7.邹民闻之,皆知其私积之与公家为一体也。(4分) ......

答案:邹地的老百姓听说了这件事,都知道他们的私人囤积和公家是一个整体了。(得分点:‚之‛、‚其‛、‚私积‛、‚一体‛各1分)

参考译文:

邹穆公下令,喂鹰等鸟类必须用秕谷,不能用粟。这样仓库中没有秕谷了,于是在人民中请求换秕谷,二石(计量单位) 粟谷换一石秕谷。官吏请示说:‚用秕谷喂鹰,是为了不浪费。现在向老百姓请求秕谷,用二石粟

谷换一石秕谷,用秕谷喂鹰,就太浪费了。请求用粟喂鹰。‛穆公说:‚滚!这不是你能知道的。老百姓太阳刚出来就赶牛下地耕种,烈日晒着脊背仍在地里劳作,像这样勤苦不敢懈怠,哪里是为了鸟兽呢?粟,是人的上等食物,怎能用它养鸟呢?并且你知小不知大。周地的谚语说‘口袋里漏出的粮食仍留在仓库中’,难道只有你没有听说过吗?君王是百姓的父母,那粮仓的粟转到百姓那里,难道就不是我的粟了吗?鸟如果吃邹地的秕,是不损失邹地的粟罢了。粟在仓中和在人民那里,(这两种) 我怎样选择呢?‛邹地的老百姓听说了这件事,都知道他们的私人囤积和公家的是一个整体了。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2题。(23分。其中,选择题9分,每小题3分;简答题4分;翻译题10分)

妖 术

于公者,少任侠,喜拳勇,力能持高壶,作旋风舞。崇祯间,殿试在都,仆疫不起,患之。会市上有善卜者,能决人生死,将代问之。既至,未言,卜者曰:‚君莫欲问仆病乎?‛公骇应之。曰:‚病者无害,君可危。‛公乃自卜。卜者起卦,愕然曰:‚君三日当死!‛公惊诧良久。卜者从容曰:.

‚鄙人有小术,报我十金,当代禳之。‛公自念,生死已定,术岂能解。不应而起,欲出。卜者曰:‚惜此小费,勿悔勿悔!‛爱公者皆为公惧,劝罄橐以哀之。公不听。

倏忽至三日,公端坐旅舍,静以觇之,终日无恙。至夜,阖户挑灯,.

倚剑危坐。一漏向尽,更无死法。意欲就枕,忽闻窗隙窣窣有声。急视之,.

一小人荷戈入,及地则高如人。公捉剑起,急击之,飘忽未中。遂遽小,.

复寻窗隙,意欲遁去。公疾斫之,应手而倒。烛之,则纸人,已腰断矣。 .

公不敢卧,又坐待之。逾时,一物穿窗入,怪狞如鬼。才及地,急击①

之,断而为两,皆蠕动。恐其复起,又连击之,剑剑皆中,其声不软。审视,则土偶,片片已碎。 .

于是移坐窗下,目注隙中。久之闻窗外如牛喘有物推窗棂房壁震摇其势欲倾公惧覆压计不如出而斗之遂剨然脱扃奔而出。见一巨鬼,高与檐齐;昏月中,见其面黑如煤,眼闪烁有黄光,上无衣,下无履,手弓而腰矢。公方骇,鬼则弯②矣。公以剑拨矢,矢堕。欲击之。则又关③矣。公急跃避,矢贯于壁,战战有声。鬼怒甚,拔佩刀,挥如风,望公力劈。公猱进,刀中庭石,石立断。公出其股间,削鬼中踝,铿然有声。鬼益怒,吼如雷,转身复剁。公又伏身入,刀落,断公裙。公已及胁下,猛斫之,亦铿然有声,鬼仆而僵。公乱击之,声硬如柝。烛之,则一木偶,高大如人。弓矢尚缠腰际,刻画狰狞;剑击处,皆有血出。公因秉烛待旦。方悟鬼物皆卜人遣之,欲致人于死,以神其术也。

次日,遍告交知,与共诣卜所。卜人遥见公,瞥不可见。或曰:‚此翳形术④也,犬血可破。‛如公言,戒备而往。卜人又匿如前。急以犬血沃立处,但见卜人头面,皆为犬血模糊,目灼灼如鬼立。乃执付有司而杀之。 .

异史氏曰:‚尝谓买卜为一痴。世之讲此道而不爽于生死者几人?卜之而爽,犹不卜也。且即明明告我以死期之至,将复如何?况有借人命以神.

其术者,其可畏不尤甚耶!‛

(选自《聊斋志异》)

[注] ①禳:祈祷消灾祛邪的祭祀形式。②弯:拉弓;指开弓射箭。③关:与上文的‚弯‛意思相同。④翳形术:即隐身法。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A .静以觇之 .

B .倚剑危坐 . 觇:暗中观察 危:端正

烛:用烛光照 C .烛之,则纸人 .

D .卜之而爽 . 爽:心里踏实

解析:D 项,‚爽‛,错。

答案:D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 .公乃自卜 .

B .急击之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

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C .皆为犬血模糊 .D .审视,则土偶 .

解析:A 项中两个‚乃‛都是副词,分别是‚就‛和‚竟然‛的意思。B 项中两个‚之‛分别是代词‚他‛和动词‚到……去‛。C 项中两个‚为‛都是介词,表被动。D 项中第一个‚则‛是副词,相当于‚原来是‛;后一个‚则‛是连词,可译为‚那么‛。

答案:C

10.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久之闻窗外如牛喘/有物推窗棂房壁/震摇其势/欲倾公/惧覆压/计不如出而斗之/遂剨然脱扃/奔而出

B .久之闻窗外如牛喘/有物推窗棂/房壁震摇/其势欲倾公/惧覆压/计不如出而斗之/遂剨然脱扃/奔而出

C .久之/闻窗外如牛喘/有物推/窗棂房壁震摇/其势欲倾/公惧覆压/计不如出而斗之/遂剨然脱扃/奔而出

D .久之/闻窗外如牛喘/有物推窗棂/房壁震摇/其势欲倾/公惧覆压/计不如出而斗之/遂剨然脱扃/奔而出

解析:久之,闻窗外如牛喘,有物推窗棂,房壁震摇,其势欲倾。公惧覆压,计不如出而斗之,遂剨然脱扃,奔而出。

答案:D

11.于公最大的特点是什么?(4分) 答案:有勇有谋。

12.把文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爱公者皆为公惧,劝罄橐以哀之。(4分)

(2)急视之,一小人荷戈入,及地则高如人。(3分)

(3)方悟鬼物皆卜人遣之,欲致人于死,以神其术也。(3分)

参考答案:(1)爱护于公的人,都为他感到害怕,劝他把口袋里的钱全部拿出来,哀求算卦的(给予解救) 。(2)(于公) 急忙往那儿一看,只见一个小人,扛着戈矛钻进来,跳到地上,就和真人一般高。(3)(于公) 才醒悟过来,那些鬼物都是算卦的派来的,想臵人于死地,来证明他的卦术高明。

参考译文:

于公年轻的时候非常侠义,喜好打拳,力气很大,能举起高大沉重的漏壶,舞动起来如同旋风。明朝崇祯年间,他在北京参加殿试,仆人病得卧床不起,他很忧虑。刚巧市上有个高明的算卦先生,能判断人的生死,他想去替仆人问问吉凶。到了算卦先生跟前,还没等说话,算卦的就问他:

‚你不是想问仆人的病吗?‛他大吃一惊,就照实回答了。算卦的说:‚病人倒没有什么妨害,你可危险了。‛于公就让他给自己算算。算卦的给他算了一卦,很吃惊地说:‚你三天之内当死!‛于公很惊讶诧异了半天。算卦的不慌不忙地说:‚敝人有个小小的法术,你给我十两银子做报酬,我可以替你祈祷消灾。‛于公心想,生死已经定局了,一个小小的法术,怎么能解救呢?没有应声就站起来,想要往回走。算卦的说:‚舍不得这么一点小钱,你不要后悔,不要后悔!‛爱护于公的人,都为他感到害怕,劝他把口袋里的钱全部拿出来,哀求算卦的给予解救。于公不听。

一转眼就到了第三天,于公端端正正地坐在旅店里,静静地窥测动静,直到天黑也没有什么灾祸。到了晚上,他关上房门点上灯,倚着一把宝剑,还是端端正正地坐着。一更快要结束的时候,他也没有死的征兆。刚要躺下睡觉,忽听窗缝有响声。急忙往那儿一看,只见一个小人,扛着戈矛钻进来,跳到地上,就和真人一般高。于公抓过宝剑跳起来,急忙迎头一击,剑飘空而没有击中。小人突然缩小,又去寻找窗缝,想要逃走。他迅速砍去,小人应手倒在地下。拿灯一照,原来是个纸人,已经被拦腰砍断了。

于公不敢躺下睡觉,继续坐在凳子上等着。过了一个时辰,一个怪物穿窗而入,面目狰狞,像个恶鬼。它刚刚跳到地上,于公眼疾手快,挥剑一击,断成两截儿,还都在地上蠕动着。于公怕它再起来,又连续砍击,剑剑都砍中了,而且中剑的声音不是柔软的肉体。仔细一看,原来是个泥塑的偶像,一片一片的,已经砍碎了。

于公就把座位移到窗下,不眨眼地瞅着窗缝。过了好长时间,听见窗外呼哧呼哧的好像牛在喘息,有个东西正在用力推窗户,房梁和墙壁都摇摇晃晃的,好像要倒塌。他怕被房子压住,心想不如出去和它决斗,就哗啦一声拨开门闩,奔了出去。只见窗外站着一个大鬼,和房檐一样高;在昏暗的月光下,见它脸色黑得像煤炭,眼里闪烁着黄色的光;上身没有穿

衣服,脚上没有穿鞋子,手里拿着弓,腰里插着箭。于公刚一愣神,大鬼就射了一箭。于公用剑拨一下箭头,箭头就掉到地上;刚要挥剑还击,又射来一箭。于公迅速跳到一旁躲开,箭头穿进墙壁,发出响声。大鬼火了,从腰上拔出佩刀,挥动得呜呜风响,朝着于公劈下来。于公像猴子般敏捷,纵身往前一跳,大鬼的刀劈在阶石上,阶石立即断裂了。于公从大鬼两腿之间钻过去,挥剑砍削它的脚踝骨,发出铿铿的响声。大鬼更火了,吼声如雷,转身又剁了一刀。于公又弯腰钻过去。大鬼的刀落下来,砍断了于公的袍襟。于公已经钻到它的肋下,猛然砍了一剑,铿的一声,大鬼一个跟头跌倒了,直挺挺地躺在地上。于公挥起宝剑,横七竖八地砍了一阵,发出敲梆子似的梆梆的声音。拿灯一照,原来是个木偶,又高又大,像个人形。弓箭还缠在腰上,被刻画得面貌狰狞;被剑砍伤的地方,都流出了鲜血。于公害怕还有鬼怪前来伤害他,就点着灯烛等待天亮。这时他才醒悟过来,三个鬼物都是算卦的派来的,想臵人于死地,来证明他的卦术高明。

第二天,于公把这个情况告诉给所有的朋友,和大家一起到算卦的地方。算卦的老远看见了于公,就隐蔽起来让人看不见。有人说:‚这是隐身法,用狗血可以破它。‛于公依照这个说法,做好准备又去找算卦的人。算卦的又和上次一样隐蔽起来了。于公迅速把狗血泼到他刚才站着的地方,只见那个家伙,头上和脸上全被狗血浇得模模糊糊,眼睛亮闪闪的,像个鬼似的站在那里。于公就把他抓起来,交给官府把他杀掉了。

异史氏说:‚有人曾经说过,花钱算卦的人是傻子。世上有些人想从卦里得知吉凶,可是算了一卦之后,跟自己的生死丝毫不差的,有几个人呢?算一卦,如果和生死实际不符,就像没算一样。而且即使明明白白地告诉自己死期已经到了,算一卦又能怎么样呢?何况还有借别人的性命以证明他的卦术高明的,那不是更可怕吗?‛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10题。(23分。其中,选择题9分,每小题3分;简答题4分;翻译题10分)

信陵君救赵论(节选)

[明]唐顺之 论者以窃符为信陵君之罪,余以为此未足以罪信陵也。夫强秦之暴亟矣,今悉兵以临赵,赵必亡。赵,魏之障也。赵亡,则魏且为之后。赵、.

魏,又楚、燕、齐诸国之障也,赵、魏亡,则楚、燕、齐诸国为之后。天下之势,未有岌岌于此者也。故救赵者,亦以救魏;救一国者,亦以救六国也。窃魏之符以纾魏之患,借一国之师以分六国之灾,夫奚不可者? .

然则信陵果无罪乎?曰:又不然也。余所.诛者,信陵君之心也。信陵一公子耳,魏固有王也。赵不请救于王,而谆谆焉请救于信陵,是赵知有信陵,不知有王也。平原君以婚姻激信陵,而信陵亦自以婚姻之故,欲急.

救赵,是信陵知有婚姻,不知有王也。其窃符也,非为魏也,非为六国也,为赵焉耳。非为赵也,为一平原君耳。使祸不在赵,而在他国,则虽撤魏之障,撤六国之障,信陵亦必不救。使赵无平原,而平原亦非信陵之姻戚,.

虽赵亡,信陵亦必不救。则是赵王与社稷之轻重,不能当一平原公子,而魏之兵甲所恃以固其社稷者,只以供信陵君一姻戚之用。幸而战胜,可也,.

不幸战不胜,为虏于秦,是倾魏国数百年社稷以殉姻戚,吾不知信陵何以谢魏王也。 .

夫窃符之计,盖出于侯生,而如姬成之也。侯生教公子以窃符,如姬为公子窃符于王之卧内,是二人亦知有信陵,不知有王也。余以为信陵之自为计,曷若以唇齿之势,激谏于王,不听,则以其欲死秦师者而死于魏王之前,王必悟矣。侯生为信陵计,曷若见魏王而说之救赵,不听,则以其欲死信陵君者而死于魏王之前,王亦必悟矣。如姬有意于报信陵,曷若乘王之隙而日夜劝之救,不听,则以其欲为公子死者而死于魏王之前,王

亦必悟矣。如此,则信陵君不负魏,亦不负赵;二人不负王,亦不负信陵君。何为计不出此?信陵知有婚姻之赵不知有王内则幸姬外则邻国贱则夷门野人又皆知有公子不知有王则是魏仅有一孤王耳。

虽然,魏王亦不得无罪也。兵符藏于卧内,信陵亦安得窃之?信陵不忌魏王,而径请之如姬,其素窥魏王之疏也;如姬不忌魏王,而敢于窃符,其素恃魏王之宠也。木朽而蛀生之矣。古者人君持权于上,而内外莫敢不肃。则信陵安得树私交于赵?赵安得私请救于信陵?如姬安得衔.信陵之恩?信陵安得卖恩于如姬?履霜之渐,岂一朝一夕也哉!由此言之,不特众人不知有王,王亦自为赘旒也。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窃魏之符以纾魏之患 纾:解除 .

B .平原君以婚姻激信陵 . 激:感激

谢:请罪

衔:接受 C .吾不知信陵何以谢魏王也 .D .如姬安得衔信陵之恩 .

解析:B 项,激:激将。

答案:B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赵亡,则魏且为之后 .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

B .而平原亦非信陵之姻戚 .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

C .而魏之兵甲所恃以固其社稷者 .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

D .余所诛者,信陵君之心也 .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 .

解析:A 项“则”,那么/却;B 项“之”,的/这;C 项“以”,用来/并列连词;D 项“所”,均为所字结构。

答案:D

8.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信陵知有婚姻之赵/不知有王/内则幸姬/外则邻国/贱则夷门/野人又皆知有公子/不知有王/则是魏仅有一孤王耳。

B .信陵知有婚姻之赵/不知有王/内则幸姬/外则邻国/贱则夷门野人又皆知有/公子不知有王/则是魏仅有一孤王耳。

C .信陵知有婚姻之赵/不知有王/内则幸姬/外则邻国/贱则夷门野人/又皆知有公子/不知有王/则是魏仅有一孤王耳。

D .信陵知有婚姻之赵/不知有王/内则幸姬/外则邻国/贱则夷门野人/又皆知有公子/不知有王则是/魏仅有一孤王耳。

答案:C

9.请简述本文中作者的观点。(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信陵君窃符救赵,动机不良;魏王亦有过错,作者借此批评君主大权旁落现象。

10.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夫强秦之暴亟矣,今悉兵以临赵,赵必亡。(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余以为信陵之自为计,曷若以唇齿之势,激谏于王。(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履霜之渐,岂一朝一夕也哉!(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那强大的秦国暴虐到极点了,现在出动全国的军队来进攻赵国,赵国一定会灭亡。

(2)我认为信陵君替自己着想,不如用魏、赵两国唇齿相依的形势,向魏王激切劝谏。

(3)脚踩着路上的寒霜就知道寒冬即将到来,难道说“一朝一夕”就会突然发生吗?

参考译文:

评论者拿盗窃兵符一事作为信陵君的罪过,我认为凭这一点还够不上拿来责罪于信陵君。那强大的秦国暴虐到极点了,现在出动全国的军队来进攻赵国,赵国一定会灭亡。赵国是魏国的屏障,赵国亡了,那么魏国将要步其后尘;赵国与魏国,又是楚、燕、齐各国的屏障,赵、魏亡了,那么楚、燕、齐各国就得步其后尘了。天下的形势,再没有岌岌可危到像当时一样的了。因此,救赵国,也就是用以救魏国;救这一个国家,也就是用以救六个国家啊。盗窃魏国的兵符来解脱魏

国的祸患,借用一国的军队来分担六国的灾难,这有什么不可以的!

那么信陵君真的没有罪过吗?回答是:这话又不对了。我所责备的,是信陵君的心啊!信陵君不过是一个王室公子罢了,魏国自有其君王。赵国不请求于魏王,而不断地恳切求救于信陵君,这说明赵国只知道有信陵君,不知道还有个魏王。平原君用亲戚情分来激将信陵君,而信陵君也为了亲戚,想急于救赵,这说明信陵君只知道有自己的亲戚,不知道还有个君王。他的盗窃兵符,不是为了魏国,不是为了六国,而是为了赵国才如此。其实也不是为了赵国,只是为了一个平原君罢了。假使祸患不在赵国,而在其他国家,即使撤销了魏国的屏障,撤销了六国的屏障,信陵君也必然不会去拯救的。假使赵国没有平原君,或者平原君不是信陵君的亲戚,纵然赵国亡了,信陵君也必然不会拯救的。这就是说赵王及其国家的轻重,不能与一个平原公子相称;而且魏国的军备原是依靠它来巩固自己的国家的,如今却拿来供信陵君的一个亲戚使用了。幸而战胜了,还算是可以的;如果不幸而战不胜,做了秦国的俘虏,就是倾覆了魏国几百年来的国家命运来殉葬于自己的亲戚。如果这样,我不知道信陵君用什么来向魏王请罪!

盗窃兵符的计谋,那是出自侯生,而由如姬来完成的。侯生教魏公子来盗窃兵符,如姬替魏公子盗窃兵符于魏王卧室之内,是这两个人也只知道有信陵君,而不知道有魏王啊。我认为信陵君若为自己打算,不如用赵、魏两国唇齿相依的形势,向魏王激切进谏,如果不听,就用他本人想为赵国而牺牲于秦国军中的心愿,而死在魏王面前,魏王也就必然会醒悟了。侯生为信陵君打算,不如朝见魏王来劝说他救赵,如果不听,就以想为信陵君而死的心愿,死在魏王面前,魏王也必然醒悟了。如姬既有意于报答信陵君,不如乘魏王的空闲时,日日

夜夜劝他救赵,如果不听从,就用想为公子而死的心愿,而死在魏王面前,魏王也必然醒悟了。这样做,就使信陵君不辜负魏国,也不辜负赵国;侯生等二人不辜负魏王,也不辜负信陵君。为什么不提出这种计划呢?信陵君只知道有作为亲戚的赵国,不知道有魏王;里边则有宠幸的侍妾,外边则有邻国,低贱者则有像夷门监侯生等鄙野之人,又是都只知道有个魏公子,却不知道还有位君王。这就是魏国仅仅有一个孤立的君王罢了。

虽是如此,魏王也不得以为是没有罪过的。兵符既藏在卧室之内,信陵君怎么能盗窃得了呢?信陵君不害怕魏王,而居然直接请托如姬,这是他平日已看到魏王的疏忽了。如姬不害怕魏王,而敢于盗窃兵符,这是她素来仗恃着魏王的宠爱。木头枯朽了,而后蛀虫就生出来了。古代的人君操持权柄于上,而宫廷内外没有敢不肃敬的,那么信陵君怎能建立私交于赵国呢?赵国怎能私下求救于信陵君呢?如姬怎能承受信陵君的恩惠呢?信陵君怎能施卖恩德于如姬呢?《周易》的所谓“履霜,坚冰至”(踩着路上的寒霜,就知道寒冬即将到来) 的逐渐形成的道理,难道说“一朝一夕”就会突然发生吗?由此说来,不只是众人不知道有魏王,连魏王也自以为是个被把持着的旗子。

准确翻译文言句式及活用的具体操作方法

(1)调序法

即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在对译的基础上,将特殊

句式调整过来,使译句畅达。如《邹忌讽齐王纳谏》

中的‚此所谓战胜于朝廷‛,‚于朝廷‛是介词短

语后臵,译时移到‚战胜‛之前,译为‚这就是所

说的在朝廷上战胜别国‛。

(2)转述法

用符合现代汉语习惯的词语来表述使用了某种修辞

格的词语。

例:雄州雾列,俊采星驰。(《滕王阁序》)

‚雾‛‚星‛都是比喻用法,要译为‚像雾一样

‛‚像星一样‛。

(3)补充法

文言文中有较多的省略成分,在翻译时要将原文省略

的成分增补出来,使句意完整,然后再翻译。

例: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国

也》)

这一句不但省略了主语,还省略了谓语,翻译时必须

补出。本句可译为‚不行!(那些人) 只是没(跑) 一百

步罢了,但这也是逃跑呀。‛

(4)变通法

变通法主要用在文言文特殊的文言现象中,比如通假

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偏义复词、互文同义等。

当直接根据此字的常规意义来理解无法直接翻译或不

符合文意时,就要考虑到特殊的文言现象。

例如:‚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一句,根据常规翻译,‚举酒欲饮无管弦‛就没有明确的主语,因为是‚主人下马想饮酒呢,还是客人上船想饮酒‛?这样就需要根据后面的文字‚醉不成欢惨将别……添酒回灯重开宴‛一句了解到‚举酒欲饮无管弦‛的是主人和客,所以‚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应当使用互文同义来进行翻译,译为:主人和客人下马上船,举起酒杯想喝酒却没有音乐。

(5)扩充浓缩法

古文中有些句子言简而意丰,有些句子言繁而意单,对这些句子就可用扩充或浓缩的办法来翻译。

例: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论积贮疏》)

翻译时要将其扩充,使意思明朗,可译为:使敌人降顺,让远方的人归附,招抚谁,谁会不来呢?

又如: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过秦论》) 句子将一个意思从各方面加以铺陈,语意连贯,气势阔大,但现代汉语里找不到相应的词语来一一对译,这时可浓缩为:秦国有并吞四海,统一天下的雄心。

此类试题的出题特点是,结合课文例句出题,因此,明确课文中常见虚词的词性、意义和用法,有助于我们正确解答。做题时最常用的方法,与文言实词有相似之处,也是‚代入法‛,即首先将课本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解

释出来,方法是将这个句子还原到课本原文中去,回想该句在课本中的位臵、当时学习的情形等,以帮助记起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其次,在此基础上,再来理解从考题材料选出的句子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方法是先将后一句课文中

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放入前一句,看两句中的相同虚词是否能翻译成同一个词,如能,那么这两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就相同;如不能,那就意味着两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此时就要将你能记起的该虚词的各种意义和用法一一代入这个句子中,试着翻译这个句子,并联系句子的上下文,看是否能准确翻译出来,如某个意义和用法能解释句子,那这个意义和用法就是正确的。

在做题时除用‚代入法‛外,和文言实词的推断方法一样,对虚词推断方法还有许多,下面针对题目的分析讲解就涉及了一些常见的方法。 A 项,代入对比法

本项第二句出自课文《廉颇蔺相如列传》,其中‚于‛是介词,‚和‛的意思,把此义项代入前句,结合语境,翻译不通顺,前句中的‚于‛应是‚到‛‚在‛的意思,故两个‚于‛意思不同。

B 项,分析搭配法

虚词跟其他句子成分的搭配关系,也决定了它的用法。本项第一句中的‚而‛居于‚拱手‛和‚问‛之间,结合上下文,可知‚拱手‛是修饰‚问‛的,故‚而‛是连词,表修饰。第二句是学过的课文中的句子,‚而‛是连词,表转折。故两个‚而‛意思不同。

C 项,语境判定法

文言虚词大多有多种用法,词性、词义变化较为复杂,要确定其具体意义和用法,必须结合上下文,利用文意解题。本项前一句,是连接两个动作,或者说两种行为,‚缓其刑政‛人就不害怕死亡了,所以说‚则‛是连词,表顺承,后一句大家都较为熟悉,‚则‛也是表顺承的。故前后两个‚则‛意思相同。

D 项,语法切入法

通过分析句子中的语法结构去理解虚词在句子中的用法。本项前一句的‚之‛位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可以推知其用法是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第二句位于定语和中心语之间属于结构助词,译为‚的‛。故此项两个‚之‛用法不同。

2.虚词翻译要明白

有些虚词身兼二类,它起了指代作用,就要把指代的内容译出来;它起了结构作用,就要把语意的层次译得准确清晰;它起了修辞作用,就要把修辞的效果传达出来;它只补充音节或短暂停顿,现代汉语没有对应的词语,就要多从全句上考虑,用哪个标点、用哪个多音节的词语、用怎样的语序调整、它是由哪个虚词而来的等等,都要落在实处。前面的试题解析时有涉及,要仔细琢磨。

二、方法

1.加字法

即在单音节词前或后加字,使之成为包含这个语素的双音节词或短语。 例:天下事有难易乎?(《为学》)

‚难‛和‚易‛可用加字法翻译。此句译成:天下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之分吗?

2.替换法

有些词,在古书里常用,但在现代汉语里已不用或不常用,或者有些词所表达的意思古今说法不一样,这就要用今天的说法去替换古代的说法。 例:将兵与备并力逆操。(《赤壁之战》)

‚将‛换成‚率领‛,‚并‛换成‚合‛,‚逆‛换成‚迎战‛。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游褒禅山记》) ‚瑰‛换成‚珍贵‛,‚观‛换成‚景象‛。

3.保留法

古文中的专名如人名、地名、年号、国名、官职名、朝代名等一律照抄,不必翻译。

例:德祐二年二月十九日,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 这里除了‚予‛‚除‛之外,都可保留不译。

4.拆分法

有些词在文言文中使用,在现代汉语中也使用,但词义已发生变化,有的扩大或缩小了,有的已发生了转移,这时翻译就要使用拆分法。 例: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

‚妻子‛在这里就要拆分成‚妻子、儿女

5.删略法

指删去那些只起语法作用而没有实在意义的虚词,或某些表敬称或谦称的词。

例:战于长勺。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句中的‚之‛是个音节助词,可不译出来。

张良曰:‚谨诺。‛(《鸿门宴》)

句中的‚谨‛表谦称,可删去不译。

要确保文言文语句翻译的准确,在具体答题过程中,要做到以下6个方面:

(1)读。通过阅读句子与全文,明确句子在文中的位

臵,以及与上下文的联系。联系具体语境,初步把

握句子大意,写出主干,抓住基本分。

(2)审。在翻译之前要认真审读句子,审清文言句子中

重要的语法现象。注意重要实词、虚词,看清语法

现象,如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偏义复词等;明确

特殊句式,如省略、倒装、固定句式等。考生可以

先用笔将这些特殊句式一一圈出来,以引起自己的

注意。

(3)切。将文言文句子以词为单位逐一切分开来,然后

使用文言文翻译的‚六字翻译法‛逐一加以解释。

文言文‚六字翻译法‛:留、换、补、删、调、变。

(4)连。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将解释出来的词义连

缀成句,写在草稿纸上。

(5)查。回顾原文,检查是否符合语境。再读一遍,保

证句子准确通顺。

(6)写。在逐一检查文言文句子中的语法现象全部到位

以后,将草稿纸上连缀好的译句字迹端正、清楚无

误地誊写到试卷上。


相关内容

  • 高三一模历史试卷分析
  • 高三一模历史试卷分析 一.试题评价 从总体上看,难度较大,但是有较好的区分度和模拟性.试题很灵活,比较全面的考查了考生的记忆.理解.综合归纳和整合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 试题具有以下特点: 1.以材料为情境设计试题,以能力为立意全面考查考生,体现历史学科的人文性.思想性.现实性.应用性.选择题从选题内 ...

  • 人物传记类文言文阅读技巧初探
  • 人物传记类文言文阅读技巧初探 作者:127 添加时间:2009-6-25 9:27:12 学生对文言文阅读的难度应该说是仅次于诗词鉴赏题的难度.那么应怎样引导学生度过这一难关呢? 从近几年高考文言文阅读命题来看,"写人叙事类"的人物传记成了高考文言文命题的主旋律,所以我们在平时教 ...

  •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人物传记类文言文阅读技巧初探
  • 人物传记类文言文阅读技巧初探 学生对文言文阅读的难度应该说是仅次于诗词鉴赏题的难度.那么应怎样引导学生度过这一难关呢? 从近几年高考文言文阅读命题来看,"写人叙事类"的人物传记成了高考文言文命题的主旋律,所以我们在平时教学.高考前备考复习时应重视此类文体,掌握阅读这类文言文材料的 ...

  • [高考语文]最新高三语文复习经验交流材料
  • 2015年高三语文复习情况交流材料 针对我校学生的基础比较差的现实情况,我们把高考的复习分成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知识点或专题复习阶段(第一轮复习)上学期基本结束 本阶段主要是专题复习,总目标是夯实学生的语文基础,增强学生的得分意识,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具体目标是狠抓几个基础知识点如多音字. ...

  • 高三下语文教学计划
  • 高三下语文教学计划一:下学期高三语文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为指导,以2014年考试大纲为依据,充分发挥备课组的集体智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强化训练这条主线,加强课堂教学的效率,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质和应考能力,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和运 ...

  • 高二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分析
  • 考试名称: 高二语文第一次月考 一.试卷与考试基本情况分析 1. 试卷情况分析:(主要包括题型.题目的难易程度,不少于200字) 本次试卷题型依据高考题型(科技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名篇名句背诵默写.文学类文本阅读.基础知识.作文) 其中文言文考察必修五<归去来兮辞>,诗歌鉴赏选 ...

  • 最新高考文言文断句专项训练80题答案
  • 最新高考文言文断句专项训练80题答案 1. 未几,啾啾之声可闻/盖雏已出壳矣/一日/有雏坠于堂下/弟拾之/不胜喜/纳于笼而饲之. 2. 故君子富/好行其德/小人富/以适其力/渊深而鱼生之/山深而兽往之/人富而仁义附焉.富者得执益彰,失执则客无所之,以而不乐. 3. 兽有猱,小而善缘,利爪.虎首痒/辄 ...

  • 高考语文冲刺精华分享
  • 高考冲刺阶段应着力培养考生的考试素质 在高考语文复习的冲刺阶段,我们应着力培养学生的考试素质,力争考试得高分. 上篇 2005年<考试大纲>的特点:全开放 细析2005年新出台的<考试大纲>,与往年相比,我们发现其突出变化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2004年<考试大纲& ...

  • 2012年27中高三语文复习经验交流材料
  • 2012年高三语文备考工作交流材料 各位老师:下午好! 非常感谢陈老师能给我这个机会来代表我们二十七中高三语文备课组老师和大家一起交流我们的一些做法.有不足的地方还请各位老师多多指教! 一.合理安排复习计划,建立阶段目标意识 针对我校学生的基础比较差的现实情况,我们把高考的复习分成了两个阶段. 第一 ...

  • 高中语文课程纲要
  • 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课程纲要 授课教师:李快乐 吴强 张烨 谷怡然 课题名称:文言文阅读专题 课程类型:专题复习 教学材料:高考专题复习材料整理 授课时间:16课时 授课对象:高三学生 一.模块总目标 1. 阅读浅显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 2. 了解并梳理常见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