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诗歌欣赏的几个问题

  写作此文,主要基于两点考虑:其一,诗歌欣赏,历来是高考之难点,学生得分率低,加之近年来,题型又由客观题变为主观题,学生明显无所适从;其二,从学生的训练准备来看,其认识上有一些误区,认为只要掌握了欣赏的基本技巧,就可以很好地进行诗歌欣赏。针对此种状况,本文拟谈以下几点:  1. 诗歌欣赏的积累问题  文学欣赏,普遍都有一个厚积薄发的问题,诗歌欣赏,更是如此,概而言之,诗歌欣赏,需要进行三方面的积累。  1.1生活上的积累  生活上的积累主要有两方面的内容:一个是生活知识的积累,众所周知,艺术是生活的曲折反映,诗歌正是诗人运用想象,把生活艺术化的结果,诗歌的欣赏中一条基本要求是读者运用想象,把浓缩于诗歌意象、意境中的生活品味出来,如果没有必要的生活知识储备,欣赏就可能流于浅层次;再一就是诗歌素材的积累,诗歌的特性决定了诗人在创作时讲究言简意丰,故而诗歌中双关象征等手法运用得比较多,这就需要有大量的诗歌素材积累。例如:当我们明白了“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屈原《九歌》)、“送君南浦,伤如之何!”(江淹《别赋》)、“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白居易《南浦别》),我们就更容易理解范成大《横塘》中“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句里的离愁情绪与感伤。另外,在诗歌欣赏中往往离不开比较,如果我们的知识仓库中有大量的相关素材,在比较时也就游刃有余,欣赏时也就容易深入了。  1.2知识上的积累  这是诗歌欣赏积累中的重中之重,为便于阐述,试分条列举。  1.2.1诗歌本身知识的积累,主要包括诗歌的特点、一般规律、写作技巧、表达方式等。  1.2.2作者方面的积累,主要包括时代背景、生活经历、创作特点等。  1.2.3欣赏方面的积累,主要包括欣赏的一般规律,基本方法、技巧、欣赏语言等。这里有一点需要注意,就是欣赏语言的问题,现在试卷的诗歌欣赏,除了考查学生的鉴赏能力之外,还考查了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在欣赏中,如果能恰当准确地使用一些欣赏专业语言,无疑会使文字规范一些,如在评价诗人感情时,“愉悦之情”肯定比“高兴心情”更像评价,“虚实相生”、“写实”、“写意”肯定比其它语言见解。  1.3思维上的积累  诗歌欣赏,其实质即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考查,因而在平时多进行这方面的训练积累是很必要的,我个人认为,学生有意识地进行这三方面能力的积累,对欣赏是很有帮助,即语言揣摩能力,想象联想能力,整体理解能力。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  由此看出,仅仅掌握了欣赏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对欣赏而言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只有多方积累,方有可能攻克这欣赏难关。  2. 诗歌欣赏的过程及注意事项  我以为,诗歌欣赏大致可以分为渐进的三步。  2.1欣赏语言,并通过字面意思(宣示义),解决“读懂”问题。  在这一步中,注意诗歌语言的两个特殊性:一是语言颠倒;二是用典。诗歌语言为了声韵的需要,往往需要颠倒正常的语序,如果我们仍按其字面的语序去理解,就会一头雾水甚至误解,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句,什么意思?不好理解!调整语序,变为“望中,犹记,四十三年(前),扬州路(之)烽火”意思一目了然。另外,诗人为了让有限的语言承载更丰富的内容,往往会化用大量的典故,如果我们不注意体会,往往就无法领悟到诗人的真意,如杜甫的《阁夜》,全诗意境极为苍凉,其颔联中却有一句清丽之语:“三峡星河影动摇”与全诗氛围极不搭调,当我们明确《汉书》中“星河”之典故后,就容易体会到诗人的真意了。  2.2欣赏内容,体会其言外之意(启示义),解决“读透”问题。  在这一步中,主要应注意诗歌的多义性问题。  2.3欣赏情感,争取有所领悟。  欣赏到了这一点,我们就不应再拘泥于只言片语,而应立足于整体,结合时代背景、作者风格等诸多因素,对诗歌进行整体理解。  3. 如何寻找诗歌言外之义  3.1诗歌言外义的形式  3.1.1从构思上讲。古典诗歌通常不是把感情脉络的连续性呈现给读者,而是从感情的发展脉络中截取有启示性的一段,把其他的略去,留给读者自己去联想补充,同时句子间有较大的跳跃性,留下了较大的空白,而诗人就把自己的意思隐藏在这些空白之中,如卢绘的《塞下曲》“月里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诗人就只写了作者出击的场景,究竟出击没有,追上敌人没有,统统略去,可是那种艰苦的自然环境,肃穆的战斗气氛和净土们的英雄气概,都被烘托出来了。  3.1.2从手法上讲。大典诗歌为了达到含蓄委婉的目的,往往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比喻、双关、比拟、借代、夸张等)和表现手法(隐喻、象征等)来曲折表达自己的意思,让我们的领悟表达效果中完成对其真实意思的理解,如刘禹锡的《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不过女墙来。”浪涛拍岸,这本来是平常之景,诗人却用拟人手法来写,有何好处?就是让无目的的事物有了目的性,读“潮打空城寂寞回”句,我不自觉地有了“乘兴而来,败兴而归”之感,“兴”是什么?可能是到城中拜访友人,抑或就是掠取财物,结果却失望而归,这就说明了石头城的荒凉衰败程度,“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句,同样如此,月起月落,本也是自然之象,诗人却使它有了一种期待,夜夜越墙,说明期待对象未现,最终表达的还是荒凉、衰败、空空如也。  3.2言外义的特征  3.2.1平淡与丰富辩证统一,而且往往呈正比例关系。如《石头城》的首句“山围故国周遭在”城池四周的群山还在,这不是废话吗?平淡之极,进而思考,既然青山依旧在,这是不争的事实,诗人为何还要浓墨众彩地抒写呢?莫非是表明什么不在了?如此一想,就会明白其中包含的“物是人非”的感慨,至此,还能说此句平淡么?  3.2.2诗人虽没诉诸言辞,但在字里行间有一种暗示,引导读者朝其一方向去想,以达到诗人意向所在。  这种暗示的形式有:  (1)明确的关键词、句。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最后一句就给全诗的情感作了明确的暗示。  (2)主观色彩浓的词语组合成的氛围。如元稹的《行宫》“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前两句中的“寥落”、“寂寞”可谓为全诗定调。  (3)诗的音韵、节奏。如李白的《朝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从全诗的快节奏中,我们似感受到诗人遇赦后的喜悦之情。  3.3寻求言外义的方式  3.3.1联。联系写作、时代背景,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前已有述,此不赘言。  3.3.2进。自己进入诗歌意境,争取心与诗人一起跳动。如面对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如果不深入其中,我们可能就只看到诗人所描绘的冬天雪景图;假如自己进入其中,身处如此清冷孤寂的环境中尚能垂钓,就能感悟到诗人蕴含其中的悠闲安然,遗世独立的清高来。  3.3.3品。品味诗中辞格等的修辞和表达效果,如对《石头城》中拟人手法的品味。  3.3.4找。有意识地寻找诗中的暗示之语。  3.3.5疑。善于于无疑处生疑,于无问处生问,如对《石头城》中首句的品味,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见”字读音的推敲都是典型的例子。  

  写作此文,主要基于两点考虑:其一,诗歌欣赏,历来是高考之难点,学生得分率低,加之近年来,题型又由客观题变为主观题,学生明显无所适从;其二,从学生的训练准备来看,其认识上有一些误区,认为只要掌握了欣赏的基本技巧,就可以很好地进行诗歌欣赏。针对此种状况,本文拟谈以下几点:  1. 诗歌欣赏的积累问题  文学欣赏,普遍都有一个厚积薄发的问题,诗歌欣赏,更是如此,概而言之,诗歌欣赏,需要进行三方面的积累。  1.1生活上的积累  生活上的积累主要有两方面的内容:一个是生活知识的积累,众所周知,艺术是生活的曲折反映,诗歌正是诗人运用想象,把生活艺术化的结果,诗歌的欣赏中一条基本要求是读者运用想象,把浓缩于诗歌意象、意境中的生活品味出来,如果没有必要的生活知识储备,欣赏就可能流于浅层次;再一就是诗歌素材的积累,诗歌的特性决定了诗人在创作时讲究言简意丰,故而诗歌中双关象征等手法运用得比较多,这就需要有大量的诗歌素材积累。例如:当我们明白了“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屈原《九歌》)、“送君南浦,伤如之何!”(江淹《别赋》)、“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白居易《南浦别》),我们就更容易理解范成大《横塘》中“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句里的离愁情绪与感伤。另外,在诗歌欣赏中往往离不开比较,如果我们的知识仓库中有大量的相关素材,在比较时也就游刃有余,欣赏时也就容易深入了。  1.2知识上的积累  这是诗歌欣赏积累中的重中之重,为便于阐述,试分条列举。  1.2.1诗歌本身知识的积累,主要包括诗歌的特点、一般规律、写作技巧、表达方式等。  1.2.2作者方面的积累,主要包括时代背景、生活经历、创作特点等。  1.2.3欣赏方面的积累,主要包括欣赏的一般规律,基本方法、技巧、欣赏语言等。这里有一点需要注意,就是欣赏语言的问题,现在试卷的诗歌欣赏,除了考查学生的鉴赏能力之外,还考查了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在欣赏中,如果能恰当准确地使用一些欣赏专业语言,无疑会使文字规范一些,如在评价诗人感情时,“愉悦之情”肯定比“高兴心情”更像评价,“虚实相生”、“写实”、“写意”肯定比其它语言见解。  1.3思维上的积累  诗歌欣赏,其实质即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考查,因而在平时多进行这方面的训练积累是很必要的,我个人认为,学生有意识地进行这三方面能力的积累,对欣赏是很有帮助,即语言揣摩能力,想象联想能力,整体理解能力。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  由此看出,仅仅掌握了欣赏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对欣赏而言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只有多方积累,方有可能攻克这欣赏难关。  2. 诗歌欣赏的过程及注意事项  我以为,诗歌欣赏大致可以分为渐进的三步。  2.1欣赏语言,并通过字面意思(宣示义),解决“读懂”问题。  在这一步中,注意诗歌语言的两个特殊性:一是语言颠倒;二是用典。诗歌语言为了声韵的需要,往往需要颠倒正常的语序,如果我们仍按其字面的语序去理解,就会一头雾水甚至误解,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句,什么意思?不好理解!调整语序,变为“望中,犹记,四十三年(前),扬州路(之)烽火”意思一目了然。另外,诗人为了让有限的语言承载更丰富的内容,往往会化用大量的典故,如果我们不注意体会,往往就无法领悟到诗人的真意,如杜甫的《阁夜》,全诗意境极为苍凉,其颔联中却有一句清丽之语:“三峡星河影动摇”与全诗氛围极不搭调,当我们明确《汉书》中“星河”之典故后,就容易体会到诗人的真意了。  2.2欣赏内容,体会其言外之意(启示义),解决“读透”问题。  在这一步中,主要应注意诗歌的多义性问题。  2.3欣赏情感,争取有所领悟。  欣赏到了这一点,我们就不应再拘泥于只言片语,而应立足于整体,结合时代背景、作者风格等诸多因素,对诗歌进行整体理解。  3. 如何寻找诗歌言外之义  3.1诗歌言外义的形式  3.1.1从构思上讲。古典诗歌通常不是把感情脉络的连续性呈现给读者,而是从感情的发展脉络中截取有启示性的一段,把其他的略去,留给读者自己去联想补充,同时句子间有较大的跳跃性,留下了较大的空白,而诗人就把自己的意思隐藏在这些空白之中,如卢绘的《塞下曲》“月里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诗人就只写了作者出击的场景,究竟出击没有,追上敌人没有,统统略去,可是那种艰苦的自然环境,肃穆的战斗气氛和净土们的英雄气概,都被烘托出来了。  3.1.2从手法上讲。大典诗歌为了达到含蓄委婉的目的,往往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比喻、双关、比拟、借代、夸张等)和表现手法(隐喻、象征等)来曲折表达自己的意思,让我们的领悟表达效果中完成对其真实意思的理解,如刘禹锡的《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不过女墙来。”浪涛拍岸,这本来是平常之景,诗人却用拟人手法来写,有何好处?就是让无目的的事物有了目的性,读“潮打空城寂寞回”句,我不自觉地有了“乘兴而来,败兴而归”之感,“兴”是什么?可能是到城中拜访友人,抑或就是掠取财物,结果却失望而归,这就说明了石头城的荒凉衰败程度,“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句,同样如此,月起月落,本也是自然之象,诗人却使它有了一种期待,夜夜越墙,说明期待对象未现,最终表达的还是荒凉、衰败、空空如也。  3.2言外义的特征  3.2.1平淡与丰富辩证统一,而且往往呈正比例关系。如《石头城》的首句“山围故国周遭在”城池四周的群山还在,这不是废话吗?平淡之极,进而思考,既然青山依旧在,这是不争的事实,诗人为何还要浓墨众彩地抒写呢?莫非是表明什么不在了?如此一想,就会明白其中包含的“物是人非”的感慨,至此,还能说此句平淡么?  3.2.2诗人虽没诉诸言辞,但在字里行间有一种暗示,引导读者朝其一方向去想,以达到诗人意向所在。  这种暗示的形式有:  (1)明确的关键词、句。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最后一句就给全诗的情感作了明确的暗示。  (2)主观色彩浓的词语组合成的氛围。如元稹的《行宫》“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前两句中的“寥落”、“寂寞”可谓为全诗定调。  (3)诗的音韵、节奏。如李白的《朝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从全诗的快节奏中,我们似感受到诗人遇赦后的喜悦之情。  3.3寻求言外义的方式  3.3.1联。联系写作、时代背景,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前已有述,此不赘言。  3.3.2进。自己进入诗歌意境,争取心与诗人一起跳动。如面对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如果不深入其中,我们可能就只看到诗人所描绘的冬天雪景图;假如自己进入其中,身处如此清冷孤寂的环境中尚能垂钓,就能感悟到诗人蕴含其中的悠闲安然,遗世独立的清高来。  3.3.3品。品味诗中辞格等的修辞和表达效果,如对《石头城》中拟人手法的品味。  3.3.4找。有意识地寻找诗中的暗示之语。  3.3.5疑。善于于无疑处生疑,于无问处生问,如对《石头城》中首句的品味,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见”字读音的推敲都是典型的例子。  


相关内容

  • 关于现代诗歌的几个基本问题(改正稿)
  • 关于现代诗歌的几个基本问题 沈秋伟 我国的现代诗大致是这样一种产物,即中国历史文化内容 的承传与西洋话语方式的结合.就诗歌分析的理论和方法而言, 则大致还是凭借西方诗歌的分析和批评工具来进行,在一定意 义上说,我们经常见到的见诸报端的某些涉及诗歌评价的文章 与其说是评论,不如说是诗歌的读后感和读诗笔 ...

  • 文献综述完整版
  • 文献综述 近十年白居易诗歌平淡美研究综述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概述 近十年来关于白居易的研究也是古代文学研究领域的一大趋势.主要集中在白居易的诗歌研究.散文研究.思想研究.生存哲学研究等4个方面.据不完全统计,近十年来关于白居易研究的著作大致有陈友琴<白居易资料汇编>(中华书局,2005年 ...

  • 中国古代文论1
  • 中国古代文论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及表面上看,往往是随感而发的,缺乏系统性,的共成体系的. 中国古代文论受中国古代传统感悟式直觉思维方式和辨证法思维因素影响. 3.诗话的源起,应以欧阳修的<六一诗话>最早. 4.最早运豕评点的是南宋末年的刘辰翁. 5.毛宗岗对<三国演义>评点,张 ...

  • 新叙事理论诗歌
  • 1、文化背景 概括地说,“新叙事主义诗歌”这一在新的历史时段所萌发和形成的诗歌现象,主要是源于以下文化背景及语境的浸润和催生,即:一个现象、一次争鸣、一个事件、几个相近命题,和诗与诗歌语言的“泛化”潮涌。 首先,“一个现象”,是指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众文化及网络诗歌的勃兴。其次,“一次争鸣”,是指 ...

  • [诗刊]与朦胧诗的兴衰
  • 作者:胡友峰李修 当代文坛 2014年12期 朦胧诗派,这个在当代诗坛最广为人知的诗歌群体,毫无疑问在中国现代诗歌史上占据了不可或缺的地位,并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十年"文革"结束后,诗歌和其他文学样式一样,从蛰伏.酝酿到爆发,充当了时代的先锋.朦胧诗因独具特色,几乎成了这一时 ...

  • 关于诗歌的民族化群众化问题--给[诗刊]的一封信
  • 关于诗歌的民族化群众化问题 - - - 给< 诗刊 > 的一封信 * 克家 葛洛 同志 : 五月十六日给我的信已经接到了 .< 诗刊 > 从七月份起恢复为 月刊 , 是个好消息 . 诗 歌 的 写 作 . 研 究 . 批 评 . 介 绍 . 翻 译 , 有 也是大有可为的 . ...

  • 文学开题报告PPT
  • 研究生论文开题报告ppt内容的要求 1.报告时首先汇报自己的姓名.单位.专业和导师. 2.研究背景(2-3张幻灯片) 简要阐明所选题目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研究的目的,即研究应达到的目标,通过研究的背景加以说明(即你为什么要选择这个 研究题目). 研究的意义,即选题的价值和作用,包括理论意义.实践意义 ...

  • 关于诗歌建设与理想--兼论海子.顾城诗歌意义
  • 关于诗歌建设与理想--兼论海子.顾城诗歌意义 [ 10-10-09 13:11:00 ] 作者:金鑫 邱潋青 论文关键词:文化工业 诗歌 理想 论文摘要:文章以马克思文艺理论为视角,历史客观地分析文化工业q-q-国先锋诗歌现状.存在的问题噩其根源.认为诗歌的理想建设在于诗歌本质的回归在于心曼的陈述. ...

  • 关于盛唐的历史记忆是由诗歌来铸造的
  • 我一走上这个讲台就感受到一种厚重而绚丽的诗意,在中国当下,包括唐代,能够给中国人带来无限荣耀的感觉的,还是源于一种诗歌文化的辉煌.我们前面的三位学者谈的非常好,他们丰富渊博的历史知识.文化知识与文学知识,开拓了我的视野,让我感觉到收获很大.刚才我们都谈到了丝路长安.丝路文化,的确,在西安,以前的长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