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风胡杨的教案

课题: 第9课西风胡杨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胡杨的特点,领悟胡杨的精神内涵,体会作者对胡杨的热爱、赞美之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前5段,背诵2、3、4自然段中的一段。

教学重点: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胡杨的特点及其精神内涵,感受作者对胡杨的赞美、关注之情。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一、复习导入

1.板书课题,读题。

2.回顾课文主要内容,谈自己对胡杨的了解。

二、欣赏胡杨,感悟品格

(一)借助媒体,了解胡杨生存环境。

播放图片

这就是胡杨的生存环境,我们来看看课文中的介绍。出示:

胡杨,秋天最美的树„„一边是世界第一大的三千八百平方千米的塔里木胡杨林。

自己读一读这段话,从这段话中,你了解到什么?

(二)品词析句,感悟胡杨品格

1.自主阅读,发现特点

(1)找出描写胡杨特点的段落,自由地读一读,想一想胡杨是一种什么样的树?把你想到的记在书上。(坚韧、无私、悲壮)

(2)讨论交流:你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了胡杨的这些特点?

(3)教师引读:“胡杨,是最坚韧的树”——(生接读“胡杨的根茎„„层层黄沙。”)“胡杨,是最无私的树”——(生接读“胡杨是挡在沙漠前的屏障,„„留给了自己。”)“胡杨,是我平生所见最悲壮的树”——(生接读“胡杨生下来千年不死,„„仍坚定地挺立着。”)

第2自然段:胡杨是一种最坚忍的树

引导学生从4个方面理解:

① 根茎20米,对比感受:若一层楼房按高3米算,这么长的根茎大约相当于几层楼房呢?请大家算一算。(约7层)感受根茎之长以及在恶劣环境中生长的不易。

教师补充介绍:夏季沙漠的地表温度最高可达零上八十度,胡杨为减少水分蒸发变种,树干下面长柳树叶子,树冠长杨树叶子。为了寻找泥土和水源,不但长出深达二十米的垂直根,还长出了像网一样蔓延几十平方米的水平根。

②耐炙热耐严寒,可让学生拿自己在严寒酷暑中的体验做比较;(联系实际

理解二十米的根有多深,零上四十度的炙热和零下四十度的严寒是什么样的滋味?学习作者列数字的写作方法。着重体会耸立、挺拔等词)理解“虚浮漂移的流沙、侵入骨髓的斑斑盐碱、铺天盖地的层层黄沙”,展开想象,说说透过这些词语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象?体会沙漠环境的恶劣。

③不怕盐碱腐蚀;

④不怕风沙侵袭。

⑤教师引读:尽管沙漠缺少泥土和水,但是胡杨不怕——

生接“胡杨的根茎很长,„„并深深根植于大地。”

教师引读:尽管沙漠夏天炙热,冬天严寒,又有侵入骨髓的斑斑盐碱和铺天盖地的层层黄沙,但是胡杨不怕——

生接“它能在零上四十摄氏度的炙热中耸立,„„不怕铺天盖地的层层黄沙。”

所以作者说——“胡杨,是最坚韧的树。”

小结:胡杨忍受了我们常人所不能忍受的痛苦,它给我们展现了一副铁骨铮铮的

本色。

(2)出示:

第3自然段:胡杨是一种最无私的树

说它无私是因为什么?(引导学生将胡杨与牡丹、桃花进行对比,理解它的无私。相机引导学生理解“芸芸众生、浮华虚名、稍纵即逝、摧肝裂胆”等词)

①硕大的牡丹,粉嫩的桃花漂亮吗?怎么个漂亮法?但它们只在什么时候开

放?(春季)短短的几个月之后就凋落了,用书中的话就是——(生答“稍纵即逝”)。

②而胡杨又是怎样的?(掌握句子,尝试造句:让给了„„,让给了„„,让给了„„,而将„„留给„„)

③小结:因为有了这沙漠前的屏障,才会有我们居住的城市、村庄、青山绿水,芸芸众生。

④再来品读一下这无私的树好吗?

生齐读第三自然段

①默读这段话,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

②自由提问。相机引导学生理解“芸芸众生、浮华虚名、稍纵即逝、摧肝裂胆”。

③胡杨像一个勇敢的战士一样冲锋在前,像屏障一样挡住了风沙,才有了身后我们这些城市的繁华、乡村的兴旺、有了山清水秀的美景,有了芸芸众生安然的生活,但芸芸众生并不知道胡杨,更不了解胡杨为我们做的一切,胡杨在乎吗?它仍然义无反顾地挡在风沙前面。它们将什么让给了别人?将什么留给了自己? 读到这儿,也许有人认为胡杨很傻,胡杨傻吗?潜心读书,谈谈你的看法。 ④指导朗读

所以作者说——“胡杨,是最无私的树。”

(3)出示:

胡杨,是我平生所见最悲壮的树。„„死后枝丫奇屈的身躯仍坚定地挺立着。 ①读一读这段话,你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了胡杨的悲壮?胡杨真的生下来千年不死吗?为什么胡杨死后千年不倒,倒后千年不朽?作者在文中反复的使用了一个词,让老师的印象极深,你们知道是什么吗?(千年)出现了几次?(三次)课件出示这个句子,生齐读这句话。

(即使死了也要用干枯的身躯抵挡风沙,即使倒了也要用不朽的身躯保护土地)不死的、不倒的、不朽的是什么?(胡杨的精神)

②教师引读:因为至爱脚下这片热土,所以胡杨——(生接“生下来千年不死”);教师引读:即使死了也要用干枯的身躯抵挡风沙,所以胡杨——(生接“死后千年不倒”);教师引读:即使倒了也要用不朽的身躯保护土地,所以胡杨

——(生接“倒下去千年不朽”)。

(4)引导学生发现2、3、4自然段在结构上的相似之处,学习作者先总后分的写作方法。

读到这儿,胡杨在你的心目中还仅仅是一种树吗?在你的心中胡杨是什么?(英雄、男儿、母亲、战士„„)

请同学们带着对胡杨的敬仰, 再齐读 第4段,读出它的悲壮。

三、赞美胡杨,延续精神

胡杨具有哪些精神?胡杨的什么精神最令你感动? 面对胡杨,你想说些什么? 让我们从心底留住胡杨,走近胡杨、做一棵顶天立地的胡杨吧!

学生自由抒写,为胡杨颁奖,写一段颁奖词,集体交流。

四、作业设计:

课堂反馈

板书设计

9 西风胡杨

坚韧 勇士

无私 战士 英雄

悲壮 壮士

热爱、赞美

课题: 第9课西风胡杨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胡杨的特点,领悟胡杨的精神内涵,体会作者对胡杨的热爱、赞美之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前5段,背诵2、3、4自然段中的一段。

教学重点: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胡杨的特点及其精神内涵,感受作者对胡杨的赞美、关注之情。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一、复习导入

1.板书课题,读题。

2.回顾课文主要内容,谈自己对胡杨的了解。

二、欣赏胡杨,感悟品格

(一)借助媒体,了解胡杨生存环境。

播放图片

这就是胡杨的生存环境,我们来看看课文中的介绍。出示:

胡杨,秋天最美的树„„一边是世界第一大的三千八百平方千米的塔里木胡杨林。

自己读一读这段话,从这段话中,你了解到什么?

(二)品词析句,感悟胡杨品格

1.自主阅读,发现特点

(1)找出描写胡杨特点的段落,自由地读一读,想一想胡杨是一种什么样的树?把你想到的记在书上。(坚韧、无私、悲壮)

(2)讨论交流:你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了胡杨的这些特点?

(3)教师引读:“胡杨,是最坚韧的树”——(生接读“胡杨的根茎„„层层黄沙。”)“胡杨,是最无私的树”——(生接读“胡杨是挡在沙漠前的屏障,„„留给了自己。”)“胡杨,是我平生所见最悲壮的树”——(生接读“胡杨生下来千年不死,„„仍坚定地挺立着。”)

第2自然段:胡杨是一种最坚忍的树

引导学生从4个方面理解:

① 根茎20米,对比感受:若一层楼房按高3米算,这么长的根茎大约相当于几层楼房呢?请大家算一算。(约7层)感受根茎之长以及在恶劣环境中生长的不易。

教师补充介绍:夏季沙漠的地表温度最高可达零上八十度,胡杨为减少水分蒸发变种,树干下面长柳树叶子,树冠长杨树叶子。为了寻找泥土和水源,不但长出深达二十米的垂直根,还长出了像网一样蔓延几十平方米的水平根。

②耐炙热耐严寒,可让学生拿自己在严寒酷暑中的体验做比较;(联系实际

理解二十米的根有多深,零上四十度的炙热和零下四十度的严寒是什么样的滋味?学习作者列数字的写作方法。着重体会耸立、挺拔等词)理解“虚浮漂移的流沙、侵入骨髓的斑斑盐碱、铺天盖地的层层黄沙”,展开想象,说说透过这些词语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象?体会沙漠环境的恶劣。

③不怕盐碱腐蚀;

④不怕风沙侵袭。

⑤教师引读:尽管沙漠缺少泥土和水,但是胡杨不怕——

生接“胡杨的根茎很长,„„并深深根植于大地。”

教师引读:尽管沙漠夏天炙热,冬天严寒,又有侵入骨髓的斑斑盐碱和铺天盖地的层层黄沙,但是胡杨不怕——

生接“它能在零上四十摄氏度的炙热中耸立,„„不怕铺天盖地的层层黄沙。”

所以作者说——“胡杨,是最坚韧的树。”

小结:胡杨忍受了我们常人所不能忍受的痛苦,它给我们展现了一副铁骨铮铮的

本色。

(2)出示:

第3自然段:胡杨是一种最无私的树

说它无私是因为什么?(引导学生将胡杨与牡丹、桃花进行对比,理解它的无私。相机引导学生理解“芸芸众生、浮华虚名、稍纵即逝、摧肝裂胆”等词)

①硕大的牡丹,粉嫩的桃花漂亮吗?怎么个漂亮法?但它们只在什么时候开

放?(春季)短短的几个月之后就凋落了,用书中的话就是——(生答“稍纵即逝”)。

②而胡杨又是怎样的?(掌握句子,尝试造句:让给了„„,让给了„„,让给了„„,而将„„留给„„)

③小结:因为有了这沙漠前的屏障,才会有我们居住的城市、村庄、青山绿水,芸芸众生。

④再来品读一下这无私的树好吗?

生齐读第三自然段

①默读这段话,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

②自由提问。相机引导学生理解“芸芸众生、浮华虚名、稍纵即逝、摧肝裂胆”。

③胡杨像一个勇敢的战士一样冲锋在前,像屏障一样挡住了风沙,才有了身后我们这些城市的繁华、乡村的兴旺、有了山清水秀的美景,有了芸芸众生安然的生活,但芸芸众生并不知道胡杨,更不了解胡杨为我们做的一切,胡杨在乎吗?它仍然义无反顾地挡在风沙前面。它们将什么让给了别人?将什么留给了自己? 读到这儿,也许有人认为胡杨很傻,胡杨傻吗?潜心读书,谈谈你的看法。 ④指导朗读

所以作者说——“胡杨,是最无私的树。”

(3)出示:

胡杨,是我平生所见最悲壮的树。„„死后枝丫奇屈的身躯仍坚定地挺立着。 ①读一读这段话,你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了胡杨的悲壮?胡杨真的生下来千年不死吗?为什么胡杨死后千年不倒,倒后千年不朽?作者在文中反复的使用了一个词,让老师的印象极深,你们知道是什么吗?(千年)出现了几次?(三次)课件出示这个句子,生齐读这句话。

(即使死了也要用干枯的身躯抵挡风沙,即使倒了也要用不朽的身躯保护土地)不死的、不倒的、不朽的是什么?(胡杨的精神)

②教师引读:因为至爱脚下这片热土,所以胡杨——(生接“生下来千年不死”);教师引读:即使死了也要用干枯的身躯抵挡风沙,所以胡杨——(生接“死后千年不倒”);教师引读:即使倒了也要用不朽的身躯保护土地,所以胡杨

——(生接“倒下去千年不朽”)。

(4)引导学生发现2、3、4自然段在结构上的相似之处,学习作者先总后分的写作方法。

读到这儿,胡杨在你的心目中还仅仅是一种树吗?在你的心中胡杨是什么?(英雄、男儿、母亲、战士„„)

请同学们带着对胡杨的敬仰, 再齐读 第4段,读出它的悲壮。

三、赞美胡杨,延续精神

胡杨具有哪些精神?胡杨的什么精神最令你感动? 面对胡杨,你想说些什么? 让我们从心底留住胡杨,走近胡杨、做一棵顶天立地的胡杨吧!

学生自由抒写,为胡杨颁奖,写一段颁奖词,集体交流。

四、作业设计:

课堂反馈

板书设计

9 西风胡杨

坚韧 勇士

无私 战士 英雄

悲壮 壮士

热爱、赞美


相关内容

  • 9西风胡杨教案
  • 两河小学语文电子教案 课题 教学目标 9 西风胡杨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2 课时 年级 班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 2.3.4 自然段中的一段. 2.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了解课文中介绍的胡杨的特点,体会作者 对胡杨的热爱.赞扬之情. 3.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作者对胡杨命运的同情关注. ...

  • 西风胡杨教案
  • 西风胡杨 希望小学 程晓燕 [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自主识字,掌握本课生字新词,积累好词佳句. 2. 读懂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抓住关键词句,了解胡杨的特点,领悟胡杨的精神内涵,体会作者对胡杨的热爱.赞美之情,对胡杨命运的同情.关注之心. 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2.3.4自然段中的一段. ...

  • 9.[西风胡杨]
  • 语文出版社五年级上册 9.西风胡杨 湖南衡山萱洲完小 谭乐 一.教学目标 1.辅导学生认识"韧,茎,氏,炙"等10个生字,会写"韧,茎,氏,炙,摧,祈"等15个生字,掌握"坚韧,制热,无私,悲壮"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

  • 西风胡杨教学设计
  • 西风胡杨教学设计 课时:1课时 教学准备:背景音乐,胡杨组图(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中的生字和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作者对胡杨命运的同情关注: 3.读懂课文内容,了解课文中介绍的胡杨的特点,体会作者对胡杨的热爱.赞扬之情.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 ...

  • 西风胡杨教学设计方案
  • 表格式教学设计模板 案例名称 科目 课时 <西风胡杨> 小学语文 第二课时 教学对象 五年级 提供者 谢海源 一.教材内容分析 <西风胡杨>是人教社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第九册第二单元的精读课文,是一篇感物 吟志之作.作者以充满激情和哲理的语言,描述了胡杨的可贵品质,抒发了对胡 ...

  • 9.西风胡杨2
  • 2011-2012 学年第一学期五年级语文学科集体备课记 课题 西风胡杨 设计者 课型 zj 讲授课 参与人 课时数 语文全体教师 2 累计课时 2 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 2.3.4 自然段中的一段. 2.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了解课文中介绍的胡杨的特点,体会作者对 胡杨的热 ...

  • 第9课西风胡杨
  • 第9课 西风胡杨 一.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2.3.4自然段中的一段. 2.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了解课文中介绍的胡杨的特点,体会作者对胡杨的热爱.赞扬之情. 3.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作者对胡杨命运的同情关注. 4.学习课文中的生字和新词. 二.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读懂课文 ...

  • 西风胡杨_550字
  • 胡杨,秋天最美丽的树,是一亿三千万年前留下的最古老的树种,只生长在沙漠.全世界百分之九十的胡杨在中国新疆的塔里木. 我去过塔里木.在那里,一边是世界第二大的三十多万平方千米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一边是世界第一大的三千八百平方千米的塔里木胡杨林.胡杨,是最坚韧的树.胡杨的根茎很长,能深达二十米,穿透虚浮 ...

  • 9.[西风胡杨]练习题
  • 9.西风胡杨(练一练) 班级 座号 姓名 一.拼写词语. jiān rân zī rùn zhēnɡ'áo qí qiú líán mǐn bēi zhuànɡ ( ) ( ) ( ) ( ) ( ) ( ) zhì râ wãikěn cì gěi cuì gān liâ dǎn bǎo sh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