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句子成分

第一节 句子成分 句子的主干——主、谓、宾

说明:

表示句子成分的符号:

主语部分和谓语部分用“‖”隔开。

主语中心语用双横线表示,谓语中心语用单横线“ ”表示,宾语中心语用单曲线表示。定语用小括号( )表示,状语用方括号[ ]表示,补语用单书名号表示。

一、主 语

主语是谓语陈述的对象。

主语一般由名词、代词或名词短语充当,表示“什么人”、“什么事物”或“哪里”。

例如:

1.名词作主语:

(1)天空很蓝。 (2)部队参加演习。

2.代词作主语:

(1)他曾经是我们的班长。(2)这里是华夏文明发源地之一。

(3)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现象?(为什么在这里代替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本句中原因还不知道,所以用“为什么”代替。)

3.名词短语作主语:

(1)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2)老师和同学都帮助过他。

(3)野生动物受法律保护。

(4)秋日的阳光欢快地跳跃。

(5)桌子上面有一摞书。

二、谓 语

谓语是陈述主语的,说明主语 “做什么”、“是什么”或“怎么样”。

谓语说明主语“做什么”“是什么”的时候,一般由动词充当。说明怎么样的时候,一般由形容词充当,有时候是一个主谓短语来充当。能愿动词与后面的动词同时做谓语,叫能愿动词谓语。

1.动词充当谓语,例如:

(1)刘翔赢得了冠军。

(2)春天来了。

(3)汽车开走了。

(4)我们都是好孩子。

(5)满天乌云顿时消散了。

(6)我们要保护环境。

(7)我们都有一个美丽的梦。

2.形容词充当谓语,例如。

(1)天空很晴朗。

(2)西瓜很甜。

(3)教室里很热闹。

3.主谓短语充当谓语,例如:

(1)田野里的庄稼一望无际。

(2)沙漠地区阳光充足。

(3)张明个头很高。

(4)我们学校课外活动丰富多彩。

(5)我肚子疼。

(6)这本书我没看过。

其中(2)(3)(4)(5)(6)是主谓短语充当谓语,叫“主谓谓语句”。(2)(3)(4)(5)中如果“沙漠地区”“张明”“我们学校”“我”后面加了结构助词“的”,那么“的”前面的名词或名词短语就变成了定语,后面的“阳光”“个头”“课外活动”“肚子”就变成了主语,“充足”“高”“丰富多彩”“疼”就变成了句子的谓语。

三、宾 语

宾语在及物动词后面,表示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人或事物),回答动词后面“谁”或“什么”“哪里”等问题。如果是不及物动词或者形容词作谓语,后面没有宾语。

1.名词充当宾语:

(1)同学们精心制作贺年片。

(2)天空飘起了雪花。

(3)她们在踢毽子。

(4)每个人都有缺点。

(5)什么叫做信息?

2.代词充当宾语:

(1)你千万别招惹他。

(2)你的朋友是谁?

(3)我不喜欢这个,我喜欢那个。

3.名词短语充当宾语:

(1)我们学习科学知识。

(2)妈妈在墙上挂了许多照片和图画。

4.主谓短语作宾语:

(1)我认为他说的不对。

(2)我觉得他是卧底。

(3)我明白你这样做是为了我好。

(4)大家都懂得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

(5)我希望你以后理解我的苦心

(6)他看见爷爷在院子里散步。

(主谓短语说的是谁、什么事物、是什么、做什么或怎么样,可以看做一个句子,作了宾语。)

总 结

主语和宾语都是由名词、代词或名词短语来充当,因为他们都是表示谓语陈述的对象或者及物动词谓语所涉及的对象,回答“谁”、“什么”、“哪里”等问题,都是表示人或物。它们前面的修饰成分也都是“定语”。

谓语是对主语进行陈述的,回答主语“是什么”、“做什么”或“怎么样”。如果回答的主语“是什么”或者“做什么”,这个谓语必定由判断动词“是”或者其他动词来充当。如果回答的主语“怎么样”,必定是由形容词或者其他短语来充当。

主语、谓语、宾语,是句子表达意思的主要成分,决定着句子的基本结构,我们叫它们“句子的主干”。用在主语或宾语的前面对其起修饰限制作用的词语,叫定语“的”的后面一般是主语和宾语,所以“的”的前面的成分通常做定语;用在谓语的前面对谓语起修饰限制作用的词语叫状语;“地”的后面的成分一般做谓语,“地”的前面的充分通常是状语;用在谓语后面,对谓语起补充说明作用的成分,叫补语。补语的标志是前面“得”,“得”的后面通常做补语。因为定语、状语、补语都是附着在它们的

中心语上的,对中心语起修饰、限制或补充作用,我们叫它们“句子的枝叶”。

形容词和不及物动词作谓语的句子,不带宾语,如果它们后面还有具体内容(不含句末语气词“了”“呀”“吧”“呢”和动态助词“着”“了”“过”等),那一定是谓语补充成分——补语。只有及物动词作谓语,并且动词谓语的后面带出动作涉及的对象,能回答“动”什么,才是宾语。

比如:(1)我的额头很热。

主干是“额头热”。形容词作谓语,没有宾语。

(2)我在家里休息了三天三夜。

主干是“我休息”。“休息”是谓语,“休息”是不及物动词,后面的“三天三夜”不是说明休息什么,而是补充说明休息的时间,所以它不是宾语,而是补语。

(3)我总共写了三篇作文。

主干是“我写作文”。谓语是动词“写”,后面的“作文”是说明“写”的什么,所以是宾语。“三篇”在“作文”前面,限制“作文”的数量,是定语。

第二节 句子成分 句子的枝叶——定、状、补

四、定 语

定语是名词、代词或名词短语前面的连带成分,用来修饰、限制后面这个名词、代词或名词短语,表示人或事物性质、状态、数量、所属等。被它修饰限制的这个词语或短语是它的中心语,一般在句子中作主语或宾语,所以也可以说定语是主语和宾语的修饰成分。

例如:

(1)(那)(沉甸甸)的稻谷,像一垄垄(金黄)的珍珠。

(2)(三杯)(醇香)的美酒敬亲人。

(3)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

(4)我许下了(两个)(美好)的心愿。

(5)(没有焐熟)的柿子很涩。

(6)门口有(看热闹)的人。

(7)(中国)的历史有(自己)的特点。

(8)本次赛事中国队共获得了(一百九十九枚)金牌。

(9)(我们)学校在这方面有(许多)经验。

(10)[在昨天],(我们班)的(精神文明)积分‖[很快]地上升。

五、状 语

状语是动词、形容词(或短语)前面的连带成分,用来修饰、限制动词或形容词,表示动作的状态、方式、时间、处所或程度等。被状语修饰的动词或形容词一般在句子中充当谓语,所以也可以说:状语是位于谓语前面的修饰成分。

例如:

(1)他[已经]走了。

(2)咱们‖[在北京]见。

(3)歌声[把王老师]带入深沉的回忆。

(4)科学[终于以伟大的不可抑制的力量]战胜了神权。

说明:当表示时间、地点、方式、原因等的词语或短语作状语的时候,为了使句子简练或者为了表示强调,可以提到句子的最前面,用“,”把状语与后面的主语隔开。比如:

(1)“他‖[因为训练刻苦][去年][已经]考过了(钢琴)八级。”可以说成:

a.[因为训练刻苦],他‖ [去年][已经]考过了(钢琴)八级。

b.[去年],他‖[因为训练刻苦] [已经]考过了(钢琴)八级。

a句把介宾短语[因为训练刻苦]提到前面,仍旧是状语,强调“考过”的原因,增加了停顿也使句子更加简练。

b句把时间名词[去年]提到前面,仍旧是状语,强调“考过”的时间,增加了停顿也使句子更加简练。

(2)“供热公司‖[根据上级的指示][今年]提前供热。”可以说成:

[根据上级的指示],供热公司 ‖[今年]提前供热。(强调“提前供热”的原因)

(3)“(我国)(千百万)(石油)工人‖[在三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施展着聪明才智。”可是说成:

[在三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我国)(千百万)(石油)工人‖施展着聪明才智。(强调“施展”的处所)

比较简短的句子状语提到前面的时候,也可以不加“,”,例如:

[在杭州]我们‖游览了(西湖)胜景。

副词、形容词和介宾短语经常作状语;表时间、 处所的名词经常作状语,一般名词不作状语。一般动词很少作状语。

六、补 语

补语是动词或形容词后面的连带成分, 一般用来补充说明动作、行为的情况、结果、程度、趋向、时间、处所、数量、性状等。例如:

(1)广大人民干得〈热火朝天〉。

(2)他写的字比原来好得〈多〉。

(3)他生〈于1918年〉。

(4)他坐〈在桌子旁〉。

(5)颜色是那么浓,浓得〈好象要流下来似的〉。

说明:一个句子如果是不及物动词形容词作状语,后面的成分一定是补语。及物动词作谓语并且后面带出了动作所涉及的对象,回答“动什么(谁、哪里)”,那一定不是补语,而是宾语。

练习:

1、我们正在做我们的前人从来没有做过的极其光荣的伟大事业。

2、他生动感人的演讲在我心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3、你们这些战斗在第一线的战士们要牢记党和人民的嘱托。

4、善于思考问题,讲究工作效率,是老李优良的工作作风。

5、各级领导,要善于发现有用人才。

6、在十字路口,他迅速拉开车门跳了下来。

7、“振兴中华”的口号被一群姑娘变成了激动人心的现实。

8、少数人的心灵在拜金主义的腐蚀下变得自私、冰冷和贪婪。

9、即使贡献很大的同志,也不应该骄傲。

10、在这讽刺般的笑声中,我头一次感到自己竟这么傻。

11、同志们都站在场地外看运动员打球呢!

12、这支战斗的曲子永远鼓舞着中国人民。

13、解放军官兵在这支曲子的鼓舞下忘记了饥饿和疲劳。

14、班长说清楚了刚才发生的不愉快的事情。

15、今天夜里路边的灯会亮起来吧。

16、我们每一个在思想战线上工作的同志都要参加清除官僚主义的运动。

17、今天,在车间里,厂长对新工人的产品检查得十分仔细。

18、实现四个现代化已经成为全中国人民的共同奋斗目标。

19、地震发生的时候,四川省安县道禧村的普通农村妇女文友会正走在割猪草的路上。

20、战国时候的孔子就非常佩服春秋时期晏子交朋友的态度。

21、在去藏北草原的路上,我一直静静地望着雪山。

22、早在2005年,中国就发生过一场关于“要不要敬畏自然”的争论。

23、聪明的老先生把这个问题说明得十分清楚。

24、有经验的渔民根据水柱就可以判断鲸鱼的种类和大小。

25、每逢听到孩子们唱歌,我就会想起爸爸第一次唱《国际歌》的情景。

26、每天放学后,老师总要站在校门口。

27、为了保卫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解放军战士与洪水搏斗了三天三夜。

28、80年代中叶,腐败现象、物价上涨和刑事案件激增越来越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

29、产值增长的速度赶不上人口增长的速度,这是落后的重要原因。

30、经过一番了解,我才发现这些学生平时爱好数学。

第三节 复句(一)

(一)什么是复句

复句是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分句的句子。它有如下特征:

第一,一个复句是一个句子。它和单句一样,有一个句终语调,在书面上用句号、问号或叹号表示。 第二,每个复句,都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分句,这些分句或是主谓句,或是非主谓句。

第三,复句里的各个分句是相对独立的,同时又是相互依存的。其独立性表现在,每个分句都有句子的性质和地位,一个分句不是另一个分句里的一个成分。其依存性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分句与分句之间总会产生一定的关系;二是分句之间往往用特定的关联词语联结起来;三是根据表述的需要,分句的主语可承前省略,或蒙后省略。 第四,分句和分句之间,有明显的停顿,书面上用逗号、分号等表示。

2.什么是关联词语

关联词语是复句中用来联结分句与分句,标明分句与分句之间的关系的词语。它有如下特点:第一,作为联结分句、标明关系的词语,关联词语总是标明抽象的关系,可以作为某类复句的特定的形式标志。第二,关联词语性质复杂,能在复句中起关联作用的主要有以下几类词语:一是连词。连词是用来做关联词语的主要词类,但并非所有连词都能充当关联词。有的连词不能连接分句,不能连接分句的连词当然不能做关联词;有的连词能连接分句,但如果在某个句子中连接的不是分句,它也不是关联词。二是副词。某些副词可充当关联词。但如果在某个句子中连接的不是分句,它也不是关联词。起关联作用的副词仍旧保留原有的修饰作用。三是有些短语也可以充当关联词语,如“一方面”、“另一方面”。关联词语是在复句中才能确认的,离开复句,就无所谓关联词语了。

3、如何正确使用关联词语

要正确使用关联词语,必须注意两点: 第一,要注意区别容易混淆的关联词语。下列关联词语最容易混淆:一是“因为”和“为了”。“因为”表示原因,“为了”表示目的。但“为了要”也可表示原因。二是“不仅……而且”和“不是……而是”、“既……又”。前一组关联词语表示递进关系,后两组关联词语表示并列关系。三是“尽管”和“不管”。“不管”表示条件关系,提出应排除的条件,是以无条件作为条件。“尽管”转折关系。“不管”后边常接疑问代词或可供选择的几项,“尽管”后边不接这些,却常与“但是”配合使用。四是“况且”和“何况”。它们都表示递进关系,有时可以通用。“何况”可以用在反问句中,表示进一层的意思;“况且”不能这么用。“何况”前边的分句,常用“尚且”,组成“尚且……何况”的格式;“况且”不能这么用。 五是“或者”与“还是”。选择复句有的用“或者……或者”,有的用“是……还是”。前者用于陈述语气,后者用于疑问语气。单用“或者”、单用“还是”,区别也在语气上。六是“既然”与“既”。“既然……就”用于因果复句,也可以写成“既……就”。而“既……也”、“既……又”、“既……更”却不表示因果关系,而是说明两事并列。所以,用“既”的句子要分清两种不同的表现形式。 第二,要注意关联词语的位置。有些关联词语既能放在主语前,也能放在主语后,但有一定的条件;有些关联词语的位置则相当固定。关联词语的位置如果摆得不对,就会使句子不顺畅,意思不清楚。关联词语配合运用,有一定的规律,如“一方面……另一方面”这组关联词语,如果分句主语相同,位置就比较自由;分句主语不同,只能出现在主语前。又如“不但……而且”这组关联词语,如果分句主语相同,“不但”放在主语后;分句主语不同,“不

但”放在主语前。

4.复句的类型按照分句间的关系,复句可以分为联合复句和偏正复句两大类。联合复句的特点是,在语义上,各分句之间不分主次;在结构上,有两个以上分句在同一层次上。联合复句往往通过语序或关联词语来表示分句间的并列、递进、选择等几种关系。偏正复句的特点是,在语义上,两个组成部分有主从,正句是全句的意义中心;结构上,即使全句包含两个以上的分句,也总是可以先分成偏正两个部分。偏正复句一般是偏句在前,正句在后;有时偏句在后,则带有一种追述、补充、强调的意味。偏正复句一般要用关联词语来表示分句之间的因果、假设、条件、转折、等几种关系。学习本节,要求能识别各种类型的复句。

5.如何区分单句和复句

复句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由单句充当)构成的句子,单句与复句应该界限分明。(1)从构成材料上看,单句是由句子成分构成的,复句是由分句构成的。(2)从表述关系上看,单句只有一个表述中心,一种表述关系。再简单的复句也至少有两个以上的表述中心和表述关系。(3)从关联词语上看,关联词语是复句的标志,单句一般不用关联词语,只有个别的使用。(使用关联词语的只在主语和谓语的前面出现)但有许多语言现象还是值得注意。第一,两可现象。并列结构作谓语的单句与并列关系的复句就很难区分,例如“我们爱祖国,爱人民”,可以分析为单句:主语是“我们”,谓语是并列结构“爱祖国,爱人民”;也可分析为并列关系复句,即把“爱人民”看作是一个分句,主语承前省略了。这种情况按哪一种分析都可以,因为无论是分析为单句还是复句,都不影响对句子意义的理解。第二,两难现象。比较下面四个句子:A.为了他,我才改变原来的决定。B.为了身体健康,我每天参加早操。C.因为这个缘故,他昨天没有来。D.因为天气不好,我没有出门。历来认为“为了”是介词,“因为”是连词。按这种观点,很难说明B、C两句是单句还是复句。我们认为“为了”、“因为”兼属连词和介词。在A、C两句中,它们是介词,全句属单句。在B、D两句中,它们是连词,全句属复句。

(二)复句的类型

1、并列复句

分句间分别叙述或描写有关联的几件事,或同一事物的几个方面。分句间的关系是并列的,或者是对举的。常用的关联词语有:

既„„又„„

一边„„一边„„

一方面„„另一方面„„

需要注意的是正反两方面的并列情况,即对举的情况(不要看成是转折复句):

不是„„而是„„

是„„不是

并列复句常常运用意合法。如:

(1)感情的短处在于会使人迷失方向,科学的长处在于它是不动感情的。

(2)悲观的人虽生犹死,乐观的人永生不老。

2、选择复句

分别说出两种或几种可能的情况,让人从中选择,这叫未定选择;有的说出选定其中一种,舍弃另一种,这叫已定选择。一般采用形合法。

未定选择(也叫“任选句”,语气灵活):或者„„或者„„;是„„还是„„;不是„„就是„„;要么„„要么„„。

已定选择(也叫“决选句”,语气肯定):与其„„不如„„;宁可„„也不„„

已定选择包括先舍后取(与其„„不如„„)和先取后舍两种(宁可„„也不„„)。

注意与“不是„„而是„„(并列)”的区别。

3、递进复句

后面分句的意思比前一分句的意思更进一层,一般由轻到重,由小到大,由浅到深,由易到难,反之也可。

一般递进:不但„„而且„„;不但不„„反而„„;

衬托递进:尚且„„更何况„„;不要说„„就是„„

一般递进复句与并列复句的主要区别主要在关联词语。有时,递进复句如果去掉了关联词语后就变成了并列复句。如:

(1)哥白尼的地动学说不但带来了天文学上的革命,而且开辟了各门学科向前迈进的新时代。(递进)

(2)哥白尼的地动学说带来了天文学上的革命,开辟了各门学科向前迈进的新时代。(并列)

第四节复句(二)

4、转折复句

前后分句的意思相反或相对,即后面分句不是顺着前面分句的意思说下去,而是突然转成同前面分句意思相反或相对的说法,后面分句是说话人所要表达的正意。根据转折语气的轻重,可分为重转、轻转和弱转。

重转(让步转折):虽然„„但是„„;尽管„„却„„

(1)天气虽然这么冷,但是我身上还在出汗呢。

“尽管、却”比“虽然、但是”的语气更重。

轻转:„„可是„„

(2)她曾经是一个柔弱的女孩子,可是岁月的风刀使她的性格变得刚毅。

弱转:„„只是„„;„„不过„„

(3)兄弟并没有什么过人之处,不过为人正直罢了。

(4)他是应该来的,只是没有时间。

有时表示让步的前一分句可以放在后面,这种句子的转折意味一般不重,往往有追加说明的意思。如:

(5)她于是一笑,虽然脸色冻得红惨惨的,仍然瑟缩着。

5.条件复句

偏句表示条件,正句表示在满足条件的情况下所产生的结果。分为“有条件”和“无条件”。有条件句又分为“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

充分条件:只要„„就„„(有A必有B,无A未必无B)

(1)只要他来,我就走。(他来,我肯定走;他不来,我也可能走)

必要条件:只有„„才„„(无A必无B,有A未必有B)

(2)只有他来,我才走。(他不来,我肯定不走;他来,我也可能不走)

无 条 件:无论„„都„„;不管„„也„„(无论A或非A,都B)

(3)无论他来不来,我都走。

6.假设复句

偏句提出假设,正句表示假设实现后所产生的结果。分为“一致”和“相背”两类。

一致:如果„„就,那么„„;

相背:即使„„也„„

相背假设和转折复句比较相近,区别在于前者表示的是未实现的事情,后者表示已实现的事实。与无条件复句的区别在于关联词语不同。如:

(1)即使下再大的雨,我们也要去春游。(假设:未实现)

(2)尽管下这么大的雨,我们也要去春游。(转折:已实现)

(3)不管下多么大的雨,我们都要去春游。(条件:未实现)

7.因果复句

偏句说出原因,正句表示结果。分为“说明”和“推论”两类。

说明:因为„„所以„„;由于„„才„„;之所以„„是因为„„

推论:既然„„就„„;„„可见„„

推论因果可以由因推果,也可以由果推因。如:

(1)既然产品又好又适用,就一定畅销。

(2)既然畅销,产品一定又好又适用。

练习

(1)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就不怕别人批评。(因果)

(2)他们凭空想了许多念头,可是从来没有认真做过一件事。(转折)

(3)外面太阳很好,也没有风。(并列)

(4)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完成任务。(条件)

(5)尽管我仰慕某些科学家的大名,但我并不认为他们是万能的。(转折)

(6) 他们不可能掌握真理的全部,而且他们的权威有时阻碍了他们的进步。(递进)

(7)掌柜是一副凶脸孔,主顾也没有好声气。(并列)

(8)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条件)

(9)这几天路特别滑,你出门可千万要当心一点。(因果)

(10)如果没有氧,光有氢,就不能生成水。(假设)

(11) 如果我们上下一心,团结一致,那么,我们就能摆脱目前的困境。(假设)

(12) 这微笑有时变成放声大笑,但是,其中蕴涵有哲理的忧伤。(转折)

(13)这已经不仅仅是爱情和忠诚了,而且还含有别的东西。(递进)

(14)只有经历了 爱与被爱,才会知道什么是你需要的。(条件)

(15) 他一边看报,一边听音乐,一边吃饭。(并列)

(16) 即使明天刮风下雨,我们也要到达山顶。(假设)

(17)如果片面地强调速度|影响质量,||那就大错特错了。(假设)

(18 )如果把人类的饮食男女这些机能同其他社会活动割裂开来,那么,它们的性质就和一般动物所具有的没有什么差别了。(假设)

(19)孔乙己知道不能和他们谈天,便向孩子们说话。(并列)

(20)我赞美白杨树,因为它是不平凡的树。(因果)

(21)如果出到十几文,那就能买一样荤菜了。(假设)

(22)外面的短衣帮虽然容易说话,但唠唠叨叨缠夹不清的也很不少。(转折)

(23)孔乙己你不是偷书,就是偷笔墨纸砚。(选择)

第一节 句子成分 句子的主干——主、谓、宾

说明:

表示句子成分的符号:

主语部分和谓语部分用“‖”隔开。

主语中心语用双横线表示,谓语中心语用单横线“ ”表示,宾语中心语用单曲线表示。定语用小括号( )表示,状语用方括号[ ]表示,补语用单书名号表示。

一、主 语

主语是谓语陈述的对象。

主语一般由名词、代词或名词短语充当,表示“什么人”、“什么事物”或“哪里”。

例如:

1.名词作主语:

(1)天空很蓝。 (2)部队参加演习。

2.代词作主语:

(1)他曾经是我们的班长。(2)这里是华夏文明发源地之一。

(3)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现象?(为什么在这里代替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本句中原因还不知道,所以用“为什么”代替。)

3.名词短语作主语:

(1)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2)老师和同学都帮助过他。

(3)野生动物受法律保护。

(4)秋日的阳光欢快地跳跃。

(5)桌子上面有一摞书。

二、谓 语

谓语是陈述主语的,说明主语 “做什么”、“是什么”或“怎么样”。

谓语说明主语“做什么”“是什么”的时候,一般由动词充当。说明怎么样的时候,一般由形容词充当,有时候是一个主谓短语来充当。能愿动词与后面的动词同时做谓语,叫能愿动词谓语。

1.动词充当谓语,例如:

(1)刘翔赢得了冠军。

(2)春天来了。

(3)汽车开走了。

(4)我们都是好孩子。

(5)满天乌云顿时消散了。

(6)我们要保护环境。

(7)我们都有一个美丽的梦。

2.形容词充当谓语,例如。

(1)天空很晴朗。

(2)西瓜很甜。

(3)教室里很热闹。

3.主谓短语充当谓语,例如:

(1)田野里的庄稼一望无际。

(2)沙漠地区阳光充足。

(3)张明个头很高。

(4)我们学校课外活动丰富多彩。

(5)我肚子疼。

(6)这本书我没看过。

其中(2)(3)(4)(5)(6)是主谓短语充当谓语,叫“主谓谓语句”。(2)(3)(4)(5)中如果“沙漠地区”“张明”“我们学校”“我”后面加了结构助词“的”,那么“的”前面的名词或名词短语就变成了定语,后面的“阳光”“个头”“课外活动”“肚子”就变成了主语,“充足”“高”“丰富多彩”“疼”就变成了句子的谓语。

三、宾 语

宾语在及物动词后面,表示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人或事物),回答动词后面“谁”或“什么”“哪里”等问题。如果是不及物动词或者形容词作谓语,后面没有宾语。

1.名词充当宾语:

(1)同学们精心制作贺年片。

(2)天空飘起了雪花。

(3)她们在踢毽子。

(4)每个人都有缺点。

(5)什么叫做信息?

2.代词充当宾语:

(1)你千万别招惹他。

(2)你的朋友是谁?

(3)我不喜欢这个,我喜欢那个。

3.名词短语充当宾语:

(1)我们学习科学知识。

(2)妈妈在墙上挂了许多照片和图画。

4.主谓短语作宾语:

(1)我认为他说的不对。

(2)我觉得他是卧底。

(3)我明白你这样做是为了我好。

(4)大家都懂得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

(5)我希望你以后理解我的苦心

(6)他看见爷爷在院子里散步。

(主谓短语说的是谁、什么事物、是什么、做什么或怎么样,可以看做一个句子,作了宾语。)

总 结

主语和宾语都是由名词、代词或名词短语来充当,因为他们都是表示谓语陈述的对象或者及物动词谓语所涉及的对象,回答“谁”、“什么”、“哪里”等问题,都是表示人或物。它们前面的修饰成分也都是“定语”。

谓语是对主语进行陈述的,回答主语“是什么”、“做什么”或“怎么样”。如果回答的主语“是什么”或者“做什么”,这个谓语必定由判断动词“是”或者其他动词来充当。如果回答的主语“怎么样”,必定是由形容词或者其他短语来充当。

主语、谓语、宾语,是句子表达意思的主要成分,决定着句子的基本结构,我们叫它们“句子的主干”。用在主语或宾语的前面对其起修饰限制作用的词语,叫定语“的”的后面一般是主语和宾语,所以“的”的前面的成分通常做定语;用在谓语的前面对谓语起修饰限制作用的词语叫状语;“地”的后面的成分一般做谓语,“地”的前面的充分通常是状语;用在谓语后面,对谓语起补充说明作用的成分,叫补语。补语的标志是前面“得”,“得”的后面通常做补语。因为定语、状语、补语都是附着在它们的

中心语上的,对中心语起修饰、限制或补充作用,我们叫它们“句子的枝叶”。

形容词和不及物动词作谓语的句子,不带宾语,如果它们后面还有具体内容(不含句末语气词“了”“呀”“吧”“呢”和动态助词“着”“了”“过”等),那一定是谓语补充成分——补语。只有及物动词作谓语,并且动词谓语的后面带出动作涉及的对象,能回答“动”什么,才是宾语。

比如:(1)我的额头很热。

主干是“额头热”。形容词作谓语,没有宾语。

(2)我在家里休息了三天三夜。

主干是“我休息”。“休息”是谓语,“休息”是不及物动词,后面的“三天三夜”不是说明休息什么,而是补充说明休息的时间,所以它不是宾语,而是补语。

(3)我总共写了三篇作文。

主干是“我写作文”。谓语是动词“写”,后面的“作文”是说明“写”的什么,所以是宾语。“三篇”在“作文”前面,限制“作文”的数量,是定语。

第二节 句子成分 句子的枝叶——定、状、补

四、定 语

定语是名词、代词或名词短语前面的连带成分,用来修饰、限制后面这个名词、代词或名词短语,表示人或事物性质、状态、数量、所属等。被它修饰限制的这个词语或短语是它的中心语,一般在句子中作主语或宾语,所以也可以说定语是主语和宾语的修饰成分。

例如:

(1)(那)(沉甸甸)的稻谷,像一垄垄(金黄)的珍珠。

(2)(三杯)(醇香)的美酒敬亲人。

(3)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

(4)我许下了(两个)(美好)的心愿。

(5)(没有焐熟)的柿子很涩。

(6)门口有(看热闹)的人。

(7)(中国)的历史有(自己)的特点。

(8)本次赛事中国队共获得了(一百九十九枚)金牌。

(9)(我们)学校在这方面有(许多)经验。

(10)[在昨天],(我们班)的(精神文明)积分‖[很快]地上升。

五、状 语

状语是动词、形容词(或短语)前面的连带成分,用来修饰、限制动词或形容词,表示动作的状态、方式、时间、处所或程度等。被状语修饰的动词或形容词一般在句子中充当谓语,所以也可以说:状语是位于谓语前面的修饰成分。

例如:

(1)他[已经]走了。

(2)咱们‖[在北京]见。

(3)歌声[把王老师]带入深沉的回忆。

(4)科学[终于以伟大的不可抑制的力量]战胜了神权。

说明:当表示时间、地点、方式、原因等的词语或短语作状语的时候,为了使句子简练或者为了表示强调,可以提到句子的最前面,用“,”把状语与后面的主语隔开。比如:

(1)“他‖[因为训练刻苦][去年][已经]考过了(钢琴)八级。”可以说成:

a.[因为训练刻苦],他‖ [去年][已经]考过了(钢琴)八级。

b.[去年],他‖[因为训练刻苦] [已经]考过了(钢琴)八级。

a句把介宾短语[因为训练刻苦]提到前面,仍旧是状语,强调“考过”的原因,增加了停顿也使句子更加简练。

b句把时间名词[去年]提到前面,仍旧是状语,强调“考过”的时间,增加了停顿也使句子更加简练。

(2)“供热公司‖[根据上级的指示][今年]提前供热。”可以说成:

[根据上级的指示],供热公司 ‖[今年]提前供热。(强调“提前供热”的原因)

(3)“(我国)(千百万)(石油)工人‖[在三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施展着聪明才智。”可是说成:

[在三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我国)(千百万)(石油)工人‖施展着聪明才智。(强调“施展”的处所)

比较简短的句子状语提到前面的时候,也可以不加“,”,例如:

[在杭州]我们‖游览了(西湖)胜景。

副词、形容词和介宾短语经常作状语;表时间、 处所的名词经常作状语,一般名词不作状语。一般动词很少作状语。

六、补 语

补语是动词或形容词后面的连带成分, 一般用来补充说明动作、行为的情况、结果、程度、趋向、时间、处所、数量、性状等。例如:

(1)广大人民干得〈热火朝天〉。

(2)他写的字比原来好得〈多〉。

(3)他生〈于1918年〉。

(4)他坐〈在桌子旁〉。

(5)颜色是那么浓,浓得〈好象要流下来似的〉。

说明:一个句子如果是不及物动词形容词作状语,后面的成分一定是补语。及物动词作谓语并且后面带出了动作所涉及的对象,回答“动什么(谁、哪里)”,那一定不是补语,而是宾语。

练习:

1、我们正在做我们的前人从来没有做过的极其光荣的伟大事业。

2、他生动感人的演讲在我心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3、你们这些战斗在第一线的战士们要牢记党和人民的嘱托。

4、善于思考问题,讲究工作效率,是老李优良的工作作风。

5、各级领导,要善于发现有用人才。

6、在十字路口,他迅速拉开车门跳了下来。

7、“振兴中华”的口号被一群姑娘变成了激动人心的现实。

8、少数人的心灵在拜金主义的腐蚀下变得自私、冰冷和贪婪。

9、即使贡献很大的同志,也不应该骄傲。

10、在这讽刺般的笑声中,我头一次感到自己竟这么傻。

11、同志们都站在场地外看运动员打球呢!

12、这支战斗的曲子永远鼓舞着中国人民。

13、解放军官兵在这支曲子的鼓舞下忘记了饥饿和疲劳。

14、班长说清楚了刚才发生的不愉快的事情。

15、今天夜里路边的灯会亮起来吧。

16、我们每一个在思想战线上工作的同志都要参加清除官僚主义的运动。

17、今天,在车间里,厂长对新工人的产品检查得十分仔细。

18、实现四个现代化已经成为全中国人民的共同奋斗目标。

19、地震发生的时候,四川省安县道禧村的普通农村妇女文友会正走在割猪草的路上。

20、战国时候的孔子就非常佩服春秋时期晏子交朋友的态度。

21、在去藏北草原的路上,我一直静静地望着雪山。

22、早在2005年,中国就发生过一场关于“要不要敬畏自然”的争论。

23、聪明的老先生把这个问题说明得十分清楚。

24、有经验的渔民根据水柱就可以判断鲸鱼的种类和大小。

25、每逢听到孩子们唱歌,我就会想起爸爸第一次唱《国际歌》的情景。

26、每天放学后,老师总要站在校门口。

27、为了保卫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解放军战士与洪水搏斗了三天三夜。

28、80年代中叶,腐败现象、物价上涨和刑事案件激增越来越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

29、产值增长的速度赶不上人口增长的速度,这是落后的重要原因。

30、经过一番了解,我才发现这些学生平时爱好数学。

第三节 复句(一)

(一)什么是复句

复句是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分句的句子。它有如下特征:

第一,一个复句是一个句子。它和单句一样,有一个句终语调,在书面上用句号、问号或叹号表示。 第二,每个复句,都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分句,这些分句或是主谓句,或是非主谓句。

第三,复句里的各个分句是相对独立的,同时又是相互依存的。其独立性表现在,每个分句都有句子的性质和地位,一个分句不是另一个分句里的一个成分。其依存性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分句与分句之间总会产生一定的关系;二是分句之间往往用特定的关联词语联结起来;三是根据表述的需要,分句的主语可承前省略,或蒙后省略。 第四,分句和分句之间,有明显的停顿,书面上用逗号、分号等表示。

2.什么是关联词语

关联词语是复句中用来联结分句与分句,标明分句与分句之间的关系的词语。它有如下特点:第一,作为联结分句、标明关系的词语,关联词语总是标明抽象的关系,可以作为某类复句的特定的形式标志。第二,关联词语性质复杂,能在复句中起关联作用的主要有以下几类词语:一是连词。连词是用来做关联词语的主要词类,但并非所有连词都能充当关联词。有的连词不能连接分句,不能连接分句的连词当然不能做关联词;有的连词能连接分句,但如果在某个句子中连接的不是分句,它也不是关联词。二是副词。某些副词可充当关联词。但如果在某个句子中连接的不是分句,它也不是关联词。起关联作用的副词仍旧保留原有的修饰作用。三是有些短语也可以充当关联词语,如“一方面”、“另一方面”。关联词语是在复句中才能确认的,离开复句,就无所谓关联词语了。

3、如何正确使用关联词语

要正确使用关联词语,必须注意两点: 第一,要注意区别容易混淆的关联词语。下列关联词语最容易混淆:一是“因为”和“为了”。“因为”表示原因,“为了”表示目的。但“为了要”也可表示原因。二是“不仅……而且”和“不是……而是”、“既……又”。前一组关联词语表示递进关系,后两组关联词语表示并列关系。三是“尽管”和“不管”。“不管”表示条件关系,提出应排除的条件,是以无条件作为条件。“尽管”转折关系。“不管”后边常接疑问代词或可供选择的几项,“尽管”后边不接这些,却常与“但是”配合使用。四是“况且”和“何况”。它们都表示递进关系,有时可以通用。“何况”可以用在反问句中,表示进一层的意思;“况且”不能这么用。“何况”前边的分句,常用“尚且”,组成“尚且……何况”的格式;“况且”不能这么用。 五是“或者”与“还是”。选择复句有的用“或者……或者”,有的用“是……还是”。前者用于陈述语气,后者用于疑问语气。单用“或者”、单用“还是”,区别也在语气上。六是“既然”与“既”。“既然……就”用于因果复句,也可以写成“既……就”。而“既……也”、“既……又”、“既……更”却不表示因果关系,而是说明两事并列。所以,用“既”的句子要分清两种不同的表现形式。 第二,要注意关联词语的位置。有些关联词语既能放在主语前,也能放在主语后,但有一定的条件;有些关联词语的位置则相当固定。关联词语的位置如果摆得不对,就会使句子不顺畅,意思不清楚。关联词语配合运用,有一定的规律,如“一方面……另一方面”这组关联词语,如果分句主语相同,位置就比较自由;分句主语不同,只能出现在主语前。又如“不但……而且”这组关联词语,如果分句主语相同,“不但”放在主语后;分句主语不同,“不

但”放在主语前。

4.复句的类型按照分句间的关系,复句可以分为联合复句和偏正复句两大类。联合复句的特点是,在语义上,各分句之间不分主次;在结构上,有两个以上分句在同一层次上。联合复句往往通过语序或关联词语来表示分句间的并列、递进、选择等几种关系。偏正复句的特点是,在语义上,两个组成部分有主从,正句是全句的意义中心;结构上,即使全句包含两个以上的分句,也总是可以先分成偏正两个部分。偏正复句一般是偏句在前,正句在后;有时偏句在后,则带有一种追述、补充、强调的意味。偏正复句一般要用关联词语来表示分句之间的因果、假设、条件、转折、等几种关系。学习本节,要求能识别各种类型的复句。

5.如何区分单句和复句

复句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由单句充当)构成的句子,单句与复句应该界限分明。(1)从构成材料上看,单句是由句子成分构成的,复句是由分句构成的。(2)从表述关系上看,单句只有一个表述中心,一种表述关系。再简单的复句也至少有两个以上的表述中心和表述关系。(3)从关联词语上看,关联词语是复句的标志,单句一般不用关联词语,只有个别的使用。(使用关联词语的只在主语和谓语的前面出现)但有许多语言现象还是值得注意。第一,两可现象。并列结构作谓语的单句与并列关系的复句就很难区分,例如“我们爱祖国,爱人民”,可以分析为单句:主语是“我们”,谓语是并列结构“爱祖国,爱人民”;也可分析为并列关系复句,即把“爱人民”看作是一个分句,主语承前省略了。这种情况按哪一种分析都可以,因为无论是分析为单句还是复句,都不影响对句子意义的理解。第二,两难现象。比较下面四个句子:A.为了他,我才改变原来的决定。B.为了身体健康,我每天参加早操。C.因为这个缘故,他昨天没有来。D.因为天气不好,我没有出门。历来认为“为了”是介词,“因为”是连词。按这种观点,很难说明B、C两句是单句还是复句。我们认为“为了”、“因为”兼属连词和介词。在A、C两句中,它们是介词,全句属单句。在B、D两句中,它们是连词,全句属复句。

(二)复句的类型

1、并列复句

分句间分别叙述或描写有关联的几件事,或同一事物的几个方面。分句间的关系是并列的,或者是对举的。常用的关联词语有:

既„„又„„

一边„„一边„„

一方面„„另一方面„„

需要注意的是正反两方面的并列情况,即对举的情况(不要看成是转折复句):

不是„„而是„„

是„„不是

并列复句常常运用意合法。如:

(1)感情的短处在于会使人迷失方向,科学的长处在于它是不动感情的。

(2)悲观的人虽生犹死,乐观的人永生不老。

2、选择复句

分别说出两种或几种可能的情况,让人从中选择,这叫未定选择;有的说出选定其中一种,舍弃另一种,这叫已定选择。一般采用形合法。

未定选择(也叫“任选句”,语气灵活):或者„„或者„„;是„„还是„„;不是„„就是„„;要么„„要么„„。

已定选择(也叫“决选句”,语气肯定):与其„„不如„„;宁可„„也不„„

已定选择包括先舍后取(与其„„不如„„)和先取后舍两种(宁可„„也不„„)。

注意与“不是„„而是„„(并列)”的区别。

3、递进复句

后面分句的意思比前一分句的意思更进一层,一般由轻到重,由小到大,由浅到深,由易到难,反之也可。

一般递进:不但„„而且„„;不但不„„反而„„;

衬托递进:尚且„„更何况„„;不要说„„就是„„

一般递进复句与并列复句的主要区别主要在关联词语。有时,递进复句如果去掉了关联词语后就变成了并列复句。如:

(1)哥白尼的地动学说不但带来了天文学上的革命,而且开辟了各门学科向前迈进的新时代。(递进)

(2)哥白尼的地动学说带来了天文学上的革命,开辟了各门学科向前迈进的新时代。(并列)

第四节复句(二)

4、转折复句

前后分句的意思相反或相对,即后面分句不是顺着前面分句的意思说下去,而是突然转成同前面分句意思相反或相对的说法,后面分句是说话人所要表达的正意。根据转折语气的轻重,可分为重转、轻转和弱转。

重转(让步转折):虽然„„但是„„;尽管„„却„„

(1)天气虽然这么冷,但是我身上还在出汗呢。

“尽管、却”比“虽然、但是”的语气更重。

轻转:„„可是„„

(2)她曾经是一个柔弱的女孩子,可是岁月的风刀使她的性格变得刚毅。

弱转:„„只是„„;„„不过„„

(3)兄弟并没有什么过人之处,不过为人正直罢了。

(4)他是应该来的,只是没有时间。

有时表示让步的前一分句可以放在后面,这种句子的转折意味一般不重,往往有追加说明的意思。如:

(5)她于是一笑,虽然脸色冻得红惨惨的,仍然瑟缩着。

5.条件复句

偏句表示条件,正句表示在满足条件的情况下所产生的结果。分为“有条件”和“无条件”。有条件句又分为“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

充分条件:只要„„就„„(有A必有B,无A未必无B)

(1)只要他来,我就走。(他来,我肯定走;他不来,我也可能走)

必要条件:只有„„才„„(无A必无B,有A未必有B)

(2)只有他来,我才走。(他不来,我肯定不走;他来,我也可能不走)

无 条 件:无论„„都„„;不管„„也„„(无论A或非A,都B)

(3)无论他来不来,我都走。

6.假设复句

偏句提出假设,正句表示假设实现后所产生的结果。分为“一致”和“相背”两类。

一致:如果„„就,那么„„;

相背:即使„„也„„

相背假设和转折复句比较相近,区别在于前者表示的是未实现的事情,后者表示已实现的事实。与无条件复句的区别在于关联词语不同。如:

(1)即使下再大的雨,我们也要去春游。(假设:未实现)

(2)尽管下这么大的雨,我们也要去春游。(转折:已实现)

(3)不管下多么大的雨,我们都要去春游。(条件:未实现)

7.因果复句

偏句说出原因,正句表示结果。分为“说明”和“推论”两类。

说明:因为„„所以„„;由于„„才„„;之所以„„是因为„„

推论:既然„„就„„;„„可见„„

推论因果可以由因推果,也可以由果推因。如:

(1)既然产品又好又适用,就一定畅销。

(2)既然畅销,产品一定又好又适用。

练习

(1)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就不怕别人批评。(因果)

(2)他们凭空想了许多念头,可是从来没有认真做过一件事。(转折)

(3)外面太阳很好,也没有风。(并列)

(4)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完成任务。(条件)

(5)尽管我仰慕某些科学家的大名,但我并不认为他们是万能的。(转折)

(6) 他们不可能掌握真理的全部,而且他们的权威有时阻碍了他们的进步。(递进)

(7)掌柜是一副凶脸孔,主顾也没有好声气。(并列)

(8)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条件)

(9)这几天路特别滑,你出门可千万要当心一点。(因果)

(10)如果没有氧,光有氢,就不能生成水。(假设)

(11) 如果我们上下一心,团结一致,那么,我们就能摆脱目前的困境。(假设)

(12) 这微笑有时变成放声大笑,但是,其中蕴涵有哲理的忧伤。(转折)

(13)这已经不仅仅是爱情和忠诚了,而且还含有别的东西。(递进)

(14)只有经历了 爱与被爱,才会知道什么是你需要的。(条件)

(15) 他一边看报,一边听音乐,一边吃饭。(并列)

(16) 即使明天刮风下雨,我们也要到达山顶。(假设)

(17)如果片面地强调速度|影响质量,||那就大错特错了。(假设)

(18 )如果把人类的饮食男女这些机能同其他社会活动割裂开来,那么,它们的性质就和一般动物所具有的没有什么差别了。(假设)

(19)孔乙己知道不能和他们谈天,便向孩子们说话。(并列)

(20)我赞美白杨树,因为它是不平凡的树。(因果)

(21)如果出到十几文,那就能买一样荤菜了。(假设)

(22)外面的短衣帮虽然容易说话,但唠唠叨叨缠夹不清的也很不少。(转折)

(23)孔乙己你不是偷书,就是偷笔墨纸砚。(选择)


相关内容

  • 浅谈蒙语与汉语句子成分的比较
  • 浅谈蒙语与汉语句子成分的比较 [摘要]汉语的句子组成部分, 包括主语.谓语.宾语.定语.补语.状语六种.蒙语的句子组成部分,包括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五种,跟汉语不同的是没有补语这一句子成分.句子的成分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这五种在蒙汉语语法中的表现形式上差别不大,但是在句子里的语序上有 ...

  • 现行中学语文教材现代汉语语法中的"介词"
  • 现行中学语文教材现代汉语语法中的"介词" 在中学语文现代汉语语法教学之中,往往会遇见有关"介词"的种种困难.教师无奈,学者困惑.无论是传统语法,例如<暂拟教学语法系统>.还是现行最新的<中学现代汉语教学语法系统>都保留了"介词 ...

  • 现代汉语句子成分分析
  • 现代汉语句子成分分析 句子成分有六种--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 第一部分 1.主语 多表示人或事物.作为被陈述的对象,在句首能回答"谁"或者"什么"等问题. 例如: (1 特 别 冷. 主语(偏正短语 定+中心语) 谓语 (2) [明天这个时候] ...

  • 和与并而连接谓词性成分时的区别
  • <语文研究)2005年第1期(总第94期) "和""与""并""而"连接谓词性成分时的区别+ 天石吴云7"Y" (北京大学计算语言学研究所,北京100871) 摘要:并列连词"和""与""并&q ...

  • 浅谈语法在初高中语文衔接学习中的重要性
  • 浅谈语法在初.高中语文学习衔接中的重要性 语法可以让人们从一种语言中由小的意义结合体组合成大的意义合体所依据的一套规则准确地进行思维表达活动.此处的语法是指现代汉语(狭义的现代汉语----普通话)语法,现代汉语语法有三大根本特点:分析型语言.重语用.重韵律.三者为 "一体二用"的 ...

  • 高中文言文句式
  • 一 前言 中学文言文教学向来是一个重点,除了要掌握常用的词法,还要熟练地掌握常用的句法.文言句法包括文言文中常见的特殊句式,如判断句.倒装句.省略句.被动句.疑问句等,还包括一些固定格式. 二 中学文言文特殊句式分析 2.1判断句 1."--者,--也" "--,--也 ...

  • 文言文语言现象入门
  • 文言文语言现象入门 教学目的:研读现代汉语语法从而了解古代汉语语法. 教学设想:学生在初中阶段语法知识相当薄弱,有必要详细讲述,使他们迅速理解文言文语言现象.选取初中文言课文的句子,通过学习旧知获得新知,温故知新. 一课时 教学内容:现代汉语的词法和句法. 教学过程: 一.导语.任何语言的表达都有一 ...

  • 现代汉语语法修辞专题
  • 现代汉语语法修辞专题 一. 语法学流派 (一)传统语法学(traditional grammar) 主要内容: 1.突出形态与范畴的关系,强调形态的重要性,根据形态归纳语法范畴. 2.中心词分析法(成分分析法). 分析短语和句子时,将句子成分分为主要成分和次要成分,抓主干,即找中心词. 3.按意义标 ...

  • 语文主谓宾定状补
  • 句子成分 知识讲解 语文语法中:主.谓.宾.定.状.补的含意.位置.用法和需要注意的问题 1.主语 主语是谓语陈述的对象,指明说的是"什么人"或"什么事物".例如: (1)中国人民 志气高. (2)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 是亿万人民群众的切身事业. 2 ...

  • 从英汉话题结构差异谈现代汉语话题的语法化
  • 2008年7月第27卷第7期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 of Heilongjiang C ollege of Education Jul. 2008V ol. 27N o. 7 从英汉话题结构差异谈现代汉语话题的语法化 耿 冰 (郑州轻工业学院, 郑州450002) 摘 要:人类语言都有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