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1
下面我就我个人这几天的新课改学习谈一点心得体会:
一、提升师德修养
师生关系的新注解,对话与理解、爱与平等。课程实际上对教师提出了教育专业工作者的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所遇到的“老”问题必须以新的理念为指导,师生关系的正确处理是教学工作的一个关键问题。新课程要求师生关系从对抗走向对话,从压迫走向平等,教师角色从传统的课堂主宰转变为教学的促进者,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学生潜能的唤醒者。只有在新型师生关系下,学生的素质、教师的智能、新课程的优势才可得到充分的发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陶行知老先生曾用这句话来高度概括了教师无私奉献的精神。 通过些次学习使我更清楚的认识到:作为新时代的人民教师,更应该用自己一颗挚热的爱心去了解学生,公平地对待他们,尊重他们,关心、爱护他们。用自己的爱心去开启每一个学生心灵的窗户。让教师的爱心成为孩子学习、生活成功的原动力,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创造欲。
二、提升教学理念
新课改的春风吹拂教育界好多年,我心中的教学理念也在不断的提升中,通过这次学习我有了一个更清楚更系统的认识。“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没有教师的支持,任何教育改革都无法进行。此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力图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功能。
三、提升教学方法
教学活动的新诠释,树立以生命为本的教学过程观、以研究为主体的教学方式观、以促进发展为目的的教学评价。
叶澜教授曾经指出:“今日教学改革所要改变的不只是传统的教学理论,还要改变千百万教师的教学观念,改变他们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学行为。”作为学生生命成长的重要支柱,教师必须转变观念,认识到教学活动并不是围绕书本传授“符号”的过程,做教材的“奴隶”,而在于以课程为中介,通过师生之同的积极互动,将课程“动态化”,通过体验和发现去开发新的课程,能动地、个性地解读教材,去创建新的课程意义,使课程活起来,使教学活起来,力求达到生命的一次又一次的提升。
以上就是我此次学习的一点心得体会,可能某些方面的认识还很肤浅,但我相信,用我对一颗对教育的执着追求的奉献之心,在 以后的工作中会不断的提升自己,完善自己,时刻看到自己、认识自己、丰富自己。
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2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浪潮滚滚而来,下面是我参加培训的一些心得: 首先是发挥学生主体性和积极性,有一个创新思维活动的空间。怎样作到这一点呢?我认为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如何引导,启发,点拔?能否真正地把学生引到这一领域?教师在平时备课中不但要吃透教材,而且要尽量地搜集,制作与教材有关的知识。积极源于兴趣,
1.创设情境,发挥最佳效果
在教学实践中,试图从日常生活入手,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
2.奖励激励,提高学习积极性
在教学中,充分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变化,采取积极的评价,较多地运用激励性的语言。如:说得真好!你懂得真不少!你想象力非常丰富!真聪明等等!调动了学生积极探求知识的欲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情感,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在提高学生积极性的同时,教师应确定更高层次的教学目标以适应新课程的要求。对于教学而言,不能光是知识的传授,而是包括知识与技能、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几个方面。那种追求“能够教好一节课”或“教出
了几个能考高分的学生”为目的的教学已经不符合课改精神了。教会学生知识,教给学生方法,教给学生独立和生存的能力应成为所有教师的职业追求。
3.学生应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环顾周围,在我们的教学中还存在许多这样的现象:一些学生在生活中早已熟悉的东西,教师还在不厌其烦地从头讲起;一些具有较高综合性和较高思维价值的问题,教师却将知识点分化,忽视了学生自主探究和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一些本该让学生自己去动手操作、试验、讨论、归纳、总结的内容却被老师取而代之;一些学生经过自己的深思熟虑形成的独特见解和疑问,往往因为老师的“就照我教的来”而扼杀。在新课程下,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为学生提供从事活动的机会,构建开展研究的平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3
经过一个阶段的新课程学习,使我受益匪浅,感受很多。总的说来通过紧张而又认真的学习所获得的感想与心得体会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1.通过学习,使我清楚地认识到高中数学新课程内容的增减与知识的分布;怎样把握知识的深度与广度,即专家们所提醒的在对学生讲解时应该把握的尺度;新的课程标准所提出的要求。使我不仅要从思想上认识到高中数学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且也要从自身的知识储备上为高中数学新课程改革作好充分的准备。对于新增部分大学内容应在最短的时间里把它们拾起来,不仅要弄清,更要弄透。对于一个高中教师,要想教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必须成为源源不断的自来水。知识的更新与深化也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2.通过学习,使我清楚地认识到整体把握的重要性及其常用方法。整体把握不仅可以使我们清楚地认识到化学的主要脉络,而且可以使我们站在更高层次上以一览众山小的姿态来面对化学新课程。整体把握化学新课程不仅可以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化学素养。只有让学生具备良好的化学素养才能使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只有清晰地认识并把握好化学的主线,才能更好地将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
学校教育的一个主要目标是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自主学习的一个重要内涵是学会阅读,学会与教材文本对话。教师的责任不是直接教教材,而要教会学生自己去学教材,鼓励学生自己与教材对话,然后针对学生自学教材中发现与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教学活动。这样的课堂教学活动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的高明不是脱离教材另起炉灶,旁征博引,而是靠教材搭起师生的互动平台,捕捉契机,传授方法,启迪智慧,引导价值。这一切都必须源于教材;都必须立足于个性化地解读教材,不仅读懂而且读通教材的基础之上。
上星期的周四,周五,我们备课组参加了在嘉善举行的嘉兴市高中数学新课程培训。 两天的学习紧张而有序,简单的开幕式之后,嘉兴一中等6位老师给我们作了简短的报告。接下来就是吴林华和吴明华两位教研员给我们详细介绍了高中数学必修2和必修5的具体内容。通过这次高中数学新课程培训,让我对高中新课程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特别是本学期要上的必修5和必修2。不仅了解了新教材的设计思路,还了解了新教材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首先,内容编排呈现新的特点。
新教材的内容编排切实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思想,大多采用日常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作为引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日常的事例来阐明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让学生从“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真正实现《新课程标准》中,所提出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应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目标。
其次,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因此我们在教学上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多动手、多操作。让他们通过对学习资料,讨论、交流等多种形式的学
习,掌握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三,充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服务“教”与“学”。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电脑的普及,为现代教学提供了方便。我们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在课堂上不仅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演示数学几何中的图形变换,如对称、平移、折叠、旋转等,还可以利用计算机画函数的图象,以及函数的拟合等等。从而给学生提供一个更加直观、形象的印象,加深学生的对知识的理解。教师还可以利用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学习资源。走出传统课堂,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教学内容,使学生学到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提高教学质量。
总之,通过培训让我更加了解了新课程,在今后将以实际行动来实践新课程。
面对新课程,教师应确定更高层次的教学目标。对于教学课而言,不能光是知识的传授,而是包括知识与技能、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几个方面。那种追求“能够教好一节课”或“教出了几个能考高分的学生”为目的的教学已经不符合课改精神了。教会学生知识,教给学生方法,教给学生独立和生存的能力应成为所有教师的职业追求。
学生应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环顾周围,在我们的教学中还存在许多这样的现象:一些学生在生活中早已熟悉的东西,教师还在不厌其烦地从头讲起;一些具有较高综合性和较高思维价值的问题,教师却将知识点分化,忽视了学生自主探究和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一些本该让学生自己去动手操作、试验、讨论、归纳、总结的内容却被老师取而代之;一些学生经过自己的深思熟虑形成的独特见解和疑问,往往因为老师的“就照我教的来”而扼杀。在新课程下,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为学生提供从事活动的机会,构建开展研究的平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灵活使用挖掘教材有许多教师不适应新教材,不知道把教材与实际联系起来。实际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现有水平,在认真领会教材编写意图的同时,学会灵活、能动地运用教材,根据学生实际进行必要的增删、调整,这样才能从“有限”的教材中无限延伸。
追求形式和效果统一的课堂。现在,一些课堂滥用讨论、合作学习的方式,不给学生足够的机会和科学的指导,使课堂流于形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组织有效的、科学的活动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问题情境必须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活动内容必须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同步;其次要让学生有一个独立思考的过程,让他们带着自己的观点去充分地讨论研究,发现自己的不足,构
建完整全面的知识体系;还有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方法和观点,让学生在交流、探究、比较的过程中将知。
[ 2008-6-2 21:09:00 | By: 彩虹满天 ]
小学数学新课改培训心得体会
新课程改革的浪潮滚滚而来,我有幸参加了为期一天半的小学数学课改培训。通过培训,对于数学新课程、新教材有了深入的认识,胸中总涌动着一股澎湃的课改激情。
一、伴随着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的启动,数学作为基础教育的核心课程,在面向21世纪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引发了教材编写、学习方式以及教育评价等全方位的变革。
1、数学课程在教材编写上,试图建立旨在促进学生发展、反映未来社会需要、体现素质精神的数学课程新体系。
新教材在编写上努力确立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的数学学习方式;强调体现教材的人文精神。在此思想指导下,新教材不是以
例题、习题形式,而是以数学活动的形式安排的。提供了大量的观察、操作、实验等实践活动,如:“实践活动”、“数学小调查”、“做一做”等栏目。加强了学生生活、社会生活的联系,在题材上引入了“奥运”、“环保”等内容,着眼于学生的情感体验,教材还设计了“数学故事”„„
2、数学课程在教学方式上,强调教师要通过情境等手段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活动。
活动中,教师要了解学生的想法,有针对性地进行提导,并组织学生进行合作与交流,得出有关结论。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愿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结合学生实际进行教学,鼓励算法多样化,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以此实现学生学习方式上的转变,提高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3、数学课程在评价体系上,由注重甄别和选拔转变为注重激励,关注过程。
《标准》在评价建议中贯穿着评价观念的转变。强调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因此,课程评价应由注重甄别和选拔转变为注重激励和过程。这样的评价体系应做到评价目标多维性,评价主体多元性,
评价方法多样性,评价结果激励性。
二、 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给我们每一位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不可多得的机遇。
本次课程改革,不仅要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而且要改变老师们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新课程能否顺利实施,关键在于教师的素质能否适应要求。因此,当务之急是加深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
我是这样抓住数学本质的问题解读教材的。六年级上册“比的应用”是解决现实生活中按比分配的问题。
主题情境:幼儿园大班30人,小班20人。
(1)把这筐橘子分给大班和小班,怎么分合理?
(2) 把这筐橘子按3∶2应该怎么分?分一分,并与同学交流分的过程和结果。
(3) 如果有140个橘子,按3∶2又应该怎么?与同学交流你的想法。
上述问题串,是逐步递进的;前一个问题是解决后一个问题的基础。
(1)是理解按比分配的合理性。
(2)是体验按比(3∶2)分配的过程与结果。
(3)是把按比分配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加以解决。 如何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即是从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过程,是关联数学本质的问题。
从按比分配的操作中可以体会到,尽管按比分配要分几次才分完,每次分掉的橘子的个数可以变,但大、小两班分得橘子个数的比(3∶2)不能变。最后分的结果就是把这几次分的结果累加起来,相当于把全部橘子分成5份,大班得到其中3份,小班得到2份。 怎样画线段图表征这个实际问题?
?个大班:
小班:
?个
这个线段图把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直观地表示出来。根据这个线段图,可以发现许多解题的方法。
解法1:3+2=5
140÷5=28
28×3=84(个)
28×2=56(个)
解法2:3+2=5
140× =84(个)
140×=56(个)
解法3:设大班分到x个橘子,则小班到x个橘子。
x+x=140
解得x=84,x=×84=56
学生学会画按比分配问题的线段图,掌握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比掌握具体的解法更为重要,因为前者是源,后者是流。读懂教材,方能正本清源。
六年级下册“图形的放缩”也是比的实际应用。图形放缩是研究图形的相似变换,图形变换的本质问题是变换下的不变量问题。图形放缩的不变量是什么,始终是这节教材探究的主题。
图形是长方形时,容易观察到长方形放缩前后长的比等于相应的宽的比。这是可以从主题情境中观察到的。
如果是一般图形(没有特定的边叫长或宽),它的放缩是什么保持不变呢?
教材通过“画一画”感受关于一般图形的放缩,在放缩前后图形中任意两点之间水平距离的比与相应的竖直距离的比保持不变。 教材又创设探究活动,体验一般图形放缩前后,图形上点所对应的数对中的两个数,必须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上述关于图形放缩变换下什么是不变量的发现、描述及其逐步抽象化的过程是学生需要经历的数学化过程。
学校数学教育的一个主要目标是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自主学习的一个重要内涵是学会阅读,学会与教材文本对话。教师的责任不是直接教教材,而要教会学生自己去学教材,鼓励学生自己与教材对话,然后针对学生自学教材中发现与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教学活动。这样的课堂教学活动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的高明不是脱离教材另起炉灶,旁征博引,而是靠教材搭起师生的互动平台,捕捉契机,传授方法,启迪智慧,引导价值。这一切都必须源于教材;都必须立足于个性化地解读教材,不仅读懂而且读通教材的基础之上
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1
下面我就我个人这几天的新课改学习谈一点心得体会:
一、提升师德修养
师生关系的新注解,对话与理解、爱与平等。课程实际上对教师提出了教育专业工作者的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所遇到的“老”问题必须以新的理念为指导,师生关系的正确处理是教学工作的一个关键问题。新课程要求师生关系从对抗走向对话,从压迫走向平等,教师角色从传统的课堂主宰转变为教学的促进者,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学生潜能的唤醒者。只有在新型师生关系下,学生的素质、教师的智能、新课程的优势才可得到充分的发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陶行知老先生曾用这句话来高度概括了教师无私奉献的精神。 通过些次学习使我更清楚的认识到:作为新时代的人民教师,更应该用自己一颗挚热的爱心去了解学生,公平地对待他们,尊重他们,关心、爱护他们。用自己的爱心去开启每一个学生心灵的窗户。让教师的爱心成为孩子学习、生活成功的原动力,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创造欲。
二、提升教学理念
新课改的春风吹拂教育界好多年,我心中的教学理念也在不断的提升中,通过这次学习我有了一个更清楚更系统的认识。“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没有教师的支持,任何教育改革都无法进行。此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力图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功能。
三、提升教学方法
教学活动的新诠释,树立以生命为本的教学过程观、以研究为主体的教学方式观、以促进发展为目的的教学评价。
叶澜教授曾经指出:“今日教学改革所要改变的不只是传统的教学理论,还要改变千百万教师的教学观念,改变他们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学行为。”作为学生生命成长的重要支柱,教师必须转变观念,认识到教学活动并不是围绕书本传授“符号”的过程,做教材的“奴隶”,而在于以课程为中介,通过师生之同的积极互动,将课程“动态化”,通过体验和发现去开发新的课程,能动地、个性地解读教材,去创建新的课程意义,使课程活起来,使教学活起来,力求达到生命的一次又一次的提升。
以上就是我此次学习的一点心得体会,可能某些方面的认识还很肤浅,但我相信,用我对一颗对教育的执着追求的奉献之心,在 以后的工作中会不断的提升自己,完善自己,时刻看到自己、认识自己、丰富自己。
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2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浪潮滚滚而来,下面是我参加培训的一些心得: 首先是发挥学生主体性和积极性,有一个创新思维活动的空间。怎样作到这一点呢?我认为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如何引导,启发,点拔?能否真正地把学生引到这一领域?教师在平时备课中不但要吃透教材,而且要尽量地搜集,制作与教材有关的知识。积极源于兴趣,
1.创设情境,发挥最佳效果
在教学实践中,试图从日常生活入手,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
2.奖励激励,提高学习积极性
在教学中,充分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变化,采取积极的评价,较多地运用激励性的语言。如:说得真好!你懂得真不少!你想象力非常丰富!真聪明等等!调动了学生积极探求知识的欲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情感,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在提高学生积极性的同时,教师应确定更高层次的教学目标以适应新课程的要求。对于教学而言,不能光是知识的传授,而是包括知识与技能、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几个方面。那种追求“能够教好一节课”或“教出
了几个能考高分的学生”为目的的教学已经不符合课改精神了。教会学生知识,教给学生方法,教给学生独立和生存的能力应成为所有教师的职业追求。
3.学生应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环顾周围,在我们的教学中还存在许多这样的现象:一些学生在生活中早已熟悉的东西,教师还在不厌其烦地从头讲起;一些具有较高综合性和较高思维价值的问题,教师却将知识点分化,忽视了学生自主探究和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一些本该让学生自己去动手操作、试验、讨论、归纳、总结的内容却被老师取而代之;一些学生经过自己的深思熟虑形成的独特见解和疑问,往往因为老师的“就照我教的来”而扼杀。在新课程下,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为学生提供从事活动的机会,构建开展研究的平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3
经过一个阶段的新课程学习,使我受益匪浅,感受很多。总的说来通过紧张而又认真的学习所获得的感想与心得体会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1.通过学习,使我清楚地认识到高中数学新课程内容的增减与知识的分布;怎样把握知识的深度与广度,即专家们所提醒的在对学生讲解时应该把握的尺度;新的课程标准所提出的要求。使我不仅要从思想上认识到高中数学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且也要从自身的知识储备上为高中数学新课程改革作好充分的准备。对于新增部分大学内容应在最短的时间里把它们拾起来,不仅要弄清,更要弄透。对于一个高中教师,要想教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必须成为源源不断的自来水。知识的更新与深化也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2.通过学习,使我清楚地认识到整体把握的重要性及其常用方法。整体把握不仅可以使我们清楚地认识到化学的主要脉络,而且可以使我们站在更高层次上以一览众山小的姿态来面对化学新课程。整体把握化学新课程不仅可以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化学素养。只有让学生具备良好的化学素养才能使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只有清晰地认识并把握好化学的主线,才能更好地将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
学校教育的一个主要目标是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自主学习的一个重要内涵是学会阅读,学会与教材文本对话。教师的责任不是直接教教材,而要教会学生自己去学教材,鼓励学生自己与教材对话,然后针对学生自学教材中发现与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教学活动。这样的课堂教学活动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的高明不是脱离教材另起炉灶,旁征博引,而是靠教材搭起师生的互动平台,捕捉契机,传授方法,启迪智慧,引导价值。这一切都必须源于教材;都必须立足于个性化地解读教材,不仅读懂而且读通教材的基础之上。
上星期的周四,周五,我们备课组参加了在嘉善举行的嘉兴市高中数学新课程培训。 两天的学习紧张而有序,简单的开幕式之后,嘉兴一中等6位老师给我们作了简短的报告。接下来就是吴林华和吴明华两位教研员给我们详细介绍了高中数学必修2和必修5的具体内容。通过这次高中数学新课程培训,让我对高中新课程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特别是本学期要上的必修5和必修2。不仅了解了新教材的设计思路,还了解了新教材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首先,内容编排呈现新的特点。
新教材的内容编排切实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思想,大多采用日常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作为引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日常的事例来阐明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让学生从“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真正实现《新课程标准》中,所提出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应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目标。
其次,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因此我们在教学上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多动手、多操作。让他们通过对学习资料,讨论、交流等多种形式的学
习,掌握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三,充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服务“教”与“学”。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电脑的普及,为现代教学提供了方便。我们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在课堂上不仅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演示数学几何中的图形变换,如对称、平移、折叠、旋转等,还可以利用计算机画函数的图象,以及函数的拟合等等。从而给学生提供一个更加直观、形象的印象,加深学生的对知识的理解。教师还可以利用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学习资源。走出传统课堂,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教学内容,使学生学到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提高教学质量。
总之,通过培训让我更加了解了新课程,在今后将以实际行动来实践新课程。
面对新课程,教师应确定更高层次的教学目标。对于教学课而言,不能光是知识的传授,而是包括知识与技能、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几个方面。那种追求“能够教好一节课”或“教出了几个能考高分的学生”为目的的教学已经不符合课改精神了。教会学生知识,教给学生方法,教给学生独立和生存的能力应成为所有教师的职业追求。
学生应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环顾周围,在我们的教学中还存在许多这样的现象:一些学生在生活中早已熟悉的东西,教师还在不厌其烦地从头讲起;一些具有较高综合性和较高思维价值的问题,教师却将知识点分化,忽视了学生自主探究和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一些本该让学生自己去动手操作、试验、讨论、归纳、总结的内容却被老师取而代之;一些学生经过自己的深思熟虑形成的独特见解和疑问,往往因为老师的“就照我教的来”而扼杀。在新课程下,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为学生提供从事活动的机会,构建开展研究的平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灵活使用挖掘教材有许多教师不适应新教材,不知道把教材与实际联系起来。实际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现有水平,在认真领会教材编写意图的同时,学会灵活、能动地运用教材,根据学生实际进行必要的增删、调整,这样才能从“有限”的教材中无限延伸。
追求形式和效果统一的课堂。现在,一些课堂滥用讨论、合作学习的方式,不给学生足够的机会和科学的指导,使课堂流于形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组织有效的、科学的活动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问题情境必须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活动内容必须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同步;其次要让学生有一个独立思考的过程,让他们带着自己的观点去充分地讨论研究,发现自己的不足,构
建完整全面的知识体系;还有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方法和观点,让学生在交流、探究、比较的过程中将知。
[ 2008-6-2 21:09:00 | By: 彩虹满天 ]
小学数学新课改培训心得体会
新课程改革的浪潮滚滚而来,我有幸参加了为期一天半的小学数学课改培训。通过培训,对于数学新课程、新教材有了深入的认识,胸中总涌动着一股澎湃的课改激情。
一、伴随着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的启动,数学作为基础教育的核心课程,在面向21世纪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引发了教材编写、学习方式以及教育评价等全方位的变革。
1、数学课程在教材编写上,试图建立旨在促进学生发展、反映未来社会需要、体现素质精神的数学课程新体系。
新教材在编写上努力确立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的数学学习方式;强调体现教材的人文精神。在此思想指导下,新教材不是以
例题、习题形式,而是以数学活动的形式安排的。提供了大量的观察、操作、实验等实践活动,如:“实践活动”、“数学小调查”、“做一做”等栏目。加强了学生生活、社会生活的联系,在题材上引入了“奥运”、“环保”等内容,着眼于学生的情感体验,教材还设计了“数学故事”„„
2、数学课程在教学方式上,强调教师要通过情境等手段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活动。
活动中,教师要了解学生的想法,有针对性地进行提导,并组织学生进行合作与交流,得出有关结论。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愿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结合学生实际进行教学,鼓励算法多样化,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以此实现学生学习方式上的转变,提高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3、数学课程在评价体系上,由注重甄别和选拔转变为注重激励,关注过程。
《标准》在评价建议中贯穿着评价观念的转变。强调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因此,课程评价应由注重甄别和选拔转变为注重激励和过程。这样的评价体系应做到评价目标多维性,评价主体多元性,
评价方法多样性,评价结果激励性。
二、 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给我们每一位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不可多得的机遇。
本次课程改革,不仅要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而且要改变老师们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新课程能否顺利实施,关键在于教师的素质能否适应要求。因此,当务之急是加深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
我是这样抓住数学本质的问题解读教材的。六年级上册“比的应用”是解决现实生活中按比分配的问题。
主题情境:幼儿园大班30人,小班20人。
(1)把这筐橘子分给大班和小班,怎么分合理?
(2) 把这筐橘子按3∶2应该怎么分?分一分,并与同学交流分的过程和结果。
(3) 如果有140个橘子,按3∶2又应该怎么?与同学交流你的想法。
上述问题串,是逐步递进的;前一个问题是解决后一个问题的基础。
(1)是理解按比分配的合理性。
(2)是体验按比(3∶2)分配的过程与结果。
(3)是把按比分配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加以解决。 如何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即是从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过程,是关联数学本质的问题。
从按比分配的操作中可以体会到,尽管按比分配要分几次才分完,每次分掉的橘子的个数可以变,但大、小两班分得橘子个数的比(3∶2)不能变。最后分的结果就是把这几次分的结果累加起来,相当于把全部橘子分成5份,大班得到其中3份,小班得到2份。 怎样画线段图表征这个实际问题?
?个大班:
小班:
?个
这个线段图把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直观地表示出来。根据这个线段图,可以发现许多解题的方法。
解法1:3+2=5
140÷5=28
28×3=84(个)
28×2=56(个)
解法2:3+2=5
140× =84(个)
140×=56(个)
解法3:设大班分到x个橘子,则小班到x个橘子。
x+x=140
解得x=84,x=×84=56
学生学会画按比分配问题的线段图,掌握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比掌握具体的解法更为重要,因为前者是源,后者是流。读懂教材,方能正本清源。
六年级下册“图形的放缩”也是比的实际应用。图形放缩是研究图形的相似变换,图形变换的本质问题是变换下的不变量问题。图形放缩的不变量是什么,始终是这节教材探究的主题。
图形是长方形时,容易观察到长方形放缩前后长的比等于相应的宽的比。这是可以从主题情境中观察到的。
如果是一般图形(没有特定的边叫长或宽),它的放缩是什么保持不变呢?
教材通过“画一画”感受关于一般图形的放缩,在放缩前后图形中任意两点之间水平距离的比与相应的竖直距离的比保持不变。 教材又创设探究活动,体验一般图形放缩前后,图形上点所对应的数对中的两个数,必须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上述关于图形放缩变换下什么是不变量的发现、描述及其逐步抽象化的过程是学生需要经历的数学化过程。
学校数学教育的一个主要目标是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自主学习的一个重要内涵是学会阅读,学会与教材文本对话。教师的责任不是直接教教材,而要教会学生自己去学教材,鼓励学生自己与教材对话,然后针对学生自学教材中发现与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教学活动。这样的课堂教学活动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的高明不是脱离教材另起炉灶,旁征博引,而是靠教材搭起师生的互动平台,捕捉契机,传授方法,启迪智慧,引导价值。这一切都必须源于教材;都必须立足于个性化地解读教材,不仅读懂而且读通教材的基础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