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经济思想史考试复习题名词解释.问答题修正版

名词解释 1、重农学派

重农学派,又称重农主义学派,它指的是十八世纪下半期法国大革命前夕以魁奈为首的一批经济学家所组成的学派。 2、古典经济学

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是在欧洲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由成长到确立阶段形成的一种代表新兴资产阶级利益的经济理论。它开始于17世纪中叶(即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完成于19世纪初。大约经历了近二百年时间。 3、斯密教条

斯密从三种收入决定价值的观点出发,认为社会总产品的价值只能分解为工资、利润和地租三个部分。马克思称之为“斯密教条”。该教条的错误在于丢掉了社会总产品和总价值重的生产资料(不变资本)部分。 4、“萨伊定律”

萨伊销售理论被称为“萨伊定律”,即“供给创造自己的需求”的市场法则,它被用来论证资本主义普遍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是不可能存在的,根本否认资本主义存在供求脱节和普遍生产过剩的可能性。 5、李斯特经济发展的阶段论。李斯特把国家经济发展分为五个时期:原始未开化时期、畜牧时期、农业时期、农工业时期和农工商业时期。

6、萨伊的“三位一体公式”

萨伊的分配理论以他的价值论和生产三要素论为基础。在他看来,生产的三个要素——劳动、资本、土地在生产中共同创造产品的效用,也即产品的价值,它们的所有者工人、资本家、地主就得到相应的报酬——工资、利息、地租。这样,社会各阶级的收入都有了自己的独立的源泉。马克思把萨伊的这种观点归结为“三位一体公式”,即土地——地租,资本——利息,劳动——工资。 7、“时差利息论”

庞巴维克提出主观评价加时间差说明分配的“时差利息论”。他把物品区分为两类:一类是现在就能够满足人们需要的物品即现在物品;一类是现在无法消费而能满足将来需要的物品即未来物品。人们对现在物品和未来物品的主观评不同,从而产生价值的差异。因此,未来物品的所有者必须付给现在物品的所有者与价值差价相等的“贴水”即利息。 8、数理学派

数理学派也称为数理经济学派,被看做是边际效用学派的一个分支,其特点是以边际效用学说为理论基础,运用数学方法研究、论证和表述经济现象的规律,是边际效用学说和数学方法相结合的产物。主要代表人物有杰文斯、瓦尔拉斯、帕累托等。

重商学派:重商主义是西欧封建制度解体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时期的资产阶级最早的经济思想,代表了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商业资本阶级的利益,它产生于15世纪末,到17世纪中叶开始瓦解,重商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早期重商主义和晚期重商主义,以流通过程为研究中心,以商业资本的运作作为研究对象。33

纯产品:魏奈认为,农业中每年生产出来的农产品扣除了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生产资料和农业生产者的生活资料后所剩余的农产品就是“纯产品”,实际是农业总产品超过生产消费的余额,也就是劳动者生产的过剩产品77

斯密教条:斯密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商品价值由三种基本收入工资利润和地租三个部分来构成和决定的,工资,利润和地租是一切收入和可交换价值的三个根本源泉,他还进一步认为利润是生产费用,所以价值又由生产费用决定,并认为劳动价值论不再有效,他的三种收入论后来发展成为生产费用论,在经济学上被称为“斯密的教条”,实质在于把商品价格全部归纳为各种收入,从而否定和忽略掉了不变资本部分的客观存在。134

萨伊定率:资本本身创造需求,那么,不管资本以多大规模积累,从而不管生产以多大规模增长,都不会遇到产品销售的困难,都不会出现生产过剩的危机,萨伊的这一结论被称为萨伊定律。178

服务价值论:巴师夏认为一个人的欲望通常不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完成,而是通过别人的努力来满足,每个人为满足别人的欲望而付出的努力就是为别人提供一种服务,别人用另一种努力和服务来回报,这就是两种服务的交换,而价值就存在于相互服务的交换,比较评价之中 215

新三分法:对经济学。克拉克提出的新的分部法,以代替传统的三分法和四分法,他认为政治经济学应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一般经济学,他研究一般经济现象和经济的普遍规律,第二部分是静态经济学,研究静态社会下财富生产和分配的规律,第三部分为动态经济学,研究动态社会下财富生产和分配的变化,329

替代原则:马歇尔认为就生产者的知识和经营能力所及,他们在每一场合下都会选择那些最适合他们用的生产要素,其供给价格的总和,一般都小于可以用来替代他们的任何其他一组生产要素的供给总和,一旦生产者发现,情况并非如此,就会代之那种费用较低的方法,无论是生产要素之间的替代或企业主之间的替代,都可以把它叫做代用原则,他认为这个原理几乎可以运用在经济研究的各个领域之中。366

凯恩斯定律:凯恩斯认为不是供给决定需求,而是需求决定供给,承认资本主义有经济危机,即认为在正常情况下,资本主义没有自动达到充分就业均衡的趋势,总需求一般少于总供给,要使经济达到充分就业均衡,国家必须负担起增加总需求的责任。396

单一原则:是指排除利息率、信贷流量、自由准备金等因素,而以一定的货币存量作为唯一因素支配的货币政策。

这种政策的提出是以弗里德曼的“现代货币数量论“为其理论依据的,弗里德曼对货币需求的研究结果认为,货币需求是相对平衡的,是保证货币需求与供给的平衡就必须保证货币供给的稳定性,而控制货币供给量的最佳选择是实行“单一规则”---公开宣布并长期采用一个固定不变的货币供应增长率,以达到稳定人们的心理预期、保持币值的稳定、实现物价和经济长期稳定的目标。447

科斯定律:科斯假设,如果农夫和放牛者之间的交易费用为0,无论在法律上放牛者应该赔偿还是无需赔偿农夫的损失,他们之间都会通过自愿交易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假如应该赔偿,放牛者还是会放纵他的牛去吃麦苗,直到他应赔偿的随时等于他们的牛因此所增加的价值为止(由于收益是递减的),假如无需赔偿,农夫会告诉他,如果约束自己的牛少吃一单位的麦苗,他将会得到相当于以麦苗单位的价值的补偿,放牛者仍会使自己的牛在麦苗损失等于牛肉增值时,停止牛继续吃麦苗,这个观点后来被称为科斯定律。

他所包含的一个基本内容是,在交易成本为零的状态下,不管产权式如何确定的,市场交易都将导致资源配置处于帕累托最佳状态,但在交易成本为正的前提下,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佳状态时不可能实现的,交易成本是决定资源配置效率的一个重要变量,同时产权安排不仅影响产权转让和重组的市场交易,而且还将直接影响资源配置的效率,实质就是从产权安排角度,对资源配置进行制度结构的分析,其研究的重点是在交易费用为正的前提下,制度将怎样影响到资源配置的效率。492

问答题

二、简答题(6题 计30分)

(一)简述重商主义的基本观点。

答:重商主义的观点带有强烈的经验主义色彩,这表现为:1、重商主义认为财富就是货币(即金银),货币就是财富;2、重商主义认为财富的直接源泉在流通领域,即商业中;3、重商主义认为,国内贸易不能增加一国的财富,只有对外贸易才会真正增加一国的财富,也只有通过对外贸易,出口商品换加金银,才能增加一国的货币和金银量;4、重商主义认为商品生产只是对外贸易的先决条件和必要手段;5、重商主义认为国家必须积极干预经济活动,管理和指导经济,保护国内有利于增加金银货币的工商业,促进对外贸易的有利发展。 (二)简述早、晚期重商主义的区别与联系。

答:早、晚期重商主义共同特点都是混淆了货币与财富,以货币积累为目的。

区别在于:早期重商主义主要是货币差额论,晚期重商主义主要是贸易差额论,马克思称前者为“货币主义”,后者为“真正的重商主义”。后者反映成熟的商业资本的经济思想。重商主义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的经营目的:赚钱。重商主义的两个阶段反映了资本主义初期不同发展阶段上的经济要求和特点。

(三)简述配第的方法论。

答:配第以“自然运行”的原则指导自己,开始探求政治经济学的一般规律。他力求把同时代培根和霍布斯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和方法引进到经济学的研究中,主张制定经济政策要对国家的情况有详细了解。他以事实、感觉、经验为依据,着重对经济现象的数量进行考察和分析,从而找出经济活动的内在规律性根据。他推崇经验的归纳方法和解剖方法。他主张要用数字、重量、尺度来说明问题,要分析材料,找出“自然的标准”。

(四)简述配第的自然价格论 劳动价值论。

答:这是配第经济学的主要贡献之一。在这方面,配第把以前出现的有关零散见解构成了整体,从而奠定了劳动价值论的最初基础。他也因此成为劳动价值论的奠基人之一。

1、他区分了“自然价格和政治价格”,以及“真正的市场”;2、配第已说明了商品价值和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关系;3、他感到创造价值的劳动与创造使用价值的劳动有区别,这样,他就把生产金银的劳动从其他具体劳动中分离出来了;4、配第的劳动价值的缺点和错误:(1)他没有科学的价值概念,把价值、交换价值和价格混在一起;(2)他没有把劳动价值论的观点始终一贯坚持下去;(3)由于配第没有区分价值和使用价值,因而,当他发现表现价值的劳动与表现使用价值的劳动之间有矛盾时,就试图从土地和劳动二者之中寻找一种等价和等式关系,以便单独用土地或单独用劳动来表示任何一种东西的价值,从而,最后寻找到一种稳定不变的外在价值尺度。

(五)简述休谟的经济思想。

答:休谟的哲学基础《人性论》中认为,人的本性是各种学科的基础和中心,以及最后的回归点。从经济学上来说,自私和贪婪乃人之本性,人的欲望则是经济活动的动机,也是分析经济行为的出发点。自然界的供给远不能满足人的欲望的需要。所以,人必须依赖于社会。在休谟看来,财产所有制是确立人类社会的最必要的条件,人们追求私利时发出的矛盾需要建立政府,来“维护正义和法制”。

(六)简述休谟的货币数量论原理。 答:休谟的货币数量论原理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一国中商品的价格决定于国内存在的货币量;2、一国中流通着的货币代表国内现有的所有商品;3、如果商品增加,其价格降低,货币的价值就提高。(课本74页)

(七)简述布阿吉尔贝尔关于农业重要性的思想。

答:布阿吉尔贝尔关于农业重要性的思想有:1、布阿吉尔贝尔事实上把农业看作在历史上各个经济部门形成的出发点;2、他把农业的繁荣看作是社会其他各部门存在和繁荣的基础。其他部门完全依赖于农业的繁荣而发展起来。3、他与重商主义针锋相对地提出,一切财富都源于土地的耕种。他只注重财富的物质内容,认为“只有衣食等物品,才应当称为财富”。所有有人认为他是重农主义的创始人。

(八)简述重农学派关于自然秩序的思想。

答:该思想源于神学的“自然法”思想。封建的神学家区分了“上帝的法”和“人为的法”。“上帝的法”就是所谓的“自然法”。重农学派接受了这种思想,认为“自然法”是“上帝制定的最高的法”,“自然秩序”则是上帝为了人们的幸福而根据“自然法”安排的、。最有利的和最根本的社会秩序。“自

然秩序”思想是重农学派的基本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自然秩序思想是同法国启蒙思想家的观点在客观上相一致的,他们认为,人类社会和自然界都受“自然秩序”的支配。

(九)简述魁奈的“经济表”的贡献。 答:魁奈的“经济表”是经济思想史上对社会总资产再生产和流通过程进行分析的首次尝试。其有价值的创见表现在:1、“经济表”把分析的出发点确定为农业部门本年内的总收成(总产品),从本年的收获物的分配开始循环,表明他分析再生产的基础是正确的;2、他把资本的全部生产过程,表现为再生产过程,把流通过程仅仅表现为再生产过程的表现和实现形式,把货币流通从属于资本流通,并作为资本流通的一个要素。3、把各阶段收入的来源,资本和所得的交换,再生产消费和最终消费的关系,都包括到再生产过程中;4、把资本和收入间的流通包括在资本流通中。把工业和农业两个部门间的流通表现为下年再生产的要素。

(十)简述李嘉图的比较优势原理。 答:1、比较优势原理的地位和意义。李嘉图继承了斯密的优势原理学说,但他更强调比较优势或比较成本原理,他主张即使效率最低,成本最高的国家也有自己的比较优势,而而也能从贸易中获得利益。他反对“谷物法”,推动本国产业发展,也由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的发展,还由于他以劳动价值论思想为基础,所以,该学说至今仍具相当大的影响和现实意义。

2、比较优势原理的基本内容。李嘉图采用了“两个国家 两种产品”的简单国际贸易模型来说明比较优势原理。如:

生产同量毛呢所需人手 生产同量葡萄洒 成本的比较

英国 100人/年 120人/年 1.1(毛) 1.5(酒)

葡萄牙 90人/年 80人/年 0.9 (毛) 0.67(酒)

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英国处于绝对劣势,葡萄牙处于绝对优势。英国绝对劣势中的比较优势是毛呢,葡萄牙绝对优势中的比较优势是酒。如两国按照比较优势产品进行专业化生产,再进行国际贸易,都比自己同时生产两种产品所得到的更多,对双方都有好处。

这样,李嘉图就从比较劳动量的角度说明,比较优势的基础是比较劳动生产率。

3、国际分工模式。李嘉图最后总结说:“正是这一原理,决定葡萄酒应在法国和葡萄牙酿制,谷物应在美国和波兰种植”等。

(十一)简述穆勒关于政治经济学的对象和方法。

答:1、穆勒认为,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财富的性质及生产与分配的规律”。

他认为,生产规律具有永恒的自然规律的性质,而分配规律则是暂时的,可以随人的意愿而变动的规律。财富的生产规律与条件,具有物理学真理的性质。分配依存于社会的法律与习惯。2、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他认为,政治经济学是从事理论研究的抽象的思辨科学科学,属于“社会哲学”,。因而要从人的本性、心理、精神和社会关系、社会制度等各个角度加以研究,主张采取抽象演绎法和经验实证法相结合进行研究。

(十二)简述萨伊的价值理论。

答:在价值理论方面,萨伊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几种不同的看法,1、关于价值的本质。他把生产归结为创造效用,又把效用归结为提供服务。2、关于价值的来源。他从“生产三要素(资本、土地、劳动)”出发,认为,既然生产中的三要素创造了效用,当然它们也就同时创造发价值。3、关于价值的尺度及衡量。萨伊认为,价值既然是由效用决定的,价值量就可以用效用的量来决定和衡量;价值由效用决定,效用又由生产中的三要素创造,因而,效用实际上包含了三要素本身的收入,即生产费用,或是工资、利润和地租。

(十三)简述萨伊的销售论(实现论)。 答:这一理论的中心就是后来人们所说的“萨伊定律”的思想,即认为,买卖只是商品之间的交换,货币只是便利商品交换的转瞬即逝的媒介;另外,商品的供给会为本身创造市场需求。其要点有三个:1、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具有自我调节机制,它将使商品生产供求平衡;2、利率能自动调节消费、储蓄和投资,使储蓄和投资相等;3、商品最终总是以商品购买的。

(十四)简述历史学派经济学的一般特点。

答:德国历史学派的一般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对于经济学的研究,他们强调各民族经济发展的特殊位,否认经济规律在各国间的普遍意义,主张以研究各国特定经济问题为对象的国民经济学来代替古典的政治经济学。2、在关于德国的国民经济学研究中,他们强调国家和精神道德因素在经济中的决定性作用。3、在经济学研究方法方面,他们反对古典学派倡导的抽象演绎法,而主张以历史性归纳方法代替之;4、在经济学研究中,他们否认理论概括的意义,而强调对于具体经济问题的资料收集,统计和初步整理工作;5、他们在阶级立场上,既为新生的资本主义制度辩护,也为涉及既得利益的封建残余辩护,千方百计论证资产阶级与地主贵族在阶级利益上的一致性。

(十五)简述李斯特的“经济发展阶段论”。

答:李斯特认为历史证明各国经济发展都先后经历了五个阶段:1、原始未开化时期;2、畜牧时期;3、农业时期;4、农工业时期;5、农工商时期。只有处于第五个阶段上的国家才要求自由贸易;第四阶段的国家有必要也有可能实行保护政策;第三个阶段则不存在实行保护政策的必要性。

(十六)、简述萨伊的分配理论。 萨伊的分配理论以他的价值论和生产三要素论为基础。在他看来,生产的三个要素——劳动、资本、土地在生产中共同创造产品的效用,也即产品的价值,它们的所有者工人、资本家、地主就得到相应的报酬——工资、利息、地租。这样,社会各阶级的收入都有了自己的独立的源泉。马克思把萨伊的这种观点归结为“三位一体公式”,即土地——地租,资本——利息,劳动——工资。

(十七)、均衡价格理论(价值理论),这是马歇尔的经济学说的核心和基础。在价值决定问题上,认为供给和需求共同决定价值。他把需求和供给具体化为用货币表现的需求价格和供给价格,并引导出均衡价格。所谓均衡价格就是一种商品的需求价格和供给价格相一致时的价格,或供给和需求在市场上达到均衡状态时的价格。

十八、简述古典经济学在经济学说史上的主要贡献。 答:(1).研究了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秩序和规律,提出了“自由放任”的政策主张 (2).奠定了“劳动价值论”的基础,提出和建立了劳动价值学说

(3)不同程度地研究了剩余价值形态 (4).试图对社会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进行初步分析 (5).对分工、货币、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等进行了论述

十九、简述亚当·斯密的分工学说。 答:分工学说是斯密经济理论研究的出发点。斯密认为:1)、分工能提高劳动生产率,这是分工的优越性所在。2)分工是社会不平等的根源;3)分工产生的原因。斯密认为,分工是从人的交换本性产生的。4)分工发展的条件。他认为,分工产生后,其发展会受到交换范围的限制。

斯密的论述有一定片面性,但他毕竟强调了分工、强调了分工的客观作用,这在当时是个贡献,是优于重农主义的。

二十、简述西斯蒙第的经济危机理论。 答:在收入决定生产理论基础上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产生经济危机,认为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在于由收入不足导致的消费不足,从而使产品不能得到实现,发生经济危机 西斯蒙第认为,生产超过消费,这只是资本主义特有的现象。资本主义的大机器生产代替了手工生产,小生产者破产,丧失了收入,从而降低了消费。生产无限的扩大,但由于不合理的分配制度,使劳动生产者收入不足,从而使国内市场日益缩小,产品实现受到阻碍,最终导致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的爆发。

二十一、简述李斯特的关税保护理论 答(1)关税保护是弱国对抗强国以图发展的有力武器。关税保护使国家取得贸易机会,不仅是保护国内工业的手段,也是防止外来干预国家的武器。

(2)关税保护的对象不是农业,而是重要的工业部门。

(3)国内市场的充分竞争是实行关税保护的前提,否则会影响国家生产力的发展。并且,关税保护不应妨碍国内工业的发展,新式机器和现代化。

二十二、简述李嘉图价值理论的缺陷与矛盾。

李嘉图的价值理论存在一些缺陷与矛盾。他在价值理论上遇到了两大难关,并最终导致了李嘉图体系及李嘉图学派的解体。根据马克思的说法,李嘉图体系的第一个困难是,资本和劳动的交换如何同“ 价值规律”相符合。第二个困难是, 等量资本 ,无论它们的有机构成如何,都提供相等的利润 ,或者说,提供 一般利润率 。

23、试分析重农学派的纯产品学说77地位-含义-与财富关系-纯产品的计算-来源-扩展

纯产品学说是魁奈经济学说的核心和基石,魏奈认为,农业中每年生产出来的农产品扣除了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生产资料和农业生产者的生活资料后所剩余的农产品就是“纯产品”,实际是农业总产品超过生产消费的余额,也就是劳动者生产的过剩产品。

在他看来,只有纯产品增加,一国的财富才会增加,魁奈是从农业生产物的使用价值形态或物质形态来计算纯产品的,是把农业生产者的剩余劳动产品看做纯产品,因此他已从农业生产领域由使用价值形态把纯产品归结为农业劳动者的剩余价值,魁奈认为只有农业生产才能创造农产品。土地是财富唯一的来源,只有农业才能够增加财富,他又把纯产品的生产归之于自然力的产物,归之于自然地恩惠,因此,魁奈对纯产品即剩余产品或剩余价值的解释,也就是二重的:一方面把纯产品的生产归结于农业劳动者的剩余劳动,另一方面又把它看做是自然地恩惠,在他看来,自然界是纯产品的源泉,而劳动则是纯产品的创造者。

杜尔哥把纯产品的来源更明确的归结为农业劳动者的剩余劳动,他还认识了纯产品转化地租被土地所有者占有时土地私有权的结果,因而他比魁奈更进一步说明了地租的本质和根源。

24、试论述斯密价值规定的二重性及其演化134

价值一词有两种不同的意义,他有时表示特定物品的效用,有时又表示由于占有某物所取得的对其他种货物的购买力,前者可以叫使用价值,后者可以叫交换价值。

斯密认为,价值规定具有二重性;即价值来源于生产和交换。

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前者表现为物品的效用,后者表现为一种购买力。

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二者在量上不成比例,强调了使用价值不能成为交换价值的基础和决定因素。

肯定了商品的价值决定于劳动,劳动是二重的,既是生产商品时耗费的劳动,又是商品交换中购买后支配的劳动,因此,他提出了两种价值论:一是生产中耗费劳动决定价值理论,一是交换中购买的劳动决定价值理论。

25、李嘉图的价值理论有什么特点?178

第一, 原始社会的价值决定。李嘉图

认为商品价值取决于生产他所必要的劳动量。这是李嘉图劳动价值论的核心观点。

第二, 资本条件下的价值决定。他所

说的资本,就是指生产工具,例如机器厂房设备等,在这种条件下,李嘉图认为直接劳动和间接劳共同决定商品价值,李嘉图明确指出,商品价值不仅决定于生产他的直接劳动,而且也决定于生产他时使用的生产资料中物化的间接劳动。

第三, 资本变化条件下的价值决定。

李嘉图前面的研究都没有涉及到资本条件的变化,就是说,他假定等量资本具有相同的资本构成,相同的耐久性和相同的周转速度。但是,事实上,等量资本完全可以在这些方面有很大的差异。在这种情况下,李嘉图认为劳动决定价值的原理,因使用“资本”的变化而发生变更。

第四, 工资变动不会引起商品价值

变动的原理由于资本构成比例不同和周转速度不同也有变更。

第五, 价值决定价格,后者反映前

者,但认为价格总处于波动状态。

26、约翰穆勒的经济学说有什么特点?215 约翰穆勒学说的最大特点在于对古典经济学的综合,具体表现在: 1) 他站在维护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改良

资本主义制度的立场,真诚的同情无产阶级,力图把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和当时已不容忽视的无产阶级的要求调和起来。

2) 在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二者之间折

中。

3) 思想上的调和,他接受新经济思想,

又不愿轻易放弃旧思想,因而发生新旧思想的矛盾,不得不在两者之间折中。

4) 约翰穆勒在经济学说史上所处地位

的特点就在于他宣告了一代经济理论的结束。

27、简述斯蒙第的消费先于生产的理论。228 西斯蒙地认为,人们进行生产活动是为了满足她们的需要,因而是消费引起生产,消费先于生产,并应决定生产,基本观点如下:

首先是消费决定生产,人首先是消费者,人要生存就要消费,人要消费就要生产,正是人的种种消费需要,催使人们进行生产,所以消费先于生产。生产只是为了消费,生产应该适应需要、满足需要,消费是目的,生产是手段,所以消费决定生产。

其次,使需求决定供给,他认为,消费先于生产的原理对个人、社会都是正确的,不过当他个人转入社会时,就把消费和生产的关系转变与需求和供给的关系了。这是因为社会的消费不是每个人用自己的生产来满足自己的消费,而必须同别人进行交换,在交换中就是需求和供给的关系了。

第三,是收入决定生产,生产创造收入。用产品购买产品,就是用收入来购买产品,这样,供给和需求的关系就转化为运用资本的生产同收入的关系。所谓生产取决于消费,供给取决于需求,最终还是取决于收入,因为人们的需求和消费是由他们的收入决定的。他又看到,人们的收入都来源于生产,都是从生产中创造出来的,所以生产要创造收入

28、简评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239

人口原理:马尔萨斯的《人中原理》1798年首版匿名发表,主要是反对人类理性可以控制人口增加的观点。

马尔萨斯提出两个重要“公理”:(1)、食物为人类生存所必需。(2)、两性间的情欲是必然的,且几乎会操持现状。然后,他提出了两个假定:(1)、人口增长在没有妨碍时,以几何级数率增加;(2)生活资料在同样情况下,只以算术级数率增加。由此,他得出人口增长总是快于生活资料的增长的推论。 马尔萨斯认为抑制人口的方式有两种:1、积极的抑制,如饥荒、战争、疾病、贫困等;2、预防的抑制。这又包括两种具体的方式:道德的抑制,如晚婚、独身等;不道德的抑制,如避孕、堕胎等,在他看来,只有第一种抑制方式才是现实有效的。 依据人口理论,马尔萨斯还引申出了一些观点。1、劳动群众的生活状况取决于他们的

人口数量;2、济贫法有害无益,应予以取消,代之以“贫民习艺所”;

合理之处:在于强调了人口增长受生活资料增长的制约,人口增长应与生活资料增长保持适当的比例,这是正确的。他还着重研究了人口增长率同生活资料增长率的对比,认为两者必须保持平衡,否则就会影响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安定,这一观点在社会实际生活中,应该予以重视。其次,他还深刻地认识到了人口过剩的危害性,论证了人口,就业收入之间的相互影响,提出采取社会措施,来抑制人口的增长,有借鉴意义。

不足之处:在于把人口增长单纯归结为自然现象,生理现象,把生活资料增长看做几乎是制约人口增长的唯一因素,而忽视了社会制度和人类精神文化发展对人口增殖的影响。其次,他的人口理论依据“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抽象掉了科学技术对生产力发展的作用,这就忽视了两个基本的事实:一是资本主义条件下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数相对越来越少,但却为更多的人口提供了生活资料,而是资本主义国家存在严重的生产过剩和生活资料过剩现象。

29、如何理解剩余价值理论的创立是由马克思完成的?292

答:马克思是古典经济学中对剩余价值理论早期探讨成果基础上,创立剩余价值理论的,构成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核心和基石。

解决了建立科学的剩余价值论的两个关键问题,区分了劳动和劳动力,把剩余价值从各种形态中抽象出来,前者说明了剩余价值的来源,后者说明了本质,而古典主义没有解决这个问题。

剩余价值的源泉是剩余劳动,劳动所创造的价值大于劳动力,本身的价值就是剩余价值的源泉,雇佣工人的劳动分为创造可变资本的必要劳动与剩余价值的剩余劳动,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实质。

马克思对剩余价值进行了相对和绝对细分,揭露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实质。

详细阐述了剩余价值的分配,认为剩余价值首先转化为利润,然后再在剥削集团这之间进行分配,马克思将地租,利息,利润都归结为剩余价值,一针见血的说明了他们的剥削本质。

综上所述,只有马克思第一次真正解决了剩余价值产生的前提问题,指出了剩余价值的来源,本质形态及归属,从而真正确立了剩余价值理论。补充见

30、马歇尔的经济学说有何特点?366

马歇尔经济理论体系的特点主要是综合性,这贯穿其理论体系的始终。该体系是经济思想史上各种学派理论的另一次更大的综合。他把供求论、生产费用论、资本生产力论和节欲论等旧理论,同边际效用论、社会达尔文主义等新理论结合起来,综合为一个集各种子经济之大成的体系。具体说来,具有如下特点:

1、以心理分析为基础。马歇尔认为,经济学说是要研究人类行为的动机。人类的动机分为:追求满足和避免牺牲两种。这可以成为制约经济活动的阻力。2、赞成渐进的社会改良主义。他认,就人类的心理来说,也是一种渐进的演化发展过程,决不是突变和飞跃的变化过程,因此,经济也决不能飞跃。3、他强调所谓“连续原理”,认为各种经济现象间没有明显和严格的区分,只有连续的数量关系。4、强调“边际增量”分析方法。他认为“在精神和物质世界中,我们对自然的观察,与总数量的关系没有与增加量的关系那样大”。因此,应当注重增量分析。5、强调“均衡”分析,主要是运用局部均衡分析方法。马歇尔认为,各种经济指标的数量都是通过各自有关要素的边际增量达到均衡来决定的。6、强调静态分析。假定所分析的经济关系和有关环境保持不变,能过分析价格、商品供给等认为静态下,生产、消费、分配、交换的一般条件是不变的,以此来说明经济的稳定性。

马歇尔对现代西方经济学的重要贡献之一是提出了不完全竞争问题,并作了初步论述,而关于在需求规律、需求弹性的论述也是他后来对经济学所作的贡献。由于马歇尔学说的巨大影响,形成了在经济思想史占有重要地位和影响的剑桥学派。

31、简述庇古福利经济学的基本论点。366 庇古福利经济学是建立在边际效用学说基础上,是边际效用价值论的引申。有以下四个基本观点:第一,一国的经济福利可以用国民收入的多少来表示,一国的国民收入越大,经济福利越大,经济福利的增加表现为国民收入的增加。

第二,一国的经济福利是国民中每个人的经济福利的总和,而每个人的经济福利由他所得到的物品的效用构成。

第三,社会资源最优配置的条件是边际私人纯产值和边际社会纯产值相等。

第四,国家应进行适当的干预。采用且仅限于采用补贴和征税的经济政策来消除客观上存在的边际私人纯产值和边际社会纯产值的背离。

32、如何理解“凯恩斯革命”

凯恩斯不仅说明了“非均衡失业”的存在,而且否定了传统的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这是西方经济思想发展中一次重要的范式转换,被誉为“凯恩斯革命”

凯恩斯在《通论》中得出了一个对古典经济学具有毁灭性打击的结论,资本主义市场不存在一个能把死人利益转换为社会利益的“看不见的手”,认为依靠自发市场力量,资本主义危机和失业不可能消除,只有依靠一只“看得见的手”即政府对经济的全面干预,资本主义才能摆脱萧条和失业。 1) 凯恩斯经济政策主张的前提是国家

调节和干预经济生活。

2) 政府执行财政政策的手段只要有举

债支出和通货膨胀。

3) 主张国家必须改变租税体系,调整有

效需求,稳定国家经济。

4) 主张国家直接办理公共工程,或投资

于非生产部门,来刺激有效需求。

5) 还主张政府从事扩军备战,增加军费

支出,这就是可以刺激生产,增加部分就业,并给大企业保障的利润和军火销售市场,从而延缓经济危机的爆发。

6) 主张国家通过调整法定准备率,公开

市场业务,以及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贴现率等积极的货币政策来调节经济。

框架:1、出现背景、需解决什么问题;2、革命内容:对萨伊的否定;开创经济的宏观分析:国家经济干预的主张;3、出现后的影响:对后来经济学说的影响:对西方国家在政策制定和推行上的影响。377 33、简述凡勃伦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分析。426

凡勃伦对资本主义的制度分析包括对“机器使用”和“企业经营”矛盾的分析,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发展趋势的分析。

凡勃伦认为资本主义社会是由“机器利用”和“企业经营”两个基本制度构成的,他们是生产技术制度的私有财产制度演进到当代的具体表现形式,并且都以人类的本能为基础。他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实际就是“企业经营”支配下的“机器利用”,“机器利用”的目的是无限扩大商品生产,“企业经营”的目的是使企业主获得最大利润。这两种制度之间存在矛盾,具体表现为以“机器利用”为特征的现代工业制度本来是能够无限制的扩大商品生产的,但“企业经营”却不顾及社会生产系统所要求的均衡,阻碍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结果是生产和市场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并最终成为资本主义一切矛盾、缺陷根源和基础。对此,他提出了解决这一矛盾的改良方案,即以“技术人员委员会”代替“企业经营”的统治,这也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发展趋势。

现代资本主义制度的矛盾还表现为技术人员和企业家的矛盾。他认为,企业家从事企业经营,他们以追求利润为目的,技术人员从事机器的利用,以扩大生产和促进技术进步为母的,但他们受控于企业家,因此每一个企业家都限制着技术人员的发展,并且造成了现代资本主义的种种矛盾和缺陷。对此,他主张组织“技术人员苏维埃“,把经济的控制权转移到”技术人员苏维埃“手中,以此来代替企业经营。

凡勃伦所考察的“企业经营”对“机器利用“的统治,实际上涉及到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死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这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对生产发展的阻碍作用以及资产阶级的寄生性,他的一系列资本主义改良主义方案有重要的积极意义。凡勃伦的思想成为以加尔布雷斯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派的主要来源。

34、供给学派有哪些共同的看法?447

否定凯恩斯定理,肯定萨伊定理,他们依据萨伊定理,断定供给是实际需求得以维持的唯一源泉,因为积极主张政府不应当刺激需求,而应当刺激供给。

强调国民产量增长率无论是在短期还是长期,都是经济中的劳动和资本的配置的有效利用起主要决定作用。

认为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是政府干预过多,主张国家减少对经济生活的干预,特别是要改变国家干预的的内容和方向,更多的通过减税实行“供给管理“,更多的依靠市场的力量自动调节经济。

采取相对紧缩的货币政策,使货币的供给量的增长和长期的经济增长相适应,为了保证无通货膨胀的经济增长,必须恢复金本位制,只有金本位制才能稳定货币价值。

大幅度的和持续的削减个人所得税和企业所得税,以刺激人们的工作积极性,以及增强储蓄和投资的引诱力。

主张减少失业津贴,以刺激人们更多地寻找工作而不愿长期赋闲,主张削减对劳动就业征收的工薪税,或者削减对增加就业的企业支付补助金,以鼓励增加劳动需求。

总之,供给学派积极主张政府放宽管理经济过多的不必要的法律条例,以增强市场机制的作用。

三、论述题。(每套2题 计30分)

(一) 试述古典经济学的主要贡献。

答:古典经济学使政治经济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把重商主义以来的经济理论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并为以后经济理论的发展奠定了比较坚实的基础。古典经济学进步性的标志主要是:1、把经济理论研究从流通领域转向生产领域;2、开始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内在规律性,并作出了初步的科学分析。

古典经济学以“自然秩序”观点作为思想原则,客观地研究了当时的主要经济问题。其主要贡献是:1、研究了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秩序和规律,提出了“自由放任”的政策主张;探讨了发展市场经济,增加国民财富的富国裕民之道;2、奠定了“劳动价值论”的基础,提出和建立了劳动价值学说;3、不同程度地研究了剩余价值的具体形态,并作出论述;4、试图对社会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进行了初步分析;5、也对分工、货币、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经济危机、国际贸易等理论作了重要论述。古典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来源之一。

(二) 试述古典经济学的基本经济政策主张。

答:古典经济学的基本经济思想是由市场自发起调节作用的经济自由主义。其基本政策主张是自由竞争、自由放任、反对国家干涉私人的经济活动。这既是反对封建主义、又是同重商主义作斗争,同时也反映了上升时期资产阶级的充分自信力。他们往往把自由放任等同于“自然秩序”,认为自由就是自然的,而自然的秩序是符合客观规律的,也是绝对的和永恒的。资本主义自由竞争的经济秩序就恰好是符合客观自然规律的。不过,自由放任的经济自由主义并不是绝对的和永恒的,它的正确性是同具体的历史社会条件联系在一起的。

(三) 试述重农学派思想体系的特点。

答:1、封建性外观。重农学派熟悉的只是旧的封建主义生产方式,所以,重农学派虽然在实质上研究的是新生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反映的是新兴资产阶级利益,但在表面上却有着浓厚的封建外观。

重农学派思想体系的封建性外观表现在:第一,他们的理论反映的是资本主义生产,但是看起来农业资本家却像封建土地所有者的一个佃户。第二,他们的经济政策主张反映的是资产阶级的要求,但是看起来却像是在为封建土地所有者的利益打算。第三,他们既不反对君主,也不反对上帝,也不反对封建土地所有者,看起来他们似乎是封建秩序的维护者。

2、关于自然秩序的思想。

该思想源于神学的“自然法”思想。封建的神学家区分了“上帝的法”和“人为的法”。“上帝的法”就是所谓的“自然法”。重农学派接受了这种思想,认为“自然法”是“上帝制定的最高的法”,“自然秩序”则是上帝为了人们的幸福而根据“自然法”安排的、。最有利的和最根本的社会秩序。“自然秩序”思想是重农学派的基本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自然秩序思想是同法国启蒙思想家的观点在客观上相一致的,他们认为,人类社会和自然界都受“自然秩序”的支配。

(四) 试述魁奈的“纯产品”学说。

答:魁奈的“纯产品”学说是重农主义的理论核心和最基本的问题。重农学派对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分析,就建立在这一基础上。魁奈的所有学说也都是以“纯产品”学说为基础的。

重农学派强调,财富首先是使用价值,是物质。他们研究“纯产品”学说的出发点就是财富。因为财富是物质,那它就只能来源于生产领域。而一切社会经济部门中,又只有农业部门才能生产出物质财富来。因此,只有农业是真正的生产部门,只有农业才能生产出“纯产品”来。这样,“纯产品”学说也就事实上为重农学派的唯一的和一般的剩余价值学说。

魁奈认为“纯产品”就是农产品中扣除生产资料和工资后剩下的部分。也就是说,农业总产品=生产资料+工资+“纯产品”(地租)。

总之,魁奈在“纯产品”学说方面的功绩,就是纠正了重商主义者的流通中产生利润的错误和交换是致富的唯一源泉的观点。

(五) 试述《国富论》的基本思想及结构。

答:《国富论》即《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是斯密的代表作,是其长期酝酿

潜心研究的成果。该书前后共历时27年,该书在经济思想史上占有划时代的重要地位,是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经典性著作。斯密在本书中继承和发展了前人尤其是配第以后的经济研究成果,并把当时的一切经济知识归纳起来,首次创立了系统的古典政治经济学体系。

该书研究的是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它产生及增加的原因:1、斯密认为,国民财富即一国所生产的人均国民收入量,是由生产性劳动创造出来的。生产部门的劳动量是财富的源泉。2、他认为政治经济学的目的就是增进国民财富,增加人民和国家的收入,“富国国裕民”。其办法有两个:A、通过分工,发展和提高劳动生产率;B、通过增加资本,增加从事生产劳动的人数,并增加生产资料,这也就是积累过程。

该书结构上分五篇:1、“劳动生产力增进的原因并论劳动生产物自然而然地分配给各阶级人民的顺序”;2、“论资财的性质及其蓄积用途”;3、“论不同国家中财富的不同发展及政策的影响”;4、“论政治经济学的体系”;5、“论国君或国家的收入”。

《国富论》全书贯穿了自由放任的原则,认为这比国家干预对经济发展更为有利。认为每个人得到了个人利益,国家也就取得了整体利益。这种自由放任思想主要是反对封建的重商主义的。书中还歌颂了分工为基础的工场手工业的优越性。

(六) 试述斯密的分工和交换学说。

答:分工和交换学说是斯密经济理论研究的出发点。斯密认为,分工是提高生产力,发展和增进国民财富的重要途径和主要因素。

斯密认为:1、分工能提高劳动生产率:这是分工的优越性所在。他认为:分工提高劳动生产力的原因在于:A、分工使劳动的技巧增进、促进了操作的专业化、简单化,使工人能很快掌握和提高技术,提高劳动熟练程度;B、分工专业化可节省工种、工序转换的时间;C、分工使操作简化,为那些简化劳动和缩减劳动、提高效率的工具与机械工的发明,创造了有利的条件。2、分工是社会不平等的根源;3、分工产生的原因。斯密认为,

分工是从人的交换本性产生的。4、分工发展的条件。他认为,分工产生后,其发展会受到交换范围的限制。他说:“分工起因于交换能力,分工的程度,因此总要受交换能力大小的限制,换言这,要受市场广狭的限制。”

斯密的论述有一定片面性,只看到分工促进劳动生产力提高没看到劳动生产力的发展也会推动分工的发展。他只从人的本性上去看待分工,而忽视了分工也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这与他的社会历史观有一定联系。但他毕竟强调了分工、强调了分工的客观作用,这在当时是个贡献,是优于重农主义的。

(七) 试述斯密的三个阶段和三种基本收入。

答:斯密在政治经济学史上第一次正确的论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认为资

本主义社会存在着工人阶级、资产阶级和地主阶级三个基本阶级。他打破了重农学派阶级划分的部门界限,依据经济地位和收入状况来划分阶级。这是一种很大的进步。斯密的划分基本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状况。阶级划分是斯密分配理论展开的前提条件。

依据阶级划分,他把社会产品相应地分为工资、利润和地租三部分,并指出工资、利润和地租是社会的基本收入。他还指出工资、利润和地租是社会的基本收入。斯密以劳动价值学说为基础,论述了三种收入,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内在联系,并在特定形式上,接近于认识剩余价值的来源美味可口。可以说分配问题是斯密全部经济理论的核心。但另一方面,由于斯密的收入价值论,使斯分配论的阐述又含有表面的、错误的因素,从而为以后的一些类似观点提供了理论渊源。

(九)、试述马歇尔经济理论体系的特点。

答:马歇尔经济理论体系的特点主要是综合性,这贯穿其理论体系的始终。该体系是经济思想史上各种学派理论的另一次更大的综合。他把供求论、生产费用论、资本生产力论和节欲论等旧理论,同边际效用论、社会达尔文主义等新理论结合起来,综合为一个集各种子经济之大成的体系。具体说来,具有如下特点:

1、以心理分析为基础。马歇尔认为,经济学说是要研究人类行为的动机。人类的动机分为:追求满足和避免牺牲两种。这可以成为制约经济活动的阻力。2、赞成渐进的社会改良主义。他认,就人类的心理来说,也是一种渐进的演化发展过程,决不是突变和飞跃的变化过程,因此,经济也决不能飞跃。3、他强调所谓“连续原理”,认为各种经济现象间没有明显和严格的区分,只有连续的数量关系。4、强调“边际增量”分析方法。他认为“在精神和物质世界中,我们对自然的观察,与总数量的关系没有与增加量的关系那样大”。因此,应当注重增量分析。5、强调“均衡”分析,主要是运用局部均衡分析方法。马歇尔认为,各种经济指标的数量都是通过各自有关要素的边际增量达到均衡来决定的。6、强调静态分析。假定所分析的经济关系和有关环境保持不变,能过分析价格、商品供给等认为静态下,生产、消费、分配、交换的一般条件是不变的,以此来说明经济的稳定性。

马歇尔对现代西方经济学的重要贡献之一是提出了不完全竞争问题,并作了初步论述,而关于在需求规律、需求弹性的论述也是他后来对经济学所作的贡献。由于马歇尔学说的巨大影响,形成了在经济思想史占有重要地位和影响的剑桥学派。

(十). 试述马尔萨斯有效需求不足危机论。

答:(1)马尔萨斯认为经济危机的产生存在必然性,他所提出的理论被称为有效需求不足危机论。

(2)根据马尔萨斯的看法,生产与消费或供给与需求的关系是生产发展的条件。在这种关系中,如果发生有效需求(即有购买欲望又有购买能力)不足,就会出现生产普遍过剩的经济危机。

(3)马尔萨斯批评李嘉图、萨伊否认普遍生产过剩危机的观点。马尔萨斯认为商品并不都是和商品交换,很多商品还和生产性劳动或私人服务交换。在这些交换中不一定总

能保持平衡。在他看来,生产与消费或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平衡主要是产品顺利实现的问题,或者说是利润实现的问题。利润是在交换中生产的,是商品售价和生产成本之间的差额。

(4)资本主义生产为了顺利进行,必须维持足够的“有效需求”也即必须使消费者有足够的购买力。如果资本积累过快,商品生产超过它们所必需的购买力的增加,就会导致“有效需求”相对缺乏,从而产生普遍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因此,他主张扩大和刺激地主等不生产阶级的消费。

(十一)试述斯密的经济自由主义。(13分)

1)经济自由主义是贯穿于斯密经济政策观点始终的一个统一的思想。“自由放任”是其经济政策的基本原则和中心思想。“自由放任”的具体表现就是“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

2)斯密的经济自由主义思想是以“经济人”的假设为前提的,认为人们的经济活动是出自人的利己本性或人类交换倾向的,每个人追求个人利益,自然地会给全社会带来普遍的利益。

3)斯密提出了实行自由放任的一些具体建议:劳动力买卖自由、土地买卖自由、国内贸易自由,对外贸易自由。

4)斯密主张经济自由主义,但他并不反对在特定条件下进行国家干预。

名词解释 1、重农学派

重农学派,又称重农主义学派,它指的是十八世纪下半期法国大革命前夕以魁奈为首的一批经济学家所组成的学派。 2、古典经济学

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是在欧洲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由成长到确立阶段形成的一种代表新兴资产阶级利益的经济理论。它开始于17世纪中叶(即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完成于19世纪初。大约经历了近二百年时间。 3、斯密教条

斯密从三种收入决定价值的观点出发,认为社会总产品的价值只能分解为工资、利润和地租三个部分。马克思称之为“斯密教条”。该教条的错误在于丢掉了社会总产品和总价值重的生产资料(不变资本)部分。 4、“萨伊定律”

萨伊销售理论被称为“萨伊定律”,即“供给创造自己的需求”的市场法则,它被用来论证资本主义普遍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是不可能存在的,根本否认资本主义存在供求脱节和普遍生产过剩的可能性。 5、李斯特经济发展的阶段论。李斯特把国家经济发展分为五个时期:原始未开化时期、畜牧时期、农业时期、农工业时期和农工商业时期。

6、萨伊的“三位一体公式”

萨伊的分配理论以他的价值论和生产三要素论为基础。在他看来,生产的三个要素——劳动、资本、土地在生产中共同创造产品的效用,也即产品的价值,它们的所有者工人、资本家、地主就得到相应的报酬——工资、利息、地租。这样,社会各阶级的收入都有了自己的独立的源泉。马克思把萨伊的这种观点归结为“三位一体公式”,即土地——地租,资本——利息,劳动——工资。 7、“时差利息论”

庞巴维克提出主观评价加时间差说明分配的“时差利息论”。他把物品区分为两类:一类是现在就能够满足人们需要的物品即现在物品;一类是现在无法消费而能满足将来需要的物品即未来物品。人们对现在物品和未来物品的主观评不同,从而产生价值的差异。因此,未来物品的所有者必须付给现在物品的所有者与价值差价相等的“贴水”即利息。 8、数理学派

数理学派也称为数理经济学派,被看做是边际效用学派的一个分支,其特点是以边际效用学说为理论基础,运用数学方法研究、论证和表述经济现象的规律,是边际效用学说和数学方法相结合的产物。主要代表人物有杰文斯、瓦尔拉斯、帕累托等。

重商学派:重商主义是西欧封建制度解体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时期的资产阶级最早的经济思想,代表了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商业资本阶级的利益,它产生于15世纪末,到17世纪中叶开始瓦解,重商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早期重商主义和晚期重商主义,以流通过程为研究中心,以商业资本的运作作为研究对象。33

纯产品:魏奈认为,农业中每年生产出来的农产品扣除了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生产资料和农业生产者的生活资料后所剩余的农产品就是“纯产品”,实际是农业总产品超过生产消费的余额,也就是劳动者生产的过剩产品77

斯密教条:斯密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商品价值由三种基本收入工资利润和地租三个部分来构成和决定的,工资,利润和地租是一切收入和可交换价值的三个根本源泉,他还进一步认为利润是生产费用,所以价值又由生产费用决定,并认为劳动价值论不再有效,他的三种收入论后来发展成为生产费用论,在经济学上被称为“斯密的教条”,实质在于把商品价格全部归纳为各种收入,从而否定和忽略掉了不变资本部分的客观存在。134

萨伊定率:资本本身创造需求,那么,不管资本以多大规模积累,从而不管生产以多大规模增长,都不会遇到产品销售的困难,都不会出现生产过剩的危机,萨伊的这一结论被称为萨伊定律。178

服务价值论:巴师夏认为一个人的欲望通常不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完成,而是通过别人的努力来满足,每个人为满足别人的欲望而付出的努力就是为别人提供一种服务,别人用另一种努力和服务来回报,这就是两种服务的交换,而价值就存在于相互服务的交换,比较评价之中 215

新三分法:对经济学。克拉克提出的新的分部法,以代替传统的三分法和四分法,他认为政治经济学应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一般经济学,他研究一般经济现象和经济的普遍规律,第二部分是静态经济学,研究静态社会下财富生产和分配的规律,第三部分为动态经济学,研究动态社会下财富生产和分配的变化,329

替代原则:马歇尔认为就生产者的知识和经营能力所及,他们在每一场合下都会选择那些最适合他们用的生产要素,其供给价格的总和,一般都小于可以用来替代他们的任何其他一组生产要素的供给总和,一旦生产者发现,情况并非如此,就会代之那种费用较低的方法,无论是生产要素之间的替代或企业主之间的替代,都可以把它叫做代用原则,他认为这个原理几乎可以运用在经济研究的各个领域之中。366

凯恩斯定律:凯恩斯认为不是供给决定需求,而是需求决定供给,承认资本主义有经济危机,即认为在正常情况下,资本主义没有自动达到充分就业均衡的趋势,总需求一般少于总供给,要使经济达到充分就业均衡,国家必须负担起增加总需求的责任。396

单一原则:是指排除利息率、信贷流量、自由准备金等因素,而以一定的货币存量作为唯一因素支配的货币政策。

这种政策的提出是以弗里德曼的“现代货币数量论“为其理论依据的,弗里德曼对货币需求的研究结果认为,货币需求是相对平衡的,是保证货币需求与供给的平衡就必须保证货币供给的稳定性,而控制货币供给量的最佳选择是实行“单一规则”---公开宣布并长期采用一个固定不变的货币供应增长率,以达到稳定人们的心理预期、保持币值的稳定、实现物价和经济长期稳定的目标。447

科斯定律:科斯假设,如果农夫和放牛者之间的交易费用为0,无论在法律上放牛者应该赔偿还是无需赔偿农夫的损失,他们之间都会通过自愿交易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假如应该赔偿,放牛者还是会放纵他的牛去吃麦苗,直到他应赔偿的随时等于他们的牛因此所增加的价值为止(由于收益是递减的),假如无需赔偿,农夫会告诉他,如果约束自己的牛少吃一单位的麦苗,他将会得到相当于以麦苗单位的价值的补偿,放牛者仍会使自己的牛在麦苗损失等于牛肉增值时,停止牛继续吃麦苗,这个观点后来被称为科斯定律。

他所包含的一个基本内容是,在交易成本为零的状态下,不管产权式如何确定的,市场交易都将导致资源配置处于帕累托最佳状态,但在交易成本为正的前提下,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佳状态时不可能实现的,交易成本是决定资源配置效率的一个重要变量,同时产权安排不仅影响产权转让和重组的市场交易,而且还将直接影响资源配置的效率,实质就是从产权安排角度,对资源配置进行制度结构的分析,其研究的重点是在交易费用为正的前提下,制度将怎样影响到资源配置的效率。492

问答题

二、简答题(6题 计30分)

(一)简述重商主义的基本观点。

答:重商主义的观点带有强烈的经验主义色彩,这表现为:1、重商主义认为财富就是货币(即金银),货币就是财富;2、重商主义认为财富的直接源泉在流通领域,即商业中;3、重商主义认为,国内贸易不能增加一国的财富,只有对外贸易才会真正增加一国的财富,也只有通过对外贸易,出口商品换加金银,才能增加一国的货币和金银量;4、重商主义认为商品生产只是对外贸易的先决条件和必要手段;5、重商主义认为国家必须积极干预经济活动,管理和指导经济,保护国内有利于增加金银货币的工商业,促进对外贸易的有利发展。 (二)简述早、晚期重商主义的区别与联系。

答:早、晚期重商主义共同特点都是混淆了货币与财富,以货币积累为目的。

区别在于:早期重商主义主要是货币差额论,晚期重商主义主要是贸易差额论,马克思称前者为“货币主义”,后者为“真正的重商主义”。后者反映成熟的商业资本的经济思想。重商主义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的经营目的:赚钱。重商主义的两个阶段反映了资本主义初期不同发展阶段上的经济要求和特点。

(三)简述配第的方法论。

答:配第以“自然运行”的原则指导自己,开始探求政治经济学的一般规律。他力求把同时代培根和霍布斯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和方法引进到经济学的研究中,主张制定经济政策要对国家的情况有详细了解。他以事实、感觉、经验为依据,着重对经济现象的数量进行考察和分析,从而找出经济活动的内在规律性根据。他推崇经验的归纳方法和解剖方法。他主张要用数字、重量、尺度来说明问题,要分析材料,找出“自然的标准”。

(四)简述配第的自然价格论 劳动价值论。

答:这是配第经济学的主要贡献之一。在这方面,配第把以前出现的有关零散见解构成了整体,从而奠定了劳动价值论的最初基础。他也因此成为劳动价值论的奠基人之一。

1、他区分了“自然价格和政治价格”,以及“真正的市场”;2、配第已说明了商品价值和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关系;3、他感到创造价值的劳动与创造使用价值的劳动有区别,这样,他就把生产金银的劳动从其他具体劳动中分离出来了;4、配第的劳动价值的缺点和错误:(1)他没有科学的价值概念,把价值、交换价值和价格混在一起;(2)他没有把劳动价值论的观点始终一贯坚持下去;(3)由于配第没有区分价值和使用价值,因而,当他发现表现价值的劳动与表现使用价值的劳动之间有矛盾时,就试图从土地和劳动二者之中寻找一种等价和等式关系,以便单独用土地或单独用劳动来表示任何一种东西的价值,从而,最后寻找到一种稳定不变的外在价值尺度。

(五)简述休谟的经济思想。

答:休谟的哲学基础《人性论》中认为,人的本性是各种学科的基础和中心,以及最后的回归点。从经济学上来说,自私和贪婪乃人之本性,人的欲望则是经济活动的动机,也是分析经济行为的出发点。自然界的供给远不能满足人的欲望的需要。所以,人必须依赖于社会。在休谟看来,财产所有制是确立人类社会的最必要的条件,人们追求私利时发出的矛盾需要建立政府,来“维护正义和法制”。

(六)简述休谟的货币数量论原理。 答:休谟的货币数量论原理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一国中商品的价格决定于国内存在的货币量;2、一国中流通着的货币代表国内现有的所有商品;3、如果商品增加,其价格降低,货币的价值就提高。(课本74页)

(七)简述布阿吉尔贝尔关于农业重要性的思想。

答:布阿吉尔贝尔关于农业重要性的思想有:1、布阿吉尔贝尔事实上把农业看作在历史上各个经济部门形成的出发点;2、他把农业的繁荣看作是社会其他各部门存在和繁荣的基础。其他部门完全依赖于农业的繁荣而发展起来。3、他与重商主义针锋相对地提出,一切财富都源于土地的耕种。他只注重财富的物质内容,认为“只有衣食等物品,才应当称为财富”。所有有人认为他是重农主义的创始人。

(八)简述重农学派关于自然秩序的思想。

答:该思想源于神学的“自然法”思想。封建的神学家区分了“上帝的法”和“人为的法”。“上帝的法”就是所谓的“自然法”。重农学派接受了这种思想,认为“自然法”是“上帝制定的最高的法”,“自然秩序”则是上帝为了人们的幸福而根据“自然法”安排的、。最有利的和最根本的社会秩序。“自

然秩序”思想是重农学派的基本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自然秩序思想是同法国启蒙思想家的观点在客观上相一致的,他们认为,人类社会和自然界都受“自然秩序”的支配。

(九)简述魁奈的“经济表”的贡献。 答:魁奈的“经济表”是经济思想史上对社会总资产再生产和流通过程进行分析的首次尝试。其有价值的创见表现在:1、“经济表”把分析的出发点确定为农业部门本年内的总收成(总产品),从本年的收获物的分配开始循环,表明他分析再生产的基础是正确的;2、他把资本的全部生产过程,表现为再生产过程,把流通过程仅仅表现为再生产过程的表现和实现形式,把货币流通从属于资本流通,并作为资本流通的一个要素。3、把各阶段收入的来源,资本和所得的交换,再生产消费和最终消费的关系,都包括到再生产过程中;4、把资本和收入间的流通包括在资本流通中。把工业和农业两个部门间的流通表现为下年再生产的要素。

(十)简述李嘉图的比较优势原理。 答:1、比较优势原理的地位和意义。李嘉图继承了斯密的优势原理学说,但他更强调比较优势或比较成本原理,他主张即使效率最低,成本最高的国家也有自己的比较优势,而而也能从贸易中获得利益。他反对“谷物法”,推动本国产业发展,也由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的发展,还由于他以劳动价值论思想为基础,所以,该学说至今仍具相当大的影响和现实意义。

2、比较优势原理的基本内容。李嘉图采用了“两个国家 两种产品”的简单国际贸易模型来说明比较优势原理。如:

生产同量毛呢所需人手 生产同量葡萄洒 成本的比较

英国 100人/年 120人/年 1.1(毛) 1.5(酒)

葡萄牙 90人/年 80人/年 0.9 (毛) 0.67(酒)

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英国处于绝对劣势,葡萄牙处于绝对优势。英国绝对劣势中的比较优势是毛呢,葡萄牙绝对优势中的比较优势是酒。如两国按照比较优势产品进行专业化生产,再进行国际贸易,都比自己同时生产两种产品所得到的更多,对双方都有好处。

这样,李嘉图就从比较劳动量的角度说明,比较优势的基础是比较劳动生产率。

3、国际分工模式。李嘉图最后总结说:“正是这一原理,决定葡萄酒应在法国和葡萄牙酿制,谷物应在美国和波兰种植”等。

(十一)简述穆勒关于政治经济学的对象和方法。

答:1、穆勒认为,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财富的性质及生产与分配的规律”。

他认为,生产规律具有永恒的自然规律的性质,而分配规律则是暂时的,可以随人的意愿而变动的规律。财富的生产规律与条件,具有物理学真理的性质。分配依存于社会的法律与习惯。2、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他认为,政治经济学是从事理论研究的抽象的思辨科学科学,属于“社会哲学”,。因而要从人的本性、心理、精神和社会关系、社会制度等各个角度加以研究,主张采取抽象演绎法和经验实证法相结合进行研究。

(十二)简述萨伊的价值理论。

答:在价值理论方面,萨伊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几种不同的看法,1、关于价值的本质。他把生产归结为创造效用,又把效用归结为提供服务。2、关于价值的来源。他从“生产三要素(资本、土地、劳动)”出发,认为,既然生产中的三要素创造了效用,当然它们也就同时创造发价值。3、关于价值的尺度及衡量。萨伊认为,价值既然是由效用决定的,价值量就可以用效用的量来决定和衡量;价值由效用决定,效用又由生产中的三要素创造,因而,效用实际上包含了三要素本身的收入,即生产费用,或是工资、利润和地租。

(十三)简述萨伊的销售论(实现论)。 答:这一理论的中心就是后来人们所说的“萨伊定律”的思想,即认为,买卖只是商品之间的交换,货币只是便利商品交换的转瞬即逝的媒介;另外,商品的供给会为本身创造市场需求。其要点有三个:1、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具有自我调节机制,它将使商品生产供求平衡;2、利率能自动调节消费、储蓄和投资,使储蓄和投资相等;3、商品最终总是以商品购买的。

(十四)简述历史学派经济学的一般特点。

答:德国历史学派的一般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对于经济学的研究,他们强调各民族经济发展的特殊位,否认经济规律在各国间的普遍意义,主张以研究各国特定经济问题为对象的国民经济学来代替古典的政治经济学。2、在关于德国的国民经济学研究中,他们强调国家和精神道德因素在经济中的决定性作用。3、在经济学研究方法方面,他们反对古典学派倡导的抽象演绎法,而主张以历史性归纳方法代替之;4、在经济学研究中,他们否认理论概括的意义,而强调对于具体经济问题的资料收集,统计和初步整理工作;5、他们在阶级立场上,既为新生的资本主义制度辩护,也为涉及既得利益的封建残余辩护,千方百计论证资产阶级与地主贵族在阶级利益上的一致性。

(十五)简述李斯特的“经济发展阶段论”。

答:李斯特认为历史证明各国经济发展都先后经历了五个阶段:1、原始未开化时期;2、畜牧时期;3、农业时期;4、农工业时期;5、农工商时期。只有处于第五个阶段上的国家才要求自由贸易;第四阶段的国家有必要也有可能实行保护政策;第三个阶段则不存在实行保护政策的必要性。

(十六)、简述萨伊的分配理论。 萨伊的分配理论以他的价值论和生产三要素论为基础。在他看来,生产的三个要素——劳动、资本、土地在生产中共同创造产品的效用,也即产品的价值,它们的所有者工人、资本家、地主就得到相应的报酬——工资、利息、地租。这样,社会各阶级的收入都有了自己的独立的源泉。马克思把萨伊的这种观点归结为“三位一体公式”,即土地——地租,资本——利息,劳动——工资。

(十七)、均衡价格理论(价值理论),这是马歇尔的经济学说的核心和基础。在价值决定问题上,认为供给和需求共同决定价值。他把需求和供给具体化为用货币表现的需求价格和供给价格,并引导出均衡价格。所谓均衡价格就是一种商品的需求价格和供给价格相一致时的价格,或供给和需求在市场上达到均衡状态时的价格。

十八、简述古典经济学在经济学说史上的主要贡献。 答:(1).研究了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秩序和规律,提出了“自由放任”的政策主张 (2).奠定了“劳动价值论”的基础,提出和建立了劳动价值学说

(3)不同程度地研究了剩余价值形态 (4).试图对社会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进行初步分析 (5).对分工、货币、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等进行了论述

十九、简述亚当·斯密的分工学说。 答:分工学说是斯密经济理论研究的出发点。斯密认为:1)、分工能提高劳动生产率,这是分工的优越性所在。2)分工是社会不平等的根源;3)分工产生的原因。斯密认为,分工是从人的交换本性产生的。4)分工发展的条件。他认为,分工产生后,其发展会受到交换范围的限制。

斯密的论述有一定片面性,但他毕竟强调了分工、强调了分工的客观作用,这在当时是个贡献,是优于重农主义的。

二十、简述西斯蒙第的经济危机理论。 答:在收入决定生产理论基础上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产生经济危机,认为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在于由收入不足导致的消费不足,从而使产品不能得到实现,发生经济危机 西斯蒙第认为,生产超过消费,这只是资本主义特有的现象。资本主义的大机器生产代替了手工生产,小生产者破产,丧失了收入,从而降低了消费。生产无限的扩大,但由于不合理的分配制度,使劳动生产者收入不足,从而使国内市场日益缩小,产品实现受到阻碍,最终导致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的爆发。

二十一、简述李斯特的关税保护理论 答(1)关税保护是弱国对抗强国以图发展的有力武器。关税保护使国家取得贸易机会,不仅是保护国内工业的手段,也是防止外来干预国家的武器。

(2)关税保护的对象不是农业,而是重要的工业部门。

(3)国内市场的充分竞争是实行关税保护的前提,否则会影响国家生产力的发展。并且,关税保护不应妨碍国内工业的发展,新式机器和现代化。

二十二、简述李嘉图价值理论的缺陷与矛盾。

李嘉图的价值理论存在一些缺陷与矛盾。他在价值理论上遇到了两大难关,并最终导致了李嘉图体系及李嘉图学派的解体。根据马克思的说法,李嘉图体系的第一个困难是,资本和劳动的交换如何同“ 价值规律”相符合。第二个困难是, 等量资本 ,无论它们的有机构成如何,都提供相等的利润 ,或者说,提供 一般利润率 。

23、试分析重农学派的纯产品学说77地位-含义-与财富关系-纯产品的计算-来源-扩展

纯产品学说是魁奈经济学说的核心和基石,魏奈认为,农业中每年生产出来的农产品扣除了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生产资料和农业生产者的生活资料后所剩余的农产品就是“纯产品”,实际是农业总产品超过生产消费的余额,也就是劳动者生产的过剩产品。

在他看来,只有纯产品增加,一国的财富才会增加,魁奈是从农业生产物的使用价值形态或物质形态来计算纯产品的,是把农业生产者的剩余劳动产品看做纯产品,因此他已从农业生产领域由使用价值形态把纯产品归结为农业劳动者的剩余价值,魁奈认为只有农业生产才能创造农产品。土地是财富唯一的来源,只有农业才能够增加财富,他又把纯产品的生产归之于自然力的产物,归之于自然地恩惠,因此,魁奈对纯产品即剩余产品或剩余价值的解释,也就是二重的:一方面把纯产品的生产归结于农业劳动者的剩余劳动,另一方面又把它看做是自然地恩惠,在他看来,自然界是纯产品的源泉,而劳动则是纯产品的创造者。

杜尔哥把纯产品的来源更明确的归结为农业劳动者的剩余劳动,他还认识了纯产品转化地租被土地所有者占有时土地私有权的结果,因而他比魁奈更进一步说明了地租的本质和根源。

24、试论述斯密价值规定的二重性及其演化134

价值一词有两种不同的意义,他有时表示特定物品的效用,有时又表示由于占有某物所取得的对其他种货物的购买力,前者可以叫使用价值,后者可以叫交换价值。

斯密认为,价值规定具有二重性;即价值来源于生产和交换。

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前者表现为物品的效用,后者表现为一种购买力。

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二者在量上不成比例,强调了使用价值不能成为交换价值的基础和决定因素。

肯定了商品的价值决定于劳动,劳动是二重的,既是生产商品时耗费的劳动,又是商品交换中购买后支配的劳动,因此,他提出了两种价值论:一是生产中耗费劳动决定价值理论,一是交换中购买的劳动决定价值理论。

25、李嘉图的价值理论有什么特点?178

第一, 原始社会的价值决定。李嘉图

认为商品价值取决于生产他所必要的劳动量。这是李嘉图劳动价值论的核心观点。

第二, 资本条件下的价值决定。他所

说的资本,就是指生产工具,例如机器厂房设备等,在这种条件下,李嘉图认为直接劳动和间接劳共同决定商品价值,李嘉图明确指出,商品价值不仅决定于生产他的直接劳动,而且也决定于生产他时使用的生产资料中物化的间接劳动。

第三, 资本变化条件下的价值决定。

李嘉图前面的研究都没有涉及到资本条件的变化,就是说,他假定等量资本具有相同的资本构成,相同的耐久性和相同的周转速度。但是,事实上,等量资本完全可以在这些方面有很大的差异。在这种情况下,李嘉图认为劳动决定价值的原理,因使用“资本”的变化而发生变更。

第四, 工资变动不会引起商品价值

变动的原理由于资本构成比例不同和周转速度不同也有变更。

第五, 价值决定价格,后者反映前

者,但认为价格总处于波动状态。

26、约翰穆勒的经济学说有什么特点?215 约翰穆勒学说的最大特点在于对古典经济学的综合,具体表现在: 1) 他站在维护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改良

资本主义制度的立场,真诚的同情无产阶级,力图把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和当时已不容忽视的无产阶级的要求调和起来。

2) 在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二者之间折

中。

3) 思想上的调和,他接受新经济思想,

又不愿轻易放弃旧思想,因而发生新旧思想的矛盾,不得不在两者之间折中。

4) 约翰穆勒在经济学说史上所处地位

的特点就在于他宣告了一代经济理论的结束。

27、简述斯蒙第的消费先于生产的理论。228 西斯蒙地认为,人们进行生产活动是为了满足她们的需要,因而是消费引起生产,消费先于生产,并应决定生产,基本观点如下:

首先是消费决定生产,人首先是消费者,人要生存就要消费,人要消费就要生产,正是人的种种消费需要,催使人们进行生产,所以消费先于生产。生产只是为了消费,生产应该适应需要、满足需要,消费是目的,生产是手段,所以消费决定生产。

其次,使需求决定供给,他认为,消费先于生产的原理对个人、社会都是正确的,不过当他个人转入社会时,就把消费和生产的关系转变与需求和供给的关系了。这是因为社会的消费不是每个人用自己的生产来满足自己的消费,而必须同别人进行交换,在交换中就是需求和供给的关系了。

第三,是收入决定生产,生产创造收入。用产品购买产品,就是用收入来购买产品,这样,供给和需求的关系就转化为运用资本的生产同收入的关系。所谓生产取决于消费,供给取决于需求,最终还是取决于收入,因为人们的需求和消费是由他们的收入决定的。他又看到,人们的收入都来源于生产,都是从生产中创造出来的,所以生产要创造收入

28、简评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239

人口原理:马尔萨斯的《人中原理》1798年首版匿名发表,主要是反对人类理性可以控制人口增加的观点。

马尔萨斯提出两个重要“公理”:(1)、食物为人类生存所必需。(2)、两性间的情欲是必然的,且几乎会操持现状。然后,他提出了两个假定:(1)、人口增长在没有妨碍时,以几何级数率增加;(2)生活资料在同样情况下,只以算术级数率增加。由此,他得出人口增长总是快于生活资料的增长的推论。 马尔萨斯认为抑制人口的方式有两种:1、积极的抑制,如饥荒、战争、疾病、贫困等;2、预防的抑制。这又包括两种具体的方式:道德的抑制,如晚婚、独身等;不道德的抑制,如避孕、堕胎等,在他看来,只有第一种抑制方式才是现实有效的。 依据人口理论,马尔萨斯还引申出了一些观点。1、劳动群众的生活状况取决于他们的

人口数量;2、济贫法有害无益,应予以取消,代之以“贫民习艺所”;

合理之处:在于强调了人口增长受生活资料增长的制约,人口增长应与生活资料增长保持适当的比例,这是正确的。他还着重研究了人口增长率同生活资料增长率的对比,认为两者必须保持平衡,否则就会影响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安定,这一观点在社会实际生活中,应该予以重视。其次,他还深刻地认识到了人口过剩的危害性,论证了人口,就业收入之间的相互影响,提出采取社会措施,来抑制人口的增长,有借鉴意义。

不足之处:在于把人口增长单纯归结为自然现象,生理现象,把生活资料增长看做几乎是制约人口增长的唯一因素,而忽视了社会制度和人类精神文化发展对人口增殖的影响。其次,他的人口理论依据“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抽象掉了科学技术对生产力发展的作用,这就忽视了两个基本的事实:一是资本主义条件下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数相对越来越少,但却为更多的人口提供了生活资料,而是资本主义国家存在严重的生产过剩和生活资料过剩现象。

29、如何理解剩余价值理论的创立是由马克思完成的?292

答:马克思是古典经济学中对剩余价值理论早期探讨成果基础上,创立剩余价值理论的,构成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核心和基石。

解决了建立科学的剩余价值论的两个关键问题,区分了劳动和劳动力,把剩余价值从各种形态中抽象出来,前者说明了剩余价值的来源,后者说明了本质,而古典主义没有解决这个问题。

剩余价值的源泉是剩余劳动,劳动所创造的价值大于劳动力,本身的价值就是剩余价值的源泉,雇佣工人的劳动分为创造可变资本的必要劳动与剩余价值的剩余劳动,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实质。

马克思对剩余价值进行了相对和绝对细分,揭露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实质。

详细阐述了剩余价值的分配,认为剩余价值首先转化为利润,然后再在剥削集团这之间进行分配,马克思将地租,利息,利润都归结为剩余价值,一针见血的说明了他们的剥削本质。

综上所述,只有马克思第一次真正解决了剩余价值产生的前提问题,指出了剩余价值的来源,本质形态及归属,从而真正确立了剩余价值理论。补充见

30、马歇尔的经济学说有何特点?366

马歇尔经济理论体系的特点主要是综合性,这贯穿其理论体系的始终。该体系是经济思想史上各种学派理论的另一次更大的综合。他把供求论、生产费用论、资本生产力论和节欲论等旧理论,同边际效用论、社会达尔文主义等新理论结合起来,综合为一个集各种子经济之大成的体系。具体说来,具有如下特点:

1、以心理分析为基础。马歇尔认为,经济学说是要研究人类行为的动机。人类的动机分为:追求满足和避免牺牲两种。这可以成为制约经济活动的阻力。2、赞成渐进的社会改良主义。他认,就人类的心理来说,也是一种渐进的演化发展过程,决不是突变和飞跃的变化过程,因此,经济也决不能飞跃。3、他强调所谓“连续原理”,认为各种经济现象间没有明显和严格的区分,只有连续的数量关系。4、强调“边际增量”分析方法。他认为“在精神和物质世界中,我们对自然的观察,与总数量的关系没有与增加量的关系那样大”。因此,应当注重增量分析。5、强调“均衡”分析,主要是运用局部均衡分析方法。马歇尔认为,各种经济指标的数量都是通过各自有关要素的边际增量达到均衡来决定的。6、强调静态分析。假定所分析的经济关系和有关环境保持不变,能过分析价格、商品供给等认为静态下,生产、消费、分配、交换的一般条件是不变的,以此来说明经济的稳定性。

马歇尔对现代西方经济学的重要贡献之一是提出了不完全竞争问题,并作了初步论述,而关于在需求规律、需求弹性的论述也是他后来对经济学所作的贡献。由于马歇尔学说的巨大影响,形成了在经济思想史占有重要地位和影响的剑桥学派。

31、简述庇古福利经济学的基本论点。366 庇古福利经济学是建立在边际效用学说基础上,是边际效用价值论的引申。有以下四个基本观点:第一,一国的经济福利可以用国民收入的多少来表示,一国的国民收入越大,经济福利越大,经济福利的增加表现为国民收入的增加。

第二,一国的经济福利是国民中每个人的经济福利的总和,而每个人的经济福利由他所得到的物品的效用构成。

第三,社会资源最优配置的条件是边际私人纯产值和边际社会纯产值相等。

第四,国家应进行适当的干预。采用且仅限于采用补贴和征税的经济政策来消除客观上存在的边际私人纯产值和边际社会纯产值的背离。

32、如何理解“凯恩斯革命”

凯恩斯不仅说明了“非均衡失业”的存在,而且否定了传统的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这是西方经济思想发展中一次重要的范式转换,被誉为“凯恩斯革命”

凯恩斯在《通论》中得出了一个对古典经济学具有毁灭性打击的结论,资本主义市场不存在一个能把死人利益转换为社会利益的“看不见的手”,认为依靠自发市场力量,资本主义危机和失业不可能消除,只有依靠一只“看得见的手”即政府对经济的全面干预,资本主义才能摆脱萧条和失业。 1) 凯恩斯经济政策主张的前提是国家

调节和干预经济生活。

2) 政府执行财政政策的手段只要有举

债支出和通货膨胀。

3) 主张国家必须改变租税体系,调整有

效需求,稳定国家经济。

4) 主张国家直接办理公共工程,或投资

于非生产部门,来刺激有效需求。

5) 还主张政府从事扩军备战,增加军费

支出,这就是可以刺激生产,增加部分就业,并给大企业保障的利润和军火销售市场,从而延缓经济危机的爆发。

6) 主张国家通过调整法定准备率,公开

市场业务,以及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贴现率等积极的货币政策来调节经济。

框架:1、出现背景、需解决什么问题;2、革命内容:对萨伊的否定;开创经济的宏观分析:国家经济干预的主张;3、出现后的影响:对后来经济学说的影响:对西方国家在政策制定和推行上的影响。377 33、简述凡勃伦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分析。426

凡勃伦对资本主义的制度分析包括对“机器使用”和“企业经营”矛盾的分析,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发展趋势的分析。

凡勃伦认为资本主义社会是由“机器利用”和“企业经营”两个基本制度构成的,他们是生产技术制度的私有财产制度演进到当代的具体表现形式,并且都以人类的本能为基础。他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实际就是“企业经营”支配下的“机器利用”,“机器利用”的目的是无限扩大商品生产,“企业经营”的目的是使企业主获得最大利润。这两种制度之间存在矛盾,具体表现为以“机器利用”为特征的现代工业制度本来是能够无限制的扩大商品生产的,但“企业经营”却不顾及社会生产系统所要求的均衡,阻碍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结果是生产和市场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并最终成为资本主义一切矛盾、缺陷根源和基础。对此,他提出了解决这一矛盾的改良方案,即以“技术人员委员会”代替“企业经营”的统治,这也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发展趋势。

现代资本主义制度的矛盾还表现为技术人员和企业家的矛盾。他认为,企业家从事企业经营,他们以追求利润为目的,技术人员从事机器的利用,以扩大生产和促进技术进步为母的,但他们受控于企业家,因此每一个企业家都限制着技术人员的发展,并且造成了现代资本主义的种种矛盾和缺陷。对此,他主张组织“技术人员苏维埃“,把经济的控制权转移到”技术人员苏维埃“手中,以此来代替企业经营。

凡勃伦所考察的“企业经营”对“机器利用“的统治,实际上涉及到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死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这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对生产发展的阻碍作用以及资产阶级的寄生性,他的一系列资本主义改良主义方案有重要的积极意义。凡勃伦的思想成为以加尔布雷斯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派的主要来源。

34、供给学派有哪些共同的看法?447

否定凯恩斯定理,肯定萨伊定理,他们依据萨伊定理,断定供给是实际需求得以维持的唯一源泉,因为积极主张政府不应当刺激需求,而应当刺激供给。

强调国民产量增长率无论是在短期还是长期,都是经济中的劳动和资本的配置的有效利用起主要决定作用。

认为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是政府干预过多,主张国家减少对经济生活的干预,特别是要改变国家干预的的内容和方向,更多的通过减税实行“供给管理“,更多的依靠市场的力量自动调节经济。

采取相对紧缩的货币政策,使货币的供给量的增长和长期的经济增长相适应,为了保证无通货膨胀的经济增长,必须恢复金本位制,只有金本位制才能稳定货币价值。

大幅度的和持续的削减个人所得税和企业所得税,以刺激人们的工作积极性,以及增强储蓄和投资的引诱力。

主张减少失业津贴,以刺激人们更多地寻找工作而不愿长期赋闲,主张削减对劳动就业征收的工薪税,或者削减对增加就业的企业支付补助金,以鼓励增加劳动需求。

总之,供给学派积极主张政府放宽管理经济过多的不必要的法律条例,以增强市场机制的作用。

三、论述题。(每套2题 计30分)

(一) 试述古典经济学的主要贡献。

答:古典经济学使政治经济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把重商主义以来的经济理论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并为以后经济理论的发展奠定了比较坚实的基础。古典经济学进步性的标志主要是:1、把经济理论研究从流通领域转向生产领域;2、开始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内在规律性,并作出了初步的科学分析。

古典经济学以“自然秩序”观点作为思想原则,客观地研究了当时的主要经济问题。其主要贡献是:1、研究了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秩序和规律,提出了“自由放任”的政策主张;探讨了发展市场经济,增加国民财富的富国裕民之道;2、奠定了“劳动价值论”的基础,提出和建立了劳动价值学说;3、不同程度地研究了剩余价值的具体形态,并作出论述;4、试图对社会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进行了初步分析;5、也对分工、货币、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经济危机、国际贸易等理论作了重要论述。古典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来源之一。

(二) 试述古典经济学的基本经济政策主张。

答:古典经济学的基本经济思想是由市场自发起调节作用的经济自由主义。其基本政策主张是自由竞争、自由放任、反对国家干涉私人的经济活动。这既是反对封建主义、又是同重商主义作斗争,同时也反映了上升时期资产阶级的充分自信力。他们往往把自由放任等同于“自然秩序”,认为自由就是自然的,而自然的秩序是符合客观规律的,也是绝对的和永恒的。资本主义自由竞争的经济秩序就恰好是符合客观自然规律的。不过,自由放任的经济自由主义并不是绝对的和永恒的,它的正确性是同具体的历史社会条件联系在一起的。

(三) 试述重农学派思想体系的特点。

答:1、封建性外观。重农学派熟悉的只是旧的封建主义生产方式,所以,重农学派虽然在实质上研究的是新生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反映的是新兴资产阶级利益,但在表面上却有着浓厚的封建外观。

重农学派思想体系的封建性外观表现在:第一,他们的理论反映的是资本主义生产,但是看起来农业资本家却像封建土地所有者的一个佃户。第二,他们的经济政策主张反映的是资产阶级的要求,但是看起来却像是在为封建土地所有者的利益打算。第三,他们既不反对君主,也不反对上帝,也不反对封建土地所有者,看起来他们似乎是封建秩序的维护者。

2、关于自然秩序的思想。

该思想源于神学的“自然法”思想。封建的神学家区分了“上帝的法”和“人为的法”。“上帝的法”就是所谓的“自然法”。重农学派接受了这种思想,认为“自然法”是“上帝制定的最高的法”,“自然秩序”则是上帝为了人们的幸福而根据“自然法”安排的、。最有利的和最根本的社会秩序。“自然秩序”思想是重农学派的基本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自然秩序思想是同法国启蒙思想家的观点在客观上相一致的,他们认为,人类社会和自然界都受“自然秩序”的支配。

(四) 试述魁奈的“纯产品”学说。

答:魁奈的“纯产品”学说是重农主义的理论核心和最基本的问题。重农学派对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分析,就建立在这一基础上。魁奈的所有学说也都是以“纯产品”学说为基础的。

重农学派强调,财富首先是使用价值,是物质。他们研究“纯产品”学说的出发点就是财富。因为财富是物质,那它就只能来源于生产领域。而一切社会经济部门中,又只有农业部门才能生产出物质财富来。因此,只有农业是真正的生产部门,只有农业才能生产出“纯产品”来。这样,“纯产品”学说也就事实上为重农学派的唯一的和一般的剩余价值学说。

魁奈认为“纯产品”就是农产品中扣除生产资料和工资后剩下的部分。也就是说,农业总产品=生产资料+工资+“纯产品”(地租)。

总之,魁奈在“纯产品”学说方面的功绩,就是纠正了重商主义者的流通中产生利润的错误和交换是致富的唯一源泉的观点。

(五) 试述《国富论》的基本思想及结构。

答:《国富论》即《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是斯密的代表作,是其长期酝酿

潜心研究的成果。该书前后共历时27年,该书在经济思想史上占有划时代的重要地位,是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经典性著作。斯密在本书中继承和发展了前人尤其是配第以后的经济研究成果,并把当时的一切经济知识归纳起来,首次创立了系统的古典政治经济学体系。

该书研究的是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它产生及增加的原因:1、斯密认为,国民财富即一国所生产的人均国民收入量,是由生产性劳动创造出来的。生产部门的劳动量是财富的源泉。2、他认为政治经济学的目的就是增进国民财富,增加人民和国家的收入,“富国国裕民”。其办法有两个:A、通过分工,发展和提高劳动生产率;B、通过增加资本,增加从事生产劳动的人数,并增加生产资料,这也就是积累过程。

该书结构上分五篇:1、“劳动生产力增进的原因并论劳动生产物自然而然地分配给各阶级人民的顺序”;2、“论资财的性质及其蓄积用途”;3、“论不同国家中财富的不同发展及政策的影响”;4、“论政治经济学的体系”;5、“论国君或国家的收入”。

《国富论》全书贯穿了自由放任的原则,认为这比国家干预对经济发展更为有利。认为每个人得到了个人利益,国家也就取得了整体利益。这种自由放任思想主要是反对封建的重商主义的。书中还歌颂了分工为基础的工场手工业的优越性。

(六) 试述斯密的分工和交换学说。

答:分工和交换学说是斯密经济理论研究的出发点。斯密认为,分工是提高生产力,发展和增进国民财富的重要途径和主要因素。

斯密认为:1、分工能提高劳动生产率:这是分工的优越性所在。他认为:分工提高劳动生产力的原因在于:A、分工使劳动的技巧增进、促进了操作的专业化、简单化,使工人能很快掌握和提高技术,提高劳动熟练程度;B、分工专业化可节省工种、工序转换的时间;C、分工使操作简化,为那些简化劳动和缩减劳动、提高效率的工具与机械工的发明,创造了有利的条件。2、分工是社会不平等的根源;3、分工产生的原因。斯密认为,

分工是从人的交换本性产生的。4、分工发展的条件。他认为,分工产生后,其发展会受到交换范围的限制。他说:“分工起因于交换能力,分工的程度,因此总要受交换能力大小的限制,换言这,要受市场广狭的限制。”

斯密的论述有一定片面性,只看到分工促进劳动生产力提高没看到劳动生产力的发展也会推动分工的发展。他只从人的本性上去看待分工,而忽视了分工也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这与他的社会历史观有一定联系。但他毕竟强调了分工、强调了分工的客观作用,这在当时是个贡献,是优于重农主义的。

(七) 试述斯密的三个阶段和三种基本收入。

答:斯密在政治经济学史上第一次正确的论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认为资

本主义社会存在着工人阶级、资产阶级和地主阶级三个基本阶级。他打破了重农学派阶级划分的部门界限,依据经济地位和收入状况来划分阶级。这是一种很大的进步。斯密的划分基本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状况。阶级划分是斯密分配理论展开的前提条件。

依据阶级划分,他把社会产品相应地分为工资、利润和地租三部分,并指出工资、利润和地租是社会的基本收入。他还指出工资、利润和地租是社会的基本收入。斯密以劳动价值学说为基础,论述了三种收入,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内在联系,并在特定形式上,接近于认识剩余价值的来源美味可口。可以说分配问题是斯密全部经济理论的核心。但另一方面,由于斯密的收入价值论,使斯分配论的阐述又含有表面的、错误的因素,从而为以后的一些类似观点提供了理论渊源。

(九)、试述马歇尔经济理论体系的特点。

答:马歇尔经济理论体系的特点主要是综合性,这贯穿其理论体系的始终。该体系是经济思想史上各种学派理论的另一次更大的综合。他把供求论、生产费用论、资本生产力论和节欲论等旧理论,同边际效用论、社会达尔文主义等新理论结合起来,综合为一个集各种子经济之大成的体系。具体说来,具有如下特点:

1、以心理分析为基础。马歇尔认为,经济学说是要研究人类行为的动机。人类的动机分为:追求满足和避免牺牲两种。这可以成为制约经济活动的阻力。2、赞成渐进的社会改良主义。他认,就人类的心理来说,也是一种渐进的演化发展过程,决不是突变和飞跃的变化过程,因此,经济也决不能飞跃。3、他强调所谓“连续原理”,认为各种经济现象间没有明显和严格的区分,只有连续的数量关系。4、强调“边际增量”分析方法。他认为“在精神和物质世界中,我们对自然的观察,与总数量的关系没有与增加量的关系那样大”。因此,应当注重增量分析。5、强调“均衡”分析,主要是运用局部均衡分析方法。马歇尔认为,各种经济指标的数量都是通过各自有关要素的边际增量达到均衡来决定的。6、强调静态分析。假定所分析的经济关系和有关环境保持不变,能过分析价格、商品供给等认为静态下,生产、消费、分配、交换的一般条件是不变的,以此来说明经济的稳定性。

马歇尔对现代西方经济学的重要贡献之一是提出了不完全竞争问题,并作了初步论述,而关于在需求规律、需求弹性的论述也是他后来对经济学所作的贡献。由于马歇尔学说的巨大影响,形成了在经济思想史占有重要地位和影响的剑桥学派。

(十). 试述马尔萨斯有效需求不足危机论。

答:(1)马尔萨斯认为经济危机的产生存在必然性,他所提出的理论被称为有效需求不足危机论。

(2)根据马尔萨斯的看法,生产与消费或供给与需求的关系是生产发展的条件。在这种关系中,如果发生有效需求(即有购买欲望又有购买能力)不足,就会出现生产普遍过剩的经济危机。

(3)马尔萨斯批评李嘉图、萨伊否认普遍生产过剩危机的观点。马尔萨斯认为商品并不都是和商品交换,很多商品还和生产性劳动或私人服务交换。在这些交换中不一定总

能保持平衡。在他看来,生产与消费或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平衡主要是产品顺利实现的问题,或者说是利润实现的问题。利润是在交换中生产的,是商品售价和生产成本之间的差额。

(4)资本主义生产为了顺利进行,必须维持足够的“有效需求”也即必须使消费者有足够的购买力。如果资本积累过快,商品生产超过它们所必需的购买力的增加,就会导致“有效需求”相对缺乏,从而产生普遍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因此,他主张扩大和刺激地主等不生产阶级的消费。

(十一)试述斯密的经济自由主义。(13分)

1)经济自由主义是贯穿于斯密经济政策观点始终的一个统一的思想。“自由放任”是其经济政策的基本原则和中心思想。“自由放任”的具体表现就是“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

2)斯密的经济自由主义思想是以“经济人”的假设为前提的,认为人们的经济活动是出自人的利己本性或人类交换倾向的,每个人追求个人利益,自然地会给全社会带来普遍的利益。

3)斯密提出了实行自由放任的一些具体建议:劳动力买卖自由、土地买卖自由、国内贸易自由,对外贸易自由。

4)斯密主张经济自由主义,但他并不反对在特定条件下进行国家干预。


相关内容

  • 宪法(习题及参考答案)
  • 第一章 宪法总论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宪法是国家根本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下列有关宪法法律效力的哪一项表述是正确的?( )(国家司法考试) A .在不成文宪法的国家中,宪法的法律效力高于其他法律 B .在我国,任何法律法规都不得与宪法规范.宪法基本原则和宪法精神相抵触 C . ...

  • 北师大真题
  • 北京师范大学2006年中国通史考研试题[历史系] 中国通史 一,名词解释(5分×8=40分) 1, 红山文化 2, 伦台诏 3, 驿传 4, 子口税5, 光绪皇帝6,法币7, 高等院校院系调整 8, 农业发展四十条 二,简答题(10分×3=30分) 1,评述两税法. 2, 简单论述二十世纪30年代的 ...

  • 2016年北京城市学院考研内部信息
  • 2016 年北京城市学院考研内部信息 一.2016年北京城市学院简介 北京城市学院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成立的一所综合性普通高校,具有颁发国家承认的研究生.本科学历学位资格,学校同时举办专科高等职业教育和外国留学生教育.成人继续教育. 北京城市学院创建于1984年,是新中国第一所实行公有民办体制的新型高 ...

  • [内部资料]2018年北京邮电大学公共管理专业考研历年真题
  • 2017年北京邮电大学公共管理专业考研复习指导 -招生报考信息独家资料 专业课辅导 育明教育你值得选择 本文目录 一.北京邮电大学2017年公共管理学院硕士招生专业目录 二.北京邮电大学公共管理专业历年复试分数线.招生报考信息 三.北京邮电大学公共管理专业考研权威参考用书以及解析 四.北京邮电大学公 ...

  • 2016北大中文系考研复习计划
  • 2016北大中文系考研复习计划 (感谢凯程罗老师对本文的有益指导.) 关于我的复习计划目前暂时是这样的: 关于专业课方面,我认为专业课复习一定要仔细,不要追求太快,要注重效果.应该一门一门展开,但也要安排时间,一本书一般说来20天也就够了,首先要用五天统一遍,然后用十天系统学习,最后五天巩固.这样经 ...

  • [宪法学]2015年12月期末考试指导
  • 0209<宪法学>2015年12月期末考试指导 一.考试说明: 本课程为闭卷考试,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考试包括以下六种题型: 1.单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 单项选择题重在考察细节,要求考生在全面掌握课程知识点的基础上对重点知识进行深入理解,以在所给选项中选择一项最符 ...

  • 初中历史总复习提纲
  • 16.司马迁的< >是我国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是_________的名言. 21.北魏 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改革家.他的改革,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23.北魏的贾思勰的 ,是我国现存最早的 ...

  •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入学考试试题
  • 2001年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 专业:历史学所有专业 研究方向:历史学所有专业 科目代号:329 考试科目:历史学综合考试 一.名词解释(每题6分,共30分) 1.三省六部制 2.靖难之役 3.<荷马史诗> 4.英法百年战争 5.<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二.简答 ...

  • 上半年普法依法治县工作总结
  • 今年是“四五”普法和依法治县第二个五年规划实施的第五年,我县的普治工作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开放带动、接轨沪杭”战略、“强工业、精农业、扩城市、兴三产”工作重点、创建国家级文明城市和“平安德清”等中心工作,扎扎实实地实施“四五”普法和依法治县第二个五年规划,有效地推进了我县民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