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为何不愿在阳货手下从政?_历史人物

孔子为何不愿在阳货手下从政?

2010年01月20日书摘

孔子第二次找工作,是在鲁国。这段经历,是孔子仕途的巅峰。

51-54岁,他在鲁国当过四年官:51岁,当中都宰(《礼记·檀弓上》提到此事)。中都是鲁邑,在今山东汶上县的西南。这个官不太大,只是县邑的长官,和他父亲一样;但52-54岁,他先当司空,又升任大司寇,却是比较大的官。司空是管工程。司寇是管司法。当时的鲁卿,季桓子是大司徒,叔孙武叔是大司马,孟懿子是大司空。他当的司空,是少司空,为孟懿子的副手,地位仅次于三桓。

孔子出山的背景是什么?我想跟大家讲一下,多说几句。

孔子出来当官,是50岁以后。50岁以前,没人请他出来当官,鲁昭公不请,季平子不请,阳货也不请,他很着急。

谁第一个请孔子出来当官?请注意,是阳货。《论语》提到这件事:

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馈)孔子豚。孔子时(待)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塗(途)。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可。”“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智)乎?”曰:“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孔子曰:“诺,吾将仕矣。”(《阳货》17.1)

阳货(《左传》作阳虎)是三桓中季氏的大管家。三桓,作为鲁卿,都住在曲阜,并在曲阜外置采邑。季氏的采邑是费(在今山东费县西北),叔氏的采邑是郈(在今山东东平县东南),孟氏的采邑是成(在今山东宁阳县东北)。这三大采邑,皆高筑墙,藏甲兵,由三桓各自的家臣把守:公山弗扰(《左传》作公山不狃)为费宰,公若藐为郈宰,公敛阳(字处父)为成宰。是谓三都。

这段话很有名,据考是在孔子47岁上,即前505年。鲁国,从鲁宣公起,公室卑,政在三桓。季氏势力最大,其次是叔氏,其次是孟氏。鲁国的大权先后由季文子、季武子、季悼子、季平子把持。鲁昭公,就是被三桓赶走,客死他乡。这就是孔子说的“礼乐征伐自大夫出”。这一年,是鲁定公即位的第五个年头,六月丙申,季平子卒,季桓子执政;九月乙亥,出了件大事,阳货把季桓子抓起来,与之盟于稷门内,迫其答应自己的条件,才把他放掉,大权落入阳货手中(《左传》定公五年)。这就是孔子说的“陪臣执国命”。阳货请孔子出来当官,是以此为背景。事情很可能在九月乙亥之后。

这里,为什么不是别人,而是阳货请孔子出来做官,原因有二:

第一,他知道,孔子想出来做官,已经盼了很久,就等这一天。47岁不当,剩下的机会就不多了。当时的仕途,位居公卿的显贵,一般是世袭贵族,只有邑宰和家臣,才是孔子这类人的出路。孔子出仕,一开始就是任这类官职。他的学生,后来纷纷出仕,也主要是担任这类官职。当时,阳货掌权,是难得的机会。阳货请他出来,是想拉他加入陪臣的队伍。

第二,当时,鲁国的政治势力有三股,公室、三桓和三桓的陪臣。鲁君之患在三桓,三桓之患在陪臣,一个比一个更无礼。孔子从政,尊君为本。孔子要替鲁君出气,当务之急是打击三桓,很明确。但当时,现实的政治力量,谁能制约三桓,只有阳货。阳货的背后还有齐国的势力。阳货认为,这对孔子有吸引力。

孔子很犹豫。他的内心是跃跃欲试,但打击三桓,是件投鼠忌器的事,阳货背主,不合君臣名分,支持他,也坏自己的名声。最后,他还是放弃了。

当时,阳货来访,他故意不见;回访,是趁阳货不在;最后在路上撞见,也是满口答应而实际不动窝。他的顾虑是,支持阳货,成功把握不大,还特丢人(支持阳货叛主,有点不像话)。公开拒绝,又太危险。他想再观望一下。

摘自:李零《去圣乃得真孔子》

孔子为何不愿在阳货手下从政?

2010年01月20日书摘

孔子第二次找工作,是在鲁国。这段经历,是孔子仕途的巅峰。

51-54岁,他在鲁国当过四年官:51岁,当中都宰(《礼记·檀弓上》提到此事)。中都是鲁邑,在今山东汶上县的西南。这个官不太大,只是县邑的长官,和他父亲一样;但52-54岁,他先当司空,又升任大司寇,却是比较大的官。司空是管工程。司寇是管司法。当时的鲁卿,季桓子是大司徒,叔孙武叔是大司马,孟懿子是大司空。他当的司空,是少司空,为孟懿子的副手,地位仅次于三桓。

孔子出山的背景是什么?我想跟大家讲一下,多说几句。

孔子出来当官,是50岁以后。50岁以前,没人请他出来当官,鲁昭公不请,季平子不请,阳货也不请,他很着急。

谁第一个请孔子出来当官?请注意,是阳货。《论语》提到这件事:

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馈)孔子豚。孔子时(待)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塗(途)。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可。”“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智)乎?”曰:“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孔子曰:“诺,吾将仕矣。”(《阳货》17.1)

阳货(《左传》作阳虎)是三桓中季氏的大管家。三桓,作为鲁卿,都住在曲阜,并在曲阜外置采邑。季氏的采邑是费(在今山东费县西北),叔氏的采邑是郈(在今山东东平县东南),孟氏的采邑是成(在今山东宁阳县东北)。这三大采邑,皆高筑墙,藏甲兵,由三桓各自的家臣把守:公山弗扰(《左传》作公山不狃)为费宰,公若藐为郈宰,公敛阳(字处父)为成宰。是谓三都。

这段话很有名,据考是在孔子47岁上,即前505年。鲁国,从鲁宣公起,公室卑,政在三桓。季氏势力最大,其次是叔氏,其次是孟氏。鲁国的大权先后由季文子、季武子、季悼子、季平子把持。鲁昭公,就是被三桓赶走,客死他乡。这就是孔子说的“礼乐征伐自大夫出”。这一年,是鲁定公即位的第五个年头,六月丙申,季平子卒,季桓子执政;九月乙亥,出了件大事,阳货把季桓子抓起来,与之盟于稷门内,迫其答应自己的条件,才把他放掉,大权落入阳货手中(《左传》定公五年)。这就是孔子说的“陪臣执国命”。阳货请孔子出来当官,是以此为背景。事情很可能在九月乙亥之后。

这里,为什么不是别人,而是阳货请孔子出来做官,原因有二:

第一,他知道,孔子想出来做官,已经盼了很久,就等这一天。47岁不当,剩下的机会就不多了。当时的仕途,位居公卿的显贵,一般是世袭贵族,只有邑宰和家臣,才是孔子这类人的出路。孔子出仕,一开始就是任这类官职。他的学生,后来纷纷出仕,也主要是担任这类官职。当时,阳货掌权,是难得的机会。阳货请他出来,是想拉他加入陪臣的队伍。

第二,当时,鲁国的政治势力有三股,公室、三桓和三桓的陪臣。鲁君之患在三桓,三桓之患在陪臣,一个比一个更无礼。孔子从政,尊君为本。孔子要替鲁君出气,当务之急是打击三桓,很明确。但当时,现实的政治力量,谁能制约三桓,只有阳货。阳货的背后还有齐国的势力。阳货认为,这对孔子有吸引力。

孔子很犹豫。他的内心是跃跃欲试,但打击三桓,是件投鼠忌器的事,阳货背主,不合君臣名分,支持他,也坏自己的名声。最后,他还是放弃了。

当时,阳货来访,他故意不见;回访,是趁阳货不在;最后在路上撞见,也是满口答应而实际不动窝。他的顾虑是,支持阳货,成功把握不大,还特丢人(支持阳货叛主,有点不像话)。公开拒绝,又太危险。他想再观望一下。

摘自:李零《去圣乃得真孔子》


相关内容

  • 为何孔子的这些言论,被误读了几千年?
  • 圣人之言,流传甚广,故误读尤多. 孔子说:"必也正名乎",言不顺则事不成,有必要清一清浊流,为中国文化正名. 1.言必信,行必果 现常被后人当作美德来肯定.赞扬,可最早的意思却不怎么样. 孔子的学生子贡曾问"什么样的人才算是一流人才",孔子认为-- 第一等人才 ...

  • 孔子为何骂宰予是
  • 孔子为何骂宰予是"朽木""粪墙"? 孔子曾经骂弟子宰予是"朽木""粪墙",人们大都记得这句著名的骂语,却很少知道他老先生是骂空谈的. 此语出自<论语,公冶长第五>:"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 ...

  • 阳货欲见孔子
  • 阳货欲见孔子 目录 原文 注释 译文 评析 出处 作者 编辑本段 原文 阳货欲见孔子 阳货①欲见②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③.孔子时其亡④也,而往拜之,遇诸涂⑤.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曰:"怀其宝⑥而迷其邦⑦,可谓仁乎?"曰:"不可." ...

  • 2014年[孔子世家]读后感
  • <孔子世家>是司马迁留给我们最早的,也是最权威的孔子资料,我们所能了解的孔子,当然只能相信所谓的<史记>了.公元前134年,汉武帝下诏征求治国方略.儒生董仲舒在著名的<举贤良对策>中系统地提出了"天人感应"."大一统"学说和 ...

  • 先秦的食客
  • 一.主仆关系维系的"忠诚"食客 食客也称门客.家臣,战国至汉初又称舍人,为王公贵族的侍从宾客.亲近左右的通称.在先秦,士人阶层分为四等,第一等为学士,第二等为策士,第三等为方士或术士,食客在士人阶层中处在最底一等.由于士人本身就是最低等级的贵族,所以食客也就是最接近庶人的社会阶层 ...

  • 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
  • 历史人物的复习教学设计与实施 --以<孔子>一课为例 嘉兴教育学院 戴加平 2011年3月 一.教学设计依据 1.高考考纲: (1)孔子 (2)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2.浙江省普通高中<历史教学指导意见> 教学建议 可总结概括本单元中两位东西方代表性先哲(指孔子与亚里士 ...

  • 诸夏之有君也,不如诸夏之亡也
  •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论语八佾>) 夷狄--古代中原地区对周边如东夷.西戎.南蛮.北狄等,受文明熏陶少不开化地区的通称. 诸夏--古中原地区华夏族的自称. 这句话亦有两种解释. 一种解释认为,夷狄是边远地区,虽无礼乐教化,犹有其君,不同于诸夏这样目 ...

  • 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确实是非常师生
  • 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确实是非常师生 文 汪亚民 我认真读了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石毓智先生所著的<非常师生--- 孔子和他的弟子们>一书,感受到了作者切入点的独特和新奇.作者利用<论语>.<史记>.<孟子>等历史和文化典籍的记述考证了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老师孔子和 ...

  • 为何刘邦能夺取天下
  • 刘邦夺取天下之迷 刘邦以一介布衣提三尺宝剑崛起于乱世,诛暴秦,抗强敌,定天下,创立了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的统一王朝.刘邦的成功,除了他敢于斗争.善于学习.能够在战斗中成长外,还因为他有具高超的领导艺术,能够把一大批杰出人才团结在自己周围.刘邦能够最大限度的利用人才的长处:会带兵的韩信,他敢放手给兵: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