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安娜·卡列尼娜]中的男性形象

试析《安娜·卡列尼娜》中的男性形象

作 者

指导教师 柴字鑫 赵玉莲

摘要:《安娜·卡列尼娜》是托尔斯泰以19世纪60年代俄国的农奴制改革为历史背景,根据这一时期新旧的社会现象与新旧思想的激烈拼搏的时代特点所创作的批判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小说描绘了女主人公安娜在追寻思想解放与自由爱情之路上被自私、冷酷、虚伪的丈夫和感情浅薄、智能不高的“花花公子”逼上绝路,以及描写列文在这一历史大变革时期对生活的探索与爱情的追求。托尔斯泰通过安娜的遭遇控诉了男权社会中的贵族思想对女性的束缚,深刻揭露了在新旧交替的社会中男性形象的本质——虚伪自私和无能软弱,以及通过对列文的描写,反映了在这一历史变革时期一些具有新思想的男性形象——和善、仁厚,执著追求、永不放弃。

关键词:安娜 男性 人性 探索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 of the male in Anna Karenina

Abstract:Anna Karenina Tolstoy as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to the reform of serfdom in Russia in the 1860s, according to the old and the new social phenomenon of this perio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mes of the old and new ideas fierce struggle is the author of Critical hypocritical husband and shallow emotional, intelligent "Playboy" a corner, as well as description of Levin pursuit of the exploration of life and love in this historical period of great change.Tolstoy complaint by Anna suffered the shackles of aristocratic thinking of women in a patriarchal society, exposes the nature of the male image in the transition from the old society - hypocrisy selfish and incompetent and weak, and by Levine Description, male image reflects some new ideas in this historical period of reform - kindness, generosity, persistent pursuit, never give up.

Key words:Anna male humanity explore

《安娜·卡列尼娜》创作于19世纪70年代。当时,俄国正处于历史大变动时期,古老的封建地主俄国受到西欧资本主义浪潮的猛烈冲击。小说以“奥布隆斯基家里一切都混乱了”

[1]为开端,描述了年轻貌美的贵妇人安娜将自己的全部感情和生命都奉献在了追求思想解放与自由爱情上,最终理想与现实发生冲突,走上毁灭之路的过程与和善仁厚的列文在生活与爱情中的探索与执著追求。

托尔斯泰细致刻画了安娜爱情之路上的两个男性形象,他们是俄国资产阶级革命后遗留

下的封建贵族社会中的伪君子,是封建思想束缚下的虚伪小人。无疑安娜的爱情是一个悲剧,造成这一悲剧的主要因素是丈夫卡列宁与情人渥伦斯基。安娜几乎是少女时代就嫁给了比她大二十岁的高官显贵卡列宁,过了八年没有爱情的夫妻生活,自私、冷酷、虚伪的卡列宁与安娜心中所要追寻的爱情相去甚远。当年轻英俊的侍从武官渥伦斯基闯入安娜平淡无味的婚姻生活时,令她怦然心动,可是渥伦斯基的软弱无能,葬送了安娜对生活的希望,导致了安娜卧轨自杀。安娜这样一个为情而生为情而死的女性,被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个男人推向了毁灭之路。

另一方面,托尔斯泰在描写列文时更像是在叙述自己,作为一个拥有许多土地的大地主,他不同于当时的一般贵族地主,他个性顽强、严肃正派,虽然他在追求爱情时表现的软弱,但是他用永不放弃的精神最终赢得吉蒂的爱情。

一、从影响安娜一生的两个男人中探索腐化的贵族社会中男性形象的本质。

安娜的一生主要经历了两个男性,卡列宁,渥伦斯基,两个男人都是造成安娜悲剧的主要因素,悲剧中的男主人公在落后的封建式贵族思想下养成了虚伪自私,没有责任感的习气。

(一)从虚伪、自私、冷酷到复杂多变的丈夫——卡列宁

在作品中,安娜的丈夫卡列宁完全是一个个体生命活力和主体意识消失殆尽的人。他不仅外表不风雅,而且呆板、笨拙,毫无生活情趣,总是一本正经、冷冰冰、死气沉沉的。导致他身边的人也备受压抑,以至于安娜第一次在车站见到渥伦斯基时,眼睛会流露出一种像是被压抑很久的生气,“从她身上满溢出来的东西正不由自主的时而在那目光的闪耀中,时而在那微微一笑中显现出来。”[2]

平时,他总是严格的遵守时间,“他生活中的每一分钟时间都会预先排定,都有活动。”

[3]以至于他根本没有时间去关注自己的生活,以及安娜和儿子的感受。“不紧张,不休息”[4]这是他的人生信条。他的生活总是埋没在处理各种各样的公务之中,他是一个只会办公不会生活也不懂生活的机器。卡列宁这辈子一直是在处理各种生活问题的官府里工作的,然而当他自己的生活与现实发生矛盾和冲突时,他却不敢正视,总是极力的回避它。正如当面对别人不贞的妻子和受骗的丈夫时,他总认为那是可耻的,而当灾难降临到自己头上时,他却从不敢正视,而是一直在极力维护着自己虚伪的体面。

他总是将脑中的弦绷到极限,保持着一种极度紧张和忧虑的状态,背负着沉重的压力,但自己却乐此不比。对权力和地位的变态追求,使他成为一个无情的冷血动物,一架冷酷的“官僚机器”,[5]使得他对所有,当安娜和渥伦斯基两人的爱情暴露之后,整个上流社会都在议论纷纷,卡列宁自己也非常惶恐,他知道人都没有真情可言,甚至他认为人有感情且将自己的喜怒哀乐表达出来,是一件下作的事情,是值得羞耻的。例如这是真的,他知道自己的

妻子爱上了别人,但他却不准许自己猜疑,因为他认为猜疑都是可耻的,是在贬低自己。他总是极力的克制自己内心的真实情感,即使遇到多么高兴或悲伤的事,他都会装的镇定自若,毫不在乎。

在人际关系的处理上,卡列宁也尽显他的虚伪和冷酷的本质。他对任何人都非常的客观、理性,不会流露出一点真情。从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他没有亲人,没有一个真正的朋友。他只同与他在官场上飞黄腾达有帮助的人来往。以至于他在家庭遭到不幸,政治上失意时,找不到一个可以诉说的朋友。而且在家庭关系中,卡列宁为他的妻子和儿子所营造的家庭环境也是一个压抑、冰冷而没有丝毫人情温暖的环境。他毫不尊重妻子和儿子的感受,窒息了妻子身上所有有生气的东西。他讲话声音尖细,而且总是习惯性的带着一种戏谑和嘲讽的语气,并总是双手交叉,把他的手指扳得格格发响。因而让安娜和他在一起时感到十分的尴尬和嫌恶。如安娜刚从莫斯科回到彼得堡时,他到火车站去接安娜,对她说话时的那种戏谑口吻,令安娜感到十分的不愉快。

然而卡列宁的全部生活历史和心灵轨迹,不全是自私、冷酷、虚伪,这个人物是一个性格十分丰富,心灵历程相当曲折、复杂的人物。自私,冷酷,虚伪,可以概况出其思想性格的主要方面。然而,这不是完整的卡列宁,谙于心灵辩法的托尔斯泰从来不扁平式、直线式地处理他笔下的人物。他往往喜欢给他的人物设置一些二难的悲剧性处境,掀起人物内心世界的波澜,让真善美与假丑恶在人的灵魂深处展开殊死搏斗,让我们欣赏到一幕幕奇妙的心理景观。下面让我们看看“自私、冷酷、虚伪”的“不是人,是一架凶狠的机器”的卡列宁在安娜分娩后由托尔斯泰为我们展开的一幅幅心理图画。

画面一:卡列宁和安娜感情完全破裂,安娜早产,自觉将不久于人世,打电报给出差在外的卡列宁说:“我将死,求速返,能得宽恕死亦瞑目。”[6]卡列宁接电报后首先以为是安娜欺骗他,无动于衷,后来他想:“电报里说的是我将死„„”[7]他把电报又读了一遍,忽然这句话的直接含义惊动了他,“可如果这是真话呢?”[8]他对自己说:“如果真是她在痛苦和死亡临近的时候说的真心话,而我却把这当作欺骗,拒绝回去,这不仅是残酷的,人人都会指责我”[9]卡列宁此时的心理尽管有担心受到人们的指责,会损害自己的形象,会影响仕途等等自私、冷漠的成分,但也不能断然说这里面全无对安娜的怜悯之心。

画面二:卡列宁在病房里见到产后高烧,极度痛苦的安娜,听了安娜盼望丈夫回来并请求宽恕的话后,卡列宁“双眉紧锁的脸上显出痛苦的表情,他拉起她的手想说点什么,但是怎么也说不出来。他的下嘴唇在颤抖,他仍在竭力克制自己的激动,只偶尔望一望她,每次望着她那双眼睛,那双眼睛那么动情的,那么热烈而温柔的注视着他,这是他从来没有见过的。”[10]

画面三:在卡列宁宽恕了垂死的安娜之后,“他心慌意乱到不去克制自己的地步,他忽然想到,他认为这不是心烦意乱,其实相反,这是一种非常安宁的心灵状态。让他忽然间得到一种新的、他从来未体验过的幸福。他这时并没有想到那些他毕生力求遵循的要求他宽恕和爱自己敌人的基督教规,但是一种爱敌人的快乐情感正充满他的灵魂。他跪在地上,把头贴在她肘部,她的手火一般地烫着他,他像孩子一般失声痛哭了。”[11]托尔斯泰对卡列宁此时的心理感受写得十分具体生动,应该说,此时卡列宁的灵魂似乎离自私、冷酷、虚伪很遥远了。连安娜对他的看法也来了一百八十度拐弯,她拉住他不放,称他好得过分了。还对在场的渥伦斯基说:“他是个圣人啊!”卡列宁的爱和宽恕不仅施于妻子和无辜的孩子,还施于给自己造成痛苦的情敌渥伦斯基。这个只会玩弄文牍,搞官场应酬的空空洞洞死死板板的虚伪官僚在情敌面前也流露出真情:“你知道,我已经决定离婚,并且已经开始办这件事了。不瞒你说,开始这样做的时候,我是犹豫不决的,我非常痛苦,我向你承认,我一直想报复你和报复她,当我收到电报时,我是带着这样的感情到这儿来的,再说明白些,我是希望她死的,但是„„”

[12]他停住不说了,他在考虑要不要把自己的心思都袒露出来。但他还是把自己的心思都袒露了出来。“但是,我一见到她,我就原谅她了。原谅让我感到幸福,这种幸福感又向我启示了我应负的责任。我就完完全全地原谅了。我要把另一边脸也给人打。人家拿走我的袍子,我要把衬衣送给她。我只恳求上帝不要夺走我的这种原谅的幸福。”[13]他眼中挂着泪花,那双眼睛中明亮安宁的目光令渥伦斯基慑服,“我的情况就是这样,你可以把我踩进污泥里,可以把我变成全社会嘲笑的对象,而我决不抛弃她。也永远不对你说一句谴责的话。”[14]

勿庸置疑,这会儿的卡列宁几乎成了圣徒。托尔斯泰不但描写了冷淡的、刻板而又官气十足的卡列宁在短时间内产生的宽宏大量的状态,也描写了他感到痛苦时的情景。由于家庭破裂,由于遭到不幸时的孤独。而造成这一切的罪魁祸首都是他自己,自私冷酷虚伪的性格,使他的生活毫无生气,死气沉沉,了无生机,扼杀了安娜身上的所有生命活力。是他将安娜推向了渥伦斯基的怀抱,继而又将她推向了死亡的铁轨上。

(二)从激情四射到软弱无能的情人——渥伦斯基

《安娜·卡列尼娜》的主要人物的描写中个人的主题和社会的主题的结合,在每一种情况下都有它特别的表现。作者对主人公的命运和他的生活历史揭示,在很多方面都是根据他对“通行的东西”[15]的态度来进行的。除了安娜的形象以外,这个原则也生动地表现在对渥伦斯基的描写中。

年轻、漂亮的军官渥伦斯基同军人贵族界有着密切的联系;他具有他们地习惯,赞同他们的观点,他喜欢他们生活的整个环境,同他们的整个生活方式牢固的结合在一起。他对安娜的感情,起初好像是在所有常常使他感兴趣和向往的东西之外发展起来的。“渥伦斯基的内

心虽然充满激情,但他的生活表面上还是不可改变和不可遏止的沿着原来社交活动和军队生活的惯常轨道进行。团里的活动在渥伦斯基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这是因为他爱团,也是因为团里人们都爱他。”[16]

但是对安娜感情的力量和他们的关系同社会的看法和准则发生的矛盾,破坏了渥伦斯基通常的生活概念的坚固性,破坏了他的道德和生活行为规则的不成文法的无可争议性。这套规则包括的范围虽然有限,却是不容怀疑的„„这些规则明确规定:欠职业赌棍的债必须还清,但欠裁缝的钱可以不付;对男人不可说谎,但对女子可以;不可欺骗任何人,但可欺骗丈夫;不能饶恕人家的侮辱,但可侮辱人家,等等„„直到最近,一涉及他同安娜的关系,他才开始觉得他的规则并非处处适用,将来还会出现一些找不到指导原则的困难和疑问。

这些困难的产生,不仅是因为上流社会对他和安娜的关系有某些反应,而且还由于渥伦斯基内心发生了动摇。朋友和熟人们都预言他在仕途上具有光辉的前程。他本人也感到有做到这一点的力量和热烈的愿望。生活要求他做出选择:要么为了爱安娜而牺牲他从小就怀有的追逐功名的巨大抱负,要么为了在他面前展开的远大前程而牺牲爱情。二者不可兼得。

托尔斯泰通过两个场面的对比表现了渥伦斯基此时在随俗和立异、情感和前程之间的动摇。

渥伦斯基和老同学,已获得将军官衔的谢尔普霍夫会面,后者对渥伦斯基的能力有极高的评价,他展示了为社会服务的美妙前景,并对他沉迷于不正当的情感的危险发出警告,这次充满露骨的求实精神和实利主义的理性的对话,在渥伦斯基的心理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紧接着是傅列达别墅花园的幽会。在激动不安的热烈情绪中,渥伦斯基虽然更加强烈地感到自己对安娜的深深依恋之情,但他并未跨出决定性的一步斩断他和安娜之间关系的那团乱麻,飞黄腾达的希望与爱情的对垒中,爱情退却了。

但爱情还活在渥伦斯基的心中,一系列悲剧性的事件激活了它,激起了渥伦斯基尖锐的心理冲突,迫使他做出巨大的转变。

安娜重病,同卡列宁谈话,企图自杀,这一系列事件使渥伦斯基精神上受到巨大震撼,他曾经奉为经典的生活方式、价值标准失去了作用,以往虚伪的生活和光明的前程失去了诱惑力。他拒绝了一项重要任务,按渥伦斯基以前的看法,是可耻的,办不到的,但现在他毫不犹豫,并发觉上级对他这种做法不满以后,就立刻提出退伍了,而我们知道,渥伦斯基曾经多么喜欢军队生活。

渥伦斯基摆脱了追逐名利的捉弄人的游戏的生活,把对安娜的爱情看作是他的真正的幸福。他疏远了他在其中成长的环境,不仅在表面上疏远它,而且还在道德规范、价值取向上疏远它。这种做法,说明渥伦斯基获得了作为一个珍惜自己人格的人的独立性,这种独立性

应该可以洗脱渥伦斯基花花公子的罪名了!

但渥伦斯基毕竟不属于安娜那样能够一直走自己独立道路的人,他对爱情投入确实也不如安娜那么执著、强烈。他虽然离开了一般的道路,但同时还受到过去生活方式的惯性的影响。在意大利逗留期间的内心隐痛,准确地说明了他的性格和思维趋向的这个特点,不过渥伦斯基虽然实现了他的宿愿,却并不感到完全幸福,不久他就觉得,这种愿望的实现能给与他的,仅是他所期望的幸福的沧海一粟„„在和她结合,脱下军装的初期,他尝到了以前没有尝到过的自由的快乐,自由恋爱的快乐,因此感到满足,但这样的感觉没有维持多久,他很快就觉得心灵里产生了一种最难满足的欲望,一种百无聊赖的情绪。

渥伦斯基对他的新生活的不满足情绪,在回到俄国以后更加增长了,一方面,他焦急不安地找事情做,用来填补他那日常生活的空虚。并且,不管舆论对渥伦斯基的态度曾经多么严厉,他又轻松地回到那些坚决谴责排斥安娜的人们中间去了。渥伦斯基和安娜在同社会的关系方面以及在志趣、感情的性质方面的差异,加深了他们之间的分歧,感情上的破裂不可遏止地发展,甚至违反了渥伦斯基本人的自觉愿望。他无法阻止事情的悲剧性发展,正如看到他们之间正形成一条鸿沟的安娜也无法加以阻止一样。

悲剧的酿成,不在于渥伦斯基不爱安娜,也不是因为他做出了什么侮辱她的行为。除了真诚的爱情不见容于虚伪贵族社会这个根本的原因外,就渥伦斯基和安娜本身的关系而言,还有以下原因。首先是长期的父权社会形成的对两性情爱的双重标准。自从亚当夏娃被上帝制造出来,男性就享有对女性的特权,夏娃只是亚当的肋骨,只是他的一部分,而亚当是伊甸园以外的世界的主人,他要征服占有,女人是对他的英勇行为和强大力量的奖赏,是最美丽的战利品。对女人,尤其是尊贵、美丽的女人追逐游戏的成功,为男人贴上了胜利者的标签。甚至还会激起人的嫉妒和敬佩,即使他走得远了些,超出了社会伦理道德所划定的界限,人们还是会宽容他,原谅他。

在渥伦斯基回到俄国后,上流社会很快又向他敞开大门,他又回到了自己本阶级的人们中间去了。为此,我们不能过多责备他,安娜不也做过这样的努力吗?她以渥伦斯基情人的身份公然出现在剧场上,并非在显示我行我素的胆量,而是表明自己不能脱离上流社会而生存,要求人们理解她的追求和处境。只不过她的努力换来的是侮辱和打击,她对贵族上流社会彻底绝望了,并对重返过去习惯的生活并以此为乐趣的渥伦斯基也渐渐失望,封建社会在男女道德原则上的双重标准,拉走了争取爱情自由的同盟军中的支撑力量,原来是两个人对整个社会的战争,变成了安娜的孤军奋战,战争的胜负早已注定,安娜必然地要走向毁灭。

其次,两性爱情观的差异加深了渥伦斯基和安娜之间的鸿沟。作为批判现实主义大师和心理描写大师的托尔斯泰为我们深入描写了安娜和渥伦斯基共同生活后所出现的种种现实的

心理问题:猜忌、争吵、和解、再次的争吵直至崩溃。

历史的原因使得渥伦斯基以及所有的男性——包括他之前的和他之后的——从未把爱情放在和女性一样重要的位置,作为父权社会的特权阶级,作为主人和征服者,在他们的面前,世界呈现出这种可能性,他们的面前有许多条路可走,每条路都预示着比爱情更诱人的前景,他被许可去赢得自由、荣誉、金钱、地位、友谊等等,爱情只是其中的副产品,他要去发明、创造、冒险、制定秩序规则并维护它。在这种优越感中成长起来的男性,怎么可能为了哪怕十分强烈的男女之情去献出自己的全部呢?他们又怎么可能理解唯有通过爱情才能证明自己价值的女人对爱情的那份敏感、执著、迷乱、狂热呢?

在安娜“我的感情愈来愈热烈,愈来愈自私,而他的却愈来愈减退„„在我,一切都以他为中心,我要求他愈来愈完完全全地献身于我。但是他却愈来愈想远离我”。[17]而在渥伦斯基却“凡事都有一个限度”、“这简直无法忍受了”。[18]男女不平等的社会造成了男女两性如此巨大的差异,他们完全不能相互理解和包容,他们的爱情成了完全不同的两样东西:在安娜是她生命的全部,在渥伦斯基却只能是他生活的一部分。所以渥伦斯基和安娜的悲剧并非只是他们两个人的悲剧,而是男人和女人的悲剧,只要男女平等还不能全部真正实现,男女间对情感认识的差异不能完全消除,这种悲剧就将不断重演,男人们必将还要为那些并非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所引诱,失去他们人生道路上弥足珍贵的情感;女人们也必然还要为情感的丧失而丧失自我,失去最后的疆土,只有男人和女人获得普遍的解放,拥有相同的权利——充分发现主体价值,摆脱社会限制,创造自身幸福的权利——他们之间才有可能做到真正的理解和包容。如安娜与渥伦斯基、苔丝荻蒙娜与奥赛罗、玛甘泪与浮士德、子君与涓生等等这一类的悲剧才能最终消除。

综上所述,渥伦斯基并不是像人们违背作者的描述而设想的,是一个花花公子,是一个空虚的庸俗浅薄的人物。他曾经显示出具有克服他的社会阶层的某些偏见、抛弃虚假的理想的力量。但种种限制使他不能在习惯的生活概念之外找到自己生活的真实内容。最后安娜的惨死使他得以超越;他不能也不愿意重新去干过去曾经使他感兴趣的事情。与安娜一样,他也是一个悲剧人物,他的一生充满着人的积极愿望和盲目的奔忙,充满着狂热的激情和善良的迷误。

二、充满人性的、活生生的列文

(一)仁厚、和善与执著追求、永不放弃的贵族式农民

仁厚、和善是人的一种美德,它不是由人故意做作出来,而是发自内心,让他人感到实实在在的东西。在《安娜·卡列尼娜》里,列文的仁厚、和善会让每个读者感动,如在自己喜欢的人面前所体现出的真诚,在面对亲情所体现出的血浓于水的真情流露。特别是在与哥

哥尼古拉见面时,面对哥哥病重,为了不让他难过、受刺激,列文宁可委屈自己。尽管自己有想法,也不与他争辩,而是尽量避免与哥哥的争吵,因为列文知道这样会对他养病有好处,所以就主动去关心他。列文不同于柯兹尼雪夫老哥那样,可以放手不理,不去管他,还叫列文远离他。在亲情面前,列文做不到,更不会去做,而是主动拿钱去为哥哥治病。在哥哥病危时,夫妻两人用心去照顾他,让他感受到温暖。这就是人性,多么和善、仁厚。列文就是这样的人,自己不仅是为自己而活,同时也是为别人而活,在他人感到快乐时,他也会感到快乐。他没有奥勃朗斯基那样圆滑,对什么事都能一笑而过,不放在心头,只想自己活得好就好。奥勃朗斯基是个个人主义者,同时还是个享乐主义者。他宁可负债一身也要吃好喝好。尤其是他在变卖妻子那片树林,列文说他等于白送了整片树林时,他还一脸不在乎,耻笑列文小气。做人还是忠厚老实的好,踏踏实实做人,安安分分做事,才能活出真的自己,列文就是这样的,正因为列文与奥勃朗斯基不同,我们才欣赏列文这样的人物形象。

总之,他拥有很多优秀的品质,谦虚善良,不虚伪做作,他热爱劳动,并力图通过劳动来获得财富。他最大的特点就是仁厚和善,他从不想去伤害其他人,哪怕对方狡黠。他爱他的家人,他可能不喜欢他们或不赞赏他们的行为,但是他们遇到困难,他依然会竭力帮助他们;他爱他的妻子,他全心全意爱护她,照料她,为了妻子他信了上帝,为了妻子他憎恨起未出生的孩子,为了妻子他还莫名地争风吃醋;他爱那些穷苦的农民,虽然他憎恨他们的懒惰和不思上进,但他依然愿意和他们一块干活、一块聊天、一块吃饭,他觉得和他们在一起才充实和自在,连时间都会过得快一点;他爱他的朋友,很容易原谅别人,连对他的情敌也是如此。

这就是列文,为人善良、忠厚,他真诚而不做作,相貌堂堂,身体强壮。托尔斯泰写道:“他在彼得堡是受女人青睐的,只不过他不自知罢了。”[19]这种贴近自然,不事虚伪的态度,使他懂得真正的爱情,珍视人的心灵。

列文执着地探求人生的意义,思考着社会问题,进行农事改革试验。他把家庭作为自己休息的场所。吉娣把他从抽象的思考中拉到现实生活中来,使他不时地感到世俗生活的幸福与烦恼。同时,也给他思考提供契机和依托。他爱吉娣,爱她的美貌与纯洁,并为最终占有这个女人而兴奋得彻夜不眠。在求婚成功后,他像发了神经病一样,在半夜里幸福地走来走去;他为那些浮浪子弟对吉娣献殷勤而醋意大发。整部小说中,除了安娜,列文对吉娣之外的任何女性都不感兴趣。他的精力被思考、劳动、爱情消磨光了。

爱情上遭到吉娣的拒绝后,列文回到了乡下,他认为“乡村生活才是真正的生活,乡下人虽然劳累,有时还要吃苦,但大部分时间是充满欢乐的。”[20]在享受这种庄园式的生活的同时,列文又致力于农业改革。他引进了农业机器,努力尝试去养育新的优种牲畜,他总是不

愿意按照别人教给他的那种生产方式去生活,但也从不背离大家都普遍认可的时尚的东西,当然也不怕背离上层社会中认为高贵的道德标准,在生活中他奋力探索属于自己的路,根据自己的信念去展开行动.探求合乎自己理想的生活。但由于他的阶级出身,限制他不能厉史的、恰如其分的认识这种现象,他不懂得资本主义取代封建农奴制度是历史的必然,他仅仅看到资本主义给农民带来的祸患,企图维护原来封建社会的自然经济,这当然是不合历史的发展规律的。因此列文所从事的农业改革注定是失败的,从此他感到人生元常,不知所措,处于彷徨之中。

事业辉煌是一个男人成功的标志,从古到今,都有这样的讲法,男人以事业为重,特别是如今的社会。男人要组建家庭,事业是其衡量的标准之一。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因此,男人在选择事业的时候总是很谨慎的。小说中主人公列文也是如此。在当时俄国社会里,列宁曾说:“一八六一年诞生了一九零五年。”[21]农村古老的宗法式自然经济正在逐步瓦解。然而作为贵族地主的列文完全不同于一般的地主,他个性顽强,思想上进,有改革愿望。在这种情况下,他提出解决农民和地主的关系问题,实现农民富足,俄国富强,希望能找到一条都适合俄国社会农业发展的道路。在那样的时代,像列文这样坚持农业的年轻人很少,但他仍然认为劳动力万岁。他喜欢经营农业,而且了解俄国的农业现状,认为必须有一条合理的发展农业的道路,才能改变俄国的社会。他想在俄国发动一场不流血的农业革命。要知道这是多么困难的。但他为了在理论上有依据,他努力去寻找资料,还亲自出国考察,希望能成功。可在方案实施的时候却行不通,农民不相信有这样的好事。就这样,他苦心要改变的现实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他的事业失败了。

但他面对这样的困难和挫折,没有妥协,而是继续去寻找一条对农民有好处的道路,发表农业著作。特别是在乡里举行贵族地主开会,讨论关于农业改革,他与贵族们为了某一个问题争论得脸红脖子粗。而且列文还主动实行了他的计划,虽然成效不是很好,但他坚持了他的庄园就是他的事业、他的生命。他无时无刻不把全部的精力都花费在上面,不论是在设备投资上还是在人力上都是很大的,哪怕是家里的一头牛,他都细心关注,更惊奇的是,他竟然亲自下地劳动。在别人看来,他这样做很不像样,但他觉得他在建设他的事业,他并不觉得有什么,真有一种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的精神。列文就这样劲头十足地搞农业改革,亲自参加劳动,不断地探索、宣传、进行实验,但最后还是一事无成。然而他这种不服输,执着追求,永不放弃的精神,却是何等的难得。

(二)面对爱情时的软弱与自卑

列文在上大学时就喜欢上了吉娣三姐妹。当多利嫁给奥勃朗斯基时,他认为他爱的是三姐妹中的二妹,当二妹也嫁人时,他才知道他爱的是吉娣。所以他觉得要向吉娣求婚。当列

文到达莫斯科时,他第一个去见的不是吉娣,而是吉娣的姐夫奥勃朗斯基,他要从奥勃朗斯基的口中了解吉娣爱不爱自己。然而奥勃朗斯基的回答并没有给列文坚定的勇气,所以在莫斯科的溜冰场列文见到吉娣时并没有向她求婚,他犹豫了,他害怕被吉娣拒绝。当他打听到吉娣家晚上有一个舞会时,他觉得他可以在舞会开始前向吉娣告白,最好是只有吉娣与他两人情况下的告白,可见列文在面对爱情时是多么软弱。

当列文在舞会前被吉娣所拒绝后,他仍然留了下来,他要看看吉娣所爱的人,此时他遇见了安娜,他第一眼看见安娜时,就被安娜身上所特有的气质所折服。列文甚至觉得自己与安娜交谈的资格都没有,更别谈喜欢了。他的自卑,使他将安娜奉若神明一般。

列文在追求自己的爱情时,无疑表现的软弱自卑了。在面对吉娣时表现的软弱、踌躇不决,而在面对安娜时,更是表现的过于自卑了。虽然最终他赢得了吉娣的爱,但是仍然掩盖不了他在面对爱情时所表现的性格上的缺憾。然而正是这种缺憾与列文“我不仅要为自己而活,也要为别人而活”的人生态度所反映的忠厚、善良的性格相结合,才组成了拥有人性与活生生的列文。

三、男性在社会变革时期的典型的形象与当代意义

19世纪末期的俄国,经过农奴制改革,新兴资产阶级在俄国产生与发展。但是这种自下而上的改革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俄国的社会环境,俄国仍是一个封建社会,社会中的少数男性贵族统治着这个国家与思想。不过,由于欧洲资本主义的迅猛发展,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不可避免的影响着俄国。争取个性自由、人格独立、恋爱自由、婚姻自主等人文主义思想给深陷俄国社会的女性与男性带来了曙光。然而,面对这一场历史性的变革,某些人仍然固守着封建社会下男性为尊的观念。这一观念的坚定支持者无疑是上流社会中的贵族官僚,他们虚伪自私、无能软弱。小说中的卡列宁与渥伦斯基无疑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小说中卡列宁第一次出场的时候就尽显贵族官僚的虚伪自私,他在火车站等候安娜的时候,总是用一种居高临下的眼光来看待周围过往的人们,甚至他心里认为他站在一群会走的动物之间。甚至当安娜到达的时候,他连作为一个丈夫对旅途归来的妻子的最基本的问候都是用他那充满官僚气息的戏谑口吻——生硬、没有感情。仿佛这一句问候在他来说都是可有可无的,因为安娜是他的妻子,是女性,是男权社会中的附庸。然而,在人际关系的处理中,卡列宁同样尽显他虚伪自私的本色。小说中卡列宁在车站与安娜介绍的渥伦斯基认识时,问候的口吻仍是充满官僚式的戏谑,他用官职的名称来称呼对方,这样就可以在官职上压过渥伦斯基,可是,他的虚伪连安娜都为之尴尬。虚伪自私的卡列宁仿佛拥有了男权社会中的诸多缺点,除了虚伪自私,他的另一面尽显无能与软弱。小说中安娜与渥伦斯基的恋情曝光时,

整个贵族圈子都已知晓,唯独他不知道,或者说不愿相信这是个事实。当安娜同他摊牌并宣称要离开他时,他却用孩子来挽留安娜,并同意安娜与渥伦斯基保持情人的关系,为的只是不让圈子里的人嘲笑他的无能与软弱。

虽然冷酷自私占据了卡列宁的整个生活历程,但是将卡列宁放在21世纪的今天,他无疑是个好男人。他非常的顾家,工作完了以后,很少去参加舞会,总是在第一时间赶回家。而且他为了家庭努力工作,尽一切可能满足安娜与儿子的需要。他洁身自好,从没有外遇与情人。除了个性有点冷淡之外,卡列宁为了家庭、为了安娜,付出了生活的全部。

而渥伦斯基的出现,使得卡列宁的家庭崩溃分裂。安娜在渥伦斯基的身上发现了卡列宁所没有的——爱情。所以安娜不顾一切的去爱了,为此安娜放弃了家庭与自己的儿子,并且让自己不融于世俗社会。渥伦斯基也为安娜放弃了他固有的前途。然而他们这种为了不容于世的爱情献出一切的个性是值得我们思考的。渥伦斯基的放弃与安娜的放弃并不是对等的,渥伦斯基所放弃的前途仍然可以寻找,而安娜放弃的家庭与身份是无法挽回的。所以在他们的爱情遇到危机时,渥伦斯基毅然离开了安娜,回到了他以前的生活,他这种对爱情的不坚持,不仅促使了安娜的英年早逝,而且将自己也带入了未来的地狱。

列文是小说中一个具有优秀品格与高尚情操的人物形象,他不同于卡列宁与渥伦斯基的虚伪自私和无能软弱。相反,他仁厚、和善,他是一个拥有几千亩土地的大地主。为了改变农民的现状,他宁愿少吃点,也要为农民买足够的生产工具。在向吉娣求婚被拒绝后,他没有自暴自弃,而是留下来看看被吉娣青睐的男人,当他看到吉娣看渥伦斯基的眼神时,就知道自己取代不了渥伦斯基,并且渥伦斯基表现的很完美,最后他默默的离开并且祝福他们。如果仁厚和善是列文的品格,那么执著追求、永不放弃的精神就是他的情操。这一情操是渥伦斯基没有的,哪怕渥伦斯基有一点点坚持,安娜就不会自杀。而执著追求、永不放弃的精神贯穿了列文生命的始终,他对农业改革的积极探索,对农民与地主现状的探索,都表明了他在这一历史变革时期对新事物的追求,而且并没有因为遇到困难而放弃。在爱情上,虽然被吉娣所拒绝,但是他没有放弃对吉娣的爱,列文把他对吉娣的爱化作乡下改革的动力,并取得成功。当吉娣因病到乡下休养时,列文再次对吉娣表达他的爱,最终赢得了吉娣的爱。不论在事业还是爱情上列文都拿出了执著追求、永不放弃的精神。

所以不同于卡列宁与渥伦斯基,列文让我们学习的要多的多。他待人接物的忠厚、善良,他对待事业的执着追求、永不放弃的精神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而对待爱情的软弱自卑则是我们要反思的,小说中列文对吉娣求婚时的犹豫,对待安娜像奉若神明一般,这些对爱情表现的犹犹豫豫,软弱自卑是我们要摒弃的。然而并不是每个人都是完美的,我想托尔斯泰塑造列文这一软弱自卑的缺憾就是这个意义——人无完人。

注释: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列夫·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阿彭译.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2012,1、35、36、28、29、286、313、89、261、253、249、116、177、178、456、434、534、534、123、449.

[21] 郑克鲁.《外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306.

参考文献:

[1] 蒲庆娜.《永不覆灭的人性光辉》.青年作家·中外文艺,2010,第6期.

[2] 陈秀梅.《论安娜·卡列尼娜人物形象的精神深度》.时代文学·理论学术版,2007,第8期.

[3] 王英.《试谈渥伦斯基悲剧色彩》.云南电大学报,2002,第4卷,第3期.

[4] 万沛.《试析卡列宁内心世界的复杂性》.安阳工学院学报,2001,第5期.

[5] 夏腊初.《论卡列宁形象及意义的复杂性》.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4,第24卷,第1期.

[6] 肖慧.《渥伦斯基形象在探讨》.平顶山师专学报,2001,第16卷,第3期.

[7] 卢慧玲.《中列文形象浅析》.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第23卷,第3期.

[8] 金龙英.《自我、本我和超我的人格结构》.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第28卷,第6期.

[9] 列夫·托尔斯泰 周扬 谢素台(译).《安娜·卡列尼娜》.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第3版.

[10] 张岩冰.《女权主义文论》.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第1版.

[11] 塔·里·苏浩金娜·托尔斯泰娅 晨曦 蔡时济(译).《列夫·托尔斯泰长女回忆录》.北京出版社,1985,第1版.

[12] 米·赫拉普钦科 刘逢祺 张捷(译).《艺术家托尔斯泰》.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第1版.

[13] 马尔库塞 黄勇 薛民(译).《爱欲与文明》.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14] 吴秀明 俞忠鑫 吴笛主编.《多维视野中的百部经典(外国文学卷)》.浙江古籍出版社,2004.

[15] 上海译文出版社编.《托尔斯泰研究论文集》.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1983.

试析《安娜·卡列尼娜》中的男性形象

作 者

指导教师 柴字鑫 赵玉莲

摘要:《安娜·卡列尼娜》是托尔斯泰以19世纪60年代俄国的农奴制改革为历史背景,根据这一时期新旧的社会现象与新旧思想的激烈拼搏的时代特点所创作的批判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小说描绘了女主人公安娜在追寻思想解放与自由爱情之路上被自私、冷酷、虚伪的丈夫和感情浅薄、智能不高的“花花公子”逼上绝路,以及描写列文在这一历史大变革时期对生活的探索与爱情的追求。托尔斯泰通过安娜的遭遇控诉了男权社会中的贵族思想对女性的束缚,深刻揭露了在新旧交替的社会中男性形象的本质——虚伪自私和无能软弱,以及通过对列文的描写,反映了在这一历史变革时期一些具有新思想的男性形象——和善、仁厚,执著追求、永不放弃。

关键词:安娜 男性 人性 探索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 of the male in Anna Karenina

Abstract:Anna Karenina Tolstoy as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to the reform of serfdom in Russia in the 1860s, according to the old and the new social phenomenon of this perio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mes of the old and new ideas fierce struggle is the author of Critical hypocritical husband and shallow emotional, intelligent "Playboy" a corner, as well as description of Levin pursuit of the exploration of life and love in this historical period of great change.Tolstoy complaint by Anna suffered the shackles of aristocratic thinking of women in a patriarchal society, exposes the nature of the male image in the transition from the old society - hypocrisy selfish and incompetent and weak, and by Levine Description, male image reflects some new ideas in this historical period of reform - kindness, generosity, persistent pursuit, never give up.

Key words:Anna male humanity explore

《安娜·卡列尼娜》创作于19世纪70年代。当时,俄国正处于历史大变动时期,古老的封建地主俄国受到西欧资本主义浪潮的猛烈冲击。小说以“奥布隆斯基家里一切都混乱了”

[1]为开端,描述了年轻貌美的贵妇人安娜将自己的全部感情和生命都奉献在了追求思想解放与自由爱情上,最终理想与现实发生冲突,走上毁灭之路的过程与和善仁厚的列文在生活与爱情中的探索与执著追求。

托尔斯泰细致刻画了安娜爱情之路上的两个男性形象,他们是俄国资产阶级革命后遗留

下的封建贵族社会中的伪君子,是封建思想束缚下的虚伪小人。无疑安娜的爱情是一个悲剧,造成这一悲剧的主要因素是丈夫卡列宁与情人渥伦斯基。安娜几乎是少女时代就嫁给了比她大二十岁的高官显贵卡列宁,过了八年没有爱情的夫妻生活,自私、冷酷、虚伪的卡列宁与安娜心中所要追寻的爱情相去甚远。当年轻英俊的侍从武官渥伦斯基闯入安娜平淡无味的婚姻生活时,令她怦然心动,可是渥伦斯基的软弱无能,葬送了安娜对生活的希望,导致了安娜卧轨自杀。安娜这样一个为情而生为情而死的女性,被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个男人推向了毁灭之路。

另一方面,托尔斯泰在描写列文时更像是在叙述自己,作为一个拥有许多土地的大地主,他不同于当时的一般贵族地主,他个性顽强、严肃正派,虽然他在追求爱情时表现的软弱,但是他用永不放弃的精神最终赢得吉蒂的爱情。

一、从影响安娜一生的两个男人中探索腐化的贵族社会中男性形象的本质。

安娜的一生主要经历了两个男性,卡列宁,渥伦斯基,两个男人都是造成安娜悲剧的主要因素,悲剧中的男主人公在落后的封建式贵族思想下养成了虚伪自私,没有责任感的习气。

(一)从虚伪、自私、冷酷到复杂多变的丈夫——卡列宁

在作品中,安娜的丈夫卡列宁完全是一个个体生命活力和主体意识消失殆尽的人。他不仅外表不风雅,而且呆板、笨拙,毫无生活情趣,总是一本正经、冷冰冰、死气沉沉的。导致他身边的人也备受压抑,以至于安娜第一次在车站见到渥伦斯基时,眼睛会流露出一种像是被压抑很久的生气,“从她身上满溢出来的东西正不由自主的时而在那目光的闪耀中,时而在那微微一笑中显现出来。”[2]

平时,他总是严格的遵守时间,“他生活中的每一分钟时间都会预先排定,都有活动。”

[3]以至于他根本没有时间去关注自己的生活,以及安娜和儿子的感受。“不紧张,不休息”[4]这是他的人生信条。他的生活总是埋没在处理各种各样的公务之中,他是一个只会办公不会生活也不懂生活的机器。卡列宁这辈子一直是在处理各种生活问题的官府里工作的,然而当他自己的生活与现实发生矛盾和冲突时,他却不敢正视,总是极力的回避它。正如当面对别人不贞的妻子和受骗的丈夫时,他总认为那是可耻的,而当灾难降临到自己头上时,他却从不敢正视,而是一直在极力维护着自己虚伪的体面。

他总是将脑中的弦绷到极限,保持着一种极度紧张和忧虑的状态,背负着沉重的压力,但自己却乐此不比。对权力和地位的变态追求,使他成为一个无情的冷血动物,一架冷酷的“官僚机器”,[5]使得他对所有,当安娜和渥伦斯基两人的爱情暴露之后,整个上流社会都在议论纷纷,卡列宁自己也非常惶恐,他知道人都没有真情可言,甚至他认为人有感情且将自己的喜怒哀乐表达出来,是一件下作的事情,是值得羞耻的。例如这是真的,他知道自己的

妻子爱上了别人,但他却不准许自己猜疑,因为他认为猜疑都是可耻的,是在贬低自己。他总是极力的克制自己内心的真实情感,即使遇到多么高兴或悲伤的事,他都会装的镇定自若,毫不在乎。

在人际关系的处理上,卡列宁也尽显他的虚伪和冷酷的本质。他对任何人都非常的客观、理性,不会流露出一点真情。从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他没有亲人,没有一个真正的朋友。他只同与他在官场上飞黄腾达有帮助的人来往。以至于他在家庭遭到不幸,政治上失意时,找不到一个可以诉说的朋友。而且在家庭关系中,卡列宁为他的妻子和儿子所营造的家庭环境也是一个压抑、冰冷而没有丝毫人情温暖的环境。他毫不尊重妻子和儿子的感受,窒息了妻子身上所有有生气的东西。他讲话声音尖细,而且总是习惯性的带着一种戏谑和嘲讽的语气,并总是双手交叉,把他的手指扳得格格发响。因而让安娜和他在一起时感到十分的尴尬和嫌恶。如安娜刚从莫斯科回到彼得堡时,他到火车站去接安娜,对她说话时的那种戏谑口吻,令安娜感到十分的不愉快。

然而卡列宁的全部生活历史和心灵轨迹,不全是自私、冷酷、虚伪,这个人物是一个性格十分丰富,心灵历程相当曲折、复杂的人物。自私,冷酷,虚伪,可以概况出其思想性格的主要方面。然而,这不是完整的卡列宁,谙于心灵辩法的托尔斯泰从来不扁平式、直线式地处理他笔下的人物。他往往喜欢给他的人物设置一些二难的悲剧性处境,掀起人物内心世界的波澜,让真善美与假丑恶在人的灵魂深处展开殊死搏斗,让我们欣赏到一幕幕奇妙的心理景观。下面让我们看看“自私、冷酷、虚伪”的“不是人,是一架凶狠的机器”的卡列宁在安娜分娩后由托尔斯泰为我们展开的一幅幅心理图画。

画面一:卡列宁和安娜感情完全破裂,安娜早产,自觉将不久于人世,打电报给出差在外的卡列宁说:“我将死,求速返,能得宽恕死亦瞑目。”[6]卡列宁接电报后首先以为是安娜欺骗他,无动于衷,后来他想:“电报里说的是我将死„„”[7]他把电报又读了一遍,忽然这句话的直接含义惊动了他,“可如果这是真话呢?”[8]他对自己说:“如果真是她在痛苦和死亡临近的时候说的真心话,而我却把这当作欺骗,拒绝回去,这不仅是残酷的,人人都会指责我”[9]卡列宁此时的心理尽管有担心受到人们的指责,会损害自己的形象,会影响仕途等等自私、冷漠的成分,但也不能断然说这里面全无对安娜的怜悯之心。

画面二:卡列宁在病房里见到产后高烧,极度痛苦的安娜,听了安娜盼望丈夫回来并请求宽恕的话后,卡列宁“双眉紧锁的脸上显出痛苦的表情,他拉起她的手想说点什么,但是怎么也说不出来。他的下嘴唇在颤抖,他仍在竭力克制自己的激动,只偶尔望一望她,每次望着她那双眼睛,那双眼睛那么动情的,那么热烈而温柔的注视着他,这是他从来没有见过的。”[10]

画面三:在卡列宁宽恕了垂死的安娜之后,“他心慌意乱到不去克制自己的地步,他忽然想到,他认为这不是心烦意乱,其实相反,这是一种非常安宁的心灵状态。让他忽然间得到一种新的、他从来未体验过的幸福。他这时并没有想到那些他毕生力求遵循的要求他宽恕和爱自己敌人的基督教规,但是一种爱敌人的快乐情感正充满他的灵魂。他跪在地上,把头贴在她肘部,她的手火一般地烫着他,他像孩子一般失声痛哭了。”[11]托尔斯泰对卡列宁此时的心理感受写得十分具体生动,应该说,此时卡列宁的灵魂似乎离自私、冷酷、虚伪很遥远了。连安娜对他的看法也来了一百八十度拐弯,她拉住他不放,称他好得过分了。还对在场的渥伦斯基说:“他是个圣人啊!”卡列宁的爱和宽恕不仅施于妻子和无辜的孩子,还施于给自己造成痛苦的情敌渥伦斯基。这个只会玩弄文牍,搞官场应酬的空空洞洞死死板板的虚伪官僚在情敌面前也流露出真情:“你知道,我已经决定离婚,并且已经开始办这件事了。不瞒你说,开始这样做的时候,我是犹豫不决的,我非常痛苦,我向你承认,我一直想报复你和报复她,当我收到电报时,我是带着这样的感情到这儿来的,再说明白些,我是希望她死的,但是„„”

[12]他停住不说了,他在考虑要不要把自己的心思都袒露出来。但他还是把自己的心思都袒露了出来。“但是,我一见到她,我就原谅她了。原谅让我感到幸福,这种幸福感又向我启示了我应负的责任。我就完完全全地原谅了。我要把另一边脸也给人打。人家拿走我的袍子,我要把衬衣送给她。我只恳求上帝不要夺走我的这种原谅的幸福。”[13]他眼中挂着泪花,那双眼睛中明亮安宁的目光令渥伦斯基慑服,“我的情况就是这样,你可以把我踩进污泥里,可以把我变成全社会嘲笑的对象,而我决不抛弃她。也永远不对你说一句谴责的话。”[14]

勿庸置疑,这会儿的卡列宁几乎成了圣徒。托尔斯泰不但描写了冷淡的、刻板而又官气十足的卡列宁在短时间内产生的宽宏大量的状态,也描写了他感到痛苦时的情景。由于家庭破裂,由于遭到不幸时的孤独。而造成这一切的罪魁祸首都是他自己,自私冷酷虚伪的性格,使他的生活毫无生气,死气沉沉,了无生机,扼杀了安娜身上的所有生命活力。是他将安娜推向了渥伦斯基的怀抱,继而又将她推向了死亡的铁轨上。

(二)从激情四射到软弱无能的情人——渥伦斯基

《安娜·卡列尼娜》的主要人物的描写中个人的主题和社会的主题的结合,在每一种情况下都有它特别的表现。作者对主人公的命运和他的生活历史揭示,在很多方面都是根据他对“通行的东西”[15]的态度来进行的。除了安娜的形象以外,这个原则也生动地表现在对渥伦斯基的描写中。

年轻、漂亮的军官渥伦斯基同军人贵族界有着密切的联系;他具有他们地习惯,赞同他们的观点,他喜欢他们生活的整个环境,同他们的整个生活方式牢固的结合在一起。他对安娜的感情,起初好像是在所有常常使他感兴趣和向往的东西之外发展起来的。“渥伦斯基的内

心虽然充满激情,但他的生活表面上还是不可改变和不可遏止的沿着原来社交活动和军队生活的惯常轨道进行。团里的活动在渥伦斯基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这是因为他爱团,也是因为团里人们都爱他。”[16]

但是对安娜感情的力量和他们的关系同社会的看法和准则发生的矛盾,破坏了渥伦斯基通常的生活概念的坚固性,破坏了他的道德和生活行为规则的不成文法的无可争议性。这套规则包括的范围虽然有限,却是不容怀疑的„„这些规则明确规定:欠职业赌棍的债必须还清,但欠裁缝的钱可以不付;对男人不可说谎,但对女子可以;不可欺骗任何人,但可欺骗丈夫;不能饶恕人家的侮辱,但可侮辱人家,等等„„直到最近,一涉及他同安娜的关系,他才开始觉得他的规则并非处处适用,将来还会出现一些找不到指导原则的困难和疑问。

这些困难的产生,不仅是因为上流社会对他和安娜的关系有某些反应,而且还由于渥伦斯基内心发生了动摇。朋友和熟人们都预言他在仕途上具有光辉的前程。他本人也感到有做到这一点的力量和热烈的愿望。生活要求他做出选择:要么为了爱安娜而牺牲他从小就怀有的追逐功名的巨大抱负,要么为了在他面前展开的远大前程而牺牲爱情。二者不可兼得。

托尔斯泰通过两个场面的对比表现了渥伦斯基此时在随俗和立异、情感和前程之间的动摇。

渥伦斯基和老同学,已获得将军官衔的谢尔普霍夫会面,后者对渥伦斯基的能力有极高的评价,他展示了为社会服务的美妙前景,并对他沉迷于不正当的情感的危险发出警告,这次充满露骨的求实精神和实利主义的理性的对话,在渥伦斯基的心理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紧接着是傅列达别墅花园的幽会。在激动不安的热烈情绪中,渥伦斯基虽然更加强烈地感到自己对安娜的深深依恋之情,但他并未跨出决定性的一步斩断他和安娜之间关系的那团乱麻,飞黄腾达的希望与爱情的对垒中,爱情退却了。

但爱情还活在渥伦斯基的心中,一系列悲剧性的事件激活了它,激起了渥伦斯基尖锐的心理冲突,迫使他做出巨大的转变。

安娜重病,同卡列宁谈话,企图自杀,这一系列事件使渥伦斯基精神上受到巨大震撼,他曾经奉为经典的生活方式、价值标准失去了作用,以往虚伪的生活和光明的前程失去了诱惑力。他拒绝了一项重要任务,按渥伦斯基以前的看法,是可耻的,办不到的,但现在他毫不犹豫,并发觉上级对他这种做法不满以后,就立刻提出退伍了,而我们知道,渥伦斯基曾经多么喜欢军队生活。

渥伦斯基摆脱了追逐名利的捉弄人的游戏的生活,把对安娜的爱情看作是他的真正的幸福。他疏远了他在其中成长的环境,不仅在表面上疏远它,而且还在道德规范、价值取向上疏远它。这种做法,说明渥伦斯基获得了作为一个珍惜自己人格的人的独立性,这种独立性

应该可以洗脱渥伦斯基花花公子的罪名了!

但渥伦斯基毕竟不属于安娜那样能够一直走自己独立道路的人,他对爱情投入确实也不如安娜那么执著、强烈。他虽然离开了一般的道路,但同时还受到过去生活方式的惯性的影响。在意大利逗留期间的内心隐痛,准确地说明了他的性格和思维趋向的这个特点,不过渥伦斯基虽然实现了他的宿愿,却并不感到完全幸福,不久他就觉得,这种愿望的实现能给与他的,仅是他所期望的幸福的沧海一粟„„在和她结合,脱下军装的初期,他尝到了以前没有尝到过的自由的快乐,自由恋爱的快乐,因此感到满足,但这样的感觉没有维持多久,他很快就觉得心灵里产生了一种最难满足的欲望,一种百无聊赖的情绪。

渥伦斯基对他的新生活的不满足情绪,在回到俄国以后更加增长了,一方面,他焦急不安地找事情做,用来填补他那日常生活的空虚。并且,不管舆论对渥伦斯基的态度曾经多么严厉,他又轻松地回到那些坚决谴责排斥安娜的人们中间去了。渥伦斯基和安娜在同社会的关系方面以及在志趣、感情的性质方面的差异,加深了他们之间的分歧,感情上的破裂不可遏止地发展,甚至违反了渥伦斯基本人的自觉愿望。他无法阻止事情的悲剧性发展,正如看到他们之间正形成一条鸿沟的安娜也无法加以阻止一样。

悲剧的酿成,不在于渥伦斯基不爱安娜,也不是因为他做出了什么侮辱她的行为。除了真诚的爱情不见容于虚伪贵族社会这个根本的原因外,就渥伦斯基和安娜本身的关系而言,还有以下原因。首先是长期的父权社会形成的对两性情爱的双重标准。自从亚当夏娃被上帝制造出来,男性就享有对女性的特权,夏娃只是亚当的肋骨,只是他的一部分,而亚当是伊甸园以外的世界的主人,他要征服占有,女人是对他的英勇行为和强大力量的奖赏,是最美丽的战利品。对女人,尤其是尊贵、美丽的女人追逐游戏的成功,为男人贴上了胜利者的标签。甚至还会激起人的嫉妒和敬佩,即使他走得远了些,超出了社会伦理道德所划定的界限,人们还是会宽容他,原谅他。

在渥伦斯基回到俄国后,上流社会很快又向他敞开大门,他又回到了自己本阶级的人们中间去了。为此,我们不能过多责备他,安娜不也做过这样的努力吗?她以渥伦斯基情人的身份公然出现在剧场上,并非在显示我行我素的胆量,而是表明自己不能脱离上流社会而生存,要求人们理解她的追求和处境。只不过她的努力换来的是侮辱和打击,她对贵族上流社会彻底绝望了,并对重返过去习惯的生活并以此为乐趣的渥伦斯基也渐渐失望,封建社会在男女道德原则上的双重标准,拉走了争取爱情自由的同盟军中的支撑力量,原来是两个人对整个社会的战争,变成了安娜的孤军奋战,战争的胜负早已注定,安娜必然地要走向毁灭。

其次,两性爱情观的差异加深了渥伦斯基和安娜之间的鸿沟。作为批判现实主义大师和心理描写大师的托尔斯泰为我们深入描写了安娜和渥伦斯基共同生活后所出现的种种现实的

心理问题:猜忌、争吵、和解、再次的争吵直至崩溃。

历史的原因使得渥伦斯基以及所有的男性——包括他之前的和他之后的——从未把爱情放在和女性一样重要的位置,作为父权社会的特权阶级,作为主人和征服者,在他们的面前,世界呈现出这种可能性,他们的面前有许多条路可走,每条路都预示着比爱情更诱人的前景,他被许可去赢得自由、荣誉、金钱、地位、友谊等等,爱情只是其中的副产品,他要去发明、创造、冒险、制定秩序规则并维护它。在这种优越感中成长起来的男性,怎么可能为了哪怕十分强烈的男女之情去献出自己的全部呢?他们又怎么可能理解唯有通过爱情才能证明自己价值的女人对爱情的那份敏感、执著、迷乱、狂热呢?

在安娜“我的感情愈来愈热烈,愈来愈自私,而他的却愈来愈减退„„在我,一切都以他为中心,我要求他愈来愈完完全全地献身于我。但是他却愈来愈想远离我”。[17]而在渥伦斯基却“凡事都有一个限度”、“这简直无法忍受了”。[18]男女不平等的社会造成了男女两性如此巨大的差异,他们完全不能相互理解和包容,他们的爱情成了完全不同的两样东西:在安娜是她生命的全部,在渥伦斯基却只能是他生活的一部分。所以渥伦斯基和安娜的悲剧并非只是他们两个人的悲剧,而是男人和女人的悲剧,只要男女平等还不能全部真正实现,男女间对情感认识的差异不能完全消除,这种悲剧就将不断重演,男人们必将还要为那些并非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所引诱,失去他们人生道路上弥足珍贵的情感;女人们也必然还要为情感的丧失而丧失自我,失去最后的疆土,只有男人和女人获得普遍的解放,拥有相同的权利——充分发现主体价值,摆脱社会限制,创造自身幸福的权利——他们之间才有可能做到真正的理解和包容。如安娜与渥伦斯基、苔丝荻蒙娜与奥赛罗、玛甘泪与浮士德、子君与涓生等等这一类的悲剧才能最终消除。

综上所述,渥伦斯基并不是像人们违背作者的描述而设想的,是一个花花公子,是一个空虚的庸俗浅薄的人物。他曾经显示出具有克服他的社会阶层的某些偏见、抛弃虚假的理想的力量。但种种限制使他不能在习惯的生活概念之外找到自己生活的真实内容。最后安娜的惨死使他得以超越;他不能也不愿意重新去干过去曾经使他感兴趣的事情。与安娜一样,他也是一个悲剧人物,他的一生充满着人的积极愿望和盲目的奔忙,充满着狂热的激情和善良的迷误。

二、充满人性的、活生生的列文

(一)仁厚、和善与执著追求、永不放弃的贵族式农民

仁厚、和善是人的一种美德,它不是由人故意做作出来,而是发自内心,让他人感到实实在在的东西。在《安娜·卡列尼娜》里,列文的仁厚、和善会让每个读者感动,如在自己喜欢的人面前所体现出的真诚,在面对亲情所体现出的血浓于水的真情流露。特别是在与哥

哥尼古拉见面时,面对哥哥病重,为了不让他难过、受刺激,列文宁可委屈自己。尽管自己有想法,也不与他争辩,而是尽量避免与哥哥的争吵,因为列文知道这样会对他养病有好处,所以就主动去关心他。列文不同于柯兹尼雪夫老哥那样,可以放手不理,不去管他,还叫列文远离他。在亲情面前,列文做不到,更不会去做,而是主动拿钱去为哥哥治病。在哥哥病危时,夫妻两人用心去照顾他,让他感受到温暖。这就是人性,多么和善、仁厚。列文就是这样的人,自己不仅是为自己而活,同时也是为别人而活,在他人感到快乐时,他也会感到快乐。他没有奥勃朗斯基那样圆滑,对什么事都能一笑而过,不放在心头,只想自己活得好就好。奥勃朗斯基是个个人主义者,同时还是个享乐主义者。他宁可负债一身也要吃好喝好。尤其是他在变卖妻子那片树林,列文说他等于白送了整片树林时,他还一脸不在乎,耻笑列文小气。做人还是忠厚老实的好,踏踏实实做人,安安分分做事,才能活出真的自己,列文就是这样的,正因为列文与奥勃朗斯基不同,我们才欣赏列文这样的人物形象。

总之,他拥有很多优秀的品质,谦虚善良,不虚伪做作,他热爱劳动,并力图通过劳动来获得财富。他最大的特点就是仁厚和善,他从不想去伤害其他人,哪怕对方狡黠。他爱他的家人,他可能不喜欢他们或不赞赏他们的行为,但是他们遇到困难,他依然会竭力帮助他们;他爱他的妻子,他全心全意爱护她,照料她,为了妻子他信了上帝,为了妻子他憎恨起未出生的孩子,为了妻子他还莫名地争风吃醋;他爱那些穷苦的农民,虽然他憎恨他们的懒惰和不思上进,但他依然愿意和他们一块干活、一块聊天、一块吃饭,他觉得和他们在一起才充实和自在,连时间都会过得快一点;他爱他的朋友,很容易原谅别人,连对他的情敌也是如此。

这就是列文,为人善良、忠厚,他真诚而不做作,相貌堂堂,身体强壮。托尔斯泰写道:“他在彼得堡是受女人青睐的,只不过他不自知罢了。”[19]这种贴近自然,不事虚伪的态度,使他懂得真正的爱情,珍视人的心灵。

列文执着地探求人生的意义,思考着社会问题,进行农事改革试验。他把家庭作为自己休息的场所。吉娣把他从抽象的思考中拉到现实生活中来,使他不时地感到世俗生活的幸福与烦恼。同时,也给他思考提供契机和依托。他爱吉娣,爱她的美貌与纯洁,并为最终占有这个女人而兴奋得彻夜不眠。在求婚成功后,他像发了神经病一样,在半夜里幸福地走来走去;他为那些浮浪子弟对吉娣献殷勤而醋意大发。整部小说中,除了安娜,列文对吉娣之外的任何女性都不感兴趣。他的精力被思考、劳动、爱情消磨光了。

爱情上遭到吉娣的拒绝后,列文回到了乡下,他认为“乡村生活才是真正的生活,乡下人虽然劳累,有时还要吃苦,但大部分时间是充满欢乐的。”[20]在享受这种庄园式的生活的同时,列文又致力于农业改革。他引进了农业机器,努力尝试去养育新的优种牲畜,他总是不

愿意按照别人教给他的那种生产方式去生活,但也从不背离大家都普遍认可的时尚的东西,当然也不怕背离上层社会中认为高贵的道德标准,在生活中他奋力探索属于自己的路,根据自己的信念去展开行动.探求合乎自己理想的生活。但由于他的阶级出身,限制他不能厉史的、恰如其分的认识这种现象,他不懂得资本主义取代封建农奴制度是历史的必然,他仅仅看到资本主义给农民带来的祸患,企图维护原来封建社会的自然经济,这当然是不合历史的发展规律的。因此列文所从事的农业改革注定是失败的,从此他感到人生元常,不知所措,处于彷徨之中。

事业辉煌是一个男人成功的标志,从古到今,都有这样的讲法,男人以事业为重,特别是如今的社会。男人要组建家庭,事业是其衡量的标准之一。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因此,男人在选择事业的时候总是很谨慎的。小说中主人公列文也是如此。在当时俄国社会里,列宁曾说:“一八六一年诞生了一九零五年。”[21]农村古老的宗法式自然经济正在逐步瓦解。然而作为贵族地主的列文完全不同于一般的地主,他个性顽强,思想上进,有改革愿望。在这种情况下,他提出解决农民和地主的关系问题,实现农民富足,俄国富强,希望能找到一条都适合俄国社会农业发展的道路。在那样的时代,像列文这样坚持农业的年轻人很少,但他仍然认为劳动力万岁。他喜欢经营农业,而且了解俄国的农业现状,认为必须有一条合理的发展农业的道路,才能改变俄国的社会。他想在俄国发动一场不流血的农业革命。要知道这是多么困难的。但他为了在理论上有依据,他努力去寻找资料,还亲自出国考察,希望能成功。可在方案实施的时候却行不通,农民不相信有这样的好事。就这样,他苦心要改变的现实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他的事业失败了。

但他面对这样的困难和挫折,没有妥协,而是继续去寻找一条对农民有好处的道路,发表农业著作。特别是在乡里举行贵族地主开会,讨论关于农业改革,他与贵族们为了某一个问题争论得脸红脖子粗。而且列文还主动实行了他的计划,虽然成效不是很好,但他坚持了他的庄园就是他的事业、他的生命。他无时无刻不把全部的精力都花费在上面,不论是在设备投资上还是在人力上都是很大的,哪怕是家里的一头牛,他都细心关注,更惊奇的是,他竟然亲自下地劳动。在别人看来,他这样做很不像样,但他觉得他在建设他的事业,他并不觉得有什么,真有一种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的精神。列文就这样劲头十足地搞农业改革,亲自参加劳动,不断地探索、宣传、进行实验,但最后还是一事无成。然而他这种不服输,执着追求,永不放弃的精神,却是何等的难得。

(二)面对爱情时的软弱与自卑

列文在上大学时就喜欢上了吉娣三姐妹。当多利嫁给奥勃朗斯基时,他认为他爱的是三姐妹中的二妹,当二妹也嫁人时,他才知道他爱的是吉娣。所以他觉得要向吉娣求婚。当列

文到达莫斯科时,他第一个去见的不是吉娣,而是吉娣的姐夫奥勃朗斯基,他要从奥勃朗斯基的口中了解吉娣爱不爱自己。然而奥勃朗斯基的回答并没有给列文坚定的勇气,所以在莫斯科的溜冰场列文见到吉娣时并没有向她求婚,他犹豫了,他害怕被吉娣拒绝。当他打听到吉娣家晚上有一个舞会时,他觉得他可以在舞会开始前向吉娣告白,最好是只有吉娣与他两人情况下的告白,可见列文在面对爱情时是多么软弱。

当列文在舞会前被吉娣所拒绝后,他仍然留了下来,他要看看吉娣所爱的人,此时他遇见了安娜,他第一眼看见安娜时,就被安娜身上所特有的气质所折服。列文甚至觉得自己与安娜交谈的资格都没有,更别谈喜欢了。他的自卑,使他将安娜奉若神明一般。

列文在追求自己的爱情时,无疑表现的软弱自卑了。在面对吉娣时表现的软弱、踌躇不决,而在面对安娜时,更是表现的过于自卑了。虽然最终他赢得了吉娣的爱,但是仍然掩盖不了他在面对爱情时所表现的性格上的缺憾。然而正是这种缺憾与列文“我不仅要为自己而活,也要为别人而活”的人生态度所反映的忠厚、善良的性格相结合,才组成了拥有人性与活生生的列文。

三、男性在社会变革时期的典型的形象与当代意义

19世纪末期的俄国,经过农奴制改革,新兴资产阶级在俄国产生与发展。但是这种自下而上的改革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俄国的社会环境,俄国仍是一个封建社会,社会中的少数男性贵族统治着这个国家与思想。不过,由于欧洲资本主义的迅猛发展,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不可避免的影响着俄国。争取个性自由、人格独立、恋爱自由、婚姻自主等人文主义思想给深陷俄国社会的女性与男性带来了曙光。然而,面对这一场历史性的变革,某些人仍然固守着封建社会下男性为尊的观念。这一观念的坚定支持者无疑是上流社会中的贵族官僚,他们虚伪自私、无能软弱。小说中的卡列宁与渥伦斯基无疑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小说中卡列宁第一次出场的时候就尽显贵族官僚的虚伪自私,他在火车站等候安娜的时候,总是用一种居高临下的眼光来看待周围过往的人们,甚至他心里认为他站在一群会走的动物之间。甚至当安娜到达的时候,他连作为一个丈夫对旅途归来的妻子的最基本的问候都是用他那充满官僚气息的戏谑口吻——生硬、没有感情。仿佛这一句问候在他来说都是可有可无的,因为安娜是他的妻子,是女性,是男权社会中的附庸。然而,在人际关系的处理中,卡列宁同样尽显他虚伪自私的本色。小说中卡列宁在车站与安娜介绍的渥伦斯基认识时,问候的口吻仍是充满官僚式的戏谑,他用官职的名称来称呼对方,这样就可以在官职上压过渥伦斯基,可是,他的虚伪连安娜都为之尴尬。虚伪自私的卡列宁仿佛拥有了男权社会中的诸多缺点,除了虚伪自私,他的另一面尽显无能与软弱。小说中安娜与渥伦斯基的恋情曝光时,

整个贵族圈子都已知晓,唯独他不知道,或者说不愿相信这是个事实。当安娜同他摊牌并宣称要离开他时,他却用孩子来挽留安娜,并同意安娜与渥伦斯基保持情人的关系,为的只是不让圈子里的人嘲笑他的无能与软弱。

虽然冷酷自私占据了卡列宁的整个生活历程,但是将卡列宁放在21世纪的今天,他无疑是个好男人。他非常的顾家,工作完了以后,很少去参加舞会,总是在第一时间赶回家。而且他为了家庭努力工作,尽一切可能满足安娜与儿子的需要。他洁身自好,从没有外遇与情人。除了个性有点冷淡之外,卡列宁为了家庭、为了安娜,付出了生活的全部。

而渥伦斯基的出现,使得卡列宁的家庭崩溃分裂。安娜在渥伦斯基的身上发现了卡列宁所没有的——爱情。所以安娜不顾一切的去爱了,为此安娜放弃了家庭与自己的儿子,并且让自己不融于世俗社会。渥伦斯基也为安娜放弃了他固有的前途。然而他们这种为了不容于世的爱情献出一切的个性是值得我们思考的。渥伦斯基的放弃与安娜的放弃并不是对等的,渥伦斯基所放弃的前途仍然可以寻找,而安娜放弃的家庭与身份是无法挽回的。所以在他们的爱情遇到危机时,渥伦斯基毅然离开了安娜,回到了他以前的生活,他这种对爱情的不坚持,不仅促使了安娜的英年早逝,而且将自己也带入了未来的地狱。

列文是小说中一个具有优秀品格与高尚情操的人物形象,他不同于卡列宁与渥伦斯基的虚伪自私和无能软弱。相反,他仁厚、和善,他是一个拥有几千亩土地的大地主。为了改变农民的现状,他宁愿少吃点,也要为农民买足够的生产工具。在向吉娣求婚被拒绝后,他没有自暴自弃,而是留下来看看被吉娣青睐的男人,当他看到吉娣看渥伦斯基的眼神时,就知道自己取代不了渥伦斯基,并且渥伦斯基表现的很完美,最后他默默的离开并且祝福他们。如果仁厚和善是列文的品格,那么执著追求、永不放弃的精神就是他的情操。这一情操是渥伦斯基没有的,哪怕渥伦斯基有一点点坚持,安娜就不会自杀。而执著追求、永不放弃的精神贯穿了列文生命的始终,他对农业改革的积极探索,对农民与地主现状的探索,都表明了他在这一历史变革时期对新事物的追求,而且并没有因为遇到困难而放弃。在爱情上,虽然被吉娣所拒绝,但是他没有放弃对吉娣的爱,列文把他对吉娣的爱化作乡下改革的动力,并取得成功。当吉娣因病到乡下休养时,列文再次对吉娣表达他的爱,最终赢得了吉娣的爱。不论在事业还是爱情上列文都拿出了执著追求、永不放弃的精神。

所以不同于卡列宁与渥伦斯基,列文让我们学习的要多的多。他待人接物的忠厚、善良,他对待事业的执着追求、永不放弃的精神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而对待爱情的软弱自卑则是我们要反思的,小说中列文对吉娣求婚时的犹豫,对待安娜像奉若神明一般,这些对爱情表现的犹犹豫豫,软弱自卑是我们要摒弃的。然而并不是每个人都是完美的,我想托尔斯泰塑造列文这一软弱自卑的缺憾就是这个意义——人无完人。

注释: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列夫·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阿彭译.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2012,1、35、36、28、29、286、313、89、261、253、249、116、177、178、456、434、534、534、123、449.

[21] 郑克鲁.《外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306.

参考文献:

[1] 蒲庆娜.《永不覆灭的人性光辉》.青年作家·中外文艺,2010,第6期.

[2] 陈秀梅.《论安娜·卡列尼娜人物形象的精神深度》.时代文学·理论学术版,2007,第8期.

[3] 王英.《试谈渥伦斯基悲剧色彩》.云南电大学报,2002,第4卷,第3期.

[4] 万沛.《试析卡列宁内心世界的复杂性》.安阳工学院学报,2001,第5期.

[5] 夏腊初.《论卡列宁形象及意义的复杂性》.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4,第24卷,第1期.

[6] 肖慧.《渥伦斯基形象在探讨》.平顶山师专学报,2001,第16卷,第3期.

[7] 卢慧玲.《中列文形象浅析》.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第23卷,第3期.

[8] 金龙英.《自我、本我和超我的人格结构》.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第28卷,第6期.

[9] 列夫·托尔斯泰 周扬 谢素台(译).《安娜·卡列尼娜》.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第3版.

[10] 张岩冰.《女权主义文论》.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第1版.

[11] 塔·里·苏浩金娜·托尔斯泰娅 晨曦 蔡时济(译).《列夫·托尔斯泰长女回忆录》.北京出版社,1985,第1版.

[12] 米·赫拉普钦科 刘逢祺 张捷(译).《艺术家托尔斯泰》.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第1版.

[13] 马尔库塞 黄勇 薛民(译).《爱欲与文明》.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14] 吴秀明 俞忠鑫 吴笛主编.《多维视野中的百部经典(外国文学卷)》.浙江古籍出版社,2004.

[15] 上海译文出版社编.《托尔斯泰研究论文集》.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1983.


相关内容

  • 安娜·卡列尼娜与娜拉的比较分析
  • 内容摘要:<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安娜和<玩偶之家>里的娜拉都是在追求人格独立.呼唤妇女解放的社会背景下诞生,她们大胆追求爱情.勇敢争取作为一个独立的人的地位和权利的形象已深入人心,但当"爱情"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主宰女性命运之时,无疑也埋下了悲剧性结局的种子. ...

  • 安娜卡列尼娜形象分析
  • 安娜·卡列尼娜形象分析 摘 要 :托尔斯泰笔下的安娜·卡列尼娜是世界文学史上最优美丰满的女性形象之一.她以内心体验的深刻与感情的强烈真挚,以蓬勃的生命力和悲剧性命运而扣人心弦,直至今日仍 具有震撼人心的魅力.本文从现代的角度出发,给安娜·卡列尼娜的形象做一个全新的定义. 关键字:安娜,形象,爱情, ...

  • 第八讲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
  • 第八讲 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下)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文化艺术学院 潘纯琳 引言:三个托尔斯泰   1.阿历克塞•康斯坦丁诺维奇•托尔斯泰(1817-1875):19世纪俄国的诗人和剧作家,著有历史剧<伊凡雷帝之死>等三部曲.  引言:三个托尔斯泰 2.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 ...

  • 拥有权力和自由的女性世界
  • 摘要:著名的女诗人阿赫玛托娃被誉为俄罗斯诗歌的"月亮", 这的确不算是对阿赫玛托娃的过高赞誉.她的诗歌以独特的艺术视角和超凡的欣赏趣味揭示出了女性的心灵世界.俄罗斯文学中传统的女性形象一直都是屈于男权思想的的操控之下的,而阿赫玛托娃则赋予她的女主人公们以权利和自由,展现了这位赋予 ...

  •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3000字---安娜的爱情
  •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3000字---安娜的爱情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3000字---安娜的爱情 周晓榕 每个人都对爱情充满了神往,有真正神往的,有表面上再也不相信爱情的.所有人心中都会自觉不自觉地给爱情留有一个位置.这些人对于爱情,有得到过的,有没有得到过的,有得到过然后被伤了的.但是得到过真正 ...

  • 外国文学论文题目
  • 总 论 论题 01.全球化与21世纪的外国文学研究 02."世界文学"新论 03.西方文学的发展与人道主义传统 04."摹仿说"流变史散论 05.试论西方文学中的表现主义传统 06."乐园神话"与后代西方文学 07.中西抒情诗的一点比较:& ...

  • 浅析安娜形象及其爱情悲剧的形成原因
  • 浅析安娜形象及其爱情悲剧的形成原因 <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伟大现实主义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伟大著作,创作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小说中塑造了众多生动的人物形象,而女主人公安娜是灿烂群星中的一个,她那美丽动人.令人心醉的风韵以及为了爱情不顾一切的辉煌悲壮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安娜是资质 ...

  • 安娜卡列尼娜影评
  • 毁灭之前 --看<安娜卡列尼娜>有感 看完电影<安娜卡列尼娜>,有种很复杂的感触,震撼.感动.悲伤抑或是无奈,太多感受,让人来不及咀嚼. 安娜的眼神一直如此专注的向前方凝视,直到她的眼神开始闪烁,她爱上了沃伦斯基,于是她将自己凝聚已久的渴望爆发出来,毅然地从没有爱情的婚姻中走 ...

  • 读[安娜.卡列尼娜]有感
  • 读<安娜.卡列尼娜>有感 安娜.卡列尼娜是一个外表美丽.情感真诚.内心世界丰富.充满生命活力的女人.安娜第一次出现时的音容笑貌令人难以忘怀:她姿态端丽温雅,一双浓密的睫毛掩映下的眼睛中"有一股被压抑的生气在她脸上流露......仿佛有一种过剩的生命洋溢在她的全身心,违反她的意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