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论述题答案

论述

1简述近代中国社会的两对主要矛盾及其相互关系。

答:近代中国社会的两对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这两对主要矛盾及其斗争贯穿整个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始终,并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变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中国近代社会的两对主要矛盾是互相交织在一起的,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帝国主义勾结、扶植封建势力作为它们统治中国的支柱。除了帝国主义割占的地区和直接管理的租界、租借地以外,它们主要是通过中国政府当局和各地的官僚、军阀来统治中国人民。

当帝国主义向中国发动侵略战争时,中国内部各阶级、除一些叛国分子外,能够暂时地团结起来举行民族战争去反对帝国主义。这时,民族矛盾特别尖锐,阶级矛盾暂时降到次要和服从地位。而当帝国主义与中国的反动统治阶级结成同盟,用战争以外的形式共同压迫中国人民,尤其是封建主义特别残酷的时候,中国人民往往采取国内战争的形式去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同盟,而斗争的矛头主要直接地指向中国的封建政权,这时阶级矛盾就上升为主要矛盾,民族矛盾退居次要地位。当国内战争发展到从根本上威胁帝国主义及其代理人中国封建地主阶级统治的时候,帝国主义势力甚至直接出兵,镇压中国人民,援助中国的反动派。这时,帝国主义和国内封建主义完全公开站在一条战线上。

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和演变,是上述两对主要矛盾互相交织和交替作用的结果。

2试述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

答:从近代中国的历史进程,可以看到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有以下一些基本特征: 第一,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不但逐步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逐步控制了中国的政治,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第二,中国的封建势力日益衰败并同外国侵略势力勾结,成为资本—帝国主义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

第三,中国自然经济的基础虽然遭到破坏,但是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即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依然在广大地区内保持着,成为中国走向现代化和民主化的严重障碍。

第四,中国新兴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虽然已经产生,并在政治、文化生活中起了一定的作用,但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下,它的发展很缓慢,力量很软弱,而且它的大部分与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

第五,由于近代中国处于资本—帝国主义列强的争夺和间接统治之下,加上中国地域广大,以及在地方性的农业经济的基础上形成的地方割据势力的存在,近代中国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后来,帝国主义国家还分别支持不同的政治势力以分裂中国,使中国处于不统一状态。

第六,在资本—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后来还加上官僚资本主义),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以至大批地破产,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3中国近代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原因和教训是什么?

答:从1840年至1919年的80年间,中国人民对外来侵略者进行了英勇顽强的反抗,这些斗争具有重大的历史作用。但是,历次的反侵略战争,都是以中国失败、中国政府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而告结束。其原因,从中国内部因素来分析,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社会制度的腐败,一是经济技术的落后。而前者则是更根本的原因。

第一,社会制度的腐败。1840年以后,中国封建社会逐步变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王朝的统治阶级,大都昏庸愚昧,不了解世界大势,不懂御敌之策。许多官员、将帅为了自身私利,不惜出卖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并常常压制与破坏人民群众和爱国官兵的反侵略斗争。腐败的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阻碍了中国人民群众的广泛动员和组织,这是近代中国历次反侵略战争屡遭失败的最重要的原因。

第二,经济技术的落后。近代中国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国家综合实力特别是经济技术和作战能力的落后。19世纪中叶,西方资本主义强国经过工业革命,经济和技术飞速发展,封建的中国已被远远抛在后面。但是,经济技术落后并不意味着在战争中一定打败仗。而当时的中国,不仅武器装备落后,而且统治阶级实行错误的方针、政策,并压制人民群众的动员。在这种情况了,中国的反侵略战争才一再失败。

中国近代历次反侵略战争的失败启示我们:

第一,在近代中国,要取得反侵略战争的胜利,争得民族独立,必须充分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的力量,必须改变中国帝国主义、封建势力联合统治中国的局面。

第二,要取得反侵略战争的胜利,必须改变中国经济技术落后的状况。但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前提是实现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这需要推翻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民族压迫和封建的腐朽势力的反动统治。只有这样,国家才能真正强大,人民才能当家作主。

4太平天国起义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答:太平天国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它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和重大的历史意义。 第一、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强烈撼动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

第二、太平天国革命达到了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第三、冲击了孔子和儒家经典的正统权威,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 第四、有力地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

第五、在19世纪中叶的亚洲民族解放运动中,太平天国起义是其中时间最久、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一次。它和其他亚洲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汇合在一起,冲击了西方殖民主义者在亚洲的统治。

5维新派本身的局限性突出地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维新派本身的局限性突出表现在:

第一,不敢否定封建主义。他们在政治上不敢根本否定封建君主制度,在经济上,虽然要求发展资本主义,却未触及封建主义的经济基础——封建土地所有制。

第二,对帝国主义报有幻想。他们大声疾呼救亡图存,却又幻想西方列强能帮助自己变法维新,结果是处处碰壁。

第三,惧怕人民群众。维新派的活动基本上局限于官僚士大夫和知识分子的小圈子。他们不但脱离人民群众,而且惧怕甚至仇视人民群众,因此,运动未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 戊戌维新运动的失败不仅暴露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同时,也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企图通过统治着自上而下的改良道路,是根本行不通的。要想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富强,必须用革命的手段,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

6为什么辛亥革命是一次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答:第一,辛亥革命有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领导。1905年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同盟会有自己的章程,有明确的革命宗旨和一套比较健全的组织机构,并在国内外成立支部。在斗争中同盟会的领导核心地位逐步确立,并对整个辛亥革命的进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是以往的革命组织所无法比拟的。 第二,辛亥革命有一套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纲领的指导。辛亥革命提出了系统的反映资产阶级政治要求的“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政纲,它是中国近代第一个较完整的、明确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它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的主要矛盾,并在长期斗争的基础上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第三,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260多年的清王朝,结束了在中国延续2000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使中国人民的反封建斗争跨出了重大一步,这是辛亥革命的最大功绩。辛亥革命进一步传播了资产阶级民主思想,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是中国人民在近百年的前进道路上经历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

第四,辛亥革命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的发展,使民族资本主义近代工业获得了显著的增长,中国工人阶级队伍得到壮大。

第五,辛亥革命有力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侵略势力,客观上有力地冲击了帝国主义在东方的殖民体系,对整个亚洲乃至全世界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辛亥革命尽管暴露出许多弱点和不足之处,但这些特点说明了它已达到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最高水平。所以说,辛亥革命是一次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7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答:第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有了可依赖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中国革命从此不断向前发展,由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推进。 第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科学的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制定了正确的革命纲领和斗争策略,为中国人民指明了斗争的目标和走向胜利的道路。

第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新的革命方法,并沟通了中国革命和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为中国革命获得了广泛的国际援助和避免走资本主义提供了客观可能性。

8试述大革命的历史意义、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答:历史意义:

大革命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侵华势力,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使民主革命思想在全国范围内得到空前的传播,产生了巨大的革命影响。在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人进行了轰轰烈烈的革命工作,领导了全国反帝反封建的传大斗争,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荣的一页,同时开始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途径,初步提出了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并且从大革命的失败中汲取了历史教训,开始懂得进行土地革命和掌握革命武装的重要性;大革命教育和锻炼了各革命阶级,中国人民的觉悟程度和组织程度有了明显的提高;大革命显示了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极大地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在全国人民中的政治威望。

失败的原因:

客观方面:反革命力量过于强大,大大超过了革命的力量;资产阶级发生严重的动摇、统一战线出现剧烈的分化;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

主观方面:中共中央领导机关在大革命后期犯了右倾机会主义的错误,放弃了无产阶级对于农民群众、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领导权,尤其武装力量的领导权;当时中国共产党还处在幼年时期,没有经验,缺乏对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基本国情的深刻认识,不善于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的实践结合起来;共产国际不真正了解中国的情况,对于中国革命作出了一些不切实际的指导。

经验教训:

党的领导、统一战线、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只有正确认识和解决了这些问题,才能推进革命事业的发展,并取得最后的成功。

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必须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才能找到中国自己的革命道路,指引中国革命走向胜利。

9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是如何探索和开辟中国革命新道路的?

答:(一)开展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斗争

1927年8月,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八七会议),彻底清算了大革命后期的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方针。

八七会议以后,举行了南昌起义、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广州起义。中国革命由此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

(二)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以农村为重点,到农村去发动农民,进行土地革命,开展武装斗争,建设根据地,这是1927年以后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所要求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条革命心道路的开辟,依靠了党和人民的集体奋斗,凝聚了党和人民的集体智慧。而毛泽东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三)毛泽东不仅在实践中首先把革命进攻的方向指向了农村,而且从理论上阐明了武装斗争的极端重要性和农村应当成为党的工作中心的思想

1928年,毛泽东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社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等文章,明确指出以农业为主要经济的中国革命,以军事发展暴动,是一种特征;还科学阐明了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武装斗争于根据地建设这三者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

1930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毛泽东指出: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无疑议的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

(四)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是对1927年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和根据地斗争经验的科学概括。它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同当时党内盛行的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做坚决斗争基础上形成的。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

(五)随着革命心道路的开辟,中国革命开始走向复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和根据地逐步发展起来。红军游击战争实际上已经成为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农村根据地成为积蓄和锻炼革命力量的主要战略阵地。

10.Y 20世纪20年代后期和30年代前中期,中国共产党内先后出现了三次“左”倾错误? 答:第一,主要原因是全党马克思主义理论准备不足,理论素养不高,实践经验也很缺乏,对于中国的历史状况和社会状况、中国革命的特点、中国革命的规律不了解,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实践没有统一的理解,总之一句话不善于把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全面地,正确地结合起来。

第二,八七会议以后党内一直存在着的浓厚的“左”倾情绪始终没有得到认真的清理; 第三,共产国际对中国共产党内部事物的错误干预和瞎指挥;

第四,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社会的阶级状况,决定了中国共产党的党员中农民和小资产阶级出身的占大多数,使党处在小资产阶级思想的包围之中。党内出现只注重书本知识,不注重实际的教条主义,只注重感性知识而轻视理论的经验主义。影响党的思想、路线和政策。

11如何评价中国国民党在抗战中的地位和作用?

答:第一,国民党和国民政府根据战争发展需要,建立战时体制。中国政府最高统帅部提出了“以空间换时间,积小胜为大胜”的正面战场总体战略。

第二,正面战场的国军爱国将士在华北、华东战场上都表现出了空前的民族义愤和抗战热情。 第三,全面抗战初期,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的顽强抵抗,打破了日本帝国主义“三个月灭亡中国”的“速战速决”战略企图、并一定程度地消耗了日军的兵力和战争资源,以巨大的牺牲将抗日战争拉入了战略相持阶段。但由于国民党最高当局的错误指导,实行了片面抗战的路线,在战略战术上,没有采取积极防御的方针,而是进行单纯的阵地防御战,致使正面战场的战役几乎都以退却和失败而结束,在短时间内丧失了大片国土。

第四,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之后,正面战场的地位逐步下降到次要位置。在日本的政治诱降下,国民党集团内部以汪精卫为首的亲日派公开投敌。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亲英、美派集团虽然表示要抗战到底,但也表现出妥协、倒退的倾向。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国民党的内外政策发生重大转变,由抗日战争初期的积极抗战,转向消极抗战,积极反共。进入相持阶段后,虽然国民党的抗战政策有所动摇,但仍在坚持抗战。国民党的抗战损耗了日军的有生力量,不仅从中国战场上来看,起到了打击敌人的作用,而且,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角度看,也有力的牵制了日军。

第五,为了支撑中国战场的持久抗战,国民政府在坚持正面战场作战的同时,以内迁工厂为龙头,在西南、西北地区开展了战时经济和其他方面的建设。在政府主导的战时经济体制下,中国后方建设事业有较大发展。

第六,中国军队从缅甸开始的反攻,缅北战役的胜利,与盟军的对日反攻一起,构成了彻底打败日本法西斯的强大攻势。

12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是什么?

答:第一,中国抗日战争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做出了重大贡献。

中国人民的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是整个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重大贡献:中国抗日战争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国的抗日战争挫败了日、德法西斯的全球战略。

第二,抗日战争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及中国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重要贡献,赢得了世界各国的尊重,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第三,抗日战争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的民主进步力量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力量获得空前的发展和壮大。以中国民主同盟为代表的中间党派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抗日战争的胜利,是近代一百多年以来中华民族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的全胜利,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强大的生命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极大地激发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加快了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新中国奠定了重要基础,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伟大历史转折点。

13人民共和国是中国人民的历史性选择

答:第一,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各种救国斗争和方案都失败了。说明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不能完成领导中国民主革命取得胜利这一任务。

第二,南京国民政府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实行反共反人民政策,使中国继续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被人民所抛弃。

第三,部分中间阶层幻想使中国走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在国民党的一党专制下,也根本无法实现。

第四,中国共产党坚持反帝反封建的彻底革命立场,经过三年的解放战争,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走经过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这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

论述

1简述近代中国社会的两对主要矛盾及其相互关系。

答:近代中国社会的两对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这两对主要矛盾及其斗争贯穿整个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始终,并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变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中国近代社会的两对主要矛盾是互相交织在一起的,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帝国主义勾结、扶植封建势力作为它们统治中国的支柱。除了帝国主义割占的地区和直接管理的租界、租借地以外,它们主要是通过中国政府当局和各地的官僚、军阀来统治中国人民。

当帝国主义向中国发动侵略战争时,中国内部各阶级、除一些叛国分子外,能够暂时地团结起来举行民族战争去反对帝国主义。这时,民族矛盾特别尖锐,阶级矛盾暂时降到次要和服从地位。而当帝国主义与中国的反动统治阶级结成同盟,用战争以外的形式共同压迫中国人民,尤其是封建主义特别残酷的时候,中国人民往往采取国内战争的形式去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同盟,而斗争的矛头主要直接地指向中国的封建政权,这时阶级矛盾就上升为主要矛盾,民族矛盾退居次要地位。当国内战争发展到从根本上威胁帝国主义及其代理人中国封建地主阶级统治的时候,帝国主义势力甚至直接出兵,镇压中国人民,援助中国的反动派。这时,帝国主义和国内封建主义完全公开站在一条战线上。

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和演变,是上述两对主要矛盾互相交织和交替作用的结果。

2试述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

答:从近代中国的历史进程,可以看到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有以下一些基本特征: 第一,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不但逐步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逐步控制了中国的政治,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第二,中国的封建势力日益衰败并同外国侵略势力勾结,成为资本—帝国主义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

第三,中国自然经济的基础虽然遭到破坏,但是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即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依然在广大地区内保持着,成为中国走向现代化和民主化的严重障碍。

第四,中国新兴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虽然已经产生,并在政治、文化生活中起了一定的作用,但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下,它的发展很缓慢,力量很软弱,而且它的大部分与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

第五,由于近代中国处于资本—帝国主义列强的争夺和间接统治之下,加上中国地域广大,以及在地方性的农业经济的基础上形成的地方割据势力的存在,近代中国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后来,帝国主义国家还分别支持不同的政治势力以分裂中国,使中国处于不统一状态。

第六,在资本—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后来还加上官僚资本主义),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以至大批地破产,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3中国近代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原因和教训是什么?

答:从1840年至1919年的80年间,中国人民对外来侵略者进行了英勇顽强的反抗,这些斗争具有重大的历史作用。但是,历次的反侵略战争,都是以中国失败、中国政府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而告结束。其原因,从中国内部因素来分析,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社会制度的腐败,一是经济技术的落后。而前者则是更根本的原因。

第一,社会制度的腐败。1840年以后,中国封建社会逐步变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王朝的统治阶级,大都昏庸愚昧,不了解世界大势,不懂御敌之策。许多官员、将帅为了自身私利,不惜出卖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并常常压制与破坏人民群众和爱国官兵的反侵略斗争。腐败的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阻碍了中国人民群众的广泛动员和组织,这是近代中国历次反侵略战争屡遭失败的最重要的原因。

第二,经济技术的落后。近代中国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国家综合实力特别是经济技术和作战能力的落后。19世纪中叶,西方资本主义强国经过工业革命,经济和技术飞速发展,封建的中国已被远远抛在后面。但是,经济技术落后并不意味着在战争中一定打败仗。而当时的中国,不仅武器装备落后,而且统治阶级实行错误的方针、政策,并压制人民群众的动员。在这种情况了,中国的反侵略战争才一再失败。

中国近代历次反侵略战争的失败启示我们:

第一,在近代中国,要取得反侵略战争的胜利,争得民族独立,必须充分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的力量,必须改变中国帝国主义、封建势力联合统治中国的局面。

第二,要取得反侵略战争的胜利,必须改变中国经济技术落后的状况。但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前提是实现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这需要推翻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民族压迫和封建的腐朽势力的反动统治。只有这样,国家才能真正强大,人民才能当家作主。

4太平天国起义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答:太平天国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它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和重大的历史意义。 第一、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强烈撼动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

第二、太平天国革命达到了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第三、冲击了孔子和儒家经典的正统权威,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 第四、有力地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

第五、在19世纪中叶的亚洲民族解放运动中,太平天国起义是其中时间最久、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一次。它和其他亚洲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汇合在一起,冲击了西方殖民主义者在亚洲的统治。

5维新派本身的局限性突出地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维新派本身的局限性突出表现在:

第一,不敢否定封建主义。他们在政治上不敢根本否定封建君主制度,在经济上,虽然要求发展资本主义,却未触及封建主义的经济基础——封建土地所有制。

第二,对帝国主义报有幻想。他们大声疾呼救亡图存,却又幻想西方列强能帮助自己变法维新,结果是处处碰壁。

第三,惧怕人民群众。维新派的活动基本上局限于官僚士大夫和知识分子的小圈子。他们不但脱离人民群众,而且惧怕甚至仇视人民群众,因此,运动未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 戊戌维新运动的失败不仅暴露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同时,也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企图通过统治着自上而下的改良道路,是根本行不通的。要想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富强,必须用革命的手段,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

6为什么辛亥革命是一次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答:第一,辛亥革命有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领导。1905年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同盟会有自己的章程,有明确的革命宗旨和一套比较健全的组织机构,并在国内外成立支部。在斗争中同盟会的领导核心地位逐步确立,并对整个辛亥革命的进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是以往的革命组织所无法比拟的。 第二,辛亥革命有一套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纲领的指导。辛亥革命提出了系统的反映资产阶级政治要求的“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政纲,它是中国近代第一个较完整的、明确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它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的主要矛盾,并在长期斗争的基础上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第三,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260多年的清王朝,结束了在中国延续2000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使中国人民的反封建斗争跨出了重大一步,这是辛亥革命的最大功绩。辛亥革命进一步传播了资产阶级民主思想,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是中国人民在近百年的前进道路上经历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

第四,辛亥革命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的发展,使民族资本主义近代工业获得了显著的增长,中国工人阶级队伍得到壮大。

第五,辛亥革命有力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侵略势力,客观上有力地冲击了帝国主义在东方的殖民体系,对整个亚洲乃至全世界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辛亥革命尽管暴露出许多弱点和不足之处,但这些特点说明了它已达到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最高水平。所以说,辛亥革命是一次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7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答:第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有了可依赖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中国革命从此不断向前发展,由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推进。 第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科学的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制定了正确的革命纲领和斗争策略,为中国人民指明了斗争的目标和走向胜利的道路。

第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新的革命方法,并沟通了中国革命和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为中国革命获得了广泛的国际援助和避免走资本主义提供了客观可能性。

8试述大革命的历史意义、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答:历史意义:

大革命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侵华势力,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使民主革命思想在全国范围内得到空前的传播,产生了巨大的革命影响。在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人进行了轰轰烈烈的革命工作,领导了全国反帝反封建的传大斗争,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荣的一页,同时开始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途径,初步提出了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并且从大革命的失败中汲取了历史教训,开始懂得进行土地革命和掌握革命武装的重要性;大革命教育和锻炼了各革命阶级,中国人民的觉悟程度和组织程度有了明显的提高;大革命显示了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极大地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在全国人民中的政治威望。

失败的原因:

客观方面:反革命力量过于强大,大大超过了革命的力量;资产阶级发生严重的动摇、统一战线出现剧烈的分化;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

主观方面:中共中央领导机关在大革命后期犯了右倾机会主义的错误,放弃了无产阶级对于农民群众、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领导权,尤其武装力量的领导权;当时中国共产党还处在幼年时期,没有经验,缺乏对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基本国情的深刻认识,不善于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的实践结合起来;共产国际不真正了解中国的情况,对于中国革命作出了一些不切实际的指导。

经验教训:

党的领导、统一战线、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只有正确认识和解决了这些问题,才能推进革命事业的发展,并取得最后的成功。

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必须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才能找到中国自己的革命道路,指引中国革命走向胜利。

9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是如何探索和开辟中国革命新道路的?

答:(一)开展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斗争

1927年8月,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八七会议),彻底清算了大革命后期的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方针。

八七会议以后,举行了南昌起义、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广州起义。中国革命由此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

(二)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以农村为重点,到农村去发动农民,进行土地革命,开展武装斗争,建设根据地,这是1927年以后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所要求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条革命心道路的开辟,依靠了党和人民的集体奋斗,凝聚了党和人民的集体智慧。而毛泽东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三)毛泽东不仅在实践中首先把革命进攻的方向指向了农村,而且从理论上阐明了武装斗争的极端重要性和农村应当成为党的工作中心的思想

1928年,毛泽东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社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等文章,明确指出以农业为主要经济的中国革命,以军事发展暴动,是一种特征;还科学阐明了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武装斗争于根据地建设这三者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

1930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毛泽东指出: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无疑议的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

(四)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是对1927年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和根据地斗争经验的科学概括。它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同当时党内盛行的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做坚决斗争基础上形成的。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

(五)随着革命心道路的开辟,中国革命开始走向复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和根据地逐步发展起来。红军游击战争实际上已经成为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农村根据地成为积蓄和锻炼革命力量的主要战略阵地。

10.Y 20世纪20年代后期和30年代前中期,中国共产党内先后出现了三次“左”倾错误? 答:第一,主要原因是全党马克思主义理论准备不足,理论素养不高,实践经验也很缺乏,对于中国的历史状况和社会状况、中国革命的特点、中国革命的规律不了解,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实践没有统一的理解,总之一句话不善于把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全面地,正确地结合起来。

第二,八七会议以后党内一直存在着的浓厚的“左”倾情绪始终没有得到认真的清理; 第三,共产国际对中国共产党内部事物的错误干预和瞎指挥;

第四,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社会的阶级状况,决定了中国共产党的党员中农民和小资产阶级出身的占大多数,使党处在小资产阶级思想的包围之中。党内出现只注重书本知识,不注重实际的教条主义,只注重感性知识而轻视理论的经验主义。影响党的思想、路线和政策。

11如何评价中国国民党在抗战中的地位和作用?

答:第一,国民党和国民政府根据战争发展需要,建立战时体制。中国政府最高统帅部提出了“以空间换时间,积小胜为大胜”的正面战场总体战略。

第二,正面战场的国军爱国将士在华北、华东战场上都表现出了空前的民族义愤和抗战热情。 第三,全面抗战初期,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的顽强抵抗,打破了日本帝国主义“三个月灭亡中国”的“速战速决”战略企图、并一定程度地消耗了日军的兵力和战争资源,以巨大的牺牲将抗日战争拉入了战略相持阶段。但由于国民党最高当局的错误指导,实行了片面抗战的路线,在战略战术上,没有采取积极防御的方针,而是进行单纯的阵地防御战,致使正面战场的战役几乎都以退却和失败而结束,在短时间内丧失了大片国土。

第四,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之后,正面战场的地位逐步下降到次要位置。在日本的政治诱降下,国民党集团内部以汪精卫为首的亲日派公开投敌。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亲英、美派集团虽然表示要抗战到底,但也表现出妥协、倒退的倾向。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国民党的内外政策发生重大转变,由抗日战争初期的积极抗战,转向消极抗战,积极反共。进入相持阶段后,虽然国民党的抗战政策有所动摇,但仍在坚持抗战。国民党的抗战损耗了日军的有生力量,不仅从中国战场上来看,起到了打击敌人的作用,而且,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角度看,也有力的牵制了日军。

第五,为了支撑中国战场的持久抗战,国民政府在坚持正面战场作战的同时,以内迁工厂为龙头,在西南、西北地区开展了战时经济和其他方面的建设。在政府主导的战时经济体制下,中国后方建设事业有较大发展。

第六,中国军队从缅甸开始的反攻,缅北战役的胜利,与盟军的对日反攻一起,构成了彻底打败日本法西斯的强大攻势。

12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是什么?

答:第一,中国抗日战争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做出了重大贡献。

中国人民的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是整个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重大贡献:中国抗日战争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国的抗日战争挫败了日、德法西斯的全球战略。

第二,抗日战争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及中国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重要贡献,赢得了世界各国的尊重,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第三,抗日战争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的民主进步力量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力量获得空前的发展和壮大。以中国民主同盟为代表的中间党派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抗日战争的胜利,是近代一百多年以来中华民族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的全胜利,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强大的生命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极大地激发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加快了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新中国奠定了重要基础,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伟大历史转折点。

13人民共和国是中国人民的历史性选择

答:第一,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各种救国斗争和方案都失败了。说明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不能完成领导中国民主革命取得胜利这一任务。

第二,南京国民政府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实行反共反人民政策,使中国继续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被人民所抛弃。

第三,部分中间阶层幻想使中国走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在国民党的一党专制下,也根本无法实现。

第四,中国共产党坚持反帝反封建的彻底革命立场,经过三年的解放战争,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走经过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这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


相关内容

  • 高三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答案
  • 银川一中2018届高三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答案 40. (1)表现:思想文化上:诸子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华传统文化基础.科技文化上:长期居世界领先地位,并推动世界文明发展,中华(或儒家)文化圈形成:对周边国家文化发展影响深远:中国文化对欧洲有一定的影响.(6分) 原因:兼容整合.交流互鉴:统一多民族国家 ...

  • 高考历史观点论述题训练1
  • 高考历史观点论述题训练 解题方法:步骤一:亮明观点.用词一定要确定.比如我认为--正确.我认为--错误等.正确.错误之后一定要用明确的语句把你的观点表述清楚.要对材料进行提练概括,尽量不要照抄材料原文.(关键词可以抄下来) 步骤二:用史实来论证这个观点.史实要注意多角度分析. 思路一:政治.经济.文 ...

  • 地理学思想史作业
  • 地理学思想史第一次 [论述题] 地理学发展中有哪些哲学方法论和新思维? 参考答案: 哲学方法论:例外主义.逻辑实证主义.人本主义.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大科学思维的一元地理观与多元方法论. 新思维:整体思想.反馈思想.等级层次思想.自组织理论.非线性理论.群体实物的统计决定论思想. [论述题]景观在 ...

  • 自考[中国近代史纲要]真题
  • 2010年4月全国自考中国近代史纲要真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目中 只有一个是符号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 1840年鸦片战争前,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 A. 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 B. ...

  • 中国医学史 参考试题八 及答案
  • 中国医学史 参考试题八 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医师 2.大方脉 3.麻沸散 4.伊尹 5.广惠司 6.南丁格尔奖 7.太医局 8.陈藏器 9.温病10.涪翁 二.填空 1.早在1700多年前,华佗就创制并应用了中药全身麻醉剂____,施行了腹部手术. 3. 张元素的代表学术理论为____和___ ...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论述题
  • 1. 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是什么?(P118) 答案:第一,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捍卫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使中华民族免遭殖 民奴役的厄运.(2分) 第二,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使中国人民在精神上.组织上的进步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为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3分) 第三,促进了 ...

  • 历史小论文解答
  • 浅谈历史小论文试题的解答 江苏省盐城市第一中学 周龙祥 (224005) 2011年高考历史科江苏卷第22题"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题"第(3)问是一道历史小论文试题,该题设问如下,"(3)运用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论证陈旭麓先生提出的观点.(要求:观点理解准确:史论结 ...

  • 中国近代史试题及答案
  • 上编 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3.中国封建社会为何由强盛转向衰落并长期迟滞? 有几种典型观点: 中国是一个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国家 从地理上考察 从文化心态上考察 系统论: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结构组成的超稳定系统 另一种说法: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关键期被少数民族统治,造成经济与社会的大破坏.如元 ...

  • 全国自考中国近代史纲要试卷
  • 2010年7月份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试题 2010年10月全国自考中国近代史纲要真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 每小题1分, 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目中只有一个是符号题目要求的, 请将其代码填写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 1860年洗劫和烧毁圆明园的侵略军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