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城市意象》
关于这本书,在看到书名的时候,我的心里就打了一个问号:什么是城市意象。作者凯文·林奇认为,每个人在自己的环境中形成了对城市的局部印象,叠加后则对城市的整体印象形成共识。林奇的研究被视为结构性意象,顾朝林、宋国臣提出了城市的结构性意象主要是客观环境对人的意象产生、发展、改变的影响;而另一类研究——评估性意象则重在研究人如何去感知、认识和评价环境。如人们对居住区的选择、城市“污点”研究等。
凯文·林奇站在城市使用者的角度上,或者说社会心理学的角度上,通过实例调查分析研究和对各阶层、各行业等的城市使用者的探访与交流,总结出了城市设计的原则性及城市设计五元素。这让我想起了我们现在强调的“以人为本”和建筑的三原则。同时,本书罗列了大量的可出行和可视性元素,反复强调“意象是观察者和被观察事物之间的双向过程作用结果”“意象本身并不是将现实按比例缩小,统一抽象,精确微缩后的一个模型,而是有目的的简单化,通过对现状进行删减,排除,甚至是附加元素,融会变通,将各个部分关联组织一起,才形成最终的意象,有目的的将其重新排列。”
从城市意象衍生出的另一概念——城市意象空间。
城市意象空间是人的大脑通过想象可以回忆出来的城市意象,不同社会群体身处不同的经济、历史、文化氛围,研究其不同的城市意象差别与联系,为从社会历史等方面研究城市意象提供了一个切入点。我认为,林奇的城市意象,创造性地将人的主观感受纳入城市形象的研究,以别过去只是由客观的判定;评估性意象是对人这一认知主体对城市意象的影响的更深入的研究;而城市意象空间则是对林奇结构性意象的延续,并融入了评估性意象的某些因素。因而对一个地区的城市设计应在注重意象分析的基础上,有意识地为形成有特色的意象空间创造条件。
了解了概念接下来就是城市意象的骨架了。
城市空间的“意象”:路径、边沿、区域、节点、标志。此书以以三个城市作为对比研究,分别是波士顿、洛杉矶、泽西城。林奇认为环境形象要有识别性,寻找城市的特征和标志,帮助人们建立关于城市的形象。在这种双向的交流与互动中了解城市。林奇认为环境形象分为三方面-识别、结构和意义。一个有效地形象首要的是目标的可识别性,即识别。其次,形象必须包括目标与观察者,与其他目标的空间关系和图形关系,即结构。最后这一目标应对观察者有某种意义,无论是实际的还是感性的,即意义。三者总是一起出现,缺一不可。书中通过对出入口的解释,来阐述三者之间的关系。城市的结构和识别共同构成了城市意象的可识别性。但是并不是越整齐有序的城市结构越有利于城市形象的识别,也不是越混乱的城市结构越不利于城市形象的识别,两者没有必然的联系。人们对于统一标志的看法各有不同,对于城市特征的意义也是经常变化的,因此林奇建议:把精力集中到形象的清晰性方面,而让意义自由的发展。通过林奇对三个城市的研究得出结论:城市意象的形成依赖于城市意象的已构成的五元素。这种意象活动的构成机制,带有强烈的现象学意味。认知地图就是这样一种意象性行为依据五个基本要素构造出来的意向对象和认知结果。现象学备受批判的观点——认识都是人类主动构建起来的——在林奇的城市认知理论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意象是人们依据城市形态基本线索投射出去而得到的图像,具有强烈的方向性,而不同认知者的被动或主动认知方式都具有一种当场构成的意味。
通过《城市意象》这本书,我们可以为人们总体把握城市意象提供基础,作为城市设计的参考。
(1)通道(path)。是观察者习惯性地或偶然地沿着它移动的路线,如大街、步行道、公路、铁路、运河等。
(2)边缘(edge)。是不作为通道或不视为通道的线性要素。如河岸线、铁路路基、围墙、开发区的边界等。
(3)区域(district)。是城市内中等或较大范围的部分,它具有二围尺度,在观察者心理中产生“进入内部”的感受。如上海外滩、武汉汉正街等。
(4)节点(node)。是城市中的战略点,或是日常往来必经之点。如道路交叉口、广场或地铁站等运输起讫点。
(5)标志(landmark)。是一类参考点,人们可依据其辨别方向,产生深刻印象。如塔、穹窿、高山等。
对某一地段的具体分析主要依据五要素的区别与联系。
(1)区域和联系。边缘是线状的,但又不能归为“通道”,林奇认为好的边缘不仅视觉上明显,而且连续不断,具有不准超越的功能。边缘可以确定一个区域,增强它的特点,却不明显地构成它。节点像区域一样可以进入,但它又不是“区”,它也许是某一区域的中心和缩影。标志是点状因素,但不同于“可以进入”的节点,它往往是物质实体。肮脏城市中的整洁环境,老城市中的新建设都可能成为标志。五要素并不是孤立的。区域由节点构成,受边缘的限定,道路贯穿其间,标志散布在内。它们有规律地互相穿插和迭合。就如波士顿的培肯山这一具有超于其他构成因素的区域,本身包含了通道、节点和标志等因素,因而互相联系起来,丰富深化该区域特点,加强了整体个性。
(2)分析思路。从不同的视野分析城市设计地区。在更广阔的范围中,设计地区会成为一个标志或者节点,强化它在大区域中的特色与定位以区别其他的节点;在缩小的视野中,设计地区是一个完整的区域,包含五要素,着力于它们之间以及其他区域的联系可以塑造区域的整体意象空间。注意成对不同构成因素的相互关系,如标志和区域:一个体量大的标志会使它所在区域变小或失去尺度。一个标志的特征若与一个区域的特征相差很大,则会破坏整个区域的连续性。
最后我们总结一下意象研究目的与城市设计要点:
(1)对人的关注。城市意象为城市设计提供依据,城市设计的目的在于确立良好的城市形象。城市设计中更为重要的是对其历史、地理、文化背景进行分析,对其提供有生命力的城市肌理延续;对基地进行分析:地区的地形、地貌、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地理位置的优劣势,与周围交通系统的联系。城市意象空间正是人对以上各类客观因素的综合反应。 (2)城市设计要点。南岸嘴作为三镇市民中心是对江城居民渴望高质量的滨水空间活动场所的应答。专家参评,公众参与都充分体现了对人性空间的重视。对于城市设计,通常会有一些公认的原则:未来发展的可能性、长短期相结合等;从人的城市意象空间来对城市设计做出要求,我以为对于城市居民来说,一个地区只要做到“安全、方便、舒适、有特色”就有足够的吸引力了
舒适性与地块的功能布置及环境设计有密切关系。在收集的市民建议中,文化设施的缺乏备受关注。节点、标志的设计与联系如广场、构筑物的尺度;绿阳、座椅、小品的设计都是体现对人细微关切的地方。
城市设计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通过搜集结构性和评估性意象获得大范围较完整的意象空间,多角度分析设计地区的意象构成要素,寻求安全、方便、舒适、有特色的人性化设计实施要点,有助于更好地实现城市设计。林奇说,“城市,也许是人们生活航程中的一处停泊点,也许是这个世界丰富多彩和意味深长的进展。”让我们为之追求。
读《城市意象》
学院:建筑学院 专业:建筑学 班级:41010804 姓名:钱庆红
学号:4101080401
读《城市意象》
关于这本书,在看到书名的时候,我的心里就打了一个问号:什么是城市意象。作者凯文·林奇认为,每个人在自己的环境中形成了对城市的局部印象,叠加后则对城市的整体印象形成共识。林奇的研究被视为结构性意象,顾朝林、宋国臣提出了城市的结构性意象主要是客观环境对人的意象产生、发展、改变的影响;而另一类研究——评估性意象则重在研究人如何去感知、认识和评价环境。如人们对居住区的选择、城市“污点”研究等。
凯文·林奇站在城市使用者的角度上,或者说社会心理学的角度上,通过实例调查分析研究和对各阶层、各行业等的城市使用者的探访与交流,总结出了城市设计的原则性及城市设计五元素。这让我想起了我们现在强调的“以人为本”和建筑的三原则。同时,本书罗列了大量的可出行和可视性元素,反复强调“意象是观察者和被观察事物之间的双向过程作用结果”“意象本身并不是将现实按比例缩小,统一抽象,精确微缩后的一个模型,而是有目的的简单化,通过对现状进行删减,排除,甚至是附加元素,融会变通,将各个部分关联组织一起,才形成最终的意象,有目的的将其重新排列。”
从城市意象衍生出的另一概念——城市意象空间。
城市意象空间是人的大脑通过想象可以回忆出来的城市意象,不同社会群体身处不同的经济、历史、文化氛围,研究其不同的城市意象差别与联系,为从社会历史等方面研究城市意象提供了一个切入点。我认为,林奇的城市意象,创造性地将人的主观感受纳入城市形象的研究,以别过去只是由客观的判定;评估性意象是对人这一认知主体对城市意象的影响的更深入的研究;而城市意象空间则是对林奇结构性意象的延续,并融入了评估性意象的某些因素。因而对一个地区的城市设计应在注重意象分析的基础上,有意识地为形成有特色的意象空间创造条件。
了解了概念接下来就是城市意象的骨架了。
城市空间的“意象”:路径、边沿、区域、节点、标志。此书以以三个城市作为对比研究,分别是波士顿、洛杉矶、泽西城。林奇认为环境形象要有识别性,寻找城市的特征和标志,帮助人们建立关于城市的形象。在这种双向的交流与互动中了解城市。林奇认为环境形象分为三方面-识别、结构和意义。一个有效地形象首要的是目标的可识别性,即识别。其次,形象必须包括目标与观察者,与其他目标的空间关系和图形关系,即结构。最后这一目标应对观察者有某种意义,无论是实际的还是感性的,即意义。三者总是一起出现,缺一不可。书中通过对出入口的解释,来阐述三者之间的关系。城市的结构和识别共同构成了城市意象的可识别性。但是并不是越整齐有序的城市结构越有利于城市形象的识别,也不是越混乱的城市结构越不利于城市形象的识别,两者没有必然的联系。人们对于统一标志的看法各有不同,对于城市特征的意义也是经常变化的,因此林奇建议:把精力集中到形象的清晰性方面,而让意义自由的发展。通过林奇对三个城市的研究得出结论:城市意象的形成依赖于城市意象的已构成的五元素。这种意象活动的构成机制,带有强烈的现象学意味。认知地图就是这样一种意象性行为依据五个基本要素构造出来的意向对象和认知结果。现象学备受批判的观点——认识都是人类主动构建起来的——在林奇的城市认知理论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意象是人们依据城市形态基本线索投射出去而得到的图像,具有强烈的方向性,而不同认知者的被动或主动认知方式都具有一种当场构成的意味。
通过《城市意象》这本书,我们可以为人们总体把握城市意象提供基础,作为城市设计的参考。
(1)通道(path)。是观察者习惯性地或偶然地沿着它移动的路线,如大街、步行道、公路、铁路、运河等。
(2)边缘(edge)。是不作为通道或不视为通道的线性要素。如河岸线、铁路路基、围墙、开发区的边界等。
(3)区域(district)。是城市内中等或较大范围的部分,它具有二围尺度,在观察者心理中产生“进入内部”的感受。如上海外滩、武汉汉正街等。
(4)节点(node)。是城市中的战略点,或是日常往来必经之点。如道路交叉口、广场或地铁站等运输起讫点。
(5)标志(landmark)。是一类参考点,人们可依据其辨别方向,产生深刻印象。如塔、穹窿、高山等。
对某一地段的具体分析主要依据五要素的区别与联系。
(1)区域和联系。边缘是线状的,但又不能归为“通道”,林奇认为好的边缘不仅视觉上明显,而且连续不断,具有不准超越的功能。边缘可以确定一个区域,增强它的特点,却不明显地构成它。节点像区域一样可以进入,但它又不是“区”,它也许是某一区域的中心和缩影。标志是点状因素,但不同于“可以进入”的节点,它往往是物质实体。肮脏城市中的整洁环境,老城市中的新建设都可能成为标志。五要素并不是孤立的。区域由节点构成,受边缘的限定,道路贯穿其间,标志散布在内。它们有规律地互相穿插和迭合。就如波士顿的培肯山这一具有超于其他构成因素的区域,本身包含了通道、节点和标志等因素,因而互相联系起来,丰富深化该区域特点,加强了整体个性。
(2)分析思路。从不同的视野分析城市设计地区。在更广阔的范围中,设计地区会成为一个标志或者节点,强化它在大区域中的特色与定位以区别其他的节点;在缩小的视野中,设计地区是一个完整的区域,包含五要素,着力于它们之间以及其他区域的联系可以塑造区域的整体意象空间。注意成对不同构成因素的相互关系,如标志和区域:一个体量大的标志会使它所在区域变小或失去尺度。一个标志的特征若与一个区域的特征相差很大,则会破坏整个区域的连续性。
最后我们总结一下意象研究目的与城市设计要点:
(1)对人的关注。城市意象为城市设计提供依据,城市设计的目的在于确立良好的城市形象。城市设计中更为重要的是对其历史、地理、文化背景进行分析,对其提供有生命力的城市肌理延续;对基地进行分析:地区的地形、地貌、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地理位置的优劣势,与周围交通系统的联系。城市意象空间正是人对以上各类客观因素的综合反应。 (2)城市设计要点。南岸嘴作为三镇市民中心是对江城居民渴望高质量的滨水空间活动场所的应答。专家参评,公众参与都充分体现了对人性空间的重视。对于城市设计,通常会有一些公认的原则:未来发展的可能性、长短期相结合等;从人的城市意象空间来对城市设计做出要求,我以为对于城市居民来说,一个地区只要做到“安全、方便、舒适、有特色”就有足够的吸引力了
舒适性与地块的功能布置及环境设计有密切关系。在收集的市民建议中,文化设施的缺乏备受关注。节点、标志的设计与联系如广场、构筑物的尺度;绿阳、座椅、小品的设计都是体现对人细微关切的地方。
城市设计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通过搜集结构性和评估性意象获得大范围较完整的意象空间,多角度分析设计地区的意象构成要素,寻求安全、方便、舒适、有特色的人性化设计实施要点,有助于更好地实现城市设计。林奇说,“城市,也许是人们生活航程中的一处停泊点,也许是这个世界丰富多彩和意味深长的进展。”让我们为之追求。
读《城市意象》
学院:建筑学院 专业:建筑学 班级:41010804 姓名:钱庆红
学号:410108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