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疑三探”教学模式在思想品德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刘灵芝
来源:《新课程·中学》2013年第05期
摘 要:“三疑三探”教学模式,是从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出发,依据新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学会主动发现问题、独立思考问题、合作探究问题、归纳创新问题、勇于评价问题,同时使学生养成敢于质疑、善于表达、认真倾听和不断反思的良好学习习惯,培养了他们的组织、表达、思维等方面的能力,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学习、思考、探索、创新,全面体现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实现了教与学方式的彻底改变,走出了一条切实可行的、推进课堂教学的改革之路。教师通过学习并结合初中思想品德学科的特点,在思想品德教学中运用“三疑三探”教学模式,使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双提高。 关键词:三疑三探;激发兴趣;网络
一、教学流程
“三疑三探”教学模式有4个教学环节:设疑自探——解疑合探—质疑再探—拓展运用。设疑自探是课堂教学的首要环节,即针对教学目标,设置情境,引导学生提出疑问并自学自探,老师归纳、梳理、补充问题,形成自探提纲;解疑合探是对教学任务和提出的问题限定时间,进行合作探究,当堂解决本节课提出的相关疑难问题;质疑再探是让不同学生针对所学知识,再提出新的更高层次的疑难问题,诱发学生深入探究问题答案。拓展运用指针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运用拓展,巩固训练,提升能力。分别编拟基础性和拓展性习题,让学生训练应用,在此基础上予以反思和归纳。
二、在课堂教学中的操作步骤
第一环节:“设疑自探”——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出示问题,自主探究
这一阶段的目的在于稳定学生情绪,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并为新知识的学习作铺垫和准备,使学生开始上课就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如,在教学科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八课《心中的规则》第二课时《匿名世界的游戏规则》时,我利用多媒体出示腾讯QQ标志企鹅动画图片,问学生:“同学们认识它吗?你是怎么认识的?”学生异口同声地说:“上网认识的。”接着我又问:“大家爱上网吗?你们在网上都做些什么?”这一下子打开了学生的话闸子,他们争先恐后,畅所欲言。这时我立刻出示课题让学生就题质疑,有的说:“匿名世界的游戏规则有哪些?”有的说:“在网络上交往有什么特点?”还有的说:“为什么有的同学在现实社会中和在网络社会中判若两人?”等等。然后我把学生提的问题归纳成自探提纲,让
学生带着明确的任务、运用恰当的方法进行自学课本,同时教师巡视,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的情况,这样能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第二环节:“解疑合探”——学生合作探究,师生合作探究,进入合作学习的实质性阶段 在这一环节,我以学生回答环节一中提出的问题为主,同一问题,要找多名学生回答,倾听他们现在的想法,洞察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并鼓励学生之间相互评价和质疑,了解彼此的想法。以此为根据,对涉及本课重难点的问题再适当总结扩展,引导学生彼此丰富和调整自己的理解。
特点:
1.虚拟性
2.两面性
利:(1)网络,为我们了解时事、学习知识、与人沟通、休闲娱乐等提供了便利的条件。(2)开阔眼界,放松心情,学习新知,结交新友。(3)解决工作生活中的问题,帮助别人解决一些困难,做一些对他人和社会有用的事情。
弊:(1)沉迷网络荒废学业,以及诱惑欺诈的事情,也时常发生。(2)网络环境复杂,我们易成为其中的受害者。(3)心理存在问题的人易染上网瘾。
第三环节:“质疑再探”——诱导学生提出新问题,再合作探究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在“质疑再探”这个环节中,我不满足让学生解决自己所发现的问题,还要引导学生不断挖掘问题,提出更有深度、更有价值的问题,本环节设置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一是主动接受,二是自主发现,诱导学生提出问题。我在本课教学中是这样引导学生的:“同学们不光对网络知识感兴趣,对教材内容掌握得也很好,那么你们还有什么疑问呢?”几个同学马上举起了小手问:“老师,我们应当如何自觉遵守匿名世界的„游戏规则‟呢?”问题一出现马上让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讨,得出结论如下:
1.网络生活要遵守道德(自律)。
2.网络生活更要遵守法律(他律)。
此时,老师播放视频让学生观看《全国青少年网络公约》的内容,以求达到深化认识、突破教材难点的目的。
第四环节:“运用拓展”——对所学知识进行运用拓展,巩固训练。
本环节主要引导学生归纳整理本节所学主要内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关的问题,并能正确拓展迁移。我分两步来进行:先出示材料如下,热点材料:据报道,一位母亲在百般无奈之下,拨通某媒体的热线电话说:“我儿子本是一个聪明好学的孩子,自从进入七年级后,沉溺于上网玩游戏和聊天不能自拔,吃住都在网吧里,请你们多报道青少年上网的危害,帮我把儿子从网吧里拉回来!”
请同学们动动脑筋、想想办法帮这位妈妈把她的儿子从网吧里拉回来。
瞬间学生就抢着发言,句句都在情理之中很是感人,使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
然后引导学生归纳整理本节课的知识内容,问:这节课你有何收获呢?再次使学生在畅所欲言中结束本课的教学。
总之,“三疑三探”教学模式最突出的特点在于:以培养学生的设疑探究能力、思维创新能力为目标,巧妙引导学生积极参加活动,大胆地质疑,积极地回答问题,在不知不觉中学习到知识,品尝到学习的乐趣。同时,把教师苦教、学生苦学、变成教师乐教、学生乐学,最大限度地解放了教师,解放了学生。这一模式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同时也恰到好处地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真正践行了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教师的任务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这一教育思想,也是同新课标的要求一脉相通的。
“三疑三探”教学模式在思想品德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刘灵芝
来源:《新课程·中学》2013年第05期
摘 要:“三疑三探”教学模式,是从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出发,依据新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学会主动发现问题、独立思考问题、合作探究问题、归纳创新问题、勇于评价问题,同时使学生养成敢于质疑、善于表达、认真倾听和不断反思的良好学习习惯,培养了他们的组织、表达、思维等方面的能力,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学习、思考、探索、创新,全面体现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实现了教与学方式的彻底改变,走出了一条切实可行的、推进课堂教学的改革之路。教师通过学习并结合初中思想品德学科的特点,在思想品德教学中运用“三疑三探”教学模式,使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双提高。 关键词:三疑三探;激发兴趣;网络
一、教学流程
“三疑三探”教学模式有4个教学环节:设疑自探——解疑合探—质疑再探—拓展运用。设疑自探是课堂教学的首要环节,即针对教学目标,设置情境,引导学生提出疑问并自学自探,老师归纳、梳理、补充问题,形成自探提纲;解疑合探是对教学任务和提出的问题限定时间,进行合作探究,当堂解决本节课提出的相关疑难问题;质疑再探是让不同学生针对所学知识,再提出新的更高层次的疑难问题,诱发学生深入探究问题答案。拓展运用指针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运用拓展,巩固训练,提升能力。分别编拟基础性和拓展性习题,让学生训练应用,在此基础上予以反思和归纳。
二、在课堂教学中的操作步骤
第一环节:“设疑自探”——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出示问题,自主探究
这一阶段的目的在于稳定学生情绪,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并为新知识的学习作铺垫和准备,使学生开始上课就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如,在教学科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八课《心中的规则》第二课时《匿名世界的游戏规则》时,我利用多媒体出示腾讯QQ标志企鹅动画图片,问学生:“同学们认识它吗?你是怎么认识的?”学生异口同声地说:“上网认识的。”接着我又问:“大家爱上网吗?你们在网上都做些什么?”这一下子打开了学生的话闸子,他们争先恐后,畅所欲言。这时我立刻出示课题让学生就题质疑,有的说:“匿名世界的游戏规则有哪些?”有的说:“在网络上交往有什么特点?”还有的说:“为什么有的同学在现实社会中和在网络社会中判若两人?”等等。然后我把学生提的问题归纳成自探提纲,让
学生带着明确的任务、运用恰当的方法进行自学课本,同时教师巡视,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的情况,这样能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第二环节:“解疑合探”——学生合作探究,师生合作探究,进入合作学习的实质性阶段 在这一环节,我以学生回答环节一中提出的问题为主,同一问题,要找多名学生回答,倾听他们现在的想法,洞察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并鼓励学生之间相互评价和质疑,了解彼此的想法。以此为根据,对涉及本课重难点的问题再适当总结扩展,引导学生彼此丰富和调整自己的理解。
特点:
1.虚拟性
2.两面性
利:(1)网络,为我们了解时事、学习知识、与人沟通、休闲娱乐等提供了便利的条件。(2)开阔眼界,放松心情,学习新知,结交新友。(3)解决工作生活中的问题,帮助别人解决一些困难,做一些对他人和社会有用的事情。
弊:(1)沉迷网络荒废学业,以及诱惑欺诈的事情,也时常发生。(2)网络环境复杂,我们易成为其中的受害者。(3)心理存在问题的人易染上网瘾。
第三环节:“质疑再探”——诱导学生提出新问题,再合作探究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在“质疑再探”这个环节中,我不满足让学生解决自己所发现的问题,还要引导学生不断挖掘问题,提出更有深度、更有价值的问题,本环节设置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一是主动接受,二是自主发现,诱导学生提出问题。我在本课教学中是这样引导学生的:“同学们不光对网络知识感兴趣,对教材内容掌握得也很好,那么你们还有什么疑问呢?”几个同学马上举起了小手问:“老师,我们应当如何自觉遵守匿名世界的„游戏规则‟呢?”问题一出现马上让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讨,得出结论如下:
1.网络生活要遵守道德(自律)。
2.网络生活更要遵守法律(他律)。
此时,老师播放视频让学生观看《全国青少年网络公约》的内容,以求达到深化认识、突破教材难点的目的。
第四环节:“运用拓展”——对所学知识进行运用拓展,巩固训练。
本环节主要引导学生归纳整理本节所学主要内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关的问题,并能正确拓展迁移。我分两步来进行:先出示材料如下,热点材料:据报道,一位母亲在百般无奈之下,拨通某媒体的热线电话说:“我儿子本是一个聪明好学的孩子,自从进入七年级后,沉溺于上网玩游戏和聊天不能自拔,吃住都在网吧里,请你们多报道青少年上网的危害,帮我把儿子从网吧里拉回来!”
请同学们动动脑筋、想想办法帮这位妈妈把她的儿子从网吧里拉回来。
瞬间学生就抢着发言,句句都在情理之中很是感人,使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
然后引导学生归纳整理本节课的知识内容,问:这节课你有何收获呢?再次使学生在畅所欲言中结束本课的教学。
总之,“三疑三探”教学模式最突出的特点在于:以培养学生的设疑探究能力、思维创新能力为目标,巧妙引导学生积极参加活动,大胆地质疑,积极地回答问题,在不知不觉中学习到知识,品尝到学习的乐趣。同时,把教师苦教、学生苦学、变成教师乐教、学生乐学,最大限度地解放了教师,解放了学生。这一模式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同时也恰到好处地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真正践行了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教师的任务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这一教育思想,也是同新课标的要求一脉相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