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农村出身的三本文科生出路在哪里

一个农村出身的三本文科生出路在哪里

一个农村出身的三本文科生,人生出路在哪里?这个问题紧迫性和重要性,让我失眠了足足两个晚上!人们现在的状况,还有很多我们思考不明白的问题,其实从你这个生命刚刚孕育的时候就决定了。你有多少“天生骄傲”,就有多少“先天不足”。

有人提出,莫让孩子输在娘胎里。可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大环境,早已决定了很多人,尤其是农村出身的人,连“胎教”的概念是什么都不知道,更不用说什么莫扎特、贝多芬、亨德尔或者肖斯塔科维奇了。这真比赶鸭子上架还难:在农村,找群鸭子很容易,找张古典音乐唱片比目前人类要登陆一颗彗星还难。

1、我们先聊几块钱儿的出身。

早就有名人说过(这个名人是尼采,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决定人的命运的是出身,而不是其他。在尼采所处的时代,刚好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逐渐引爆社会变革的年代。第一次工业革命之所以伟大,不仅仅是很多新科技的运用大大改善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更重要的是它直接催生了社会的第一次阶层大分化。

人们不再像以往的年代,生存在熟人社会中,社会阶层之间基本不存在流动,彼此的起跑线基本一样。

第一次工业革命带给了部分人新生活,社会资源开始聚集在一些人手中,不论是根据自然法原理拥有一座矿山的老板,还是在社会丛林法则中游刃有余而攫取社会、经济地位的大佬,他们所拥有的经济

资源、文化资源和社会资源在一般意义上要远多于那些甚至还未启蒙的普通人。

所谓的出身,即起跑线,就是你生下来的时候拥有的社会资本。 可以横向比较一下,一个在中国真正开始改革开放初期的农村、并且还是中国社会的一个生育高峰期出生的一代人,会有多少“天生骄傲”的出身资本?

没钱让你喝上牛奶吃上牛肉去发育一个聪明的大脑和健壮的身体。1980年代的大部分农村,托政府的福,在中央“农田联产责任承包制”的英明政策下,基本上都是刚刚解决温饱问题,就像范进的老丈人当时鄙视范进半年不见一点猪油(少数民族及天生骄傲打小只吃牛羊肉的部分人请自行略过此概念)拮据无比的生活状态一样,当时的生活状态无甚区别。吃肉,那只是过年才有的稀罕事。

在笔者儿时的记忆里,煮的是白水面,油花儿和菜叶子统统的没有,连蔬菜在青黄不接的时候都吃不上,只能挖野菜或者捋下嫩嫩的榆树叶子当青菜吃,当然,更盼榆钱和洋槐花开的时候。搁早已经吃腻大鱼大肉的今天,这些都是稀罕物。其实在当年,能吃上也是稀罕物,因为一年只此一个季节有最好吃的野菜。整个社会还没有商品经济的概念,买东西还要去很远的刚刚承包给个体户而市场化的“供销社”,社会的惯性让人们只相信这里卖的东西才是最好的。

的确,现在过去很多年了,我还回味着从供销社买来的月饼,土鸡蛋和面粉在食用油的浸润下散发的香味隔了20多年尤能闻到。至于牛肉,那是过年过节给客人吃的,能分到一两块儿已经谢天谢地了。

牛奶嘛,那时候还不知道牛还能产奶,牛的奶竟然还可以喝!所以,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当中国人的饮食结构发生了变化后,尤其是对于90后来说,中国人平均身高的数据在稳定了几千年后竟然不断被刷新。

没有一本书一张唱片一片报纸等文化资源来增益你的心智、扩展你的视野。笔者没有上过幼儿园,庆幸出生在一个比较重视教育的家庭,数数、写字在读小学之前就有初步的基础。当年所谓的义务教育只是一个很时髦的概念,小朋友入学时要口试,看你会不会数数,会数才有入学读书的机会,你要让家长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孩子上学的权利?

哦,忘了告诉你,负责给孩子口试的乡村教师就是你家的某个宗亲,即使不是,总会有点什么沾亲带故的关系。第一次读到杂志和报纸是在读初中的时候。杂志是什么?《妇女生活》!报纸是什么?《参考消息》!小人书是个来无影去无踪的稀罕物。动画片只有《黑猫警长》和《葫芦娃》。不要意思,看电视也是奢侈的,全村只有2-3台,我家是处在分母的位置。

所仅有的先天优势,是有一个无忧无虑的童年,然后在土地里摸打滚爬10多年后,拥有一套颇为受用的生存技能。

注意!是生存技能,不是生活技能!差之一字,谬以千里矣。 还有,这里的生存技能仅指一个人知道怎么不会被饿死,而不是拥有一技之长来谋生。一技之长的话题,咱们后边聊。

什么是生存技能?简而言之,就是把我随便扔到哪里,都不会傻

傻分不清东西南北、知道什么能吃什么不能吃、懂得怎么跟人讨好而被饿死冻死。好,举个切身的例子,有句老话,农村的孩子早当家,从8岁开始尝试做饭直至今日,让我有做一手好菜的厨房经验背后,是现在还能写这些文字,因为我打小就饿不死了,没有人给我弄吃的时候,自己会想办法填饱肚子。在当年,活下去是放在第一位的,而不是读书写字。

对于如今这个知识社会而言,这也就是所谓的天生不足。一个人最终能在人生高度上走多远,毕竟取决于这个人的知识文化水平。

2、

很多人在用“穷人思维”和“富人思维”来解释着一个人的财务状况和生活状况,我觉得一个场景可以形容这些人是怎样闲得蛋疼的:在大都市流光溢彩的落地玻璃窗背后,你们边吃美食边讨论马路边的乞丐或者偏远地区的孩子更甚至有国际主义情怀的人挂念的非洲苦难等等,你们说:他们的贫穷不可怕,可怕的是他们的贫穷思维!

其实,马斯洛需求层次论早就说明白了这个问题,请问,你在吃不饱的时候怎么去思考别人为什么这样活着或者那样活着的生活方式问题?你的本能反应是怎样把别人盘子里的美食成为自己的,让自己先活下去。那么,你这种思维是穷人思维还是富人思维?有几个人在此刻非常有情怀的想到:我要克服种种困难,学得一技之长、增长自己的知识文化水平,让自己强大起来,然后去拯救那些受苦受难、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人们?

很多时候,我们搞不懂问题的实质,是因为不知道我们的出发点

在哪里,有着痴人说梦一样的想法,说着理所应当的话,办着适得其反的事情。本质原因在哪里?你学的不够。

戴东原曾说:天下古今之人,其大患私、蔽二端而已。私生于欲之失,蔽生于知之失。……去私莫如强恕,解蔽莫如学。至于什么是“强恕”,不解释,去读戴书《孟子字义疏证》吧,解蔽莫如学嘛!

跟上面所聊的出身的概念差不多:你的出身直接决定着你的欲望点在哪里,但“欲”失不失,不是出身决定的,是知识水平和人格水平决定的。一个人的知识水平跟人格道德水平相关性并不大。当然,这个世界早已经证明,人的人格道德水平跟人际关系范围成正比,也跟人的温饱状况有关。

我不想将一个人的知识水平和受教育水平愚蠢的等同起来。我们看多了有知识的流氓的胡作非为,也看多了淳朴的鳏寡白丁的高尚与善良。学,是一辈子的事情。何况,什么内容才算是知识呢?不好说。可一个人的出身,基本上决定了一个受教育的水平。

清华大学一位社会学老师,每年都对入学新生在第一节课都做一个调查问卷,其中有一个问题是要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的,与此同时,这位老师还在其他学校客座,根据多年的问卷答案进行比较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结论是:一个学生的家庭背景(即经济水平和父母文化水平)直接决定着他进入高等学府的几率。

说白了,父母掌握越多的社会资本,孩子越有机会进入较好的学校接受高等教育。(那些二傻子们你们千万别去怪罪你的父母,把你人生不幸又不行的原因归结到他们头上,否则我跟你急!)

更糟糕的是,在高校实行扩招之后,你读了一个不入流的大学,又读了一个文科专业。

不入流的大学像高中一样的管理模式和授课方法,让你无法体会高等学府给予一个思想自由发展的真正魅力,一个文科专业在几乎得不到学术指导、享受不到锻炼思维和实践妄想的乐趣情况下,学校门外的网吧在呼唤你,英语系或中文系的某个妹子又落入了你的春梦……

几年下来,可能连图书馆或自修室的门朝哪个方向开都不知道。而与此同时,那些有更多机会接触学术界和社会精英的名牌高校学生很多时候是在早晨排队去图书馆抢位子苦读的日子里度过的。

走到接受高等教育这一步,你已经没有必要再去抱怨你的出身了,你该想想你的人生出路在哪里了。

出水才看两腿泥。都说读书改变命运,在中国社会大环境下,不能将上学等同于读书。学校的社会功能更多的是将一个人社会化,在与同侪群体碰撞中找到个体的社会属性,不至于使本来就比较自我的独生子女孤立感更强,完全不能被社会接纳。

读书,是很私人的事情,也是一项人生伟业。学校,只是一个可以让你读书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你好好读书了没有,这是个问题。

毕业了,拿着没有含金量的文凭和苍白的阅历傻眼了。文凭没有竞争力,又没有一技之长,走出校门,生存都艰难,遑论生活品质。

本质原因在哪里?你学的不够!

3

有一个真实的故事,二战时期纳粹犹太集中营,有人在面临被饿死的威胁的时候,他把最后一块面包给了别人。面临生存与死亡的抉择,我们看到人性光辉的一幕。这个故事再告诉我们,在任何境况下,人都有另外一种选择的。再好的学府,也有混混;再差的学校,都有不断努力者。虽然所处的环境和平台不同,给予每个人的发展机遇不同,但是只要你有一颗不断进取的心,loser不必每次都是你。

另外一句说的很烂的话:你目前的状态,是你3年前选择的结果;3年前的状况,又是那个时间点3年前选择的结果……

现在回头想想,你三年前在做什么?有没有下定决心每天读几个小时的书或者进入一个新的领域里刻苦钻研,来不断的提升自己?做了决定有没有坚持下去?

很多情况是你学了,但是还不够。一万小时定律还是很能说明问题的。

还有一个关于选择的故事。在嵇康所处的年代,人们的刻板印象里那是一个淫乱无度、荒诞不经的年代。而嵇康在家诫里是这样写的:人无志,非人也。但君子用心,所欲准行,自当量其善者,必拟议而后动。若志之所之,则口与心誓,守死无二。耻躬不逮,期于必济。若心疲体懈,或牵于外物,或累于内欲,不堪近患,不忍小情,则议于去就,则二心交争,则向所见役之情胜矣。或有中道而废,或有不成一篑而败之。以之守则不固,以之攻则怯弱;与之誓则多违,与之谋则善泄;临乐则肆情,处逸则极意。故虽繁华熠耀,无结秀之动。终年之勤,无一旦之功。故,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士人,放浪形骸是明

无为之趣,笃伪薄而守志是葆自我之真。这是在当时社会环境下,一代人的选择。

时代背景和个人处境都不是你不努力的理由。如果非要区分个什么穷人思维和富人思维的话,那么姑且可以这么认为:找理由,就是穷人思维;找方法,就是富人思维。那句负能量很满、被流传很广的话不是说:不是你不努力,而是比你优秀很多倍的人还比你拼、比你努力!

可是理想很饱满,现实很骨感。正如嵇康所言,2014年我无一旦之功,读书大业举目尽废。社长催稿,结合这两天的感受,胡言乱语一通,多自惭形秽之语,励志的鸡汤文本非我意,我也非常讨厌咀嚼自己惨不忍睹的经历,用文字消费过往的青春,奈何若不兑现给社长几篇稿件的诺言,更一文不名也。

2014年是我最近几年中知识最没长进的一年,是账户余额不断倒退的一年,是感情状况依旧混乱的一年,常年待在高原也是身体状况越来越差的一年,同时是年龄到了最尴尬时期的一年,是职业工作青黄不接的一年,是年初所定目标一个都没有完成的一年。诸君一睹为鉴,莫做如我等不读不学之辈也。

一个农村出身的三本文科生出路在哪里

一个农村出身的三本文科生,人生出路在哪里?这个问题紧迫性和重要性,让我失眠了足足两个晚上!人们现在的状况,还有很多我们思考不明白的问题,其实从你这个生命刚刚孕育的时候就决定了。你有多少“天生骄傲”,就有多少“先天不足”。

有人提出,莫让孩子输在娘胎里。可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大环境,早已决定了很多人,尤其是农村出身的人,连“胎教”的概念是什么都不知道,更不用说什么莫扎特、贝多芬、亨德尔或者肖斯塔科维奇了。这真比赶鸭子上架还难:在农村,找群鸭子很容易,找张古典音乐唱片比目前人类要登陆一颗彗星还难。

1、我们先聊几块钱儿的出身。

早就有名人说过(这个名人是尼采,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决定人的命运的是出身,而不是其他。在尼采所处的时代,刚好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逐渐引爆社会变革的年代。第一次工业革命之所以伟大,不仅仅是很多新科技的运用大大改善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更重要的是它直接催生了社会的第一次阶层大分化。

人们不再像以往的年代,生存在熟人社会中,社会阶层之间基本不存在流动,彼此的起跑线基本一样。

第一次工业革命带给了部分人新生活,社会资源开始聚集在一些人手中,不论是根据自然法原理拥有一座矿山的老板,还是在社会丛林法则中游刃有余而攫取社会、经济地位的大佬,他们所拥有的经济

资源、文化资源和社会资源在一般意义上要远多于那些甚至还未启蒙的普通人。

所谓的出身,即起跑线,就是你生下来的时候拥有的社会资本。 可以横向比较一下,一个在中国真正开始改革开放初期的农村、并且还是中国社会的一个生育高峰期出生的一代人,会有多少“天生骄傲”的出身资本?

没钱让你喝上牛奶吃上牛肉去发育一个聪明的大脑和健壮的身体。1980年代的大部分农村,托政府的福,在中央“农田联产责任承包制”的英明政策下,基本上都是刚刚解决温饱问题,就像范进的老丈人当时鄙视范进半年不见一点猪油(少数民族及天生骄傲打小只吃牛羊肉的部分人请自行略过此概念)拮据无比的生活状态一样,当时的生活状态无甚区别。吃肉,那只是过年才有的稀罕事。

在笔者儿时的记忆里,煮的是白水面,油花儿和菜叶子统统的没有,连蔬菜在青黄不接的时候都吃不上,只能挖野菜或者捋下嫩嫩的榆树叶子当青菜吃,当然,更盼榆钱和洋槐花开的时候。搁早已经吃腻大鱼大肉的今天,这些都是稀罕物。其实在当年,能吃上也是稀罕物,因为一年只此一个季节有最好吃的野菜。整个社会还没有商品经济的概念,买东西还要去很远的刚刚承包给个体户而市场化的“供销社”,社会的惯性让人们只相信这里卖的东西才是最好的。

的确,现在过去很多年了,我还回味着从供销社买来的月饼,土鸡蛋和面粉在食用油的浸润下散发的香味隔了20多年尤能闻到。至于牛肉,那是过年过节给客人吃的,能分到一两块儿已经谢天谢地了。

牛奶嘛,那时候还不知道牛还能产奶,牛的奶竟然还可以喝!所以,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当中国人的饮食结构发生了变化后,尤其是对于90后来说,中国人平均身高的数据在稳定了几千年后竟然不断被刷新。

没有一本书一张唱片一片报纸等文化资源来增益你的心智、扩展你的视野。笔者没有上过幼儿园,庆幸出生在一个比较重视教育的家庭,数数、写字在读小学之前就有初步的基础。当年所谓的义务教育只是一个很时髦的概念,小朋友入学时要口试,看你会不会数数,会数才有入学读书的机会,你要让家长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孩子上学的权利?

哦,忘了告诉你,负责给孩子口试的乡村教师就是你家的某个宗亲,即使不是,总会有点什么沾亲带故的关系。第一次读到杂志和报纸是在读初中的时候。杂志是什么?《妇女生活》!报纸是什么?《参考消息》!小人书是个来无影去无踪的稀罕物。动画片只有《黑猫警长》和《葫芦娃》。不要意思,看电视也是奢侈的,全村只有2-3台,我家是处在分母的位置。

所仅有的先天优势,是有一个无忧无虑的童年,然后在土地里摸打滚爬10多年后,拥有一套颇为受用的生存技能。

注意!是生存技能,不是生活技能!差之一字,谬以千里矣。 还有,这里的生存技能仅指一个人知道怎么不会被饿死,而不是拥有一技之长来谋生。一技之长的话题,咱们后边聊。

什么是生存技能?简而言之,就是把我随便扔到哪里,都不会傻

傻分不清东西南北、知道什么能吃什么不能吃、懂得怎么跟人讨好而被饿死冻死。好,举个切身的例子,有句老话,农村的孩子早当家,从8岁开始尝试做饭直至今日,让我有做一手好菜的厨房经验背后,是现在还能写这些文字,因为我打小就饿不死了,没有人给我弄吃的时候,自己会想办法填饱肚子。在当年,活下去是放在第一位的,而不是读书写字。

对于如今这个知识社会而言,这也就是所谓的天生不足。一个人最终能在人生高度上走多远,毕竟取决于这个人的知识文化水平。

2、

很多人在用“穷人思维”和“富人思维”来解释着一个人的财务状况和生活状况,我觉得一个场景可以形容这些人是怎样闲得蛋疼的:在大都市流光溢彩的落地玻璃窗背后,你们边吃美食边讨论马路边的乞丐或者偏远地区的孩子更甚至有国际主义情怀的人挂念的非洲苦难等等,你们说:他们的贫穷不可怕,可怕的是他们的贫穷思维!

其实,马斯洛需求层次论早就说明白了这个问题,请问,你在吃不饱的时候怎么去思考别人为什么这样活着或者那样活着的生活方式问题?你的本能反应是怎样把别人盘子里的美食成为自己的,让自己先活下去。那么,你这种思维是穷人思维还是富人思维?有几个人在此刻非常有情怀的想到:我要克服种种困难,学得一技之长、增长自己的知识文化水平,让自己强大起来,然后去拯救那些受苦受难、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人们?

很多时候,我们搞不懂问题的实质,是因为不知道我们的出发点

在哪里,有着痴人说梦一样的想法,说着理所应当的话,办着适得其反的事情。本质原因在哪里?你学的不够。

戴东原曾说:天下古今之人,其大患私、蔽二端而已。私生于欲之失,蔽生于知之失。……去私莫如强恕,解蔽莫如学。至于什么是“强恕”,不解释,去读戴书《孟子字义疏证》吧,解蔽莫如学嘛!

跟上面所聊的出身的概念差不多:你的出身直接决定着你的欲望点在哪里,但“欲”失不失,不是出身决定的,是知识水平和人格水平决定的。一个人的知识水平跟人格道德水平相关性并不大。当然,这个世界早已经证明,人的人格道德水平跟人际关系范围成正比,也跟人的温饱状况有关。

我不想将一个人的知识水平和受教育水平愚蠢的等同起来。我们看多了有知识的流氓的胡作非为,也看多了淳朴的鳏寡白丁的高尚与善良。学,是一辈子的事情。何况,什么内容才算是知识呢?不好说。可一个人的出身,基本上决定了一个受教育的水平。

清华大学一位社会学老师,每年都对入学新生在第一节课都做一个调查问卷,其中有一个问题是要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的,与此同时,这位老师还在其他学校客座,根据多年的问卷答案进行比较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结论是:一个学生的家庭背景(即经济水平和父母文化水平)直接决定着他进入高等学府的几率。

说白了,父母掌握越多的社会资本,孩子越有机会进入较好的学校接受高等教育。(那些二傻子们你们千万别去怪罪你的父母,把你人生不幸又不行的原因归结到他们头上,否则我跟你急!)

更糟糕的是,在高校实行扩招之后,你读了一个不入流的大学,又读了一个文科专业。

不入流的大学像高中一样的管理模式和授课方法,让你无法体会高等学府给予一个思想自由发展的真正魅力,一个文科专业在几乎得不到学术指导、享受不到锻炼思维和实践妄想的乐趣情况下,学校门外的网吧在呼唤你,英语系或中文系的某个妹子又落入了你的春梦……

几年下来,可能连图书馆或自修室的门朝哪个方向开都不知道。而与此同时,那些有更多机会接触学术界和社会精英的名牌高校学生很多时候是在早晨排队去图书馆抢位子苦读的日子里度过的。

走到接受高等教育这一步,你已经没有必要再去抱怨你的出身了,你该想想你的人生出路在哪里了。

出水才看两腿泥。都说读书改变命运,在中国社会大环境下,不能将上学等同于读书。学校的社会功能更多的是将一个人社会化,在与同侪群体碰撞中找到个体的社会属性,不至于使本来就比较自我的独生子女孤立感更强,完全不能被社会接纳。

读书,是很私人的事情,也是一项人生伟业。学校,只是一个可以让你读书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你好好读书了没有,这是个问题。

毕业了,拿着没有含金量的文凭和苍白的阅历傻眼了。文凭没有竞争力,又没有一技之长,走出校门,生存都艰难,遑论生活品质。

本质原因在哪里?你学的不够!

3

有一个真实的故事,二战时期纳粹犹太集中营,有人在面临被饿死的威胁的时候,他把最后一块面包给了别人。面临生存与死亡的抉择,我们看到人性光辉的一幕。这个故事再告诉我们,在任何境况下,人都有另外一种选择的。再好的学府,也有混混;再差的学校,都有不断努力者。虽然所处的环境和平台不同,给予每个人的发展机遇不同,但是只要你有一颗不断进取的心,loser不必每次都是你。

另外一句说的很烂的话:你目前的状态,是你3年前选择的结果;3年前的状况,又是那个时间点3年前选择的结果……

现在回头想想,你三年前在做什么?有没有下定决心每天读几个小时的书或者进入一个新的领域里刻苦钻研,来不断的提升自己?做了决定有没有坚持下去?

很多情况是你学了,但是还不够。一万小时定律还是很能说明问题的。

还有一个关于选择的故事。在嵇康所处的年代,人们的刻板印象里那是一个淫乱无度、荒诞不经的年代。而嵇康在家诫里是这样写的:人无志,非人也。但君子用心,所欲准行,自当量其善者,必拟议而后动。若志之所之,则口与心誓,守死无二。耻躬不逮,期于必济。若心疲体懈,或牵于外物,或累于内欲,不堪近患,不忍小情,则议于去就,则二心交争,则向所见役之情胜矣。或有中道而废,或有不成一篑而败之。以之守则不固,以之攻则怯弱;与之誓则多违,与之谋则善泄;临乐则肆情,处逸则极意。故虽繁华熠耀,无结秀之动。终年之勤,无一旦之功。故,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士人,放浪形骸是明

无为之趣,笃伪薄而守志是葆自我之真。这是在当时社会环境下,一代人的选择。

时代背景和个人处境都不是你不努力的理由。如果非要区分个什么穷人思维和富人思维的话,那么姑且可以这么认为:找理由,就是穷人思维;找方法,就是富人思维。那句负能量很满、被流传很广的话不是说:不是你不努力,而是比你优秀很多倍的人还比你拼、比你努力!

可是理想很饱满,现实很骨感。正如嵇康所言,2014年我无一旦之功,读书大业举目尽废。社长催稿,结合这两天的感受,胡言乱语一通,多自惭形秽之语,励志的鸡汤文本非我意,我也非常讨厌咀嚼自己惨不忍睹的经历,用文字消费过往的青春,奈何若不兑现给社长几篇稿件的诺言,更一文不名也。

2014年是我最近几年中知识最没长进的一年,是账户余额不断倒退的一年,是感情状况依旧混乱的一年,常年待在高原也是身体状况越来越差的一年,同时是年龄到了最尴尬时期的一年,是职业工作青黄不接的一年,是年初所定目标一个都没有完成的一年。诸君一睹为鉴,莫做如我等不读不学之辈也。


相关内容

  • _我是乡下人_贾平凹商州系列小说创作心理浅析
  • 文化研究科教论坛 2006.04(上半月刊) "我是乡下人" --贾平凹商州系列小说创作心理浅析 □ 梁 丽 (长江海事局湖北・武汉430016) 摘要在众多的研究贾平凹的文章之中,对其创作的心理根源研究并不多见.贾平凹商州系列小说创作与其它的创作风格有所区别,这就值得我们去发掘 ...

  • 增加中国社会阶层的流动性
  • (2013-03-20) ● 韩方明 刚刚当选的新一任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说"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并称生活在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 仔细品读,这样一番讲话具有丰富内 ...

  • 孟汝醒:万恶的旧社会到底什么样?
  • 万恶的旧社会到底什么样? 本文作者 孟汝醒 2010-07-22 12:22:36 浏览 55245 次 | 评论 99 条 近日遇到小屁孩,她突发奇想问我什么是万恶的旧社会,旧社会到底是什么样? 这一问把我问住了.但我是有政治思想觉悟的人,岂能被她难倒?旧社会,不是就是周扒皮吗?不就是南霸天吗?不 ...

  • 赵飞燕让汉成帝绝后
  • 受宠幸,被封为昭仪.赵合德居住在昭阳舍,宫殿建设.装饰得极为豪奢华丽,后宫从来就没有过这么高的规格.<西京杂记>记载:"赵后体轻腰弱,善行步进退,女弟昭仪不能及也.但昭仪弱骨丰肌,尤工笑语.二人并色如红玉,为当时第一,皆擅宠后宫." 赵飞燕让汉成帝绝后 2 正如大千世 ...

  • 科普类阅读
  • 实用类文本阅读 ---------科普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后面的问题. 论疾病 (美)刘易斯·托马斯 ①从远处看去,脑膜炎双球菌好像是整个人类的残酷无情的危险敌人.时疫席卷过军营,校园,有时危及整个整个城市的居民.那种微生物侵入血流,然后侵入脑膜间隙,结果便是脑膜炎.在有效的化学疗法出现 ...

  • 就业歧视的比较研究
  • <经济问题探索>!""#年第$!期 就业歧视的比较研究 朱艳戴良铁 广东广州&$"'#!(%暨南大学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所 内容提要:我国劳动力市场存在的就业歧视现象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比较,具有某些特殊性.本文拟对这些特殊性进行初步的阐明与分析,以期 ...

  • 第一次大作文
  • 高 三 第 一 次 大 作 文 讲 评 [作文材料]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 一块金子与一块泥巴相遇.金子不屑地对泥巴说:"你看你,灰不溜秋的,你有我闪亮的光芒吗?"泥巴摇摇头."你看你,总是卧在最底层,你有我高贵的身价吗?&q ...

  • "落马干部告诉我:坚定理想信念何其重要!"
  • 每隔一段时间,渝都监狱第九监区党支部书记.监区长聂广平的办公桌上,就会出现一沓厚厚的材料. 那是服刑人员交来的认罪悔罪书. 坐在被高墙围绕的办公室里,聂广平一次次翻看这些材料. 最让聂广平刻骨铭心的,是那些因职务犯罪而入狱的落马干部的材料. 那些写满了悔恨的纸张很薄.很轻,但每翻一页,都让聂广平觉得 ...

  • 珍珠鸟课文及阅读题
  • 珍珠鸟 真好!朋友送我一对珍珠鸟,放在一个简易的竹条编成的笼子里,笼内还有一卷干草,那是小鸟舒适又温暖的巢. 有人说,这是一种怕人的鸟. 我把它挂在窗前.那儿还有一盆异常茂盛的法国吊兰.我便用吊兰长长的.串生着小绿叶的垂蔓蒙盖在鸟笼上,它们就像躲进幽谷的丛林一样安全:从中传出笛儿般又细又亮的叫声,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