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囚歌》说课稿
酒泉市东关街第一小学 王娟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囚歌》。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和说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囚歌》是北师大版教材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中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选编的课文都是以“尊严”为主题。《囚歌》是一首作者叶挺在狱中写成的诗,表现了无产阶级革命战士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坚贞不屈,大义凛然的革命气节,和誓死为共产主义事业献身的革命精神。
二、说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诗歌内容,体会叶挺将军坚贞不屈的崇高革命气节。
3.通过学习,让学生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知道什么是一个革命者的尊严。
4.培养情感朗诵诗歌的能力。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分析诗人在“爬出来”和“在烈火中得到永生”两者中的选择,体会诗歌中两个“自由”的不同含义。
教学难点:了解诗的写作背景,读懂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在万般折磨情况下表现出的凛然、大无畏气概。
四、说学生情况:
由于这首诗歌的创作年代距离学生较远,与学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为学生的理解增加了难度。为了引导学生读懂诗歌,真切感受诗歌的意蕴,领会叶挺将军的精神境界,我课前布置学生收集了叶挺将军的生平资料,并观看了电视连续剧《叶挺将军》的某些片段。在收集资料、观看影视资料的过程中逐渐了解了
叶挺及当时的社会背景,为本课学习作了一些必要的铺垫。
五、说教法、学法: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教育不是一种告知和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个学生主动性建设的过程 。”因此,我主要采用了以下教法:在教学时,我以“读”为主轴,以“文”为载体,以图片、声像等多媒体资源为手段,利用情景教学法、谈话引导法、读悟结合法、多媒体解惑法,让学生自己去理解、去体验、去感悟。
为了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我运用了以下学法:收集资料法、合作探究学习法、自由联想法、情感朗读法、品词赏句法、情感体验法、自主选择作业法。
六、说教学过程:
本课教学,我预设了六个环节。
(一)课题导入,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
同学们,你们看屏幕,这是个什么字?(课件出示“囚”字的演变)谁能说一说“囚”是什么意思?(把人关在监狱里,让人失去自由)有这样一个被囚禁而失去自由的人在牢狱的墙壁上写下了一首《囚歌》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用生命和鲜血写成的《囚歌》。(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关于作者叶挺,你了解多少?(学生交流后课件出示叶挺的人物简介和创作背景)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中,我由“囚”字的演变导入新课,既让学生感受了汉字的形象性、意会性,又学习了生字“囚”,并引出了被囚禁的人——叶挺的介绍,通过先让学生根据课前搜集的材料进行交流,然后教师出示幻灯片作补充说明。)
(二)初读诗歌,读通读顺。
1.自由读课文,读准生字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接读课文,其他同学仔细听,他是否读准了字音,特别是生字的字音。
3.教师范读课文。
4.现在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争取读准每个字音,读通每句话。
(设计意图:在这一过程中,我采用了教师范读、自读、指名读、一起读等方式让学生读准读通诗歌,为深入学习诗歌打下了基础。)
(三)品读诗歌,读出思考。
1、刚才我们说到“囚”字的意思,就是把人关起来,让人失去自由。现在请你快速浏览课文,看看课文一共几次提到“自由”?分别出现在哪几节诗歌里?把它圈出来。
2、第一个自由(第一节)
(1)谁能来读一读这一节诗歌?请其他同学思考这节中的“自由”是什么样的自由?(所谓的自由)
(2)这种所谓的自由要怎样才能得到?(要从狗洞子里爬出。)
(3)从文中哪句话知道的?(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
(4)怎么牢房中会有“狗”呢?这“狗”指什么人?(“狗” 指革命队伍中的叛徒)。
用狗来比喻叛徒,表现出作者对叛徒怎样的感情?(极度厌恶和痛恨) 那与之相对应的“人”又指什么人?(革命者、真正的人)
作者对他们又是怎样的一种感情呢?(敬佩、崇敬)
(7)一个“紧锁”,一个“敞开”敌人的目的是什么?(诱惑革命战士投降) 引导学生分男女生比较读这两句。
(8)这个时候“一个声音高叫着:‘——爬出来吧,给你自由!’(师引读 ) “一个声音”是谁的声音?(国民党反动派)
“高叫”又是什么意思?从这个词你能想象出敌人是怎样的一副嘴脸? 他们阴险恶心地叫什么?(爬出来吧,给你自由!)
(11)这“爬”是真的爬吗?而是什么意思?假如你就是诱惑革命者的敌人,你会怎么说这句话?自己试一试。
(12)请生读、生评、再读、齐读。
(13)连起来再读一读第一节诗歌。
过渡:面对敌人的诱惑,叶挺是怎样回答的?(师引读:“我渴望自由„„)
第二个自由:
(1)在文中第二小节又一次出现了“自由”,你能像学习第一小节一样提出几个问题吗?
(2)学生交流问题,教师引导并确定问题。(这一次的自由是什么意思?叶挺的态度怎样?感受到了作者的什么思想感情?)
过渡:所以说,叶挺最终的选择是什么?(宁死不屈)
那他就失去了自由,但他却得到了什么?(永生)板书:得到永生
用文中的诗句是(我应该在热血和烈火中得到永生!)
这句话在文中哪里?(第三节)
第三节
1.自由读第三小节,提出问题。
2.小组讨论刚才提出的问题。
3.全班交流讨论的问题及结果。(注意引导学生明白“永生”、“地下的烈火”、“活棺材”的意思?
(设计意图:在这一过程中,我引导学生分段品读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思考和品读中逐步体会两个“自由”的不同含义。引导学生在读中想象、在读中体会、在读中走近诗人的心灵。)
(四)诵读诗歌,读出情感。
1.就是为了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为了革命胜利的那一天,叶挺不怕牺牲,英勇无畏地与敌人进行斗争。此时此刻,你想对叶挺将军说什么?(小练笔“叶挺将军,我想对您说......”)
2.那么,你认为革命者的尊严是什么?
3.同学们,让我们怀着对叶挺的无限崇敬之情一起来读一读诗歌吧。
(设计意图:在这一过程中,我让学生化身诗人,大声朗读、背诵,说说革命者的尊严是什么,并以小练笔“叶挺将军,我想对您说......”表达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读、思、写,让学生的情感体验达到高潮。)
(五)拓展延伸,推荐阅读。
1.同学们,为了千千万万人的自由,我国有无数的像叶挺将军这样的战士,他们忍受囚禁、甘洒热血。用血肉、生命为代价换取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老师搜集了陈然同志写的一首《我的自白书》,请你放声朗诵出来。
2.同学们课余时间可以读读《红岩》和《革命烈士诗抄》等红色经典书籍,进一步感受革命烈士的大无畏精神。
(设计意图:这一过程中,我先引导学生朗诵陈然的《我的自白书》,然后引出当时的渣滓洞监狱里像叶挺这样的革命者还有很多,鼓励学生课外阅读《红岩》和《革命烈士诗抄》,让他们的阅读由课内走向课外。)
(六)布置作业,自主选择。
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自主选择其中一到两项作业完成。
1.有感情地把《囚歌》背诵给父母听。
2.收集有关革命烈士的故事与同学分享。
3.观看一部革命影片并写下观后感。
板书设计:
失去 —— 自由
囚歌
得到 —— 永生
《囚歌》说课稿
酒泉市东关街第一小学 王娟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囚歌》。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和说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囚歌》是北师大版教材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中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选编的课文都是以“尊严”为主题。《囚歌》是一首作者叶挺在狱中写成的诗,表现了无产阶级革命战士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坚贞不屈,大义凛然的革命气节,和誓死为共产主义事业献身的革命精神。
二、说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诗歌内容,体会叶挺将军坚贞不屈的崇高革命气节。
3.通过学习,让学生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知道什么是一个革命者的尊严。
4.培养情感朗诵诗歌的能力。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分析诗人在“爬出来”和“在烈火中得到永生”两者中的选择,体会诗歌中两个“自由”的不同含义。
教学难点:了解诗的写作背景,读懂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在万般折磨情况下表现出的凛然、大无畏气概。
四、说学生情况:
由于这首诗歌的创作年代距离学生较远,与学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为学生的理解增加了难度。为了引导学生读懂诗歌,真切感受诗歌的意蕴,领会叶挺将军的精神境界,我课前布置学生收集了叶挺将军的生平资料,并观看了电视连续剧《叶挺将军》的某些片段。在收集资料、观看影视资料的过程中逐渐了解了
叶挺及当时的社会背景,为本课学习作了一些必要的铺垫。
五、说教法、学法: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教育不是一种告知和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个学生主动性建设的过程 。”因此,我主要采用了以下教法:在教学时,我以“读”为主轴,以“文”为载体,以图片、声像等多媒体资源为手段,利用情景教学法、谈话引导法、读悟结合法、多媒体解惑法,让学生自己去理解、去体验、去感悟。
为了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我运用了以下学法:收集资料法、合作探究学习法、自由联想法、情感朗读法、品词赏句法、情感体验法、自主选择作业法。
六、说教学过程:
本课教学,我预设了六个环节。
(一)课题导入,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
同学们,你们看屏幕,这是个什么字?(课件出示“囚”字的演变)谁能说一说“囚”是什么意思?(把人关在监狱里,让人失去自由)有这样一个被囚禁而失去自由的人在牢狱的墙壁上写下了一首《囚歌》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用生命和鲜血写成的《囚歌》。(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关于作者叶挺,你了解多少?(学生交流后课件出示叶挺的人物简介和创作背景)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中,我由“囚”字的演变导入新课,既让学生感受了汉字的形象性、意会性,又学习了生字“囚”,并引出了被囚禁的人——叶挺的介绍,通过先让学生根据课前搜集的材料进行交流,然后教师出示幻灯片作补充说明。)
(二)初读诗歌,读通读顺。
1.自由读课文,读准生字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接读课文,其他同学仔细听,他是否读准了字音,特别是生字的字音。
3.教师范读课文。
4.现在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争取读准每个字音,读通每句话。
(设计意图:在这一过程中,我采用了教师范读、自读、指名读、一起读等方式让学生读准读通诗歌,为深入学习诗歌打下了基础。)
(三)品读诗歌,读出思考。
1、刚才我们说到“囚”字的意思,就是把人关起来,让人失去自由。现在请你快速浏览课文,看看课文一共几次提到“自由”?分别出现在哪几节诗歌里?把它圈出来。
2、第一个自由(第一节)
(1)谁能来读一读这一节诗歌?请其他同学思考这节中的“自由”是什么样的自由?(所谓的自由)
(2)这种所谓的自由要怎样才能得到?(要从狗洞子里爬出。)
(3)从文中哪句话知道的?(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
(4)怎么牢房中会有“狗”呢?这“狗”指什么人?(“狗” 指革命队伍中的叛徒)。
用狗来比喻叛徒,表现出作者对叛徒怎样的感情?(极度厌恶和痛恨) 那与之相对应的“人”又指什么人?(革命者、真正的人)
作者对他们又是怎样的一种感情呢?(敬佩、崇敬)
(7)一个“紧锁”,一个“敞开”敌人的目的是什么?(诱惑革命战士投降) 引导学生分男女生比较读这两句。
(8)这个时候“一个声音高叫着:‘——爬出来吧,给你自由!’(师引读 ) “一个声音”是谁的声音?(国民党反动派)
“高叫”又是什么意思?从这个词你能想象出敌人是怎样的一副嘴脸? 他们阴险恶心地叫什么?(爬出来吧,给你自由!)
(11)这“爬”是真的爬吗?而是什么意思?假如你就是诱惑革命者的敌人,你会怎么说这句话?自己试一试。
(12)请生读、生评、再读、齐读。
(13)连起来再读一读第一节诗歌。
过渡:面对敌人的诱惑,叶挺是怎样回答的?(师引读:“我渴望自由„„)
第二个自由:
(1)在文中第二小节又一次出现了“自由”,你能像学习第一小节一样提出几个问题吗?
(2)学生交流问题,教师引导并确定问题。(这一次的自由是什么意思?叶挺的态度怎样?感受到了作者的什么思想感情?)
过渡:所以说,叶挺最终的选择是什么?(宁死不屈)
那他就失去了自由,但他却得到了什么?(永生)板书:得到永生
用文中的诗句是(我应该在热血和烈火中得到永生!)
这句话在文中哪里?(第三节)
第三节
1.自由读第三小节,提出问题。
2.小组讨论刚才提出的问题。
3.全班交流讨论的问题及结果。(注意引导学生明白“永生”、“地下的烈火”、“活棺材”的意思?
(设计意图:在这一过程中,我引导学生分段品读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思考和品读中逐步体会两个“自由”的不同含义。引导学生在读中想象、在读中体会、在读中走近诗人的心灵。)
(四)诵读诗歌,读出情感。
1.就是为了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为了革命胜利的那一天,叶挺不怕牺牲,英勇无畏地与敌人进行斗争。此时此刻,你想对叶挺将军说什么?(小练笔“叶挺将军,我想对您说......”)
2.那么,你认为革命者的尊严是什么?
3.同学们,让我们怀着对叶挺的无限崇敬之情一起来读一读诗歌吧。
(设计意图:在这一过程中,我让学生化身诗人,大声朗读、背诵,说说革命者的尊严是什么,并以小练笔“叶挺将军,我想对您说......”表达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读、思、写,让学生的情感体验达到高潮。)
(五)拓展延伸,推荐阅读。
1.同学们,为了千千万万人的自由,我国有无数的像叶挺将军这样的战士,他们忍受囚禁、甘洒热血。用血肉、生命为代价换取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老师搜集了陈然同志写的一首《我的自白书》,请你放声朗诵出来。
2.同学们课余时间可以读读《红岩》和《革命烈士诗抄》等红色经典书籍,进一步感受革命烈士的大无畏精神。
(设计意图:这一过程中,我先引导学生朗诵陈然的《我的自白书》,然后引出当时的渣滓洞监狱里像叶挺这样的革命者还有很多,鼓励学生课外阅读《红岩》和《革命烈士诗抄》,让他们的阅读由课内走向课外。)
(六)布置作业,自主选择。
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自主选择其中一到两项作业完成。
1.有感情地把《囚歌》背诵给父母听。
2.收集有关革命烈士的故事与同学分享。
3.观看一部革命影片并写下观后感。
板书设计:
失去 —— 自由
囚歌
得到 —— 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