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为人工气道患者正确吸痰
吸痰操作正确和安全与否不仅直接关系到机械通气治疗的效果、转归,而且也关系到其他所有预防和控制肺部感染的措施是否有效。吸痰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护理操作,还需要护士具有专业的观察、系统的分析和准确的判断能力,同时要求护士要建立循证护理的科学理念来获得最新、最可靠的科学依据支持。
1 吸痰时机
频繁吸痰可导致不必要的气管黏膜损伤,加重低氧血症和急性左心功能衰竭,增加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ventilator associatedpneumonia,VAP) 发生的机会; 吸痰不及时又可造成呼吸道不畅,通气量降低,甚至导致窒息。患者需要吸痰的指征有: 在病床旁听到或肺部听诊有痰鸣音时或导管口溢痰,清醒患者主动示意“吸痰”,出现频繁呛咳、发绀、血氧饱和度( SpO2) 下降,胸部物理治疗后,雾化吸入后,气囊放气前后,更换体位前后,呼吸机流量或压力曲线呈锯齿状振荡,排除呼吸机管路积水,定压控制呼吸时出现潮气量不足报警,定容控制呼吸时出现气道峰压升高报警等。 2 吸痰管的选择
吸痰管宜选用管壁光滑、软硬适中、多孔、透明、压力可控的硅胶管。建议成人和儿童使用的吸痰管的外径小于其使用的气管插管、气管切开套管内径的50%,婴儿小于70%。吸痰管的型号用F 来标识,F 是管径的计量单位,1f ≈0. 333 mm。常见的型号有5 F、6 F、8 F、12 F、14 F、16 F、18 F、20 F 等。选择吸痰管型号的计算公式:吸痰管型号( F) =[人工气道套管内径( mm) - 2]× 2。
3 吸痰负压的选择
吸痰负压应尽可能小,以减少肺不张、缺氧和对气道黏膜的损伤。目前我国卫生部颁布标准成人吸痰压力为150 ~ 200 mm Hg ( 1 mm Hg = 0. 133 kPa)。美国呼吸治疗协会2004 年临床实践指南,提到成人适合的负压范围是13. 3 ~ 20. 0 kPa。 4 吸痰管插入的深度
吸痰管插入的深度为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套管长度再延长1 cm。此吸痰方式既可吸尽人工气道外气管深部的痰液,又可避免碰触气管分叉处隆突对气管黏膜造成的损伤,并且减少了刺激性咳嗽、痰痂堵塞及肺部感染,吸痰效果好。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套管长度再延长1 cm 的位置,可通过测量胸骨上2 ~ 3 cm 处至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套管末端的长度来判断。
5 非旋转式吸痰法
传统的吸痰法是常规旋转式吸痰,目的是彻底清除导管侧壁分泌物,以达到彻底吸痰的目的。有研究报道非旋转式吸痰法是安全有效的,对患者的心率、SpO2等影响小,可减轻患者吸痰的不适,吸痰过程中减少旋转动作,理论上讲,非旋转式吸痰法会影响吸痰效果,但研究表明旋转式吸痰与非旋转式吸痰的吸引效果无统计学差异。其原因是: ( 1) 常规旋转式吸痰法是针对老式吸痰管而制定的方法,因为老式吸痰管只在导管顶端有一个吸引孔,而目前临床使用的一次性吸痰管在距顶端开口不同长度、不同侧面增加了2 个吸引侧孔,即使不旋转吸痰管也不会影响清除导管侧壁的分泌物。( 2 ) 气管导管内径7 ~8 mm,吸痰管外径3. 5 ~ 4 mm,吸痰管在导管内吸痰时空隙2 mm,侧孔负压可直接作用至导管侧壁。( 3) 体外模拟实验表明,由于吸痰管柔软且有一定长度,吸痰过程中的旋转动作并不能使导管内吸痰管的前端旋转,非旋转式吸痰法减轻患者吸痰时认为旋转动作引起不适。
如何为人工气道患者正确吸痰
吸痰操作正确和安全与否不仅直接关系到机械通气治疗的效果、转归,而且也关系到其他所有预防和控制肺部感染的措施是否有效。吸痰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护理操作,还需要护士具有专业的观察、系统的分析和准确的判断能力,同时要求护士要建立循证护理的科学理念来获得最新、最可靠的科学依据支持。
1 吸痰时机
频繁吸痰可导致不必要的气管黏膜损伤,加重低氧血症和急性左心功能衰竭,增加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ventilator associatedpneumonia,VAP) 发生的机会; 吸痰不及时又可造成呼吸道不畅,通气量降低,甚至导致窒息。患者需要吸痰的指征有: 在病床旁听到或肺部听诊有痰鸣音时或导管口溢痰,清醒患者主动示意“吸痰”,出现频繁呛咳、发绀、血氧饱和度( SpO2) 下降,胸部物理治疗后,雾化吸入后,气囊放气前后,更换体位前后,呼吸机流量或压力曲线呈锯齿状振荡,排除呼吸机管路积水,定压控制呼吸时出现潮气量不足报警,定容控制呼吸时出现气道峰压升高报警等。 2 吸痰管的选择
吸痰管宜选用管壁光滑、软硬适中、多孔、透明、压力可控的硅胶管。建议成人和儿童使用的吸痰管的外径小于其使用的气管插管、气管切开套管内径的50%,婴儿小于70%。吸痰管的型号用F 来标识,F 是管径的计量单位,1f ≈0. 333 mm。常见的型号有5 F、6 F、8 F、12 F、14 F、16 F、18 F、20 F 等。选择吸痰管型号的计算公式:吸痰管型号( F) =[人工气道套管内径( mm) - 2]× 2。
3 吸痰负压的选择
吸痰负压应尽可能小,以减少肺不张、缺氧和对气道黏膜的损伤。目前我国卫生部颁布标准成人吸痰压力为150 ~ 200 mm Hg ( 1 mm Hg = 0. 133 kPa)。美国呼吸治疗协会2004 年临床实践指南,提到成人适合的负压范围是13. 3 ~ 20. 0 kPa。 4 吸痰管插入的深度
吸痰管插入的深度为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套管长度再延长1 cm。此吸痰方式既可吸尽人工气道外气管深部的痰液,又可避免碰触气管分叉处隆突对气管黏膜造成的损伤,并且减少了刺激性咳嗽、痰痂堵塞及肺部感染,吸痰效果好。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套管长度再延长1 cm 的位置,可通过测量胸骨上2 ~ 3 cm 处至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套管末端的长度来判断。
5 非旋转式吸痰法
传统的吸痰法是常规旋转式吸痰,目的是彻底清除导管侧壁分泌物,以达到彻底吸痰的目的。有研究报道非旋转式吸痰法是安全有效的,对患者的心率、SpO2等影响小,可减轻患者吸痰的不适,吸痰过程中减少旋转动作,理论上讲,非旋转式吸痰法会影响吸痰效果,但研究表明旋转式吸痰与非旋转式吸痰的吸引效果无统计学差异。其原因是: ( 1) 常规旋转式吸痰法是针对老式吸痰管而制定的方法,因为老式吸痰管只在导管顶端有一个吸引孔,而目前临床使用的一次性吸痰管在距顶端开口不同长度、不同侧面增加了2 个吸引侧孔,即使不旋转吸痰管也不会影响清除导管侧壁的分泌物。( 2 ) 气管导管内径7 ~8 mm,吸痰管外径3. 5 ~ 4 mm,吸痰管在导管内吸痰时空隙2 mm,侧孔负压可直接作用至导管侧壁。( 3) 体外模拟实验表明,由于吸痰管柔软且有一定长度,吸痰过程中的旋转动作并不能使导管内吸痰管的前端旋转,非旋转式吸痰法减轻患者吸痰时认为旋转动作引起不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