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作者选择

古 诗 作 者 测 试

1《己亥杂诗》A 宋. 王安石 B 清. 龚自珍 25《长歌行》A 汉. 乐府诗 B 唐. 孟浩然 2《泊船瓜洲》A 宋. 王安石 B 唐. 刘禹锡 26《七步诗》A 三国魏. 曹植 B 唐 李白 3《游园不值》A 唐. 范成大 B 宋. 叶绍翁 27《敕勒歌》A 唐. 王翰 B 北朝民歌 4《滁州西涧》A 唐. 韦应物 B 唐. 李商隐 28《凉州词》A 唐. 王之涣 B 唐. 高适 5《商山早行》A 宋. 苏轼 B 唐. 温庭筠 29《竹里馆》A 宋. 陆游 B 唐. 王维 6《枫桥夜泊》A 唐. 张继 B 清. 郑燮 7《题临安邸》A 宋. 林升 B 唐. 李白 8《夏日绝句》A 唐. 李商隐 B 宋. 李清照 9《题西林壁》A 宋. 苏轼 B 唐. 杜甫 10《绝句二首》A 唐. 杜甫 B 唐. 白居易 11《春夜喜雨》A 宋. 朱熹 B 唐. 杜甫 12《绝句四首》A 唐. 杜甫 B 唐. 杜牧 13《望天门山》A 宋. 陆游 B 唐. 李白 14《古朗月行》A 唐. 王维 B 唐. 李白 15《宿建德江》A 唐. 孟浩然 B 明 王磐 16《登鹳雀楼》A 宋. 苏轼 B 唐. 王之涣 17《回乡偶书》A 唐贺知章 B 唐. 骆宾王 18《浪淘沙九首》A 唐. 刘禹锡 B 宋. 杜牧 19《竹枝词二首》A 唐. 卢纶 B 唐. 刘禹锡 20《寻隐者不遇》A 唐. 孟郊 B 唐. 贾岛 21《早发白帝城》A 唐. 李白 B 唐. 王维 22《独坐敬亭山》A 唐. 王翰 B 唐. 李白 23《望庐山瀑布》A 唐. 王翰 B 唐. 李白 24《别董大二首》A 唐. 高适 B 唐. 卢纶

30《静夜思》A 唐王翰 B 唐. 李白 31《赠汪伦》A 唐. 王昌龄 B 唐. 李白 32《秋浦歌》A 唐. 李白 B 唐. 杜甫 33《赠花卿》A 唐. 杜甫 B 唐. 杜牧 34《渔歌子》A 唐. 张志和 B 唐. 孟郊 35《塞下曲》A 唐. 韩翃 B 唐. 卢纶 36《游子吟》A 唐. 贾岛 B 唐. 孟郊 37《乌衣巷》A 宋. 苏轼 B 唐. 刘禹锡 38《望洞庭》A 唐. 刘禹锡 B 宋. 李绅 39《忆江南》A 唐. 贾岛 B 唐. 白居易 40《江南春》A 唐. 杜牧 B 唐. 杜甫 41《乐游原》A 宋. 王安石 B 唐. 李商隐 42《石灰吟》A 明. 于谦 B 明. 王磐 43《竹石》 A 清. 郑燮 B 元. 王冕 44《墨梅》 A 元. 王冕 B 宋. 林升 45《春日》 A 唐. 刘长卿 B 宋. 朱熹 46《小池》 A 宋. 杨万里 B 宋. 范成大 47《示儿》A 宋. 陆游 B 宋. 李清照 48《梅花》A 宋. 王安石 B 唐. 白居易

49《咏鹅》A 唐. 王维 B 唐. 骆宾王 73《元日》A 宋. 王安石 B 唐. 温庭筠 50《咏柳》A 唐. 王之涣 B 唐. 贺知章 74《秋夕》A 唐. 杜甫 B 唐. 杜牧 51《春晓 》A 唐. 孟浩然 B 唐. 李白 75《清明》A 唐. 杜牧 B 唐. 李绅 52《出塞》A 唐. 王维 B 唐. 王昌龄 76《山行》A 唐. 张继 B 唐. 杜牧 53《鹿柴》A 宋. 苏轼 B 唐. 王维 77《悯农》A 唐. 李绅 B 宋. 陆游 54《江雪》A 唐. 柳宗元 B 唐. 刘长卿 78《寒食》A 唐. 刘禹锡 B 唐. 韩翃 55《从军行七首》A 唐. 王之涣 B 唐. 王昌龄 79《凉州词》A 唐. 王翰 56惠崇《春江晓景》A 宋. 苏轼 B 宋. 陆游 57《芙蓉楼送辛渐》A 唐. 王昌龄 B 唐. 李商隐 58《送元二使安西》A 宋. 范成大 B 唐. 王维 59《江南逢李龟年》A 唐. 杜甫 B. 唐. 白居易 60《朝天子. 咏喇叭》A 明. 王磐 B 清. 龚自珍 61《赋得古原草送别》A 唐. 孟郊 B 唐. 白居易 62《饮湖上初晴后雨》A 宋. 苏轼 B 唐. 李白 63《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A 唐. 李白 B 唐. 王维 64《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A 唐. 王昌龄 B 唐. 李白 65《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A 唐. 杜甫 B 唐. 柳宗元 66《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A 唐. 刘长卿 B 唐. 白居易 67《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 A 唐. 杜甫 B 宋. 杨万里 68《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A 宋. 陆游 B 宋. 杨万里 69《夏日田园杂兴十二绝》 A 宋. 辛弃疾 B 宋. 范成大 70《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 A 宋. 辛弃疾 B 宋. 王安石 71《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A 唐. 刘禹锡 B 宋. 陆游 72《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首》 A 宋. 苏轼 B 宋. 李商隐

B 宋. 朱熹

答案

1.B 21.A 41.B 61.B 2.A 22.B 42.A 62.A 3.B 23.B 43.A 63.B 4.A 24.A 44.A 64.B 5.B 6.A 7.A 8.B 9.A 10.A 11.B 12.A 13.B 14.B 15.A 16.B 17.A 18.A 19.B 20.B

25.A 26.A 27.B 28.A 29.B 30.B 31.B 32.A 33.A 34.A 35.B 36.B 37.B 38.A 39.B 40.A 45.B 46.A 47.A 48.A 49.B 50.B 51.A 52.B 53.B 54.A 55.B 56.A 57.A 58.B 59.A 60.A

65.A 66.A 67.A 68.B 69.B 70.A 71.B 72.A 73.A 74.B 75.A 76.B 77.A 78.B 79.A

古 诗 作 者 测 试

1《己亥杂诗》A 宋. 王安石 B 清. 龚自珍 25《长歌行》A 汉. 乐府诗 B 唐. 孟浩然 2《泊船瓜洲》A 宋. 王安石 B 唐. 刘禹锡 26《七步诗》A 三国魏. 曹植 B 唐 李白 3《游园不值》A 唐. 范成大 B 宋. 叶绍翁 27《敕勒歌》A 唐. 王翰 B 北朝民歌 4《滁州西涧》A 唐. 韦应物 B 唐. 李商隐 28《凉州词》A 唐. 王之涣 B 唐. 高适 5《商山早行》A 宋. 苏轼 B 唐. 温庭筠 29《竹里馆》A 宋. 陆游 B 唐. 王维 6《枫桥夜泊》A 唐. 张继 B 清. 郑燮 7《题临安邸》A 宋. 林升 B 唐. 李白 8《夏日绝句》A 唐. 李商隐 B 宋. 李清照 9《题西林壁》A 宋. 苏轼 B 唐. 杜甫 10《绝句二首》A 唐. 杜甫 B 唐. 白居易 11《春夜喜雨》A 宋. 朱熹 B 唐. 杜甫 12《绝句四首》A 唐. 杜甫 B 唐. 杜牧 13《望天门山》A 宋. 陆游 B 唐. 李白 14《古朗月行》A 唐. 王维 B 唐. 李白 15《宿建德江》A 唐. 孟浩然 B 明 王磐 16《登鹳雀楼》A 宋. 苏轼 B 唐. 王之涣 17《回乡偶书》A 唐贺知章 B 唐. 骆宾王 18《浪淘沙九首》A 唐. 刘禹锡 B 宋. 杜牧 19《竹枝词二首》A 唐. 卢纶 B 唐. 刘禹锡 20《寻隐者不遇》A 唐. 孟郊 B 唐. 贾岛 21《早发白帝城》A 唐. 李白 B 唐. 王维 22《独坐敬亭山》A 唐. 王翰 B 唐. 李白 23《望庐山瀑布》A 唐. 王翰 B 唐. 李白 24《别董大二首》A 唐. 高适 B 唐. 卢纶

30《静夜思》A 唐王翰 B 唐. 李白 31《赠汪伦》A 唐. 王昌龄 B 唐. 李白 32《秋浦歌》A 唐. 李白 B 唐. 杜甫 33《赠花卿》A 唐. 杜甫 B 唐. 杜牧 34《渔歌子》A 唐. 张志和 B 唐. 孟郊 35《塞下曲》A 唐. 韩翃 B 唐. 卢纶 36《游子吟》A 唐. 贾岛 B 唐. 孟郊 37《乌衣巷》A 宋. 苏轼 B 唐. 刘禹锡 38《望洞庭》A 唐. 刘禹锡 B 宋. 李绅 39《忆江南》A 唐. 贾岛 B 唐. 白居易 40《江南春》A 唐. 杜牧 B 唐. 杜甫 41《乐游原》A 宋. 王安石 B 唐. 李商隐 42《石灰吟》A 明. 于谦 B 明. 王磐 43《竹石》 A 清. 郑燮 B 元. 王冕 44《墨梅》 A 元. 王冕 B 宋. 林升 45《春日》 A 唐. 刘长卿 B 宋. 朱熹 46《小池》 A 宋. 杨万里 B 宋. 范成大 47《示儿》A 宋. 陆游 B 宋. 李清照 48《梅花》A 宋. 王安石 B 唐. 白居易

49《咏鹅》A 唐. 王维 B 唐. 骆宾王 73《元日》A 宋. 王安石 B 唐. 温庭筠 50《咏柳》A 唐. 王之涣 B 唐. 贺知章 74《秋夕》A 唐. 杜甫 B 唐. 杜牧 51《春晓 》A 唐. 孟浩然 B 唐. 李白 75《清明》A 唐. 杜牧 B 唐. 李绅 52《出塞》A 唐. 王维 B 唐. 王昌龄 76《山行》A 唐. 张继 B 唐. 杜牧 53《鹿柴》A 宋. 苏轼 B 唐. 王维 77《悯农》A 唐. 李绅 B 宋. 陆游 54《江雪》A 唐. 柳宗元 B 唐. 刘长卿 78《寒食》A 唐. 刘禹锡 B 唐. 韩翃 55《从军行七首》A 唐. 王之涣 B 唐. 王昌龄 79《凉州词》A 唐. 王翰 56惠崇《春江晓景》A 宋. 苏轼 B 宋. 陆游 57《芙蓉楼送辛渐》A 唐. 王昌龄 B 唐. 李商隐 58《送元二使安西》A 宋. 范成大 B 唐. 王维 59《江南逢李龟年》A 唐. 杜甫 B. 唐. 白居易 60《朝天子. 咏喇叭》A 明. 王磐 B 清. 龚自珍 61《赋得古原草送别》A 唐. 孟郊 B 唐. 白居易 62《饮湖上初晴后雨》A 宋. 苏轼 B 唐. 李白 63《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A 唐. 李白 B 唐. 王维 64《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A 唐. 王昌龄 B 唐. 李白 65《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A 唐. 杜甫 B 唐. 柳宗元 66《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A 唐. 刘长卿 B 唐. 白居易 67《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 A 唐. 杜甫 B 宋. 杨万里 68《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A 宋. 陆游 B 宋. 杨万里 69《夏日田园杂兴十二绝》 A 宋. 辛弃疾 B 宋. 范成大 70《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 A 宋. 辛弃疾 B 宋. 王安石 71《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A 唐. 刘禹锡 B 宋. 陆游 72《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首》 A 宋. 苏轼 B 宋. 李商隐

B 宋. 朱熹

答案

1.B 21.A 41.B 61.B 2.A 22.B 42.A 62.A 3.B 23.B 43.A 63.B 4.A 24.A 44.A 64.B 5.B 6.A 7.A 8.B 9.A 10.A 11.B 12.A 13.B 14.B 15.A 16.B 17.A 18.A 19.B 20.B

25.A 26.A 27.B 28.A 29.B 30.B 31.B 32.A 33.A 34.A 35.B 36.B 37.B 38.A 39.B 40.A 45.B 46.A 47.A 48.A 49.B 50.B 51.A 52.B 53.B 54.A 55.B 56.A 57.A 58.B 59.A 60.A

65.A 66.A 67.A 68.B 69.B 70.A 71.B 72.A 73.A 74.B 75.A 76.B 77.A 78.B 79.A


相关内容

  • 学古诗,写作文
  •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8-0082-01 小学课本里选了很多古诗词,老师在教学生学习古诗词时可以把写作也结合起来,学以致用,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例如学习<春晓>(作者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

  • 小学语文古诗词鉴赏
  • 小学语文古诗词鉴赏 一.理解诗词大意 1.了解作者及其背景.古诗词是"诗人生活在情绪的流波中的影子".在指导学生学习古诗词时,要注意让学生联系作者的时代背景,把握作者作诗时的特殊心情,还要了解诗词的语言.相应的表现手法以及与之有关的典故.成语等.课前可让学生搜集这方面的信息.课上 ...

  • 让古诗文为你的作文添彩
  • 让古诗文为你的作文添彩 从小学到初中,我们花了很时间背诵积累了大量的古诗文.许多同不背诵古诗文的一个目的是为了能够对付考试中的几个默写填空题,这不免让人感到是一种极大的资源浪费.古诗文中还有我们取之不尽的写作材料,我们要从写作这一角度去认识古诗文的作用,让古诗文中的名言佳句走进我们的作文,为我们的作 ...

  • 赏读经典古诗 弘扬民族精神
  • 赏读经典古诗 弘扬民族精神 --初中古诗词教学的策略研究 诸暨市赵家镇中何玉铉 [内容摘要]:深入挖掘初中古诗文蕴涵的民族精神:结合初中生特点,通过激发兴趣.欣赏品读.实践演练.解读形象.家校合力等策略,大力弘扬. [关键词]:古诗词 赏读策略 民族精神 初中古诗词中荟萃了不少仁人志士的事迹,在他们 ...

  • 六年级下期国学教案国学教案16篇
  • 六年级下期国学教案 [活动目标] 1.积累理解"三人行,必有我师"句子的意思.理解诗歌<过华清宫绝句>的字面意思,体会字里行间蕴涵的情味. 2.能准确流畅地朗读并熟练背诵课文 3.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三人行,必有我师"丰富多彩的内蕴,端正学 ...

  • 论中国古诗的女性隐喻与翻译策略_以_关雎_英译为例
  • 作家杂志WriterMagazine2010No.12思考与言说 论中国古诗的女性隐喻与翻译策略 ---以<关雎>英译为例 王方路 摘要中国文学史中有一个传统,用美人与爱情故事隐喻诗人的内心活动与政治抱负和理想世界.这与古代 社会(包括中国封建社会)无处不在的等级观念有很大关系.女人从属 ...

  •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
  •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 语言的最深层的功用有时并不是直接能够感知到的.虽然文言诗文不再是现代社会主要的交流工具,在生活交往中似乎已没有必不可少的用途,但它承载着从汉文字诞生之日起至近代开始前的中国历史,中国历代许多伟大思想家.科学家.文学艺术家都使用这种语言,并且给我们留下了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今天我们 ...

  • 黄鹤楼古诗教学设计
  • 篇一:黄鹤楼诗词教案 课题:渡荆门送别授课时间月日 课题:黄鹤楼授课时间 月日 篇二: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 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设计 桂平市大洋镇大莫小学教师:黄惠英 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词,并理解其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 ...

  • 如何指导初中生赏析古诗词5
  • 如何指导初中生赏析古诗词 姜建平 前言:目前,很多的初中学生学习古诗词,课堂上主要是听老师讲解,课后下功夫背诵,大都是以记忆为主,学一首(篇)掌握一首(篇),没能举一反三去赏析古诗词.在考试时,很多学生赏析古诗词,不知道该如何着手,更不用说深刻领会诗词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了.<语文课程标 ...

  • 古诗教学心得体会
  • 古诗是我国灿烂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们大都具有如下特点:语言优美精炼、想象丰富新奇、韵律朗朗上口、情感动人心魄、哲理深刻入微,它们或豪迈昂扬,或细腻清丽,或发人深思,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一辈子都难以忘掉。古诗在开发培养孩子们审美意识方面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那么,如何让孩子们领略古诗的美,让孩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