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第9课西风胡杨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胡杨的特点,领悟胡杨的精神内涵,体会作者对胡杨的热爱、赞美之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前5段,背诵2、3、4自然段中的一段。
教学重点: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胡杨的特点及其精神内涵,感受作者对胡杨的赞美、关注之情。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一、复习导入
1.板书课题,读题。
2.回顾课文主要内容,谈自己对胡杨的了解。
二、欣赏胡杨,感悟品格
(一)借助媒体,了解胡杨生存环境。
播放图片
这就是胡杨的生存环境,我们来看看课文中的介绍。出示:
胡杨,秋天最美的树„„一边是世界第一大的三千八百平方千米的塔里木胡杨林。
自己读一读这段话,从这段话中,你了解到什么?
(二)品词析句,感悟胡杨品格
1.自主阅读,发现特点
(1)找出描写胡杨特点的段落,自由地读一读,想一想胡杨是一种什么样的树?把你想到的记在书上。(坚韧、无私、悲壮)
(2)讨论交流:你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了胡杨的这些特点?
(3)教师引读:“胡杨,是最坚韧的树”——(生接读“胡杨的根茎„„层层黄沙。”)“胡杨,是最无私的树”——(生接读“胡杨是挡在沙漠前的屏障,„„留给了自己。”)“胡杨,是我平生所见最悲壮的树”——(生接读“胡杨生下来千年不死,„„仍坚定地挺立着。”)
第2自然段:胡杨是一种最坚忍的树
引导学生从4个方面理解:
① 根茎20米,对比感受:若一层楼房按高3米算,这么长的根茎大约相当于几层楼房呢?请大家算一算。(约7层)感受根茎之长以及在恶劣环境中生长的不易。
教师补充介绍:夏季沙漠的地表温度最高可达零上八十度,胡杨为减少水分蒸发变种,树干下面长柳树叶子,树冠长杨树叶子。为了寻找泥土和水源,不但长出深达二十米的垂直根,还长出了像网一样蔓延几十平方米的水平根。
②耐炙热耐严寒,可让学生拿自己在严寒酷暑中的体验做比较;(联系实际
理解二十米的根有多深,零上四十度的炙热和零下四十度的严寒是什么样的滋味?学习作者列数字的写作方法。着重体会耸立、挺拔等词)理解“虚浮漂移的流沙、侵入骨髓的斑斑盐碱、铺天盖地的层层黄沙”,展开想象,说说透过这些词语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象?体会沙漠环境的恶劣。
③不怕盐碱腐蚀;
④不怕风沙侵袭。
⑤教师引读:尽管沙漠缺少泥土和水,但是胡杨不怕——
生接“胡杨的根茎很长,„„并深深根植于大地。”
教师引读:尽管沙漠夏天炙热,冬天严寒,又有侵入骨髓的斑斑盐碱和铺天盖地的层层黄沙,但是胡杨不怕——
生接“它能在零上四十摄氏度的炙热中耸立,„„不怕铺天盖地的层层黄沙。”
所以作者说——“胡杨,是最坚韧的树。”
小结:胡杨忍受了我们常人所不能忍受的痛苦,它给我们展现了一副铁骨铮铮的
本色。
(2)出示:
第3自然段:胡杨是一种最无私的树
说它无私是因为什么?(引导学生将胡杨与牡丹、桃花进行对比,理解它的无私。相机引导学生理解“芸芸众生、浮华虚名、稍纵即逝、摧肝裂胆”等词)
①硕大的牡丹,粉嫩的桃花漂亮吗?怎么个漂亮法?但它们只在什么时候开
放?(春季)短短的几个月之后就凋落了,用书中的话就是——(生答“稍纵即逝”)。
②而胡杨又是怎样的?(掌握句子,尝试造句:让给了„„,让给了„„,让给了„„,而将„„留给„„)
③小结:因为有了这沙漠前的屏障,才会有我们居住的城市、村庄、青山绿水,芸芸众生。
④再来品读一下这无私的树好吗?
生齐读第三自然段
①默读这段话,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
②自由提问。相机引导学生理解“芸芸众生、浮华虚名、稍纵即逝、摧肝裂胆”。
③胡杨像一个勇敢的战士一样冲锋在前,像屏障一样挡住了风沙,才有了身后我们这些城市的繁华、乡村的兴旺、有了山清水秀的美景,有了芸芸众生安然的生活,但芸芸众生并不知道胡杨,更不了解胡杨为我们做的一切,胡杨在乎吗?它仍然义无反顾地挡在风沙前面。它们将什么让给了别人?将什么留给了自己? 读到这儿,也许有人认为胡杨很傻,胡杨傻吗?潜心读书,谈谈你的看法。 ④指导朗读
所以作者说——“胡杨,是最无私的树。”
(3)出示:
胡杨,是我平生所见最悲壮的树。„„死后枝丫奇屈的身躯仍坚定地挺立着。 ①读一读这段话,你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了胡杨的悲壮?胡杨真的生下来千年不死吗?为什么胡杨死后千年不倒,倒后千年不朽?作者在文中反复的使用了一个词,让老师的印象极深,你们知道是什么吗?(千年)出现了几次?(三次)课件出示这个句子,生齐读这句话。
(即使死了也要用干枯的身躯抵挡风沙,即使倒了也要用不朽的身躯保护土地)不死的、不倒的、不朽的是什么?(胡杨的精神)
②教师引读:因为至爱脚下这片热土,所以胡杨——(生接“生下来千年不死”);教师引读:即使死了也要用干枯的身躯抵挡风沙,所以胡杨——(生接“死后千年不倒”);教师引读:即使倒了也要用不朽的身躯保护土地,所以胡杨
——(生接“倒下去千年不朽”)。
(4)引导学生发现2、3、4自然段在结构上的相似之处,学习作者先总后分的写作方法。
读到这儿,胡杨在你的心目中还仅仅是一种树吗?在你的心中胡杨是什么?(英雄、男儿、母亲、战士„„)
请同学们带着对胡杨的敬仰, 再齐读 第4段,读出它的悲壮。
三、赞美胡杨,延续精神
胡杨具有哪些精神?胡杨的什么精神最令你感动? 面对胡杨,你想说些什么? 让我们从心底留住胡杨,走近胡杨、做一棵顶天立地的胡杨吧!
学生自由抒写,为胡杨颁奖,写一段颁奖词,集体交流。
四、作业设计:
课堂反馈
板书设计
9 西风胡杨
坚韧 勇士
无私 战士 英雄
悲壮 壮士
热爱、赞美
课题: 第9课西风胡杨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胡杨的特点,领悟胡杨的精神内涵,体会作者对胡杨的热爱、赞美之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前5段,背诵2、3、4自然段中的一段。
教学重点: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胡杨的特点及其精神内涵,感受作者对胡杨的赞美、关注之情。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一、复习导入
1.板书课题,读题。
2.回顾课文主要内容,谈自己对胡杨的了解。
二、欣赏胡杨,感悟品格
(一)借助媒体,了解胡杨生存环境。
播放图片
这就是胡杨的生存环境,我们来看看课文中的介绍。出示:
胡杨,秋天最美的树„„一边是世界第一大的三千八百平方千米的塔里木胡杨林。
自己读一读这段话,从这段话中,你了解到什么?
(二)品词析句,感悟胡杨品格
1.自主阅读,发现特点
(1)找出描写胡杨特点的段落,自由地读一读,想一想胡杨是一种什么样的树?把你想到的记在书上。(坚韧、无私、悲壮)
(2)讨论交流:你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了胡杨的这些特点?
(3)教师引读:“胡杨,是最坚韧的树”——(生接读“胡杨的根茎„„层层黄沙。”)“胡杨,是最无私的树”——(生接读“胡杨是挡在沙漠前的屏障,„„留给了自己。”)“胡杨,是我平生所见最悲壮的树”——(生接读“胡杨生下来千年不死,„„仍坚定地挺立着。”)
第2自然段:胡杨是一种最坚忍的树
引导学生从4个方面理解:
① 根茎20米,对比感受:若一层楼房按高3米算,这么长的根茎大约相当于几层楼房呢?请大家算一算。(约7层)感受根茎之长以及在恶劣环境中生长的不易。
教师补充介绍:夏季沙漠的地表温度最高可达零上八十度,胡杨为减少水分蒸发变种,树干下面长柳树叶子,树冠长杨树叶子。为了寻找泥土和水源,不但长出深达二十米的垂直根,还长出了像网一样蔓延几十平方米的水平根。
②耐炙热耐严寒,可让学生拿自己在严寒酷暑中的体验做比较;(联系实际
理解二十米的根有多深,零上四十度的炙热和零下四十度的严寒是什么样的滋味?学习作者列数字的写作方法。着重体会耸立、挺拔等词)理解“虚浮漂移的流沙、侵入骨髓的斑斑盐碱、铺天盖地的层层黄沙”,展开想象,说说透过这些词语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象?体会沙漠环境的恶劣。
③不怕盐碱腐蚀;
④不怕风沙侵袭。
⑤教师引读:尽管沙漠缺少泥土和水,但是胡杨不怕——
生接“胡杨的根茎很长,„„并深深根植于大地。”
教师引读:尽管沙漠夏天炙热,冬天严寒,又有侵入骨髓的斑斑盐碱和铺天盖地的层层黄沙,但是胡杨不怕——
生接“它能在零上四十摄氏度的炙热中耸立,„„不怕铺天盖地的层层黄沙。”
所以作者说——“胡杨,是最坚韧的树。”
小结:胡杨忍受了我们常人所不能忍受的痛苦,它给我们展现了一副铁骨铮铮的
本色。
(2)出示:
第3自然段:胡杨是一种最无私的树
说它无私是因为什么?(引导学生将胡杨与牡丹、桃花进行对比,理解它的无私。相机引导学生理解“芸芸众生、浮华虚名、稍纵即逝、摧肝裂胆”等词)
①硕大的牡丹,粉嫩的桃花漂亮吗?怎么个漂亮法?但它们只在什么时候开
放?(春季)短短的几个月之后就凋落了,用书中的话就是——(生答“稍纵即逝”)。
②而胡杨又是怎样的?(掌握句子,尝试造句:让给了„„,让给了„„,让给了„„,而将„„留给„„)
③小结:因为有了这沙漠前的屏障,才会有我们居住的城市、村庄、青山绿水,芸芸众生。
④再来品读一下这无私的树好吗?
生齐读第三自然段
①默读这段话,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
②自由提问。相机引导学生理解“芸芸众生、浮华虚名、稍纵即逝、摧肝裂胆”。
③胡杨像一个勇敢的战士一样冲锋在前,像屏障一样挡住了风沙,才有了身后我们这些城市的繁华、乡村的兴旺、有了山清水秀的美景,有了芸芸众生安然的生活,但芸芸众生并不知道胡杨,更不了解胡杨为我们做的一切,胡杨在乎吗?它仍然义无反顾地挡在风沙前面。它们将什么让给了别人?将什么留给了自己? 读到这儿,也许有人认为胡杨很傻,胡杨傻吗?潜心读书,谈谈你的看法。 ④指导朗读
所以作者说——“胡杨,是最无私的树。”
(3)出示:
胡杨,是我平生所见最悲壮的树。„„死后枝丫奇屈的身躯仍坚定地挺立着。 ①读一读这段话,你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了胡杨的悲壮?胡杨真的生下来千年不死吗?为什么胡杨死后千年不倒,倒后千年不朽?作者在文中反复的使用了一个词,让老师的印象极深,你们知道是什么吗?(千年)出现了几次?(三次)课件出示这个句子,生齐读这句话。
(即使死了也要用干枯的身躯抵挡风沙,即使倒了也要用不朽的身躯保护土地)不死的、不倒的、不朽的是什么?(胡杨的精神)
②教师引读:因为至爱脚下这片热土,所以胡杨——(生接“生下来千年不死”);教师引读:即使死了也要用干枯的身躯抵挡风沙,所以胡杨——(生接“死后千年不倒”);教师引读:即使倒了也要用不朽的身躯保护土地,所以胡杨
——(生接“倒下去千年不朽”)。
(4)引导学生发现2、3、4自然段在结构上的相似之处,学习作者先总后分的写作方法。
读到这儿,胡杨在你的心目中还仅仅是一种树吗?在你的心中胡杨是什么?(英雄、男儿、母亲、战士„„)
请同学们带着对胡杨的敬仰, 再齐读 第4段,读出它的悲壮。
三、赞美胡杨,延续精神
胡杨具有哪些精神?胡杨的什么精神最令你感动? 面对胡杨,你想说些什么? 让我们从心底留住胡杨,走近胡杨、做一棵顶天立地的胡杨吧!
学生自由抒写,为胡杨颁奖,写一段颁奖词,集体交流。
四、作业设计:
课堂反馈
板书设计
9 西风胡杨
坚韧 勇士
无私 战士 英雄
悲壮 壮士
热爱、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