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气象学家竺可桢简介

竺可桢是我国卓越的气象学家、地理学家和科学教育家,中 国近代气象学和地理学的奠基人。

竺可桢,字藕舫。浙江上虞县东关镇(原属绍兴县)人。

1890年3月7日出生在一个米粮商人家里。5岁入敬义小学读书,

后在家上私塾。1905年毕业于天华寺中心学校。1909年北上唐山 路矿学堂(唐山铁道学院前身)学土木工程。1910年8月16日赴

美留学,先在伊利诺斯大学学农,1913年夏毕业,转到哈佛大学

研究院地学系,学习气象学。1918年,以关于台风研究的论文获

博士学位。回国后,任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武汉大学前身)地理

学和气象学教授。1920年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南京大学前身)地

学系主任。1925年,到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任《国际百科全

书》编译室主任。1927年,应中央研究院聘请,在南京筹建气象

研究所,任所长。1936年以后任浙江大学校长。

建国后,竺可桢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全国科协副主

席、名誉理事长,兼任中国科学院生物学地学部主任,综合考察

委员会主任,编译出版委员会主任,全国地理学会理事长,自然

学史委员会主任。1974年2月7日病逝于北京,享年84岁。

竺可桢学识渊博,曾致力于许多学科的研究工作。他是中国

近代气象学和地理学的奠基人,在台风、季风、中国区域气候、

农业气候、物候学、气候变迁、自然区划等方面的研究和自然资

源综合考察方面都作出了重要贡献。

竺可桢生平著作很多,曾发表过数百篇论文。1980年科学出

版社出版的《竺可桢文集》,选编了其有代表性的论文79篇。

1924年发表的《远东台风的新分类》和1925年发表的《台风的源地 与转向》两篇文章,分析了1904年到1915年247个台风的季节分 配源地、运动途径和其转向地点,概括了各类台风的活动特点,

提出了新的台风分类法。他将台风分成6类:即中国台风、日本台

风、印度支那台风、菲律宾台风、太平洋台风、中国海台风。

1934年发表的《东亚季风与中国雨量》一文,是一篇研究中国季

风气候的经典性著作,文中引用了我国古代海外贸易利用季风航

行的资料,探讨了季风成因与我国降雨量的关系,为我国长期天

气预报的研究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物候学对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有重要意义,竺可桢一直提

倡这门科学。他留学回国不久,就每天观察物候,记录积累资

料,直到病重,从不间断,取得了卓越的成就。1962年,在他的

指导下,建立了

全国物候观察网。他和宛敏渭合著的《物候学》 由科学普及出版社出版(1963年)。在竺可桢的科研中,物候变迁 是他用力最多、成就最大的一个学科。1964年,他写的《论我国 气候的几个特点及其与粮食生产的关系》一文,着重从气候的3 个基本因素:太阳辐射总量、温度和雨量,重点论述了光能在作 物产量形成中的作用,分析了温度、降水对粮食作物的影响,指 出我国农业生产还有很大潜力以及为发挥这些潜力有哪些可以采 取的措施。这篇文章受到毛泽东的当面称赞。

竺可桢1966年写成《我国五千年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英文

稿,参加罗马尼亚科学院100周年纪念会。1973年,竺可桢已是83 岁高龄,心力虽衰,仍写了这篇文章的修订稿。他一生研究气候 变迁问题的成果就集中反映在这篇文章中。文章系统地阐明了我 国5千年来的温度变化:最初2千年,黄河流域年平均温度比现 代高2℃,一月温度高3℃到5℃,和现在长江流域相似。其后

3千年,有一系列冷暖波 动,每个波动期历时约400—800年,年 平均温度变化范围为1℃到2℃,每个波动期内还可以分出50年 到100年为期的小循环,温度升降范围是0.5℃到1℃,且这个气 候变动是世界性的。竺可桢的这一著作,博大精深,立论严谨, 发表以来,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极大推崇,许多国家书刊竞相介 绍。日本气象学家吉野正敏说:“在气候学的历史中,竺可桢起

了巨大的作用。经过半个世纪到今天,他所发表的论文,仍然

在学术界的前面”。竺可桢如此卓越的创造性成就,为世界留下

了丰硕的遗产,为祖国赢得了荣誉。

竺可桢还发表了许多有关自然科学史方面的文章,不少文章

经过几十年的考验,至今仍放射出灿烂的光辉。

竺可桢有着非凡的恒心和毅力,他坚持每天记日记,1936年

以前的日记,因抗日战争时散失,从1936年1月1日起到1974年 2月6日逝世止,共38年零7天,无一天间歇,记有800万字的 日记,全部保存,天气与气候是每天必记的内容。除此,他打网 球到60岁,溜冰到70岁,游泳到76岁,坚持早操到逝世前不 久。

竺可桢还是我国一位著名的教育家,这主要体现在他出任浙

江大学校长前后。时时以民族和人民的利益为重,努力培养适合 国家民族需要的有用之材,是他的教育思想的核心,且贯彻、体 现在他的办学实践中。

竺可桢,“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的严肃和勤奋治学的

态度,以及其他许多方面,都是后人学习

的好榜样。

竺可桢是我国卓越的气象学家、地理学家和科学教育家,中 国近代气象学和地理学的奠基人。

竺可桢,字藕舫。浙江上虞县东关镇(原属绍兴县)人。

1890年3月7日出生在一个米粮商人家里。5岁入敬义小学读书,

后在家上私塾。1905年毕业于天华寺中心学校。1909年北上唐山 路矿学堂(唐山铁道学院前身)学土木工程。1910年8月16日赴

美留学,先在伊利诺斯大学学农,1913年夏毕业,转到哈佛大学

研究院地学系,学习气象学。1918年,以关于台风研究的论文获

博士学位。回国后,任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武汉大学前身)地理

学和气象学教授。1920年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南京大学前身)地

学系主任。1925年,到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任《国际百科全

书》编译室主任。1927年,应中央研究院聘请,在南京筹建气象

研究所,任所长。1936年以后任浙江大学校长。

建国后,竺可桢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全国科协副主

席、名誉理事长,兼任中国科学院生物学地学部主任,综合考察

委员会主任,编译出版委员会主任,全国地理学会理事长,自然

学史委员会主任。1974年2月7日病逝于北京,享年84岁。

竺可桢学识渊博,曾致力于许多学科的研究工作。他是中国

近代气象学和地理学的奠基人,在台风、季风、中国区域气候、

农业气候、物候学、气候变迁、自然区划等方面的研究和自然资

源综合考察方面都作出了重要贡献。

竺可桢生平著作很多,曾发表过数百篇论文。1980年科学出

版社出版的《竺可桢文集》,选编了其有代表性的论文79篇。

1924年发表的《远东台风的新分类》和1925年发表的《台风的源地 与转向》两篇文章,分析了1904年到1915年247个台风的季节分 配源地、运动途径和其转向地点,概括了各类台风的活动特点,

提出了新的台风分类法。他将台风分成6类:即中国台风、日本台

风、印度支那台风、菲律宾台风、太平洋台风、中国海台风。

1934年发表的《东亚季风与中国雨量》一文,是一篇研究中国季

风气候的经典性著作,文中引用了我国古代海外贸易利用季风航

行的资料,探讨了季风成因与我国降雨量的关系,为我国长期天

气预报的研究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物候学对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有重要意义,竺可桢一直提

倡这门科学。他留学回国不久,就每天观察物候,记录积累资

料,直到病重,从不间断,取得了卓越的成就。1962年,在他的

指导下,建立了

全国物候观察网。他和宛敏渭合著的《物候学》 由科学普及出版社出版(1963年)。在竺可桢的科研中,物候变迁 是他用力最多、成就最大的一个学科。1964年,他写的《论我国 气候的几个特点及其与粮食生产的关系》一文,着重从气候的3 个基本因素:太阳辐射总量、温度和雨量,重点论述了光能在作 物产量形成中的作用,分析了温度、降水对粮食作物的影响,指 出我国农业生产还有很大潜力以及为发挥这些潜力有哪些可以采 取的措施。这篇文章受到毛泽东的当面称赞。

竺可桢1966年写成《我国五千年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英文

稿,参加罗马尼亚科学院100周年纪念会。1973年,竺可桢已是83 岁高龄,心力虽衰,仍写了这篇文章的修订稿。他一生研究气候 变迁问题的成果就集中反映在这篇文章中。文章系统地阐明了我 国5千年来的温度变化:最初2千年,黄河流域年平均温度比现 代高2℃,一月温度高3℃到5℃,和现在长江流域相似。其后

3千年,有一系列冷暖波 动,每个波动期历时约400—800年,年 平均温度变化范围为1℃到2℃,每个波动期内还可以分出50年 到100年为期的小循环,温度升降范围是0.5℃到1℃,且这个气 候变动是世界性的。竺可桢的这一著作,博大精深,立论严谨, 发表以来,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极大推崇,许多国家书刊竞相介 绍。日本气象学家吉野正敏说:“在气候学的历史中,竺可桢起

了巨大的作用。经过半个世纪到今天,他所发表的论文,仍然

在学术界的前面”。竺可桢如此卓越的创造性成就,为世界留下

了丰硕的遗产,为祖国赢得了荣誉。

竺可桢还发表了许多有关自然科学史方面的文章,不少文章

经过几十年的考验,至今仍放射出灿烂的光辉。

竺可桢有着非凡的恒心和毅力,他坚持每天记日记,1936年

以前的日记,因抗日战争时散失,从1936年1月1日起到1974年 2月6日逝世止,共38年零7天,无一天间歇,记有800万字的 日记,全部保存,天气与气候是每天必记的内容。除此,他打网 球到60岁,溜冰到70岁,游泳到76岁,坚持早操到逝世前不 久。

竺可桢还是我国一位著名的教育家,这主要体现在他出任浙

江大学校长前后。时时以民族和人民的利益为重,努力培养适合 国家民族需要的有用之材,是他的教育思想的核心,且贯彻、体 现在他的办学实践中。

竺可桢,“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的严肃和勤奋治学的

态度,以及其他许多方面,都是后人学习

的好榜样。


相关内容

  • 元日评课稿
  • 浓浓文化味 悠悠诗人情 --<元日>说课稿 第一部分 说教材解读和教学价值 <元日>是苏教版国标本四年级上册的最后一课中的一首古诗,是北宋著名政治家.改 革家.文学家王安石的一首七言绝句.全诗叙事与写景结合,表现了欢乐祥和.万象更新的 新年气象,呈现了"放爆竹.喝屠 ...

  • 竺可桢与我国中小学地理教育及校园气象站创建
  • 1 竺可桢回国后执教于高校,仍十分关注中小学的地理教育 竺可桢先生1918年获哈佛博士学位后,怀着"科学救国"的理想回到祖国.先后执教于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和南京高等师范学校.1920年他受聘担任南京高师地学教授,次年,学校改称国立东南大学,在竺可桢的主持下,建立了地学系,下设地理. ...

  • 科教兴国的先驱
  • 作者:沈文雄 气象知识 2000年05期 今年春天,我国北方广大地区,包括首都北京在内,连连发生沙尘暴天气,狂暴肆虐神州大地,给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带来很大影响.但人们可以信赖的是,我国气象台站对各种灾害性天气都能较准确地做出预报,使各行各业和人民大众有所准备,进行必要的防范.现在天气预报已经成为人 ...

  • 邓稼先导学案1
  • <邓稼先>导学稿 龚贤朝 [学习目标] 1.积累"可歌可泣"."妇孺皆知"."鲜为人知"."家喻户晓"."筹划"."孕育"等词语. 2.能够灵活运用速读.默读.朗读等阅 ...

  • 大气科学专业
  • 大气科学专业 专业简介 学科:理学 门类:大气科学类 专业名称:大气科学专业 本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大气科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知识更新能力和较广泛的科学适应能力,能够到气象.海洋.环保.航空.军事部门及中央.地方研究机构和高校,在大气物理.大气环境.大气探测.气象学.气候学.应用 ...

  • 世纪之交的中国生态环境史(上)
  • 自地球诞生以来就有了全球环境的变化,这一变化可大致归因于各种物理.化学以及后来才出现的生物过程的相互作用.人类出现之后,各种自然的与人为的因素共同塑造和改变着生态环境,后者逐渐成为影响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而且这种影响力在现代社会愈益显现.在生态环境自身演变的历史上,人类既有可能是幸运儿,也有可能是受 ...

  • 感动中国的100位爱国科学家
  • 类别:名人传记 作者:龚明俊 第一辑 深深赤子情 1905年钟观光因患病,离开上海去杭州的西湖疗养.在病榻上,他仔细阅读了我国著名科学家李善兰和英国韦廉臣合译的<植物学>,并看了不少有关植物学知识介绍的书刊,丰富了这方面的知识. 中国近代植物学的开拓者 钟观光(1)中国近代植物学的开拓者 ...

  • 关于科学的名人名言
  • 如果我们过于爽快地承认失败,就可能使自己发觉不了我们非常接近于正确.---卡尔·波普尔 我真想发明一种具有那么可怕的大规模破坏力的特质或机器,以至于战争将会因此而永远变为不可能的事情.---诺贝尔(瑞典) 只有顺从自然,才能驾驭自然.---培根(英国) 真理的大海,让未发现的一切事物躺卧在我的眼前,

  • 绍兴名人资料
  • 绍兴名人 大禹 姚长子1 句践 陈洪绶1 范蠡 祁彪佳1 西施 章学诚1 马臻 曹娥 蔡邕 王羲之 王献之 谢灵运0 贺知章0 陆游 王守仁 汤绍恩 徐渭 蔡元培0 徐锡麟0 秋瑾0 陶成章0 鲁迅 马寅初0 竺可桢0 周恩来0 朱自清0 王充1 谢安1 王冕1 夏丏尊1 范文澜1 钱三强1 董希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