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初,现代银行在中国出现。但当时的银行在储蓄上极度依赖官僚权贵,在放款上则热衷于地产和证券投资。直到1915年上海商业储蓄银行(以下简称上海银行)诞生,这一状况才有所改观。上海银行从小到大,立足吸纳普通民众和小业主手中的资金,致力于支持工商实业的发展,20年后成为中国民族资本银行的佼佼者,被人称为“中国第一家真正的商业储蓄银行”。这家银行的灵魂就是其创办者陈光甫。
立 志
陈光甫,名辉德,字光甫,1881年12月17日生于镇江。其父陈仲衡以经商为业,曾做进口火油生意,育有子女八人,光甫是次子。
光甫幼时体弱多病,发育迟缓,直到七八岁才学会说话。时值陈仲衡的生意失败,1892年被迫停业迁居汉口,在一家报关行当职员,光甫随之做学徒。在洋行里,人人羡慕的是精通英文的高等华人,他们有地位挣钱也多。于是陈仲衡决心让自己的儿子在当学徒之余学习英文。
7年的学徒生涯结束以后,18岁的光甫考入汉口海关。1902年,因不满海关英国人的傲慢跋扈,光甫辞职转入汉阳兵工厂当英文翻译。在这段时期,他受到汉口日本正金银行买办景维行的赏识,做了景买办的乘龙快婿。
1903年,光甫结识了标榜维新的两湖总督端方端午帅。在他的帮助下,光甫取得官费津贴,开始了他的6年留学生涯。他先后就学于辛普森大学、美以美会大学,1906年转入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4年后毕业于这个至今仍然令有志青年神往的全美排名第一的商学院。1909年,光甫回国投奔时任两江总督的端方。
陈光甫回国时,清末巨变在即,政坛风云变幻。1909年,端方失势,而陈光甫受“清理江苏财政局”总办应德宏之邀,协其理财,并进而受到江苏巡抚程德全的重视。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光甫被委以江苏省财政司副司长的重任。在这个位置上,陈光甫最重要的政绩就是把官钱局改组为江苏银行。后来,陈光甫因得不到袁世凯的信任而愤然辞职。
立 功
1915年6月,陈光甫34岁那年,“上海储蓄商业银行”挂牌成立,投资号称10万元,实际只有8万元,股东只有7人。陈光甫用借来的5000元投资,任总经理。在中外银行林立的十里洋场,这个人称“平民银行”的小玩闹实在太寒酸。不要说与其先后成立的其他商业银行――资本最多的盐业银行拥资190万元、最少的中华商业储蓄银行也有25万元,甚至连当时稍具规模的钱庄,如永丰、福康、顺康,也比上海银行的资本雄厚。
陈光甫并不是要空手套白狼,恰恰相反,他是要与这些大家伙拼一拼内力。当时中国居民的收入差距极大,所以银行基本是以权贵巨商为吸储对象和贷款对象。而陈光甫决定开一个以普通百姓为服务对象的“平民银行”,他要把根扎在更深的土壤中。
陈光甫以“服务社会”、“辅助工商实业,抵制国际经济侵略”为行训。上海银行率先开办一元钱存折(一元钱即可开户),创办各种小额储蓄,并开办银元存款,汇聚中小企业和小额社会闲散资金。还开办了零存整取、整存零付、存本付息、子女教育储金、养老储金、礼券储金等名目繁多的有利于市民过日子的储蓄项目。上海银行还在各大中学校设立了办事处,为学校代收学费;在教会中也吸收外国人的外币支票转作存款等。这些做法被当时银行界同仁讥笑,认为有失体面。
为了便于普通人接近,光甫命令各支行机构的大门要开得较一般银行小,上海总行大厦还特意把几米宽的大门封闭了,出入改走边门。他说:“我行往来多系中下层小户,如果银行搞得太阔气,小额储户就可能不敢上门。”对服务态度的要求是上海银行一项非常严格的纪律。陈光甫以“顾客永远是正确的”、“顾客是衣食父母”为口号,要求职员仪容整洁、态度和蔼、服务周到、尽量缩短顾客等候时间。他甚至对营业室的设计、窗口的设置、工作程序的改进以及记账、登折等,都从方便顾客着想,精心安排。他要求经理和襄理坐在营业室办公,以便顾客随时找经理谈话或者寻求帮助,而经理也可以借便向顾客宣传银行的业务。
上海银行的存户主要是一般公职人员、教师、自由职业者、家庭主妇、个体经营者等。正是这些小人物,把上海银行的储蓄存款额从1915年的57万元增至1926年的3244万元。这个数字当时在全国百余家银行中位居第五。上海银行与浙江实业、浙江兴业并称“南三行”。又10年,1937年6月底,上海银行存款总额接近2亿元,约占全国私营银行存款总额的十分之一,在民族资本银行中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
上海银行重视调查研究,放款几乎没有呆、滞损失,更极少有坏账,原因就在于其调查部的精明强干。1928年,陈光甫在国内银行业中率先设立了调查部,由日本帝国大学留学生资耀华主持。调查部负责搜集情报,分析判断宏观经济走势和经济政策的变化,同时还要研究、编写重要商品、大宗出口商品和可作放款抵押商品的经济情报。另外就是对客户的研究。例如对上海一些巨商富户,在还没有与他们发生业务往来之前,调查人员就已经收集了他们的材料并加以研究。
立 德
中国近代的新式银行中,真正实实在在招股创办,完全按照竞争法则从小到大办起的银行,陈光甫主持的上海银行是最早也是最典型的一个。
陈光甫创造了无数个第一:首家“1元开户”、最早推出各种新型储蓄品种、首先在银行中设立调查部、第一个开出旅行支票、第一家办理铁路押汇业务、最早从事外汇业务和农业贷款的私营银行;最早使用机器记账的银行之一;银两与银元并用也是其颇为得意的创新之举;他还创办了中国旅行社和中国第一信用保险公司。光甫说:“人生在社会有一真正快乐之事,那就是树一目标,创一事业,达到目的地,并且成功。此种快乐是从艰险困苦中得出来的,因而更为持久,更有纪念价值。”
上海银行以稳健经营著称,不论投机生意的诱惑有多大,光甫从不为所动,也从不冒险扩大银行规模。他造就了中国银行家独特的人格,也使银行家在中国的形象从一个冒险家、投机者转变为诚实稳健的君子。正是这种镇定稳重,使他在几次挤兑风潮面前都能应付自如。(摘自2005年第2期《资本市场》)
20世纪初,现代银行在中国出现。但当时的银行在储蓄上极度依赖官僚权贵,在放款上则热衷于地产和证券投资。直到1915年上海商业储蓄银行(以下简称上海银行)诞生,这一状况才有所改观。上海银行从小到大,立足吸纳普通民众和小业主手中的资金,致力于支持工商实业的发展,20年后成为中国民族资本银行的佼佼者,被人称为“中国第一家真正的商业储蓄银行”。这家银行的灵魂就是其创办者陈光甫。
立 志
陈光甫,名辉德,字光甫,1881年12月17日生于镇江。其父陈仲衡以经商为业,曾做进口火油生意,育有子女八人,光甫是次子。
光甫幼时体弱多病,发育迟缓,直到七八岁才学会说话。时值陈仲衡的生意失败,1892年被迫停业迁居汉口,在一家报关行当职员,光甫随之做学徒。在洋行里,人人羡慕的是精通英文的高等华人,他们有地位挣钱也多。于是陈仲衡决心让自己的儿子在当学徒之余学习英文。
7年的学徒生涯结束以后,18岁的光甫考入汉口海关。1902年,因不满海关英国人的傲慢跋扈,光甫辞职转入汉阳兵工厂当英文翻译。在这段时期,他受到汉口日本正金银行买办景维行的赏识,做了景买办的乘龙快婿。
1903年,光甫结识了标榜维新的两湖总督端方端午帅。在他的帮助下,光甫取得官费津贴,开始了他的6年留学生涯。他先后就学于辛普森大学、美以美会大学,1906年转入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4年后毕业于这个至今仍然令有志青年神往的全美排名第一的商学院。1909年,光甫回国投奔时任两江总督的端方。
陈光甫回国时,清末巨变在即,政坛风云变幻。1909年,端方失势,而陈光甫受“清理江苏财政局”总办应德宏之邀,协其理财,并进而受到江苏巡抚程德全的重视。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光甫被委以江苏省财政司副司长的重任。在这个位置上,陈光甫最重要的政绩就是把官钱局改组为江苏银行。后来,陈光甫因得不到袁世凯的信任而愤然辞职。
立 功
1915年6月,陈光甫34岁那年,“上海储蓄商业银行”挂牌成立,投资号称10万元,实际只有8万元,股东只有7人。陈光甫用借来的5000元投资,任总经理。在中外银行林立的十里洋场,这个人称“平民银行”的小玩闹实在太寒酸。不要说与其先后成立的其他商业银行――资本最多的盐业银行拥资190万元、最少的中华商业储蓄银行也有25万元,甚至连当时稍具规模的钱庄,如永丰、福康、顺康,也比上海银行的资本雄厚。
陈光甫并不是要空手套白狼,恰恰相反,他是要与这些大家伙拼一拼内力。当时中国居民的收入差距极大,所以银行基本是以权贵巨商为吸储对象和贷款对象。而陈光甫决定开一个以普通百姓为服务对象的“平民银行”,他要把根扎在更深的土壤中。
陈光甫以“服务社会”、“辅助工商实业,抵制国际经济侵略”为行训。上海银行率先开办一元钱存折(一元钱即可开户),创办各种小额储蓄,并开办银元存款,汇聚中小企业和小额社会闲散资金。还开办了零存整取、整存零付、存本付息、子女教育储金、养老储金、礼券储金等名目繁多的有利于市民过日子的储蓄项目。上海银行还在各大中学校设立了办事处,为学校代收学费;在教会中也吸收外国人的外币支票转作存款等。这些做法被当时银行界同仁讥笑,认为有失体面。
为了便于普通人接近,光甫命令各支行机构的大门要开得较一般银行小,上海总行大厦还特意把几米宽的大门封闭了,出入改走边门。他说:“我行往来多系中下层小户,如果银行搞得太阔气,小额储户就可能不敢上门。”对服务态度的要求是上海银行一项非常严格的纪律。陈光甫以“顾客永远是正确的”、“顾客是衣食父母”为口号,要求职员仪容整洁、态度和蔼、服务周到、尽量缩短顾客等候时间。他甚至对营业室的设计、窗口的设置、工作程序的改进以及记账、登折等,都从方便顾客着想,精心安排。他要求经理和襄理坐在营业室办公,以便顾客随时找经理谈话或者寻求帮助,而经理也可以借便向顾客宣传银行的业务。
上海银行的存户主要是一般公职人员、教师、自由职业者、家庭主妇、个体经营者等。正是这些小人物,把上海银行的储蓄存款额从1915年的57万元增至1926年的3244万元。这个数字当时在全国百余家银行中位居第五。上海银行与浙江实业、浙江兴业并称“南三行”。又10年,1937年6月底,上海银行存款总额接近2亿元,约占全国私营银行存款总额的十分之一,在民族资本银行中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
上海银行重视调查研究,放款几乎没有呆、滞损失,更极少有坏账,原因就在于其调查部的精明强干。1928年,陈光甫在国内银行业中率先设立了调查部,由日本帝国大学留学生资耀华主持。调查部负责搜集情报,分析判断宏观经济走势和经济政策的变化,同时还要研究、编写重要商品、大宗出口商品和可作放款抵押商品的经济情报。另外就是对客户的研究。例如对上海一些巨商富户,在还没有与他们发生业务往来之前,调查人员就已经收集了他们的材料并加以研究。
立 德
中国近代的新式银行中,真正实实在在招股创办,完全按照竞争法则从小到大办起的银行,陈光甫主持的上海银行是最早也是最典型的一个。
陈光甫创造了无数个第一:首家“1元开户”、最早推出各种新型储蓄品种、首先在银行中设立调查部、第一个开出旅行支票、第一家办理铁路押汇业务、最早从事外汇业务和农业贷款的私营银行;最早使用机器记账的银行之一;银两与银元并用也是其颇为得意的创新之举;他还创办了中国旅行社和中国第一信用保险公司。光甫说:“人生在社会有一真正快乐之事,那就是树一目标,创一事业,达到目的地,并且成功。此种快乐是从艰险困苦中得出来的,因而更为持久,更有纪念价值。”
上海银行以稳健经营著称,不论投机生意的诱惑有多大,光甫从不为所动,也从不冒险扩大银行规模。他造就了中国银行家独特的人格,也使银行家在中国的形象从一个冒险家、投机者转变为诚实稳健的君子。正是这种镇定稳重,使他在几次挤兑风潮面前都能应付自如。(摘自2005年第2期《资本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