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道德与市场经济

   

第25卷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Vol.252005年12月      JournalofSouth-CentralUniversityforNationalities(HumanitiesandSocialScience)       Dec.2005

传统道德与市场经济

刘旭华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机械系,湖北武汉430074)

摘 要:每一种经济制度都要求有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规范。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要求道德规范作出相应的转变。比较市场经济所要求的道德规范与传统道德规范正是本文的主题。

关键词:传统道德;市场经济

中图分类号:F7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33X(2005)-0120-02

  每一种经济制度都要求有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规范。我国已基本完成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这必然会引起传统道德规范向一种新型道德规范的转变。这一转变是必然的,在这一转变过程中出现一些道德上的混乱也是必然的。但如果我们清楚市场经济所要求的道德规范的内容,并在道德转型的过程中积极倡导这一新型的道德规范,则会加快由传统道德向新型道德的转换,从而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比较传统道德与市场经济所要求的道德,正是本文的主题。

一、传统道德与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方面

1.竞争意识与礼让。市场经济鼓励竞争,正是通过竞争,淘汰那些效率低的企业,保留那些效率高的企业,从而使资源得到优化配置,提高经济效率,促进经济的发展。

比如,有甲、乙两家企业。在生产相同数量产品的情况下,如果甲企业比乙企业耗费的资源更多,那么让乙企业而不是让甲企业来生产产品对社会来说是更有利的。在市场经济下,由于甲企业耗费的生产要素的数量更多,从而甲企业的生产成本必然更高,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终将会破产、被淘汰。同样,如果乙企业生产的产品是消费者所需要的,而甲企业生产的产品不是消费者所需要的,那么由乙企业而不是由甲企业使用生产要素来生产产品对社会更有利。在市场经济下,由于甲企业生产的产品不是消费者所需要的,会卖不出去、会破产。所以,市场经济正是通过竞争,淘汰落后企业,保留效率高的企业,让有限的资源由那些效率更高的企业来使用,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

然而,在中国长期占统治地位的传统道德规范极力反对竞争。传统道德认为,“人之所以为人者,让也”,相反,“无辞让之心,非人也”。认为要实现礼义名分制度下社会人伦经济关系的和谐,关键在于“礼让,不争”。“致让”,“以去争也”。被视为“礼仪之邦”的中国社会,在这种伦理道德观念的支配下,长期以中庸作为人们的处事原则,特别是在长期的计划经济的束缚下,那种“与事无争”、“吃大锅饭”的依赖思想在人们心理积淀很深,扼

杀了人类本身应有的竞争意识。

传统道德中的礼让与市场经济的竞争要求是不相容的。随着改革带来的市场经济的发展,强烈的竞争意识冲击着“礼让”、“辞让”,使人们敢想、敢干,为市场经济注入了生机和活力。可见,没有竞争,就没有市场经济,没有竞争,就没有社会的发展。

2.按要素分配与“平均主义”思想。市场经济要求按生产要素在生产中贡献的大小分配。只有按要素在生产中贡献的大小分配产品,才能促使各生产要素的所有者积极地把所拥有的生产要素投入到生产中去,促进经济的发展。同时,按要素在生产中贡献的大小进行分配,也能改善资源配置效果,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一种要素相对稀缺,这种要素的边际产品会较高,在竞争性市场中,企业使用这种要素必须向要素的所有者支付较高的报酬,从而鼓励企业节约这种要素的使用,用相对充足的要素代替这种相对稀缺的要素的使用,使资源得到较好的配置。可见,按要素在生产中贡献的大小进行分配产品,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

中国传统的道德观念“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平均主义思想是与市场经济的要求背道而驰的。如上所述,平均主义不利于生产要素的所有者积极地把所拥有的生产要素投入到生产中去,不利于企业节约相对稀缺的要素的使用,不利于资源的最优配置,从而也就不利于经济的发展。

3.市场经济的义利观与传统的义利观。市场经济,是通过市场这一“看不见的手”,使人们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也为他人谋得福利,从而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正是肯定和鼓励人们追求自身利益,利用人们追求自身利益这一强有力的机制,促进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否认人们对自身利益的追求,也就否认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

然而,传统的道德观,却忽略了对功利的追求。长期以来,“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君子言义,小人言利”等主张从古延续到今天,把“义”和“利”割裂开来,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X

收稿日期:2005-10-20

作者简介:刘旭华(1964—),男,湖北省武汉市人,武汉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研究西方经济学。

第24卷                 刘旭华:传统道德与市场经济                    的禁欲主义思想,抑制人们的物欲。

事实上,追求自身利益是人的天性。市场经济正是利用人的这一天性来促进经济的发展。否认人们对利的追求,一味强调义,势必阻碍经济的发展。

4.传统道德的价值取向与市场经济的价值取向。传统道德在价值取向上重人伦、轻自然,重道德、轻功利,把成为有道德的“君子”、“圣人”作为人生的最高目标,宣扬“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主张“官本位”,把当官入仕作为实现人生价值的唯一途径。

然而,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需要一大批具有经济意识的企业家。传统道德中这种重官轻商的思想不利于经济的发展。

5.传统道德中的中庸思想与市场经济中的创新精神。传统道德以追求和谐为目标,这的确使人们形成了折中平和、节制忍耐、讲究礼仪、协调一致的品质,但也使整齐划一、协调融合成为一种传统。如从现代观点分析,和谐协调就成为一种静止状态,是人们遵从权威的一种行为方式和价值原则。这种行为从本质上是对现状的认可,它促使人们按既存的原则或习惯行事。因此,它缺乏前进和发展的意愿。这种行为模式侧重于个体划一和整体稳定,严重窒息人们改变现状的创造力,压抑人们释放活力去超越别人。长此以往,使人们形成了因循守旧、不思进取、听天由命、安分守己的特性,严重损伤了民族的锐气、活力和创造性,对民族和生产力的发展带来了不良影响。

在市场经济中,企业只有通过创新,才能获得超额利润。追求利润的动机鼓励企业不断创新。对整个社会来讲,也只有通过创新,才能不断提高生产力和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显然,传统道德中中庸保守的思想是与市场经济中对创新的要求不相适应的。

二、传统道德中的言而有信的思想与市场经济的诚信原则相一致,需继承发扬

诚信是中国传统道德的重要内容之一,几千年来,它一直作为基本道德原则,规范着人的行为,调节着人际关系。它的基本含义,《说文解字》解释道:“信,诚也。”“诚,信也”。这就是说,诚信是指诚实不欺,恪守信用。

在孔孟儒学提倡“诚信”的影响下,后代文人学士们也都把“信”作为做人的基本道德起点。如西汉刘安说:“人先信而后求能。”南北朝时刘勰指出:“信者行之基,行者人之本。人参考文献:

[1] 王岗峰.必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寻找新道德的生长点[J].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1997,(4):8-13.

[2] 李尤蓉.市场经济与传统道德[J].宜宾师专学报,1995,(1):

39-41.

[3] 刘笃诚.传统道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J].社会科学研究,

1997,(4):20-22.

[4] 陈多仁.论市场经济条件下传统道德的摒弃与继承[J].甘肃高

师学报,2001,(6):98-100.

[5] 米什金.货币金融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186-196.

[6] 平狄克,鲁宾费尔德.微观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

版社,1997.486-488.

[7] J.E.StiglitzandA.Weiss,1981,Creditrationinginmarkets

withimperfectinformation[J].AmericanEcononicReview,73pp,393-409

非行无以成,行非信无以立。故信之行与人,譬济之须舟也;信之于行,犹舟之待楫也。”这就是说,信是人行为的基石,人要拓展自己的才能,首先应当诚信,真诚待人,言行一致,恪守诺言,如果没有诚信做基础,人即使去“行”也不会成功。

市场经济强调竞争,但是这种竞争是有边界的。这个边界就是以不损害他人利益、以诚实守信为前提,即做到“利己但不损人”。市场经济比以往作何一种经济更需要诚信这一道德规范。

市场经济是一种契约经济、交易经济,在这种经济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更多。由于信息不对称,交易一方往往比另一方掌握的信息更多。凭借着掌握更多的信息,交易的一方可能损害另一方的利益。这种信息不对称会引起两种后果,一是交易之前的逆向选择,二是交易之后的道德风险。逆向选择是指最可能对交易的另一方造成损害的人往往是最积极从事交易的人;道德风险是指,在交易之后,由于信息不对称,交易的一方可能采取损害另一方利益的行为。由于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交易的一方担心另一方会损害自己的利益而不敢进行交易,从而会导致很多有利于双方的交易不能够达成,降低经济效率。

这里略举一例来说明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效率损失。目前在中国,个人和小企业对贷款的需求量很大,银行也有大量闲置的资金需要贷放出去。如果银行能和个人或小企业达成交易,对双方都有利,能优化资金配置,促进经济发展。然而,由于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银行不能识别资金需求方的信用好坏,特别是,中国目前的信用状况不太好,银行担心到期不能收回本金,从而不敢发放贷款。

当一个社会充满欺诈时,经济行为人因担心在交易中自己的利益被他人损害,不敢与他人交易。然而,市场经济本质上是一种交易经济,当交易量大大减少时,经济便无效率可言。诚然,可以通过制定法律,要求交易双方披露真实信息来减少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不利影响。但通过法律形式来解决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影响需要很高的成本,当这种成本大于它带来的收益时,便不会通过法律的形式来解决。因此,通过宣扬诚信的道德规范,用道德来约束交易双方,是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办法之一。

(责任编辑 田 敏)

   

第25卷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Vol.252005年12月      JournalofSouth-CentralUniversityforNationalities(HumanitiesandSocialScience)       Dec.2005

传统道德与市场经济

刘旭华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机械系,湖北武汉430074)

摘 要:每一种经济制度都要求有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规范。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要求道德规范作出相应的转变。比较市场经济所要求的道德规范与传统道德规范正是本文的主题。

关键词:传统道德;市场经济

中图分类号:F7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33X(2005)-0120-02

  每一种经济制度都要求有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规范。我国已基本完成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这必然会引起传统道德规范向一种新型道德规范的转变。这一转变是必然的,在这一转变过程中出现一些道德上的混乱也是必然的。但如果我们清楚市场经济所要求的道德规范的内容,并在道德转型的过程中积极倡导这一新型的道德规范,则会加快由传统道德向新型道德的转换,从而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比较传统道德与市场经济所要求的道德,正是本文的主题。

一、传统道德与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方面

1.竞争意识与礼让。市场经济鼓励竞争,正是通过竞争,淘汰那些效率低的企业,保留那些效率高的企业,从而使资源得到优化配置,提高经济效率,促进经济的发展。

比如,有甲、乙两家企业。在生产相同数量产品的情况下,如果甲企业比乙企业耗费的资源更多,那么让乙企业而不是让甲企业来生产产品对社会来说是更有利的。在市场经济下,由于甲企业耗费的生产要素的数量更多,从而甲企业的生产成本必然更高,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终将会破产、被淘汰。同样,如果乙企业生产的产品是消费者所需要的,而甲企业生产的产品不是消费者所需要的,那么由乙企业而不是由甲企业使用生产要素来生产产品对社会更有利。在市场经济下,由于甲企业生产的产品不是消费者所需要的,会卖不出去、会破产。所以,市场经济正是通过竞争,淘汰落后企业,保留效率高的企业,让有限的资源由那些效率更高的企业来使用,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

然而,在中国长期占统治地位的传统道德规范极力反对竞争。传统道德认为,“人之所以为人者,让也”,相反,“无辞让之心,非人也”。认为要实现礼义名分制度下社会人伦经济关系的和谐,关键在于“礼让,不争”。“致让”,“以去争也”。被视为“礼仪之邦”的中国社会,在这种伦理道德观念的支配下,长期以中庸作为人们的处事原则,特别是在长期的计划经济的束缚下,那种“与事无争”、“吃大锅饭”的依赖思想在人们心理积淀很深,扼

杀了人类本身应有的竞争意识。

传统道德中的礼让与市场经济的竞争要求是不相容的。随着改革带来的市场经济的发展,强烈的竞争意识冲击着“礼让”、“辞让”,使人们敢想、敢干,为市场经济注入了生机和活力。可见,没有竞争,就没有市场经济,没有竞争,就没有社会的发展。

2.按要素分配与“平均主义”思想。市场经济要求按生产要素在生产中贡献的大小分配。只有按要素在生产中贡献的大小分配产品,才能促使各生产要素的所有者积极地把所拥有的生产要素投入到生产中去,促进经济的发展。同时,按要素在生产中贡献的大小进行分配,也能改善资源配置效果,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一种要素相对稀缺,这种要素的边际产品会较高,在竞争性市场中,企业使用这种要素必须向要素的所有者支付较高的报酬,从而鼓励企业节约这种要素的使用,用相对充足的要素代替这种相对稀缺的要素的使用,使资源得到较好的配置。可见,按要素在生产中贡献的大小进行分配产品,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

中国传统的道德观念“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平均主义思想是与市场经济的要求背道而驰的。如上所述,平均主义不利于生产要素的所有者积极地把所拥有的生产要素投入到生产中去,不利于企业节约相对稀缺的要素的使用,不利于资源的最优配置,从而也就不利于经济的发展。

3.市场经济的义利观与传统的义利观。市场经济,是通过市场这一“看不见的手”,使人们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也为他人谋得福利,从而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正是肯定和鼓励人们追求自身利益,利用人们追求自身利益这一强有力的机制,促进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否认人们对自身利益的追求,也就否认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

然而,传统的道德观,却忽略了对功利的追求。长期以来,“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君子言义,小人言利”等主张从古延续到今天,把“义”和“利”割裂开来,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X

收稿日期:2005-10-20

作者简介:刘旭华(1964—),男,湖北省武汉市人,武汉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研究西方经济学。

第24卷                 刘旭华:传统道德与市场经济                    的禁欲主义思想,抑制人们的物欲。

事实上,追求自身利益是人的天性。市场经济正是利用人的这一天性来促进经济的发展。否认人们对利的追求,一味强调义,势必阻碍经济的发展。

4.传统道德的价值取向与市场经济的价值取向。传统道德在价值取向上重人伦、轻自然,重道德、轻功利,把成为有道德的“君子”、“圣人”作为人生的最高目标,宣扬“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主张“官本位”,把当官入仕作为实现人生价值的唯一途径。

然而,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需要一大批具有经济意识的企业家。传统道德中这种重官轻商的思想不利于经济的发展。

5.传统道德中的中庸思想与市场经济中的创新精神。传统道德以追求和谐为目标,这的确使人们形成了折中平和、节制忍耐、讲究礼仪、协调一致的品质,但也使整齐划一、协调融合成为一种传统。如从现代观点分析,和谐协调就成为一种静止状态,是人们遵从权威的一种行为方式和价值原则。这种行为从本质上是对现状的认可,它促使人们按既存的原则或习惯行事。因此,它缺乏前进和发展的意愿。这种行为模式侧重于个体划一和整体稳定,严重窒息人们改变现状的创造力,压抑人们释放活力去超越别人。长此以往,使人们形成了因循守旧、不思进取、听天由命、安分守己的特性,严重损伤了民族的锐气、活力和创造性,对民族和生产力的发展带来了不良影响。

在市场经济中,企业只有通过创新,才能获得超额利润。追求利润的动机鼓励企业不断创新。对整个社会来讲,也只有通过创新,才能不断提高生产力和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显然,传统道德中中庸保守的思想是与市场经济中对创新的要求不相适应的。

二、传统道德中的言而有信的思想与市场经济的诚信原则相一致,需继承发扬

诚信是中国传统道德的重要内容之一,几千年来,它一直作为基本道德原则,规范着人的行为,调节着人际关系。它的基本含义,《说文解字》解释道:“信,诚也。”“诚,信也”。这就是说,诚信是指诚实不欺,恪守信用。

在孔孟儒学提倡“诚信”的影响下,后代文人学士们也都把“信”作为做人的基本道德起点。如西汉刘安说:“人先信而后求能。”南北朝时刘勰指出:“信者行之基,行者人之本。人参考文献:

[1] 王岗峰.必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寻找新道德的生长点[J].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1997,(4):8-13.

[2] 李尤蓉.市场经济与传统道德[J].宜宾师专学报,1995,(1):

39-41.

[3] 刘笃诚.传统道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J].社会科学研究,

1997,(4):20-22.

[4] 陈多仁.论市场经济条件下传统道德的摒弃与继承[J].甘肃高

师学报,2001,(6):98-100.

[5] 米什金.货币金融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186-196.

[6] 平狄克,鲁宾费尔德.微观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

版社,1997.486-488.

[7] J.E.StiglitzandA.Weiss,1981,Creditrationinginmarkets

withimperfectinformation[J].AmericanEcononicReview,73pp,393-409

非行无以成,行非信无以立。故信之行与人,譬济之须舟也;信之于行,犹舟之待楫也。”这就是说,信是人行为的基石,人要拓展自己的才能,首先应当诚信,真诚待人,言行一致,恪守诺言,如果没有诚信做基础,人即使去“行”也不会成功。

市场经济强调竞争,但是这种竞争是有边界的。这个边界就是以不损害他人利益、以诚实守信为前提,即做到“利己但不损人”。市场经济比以往作何一种经济更需要诚信这一道德规范。

市场经济是一种契约经济、交易经济,在这种经济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更多。由于信息不对称,交易一方往往比另一方掌握的信息更多。凭借着掌握更多的信息,交易的一方可能损害另一方的利益。这种信息不对称会引起两种后果,一是交易之前的逆向选择,二是交易之后的道德风险。逆向选择是指最可能对交易的另一方造成损害的人往往是最积极从事交易的人;道德风险是指,在交易之后,由于信息不对称,交易的一方可能采取损害另一方利益的行为。由于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交易的一方担心另一方会损害自己的利益而不敢进行交易,从而会导致很多有利于双方的交易不能够达成,降低经济效率。

这里略举一例来说明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效率损失。目前在中国,个人和小企业对贷款的需求量很大,银行也有大量闲置的资金需要贷放出去。如果银行能和个人或小企业达成交易,对双方都有利,能优化资金配置,促进经济发展。然而,由于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银行不能识别资金需求方的信用好坏,特别是,中国目前的信用状况不太好,银行担心到期不能收回本金,从而不敢发放贷款。

当一个社会充满欺诈时,经济行为人因担心在交易中自己的利益被他人损害,不敢与他人交易。然而,市场经济本质上是一种交易经济,当交易量大大减少时,经济便无效率可言。诚然,可以通过制定法律,要求交易双方披露真实信息来减少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不利影响。但通过法律形式来解决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影响需要很高的成本,当这种成本大于它带来的收益时,便不会通过法律的形式来解决。因此,通过宣扬诚信的道德规范,用道德来约束交易双方,是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办法之一。

(责任编辑 田 敏)


相关内容

  • 中国传统道德在新时期的价值研究
  • 中国传统道德在新时期的价值研究 学生:姚林虎 班级:非师一班 学号:2220113182学院10049 学院:地理科学 摘要:中国正处于经济体制转型时期,由于一些人对道德水准的迷惘,道德评价标准的失衡,从而导致了某些社会遗德缺失现象的出现.解决连德缺失问题,应加强对优良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中华名族 ...

  • 现代道德建设的传统文化缺失
  • 第36卷 V01.36 第6期 No.6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HENAN 2009牟11月 Nov.2009 NoRMALUNIVERSITY 现代道德建设的传统文化缺失 刘巧凤 (河南师范大学青少年问题研究中心,河南新乡453007) 摘要:社会转型引发了现代道德 ...

  • 论弘扬优秀传统道德对当前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性
  • 论弘扬优秀传统道德对当前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性 南安市延平中学 黄长顺 【摘 要】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育成熟,大力弘扬优秀传统道德,全面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是我们唯一可走之路。本文想就弘扬优秀传统道德与当前学校德育的关系谈几点粗浅的理解,说明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学校德育工作中大力弘扬民族优秀传统道德,培 ...

  • 传统道德观与现代化的联系
  • 传统道德观与现代化的联系 摘要: 中国传统道德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与现代化的建设密不可分.传统道德有精华有糟粕,对现代化建设的作用也是不一而论,本文主要从利弊两面分析它们的关系,并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传统文化 传统道德 儒家 现代化 正文: 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道德观主要是指以儒家为正统 ...

  •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主题征文: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主题征文: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主题征文: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摘要:本文论述了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现实意义,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有助于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有利于建设新道德,有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继而就践行社会主义核 ...

  • 中国古代道德教育的启示
  • 道德教育研究 中国古代道德教育的启示 屈彩霞 丰向日 (山西师范大学) [摘要]中国古代道德教育的成功之处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以宗法等级的社会结构为基础,二 是重视继承传统.当前的思想道德教育要把握时代社会特点,不断汲取传统中有益的营养,以传统的智慧解决中小学道德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道德 ...

  • 大学[思修]第四章参考题
  • 第四章 加强道德修养 锤炼道德品质 一.单项选择题 1.道德的功能是指道德作为社会意识的特殊形态对于社会发展所具有的功效和能力.道德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其中反映社会现实特别是反映社会经济关系的功效和能力是道德的( B ) A. 调节功能 B. 认识功能 C. 教育功能 D. 评价功能 2.重视道德修养 ...

  • 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论文
  • 加强道德修养 锻炼道德品质 大学时期是人生道德意识形成.发展和成熟的一个重要阶段,在这个时期形成的思想道德观念对我们的一生都有着深远的影响.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做一个知荣辱.讲道德的人,是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也是大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大学生要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 ...

  • 传统文化中的诚信内涵维护机制及局限
  • 传统文化中的诚信内涵维护机制及局限 摘要:诚信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基础,也是企业诚信文化的道德基础.诚信是一种维持社会整体正常秩序和个体正当合法利益的社会道德规范,对于社会生活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古往今来备受人们的关注与推崇.在经济全球一体化以及多元文化并存的时代,诚信的内涵已经远远超越了传统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