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性理论与教育的复杂性研究

2007年第11期(总第334期)

教育研究

EDUCA TIONAL  RESEARCH

No. 11,2007General ,No. 334

复杂性理论与教育的复杂性研究

司晓宏 吴东方

  [摘 要] , 、唯一性、单

向度、、开放性、多元性、发展性和非线, 从事具有复杂性的教育学研究。在这一点上, 为我们开启了一扇光明之门。

[关键词] 教育学研究; 方法论; 思维模式; 理性主义[作者简介] 司晓宏, 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喀什师范学院副院长; 吴东方, 陕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 (西安 710062)

马赫的“思维经济性”原则来概括就是“:科学家们

一、“简单性”抑或“复杂性”———人类

思维模式的变与不变

复杂性哲学和复杂性研究的提出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开辟了一条蹊径, 使得我们能够以一种全新的、复杂性的视角来重新认识我们所“熟知、熟悉”的人类世界。这一研究思路和方式更为适宜于被以研究人类复杂教育现象为对象的教育学所采纳。

17世纪, 伴随着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 自然

应该尽可能用最简单的概念和最基本假设来解释

①牛顿在现象多样的自然世界。”《自然哲学的数②爱学原理》一书中指出“:自然界是最简单的。”

因斯坦也认为, 真实的自然界是一个简单的自然界“:自然规律的简单性也是一种客观事实, 而且正确的概念体系必须使这种简单的主观方面和客

③著名的观方面保持平衡。”“奥卡姆剃刀原理”更

是简单性思维模式的一种体现———“如无需要, 毋

④简单性原则和方法确有其认识和需增加实质”。

解决问题的功效, 也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理性所能触及到的现象的深度。但是, 这种普遍性、还原性、线性和可逆性的思维模式由于其认识范围上的有限性与认识事物的相对静止性, 不可避免地打上了片面性的烙印。因为现象世界的复杂性以及影响事物发展因素的多样性, 使得人们在认识过程中常常不能把影响事物发展的初始条件因素群、过程因素群、结果因素群等化约为某一种统一的因素, 概括为一个共同的本质, 更不能为了确定一个主导的因素而忽视或者低估了其他因素的作用。

基于对简单性思维模式的局限性和弊端的认识, 法国哲学家埃德加・莫兰明确提出了“复杂性科学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以牛顿“三大力学定律”为核心的描述自然界现象的静态物理世界观的诞生, 极大地增进了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这种经典的科学理性主义的认识观认为:人类可以通过归纳的方法、演绎的方法、实证的方法、数理统计的方法去认识和捕捉藏匿于大量现象和事件堆砌之下的事物的本质与规律, 并信奉复杂的是纷繁的现象, 简单的是事物的本质, 本质和规律是不变的, 只要一经掌握就可以普遍指导人们对现象世界的认识。理性主义科学观的问世, 使得自然科学研究在认识论上始终贯穿着一种简单性的思维模式和原则, 用实证主义哲学家

研究”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复杂的东西不能用一个关键词(概念) 来概括, 不能归结为一条规律, 也不

⑤莫兰认为, 世界的存能化归为一个简单的思想。

在既不可能是纯粹有序的, 也不可能是纯粹无序

的, 因为在一个只有无序性的世界里任何事物都将化为乌有而不可能存在, 而在一个只有有序性的世界里万物将一成不变, 不会有新的东西发生。所以, 世界的基本性质是有序性和无序性的交混,

⑥德国物理而这正构成了事物“复杂性”的基础。学家克劳修斯提出了著名的“热力学第二定律”,

认为其他形式的能量都可以完全地相互转换, 而⑦量。为能量、, 意味着世界的深层潜存着自发的无序化倾向。莫兰和克劳修斯的研究结果使得过去那种严格意义上的“决定论”的理论系统和思维模式受到了挑战。在现代科学研究的过程中, 人们不断发现, 无论是宇宙的起源、生命的律动、社会的发展以及微观世界的奥秘机理都存在着简单性思维模式所无法企及和解决的复杂现象。彭家勒指出“:基本现象的简单性再次隐藏在可观察的总现象的复杂性下面, 但是这种简单性本身只是表面的, 它隐藏着极其复杂的机

⑧制。”

复杂性理论及研究方法的提出, 使线性的因果认识论以及普适性、还原性的认识思路与研究视角正在经历着改变和消解。诚如普里戈金所言“:我们对自然的看法正经历着一个根本性的转⑨变, 即转向多重性、暂时性和复杂性。”

⑩近现科学能否成为一个独立学科的主要标准。

代以来“, 科学性”“、实证性”已俨然成为各门社会学科能否独立的图腾标志, 这不仅表现在所有人

文社会科学名称的确立都要冠以“科学”二字, 而且在其研究方法以及结论的运用上也都要凸显理性主义和实证主义的特征, 以至于人们认为似乎只有自然科学“化”了的人文社会科学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科学, 才能有资格在“科学”之苑中取得一席之地, 否则其“科学性”和“真伪, , , , 都决定了这种简单性、线性的思维模式在其研究领域中的应用具有明显的局限性和非普适性, 尤其是人类社会中价值因素的融入、利益关系的交锋、情感意志的裹挟等, 都为其带来了浅层现象世界和深层理念世界的复杂发展与变化。换言之, 由于人文社会现象具有非线性、不可逆性、偶发性以及有序性与无序性相结合、理性与非理性相结合的混沌性特征, 因而对其本质和规律的揭示, 就绝不可能单一地运用理性主义的“简单性”思维模式来解决。

叶澜教授认为“: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更

ϖλ 事新再生系统, 可能是人世间复杂问题之最。”实上, 在教育系统内部存在着影响目的选择、过程

实施、结果实现的多因素、多样态和非线性、不可逆的基本特征, 这一切都使得“复杂性”成为教育系统中的本然存在特性和基本存在样态。循此出发, 对复杂的教育现象进行研究, 就绝不能单一地运用简单性、单向性和线性的思维模式, 而应充分借鉴和应用复杂性研究的思维模式与研究思路。

教育学学科从诞生之初就在不断地寻求着对教育世界实然状态和应然状态最归于本真的认识, 以期实现对教育实践的有效指导和干预———尽管这种努力直到今天依然是前路迢迢。在教育科学刚刚脱离哲学母体开始演变为一门独立学科之初, 正是自然科学迅猛发展、方兴未艾之际。以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为代表的示范性学科的发展成就, 极大地推动了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广度与深度, 并深远地影响了教育学的发展进程。教育学者们为了寻求教育学的科学立场和学术规范, 为了能够争取到在科学圣坛上的“入场二、复杂性理论为教育学研究打开了一种新视域

与自然现象相比较, 作为在人类演进过程中所产生的种种人文社会现象则更不是简单性思维

原则与思维方式所能够认识和解决的。由于受自然科学简单性、普适性、还原性、定量化和实证化观念的影响, 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体系最初也是按照自然科学的理性主义思维方式建立起来的。孔德在创建社会学和实证哲学的过程中直接将实证的原则和方法引入到社会学研究之中, 认为普适性、还原性和确定性是判定人文社会

券”和“话语权”, 也企图以自然科学的研究范式及其方法来规范和构建本学科的研究思路与理论体系, 这使得科学理性主义、实证主义的思潮在教育理论研究中得到了极度的强化和膨胀。人们期望能够寻求出化繁为简、简单明了的教育本质和规律。然而, 他们发现, 自然科学研究范式的应用并没有能够达到所预期的对教育世界本真认识的目的, 并且也未能给教育科学带来与其他学科同等的学术地位。迄今为止, 教育学依然被其他学科视为没有独立的话语体系和学科“个性”, 其现状正如华勒斯坦所言“:教育学是将其他的学科共冶一炉, ωλ 门学科。”ξλ论”。“真”学科? 这种疑惑使得

在20世纪末许多教育学者在论争的过程中认为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已经可以终结了。面对这种境遇, 人们不得不反思导致这种结果出现的原因。毋庸置疑, 反思首先指向了对研究方法论的拷问:我们是否受理性主义追求唯一性、因果性、确定性、简单性思维模式的影响过深, 是否是理性主义简单性、线性化的思维模式和研究趋向把教育学的发展引入了误区、带进了沼泽。

经历了这种反思与批判, 从复杂性视域出发来观照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的构建便自然地成为了一种值得探索的新路径。依据复杂性理论“, 复杂性”既存在于自然科学领域也存在于人文社会科学领域, 然而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作为无机系统(物质、材料) 、有机系统(生物、生命) 和社会系统(社会的组织、结构、制度、文化、意识等) 的混合系统更具有复杂性的机理和特质, 而置于其中的教育系统更是从要素、结构、过程、功能、目的、方法等方方面面显示出了复杂性的特点。一言以蔽之, 教育现象本身的复杂性, 尤其是教育作为事实世界和价值世界的统一性, 决定了复杂性理论和复杂性研究的适用性与合理性。

三、用复杂性理论拓展教育学的研究范式与方法把复杂性理论引入到教育学研究之中, 无论是在整体的认识论上还是在具体的研究方法上都为教育理论的发展带来了一种全新的视野, 开辟

了一条崭新的道路。

(一) 用复杂性理论来革新教育学的研究范式首先, 从复杂性理论出发, 要改变以往教育理论研究过程中追本溯源式的本质主义的思维倾向, 不要强为复杂多变的教育世界寻找一个唯一的、永恒不变的本质或答案, 或发现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规律。实践证明, 那种寻找“阿基米德基点”的思维模式是一个误区, 那种以概念作为体系的原点, , 、确定, 是各种影、和谐与噪声反复交织的复杂过程。这具体表现为, 围绕在学生周围的家庭、社会、学校等诸多因素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均产生着极为广泛、深远、多变的影响, 并呈现出和谐与不和谐、一致与不一致的复杂交混。在这个过程中, 不同的原因可能会导致同一个结果, 同一个原因也可能导致不同的结果。这就要求我们绝不能因循非此即彼、寻求唯一因果关系、追求唯一本质的思维模式, 而应以一种开放的、多元的、整合的、非线性的观念来认识和研究教育现象。埃德加・莫兰说:现实世界的“一个理论不是一个目的地, 它只是一个可能的出发点。一个理论不是一个解决的办法, 它只是处理问题的可能

ψλ 性”。因此, 在教育理论研究中, 我们必须创设一种多元共生的空间地带, 尤其是应该提倡和强化运用各种个性化的理论及描述性的观点来解释和理解纷繁多变的教育现象世界, 力求通过多视角的理论表现和多样性的阐释来对人们的教育实践和教育生活产生积极的启迪与范导作用。

其次, 要重视对个案教育问题的研究。复杂性理论认为, 教育活动尤其是教学过程是一种自组织过程。作为一种自组织, 其间必然存在着有序性的因素, 这种因素有助于建构和形成教育系统的秩序化特征, 并在客观上易于使人们形成较为明确的教育意图、步骤和策略, 但同时, 它又往往会阻止新质教育事物的发生, 并把人们的教育活动局限在一种缺乏创造性的机械运作之中。作为自组织, 教育教学活动过程又必然存在着无序性的因素, 这种因素往往又会破坏教育系统的秩序化特征, 并在客观上易于混淆人们的教育视线,

干扰人们从事教育行动的计划性与目的性, 但同时, 它又容易促使和引发新质教育事物的产生, 并会为人类的教育实践活动提供罕见的机遇。从教育教学活动这种固有的特性出发, 我们在研究教育现象时, 一方面, 要按照线性的观点来观察其中的有序性, 从中寻找规律性、普遍性的东西; 另一方面, 要按照非线性的观点来观察其中的无序性和偶然性, 从中寻找个别化的经验与体会。从目前的研究状况来看, 尤其需要重视对具有无序性特征的教育偶发事件或个案的研究, 因为这种无序性的“噪声”真的奥秘与意蕴。

再次, , 此在程度以及思维的深度, 决定着人类对于教育学的认识和研究能够走多远。海德格尔认为“, 理解是人存在的一种方式”, 并主张从存在论的高度来追寻存在的意义“我们的任务是把在切近的日常生, 活中的这种共同此在的方式从现象上收入眼帘并

ζλ 从存在论上加以适当的解释”。教育学的根本任

务当然也在于此。这种对人的自身存在的价值和意义的理解与关怀正构成了以人为研究对象的教育学的存在之基。从复杂性理论出发, 教育学的研究亟待改变见物不见人, 只问本质、规律而不问意义、价值的研究取向, 而应该更加重视对人的生存论意义上的指向与关怀。

(二) 用复杂性理论改造教育学的具体研究方法

从复杂性理论出发, 教育学在具体的研究方法上不仅要重视实证的、实验的和准确分析的方法, 还要重视“模糊分析”、“价值差异”、“个案研究”等方法的运用; 不仅要善于用冰冷的理智之刀去解剖教育现象, 还需要用满腔的热忱去体会和感悟教育生活。从目前的实际出发, 教育学研究急需强化以下几种研究方法的应用。

1. 重视质的研究方法质的研究方法, 就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 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法, 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 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 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 对其行为和意义建

{λ 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用这种方法研

究教育问题, 就是在教育活动的自然情境之下, 由

研究者对教育现象、教育活动以及教育活动的参与者进行主体间性的诠释和理解, 并进行教育现象意义上的建构。其所实施的情景一定是在完全自然的情境之下, 研究人员应主动融入和参与到被研究者的活动中去, 在活动中通过研究者和被研究者情感的交流与共鸣, 最终达到视域融合、相互理解并共同进行意义的建构。这与自然科学研、自上而下式的, 建立以抽象概念为基础的严密理论体系, 而是在于依据所得出的研究结论去进一步地反思教育实践, 加深对教育实践的认识和理解, 并从中获得一种反思性知识。由于质的研究关注的是教育现象的特殊表现及对现象的深入理解, 因而其研究结果一般不具备定量意义上的“可重复性”与“普适性”。

2. 重视行动研究

行动研究就是实际工作者充当研究者, 选择实际工作问题进行研究, 并在研究的过程中不断地对教育实践作出反思和改进。英国学者艾略特认为“行动研究是对社会情境的研究, , 是从改善社会情景中的行动质量的角度来进行研究的一种

|λ 研究取向。”《国际教育百科全书》对行动研究的

定义是“:由社会情景的参与者为了对所从事的社会或教育实践的理性认识, 为加深对实践活动及其依赖背景的理解所进行的反思研究。”行动研究非常适宜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在教育行动研究中, 被研究者(教师、学校管理人员、学生) 不再是研究的客体, 而成为研究的主体, 通过研究和行动的双重活动, 被研究者将研究中所获得的心得和发现直接用于改造自己的社会实践, 并在这一过程中提高自身改变社会现实的行为能力。行动研究的目的是为了唤醒和增强被研究者的信心与力量, 研究者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的只是一个触媒的作用, 帮助被研究者确认和定义所研究的问题, 并对问题的分析、解决提出自己的思考与建

}λ 议, 供被研究者参考。

3. 重视叙事研究

叙事研究的主要特点是通过对所叙事实的细

致观察来分析和掌握叙事者及其他局内人士观念和行为上的变化, 从中发现经验性的东西。教育叙事研究通常以教育生活中的某个人物或事件为对象, 按照一定的叙事规范和结构, 进行深度的事实描述和广义的意义阐释。叙事研究恢复了教育理论研究中业已失落的对人类经验特别是教师经验的价值重视, 其中凸显的并不是决定论意义上的本质和规律, 而是种种个体性经验的意义与价值。通过叙事既可以使人们向生活世界回归, 重塑个人教育经验的理论价值, 又能够使人们在反思活动中加深对教育的意蕴和意义的理解。叙事研究构成了一种∼ 的理论方式”, λ追寻。

注释:

①张志伟. 西方哲学史[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 748.

④赵敦华. 西方哲学简史[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157.

⑤ψλ 埃德加・莫兰. 复杂思想:自觉的科学[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271、271.

⑥⑦陈一壮. 论法国哲学家埃德加・莫兰的“复杂思想”[J].中南大学学报,2004, (2) .

⑧陈一壮. 埃德加・莫兰的“复杂方法”思想及其在教育领域内的体现[J].教育科学,2004, (4) .

⑨普里戈金. 从混沌到有序[M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7. 26.

⑩赵敦华. [:北京大学出版社,

ϖλ].华东师范大学() , (, 等. 学科・知识・权力[M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 43.

ξλ 唐莹. 元教育学[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159. ζλ 海德格尔. 存在与时间[M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4.

135.

{λ 陈向明. 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12.

|}λ λ 陈向明. 什么是行动研究[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9,

(2) .

②③欧阳康. 复杂性与人文社会科学创新[J].哲学研究,

2003, (7) .

∼λ 丁钢. 教育经验的理论方式[J].教育研究,2003, (2) .

Complexity Theory and Educational Complexity R esearch

S i X i aohong &W u Don g f an g

Abstract :As the educational research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 we need to reflect over the simple , unique , unilateral and linear thinking mode of rationalism , and then replace them by complex , opening , pluralistic , developing and non 2linear concept to examine complex educational phenomenon and educational life so as to undertake educational research with complexity. From this point , the presentation of complexity theory and the coming out of complexity research meth 2od have brought some light to us.

K ey w ords :educational research , methodology , mode of thinking , rationalism

Authors :Si Xiaohong , professor and tutor of doctoral candidates of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 Vice President of Kashi Normal College ; Wu Dongfang , doctoral candidate at Educational Scientific Institute of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Xi ’an 710062)

[责任编辑:杨雅文]

2007年第11期(总第334期)

教育研究

EDUCA TIONAL  RESEARCH

No. 11,2007General ,No. 334

复杂性理论与教育的复杂性研究

司晓宏 吴东方

  [摘 要] , 、唯一性、单

向度、、开放性、多元性、发展性和非线, 从事具有复杂性的教育学研究。在这一点上, 为我们开启了一扇光明之门。

[关键词] 教育学研究; 方法论; 思维模式; 理性主义[作者简介] 司晓宏, 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喀什师范学院副院长; 吴东方, 陕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 (西安 710062)

马赫的“思维经济性”原则来概括就是“:科学家们

一、“简单性”抑或“复杂性”———人类

思维模式的变与不变

复杂性哲学和复杂性研究的提出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开辟了一条蹊径, 使得我们能够以一种全新的、复杂性的视角来重新认识我们所“熟知、熟悉”的人类世界。这一研究思路和方式更为适宜于被以研究人类复杂教育现象为对象的教育学所采纳。

17世纪, 伴随着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 自然

应该尽可能用最简单的概念和最基本假设来解释

①牛顿在现象多样的自然世界。”《自然哲学的数②爱学原理》一书中指出“:自然界是最简单的。”

因斯坦也认为, 真实的自然界是一个简单的自然界“:自然规律的简单性也是一种客观事实, 而且正确的概念体系必须使这种简单的主观方面和客

③著名的观方面保持平衡。”“奥卡姆剃刀原理”更

是简单性思维模式的一种体现———“如无需要, 毋

④简单性原则和方法确有其认识和需增加实质”。

解决问题的功效, 也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理性所能触及到的现象的深度。但是, 这种普遍性、还原性、线性和可逆性的思维模式由于其认识范围上的有限性与认识事物的相对静止性, 不可避免地打上了片面性的烙印。因为现象世界的复杂性以及影响事物发展因素的多样性, 使得人们在认识过程中常常不能把影响事物发展的初始条件因素群、过程因素群、结果因素群等化约为某一种统一的因素, 概括为一个共同的本质, 更不能为了确定一个主导的因素而忽视或者低估了其他因素的作用。

基于对简单性思维模式的局限性和弊端的认识, 法国哲学家埃德加・莫兰明确提出了“复杂性科学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以牛顿“三大力学定律”为核心的描述自然界现象的静态物理世界观的诞生, 极大地增进了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这种经典的科学理性主义的认识观认为:人类可以通过归纳的方法、演绎的方法、实证的方法、数理统计的方法去认识和捕捉藏匿于大量现象和事件堆砌之下的事物的本质与规律, 并信奉复杂的是纷繁的现象, 简单的是事物的本质, 本质和规律是不变的, 只要一经掌握就可以普遍指导人们对现象世界的认识。理性主义科学观的问世, 使得自然科学研究在认识论上始终贯穿着一种简单性的思维模式和原则, 用实证主义哲学家

研究”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复杂的东西不能用一个关键词(概念) 来概括, 不能归结为一条规律, 也不

⑤莫兰认为, 世界的存能化归为一个简单的思想。

在既不可能是纯粹有序的, 也不可能是纯粹无序

的, 因为在一个只有无序性的世界里任何事物都将化为乌有而不可能存在, 而在一个只有有序性的世界里万物将一成不变, 不会有新的东西发生。所以, 世界的基本性质是有序性和无序性的交混,

⑥德国物理而这正构成了事物“复杂性”的基础。学家克劳修斯提出了著名的“热力学第二定律”,

认为其他形式的能量都可以完全地相互转换, 而⑦量。为能量、, 意味着世界的深层潜存着自发的无序化倾向。莫兰和克劳修斯的研究结果使得过去那种严格意义上的“决定论”的理论系统和思维模式受到了挑战。在现代科学研究的过程中, 人们不断发现, 无论是宇宙的起源、生命的律动、社会的发展以及微观世界的奥秘机理都存在着简单性思维模式所无法企及和解决的复杂现象。彭家勒指出“:基本现象的简单性再次隐藏在可观察的总现象的复杂性下面, 但是这种简单性本身只是表面的, 它隐藏着极其复杂的机

⑧制。”

复杂性理论及研究方法的提出, 使线性的因果认识论以及普适性、还原性的认识思路与研究视角正在经历着改变和消解。诚如普里戈金所言“:我们对自然的看法正经历着一个根本性的转⑨变, 即转向多重性、暂时性和复杂性。”

⑩近现科学能否成为一个独立学科的主要标准。

代以来“, 科学性”“、实证性”已俨然成为各门社会学科能否独立的图腾标志, 这不仅表现在所有人

文社会科学名称的确立都要冠以“科学”二字, 而且在其研究方法以及结论的运用上也都要凸显理性主义和实证主义的特征, 以至于人们认为似乎只有自然科学“化”了的人文社会科学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科学, 才能有资格在“科学”之苑中取得一席之地, 否则其“科学性”和“真伪, , , , 都决定了这种简单性、线性的思维模式在其研究领域中的应用具有明显的局限性和非普适性, 尤其是人类社会中价值因素的融入、利益关系的交锋、情感意志的裹挟等, 都为其带来了浅层现象世界和深层理念世界的复杂发展与变化。换言之, 由于人文社会现象具有非线性、不可逆性、偶发性以及有序性与无序性相结合、理性与非理性相结合的混沌性特征, 因而对其本质和规律的揭示, 就绝不可能单一地运用理性主义的“简单性”思维模式来解决。

叶澜教授认为“: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更

ϖλ 事新再生系统, 可能是人世间复杂问题之最。”实上, 在教育系统内部存在着影响目的选择、过程

实施、结果实现的多因素、多样态和非线性、不可逆的基本特征, 这一切都使得“复杂性”成为教育系统中的本然存在特性和基本存在样态。循此出发, 对复杂的教育现象进行研究, 就绝不能单一地运用简单性、单向性和线性的思维模式, 而应充分借鉴和应用复杂性研究的思维模式与研究思路。

教育学学科从诞生之初就在不断地寻求着对教育世界实然状态和应然状态最归于本真的认识, 以期实现对教育实践的有效指导和干预———尽管这种努力直到今天依然是前路迢迢。在教育科学刚刚脱离哲学母体开始演变为一门独立学科之初, 正是自然科学迅猛发展、方兴未艾之际。以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为代表的示范性学科的发展成就, 极大地推动了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广度与深度, 并深远地影响了教育学的发展进程。教育学者们为了寻求教育学的科学立场和学术规范, 为了能够争取到在科学圣坛上的“入场二、复杂性理论为教育学研究打开了一种新视域

与自然现象相比较, 作为在人类演进过程中所产生的种种人文社会现象则更不是简单性思维

原则与思维方式所能够认识和解决的。由于受自然科学简单性、普适性、还原性、定量化和实证化观念的影响, 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体系最初也是按照自然科学的理性主义思维方式建立起来的。孔德在创建社会学和实证哲学的过程中直接将实证的原则和方法引入到社会学研究之中, 认为普适性、还原性和确定性是判定人文社会

券”和“话语权”, 也企图以自然科学的研究范式及其方法来规范和构建本学科的研究思路与理论体系, 这使得科学理性主义、实证主义的思潮在教育理论研究中得到了极度的强化和膨胀。人们期望能够寻求出化繁为简、简单明了的教育本质和规律。然而, 他们发现, 自然科学研究范式的应用并没有能够达到所预期的对教育世界本真认识的目的, 并且也未能给教育科学带来与其他学科同等的学术地位。迄今为止, 教育学依然被其他学科视为没有独立的话语体系和学科“个性”, 其现状正如华勒斯坦所言“:教育学是将其他的学科共冶一炉, ωλ 门学科。”ξλ论”。“真”学科? 这种疑惑使得

在20世纪末许多教育学者在论争的过程中认为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已经可以终结了。面对这种境遇, 人们不得不反思导致这种结果出现的原因。毋庸置疑, 反思首先指向了对研究方法论的拷问:我们是否受理性主义追求唯一性、因果性、确定性、简单性思维模式的影响过深, 是否是理性主义简单性、线性化的思维模式和研究趋向把教育学的发展引入了误区、带进了沼泽。

经历了这种反思与批判, 从复杂性视域出发来观照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的构建便自然地成为了一种值得探索的新路径。依据复杂性理论“, 复杂性”既存在于自然科学领域也存在于人文社会科学领域, 然而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作为无机系统(物质、材料) 、有机系统(生物、生命) 和社会系统(社会的组织、结构、制度、文化、意识等) 的混合系统更具有复杂性的机理和特质, 而置于其中的教育系统更是从要素、结构、过程、功能、目的、方法等方方面面显示出了复杂性的特点。一言以蔽之, 教育现象本身的复杂性, 尤其是教育作为事实世界和价值世界的统一性, 决定了复杂性理论和复杂性研究的适用性与合理性。

三、用复杂性理论拓展教育学的研究范式与方法把复杂性理论引入到教育学研究之中, 无论是在整体的认识论上还是在具体的研究方法上都为教育理论的发展带来了一种全新的视野, 开辟

了一条崭新的道路。

(一) 用复杂性理论来革新教育学的研究范式首先, 从复杂性理论出发, 要改变以往教育理论研究过程中追本溯源式的本质主义的思维倾向, 不要强为复杂多变的教育世界寻找一个唯一的、永恒不变的本质或答案, 或发现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规律。实践证明, 那种寻找“阿基米德基点”的思维模式是一个误区, 那种以概念作为体系的原点, , 、确定, 是各种影、和谐与噪声反复交织的复杂过程。这具体表现为, 围绕在学生周围的家庭、社会、学校等诸多因素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均产生着极为广泛、深远、多变的影响, 并呈现出和谐与不和谐、一致与不一致的复杂交混。在这个过程中, 不同的原因可能会导致同一个结果, 同一个原因也可能导致不同的结果。这就要求我们绝不能因循非此即彼、寻求唯一因果关系、追求唯一本质的思维模式, 而应以一种开放的、多元的、整合的、非线性的观念来认识和研究教育现象。埃德加・莫兰说:现实世界的“一个理论不是一个目的地, 它只是一个可能的出发点。一个理论不是一个解决的办法, 它只是处理问题的可能

ψλ 性”。因此, 在教育理论研究中, 我们必须创设一种多元共生的空间地带, 尤其是应该提倡和强化运用各种个性化的理论及描述性的观点来解释和理解纷繁多变的教育现象世界, 力求通过多视角的理论表现和多样性的阐释来对人们的教育实践和教育生活产生积极的启迪与范导作用。

其次, 要重视对个案教育问题的研究。复杂性理论认为, 教育活动尤其是教学过程是一种自组织过程。作为一种自组织, 其间必然存在着有序性的因素, 这种因素有助于建构和形成教育系统的秩序化特征, 并在客观上易于使人们形成较为明确的教育意图、步骤和策略, 但同时, 它又往往会阻止新质教育事物的发生, 并把人们的教育活动局限在一种缺乏创造性的机械运作之中。作为自组织, 教育教学活动过程又必然存在着无序性的因素, 这种因素往往又会破坏教育系统的秩序化特征, 并在客观上易于混淆人们的教育视线,

干扰人们从事教育行动的计划性与目的性, 但同时, 它又容易促使和引发新质教育事物的产生, 并会为人类的教育实践活动提供罕见的机遇。从教育教学活动这种固有的特性出发, 我们在研究教育现象时, 一方面, 要按照线性的观点来观察其中的有序性, 从中寻找规律性、普遍性的东西; 另一方面, 要按照非线性的观点来观察其中的无序性和偶然性, 从中寻找个别化的经验与体会。从目前的研究状况来看, 尤其需要重视对具有无序性特征的教育偶发事件或个案的研究, 因为这种无序性的“噪声”真的奥秘与意蕴。

再次, , 此在程度以及思维的深度, 决定着人类对于教育学的认识和研究能够走多远。海德格尔认为“, 理解是人存在的一种方式”, 并主张从存在论的高度来追寻存在的意义“我们的任务是把在切近的日常生, 活中的这种共同此在的方式从现象上收入眼帘并

ζλ 从存在论上加以适当的解释”。教育学的根本任

务当然也在于此。这种对人的自身存在的价值和意义的理解与关怀正构成了以人为研究对象的教育学的存在之基。从复杂性理论出发, 教育学的研究亟待改变见物不见人, 只问本质、规律而不问意义、价值的研究取向, 而应该更加重视对人的生存论意义上的指向与关怀。

(二) 用复杂性理论改造教育学的具体研究方法

从复杂性理论出发, 教育学在具体的研究方法上不仅要重视实证的、实验的和准确分析的方法, 还要重视“模糊分析”、“价值差异”、“个案研究”等方法的运用; 不仅要善于用冰冷的理智之刀去解剖教育现象, 还需要用满腔的热忱去体会和感悟教育生活。从目前的实际出发, 教育学研究急需强化以下几种研究方法的应用。

1. 重视质的研究方法质的研究方法, 就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 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法, 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 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 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 对其行为和意义建

{λ 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用这种方法研

究教育问题, 就是在教育活动的自然情境之下, 由

研究者对教育现象、教育活动以及教育活动的参与者进行主体间性的诠释和理解, 并进行教育现象意义上的建构。其所实施的情景一定是在完全自然的情境之下, 研究人员应主动融入和参与到被研究者的活动中去, 在活动中通过研究者和被研究者情感的交流与共鸣, 最终达到视域融合、相互理解并共同进行意义的建构。这与自然科学研、自上而下式的, 建立以抽象概念为基础的严密理论体系, 而是在于依据所得出的研究结论去进一步地反思教育实践, 加深对教育实践的认识和理解, 并从中获得一种反思性知识。由于质的研究关注的是教育现象的特殊表现及对现象的深入理解, 因而其研究结果一般不具备定量意义上的“可重复性”与“普适性”。

2. 重视行动研究

行动研究就是实际工作者充当研究者, 选择实际工作问题进行研究, 并在研究的过程中不断地对教育实践作出反思和改进。英国学者艾略特认为“行动研究是对社会情境的研究, , 是从改善社会情景中的行动质量的角度来进行研究的一种

|λ 研究取向。”《国际教育百科全书》对行动研究的

定义是“:由社会情景的参与者为了对所从事的社会或教育实践的理性认识, 为加深对实践活动及其依赖背景的理解所进行的反思研究。”行动研究非常适宜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在教育行动研究中, 被研究者(教师、学校管理人员、学生) 不再是研究的客体, 而成为研究的主体, 通过研究和行动的双重活动, 被研究者将研究中所获得的心得和发现直接用于改造自己的社会实践, 并在这一过程中提高自身改变社会现实的行为能力。行动研究的目的是为了唤醒和增强被研究者的信心与力量, 研究者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的只是一个触媒的作用, 帮助被研究者确认和定义所研究的问题, 并对问题的分析、解决提出自己的思考与建

}λ 议, 供被研究者参考。

3. 重视叙事研究

叙事研究的主要特点是通过对所叙事实的细

致观察来分析和掌握叙事者及其他局内人士观念和行为上的变化, 从中发现经验性的东西。教育叙事研究通常以教育生活中的某个人物或事件为对象, 按照一定的叙事规范和结构, 进行深度的事实描述和广义的意义阐释。叙事研究恢复了教育理论研究中业已失落的对人类经验特别是教师经验的价值重视, 其中凸显的并不是决定论意义上的本质和规律, 而是种种个体性经验的意义与价值。通过叙事既可以使人们向生活世界回归, 重塑个人教育经验的理论价值, 又能够使人们在反思活动中加深对教育的意蕴和意义的理解。叙事研究构成了一种∼ 的理论方式”, λ追寻。

注释:

①张志伟. 西方哲学史[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 748.

④赵敦华. 西方哲学简史[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157.

⑤ψλ 埃德加・莫兰. 复杂思想:自觉的科学[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271、271.

⑥⑦陈一壮. 论法国哲学家埃德加・莫兰的“复杂思想”[J].中南大学学报,2004, (2) .

⑧陈一壮. 埃德加・莫兰的“复杂方法”思想及其在教育领域内的体现[J].教育科学,2004, (4) .

⑨普里戈金. 从混沌到有序[M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7. 26.

⑩赵敦华. [:北京大学出版社,

ϖλ].华东师范大学() , (, 等. 学科・知识・权力[M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 43.

ξλ 唐莹. 元教育学[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159. ζλ 海德格尔. 存在与时间[M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4.

135.

{λ 陈向明. 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12.

|}λ λ 陈向明. 什么是行动研究[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9,

(2) .

②③欧阳康. 复杂性与人文社会科学创新[J].哲学研究,

2003, (7) .

∼λ 丁钢. 教育经验的理论方式[J].教育研究,2003, (2) .

Complexity Theory and Educational Complexity R esearch

S i X i aohong &W u Don g f an g

Abstract :As the educational research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 we need to reflect over the simple , unique , unilateral and linear thinking mode of rationalism , and then replace them by complex , opening , pluralistic , developing and non 2linear concept to examine complex educational phenomenon and educational life so as to undertake educational research with complexity. From this point , the presentation of complexity theory and the coming out of complexity research meth 2od have brought some light to us.

K ey w ords :educational research , methodology , mode of thinking , rationalism

Authors :Si Xiaohong , professor and tutor of doctoral candidates of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 Vice President of Kashi Normal College ; Wu Dongfang , doctoral candidate at Educational Scientific Institute of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Xi ’an 710062)

[责任编辑:杨雅文]


相关内容

  • 青岛大学研究生专业--系统科学考研介绍
  • 系统科学 系统科学学科简介 系统科学一级学科(学科代码0711)由系统理论(071101)和系统分析与集成(071102)两个二级学科组成. 青岛大学"系统理论"学科是山东省重点学科,也是青岛大学重点发展的新兴交叉学科之一.2001年获批系统理论硕士授权,2003年获批系统理论博 ...

  • 基于复杂性理论视阈的大学生教育问题研究
  •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理论月刊2011年第12期 基于复杂性理论视阈的大学生教育问题研究 卢文忠 (中国断移浮马搿酗岑学豌,涮E武汉430074) 摘要:教育是一种复杂性社会实践活动.当前,需要对理性主义的简单性.唯一性.单向度.线性化的教育问题思维模式进行反思,继而代之以复杂性.开放性.多元性.发展性 ...

  • 教育课题培训之:核心概念与理论依据样例
  • 教育课题培训之: 核心概念与理论依据样例 例1 有关概念的界定 (1)工学交替:工学交替是职业教育实行的学生校内学习理论知识与校内外实践工作交替进行的一种教育.根据当前工学交替的实际运行状况,可作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工学交替是指无论学生的工作时间与学习时间长短,只要二者交替进行就视为工学交替,即超 ...

  • 中国高校师生关系研究述评_万晨琳
  • DOI:10.13694/j.cnki.ddjylt.2009.09.034 高等教育研究 中国高校师生关系研究述评 万晨琳* [摘 要]中国高校师生关系研究内容主要分为高校师生关系现状反思和新型高校师生关系建 构两部分.在研究中存在高校师生关系概念界定不清和反思研究不彻底两个表层问题,这两个表层问 ...

  • 本科生科研训练课题指南
  • 本科生科研训练课题指南 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 2008.12 I.思路与方案 科学研究最根本的特征是创新.如何从学生进入大学之初由应试教育过渡到研究性和创新教育,是我国当前大学教育面临的严峻课题.在大学里,科研与教学有机地相结合,以科研促教学,以教学促科研,为此课题开辟了一条蹊径: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 ...

  • 论钱学森大成智慧学”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 理论与方法 论钱学森"大成智慧学"的理论价值和 现实意义 鲍健强张阳叶设玲 (浙江工业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浙江杭州310023) [摘要]钱学森的"大成智慧学"是其晚年对思维科学进行系统思考的重要成果,深入探讨"大成智慧 学"的认识论和 ...

  • 教育叙事研究:是什么与怎么做?
  • 刘良华 [摘  要]  叙事研究是质的研究的思维方式和写作方式.叙事研究既可能显示为虚构的叙事,但主要显示为实证研究式的真实的叙事.叙事研究的关键是寻找关键事件.本土概念,并由此形成扎根理论. [关键词]  叙事研究:质的研究:本土概念:扎根理论 [作者简介]  刘良华,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系副教授,广 ...

  • 信息用户满意度与信息素质教育内涵关联性审视
  • 内容提要:信息的人化,以及人化的信息已逐渐凸显为理论研究或实践的中心.文章从以信息用户满意度与信息素质教育为主体的以人为本信息研究领域的确立,信息用户满意度与信息素质教育是以人为本的信息研究体系中的两个子系统,笔者以信息用户满意度与信息素质教育的辩证统一关系为视角,提出了信息用户满意度与信息素质教育 ...

  • 成熟优势说
  • 成熟优势说 成熟优势说:强调的是儿童生理.心理的发展,在此基础上,才进行与之相宜的学习活动,反对过多.过早的外部干预. 儿童成熟理论﹙一﹚:思想渊源:他的理论被公认为属于遗传决定论.他的儿童心理发展理论的核心是所谓"成熟势力说"或"成熟潜能说".这一理论有其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