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北防护林对于华北沙尘暴的治理形势调查

三北防护林对于华北沙尘暴的治理形势调查

三北防护林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生态建设工程,从建设初期,乃至现在,一直存在争议。36年过去了,沙尘天气确实有所减少。但人们依然疑虑重重:

“砍掉防护林”实数无稽之谈

沙尘暴主要由3种因素构成:第一,产生大风的条件因素;第二,产生对流层低层强烈垂直不稳定的因素;第三,当地地理环境存在着丰富的沙尘源。我国有两大沙尘暴多发地区:第一个多发区在西北地区,主要集中在3片,即塔里木盆地周边地区,吐鲁番—哈密盆地经河西走廊、宁夏平原至陕北一线和内蒙古阿拉善高原、河套平原及鄂尔多斯高原;第二个多发区在华北,直接影响首都北京的安全

这些年,不少北方人感觉风比以前少了。与此同时, 沙尘暴少了,雾霾却多了,是不是因为防护林挡住了风?京津冀处于三北防护林的保护下,为何还总有沙

尘暴突破这些生态屏障?治理沙尘暴真的可以指望防护林吗?

于是,我们开始怀疑为了治理沙尘暴而种的防护林,在拦截沙尘的同时把风也挡住了,甚至认为“应该砍了三北防护林,宁愿忍受沙尘暴,也要让风把雾霾吹走”。

三北防护林真的导致大风减少吗?长期从事风沙研究的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董治宝认为,把雾霾增多归咎于三北防护林,甚至为了治理雾霾想砍掉防护林,是想当然了。

“从风的角度来分析,沙尘暴靠大风发生,雾霾靠大风吹散。风小了,沙尘暴减少,雾霾增多,但这两者之间并没有此消彼长的关系。”他说,防护林对风的削弱作用微乎其微,我国北方整体的风减小,并不是三北防护林的作用,而是气候变化的结果。一旦砍掉防护林,不但雾霾不会减少,沙尘暴还会变多,造成“有风吸沙,无风吸霾”的后果。

对于“砍掉三北防护林”的说法,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研究员朱教君称之为“无稽之谈”,三北防护林30年增加的森林覆被率是有限的,对风的作用

也只是局部,目前还远远不能达到影响大气环流的程度。

既然防护林当不住风,那它对治理沙尘暴还有用吗?治理沙尘暴显然要从沙尘暴发生的两个条件入手,要么控制引起沙物质源飞扬的动力——大风,要么控制沙物质源——将可能的沙物质源覆盖或固定。

从动力角度,人类无法控制大气环流来阻止大风天气的发生,治理沙尘暴只能在局部控制引起沙物质源飞扬的风速,防护林可以在局部减低风速,减少沙物质源的飞扬数量或程度。

从沙源角度,覆盖或固定沙物质源是治理沙尘暴的根本途径。防护林正是利用森林的生态防护作用使沙物质源得到固定,部分覆盖。

中国沙尘暴主要的境内源地集中在新疆南部、甘肃河西走廊、内蒙古西部等沙漠地区,三北防护林对于减少沙源区释尘量、减轻沙尘暴的危害发挥了作用。

那为什么沙尘暴可以越过防护林呢?

京津冀处于三北防护林的保护下,这些年总有沙尘暴突破这些生态屏障

据调查,影响京津地区沙尘天气的传输路径可以分为北路、西路和西北路,其中,北路和西北路影响最为明显。而从蒙古国甚至中亚沙漠地区起源的这类沙尘暴强度大,其影响明显大于境内源地沙尘暴。这种境外沙源是三北防护林无法覆盖到的。

而且,防护林也阻挡不了高空的沙尘。根据有关数据,当强沙尘暴形成时,如果风速达到30米/秒(11级风),那么粗沙(直径0.5~1.0毫米)会飞离地面几十厘米,细沙(直径0.125~0.25毫米)会飞起2米高,粉沙(直径0.05~0.005毫米)可达到1.5公里的高度,粘粒(直径小于0.005毫米)则可飞到更高的高度。

而防护林的高度一般只有10-20米高,所以我认为靠防护林阻挡高空的沙尘是不现实的。

“沙尘暴发生是一个复杂过程,沙尘暴治理则是一项综合工程,而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仅仅是沙尘暴治理

的生物防治部分,我们不可能指望一个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就解决沙尘暴治理的所有问题!”山东地质局主任说

而且近几年,三北防护林自身还出现了问题。据了解,目前三北防护林部分林木已经进入过熟期,防护林的生态功能和防护效益有所下降,某些地区因树龄超过生理期、连年干旱、地下水超采等,防护林出现退化甚至死亡现象。

那么未来该如何治理沙尘暴?

对于未来如何治理沙尘暴,我认为防护林体系建设虽是重要举措,还该应在改革耕作制度上入手,对传统耕作方法给予彻底否定,大力推广免耕法,担当起治理沙尘暴的历史重任。而且不仅仅是造林栽植大树,还包括灌木、草的种植,以及原有植被的保护等等。

实际上,我国正在实施的三北防护林工程、京津源风沙治理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等

均是治理沙尘暴的具体行动。2013年,国务院批准并实施《全国防沙治沙规划(2011-2020年)》,预计到2020年,全国一半以上可治理的沙化土地将得到治理。

三北防护林对于华北沙尘暴的治理形势调查

三北防护林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生态建设工程,从建设初期,乃至现在,一直存在争议。36年过去了,沙尘天气确实有所减少。但人们依然疑虑重重:

“砍掉防护林”实数无稽之谈

沙尘暴主要由3种因素构成:第一,产生大风的条件因素;第二,产生对流层低层强烈垂直不稳定的因素;第三,当地地理环境存在着丰富的沙尘源。我国有两大沙尘暴多发地区:第一个多发区在西北地区,主要集中在3片,即塔里木盆地周边地区,吐鲁番—哈密盆地经河西走廊、宁夏平原至陕北一线和内蒙古阿拉善高原、河套平原及鄂尔多斯高原;第二个多发区在华北,直接影响首都北京的安全

这些年,不少北方人感觉风比以前少了。与此同时, 沙尘暴少了,雾霾却多了,是不是因为防护林挡住了风?京津冀处于三北防护林的保护下,为何还总有沙

尘暴突破这些生态屏障?治理沙尘暴真的可以指望防护林吗?

于是,我们开始怀疑为了治理沙尘暴而种的防护林,在拦截沙尘的同时把风也挡住了,甚至认为“应该砍了三北防护林,宁愿忍受沙尘暴,也要让风把雾霾吹走”。

三北防护林真的导致大风减少吗?长期从事风沙研究的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董治宝认为,把雾霾增多归咎于三北防护林,甚至为了治理雾霾想砍掉防护林,是想当然了。

“从风的角度来分析,沙尘暴靠大风发生,雾霾靠大风吹散。风小了,沙尘暴减少,雾霾增多,但这两者之间并没有此消彼长的关系。”他说,防护林对风的削弱作用微乎其微,我国北方整体的风减小,并不是三北防护林的作用,而是气候变化的结果。一旦砍掉防护林,不但雾霾不会减少,沙尘暴还会变多,造成“有风吸沙,无风吸霾”的后果。

对于“砍掉三北防护林”的说法,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研究员朱教君称之为“无稽之谈”,三北防护林30年增加的森林覆被率是有限的,对风的作用

也只是局部,目前还远远不能达到影响大气环流的程度。

既然防护林当不住风,那它对治理沙尘暴还有用吗?治理沙尘暴显然要从沙尘暴发生的两个条件入手,要么控制引起沙物质源飞扬的动力——大风,要么控制沙物质源——将可能的沙物质源覆盖或固定。

从动力角度,人类无法控制大气环流来阻止大风天气的发生,治理沙尘暴只能在局部控制引起沙物质源飞扬的风速,防护林可以在局部减低风速,减少沙物质源的飞扬数量或程度。

从沙源角度,覆盖或固定沙物质源是治理沙尘暴的根本途径。防护林正是利用森林的生态防护作用使沙物质源得到固定,部分覆盖。

中国沙尘暴主要的境内源地集中在新疆南部、甘肃河西走廊、内蒙古西部等沙漠地区,三北防护林对于减少沙源区释尘量、减轻沙尘暴的危害发挥了作用。

那为什么沙尘暴可以越过防护林呢?

京津冀处于三北防护林的保护下,这些年总有沙尘暴突破这些生态屏障

据调查,影响京津地区沙尘天气的传输路径可以分为北路、西路和西北路,其中,北路和西北路影响最为明显。而从蒙古国甚至中亚沙漠地区起源的这类沙尘暴强度大,其影响明显大于境内源地沙尘暴。这种境外沙源是三北防护林无法覆盖到的。

而且,防护林也阻挡不了高空的沙尘。根据有关数据,当强沙尘暴形成时,如果风速达到30米/秒(11级风),那么粗沙(直径0.5~1.0毫米)会飞离地面几十厘米,细沙(直径0.125~0.25毫米)会飞起2米高,粉沙(直径0.05~0.005毫米)可达到1.5公里的高度,粘粒(直径小于0.005毫米)则可飞到更高的高度。

而防护林的高度一般只有10-20米高,所以我认为靠防护林阻挡高空的沙尘是不现实的。

“沙尘暴发生是一个复杂过程,沙尘暴治理则是一项综合工程,而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仅仅是沙尘暴治理

的生物防治部分,我们不可能指望一个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就解决沙尘暴治理的所有问题!”山东地质局主任说

而且近几年,三北防护林自身还出现了问题。据了解,目前三北防护林部分林木已经进入过熟期,防护林的生态功能和防护效益有所下降,某些地区因树龄超过生理期、连年干旱、地下水超采等,防护林出现退化甚至死亡现象。

那么未来该如何治理沙尘暴?

对于未来如何治理沙尘暴,我认为防护林体系建设虽是重要举措,还该应在改革耕作制度上入手,对传统耕作方法给予彻底否定,大力推广免耕法,担当起治理沙尘暴的历史重任。而且不仅仅是造林栽植大树,还包括灌木、草的种植,以及原有植被的保护等等。

实际上,我国正在实施的三北防护林工程、京津源风沙治理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等

均是治理沙尘暴的具体行动。2013年,国务院批准并实施《全国防沙治沙规划(2011-2020年)》,预计到2020年,全国一半以上可治理的沙化土地将得到治理。


相关内容

  • 高中地理选修五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
  • 高中地理选修五 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 1.定义:由于自然异常变化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 破坏等现象或者一系列事件 2.形成条件:有自然异变还要有损失. 3.自然灾害的特点:广泛性和区域性.频繁性和不确定性.周期性和不重 复性.联系性.危害的严重性.不可避免性和可减轻性. 4.自然灾 ...

  • 爱护植被,绿化祖国
  • 学科:生物 教学内容:爱护植被,绿化祖国 我国主要植被类型有草原.荒漠.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夏绿阔叶林.针叶林等,虽然植被类型多,但我国植被却存在着严峻问题.能够运用调查的方法了解当地或我国某地的植被状况,认识爱护植被.绿化祖国的重要意义,形成爱绿.护绿的意识,积极参加绿化祖国的活动. 教材内容详 ...

  • 课题结题验收总结报告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 "中国北方沙漠化过程及其治理研究" 课题结题验收总结报告 课题名称:沙漠化综合防治战略与优化模式 课题编号:G2000048705 执行时间: 2000.10-2005.9 课题负责人:王 涛 2005年8月 北京 汇报提纲 一.课题结题验收总结报告 ...

  • 地理简答题模板
  • 生态问题 1水土流失问题 我国典型地区 黄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地区 产生原因 ● 自然原因: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多暴雨:地表植被稀少:黄土土质疏松黄土高原). ● 人为原因:植被的破坏: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开矿. 治理措施 压缩农业用地,扩大林.草种植面积:植树造林:小流域综合治理. 治理的意义 ● 有 ...

  • 高中地理 自然灾害与防治 答题模式与详细归纳
  • 第一部分:答题模式 1.水土流失问题/泥石流灾害(我国典型地区:黄土高原.四川盆地.南方低山丘陵地区) 产生的原因:①自然原因:降水集中,多暴雨:地表植被稀少:土质疏松:地表崎岖,地形起伏大.②人为原因:植被的破坏: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开矿. 治理的措施:压缩农业用地,扩大林.草种植面积:植树造林:小 ...

  • 高三地理选修自然灾害考点复习
  • 高三地理选修自然灾害考点复习 高考选修自然灾害的命题设问方向主要有以下几点:自然灾害的类型.时空分布.分析原因.解决的措施.自然灾害的关联性.造成的危害等方面. 复习的建议: 一.熟悉并掌握各种自然灾害的类型 1.水文灾害 洪涝灾害.风暴潮 2.地质灾害 地震.滑坡.泥石流.崩塌.地面塌陷.地裂缝等 ...

  • 自然灾害总结20140321
  • 自然灾害复习提纲(201403) 1.形成自然灾害的条件:一要有自然异变作为诱因:二要有受到损害的人.财产.资源作为受灾体. 2.自然灾害灾情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孕灾环境.致灾因子的强度和受灾体的易损性,通常以人类社会和自然资源的损失作为衡量灾情的标准 3.主要自然灾害带:一是环太平洋自然灾害带:二是北 ...

  • 甘肃省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30周年总结
  • 甘肃省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30周年总结 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30 周年,也是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30周年,邓小平同志为三北工程题词20周年.值此时刻,党的十七大顺利召开,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加强林业建设.防沙治沙和荒漠化治理,促进生态修复,作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战略部署,赋予了新时期三北工程建设更加光荣 ...

  • 地理问答题整理
  • 工业区位 一.辽中南重工业基地 1. 区位分析: (1)地理位置:濒临渤海.黄海:靠近俄罗斯.朝鲜.韩国:地理位置优越. (2)自然因素:气候温和,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以辽河为水源. (3)社会经济因素:煤.铁资源丰富:水陆交通便利:劳动力丰富:农业资源支持:国家政策支持:国防安全,土地租金不高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