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的一个下午,21岁的黄松炳在广州市天河区步行了很久,他竟然没有找到一家手机维修店,他决定自己做一家。
于是他将手中的三万多块钱倾囊而出,这是他打工两年多存下来的钱。三年之后,他在广州拥有了13家线下门店、150多名员工,主营手机维修、买卖和周边配件服务。从那一年开始,每家店每天平均营业额达到2万,公司全年销售额超过一个亿。
那一年,黄松炳24岁。
黄松炳认为创业者最大的能力是“预判”,就是你要比其他人更早的发现机会、发现市场并且果断的投入资源去执行。市场报告显示,被称为“中国智能手机元年”的2010年全年手机销售量达到了2.4亿部,这给整个手机生态带来了巨大的利好发展,当然也直接影响了黄松炳所在的手机维修行业。
虽然公司2012年到2014年连续三年营业额都在一亿元以上,但市场嗅觉敏感的黄松炳却开始转型了——他计划关闭他最擅长的线下门店业务,成立一个名为“加速度手机维修”的移动互联网项目。和其他生意一样,近年来全行业的业务流量都受到了电商的巨大冲击,一线城市感受最为强烈。
当时摆在黄松炳面前有两个选择,一是业务下沉,进军市场尚未饱、受电商影响较小的二三线城市,二是换一种方式继续发力一线城市市场。
丨加速度创始人黄松炳丨
适逢京东在美国上市、O2O项目彼时风头无两,黄松炳便毅然选择了后者,他决定基于移动互联网为客户提供上门手机维修的服务,以互联网为载体实现自己更大的商业梦想。
从线下转到线上,从传统企业转型做互联网,从原本舒适的环境和业务进军陌生的领域,黄松炳很快便在思维上、产品上、业务上遇到了很多困难。而他处理了困难的方式超越了大多数同龄人——高薪招人。
引进人才加入公司是很多年轻创业者都不愿意选择的方式,因为这会给创业者带来极大的不安全感。创始团队老员工的质疑、人才的真实操盘能力和忠诚度、和创始人观念不和及价值观不同都很容易让后进入的人才缺乏信任感。
但黄松炳坚持高薪招聘人才,“加速度”挖来了拥有更多互联网经验的京东、联想等公司的人,他说,创始人的格局直接反应在用人上,公司发展到一定程度,就要引入专业的人才,如果你不相信他们,那公司就会走的很慢,而对于互联网来说,慢就是死。
黄松炳说,做线下门店和做互联网,最大的不同是,之前要追求位置最好的店铺,现在是要追求能力最专业的人才。
因为团队既懂互联网、又有业务本身行业经验,项目上线以来的运营数据又非常不错,在参加一次电视台路演比赛之后,“加速度手机维修”获得了傅盛、张泉灵所在的紫牛基金以及创大资本、海汇资本等机构的500万天使轮投资。
前央视主持人、紫牛基金合伙人张泉灵事后谈及投资“加速度”的四点原因:
一是,产品抓住了非常核心的点,手机碎屏率本身很高;
二是,普遍线下手机维修时间过长,上门快修则不需让客户等待,痛点解决的很清晰;
三是,手机里面有很多隐私,当面维修做到公开透明,并且维修全程都录像,给客户一种安全感;
四是,创始人有着非常成功的行业经验,而且原配件都是合格的供应链提供,性价比足够高。
黄松炳在此之前从未想过融资,他本身在此前的线下业务经营中攒足了创业资本。但这次成功融资后带来的收获确实超过他的想象。除了资金支持,创业者更要看重资金之外的其他资源。
黄松炳说,紫牛基金的投后管理做的非常好,一是帮助项目介绍资源、对接合作,二是在定战略、定运营策略、推广渠道上都给予创业者指导和帮助,三是在后续融资上给予支持。
在资本和资源的助力下,加速度手机维修发展迅速,目前在北京、上海等13个城市开通了线下维修体验店,其中的8个城市可以提供上门服务。从线下到线上,再从线上到线下,似乎大多数O2O项目的发展路径都是如此。黄松炳认为,尽管都是“线下”,但在思维上有很大不同。
他说,之前做传统的门店业务,最重要的就是选择一个好位置,寸土寸金,而如今在手机端获得大量客户再做线下门店,更多的是给用户提供良好的体验,对位置的要求就少了很多。希鸥网将黄松炳的看法概括为,虽然都是线下业务,却有流量思维到服务思维的巨大转变。
120万公众号粉丝,两年服务30万客户,每天超过两千人线上咨询。“加速度”对趋势的把握以及业务的良好发展得到了资本认可。2017年6月,加速度宣布完成盈信投资集团等投资的数千万PREA轮融资。黄松炳介绍,融资将用于拓展全国城市、建设B端渠道和产品研发三个方面。
黄松炳介绍,加速度手机维修目前在各个城市采取的是直营模式,因为平台与维修人员是合作关系,因此模式较轻、系统支撑非常全面,“三四个人便可以开发一个城市”,“冷启动非常快”。而B端合作是指除了服务C端消费者之外,加速度会加大与企业级客户的合作,如目前已和百度、58赶集集团的部分分公司合作,提供优惠的有保障的上门手机维修服务。
产品研发上,黄松炳正在牵头开发一个人工智能方向的产品,预计三个月后上线,为用户提供手机生态相关的咨询类智能问答服务。
黄松炳非常认可“创始人是项目的天花板”这句话,他认为创始人要有危机感、要在认知层面保持领先、要有预判性,并且要把预判性转化为可行的、可实际操作的目标,带着团队朝着目标一起努力。他说,市场在不断变化,如果创始人不能跟着变化就意味着失去竞争力。
21岁开始创业者,24岁拥有150名员工和一家年收入过亿的企业,29岁完成数千万PREA融资,黄松炳在商场上的经验要远超很多同龄人。被问及“为什么这么早下海”,黄松炳告诉希鸥网,“因为创业基因”。
黄松炳是闽南泉州人,这个不大的城市走出了安踏、361、鸿星尔克等很多知名品牌。黄松炳说,“家乡那边的小工厂很多、私营企业很多”,“我们那边的人一生下来就是想着怎么做生意、怎么去赚钱”,他从小便受到了生意文化的熏陶和感染。
黄松炳说自己有非常强烈的赚钱欲望,因此高中毕业后便南下广州寻找机会。开挂的人生不需要解释,渐入佳境的黄松炳正在加速度向前!
本文为希鸥网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来源。希鸥网是国内领先的创业社交社群媒体,平台拥有15万创业者会员和千位投资人。
2009年的一个下午,21岁的黄松炳在广州市天河区步行了很久,他竟然没有找到一家手机维修店,他决定自己做一家。
于是他将手中的三万多块钱倾囊而出,这是他打工两年多存下来的钱。三年之后,他在广州拥有了13家线下门店、150多名员工,主营手机维修、买卖和周边配件服务。从那一年开始,每家店每天平均营业额达到2万,公司全年销售额超过一个亿。
那一年,黄松炳24岁。
黄松炳认为创业者最大的能力是“预判”,就是你要比其他人更早的发现机会、发现市场并且果断的投入资源去执行。市场报告显示,被称为“中国智能手机元年”的2010年全年手机销售量达到了2.4亿部,这给整个手机生态带来了巨大的利好发展,当然也直接影响了黄松炳所在的手机维修行业。
虽然公司2012年到2014年连续三年营业额都在一亿元以上,但市场嗅觉敏感的黄松炳却开始转型了——他计划关闭他最擅长的线下门店业务,成立一个名为“加速度手机维修”的移动互联网项目。和其他生意一样,近年来全行业的业务流量都受到了电商的巨大冲击,一线城市感受最为强烈。
当时摆在黄松炳面前有两个选择,一是业务下沉,进军市场尚未饱、受电商影响较小的二三线城市,二是换一种方式继续发力一线城市市场。
丨加速度创始人黄松炳丨
适逢京东在美国上市、O2O项目彼时风头无两,黄松炳便毅然选择了后者,他决定基于移动互联网为客户提供上门手机维修的服务,以互联网为载体实现自己更大的商业梦想。
从线下转到线上,从传统企业转型做互联网,从原本舒适的环境和业务进军陌生的领域,黄松炳很快便在思维上、产品上、业务上遇到了很多困难。而他处理了困难的方式超越了大多数同龄人——高薪招人。
引进人才加入公司是很多年轻创业者都不愿意选择的方式,因为这会给创业者带来极大的不安全感。创始团队老员工的质疑、人才的真实操盘能力和忠诚度、和创始人观念不和及价值观不同都很容易让后进入的人才缺乏信任感。
但黄松炳坚持高薪招聘人才,“加速度”挖来了拥有更多互联网经验的京东、联想等公司的人,他说,创始人的格局直接反应在用人上,公司发展到一定程度,就要引入专业的人才,如果你不相信他们,那公司就会走的很慢,而对于互联网来说,慢就是死。
黄松炳说,做线下门店和做互联网,最大的不同是,之前要追求位置最好的店铺,现在是要追求能力最专业的人才。
因为团队既懂互联网、又有业务本身行业经验,项目上线以来的运营数据又非常不错,在参加一次电视台路演比赛之后,“加速度手机维修”获得了傅盛、张泉灵所在的紫牛基金以及创大资本、海汇资本等机构的500万天使轮投资。
前央视主持人、紫牛基金合伙人张泉灵事后谈及投资“加速度”的四点原因:
一是,产品抓住了非常核心的点,手机碎屏率本身很高;
二是,普遍线下手机维修时间过长,上门快修则不需让客户等待,痛点解决的很清晰;
三是,手机里面有很多隐私,当面维修做到公开透明,并且维修全程都录像,给客户一种安全感;
四是,创始人有着非常成功的行业经验,而且原配件都是合格的供应链提供,性价比足够高。
黄松炳在此之前从未想过融资,他本身在此前的线下业务经营中攒足了创业资本。但这次成功融资后带来的收获确实超过他的想象。除了资金支持,创业者更要看重资金之外的其他资源。
黄松炳说,紫牛基金的投后管理做的非常好,一是帮助项目介绍资源、对接合作,二是在定战略、定运营策略、推广渠道上都给予创业者指导和帮助,三是在后续融资上给予支持。
在资本和资源的助力下,加速度手机维修发展迅速,目前在北京、上海等13个城市开通了线下维修体验店,其中的8个城市可以提供上门服务。从线下到线上,再从线上到线下,似乎大多数O2O项目的发展路径都是如此。黄松炳认为,尽管都是“线下”,但在思维上有很大不同。
他说,之前做传统的门店业务,最重要的就是选择一个好位置,寸土寸金,而如今在手机端获得大量客户再做线下门店,更多的是给用户提供良好的体验,对位置的要求就少了很多。希鸥网将黄松炳的看法概括为,虽然都是线下业务,却有流量思维到服务思维的巨大转变。
120万公众号粉丝,两年服务30万客户,每天超过两千人线上咨询。“加速度”对趋势的把握以及业务的良好发展得到了资本认可。2017年6月,加速度宣布完成盈信投资集团等投资的数千万PREA轮融资。黄松炳介绍,融资将用于拓展全国城市、建设B端渠道和产品研发三个方面。
黄松炳介绍,加速度手机维修目前在各个城市采取的是直营模式,因为平台与维修人员是合作关系,因此模式较轻、系统支撑非常全面,“三四个人便可以开发一个城市”,“冷启动非常快”。而B端合作是指除了服务C端消费者之外,加速度会加大与企业级客户的合作,如目前已和百度、58赶集集团的部分分公司合作,提供优惠的有保障的上门手机维修服务。
产品研发上,黄松炳正在牵头开发一个人工智能方向的产品,预计三个月后上线,为用户提供手机生态相关的咨询类智能问答服务。
黄松炳非常认可“创始人是项目的天花板”这句话,他认为创始人要有危机感、要在认知层面保持领先、要有预判性,并且要把预判性转化为可行的、可实际操作的目标,带着团队朝着目标一起努力。他说,市场在不断变化,如果创始人不能跟着变化就意味着失去竞争力。
21岁开始创业者,24岁拥有150名员工和一家年收入过亿的企业,29岁完成数千万PREA融资,黄松炳在商场上的经验要远超很多同龄人。被问及“为什么这么早下海”,黄松炳告诉希鸥网,“因为创业基因”。
黄松炳是闽南泉州人,这个不大的城市走出了安踏、361、鸿星尔克等很多知名品牌。黄松炳说,“家乡那边的小工厂很多、私营企业很多”,“我们那边的人一生下来就是想着怎么做生意、怎么去赚钱”,他从小便受到了生意文化的熏陶和感染。
黄松炳说自己有非常强烈的赚钱欲望,因此高中毕业后便南下广州寻找机会。开挂的人生不需要解释,渐入佳境的黄松炳正在加速度向前!
本文为希鸥网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来源。希鸥网是国内领先的创业社交社群媒体,平台拥有15万创业者会员和千位投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