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围神经损伤

周围神经损伤

第一节 概述

(一)周围神经结构

1、运动神经元位于脊髓前角内。感觉神经元位于脊髓旁的脊神经节内。交感神经元位于脊髓侧角内。

2、神经纤维由神经轴突组成,其内含有许多线粒体及流动的胶状轴浆流。以磷脂为主的髓鞘包在轴索外面,其外裹以由神经膜细胞(Schwann cell )组成有细胞鞘,在每两个细胞鞘间的中断部分称朗飞结。

3、神经末梢包括:(1)运动末梢:即神经肌肉接头—运动终板。(2)感觉末梢:即各种感觉小体。

(二)周围神经损伤后变性与再生

1、神经元

(1)变性:尼氏小体消失,核外移,神经元死亡。变性程度与损伤性质、损伤程度及损伤部位有关,越近神经元的损伤,其变性程度越重。

(2)再生:于3周后开始时,神经元代谢活跃,供应充足轴浆流,以满足神经再生的需要。此代谢活跃现象在3个月内处于高峰,6个月后渐减弱。因此神经断伤后3-6个月内是进行修复的最佳时机。

2、神经损伤近端

(1)变性:轴索断裂,溶解及消失。髓鞘破裂、溶解并吸收。神经膜细胞增生。变性范围局限到上行1-2个朗飞结处。

(2)再生:修复术后,通过轴浆流的“阿米巴”运动,其生长锥可长入远侧神经的神经膜细胞管内。

3、神经损伤远段

远段神经干因失去与神经细胞联系,中断了轴浆流的营养和酶供应,因此发生变性。

(1)变性:轴索和髓鞘溶解并消失。神经膜细胞(靠神经外血管系统营养)活跃增生形成神经膜细胞管。上述三种变化合称华勒(Waller )变性。

(2)再生:由神经近端轴索生长出的轴浆流呈“阿米巴”运动,其生长锥长入远段神经细胞管内,此管获得了轴浆流的营养供应后,在新生的轴突外,形成髓鞘,并呈螺旋样自身包绕筑成板层结构,进而恢复神经的膜电位,传递神经冲动,此即为神经纤维的再生过程。

4、神经末梢的变性与再生

(1)运动终板:是运动神经纤维的终末装置,其变性及再生情况与远端神经干相同,运动终板发生纤维化后,神经不能再生。但运动终板纤维化时间目前没有定论。

(2)感觉末梢:感觉末梢一般变程度较轻,因其在神经断伤后仍不断接受周围刺激,只是这些刺激不能传到中枢产生感觉而已,因此感觉神经损伤后修复时间不限。

(三)周围神经损伤的分类

1、神经失用

神经失用即神经轴突和鞘膜完整,但功能丧失,表现为运动瘫痪和

感觉减退而电生理反应正常,常为神经短暂缺血、震荡或冲击所引起,大多在3周内可以恢复。

2、轴突断裂

轴突断裂,但鞘膜完整,表现为神经完全性损伤。有变性改变,可自行恢复,多发生于挤压伤或较轻的牵拉伤,或止血带损伤,多在数月内逐渐恢复。

3、神经断裂

神经发生完全或不完全断裂,我见于开放伤。完全断裂者,临床表现为运动和感觉功能完全丧失并伴有营养性改变。不完全断裂者,多表现为不完全瘫痪,由于未断裂部位也受到震荡、挫伤或牵拉,故伤后数月至数周内可出现完全瘫痪,以后部分恢复。横断损伤。

4、神经根性撕脱伤

四肢周围神经在其根部,如臂丛和腰骶丛脊髓部位的丝状结构处断裂,称根性撕脱伤或节前损伤,无法进行直接修复,

(四)周围神经损伤的检查

1、临床检查

(1)伤部检查:首先检查有无伤口,如有伤口,应检查其范围和深度,查明软组织损伤情况及枪弹贯通伤的径路,检查有无骨折及脱位,特别注意与临近周围神经的关系。

(2)肢体姿态:肢体的姿态可以反映神经、肌肉的状况。桡神经损伤后出现腕下垂;尺神经损伤后有爪形手,即第4、5指掌指关节过伸、指间关节屈曲;正中神经损伤后出现“猿手”畸形,即大鱼际瘫痪,拇

指与其他诸指平行;坐骨神经损伤后出现足下垂。

(3)运动功能检查:根据肌肉瘫痪程度判断神经损伤情况,一般可用6级法区分肌力。

M “0”级:无肌肉收缩。

M “1”级:骨肉稍有收缩。

M “2”级:关节有动作,在不对抗地心引力的方向,可使该关节达到安全的活动度。

M “3”级:在对抗地心引力的情况下,达到关节完全活动度。 M “4”级:能对抗阻力达到关节完全活动度,但肌力较健侧差。 M “5”级:正常。

(4)感觉功能检查:感觉功能障碍可用6级法区分其程度。 S “0”级:完全无感觉。

S “1”级:深痛觉存在。

S “2”级:有浅痛觉及部分触觉。

S “2+”级:同S “2”,但有感觉过敏现象。

S “3”级:痛觉和触觉完全,感觉过敏现象消失,且有两点分辨觉,但距离较大,常大于15mm 。

S “4”级:感觉完全正常,二点辩别觉2-6mm 。

(5)腱反射:根据神经支配的肌肉受损的情况,可出现相应肌肉的腱反射减退或消失。如肱二头肌腱反射消失,提示病变在颈5、6神经节段。膝反射消失提示病变在腰3节段,踝反射消失,病变在骶1节段。

(6)营养改变:神经损伤后,其支配区皮肤温度低、无汗、光滑及

萎缩,指甲起屑,生长缓慢呈爪状弯曲等。

(7)神经干叩击试验(Tinel 征)神经损伤后或损伤神经修复后,沿该神经干远端向近心端叩击,当在相应平面出现支配区的放射痛或过电现象即称Tinel 征阳性。这一体征对神经损伤的诊断和神经再生的进程有较大的判断意义。

2、电生理检查

(1)肌电图检查:即用同心圆针电极刺入被检肌肉,记录其静止及不同程度自主收缩所产生的动作电位,电位的观察指标有波形、波幅、潜伏期和传导速度等,其中传导速度较稳定,是最常用也是最可靠的观察指标。正常成人肘以下中神经运动传导速度(MCV )为55-65m/s,感觉传导速度(SCV )为50-60m/s。上肢神经传导速度快于下肢,近端快于远端。

肌电图检查的临床意义为:①确定神经有无损伤及损伤的程度:②有助于鉴别神经原性或肌原性损害:③有助于观察神经再生情况:

(2)诱发电位检查:即利用一定形态的脉冲电流刺激神经干,在神经的相应在中枢部位、支配区或神经干上记录所诱发的动作电位。

(五)神经损伤的处理

1、非手术治疗:

适用于周围神经损伤早期,尚不能明确损伤性质或已神经失用、神经轴索损伤或部分非太要功能损伤者。

(1)肢体关节被动运动以防治肌肉萎缩及关节囊挛缩:

(2)康复治疗:可用按摩、电刺激等方法保持肌肉张力,减轻肌肉

(3)保持伤肢:使其免受烫伤、冻伤、压伤及其他损伤。

(4)药物治疗:应用营养神经的药物VitB 1、B 6、B 12地巴唑等。神经生长因子,虽然动物实验已证实促进神经再生作用,但临床应用尚无明确效果。

2、手术治疗

有关神经修复方法与指征分述如下:

(1)神经松解术

1)神经外松解术:①适应性:神经被骨折端压迫或神经周围有瘢痛形成,神经有粘连和压迫,经药物治疗1-3个月无任何恢复征象者。

2)神经内松解术:适应证:神经外松解术后,如发现神经病变部较粗大,触之较硬或有硬结,说明神经内有瘢痕粘连和压迫。

(2)神经缝合术

1)适应证:适用于神经完全性损伤,断端分离者,且神经缺损不大,经游离神经、屈曲关系,或神经移位后可在无张力下吻合者,或神经连续性虽存在,但神经病变处瘤样膨大,其中为瘢痕组织,电兴奋传导性消失,神经支配区主要功能丧失者。

2)缝合法:①分离神经断端,缺损长度是神经直径的4倍以内时可在无张力情况下作神经缝合。②在手术放大镜或手术显微镜下作神经外膜或神经束膜缝合。

3)术后处理:①石膏固定肢体,使神经吻合口处无张力,固定时间一般需6周。②应用神经营养药物。③去石膏后,进行功能训练及物理

(3)神经移植术

1)适应证:神经断伤后缺损较大,经游离神经、屈曲关节或神经移位后无法在张力下直接接缝合者,应采用神经移植。

2)移植材料:自体皮神是目前主要的移植材料,其中以腓肠神经为主要供区。

3)移植方法:①根据神经周径及缺损的长度切取腓肠神经。一般指神经需用单股、尺神经3股、正中、桡神经4股、坐骨神经需5-6股。②在手术显微镜下进行电缆式的束膜缝合。③当神经缺损过长(大于10cm 以上)

4)术后处理:①臂丛根性撕脱可供移位神经,有肋间神经、膈神经、副神经、颈丛神经及健侧颈,神经根。②正中神经无法修复时,可用尺神经手背支或桡神经手背支移位,修复正中神经感觉支缺损。

3)移位方法:①供区神经在尽可能的远端切断后,移位于受区神经主要功能束。长度不够时可移植神经。②通常进行束膜缝合法,也可应用黏合法。

4)术后处理:①同神经移植法或神经缝合法。②术后功能训练时,强调供区神经的功能锻炼。

第二节 上肢周围神经损伤

一、正中神经损伤

腕部的正中神经位置较表浅,易被锐器伤且常伴有屈肌腱损伤。肱

骨髁上骨折与月骨脱位,多为挫伤或挤压伤。继发于肩关节及肘关节脱位者为牵拉伤。此外,正中神经可因腕部骨质增生、腕横韧带肥厚或旋前圆肌的肥大等,而产生慢性神经压迫症状。

(一)临床表现

1、腕部正中神经损伤

(1)畸形:早期手部畸形不明显,后可见大鱼际肌萎缩并扁平,拇指内收呈猿掌畸形。

(2)运动:拇指不能对掌,不能用拇指腹接触其也指尖。

(3)感觉:在掌侧,拇指、示指、中指及环指桡侧半,在背侧,示指、中指远节均有感觉障碍。

(4)营养改变:手部皮肤和指甲均有显著营养改变,指骨萎缩,指端小而尖,皮肤干燥不出汗。

2、肘部正中神经损伤

(1)运动改变:除上述改变外,尚有拇指和示指不能屈曲。

(2)感觉与营养改变:同腕部正中神经断裂。

(二)诊断

1、在腕、肘部有明显外伤史。

2、典型的猿手畸形,桡侧3个半手指感觉障碍,拇指对掌功能丧失,拇、示指末节屈曲不能(肘部受损时)。

3、肌电图检查可明确损伤部位及性持

(三)治疗

1、保守治疗(包括药物治疗、理疗及功能训练)。

适用于轻度损伤或病程短者。

2、手术治疗

适合于经保守治疗三个月无恢复者或开放性神经损伤。根据损伤性质选择不同手术方式。

二、尺神经损伤

在腕部,尺神经易受切割伤。在肘部、尺神经可受直接外伤或骨折脱臼合并损伤。严重肘外翻畸形及尺神经滑脱所引起的尺神经损伤,又称慢性尺神经炎或肘管综合征。有颈肋或胸廊出口综合征时。

(一)临床表现

1、畸形

尺神经损伤后可出现手部爪牙状畸形(大多限于环小指),低位损伤爪状畸形较高损伤明显。

2、运动

尺神经在肘部损伤时,屈腕力减弱及不能伸环指和小指远侧关节。各手指不能内收外展。拇指和示指不能对掌成“O ”形。

3、感觉

尺神经在腕部损伤,手掌尺侧、小指全部和环部尺侧半感觉障碍。尺神经在肘部损伤,除上述感觉障碍外,手背尺侧半亦有感觉障碍。

(二)诊断

1、腕、肘部的外伤史。

2、典型症状与体位,如环指和小指屈曲呈爪形手,第一背侧骨间肌萎缩,手指不能内收外展,环指和小指有感觉障碍。

3、肌电图检测可明确损伤部位及性质。

(三)治疗原则

同正中神经损伤的处理。

三、桡神经损伤

桡神经在肱骨中下1/3处贴近骨干,此处桡神经易受损,桡骨头前脱位可压迫牵拉桡神经深支,手术不慎也可伤及此神经。

(一)临床表现

由于伸腕、伸拇及伸指肌瘫痪,手呈“腕下垂”畸形。由于旋后肌瘫痪,前臂呈旋前畸形。肘以下平面损伤时,由于支配桡侧腕伸肌的分支未受损,故腕关节可背伸,但向桡偏,仅有垂拇、垂指和前臂旋前畸形。

2、运动

桡神经在上臂损伤后,出现伸腕、伸拇、伸批不能,由于肱二头肌的作用,前臂旋后能够完成,但力量明显减退。拇指不能向桡侧外展,如桡神经损伤平面在肘关节以下,主要表现为伸拇和伸指不能。

3、感觉

感觉支损伤后,在手背桡侧半、上臂下半桡侧的后部、前臂背侧及虎口背侧感觉减退或消失。

(二)诊断

1、典型的外伤史,如肱骨干中下1/3骨折、桡骨小头脱位等。

2、典型的症状与体位,如腕下垂及伸拇和伸指不能,虎口区有感觉障碍。

3、肌电图检测可明确损伤部位及性质。

(三)治疗原则

与正中神经损伤基本一致,骨折所致神经损伤一般先保守治疗观察2-3个月后再决定治疗方案。

四、臂丛神经损伤

常见于交通事故伤,上肢牵扯拉伤及分娩过程中胎头与肩分离过度的产伤。

(一)临床表现

1、畸形

上肢呈松驰性瘫痪,肩下垂、眼裂变小、眼球内陷及瞳孔缩小,呈Horner 征(+)。

2、运动

(1)臂丛上干损伤:表现为肩关节不能外展及上举,肘关节不能屈曲。腕关节和手的功能正常。如耸肩活动丧失则提示C 5、6神经根性撕脱。

(2)臂丛下干损伤:表现为手指与拇指不能屈曲和伸直,拇指不能对掌、对指,手不合拢与分开。而肩、肘及腕关节功能尚正常。如Horner 征(+)则提示C 8、T 1神经根性撕脱。

(3)全臂丛根性损伤:表现为上肢瘫痪,无任何运动功能。

3、感觉

(1)臂丛干损伤:表现为肩外侧、上臂及前臂外侧皮肤感觉障碍。

(2)臂丛下干损伤:表现为手及前臂内侧皮肤感觉障碍。

(3)全臂丛损伤:表现为除上臂内侧外整个肢体皮肤感觉障碍。

(二)诊断

1、上肢五大神经(腋、肌皮、正中、桡及尺神经)任何两根神经现时损伤(非切割)即可定位在臂丛部位损伤。

2、胸大肌与背阔肌功能障碍,臂丛损伤的部位定在锁骨上。如该二肌功能正常,臂丛损伤的部位则定在锁骨下。

3、耸肩不能或有Horner 征(+),臂丛损伤的部位定在节前或称根性撕脱伤。

4、电生理检查上肢体五大神经SNAP 存在而SEP 消失者为节前损伤,SNAP 与SEP 均消失者为节后损伤。

(三)处理原则

1、臂丛节后损伤应观察三个月,进行保守治疗。

2、臂丛损伤和手术指征为:①节前损伤。②伴有锁骨下动脉或腋动脉损伤。③开放性损伤。④经三个月保守治疗,肢体功能无好转的节后损伤。

3、臂丛损伤的手术方法:①节后损伤按损伤性质不同进行神经粘连松解、神经减压、神经缝合或神经移植术。②节前损伤进行神经移位术,移位方式为隔神经至肌皮神经,副神经至肩胛上神经,肋间神经至腋神经或桡神经,健侧颈,神经至正中神经。

第三节 下肢周围神经损伤

一、腓总神经损伤

腓总神经损伤是下肢最常见的神经损伤,当坐骨神经受伤时,腓总

神经受损亦多于胫神经。常见于火器伤,国窝附近的创伤或手术损伤,腓骨头骨折,以及石膏压迫伤等。

(一)症状与体征

1、腓深神经损伤

腓深神经支配踝关节背伸肌及趾伸肌,因此,神经断伤后,即出现足下垂、踝关节不能背屈、足趾不能背伸。当足底放在地板上时,不能举起足的前部和足趾。拇趾和第二趾背面相对缘的皮肤感觉缺失。当腓浅神经正常时,由于腓骨长短两肌的作用,足可趋向外翻,当行路时更为明显。当腓深神经在胫前肌与趾长伸肌分支以下断伤时,除拇趾不能背伸外,其他足部运动均无障碍,皮肤感觉缺失范围同上。

2、腓浅神经损伤

由于腓浅神经支配的肌肉(腓骨长、短肌)主要的功能是使足外翻。因此,神经断伤后足即不能外翻,当踝关节伸屈时,足即趋向内翻姿势。皮肤感觉障碍限于小腿外侧下2/3及大部分足背皮肤。由于邻近皮神经能够迅速代偿,故某些病例仅是皮肤感觉减退。

3、腓总神经损伤

其症状与腓浅、腓深两神经同时损伤相同。特点如下:①足呈马蹄内翻样畸形,及足下垂和足内翻。②足趾不能背伸,长久后可产生爪形足,即跖趾关节背伸,趾关节屈曲。③皮肤感觉缺失范围限于小腿外侧与足背,亦可因临近皮神经代偿,而感觉仅出现在减退现象。

(二)诊断和检查要点

1、腓浅神经损伤

诊断和检查要点:①足下垂。②踝关节不能背屈,趾不能背伸。③皮肤感觉障碍限于拇趾与第二趾背面的相对缘皮肤。④胫前肌萎缩。

2、腓浅神经损伤

诊断和要点:①皮肤感觉障碍限于小腿外侧和足背皮肤。②踝关节不能背屈和外翻。

3、腓总神经损伤

诊断和检查要点:①足下垂。②踝关节不能背屈和外翻。③足趾不能背伸。④小腿外侧和足背皮肤感觉缺失或减退。⑤胫前及小腿外侧的肌肉萎缩。

4、肌电图检查

相应在支配肌群有失神经肌电表现。

(三)治疗原则

下肢周围神经损伤的治疗原则与上肢一致,闭合性操作可保守治疗,严密观察3个月,无效者应手术探查,根据病理改变,选择相应手术。开放性损伤应立即手术治疗。

二、胫神经损伤

单纯胫神经损伤在下肢较少见,常为坐骨神经损伤的一部分,膝关节部位的骨折与脱位有时可累及胫神经。

(一)症状与体征

胫神经损伤后都有足底皮肤感觉缺失,运动障碍根据损伤水平的不同而异。胫神经若在国窝或其以上部位损伤时,由于小腿后侧与足底肌肉全部麻痹,踝关节与足趾则不能跖屈,跟腱反射消失。因而步行缓慢,

足跟提起困难,不能以足尖站立。踝内翻因由于胫前肌(腓神经支配)存在仅受到影响,只是在胫腓神经联合损伤时,踝内翻运动才完全消失。

由于腓肠神经亦麻痹,皮肤感觉缺失范围除足底、趾背与足跟内外侧外,还包括足背包侧缘。

由于足底肌内萎缩,足弓则加深,足的轮廊亦有改变。胫神经若在小腿上端损伤,除腓肠肌,比目鱼肌外、小腿后侧与足部的肌肉都发生麻痹,因而除踝关节能够跖屈与感觉障碍主要限于足底皮肤外,其余与上述类同。

胫神经若在小腿中段(小腿肌肉支发出处)以下损伤,主要表现为足底皮肤感觉缺失。间或产生爪形足,即跖趾关节背屈,远趾关节屈曲。此因骨间肌麻痹后,足趾的伸屈肌失去平衡所致。

(二)诊断和检查要点

1、踝关节不能跖屈和内翻受限。

2、足底和足趾跖面的皮肤感觉缺失。

3、小腿后侧的肌肉萎缩。

4、检查下述肌肉功能:胫后肌、腓肠肌、比目鱼肌、趾长屈肌和拇长屈肌。

5、肌电图检查相应支配肌群可出现失神肌电表现。

(三)治疗原则

同腓总神经损伤。

三、坐骨神经损伤

坐骨神经损伤常见于火器伤或暴力直接损伤,因髋关节脱位或骨折

引起者较少见。损伤部位多在股部或臀部,盆腔内损伤者少见。坐骨神经损伤大多为部分损伤,很少完全断伤。

(一)症状与体征

坐骨神经完全断伤时,临床表现与胫神经、腓总神经联合损伤时类同。由于小腿肌肉完全麻痹,致踝关节与趾关节无自主活动足下垂而呈马蹄样畸形,踝关节可随患肢移动呈现摇摆样运动。

(二)诊断

1、坐骨神经完全断伤

诊断要点包括:①受伤部位在臀部或股部。②足呈马蹄型。③踝关节与足趾无主动运动。④小腿外侧及足部皮肤感觉缺失。⑤膝关节能屈,但力弱,股二头肌麻痹。⑥小腿肌肉萎缩,股后侧肌肉亦有萎缩,但不太明显。

2、坐骨神经部分损伤

诊断要点包括:①受伤部位在臀部或股部。②常主要是腓总神经损伤症伤,有时主要为胫神经损伤的症状。③类似上述坐骨神经完全断伤症状,但存在某些运动或皮肤感觉。

3、肌电图检查

相应支配肌群出现失神经肌电表现。

(三)治疗原则

同腓总神经损伤。

周围神经损伤

第一节 概述

(一)周围神经结构

1、运动神经元位于脊髓前角内。感觉神经元位于脊髓旁的脊神经节内。交感神经元位于脊髓侧角内。

2、神经纤维由神经轴突组成,其内含有许多线粒体及流动的胶状轴浆流。以磷脂为主的髓鞘包在轴索外面,其外裹以由神经膜细胞(Schwann cell )组成有细胞鞘,在每两个细胞鞘间的中断部分称朗飞结。

3、神经末梢包括:(1)运动末梢:即神经肌肉接头—运动终板。(2)感觉末梢:即各种感觉小体。

(二)周围神经损伤后变性与再生

1、神经元

(1)变性:尼氏小体消失,核外移,神经元死亡。变性程度与损伤性质、损伤程度及损伤部位有关,越近神经元的损伤,其变性程度越重。

(2)再生:于3周后开始时,神经元代谢活跃,供应充足轴浆流,以满足神经再生的需要。此代谢活跃现象在3个月内处于高峰,6个月后渐减弱。因此神经断伤后3-6个月内是进行修复的最佳时机。

2、神经损伤近端

(1)变性:轴索断裂,溶解及消失。髓鞘破裂、溶解并吸收。神经膜细胞增生。变性范围局限到上行1-2个朗飞结处。

(2)再生:修复术后,通过轴浆流的“阿米巴”运动,其生长锥可长入远侧神经的神经膜细胞管内。

3、神经损伤远段

远段神经干因失去与神经细胞联系,中断了轴浆流的营养和酶供应,因此发生变性。

(1)变性:轴索和髓鞘溶解并消失。神经膜细胞(靠神经外血管系统营养)活跃增生形成神经膜细胞管。上述三种变化合称华勒(Waller )变性。

(2)再生:由神经近端轴索生长出的轴浆流呈“阿米巴”运动,其生长锥长入远段神经细胞管内,此管获得了轴浆流的营养供应后,在新生的轴突外,形成髓鞘,并呈螺旋样自身包绕筑成板层结构,进而恢复神经的膜电位,传递神经冲动,此即为神经纤维的再生过程。

4、神经末梢的变性与再生

(1)运动终板:是运动神经纤维的终末装置,其变性及再生情况与远端神经干相同,运动终板发生纤维化后,神经不能再生。但运动终板纤维化时间目前没有定论。

(2)感觉末梢:感觉末梢一般变程度较轻,因其在神经断伤后仍不断接受周围刺激,只是这些刺激不能传到中枢产生感觉而已,因此感觉神经损伤后修复时间不限。

(三)周围神经损伤的分类

1、神经失用

神经失用即神经轴突和鞘膜完整,但功能丧失,表现为运动瘫痪和

感觉减退而电生理反应正常,常为神经短暂缺血、震荡或冲击所引起,大多在3周内可以恢复。

2、轴突断裂

轴突断裂,但鞘膜完整,表现为神经完全性损伤。有变性改变,可自行恢复,多发生于挤压伤或较轻的牵拉伤,或止血带损伤,多在数月内逐渐恢复。

3、神经断裂

神经发生完全或不完全断裂,我见于开放伤。完全断裂者,临床表现为运动和感觉功能完全丧失并伴有营养性改变。不完全断裂者,多表现为不完全瘫痪,由于未断裂部位也受到震荡、挫伤或牵拉,故伤后数月至数周内可出现完全瘫痪,以后部分恢复。横断损伤。

4、神经根性撕脱伤

四肢周围神经在其根部,如臂丛和腰骶丛脊髓部位的丝状结构处断裂,称根性撕脱伤或节前损伤,无法进行直接修复,

(四)周围神经损伤的检查

1、临床检查

(1)伤部检查:首先检查有无伤口,如有伤口,应检查其范围和深度,查明软组织损伤情况及枪弹贯通伤的径路,检查有无骨折及脱位,特别注意与临近周围神经的关系。

(2)肢体姿态:肢体的姿态可以反映神经、肌肉的状况。桡神经损伤后出现腕下垂;尺神经损伤后有爪形手,即第4、5指掌指关节过伸、指间关节屈曲;正中神经损伤后出现“猿手”畸形,即大鱼际瘫痪,拇

指与其他诸指平行;坐骨神经损伤后出现足下垂。

(3)运动功能检查:根据肌肉瘫痪程度判断神经损伤情况,一般可用6级法区分肌力。

M “0”级:无肌肉收缩。

M “1”级:骨肉稍有收缩。

M “2”级:关节有动作,在不对抗地心引力的方向,可使该关节达到安全的活动度。

M “3”级:在对抗地心引力的情况下,达到关节完全活动度。 M “4”级:能对抗阻力达到关节完全活动度,但肌力较健侧差。 M “5”级:正常。

(4)感觉功能检查:感觉功能障碍可用6级法区分其程度。 S “0”级:完全无感觉。

S “1”级:深痛觉存在。

S “2”级:有浅痛觉及部分触觉。

S “2+”级:同S “2”,但有感觉过敏现象。

S “3”级:痛觉和触觉完全,感觉过敏现象消失,且有两点分辨觉,但距离较大,常大于15mm 。

S “4”级:感觉完全正常,二点辩别觉2-6mm 。

(5)腱反射:根据神经支配的肌肉受损的情况,可出现相应肌肉的腱反射减退或消失。如肱二头肌腱反射消失,提示病变在颈5、6神经节段。膝反射消失提示病变在腰3节段,踝反射消失,病变在骶1节段。

(6)营养改变:神经损伤后,其支配区皮肤温度低、无汗、光滑及

萎缩,指甲起屑,生长缓慢呈爪状弯曲等。

(7)神经干叩击试验(Tinel 征)神经损伤后或损伤神经修复后,沿该神经干远端向近心端叩击,当在相应平面出现支配区的放射痛或过电现象即称Tinel 征阳性。这一体征对神经损伤的诊断和神经再生的进程有较大的判断意义。

2、电生理检查

(1)肌电图检查:即用同心圆针电极刺入被检肌肉,记录其静止及不同程度自主收缩所产生的动作电位,电位的观察指标有波形、波幅、潜伏期和传导速度等,其中传导速度较稳定,是最常用也是最可靠的观察指标。正常成人肘以下中神经运动传导速度(MCV )为55-65m/s,感觉传导速度(SCV )为50-60m/s。上肢神经传导速度快于下肢,近端快于远端。

肌电图检查的临床意义为:①确定神经有无损伤及损伤的程度:②有助于鉴别神经原性或肌原性损害:③有助于观察神经再生情况:

(2)诱发电位检查:即利用一定形态的脉冲电流刺激神经干,在神经的相应在中枢部位、支配区或神经干上记录所诱发的动作电位。

(五)神经损伤的处理

1、非手术治疗:

适用于周围神经损伤早期,尚不能明确损伤性质或已神经失用、神经轴索损伤或部分非太要功能损伤者。

(1)肢体关节被动运动以防治肌肉萎缩及关节囊挛缩:

(2)康复治疗:可用按摩、电刺激等方法保持肌肉张力,减轻肌肉

(3)保持伤肢:使其免受烫伤、冻伤、压伤及其他损伤。

(4)药物治疗:应用营养神经的药物VitB 1、B 6、B 12地巴唑等。神经生长因子,虽然动物实验已证实促进神经再生作用,但临床应用尚无明确效果。

2、手术治疗

有关神经修复方法与指征分述如下:

(1)神经松解术

1)神经外松解术:①适应性:神经被骨折端压迫或神经周围有瘢痛形成,神经有粘连和压迫,经药物治疗1-3个月无任何恢复征象者。

2)神经内松解术:适应证:神经外松解术后,如发现神经病变部较粗大,触之较硬或有硬结,说明神经内有瘢痕粘连和压迫。

(2)神经缝合术

1)适应证:适用于神经完全性损伤,断端分离者,且神经缺损不大,经游离神经、屈曲关系,或神经移位后可在无张力下吻合者,或神经连续性虽存在,但神经病变处瘤样膨大,其中为瘢痕组织,电兴奋传导性消失,神经支配区主要功能丧失者。

2)缝合法:①分离神经断端,缺损长度是神经直径的4倍以内时可在无张力情况下作神经缝合。②在手术放大镜或手术显微镜下作神经外膜或神经束膜缝合。

3)术后处理:①石膏固定肢体,使神经吻合口处无张力,固定时间一般需6周。②应用神经营养药物。③去石膏后,进行功能训练及物理

(3)神经移植术

1)适应证:神经断伤后缺损较大,经游离神经、屈曲关节或神经移位后无法在张力下直接接缝合者,应采用神经移植。

2)移植材料:自体皮神是目前主要的移植材料,其中以腓肠神经为主要供区。

3)移植方法:①根据神经周径及缺损的长度切取腓肠神经。一般指神经需用单股、尺神经3股、正中、桡神经4股、坐骨神经需5-6股。②在手术显微镜下进行电缆式的束膜缝合。③当神经缺损过长(大于10cm 以上)

4)术后处理:①臂丛根性撕脱可供移位神经,有肋间神经、膈神经、副神经、颈丛神经及健侧颈,神经根。②正中神经无法修复时,可用尺神经手背支或桡神经手背支移位,修复正中神经感觉支缺损。

3)移位方法:①供区神经在尽可能的远端切断后,移位于受区神经主要功能束。长度不够时可移植神经。②通常进行束膜缝合法,也可应用黏合法。

4)术后处理:①同神经移植法或神经缝合法。②术后功能训练时,强调供区神经的功能锻炼。

第二节 上肢周围神经损伤

一、正中神经损伤

腕部的正中神经位置较表浅,易被锐器伤且常伴有屈肌腱损伤。肱

骨髁上骨折与月骨脱位,多为挫伤或挤压伤。继发于肩关节及肘关节脱位者为牵拉伤。此外,正中神经可因腕部骨质增生、腕横韧带肥厚或旋前圆肌的肥大等,而产生慢性神经压迫症状。

(一)临床表现

1、腕部正中神经损伤

(1)畸形:早期手部畸形不明显,后可见大鱼际肌萎缩并扁平,拇指内收呈猿掌畸形。

(2)运动:拇指不能对掌,不能用拇指腹接触其也指尖。

(3)感觉:在掌侧,拇指、示指、中指及环指桡侧半,在背侧,示指、中指远节均有感觉障碍。

(4)营养改变:手部皮肤和指甲均有显著营养改变,指骨萎缩,指端小而尖,皮肤干燥不出汗。

2、肘部正中神经损伤

(1)运动改变:除上述改变外,尚有拇指和示指不能屈曲。

(2)感觉与营养改变:同腕部正中神经断裂。

(二)诊断

1、在腕、肘部有明显外伤史。

2、典型的猿手畸形,桡侧3个半手指感觉障碍,拇指对掌功能丧失,拇、示指末节屈曲不能(肘部受损时)。

3、肌电图检查可明确损伤部位及性持

(三)治疗

1、保守治疗(包括药物治疗、理疗及功能训练)。

适用于轻度损伤或病程短者。

2、手术治疗

适合于经保守治疗三个月无恢复者或开放性神经损伤。根据损伤性质选择不同手术方式。

二、尺神经损伤

在腕部,尺神经易受切割伤。在肘部、尺神经可受直接外伤或骨折脱臼合并损伤。严重肘外翻畸形及尺神经滑脱所引起的尺神经损伤,又称慢性尺神经炎或肘管综合征。有颈肋或胸廊出口综合征时。

(一)临床表现

1、畸形

尺神经损伤后可出现手部爪牙状畸形(大多限于环小指),低位损伤爪状畸形较高损伤明显。

2、运动

尺神经在肘部损伤时,屈腕力减弱及不能伸环指和小指远侧关节。各手指不能内收外展。拇指和示指不能对掌成“O ”形。

3、感觉

尺神经在腕部损伤,手掌尺侧、小指全部和环部尺侧半感觉障碍。尺神经在肘部损伤,除上述感觉障碍外,手背尺侧半亦有感觉障碍。

(二)诊断

1、腕、肘部的外伤史。

2、典型症状与体位,如环指和小指屈曲呈爪形手,第一背侧骨间肌萎缩,手指不能内收外展,环指和小指有感觉障碍。

3、肌电图检测可明确损伤部位及性质。

(三)治疗原则

同正中神经损伤的处理。

三、桡神经损伤

桡神经在肱骨中下1/3处贴近骨干,此处桡神经易受损,桡骨头前脱位可压迫牵拉桡神经深支,手术不慎也可伤及此神经。

(一)临床表现

由于伸腕、伸拇及伸指肌瘫痪,手呈“腕下垂”畸形。由于旋后肌瘫痪,前臂呈旋前畸形。肘以下平面损伤时,由于支配桡侧腕伸肌的分支未受损,故腕关节可背伸,但向桡偏,仅有垂拇、垂指和前臂旋前畸形。

2、运动

桡神经在上臂损伤后,出现伸腕、伸拇、伸批不能,由于肱二头肌的作用,前臂旋后能够完成,但力量明显减退。拇指不能向桡侧外展,如桡神经损伤平面在肘关节以下,主要表现为伸拇和伸指不能。

3、感觉

感觉支损伤后,在手背桡侧半、上臂下半桡侧的后部、前臂背侧及虎口背侧感觉减退或消失。

(二)诊断

1、典型的外伤史,如肱骨干中下1/3骨折、桡骨小头脱位等。

2、典型的症状与体位,如腕下垂及伸拇和伸指不能,虎口区有感觉障碍。

3、肌电图检测可明确损伤部位及性质。

(三)治疗原则

与正中神经损伤基本一致,骨折所致神经损伤一般先保守治疗观察2-3个月后再决定治疗方案。

四、臂丛神经损伤

常见于交通事故伤,上肢牵扯拉伤及分娩过程中胎头与肩分离过度的产伤。

(一)临床表现

1、畸形

上肢呈松驰性瘫痪,肩下垂、眼裂变小、眼球内陷及瞳孔缩小,呈Horner 征(+)。

2、运动

(1)臂丛上干损伤:表现为肩关节不能外展及上举,肘关节不能屈曲。腕关节和手的功能正常。如耸肩活动丧失则提示C 5、6神经根性撕脱。

(2)臂丛下干损伤:表现为手指与拇指不能屈曲和伸直,拇指不能对掌、对指,手不合拢与分开。而肩、肘及腕关节功能尚正常。如Horner 征(+)则提示C 8、T 1神经根性撕脱。

(3)全臂丛根性损伤:表现为上肢瘫痪,无任何运动功能。

3、感觉

(1)臂丛干损伤:表现为肩外侧、上臂及前臂外侧皮肤感觉障碍。

(2)臂丛下干损伤:表现为手及前臂内侧皮肤感觉障碍。

(3)全臂丛损伤:表现为除上臂内侧外整个肢体皮肤感觉障碍。

(二)诊断

1、上肢五大神经(腋、肌皮、正中、桡及尺神经)任何两根神经现时损伤(非切割)即可定位在臂丛部位损伤。

2、胸大肌与背阔肌功能障碍,臂丛损伤的部位定在锁骨上。如该二肌功能正常,臂丛损伤的部位则定在锁骨下。

3、耸肩不能或有Horner 征(+),臂丛损伤的部位定在节前或称根性撕脱伤。

4、电生理检查上肢体五大神经SNAP 存在而SEP 消失者为节前损伤,SNAP 与SEP 均消失者为节后损伤。

(三)处理原则

1、臂丛节后损伤应观察三个月,进行保守治疗。

2、臂丛损伤和手术指征为:①节前损伤。②伴有锁骨下动脉或腋动脉损伤。③开放性损伤。④经三个月保守治疗,肢体功能无好转的节后损伤。

3、臂丛损伤的手术方法:①节后损伤按损伤性质不同进行神经粘连松解、神经减压、神经缝合或神经移植术。②节前损伤进行神经移位术,移位方式为隔神经至肌皮神经,副神经至肩胛上神经,肋间神经至腋神经或桡神经,健侧颈,神经至正中神经。

第三节 下肢周围神经损伤

一、腓总神经损伤

腓总神经损伤是下肢最常见的神经损伤,当坐骨神经受伤时,腓总

神经受损亦多于胫神经。常见于火器伤,国窝附近的创伤或手术损伤,腓骨头骨折,以及石膏压迫伤等。

(一)症状与体征

1、腓深神经损伤

腓深神经支配踝关节背伸肌及趾伸肌,因此,神经断伤后,即出现足下垂、踝关节不能背屈、足趾不能背伸。当足底放在地板上时,不能举起足的前部和足趾。拇趾和第二趾背面相对缘的皮肤感觉缺失。当腓浅神经正常时,由于腓骨长短两肌的作用,足可趋向外翻,当行路时更为明显。当腓深神经在胫前肌与趾长伸肌分支以下断伤时,除拇趾不能背伸外,其他足部运动均无障碍,皮肤感觉缺失范围同上。

2、腓浅神经损伤

由于腓浅神经支配的肌肉(腓骨长、短肌)主要的功能是使足外翻。因此,神经断伤后足即不能外翻,当踝关节伸屈时,足即趋向内翻姿势。皮肤感觉障碍限于小腿外侧下2/3及大部分足背皮肤。由于邻近皮神经能够迅速代偿,故某些病例仅是皮肤感觉减退。

3、腓总神经损伤

其症状与腓浅、腓深两神经同时损伤相同。特点如下:①足呈马蹄内翻样畸形,及足下垂和足内翻。②足趾不能背伸,长久后可产生爪形足,即跖趾关节背伸,趾关节屈曲。③皮肤感觉缺失范围限于小腿外侧与足背,亦可因临近皮神经代偿,而感觉仅出现在减退现象。

(二)诊断和检查要点

1、腓浅神经损伤

诊断和检查要点:①足下垂。②踝关节不能背屈,趾不能背伸。③皮肤感觉障碍限于拇趾与第二趾背面的相对缘皮肤。④胫前肌萎缩。

2、腓浅神经损伤

诊断和要点:①皮肤感觉障碍限于小腿外侧和足背皮肤。②踝关节不能背屈和外翻。

3、腓总神经损伤

诊断和检查要点:①足下垂。②踝关节不能背屈和外翻。③足趾不能背伸。④小腿外侧和足背皮肤感觉缺失或减退。⑤胫前及小腿外侧的肌肉萎缩。

4、肌电图检查

相应在支配肌群有失神经肌电表现。

(三)治疗原则

下肢周围神经损伤的治疗原则与上肢一致,闭合性操作可保守治疗,严密观察3个月,无效者应手术探查,根据病理改变,选择相应手术。开放性损伤应立即手术治疗。

二、胫神经损伤

单纯胫神经损伤在下肢较少见,常为坐骨神经损伤的一部分,膝关节部位的骨折与脱位有时可累及胫神经。

(一)症状与体征

胫神经损伤后都有足底皮肤感觉缺失,运动障碍根据损伤水平的不同而异。胫神经若在国窝或其以上部位损伤时,由于小腿后侧与足底肌肉全部麻痹,踝关节与足趾则不能跖屈,跟腱反射消失。因而步行缓慢,

足跟提起困难,不能以足尖站立。踝内翻因由于胫前肌(腓神经支配)存在仅受到影响,只是在胫腓神经联合损伤时,踝内翻运动才完全消失。

由于腓肠神经亦麻痹,皮肤感觉缺失范围除足底、趾背与足跟内外侧外,还包括足背包侧缘。

由于足底肌内萎缩,足弓则加深,足的轮廊亦有改变。胫神经若在小腿上端损伤,除腓肠肌,比目鱼肌外、小腿后侧与足部的肌肉都发生麻痹,因而除踝关节能够跖屈与感觉障碍主要限于足底皮肤外,其余与上述类同。

胫神经若在小腿中段(小腿肌肉支发出处)以下损伤,主要表现为足底皮肤感觉缺失。间或产生爪形足,即跖趾关节背屈,远趾关节屈曲。此因骨间肌麻痹后,足趾的伸屈肌失去平衡所致。

(二)诊断和检查要点

1、踝关节不能跖屈和内翻受限。

2、足底和足趾跖面的皮肤感觉缺失。

3、小腿后侧的肌肉萎缩。

4、检查下述肌肉功能:胫后肌、腓肠肌、比目鱼肌、趾长屈肌和拇长屈肌。

5、肌电图检查相应支配肌群可出现失神肌电表现。

(三)治疗原则

同腓总神经损伤。

三、坐骨神经损伤

坐骨神经损伤常见于火器伤或暴力直接损伤,因髋关节脱位或骨折

引起者较少见。损伤部位多在股部或臀部,盆腔内损伤者少见。坐骨神经损伤大多为部分损伤,很少完全断伤。

(一)症状与体征

坐骨神经完全断伤时,临床表现与胫神经、腓总神经联合损伤时类同。由于小腿肌肉完全麻痹,致踝关节与趾关节无自主活动足下垂而呈马蹄样畸形,踝关节可随患肢移动呈现摇摆样运动。

(二)诊断

1、坐骨神经完全断伤

诊断要点包括:①受伤部位在臀部或股部。②足呈马蹄型。③踝关节与足趾无主动运动。④小腿外侧及足部皮肤感觉缺失。⑤膝关节能屈,但力弱,股二头肌麻痹。⑥小腿肌肉萎缩,股后侧肌肉亦有萎缩,但不太明显。

2、坐骨神经部分损伤

诊断要点包括:①受伤部位在臀部或股部。②常主要是腓总神经损伤症伤,有时主要为胫神经损伤的症状。③类似上述坐骨神经完全断伤症状,但存在某些运动或皮肤感觉。

3、肌电图检查

相应支配肌群出现失神经肌电表现。

(三)治疗原则

同腓总神经损伤。


相关内容

  • 中医药促进周围神经损伤再生修复的研究进展
  • 福建中医学院学报 2005年10月第15卷增刊Journal of Fujian College of TC M Oct ober 2005, 15(Supp1. ) 1 ・综 述・ 中医药促进周围神经损伤再生修复的研究进展 苏俊仁, 施 杞, 周重建, 王拥军 (上海中医药大学脊柱病研究所, 上海 ...

  • 周围神经病变鉴别诊断
  •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诊断主要依靠感觉和自主神经症状为主的多发性周围神经病的症状和体征,常见类型是远端对称性多发性周围神经病伴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可出现四肢持续性疼痛,感觉症状通常子下肢远端开始,主要表现为远端疼痛,还可出现对称性麻木等感觉障碍,可由手套-袜套感觉减退或过敏.诊断依靠:确切的糖尿病诊断依据 ...

  • 锰中毒患者周围神经损伤的临床分析
  • 中图分类号:R13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2)1-061-02 中国论文网 http://www.xzbu.com/6/view-31246.htm 我院近期收治10名某企业锰中毒患者,现将其住院期间神经肌电图检查所发现的周围神经损伤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 ...

  • 良性周围性神经鞘瘤的超声诊断价值解析
  • ・551・ ・ 临床研究・ 良性周围性神经鞘瘤的超声诊断价值 焦卫平 陈述 王萍 [摘要] 目的 探讨周围性神经鞘瘤的声像图特点.方法 回顾分析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2011年3月至2014年11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1例周围性神经鞘瘤的超声图像及临床表现.结果31例患者中14例具有触压疼痛等临床症状, ...

  • 糖尿病神经系统病变的病理改变
  • 摘 要: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理的改变包括有髓和无髓神经纤维轴索损害,表现为局部神经纤维脱失,轴索的损害常伴随再生现象或单纯的神经纤维再生.节段性脱髓鞘的发生频率较高.显著的神经纤维脱髓鞘提示可能有合并慢性炎性脱髓鞘性多神经病或副肿瘤综合征.神经内衣出现增厚和广泛纤维化,小血管壁增厚和玻璃样变,小血管腔 ...

  • 血管周围间隙及多发性硬化临床的相关性
  • ・中文论著摘要・ 血管周围间隙与多发性硬化临床的相关性 目的 血管周围间隙又称为Virchow.Robin间隙,是脑穿支血管由蛛网膜下腔进入脑实质时,临近的软脑膜内陷在小血管周围(不包括毛细血管)形成的介于两层软脑膜之间的间隙.血管周围间隙作为免疫间隙,其内驻有小胶质细胞,参与局部免疫调节作用.近期 ...

  • 二硫化碳神经毒性的临床研究_张寿林
  • 中国工业医学杂志 2001年12月第14卷第6期 Chines e J Ind Med Dec 2001, Vol . 14No . 6·365· ·综 述· 二硫化碳神经毒性的临床研究 张寿林 (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劳动卫生职业病研究所, 北京 100050) 摘要:二硫化碳(CS 2) 中毒主要表 ...

  • 肌电图的临床应用
  • 肌电图的临床应用 一.肌电图: 狭义的肌电图是指以同心圆针电极插入肌肉中,收集针电极附近一组肌纤维的动作电位,以及在插入过程中观察其静息状态.轻用力时运动单位电位,大力时募集状态. 广义的肌电图学,还包括神经传导.神经重复电刺激等有关周围神经.神经肌肉接头和肌肉疾病的电诊断学. 1.正常肌电图 (1 ...

  • 上肢周围神经损伤患者康复指导论文
  • 上肢周围神经损伤患者的康复指导 [关键词]上肢周围神经:损伤: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5-0726-01 上肢周围神经损伤是常见损伤之一,多伴随其他创伤发生,伤后由于神经再生速度缓慢,失去神经支配的肌肉极易发生萎缩和退行性改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