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经济思想史参考重点

一、填空题

1. 中国古代经济思想史大致可分为(先秦至汉朝时期)、(隋唐至宋元时期)、(明至清朝鸦片战争前)。

2、 中国古代经济思想的发展呈现的鲜明特点有(重本抑末)、(黜奢崇俭)、

(道法自然)。

3、 贾思勰是北魏时人,他在《齐民要术》中阐述的地主治生之学由(“少好论”)、

(讲求多种经营和商品性农作物的经营)、(在生产管理中重视人的因素的作用)三个部分组成。

二、解释说明题

1、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孟子的恒产论)

没有固定的产业,却有稳定不变的思想,只有士人能做到。至于百姓,没有固定的产业,随之就没有稳定不变的思想。如果没有稳定不变的思想,就会胡作非为,坏事没有不干的了.

2、“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孟子)

所以英明的君主规定老百姓的产业,一定使他们上能赡养父母,下能养活妻子儿女;年成好时能丰衣足食,年成不好也不致于饿死。然后督促他们做好事。所以老百姓跟随国君走就容易了。

3、仲尼曰:「善哉!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 (孔子)

孔子说:“好啊!政令宽大民众就怠慢,民众怠慢就用刚猛的政策来纠正。政策刚猛民众就受伤害,民众受伤害了就施与他们宽厚的政策。宽厚用来协助刚猛;刚猛用来协助宽厚,政治这才得以和谐

4、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 (荀子)

水、火有气却没有生命,草木有生命却没有知觉,禽兽有知觉却不讲道义;人有气、有生命、有知觉,而且讲究道义,所以人最为天下所贵重。人的力气不如牛,奔跑不如马,但牛、马却被人役使,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人能结合成社会群体,而它们不能结合成社会群体

5、夫凡人之情,见利莫能勿就,见害莫能勿避(管子)

凡人之常情,见利没有不追求的,见害没有不想躲避的。对物质利益的追求,是人亘古不变的特性

6、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韩非子)

具体事务交由各级负责人去执行,而君主应保证中央权力的巩固。只要君主能在准确把握全局,那么四方的臣民就会效劳

7、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韩非子) 大、中国家的君主之所以能统治天下讨伐诸侯,凭的是威势。

三、名词解释

1.通功易事:分工合作,互通有无,拿多余的换没有的。

2.食功:以等值或足当量的劳动成果换得来养生之食

3.食志:不碌碌无为白吃饭

5. 自止于足:在足够富裕的时候就加收敛

6.道法自然

人效法大地,地效法上天,天效法道,道效法着整个的大自然”,也就是说,整个大自然,都是在“道”的管理下,按照一定的法则在运行着

7.重本抑末

农业是人民衣食和富国强兵的源泉,因而把农业称为"本",把工商业称为"末"。重农必须抑商,以保证农业部门的劳动力和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8.明分使群:人们能够明确自己的分工,并且人与人之间相互依赖

9.调通民利

10.不仕则农

四、简答题

1.孟子"物之不齐,物之情也"的内涵

物品千差万别,这是客观情形。商品有优劣,那么价值一定不能等同,不能违背客观规律。

2.老子"小国寡民"理想社会

."小国寡民"理想社会实质就是封邦建国,在经济上独立自主,对内实现自给自足,对外实行互通有无,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

3.荀子裕民思想

荀子裕民思想体现的是儒家“以政裕民”“裕民富国”的理念。即用行政和法律保障人民的生产,人民富裕了国家才会强大。

4.韩非耕战论

韩非耕战论认为国家的大事在于“耕”“战”。“耕”泛指国家经济基础。也就是说国家军事实力是以经济实力做依托的。

5.管子的"夫民富则不可禄使也,贫则不可罚威也.法令之不行,万民则不治,贫富之不齐"

管子的话体现的是如果人民的贫富差异过大会导致政治的腐败,司法的混乱,是导致国家不稳定的最大原因。

6.墨子"兼相爱交相利"的内容

墨子"兼相爱交相利"的内容体商品经济中最基本的平等与互利原则。

7.商鞅的农战思想

即将农和战结合起来,就是做到种田靠农民,打仗也靠农民,“入使民属于农,出使民壹于战”。

8、孟子的井田制

恒产”的标准是五亩宅、百亩田。井田论是在“恒产论”思想基础上具体实施。通过“井田制”把土地分给老百姓,以使农民有“恒产”,这样才能实现王道,仁政的首要目标。

五、论述题

1、论礼义廉耻的现代价值

2、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内涵及现代价值 指认为君子与小人价值指向不同,道德高尚者只需晓以大义,而品质低劣者只能动之以利害。君子于事必辨其是非,小人于事必计其利害。

一、填空题

1. 中国古代经济思想史大致可分为(先秦至汉朝时期)、(隋唐至宋元时期)、(明至清朝鸦片战争前)。

2、 中国古代经济思想的发展呈现的鲜明特点有(重本抑末)、(黜奢崇俭)、

(道法自然)。

3、 贾思勰是北魏时人,他在《齐民要术》中阐述的地主治生之学由(“少好论”)、

(讲求多种经营和商品性农作物的经营)、(在生产管理中重视人的因素的作用)三个部分组成。

二、解释说明题

1、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孟子的恒产论)

没有固定的产业,却有稳定不变的思想,只有士人能做到。至于百姓,没有固定的产业,随之就没有稳定不变的思想。如果没有稳定不变的思想,就会胡作非为,坏事没有不干的了.

2、“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孟子)

所以英明的君主规定老百姓的产业,一定使他们上能赡养父母,下能养活妻子儿女;年成好时能丰衣足食,年成不好也不致于饿死。然后督促他们做好事。所以老百姓跟随国君走就容易了。

3、仲尼曰:「善哉!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 (孔子)

孔子说:“好啊!政令宽大民众就怠慢,民众怠慢就用刚猛的政策来纠正。政策刚猛民众就受伤害,民众受伤害了就施与他们宽厚的政策。宽厚用来协助刚猛;刚猛用来协助宽厚,政治这才得以和谐

4、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 (荀子)

水、火有气却没有生命,草木有生命却没有知觉,禽兽有知觉却不讲道义;人有气、有生命、有知觉,而且讲究道义,所以人最为天下所贵重。人的力气不如牛,奔跑不如马,但牛、马却被人役使,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人能结合成社会群体,而它们不能结合成社会群体

5、夫凡人之情,见利莫能勿就,见害莫能勿避(管子)

凡人之常情,见利没有不追求的,见害没有不想躲避的。对物质利益的追求,是人亘古不变的特性

6、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韩非子)

具体事务交由各级负责人去执行,而君主应保证中央权力的巩固。只要君主能在准确把握全局,那么四方的臣民就会效劳

7、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韩非子) 大、中国家的君主之所以能统治天下讨伐诸侯,凭的是威势。

三、名词解释

1.通功易事:分工合作,互通有无,拿多余的换没有的。

2.食功:以等值或足当量的劳动成果换得来养生之食

3.食志:不碌碌无为白吃饭

5. 自止于足:在足够富裕的时候就加收敛

6.道法自然

人效法大地,地效法上天,天效法道,道效法着整个的大自然”,也就是说,整个大自然,都是在“道”的管理下,按照一定的法则在运行着

7.重本抑末

农业是人民衣食和富国强兵的源泉,因而把农业称为"本",把工商业称为"末"。重农必须抑商,以保证农业部门的劳动力和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8.明分使群:人们能够明确自己的分工,并且人与人之间相互依赖

9.调通民利

10.不仕则农

四、简答题

1.孟子"物之不齐,物之情也"的内涵

物品千差万别,这是客观情形。商品有优劣,那么价值一定不能等同,不能违背客观规律。

2.老子"小国寡民"理想社会

."小国寡民"理想社会实质就是封邦建国,在经济上独立自主,对内实现自给自足,对外实行互通有无,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

3.荀子裕民思想

荀子裕民思想体现的是儒家“以政裕民”“裕民富国”的理念。即用行政和法律保障人民的生产,人民富裕了国家才会强大。

4.韩非耕战论

韩非耕战论认为国家的大事在于“耕”“战”。“耕”泛指国家经济基础。也就是说国家军事实力是以经济实力做依托的。

5.管子的"夫民富则不可禄使也,贫则不可罚威也.法令之不行,万民则不治,贫富之不齐"

管子的话体现的是如果人民的贫富差异过大会导致政治的腐败,司法的混乱,是导致国家不稳定的最大原因。

6.墨子"兼相爱交相利"的内容

墨子"兼相爱交相利"的内容体商品经济中最基本的平等与互利原则。

7.商鞅的农战思想

即将农和战结合起来,就是做到种田靠农民,打仗也靠农民,“入使民属于农,出使民壹于战”。

8、孟子的井田制

恒产”的标准是五亩宅、百亩田。井田论是在“恒产论”思想基础上具体实施。通过“井田制”把土地分给老百姓,以使农民有“恒产”,这样才能实现王道,仁政的首要目标。

五、论述题

1、论礼义廉耻的现代价值

2、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内涵及现代价值 指认为君子与小人价值指向不同,道德高尚者只需晓以大义,而品质低劣者只能动之以利害。君子于事必辨其是非,小人于事必计其利害。


相关内容

  • 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授课教案
  • 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授课教案 理论课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第 1 次课) 授课类型 : "文化" "中国文化"界说:中国文化的 . 授课时间 地理基础 教学内容(包括基本内容.重点.难点三部分) : 基本内容: <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大纲 导言:什 ...

  • 2017年历史学考研:你必须知道的10个方面
  • 2017年历史学考研:你必须知道的10个方面 2017历史学考研的复习也进入了暑期阶段,大家的历史学复习得怎么样了?下面勤思教育历史学考研辅导班的老师整理了10个方面,2017历史学考研的考生注意 一.历史学研究生考试科目 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入学考试历史学专业从2007年改为全国统考,由教育部统一命 ...

  • 八上历史第四单元习题
  •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第四单元 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 1 ."一言九鼎"."九鼎至尊"可以反映西周的什么制度 A.分封制 B.宗法制 C.井田制 D.礼乐制 依据 课标:描述社会生活中某种制度的延续和变迁 考纲:西周礼乐制度的确立 意图:侧重于学科基础 ...

  • 经济管理思想论文中国古代经济管理思想初探
  • 宏观经济管理论文经济管理类论文 经济管理思想论文中国古代经济管理思想初探 摘要:中国古代宏观经济管理思想是华夏文化中的突出成果.它有以富国为目标的"富国之学"",本末"并重的经济结构论,以及"善者因之"的自由放任",通轻重之权&q ...

  • 一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教案
  • 一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教案一 [课标要求] 概述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认识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掌握中国古代科技进步的基础知识,了解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的发展和演变的过程. 了解纸.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的发明史.了解.认识科学领域中的其他相关知识. 了解科学 ...

  • 从高考历从高考历史题型变化看高中历史教学发展趋势
  • . . . . . . . 从高考历史题型变化看高中历史教学发展趋势 扬中市第二高级中学:傅同荣 人类进入二十一世纪,国际间日趋激烈的人才竞争和国力竞争对教育提出了 前所未有的挑战,这种挑战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来自国际上国力竞争对基础教育的压力和世界各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浪潮的推动:二是鉴于我国目前基础 ...

  • 中国古代小说史
  • <中国古代小说史>课程教学大纲 -.编写说明:本大纲编写依据和适用范围: 编写依据:在"中国文学史"基础课学习比较巩固的前提下,针对中国古代小说史做进一步的讲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加强相关研究引导. 适用范围:汉语言文学专业函授本科 二.本课程性质.地位和作用 &l ...

  • 2013年电大监督学形成性考核册
  • 监督学形成性考核册答案(2013年4月) <监督学形考作业1> 参考答案: 时间:学习完教材第一至第三章之后. 题目:中国古代监督思想对当代有无借鉴意义,有何借鉴意义? 形式:小组讨论(个人事先准备与集体讨论相结合).要求每一位学员都提交讨论提纲,提纲包括以下内容:1.个人讨论提纲.2. ...

  • 鲁东大学考研简章
  • 鲁 东 大 学 2012 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学 校 简 介鲁东大学,原名烟台师范学院,2006 年 4 月,经国家教育部和山东省人民 政府批准,学校更名为鲁东大学.自建校以来,学校始终以兴学育人为根本,砥 砺耕耘,自强不息,现已发展成为一所以文理工为主体.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 性大学. 学校位于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