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屈原列传阅读答案

文言文阅读

  豫让者,晋人也,故尝事范氏及中行氏,而无所知名。去而事智伯,智伯甚尊宠之。及智伯伐赵襄子,赵襄子与韩、魏合谋灭智伯,灭智伯之后而三分其地。赵襄子最怨智伯,漆其头以为饮器。豫让遁逃山中,曰:“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说己者容。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雠而死,以报智伯,则吾魂魄不愧矣。”乃变名姓为刑人,入宫涂厕,中挟匕首,欲以刺襄子。襄子如厕,心动,执问涂厕之刑人,则豫让,内持刀兵,曰:“欲为智伯报仇!”左右欲诛之。襄子曰:“彼义人也,吾谨避之耳。且智伯亡无后,而其臣欲为报仇,此天下之贤人也。”卒释去之。

  集居顷之,豫让又漆身为厉,吞炭为哑,使形状不可知,行乞于市。其妻不识也。行见其友,其友识之,曰:“汝非豫让邪?”曰:“我是也。”其友为泣曰:“以子之才,委质而臣事襄子,襄子必近幸子。近幸子,乃为所欲,顾不易邪?何乃残身苦形,欲以求报襄子,不亦难乎!”豫让曰:“既已委质臣事人,而求杀之,是怀二心以事其君也。且吾所为者极难耳!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以事其君者也。”

  既去,顷之,襄子当出,豫让伏于所当过之桥下。襄子至桥,马惊,襄子曰:“此必是豫让也。”使人问之,果豫让也。於是襄子乃数豫让曰:“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雠,而反委质臣於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雠之深也?”豫让曰:“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至於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襄子喟然叹息而泣曰:“嗟乎豫子!子之为智伯,名既成矣,而寡人赦子,亦已足矣。子其自为计,寡人不复释子!”使兵围之。豫让曰:“臣闻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义。前君已宽赦臣,天下莫不称君之贤。今日之事,臣固伏诛,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焉以致报雠之意,则虽死不恨。非所敢望也,敢布腹心!”於是襄子大义之,乃使使持衣与豫让。豫让拔剑三跃而击之,曰:“吾可以下报智伯矣!”遂伏剑自杀。死之日,赵国志士闻之,皆为涕泣。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执问涂厕之刑人     执:捉拿

B.

于是襄子乃数豫让曰   数:列举罪过,指责。

C.

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  众人:像大多数人一样

D.

于是襄子大义之     义:认为……合乎正义

(2)

以下各组句子中,都能直接表明豫让为“义人”的一组是

①去而事智伯,智伯甚尊宠之。

②襄子当出,豫让伏于所当过之桥下。

③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仇而死。

④彼义人也,吾谨避之耳。

⑤既已委质臣事人,而求杀之,是怀二心以事其君也。

⑥臣固伏诛,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焉以致报仇之意,则虽死不恨。

[  ]

A.

②⑤⑥

B.

③⑤⑥

C.

①③⑥

D.

②④⑥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项是

[  ]

A.

豫让漆身为厉,吞炭为哑,残身苦行,宁愿使自己变得面目全非,也不愿用卑劣的方法获得成功,显示出豫让做人的基本准则。

B.

豫让信奉“士为知己者死”的人生信条,智伯对于他有知遇之恩,所以他想方设法要为之复仇。对于这种“义”,赵襄子也是赏识的。?

C.

赵襄子没有被豫让杀死,是因为时刻提防,防范严密。豫让每次行刺都费尽心机,但都被赵襄子及时识破,而且当场被捉拿。

D.

豫让最后一次行刺赵襄子以失败收场,赵襄子没有再次赦免他,但还是同意了他“请君之衣而击之”的要求,满足了他以这一特殊形式回报智伯的愿望。

(4)

把下列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史记·屈原列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以事其君者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今日之事,臣固伏诛,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焉以致报雠之意,则虽死不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答案:

答案:1.C;2.B;3.C;解析:

(1)

众人:名词作状语,像对待一般人一样。

(2)

①是智伯对豫让的态度②是交待豫让行刺前埋伏的处所④是间接表现,是赵襄子的评价

(3)

“时刻提防,防范严密”之说缺乏依据。

(4)

  答案:(1)(3分)国君无论愚笨或明智、贤明或昏庸,没有不想求得忠臣来为自己服务,选拔贤才来辅助自己的。(无:无论;(1分)忠:忠臣;(1分)句子通顺(1分))

  (2)(3分)可是我之所以选择这样的做法,就是要使天下后世的那些怀着异心侍奉国君的臣子感到惭愧!”(“所以……者”表原因;(1分)“愧……也”应作使动处理;(1分)句子通顺(1分))

  (3)(4分)今天的事,我本当受死罪,但我希望能得到您的衣服刺它几下,这样也就达到我报仇的意愿了,那么,即使死了也没有遗憾了。(伏诛:受死罪;(1分)焉:作代词,这样;(1分)恨:遗憾;(1分);句子通顺(1分))

  译文:

  豫让,是晋国人,以前曾经侍奉范氏和中行氏两家大臣,没什么名声。他离开那里去奉事智伯,智伯特别地尊重宠幸他。等到智伯攻打赵襄子时,赵襄子和韩、魏合谋灭了智伯;消灭智伯以后,三家分割了他的国土。赵襄子最恨智伯,就把他的头盖骨漆成饮具。豫让潜逃到山中,说:“哎呀!好男儿可以为了解自己的人去死,好女子应该为爱慕自己的人梳妆打扮。现在智伯是我的知己,我一定替他报仇而献出生命,用以报答智伯,那么,我就是死了,魂魄也没有什么可惭愧的了。”于是更名改姓,伪装成受过刑的人,进入赵襄子宫中修整厕所,身上藏着匕首,想要用它刺杀赵襄子。赵襄子到厕所去,心一悸动,拘问修整厕所的刑人,才知道是豫让,衣服里面还别着利刃,豫让说:“我要替智伯报仇!”侍卫要杀掉他。襄子说:“他是义士,我谨慎小心地回避他就是了。况且智伯死后没有继承人,而他的家臣想替他报仇,这是天下的贤人啊。”最后还是把他放走了。

  过了不久,豫让又把漆涂在身上,使肌肤肿烂,像得了癞疮,吞炭使声音变得嘶哑,使自己的形体相貌不可辨认,沿街讨饭。就连他的妻子也不认识他了。路上遇见他的朋友,辨认出来,说:“你不是豫让吗?”回答说:“是我。”朋友为他流着眼泪说:“凭着您的才能,委身侍奉赵襄子,襄子一定会亲近宠爱您。亲近宠爱您,您再干您所想干的事,难道不是很容易的吗?何苦自己摧残身体,丑化形貌,想要用这样的办法达到向赵襄子报仇的目的,不是更困难吗?”豫让说:“托身侍奉人家以后,又要杀掉他,这是怀着异心侍奉他的君主啊。我知道选择这样的做法是非常困难的,可是我之所以选择这样的做法,就是要使天下后世的那些怀着异心侍奉国君的臣子感到惭愧!”

  豫让说完就走了,不久,襄子正赶上外出,豫让潜藏在他必定经过的桥下。襄子来到桥上,马受惊,襄子说:“这一定是豫让。”派人去查问,果然是豫让。于是襄子就列举罪过指责他说:“您不是曾经侍奉过犯氏、中行氏吗?智伯把他们都消灭了,而您不替他们报仇,反而托身为智伯的家臣。智伯已经死了,您为什么单单如此急切地为他报仇呢?”豫让说:“我侍奉范氏、中行氏,他们都把我当作一般人看待,所以我像一般人那样报答他们。至于智伯,他把我当作国士看待,所以我就像国士那样报答他。”襄子喟然长叹,流着泪说:“哎呀,豫让先生!您为智伯报仇,已算成名了;而我宽恕你,也足够了。您该自己作个打算,我不能再放过您了!”命令士兵团团围住他。豫让说:“我听说贤明的君主不埋没别人的美名,而忠臣有为美名去死的道理。以前您宽恕了我,普天下没有谁不称道您的贤明。今天的事,我本当受死罪,但我希望能得到您的衣服刺它几下,这样也就达到我报仇的意愿了,那么,即使死了也没有遗恨了。我不敢指望您答应我的要求,我还是冒昧地说出我的心意!”于是襄子非常赞赏他的侠义,就派人拿着自己的衣裳给豫让。豫让拔出宝剑多次跳起来击刺它,说:“我可用以报答智伯于九泉之下了!”于是以剑自杀。自杀那天,赵国有志之士听到这个消息,都为他哭泣。

文言文阅读

  豫让者,晋人也,故尝事范氏及中行氏,而无所知名。去而事智伯,智伯甚尊宠之。及智伯伐赵襄子,赵襄子与韩、魏合谋灭智伯,灭智伯之后而三分其地。赵襄子最怨智伯,漆其头以为饮器。豫让遁逃山中,曰:“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说己者容。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雠而死,以报智伯,则吾魂魄不愧矣。”乃变名姓为刑人,入宫涂厕,中挟匕首,欲以刺襄子。襄子如厕,心动,执问涂厕之刑人,则豫让,内持刀兵,曰:“欲为智伯报仇!”左右欲诛之。襄子曰:“彼义人也,吾谨避之耳。且智伯亡无后,而其臣欲为报仇,此天下之贤人也。”卒释去之。

  集居顷之,豫让又漆身为厉,吞炭为哑,使形状不可知,行乞于市。其妻不识也。行见其友,其友识之,曰:“汝非豫让邪?”曰:“我是也。”其友为泣曰:“以子之才,委质而臣事襄子,襄子必近幸子。近幸子,乃为所欲,顾不易邪?何乃残身苦形,欲以求报襄子,不亦难乎!”豫让曰:“既已委质臣事人,而求杀之,是怀二心以事其君也。且吾所为者极难耳!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以事其君者也。”

  既去,顷之,襄子当出,豫让伏于所当过之桥下。襄子至桥,马惊,襄子曰:“此必是豫让也。”使人问之,果豫让也。於是襄子乃数豫让曰:“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雠,而反委质臣於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雠之深也?”豫让曰:“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至於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襄子喟然叹息而泣曰:“嗟乎豫子!子之为智伯,名既成矣,而寡人赦子,亦已足矣。子其自为计,寡人不复释子!”使兵围之。豫让曰:“臣闻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义。前君已宽赦臣,天下莫不称君之贤。今日之事,臣固伏诛,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焉以致报雠之意,则虽死不恨。非所敢望也,敢布腹心!”於是襄子大义之,乃使使持衣与豫让。豫让拔剑三跃而击之,曰:“吾可以下报智伯矣!”遂伏剑自杀。死之日,赵国志士闻之,皆为涕泣。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执问涂厕之刑人     执:捉拿

B.

于是襄子乃数豫让曰   数:列举罪过,指责。

C.

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  众人:像大多数人一样

D.

于是襄子大义之     义:认为……合乎正义

(2)

以下各组句子中,都能直接表明豫让为“义人”的一组是

①去而事智伯,智伯甚尊宠之。

②襄子当出,豫让伏于所当过之桥下。

③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仇而死。

④彼义人也,吾谨避之耳。

⑤既已委质臣事人,而求杀之,是怀二心以事其君也。

⑥臣固伏诛,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焉以致报仇之意,则虽死不恨。

[  ]

A.

②⑤⑥

B.

③⑤⑥

C.

①③⑥

D.

②④⑥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项是

[  ]

A.

豫让漆身为厉,吞炭为哑,残身苦行,宁愿使自己变得面目全非,也不愿用卑劣的方法获得成功,显示出豫让做人的基本准则。

B.

豫让信奉“士为知己者死”的人生信条,智伯对于他有知遇之恩,所以他想方设法要为之复仇。对于这种“义”,赵襄子也是赏识的。?

C.

赵襄子没有被豫让杀死,是因为时刻提防,防范严密。豫让每次行刺都费尽心机,但都被赵襄子及时识破,而且当场被捉拿。

D.

豫让最后一次行刺赵襄子以失败收场,赵襄子没有再次赦免他,但还是同意了他“请君之衣而击之”的要求,满足了他以这一特殊形式回报智伯的愿望。

(4)

把下列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史记·屈原列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以事其君者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今日之事,臣固伏诛,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焉以致报雠之意,则虽死不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答案:

答案:1.C;2.B;3.C;解析:

(1)

众人:名词作状语,像对待一般人一样。

(2)

①是智伯对豫让的态度②是交待豫让行刺前埋伏的处所④是间接表现,是赵襄子的评价

(3)

“时刻提防,防范严密”之说缺乏依据。

(4)

  答案:(1)(3分)国君无论愚笨或明智、贤明或昏庸,没有不想求得忠臣来为自己服务,选拔贤才来辅助自己的。(无:无论;(1分)忠:忠臣;(1分)句子通顺(1分))

  (2)(3分)可是我之所以选择这样的做法,就是要使天下后世的那些怀着异心侍奉国君的臣子感到惭愧!”(“所以……者”表原因;(1分)“愧……也”应作使动处理;(1分)句子通顺(1分))

  (3)(4分)今天的事,我本当受死罪,但我希望能得到您的衣服刺它几下,这样也就达到我报仇的意愿了,那么,即使死了也没有遗憾了。(伏诛:受死罪;(1分)焉:作代词,这样;(1分)恨:遗憾;(1分);句子通顺(1分))

  译文:

  豫让,是晋国人,以前曾经侍奉范氏和中行氏两家大臣,没什么名声。他离开那里去奉事智伯,智伯特别地尊重宠幸他。等到智伯攻打赵襄子时,赵襄子和韩、魏合谋灭了智伯;消灭智伯以后,三家分割了他的国土。赵襄子最恨智伯,就把他的头盖骨漆成饮具。豫让潜逃到山中,说:“哎呀!好男儿可以为了解自己的人去死,好女子应该为爱慕自己的人梳妆打扮。现在智伯是我的知己,我一定替他报仇而献出生命,用以报答智伯,那么,我就是死了,魂魄也没有什么可惭愧的了。”于是更名改姓,伪装成受过刑的人,进入赵襄子宫中修整厕所,身上藏着匕首,想要用它刺杀赵襄子。赵襄子到厕所去,心一悸动,拘问修整厕所的刑人,才知道是豫让,衣服里面还别着利刃,豫让说:“我要替智伯报仇!”侍卫要杀掉他。襄子说:“他是义士,我谨慎小心地回避他就是了。况且智伯死后没有继承人,而他的家臣想替他报仇,这是天下的贤人啊。”最后还是把他放走了。

  过了不久,豫让又把漆涂在身上,使肌肤肿烂,像得了癞疮,吞炭使声音变得嘶哑,使自己的形体相貌不可辨认,沿街讨饭。就连他的妻子也不认识他了。路上遇见他的朋友,辨认出来,说:“你不是豫让吗?”回答说:“是我。”朋友为他流着眼泪说:“凭着您的才能,委身侍奉赵襄子,襄子一定会亲近宠爱您。亲近宠爱您,您再干您所想干的事,难道不是很容易的吗?何苦自己摧残身体,丑化形貌,想要用这样的办法达到向赵襄子报仇的目的,不是更困难吗?”豫让说:“托身侍奉人家以后,又要杀掉他,这是怀着异心侍奉他的君主啊。我知道选择这样的做法是非常困难的,可是我之所以选择这样的做法,就是要使天下后世的那些怀着异心侍奉国君的臣子感到惭愧!”

  豫让说完就走了,不久,襄子正赶上外出,豫让潜藏在他必定经过的桥下。襄子来到桥上,马受惊,襄子说:“这一定是豫让。”派人去查问,果然是豫让。于是襄子就列举罪过指责他说:“您不是曾经侍奉过犯氏、中行氏吗?智伯把他们都消灭了,而您不替他们报仇,反而托身为智伯的家臣。智伯已经死了,您为什么单单如此急切地为他报仇呢?”豫让说:“我侍奉范氏、中行氏,他们都把我当作一般人看待,所以我像一般人那样报答他们。至于智伯,他把我当作国士看待,所以我就像国士那样报答他。”襄子喟然长叹,流着泪说:“哎呀,豫让先生!您为智伯报仇,已算成名了;而我宽恕你,也足够了。您该自己作个打算,我不能再放过您了!”命令士兵团团围住他。豫让说:“我听说贤明的君主不埋没别人的美名,而忠臣有为美名去死的道理。以前您宽恕了我,普天下没有谁不称道您的贤明。今天的事,我本当受死罪,但我希望能得到您的衣服刺它几下,这样也就达到我报仇的意愿了,那么,即使死了也没有遗恨了。我不敢指望您答应我的要求,我还是冒昧地说出我的心意!”于是襄子非常赞赏他的侠义,就派人拿着自己的衣裳给豫让。豫让拔出宝剑多次跳起来击刺它,说:“我可用以报答智伯于九泉之下了!”于是以剑自杀。自杀那天,赵国有志之士听到这个消息,都为他哭泣。


相关内容

  •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阅读答案
  • 文言阅读,完成下列各题. 贾生名谊,雒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乃征为廷尉.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 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 ...

  • [屈原贾生列传]阅读答案附译文
  • 屈原贾生列传 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①,而圣君治国累世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者,此不知人之祸也.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 ...

  • 2013元旦答案
  • 语文 摘自<史记选读>的常考疑难文言实词 1.司:掌管.例如:命南正重以司天.(<太史公自序>) 2.绍:继承.例如:绍复先王之大业.(<尚书>) 3.典:①掌管. 例如:典掌机要.(<颜氏家训>) 司马氏世典周史.(<太史公自序>) ②典 ...

  • [屈原贾生列传]汇编
  • <屈原贾生列传>汇编 外汉1012 2010513072 需要加以说明或考辩的: ① 屈原的任职问题. <史记>中称,屈原在楚怀王时任"左徒".左徒究竟是什么职位,通过<屈原贾生 列传>我们并不能很清楚的认识这个职位. ② 起草宪令的问题. & ...

  • 史记•孟尝君列传阅读答案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题. 孟尝君名文,姓田氏.齐王惑于秦.楚之毁,以为孟尝君名高其主而擅齐之权,遂废孟尝君.诸客见孟尝君废,皆去.冯驩乃西说秦王曰:"王亦知齐之废孟尝君乎?使齐重于天下者,孟尝君也.今齐王以毁废之,其心怨,必背齐:背齐入秦,则齐之情,人事之诚,尽委之秦,齐地可得也.君 ...

  • 屈原贾生列传[献疑_]
  • 读<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献疑 汪春泓 内容提要 分析司马迁与屈原.贾谊在思想学术诸方面的歧义,重新思考今本<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之始作俑者,认为此传曾经刘德.刘向等人篡改,所表达的是自己的政治利益诉求,尤其所谓"忠"的概念,屈原因忠而自沉的行为,与司马迁无 ...

  • [屈原列传]教案
  • <屈原列传>教案 秦锁利 授课人 黄永红 教学目的 情感目标: 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能力目标: 学习本文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知识目标:掌握本课的文言常用实词:熟记通假字"离"."反".& ...

  • [文言文化]古代官职升贬的称谓
  • [文言 文化]古代官职升贬的称谓 全国历年高考语文试题中的文言文阅读题多为人物传记,其中往往涉及古代官职升降调动的一些专用词语.正确理解.掌握这些词语,对于疏通文意,培养和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当不无裨益.文言文中涉及古代官职升贬的专用词语有三种情况: 一.用于升职 拜:授予官职.例:诏书特下,拜臣郎 ...

  • 屈原列传教案
  • <屈原列传>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的文言常用实词,熟记通假字"离"."反"."濯"."见"."指"."绌"."质"."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