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教案

——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分析和认识当代中国现实

第一讲 (唯)科学主义及其在中国的表现

关键词:科学;主义;中国

思考题:

1、关于自然科学,你赞成如下哪种观点?

休谟:自然科学是以归纳的和非合理的方法进行研究的。

卡尔纳普:自然科学是以归纳的和合理的方法进行研究的。

波普:自然科学是以非归纳的和合理的方法进行研究的。

T.S.库恩:自然科学是以非归纳的和非理性的方法进行研究的。

2、中国现在是否应该制造大型电子对撞机问题上,著名数学家丘成桐表示支持,该领域最权威专家杨振宁表示反对,你的观点是什么?为什么?

3、社会科学一定要用数学的方法才能使该门学科成为科学吗?你所从事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存在那些问题?(科学与人文的关系问题)

一、 什么是科学(科学的)(science,scientific)?(如何认识科学?)

1、 学科门类:理、工、农、医、经济学、文学、法学、管理学、艺术;

2、 理论学科分类:从自然科学到社会科学再到人文学科的扇形分类。

3、 近代以牛顿典物理学为代表的自然科学的诞生及特点

数学化、实验、检验、经验性、客观性、合理性、确定性

注:即使在牛顿时代,科学还被成为自然哲学,并且到19世纪80年代才有“科学

家”这个词的出现。在19世纪,科学在英、法、德三个国家其含义和范围是不同的。

4、 科学与哲学的历史发展关系:先有哲学,然后从哲学中发展出自然科学。

科学与哲学、宗教之间的关系

三者的历史关系:先是古希腊追求证明的知识,然后是中世纪追求信仰知识,最后

是近代自然科学的经验的可用实验加以检验的知识;现在是科学与技术一体化的大科学时代的实用知识。

罗素:哲学是介乎于科学和宗教之间的东西(《西方哲学学史》导言)

5、 科学哲学视野中的科学(科学哲学中并没有找到科学与非科学之间明确的划界标

准)。

(1) 逻辑经验主义:

基本观点:科学是从经验事实中推导出来的。

即科学是以我们所能看到、听到和触摸到的事实(这些事

实被假定为就是一些关于世界的主张,它们可以通过仔细和无

偏见地运用感官直接证实的)为基础的,而不是以个人的观点

或推测性的想象为基础的。

以这种方式确立的事实将为科学建构一个可靠的和客观

的基础;再进一步,推理使我们从这些事实基础到达构成科学

知识的定律和理论,而且这种推理是完备的,那么由此产生的

知识就可以看做是得到了可靠的证实的和客观的。

如伽俐略的斜塔实验。

逻辑经验主义试图将这种常识科学观形式化,密切关注科

学知识与事实之关系的逻辑形式。

其理论涉及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什么是“事实”及其本质,科学家如何获得这些事实?

第二个问题:我们知识的定律和理论是怎么从这些事实中推导出来的?

我们可以把有关事实的问题表述为如下三个命题:

(A)事实是细心和无偏见的观察者通过感官直接获得的(眼见为实)。

(B)事实是在理论之前并且独立于理论的(视觉经验仅由被观察物决定)。

(C)事实为科学知识构建了一个牢固的和可靠的基础(归纳推理)。

(2) 波普的证伪主义(否证主义falsificationism):

承认观察是受理论指导并且是以理论为前提条件的;

否认理论可以根据观察证据被证实为正确或可能正确;

把理论解释为是推测性的和暂时性的猜想或猜测;

一旦提出推测性的理论,它就要接受观察和实验的严格而无情的检验;经受不

住观察检验和实验检验的理论必须被排除,并被新的推测性猜想取代。

基本观点:科学是通过试错、猜想和反驳向前发展的。

可证伪性(逻辑上的)是科学的标准:

A、周三从不下雨。

B、所有物质受热时都会膨胀。

C、在靠近地球表面松开一块石头这样的重物,如果没有遇到阻碍就会落下。

D、当光线从一个平面镜上反射时,它的入射角等于反射角。

如果存在一个逻辑上可能的观察命题或一组观察命题与一个假说不一致,那么,该假说就是可证伪的,也就是说,如果观察命题被证实,就会使该假说遭到否证。

E、天或者下雨或者不下雨。

F、欧几里德圆上的所有点与中心都是等距离的。

G、在赌博投机活动中可能是有运气的。

只有通过排除一组逻辑上可能的观察命题,一个定律或理论才能增进知识;如果一个命题是不可否证的,那么,世界无论可能具有什么属性,无论可能以什么方式运动,都与这个命题没有冲突。就是说,一个科学定律或理论应给我们提供一些有关世界实际上如何运动的信息,从而排除它那些(在逻辑上)可能的但实际上并没如此的运动方式。

马克思主义理论,阿勒德的自卑理论,等等。

(3) 历史主义(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费耶阿本德《反对方法》)。

库恩的范式(paradigm)理论:

前科学——常态科学(normal science)——危机——革命——新的常态科学——新的危机 (无范式)(确立范式) (范式危机)(范式变革)(新范式确立)(无范式)

6、 考察科学的三个维度:

作为理论和知识的科学

作为文化的科学

作为社会建制的科学

7、 总结:科学是什么?

(1) 科学目的(探寻规律,而不是实用)

(2)科学精神(质疑和批判的独立只精神,科学是猜测性的

假说,是可错的,不是绝对真理)

(3)科学方法(逻辑化、定量化和实证化)

二、 (唯)科学主义

1、科学主义的含义

《韦伯斯特百科词典》对科学主义的解释为:SCIENTISM,The belief that theassumptions, methods of research, etc., of physical and biological sciences are equally appropriate and essential to all other disciplines, including the humanities and the social sciences.(Webster's Encyclopedic Unabridged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New Revised Edition, Portland House, 1986, pp.1279)

译成汉语意思为:“科学主义指一种信念,认为物理科学与生物科学的假设、研究方法等对于包括人文与社会科学在内的所有其他学科同样适用并且必不可少。”

这里说的科学主义强弱很难确定。如果把科学作为认识更复杂事物的一个基础,而不是视其为唯一的、充分的条件,则它是较弱的,易于接受。

强科学主义:科学万能,即科学对于人类社会个体与集体的维持与发展是充分且必要的。弱科学主义:科学至少是中性的智力活动,科学成果对于人类生存发展有积极作用;对于封建思想浓重的中国,倡导科学思想与方法、发展科学技术是必要的和紧迫的。

强科学主义过于极端,恐怕没有人相信,但作为一种逻辑类型列出来作为参照还是必要的。弱科学主义有许多合理成份,我持这种观点。

在强科学主义与弱科学主义之间还有一系列中间状态,实际上是一个连续的“科学主义谱系”。在讨论中,应稍稍定位再对其评价。

弗里德里希@哈耶克在《科学的反革命:理性滥用之研究》中说:

在19世纪上半叶,出现了一种新的态度。“科学”一词日益局限于指自然科学和生物科学,同时它们也开始要求自身具有使其有别于其他一切学问的特殊的严密性与确定性。它们的成功使另一些领域的工作者大为着迷,马上便着手模仿它们的教义和术语,由此便出现了狭义的科学(Science)方法和技术对其他学科的专制。这些学科为证明自身有平等的地位,日益急切地想表明自己的方法跟它们那个成就辉煌的表亲相同,而不是更多地把自己的方法用在自己的特殊问题上。可是,在大约120年的时间里,模仿科学的方法而不是其精神实质的抱负虽然一直主宰着社会研究,它对我们理解社会现象却贡献甚微。

科学家或迷恋自然科学的人经常试图用于社会科学的方法,未必就是科学家在自己领域中事实上采用的方法;倒不如说,那是他们以为自己在使用的方法。这两者未必是一回事。思考自己的方法并使其理论化的科学家,未必总是可靠的导向。

我们所说的一切,不是反对科学在自己适当的领域里采用的方法,也丝毫不想让人怀疑它们的价值。但是为了消除这方面的误解,我们在谈到“唯科学主义”或“唯科学主义的”偏见时,不管我们讨论的是什么,我们指的不是客观探索的一般精神,而是指对科学的方法和语言的奴性十足的模仿。

在该段的一个注释中哈耶克说:“默里的《新英语词典》中既有“scientism”(唯科学主义),也有“scientistic”(唯科学主义的),前者表示“科学家的表达习惯和模式”,后者表示“有科学家特征的,具有这种人的属性的(含贬义)”。

科学主义:主张以自然科学技术为整个认识的基础,确信科学能解决一切问题的哲学观点,把自然科学奉为知识的标准,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自然科学的方法论和研究成果简单地推论到社会生活中来。

2、社会背景:经济发展导致人的追求的现代化和世俗化;科技革命的潮流汹涌;西方进入发达工业社会阶段或后工业社会阶段(风险社会及其不确定性);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在广度和深度上的扩展与推进,科学备受尊崇,被视为万能。

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构成一对范畴。(有许多人不承认有所谓的科学主义思潮,认为它一些人文主义者制造出来的对立面)

科学主义的流变:

3、科学主义的历史:17世纪确立的科学知识真理观(经验的实证的科学知识,与古代哲学所确立的证明的知识的不同)。

(1)实证主义:孔德的实证哲学(19世纪40年代)到马赫的实证主义再到实用主义。

“实证”是指现实的而不是幻想的,是有用的而不是无用的,是可靠的而不是可疑的,是确切的而不是含糊的,是肯定的而不是否定的。(拒斥形而上学)

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拒斥形而上学,拒绝假定自然的发展有任何最终目的,放弃揭

示事物的原因或本质的企图;二是竭力将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带进对社会的研究中,希望以自然科学的研究方式为标杆,通过观察事实之间的内在联系来建立事物之间的科学联系的法则。

也就是说,实证主义是关于人类认识活动的一套评价规则和标准,它告诉我们关于世界的陈述中哪些内容属于知识的范围,并为我们提供可以用来区分能够与不能够合理地提出问题的准则。

(2)分析哲学:以罗素和维特根斯坦为代表;

(3)维也纳学派的逻辑经验主义;

(4)证伪主义(反对归纳法,利用演绎推理的否定后件式的有效推理形式来为科学作合理性的辩护)

三、 科学主义在中国的表现及其危害

中国现代思想中的唯科学主义(1900-1950)

进入20世纪以后,中国思想界在传统的文化价值观念方面发生了许多重大转变,其中影响最为深远的一种转变是唯科学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它认为宇宙万物所有方面都可通过科学方法来认识,科学能够而且应当成为新的宗教。这种科学崇拜导致了现代中国思想界的大论战,也为"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全面胜利铺平了道路。本书对唯科学主义的根源及其在中国的发展,对20年代"科学-玄学"大论战,对各派唯科学主义者的思想实质进行了详尽透彻的分析。

作者:郭颖颐,1932年出生,耶鲁大学博士,美国夏威夷大学历史系荣休教授,专长研究中国现代思想史、中国知识分子史等。

20世纪前半叶,中国的各种条件是令人沮丧的,但却激发了思想界对科学的赞赏,科技落后的中国更加强了人们对国家富强的盼望,一些对"唯科学主义"思想家涌现出来,形成了不同的观念。本书对着重介绍了"唯科学主义"在中国发展史,分不同的人物代表进行探讨、分析思想的实质。

目录

第一篇 唯科学主义的根源

第一章 现代科学对中国思想的教条影响

示事物的原因或本质的企图;二是竭力将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带进对社会的研究中,希望以自然科学的研究方式为标杆,通过观察事实之间的内在联系来建立事物之间的科学联系的法则。

也就是说,实证主义是关于人类认识活动的一套评价规则和标准,它告诉我们关于世界的陈述中哪些内容属于知识的范围,并为我们提供可以用来区分能够与不能够合理地提出问题的准则。

(2)分析哲学:以罗素和维特根斯坦为代表;

(3)维也纳学派的逻辑经验主义;

(4)证伪主义(反对归纳法,利用演绎推理的否定后件式的有效推理形式来为科学作合理性的辩护)

三、 科学主义在中国的表现及其危害

中国现代思想中的唯科学主义(1900-1950)

进入20世纪以后,中国思想界在传统的文化价值观念方面发生了许多重大转变,其中影响最为深远的一种转变是唯科学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它认为宇宙万物所有方面都可通过科学方法来认识,科学能够而且应当成为新的宗教。这种科学崇拜导致了现代中国思想界的大论战,也为"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全面胜利铺平了道路。本书对唯科学主义的根源及其在中国的发展,对20年代"科学-玄学"大论战,对各派唯科学主义者的思想实质进行了详尽透彻的分析。

作者:郭颖颐,1932年出生,耶鲁大学博士,美国夏威夷大学历史系荣休教授,专长研究中国现代思想史、中国知识分子史等。

20世纪前半叶,中国的各种条件是令人沮丧的,但却激发了思想界对科学的赞赏,科技落后的中国更加强了人们对国家富强的盼望,一些对"唯科学主义"思想家涌现出来,形成了不同的观念。本书对着重介绍了"唯科学主义"在中国发展史,分不同的人物代表进行探讨、分析思想的实质。

目录

第一篇 唯科学主义的根源

第一章 现代科学对中国思想的教条影响

1、科学的流行;2、唯科学主义的实质和演变;3、唯物论的唯科学主义;4、经验论唯科学主义

第二篇 唯物论唯科学主义

第二章 哲学的唯物主义者吴稚晖(1865-1953)

1、科学概念;2、对传统文明的批判;3、以科学为基础的人生观;4、宇宙;5人类及其生命

第三章 辩证唯物主义者陈独秀(1879-1942)

1、科学概念;2、对传统文明的批判;3、以科学为基础的人生观

第三篇 经验论唯科学主义

第四章 实用主义者胡适(1891-1962)

1、科学概念;2、对传统文明的批判;3、以科学为基础的人生观

第五章 三位科学家

1、对传统的批判;2、人生信条

第四篇 唯科学主义的胜利

第六章1923年"科学"与"玄学"大论战

1、序曲;2、论战;3、评价

第七章 论战之后:教条的终结

1、关于中国社会史本质的论战;2、"独立的"唯物主义者;3、其他方面的唯科学主义;

4、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范岱年的文章

刘华杰的文章

最近几年在中国由于学者们的不断“关怀”,“科学主义”(scientism)一词时常被提起,更被视为贬义词而不加分析地拒斥。这种做法常与学术反科学运动有某种内在联系,当然在我看来也与对科学的无知、忌妒有关。

什么是科学主义?实际上很难说清楚。奇怪的是,当其指称没有界定时,学者们竟也能大胆地批判之。著名科学社会学家本戴维(Joseph Ben-David, 1920-1986)写过一篇文章《科学、科学主义与反科学主义》(1983),对反科学运动的由来讲得很明白,对“反科学主义”(anti-scientism)也给了界定,但没有直接定义科学主义。

当今学术界提到的“科学主义”一词,听起来还包含更多的内容,即除了涉及自然科学原理、方法用于人文社会科学以外,还涉及科学与理性的关系、科学与人类幸福、科学与人类未来等广泛内容。“科学主义”是否也可以分出若干激进程度不同的等级和类型?首先这里说的科学指狭义的自然科学,包含物理科学、生物科学和数学方法。

此外还有“认知科学主义”(cognitive scientism )和“社会科学主义”(socialscientism)之分。前者强调自然科学的基础作用,某种程度上认为还原论是必要的和近似可行的,后者认为科学对于社会改良具有根本性意义。对这两种科学主义例来都有反驳,但在我看来,批评是必要的,但也不要彻底否定。

在实际生活中,针对若干由于科技进步及其他社会政策导致的许多危及人类可持续

发展的重大问题,关于科学主义还会有另一种有趣的表述:If science lead us astray, morescience will set us straight. (E.V. Davis, 1914, 此处转引自Laudan, Science andHypothesis, pp.226) 这句名言译成汉语为:“如果科学曾使我们误入歧途,则更多的科学亦会使我们回归正道。”此话强弱因具体情况而定,有时很弱,有时显得极强。如果英文使用虚拟语气,还有以守为攻之意。

最近有人为科学主义“正名”(甚至将其定为褒义词),实际上带有为其“平反”之意。在我看来,也没这个必要。倡导科学未必一定要与科学主义联系起来。科学主义毕竟有点贬义,可把它作为辩论过程中退守的一个根据,而不要故意打横,引出新的靶子。在进入新世纪之际,我们倒是早就明白:历史上多少蠢事、恶事是以科学的名义实施的。只要科学一直被滥用,只要政治和利益集团始终在操纵科学研究过程,在哲学家的眼中科学主义就不大可能成为褒义词。

1、两个极端:一方面,国家层面和大多数理工科专家共同体对科学推崇、信奈和为我独尊(表现形式和程度各异),缺乏对科学自身的合理批判和全面认识;另一方面,大众对科学的极度无知,盲目崇拜而又极端迷信(缺乏合理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对人文、社会科学持有偏见,人文、社会科学家的收入和地位远低于理工科的学者、专家。过分相信和迷信科学。

2、代表人物:何祚庥、方舟子;科学文化人:江晓原、刘兵、刘华秋、李侠;吴国盛,李醒民;气功大师,法轮功

案例:

“汉芯一号事件”(陈进:上海交大,原微电子学院院长、长江学者)

美国之音把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高分子材料专家)列为学术造假的第一团队(声称自己的德国留学期间获莱布尼兹奖,奖金是诺贝尔的三倍。

1、 国家科学创新计划

2、 北大老师被骗16700万。(这不是罕见的个别的案例。被骗的人不少。能说明很多

问题)

3、 量子信息传输技术。潘伟光

4、 科学研究造假。河北科技大学副教授韩春雨震惊全球学术界的新基因编辑技术NgAgo-gDNA,

正遭遇越来越多的质疑。

5、 作为一种职业、社会制度的科学研究

四、唯科学主义产生的原因及其治理

1、原因: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心理、个人及其综合因素

西方国家,唯科学主义也有一定的市场,但总体上不太有市场,因为学术有一定的

自由度,更为根本是他们有批判和自由交流的传统。在科学主义的对面,一直有人文主义者反对对科学过度崇拜的批评和反对。卢梭、伏尔泰、后现代主义者

但是,在中国,学术批判和自由交流没有形成,再加上政府对科技创新过分的追求

和推崇,缺乏对科技活动基本规律的必要的认识、理解和尊重,就会出现各种问题:科学研究领域问题多多,剽窃、造假屡禁不止,大量的科研经费投入、产生那么多的研究成果,但真正在世界上有影响的没有几项。

有两点特别突出:政府和权利对学术研究的过度干预;利益驱动的管理体制。也就

是说,在中国,在各个层面都缺乏人文主义精神和关怀,个体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国家意志至上,在推出科学技术的意义上,很容易导致科学主义。这是我们应该给予思考和关注的。

例子:三峡大坝工程上马的支持者和反对者有用不同的人生经历:支持者名利双收,

反对者失势并寂寞的死去。

2、治理:问题很多,涉及方方面面。首先要对科学研究及其活动进行深入的研究(这

方面西方国家做的比较好),在充分认识和理解科学研究活动的特点和规律的基础上展开治理。

有两点值得注意:第一,道德谴责在当前这样的社会里不起根本作用,因为在我们

这个还没有解决真正温饱问题、还在为生计奔忙的社会里,道德是软弱无力的。在这方面西方国家会好得多,因为他们在应当程度上已经建立了生活的信誉体系,你没有信誉和道德,你将寸步难行。第二,加大剽窃和造假的惩治力度,让其他人引以为戒,不敢再冒剽窃和造假等的风险。其他的如思想教育、批评检讨,给个处分等,不但不起什么作用,反而助长那些歪门邪道。好多这方面的事情没有让公众信服的处理意见,问题也处在政府和权利对科学技术研究的干预上,一旦事情败露,领导为了逃避责任,只好避重就轻,不了了之。第三,对科学研究进行规范管理,政府和行政不要过多介入。如采用后期资助的办法,提高研究人员的整体和平均待遇,不要让他们为五斗米和一些所谓的利益和荣誉折腰。政府和单位应放弃用科研量化指标来评价学校和研究人员的管理办法。等等。

参考书:

1、 查尔莫斯:《科学究竟是什么》(第三版),商务印书馆,2009年。

2、 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基础》。

3、 达尔文:《物种起源》

4、 李醒民:《科学论:科学的三维世界》(上下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作为

知识的科学(科学的分类、要素和结构、客观性和主观性),作为研究活动的科学(科学研究的目的和动机、基础科学与应用科学、科学方法和科学思维、科学创新和理论评价),作为社会建制的科学(科学家和科学共同体、科学的规范、科学革命、科学的伴生物)

5、 吴国盛:《科学是什么》(2016)

6、 T.S.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7、 梅尔茨:《十九世纪思想史》第一卷:《科学思想史》,商务印书馆。

8、张君劢:《科学与玄学》。

第二讲 20世纪90年代的科学战(science war)

——后现代视野中的科学与人文的冲突

一、“索卡尔事件”

1996年5月18日,美国《纽约时报》头版刊登出两条新闻,一条是配有彩色照片的克林顿总统签署保护儿童条例法案的消息;另一条是报到纽约大学的量子物理学家艾伦@索卡尔(Alan Sokal)向著名文化研究杂志《社会文本》递交了一篇诈文,标题是《超越界限:

走向量子引力的超形式的解释学》,其发文的目的按索卡尔自己的说法是,检验《社会文本》编辑们在学术上的诚实性。

结果是,该杂志的5位编辑都没有发现这是一篇诈文,也就是说他们没有能力识别出作者有意识捏造出来的一些常识性的科学错误,也没有能识别出索卡尔在编辑们所信奉的后现代主义与当代科学之间有意识捏造的“联系”,一致通过发表该篇论文。在该文发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之后,索卡尔又在《大众语言》上以《曝光:一个物理学家的文化研究实验》为题将他前面的诈文向公众披露。于是,就引起了知识界的一场轰动。这就是著名的“索卡尔事件”。

1、 索卡尔为什么要写这样一篇诈文?(有其深刻的文化背景)

(1)时代背景:在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随着后现代主义向科学领域的渗透,在知识界充满着对科学技术的价值持怀疑倾向的相对主义思潮,其特点是:对科学研究的逻辑标准、客观真理与实验证据等认识论价值进行挑战,强调政治权力规则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认为科学已变成一种权利、一种金钱运作的游戏、一种服务于国家和赞助者的手段,成为控制和奴役人和社会的强有力的权威,就像中世纪教会对人和社会的控制和统治一样。后现代主义者对科学展开社会学和心理学方面的研究,认为科学是社会和文化的建构物,期间充满着社会、政治、文化、利益等诸种因素的作用,甚至决定性的作用,否定科学的客观性、真理性和合理性,认为科学完全是一种非理性和相对主义的事业。

作为一位在政治上持左派倾向的物理学家,使索卡尔感到更为不安是,这种相对主义思潮是以政治上的左派面目出现的。但是,自文艺复兴以来,左翼思潮一直是和科学结盟的,他们共同反对蒙昧主义,相信理性思想和客观实在的分析(自然和社会两个方面),而这两种是反对由强权所提倡的神秘主义的最有力的思想武器。然而,在过去的20年里,大量“进步的”和“左派的”人文和社会科学家,由于受到法国思想家后现代主义(德里达、福柯等)和美国女权主义的影响,已经抛弃了文艺复兴的思想遗产,投入到各种相对主义的怀抱。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索卡尔编造并发表诈文的目的,是要把左派从相对主义思潮中解放出来。

(2)直接的激发:受美国生物学家格罗斯和数学家莱维特的《高级迷信》(1994)一书的激励下写这篇文章的。该书对以后现代主义、文化研究和科学研究的名义而出现的科学论(science studies)思潮进行了猛烈的抨击。该书获得了其支持者(其中有许多科学家)的一致喝彩,认为它勇敢地暴露了后现代知识分子的皇帝新装,但也受到了反对者(几乎全是人文主义者)的攻击,认为该书是对他们研究工作的不道德的恶意攻击,误解了他们的工作。在读到这本书后,索卡尔为后现代反科学思潮的泛滥而深感震惊和不安,于是决定撰写这篇诈文。

(3)索卡尔投稿的杂志《社会文本》:

2、 该事件所引起的反响

在《纽约时报》刊发这一消息后,在世界范围内的传媒报到中,“索卡尔事件”被广泛地在头版报到。学术界的大多数人站在索卡尔一边,认为这也是他们自己的反对学术界中蒙昧和虚伪或政治假想的斗争。诈文一出现,就立即触发了一场席卷全球的由科学家、持实证主义立场的哲学家组成的科学卫士与后现代思想家之间的“科学大战”。

许多著名的报纸、出版社和杂志纷纷介入这一论战。出版了大量的论证文章和书籍。 科学卫士方出版的书籍:

N.克瑞杰主编的《建立在沙滩上的房子:后现代主义者的科学神秘性的曝光》(1998) 索卡尔和杰@布里克蒙特的《时髦的胡说:后现代知识界对科学滥用》(1998) 格罗斯、罗曼@莱维特和刘易斯主编的《飞离科学和理性》(1996)

罗曼@莱维特 《普罗米修斯的困惑:科学与当代文化的矛盾》(1999)

斯尼尔@莱维特主编的《识别错误:在政治方向上论战的第二波》(1999)

等等。

后现代思想家也不甘示弱,奋起反击:

罗斯主编的《科学战》(1996)

布鲁诺@拉图尔(在科学战中受到猛烈的批评)的《潘多拉的希望——论科学研究

的实在》(1999)

皮克林编辑的《作为实践与文化的科学》(1994)

普里高津和斯唐热的《确定性的丧失》(1997)

斯唐热的《发明与权利》(1998)

论文集《科学论读者》(1999)

诺尔@塞提那《认识的文化:科学是怎样创造知识的?》(1999)(1999)

芝加哥大学出版社出版费耶阿本德的遗作《丰富的结果:抽象的神话和存在的丰

富性》

《科学大战之后》(2001),《一种文化:关于科学的对话》(2001),等等。

实际上,这是一场真正的科学与人文的大论战。在人类思想史上,还没有出现过涉及如此广泛的的论战,它几乎涉及到人类文化的各个领域,吸引着全球如此众多的科学家、哲学家和人文学科的研究者的介入;而且,这场论战已经进入到大众传播媒介,引起了人们的广泛注意。该论战一直持续到今天还在持续。

3、 持续的科学论战

二、 科学战

1、 谁和谁的论战?

科学卫士(大多数的科学家和实证主义学者)对后现代主义者(科学的社会建构、文化建构论者,女权主义者,科学论者等)。

2、 科学战深刻的思想根源:科学的真理和霸权(传统理性主义科学观所造成的后果) 传统理性主义科学观的坍塌:波普科学可错论的证伪主义,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中的范式理论,及其科学的非积累和非进步的、间歇性科学发展观和不可通约性思想。正是库恩的思想导致科学哲学中的历史主义转向,出现了社会建构论和文化建构论的科学研究,解构科学的潘多拉的盒子被打开。

3、 科学与人文的论战在西方一直是传统

古代不同哲学思想的争论和此消彼长的发展,唯名论和实在论的,科学与神学的论战,近代经验论和唯理论之间的论证,科学与人文之间的论战(斯诺的《两种文化》(1959)),等等。科学对宗教神学的胜利,科学和技术推进经济、社会生活的各方面的深刻发展和变革,不断地树立科学真理的权威性。但与此同时,在科学理性战胜无知蒙昧、给人带来自由和解放的同时,也给生活和人带来了新的不自由的牢笼和控制,并因此而走向不自由。

三、观点和基本问题

1、基本观点:(1)后现代主义思想有其积极的一面,揭露了科学的无知和霸权,科学并不是真理的化身,也不是认识世界的唯一方式,更不是唯一正确的方式;追求自由才是人的终极目标。因而,任何思想、理论,不论是人文社会科学,还是自然科学,都必须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一视域下加以审视和评价,没有绝对真理。

(2)科学中最为根本的东西是勇于探索、勇于批判、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3)人文科学是人类反思人自己和世界不可或缺的一面镜子,在人文视域之外发展科学是没有意义的,脱离人文审视的科学发展,科学只能成为失去人的控制的一个无敌的怪物。

即,科学与人文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是必须的,彼此都不能相互排斥、贬损,缺少任何一方的为我独大是万万要不得的。

(4)作为知识分子,自然科学家必须懂点人性及其基本生活的常识,懂点人文社会科学,以一个公民、普通人的方式来从事自然科学的研究,科学家不可能成为上帝一样的人。反之,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者,也要懂点自然科学常识,不能在对自然科学一无所知的情况下,要么盲目推崇科学,要么对科学嗤之以鼻、盲目地加以批判。要成为一个有知识、有思想、有理性而又不带太大偏见的知识分子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唯一的办法是在兼收并蓄的基础上,作出自己的判断,而不是人云亦云或盲目自信。

2、问题:

(1)科学家比人文学者更聪明、更智慧吗?即谁更拥有话语权?

(2)没有自然科学专业知识的人文学者能评价科学吗?

(3)在是否建设核电站、大型质子加速器这些事件中,谁更有发言权、表决权?政府、专家还是纳税人?

4、 阅读材料:最近国家领导人的讲话和重要报告(考试材料,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观

点,对材料进行分析,写出小论文)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教案

——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分析和认识当代中国现实

第一讲 (唯)科学主义及其在中国的表现

关键词:科学;主义;中国

思考题:

1、关于自然科学,你赞成如下哪种观点?

休谟:自然科学是以归纳的和非合理的方法进行研究的。

卡尔纳普:自然科学是以归纳的和合理的方法进行研究的。

波普:自然科学是以非归纳的和合理的方法进行研究的。

T.S.库恩:自然科学是以非归纳的和非理性的方法进行研究的。

2、中国现在是否应该制造大型电子对撞机问题上,著名数学家丘成桐表示支持,该领域最权威专家杨振宁表示反对,你的观点是什么?为什么?

3、社会科学一定要用数学的方法才能使该门学科成为科学吗?你所从事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存在那些问题?(科学与人文的关系问题)

一、 什么是科学(科学的)(science,scientific)?(如何认识科学?)

1、 学科门类:理、工、农、医、经济学、文学、法学、管理学、艺术;

2、 理论学科分类:从自然科学到社会科学再到人文学科的扇形分类。

3、 近代以牛顿典物理学为代表的自然科学的诞生及特点

数学化、实验、检验、经验性、客观性、合理性、确定性

注:即使在牛顿时代,科学还被成为自然哲学,并且到19世纪80年代才有“科学

家”这个词的出现。在19世纪,科学在英、法、德三个国家其含义和范围是不同的。

4、 科学与哲学的历史发展关系:先有哲学,然后从哲学中发展出自然科学。

科学与哲学、宗教之间的关系

三者的历史关系:先是古希腊追求证明的知识,然后是中世纪追求信仰知识,最后

是近代自然科学的经验的可用实验加以检验的知识;现在是科学与技术一体化的大科学时代的实用知识。

罗素:哲学是介乎于科学和宗教之间的东西(《西方哲学学史》导言)

5、 科学哲学视野中的科学(科学哲学中并没有找到科学与非科学之间明确的划界标

准)。

(1) 逻辑经验主义:

基本观点:科学是从经验事实中推导出来的。

即科学是以我们所能看到、听到和触摸到的事实(这些事

实被假定为就是一些关于世界的主张,它们可以通过仔细和无

偏见地运用感官直接证实的)为基础的,而不是以个人的观点

或推测性的想象为基础的。

以这种方式确立的事实将为科学建构一个可靠的和客观

的基础;再进一步,推理使我们从这些事实基础到达构成科学

知识的定律和理论,而且这种推理是完备的,那么由此产生的

知识就可以看做是得到了可靠的证实的和客观的。

如伽俐略的斜塔实验。

逻辑经验主义试图将这种常识科学观形式化,密切关注科

学知识与事实之关系的逻辑形式。

其理论涉及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什么是“事实”及其本质,科学家如何获得这些事实?

第二个问题:我们知识的定律和理论是怎么从这些事实中推导出来的?

我们可以把有关事实的问题表述为如下三个命题:

(A)事实是细心和无偏见的观察者通过感官直接获得的(眼见为实)。

(B)事实是在理论之前并且独立于理论的(视觉经验仅由被观察物决定)。

(C)事实为科学知识构建了一个牢固的和可靠的基础(归纳推理)。

(2) 波普的证伪主义(否证主义falsificationism):

承认观察是受理论指导并且是以理论为前提条件的;

否认理论可以根据观察证据被证实为正确或可能正确;

把理论解释为是推测性的和暂时性的猜想或猜测;

一旦提出推测性的理论,它就要接受观察和实验的严格而无情的检验;经受不

住观察检验和实验检验的理论必须被排除,并被新的推测性猜想取代。

基本观点:科学是通过试错、猜想和反驳向前发展的。

可证伪性(逻辑上的)是科学的标准:

A、周三从不下雨。

B、所有物质受热时都会膨胀。

C、在靠近地球表面松开一块石头这样的重物,如果没有遇到阻碍就会落下。

D、当光线从一个平面镜上反射时,它的入射角等于反射角。

如果存在一个逻辑上可能的观察命题或一组观察命题与一个假说不一致,那么,该假说就是可证伪的,也就是说,如果观察命题被证实,就会使该假说遭到否证。

E、天或者下雨或者不下雨。

F、欧几里德圆上的所有点与中心都是等距离的。

G、在赌博投机活动中可能是有运气的。

只有通过排除一组逻辑上可能的观察命题,一个定律或理论才能增进知识;如果一个命题是不可否证的,那么,世界无论可能具有什么属性,无论可能以什么方式运动,都与这个命题没有冲突。就是说,一个科学定律或理论应给我们提供一些有关世界实际上如何运动的信息,从而排除它那些(在逻辑上)可能的但实际上并没如此的运动方式。

马克思主义理论,阿勒德的自卑理论,等等。

(3) 历史主义(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费耶阿本德《反对方法》)。

库恩的范式(paradigm)理论:

前科学——常态科学(normal science)——危机——革命——新的常态科学——新的危机 (无范式)(确立范式) (范式危机)(范式变革)(新范式确立)(无范式)

6、 考察科学的三个维度:

作为理论和知识的科学

作为文化的科学

作为社会建制的科学

7、 总结:科学是什么?

(1) 科学目的(探寻规律,而不是实用)

(2)科学精神(质疑和批判的独立只精神,科学是猜测性的

假说,是可错的,不是绝对真理)

(3)科学方法(逻辑化、定量化和实证化)

二、 (唯)科学主义

1、科学主义的含义

《韦伯斯特百科词典》对科学主义的解释为:SCIENTISM,The belief that theassumptions, methods of research, etc., of physical and biological sciences are equally appropriate and essential to all other disciplines, including the humanities and the social sciences.(Webster's Encyclopedic Unabridged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New Revised Edition, Portland House, 1986, pp.1279)

译成汉语意思为:“科学主义指一种信念,认为物理科学与生物科学的假设、研究方法等对于包括人文与社会科学在内的所有其他学科同样适用并且必不可少。”

这里说的科学主义强弱很难确定。如果把科学作为认识更复杂事物的一个基础,而不是视其为唯一的、充分的条件,则它是较弱的,易于接受。

强科学主义:科学万能,即科学对于人类社会个体与集体的维持与发展是充分且必要的。弱科学主义:科学至少是中性的智力活动,科学成果对于人类生存发展有积极作用;对于封建思想浓重的中国,倡导科学思想与方法、发展科学技术是必要的和紧迫的。

强科学主义过于极端,恐怕没有人相信,但作为一种逻辑类型列出来作为参照还是必要的。弱科学主义有许多合理成份,我持这种观点。

在强科学主义与弱科学主义之间还有一系列中间状态,实际上是一个连续的“科学主义谱系”。在讨论中,应稍稍定位再对其评价。

弗里德里希@哈耶克在《科学的反革命:理性滥用之研究》中说:

在19世纪上半叶,出现了一种新的态度。“科学”一词日益局限于指自然科学和生物科学,同时它们也开始要求自身具有使其有别于其他一切学问的特殊的严密性与确定性。它们的成功使另一些领域的工作者大为着迷,马上便着手模仿它们的教义和术语,由此便出现了狭义的科学(Science)方法和技术对其他学科的专制。这些学科为证明自身有平等的地位,日益急切地想表明自己的方法跟它们那个成就辉煌的表亲相同,而不是更多地把自己的方法用在自己的特殊问题上。可是,在大约120年的时间里,模仿科学的方法而不是其精神实质的抱负虽然一直主宰着社会研究,它对我们理解社会现象却贡献甚微。

科学家或迷恋自然科学的人经常试图用于社会科学的方法,未必就是科学家在自己领域中事实上采用的方法;倒不如说,那是他们以为自己在使用的方法。这两者未必是一回事。思考自己的方法并使其理论化的科学家,未必总是可靠的导向。

我们所说的一切,不是反对科学在自己适当的领域里采用的方法,也丝毫不想让人怀疑它们的价值。但是为了消除这方面的误解,我们在谈到“唯科学主义”或“唯科学主义的”偏见时,不管我们讨论的是什么,我们指的不是客观探索的一般精神,而是指对科学的方法和语言的奴性十足的模仿。

在该段的一个注释中哈耶克说:“默里的《新英语词典》中既有“scientism”(唯科学主义),也有“scientistic”(唯科学主义的),前者表示“科学家的表达习惯和模式”,后者表示“有科学家特征的,具有这种人的属性的(含贬义)”。

科学主义:主张以自然科学技术为整个认识的基础,确信科学能解决一切问题的哲学观点,把自然科学奉为知识的标准,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自然科学的方法论和研究成果简单地推论到社会生活中来。

2、社会背景:经济发展导致人的追求的现代化和世俗化;科技革命的潮流汹涌;西方进入发达工业社会阶段或后工业社会阶段(风险社会及其不确定性);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在广度和深度上的扩展与推进,科学备受尊崇,被视为万能。

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构成一对范畴。(有许多人不承认有所谓的科学主义思潮,认为它一些人文主义者制造出来的对立面)

科学主义的流变:

3、科学主义的历史:17世纪确立的科学知识真理观(经验的实证的科学知识,与古代哲学所确立的证明的知识的不同)。

(1)实证主义:孔德的实证哲学(19世纪40年代)到马赫的实证主义再到实用主义。

“实证”是指现实的而不是幻想的,是有用的而不是无用的,是可靠的而不是可疑的,是确切的而不是含糊的,是肯定的而不是否定的。(拒斥形而上学)

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拒斥形而上学,拒绝假定自然的发展有任何最终目的,放弃揭

示事物的原因或本质的企图;二是竭力将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带进对社会的研究中,希望以自然科学的研究方式为标杆,通过观察事实之间的内在联系来建立事物之间的科学联系的法则。

也就是说,实证主义是关于人类认识活动的一套评价规则和标准,它告诉我们关于世界的陈述中哪些内容属于知识的范围,并为我们提供可以用来区分能够与不能够合理地提出问题的准则。

(2)分析哲学:以罗素和维特根斯坦为代表;

(3)维也纳学派的逻辑经验主义;

(4)证伪主义(反对归纳法,利用演绎推理的否定后件式的有效推理形式来为科学作合理性的辩护)

三、 科学主义在中国的表现及其危害

中国现代思想中的唯科学主义(1900-1950)

进入20世纪以后,中国思想界在传统的文化价值观念方面发生了许多重大转变,其中影响最为深远的一种转变是唯科学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它认为宇宙万物所有方面都可通过科学方法来认识,科学能够而且应当成为新的宗教。这种科学崇拜导致了现代中国思想界的大论战,也为"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全面胜利铺平了道路。本书对唯科学主义的根源及其在中国的发展,对20年代"科学-玄学"大论战,对各派唯科学主义者的思想实质进行了详尽透彻的分析。

作者:郭颖颐,1932年出生,耶鲁大学博士,美国夏威夷大学历史系荣休教授,专长研究中国现代思想史、中国知识分子史等。

20世纪前半叶,中国的各种条件是令人沮丧的,但却激发了思想界对科学的赞赏,科技落后的中国更加强了人们对国家富强的盼望,一些对"唯科学主义"思想家涌现出来,形成了不同的观念。本书对着重介绍了"唯科学主义"在中国发展史,分不同的人物代表进行探讨、分析思想的实质。

目录

第一篇 唯科学主义的根源

第一章 现代科学对中国思想的教条影响

示事物的原因或本质的企图;二是竭力将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带进对社会的研究中,希望以自然科学的研究方式为标杆,通过观察事实之间的内在联系来建立事物之间的科学联系的法则。

也就是说,实证主义是关于人类认识活动的一套评价规则和标准,它告诉我们关于世界的陈述中哪些内容属于知识的范围,并为我们提供可以用来区分能够与不能够合理地提出问题的准则。

(2)分析哲学:以罗素和维特根斯坦为代表;

(3)维也纳学派的逻辑经验主义;

(4)证伪主义(反对归纳法,利用演绎推理的否定后件式的有效推理形式来为科学作合理性的辩护)

三、 科学主义在中国的表现及其危害

中国现代思想中的唯科学主义(1900-1950)

进入20世纪以后,中国思想界在传统的文化价值观念方面发生了许多重大转变,其中影响最为深远的一种转变是唯科学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它认为宇宙万物所有方面都可通过科学方法来认识,科学能够而且应当成为新的宗教。这种科学崇拜导致了现代中国思想界的大论战,也为"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全面胜利铺平了道路。本书对唯科学主义的根源及其在中国的发展,对20年代"科学-玄学"大论战,对各派唯科学主义者的思想实质进行了详尽透彻的分析。

作者:郭颖颐,1932年出生,耶鲁大学博士,美国夏威夷大学历史系荣休教授,专长研究中国现代思想史、中国知识分子史等。

20世纪前半叶,中国的各种条件是令人沮丧的,但却激发了思想界对科学的赞赏,科技落后的中国更加强了人们对国家富强的盼望,一些对"唯科学主义"思想家涌现出来,形成了不同的观念。本书对着重介绍了"唯科学主义"在中国发展史,分不同的人物代表进行探讨、分析思想的实质。

目录

第一篇 唯科学主义的根源

第一章 现代科学对中国思想的教条影响

1、科学的流行;2、唯科学主义的实质和演变;3、唯物论的唯科学主义;4、经验论唯科学主义

第二篇 唯物论唯科学主义

第二章 哲学的唯物主义者吴稚晖(1865-1953)

1、科学概念;2、对传统文明的批判;3、以科学为基础的人生观;4、宇宙;5人类及其生命

第三章 辩证唯物主义者陈独秀(1879-1942)

1、科学概念;2、对传统文明的批判;3、以科学为基础的人生观

第三篇 经验论唯科学主义

第四章 实用主义者胡适(1891-1962)

1、科学概念;2、对传统文明的批判;3、以科学为基础的人生观

第五章 三位科学家

1、对传统的批判;2、人生信条

第四篇 唯科学主义的胜利

第六章1923年"科学"与"玄学"大论战

1、序曲;2、论战;3、评价

第七章 论战之后:教条的终结

1、关于中国社会史本质的论战;2、"独立的"唯物主义者;3、其他方面的唯科学主义;

4、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范岱年的文章

刘华杰的文章

最近几年在中国由于学者们的不断“关怀”,“科学主义”(scientism)一词时常被提起,更被视为贬义词而不加分析地拒斥。这种做法常与学术反科学运动有某种内在联系,当然在我看来也与对科学的无知、忌妒有关。

什么是科学主义?实际上很难说清楚。奇怪的是,当其指称没有界定时,学者们竟也能大胆地批判之。著名科学社会学家本戴维(Joseph Ben-David, 1920-1986)写过一篇文章《科学、科学主义与反科学主义》(1983),对反科学运动的由来讲得很明白,对“反科学主义”(anti-scientism)也给了界定,但没有直接定义科学主义。

当今学术界提到的“科学主义”一词,听起来还包含更多的内容,即除了涉及自然科学原理、方法用于人文社会科学以外,还涉及科学与理性的关系、科学与人类幸福、科学与人类未来等广泛内容。“科学主义”是否也可以分出若干激进程度不同的等级和类型?首先这里说的科学指狭义的自然科学,包含物理科学、生物科学和数学方法。

此外还有“认知科学主义”(cognitive scientism )和“社会科学主义”(socialscientism)之分。前者强调自然科学的基础作用,某种程度上认为还原论是必要的和近似可行的,后者认为科学对于社会改良具有根本性意义。对这两种科学主义例来都有反驳,但在我看来,批评是必要的,但也不要彻底否定。

在实际生活中,针对若干由于科技进步及其他社会政策导致的许多危及人类可持续

发展的重大问题,关于科学主义还会有另一种有趣的表述:If science lead us astray, morescience will set us straight. (E.V. Davis, 1914, 此处转引自Laudan, Science andHypothesis, pp.226) 这句名言译成汉语为:“如果科学曾使我们误入歧途,则更多的科学亦会使我们回归正道。”此话强弱因具体情况而定,有时很弱,有时显得极强。如果英文使用虚拟语气,还有以守为攻之意。

最近有人为科学主义“正名”(甚至将其定为褒义词),实际上带有为其“平反”之意。在我看来,也没这个必要。倡导科学未必一定要与科学主义联系起来。科学主义毕竟有点贬义,可把它作为辩论过程中退守的一个根据,而不要故意打横,引出新的靶子。在进入新世纪之际,我们倒是早就明白:历史上多少蠢事、恶事是以科学的名义实施的。只要科学一直被滥用,只要政治和利益集团始终在操纵科学研究过程,在哲学家的眼中科学主义就不大可能成为褒义词。

1、两个极端:一方面,国家层面和大多数理工科专家共同体对科学推崇、信奈和为我独尊(表现形式和程度各异),缺乏对科学自身的合理批判和全面认识;另一方面,大众对科学的极度无知,盲目崇拜而又极端迷信(缺乏合理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对人文、社会科学持有偏见,人文、社会科学家的收入和地位远低于理工科的学者、专家。过分相信和迷信科学。

2、代表人物:何祚庥、方舟子;科学文化人:江晓原、刘兵、刘华秋、李侠;吴国盛,李醒民;气功大师,法轮功

案例:

“汉芯一号事件”(陈进:上海交大,原微电子学院院长、长江学者)

美国之音把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高分子材料专家)列为学术造假的第一团队(声称自己的德国留学期间获莱布尼兹奖,奖金是诺贝尔的三倍。

1、 国家科学创新计划

2、 北大老师被骗16700万。(这不是罕见的个别的案例。被骗的人不少。能说明很多

问题)

3、 量子信息传输技术。潘伟光

4、 科学研究造假。河北科技大学副教授韩春雨震惊全球学术界的新基因编辑技术NgAgo-gDNA,

正遭遇越来越多的质疑。

5、 作为一种职业、社会制度的科学研究

四、唯科学主义产生的原因及其治理

1、原因: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心理、个人及其综合因素

西方国家,唯科学主义也有一定的市场,但总体上不太有市场,因为学术有一定的

自由度,更为根本是他们有批判和自由交流的传统。在科学主义的对面,一直有人文主义者反对对科学过度崇拜的批评和反对。卢梭、伏尔泰、后现代主义者

但是,在中国,学术批判和自由交流没有形成,再加上政府对科技创新过分的追求

和推崇,缺乏对科技活动基本规律的必要的认识、理解和尊重,就会出现各种问题:科学研究领域问题多多,剽窃、造假屡禁不止,大量的科研经费投入、产生那么多的研究成果,但真正在世界上有影响的没有几项。

有两点特别突出:政府和权利对学术研究的过度干预;利益驱动的管理体制。也就

是说,在中国,在各个层面都缺乏人文主义精神和关怀,个体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国家意志至上,在推出科学技术的意义上,很容易导致科学主义。这是我们应该给予思考和关注的。

例子:三峡大坝工程上马的支持者和反对者有用不同的人生经历:支持者名利双收,

反对者失势并寂寞的死去。

2、治理:问题很多,涉及方方面面。首先要对科学研究及其活动进行深入的研究(这

方面西方国家做的比较好),在充分认识和理解科学研究活动的特点和规律的基础上展开治理。

有两点值得注意:第一,道德谴责在当前这样的社会里不起根本作用,因为在我们

这个还没有解决真正温饱问题、还在为生计奔忙的社会里,道德是软弱无力的。在这方面西方国家会好得多,因为他们在应当程度上已经建立了生活的信誉体系,你没有信誉和道德,你将寸步难行。第二,加大剽窃和造假的惩治力度,让其他人引以为戒,不敢再冒剽窃和造假等的风险。其他的如思想教育、批评检讨,给个处分等,不但不起什么作用,反而助长那些歪门邪道。好多这方面的事情没有让公众信服的处理意见,问题也处在政府和权利对科学技术研究的干预上,一旦事情败露,领导为了逃避责任,只好避重就轻,不了了之。第三,对科学研究进行规范管理,政府和行政不要过多介入。如采用后期资助的办法,提高研究人员的整体和平均待遇,不要让他们为五斗米和一些所谓的利益和荣誉折腰。政府和单位应放弃用科研量化指标来评价学校和研究人员的管理办法。等等。

参考书:

1、 查尔莫斯:《科学究竟是什么》(第三版),商务印书馆,2009年。

2、 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基础》。

3、 达尔文:《物种起源》

4、 李醒民:《科学论:科学的三维世界》(上下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作为

知识的科学(科学的分类、要素和结构、客观性和主观性),作为研究活动的科学(科学研究的目的和动机、基础科学与应用科学、科学方法和科学思维、科学创新和理论评价),作为社会建制的科学(科学家和科学共同体、科学的规范、科学革命、科学的伴生物)

5、 吴国盛:《科学是什么》(2016)

6、 T.S.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7、 梅尔茨:《十九世纪思想史》第一卷:《科学思想史》,商务印书馆。

8、张君劢:《科学与玄学》。

第二讲 20世纪90年代的科学战(science war)

——后现代视野中的科学与人文的冲突

一、“索卡尔事件”

1996年5月18日,美国《纽约时报》头版刊登出两条新闻,一条是配有彩色照片的克林顿总统签署保护儿童条例法案的消息;另一条是报到纽约大学的量子物理学家艾伦@索卡尔(Alan Sokal)向著名文化研究杂志《社会文本》递交了一篇诈文,标题是《超越界限:

走向量子引力的超形式的解释学》,其发文的目的按索卡尔自己的说法是,检验《社会文本》编辑们在学术上的诚实性。

结果是,该杂志的5位编辑都没有发现这是一篇诈文,也就是说他们没有能力识别出作者有意识捏造出来的一些常识性的科学错误,也没有能识别出索卡尔在编辑们所信奉的后现代主义与当代科学之间有意识捏造的“联系”,一致通过发表该篇论文。在该文发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之后,索卡尔又在《大众语言》上以《曝光:一个物理学家的文化研究实验》为题将他前面的诈文向公众披露。于是,就引起了知识界的一场轰动。这就是著名的“索卡尔事件”。

1、 索卡尔为什么要写这样一篇诈文?(有其深刻的文化背景)

(1)时代背景:在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随着后现代主义向科学领域的渗透,在知识界充满着对科学技术的价值持怀疑倾向的相对主义思潮,其特点是:对科学研究的逻辑标准、客观真理与实验证据等认识论价值进行挑战,强调政治权力规则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认为科学已变成一种权利、一种金钱运作的游戏、一种服务于国家和赞助者的手段,成为控制和奴役人和社会的强有力的权威,就像中世纪教会对人和社会的控制和统治一样。后现代主义者对科学展开社会学和心理学方面的研究,认为科学是社会和文化的建构物,期间充满着社会、政治、文化、利益等诸种因素的作用,甚至决定性的作用,否定科学的客观性、真理性和合理性,认为科学完全是一种非理性和相对主义的事业。

作为一位在政治上持左派倾向的物理学家,使索卡尔感到更为不安是,这种相对主义思潮是以政治上的左派面目出现的。但是,自文艺复兴以来,左翼思潮一直是和科学结盟的,他们共同反对蒙昧主义,相信理性思想和客观实在的分析(自然和社会两个方面),而这两种是反对由强权所提倡的神秘主义的最有力的思想武器。然而,在过去的20年里,大量“进步的”和“左派的”人文和社会科学家,由于受到法国思想家后现代主义(德里达、福柯等)和美国女权主义的影响,已经抛弃了文艺复兴的思想遗产,投入到各种相对主义的怀抱。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索卡尔编造并发表诈文的目的,是要把左派从相对主义思潮中解放出来。

(2)直接的激发:受美国生物学家格罗斯和数学家莱维特的《高级迷信》(1994)一书的激励下写这篇文章的。该书对以后现代主义、文化研究和科学研究的名义而出现的科学论(science studies)思潮进行了猛烈的抨击。该书获得了其支持者(其中有许多科学家)的一致喝彩,认为它勇敢地暴露了后现代知识分子的皇帝新装,但也受到了反对者(几乎全是人文主义者)的攻击,认为该书是对他们研究工作的不道德的恶意攻击,误解了他们的工作。在读到这本书后,索卡尔为后现代反科学思潮的泛滥而深感震惊和不安,于是决定撰写这篇诈文。

(3)索卡尔投稿的杂志《社会文本》:

2、 该事件所引起的反响

在《纽约时报》刊发这一消息后,在世界范围内的传媒报到中,“索卡尔事件”被广泛地在头版报到。学术界的大多数人站在索卡尔一边,认为这也是他们自己的反对学术界中蒙昧和虚伪或政治假想的斗争。诈文一出现,就立即触发了一场席卷全球的由科学家、持实证主义立场的哲学家组成的科学卫士与后现代思想家之间的“科学大战”。

许多著名的报纸、出版社和杂志纷纷介入这一论战。出版了大量的论证文章和书籍。 科学卫士方出版的书籍:

N.克瑞杰主编的《建立在沙滩上的房子:后现代主义者的科学神秘性的曝光》(1998) 索卡尔和杰@布里克蒙特的《时髦的胡说:后现代知识界对科学滥用》(1998) 格罗斯、罗曼@莱维特和刘易斯主编的《飞离科学和理性》(1996)

罗曼@莱维特 《普罗米修斯的困惑:科学与当代文化的矛盾》(1999)

斯尼尔@莱维特主编的《识别错误:在政治方向上论战的第二波》(1999)

等等。

后现代思想家也不甘示弱,奋起反击:

罗斯主编的《科学战》(1996)

布鲁诺@拉图尔(在科学战中受到猛烈的批评)的《潘多拉的希望——论科学研究

的实在》(1999)

皮克林编辑的《作为实践与文化的科学》(1994)

普里高津和斯唐热的《确定性的丧失》(1997)

斯唐热的《发明与权利》(1998)

论文集《科学论读者》(1999)

诺尔@塞提那《认识的文化:科学是怎样创造知识的?》(1999)(1999)

芝加哥大学出版社出版费耶阿本德的遗作《丰富的结果:抽象的神话和存在的丰

富性》

《科学大战之后》(2001),《一种文化:关于科学的对话》(2001),等等。

实际上,这是一场真正的科学与人文的大论战。在人类思想史上,还没有出现过涉及如此广泛的的论战,它几乎涉及到人类文化的各个领域,吸引着全球如此众多的科学家、哲学家和人文学科的研究者的介入;而且,这场论战已经进入到大众传播媒介,引起了人们的广泛注意。该论战一直持续到今天还在持续。

3、 持续的科学论战

二、 科学战

1、 谁和谁的论战?

科学卫士(大多数的科学家和实证主义学者)对后现代主义者(科学的社会建构、文化建构论者,女权主义者,科学论者等)。

2、 科学战深刻的思想根源:科学的真理和霸权(传统理性主义科学观所造成的后果) 传统理性主义科学观的坍塌:波普科学可错论的证伪主义,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中的范式理论,及其科学的非积累和非进步的、间歇性科学发展观和不可通约性思想。正是库恩的思想导致科学哲学中的历史主义转向,出现了社会建构论和文化建构论的科学研究,解构科学的潘多拉的盒子被打开。

3、 科学与人文的论战在西方一直是传统

古代不同哲学思想的争论和此消彼长的发展,唯名论和实在论的,科学与神学的论战,近代经验论和唯理论之间的论证,科学与人文之间的论战(斯诺的《两种文化》(1959)),等等。科学对宗教神学的胜利,科学和技术推进经济、社会生活的各方面的深刻发展和变革,不断地树立科学真理的权威性。但与此同时,在科学理性战胜无知蒙昧、给人带来自由和解放的同时,也给生活和人带来了新的不自由的牢笼和控制,并因此而走向不自由。

三、观点和基本问题

1、基本观点:(1)后现代主义思想有其积极的一面,揭露了科学的无知和霸权,科学并不是真理的化身,也不是认识世界的唯一方式,更不是唯一正确的方式;追求自由才是人的终极目标。因而,任何思想、理论,不论是人文社会科学,还是自然科学,都必须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一视域下加以审视和评价,没有绝对真理。

(2)科学中最为根本的东西是勇于探索、勇于批判、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3)人文科学是人类反思人自己和世界不可或缺的一面镜子,在人文视域之外发展科学是没有意义的,脱离人文审视的科学发展,科学只能成为失去人的控制的一个无敌的怪物。

即,科学与人文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是必须的,彼此都不能相互排斥、贬损,缺少任何一方的为我独大是万万要不得的。

(4)作为知识分子,自然科学家必须懂点人性及其基本生活的常识,懂点人文社会科学,以一个公民、普通人的方式来从事自然科学的研究,科学家不可能成为上帝一样的人。反之,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者,也要懂点自然科学常识,不能在对自然科学一无所知的情况下,要么盲目推崇科学,要么对科学嗤之以鼻、盲目地加以批判。要成为一个有知识、有思想、有理性而又不带太大偏见的知识分子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唯一的办法是在兼收并蓄的基础上,作出自己的判断,而不是人云亦云或盲目自信。

2、问题:

(1)科学家比人文学者更聪明、更智慧吗?即谁更拥有话语权?

(2)没有自然科学专业知识的人文学者能评价科学吗?

(3)在是否建设核电站、大型质子加速器这些事件中,谁更有发言权、表决权?政府、专家还是纳税人?

4、 阅读材料:最近国家领导人的讲话和重要报告(考试材料,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观

点,对材料进行分析,写出小论文)


相关内容

  • 中国价值观念国际传播的三大目标
  • 原标题:中国价值观念国际传播的三大目标 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念,代表了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要加强提炼和阐释,拓展对外传播平台和载体,把当代中国价值观念贯穿于国际交流和传播方方面面".因此,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的国际传播,是我们党治国理 ...

  • 国外当代中国史研究的概况与评析
  • 作者:张注洪 当代中国史研究 2007年06期 [中图分类号] K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4952(2007)01-0113-09 当代中国史的学科定位,正如有的学者所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在新中国的土地上,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付诸实践.为实现社会主义 ...

  • 当代文艺思潮
  • 中国当代文学思潮 导言 一.研究当代文学思潮的意义 1.更深入地理解.更准确地解释当代文学的现象,拓展当代文学研究的视野,深化当代文学史的学习. (现象如:20世纪四.五十年代之交和七.八十年代两次作家队伍的重组:50年代小说的戏剧化:"文革"中戏剧成为主要的艺术形式:80年代的 ...

  • 郎 旭:解决群众切身相关的民生问题 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途径
  • 解决群众切身相关的民生问题 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途径 来源:人民论坛杂志 作者:郎 旭 2014年09月01日 [摘要]从建党到现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着多元文化冲击,社会现实利益矛盾凸显以及损害人民根本利益等问题使大众对当代马克思主义信仰产生了动摇.因 ...

  • 士官院校[马克思主义基础]课程教学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要求有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承担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教育工作的士官院校及其<马克思主义基础>课程具有自己的优势与条件,因此,应在课程教学中为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做出贡献. 关键词士官院校 马克思主义 大众化 作者简介:李洪新,北京装备指挥技术学院士 ...

  • 刘纲纪与中国当代美学
  •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刘纲纪与中国当代美学 作者:张玉能 来源:<江汉论坛>2013年第11期 摘要:刘纲纪是中国当代著名美学家.他坚持马克思主义实践美学,形成了自己的完整美学体系.刘纲纪的美学体系是一个以马克思主义实践本体论为基础,以实践的自由为核 ...

  •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当代的适用性
  •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当代的适用性 姓名:倪媛媛 学号:114175934 班级:11汉语言文学 摘要 本文针对国际上某些呼声即马克思主义被宣称"不再适应时代发展"的现时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受到质疑的现实,从多个方面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以及在当代主要是我国的适用性. 关键词 马克 ...

  •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思考题总结
  • 注:本文档是基于李洪盛在群里所发word 的完善,添加部分用紫色标注了!另外,我在网上找了一个大纲(对着书本核对,目录是一样的),一个课后习题答案(这有两个文档,题目基本一样,答案没看),仅供参考!若不放心的同学可以去图书馆借书或者到网上买一本大纲. 感谢李洪盛及其同学,感谢我们班提供照片的同学! ...

  • 为什么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的主题
  • 为什么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的主题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的主题 (一)当代中国的历史任务 1.两大主要历史任务 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始终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 2.中国共产党担当起领导完成两大历史任务的责任 中国共产党担当起来完成两大历史任务的责 ...

  • 李建群:女性主义在中国当代艺术批评中的传播与实践
  • 来源:雅昌艺术网 李建群    时间:2013-03-29 11:03:43 在中国当代艺术创作中,女性艺术以其前沿.激进以及活跃的姿态呈现在我们的视野,并以其独特的文化含义和美学价值成为当代艺术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女性艺术从文化的边缘走向文化主体.这样的变化与... 在中国当代艺术创作中,女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