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改进的水平位移监测方法

8

铁 道 勘 察2006年第1期

一种改进的水平位移监测方法

谷 川 潘国荣

(同济大学测量与国土信息工程系, 上海 200092)

An I mprovedM et hod of the HorizontalD ispl ace m e ntM onitori ng

Gu Chuan Pan Guorong

摘 要 在反演小角法和传统极坐标法的基础上, 对反演小角法进行了改进并且将两种方法相结合, 提出了一种新的水平位移监测方法。探讨了该方法的精度, 并且以具体的工程实例说明了该方法的实用性。

关键词 水平位移监测 反演小角法 极坐标法

目前比较常用的水平位移监测方法主要有视准线法、测小角法、前方交会法、极坐标法等。视准线法和

测小角法对监测条件的要求比较高, 当距离比较大时精度较差, 而且只能用于观测某一特定方向的位移。前方交会法受测角误差、测边误差、交会角及图形结构、基线长度、外界条件变化等因素影响, 精度较低, 观测工作量大, 计算过程复杂。极坐标法精度不是很高, 仅能适用于精度要求不高的水平位移监测工作。测量工作者在生产实践中提出了一种方法称为反演小角法, 但此法一次只能测得1个点某个特定方向的位移, 如果点数很多, 则工作量太大。本文提出了一种避免以上缺陷的改进方法, 该法特别适用于一些监测条件比较差的监测项目。

基点是否发生水平位移时, 只需测出! AP B 即可。若! AP B 不等于上次测得的! APB, 则说明工作基点发生了位移, 根据公式

e =

D 1∀D 2∀

D 1+D 2(1)

(其中, =206265) 可以计算出其偏移量。如果变形体周围没有足够的空间, 在变形体附近

建立基准点比较困难时, 会引起观测结果出现较大的偏差。此时, 运用此方法带来的优势是很明显的。但是, 这种方法只能测定某一特定方向的水平位移, 而且只能测得1个点的位移, 除非与其他的方法结合。将上述方法作一些改进, 以能用于测量两个方向的水平位移, 并且与其他方法结合, 使其能快速准确地测定多个点的位移情况, 扩大该方法的应用范围, 更好的适用于实际工程项目(如图2所示) 。

1 反演小角法及其改进的原理

图1 反演小角法原理示意图

如图1所示, P 为工作基点(工作基点位移后P 变为P ), A 、B 为选定的点, A 、B 、P 基本上在一条直线上(图上为夸大的显示) 。在进行初始测量时, 测定水平距离AP 、PB, 在进行水平位移监测时, 如需监测工作

收稿日期:20051024

第一作者简介:谷 川(1983 ), 男, 2004年毕业于南京工业大学测绘

工程专业, 在读硕士研究生。

图2 改进的水平位移监测法原理

将基准点建立在变形体的大致中间位置(处于位移变形区内), 监测点分布在基准点的四周。在设定的X 、, A 1、A 2,

一种改进的水平位移监测方法:谷 川 潘国荣

9

x =X BX -X BX y =Y BX -Y

0BX 0

A 3、A 4四个点, 作用类似于反演小角法中的A 、B 两个点, A 1-P -A 2、A 3-P -A 4这两组点应该分别尽量布设在一条直线上, 并且A 1-P -A 2应该尽量平行于坐标系(可以是假定坐标系) Y 方向, A 3-P -A 4应该尽量平行于坐标系X 方向。A 1、A 2、A 3、A 4四个点可以选用一定距离之外清晰并且固定的目标。

在进行初始测量时, 测定水平距离A 1P 、A 2P 、A 3P 、A 4P, 以及初始的! A 1PA 2(即! 0) 和! A 3PA 4(即 0) 。在进行水平位移监测时, 如需监测工作基点是否发生水平位移, 只需测出! A 1PA 2(即图上所示的! ) 和! A 3PA 4(即图上所示的 ) 即可。如果! #! 0( # 0), 则说明X 方向(Y 方向) 相对于初始位置发生了偏移。只需测出∃! 0=! -! 0, ∃ 0= - 0, 根据公式(2)

X 0=

(2)

D 3∀D 4 0

Y 0=∀

D 3+D 4 (其中, =206265) 即可以测得P 点在X 和Y 两个方向上相对于初始位置P 的偏移值 X 0, Y 0。

利用已经测得的坐标偏移值, 从P 点出发, 在X 和Y 两个方向上分别移动∃X 0、-∃Y 0, 此时可获得P 点的初始位置。

利用恢复得到的P 点作为工作点, 再利用一个定向点, 采用极坐标法即可测得其他监测点的水平位移。

D 1∀D 2 !0

D 1+D 2(4)

3 精度分析

对(3) 式, 由微分公式可得

X BX =cos (! D -P 0-A + ) ∀

sin (! P 0-A + ) ∀

D ∀

(5)

Y BX =sin (! D +P 0-A + ) ∀

cos (! P 0-A + ) ∀D ∀

采用此方法, 误差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1) P 0点的点位误差m p 0, (2) 利用P 0点作极坐标观测时产生的中误差m 极。其中, 角度! A 1PA 2(即! ) 和! A 3PA 4(即 ) 分别用D J1经纬仪观测1个测回, 各变形点用仪器进行一次测角和测距。

对m p 0的分析如下:

根据精度分析理论可论证, 反演小角法的精度主要决定于测角的误差, 测距误差对于反演小角法的精度影响甚微, 可以采用一般的钢尺测距法进行测量。在此, 作者仅考虑测角误差引起的点位误差

m X 0=%∀m Y 0=%∀m P 0=%

D 1∀D 2m

D 1+D 2D 3∀D 4m

D 3+D 4

(6)

2 组合极坐标法的原理

如图3所示, 在恢复得到的P 0点安置仪器, 后视点为一定向点A (A点可以为A 1、A 2、A 3、A 4中的一个, 也可以是其他的点), 通过测得A -P 0-B X 的角度以及P 0点至BX 点的距离, 计算得出BX 点坐标。设P 0点坐标为P 0(XP 0, Y P 0), P 0 A 的方位角为! P 0-A , 则B X 点坐标(XBX , Y BX )

的计算公式为

X 0 Y 0

其中, =206265, m ∃X 0为P 点X 方向偏移量的中误差, m ∃Y 0为P 点Y 方向偏移量的中误差, m ∃p 0为点位偏移量的中误差。

D J1经纬仪1测回测角中误差为%1 4&, 设D 1=D 2=200m, 可以求得m ∃X 0=m ∃Y 0=%1 0mm, m ∃P 0=%1 4mm 。

对m 极的分析如下m 极-X =%

cos (! P 0-A + )m +sin (! P 0-A

2

2

D

2

m

+ )D 2

2

图3 组合极坐标法的原理

m 极-Y =%

(3)

m 极=%

极-X

X BX =X P 0+D ∀cos (! P 0-A + ) Y BX =Y P 0+D

∀si n (! P 0-A + )

由(3) 式就可求得其他各点的位移

sin (! P 0-A + )m +cos (! P 0-A + )D

+m

极-Y

2

2D

22

m

=%

m

+D

2D

2

(7)

10

m X 极=%极-X =%cos (! +sin (! P 0-A + )m P 0-A + )D

2

2

D

2

2

铁 道 勘 察2006年第1期

! 28 3&, n =177∗39

m

2 n =183∗14 46 5&

计算得到:

∃X BX ==6 3mm ∃Y BX ==10 1mm

把P 点在X 、Y 方向分别移动-6 3mm 和-10 1mm, 还原到P 点的初始位置P 0, 然后在还原得到的P 0位置架设仪器进行坐标法测量。利用A 3作为定向点, 其假定方位角为0∗0 0&。

在这里, 列举出一部分(4个点) 点的测量数据(如表1、表2所示) 。

表1 初始数据

点号i 距离D i -0角度 i -0

147 7712m

233 3654m

333 5763m

447 5171m 50∗28 47 7&

m Y 极=%极-Y =%si n (! +cos (! P 0-A + )m P 0-A

X 极2

2D

2

m

+ )D 2

22

m 极=% Y 极=%m

+D

2D

(8)

其中, =206265, m 极-X 为极坐标法测得的X 方向中误差, m 极-Y 为极坐标法测得的Y 方向中误差, m 极为极坐标法测得的点位中误差; m ∃X 极为极坐标测得的X 方向偏差的中误差, m ∃Y 极为极坐标测得的Y 方向偏差的中误差, m ∃极则为极坐标测得的点位偏移中误差。

则点位误差的计算公式为

m BX =%m BX =%

P 0极 P 0 极

-6

319∗30 36 4&338∗02 18 6&21∗46 23 1&

(9)

点号

1

表2 第n 期测量数据

233 3736m

333 5829m

447 5236m 50∗28 37 2&

点位偏移量误差的计算公式为

(10)

设D =50m, 测距仪的精度为%(1+10D ) mm; 测角采用DJ1经纬仪测量半个测回, 半测回测角精度为2&, 可以求得m 极=1 1mm, m ∃极=1 6mm 。

由此可以计算得到位移点的点位中误差为m BX =1 8mm, 位移点的点位偏移中误差为:m ∃BX =2 1mm 。

∋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 G J/T8 97) 规定, 二级变形监测位移观测点坐标中误差) 3 0mm, 在这里, m BX =1 8mm ) 3 0mm, 满足二级变形监测位移观测点坐标中误差的要求。

距离D i -n 角度 i -n

47 7778m

319∗30 48 0&338∗02 32 2&21∗46 11 4&

根据公式(5), 可以测量得到:

∃X 1=+6 8mm, ∃Y 1=-2 2mm; ∃X 2=+8 2mm, ∃Y 2=-1 1mm; ∃X 3=+6 8mm, ∃Y 3=+0 7mm; ∃X 4=+6 0mm, ∃Y 4=+3 5mm 。

从得出的数据分析可以看出, 1、2、3、4四个点在

X 方向的偏移比较明显, 而且都是向X 的正向偏移, Y 方向的偏移相对较小, 具有很强的规律性。

4 工程实例

在某工程水平位移观测中采用此方法。测定基准点与两零方向夹角时采用D J1经纬仪, 测1个测回, 则角度中误差为1 4&, 测定观测点角度变化时采用D J1经纬仪, 测定半个测回, 则角度中误差为2 0&。通过对观测结果分析, 精度能达到二等水平位移监测要求。

反演小角法测量初始数据:D 1=156 741m; D 2=169 066m; D 3=186 747m; D 4=147 639m ! 12 3&, 0=177∗39 0 =183∗14 29 4&:

5 结束语

在测量P 点的两个角度时, 为了提高P 点的点位精度, 需要采用精度较高的仪器并且通过增加测回数来实现这个目标。在测角方法上, 作者建议采用全圆观测法, 把A 1、A 2、A 3、A 4四个点作为四个方向一起观测, 以提高观测速度和精度。

参考文

版社, 1999

[2] 陈龙飞, 金其坤. 工程测量[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1990[3] 孔祥元, 梅是义. 控制测量学(上册) [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2

[4] J GJ /T8-97 建筑变形测量规程[S]

[5] 寇 刚, 姚连璧. 基坑水平位移监测方法的探讨[J ].地矿测绘,

4)

[1] 顾孝烈, 鲍 峰, 程效军. 测量学(第二版) [M].上海:同济大学出

8

铁 道 勘 察2006年第1期

一种改进的水平位移监测方法

谷 川 潘国荣

(同济大学测量与国土信息工程系, 上海 200092)

An I mprovedM et hod of the HorizontalD ispl ace m e ntM onitori ng

Gu Chuan Pan Guorong

摘 要 在反演小角法和传统极坐标法的基础上, 对反演小角法进行了改进并且将两种方法相结合, 提出了一种新的水平位移监测方法。探讨了该方法的精度, 并且以具体的工程实例说明了该方法的实用性。

关键词 水平位移监测 反演小角法 极坐标法

目前比较常用的水平位移监测方法主要有视准线法、测小角法、前方交会法、极坐标法等。视准线法和

测小角法对监测条件的要求比较高, 当距离比较大时精度较差, 而且只能用于观测某一特定方向的位移。前方交会法受测角误差、测边误差、交会角及图形结构、基线长度、外界条件变化等因素影响, 精度较低, 观测工作量大, 计算过程复杂。极坐标法精度不是很高, 仅能适用于精度要求不高的水平位移监测工作。测量工作者在生产实践中提出了一种方法称为反演小角法, 但此法一次只能测得1个点某个特定方向的位移, 如果点数很多, 则工作量太大。本文提出了一种避免以上缺陷的改进方法, 该法特别适用于一些监测条件比较差的监测项目。

基点是否发生水平位移时, 只需测出! AP B 即可。若! AP B 不等于上次测得的! APB, 则说明工作基点发生了位移, 根据公式

e =

D 1∀D 2∀

D 1+D 2(1)

(其中, =206265) 可以计算出其偏移量。如果变形体周围没有足够的空间, 在变形体附近

建立基准点比较困难时, 会引起观测结果出现较大的偏差。此时, 运用此方法带来的优势是很明显的。但是, 这种方法只能测定某一特定方向的水平位移, 而且只能测得1个点的位移, 除非与其他的方法结合。将上述方法作一些改进, 以能用于测量两个方向的水平位移, 并且与其他方法结合, 使其能快速准确地测定多个点的位移情况, 扩大该方法的应用范围, 更好的适用于实际工程项目(如图2所示) 。

1 反演小角法及其改进的原理

图1 反演小角法原理示意图

如图1所示, P 为工作基点(工作基点位移后P 变为P ), A 、B 为选定的点, A 、B 、P 基本上在一条直线上(图上为夸大的显示) 。在进行初始测量时, 测定水平距离AP 、PB, 在进行水平位移监测时, 如需监测工作

收稿日期:20051024

第一作者简介:谷 川(1983 ), 男, 2004年毕业于南京工业大学测绘

工程专业, 在读硕士研究生。

图2 改进的水平位移监测法原理

将基准点建立在变形体的大致中间位置(处于位移变形区内), 监测点分布在基准点的四周。在设定的X 、, A 1、A 2,

一种改进的水平位移监测方法:谷 川 潘国荣

9

x =X BX -X BX y =Y BX -Y

0BX 0

A 3、A 4四个点, 作用类似于反演小角法中的A 、B 两个点, A 1-P -A 2、A 3-P -A 4这两组点应该分别尽量布设在一条直线上, 并且A 1-P -A 2应该尽量平行于坐标系(可以是假定坐标系) Y 方向, A 3-P -A 4应该尽量平行于坐标系X 方向。A 1、A 2、A 3、A 4四个点可以选用一定距离之外清晰并且固定的目标。

在进行初始测量时, 测定水平距离A 1P 、A 2P 、A 3P 、A 4P, 以及初始的! A 1PA 2(即! 0) 和! A 3PA 4(即 0) 。在进行水平位移监测时, 如需监测工作基点是否发生水平位移, 只需测出! A 1PA 2(即图上所示的! ) 和! A 3PA 4(即图上所示的 ) 即可。如果! #! 0( # 0), 则说明X 方向(Y 方向) 相对于初始位置发生了偏移。只需测出∃! 0=! -! 0, ∃ 0= - 0, 根据公式(2)

X 0=

(2)

D 3∀D 4 0

Y 0=∀

D 3+D 4 (其中, =206265) 即可以测得P 点在X 和Y 两个方向上相对于初始位置P 的偏移值 X 0, Y 0。

利用已经测得的坐标偏移值, 从P 点出发, 在X 和Y 两个方向上分别移动∃X 0、-∃Y 0, 此时可获得P 点的初始位置。

利用恢复得到的P 点作为工作点, 再利用一个定向点, 采用极坐标法即可测得其他监测点的水平位移。

D 1∀D 2 !0

D 1+D 2(4)

3 精度分析

对(3) 式, 由微分公式可得

X BX =cos (! D -P 0-A + ) ∀

sin (! P 0-A + ) ∀

D ∀

(5)

Y BX =sin (! D +P 0-A + ) ∀

cos (! P 0-A + ) ∀D ∀

采用此方法, 误差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1) P 0点的点位误差m p 0, (2) 利用P 0点作极坐标观测时产生的中误差m 极。其中, 角度! A 1PA 2(即! ) 和! A 3PA 4(即 ) 分别用D J1经纬仪观测1个测回, 各变形点用仪器进行一次测角和测距。

对m p 0的分析如下:

根据精度分析理论可论证, 反演小角法的精度主要决定于测角的误差, 测距误差对于反演小角法的精度影响甚微, 可以采用一般的钢尺测距法进行测量。在此, 作者仅考虑测角误差引起的点位误差

m X 0=%∀m Y 0=%∀m P 0=%

D 1∀D 2m

D 1+D 2D 3∀D 4m

D 3+D 4

(6)

2 组合极坐标法的原理

如图3所示, 在恢复得到的P 0点安置仪器, 后视点为一定向点A (A点可以为A 1、A 2、A 3、A 4中的一个, 也可以是其他的点), 通过测得A -P 0-B X 的角度以及P 0点至BX 点的距离, 计算得出BX 点坐标。设P 0点坐标为P 0(XP 0, Y P 0), P 0 A 的方位角为! P 0-A , 则B X 点坐标(XBX , Y BX )

的计算公式为

X 0 Y 0

其中, =206265, m ∃X 0为P 点X 方向偏移量的中误差, m ∃Y 0为P 点Y 方向偏移量的中误差, m ∃p 0为点位偏移量的中误差。

D J1经纬仪1测回测角中误差为%1 4&, 设D 1=D 2=200m, 可以求得m ∃X 0=m ∃Y 0=%1 0mm, m ∃P 0=%1 4mm 。

对m 极的分析如下m 极-X =%

cos (! P 0-A + )m +sin (! P 0-A

2

2

D

2

m

+ )D 2

2

图3 组合极坐标法的原理

m 极-Y =%

(3)

m 极=%

极-X

X BX =X P 0+D ∀cos (! P 0-A + ) Y BX =Y P 0+D

∀si n (! P 0-A + )

由(3) 式就可求得其他各点的位移

sin (! P 0-A + )m +cos (! P 0-A + )D

+m

极-Y

2

2D

22

m

=%

m

+D

2D

2

(7)

10

m X 极=%极-X =%cos (! +sin (! P 0-A + )m P 0-A + )D

2

2

D

2

2

铁 道 勘 察2006年第1期

! 28 3&, n =177∗39

m

2 n =183∗14 46 5&

计算得到:

∃X BX ==6 3mm ∃Y BX ==10 1mm

把P 点在X 、Y 方向分别移动-6 3mm 和-10 1mm, 还原到P 点的初始位置P 0, 然后在还原得到的P 0位置架设仪器进行坐标法测量。利用A 3作为定向点, 其假定方位角为0∗0 0&。

在这里, 列举出一部分(4个点) 点的测量数据(如表1、表2所示) 。

表1 初始数据

点号i 距离D i -0角度 i -0

147 7712m

233 3654m

333 5763m

447 5171m 50∗28 47 7&

m Y 极=%极-Y =%si n (! +cos (! P 0-A + )m P 0-A

X 极2

2D

2

m

+ )D 2

22

m 极=% Y 极=%m

+D

2D

(8)

其中, =206265, m 极-X 为极坐标法测得的X 方向中误差, m 极-Y 为极坐标法测得的Y 方向中误差, m 极为极坐标法测得的点位中误差; m ∃X 极为极坐标测得的X 方向偏差的中误差, m ∃Y 极为极坐标测得的Y 方向偏差的中误差, m ∃极则为极坐标测得的点位偏移中误差。

则点位误差的计算公式为

m BX =%m BX =%

P 0极 P 0 极

-6

319∗30 36 4&338∗02 18 6&21∗46 23 1&

(9)

点号

1

表2 第n 期测量数据

233 3736m

333 5829m

447 5236m 50∗28 37 2&

点位偏移量误差的计算公式为

(10)

设D =50m, 测距仪的精度为%(1+10D ) mm; 测角采用DJ1经纬仪测量半个测回, 半测回测角精度为2&, 可以求得m 极=1 1mm, m ∃极=1 6mm 。

由此可以计算得到位移点的点位中误差为m BX =1 8mm, 位移点的点位偏移中误差为:m ∃BX =2 1mm 。

∋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 G J/T8 97) 规定, 二级变形监测位移观测点坐标中误差) 3 0mm, 在这里, m BX =1 8mm ) 3 0mm, 满足二级变形监测位移观测点坐标中误差的要求。

距离D i -n 角度 i -n

47 7778m

319∗30 48 0&338∗02 32 2&21∗46 11 4&

根据公式(5), 可以测量得到:

∃X 1=+6 8mm, ∃Y 1=-2 2mm; ∃X 2=+8 2mm, ∃Y 2=-1 1mm; ∃X 3=+6 8mm, ∃Y 3=+0 7mm; ∃X 4=+6 0mm, ∃Y 4=+3 5mm 。

从得出的数据分析可以看出, 1、2、3、4四个点在

X 方向的偏移比较明显, 而且都是向X 的正向偏移, Y 方向的偏移相对较小, 具有很强的规律性。

4 工程实例

在某工程水平位移观测中采用此方法。测定基准点与两零方向夹角时采用D J1经纬仪, 测1个测回, 则角度中误差为1 4&, 测定观测点角度变化时采用D J1经纬仪, 测定半个测回, 则角度中误差为2 0&。通过对观测结果分析, 精度能达到二等水平位移监测要求。

反演小角法测量初始数据:D 1=156 741m; D 2=169 066m; D 3=186 747m; D 4=147 639m ! 12 3&, 0=177∗39 0 =183∗14 29 4&:

5 结束语

在测量P 点的两个角度时, 为了提高P 点的点位精度, 需要采用精度较高的仪器并且通过增加测回数来实现这个目标。在测角方法上, 作者建议采用全圆观测法, 把A 1、A 2、A 3、A 4四个点作为四个方向一起观测, 以提高观测速度和精度。

参考文

版社, 1999

[2] 陈龙飞, 金其坤. 工程测量[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1990[3] 孔祥元, 梅是义. 控制测量学(上册) [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2

[4] J GJ /T8-97 建筑变形测量规程[S]

[5] 寇 刚, 姚连璧. 基坑水平位移监测方法的探讨[J ].地矿测绘,

4)

[1] 顾孝烈, 鲍 峰, 程效军. 测量学(第二版) [M].上海:同济大学出


相关内容

  • 基坑水平位移监测方法分析
  • 基坑水平位移监测方法分析 187 基坑水平位移监测方法分析 吴兴龙t,郑加柱2 (1浙江台亚建筑公司,浙江临海317000: 2南京林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测量系,江苏南京210037) 摘要本文分析和比较几种的基坑水平位移监测方法,介绍改进后测小角法的水平位移计算的实用公式,并对其精度进行分析,得出实 ...

  • 基于全站仪的基坑水平位移监测及结果分析
  • ・4・ 地矿测绘 2009,25(2):4-6 CN53-1124/TDISSNl007-9394 SurveyingandMappingofGeologyandMineralResources 基于全站仪的基坑水平位移监测及结果分析+ 张伟1'2-,向 察设计院,天津300222) 摘要:以厦门机 ...

  • 超大型深基坑支护结构位移控制
  • 超大型深基坑支护结构位移控制 广州市建筑集团建晟QC 小组 一.小组概况: 表一: 小组简介 表二: 小组成员一览表 二.工程概况: 广晟国际大厦位于广州市天河区珠江新城B1-6地块,占地面积7907平方米,总建筑面积近16万平方米,建筑楼高312米,建筑楼宇总高度达360米,其中地下6层.地上59 ...

  • 桥梁结构健康监测系统
  • 一 lr 'SBN7-5608-1983-4/TU・286第十三届全国桥梁学术会议论文簟1998.11.16-19上海0,,瓢,,,-/,,堑鋈结构健康监测系统 刘正光黄启远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 [擅耍l为了监渊青马大析.设水门大析和汀九大柝的结构健康和进行结构评估工作,香港特别行破区政府路政署设计 ...

  • 南汇基坑监控量测方案
  • 上海市南汇地基监测方案 上海华测导航技术有限公司 2013.5.10 目录 上海市南汇地基监测方案 .................................................................................................... ...

  • 分析彭埠地铁站施工监控量测方法研究
  • 摘要:介绍彭埠地铁站施工监控量测,在该地铁站整个土建施工过程中,对地下水动态.支护结构变形及内力以及施工对周围环境的影响进行观察.监控和量测,通过对量测数据的分析,判定支护.结构的安全稳定性,判断施工对周围环境的影响程度,以指导施工.自工程开工以来,未发生过一起安全事故,从而工程进度.质量和安全得以 ...

  • 海底隧道健康监测综述
  • <结构健康监测>课程论文 海底隧道健康监测综述 学生姓名:徐小倩 学号:[1**********] 专业:建筑与土木工程 目录 摘要 . ........................................................ 1 1 前言 . ......... ...

  • 连拱隧道中墙的选择与施工
  • 连拱隧道中隔墙的选择与施工 摘 要:本文分析.比较了三种连拱隧道中墙的优缺点, 并介绍了一些中墙的施工经验. 关键词:连拱隧道 中墙 选择 施工 连拱隧道上.下行线通过中隔墙分开,与传统的隧道形式相比,隧道洞口需要的过渡段短,节约土地,同时又既有外型美观的特点,因此在城市交通及高速公路建设中被广泛采 ...

  • 地质灾害防治知识讲座2
  • 地质灾害防治知识讲座 一.环境及地质环境 环境:指与人类生活.生产.生存相关的空间.根据<中华人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的条文规定,环境包括大气.水.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物.水生生物.名胜古迹.风景游览区.温泉.疗养区.自然保护区.生活居住区等. 地质环境:指与人类生活.生产及生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