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知识网络图

一、物质的分类

- 1 - / 34

二、组成原子的粒子间的关系:

1、核电荷数(Z )=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2、 质量数(A )=质子数(Z )+中子数(N ) 三、元素周期律与周期表

- 2 - / 34

四、化学键与分子结构

五、晶体类型与性质

- 3 - / 34

六、化学反应类型

七、离子反应

- 4 - / 34

八、氧化还原反应的有关概念的相互关系

- 5 - / 34

九、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 6 - / 34

十、溶液与胶体

- 7 - / 34

十一、化学反应速率

- 8 - / 34

十二、化学平衡

十七、电化学

- 9 - / 34

- 10 - / 34

元素与化合物

钠及其化合物

碱金属

氯及其化合物

- 11 - / 34

卤素

氧族元素

- 12 - / 34

硫的重要化合物

- 13 - / 34

碳及其化合物

硅及其化合物

材料

氮族元素

- 14 - / 34

氮和磷

- 15 - / 34

硝酸

镁和铝

- 16 - / 34

铁及其化合物

铜及其化合物

- 17 - / 34

返回页顶

- 18 - / 34

芳香烃

- 19 - / 34

烃的衍生物

- 20 - / 34

代表物质转化关系

- 21 - / 34

油脂

蛋白质和氨基酸

- 22 - / 34

- 23 - / 34

返回页顶

- 24 - / 34

化学计算

物质的量及气体摩尔体积的计算

(1)n =

N V m n = n = N A V m M

V ⋅ρ⋅ωV

(标准状况) n =c ·V n = -1

M 22.4 L ⋅mol

m

(2)M = m =M ·n

n m V V = V m = ρn nB cB = c 1V 1=c 2V 2 (浓溶液稀释)

V

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及确定化学式的计算

n =

- 25 - / 34

物质溶解度、溶液浓度的计算

- 26 - / 34

pH 及有关氢离子浓度、氢氧根离子浓度的计算

化学反应方程式的有关计算

- 27 - / 34

返回页顶

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常见气体及其他物质的实验室制备

气体发生装置

常见气体的制备

- 28 - / 34

气体的干燥

干燥是用适宜的干燥剂和装置除去气体中混有的少量水分。常用装置有干燥管(内装固体干燥剂) 、洗气瓶(内装液体干燥剂) 。

所选用的干燥剂不能与所要保留的气体发生反应。常用干燥剂及可被干燥的气体如下:

(1)浓硫酸(酸性干燥剂) :N 2、O 2、H 2、Cl 2、CO 、CO 2、SO 2、HCl 、NO 、NO 2、CH 4、C 2H 4、C 2H 2等(不可干燥还原性或碱性气体) 。

(2)P2O 5(酸性干燥剂) :可干燥H 2S 、HBr 、HI 及浓硫酸能干燥的气体(不可干燥NH 3等) 。

(3)无水CaCl 2(中性干燥剂) :可干燥除NH 3以外的其他气体(NH3能与CaCl 2反应生成络合物CaCl 2·8NH 3) 。

(4)碱石灰(碱性干燥剂) :可干燥NH 3及中性气体(N2、O 2、H 2、CO 、NO 、CH 4、C 2H 4、C 2H 2等) 。不能干燥酸性气体。

(5)硅胶(酸性干燥剂) :可干燥Cl 2、O 2、H 2、CO 2、CH 4、C 2H 4、C 2H 2(硅胶能吸附水,也易吸附其他极性分子,只能干燥非极性分子气体) 。

(6)其他:如生石灰、NaOH 也可用于干燥NH 3及中性气体(不可干燥有酸性或能与之作用的气体) 。 物质的分离提纯

- 29 - / 34

物理分离提纯法

- 30 - / 34

化学分离提纯

化学法要同时考虑到各组成成分及杂质的化学性质和特点,利用它们之间的差别加以分离提纯。一般原则是:①引入试剂一般只跟杂质反应;②后续试剂应能除去过量的前一试剂;③不引进新杂质;④杂质与试剂生成的物质易与被提纯物分离(状态类型不同) ;⑤过程简单,现象明显,纯度要高;⑥尽可能将杂质转化为所需物质;⑦除去多种杂质时应考虑加入试剂的合理顺序;⑧如遇到极易溶解于水的气体时,应防止倒吸现象发生。在进行化学分离提纯时,进行完必要的化学处理后,要适时实施某些物理法操作(如过滤、分液等) 。

试剂的选择或采取的措施是最为关键的,它要根据除杂的一般原则,分析杂质的状态类型来确定。①原物质和杂质均为气体时,一般不选用气体作为除杂的试剂,而选用固体或液体试剂;②原物质和杂质均为可溶于水的固体(或溶液) 时,杂质的除去,要根据原物质与杂质中阴阳离子的异同,选择适当试剂,把杂质中与原物质不相同的阳离子或阴离子转变成沉淀、气体、水或原物质。试剂一般选用可溶于水的固体物质或溶液,也可选用气体或不溶于水的物质;③原物质和杂质至少有一种不溶物时,杂质的除去一般不选用固体试剂,而是选用气体或液体试剂,也可采用直接加热、灼烧等方法除去杂质。

(1)加热分解法:如NaCl 中混有少量NH 4HCO 3,加热使NH 4HCO 3分解。

(2)氧化还原法:利用氧化还原反应将杂质或氧化或还原,转化为易分离物质。如除去苯中的少量甲苯,就可利用甲苯与酸性高锰酸钾反应,生成苯甲酸,再加碱生成水溶性苯甲酸钠,从而与苯分离;又如,除去CO 2中的少量O 2,可将气体通过热的铜网。

(3)沉淀法:将杂质转变为沉淀除去的方法。如除去CO 2中的H 2S 气体,可将混合气体通入到CuSO 4溶液中,除去H 2S 气体。

2

(4)汽化法:将杂质转变为气体使之除去的方法。如除去NaCl 固体中的Na 2CO 3固体,可加入HCl 将其中的CO 3

转变为CO 2气体。

(5)酸、碱法:利用杂质和酸或碱的反应,将不溶物转变成可溶物;将气体杂质也可转入酸、碱中吸收来进行提纯。如除去CuS 中的FeS 就可采用加入盐酸,使之充分溶解,利用FeS 和盐酸反应而不与CuS 反应的特点来使两者分离。

(6)络合法:有些物质可将其转化为络合物达到分离目的。如BaSO 4中的AgCl 可通过加入浓氨水,使AgCl 转化为可溶的[Ag(NH3) 2]Cl除去。

(7)转化法:利用某些化学反应原理,将杂质转化为所需物质,如NaHCO 3溶液中含Na 2CO 3可通足量CO 2转化,CaO 中含CaCO 3,可加热使之转化等。有机物的分离一般不用此法,如除去乙酸乙酯中混有的乙酸,如果采用加入乙醇及催化剂(稀硫酸) 并加热的方法,试图将乙酸转化为乙酸乙酯,这是适得其反的。其一是加入的试剂难以除去;其二是有机反应缓慢、复杂,副反应多,该反应又是可逆反应,不可能反应到底将乙酸除尽。

(8)水解法:当溶液中的杂质存在水解平衡,而用其他方法难以除之,可用加入合适试剂以破坏水解平衡,使杂质转化为沉淀或气体而除去。如:MgCl 2中的FeCl 3,可用加MgO 、Mg(OH)2、MgCO 3等,降低H +浓度,促进Fe 3+水解为Fe(OH)3↓,而不能加NaOH 和NH 3·H 2O 等。

(9)其他:如AlCl 3溶液中混有的FeCl 3,可利用Al(OH)3的两性,先加过量氢氧化钠溶液,过滤,在滤液中通足量CO 2,再过滤,在滤渣[Al(OH)3]中加盐酸使其溶解。此外还有电解法精炼铜;离子交换法软化硬水等。 多数物质的分离提纯采用物理——化学综合法。 物质的检验

化学工业知识

合成氨

石油化工

氯碱工业

硫酸的工业制法

- 34 - / 34

一、物质的分类

- 1 - / 34

二、组成原子的粒子间的关系:

1、核电荷数(Z )=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2、 质量数(A )=质子数(Z )+中子数(N ) 三、元素周期律与周期表

- 2 - / 34

四、化学键与分子结构

五、晶体类型与性质

- 3 - / 34

六、化学反应类型

七、离子反应

- 4 - / 34

八、氧化还原反应的有关概念的相互关系

- 5 - / 34

九、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 6 - / 34

十、溶液与胶体

- 7 - / 34

十一、化学反应速率

- 8 - / 34

十二、化学平衡

十七、电化学

- 9 - / 34

- 10 - / 34

元素与化合物

钠及其化合物

碱金属

氯及其化合物

- 11 - / 34

卤素

氧族元素

- 12 - / 34

硫的重要化合物

- 13 - / 34

碳及其化合物

硅及其化合物

材料

氮族元素

- 14 - / 34

氮和磷

- 15 - / 34

硝酸

镁和铝

- 16 - / 34

铁及其化合物

铜及其化合物

- 17 - / 34

返回页顶

- 18 - / 34

芳香烃

- 19 - / 34

烃的衍生物

- 20 - / 34

代表物质转化关系

- 21 - / 34

油脂

蛋白质和氨基酸

- 22 - / 34

- 23 - / 34

返回页顶

- 24 - / 34

化学计算

物质的量及气体摩尔体积的计算

(1)n =

N V m n = n = N A V m M

V ⋅ρ⋅ωV

(标准状况) n =c ·V n = -1

M 22.4 L ⋅mol

m

(2)M = m =M ·n

n m V V = V m = ρn nB cB = c 1V 1=c 2V 2 (浓溶液稀释)

V

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及确定化学式的计算

n =

- 25 - / 34

物质溶解度、溶液浓度的计算

- 26 - / 34

pH 及有关氢离子浓度、氢氧根离子浓度的计算

化学反应方程式的有关计算

- 27 - / 34

返回页顶

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常见气体及其他物质的实验室制备

气体发生装置

常见气体的制备

- 28 - / 34

气体的干燥

干燥是用适宜的干燥剂和装置除去气体中混有的少量水分。常用装置有干燥管(内装固体干燥剂) 、洗气瓶(内装液体干燥剂) 。

所选用的干燥剂不能与所要保留的气体发生反应。常用干燥剂及可被干燥的气体如下:

(1)浓硫酸(酸性干燥剂) :N 2、O 2、H 2、Cl 2、CO 、CO 2、SO 2、HCl 、NO 、NO 2、CH 4、C 2H 4、C 2H 2等(不可干燥还原性或碱性气体) 。

(2)P2O 5(酸性干燥剂) :可干燥H 2S 、HBr 、HI 及浓硫酸能干燥的气体(不可干燥NH 3等) 。

(3)无水CaCl 2(中性干燥剂) :可干燥除NH 3以外的其他气体(NH3能与CaCl 2反应生成络合物CaCl 2·8NH 3) 。

(4)碱石灰(碱性干燥剂) :可干燥NH 3及中性气体(N2、O 2、H 2、CO 、NO 、CH 4、C 2H 4、C 2H 2等) 。不能干燥酸性气体。

(5)硅胶(酸性干燥剂) :可干燥Cl 2、O 2、H 2、CO 2、CH 4、C 2H 4、C 2H 2(硅胶能吸附水,也易吸附其他极性分子,只能干燥非极性分子气体) 。

(6)其他:如生石灰、NaOH 也可用于干燥NH 3及中性气体(不可干燥有酸性或能与之作用的气体) 。 物质的分离提纯

- 29 - / 34

物理分离提纯法

- 30 - / 34

化学分离提纯

化学法要同时考虑到各组成成分及杂质的化学性质和特点,利用它们之间的差别加以分离提纯。一般原则是:①引入试剂一般只跟杂质反应;②后续试剂应能除去过量的前一试剂;③不引进新杂质;④杂质与试剂生成的物质易与被提纯物分离(状态类型不同) ;⑤过程简单,现象明显,纯度要高;⑥尽可能将杂质转化为所需物质;⑦除去多种杂质时应考虑加入试剂的合理顺序;⑧如遇到极易溶解于水的气体时,应防止倒吸现象发生。在进行化学分离提纯时,进行完必要的化学处理后,要适时实施某些物理法操作(如过滤、分液等) 。

试剂的选择或采取的措施是最为关键的,它要根据除杂的一般原则,分析杂质的状态类型来确定。①原物质和杂质均为气体时,一般不选用气体作为除杂的试剂,而选用固体或液体试剂;②原物质和杂质均为可溶于水的固体(或溶液) 时,杂质的除去,要根据原物质与杂质中阴阳离子的异同,选择适当试剂,把杂质中与原物质不相同的阳离子或阴离子转变成沉淀、气体、水或原物质。试剂一般选用可溶于水的固体物质或溶液,也可选用气体或不溶于水的物质;③原物质和杂质至少有一种不溶物时,杂质的除去一般不选用固体试剂,而是选用气体或液体试剂,也可采用直接加热、灼烧等方法除去杂质。

(1)加热分解法:如NaCl 中混有少量NH 4HCO 3,加热使NH 4HCO 3分解。

(2)氧化还原法:利用氧化还原反应将杂质或氧化或还原,转化为易分离物质。如除去苯中的少量甲苯,就可利用甲苯与酸性高锰酸钾反应,生成苯甲酸,再加碱生成水溶性苯甲酸钠,从而与苯分离;又如,除去CO 2中的少量O 2,可将气体通过热的铜网。

(3)沉淀法:将杂质转变为沉淀除去的方法。如除去CO 2中的H 2S 气体,可将混合气体通入到CuSO 4溶液中,除去H 2S 气体。

2

(4)汽化法:将杂质转变为气体使之除去的方法。如除去NaCl 固体中的Na 2CO 3固体,可加入HCl 将其中的CO 3

转变为CO 2气体。

(5)酸、碱法:利用杂质和酸或碱的反应,将不溶物转变成可溶物;将气体杂质也可转入酸、碱中吸收来进行提纯。如除去CuS 中的FeS 就可采用加入盐酸,使之充分溶解,利用FeS 和盐酸反应而不与CuS 反应的特点来使两者分离。

(6)络合法:有些物质可将其转化为络合物达到分离目的。如BaSO 4中的AgCl 可通过加入浓氨水,使AgCl 转化为可溶的[Ag(NH3) 2]Cl除去。

(7)转化法:利用某些化学反应原理,将杂质转化为所需物质,如NaHCO 3溶液中含Na 2CO 3可通足量CO 2转化,CaO 中含CaCO 3,可加热使之转化等。有机物的分离一般不用此法,如除去乙酸乙酯中混有的乙酸,如果采用加入乙醇及催化剂(稀硫酸) 并加热的方法,试图将乙酸转化为乙酸乙酯,这是适得其反的。其一是加入的试剂难以除去;其二是有机反应缓慢、复杂,副反应多,该反应又是可逆反应,不可能反应到底将乙酸除尽。

(8)水解法:当溶液中的杂质存在水解平衡,而用其他方法难以除之,可用加入合适试剂以破坏水解平衡,使杂质转化为沉淀或气体而除去。如:MgCl 2中的FeCl 3,可用加MgO 、Mg(OH)2、MgCO 3等,降低H +浓度,促进Fe 3+水解为Fe(OH)3↓,而不能加NaOH 和NH 3·H 2O 等。

(9)其他:如AlCl 3溶液中混有的FeCl 3,可利用Al(OH)3的两性,先加过量氢氧化钠溶液,过滤,在滤液中通足量CO 2,再过滤,在滤渣[Al(OH)3]中加盐酸使其溶解。此外还有电解法精炼铜;离子交换法软化硬水等。 多数物质的分离提纯采用物理——化学综合法。 物质的检验

化学工业知识

合成氨

石油化工

氯碱工业

硫酸的工业制法

- 34 - / 34


相关内容

  • [构建知识网络]试题归纳
  • <有关构建知识网络>中考化学题型归纳 1. (2014·山西)如图是同学们构建的关于氧气的部分知识网络,请你由图回答: (1)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一个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硫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是____________ ...

  • 刍议网络时代下的高中作文教学新思路
  • 刍议网络时代下的高中作文教学新思路 [摘要]在网络时代大潮流下,高中语文学科作为思维学科有了更大的改变.本文从高中作文教学现状出发,通过对网络时代认知特点的分析,提出高中作文教学的新思路.希望这种教学的新思路能使学生在网络时代的潮流中,保持生命的本真,保有对生活的激情,为继承与发扬本国优秀文化传统而 ...

  • 教育调查报告范例文档
  • 化学教育教学调查报告展示 No.1 讨论:化学教育教学调查报告展示 stella.zhao(游客)发表评论于2008-12-21 13:17:00 haode 个人主页 | 引用 | 返回 | 删除 | 回复 No.2 讨论:化学教育教学调查报告展示 叶仲力 [1**********]5(游客)发表 ...

  • 高中历史学习方法研究
  • 摘 要:高中历史内容非常繁杂,高中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想要学好历史非常不容易,因此必须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才能提高学习效率,进而学好高中历史.本文主要从高中历史兴趣学习法.高中历史信息化学习法以及注重历史的连贯性这三个方面进行研究,希望能对同学们学好高中历史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高中历 ...

  • 高考网络教育市场调研报告
  • ⅰ.研究背景 l 近年来,利用计算机和计算机网路进行知识的传播和学习,正在由一种时尚变为广泛的社会实践活动.越来越便捷的电脑.软件.互联网等科技产品,改变和更新着几千年来人类积累知识.传播知识.学习知识的工具和方法.在这场伟大的变革中,固定场所.固定时间.群体式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将会更多的通过互联网 ...

  • 对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认识与体会
  • 对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认识与体会 摘要:职业教育中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职业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然而,职业教育课程的改革和发展,总是在某种职业教育思想或理论的支配下进行的.结合课程改革实施的过程,讲述了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体会,以抛砖引玉. 关键词:课程改革;职业教育;项目化 为促进教学质 ...

  • 高中化学常见物质分离提纯的10种方法
  • 高中化学常见物质分离提纯的10种方法 1. 结晶和重结晶:利用物质在溶液中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较大,如NaCl,KNO3. 2.蒸馏冷却法:在沸点上差值大.乙醇中(水):加入新制的CaO吸收大部分水再蒸馏. 3.过滤法:溶与不溶. 4.升华法:SiO2(I2). 5.萃取法:如用CCl4来萃取I2水中的 ...

  • 如何提高与培养英语教师的技能教学
  • 如何提高与培养英语教师的技能教学 我是一名年轻的高中英语教师,一直都想着如何用自己所学到的英语知识完完全全地教给我的学生.但是在教的过程中,我发现要想教好学生,使学生最大限度地接受你所教的知识,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而且还要提高我们的英语技能教学水平.那么如何才能提高与培养我们英语教师的教学技能呢 ...

  • 漫谈信息技术手段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 摘要: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促进了课堂教学改革的具体实施.信息技术对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英语教学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高中阶段的英语教学,教师应大胆探索新型的教学模式,落实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通过导学案.合作学习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全面落实高中英语教学目标,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和将来的工 ...

  • 网络课程教学系统设计简述
  • 笔者以高中物理教学大纲为依据对高中物理网络课程设计方法做一简略叙述,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趋向于对现成教材的选择,再依据物理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物理学的知识体系.学生的认知结构特点和认知规律对教材进行分析,从而进行具体教材的选择. 一.确定课程目标和教学内容 对于高中物理网络课程来讲,可以根据课程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