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胆汤方名新解

温胆汤方名新解

温胆汤是临床常用的一首名方,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规划教材六版方剂学中所录温胆汤选自南宋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言本方是从《备急千金要方》温胆汤衍化而成,千金方之温胆汤较本方少茯苓、大枣,而生姜用至四两。

本方首载于南北朝医家姚僧垣的《集验方》,可惜此书现已失传。但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及王焘的《外台秘要》皆完整的转载了此方。《备急千金要方》云:“温胆汤疗大病后虚烦不得眠”,“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宜服此温胆汤。”药用:生姜四两,半夏二两,橘皮三两,竹茹二两,枳实二枚(二两),炙甘草一两半(与《外台秘要》所载此方完全相同),此方温养胆气,和胃除烦,故名温胆汤。此后南宋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亦载有一温胆汤,方为:“陈皮三两,半夏二两,茯苓一两半,炙甘草一两,竹茹二两,枳实二两,共为粗末,每服四大钱,加生姜五片、大枣一个,煎服。”并主治心胆虚怯,触事易惊,气郁生涎,涎与气搏,变生诸证。两方方名虽同,但方药却异。后世医家皆习惯用陈氏所载之方,并加减运用,变生诸方,且皆更其方名,如《世效得医方》的十味温胆汤,《证治准绳》的涤痰汤等。

对温胆汤方名的异议,也只是针对陈氏的温胆汤。关于此方方名中之“温”为何意,历来医家众说纷纭,难以形成定论。陈修园《时方歌括》中云:“温之者,实凉之也。”《成方便读》言:“内中并无温胆之药,而以温胆名方者,亦以胆为甲木,常欲其得春气温和之义耳。”

《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中载罗谦甫曰:“命为温者,乃谓温和之温,非谓温凉之温也。若谓胆家真畏寒而怯而温之,不但方中无温胆之品,且更有凉胃之药也。”历代医家虽观点颇多,但大多认为“温”其实为“温和”之意。

笔者认为,将“温”解释为“温和”有失偏颇,没有体现出《内经》治疗大法“热者寒之”之组方配伍本意,况方中半夏、陈皮皆辛燥之品,竹茹、枳实寒凉之性也不能令人“温和”。“温胆汤”之“温”字,非“温和”之意,应为“温暖”之意,解释有二。其一,胆为中正之官,清净之腑,喜柔和,以温为常候,属木,得春令而具有生发之气,春暖夏热,秋凉冬寒,这是四时的正常规律,春之“暖”就是“温暖”的意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言:“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胆应春候,故应为温暖之意。其二,中医治疗大法就是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热性病用凉性的药物来治疗,以偏纠偏,使其机体不热不凉,介于热与凉之间,以顺其喜好,适其本性。温度由低到高排列是寒、凉、温、热,凉与热之间就是温。方名中的“温”字就是指通过药物治疗之后使胆腑达到的一种正常的温暖的状态,故此方名之曰“温胆汤”。并且许多名方皆是按用药之后患者机体达到的正常的生理状态或是正常的生理外在表现而命名的,如逍遥散通过疏肝解郁,健脾养血,使其达到逍遥快活,无拘无束的状态;交泰丸用肉桂,黄连使其机体心肾相交,如同天地交泰,温胆汤就是用寒凉的药物治疗痰热,凉药对体内热邪作用后达到胆腑所需要的温暖的状态,综上所述,温

胆汤“温”字之意,实为“温暖”之意。

温胆汤方名新解

温胆汤是临床常用的一首名方,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规划教材六版方剂学中所录温胆汤选自南宋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言本方是从《备急千金要方》温胆汤衍化而成,千金方之温胆汤较本方少茯苓、大枣,而生姜用至四两。

本方首载于南北朝医家姚僧垣的《集验方》,可惜此书现已失传。但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及王焘的《外台秘要》皆完整的转载了此方。《备急千金要方》云:“温胆汤疗大病后虚烦不得眠”,“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宜服此温胆汤。”药用:生姜四两,半夏二两,橘皮三两,竹茹二两,枳实二枚(二两),炙甘草一两半(与《外台秘要》所载此方完全相同),此方温养胆气,和胃除烦,故名温胆汤。此后南宋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亦载有一温胆汤,方为:“陈皮三两,半夏二两,茯苓一两半,炙甘草一两,竹茹二两,枳实二两,共为粗末,每服四大钱,加生姜五片、大枣一个,煎服。”并主治心胆虚怯,触事易惊,气郁生涎,涎与气搏,变生诸证。两方方名虽同,但方药却异。后世医家皆习惯用陈氏所载之方,并加减运用,变生诸方,且皆更其方名,如《世效得医方》的十味温胆汤,《证治准绳》的涤痰汤等。

对温胆汤方名的异议,也只是针对陈氏的温胆汤。关于此方方名中之“温”为何意,历来医家众说纷纭,难以形成定论。陈修园《时方歌括》中云:“温之者,实凉之也。”《成方便读》言:“内中并无温胆之药,而以温胆名方者,亦以胆为甲木,常欲其得春气温和之义耳。”

《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中载罗谦甫曰:“命为温者,乃谓温和之温,非谓温凉之温也。若谓胆家真畏寒而怯而温之,不但方中无温胆之品,且更有凉胃之药也。”历代医家虽观点颇多,但大多认为“温”其实为“温和”之意。

笔者认为,将“温”解释为“温和”有失偏颇,没有体现出《内经》治疗大法“热者寒之”之组方配伍本意,况方中半夏、陈皮皆辛燥之品,竹茹、枳实寒凉之性也不能令人“温和”。“温胆汤”之“温”字,非“温和”之意,应为“温暖”之意,解释有二。其一,胆为中正之官,清净之腑,喜柔和,以温为常候,属木,得春令而具有生发之气,春暖夏热,秋凉冬寒,这是四时的正常规律,春之“暖”就是“温暖”的意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言:“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胆应春候,故应为温暖之意。其二,中医治疗大法就是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热性病用凉性的药物来治疗,以偏纠偏,使其机体不热不凉,介于热与凉之间,以顺其喜好,适其本性。温度由低到高排列是寒、凉、温、热,凉与热之间就是温。方名中的“温”字就是指通过药物治疗之后使胆腑达到的一种正常的温暖的状态,故此方名之曰“温胆汤”。并且许多名方皆是按用药之后患者机体达到的正常的生理状态或是正常的生理外在表现而命名的,如逍遥散通过疏肝解郁,健脾养血,使其达到逍遥快活,无拘无束的状态;交泰丸用肉桂,黄连使其机体心肾相交,如同天地交泰,温胆汤就是用寒凉的药物治疗痰热,凉药对体内热邪作用后达到胆腑所需要的温暖的状态,综上所述,温

胆汤“温”字之意,实为“温暖”之意。


相关内容

  • 论文:十味温胆汤临床应用概况
  • [关键词]  十味温胆汤:临床应用:综述 十味温胆汤出自明?王肯堂之<证治准绳>,系温胆汤减竹茹,加益气养血.补心安神的人参.熟地黄.五味子.酸枣仁.远志而成.临床上十味温胆汤应用颇广,特述如下. 1  顽固性失眠 顽固性失眠病机多为脏腑机能紊乱,气血阴阳失衡,常见病因有心脾两虚.胆胃不 ...

  • 柴芩温胆汤治颈痛案
  • 2016-03-25 黎崇裕整理 [刘志龙教授专栏]柴芩温胆汤治颈痛案 珠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莲花路中医科   黎崇裕 广东省珠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刘志龙教授临床治病喜用经方,偶用时方,效果显著,现举验案一则如下. 赖某,女,63岁,2015年11月03日就诊. 颈部疼痛半年余,外院检查显示颈椎退行性病 ...

  • 黄连温胆汤加味治疗心悸的探讨
  • [关键词]心悸黄连温胆汤中医治疗 [中图分类号]R2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0)08-0b-02 心悸是指患者自觉心中悸动.心慌不安甚至不能自主,或脉见参伍不调的一种证候.<脉经>所载脉来"乍大乍小,乍疏乍数"."如麻豆 ...

  • 黄连温胆汤加味治疗慢性胃炎65例_李砚民
  • DOI:10.16367/j.issn.1003-5028.2010.06.0252010年 6月河 南 中 医June 2010 第30卷第6期HENAN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Vol.30 No.6 黄连温胆汤加味治疗慢性胃炎65例 李砚民 (开封市中医院,河南开封 ...

  • 陈道隆的 加味温胆汤
  • 组成:制半夏4.5-9g  白茯苓9-1.5g  粉甘草1.5-3g  小枳实2.4-4.5g  橘皮3-6g  炒竹茹6-9g  生姜1-2g.水煎服. 功效:化痰和胃,宁心安神. 临床应用:主治心胆虚怯,触事易惊,或幼梦纷纭,惊惶怯慑,或气郁生涎,涎与气抟,或短气乏力,自汗涔泄,或脾虚生痰,肺气 ...

  • 蒿芩清胆汤
  • 蒿芩清胆汤治疗内科杂病临证体会 作者:宋云娟 [关键词]  蒿芩清胆汤 脑鸣 味觉异常 心脏神经官能症 夜半惊恐 蒿芩清胆汤源于清代名医俞根初<重订通俗伤寒论>,由青蒿4.5-6 g.竹茹9 g.半夏4.5 g.(赤)茯苓9 g.黄芩4.5-9 g.枳壳4.5 g.陈皮4.5 g.碧玉散 ...

  • 邓铁涛不寐医案
  • 邓铁涛医案 1. 痰阻型病案: 患者,男,40岁,教师,1999年4月2日初诊. 患者受精神刺激后失眠10余年,长期服用中西药治疗,效果不佳.诊见:失眠,不能入睡,伴头晕,胸闷,记忆力差,四肢乏力,纳食一般,舌淡红.苔黄稍浊,脉弦滑.各项理化检查无异常发现,血压正常,既往有"精神分裂症&q ...

  • 加味黄连温胆汤治疗代谢综合征疗效观察
  • 927 陕西中医 1 02 年第13 卷2第8 期 加 味黄连 胆温汤 治 疗代谢 综 合征 疗效观 察 宋 叶桂王利 民 河南 濮 省阳 中市医( 院 4南07) 5 河03 摘 要 的目: 察 清 热 湿燥 气 . 化痰类 中 药 治疗 痰 壅盛热 代型谢 综 合 征 临床的疗 效 法 .:用 ...

  • 中医内科方剂歌诀2
  • 第一节感冒1风寒束表证-- 荆防败毒散就是人参败毒散去人参加荆芥防风 荆防败毒羌独柴,枳桔前苓芎草协, 薄荷少许姜三片,益气解表散湿邪. 荆防达表汤荆防达表苏芷苓,姜葱神曲橘杏仁, 辛温疏表宣肺卫,风寒感冒服康宁. 2风热犯表证-- 银翘散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蒡豉薄荷: 甘桔芦根凉解法,清疏风热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