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不等式"省优质课比赛教学设计及反思]

一. 教材分析

ab

”教学设计 2

本节课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数学教科书·数学(5)》(人教A版)第三章第4节第一课时,主要

ab

的推导与简单应用.它以前面已学习的有关不等式的基本知识为依据,从

2abab

的应用,而且在基本不等式

22

ab的推导过程中渗透了分析法的解题方法,为学生后续学习推理与论证的内容埋下伏笔,同时

2

在公式推导过程中渗透数形结合等思想方法,此内容都是学生今后学习中必备的数学素养.

二.学情分析

学生有了不等式的基本知识作为铺垫,对不等式的学习已具备基本的认识,而基本不等式来自生活,是从生活中抽象而来的,只要我们选材得当,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也能够较容易理解基本不等式的推导,且达到渗透数学思想、关注数学文化的目的.

三.目标分析

教学目标:

1.学会推导并掌握基本不等式,理解基本不等式的几何意义,并掌握定理中的不等号“≥”取等号的条件是:当且仅当这两个数相等.

2.探索并了解基本不等式的证明过程,在基本不等式的证明过程体会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过程,领悟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

3.培养学生生活问题数学化,并注重运用数学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意识,有利于数学生活化、大众化,同时通过学生自身的探索研究,领略获取新知的喜悦.

教学重难点:

的证明过程.

ab2

ab

等号成立条件. 2

四.教学策略

本课在设计上采用了由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教学策略.利用数形结合、类比归纳的思想,层层深入,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分析、整理出推导公式的不同思路.同时,借助多媒体的直观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并通过教师的点拨引导,师生互动、讲练结合,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教法: 问题引导、启发探究和归纳总结相结合

学法: 自主学习与合作讨论相结合

教学手段: 黑板板书为主结合多媒体辅助教学

五.教学过程

Ⅰ.创设情境 引入课题

填写下表,

【问题1

的大小关系,从中你发现了什么结论? 2

猜想得到结论:一般的,如果

ab

(当且仅当a

b时取""号

) 2

【问题2】你能给出它的证明吗? a,bR+,

证法1 用比较法证明:

ab

ab 作差 2

221

=a2ab 变形

2

21

ab0 判断符号 =2



当且仅当a,即ab时取"" 取等条件 证法2 用分析法证明:

要证

ab

2

只要证 ab要证(2),只要证 ab0 (3) 要证(3),只要证 20 (4) 显然,(4)是成立的.当且仅当ab时,(4)中的等号成立.

设计意图:

通过引导,让学生去证明猜想的结果,进一步巩固比较两个代数式大小的方法,并让学生明白归纳、猜想、证明是我们发现世界、认知世界的重要的思维方法.

师归纳: (1)如果把

ab

看作是正数a,b的等差中项,ab看作是正数a,b的等比中项,那么该定理可以2

ab

为a,b的算术平均数,称ab为a,b的几何平均数.本节定理还可叙述2

叙述为:两个正数的等差中项不小于它们的等比中项.

(2)在数学中,我们称

为:两个正数的算术平均数不小于它们的几何平均数. Ⅱ.自主探究 深化认识

1.认识基本不等式的几何背景

【问题3】能否给基本不等式一个几何解释呢? 探究:课本第110页的“探究”

在右图中,AB是圆的直径,点C是AB上的一点,

ACa,BCb.过点C作垂直于AB的弦DE,连接AD、BD

.你能利用这个图形得出基本不等式

ab

的几何解释吗? 2

2

易证RtACD∽RtDCB,那么CDCA

CB,即CD这个圆的半径为

abab

ab, ,显然,它大于或等于CD,即

22

ab

几何意义是“半径不小于半弦” 2

其中当且仅当点C与圆心重合,即ab时,等号成立.

设计意图:

通过展示均值不等式的几何直观解释,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意识,并使抽象的问题更加直观、形象,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均值不等式的理解.

2.拓广探究

(展示并介绍古代弦图)同学们现在看到的是中国古代数学中著名的一副图,叫做弦图.它是由我国三国时期的数学家赵爽设计的.早在1300多年以前,这位数学家就巧妙的利用弦图中的面积关系证明了勾股定理,这是世界上最早证明勾股定理的方法之一.弦图不仅造型美观,而且蕴藏着很多玄机.

(展示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会标)大家现在看到的是2002年在我们北京召开的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的会标.这个会标设计源于古代弦图.它的色调明暗相间,使它看上去象一个风车,这不但象征中国人民的热情好客,同时也充分展现了中国古代数学对世界所做出的重大贡献.今天咱们也来研究一下弦图.

教师引导学生从面积的关系去找相等关系或不等关系. 1. 探究图形中的不等关系

【问题4】请观察会标图形,图中有哪些特殊的几何图形?它们在面积上有哪些相等关系和不 等关系?

将图中的“风车”抽象成如图,在正方形ABCD中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设直角三角形 的两条直角边长为a,b

4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的和是2ab,正方形的面积为ab.由于4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小于正方形的面积,我们就得到了一个不等式:

2

2

a2b22ab.(利用多媒体演示会标图形的变化,引导学生发现四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之和小于或等于正

方形的面积.)

【问题5】大家看,这个图形里还真有点奥妙.我们从图中找到了一个不等式.这里a、b的取值有没有什么限制条件? 不等式中的等号什么时候成立呢?

22

当直角三角形变为等腰直角三角形,即ab时,正方形EFGH缩为一个点,这时有ab2ab.

2.得到结论:一般的,如果a,bR,那么ab2ab(当且仅当ab时取""号) 3.思考证明:你能给出它的证明吗?

22

证明:因为 a2b22ab(ab)2

当ab时,(ab)20,当ab时,(ab)20, 所以,(ab)20,即(a2b2)2ab. 师归纳:

(1)从上述两个不等式中,可以发现,如果a0,b0, 对于不等式(a2b2)2ab,

a,b

,可得ab

ab

(a>0,b>0) 2

(2)以上,我们是从数和形两个角度充分分析了这个不等式.可见,数与形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

设计意图:

通过问题情境的设计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其次,简略介绍中国古代数学家赵爽的生平,渗透数学思想、关注数学文化. Ⅲ.实际运用 强化新知

【例题】(1)用篱笆围一个面积为100m2的矩形菜园,问这个矩形的长、宽各为多少时,所用的篱笆最短,最短的篱笆是多少?

(2)一段长为36m的篱笆围成一个矩形菜园,问这个矩形的长、宽各为多少时,菜园的面积最大.最大面积是多少?

分析:(1)当长和宽的乘积确定时,问周长最短就是求长和宽和的最小值

(2)当长和宽的和确定时,求长与宽取何值时两者乘积最大 解:(1)设矩形菜园的长为x由

m ,宽为ym,则xy100, 篱笆的长为2(xy)m

xy

 2

可得

xy2(x

y)40

等号当且仅当xy时成立,此时xy10,因此,这个矩形的长、宽为10m时,所用篱笆最短,最短篱笆为40m.

(2)设矩形菜园的长为x由

m,宽为ym,则2(xy)=36,xy=18,矩形菜园的面积为xy

m2,

xy18

9,可得 xy81, 22

可得等号当且仅当xy时成立,此时xy9

因此,这个矩形的长、宽都为9m时,菜园的面积最大,最大面积为81m2.

设计意图:

证明:因为 a2b22ab(ab)2

当ab时,(ab)20,当ab时,(ab)20,

所以,(ab)20,即(a2b2)2ab.

师归纳:

(1)从上述两个不等式中,可以发现,如果a0,b0, 对于不等式(a2b2)2ab,

a,b

,可得ab

ab(a>0,b>0) 2

(2)以上,我们是从数和形两个角度充分分析了这个不等式.可见,数与形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 设计意图:

通过问题情境的设计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其次,简略介绍中国古代数学家赵爽的生平,渗透数学思想、关注数学文化.

Ⅲ.实际运用 强化新知

【例题】(1)用篱笆围一个面积为100m2的矩形菜园,问这个矩形的长、宽各为多少时,所用的篱笆最短,最短的篱笆是多少?

(2)一段长为36m的篱笆围成一个矩形菜园,问这个矩形的长、宽各为多少时,菜园的面积最大.最大面积是多少?

分析:(1)当长和宽的乘积确定时,问周长最短就是求长和宽和的最小值

(2)当长和宽的和确定时,求长与宽取何值时两者乘积最大

解:(1)设矩形菜园的长为x

m ,宽为ym,则xy100, 篱笆的长为2(xy)m xy 2

可得

xy2(xy)40

等号当且仅当xy时成立,此时xy10,因此,这个矩形的长、宽为10m时,所用篱笆最短,最短篱笆为40m.

(2)设矩形菜园的长为x

m,宽为ym,则2(xy)=36,xy=18,矩形菜园的面积为xy m2,xy189,可得 xy81, 22

可得等号当且仅当xy时成立,此时xy9

因此,这个矩形的长、宽都为9m时,菜园的面积最大,最大面积为81m2.

设计意图:

让学生初步运用基本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让学生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生活.

Ⅳ.回顾反思 拓展延伸

1.课堂小结

组织学生分组共同反思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及思想方法,小组之间互相补充完成课堂小结,实

现对基本不等式认识的再次深化.

①体会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方法;

②体会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③体会归纳、猜想、证明的思维方法;

④掌握基本不等式,理解它的几何背景,并能运用它解决实际问题.

设计意图:

小结的目的一方面让学生再次回顾本节课的活动过程,重点和难点所在,另一方面,更是对

探索过程的再认识,对数学思想方法的升华,对思维的反思,可为学生以后解决问题提供经验和教训.

2.作业布置

必做题:P.113—1、2、3、4

选做题:

1.已知x,y都是正数,求证:

(1)如果积xy是定值P,那么和x

y有最小值xy;

S2

(2)如果和xy是定值S,那么积xy有最大值,此时xy. 4

2.当a>0,b>0

—————————————ab成立,若ai0(i1,2,3,,n),则有不等式———————————————2成立.

研究性作业:

(1)设a>0,b>0,称2ab为a,b的调和平均数.如图,Cab为线段

作半AB上的点,且ACa,CBb,O为AB中点,以AB为直径

圆.过点C作OD的垂线,垂足为E,连结AD,BD,则图中线段 的长度是a,b的算术平均数,线段 的长度是a,b的几何平均数,线段 的长度是a,b的调和平均数.

ab(2)已知a,b

都是正数,证明:.

112ab2

设计意图:

分层练习使学生在完成必修教材基本任务的同时,拓展自主发展的空间,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获得成功的喜悦,发挥自己的潜能.

六.教学反思

新课程的理念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的发生、发展,但这必须是在教师的引领之下,否则学生很容易误入歧途.教师应该尽力做好学生探究活动的引路人.在设计这节课的教学时,课堂上采取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索”的教学方式,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服务者,为了让学生的探究活动积极有效,主要设想以问题立意,始终围绕基本不等式的发现、发展这一中心问题并渗透数型结合、转化与化归思想.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发挥,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正是新课程所倡导的数学教学理念.

一. 教材分析

ab

”教学设计 2

本节课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数学教科书·数学(5)》(人教A版)第三章第4节第一课时,主要

ab

的推导与简单应用.它以前面已学习的有关不等式的基本知识为依据,从

2abab

的应用,而且在基本不等式

22

ab的推导过程中渗透了分析法的解题方法,为学生后续学习推理与论证的内容埋下伏笔,同时

2

在公式推导过程中渗透数形结合等思想方法,此内容都是学生今后学习中必备的数学素养.

二.学情分析

学生有了不等式的基本知识作为铺垫,对不等式的学习已具备基本的认识,而基本不等式来自生活,是从生活中抽象而来的,只要我们选材得当,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也能够较容易理解基本不等式的推导,且达到渗透数学思想、关注数学文化的目的.

三.目标分析

教学目标:

1.学会推导并掌握基本不等式,理解基本不等式的几何意义,并掌握定理中的不等号“≥”取等号的条件是:当且仅当这两个数相等.

2.探索并了解基本不等式的证明过程,在基本不等式的证明过程体会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过程,领悟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

3.培养学生生活问题数学化,并注重运用数学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意识,有利于数学生活化、大众化,同时通过学生自身的探索研究,领略获取新知的喜悦.

教学重难点:

的证明过程.

ab2

ab

等号成立条件. 2

四.教学策略

本课在设计上采用了由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教学策略.利用数形结合、类比归纳的思想,层层深入,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分析、整理出推导公式的不同思路.同时,借助多媒体的直观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并通过教师的点拨引导,师生互动、讲练结合,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教法: 问题引导、启发探究和归纳总结相结合

学法: 自主学习与合作讨论相结合

教学手段: 黑板板书为主结合多媒体辅助教学

五.教学过程

Ⅰ.创设情境 引入课题

填写下表,

【问题1

的大小关系,从中你发现了什么结论? 2

猜想得到结论:一般的,如果

ab

(当且仅当a

b时取""号

) 2

【问题2】你能给出它的证明吗? a,bR+,

证法1 用比较法证明:

ab

ab 作差 2

221

=a2ab 变形

2

21

ab0 判断符号 =2



当且仅当a,即ab时取"" 取等条件 证法2 用分析法证明:

要证

ab

2

只要证 ab要证(2),只要证 ab0 (3) 要证(3),只要证 20 (4) 显然,(4)是成立的.当且仅当ab时,(4)中的等号成立.

设计意图:

通过引导,让学生去证明猜想的结果,进一步巩固比较两个代数式大小的方法,并让学生明白归纳、猜想、证明是我们发现世界、认知世界的重要的思维方法.

师归纳: (1)如果把

ab

看作是正数a,b的等差中项,ab看作是正数a,b的等比中项,那么该定理可以2

ab

为a,b的算术平均数,称ab为a,b的几何平均数.本节定理还可叙述2

叙述为:两个正数的等差中项不小于它们的等比中项.

(2)在数学中,我们称

为:两个正数的算术平均数不小于它们的几何平均数. Ⅱ.自主探究 深化认识

1.认识基本不等式的几何背景

【问题3】能否给基本不等式一个几何解释呢? 探究:课本第110页的“探究”

在右图中,AB是圆的直径,点C是AB上的一点,

ACa,BCb.过点C作垂直于AB的弦DE,连接AD、BD

.你能利用这个图形得出基本不等式

ab

的几何解释吗? 2

2

易证RtACD∽RtDCB,那么CDCA

CB,即CD这个圆的半径为

abab

ab, ,显然,它大于或等于CD,即

22

ab

几何意义是“半径不小于半弦” 2

其中当且仅当点C与圆心重合,即ab时,等号成立.

设计意图:

通过展示均值不等式的几何直观解释,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意识,并使抽象的问题更加直观、形象,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均值不等式的理解.

2.拓广探究

(展示并介绍古代弦图)同学们现在看到的是中国古代数学中著名的一副图,叫做弦图.它是由我国三国时期的数学家赵爽设计的.早在1300多年以前,这位数学家就巧妙的利用弦图中的面积关系证明了勾股定理,这是世界上最早证明勾股定理的方法之一.弦图不仅造型美观,而且蕴藏着很多玄机.

(展示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会标)大家现在看到的是2002年在我们北京召开的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的会标.这个会标设计源于古代弦图.它的色调明暗相间,使它看上去象一个风车,这不但象征中国人民的热情好客,同时也充分展现了中国古代数学对世界所做出的重大贡献.今天咱们也来研究一下弦图.

教师引导学生从面积的关系去找相等关系或不等关系. 1. 探究图形中的不等关系

【问题4】请观察会标图形,图中有哪些特殊的几何图形?它们在面积上有哪些相等关系和不 等关系?

将图中的“风车”抽象成如图,在正方形ABCD中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设直角三角形 的两条直角边长为a,b

4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的和是2ab,正方形的面积为ab.由于4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小于正方形的面积,我们就得到了一个不等式:

2

2

a2b22ab.(利用多媒体演示会标图形的变化,引导学生发现四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之和小于或等于正

方形的面积.)

【问题5】大家看,这个图形里还真有点奥妙.我们从图中找到了一个不等式.这里a、b的取值有没有什么限制条件? 不等式中的等号什么时候成立呢?

22

当直角三角形变为等腰直角三角形,即ab时,正方形EFGH缩为一个点,这时有ab2ab.

2.得到结论:一般的,如果a,bR,那么ab2ab(当且仅当ab时取""号) 3.思考证明:你能给出它的证明吗?

22

证明:因为 a2b22ab(ab)2

当ab时,(ab)20,当ab时,(ab)20, 所以,(ab)20,即(a2b2)2ab. 师归纳:

(1)从上述两个不等式中,可以发现,如果a0,b0, 对于不等式(a2b2)2ab,

a,b

,可得ab

ab

(a>0,b>0) 2

(2)以上,我们是从数和形两个角度充分分析了这个不等式.可见,数与形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

设计意图:

通过问题情境的设计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其次,简略介绍中国古代数学家赵爽的生平,渗透数学思想、关注数学文化. Ⅲ.实际运用 强化新知

【例题】(1)用篱笆围一个面积为100m2的矩形菜园,问这个矩形的长、宽各为多少时,所用的篱笆最短,最短的篱笆是多少?

(2)一段长为36m的篱笆围成一个矩形菜园,问这个矩形的长、宽各为多少时,菜园的面积最大.最大面积是多少?

分析:(1)当长和宽的乘积确定时,问周长最短就是求长和宽和的最小值

(2)当长和宽的和确定时,求长与宽取何值时两者乘积最大 解:(1)设矩形菜园的长为x由

m ,宽为ym,则xy100, 篱笆的长为2(xy)m

xy

 2

可得

xy2(x

y)40

等号当且仅当xy时成立,此时xy10,因此,这个矩形的长、宽为10m时,所用篱笆最短,最短篱笆为40m.

(2)设矩形菜园的长为x由

m,宽为ym,则2(xy)=36,xy=18,矩形菜园的面积为xy

m2,

xy18

9,可得 xy81, 22

可得等号当且仅当xy时成立,此时xy9

因此,这个矩形的长、宽都为9m时,菜园的面积最大,最大面积为81m2.

设计意图:

证明:因为 a2b22ab(ab)2

当ab时,(ab)20,当ab时,(ab)20,

所以,(ab)20,即(a2b2)2ab.

师归纳:

(1)从上述两个不等式中,可以发现,如果a0,b0, 对于不等式(a2b2)2ab,

a,b

,可得ab

ab(a>0,b>0) 2

(2)以上,我们是从数和形两个角度充分分析了这个不等式.可见,数与形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 设计意图:

通过问题情境的设计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其次,简略介绍中国古代数学家赵爽的生平,渗透数学思想、关注数学文化.

Ⅲ.实际运用 强化新知

【例题】(1)用篱笆围一个面积为100m2的矩形菜园,问这个矩形的长、宽各为多少时,所用的篱笆最短,最短的篱笆是多少?

(2)一段长为36m的篱笆围成一个矩形菜园,问这个矩形的长、宽各为多少时,菜园的面积最大.最大面积是多少?

分析:(1)当长和宽的乘积确定时,问周长最短就是求长和宽和的最小值

(2)当长和宽的和确定时,求长与宽取何值时两者乘积最大

解:(1)设矩形菜园的长为x

m ,宽为ym,则xy100, 篱笆的长为2(xy)m xy 2

可得

xy2(xy)40

等号当且仅当xy时成立,此时xy10,因此,这个矩形的长、宽为10m时,所用篱笆最短,最短篱笆为40m.

(2)设矩形菜园的长为x

m,宽为ym,则2(xy)=36,xy=18,矩形菜园的面积为xy m2,xy189,可得 xy81, 22

可得等号当且仅当xy时成立,此时xy9

因此,这个矩形的长、宽都为9m时,菜园的面积最大,最大面积为81m2.

设计意图:

让学生初步运用基本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让学生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生活.

Ⅳ.回顾反思 拓展延伸

1.课堂小结

组织学生分组共同反思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及思想方法,小组之间互相补充完成课堂小结,实

现对基本不等式认识的再次深化.

①体会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方法;

②体会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③体会归纳、猜想、证明的思维方法;

④掌握基本不等式,理解它的几何背景,并能运用它解决实际问题.

设计意图:

小结的目的一方面让学生再次回顾本节课的活动过程,重点和难点所在,另一方面,更是对

探索过程的再认识,对数学思想方法的升华,对思维的反思,可为学生以后解决问题提供经验和教训.

2.作业布置

必做题:P.113—1、2、3、4

选做题:

1.已知x,y都是正数,求证:

(1)如果积xy是定值P,那么和x

y有最小值xy;

S2

(2)如果和xy是定值S,那么积xy有最大值,此时xy. 4

2.当a>0,b>0

—————————————ab成立,若ai0(i1,2,3,,n),则有不等式———————————————2成立.

研究性作业:

(1)设a>0,b>0,称2ab为a,b的调和平均数.如图,Cab为线段

作半AB上的点,且ACa,CBb,O为AB中点,以AB为直径

圆.过点C作OD的垂线,垂足为E,连结AD,BD,则图中线段 的长度是a,b的算术平均数,线段 的长度是a,b的几何平均数,线段 的长度是a,b的调和平均数.

ab(2)已知a,b

都是正数,证明:.

112ab2

设计意图:

分层练习使学生在完成必修教材基本任务的同时,拓展自主发展的空间,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获得成功的喜悦,发挥自己的潜能.

六.教学反思

新课程的理念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的发生、发展,但这必须是在教师的引领之下,否则学生很容易误入歧途.教师应该尽力做好学生探究活动的引路人.在设计这节课的教学时,课堂上采取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索”的教学方式,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服务者,为了让学生的探究活动积极有效,主要设想以问题立意,始终围绕基本不等式的发现、发展这一中心问题并渗透数型结合、转化与化归思想.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发挥,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正是新课程所倡导的数学教学理念.


相关内容

  • 2015获奖信息校对
  • 2015年第19届全国教师教育教学信息化大赛获奖的结果通知 张家祥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汪帅家庭电路牛文付溶液知识回顾高云声声慢 陈延忠现在完成时的用法杨金立细胞生活的环境 耿晶晶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2014年度省级优课评选的结果 宋瑞尹蓓蓓李敏张家祥汪帅高云牛文付杨金立耿晶晶 高中必修4/梳理探究/ ...

  • 中学2010学年度第二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 这个学期马上就要开始了,我们要继续在之前的学期的优良传统,让我们这个学期的教育取得更好的发展。我们中学在全县也是教学质量很突出的学校,所以为了保持我们学校的教学质量领先,我们一定要继续的努力工作下去! 在压力面前,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当前的形势,我校特别指定了本学年第二学期的教学工作计划: 一、指导 ...

  • 优质课观摩反思
  • 优质课观摩反思 2月21日,我作为一名新教师有幸观摩了市南区优质课说课比赛活动,收获颇丰,像是回到了当初自己面试说课的时候,备课室精心准备四十分钟,说课展示十分钟. 说课是一种不同于备课和上课的展现自己教学思想和教学能力的特殊的形式.说课不是"备课",也不是"读课&qu ...

  • 校本培训总结
  • 依据xx区教育局颁布的《中小学教师培训方案》和我校实际情况,本学期在校本培训方面构建以学区为基础,以问题为中心,以实施素质教育为舞台,以“共同性、进取性”为组织文化内涵,以教师发展为目的的立体培训系统。围绕“同研一节课”、“读书感悟”、“网上研修”等内容,努力在教师中形成以思想升华为第一境界,以学习 ...

  • 学校教育教学及学生管理工作汇报
  • 深入开展有效备课,全力打造高效课堂是我镇中心学校在今学年提出的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指导思想,而"让农村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健康.快乐地成长",是我校一贯追求的教育理想和奋斗目标.我们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努力实现教育资源最优化:通过教学常规的管理创新,不断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和 ...

  •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优质课教案
  •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优质课教案 ------<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教学设计与反思 执教:林仕忠 时间:2012.11 教学内容: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56.57页题: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能够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 ...

  • 2011-2012学年度第一学期小学教导处工作总结
  • 教学质量是学校教育的生命线。本学期,教导处按照学期初制定的工作计划,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目标,紧紧围绕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这一中心开展教学教研活动:加强教师业务素质培训,努力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加大常规教学管理力度,对教师的备课和作业批改采取月查制度,对毕业班采取月考制度;以课题研究为载体,探索促 ...

  • [荷塘月色]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及教后反思
  • 2009年河南省优质课大赛一等奖<荷塘月色> [教学设计]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揣摩文章典雅清丽.准确生动.富有韵味的语言,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指导学生诵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2.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 ...

  • 2009-2010学年度教师个人工作总结
  • 转眼间,又要放暑假了,回顾这个学期所从事的美术教学工作,顺利地完成任务。当然在工作中我享受到收获喜悦,也在工作中发现一些存在的问题。我所享有的收获我会用于下个学期的工作中,我所碰到的问题我要认真思考想办法解决。在此我总结如下,以便择优汰劣,取长补短以待来年教学水平更上层楼。   一、思想方面   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