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建筑思潮论

四合院空间模式的继承与发展问题研究

摘要:本文以北京四合院为例,对传统院落做进一步的探讨与研究。通过对四合院的布局、空间、文化等角度进行分析,结合实际案例分析,阐述了四合院院落空间的现代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使传统四合院院落空间模式现代化、实用化,成为一种适合中国国情的由传统建筑向现代表达的一种途径,同时也成为一种蕴含中国传统建筑理论的创作思考方式。

关键词:传统北京四合院;院落空间;继承; 发展;

引言

传统北京四合院,以它浓郁的建筑特色、深厚的历史沉淀及宜人的居住环境不仅在中国传统建筑中享有盛誉而且也是世界人民所称赞的中国建筑之一,同时也是北京城市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随着北京现代化城市的发展,传统北京四合院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本质的原因是传统北京四合院己经不适应现代生活形式了。要使传统北京四合院建筑继续生存下去,最积极的方法是将传统四合院院落空间模式现代化、实用化,成为一种适合中国国情的由传统建筑向现代表达的一种途径,适应现今社会以及未来的发展,使这一传统院落空间模式成为现代中国建筑发展的力量源泉。

1、传统北京四合院的独特魅力

1.1建筑布局

以院落为中心——中国传统院落建筑的主要特征是以木构架房屋为主的封闭型院落式平面布 局体系。其院落式空间组合形态,现知最早最严谨的实例出现在距今约3000年前的陕西歧山凤雏村的早周遗址中。此后随着高台建筑的逐步衰落消亡,除个别少数民族地区外,这种院落形式就成了中国建筑在平面布局上的主要形式。其中颇具代表性的四合院建筑是以正房、倒座、东西厢房围绕中间庭院形成平面布局的传统住宅的统称。院落的中心地位在北京四合院的设计中尤为突出,四周实体建筑呈现向心凝聚的主要格局。传统北京四合院中的庭院空间是由不同的院落串联而成的,有几进建筑就有多少院落空间。院落是传统北京四合院的精髓,是其被称为宜居建筑的主要因素之一。 严整对称——中轴线的贯通是北京四合院造型的标志性特点。以南北纵轴线为中心,东西轴线 为辅助,东西建筑呈对称之势,处在中轴线上的建筑就是整个四合院的最高权力的象征。中线为轴,左右对称,两边的建筑形体构成和体量轻重均一致,这样的造型特点给人以严整、均衡的感觉。不但是建筑实体的围合也是人心理的围合,是传统北京人寻求庄重,期盼安宁的心理状态。传统北京四合院虽然整体规整,布局对称森严但是整齐划一当中也不乏变化。比如运用构件的比例、虚实或是门窗上镂空的疏密、大小等来求得和谐中的灵活多变。

住宅方位讲究——传统北京四合院的方位是根据北京城的总体设计而来的。当时的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联系的相当紧密。北京城以紫禁城为中心呈环状向外分布的是民居。每个四合院与四合院之间有胡同相连,逐渐发展就形成了今天北京环形的格局。传统北京四合院的方位是根据胡同的走向而定的。北京城的胡同多是东西走向的,因此传统北京四合院大多数是坐北朝南或坐南朝北的。这里所说的坐向都是相对宅门的位置而言的。无论宅门开设在什么位置,院内的正房都是坐北朝南的。大到北京城,小到每个四合院的住宅方位都体现了传统文化向心、内敛的总体特点。

1.2 空间序列

一定数量的建筑组合在一起必然存在着排序的问题。正是多样的建筑组合形式才构成了传统北京四合院高低错落、综合交错的丰富形式。传统北京四合院是庄重、严谨的有序序列和自由灵活的无序序列的结合体。在一个标准化四合院中,人从一个空间进入另一个空间可以沿轴线进入,形成

周而复始,来回循环的有韵律的视觉感受,也可以沿着檐廊迁回曲折的进入空间。从而产生开启(大门) 、发展(一进院) 、高潮(中心庭院) 、结尾(三进院) 的序列感来。这是古人运用建筑序列的丰富变化打破四合院规整、对称的格局的体现。

空间的点、线、面构成——为了营造出空间的灵活感,传统北京四合院巧妙的运用了点、线、面的构成来体现空间的错落有致。笔者以简洁的三进院为例加以说明。传统北京四合院以墙为边线,形成了一个封闭的方正的空间。由大门和倒座房与垂花门围合的空间是一进院落; 由垂花门沿东厢房,正房至西厢房间围合成的二进院落; 由正房到后罩房又形成了三进院落,这三个大面积的露天院落抽象成三个面。院落内的回廊和便道以及四周的墙体抽象成线。在东西厢房间与耳房之间多会留有一小块空地,加上庭院中随处种植的数目,都抽象为大小不一、错落有致的点。从简化了的北京四合院的平面图来看它形成了以点为装饰,面与线有韵律、有节奏的呼应在一起的空间形式。

空间的方向性限制——基面下沉。相对于房屋的台基,北京四合院属于一种下沉式的空间。这样的空间方向性限定,从形式上,可以划分内外空间以及突出庭院内向性的特征; 从使用的角度分析还可以防潮、排水。集艺术与使用于一身。独立的垂直面。在北京四合院的空间布局中除了墙、柱等这些垂直要素外,值得一提的是它巧妙的运用了独立的垂直面作为空间分割手段。如北京四合院中大门入口处经常设有影壁,用来区分宅内外空间。独立的影壁不但是主人身份地位的象征更是人为设计出来的空间的宅界线。

行为化空间设计——建筑空间设计的最深层次的目标就是适宜人居住的行为、满足人生活对空间的心理需求。北京四合院在行为化空间设计方面有着自己的特殊观点。建筑的空间分为公共空间和私密空间。在现实的生活中公共空间直接衔接着私密空间是不合理的,私密空间会受到打扰,居住者心理上也会有不安全的因素。北京四合院巧妙的运用了影壁、檐廊等建筑单体的设计,缓解了公共空间向私密空间过渡的问题。与西方别墅外向型的设计思路不同,北京四合院秉承了传统文化内向、平和的方式。按照空}、酬顷序解读,首先北京四合院是一个封闭自主的空间,大门处的影壁设计就缓和了胡同的公共空间与四合院空间过渡的突然性。人站在大门处无法一眼就看穿整个院子,不但视线被阻挡了更重要的是符合人居住、生活的私密性心理需求。北京四合院行为化空间设计中的亮点就是内宅中的檐廊设计。檐廊也是一个公共空间向私密空间过渡的设计,它相对一进院的过渡更显得隐秘一些。檐廊一侧衔接厢房的墙体另一侧阻隔着内部庭院的干扰。檐廊在北京四合院的空间设计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住宅中的交通空间也是室内外过渡的关键,还可以阻碍一定的视线模糊了室内空间和院落空间的界限,丰富了空间视觉感。

1.3文化精神

伦理观念——传统四合院作为家庭社会伦理观念的物化产品,可以认为其构成功能就是宗法社会服务的工具。四合院就是一个伦理规范解说的具象空间模型,院落空间在性质上就是伦理空间。《黄帝宅经》云:“夫宅者,乃阴阳之枢纽,人伦之轨模”。这是住宅的哲学定义,也是中国院落与西式院落的根本分野之处。

首先讲尊卑等级秩序,也就是讲“礼”。所谓“礼别异,卑尊有分,上下有等,谓之礼。”尊崇礼教成为院落功能布局设计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大礼“天地君亲师”设正堂,长辈住上屋,晚辈居厢房,女流处内院,佣仆置偏处,各得其位,不能逾矩。其次重仪礼规范。传统四合院中实际上用于礼仪活动的面积超过了用于起居生活的面积,主院落主要用途也是为进行礼仪活动而设。院落便常成为房主身份等级、社会地位的标志,院落亦因对外礼仪功能之别有多种多样的布局和配置,如轿厅、花厅、女厅等不一而足。

生态意义——一组院落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生态环境体系。人们居其内,要代以为继必需要有良好的生态条件。住居既然是阴阳之枢纽,其自然属性必为生态环境良好的吉地,方供人之所居,这正是中国“天人合一”的住居观,而院落恰是首选的最佳形式。同时,院落也使四合院内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小气候区。院落的纳阳是十分充裕的,方便生活也利于绿化,亦为健康之日照所需。大小院落与纵横廊道交通构成良好空气循环系统,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明暗沟排水系统,水井水池之设,调节湿度又利于防火。一般四合院都有良好的庭院绿化,引入自然的绿化意识,其文化内涵在于通过引入自然,实现对天人合一理想的追求。这种生态观应该说是东方住居文化的独创,一方天井,半壁隙地,几株兰草,三二梅枝,便有咫尺天地,尽得春色。主院落更是绿化生态重点,植乔种果,花木扶疏,盆景假山,生机盎然,优雅宁静,充满生活情趣。

哲学意义——《易经》云:“太极生二仪、二仪生四相,四相生八卦。”一组院落中,按空间层次性质可以分为:室内空间是太阴空间,檐廊空间是少阴空间,院落空间是少阳空间,室外空间是太阳空间。从院落方位来看,除了院落围合的东南西北“四正”的组合安排外,还有院落四角空间的利用和安排, 如布置耳房、天井或厕贮、门道等,成为四维的布局。因此,这“四正四维”亦构成院落空间一对阴阳关系,在整体上即可以认为院落空间是一个序列布局完整的八卦空间。在内外空间层次演进上形成阴阳组合关系。每一级组合成为一个递进层次,形成一个层级的阴阳关系。如北京四合院外封闭内开敞,以东南宅门分别内外,为界定领域之第一层次;垂花门为界定主客之第二层次;中院正房为界别前堂后寝,即界定私密之第三层次;内院后房多内眷闺阁,为界定性别之第四层次;后罩房杂役灶厨,为界定主仆之第五层次。不同性质的内与外反映出鲜明的东方儒家文化特质。阴阳哲学从某种意义上说是“虚”的哲学,故有水的哲学之称。四合院实的部分即房舍,多用规定做法,而院落设计却千变万化,在使用功能上和环境配置上亦乃全宅之重心,故设计上精心考虑。而作为新建项目的四合院,其情趣精粹乃在于此。因此,理解院落构成“重虚”原则是理解中国建筑的关键所在。

2、四合院的现状与冲突

2.1 四合院现状

整体现状——数量的现状。根据资料表明,北京城在50年代初,传统四合院的面积为1760 万㎡,到了80年代保存的传统四合院就拆除了534万㎡,到了90年代又有274万可的传统四合院因为缺乏修缮和保护而被全面的拆迁。照此速度原北京城的传统四合院将在数十年后所剩无几。质量的现状。根据1983年北京市房管局的统计,对北京城内29片四合院的质量进行了统计,其中一、二类的质量完好的四合院只占总体数量的5.42%。出现房屋质量问题,需要整修的占了35.45%。破坏严重的占了总数的59.13%其中达到危房的就有10.37%。以上的数字赫然警示着我们传统北京四合院的总体状况不容乐观了。

个体现状——传统四合院的整体状况令人堪忧,其个体居住环境所面临的问题更为严重。明清 时期,北京四合院多是独门独院的形式,现如今,随着人口的膨胀,四合院沦落为多户人家合住的杂院形式。人口膨胀导致居住环境拥挤,私自搭建和拆改的现象异常严重,原有的四合院的布局被

破坏的面目全非。不但给居民的生活带来不便而且使原有的古都风貌消失殆尽。走在北京的胡同里,两边的四合院建筑依据各户人家的具体需要而修改,没有整体规划的秩序感。

保护措施现状——对北京传统四合院的保护性措施起步于70年代末。每年都有一批新的传统四合院被列为市级保护单位。到了80年代,北京市规划局对北京传统四合院的保护方案正式出台。现如今,传统四合院的继承和发展的问题已经引起了国内外的关注,大量的建筑学、景观学、社会学、历史学等专业人士投入到传统北京四合院的整治中来,对现有的情况进行了诸多的尝试,其中不乏许多成功的案例值得发扬和继续深入的研究。总而言之,在社会各界的帮助下,传统北京四合院走入了从古老向现代迈进的正轨中来。在2006年的6月,由北京市建筑设计标准化办公室主编的《北京四合院建筑要素图》是国内第一部四合院建筑要素图集,它的主要内容是规划设计行业的标准 图制工作。这本书的出版使四合院的改建工作有章可循有理可依,不能随意的更改结构和比例,对传承古都风貌起到一定的标准化作用。

2.2衰退原因探究

现代生活模式转表——传统四合院衰败的主要原因是不适应现代生活模式。现代生活模式与传统生活模式发生了实质性的转变,具体表现如下:

(1)家庭人口结构

传统的人口结构是一家三代甚至是一家四代人居住在一个四合院中。现代社会中,大家庭逐渐向小家庭过渡。成年子女往往都有单独居住的要求。几世同堂的情况已经不是多数现象。

(2)民居功能的转变

在以农业发展为中心的传统年代,北京四合院的基本功能就是居住,一小部分是前店后宅的形式。现代社会下,民居的功能不再单一。四合院的功能演变为居住、读书、交流、商业等多种形式。这一转变过程就要求对传统四合院的功能布局进行调整,功能不再单一,许多新功能空间会逐渐进入到传统四合院中。

(3)生活舒适度要求提高

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新技术成果的广泛应用,住宅的采光、保暖、通风等不需要依靠自然了,室内的卫生设施、厨房等设备己经在绝大多数的住宅中普及了。给现代人的生活带来莫大的便利,对生活舒适度的要求自然就越来越高了。现代人与日俱增的舒适度要求是目前传统四合院所达不到的。 结构性老化——传统的北京四合院以木结构为主,几经风雨,保留到现在已经是风烛残年了,除了重点保护的王府宅院、名人故居之外,一般民用的住宅很少能得到系统的修护和保养。木质结构发生老化、受潮、曾经表面的光鲜现在已经看不到了。墙体石砖也是残缺不全,磨损严重。 住在这样的民居里四壁通风,潮气四溢,隔音效果差,采光不好,舒适感极差。原本传统四合院冬暖夏凉,每间隔开的合理布局已经完全不存在了。保留至今的这所民居只有等待拆迁的命运了。与欧洲国家的传统民居不同的是,它们的建筑多是以石材为基础建筑的,石材的耐用性、隔音性、防潮隔热性均比木材突出,虽然我国传统木结构建筑在建筑史上有辉煌的成就,但是,现如今木质、砖瓦的结构出现了严重的老化现象,难以满足现代人对住宅结构质量的需求了。

功能性衰退——传统北京四合院的功能布局是按照传统的生活方式而设计的。沿用到现在,在水、电、煤气、卫生设施等方面已经出现严重的滞后现象。传统北京四合院原本为独户人家提供饮水和排水的管道,现如今62平方公里的狭小空间挤着170万以上的人口,原有的输水通道难以承担如此大的负荷。电的使用更是混乱不堪,自由搭建的想象比比皆是,安全问题成为现如今四合院中的隐患问题。卫生设施还停留在原四合院的基础上,基本是依靠胡同中的公共卫生间,给居住者的生活带来极大的麻烦。一些新的现代化的设施更加难以进入四合院中,居民的私家汽车由于院内没有空间摆放只能成排的列在胡同中,使得原本狄小的胡同空间更加的拥挤。安全设施、无障碍设施等在老四合院中更是无法安置,形成恶性的循环。

滞后城市的发展——随着北京城市的发展,每年都有一定规模的新增建筑出现。尤其是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更是吸引了世界的眼光,一些新型的建筑形式在北京拔地而起,给城市带来了现代化、国际化的气息。现代民用住宅的设施一应俱全,楼群中也有供人们休闲、娱乐的绿化带,每

户人家隔开,完全保障了户主的私密性。在周围现代化住宅群的包围下,传统的四合院显得更加的没落。现代化的住宅楼的建造周期快,规模大经济效益大。传统北京四合院虽然受到重视,但是整改的速度还是滞后于城市现代化发展的步伐的。

3、传统四合院现代发展策略

传统的北京四合院是特定的历史条件,特定的自然气候,特定的生活模式,以及特定的城市肌理多方面综合因素影响的结果。现如今,时代发展了,局部气候也产生了微妙的变化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有了实质性的转变,北京不但是政治的中心更是文化的中心、交流的中心,正一步步的迈向国际化的大都市。传统的北京四合院已经不在适应现代人的生活模式了,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感。但是传统北京四合院的围合递进的建筑形式,亲切宜人的尺度、接壤于天地之内、呼吸于自然之间的室外庭院构成了理想的人居环境空间形式。这一点是不能被抹杀的,是现代居住建筑所望尘莫及 的。因此传统北京四合院依然有它存在的价值,它是北京历史文化的象征。

3.1空间体量的创新

“类四合院”——设计推陈出新是传统北京四合院的必经之路,否则就不可能保持其生命活力,从而导致枯萎。在这方面,反传统是北京四合院创新的推进器。空间体量的借鉴与升一华方式不是被动的延续历史,而是对传统四合院的建筑形式进行研究,结合现代人的生活需求进行转化的设计方式。在这方面目前比较典型和成功的案例就是菊儿胡同的“类四合院设计”。

(1)基本概况

菊儿胡同,东起交道口大街,南至南锣鼓巷全长438米。菊儿胡同三号、五号、七号是清光绪大臣荣禄的宅邸。后来,七号还做过阿富汗大使馆。四十三号原为寺庙。直至今日,在改造前菊儿胡同是一座破旧的杂院,700余平方米的地方居住着44户138人,平均人均占地面积仅为5.3平方米。可以说,菊儿胡同以其悠久的历史、青砖红檐、典雅古朴的外貌和现如今尖锐的问题成为其被列入旧房改造的试点工程的主要原因。

(2)“类四合院”的改造思路

菊儿胡同的改造由清华大学建筑系教授吴良铺先生等人,呕心沥血数年设计而成。主要的改造思想为“类四合院”的模式,即抽取传统空间形态的原型用新材料和理念创造新的人居环境,同时解决一些目前面临的问题。这种方法是在对传统空间原型分析的基础上,还原抽象出“类型”,再将“类型”结合具体的场景还原到具体的形式。在这一过程中,主体单元也将被通过新的形式再现出来,所以更新后区域的风貌也就势必存在着和原貌的同一性和整体性。 “类四合院”的改造思路是对传统北京四合院空间、体量的模拟与升华。经过“合院组群”、“合院小组群”、“标准院落”等三个阶段的设计探索,对41号院在内的7个条件最差、房屋最破旧的院落从1989一1990年间完成了基于“新四合院”式更新改造理论的“菊儿胡同”一期试点工程。

(3)平面空间形态的改造

菊儿胡同在平面空间形态上基本沿袭传统北京四合院的中轴对称形式,都是由建筑来围合中心庭院,这两点使得菊儿胡同的改造不脱离传统北京四合院的特有形态。如图为传统北京四合院的平面图与菊儿胡同改造的一期、二期和三期的平面的比较。从图中可以对比看出,菊儿胡同继承传统北京四合院的基本形态的同时也做了创新的改造。

首先,菊儿胡同增加了四合院的进深数,采取以道路为骨架串联院落空间,向南北延伸形成若干个进院,使得四合院的纵轴向更加的深邃。向延伸加大了四合院的居住面积。东西向也不同程度的增加了跨院。平面形态也从传统的完全四方的形式演变成这样的构成形式可以根据地理环境的高低情况,自由的安排建筑的围合形式,形成多院落的形态。还可以合理的避开原始四合院中保留的古树,不破坏四合院的历史风貌。再次,传统四合院基本只有一个主出入口,四合院内以南北流线为主,采用全围合的形式保留住居住者自己的生活空间。菊儿胡同将全封闭的四合院设计成半开敞的形式,不但在南北轴上设有出入口,在东西轴上也设计了出入口。而联系院落的通道从院内移至院外,形成里巷体系。不但满足了步行的需要,而且还减少了外部对院内的打扰。

(4)立面空间形态的改造

菊儿胡同四合院改造设计将传统一层的四合院形式扩建为2一3层,大大增加了居住面积,使人均居住面积从原来的5.3平方米上升为12.4平方米。利用二三层的建筑上下错落,可以取得比一般行列式阳台更为宽大的空间。菊儿胡同没有单一的为了扩大居住面积而一味的增加建筑的高度。为了保持传统四合院和谐的居住环境,菊儿胡同四合院设计为2一3层的高度空间可以营造较好的局部小气候,而且在施工中不需要大型机械的进入,降低了改造难度和成本,使改造思路可以更广泛的应用。菊儿胡同在对立体空间的更新中采用的思维模式是:传统北京四合院→抽象提炼→融入现代单元式住宅→新的菊儿胡同四合院。

在保证不影响阳光照射的情况下,菊儿胡同将四合院设计为高底错落的形式。这样的设计,一楼的住户以地面为院落,二楼的住户以建筑间的走廊和两边的花园式平台为公共活动的院落,三楼的住户以二楼的屋顶为平台,保证了每户都有属于自己大小不等、位置不同的空间。即使建筑层次

增高了,但是传统四合院的院落空间仍然可以保留着,并且充分的利用了建筑中的每一个空间。利

用坡顶修建楼阁与平台,它的好处是在有限的建筑高度内、争取最大可能的建筑空间和室外空间,使住在三楼的居民能享受到两层别墅式的生活。从平台上还可以远眺景山、北海、白塔、钟楼。阁楼的变化可以增加建筑轮廓线的变化,从整体上构成新四合院的建筑韵律美。在有限的空间内,借用高低错落的立面形态设计,行成不同的户型和公共的阳台、屋顶空间和楼阁是菊儿胡同对传统北京四合院空间和体量的升华。

3.2四合院现代功能再造—“中国风”式居住模式

易郡四合院——长久以来欧美的别墅设计一直是备受人们青睐的。传统的北京四合院以其怡人的居住环境、合理的空问尺度、深远的庭院文化被称为“中国的别墅”。易郡四合院的设计思路就是将传统的北京四合院与西方的别墅融合在一起,打造出新时代下具有传统四合院风韵的“新中式别墅”。以传统四合院风格为统领,打破中式庭院与西式别墅的壁垒,创造性的将别墅风格移植在中式四合院里。

(1)平面空间

易郡四合院别墅在平面空间上对传统北京四合院进行了提炼和重构,采用重叠、并置等手法设计出了“口字型”, “工字型”,“三合院”,“双拼三合院”等不同的空间形式。对传统北京四合院的空间根据现代人的生活需求进行了变革 。

(2)空间意向的提炼

易郡四合院别墅在设计上沿用了传统北京四合院的建筑特点,采用传统四合院的某些布局及建筑形式特征所营造出来的四合院式别墅区。采用某一种或几种标准形制的传统四合院院落形式,进行灵活的重构,打破原有传统四合院四面围合的单一又封闭格局。易郡四合院别墅设计将长方形的传统四合院打开,拆分出单体的建筑,进行合理的重新组合,设置多重出口,使原有封闭的空间变的开敞、通透。同时建筑的朝向仍然保留着四面围合的方向,传统四合院的庭院在易郡四合院别墅群中

仍然是建筑的核心,这样就保留住了传统四合院人·居·环境的永恒模式。

(3)崇尚自然的精神延续

易郡四合院别墅区的设计不仅追求与本土建筑文脉结合,而且更注重与自然的和谐。这也是传统北京四合院宜居的特点在现代生活形式下的再现。形式的模仿不是传统四合院发展的长久之计,只有提炼出传统四合院中的精髓和神韵,继承发展下去才是传统北京四合院可持续发展的正确轨道。易郡四合院别墅区的设计不仅注重每个别墅内的环境营造,而且整个小区的环境设计也是可圈可点的,是这些自然的室外景观的映衬更加突显新北京四合院世外桃源般的惬意生活。

4、四合院院落发展的展望

建筑摆脱了遮风避雨这一最基本的原始功能以后,它就与艺术结上了不解之缘。在保证功能需要的前提下,如何把房屋盖得更好看,成为建筑师的主要追求。建筑美学的基本特征就表现在技术与艺术的结合。因此建筑的艺术属性在国际上早已形成公论。四合院作为中国传统建筑院落空间与建筑文化代言人,给世界展现了中华民族伟大的智慧与创造。所以,以四合院为代表的中国传统院落空间模式完全可以延伸为一种审美模式,其作用可扩大至整个城市脉络的编织,亦可缩小到新时代街巷中中国式居住的构建。

4.1四合院院落空间的城市拓展

关于对“院”的阐述,在如今建筑学术界层出不穷,从对中国院落根源与文化的研究到同西方院落之间的比对,都从多方面深入剖析了院落精神之所在,而四合院院落模式对她的母体——城市也有着很大的影响。城市起源于住宅。从横向的角度分析,城市与住宅亦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一方面,住宅是城市的细胞;另一方面,城市是住宅的集合体;城市的更新势必影响到住宅,住宅的变化又反馈到城市中去,二者无法绝对分离。基于上述两方面的原因,城市与住宅之间,存在着某种天然的同一,即城市与住宅同构。随着历史的演进,这种同构逐渐趋于淡化。与西方城市发展道路不同,中国的城市始终未能脱出住宅的母体。无论是城市空间结构,还是城市社会组织,住宅及家庭的影响均有所反映。以明清时期的北京为例,倘若将北京城市与四合院加以对比,不难看出,它们之间存在着许多一一对应的关系。四合院的方整院落扩大到北京的内城外城、四合院的轴线对 称延伸到北京城的中轴线、四合院的自然引入拓展到北京城南海、中海、北海、什刹海等公园的自然楔入等等都有相对应的构成形态。据此我们可以说,古都北京是四合院化的城市,四合院是城市化的住宅,深入对四合院的研究能更加理智、更加具象地处理古城保护的诸多问题,合理而高效的对古城进行现代化改造。

4.2中国式居住对传统院落空间的解读

正如一百个人心里有一百个哈姆雷特一般,以“中国式居住”为代表的传统居住模式给人们带来的意义也各有不同。“中国式”对理论界是带有美学倾向的情节、对房地产商是带有因势利导倾向的热炒、而对广大购买使用群体则是带有复古倾向的梦想。但是,我们需要注意的是,中国科学院国情研究小组早在1988年的报告中就提出警告:“中国的土地资源合理的人口承载量为9.5亿,其理论的最大承载人口为15-16亿。”随着人口的膨胀与耕地的减少,从居住角度来说,这意味着无论是从现状出发还是为未来着想,为了维持整个民族的生存可能性,高密度居住——住在多层住宅和高层住宅中是绝大多数中国人必须也不得不采取的居住方式。这是我所理解的建立在物质基础上的、社会性的“中国式居住”的概念。所以考虑到小区70/90与别墅类建筑大限的政策背景下,

未来的“中国式”居住或许更应该注重的是通过对传统空间、传统符号、传统精神元素的表达。当

然在市场经济主导的社会发展模式中,私人院落别墅、四合院别墅还是有很大需求的。有需求既有市场,暂不讨论住宅项目的政策性问题,我觉得为市场提供高品质、多样性的住宅产品还是利大于弊的。

4.3传统的现代表达

传统与现代无论是在艺术领域里还是在普通生活中都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现代建筑是脱离了古典主义与文艺复兴而生成和发展的,由主导20世纪世界建筑的现代主义与国际主义分将现代与传统分隔开的,它是一门实验学科,不断的由经典杰作定义发展的步伐,不断的由领袖人物开拓前进的疆域。然而现代建筑对于中国依旧是舶来品,现实的盲目抄袭与断章取义带来的后果是不负责的。或许探讨中国与国际化现代性之间的批判和对立已成为离题之谈,但冷静地处理我们所接受的建筑理论,理性地纳入到中国现实环境中思考,才能找到适应中国建筑发展的道路。路漫漫其修远,从19世纪中叶起到21世纪的150多年间,中国建筑风格的变化是巨大的,其中既有与西方建筑风格平行发展的一般类型,也有受中国本土社会文化制约的特殊类型。而新内容、旧形式和中外建筑形式能否结合、怎样结合,一直是近代建筑风格变化的主线。寻求时代风格与民族风格相结合的道路, 一直是建筑艺术创作的主题。以四合院为代表的中国传统院落居住模式是涤荡了千年的建筑思考方式,她既是创作的一种主题,是传统向现代表达的一种途径,通过对传统四合院空间模式的深入研究,必将为中国建筑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陶春春. 北京传统院落空间非居住功能的现代化模式研究【D].北京:清华大学.2004:56

【2】陆翔,王其明 北京四合院【M].第一版. 北京:中古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159

【3】石磊. 传统四合院在现代生活模式下的更新探索ID].北京:中国建筑设计研究

院.2008:106

【4】吴良墉. 北京旧城与菊儿胡同【M 」. 第一版.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133

【5】阎少华,许善. 易郡—新北京四合院[J].世界建筑.2005(09):11

【6】吕健生. 关于北京四合院的功能转换的思考[JJ.古建园林技术.20o2(3):64一65

【7】陶春春. 北京传统院落空间非居住功能的现代化模式研究田].北京:清华大学.2004:45

【8】聂蕊,现代建筑的院落空间解析与设计[D]东南大学,2005

【9】王兴国,建筑空间的秩序[J]建筑创作,2001/02

【10】刘敦桢,中国古代建筑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四合院空间模式的继承与发展问题研究

摘要:本文以北京四合院为例,对传统院落做进一步的探讨与研究。通过对四合院的布局、空间、文化等角度进行分析,结合实际案例分析,阐述了四合院院落空间的现代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使传统四合院院落空间模式现代化、实用化,成为一种适合中国国情的由传统建筑向现代表达的一种途径,同时也成为一种蕴含中国传统建筑理论的创作思考方式。

关键词:传统北京四合院;院落空间;继承; 发展;

引言

传统北京四合院,以它浓郁的建筑特色、深厚的历史沉淀及宜人的居住环境不仅在中国传统建筑中享有盛誉而且也是世界人民所称赞的中国建筑之一,同时也是北京城市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随着北京现代化城市的发展,传统北京四合院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本质的原因是传统北京四合院己经不适应现代生活形式了。要使传统北京四合院建筑继续生存下去,最积极的方法是将传统四合院院落空间模式现代化、实用化,成为一种适合中国国情的由传统建筑向现代表达的一种途径,适应现今社会以及未来的发展,使这一传统院落空间模式成为现代中国建筑发展的力量源泉。

1、传统北京四合院的独特魅力

1.1建筑布局

以院落为中心——中国传统院落建筑的主要特征是以木构架房屋为主的封闭型院落式平面布 局体系。其院落式空间组合形态,现知最早最严谨的实例出现在距今约3000年前的陕西歧山凤雏村的早周遗址中。此后随着高台建筑的逐步衰落消亡,除个别少数民族地区外,这种院落形式就成了中国建筑在平面布局上的主要形式。其中颇具代表性的四合院建筑是以正房、倒座、东西厢房围绕中间庭院形成平面布局的传统住宅的统称。院落的中心地位在北京四合院的设计中尤为突出,四周实体建筑呈现向心凝聚的主要格局。传统北京四合院中的庭院空间是由不同的院落串联而成的,有几进建筑就有多少院落空间。院落是传统北京四合院的精髓,是其被称为宜居建筑的主要因素之一。 严整对称——中轴线的贯通是北京四合院造型的标志性特点。以南北纵轴线为中心,东西轴线 为辅助,东西建筑呈对称之势,处在中轴线上的建筑就是整个四合院的最高权力的象征。中线为轴,左右对称,两边的建筑形体构成和体量轻重均一致,这样的造型特点给人以严整、均衡的感觉。不但是建筑实体的围合也是人心理的围合,是传统北京人寻求庄重,期盼安宁的心理状态。传统北京四合院虽然整体规整,布局对称森严但是整齐划一当中也不乏变化。比如运用构件的比例、虚实或是门窗上镂空的疏密、大小等来求得和谐中的灵活多变。

住宅方位讲究——传统北京四合院的方位是根据北京城的总体设计而来的。当时的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联系的相当紧密。北京城以紫禁城为中心呈环状向外分布的是民居。每个四合院与四合院之间有胡同相连,逐渐发展就形成了今天北京环形的格局。传统北京四合院的方位是根据胡同的走向而定的。北京城的胡同多是东西走向的,因此传统北京四合院大多数是坐北朝南或坐南朝北的。这里所说的坐向都是相对宅门的位置而言的。无论宅门开设在什么位置,院内的正房都是坐北朝南的。大到北京城,小到每个四合院的住宅方位都体现了传统文化向心、内敛的总体特点。

1.2 空间序列

一定数量的建筑组合在一起必然存在着排序的问题。正是多样的建筑组合形式才构成了传统北京四合院高低错落、综合交错的丰富形式。传统北京四合院是庄重、严谨的有序序列和自由灵活的无序序列的结合体。在一个标准化四合院中,人从一个空间进入另一个空间可以沿轴线进入,形成

周而复始,来回循环的有韵律的视觉感受,也可以沿着檐廊迁回曲折的进入空间。从而产生开启(大门) 、发展(一进院) 、高潮(中心庭院) 、结尾(三进院) 的序列感来。这是古人运用建筑序列的丰富变化打破四合院规整、对称的格局的体现。

空间的点、线、面构成——为了营造出空间的灵活感,传统北京四合院巧妙的运用了点、线、面的构成来体现空间的错落有致。笔者以简洁的三进院为例加以说明。传统北京四合院以墙为边线,形成了一个封闭的方正的空间。由大门和倒座房与垂花门围合的空间是一进院落; 由垂花门沿东厢房,正房至西厢房间围合成的二进院落; 由正房到后罩房又形成了三进院落,这三个大面积的露天院落抽象成三个面。院落内的回廊和便道以及四周的墙体抽象成线。在东西厢房间与耳房之间多会留有一小块空地,加上庭院中随处种植的数目,都抽象为大小不一、错落有致的点。从简化了的北京四合院的平面图来看它形成了以点为装饰,面与线有韵律、有节奏的呼应在一起的空间形式。

空间的方向性限制——基面下沉。相对于房屋的台基,北京四合院属于一种下沉式的空间。这样的空间方向性限定,从形式上,可以划分内外空间以及突出庭院内向性的特征; 从使用的角度分析还可以防潮、排水。集艺术与使用于一身。独立的垂直面。在北京四合院的空间布局中除了墙、柱等这些垂直要素外,值得一提的是它巧妙的运用了独立的垂直面作为空间分割手段。如北京四合院中大门入口处经常设有影壁,用来区分宅内外空间。独立的影壁不但是主人身份地位的象征更是人为设计出来的空间的宅界线。

行为化空间设计——建筑空间设计的最深层次的目标就是适宜人居住的行为、满足人生活对空间的心理需求。北京四合院在行为化空间设计方面有着自己的特殊观点。建筑的空间分为公共空间和私密空间。在现实的生活中公共空间直接衔接着私密空间是不合理的,私密空间会受到打扰,居住者心理上也会有不安全的因素。北京四合院巧妙的运用了影壁、檐廊等建筑单体的设计,缓解了公共空间向私密空间过渡的问题。与西方别墅外向型的设计思路不同,北京四合院秉承了传统文化内向、平和的方式。按照空}、酬顷序解读,首先北京四合院是一个封闭自主的空间,大门处的影壁设计就缓和了胡同的公共空间与四合院空间过渡的突然性。人站在大门处无法一眼就看穿整个院子,不但视线被阻挡了更重要的是符合人居住、生活的私密性心理需求。北京四合院行为化空间设计中的亮点就是内宅中的檐廊设计。檐廊也是一个公共空间向私密空间过渡的设计,它相对一进院的过渡更显得隐秘一些。檐廊一侧衔接厢房的墙体另一侧阻隔着内部庭院的干扰。檐廊在北京四合院的空间设计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住宅中的交通空间也是室内外过渡的关键,还可以阻碍一定的视线模糊了室内空间和院落空间的界限,丰富了空间视觉感。

1.3文化精神

伦理观念——传统四合院作为家庭社会伦理观念的物化产品,可以认为其构成功能就是宗法社会服务的工具。四合院就是一个伦理规范解说的具象空间模型,院落空间在性质上就是伦理空间。《黄帝宅经》云:“夫宅者,乃阴阳之枢纽,人伦之轨模”。这是住宅的哲学定义,也是中国院落与西式院落的根本分野之处。

首先讲尊卑等级秩序,也就是讲“礼”。所谓“礼别异,卑尊有分,上下有等,谓之礼。”尊崇礼教成为院落功能布局设计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大礼“天地君亲师”设正堂,长辈住上屋,晚辈居厢房,女流处内院,佣仆置偏处,各得其位,不能逾矩。其次重仪礼规范。传统四合院中实际上用于礼仪活动的面积超过了用于起居生活的面积,主院落主要用途也是为进行礼仪活动而设。院落便常成为房主身份等级、社会地位的标志,院落亦因对外礼仪功能之别有多种多样的布局和配置,如轿厅、花厅、女厅等不一而足。

生态意义——一组院落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生态环境体系。人们居其内,要代以为继必需要有良好的生态条件。住居既然是阴阳之枢纽,其自然属性必为生态环境良好的吉地,方供人之所居,这正是中国“天人合一”的住居观,而院落恰是首选的最佳形式。同时,院落也使四合院内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小气候区。院落的纳阳是十分充裕的,方便生活也利于绿化,亦为健康之日照所需。大小院落与纵横廊道交通构成良好空气循环系统,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明暗沟排水系统,水井水池之设,调节湿度又利于防火。一般四合院都有良好的庭院绿化,引入自然的绿化意识,其文化内涵在于通过引入自然,实现对天人合一理想的追求。这种生态观应该说是东方住居文化的独创,一方天井,半壁隙地,几株兰草,三二梅枝,便有咫尺天地,尽得春色。主院落更是绿化生态重点,植乔种果,花木扶疏,盆景假山,生机盎然,优雅宁静,充满生活情趣。

哲学意义——《易经》云:“太极生二仪、二仪生四相,四相生八卦。”一组院落中,按空间层次性质可以分为:室内空间是太阴空间,檐廊空间是少阴空间,院落空间是少阳空间,室外空间是太阳空间。从院落方位来看,除了院落围合的东南西北“四正”的组合安排外,还有院落四角空间的利用和安排, 如布置耳房、天井或厕贮、门道等,成为四维的布局。因此,这“四正四维”亦构成院落空间一对阴阳关系,在整体上即可以认为院落空间是一个序列布局完整的八卦空间。在内外空间层次演进上形成阴阳组合关系。每一级组合成为一个递进层次,形成一个层级的阴阳关系。如北京四合院外封闭内开敞,以东南宅门分别内外,为界定领域之第一层次;垂花门为界定主客之第二层次;中院正房为界别前堂后寝,即界定私密之第三层次;内院后房多内眷闺阁,为界定性别之第四层次;后罩房杂役灶厨,为界定主仆之第五层次。不同性质的内与外反映出鲜明的东方儒家文化特质。阴阳哲学从某种意义上说是“虚”的哲学,故有水的哲学之称。四合院实的部分即房舍,多用规定做法,而院落设计却千变万化,在使用功能上和环境配置上亦乃全宅之重心,故设计上精心考虑。而作为新建项目的四合院,其情趣精粹乃在于此。因此,理解院落构成“重虚”原则是理解中国建筑的关键所在。

2、四合院的现状与冲突

2.1 四合院现状

整体现状——数量的现状。根据资料表明,北京城在50年代初,传统四合院的面积为1760 万㎡,到了80年代保存的传统四合院就拆除了534万㎡,到了90年代又有274万可的传统四合院因为缺乏修缮和保护而被全面的拆迁。照此速度原北京城的传统四合院将在数十年后所剩无几。质量的现状。根据1983年北京市房管局的统计,对北京城内29片四合院的质量进行了统计,其中一、二类的质量完好的四合院只占总体数量的5.42%。出现房屋质量问题,需要整修的占了35.45%。破坏严重的占了总数的59.13%其中达到危房的就有10.37%。以上的数字赫然警示着我们传统北京四合院的总体状况不容乐观了。

个体现状——传统四合院的整体状况令人堪忧,其个体居住环境所面临的问题更为严重。明清 时期,北京四合院多是独门独院的形式,现如今,随着人口的膨胀,四合院沦落为多户人家合住的杂院形式。人口膨胀导致居住环境拥挤,私自搭建和拆改的现象异常严重,原有的四合院的布局被

破坏的面目全非。不但给居民的生活带来不便而且使原有的古都风貌消失殆尽。走在北京的胡同里,两边的四合院建筑依据各户人家的具体需要而修改,没有整体规划的秩序感。

保护措施现状——对北京传统四合院的保护性措施起步于70年代末。每年都有一批新的传统四合院被列为市级保护单位。到了80年代,北京市规划局对北京传统四合院的保护方案正式出台。现如今,传统四合院的继承和发展的问题已经引起了国内外的关注,大量的建筑学、景观学、社会学、历史学等专业人士投入到传统北京四合院的整治中来,对现有的情况进行了诸多的尝试,其中不乏许多成功的案例值得发扬和继续深入的研究。总而言之,在社会各界的帮助下,传统北京四合院走入了从古老向现代迈进的正轨中来。在2006年的6月,由北京市建筑设计标准化办公室主编的《北京四合院建筑要素图》是国内第一部四合院建筑要素图集,它的主要内容是规划设计行业的标准 图制工作。这本书的出版使四合院的改建工作有章可循有理可依,不能随意的更改结构和比例,对传承古都风貌起到一定的标准化作用。

2.2衰退原因探究

现代生活模式转表——传统四合院衰败的主要原因是不适应现代生活模式。现代生活模式与传统生活模式发生了实质性的转变,具体表现如下:

(1)家庭人口结构

传统的人口结构是一家三代甚至是一家四代人居住在一个四合院中。现代社会中,大家庭逐渐向小家庭过渡。成年子女往往都有单独居住的要求。几世同堂的情况已经不是多数现象。

(2)民居功能的转变

在以农业发展为中心的传统年代,北京四合院的基本功能就是居住,一小部分是前店后宅的形式。现代社会下,民居的功能不再单一。四合院的功能演变为居住、读书、交流、商业等多种形式。这一转变过程就要求对传统四合院的功能布局进行调整,功能不再单一,许多新功能空间会逐渐进入到传统四合院中。

(3)生活舒适度要求提高

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新技术成果的广泛应用,住宅的采光、保暖、通风等不需要依靠自然了,室内的卫生设施、厨房等设备己经在绝大多数的住宅中普及了。给现代人的生活带来莫大的便利,对生活舒适度的要求自然就越来越高了。现代人与日俱增的舒适度要求是目前传统四合院所达不到的。 结构性老化——传统的北京四合院以木结构为主,几经风雨,保留到现在已经是风烛残年了,除了重点保护的王府宅院、名人故居之外,一般民用的住宅很少能得到系统的修护和保养。木质结构发生老化、受潮、曾经表面的光鲜现在已经看不到了。墙体石砖也是残缺不全,磨损严重。 住在这样的民居里四壁通风,潮气四溢,隔音效果差,采光不好,舒适感极差。原本传统四合院冬暖夏凉,每间隔开的合理布局已经完全不存在了。保留至今的这所民居只有等待拆迁的命运了。与欧洲国家的传统民居不同的是,它们的建筑多是以石材为基础建筑的,石材的耐用性、隔音性、防潮隔热性均比木材突出,虽然我国传统木结构建筑在建筑史上有辉煌的成就,但是,现如今木质、砖瓦的结构出现了严重的老化现象,难以满足现代人对住宅结构质量的需求了。

功能性衰退——传统北京四合院的功能布局是按照传统的生活方式而设计的。沿用到现在,在水、电、煤气、卫生设施等方面已经出现严重的滞后现象。传统北京四合院原本为独户人家提供饮水和排水的管道,现如今62平方公里的狭小空间挤着170万以上的人口,原有的输水通道难以承担如此大的负荷。电的使用更是混乱不堪,自由搭建的想象比比皆是,安全问题成为现如今四合院中的隐患问题。卫生设施还停留在原四合院的基础上,基本是依靠胡同中的公共卫生间,给居住者的生活带来极大的麻烦。一些新的现代化的设施更加难以进入四合院中,居民的私家汽车由于院内没有空间摆放只能成排的列在胡同中,使得原本狄小的胡同空间更加的拥挤。安全设施、无障碍设施等在老四合院中更是无法安置,形成恶性的循环。

滞后城市的发展——随着北京城市的发展,每年都有一定规模的新增建筑出现。尤其是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更是吸引了世界的眼光,一些新型的建筑形式在北京拔地而起,给城市带来了现代化、国际化的气息。现代民用住宅的设施一应俱全,楼群中也有供人们休闲、娱乐的绿化带,每

户人家隔开,完全保障了户主的私密性。在周围现代化住宅群的包围下,传统的四合院显得更加的没落。现代化的住宅楼的建造周期快,规模大经济效益大。传统北京四合院虽然受到重视,但是整改的速度还是滞后于城市现代化发展的步伐的。

3、传统四合院现代发展策略

传统的北京四合院是特定的历史条件,特定的自然气候,特定的生活模式,以及特定的城市肌理多方面综合因素影响的结果。现如今,时代发展了,局部气候也产生了微妙的变化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有了实质性的转变,北京不但是政治的中心更是文化的中心、交流的中心,正一步步的迈向国际化的大都市。传统的北京四合院已经不在适应现代人的生活模式了,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感。但是传统北京四合院的围合递进的建筑形式,亲切宜人的尺度、接壤于天地之内、呼吸于自然之间的室外庭院构成了理想的人居环境空间形式。这一点是不能被抹杀的,是现代居住建筑所望尘莫及 的。因此传统北京四合院依然有它存在的价值,它是北京历史文化的象征。

3.1空间体量的创新

“类四合院”——设计推陈出新是传统北京四合院的必经之路,否则就不可能保持其生命活力,从而导致枯萎。在这方面,反传统是北京四合院创新的推进器。空间体量的借鉴与升一华方式不是被动的延续历史,而是对传统四合院的建筑形式进行研究,结合现代人的生活需求进行转化的设计方式。在这方面目前比较典型和成功的案例就是菊儿胡同的“类四合院设计”。

(1)基本概况

菊儿胡同,东起交道口大街,南至南锣鼓巷全长438米。菊儿胡同三号、五号、七号是清光绪大臣荣禄的宅邸。后来,七号还做过阿富汗大使馆。四十三号原为寺庙。直至今日,在改造前菊儿胡同是一座破旧的杂院,700余平方米的地方居住着44户138人,平均人均占地面积仅为5.3平方米。可以说,菊儿胡同以其悠久的历史、青砖红檐、典雅古朴的外貌和现如今尖锐的问题成为其被列入旧房改造的试点工程的主要原因。

(2)“类四合院”的改造思路

菊儿胡同的改造由清华大学建筑系教授吴良铺先生等人,呕心沥血数年设计而成。主要的改造思想为“类四合院”的模式,即抽取传统空间形态的原型用新材料和理念创造新的人居环境,同时解决一些目前面临的问题。这种方法是在对传统空间原型分析的基础上,还原抽象出“类型”,再将“类型”结合具体的场景还原到具体的形式。在这一过程中,主体单元也将被通过新的形式再现出来,所以更新后区域的风貌也就势必存在着和原貌的同一性和整体性。 “类四合院”的改造思路是对传统北京四合院空间、体量的模拟与升华。经过“合院组群”、“合院小组群”、“标准院落”等三个阶段的设计探索,对41号院在内的7个条件最差、房屋最破旧的院落从1989一1990年间完成了基于“新四合院”式更新改造理论的“菊儿胡同”一期试点工程。

(3)平面空间形态的改造

菊儿胡同在平面空间形态上基本沿袭传统北京四合院的中轴对称形式,都是由建筑来围合中心庭院,这两点使得菊儿胡同的改造不脱离传统北京四合院的特有形态。如图为传统北京四合院的平面图与菊儿胡同改造的一期、二期和三期的平面的比较。从图中可以对比看出,菊儿胡同继承传统北京四合院的基本形态的同时也做了创新的改造。

首先,菊儿胡同增加了四合院的进深数,采取以道路为骨架串联院落空间,向南北延伸形成若干个进院,使得四合院的纵轴向更加的深邃。向延伸加大了四合院的居住面积。东西向也不同程度的增加了跨院。平面形态也从传统的完全四方的形式演变成这样的构成形式可以根据地理环境的高低情况,自由的安排建筑的围合形式,形成多院落的形态。还可以合理的避开原始四合院中保留的古树,不破坏四合院的历史风貌。再次,传统四合院基本只有一个主出入口,四合院内以南北流线为主,采用全围合的形式保留住居住者自己的生活空间。菊儿胡同将全封闭的四合院设计成半开敞的形式,不但在南北轴上设有出入口,在东西轴上也设计了出入口。而联系院落的通道从院内移至院外,形成里巷体系。不但满足了步行的需要,而且还减少了外部对院内的打扰。

(4)立面空间形态的改造

菊儿胡同四合院改造设计将传统一层的四合院形式扩建为2一3层,大大增加了居住面积,使人均居住面积从原来的5.3平方米上升为12.4平方米。利用二三层的建筑上下错落,可以取得比一般行列式阳台更为宽大的空间。菊儿胡同没有单一的为了扩大居住面积而一味的增加建筑的高度。为了保持传统四合院和谐的居住环境,菊儿胡同四合院设计为2一3层的高度空间可以营造较好的局部小气候,而且在施工中不需要大型机械的进入,降低了改造难度和成本,使改造思路可以更广泛的应用。菊儿胡同在对立体空间的更新中采用的思维模式是:传统北京四合院→抽象提炼→融入现代单元式住宅→新的菊儿胡同四合院。

在保证不影响阳光照射的情况下,菊儿胡同将四合院设计为高底错落的形式。这样的设计,一楼的住户以地面为院落,二楼的住户以建筑间的走廊和两边的花园式平台为公共活动的院落,三楼的住户以二楼的屋顶为平台,保证了每户都有属于自己大小不等、位置不同的空间。即使建筑层次

增高了,但是传统四合院的院落空间仍然可以保留着,并且充分的利用了建筑中的每一个空间。利

用坡顶修建楼阁与平台,它的好处是在有限的建筑高度内、争取最大可能的建筑空间和室外空间,使住在三楼的居民能享受到两层别墅式的生活。从平台上还可以远眺景山、北海、白塔、钟楼。阁楼的变化可以增加建筑轮廓线的变化,从整体上构成新四合院的建筑韵律美。在有限的空间内,借用高低错落的立面形态设计,行成不同的户型和公共的阳台、屋顶空间和楼阁是菊儿胡同对传统北京四合院空间和体量的升华。

3.2四合院现代功能再造—“中国风”式居住模式

易郡四合院——长久以来欧美的别墅设计一直是备受人们青睐的。传统的北京四合院以其怡人的居住环境、合理的空问尺度、深远的庭院文化被称为“中国的别墅”。易郡四合院的设计思路就是将传统的北京四合院与西方的别墅融合在一起,打造出新时代下具有传统四合院风韵的“新中式别墅”。以传统四合院风格为统领,打破中式庭院与西式别墅的壁垒,创造性的将别墅风格移植在中式四合院里。

(1)平面空间

易郡四合院别墅在平面空间上对传统北京四合院进行了提炼和重构,采用重叠、并置等手法设计出了“口字型”, “工字型”,“三合院”,“双拼三合院”等不同的空间形式。对传统北京四合院的空间根据现代人的生活需求进行了变革 。

(2)空间意向的提炼

易郡四合院别墅在设计上沿用了传统北京四合院的建筑特点,采用传统四合院的某些布局及建筑形式特征所营造出来的四合院式别墅区。采用某一种或几种标准形制的传统四合院院落形式,进行灵活的重构,打破原有传统四合院四面围合的单一又封闭格局。易郡四合院别墅设计将长方形的传统四合院打开,拆分出单体的建筑,进行合理的重新组合,设置多重出口,使原有封闭的空间变的开敞、通透。同时建筑的朝向仍然保留着四面围合的方向,传统四合院的庭院在易郡四合院别墅群中

仍然是建筑的核心,这样就保留住了传统四合院人·居·环境的永恒模式。

(3)崇尚自然的精神延续

易郡四合院别墅区的设计不仅追求与本土建筑文脉结合,而且更注重与自然的和谐。这也是传统北京四合院宜居的特点在现代生活形式下的再现。形式的模仿不是传统四合院发展的长久之计,只有提炼出传统四合院中的精髓和神韵,继承发展下去才是传统北京四合院可持续发展的正确轨道。易郡四合院别墅区的设计不仅注重每个别墅内的环境营造,而且整个小区的环境设计也是可圈可点的,是这些自然的室外景观的映衬更加突显新北京四合院世外桃源般的惬意生活。

4、四合院院落发展的展望

建筑摆脱了遮风避雨这一最基本的原始功能以后,它就与艺术结上了不解之缘。在保证功能需要的前提下,如何把房屋盖得更好看,成为建筑师的主要追求。建筑美学的基本特征就表现在技术与艺术的结合。因此建筑的艺术属性在国际上早已形成公论。四合院作为中国传统建筑院落空间与建筑文化代言人,给世界展现了中华民族伟大的智慧与创造。所以,以四合院为代表的中国传统院落空间模式完全可以延伸为一种审美模式,其作用可扩大至整个城市脉络的编织,亦可缩小到新时代街巷中中国式居住的构建。

4.1四合院院落空间的城市拓展

关于对“院”的阐述,在如今建筑学术界层出不穷,从对中国院落根源与文化的研究到同西方院落之间的比对,都从多方面深入剖析了院落精神之所在,而四合院院落模式对她的母体——城市也有着很大的影响。城市起源于住宅。从横向的角度分析,城市与住宅亦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一方面,住宅是城市的细胞;另一方面,城市是住宅的集合体;城市的更新势必影响到住宅,住宅的变化又反馈到城市中去,二者无法绝对分离。基于上述两方面的原因,城市与住宅之间,存在着某种天然的同一,即城市与住宅同构。随着历史的演进,这种同构逐渐趋于淡化。与西方城市发展道路不同,中国的城市始终未能脱出住宅的母体。无论是城市空间结构,还是城市社会组织,住宅及家庭的影响均有所反映。以明清时期的北京为例,倘若将北京城市与四合院加以对比,不难看出,它们之间存在着许多一一对应的关系。四合院的方整院落扩大到北京的内城外城、四合院的轴线对 称延伸到北京城的中轴线、四合院的自然引入拓展到北京城南海、中海、北海、什刹海等公园的自然楔入等等都有相对应的构成形态。据此我们可以说,古都北京是四合院化的城市,四合院是城市化的住宅,深入对四合院的研究能更加理智、更加具象地处理古城保护的诸多问题,合理而高效的对古城进行现代化改造。

4.2中国式居住对传统院落空间的解读

正如一百个人心里有一百个哈姆雷特一般,以“中国式居住”为代表的传统居住模式给人们带来的意义也各有不同。“中国式”对理论界是带有美学倾向的情节、对房地产商是带有因势利导倾向的热炒、而对广大购买使用群体则是带有复古倾向的梦想。但是,我们需要注意的是,中国科学院国情研究小组早在1988年的报告中就提出警告:“中国的土地资源合理的人口承载量为9.5亿,其理论的最大承载人口为15-16亿。”随着人口的膨胀与耕地的减少,从居住角度来说,这意味着无论是从现状出发还是为未来着想,为了维持整个民族的生存可能性,高密度居住——住在多层住宅和高层住宅中是绝大多数中国人必须也不得不采取的居住方式。这是我所理解的建立在物质基础上的、社会性的“中国式居住”的概念。所以考虑到小区70/90与别墅类建筑大限的政策背景下,

未来的“中国式”居住或许更应该注重的是通过对传统空间、传统符号、传统精神元素的表达。当

然在市场经济主导的社会发展模式中,私人院落别墅、四合院别墅还是有很大需求的。有需求既有市场,暂不讨论住宅项目的政策性问题,我觉得为市场提供高品质、多样性的住宅产品还是利大于弊的。

4.3传统的现代表达

传统与现代无论是在艺术领域里还是在普通生活中都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现代建筑是脱离了古典主义与文艺复兴而生成和发展的,由主导20世纪世界建筑的现代主义与国际主义分将现代与传统分隔开的,它是一门实验学科,不断的由经典杰作定义发展的步伐,不断的由领袖人物开拓前进的疆域。然而现代建筑对于中国依旧是舶来品,现实的盲目抄袭与断章取义带来的后果是不负责的。或许探讨中国与国际化现代性之间的批判和对立已成为离题之谈,但冷静地处理我们所接受的建筑理论,理性地纳入到中国现实环境中思考,才能找到适应中国建筑发展的道路。路漫漫其修远,从19世纪中叶起到21世纪的150多年间,中国建筑风格的变化是巨大的,其中既有与西方建筑风格平行发展的一般类型,也有受中国本土社会文化制约的特殊类型。而新内容、旧形式和中外建筑形式能否结合、怎样结合,一直是近代建筑风格变化的主线。寻求时代风格与民族风格相结合的道路, 一直是建筑艺术创作的主题。以四合院为代表的中国传统院落居住模式是涤荡了千年的建筑思考方式,她既是创作的一种主题,是传统向现代表达的一种途径,通过对传统四合院空间模式的深入研究,必将为中国建筑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陶春春. 北京传统院落空间非居住功能的现代化模式研究【D].北京:清华大学.2004:56

【2】陆翔,王其明 北京四合院【M].第一版. 北京:中古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159

【3】石磊. 传统四合院在现代生活模式下的更新探索ID].北京:中国建筑设计研究

院.2008:106

【4】吴良墉. 北京旧城与菊儿胡同【M 」. 第一版.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133

【5】阎少华,许善. 易郡—新北京四合院[J].世界建筑.2005(09):11

【6】吕健生. 关于北京四合院的功能转换的思考[JJ.古建园林技术.20o2(3):64一65

【7】陶春春. 北京传统院落空间非居住功能的现代化模式研究田].北京:清华大学.2004:45

【8】聂蕊,现代建筑的院落空间解析与设计[D]东南大学,2005

【9】王兴国,建筑空间的秩序[J]建筑创作,2001/02

【10】刘敦桢,中国古代建筑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相关内容

  • 当代艺术思潮论文
  • 淮 海 工 学 院 当代艺术思潮 课程论文 题 目:后现代文化思潮对商业设计的影响班 级: 工设092 姓 名: 蒋惠娟 学 号: 淮海工学院 年 月 日 评分标准: 表格 1 请保留此页,并另起一页开始论文. 封面格式不得改动,请统一在左侧使用订书机装订. 论文字号为小四号.行距设1.5倍. 摘要 ...

  • 浅谈后现代主义思潮对工业设计的影响及展望
  • 摘要:后现代主义,现在已经是一个在设计界家喻户晓的词汇了,但是在40年前,这个词汇却引起过许多的争论,不过,从现在看来,后现代主义思潮对于设计的贡献是巨大的,成果是无比丰富的,尤其对于工业设计,本文将从后现代主义思潮对工业设计产生的影响方面来简单的分析那场被载入史册的思想运动,并对它的未来进行展望. ...

  • 天大中外建筑史96-07试题
  • 96年真题 一.绘简图(共10分) 1.古埃及神庙正立面典型形象 (3分) 2.哥特式大教堂剖面典型(体现结构与空间关系)(3分) 3.古希腊雅典卫城平面 (4分) 二.简答(共10分) 1.文艺复兴人文主义建筑师在教堂设计中崇尚怎样的平面形式? 2.巴洛克建筑艺术对古典建筑构图法则采取了怎样的态度 ...

  • 现代城市广场的设计理念及原则
  • 第17卷 第2期2004年4月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WuhanUniversityofTechnology(SocialScienceEdition) Vol.17 No.2April2004 现代城市广场的设计理念及原则 王发堂 (湖北工学院土木系,湖北武汉430068) 摘要:从/理 ...

  • 西方后现代主义建筑艺术特征
  • 西方后现代主义建筑艺术特征 后现代主义的根源: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和1929年开始的世界经济危机时期,物质生活匮乏,人们对现代化充满渴望.建筑事业同科学技术紧密相联,建筑师仍持有浓厚的理性主义观点.这是建筑中的现代主义思潮与文学艺术等门类中的现代主义流派不同的地方.60--70年代以后,西方发达国家经 ...

  • 外国近现代建筑史
  • 1.1920年,勒柯布西耶创办杂志<新精神> .1923年出版<走向新建筑>,为现代建筑运动提供了一系列理论依据,表明新建筑运动的高潮--现代建筑运动的到来.城市集中主义者,拟建巴黎市中心区.第一个几乎全部以预制混凝土外墙板覆面的大型建筑物(主体结构为现浇混凝土)是勒柯布西耶 ...

  • 近现代史笔记
  • 外国近现代建筑史 第一章 复古主义建筑思潮时期 (18世纪下半叶-19世纪下半叶西方建筑) §1.1 复古主义建筑思潮 一.概述 1.定义: 复古主义建筑思潮是指18世纪下半叶起,欧美先后流行的古典复兴.浪漫主义.折衷主义的统称.它是该时期建筑创作的主流,其特征是借用古典语汇来适应政治变革或商业文化 ...

  • 日本近现代景观设计发展历史研究
  • 华东理工大学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 <近现代景观史>课程论文 2014.1 专业 景观学 班级景观学120 学号 开课学院 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 任课教师 方田红 成绩_________ 目录: 一:研究背景 1.古代日本景观设计 2.近代日本景观设计 2.1近代西方景观设计的发展 ...

  • 世界建筑风格与流派(美洲)
  • 1.玛雅建筑 玛雅建筑玛雅人擅长建叠涩拱,神庙屋面常有方台形顶冠,为了突出神的尊严,使朝拜者在远处就可看到它,顶冠的高度有时超过殿身高度的两倍.玛雅人的雕饰很有特色,墙壁.门扇甚至神殿的顶冠表面都充满雕饰,题材多为怪兽的头形和夸张的面部.此风格被现代南美诸国所继承,是墨西哥等国建筑的主要特色. 2. ...

  • 启蒙和复古思潮
  • 启蒙和复古思潮 Enlightenment and Revivalism 一, 启蒙Enlightenment ,18cn 1, 启蒙运动:以法国为中心.18世纪中叶,随着资产阶级革命意识的加强,欧洲知识分子发动的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及其意识形态的思想文化运动. 2,启蒙思想的重要旗帜:科学和民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