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家岭文化

屈家岭文化 屈家岭文化屈家岭文化年代约为公元前2550—前2195年。屈家岭文化因1955-1957年发现于湖北京山屈家岭而得名。主要分布在湖北,北抵河南省西南部,南界到湖南澧县梦溪三元宫,西面在四川巫山大溪文化遗址也发现了个别屈家岭文化的典型器高圈足杯碎片。分为早、晚两大时期。早期有斧、锛、凿和穿孔石耜等器,磨制一般比较粗糙。黑陶多,灰陶次之,黄陶和红陶较少。陶器表面多数为素面磨光。晚期磨光石器增加,双肩石锄是屈家岭文化常用农具之一。以种植水稻为主,家畜以猪和狗为主。出现了彩陶丝轮。

简介

隔成几间,有的呈里外套间式,有的各间分别开门通向户外。地面用红烧土或黄砂土铺垫,以便隔潮,表面再涂白灰面或细泥,并用火加以烘烤使之坚硬。大者长十四米,宽五米余,室内面积达七十平方米。 考古发现文物、生活环境和历史价值

1954年,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在湖北省京山县发掘了屈家岭遗址,发现该遗址是一处以黑陶为主的文化遗存,文化面貌不同于仰韶文化,也与洞庭湖以南的几何印纹陶差别较大,所以将其单独命名为屈家岭文化。其年代距今约5000—4600年,分布范围较广,西越宜昌但未进入四川境内,北达河南

屈家岭文化遗址

西南部(南阳地区),东未超出湖北境内,南达洞庭湖一带。根据其分布范围可以将其分为四区:江汉平原区、鄂西区、湘北区和鄂东区。

经过发掘的屈家岭文化遗址有京山屈家岭遗址、荆州阴湘城遗址、石首走马岭遗址、钟祥六合遗址、天门邓家湾、谭家岭和肖家屋脊遗址等。 屈家岭文化的陶器多为手制,但快轮制陶已普及。器表光洁,似经过打磨。陶系以泥制为主,夹砂陶较少,陶色以灰色为主,黑色次之,另有少量红陶及桔黄色陶。陶器器表多素面,有纹饰的较少,纹饰常见弦纹、篮纹、瓦棱纹及镂空装饰。彩陶的绘制方法有特点,作笔有浓淡,不讲究线条,里外皆施彩。陶衣有红、白等色,施加陶衣后用黑色或赭色彩绘出带形纹、网格纹、圆点纹和弧三角纹。另有较多的彩陶纺轮,其横截面有椭圆形、长条形等,纺轮上先施米黄色陶衣,然后彩绘出旋涡纹、平行线纹、同心圆纹、卵点纹和短弧线纹。屈家岭文化的陶器圈足器发达,三足器较多,平底器较少,不见圜底器,器形有罐形鼎、高领罐、高圈足杯、薄胎杯、壶形器等。

屈家岭文化的石器多为磨制,制作水平已相当高超,器形有斧、铲、锛、凿、镰、箭头等。

屈家岭文化

经济活动以稻作农业为主,家畜饲养及渔猎采集也是很重要的经济活动。

房屋建筑多为方形或长方形地面起建式。基础部分先挖大浅坑,其间伴随有奠基祭祀的仪式,然后从外面搬运干燥的土铺垫浅坑,再在其上铺撒红烧土以隔潮,室内地面选用干燥的土铺在红烧土上;还有先挖墙基槽,然后立木柱建筑墙体,最后造房架。墙体有二种构筑方法即夹板堆筑法和

土坯垒砌法。屋顶为侧面起脊,室内布局有单间和分间(二间或二间以上)二种。

墓葬形制以竖穴土坑墓为主。成人墓多集中于氏族公共墓地,多单人仰身直肢葬,有拔掉上侧门齿的现象。小孩墓多圆形土坑瓮棺葬,葬具通常是在一个陶碗上对扣一陶盆或用两个陶碗对扣。

屈家岭风光

屈家岭遗址于1954年修建石龙水库干渠发现后,1955年及1957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湖北省文物工作队两次发掘, 出土了大量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石器和陶器. 石器有斧、凿、铲、镞等,造型美观、磨制精细;陶器有杯、碗、鼎、锅、纺纶等,还有陶制环、球、鸡、狗等装饰器。大量的蛋壳陶器、彩绘陶器和彩绘纺纶,说明新石器时代江汉平原地区已具有较高水平的烧陶技术和纺织手工业。因其具有鲜明的江汉平原的特点,有别于我国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因此将这种文化定名为“屈家岭文化”。中国科学院为此出了专著《京山屈家岭》。1988

年,国务院将屈家岭遗址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屈家岭遗址的发现,说明长江流域同黄河流域一样,是中华民族的摇篮。遗址上竖立的高大的保护标志更显示出它的重要地位。

历史由来 中国长江中游地区的新石器文化。因首先发现于湖北京山屈家岭遗址而得名。年代约距今 5000多年至

屈家岭古代城址

4600年。分布地区以江汉平原为中心,西至三峡,东到武汉一带,北达豫西南,南抵洞庭湖区并局部深入到湘西沅水中下游。稻作农业是主要经济部门,在建筑遗迹的红烧土中发现有稻壳印痕,经鉴定为人工栽培的粳稻。

居民还饲养家畜,兼事渔猎。生产工具有磨制的石斧、石锛、石镰、石镞和打制的凹腰石锄及彩陶纺轮等。陶器中有一种施彩纹具有晕染风格的薄胎彩陶器,精美而富有特色。已发现数处城址,其中湖南澧县城头山的圆形城址,直径约310米,外侧有护城河。当时居民的房屋大多是方形、长方形的地面建筑,有红烧土居住面,木骨泥墙或直接用粘土混合烧土渣垒成墙壁。既有单间的,也有套间或各开屋门的双间屋。多间式房屋的出现,显示出建筑技术的进步,同时可能反映了父系家族实行小家庭分居生活的情景。在建房过程中,有时还把整条猪、狗埋在房基下作为奠基牺牲。成年死者多采用土坑葬,儿童用瓮棺葬。安乡划城岗遗址的90多座墓分南北两区,居首并列的 3座墓各有随葬品数十件,包括朱绘陶器和朱绘卷云纹石钺等,墓主当是氏族中的上层人物。 关于屈家岭文化的来源,一种意见认为,屈家岭文化与大溪文化在部分地区互相重合,有明确的地层叠压关系,陶器有承袭、演变的因素,因而是直接继承大溪文化发展来的。另一种意见认为,大溪文化和屈家岭文化属于不同的文化系统,湖北黄冈螺蛳山遗址为代表的一类遗存,应是探索屈家岭文化渊源的线索。有的更进一步提出,由螺蛳山遗存直接演变为典型屈家岭文化,而大溪文化则发展成具有地区特征的屈家岭文化。这一问题有待于通过积累更多资料和深入研究来解决。

屈家岭文物

屈家岭文化的发展去向现已明确,是郧县青龙泉上层(即第三期文化)、房县七里河、天门石家河、当阳季家湖下层、松滋桂花树上层一类文化遗存,目前暂统称为“青龙泉三期文化”。青龙泉遗址上层出土的小口高领罐、圈足盆形甑、直口缸、喇叭口杯等器形,都直接继承晚期的屈家岭文化而来; 仍然沿用的少量彩陶,特别如彩陶纺轮、外表涂饰红衣后施以错乱黑彩的陶器等,也都与其前身屈家岭文化有密切联系。目前暂归入“青龙泉三期文化”范畴的遗存,分布地域较广,延续时间较长,其年代大体与中原的龙山文化相当,部分器物上也有若干相似之处,尤其是在南北相毗连的鄂西北、豫西南两地区,关系更为密切。因此,有人把江汉地区继屈家岭文化之后的这类遗存,称作“湖北龙山文化”。也有人把湖南地区与之相当的遗存都包括在内,泛称为“长江中游龙山文化”。应通过发掘有代表性的遗址和深入分析研究,将此类遗存作为独立的考古学文化,另行正式命名。

文化遗产

1954年,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在湖北省京山县发掘了屈家岭遗址,发现该遗址是一处以黑陶为主的文化遗存,文化面貌不同于仰韶文化,也与洞庭湖以南的几何印纹陶差别较大,所以将其单独命名为屈家岭文

屈家岭古代曲文化

化。其年代距今约5000—4600年,分布范围较广,西越宜昌但未进入四川境内,北达河南西南部(南阳地区),东未超出湖北境内,南达洞庭湖一带。根据其分布范围可以将其分为四区:江汉平原区、鄂西区、湘北区和鄂东区。 经过发掘的屈家岭文化遗址有京山屈家岭遗址、荆州阴湘城遗址、石首走马岭遗址、钟祥六合遗址、天门邓家湾、谭家岭和肖家屋脊遗址等。 屈家岭文化的陶器多为手制,但快轮制陶已普及。器表光洁,似经过打磨。陶系以泥制为主,夹砂陶较少,陶色以灰色为主,黑色次之,另有少量红陶及桔黄色陶。陶器器表多素面,有纹饰的较少,纹饰常见弦纹、篮纹、瓦棱纹及镂空装饰。彩陶的绘制方法有特点,作笔有浓淡,不讲究线条,里外皆施彩。陶衣有红、白等色,施加陶衣后用黑色或赭色彩绘出带形纹、网格纹、圆点纹和弧三角纹。另有较多的彩陶纺轮,其横截面有椭圆形、长条形等,纺轮上先施米黄色陶衣,然后彩绘出旋涡纹、平行线纹、同心圆纹、卵点纹和短弧线纹。屈家岭文化的陶器圈足器发达,三足器较多,平底器较少,不见圜底器,器形有罐形鼎、高领罐、高圈足杯、薄胎杯、壶形器等。

屈家岭文化瓷器

屈家岭文化的石器多为磨制,制作水平已相当高超,器形有斧、铲、锛、凿、镰、箭头等。经济活动以稻作农业为主,家畜饲养及渔猎采集也是很重要的经济活动。房屋建筑多为方形或长方形地面起建式。基础部分

先挖大浅坑,其间伴随有奠基祭祀的仪式,然后从外面搬运干燥的土铺垫浅坑,再在其上铺撒红烧土以隔潮,室内地面选用干燥的土铺在红烧土上;还有先挖墙基槽,然后立木柱建筑墙体,最后造房架。墙体有二种构筑方法即夹板堆筑法和土坯垒砌法。屋顶为侧面起脊,室内布局有单间和分间(二间或二间以上)二种。

墓葬形制以竖穴土坑墓为主。成人墓多集中于氏族公共墓地,多单人仰身直肢葬,有拔掉上侧门齿的现象。小孩墓多圆形土坑瓮棺葬,葬具通常是在一个陶碗上对扣一陶盆或用两个陶碗对扣。 屈家岭遗址于1954年修建石龙水库干渠发现后,1955年及1957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湖北省文物工作队两次发掘,出土了大量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石器和陶器。石器有斧、凿、铲、镞等,造型美观、磨制精

屈家岭文化遗产

细;陶器有杯、碗、鼎、锅、纺纶等,还有陶制环、球、鸡、狗等装饰器。大量的蛋壳陶器、彩绘陶器和彩绘纺纶,说明新石器时代江汉平原地区已具有较高水平的烧陶技术和纺织手工业。因其具有鲜明的江汉平原的特点,有别于中国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因此将这种文化定名为“屈家岭文化”。中国科学院为此出了专著《京山屈家岭》。1988年,国务院将屈家岭遗址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屈家岭遗址的发现,说明长江流域同黄河流域一样,是中华民族的摇篮。遗址上竖立的高大的保护标志更显示出它的重要地位。

景点介绍

发掘时间

屈家岭文化,中国长江中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因首先发现于湖北省京山县屈家岭遗址而得名。主要

屈家岭文化遗址周边景色

分布在湖北地区,以江汉平原为中心,东起大别山南麓,西至三峡,北到豫西南,南抵洞庭湖北岸。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的年代,屈家岭文化后期约为公元前3000~前2600年。 1955~1957年两次发掘屈家岭遗址,揭示了一种崭新的遗存。1959~1960年间,开始普遍把这种遗存称为屈家岭文化。1959~1961年发掘的湖北郧县青龙泉遗址,中层为屈家岭文化,下层和上层分别与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相当,由此明确了屈家岭文化的相对年代。现经发掘的重点遗址还有:湖北钟祥六合、京山朱家嘴、天门石家河、武昌放鹰台、枝江关庙山、松滋桂花树(中层) 、公安王家岗,湖南澧县三元宫、安乡划城岗、华容车轱山,河南淅川下王岗和黄楝树等(见关庙山遗址、三元宫遗址)。

文化特征与分期

屈家岭文化的陶器主要是泥质黑陶和泥质灰陶。圈足器发达。凹底器较多,这是同时期的其他文化所缺乏的。常饰凸弦纹和缕孔,还有少量朱绘陶和彩陶,尤其是薄胎晕染彩陶最具特色。主要器类有鼎、甑、豆、罐、壶、盂、盆、碗、三足碟、杯、缸等。石器习见的有斧、锛、凿、镞。石斧平面多呈长梯形或长方形,侧边较齐平。石凿以方柱体的为代表。石镞主要为两面起脊或扁平的带铤柳叶形。还有少量穿孔石斧、穿孔石铲、石镰等。有的地点发现有较多的打制石锄。彩陶纺轮是重要的文化特征之一,一般先在两面涂抹橙黄陶衣,再在单面绘以红褐色或红色花纹,彩纹图案主要有同心圆纹、漩涡纹、对顶三角纹、平行的短直线或短弧线纹、卵点纹等。有为数较多的篦点纹空心陶响球和极少的彩陶球。屈家岭文化中出现的连间式住房,既有自身的建筑特点,又与同时期其他地区的同类建筑形式相近似,具有一定的时代特征。

房屋建筑

屈家岭文化的住房多属方形、长方形的地面建筑。一般筑墙先挖基槽,立柱填土,再以粘土或草拌泥掺加烧土碎块培筑墙壁。居住面下部铺垫红烧土块或黄砂土,以利防潮,表面敷“白灰面”或涂抹细泥并经烧烤。在室内中部或偏一角处筑火塘,有的火塘附近还遗留保存火种的陶罐。室内的柱洞大体排列有序,有的洞底以碎陶片垫实,起着柱础的作用。单间房屋的面积一般10平方米左右。出现了以隔墙分间的较大住房,有的是出入一个大门的里外套间式房子;有的是长方形双间、多间的连间式房子,各间分别开门通向户外,其隔墙上无门或还设门相通,甚至有多达二、三十间成排相连的。青龙泉的一座双间式大房子,南北总长14米,东西宽5.6米,室内面积合计70多平方米。这种隔墙连间式住房,形式新颖,建筑结构有了明显进步。有人认为,它可能是在父系家庭生活的背景下产生的。 屈家岭文化遗址周边景色

墓葬

在六合、屈家岭、关庙山等地,均发掘了屈家岭文化的墓葬。成年死者多实行单人仰身直肢葬,也有屈肢葬,无葬具。曾盛行于大溪文化中的下肢甚为踡曲的屈肢葬,在屈家岭遗址也发现一例。大部分墓有数量不等的随葬品,前期多小型明器,后期有个别墓随葬猪头骨。划城岗墓地的90多座墓葬分南北两区,土坑竖穴墓与少量的瓮棺葬交错分布。土坑墓的墓向比较一致,大部分为东西向。随葬品一般为4~8件,但少数墓十分丰富。位于南区墓地西端首排的3座并列土坑墓,随葬器物分别有77、50、65件,均有多件朱绘陶器,两座墓内各随葬一件“风”字形穿孔石钺,其中一件还朱绘卷云纹。这三座墓死者生前可能在氏族中居于重要地位。 关庙山遗址有专辟的儿童瓮棺葬墓地,通常用大型圜底陶罐再扣一件鼎或盆、钵作为葬具,竖埋在小土坑内。一般无随葬品。有的葬具底部中心特意凿出一孔,可能是作为儿童灵魂出入的孔道。

与其他文化的关系

屈家岭文化的北部外围分布区,已到南阳地区伏牛山南麓一带,这里原是仰韶文化的分布范围,后来屈家岭文化扩展及此,并与黄河流域腹地的末期仰韶文化和早期龙山文化先后发生接触和交流。例如,在具有仰韶文化向龙山文化过渡性质的河南禹县谷水河第三期和郑州大河村第四期文化遗存中(见大河村遗址),分别出有双腹豆、高领圈足壶、高圈足杯、盆形瓦足鼎等,都与屈家岭文化的器形相同或近似,显然是屈家岭文化影响的结果。在陕县庙底沟二期文化遗存中和青龙泉中层、屈家岭,又都存在喇叭口红衣小陶杯、圜底罐形鼎等相似的器物,反映了相互间的联系。

屈家岭文化 屈家岭文化屈家岭文化年代约为公元前2550—前2195年。屈家岭文化因1955-1957年发现于湖北京山屈家岭而得名。主要分布在湖北,北抵河南省西南部,南界到湖南澧县梦溪三元宫,西面在四川巫山大溪文化遗址也发现了个别屈家岭文化的典型器高圈足杯碎片。分为早、晚两大时期。早期有斧、锛、凿和穿孔石耜等器,磨制一般比较粗糙。黑陶多,灰陶次之,黄陶和红陶较少。陶器表面多数为素面磨光。晚期磨光石器增加,双肩石锄是屈家岭文化常用农具之一。以种植水稻为主,家畜以猪和狗为主。出现了彩陶丝轮。

简介

隔成几间,有的呈里外套间式,有的各间分别开门通向户外。地面用红烧土或黄砂土铺垫,以便隔潮,表面再涂白灰面或细泥,并用火加以烘烤使之坚硬。大者长十四米,宽五米余,室内面积达七十平方米。 考古发现文物、生活环境和历史价值

1954年,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在湖北省京山县发掘了屈家岭遗址,发现该遗址是一处以黑陶为主的文化遗存,文化面貌不同于仰韶文化,也与洞庭湖以南的几何印纹陶差别较大,所以将其单独命名为屈家岭文化。其年代距今约5000—4600年,分布范围较广,西越宜昌但未进入四川境内,北达河南

屈家岭文化遗址

西南部(南阳地区),东未超出湖北境内,南达洞庭湖一带。根据其分布范围可以将其分为四区:江汉平原区、鄂西区、湘北区和鄂东区。

经过发掘的屈家岭文化遗址有京山屈家岭遗址、荆州阴湘城遗址、石首走马岭遗址、钟祥六合遗址、天门邓家湾、谭家岭和肖家屋脊遗址等。 屈家岭文化的陶器多为手制,但快轮制陶已普及。器表光洁,似经过打磨。陶系以泥制为主,夹砂陶较少,陶色以灰色为主,黑色次之,另有少量红陶及桔黄色陶。陶器器表多素面,有纹饰的较少,纹饰常见弦纹、篮纹、瓦棱纹及镂空装饰。彩陶的绘制方法有特点,作笔有浓淡,不讲究线条,里外皆施彩。陶衣有红、白等色,施加陶衣后用黑色或赭色彩绘出带形纹、网格纹、圆点纹和弧三角纹。另有较多的彩陶纺轮,其横截面有椭圆形、长条形等,纺轮上先施米黄色陶衣,然后彩绘出旋涡纹、平行线纹、同心圆纹、卵点纹和短弧线纹。屈家岭文化的陶器圈足器发达,三足器较多,平底器较少,不见圜底器,器形有罐形鼎、高领罐、高圈足杯、薄胎杯、壶形器等。

屈家岭文化的石器多为磨制,制作水平已相当高超,器形有斧、铲、锛、凿、镰、箭头等。

屈家岭文化

经济活动以稻作农业为主,家畜饲养及渔猎采集也是很重要的经济活动。

房屋建筑多为方形或长方形地面起建式。基础部分先挖大浅坑,其间伴随有奠基祭祀的仪式,然后从外面搬运干燥的土铺垫浅坑,再在其上铺撒红烧土以隔潮,室内地面选用干燥的土铺在红烧土上;还有先挖墙基槽,然后立木柱建筑墙体,最后造房架。墙体有二种构筑方法即夹板堆筑法和

土坯垒砌法。屋顶为侧面起脊,室内布局有单间和分间(二间或二间以上)二种。

墓葬形制以竖穴土坑墓为主。成人墓多集中于氏族公共墓地,多单人仰身直肢葬,有拔掉上侧门齿的现象。小孩墓多圆形土坑瓮棺葬,葬具通常是在一个陶碗上对扣一陶盆或用两个陶碗对扣。

屈家岭风光

屈家岭遗址于1954年修建石龙水库干渠发现后,1955年及1957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湖北省文物工作队两次发掘, 出土了大量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石器和陶器. 石器有斧、凿、铲、镞等,造型美观、磨制精细;陶器有杯、碗、鼎、锅、纺纶等,还有陶制环、球、鸡、狗等装饰器。大量的蛋壳陶器、彩绘陶器和彩绘纺纶,说明新石器时代江汉平原地区已具有较高水平的烧陶技术和纺织手工业。因其具有鲜明的江汉平原的特点,有别于我国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因此将这种文化定名为“屈家岭文化”。中国科学院为此出了专著《京山屈家岭》。1988

年,国务院将屈家岭遗址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屈家岭遗址的发现,说明长江流域同黄河流域一样,是中华民族的摇篮。遗址上竖立的高大的保护标志更显示出它的重要地位。

历史由来 中国长江中游地区的新石器文化。因首先发现于湖北京山屈家岭遗址而得名。年代约距今 5000多年至

屈家岭古代城址

4600年。分布地区以江汉平原为中心,西至三峡,东到武汉一带,北达豫西南,南抵洞庭湖区并局部深入到湘西沅水中下游。稻作农业是主要经济部门,在建筑遗迹的红烧土中发现有稻壳印痕,经鉴定为人工栽培的粳稻。

居民还饲养家畜,兼事渔猎。生产工具有磨制的石斧、石锛、石镰、石镞和打制的凹腰石锄及彩陶纺轮等。陶器中有一种施彩纹具有晕染风格的薄胎彩陶器,精美而富有特色。已发现数处城址,其中湖南澧县城头山的圆形城址,直径约310米,外侧有护城河。当时居民的房屋大多是方形、长方形的地面建筑,有红烧土居住面,木骨泥墙或直接用粘土混合烧土渣垒成墙壁。既有单间的,也有套间或各开屋门的双间屋。多间式房屋的出现,显示出建筑技术的进步,同时可能反映了父系家族实行小家庭分居生活的情景。在建房过程中,有时还把整条猪、狗埋在房基下作为奠基牺牲。成年死者多采用土坑葬,儿童用瓮棺葬。安乡划城岗遗址的90多座墓分南北两区,居首并列的 3座墓各有随葬品数十件,包括朱绘陶器和朱绘卷云纹石钺等,墓主当是氏族中的上层人物。 关于屈家岭文化的来源,一种意见认为,屈家岭文化与大溪文化在部分地区互相重合,有明确的地层叠压关系,陶器有承袭、演变的因素,因而是直接继承大溪文化发展来的。另一种意见认为,大溪文化和屈家岭文化属于不同的文化系统,湖北黄冈螺蛳山遗址为代表的一类遗存,应是探索屈家岭文化渊源的线索。有的更进一步提出,由螺蛳山遗存直接演变为典型屈家岭文化,而大溪文化则发展成具有地区特征的屈家岭文化。这一问题有待于通过积累更多资料和深入研究来解决。

屈家岭文物

屈家岭文化的发展去向现已明确,是郧县青龙泉上层(即第三期文化)、房县七里河、天门石家河、当阳季家湖下层、松滋桂花树上层一类文化遗存,目前暂统称为“青龙泉三期文化”。青龙泉遗址上层出土的小口高领罐、圈足盆形甑、直口缸、喇叭口杯等器形,都直接继承晚期的屈家岭文化而来; 仍然沿用的少量彩陶,特别如彩陶纺轮、外表涂饰红衣后施以错乱黑彩的陶器等,也都与其前身屈家岭文化有密切联系。目前暂归入“青龙泉三期文化”范畴的遗存,分布地域较广,延续时间较长,其年代大体与中原的龙山文化相当,部分器物上也有若干相似之处,尤其是在南北相毗连的鄂西北、豫西南两地区,关系更为密切。因此,有人把江汉地区继屈家岭文化之后的这类遗存,称作“湖北龙山文化”。也有人把湖南地区与之相当的遗存都包括在内,泛称为“长江中游龙山文化”。应通过发掘有代表性的遗址和深入分析研究,将此类遗存作为独立的考古学文化,另行正式命名。

文化遗产

1954年,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在湖北省京山县发掘了屈家岭遗址,发现该遗址是一处以黑陶为主的文化遗存,文化面貌不同于仰韶文化,也与洞庭湖以南的几何印纹陶差别较大,所以将其单独命名为屈家岭文

屈家岭古代曲文化

化。其年代距今约5000—4600年,分布范围较广,西越宜昌但未进入四川境内,北达河南西南部(南阳地区),东未超出湖北境内,南达洞庭湖一带。根据其分布范围可以将其分为四区:江汉平原区、鄂西区、湘北区和鄂东区。 经过发掘的屈家岭文化遗址有京山屈家岭遗址、荆州阴湘城遗址、石首走马岭遗址、钟祥六合遗址、天门邓家湾、谭家岭和肖家屋脊遗址等。 屈家岭文化的陶器多为手制,但快轮制陶已普及。器表光洁,似经过打磨。陶系以泥制为主,夹砂陶较少,陶色以灰色为主,黑色次之,另有少量红陶及桔黄色陶。陶器器表多素面,有纹饰的较少,纹饰常见弦纹、篮纹、瓦棱纹及镂空装饰。彩陶的绘制方法有特点,作笔有浓淡,不讲究线条,里外皆施彩。陶衣有红、白等色,施加陶衣后用黑色或赭色彩绘出带形纹、网格纹、圆点纹和弧三角纹。另有较多的彩陶纺轮,其横截面有椭圆形、长条形等,纺轮上先施米黄色陶衣,然后彩绘出旋涡纹、平行线纹、同心圆纹、卵点纹和短弧线纹。屈家岭文化的陶器圈足器发达,三足器较多,平底器较少,不见圜底器,器形有罐形鼎、高领罐、高圈足杯、薄胎杯、壶形器等。

屈家岭文化瓷器

屈家岭文化的石器多为磨制,制作水平已相当高超,器形有斧、铲、锛、凿、镰、箭头等。经济活动以稻作农业为主,家畜饲养及渔猎采集也是很重要的经济活动。房屋建筑多为方形或长方形地面起建式。基础部分

先挖大浅坑,其间伴随有奠基祭祀的仪式,然后从外面搬运干燥的土铺垫浅坑,再在其上铺撒红烧土以隔潮,室内地面选用干燥的土铺在红烧土上;还有先挖墙基槽,然后立木柱建筑墙体,最后造房架。墙体有二种构筑方法即夹板堆筑法和土坯垒砌法。屋顶为侧面起脊,室内布局有单间和分间(二间或二间以上)二种。

墓葬形制以竖穴土坑墓为主。成人墓多集中于氏族公共墓地,多单人仰身直肢葬,有拔掉上侧门齿的现象。小孩墓多圆形土坑瓮棺葬,葬具通常是在一个陶碗上对扣一陶盆或用两个陶碗对扣。 屈家岭遗址于1954年修建石龙水库干渠发现后,1955年及1957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湖北省文物工作队两次发掘,出土了大量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石器和陶器。石器有斧、凿、铲、镞等,造型美观、磨制精

屈家岭文化遗产

细;陶器有杯、碗、鼎、锅、纺纶等,还有陶制环、球、鸡、狗等装饰器。大量的蛋壳陶器、彩绘陶器和彩绘纺纶,说明新石器时代江汉平原地区已具有较高水平的烧陶技术和纺织手工业。因其具有鲜明的江汉平原的特点,有别于中国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因此将这种文化定名为“屈家岭文化”。中国科学院为此出了专著《京山屈家岭》。1988年,国务院将屈家岭遗址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屈家岭遗址的发现,说明长江流域同黄河流域一样,是中华民族的摇篮。遗址上竖立的高大的保护标志更显示出它的重要地位。

景点介绍

发掘时间

屈家岭文化,中国长江中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因首先发现于湖北省京山县屈家岭遗址而得名。主要

屈家岭文化遗址周边景色

分布在湖北地区,以江汉平原为中心,东起大别山南麓,西至三峡,北到豫西南,南抵洞庭湖北岸。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的年代,屈家岭文化后期约为公元前3000~前2600年。 1955~1957年两次发掘屈家岭遗址,揭示了一种崭新的遗存。1959~1960年间,开始普遍把这种遗存称为屈家岭文化。1959~1961年发掘的湖北郧县青龙泉遗址,中层为屈家岭文化,下层和上层分别与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相当,由此明确了屈家岭文化的相对年代。现经发掘的重点遗址还有:湖北钟祥六合、京山朱家嘴、天门石家河、武昌放鹰台、枝江关庙山、松滋桂花树(中层) 、公安王家岗,湖南澧县三元宫、安乡划城岗、华容车轱山,河南淅川下王岗和黄楝树等(见关庙山遗址、三元宫遗址)。

文化特征与分期

屈家岭文化的陶器主要是泥质黑陶和泥质灰陶。圈足器发达。凹底器较多,这是同时期的其他文化所缺乏的。常饰凸弦纹和缕孔,还有少量朱绘陶和彩陶,尤其是薄胎晕染彩陶最具特色。主要器类有鼎、甑、豆、罐、壶、盂、盆、碗、三足碟、杯、缸等。石器习见的有斧、锛、凿、镞。石斧平面多呈长梯形或长方形,侧边较齐平。石凿以方柱体的为代表。石镞主要为两面起脊或扁平的带铤柳叶形。还有少量穿孔石斧、穿孔石铲、石镰等。有的地点发现有较多的打制石锄。彩陶纺轮是重要的文化特征之一,一般先在两面涂抹橙黄陶衣,再在单面绘以红褐色或红色花纹,彩纹图案主要有同心圆纹、漩涡纹、对顶三角纹、平行的短直线或短弧线纹、卵点纹等。有为数较多的篦点纹空心陶响球和极少的彩陶球。屈家岭文化中出现的连间式住房,既有自身的建筑特点,又与同时期其他地区的同类建筑形式相近似,具有一定的时代特征。

房屋建筑

屈家岭文化的住房多属方形、长方形的地面建筑。一般筑墙先挖基槽,立柱填土,再以粘土或草拌泥掺加烧土碎块培筑墙壁。居住面下部铺垫红烧土块或黄砂土,以利防潮,表面敷“白灰面”或涂抹细泥并经烧烤。在室内中部或偏一角处筑火塘,有的火塘附近还遗留保存火种的陶罐。室内的柱洞大体排列有序,有的洞底以碎陶片垫实,起着柱础的作用。单间房屋的面积一般10平方米左右。出现了以隔墙分间的较大住房,有的是出入一个大门的里外套间式房子;有的是长方形双间、多间的连间式房子,各间分别开门通向户外,其隔墙上无门或还设门相通,甚至有多达二、三十间成排相连的。青龙泉的一座双间式大房子,南北总长14米,东西宽5.6米,室内面积合计70多平方米。这种隔墙连间式住房,形式新颖,建筑结构有了明显进步。有人认为,它可能是在父系家庭生活的背景下产生的。 屈家岭文化遗址周边景色

墓葬

在六合、屈家岭、关庙山等地,均发掘了屈家岭文化的墓葬。成年死者多实行单人仰身直肢葬,也有屈肢葬,无葬具。曾盛行于大溪文化中的下肢甚为踡曲的屈肢葬,在屈家岭遗址也发现一例。大部分墓有数量不等的随葬品,前期多小型明器,后期有个别墓随葬猪头骨。划城岗墓地的90多座墓葬分南北两区,土坑竖穴墓与少量的瓮棺葬交错分布。土坑墓的墓向比较一致,大部分为东西向。随葬品一般为4~8件,但少数墓十分丰富。位于南区墓地西端首排的3座并列土坑墓,随葬器物分别有77、50、65件,均有多件朱绘陶器,两座墓内各随葬一件“风”字形穿孔石钺,其中一件还朱绘卷云纹。这三座墓死者生前可能在氏族中居于重要地位。 关庙山遗址有专辟的儿童瓮棺葬墓地,通常用大型圜底陶罐再扣一件鼎或盆、钵作为葬具,竖埋在小土坑内。一般无随葬品。有的葬具底部中心特意凿出一孔,可能是作为儿童灵魂出入的孔道。

与其他文化的关系

屈家岭文化的北部外围分布区,已到南阳地区伏牛山南麓一带,这里原是仰韶文化的分布范围,后来屈家岭文化扩展及此,并与黄河流域腹地的末期仰韶文化和早期龙山文化先后发生接触和交流。例如,在具有仰韶文化向龙山文化过渡性质的河南禹县谷水河第三期和郑州大河村第四期文化遗存中(见大河村遗址),分别出有双腹豆、高领圈足壶、高圈足杯、盆形瓦足鼎等,都与屈家岭文化的器形相同或近似,显然是屈家岭文化影响的结果。在陕县庙底沟二期文化遗存中和青龙泉中层、屈家岭,又都存在喇叭口红衣小陶杯、圜底罐形鼎等相似的器物,反映了相互间的联系。


相关内容

  • 市司法局新农村建设工作总结
  • 市新农村建设办公室: 2011年,我局在市委、市政府和市脱贫奔小康试点县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的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年初市委、市政府“市直单位新农村建设工作”会议精神,充分发挥司法行政职能作用,早计划、早安排,在村基础设施建设下功夫,在村民法制宣传上做文章,驻点村经济发展、建设和谐新农村、全面建设小康村 ...

  • 六年级国防教育
  • 六年级国防教育 第一课 人民防空的任务与作用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到现代战争危险的存在,增强国防观念 . 2.了解人民防空的概念和任务,掌握防空袭警报音响信号的特征. 3.了解什么是三防,认识现代高技术战争空袭的特点和破坏的严重性 . 教学重点 1.结合国际.国内形式,进行国防教育. 2.明确普 ...

  • 陕西北部以气势雄伟的黄河和绵延起伏的黄土高原闻名遐迩
  • 陕西北部以气势雄伟的黄河和绵延起伏的黄土高原闻名遐迩,无论是"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或者是"大漠孤烟长河落日",都充溢着无尽的黄河风情.黄土文化,让人感到扑面而来的北国豪情. 中华开国第一帝--黄帝就出生在陕北的黄陵县,死后又葬在黄陵桥山,目前这里已成为全世界炎 ...

  • 湖北导游基础知识
  • 湖北导游基础知识 一.多项选择题 1.2008年12月10日,湖北省政府在北京与国家旅游局就加快湖北省旅游产业发展正式签署合作协议,规划了"一城两圈"旅游发展战略, "一城两圈"中的"两圈"是指( ). A.武汉城市旅游圈 B.江汉平原城市 ...

  • 参观延安心得体会
  • 为了加深我们对党史的认识,提高思想政治素质,我们单位策划了这次参观延安革命胜地的红色之旅。 久居张家口,享受于舒适的生活,在出发前,虽然对革命老区的艰苦有一定的估计,却还是没有想到,我们的革命圣地延安,生活竟然还是如此的艰苦。我们在电视里看到窑洞的时候一定觉得很希奇,可是久居于窑洞的那些老区人民啊, ...

  • 政协委员唐家岭访蚁族
  • 重庆日报3月3日报道 昨日上午,北京海淀,"北漂"李立国.白万龙演唱自己创作的<蚁族>,感动了在渝全国政协委员何永智.张礼慧和严琦(上图,由外向里).当天,3位委员来到北京最大的"蚁族"聚居地---唐家岭,了解"蚁族"的&quo ...

  • 关于延安精神对当代大学生的指导意义的实践报告
  • 暑假社会实践活动报告 --关于延安精神对当代大学生的指导意义的实践报告 姓 名:**** 学 号:********* 学 院:**学院 专 业:*****专业 年 级:****级 目录 1.标题 „„„„„„„„„„„„„„„„第3页 2.前言 „„„„„„„„„„„„„„„„第3页 3.活动行程 ...

  • 游览红色旅游胜地重温党的光荣历史
  • 游览红色旅游胜地 重温党的光荣历史 今年五一,自己作为一名党员,有幸参加了矿党委组织的"保持党的纯洁性,重温革命历史"为主题的红色之旅,这次红色旅行立时四天,先后游览了黄河壶口瀑布.延安枣园革命旧居.杨家岭革命旧址.五岳华山等景点,通过这次观光学习,我不仅领略了我国大好河山的壮丽 ...

  • 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因果名实
  • [编者按]1942年5月2日到23日,作为全党整风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召开了一次大规模的文艺工作者座谈会.毛泽东到会作了重要讲话,即<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70年来,以毛泽东的<讲话>为标识,中国的文学艺术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其强大而独特的影响力一直延续至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