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州地方志记载了李白与_秋浦歌_朱文根

池州地方志记载了李白与《秋浦歌》39池州地方志记载了李白与《秋浦歌》

朱文根

  安徽皖南地区历代地方志书都记载了盛唐诗人李白在宣城、当涂、南陵、秋浦等地的游历与创作。其中明嘉靖、万历等《池州府志》、《贵池县志》记载了李白游秋浦的过程和他的名作《秋浦歌十七首》。贵池县(今池州市贵池区),唐时名秋浦县,因境内秋浦河而得名。李白一生,酷爱名山秀川,曾于天宝、上元年间,先后五次到秋浦,足迹踏遍九华山和秋浦河、清溪河两岸,留下了几十首诗篇,其中名篇颇多。《秋浦歌十七首》是李白游秋浦时写下的代表作,组诗的写作时间约在唐天宝八年至十四年(749~755)李白三次游秋浦期间。组诗描写了秋浦的风物人情,抒发了诗人伤时忧国的情怀,其中部分是写清溪河流域的,但与秋浦河之咏合为一体。

诗人为什么喜爱秋浦河?《秋浦歌之一》说得很明确:秋浦长似秋,萧条使人愁。客愁不可度,行上东大楼。正西望长安,下见江水流。寄言向江水,汝意忆侬不?遥传一掬泪,为我达扬州。诗人开篇首句就是“秋浦长似秋,萧条使人愁”。秋浦河真长,像秋天一样长。而秋天是萧条的,容易使人愁上心头。在诗人看来,秋就是愁,秋浦河就是一条愁人之河。诗人开篇没有写秋浦河的景致,直接就是一个“秋”字、一个“愁”字。诗人不仅见河生愁,而且愁得不得了:“客愁不可度,行上东大楼”。大楼是指大楼山。诗人登上大楼山干什么?“正西望长安”,他正急着望长安。长安看不见,“下见江水流”。诗人愁中生智,与江水对话:“汝意忆侬不”,并请江水“遥传一掬泪,为我达扬州”。诗人本来是思念长安,怎么又请江水代他向扬州致意呢?因为江水要流经扬州,而扬州为当时南北水路交汇处,是南方地区北上长安的重要通道。“达扬州”,实际上还是要达长安,《秋浦歌》第一首就坦露出诗人思念长安的深情。在这里,秋浦河只是诗人表达感情的一块跳板,至于秋浦河是什么样子,诗人根本无暇顾及。

在《秋浦歌》第一首急于表达迫切思念长安之后,诗人轻松了一些,开始想念故乡了。《秋浦歌之二》就是思乡之作:“秋浦猿夜愁,黄山堪白头。青溪非陇水,翻作断肠流。欲去不得去,薄游成久游。何年是归日,雨泪下孤舟。”“清溪非陇水,翻作断肠流”。清溪再好,也不是陇水,李白是陇西成纪人,提到陇水,就是思念故乡了。汉乐府《陇头歌》中有“陇头流水,鸣声幽咽。遥望秦川,肝肠断绝”。李白想回故乡,但是回不去,“欲去不得去,薄游成久游”,只能在外长期流浪了。想到这里,也很感伤,也是以“泪”作结。

想过长安,又想过故乡,诗人才看到秋浦河美丽的景致,于是写下了《秋浦歌之三》:“秋浦锦驼鸟,人间天上稀。山鸡羞渌水,不敢照毛衣。”这首诗写“秋浦锦驼鸟,人间天上稀”,连羽毛美丽的山鸡都自愧不如。

《秋浦歌之四》:“两鬓入秋浦,一朝飒已衰。猿声催白发,长短尽成丝。”诗人没有接着写秋浦河的风光,而是为自己发愁,人生如白驹过隙,诗人忽然感到两鬓已衰,白发如丝。言下之意,盛年已过,功业无成,还是流浪江湖,愁又上了心头。

《秋浦歌之五》:“秋浦多白猿,超腾若飞雪。牵引条上儿,饮弄水中月。”诗人又醒悟过来了,发现秋浦林中的白猿很多、很敏捷、很快乐,“牵引条上儿,饮弄水中月”,这些白猿多令人,

40中国地方志2011年第4期《秋浦歌之六》:“愁作秋浦客,强看秋浦花。山川如剡县,风日似长沙!”诗人又陷入愁中。说他是在愁苦之中来秋浦做客,强打精神看秋浦风光。他实在没有心情仔细描写秋浦河的景致,只说跟剡县一样,跟长沙差不多。剡县,即今浙江嵊县,境内有嵊溪,风景优美。长沙,唐代为潭州,亦称长沙郡,境内有潇水、湘水、洞庭湖,风光秀丽。诗人就用剡县、长沙描写了秋浦河的风光。

《秋浦歌之七》:“醉上山公马,空吟白石烂。寒歌宁戚牛,泪满黑貂裘。”诗人说到做到,这首诗没有再写秋浦河的风光,干脆醉饮河畔了。诗人醉后性情更加豪放,想起了晋大将、酒徒山简,想起了春秋时的佣工宁戚,想起了战国时苏秦游说诸侯把黑貂裘都穿破了。诗人痛感怀才不遇,壮志难酬!

《秋浦歌之八》:“秋浦千重岭,水车岭最奇。天倾欲堕石,水拂寄生枝。”诗人又写秋浦风光了,写了“秋浦千重岭”,山高水长。

《秋浦歌之九》:“江祖一片石,青天扫画屏。题诗留万古,绿字锦苔生。”诗人描写了清溪河的石刻,因年代久远长满绿苔。这首诗算是写秋浦的历史人文了。

《秋浦歌之十》:“千千石楠树,万万女贞林。山山白鹭满,涧涧白猿吟。君莫问秋浦,猿声碎客心。”诗人写景又写愁,先写景后写愁。这首诗写景较为特别,接连用了“千千”、“万万”、“山山”、“涧涧”四个词组,形容石楠树、女贞林、白鹭、白猿之多,有山景有水景。“猿声碎客心”一句,把自然之景与诗人之愁天衣无缝地联系起来。

《秋浦歌之十一》:“逻人横鸟道,江祖出鱼梁。水急客舟疾,山花拂面香。”这一首纯粹是写景诗,写万罗山上的逻人石,渔梁坝上的江祖石,水流很急,客船很疾,山花很香。这首诗格调明朗,画面很美,秋浦的春天呈现一派生机,看来诗人的心情不错。

《秋浦歌之十二》:“水如一匹练,此地即平天。耐可乘明月,看花上酒船。”这首诗还是写景,但也写心情。诗人到了平天湖,湖水如一匹素练,诗人看来很高兴,希望在月光下“看花上酒船”,这是多么惬意的事情。

《秋浦歌之十三》:“渌水净素月,月明白鹭飞。郎听采菱女,一道夜歌归。”这首诗写夏天的景色了,因为已经“采菱”了。天上素月,地上绿水,多么美丽的地方。这里第一次写出了秋浦人民美好的劳动和爱情:“郎听采菱女,一道夜歌归”。

《秋浦歌之十四》:“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这首诗是整个组诗中最出名的一首诗,诗人在歌唱秋浦冶炼工人的劳动情景。“炉火照天地”,多有气势,多有气派,多么醒目,多么热烈。“红星乱紫烟”,画面真切生动美丽耀眼。“赧郎明日夜,歌曲动寒川”,炉火映红了工人的脸庞,他们一边劳动,一边歌唱,豪放的歌声在寒冬的河面上飘荡。秋浦真是个好地方,有农业,有矿产。在唐代,秋浦就产铜、银等有色金属,铜矿一直开采至今,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

《秋浦歌之十五》:“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这首诗又是一首名作。“白发三千丈”,极为夸张而读者却不感夸张,反而觉得十分恰切。“缘愁似个长”,因为人人都有愁,而且这种愁是没有止境的,即使现在不愁,也难说以后永远不愁。而诗人之愁,我们是深知的,只因为他愁之大、愁之深、愁之长、愁之苦,他才能道出“白发三千丈”来。

《秋浦歌之十六》:“秋浦田舍翁,采鱼水中宿。妻子张白鹇,结罝映深竹。”这首诗是写田舍翁老两口水中采鱼、山中捕鸟的生活。李白在第十三首、第十四首和这一首中分别吟咏秋浦的年轻夫妇、田舍翁老两口和冶炼工人的劳作和生活,非常贴近生活实际,给我们留下了唐代秋浦劳,

池州地方志记载了李白与《秋浦歌》41

《秋浦歌之十七》:“桃波一步地,了了语声闻。黯与山僧别,低头礼白云。”这是整个组诗的最后一首,因而是一首告别诗。诗人在一个很小的地方,在桃波山白云寺的前面告别秋浦。诗人离开秋浦是孤独的,没有人欢送他,他只能和山僧告别。也许诗人甚至都没有同山僧说话,也许诗人只是看到桃坡山的一座小山寺和寺里的僧人,诗人在心中默默地向他告别。可见诗人是多么孤独啊!诗人这么热爱秋浦,可秋浦冷落了诗人。年轻的夫妇还在采菱,田舍翁老两口还在采鱼捕鸟,冶炼工人还在工作歌唱,他们不知道诗人热爱他们。诗人离开秋浦了,诗人走了。但诗人往哪里走呢?前途茫茫,没有方向,他又低头向白云寺敬礼。也许,他希望佛祖保佑他,也许他希望佛祖能给他指点迷津。这样一个告别场合,这样一种告别氛围,这样一种告别心态,与诗人太切合了,是十分真实的,是极为自然的,也是别无选择的。

整个《秋浦歌》,以客愁开篇,以无语离别,风格一贯,回环往复,展示了诗人在秋浦看到的一切、想到的一切、体验到的一切。诗人虽然默默地离开了秋浦,但秋浦被写进安徽历代地方志书中,被写到中国诗歌史上,被写到中国文学史上。秋浦成了比珍珠宝石还要美的名字,走进了历代热爱李白诗歌的读者心中。当一切功名富贵和穷愁潦倒都成为过眼烟云的时候,李白的《秋浦歌》与秋浦永远留存下来。唐明皇早已不见了,杨贵妃早已不见了,高力士早已不见了,李白的诗篇和秋浦还在人们的眼前。我们今天的人们还是热爱李白,热爱秋浦,热爱《秋浦歌》。

(联系地址:安徽省合肥市花园街38号交通银行大厦22层省地方志办公室 邮编:230001)

本文责编:杨海峰

广东省第六次地方志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召开

  2011年3月22日,广东省第六次地方志工作会议在广州召开。会议全面总结广东省“十一五”期间地方志工作,并对贯彻《广东省地方志事业2011-2015年发展规划》进行动员部署。省委常委、副省长肖志恒出席会议并讲话。

会议指出,“十一五”期间,广东省地方志工作成果丰硕,亮点纷呈。广东省在全国较早全面完成第一轮修志任务,第二轮修志总体进展处于全国前列;市县区广泛开展综合年鉴编纂工作,《广东年鉴》在全国年鉴编纂出版质量评比中名列前茅;全国首创的文化工程———全面搜集、整理历代方志,出版《广东历代方志集成》全面完成;地方志信息化建设等均取得新的成绩。会议强调,广东省地方志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目标明确,内容全面,任务具体,是对未来五年地方志工作的总体部署。各地、各部门要紧紧围绕“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这一核心,结合实际,认真制定实施意见,抓好贯彻落实。一要深化认识,明确责任。二是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要全面客观记述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的伟大历史进程,提供完备的资政服务和强大的精神动力,积极发挥优势,服务广东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三是贯彻规划,重点推进。要在地方志资源开发利用、方志馆建设、实施地方志资料年报制上实现新突破,确保按时按质完成第二轮修志任务,做好《广东年鉴·2011》组稿工作。四是加强领导,提供保障。各地、各部门要把地方志工作摆上位置,加强队伍建设,确保地方志工作的有效开展。

(广东省地方志办公室)

池州地方志记载了李白与《秋浦歌》39池州地方志记载了李白与《秋浦歌》

朱文根

  安徽皖南地区历代地方志书都记载了盛唐诗人李白在宣城、当涂、南陵、秋浦等地的游历与创作。其中明嘉靖、万历等《池州府志》、《贵池县志》记载了李白游秋浦的过程和他的名作《秋浦歌十七首》。贵池县(今池州市贵池区),唐时名秋浦县,因境内秋浦河而得名。李白一生,酷爱名山秀川,曾于天宝、上元年间,先后五次到秋浦,足迹踏遍九华山和秋浦河、清溪河两岸,留下了几十首诗篇,其中名篇颇多。《秋浦歌十七首》是李白游秋浦时写下的代表作,组诗的写作时间约在唐天宝八年至十四年(749~755)李白三次游秋浦期间。组诗描写了秋浦的风物人情,抒发了诗人伤时忧国的情怀,其中部分是写清溪河流域的,但与秋浦河之咏合为一体。

诗人为什么喜爱秋浦河?《秋浦歌之一》说得很明确:秋浦长似秋,萧条使人愁。客愁不可度,行上东大楼。正西望长安,下见江水流。寄言向江水,汝意忆侬不?遥传一掬泪,为我达扬州。诗人开篇首句就是“秋浦长似秋,萧条使人愁”。秋浦河真长,像秋天一样长。而秋天是萧条的,容易使人愁上心头。在诗人看来,秋就是愁,秋浦河就是一条愁人之河。诗人开篇没有写秋浦河的景致,直接就是一个“秋”字、一个“愁”字。诗人不仅见河生愁,而且愁得不得了:“客愁不可度,行上东大楼”。大楼是指大楼山。诗人登上大楼山干什么?“正西望长安”,他正急着望长安。长安看不见,“下见江水流”。诗人愁中生智,与江水对话:“汝意忆侬不”,并请江水“遥传一掬泪,为我达扬州”。诗人本来是思念长安,怎么又请江水代他向扬州致意呢?因为江水要流经扬州,而扬州为当时南北水路交汇处,是南方地区北上长安的重要通道。“达扬州”,实际上还是要达长安,《秋浦歌》第一首就坦露出诗人思念长安的深情。在这里,秋浦河只是诗人表达感情的一块跳板,至于秋浦河是什么样子,诗人根本无暇顾及。

在《秋浦歌》第一首急于表达迫切思念长安之后,诗人轻松了一些,开始想念故乡了。《秋浦歌之二》就是思乡之作:“秋浦猿夜愁,黄山堪白头。青溪非陇水,翻作断肠流。欲去不得去,薄游成久游。何年是归日,雨泪下孤舟。”“清溪非陇水,翻作断肠流”。清溪再好,也不是陇水,李白是陇西成纪人,提到陇水,就是思念故乡了。汉乐府《陇头歌》中有“陇头流水,鸣声幽咽。遥望秦川,肝肠断绝”。李白想回故乡,但是回不去,“欲去不得去,薄游成久游”,只能在外长期流浪了。想到这里,也很感伤,也是以“泪”作结。

想过长安,又想过故乡,诗人才看到秋浦河美丽的景致,于是写下了《秋浦歌之三》:“秋浦锦驼鸟,人间天上稀。山鸡羞渌水,不敢照毛衣。”这首诗写“秋浦锦驼鸟,人间天上稀”,连羽毛美丽的山鸡都自愧不如。

《秋浦歌之四》:“两鬓入秋浦,一朝飒已衰。猿声催白发,长短尽成丝。”诗人没有接着写秋浦河的风光,而是为自己发愁,人生如白驹过隙,诗人忽然感到两鬓已衰,白发如丝。言下之意,盛年已过,功业无成,还是流浪江湖,愁又上了心头。

《秋浦歌之五》:“秋浦多白猿,超腾若飞雪。牵引条上儿,饮弄水中月。”诗人又醒悟过来了,发现秋浦林中的白猿很多、很敏捷、很快乐,“牵引条上儿,饮弄水中月”,这些白猿多令人,

40中国地方志2011年第4期《秋浦歌之六》:“愁作秋浦客,强看秋浦花。山川如剡县,风日似长沙!”诗人又陷入愁中。说他是在愁苦之中来秋浦做客,强打精神看秋浦风光。他实在没有心情仔细描写秋浦河的景致,只说跟剡县一样,跟长沙差不多。剡县,即今浙江嵊县,境内有嵊溪,风景优美。长沙,唐代为潭州,亦称长沙郡,境内有潇水、湘水、洞庭湖,风光秀丽。诗人就用剡县、长沙描写了秋浦河的风光。

《秋浦歌之七》:“醉上山公马,空吟白石烂。寒歌宁戚牛,泪满黑貂裘。”诗人说到做到,这首诗没有再写秋浦河的风光,干脆醉饮河畔了。诗人醉后性情更加豪放,想起了晋大将、酒徒山简,想起了春秋时的佣工宁戚,想起了战国时苏秦游说诸侯把黑貂裘都穿破了。诗人痛感怀才不遇,壮志难酬!

《秋浦歌之八》:“秋浦千重岭,水车岭最奇。天倾欲堕石,水拂寄生枝。”诗人又写秋浦风光了,写了“秋浦千重岭”,山高水长。

《秋浦歌之九》:“江祖一片石,青天扫画屏。题诗留万古,绿字锦苔生。”诗人描写了清溪河的石刻,因年代久远长满绿苔。这首诗算是写秋浦的历史人文了。

《秋浦歌之十》:“千千石楠树,万万女贞林。山山白鹭满,涧涧白猿吟。君莫问秋浦,猿声碎客心。”诗人写景又写愁,先写景后写愁。这首诗写景较为特别,接连用了“千千”、“万万”、“山山”、“涧涧”四个词组,形容石楠树、女贞林、白鹭、白猿之多,有山景有水景。“猿声碎客心”一句,把自然之景与诗人之愁天衣无缝地联系起来。

《秋浦歌之十一》:“逻人横鸟道,江祖出鱼梁。水急客舟疾,山花拂面香。”这一首纯粹是写景诗,写万罗山上的逻人石,渔梁坝上的江祖石,水流很急,客船很疾,山花很香。这首诗格调明朗,画面很美,秋浦的春天呈现一派生机,看来诗人的心情不错。

《秋浦歌之十二》:“水如一匹练,此地即平天。耐可乘明月,看花上酒船。”这首诗还是写景,但也写心情。诗人到了平天湖,湖水如一匹素练,诗人看来很高兴,希望在月光下“看花上酒船”,这是多么惬意的事情。

《秋浦歌之十三》:“渌水净素月,月明白鹭飞。郎听采菱女,一道夜歌归。”这首诗写夏天的景色了,因为已经“采菱”了。天上素月,地上绿水,多么美丽的地方。这里第一次写出了秋浦人民美好的劳动和爱情:“郎听采菱女,一道夜歌归”。

《秋浦歌之十四》:“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这首诗是整个组诗中最出名的一首诗,诗人在歌唱秋浦冶炼工人的劳动情景。“炉火照天地”,多有气势,多有气派,多么醒目,多么热烈。“红星乱紫烟”,画面真切生动美丽耀眼。“赧郎明日夜,歌曲动寒川”,炉火映红了工人的脸庞,他们一边劳动,一边歌唱,豪放的歌声在寒冬的河面上飘荡。秋浦真是个好地方,有农业,有矿产。在唐代,秋浦就产铜、银等有色金属,铜矿一直开采至今,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

《秋浦歌之十五》:“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这首诗又是一首名作。“白发三千丈”,极为夸张而读者却不感夸张,反而觉得十分恰切。“缘愁似个长”,因为人人都有愁,而且这种愁是没有止境的,即使现在不愁,也难说以后永远不愁。而诗人之愁,我们是深知的,只因为他愁之大、愁之深、愁之长、愁之苦,他才能道出“白发三千丈”来。

《秋浦歌之十六》:“秋浦田舍翁,采鱼水中宿。妻子张白鹇,结罝映深竹。”这首诗是写田舍翁老两口水中采鱼、山中捕鸟的生活。李白在第十三首、第十四首和这一首中分别吟咏秋浦的年轻夫妇、田舍翁老两口和冶炼工人的劳作和生活,非常贴近生活实际,给我们留下了唐代秋浦劳,

池州地方志记载了李白与《秋浦歌》41

《秋浦歌之十七》:“桃波一步地,了了语声闻。黯与山僧别,低头礼白云。”这是整个组诗的最后一首,因而是一首告别诗。诗人在一个很小的地方,在桃波山白云寺的前面告别秋浦。诗人离开秋浦是孤独的,没有人欢送他,他只能和山僧告别。也许诗人甚至都没有同山僧说话,也许诗人只是看到桃坡山的一座小山寺和寺里的僧人,诗人在心中默默地向他告别。可见诗人是多么孤独啊!诗人这么热爱秋浦,可秋浦冷落了诗人。年轻的夫妇还在采菱,田舍翁老两口还在采鱼捕鸟,冶炼工人还在工作歌唱,他们不知道诗人热爱他们。诗人离开秋浦了,诗人走了。但诗人往哪里走呢?前途茫茫,没有方向,他又低头向白云寺敬礼。也许,他希望佛祖保佑他,也许他希望佛祖能给他指点迷津。这样一个告别场合,这样一种告别氛围,这样一种告别心态,与诗人太切合了,是十分真实的,是极为自然的,也是别无选择的。

整个《秋浦歌》,以客愁开篇,以无语离别,风格一贯,回环往复,展示了诗人在秋浦看到的一切、想到的一切、体验到的一切。诗人虽然默默地离开了秋浦,但秋浦被写进安徽历代地方志书中,被写到中国诗歌史上,被写到中国文学史上。秋浦成了比珍珠宝石还要美的名字,走进了历代热爱李白诗歌的读者心中。当一切功名富贵和穷愁潦倒都成为过眼烟云的时候,李白的《秋浦歌》与秋浦永远留存下来。唐明皇早已不见了,杨贵妃早已不见了,高力士早已不见了,李白的诗篇和秋浦还在人们的眼前。我们今天的人们还是热爱李白,热爱秋浦,热爱《秋浦歌》。

(联系地址:安徽省合肥市花园街38号交通银行大厦22层省地方志办公室 邮编:230001)

本文责编:杨海峰

广东省第六次地方志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召开

  2011年3月22日,广东省第六次地方志工作会议在广州召开。会议全面总结广东省“十一五”期间地方志工作,并对贯彻《广东省地方志事业2011-2015年发展规划》进行动员部署。省委常委、副省长肖志恒出席会议并讲话。

会议指出,“十一五”期间,广东省地方志工作成果丰硕,亮点纷呈。广东省在全国较早全面完成第一轮修志任务,第二轮修志总体进展处于全国前列;市县区广泛开展综合年鉴编纂工作,《广东年鉴》在全国年鉴编纂出版质量评比中名列前茅;全国首创的文化工程———全面搜集、整理历代方志,出版《广东历代方志集成》全面完成;地方志信息化建设等均取得新的成绩。会议强调,广东省地方志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目标明确,内容全面,任务具体,是对未来五年地方志工作的总体部署。各地、各部门要紧紧围绕“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这一核心,结合实际,认真制定实施意见,抓好贯彻落实。一要深化认识,明确责任。二是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要全面客观记述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的伟大历史进程,提供完备的资政服务和强大的精神动力,积极发挥优势,服务广东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三是贯彻规划,重点推进。要在地方志资源开发利用、方志馆建设、实施地方志资料年报制上实现新突破,确保按时按质完成第二轮修志任务,做好《广东年鉴·2011》组稿工作。四是加强领导,提供保障。各地、各部门要把地方志工作摆上位置,加强队伍建设,确保地方志工作的有效开展。

(广东省地方志办公室)


相关内容

  • 简述池州市发展历史及规划管理
  • 城市规划管理结课论文-- 简述池州市发展历史及规划管理 中国矿业大学力学与建筑工程学院 姓 名: 任 课 老 师: 课 程 题 时 间: 目录 一.城市发展历史······································································ ...

  • 千载诗人地--池州
  • 千载诗人地--池州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是唐朝诗人杜牧的诗句.而我的家就在杏花村的所在地-池州.池州市位于长江中下游南岸,与铜陵接壤,南连九华山.黄山,北与安庆隔江相望.这里环境优美,既有首批省级风景名胜齐山.秋浦胜境等,又有生态良好的老山.十八索等省级自然保护 ...

  • [秋浦歌]赏读
  • 秋浦歌① 李 白 秋浦长似秋,萧条使人愁. 客愁不可度,行上东大楼②. 正西望长安,下见江水流. 寄言向江水,汝意忆侬不? 遥传一掬泪,为我达扬州. ◤注释 ①唐池州有秋浦县,其地有秋浦水.池州,治所在今安徽池州市. ②即大楼山.王琦注:<江南通志>:大楼山在池州府城南60里. ◤简析 ...

  • 4李白与五松山
  • 李白与铜陵五松山情结 唐代伟大诗人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隋末其先人流寓西域碎叶(唐时属安西都护府,在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李白少年即显露才华,吟诗作赋,博学广览,并好行侠.从25岁起离川,长期在 ...

  • 池州市城市总体规划
  • 规划期限 本次规划期限为2009-2030年 近期为2009-2015年 远期为2016-2030年. 规划范围 市域城镇体系的规划范围为市域行政管辖范围,包括一区三县,面积8272km2. 根据城市建设发展的需要,规划划定中心城区总体规划的规划区范围,包括池阳.秋浦.江口.里山.马衙.墩上.梅龙. ...

  • 李白五言绝句赏析 ? 国学网
  • 李白五言绝句赏析 童昌森 清康熙年间曹寅主持编撰的<全唐诗>收录了李白的五言绝句八十六首.明高棅选编的<唐诗品汇>选录了李白的五言绝句二十三首,并把李白列为五言绝句的正宗诗人.<唐诗三百首>选录李白五绝三首.李白的五绝是精美绝伦的艺术奇葩,历来很受人们的喜爱,有许 ...

  • 二年级一上古诗背诵
  • <送孟浩然之广陵> 作者:唐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早发白帝城 (唐)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秋浦歌 (唐)李白 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 秋浦 ...

  • 杜牧[九日齐山登高]
  • 九日齐山登高⑴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⑵. 尘世难逢开口笑⑶,菊花须插满头归⑷. 但将酩酊酬佳节⑸,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⑹. 译文[注释] ⑴九日:九月九日重阳节.齐山:今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东南.作者此时被贬任池州. ⑵翠微:指齐山上的翠微亭,其为杜牧于唐会昌四年 ...

  • 古诗写意--清菱采菱
  • 古诗写意--清菱采菱 古诗写意--清菱采菱 章校 绿水净素月,明月白鹭飞: 郎听采菱女,一道夜歌归. --<秋浦歌•其十三>·唐·李白 今天的月亮出来的好早,下山的太阳轻轻抛出一缕晚霞,就轻轻地拉起了一个明晃晃的圆盘,映照在池州秋浦河上. 清菱姑娘把晚霞铺展在菱河堇色的"水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