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 十大地理奇观
一、巴姆凯莉(土耳其) 基本简介
棉花堡在土耳其,位于西南部山区,距离伊兹密尔约二百公里。土文
Pamukkale是由Pamuk(棉花)和Kale(城堡)两个字组成的,棉花是指其色白如棉,远看像棉花团,其实是坚硬的石灰岩地形。城堡是说它由整个山坡构成,一层又一层,形状像城堡,故得名“棉花堡”。此地多温泉,温泉自洞顶流下,将山坡冲刷成阶梯状,平台处泉水蓄而成塘,人们可坐在里面泡温泉,既解乏,又健康;泉水中的矿物质沉淀下来,把整个山坡染成白色,像露天溶岩。从上往下看,一方方温泉平台像一面面镜子,映照着蓝天白云;从下往上看,像刚爆发完的火山,白色的岩浆覆盖了整个山坡,颇为壮观。游客们拎着自己的鞋从山顶沿曲折的小径往下边走边泡,身心都融入了美丽的大自然。
形成过程
棉花堡的形成,正是由于地下温泉水不断从地底涌出,其中含有丰富的矿物
质。棉花堡的形成是由于泉水从平原之上200米高的岩石中流出,所到之处历经千百年钙化沉淀,形成层层叠叠的半圆形白色阶梯,远看像大朵大朵棉花矗立在山丘上,土耳其人称它为帕姆卡莱(意为“棉花宫殿”),也就是棉花堡。这个位于丘陵地带的城市,地下石灰质温泉丰沛,温泉水从地底身处涌出,再从丘陵上沿边缘泻下,产生侵蚀和沈淀作用。经过悠久而古老的岁月,白石灰垩机聚在表面被侵蚀成棉花状的梯形岩石上,形成无数大大小小的白棉球层层相叠,远望好像一堆堆的棉絮阶梯,白色如下雪,有如棉花城堡,因此,大家通称这个地方为(棉花堡),也是自古以来享誉于世的温泉之乡。温泉水汇成一个个的天然池,大大小小,成层叠状下降,从高低不同的地方闪烁着万千波光,景色非常奇特。
早年被当地医院用来治皮肤病,之前有开放免费让人民使用但因温泉区破
坏严重,已禁止在此游泳。由于棉花堡的存在,让土耳其成为人们最想拜访的国家之一。每年都有几千万拜访土耳其的旅客,然而超红的人气却给棉花堡带来灾难,川流不息的游客与山下大量兴建的温泉旅馆,使得泉水量锐减。枯竭的水源使原本棉白色的地表转黑,土耳其当局意识到事态严重,宣布暂时关闭棉花堡的观光,让此地得以休养生息。重新开放之后,除了限制游客在棉花堡的游览范围与活动(需赤脚、不准游泳),也约束温泉旅馆的开发。
资料:温泉
温泉(hot spring)是泉水的一种,是一种由地下自然涌出的泉水,其水温
高于环境年平均温5℃,或华氏10℉以上。形成温泉必须具备地底有热源存在、岩层中具裂隙让温泉涌出、地层中有储存热水的空间三个条件。
温泉的形成,一般而言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地壳内部的岩浆作用所形成,
或为火山喷发所伴随产生,火山活动过的死活山地形区,因地壳板块运动隆起的地表,其地底下还有未冷却的岩浆,均会不断地释放出大量的热能由于此类热源之热量集中,因此只要附近有孔隙的含水岩层,不仅会受热成为高温的热水,而且大部份会沸腾为蒸气。多为硫酸盐泉。另一种是受地表水渗透循环作用所形成,也就是当雨水降到地表向下渗透,深入到地壳深处的含水层形成地下水,地下水受下方的地热加热成为热水,深部热水多数含有气体,这些气体以二氧
化碳为主,当热水温度升高,上面若有致密、不透水的岩层阻挡去路,会使压力愈来愈高,以致热水、蒸气处于高压状态,一有裂缝即窜涌而上。热水上升后愈接近地表压力则逐渐减少,由于压力渐减而使所含气体逐渐膨胀,减轻热水的密度,这些膨胀的蒸气更有利于热水上升。上升的热水再与下沉较迟受热的冷水因密度不同所产生的压力(静水压力差)反复循环产生对流,在开放性裂隙阻力较小的情况下,循裂隙上升涌出地表,热水即可源源不绝涌升,终至流出地面,形成温泉。在高山深谷地形配合下,谷底地面水可能较高,山中地下水位低,因此深谷谷底可能为静水压力差最大之处,而热水上涌也以自谷底涌出的可能性最大,温泉大多发生在山谷中河床上
一般说来,温泉的形成需具下列三条件:
(一)地下必须有热水存在;
(二)必须有静水压力差导致热水上涌 ;
(三)岩石中必须有深长裂隙供热水通达地面。
二、埃里波斯火山的冰塔(南极洲)
这就是传说中的冰火两重天。南极苦寒之地,时有火山喷发,正是一半是火
焰一半是冰川,冰火两重天,在这里得到了最好的诠释。
资料:冰塔
冰塔又称冰林,指冰川表面林立的塔形冰柱。因冰川表面长时期发生差别
消融所成。高达数十米,形态各异,多呈塔状,一座座耸立在冰面上,故称冰塔林。冰塔间错落着冰湖、冰洞、冰沟与冰桥,晶莹夺目,十分壮观。多见于中低纬高山地区的一些山谷冰川上。如中国珠穆朗玛峰和希夏邦马峰都有这种世界上罕见的冰塔林。
三、黑岩沙漠间歇喷泉(美国,内华达州)
内华达州的黑岩沙漠是一个非常神秘的所在,这里有色彩亮丽的间歇泉、干
涸的古湖湖床以及极富动感的山脉。像火山爆发和地震一样,间歇喷泉和温泉等都是隐匿于地表之下巨大能量的释放窗口。黑岩沙漠位于美国内华达州,那里有众多的间歇喷泉。这个形成过程有部分是出于人为原因:1916年时,当地农民挖掘水源时挖到了地下热水蓄水层,使地下水涌出地面泛滥;到了上世纪六十年代,间歇喷泉自己开始喷涌,且水流连续不断。
四、帐篷式山峰(美国,新墨西哥)
五、月亮谷(阿根廷)
在阿根廷西北部,有一片地貌像月球表面的土地叫“月亮谷”。阿根廷西北
部的圣胡安、拉里罗哈和圣路易斯三省交界处,被一片银白色和红色的崎岖的山峰与谷地所覆盖。这里几乎没什么植物,除了零星生长在沙丘脚下和岩石中的一些仙人掌和沙棘外,难以再看到绿色,只有一片片雪白的沙漠和奇形怪状的白色和红色岩石。这不免让人想起月亮表面的风暴。这片土地就是举世闻名的“月亮谷”。“月亮谷”和其所在省份圣胡安,不仅降水少,而且全年日照时间有320
天左右。这样的地理和气象环境,使该地区成为天文和外太空观测的理想地点。
阿波罗登月在“月亮谷”伪造?
上世纪60年代末,一群西方探险家,偶然进入“月亮谷”这片神秘的土地
时,看到这里酷似月球表面的地貌时,联想到了1969年美国阿波罗11号飞船登陆月球的照片。于是,这里有了“月亮谷”的美称。
2000年,随着“月亮谷”成为世界人类文化遗产和近年来阿根廷政府大规模的旅游开发计划,越来越多的外国游客到此游玩,引发了一些人对1969年美国登月是在阿根廷伪造的猜想。这些人认为当年阿波罗11号升空不假,但登月过程是在地球上伪造而成。当有一些持这种怀疑态度的人参观过“月亮谷”后,则认定美国宇航局的“骗局”就是在阿根廷伪造的。在“月亮谷”工作的旅游向导马科斯说:“曾有美国游客向公园管理机构详细询问峡谷发现的过程,还要求省政府提供地方历史资料。我们后来才知道他们怀疑阿波罗登月是在我们这里伪造出来的。”
虽然至今没有人能证明“月亮谷”和所谓的登月“骗局”有任何关联,但曾经有许多有关外星人和外太空的电影将“月亮谷”作为外景地。
“月亮谷”记录恐龙演变过程
据“月亮谷”国家公园的恐龙博物馆讲解员介绍,在距今2.45亿年到2.8亿年前的三叠纪时期,这里却有着众多的河流、广阔的湖泊和一望无际的沼泽。那时这片土地充满了生机,是各种植物、昆虫和恐龙的天堂。这里记录了恐龙从三叠纪早期的哺乳动物祖先到三叠纪后期恐龙时代的演变过程。可以说在“月亮谷”发现的6个地质层完整地记载了整个三叠纪的历史,对人类了解这一时期脊椎动物和古环境进化过程极具研究价值。
六、丹霞地貌
张掖丹霞地貌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中段的张掖市,古为河西四郡之一张掖
郡,取“断匈奴之臂,张中国之掖(腋)”之意。张掖丹霞地貌在方圆一百平方山地丘陵地带,有造型奇特,色彩斑谰,气势磅礴的丹霞地貌。丹霞是指红色砂砾岩经长期风化剥离和流水侵蚀,形成的孤立的山峰和陡峭的奇岩怪石。这里的丹霞地貌发育于距今约200万年的前侏罗纪至第三纪。
1、分布范围
张掖丹霞地貌分布广阔,场面壮观,造型奇特,色彩艳丽,是我国干旱地区
最典型和面积最大的丹霞地貌景观,具有很高的科考价值和旅游观赏价值。张掖的丹霞地貌集中分布在临泽、肃南两县境内,面积达300多平方公里以上,是中国丹霞地貌发育最大最好、地貌造型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层级错落交替、岩壁陡峭、气势磅礴、形态丰富、色彩班斓而称奇,有七彩峡、七彩塔、七彩屏、七彩练、七彩湖、七彩大扇贝、火海、刀山等奇妙景观令人叹为观止。
2、丹霞地貌简介
一般认为,有陡崖的陆相红层地貌称为丹霞地貌丹霞地貌主要分布在中国、
美国西部、中欧和澳大利亚等地,以中国分布最广。
张掖丹霞地貌区位于张掖市临泽县和肃南县,面积约410平方公里,其中彩
色丘陵面积约40平方公里。北距张掖市区35公里,南距肃南县城5公里。本区丹霞地貌主要由红色砾石、砂岩和泥岩组成,沿梨园河两岸及其各支流(沟)连片分布,分为南北两大群,中间夹张掖绿洲盆地,遥相呼应,成犄角之势。北群地势相对平缓,主要以单斜脊为主,以山体纹理、脉络清晰见长;南群以交错层
理、四壁陡峭、垂直节理、色彩斑斓而称奇,是张掖丹霞地貌的主要分布区。
按照区域的相对集中度,又可以划分为五个小区:北岸的肃南大河乡冰沟-
神鹰大峡谷-榆木沟丹霞地貌小区、南岸的肃南康乐乡大小勒巴沟丹霞地貌小
区、肃南白银乡熬河彩色丘陵-芦苇沟丹霞地貌复合景观小区、肃南红湾寺镇白庄子大红山丹霞地貌小区、临泽南台子丹霞地貌小区。窗棂状宫殿式丹霞地貌是张掖丹霞地貌中分布最广、发育最好的丹霞地貌类型,尤其肃南白庄子一带是全国丹霞地貌精品中的精品,分布之广、种类之多数全国第一,白庄子大红山就是窗棂状宫殿式丹霞地貌的命名地。
七、魔井——巴西马托格罗索国家公园
魔井不是井,是巴西马托格罗索国家公园中的一个塌陷湖。湖水清澈,能够十分清楚看到湖底的石头以及古老的树干,当太阳透过缝隙投射到湖面时,湖面上会显现出一片美得动人心魄的蓝,如此纯粹。
资料:塌陷湖
塌陷湖是地表塌陷凹地中积水形成的湖泊。地表塌陷是由于地下岩层受溶蚀、机械潜蚀和或地下冻土融化所引起。融冻塌陷凹地形成的湖泊又称融沉湖或融陷湖。 八、石林(中国)
1、简介
云南石林风景名胜区,石林地质公园位于云南省石林彝族自治县境内(云南省昆明是路南县境内),距省会昆明市约78公里,保护区总面积约350平方公里。建园于1931年的石林公园,1982年被国务院列为中国首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之一,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也是世界闻名的喀斯特地区之一,被人们赞誉为 “天下第一奇观”。
石林地区,奇峰怪石,平地挺起。有的矗立如林,有的峻拔如墙。有的石峰高达三四十米,也有的只有几米。天晴时,石峰呈灰白色,下雨时则变为赫黑色。置身石林,不仅可以得到自然美的享受,还可以了解当地风土人情。 云南石林地质公园是一个以石林地貌景观为主的岩溶地质公园。晚古生代这里为滨海——浅海环境,沉积了上千米的石灰岩、白云岩,为形成本区石林地貌奠定了基础。经受后期地壳运动的抬升作用成为陆地,多期次遭受地下水、地表水沿岩石裂隙进行溶蚀,最后形成了组合类型多样的石林地貌景观。最早一期石林形成于2亿5千多万年前的早二叠世晚期,而最新一期还正在形成。其间经历了玄武岩和湖泊碎屑沉积的覆盖以及多次的抬升剥蚀。
石林具有世界上最奇特的喀斯特地貌,以石多似林而闻名,景区范围广袤,气势大度恢弘,峭壁万仞,石峰嶙峋,湖泊秀美,溶洞奇幽,瀑布壮观,加上在自然那鬼斧神工的岩石造型组合,各具形态的构景,形态万千,在石林广袤的土地上,有雄奇的峰林、湖泊、瀑布、溶洞。天造奇观,美不胜收。
云南石林,以其独特的民族风情令人陶醉。在石林多彩的红土地上,生活着世界上最幸福、最欢乐的群体--彝族撒尼人。他们在奇峰异石间和彩云深处创造了阿诗玛文化和欢乐的歌舞,他们祭祀、劳作、相爱、狂欢,每时每刻都创造着与石林一样众人惊奇、感动的艺术和诗意。石林地区不仅有大量的古脊椎动物化石,被列为中国古脊椎动物化石保护区,还是云南距今80万年前旧石器和新石器遗迹遗址最丰富的地点之一。
2、成因
“喀斯特”的同义词是“岩溶”。因此,石林也同时被称为岩溶地貌。 形成石林的岩石主要是石灰岩,属于碳酸盐岩。而碳酸盐岩又属于沉积岩,
既岩石是在水体中沉积形成的。石灰岩最大的特点是容易被水溶解,尤其是当水中富含二氧化碳时,因此石灰岩又被称为可溶性岩石。在中国,碳酸盐岩分布的面积约为130万平方公里,其中60%也就是约80万平方公里分布在贵州、广西、四川西部和云南东部,形成了世界上一块最大的岩溶区。由于面积巨大,跨越不同的纬度和海拔,处于不同的地理环境,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这块区域被称为世界上研究喀斯特的理想之地。也就明白了为什么在这块区域内发育丰富多彩的喀斯特地貌,包括象石林、桂林山水这样奇特的景观。有了石灰岩,并非就能形成石林,否则石林就成了随处可见的一般景观了。实际情况是石林的面积只占喀斯特面积中极小极小的部分,在中国西南这片最大的喀斯特区域,石林的面积连万分之一都不到。由此可见石林景观的独特和珍贵,它的形成可以说是一部真正的地质传奇。
石林的形成是由地质、气候、水文等许多因素有利的结合,甚至是巧合的结果,缺少了任何一方面都不可能形成石林。
在地质方面,首先是区域大地构造条件,或者说要有地壳的抬升作用。发育石林的石灰岩最初形成于海底,而今的石林已伫立在近2000米的高原之上。这其中经历了间歇性的持续抬升过程,因为只有不断的抬升,才能使水有较大的向下侵蚀的动能,才能发育像石林这样的垂向立体景观。否则一个地区如果长期处在稳定状态,久而久之,自然风化,削高填低,地形就会形成越来越平缓,最终向平原演化。其次地壳在抬升过程中,岩层要大致保持水平,不能发生明显的倾斜;或者有过倾斜,但随后又恢复水平。这对石林的发育和保存至关重要,否则那竹节状高大的石柱就会站立不稳,顺“节”滑塌。石林是因高大的石灰岩溶柱呈树林状分布而得名。而这些石柱又是怎样从当初完整的石灰岩中分离出来的呢?那是因为岩石受到力的作用后,在垂直方向上产生了两组石柱。可见,如果岩石中只发育一组裂隙,那么溶蚀后,形成的就不是石林,而是一道道石墙了。另外,两组裂隙的密度要适宜,不能太密集也不能太稀疏。太密集则岩石容易被全部溶蚀,太稀疏则只形成一些石丘。 发育石林地貌,往往还要有盖层条件的配合,就是石灰岩顶部要有一层其他岩石的覆盖。此盖层的存在有两方面的重要意义,一是盖层可以改变地表水和地下水的运动方式,造成局部水的集中,有利于盖层下面石林的发育。二是盖层的存在可以保护早期形成的石林。石林地区在地质历史上就曾被厚厚的玄武岩覆盖,历经了上亿年剥蚀,如今玄武岩已大部分消失,只剩下零星残余。如果没有这层玄武岩的存在,不要说古老部分的石林保存不下来,恐怕连发育石林的石灰岩都已不复存在了。
九、武陵源,湖南(中国)
武陵源景区沟壑纵横,岩峰高耸,绿树翠蔓,兽鸟成群,有“大自然迷宫”、“天下第一奇山”之美誉。武陵源以石英砂岩峰林峡谷地貌为其主要特征,共有石峰3103座,峰体分布在海拔500~1100米,高度由几十米至400米不等,这种特殊的地貌形态被命名为“石英砂柱峰”地貌。武陵源,美在神秘,美在天然。与自然风光相映成趣的,是纯朴的田园风光。武陵源是土家族、白族、苗族等少数民族的聚居地,一块块梯田,一间间房舍星星点点点缀在青山绿水间,绿树四合,炊烟袅。集山、水、林、洞于一地,融万象之美于一体,独特的石英砂岩峰林、奇妙的溶洞、幽静的峡谷、茂密的森林、多姿的溪涧、变幻的云海和充满浓郁乡土气息的田园风光,构成了一幅雄、奇、幽、野、秀的天然画卷,被誉
为“天下第一奇山”、“自然博物馆”和“地球纪念物”,是一个能让诗人惊叹不语、让画家无从下笔的绝妙自然生态世界。
特征
1、武陵源独特的石英砂岩峰林在国内外均属罕见,素有“奇峰三千”之称。在217.2平方公里的核心景区中,有石英砂岩山峰3103座,峰体分布在海拔500-1100米,高度由几十米至400米不等。
2、武陵源水绕山转,素有“秀水八百”之称。众多的瀑、泉、溪、潭、湖各呈其妙。金鞭溪是一条十余公里长的溪流,从张家界沿溪一直可以走到索溪峪,两岸峰林对峙,倒映溪间,别具风味。
3、武陵源的溶洞数量多、规模大,极富特色。现已探明的大小溶洞40余个,其中最为著名的是黄龙洞,全长7.5公里,洞内分为四层,景观奇异,是东南亚岩溶景观的缩影。
十、乌尤尼盐沼(玻利维亚)
乌尤尼盐沼位于玻利维亚西南部天空之镜的乌尤尼小镇附近,是世界最大的盐沼。东西长约250公里,南北宽约100公里,面积达10,582平方公里,盛产岩盐与石膏。据考证,数百万年前这里是一片汪洋大海,随着地壳不断上升,海水逐渐退去,留下一个个湖泊。
1、地理特点
阿尔蒂普拉诺(或称“高平原”)是位于玻利维亚安第斯山区的一片辽阔的高原,海拔在3000米以上。在高原南端有一些冰川融化时留下的盐湖,而在1万年前最后一个冰期(第四纪冰期)结束时,湖水已逐渐消失。高原上最大并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就是乌尤尼盐沼。每年冬季,它被雨水注满,形成一个浅湖;而每年夏季,湖水则干涸,留下一层以盐为主的矿物质硬壳,中部达6米厚。人们可以驾车驶过湖面。尤其是在雨后,湖面像镜子一样,反射着好似不是地球上的、美丽的令人窒息的天空景色,这也就是传说中的“天空之镜”。由于面积空旷,极其光滑(覆盖着浅水),同时又极平整(海拔差异极小),地表反射率极高,使阿塔卡玛成为一个理想的测试和校准地球遥感卫星之地。
2、形成过程
乌尤尼盐沼是在安第斯山脉隆起过程中所形成的。安第斯山脉是属于较新形成的山脉,在经过剧烈的地壳运动从海底隆起后,其间形成了许多咸水湖。约在4万年前,乌尤尼盐沼所处的区域还是一个名为明钦湖的巨湖,之后逐渐干涸,形成两个大咸水湖:普波湖与乌鲁乌鲁湖,以及两个大盐沼:乌尤尼盐沼与科伊帕萨盐沼。
第二讲 十大地理奇观
一、巴姆凯莉(土耳其) 基本简介
棉花堡在土耳其,位于西南部山区,距离伊兹密尔约二百公里。土文
Pamukkale是由Pamuk(棉花)和Kale(城堡)两个字组成的,棉花是指其色白如棉,远看像棉花团,其实是坚硬的石灰岩地形。城堡是说它由整个山坡构成,一层又一层,形状像城堡,故得名“棉花堡”。此地多温泉,温泉自洞顶流下,将山坡冲刷成阶梯状,平台处泉水蓄而成塘,人们可坐在里面泡温泉,既解乏,又健康;泉水中的矿物质沉淀下来,把整个山坡染成白色,像露天溶岩。从上往下看,一方方温泉平台像一面面镜子,映照着蓝天白云;从下往上看,像刚爆发完的火山,白色的岩浆覆盖了整个山坡,颇为壮观。游客们拎着自己的鞋从山顶沿曲折的小径往下边走边泡,身心都融入了美丽的大自然。
形成过程
棉花堡的形成,正是由于地下温泉水不断从地底涌出,其中含有丰富的矿物
质。棉花堡的形成是由于泉水从平原之上200米高的岩石中流出,所到之处历经千百年钙化沉淀,形成层层叠叠的半圆形白色阶梯,远看像大朵大朵棉花矗立在山丘上,土耳其人称它为帕姆卡莱(意为“棉花宫殿”),也就是棉花堡。这个位于丘陵地带的城市,地下石灰质温泉丰沛,温泉水从地底身处涌出,再从丘陵上沿边缘泻下,产生侵蚀和沈淀作用。经过悠久而古老的岁月,白石灰垩机聚在表面被侵蚀成棉花状的梯形岩石上,形成无数大大小小的白棉球层层相叠,远望好像一堆堆的棉絮阶梯,白色如下雪,有如棉花城堡,因此,大家通称这个地方为(棉花堡),也是自古以来享誉于世的温泉之乡。温泉水汇成一个个的天然池,大大小小,成层叠状下降,从高低不同的地方闪烁着万千波光,景色非常奇特。
早年被当地医院用来治皮肤病,之前有开放免费让人民使用但因温泉区破
坏严重,已禁止在此游泳。由于棉花堡的存在,让土耳其成为人们最想拜访的国家之一。每年都有几千万拜访土耳其的旅客,然而超红的人气却给棉花堡带来灾难,川流不息的游客与山下大量兴建的温泉旅馆,使得泉水量锐减。枯竭的水源使原本棉白色的地表转黑,土耳其当局意识到事态严重,宣布暂时关闭棉花堡的观光,让此地得以休养生息。重新开放之后,除了限制游客在棉花堡的游览范围与活动(需赤脚、不准游泳),也约束温泉旅馆的开发。
资料:温泉
温泉(hot spring)是泉水的一种,是一种由地下自然涌出的泉水,其水温
高于环境年平均温5℃,或华氏10℉以上。形成温泉必须具备地底有热源存在、岩层中具裂隙让温泉涌出、地层中有储存热水的空间三个条件。
温泉的形成,一般而言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地壳内部的岩浆作用所形成,
或为火山喷发所伴随产生,火山活动过的死活山地形区,因地壳板块运动隆起的地表,其地底下还有未冷却的岩浆,均会不断地释放出大量的热能由于此类热源之热量集中,因此只要附近有孔隙的含水岩层,不仅会受热成为高温的热水,而且大部份会沸腾为蒸气。多为硫酸盐泉。另一种是受地表水渗透循环作用所形成,也就是当雨水降到地表向下渗透,深入到地壳深处的含水层形成地下水,地下水受下方的地热加热成为热水,深部热水多数含有气体,这些气体以二氧
化碳为主,当热水温度升高,上面若有致密、不透水的岩层阻挡去路,会使压力愈来愈高,以致热水、蒸气处于高压状态,一有裂缝即窜涌而上。热水上升后愈接近地表压力则逐渐减少,由于压力渐减而使所含气体逐渐膨胀,减轻热水的密度,这些膨胀的蒸气更有利于热水上升。上升的热水再与下沉较迟受热的冷水因密度不同所产生的压力(静水压力差)反复循环产生对流,在开放性裂隙阻力较小的情况下,循裂隙上升涌出地表,热水即可源源不绝涌升,终至流出地面,形成温泉。在高山深谷地形配合下,谷底地面水可能较高,山中地下水位低,因此深谷谷底可能为静水压力差最大之处,而热水上涌也以自谷底涌出的可能性最大,温泉大多发生在山谷中河床上
一般说来,温泉的形成需具下列三条件:
(一)地下必须有热水存在;
(二)必须有静水压力差导致热水上涌 ;
(三)岩石中必须有深长裂隙供热水通达地面。
二、埃里波斯火山的冰塔(南极洲)
这就是传说中的冰火两重天。南极苦寒之地,时有火山喷发,正是一半是火
焰一半是冰川,冰火两重天,在这里得到了最好的诠释。
资料:冰塔
冰塔又称冰林,指冰川表面林立的塔形冰柱。因冰川表面长时期发生差别
消融所成。高达数十米,形态各异,多呈塔状,一座座耸立在冰面上,故称冰塔林。冰塔间错落着冰湖、冰洞、冰沟与冰桥,晶莹夺目,十分壮观。多见于中低纬高山地区的一些山谷冰川上。如中国珠穆朗玛峰和希夏邦马峰都有这种世界上罕见的冰塔林。
三、黑岩沙漠间歇喷泉(美国,内华达州)
内华达州的黑岩沙漠是一个非常神秘的所在,这里有色彩亮丽的间歇泉、干
涸的古湖湖床以及极富动感的山脉。像火山爆发和地震一样,间歇喷泉和温泉等都是隐匿于地表之下巨大能量的释放窗口。黑岩沙漠位于美国内华达州,那里有众多的间歇喷泉。这个形成过程有部分是出于人为原因:1916年时,当地农民挖掘水源时挖到了地下热水蓄水层,使地下水涌出地面泛滥;到了上世纪六十年代,间歇喷泉自己开始喷涌,且水流连续不断。
四、帐篷式山峰(美国,新墨西哥)
五、月亮谷(阿根廷)
在阿根廷西北部,有一片地貌像月球表面的土地叫“月亮谷”。阿根廷西北
部的圣胡安、拉里罗哈和圣路易斯三省交界处,被一片银白色和红色的崎岖的山峰与谷地所覆盖。这里几乎没什么植物,除了零星生长在沙丘脚下和岩石中的一些仙人掌和沙棘外,难以再看到绿色,只有一片片雪白的沙漠和奇形怪状的白色和红色岩石。这不免让人想起月亮表面的风暴。这片土地就是举世闻名的“月亮谷”。“月亮谷”和其所在省份圣胡安,不仅降水少,而且全年日照时间有320
天左右。这样的地理和气象环境,使该地区成为天文和外太空观测的理想地点。
阿波罗登月在“月亮谷”伪造?
上世纪60年代末,一群西方探险家,偶然进入“月亮谷”这片神秘的土地
时,看到这里酷似月球表面的地貌时,联想到了1969年美国阿波罗11号飞船登陆月球的照片。于是,这里有了“月亮谷”的美称。
2000年,随着“月亮谷”成为世界人类文化遗产和近年来阿根廷政府大规模的旅游开发计划,越来越多的外国游客到此游玩,引发了一些人对1969年美国登月是在阿根廷伪造的猜想。这些人认为当年阿波罗11号升空不假,但登月过程是在地球上伪造而成。当有一些持这种怀疑态度的人参观过“月亮谷”后,则认定美国宇航局的“骗局”就是在阿根廷伪造的。在“月亮谷”工作的旅游向导马科斯说:“曾有美国游客向公园管理机构详细询问峡谷发现的过程,还要求省政府提供地方历史资料。我们后来才知道他们怀疑阿波罗登月是在我们这里伪造出来的。”
虽然至今没有人能证明“月亮谷”和所谓的登月“骗局”有任何关联,但曾经有许多有关外星人和外太空的电影将“月亮谷”作为外景地。
“月亮谷”记录恐龙演变过程
据“月亮谷”国家公园的恐龙博物馆讲解员介绍,在距今2.45亿年到2.8亿年前的三叠纪时期,这里却有着众多的河流、广阔的湖泊和一望无际的沼泽。那时这片土地充满了生机,是各种植物、昆虫和恐龙的天堂。这里记录了恐龙从三叠纪早期的哺乳动物祖先到三叠纪后期恐龙时代的演变过程。可以说在“月亮谷”发现的6个地质层完整地记载了整个三叠纪的历史,对人类了解这一时期脊椎动物和古环境进化过程极具研究价值。
六、丹霞地貌
张掖丹霞地貌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中段的张掖市,古为河西四郡之一张掖
郡,取“断匈奴之臂,张中国之掖(腋)”之意。张掖丹霞地貌在方圆一百平方山地丘陵地带,有造型奇特,色彩斑谰,气势磅礴的丹霞地貌。丹霞是指红色砂砾岩经长期风化剥离和流水侵蚀,形成的孤立的山峰和陡峭的奇岩怪石。这里的丹霞地貌发育于距今约200万年的前侏罗纪至第三纪。
1、分布范围
张掖丹霞地貌分布广阔,场面壮观,造型奇特,色彩艳丽,是我国干旱地区
最典型和面积最大的丹霞地貌景观,具有很高的科考价值和旅游观赏价值。张掖的丹霞地貌集中分布在临泽、肃南两县境内,面积达300多平方公里以上,是中国丹霞地貌发育最大最好、地貌造型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层级错落交替、岩壁陡峭、气势磅礴、形态丰富、色彩班斓而称奇,有七彩峡、七彩塔、七彩屏、七彩练、七彩湖、七彩大扇贝、火海、刀山等奇妙景观令人叹为观止。
2、丹霞地貌简介
一般认为,有陡崖的陆相红层地貌称为丹霞地貌丹霞地貌主要分布在中国、
美国西部、中欧和澳大利亚等地,以中国分布最广。
张掖丹霞地貌区位于张掖市临泽县和肃南县,面积约410平方公里,其中彩
色丘陵面积约40平方公里。北距张掖市区35公里,南距肃南县城5公里。本区丹霞地貌主要由红色砾石、砂岩和泥岩组成,沿梨园河两岸及其各支流(沟)连片分布,分为南北两大群,中间夹张掖绿洲盆地,遥相呼应,成犄角之势。北群地势相对平缓,主要以单斜脊为主,以山体纹理、脉络清晰见长;南群以交错层
理、四壁陡峭、垂直节理、色彩斑斓而称奇,是张掖丹霞地貌的主要分布区。
按照区域的相对集中度,又可以划分为五个小区:北岸的肃南大河乡冰沟-
神鹰大峡谷-榆木沟丹霞地貌小区、南岸的肃南康乐乡大小勒巴沟丹霞地貌小
区、肃南白银乡熬河彩色丘陵-芦苇沟丹霞地貌复合景观小区、肃南红湾寺镇白庄子大红山丹霞地貌小区、临泽南台子丹霞地貌小区。窗棂状宫殿式丹霞地貌是张掖丹霞地貌中分布最广、发育最好的丹霞地貌类型,尤其肃南白庄子一带是全国丹霞地貌精品中的精品,分布之广、种类之多数全国第一,白庄子大红山就是窗棂状宫殿式丹霞地貌的命名地。
七、魔井——巴西马托格罗索国家公园
魔井不是井,是巴西马托格罗索国家公园中的一个塌陷湖。湖水清澈,能够十分清楚看到湖底的石头以及古老的树干,当太阳透过缝隙投射到湖面时,湖面上会显现出一片美得动人心魄的蓝,如此纯粹。
资料:塌陷湖
塌陷湖是地表塌陷凹地中积水形成的湖泊。地表塌陷是由于地下岩层受溶蚀、机械潜蚀和或地下冻土融化所引起。融冻塌陷凹地形成的湖泊又称融沉湖或融陷湖。 八、石林(中国)
1、简介
云南石林风景名胜区,石林地质公园位于云南省石林彝族自治县境内(云南省昆明是路南县境内),距省会昆明市约78公里,保护区总面积约350平方公里。建园于1931年的石林公园,1982年被国务院列为中国首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之一,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也是世界闻名的喀斯特地区之一,被人们赞誉为 “天下第一奇观”。
石林地区,奇峰怪石,平地挺起。有的矗立如林,有的峻拔如墙。有的石峰高达三四十米,也有的只有几米。天晴时,石峰呈灰白色,下雨时则变为赫黑色。置身石林,不仅可以得到自然美的享受,还可以了解当地风土人情。 云南石林地质公园是一个以石林地貌景观为主的岩溶地质公园。晚古生代这里为滨海——浅海环境,沉积了上千米的石灰岩、白云岩,为形成本区石林地貌奠定了基础。经受后期地壳运动的抬升作用成为陆地,多期次遭受地下水、地表水沿岩石裂隙进行溶蚀,最后形成了组合类型多样的石林地貌景观。最早一期石林形成于2亿5千多万年前的早二叠世晚期,而最新一期还正在形成。其间经历了玄武岩和湖泊碎屑沉积的覆盖以及多次的抬升剥蚀。
石林具有世界上最奇特的喀斯特地貌,以石多似林而闻名,景区范围广袤,气势大度恢弘,峭壁万仞,石峰嶙峋,湖泊秀美,溶洞奇幽,瀑布壮观,加上在自然那鬼斧神工的岩石造型组合,各具形态的构景,形态万千,在石林广袤的土地上,有雄奇的峰林、湖泊、瀑布、溶洞。天造奇观,美不胜收。
云南石林,以其独特的民族风情令人陶醉。在石林多彩的红土地上,生活着世界上最幸福、最欢乐的群体--彝族撒尼人。他们在奇峰异石间和彩云深处创造了阿诗玛文化和欢乐的歌舞,他们祭祀、劳作、相爱、狂欢,每时每刻都创造着与石林一样众人惊奇、感动的艺术和诗意。石林地区不仅有大量的古脊椎动物化石,被列为中国古脊椎动物化石保护区,还是云南距今80万年前旧石器和新石器遗迹遗址最丰富的地点之一。
2、成因
“喀斯特”的同义词是“岩溶”。因此,石林也同时被称为岩溶地貌。 形成石林的岩石主要是石灰岩,属于碳酸盐岩。而碳酸盐岩又属于沉积岩,
既岩石是在水体中沉积形成的。石灰岩最大的特点是容易被水溶解,尤其是当水中富含二氧化碳时,因此石灰岩又被称为可溶性岩石。在中国,碳酸盐岩分布的面积约为130万平方公里,其中60%也就是约80万平方公里分布在贵州、广西、四川西部和云南东部,形成了世界上一块最大的岩溶区。由于面积巨大,跨越不同的纬度和海拔,处于不同的地理环境,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这块区域被称为世界上研究喀斯特的理想之地。也就明白了为什么在这块区域内发育丰富多彩的喀斯特地貌,包括象石林、桂林山水这样奇特的景观。有了石灰岩,并非就能形成石林,否则石林就成了随处可见的一般景观了。实际情况是石林的面积只占喀斯特面积中极小极小的部分,在中国西南这片最大的喀斯特区域,石林的面积连万分之一都不到。由此可见石林景观的独特和珍贵,它的形成可以说是一部真正的地质传奇。
石林的形成是由地质、气候、水文等许多因素有利的结合,甚至是巧合的结果,缺少了任何一方面都不可能形成石林。
在地质方面,首先是区域大地构造条件,或者说要有地壳的抬升作用。发育石林的石灰岩最初形成于海底,而今的石林已伫立在近2000米的高原之上。这其中经历了间歇性的持续抬升过程,因为只有不断的抬升,才能使水有较大的向下侵蚀的动能,才能发育像石林这样的垂向立体景观。否则一个地区如果长期处在稳定状态,久而久之,自然风化,削高填低,地形就会形成越来越平缓,最终向平原演化。其次地壳在抬升过程中,岩层要大致保持水平,不能发生明显的倾斜;或者有过倾斜,但随后又恢复水平。这对石林的发育和保存至关重要,否则那竹节状高大的石柱就会站立不稳,顺“节”滑塌。石林是因高大的石灰岩溶柱呈树林状分布而得名。而这些石柱又是怎样从当初完整的石灰岩中分离出来的呢?那是因为岩石受到力的作用后,在垂直方向上产生了两组石柱。可见,如果岩石中只发育一组裂隙,那么溶蚀后,形成的就不是石林,而是一道道石墙了。另外,两组裂隙的密度要适宜,不能太密集也不能太稀疏。太密集则岩石容易被全部溶蚀,太稀疏则只形成一些石丘。 发育石林地貌,往往还要有盖层条件的配合,就是石灰岩顶部要有一层其他岩石的覆盖。此盖层的存在有两方面的重要意义,一是盖层可以改变地表水和地下水的运动方式,造成局部水的集中,有利于盖层下面石林的发育。二是盖层的存在可以保护早期形成的石林。石林地区在地质历史上就曾被厚厚的玄武岩覆盖,历经了上亿年剥蚀,如今玄武岩已大部分消失,只剩下零星残余。如果没有这层玄武岩的存在,不要说古老部分的石林保存不下来,恐怕连发育石林的石灰岩都已不复存在了。
九、武陵源,湖南(中国)
武陵源景区沟壑纵横,岩峰高耸,绿树翠蔓,兽鸟成群,有“大自然迷宫”、“天下第一奇山”之美誉。武陵源以石英砂岩峰林峡谷地貌为其主要特征,共有石峰3103座,峰体分布在海拔500~1100米,高度由几十米至400米不等,这种特殊的地貌形态被命名为“石英砂柱峰”地貌。武陵源,美在神秘,美在天然。与自然风光相映成趣的,是纯朴的田园风光。武陵源是土家族、白族、苗族等少数民族的聚居地,一块块梯田,一间间房舍星星点点点缀在青山绿水间,绿树四合,炊烟袅。集山、水、林、洞于一地,融万象之美于一体,独特的石英砂岩峰林、奇妙的溶洞、幽静的峡谷、茂密的森林、多姿的溪涧、变幻的云海和充满浓郁乡土气息的田园风光,构成了一幅雄、奇、幽、野、秀的天然画卷,被誉
为“天下第一奇山”、“自然博物馆”和“地球纪念物”,是一个能让诗人惊叹不语、让画家无从下笔的绝妙自然生态世界。
特征
1、武陵源独特的石英砂岩峰林在国内外均属罕见,素有“奇峰三千”之称。在217.2平方公里的核心景区中,有石英砂岩山峰3103座,峰体分布在海拔500-1100米,高度由几十米至400米不等。
2、武陵源水绕山转,素有“秀水八百”之称。众多的瀑、泉、溪、潭、湖各呈其妙。金鞭溪是一条十余公里长的溪流,从张家界沿溪一直可以走到索溪峪,两岸峰林对峙,倒映溪间,别具风味。
3、武陵源的溶洞数量多、规模大,极富特色。现已探明的大小溶洞40余个,其中最为著名的是黄龙洞,全长7.5公里,洞内分为四层,景观奇异,是东南亚岩溶景观的缩影。
十、乌尤尼盐沼(玻利维亚)
乌尤尼盐沼位于玻利维亚西南部天空之镜的乌尤尼小镇附近,是世界最大的盐沼。东西长约250公里,南北宽约100公里,面积达10,582平方公里,盛产岩盐与石膏。据考证,数百万年前这里是一片汪洋大海,随着地壳不断上升,海水逐渐退去,留下一个个湖泊。
1、地理特点
阿尔蒂普拉诺(或称“高平原”)是位于玻利维亚安第斯山区的一片辽阔的高原,海拔在3000米以上。在高原南端有一些冰川融化时留下的盐湖,而在1万年前最后一个冰期(第四纪冰期)结束时,湖水已逐渐消失。高原上最大并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就是乌尤尼盐沼。每年冬季,它被雨水注满,形成一个浅湖;而每年夏季,湖水则干涸,留下一层以盐为主的矿物质硬壳,中部达6米厚。人们可以驾车驶过湖面。尤其是在雨后,湖面像镜子一样,反射着好似不是地球上的、美丽的令人窒息的天空景色,这也就是传说中的“天空之镜”。由于面积空旷,极其光滑(覆盖着浅水),同时又极平整(海拔差异极小),地表反射率极高,使阿塔卡玛成为一个理想的测试和校准地球遥感卫星之地。
2、形成过程
乌尤尼盐沼是在安第斯山脉隆起过程中所形成的。安第斯山脉是属于较新形成的山脉,在经过剧烈的地壳运动从海底隆起后,其间形成了许多咸水湖。约在4万年前,乌尤尼盐沼所处的区域还是一个名为明钦湖的巨湖,之后逐渐干涸,形成两个大咸水湖:普波湖与乌鲁乌鲁湖,以及两个大盐沼:乌尤尼盐沼与科伊帕萨盐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