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社会治理中政社关系文献综述
陈欣
(苏州大学社会学院
江苏
苏州
215004)
摘要: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中国社会一个重要的转型是从总体性社会逐步实现政府、市场和社会的分离。在我国基层社会中,实现政府与群众自治组织的良性互动关系到和谐社会的发展。本文对基层社会治理中政社关系问题进行一篇文献综述。阐明一些现状以及
笔者的一些观点。
关键词:基层社会治理;政社关系;基层政府;群众自治组织中图分类号:C912文献标识码:A
一、相关概念(一)基层社会治理
治理是1990年逐渐流行起来的一个词汇,全球治理委员会于1995年在《我们的伞球伙伴关系滂的研究报告中对治理作出明确的界定:治理是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个人和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它是使相互冲突的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调和并且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的过程。它既包括有权迫使人们服从的正式制度和规则。也包括各种人们同意或以为符合其利益的非正式的制度安排。
Dreehesler认为治理是一个中立的概念。,它关注特定政治个体的操
作和管理的运行机制,并同时强调国家(层次一)、市场(层次二)和
社会(层次三)t方的互动;
Kooiman认为对于第一・层次的治理是一种Et常的问题导向型的治理,
第二层次的治理关注制度的维护,是在政府、市场、社会的层面讨论治
理问题,第一层次的治理即治理的治理,治理的规范化研究,同时也包括如何评价治理的问题。也有学者提出第三层次的治理实质上就是探讨元治理的问题。
本文中所谓的基层社会治理是一个相对宽泛的概念,指各种力量发
挥作用使得基层社会达到・种良好秩序的局面。一般有两类主要的力量
影响着基层社会秩序面貌,即自上而下的国家力量与乡村社会本身所具有的维持性力量.
(二)群众自治组织
我国根据现行宪法和有关法律的规定,在城市和农村按居民居住地区设立居民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
织,即城市居民委员会和农村村民委员会。其成员由主任、副主任和委
员若干人组成,由居民选举产生。居民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根据需要设
立人民调解、治安保卫、公共卫生等委员会,主要任务是办理本居住地
区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调节民间纠纷,协助有关部门维护社会治安,开展精神文明建设,向政府反映居民群众的意见、建议和提出要求。
沈承诚、金太军(2010)认为基层自治组织主要由农村社区的村民
委员会和城市社区的居民委员会组成。人民群众通过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以及下设的各种委员会管理社会事务,办理公共福利和其他事业,解决生活、学习、文娱、体育和卫生等方面的问题,保护和改善本区域的环境;他们宣传遵纪守法,进行自我教育;协助政府,与犯罪分
子的破坏活动作斗争;排解人民内部纠纷,调解一般民事和轻微刑事案
件,保障良好的社会秩序,保护群众的权利和利益。
本文中的群众基层社会组织.主要是指:以村(社区)居民为主要成员,满足居民多元、多样需求为主要目的,协助基层政府完成特定有限行政事务为工作,由村民自发成立和参与,以公益或共益为目标的社会组织形态。
二、我国基层政社关系存在的问题爱成因
基层治理的政社分离有利于基层政府保持活力,同时又保持国家对基层的控制,但是基层政府改革的不彻底有事的政府自身陷入更多的利
益冲突难以自拔。这造成了政社关系改革中一方面,基层政权难以保持
行政权威,基层渗透能力受限;另一方面,社区成员难以实现充分的社区参与。造成以上瓶颈的主要原凶有:
(一)现行基层政府职能存在的问题。
国家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刘希尚认为,乡城乡分治体制是
当前农村问题的总体根源,无论从发展的视角还是以改革的眼光。乡镇这个基层组织已经明显表现出不适。在城乡分治体制下,乡镇以上的各级政府及财政围绕城市为主。
我国香港学者李昌平在《乡镇体制改革:官本位体制向民本位体制
万方数据
文章编号:1673—0∞2(2011)∞一∞∞一舵
转变》一文中认为,现行乡镇体制的根源问题是乡村社会的官方权利过
剩。现行乡镇体制的形成有其历史原因,它继承了人民公社的汲取型体
制,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乡镇体制由汲取型体制异化为官本位体制,而造成这样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乡村社会的官方权力过剩,民间权力衰落。他提出要放活农民、放活乡村组织和放活乡镇政府.且最终实现乡镇自治的治理目标。
华中师范大学徐勇教授认为,乡镇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乡级机构日益膨胀,末能发挥相应功能;面对上级的任务型管理。乡级管理负担
日重,乡级体制脱离社会;不断扩张的行政与相形见绌的财政的矛盾日
益尖锐,农民不堪蘑负。
南开大学程同顺认为,乡镇政府“对卜服务、向下要钱”的职能错位现象是有其深层原因的。总的来说,主要是行政化控制、压力型行政
体制、财政危机和动力机制不健全等四个方面,导致乡镇政府对上负责
有余而对F负责不足,不能有效向农村提供必需的公共服务,导致农村公共产品供应不足。
朱建刚(2010)权将维持基层稳定作为首要政绩指标,政府与社会职能的权力界限不明,为r保稳,基层行政很容易继续推行行政权能主
义。在这种情形下,很容易将社会自组织市委不稳定凶素,限制其发展
壮大。
(二)群众自治组织能力有限
徐继龙(2010)认为,乡村公共管理机制的障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
点:乡村社会治理危机凸显土地承包纠纷矛盾突出;农村自组织功能弱化。农村基层自治缺乏自主性;乡村财政供给不足,乡村财政收支不平衡。
朱建刚(2010)认为,政社天系互动出现瓶颈从群众自治组织的角
度来看,主要是因为首先,社会组织相对于政府来说,仍然能力偏弱,难以承担起政府剥离的社会职能。虽然群众组织诱惑力,但是缺乏资源,发展历史较短;其次,政府和社会组织之间的合作治理机制还不清晰和完善。在社会治理方面,应看做是政府和社会的通力合作,而不是任何一方独挑大梁。町以尝试利用政府和社会建立新型的契约关系。
习惯了政府管理的巾困居民,自我治理能力一直饱受质疑,徐勇
(20]o)认为中国的社区建设是在全能政府“失效”及相应的“单位
制”解体的背景下发生的。主要目的是寻求新的组织体系替代原有的管理体系。中国的社区建设是在政府主导下有目的有意识的进行的。居民的自治,还需要政府“推一把”。
三、基层社会治理中政社互动经验(一)理论经验
王进(2006)认为,已有的改革思路和建议都会因其个人目标和政府目标的偏离,而乡镇政府“有限承包制方案可能是乡镇政府官员的个
人目标与政府目标兼容。这里,“有限承包制”非常类似于“政府经营者”与“外包”的某种综合。
高启杰(2006)认为乡镇体制改革是一次综合性的改革,不限于乡镇政府本身,也包括直属部门和事业单位的改革。要做到①县乡配合,
实现联动改革;②明确职能定位。实现从“无限政府”到“有限政府”
的转变;③简政放权,还权于社会;④改变t作作风,创新服务方式;⑤打破地域分割。重建县域公共服务体系;⑥深化人事改革指导。保证
人员分流。
肖金成(2006)认为乡镇政府的职能改革方向,并不是将其从行政
行列中撤销。从长远的角度来看,正确的方向应该足以小城镇为核心,
包括区域内全部居民的自治体。要做到①改变目前城乡分治体制;②为镇政府建立稳定的税源和财源;③大幅度减少冗员;④镇长应有全镇居
民民主选举产生。
刘希尚(2006)认为乡镇功能的重建,为农村居民服务是乡镇政府
char
mIn魅g力Ch中in国a●・1・
魅力中国I91
改革的目标。
夏林祥(2010)在前往双峰镇调研的时候指出,“政社瓦动”试点T作,是一项全新的工作,虽然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但是他要求在工作推进中要始终坚持两个标注,即:一是否有利于规范公权,促进政府依法行政;二是否自|利于维护民权,真正放权于民。
(二)实践经验
第一、社会管理转向公共服务。
提高工作者素质主要包括:首先是优化党务干部结构;其次.选配好村(居)委会干部;最后,积极探索村(居)委会工作职业化.专业化的道路。形式多样的礼区义工服务活动,逐步把志愿服务精神融入了居民的H常生活,使友爱、互助成为社区居民主球的健康牛活态度。目前,社区志愿服务的内容涵盖了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等,涉及治安、环境整治、老年人服务、社区教育培训、信息查询、劳动就业推介、流动人员和出租房管理、社区弱势群体救助服务等多项服务领域,有力推进社区民主自治先行先试。
第五、创新法制宣传载体,建立健令考核机制。
近年来,江苏省在推进基层法治建设进程中。以“依法治权”为核心,把约束公权力、确保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作为法治建设的重要着力
在完善社区服务的过程中要做到,首先,加大社民基础设施建设投
入力度,将社区建设列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财政预算。其次。加强社区服务基础工作力度。最后,积极探索社医资源共享新途径。社医服务业应纳入第三产业发展规划,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鹿纳入城市公共设施配套建设。
第二、离清政社权责,建立协同治理机制。
离清政社关系,就是将基层公共事务分为行政事务和社区(村)事务。太仓市政府废止了与自治组织签订的行政责任书,并先后梳理出《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协助政府-r:作事项》和《摹层群众自治组织依法履行职责事项》。2010年8月,太仓隆蕈举行了《蕈层群众自治组织协助政府管理协议书》签约仪式。珠海翠香街道对社区居委会的行政职能进
点,努力提升法治建设公信力,探索出了基层站(所)执法评议、领导
干部述法考评等具有伞局意义和基础性作用的法治建设创新经验。泰州
市基层执法评议活动以群众评议为抓手、以规范执法为核心、以基层基
础为重点,以百姓满意为目标,真止把执法砰判权交给群众,形成了执
法机关与广大群众互动的执法监督模式,有力地推进了执法规范化建
设。参考文献:[1]
行过滤拦截,切实减轻社区居委会行政工作压力,让社区居委会腾出更
多时间、精力和财力来做居民自治和公共服务工作。
第二、搭建政社可:动新平台。
建寺基层政府与群众自治组织的良性互动关系,需要相可=理解,支持,互相搭建合作平台。一方面,政府机关努力搭建社会组织和公民参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新农村建设:乡村治理与乡镇
政府改革[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年8月第一版:222—
225
[2]沈承诚、金太军.基层行政管理权与社区自治权良性互动的路径
研究[J].江苏社会科学,2010(5)
与管理的平台。例如政府门户网站、网上办公等网络平台,采取公开服
务热线.注册志愿者、聘请礼会监督员、开展民意调查等;另一方面.社会组织和公民利用社会组着服务巾心和街镇社区事务受理巾心等工作平台,通过接受政府委托,实施新技术研究开发、项目开发资助,设备资源共享、协调沟通联系、利益诉求合理表达、信息披露、规范行为的功能。
第四、提高工作者素质,丰富社区义工活动。
【3][4][5]
齐桂珍.国内外政府职能转变及其理论研究综述[J].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研究,2007(5):87—90
陈浙闽.村民自治的理论与实践[M]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
年10月第二版:333
朱建刚.治理中政社分离的趋势、挑战与方向[J].中国行政管理,2010(4)
(下接第122页)党代表实行常任制,基层党代表实行羞额选举,推进党内民主,党内会i义每个党员要充分发表意见,表决一定要无记名投
票,新任官员要向社会公布财产,接受社会监督,完善纪委巡视制度。
2.其次政府必须依法行政。必须构建服务型政府,政府的行政管
会主义制度的巩同和完善。邓小平从国家全面改革的高度,进一步指出政治体制改革在整个改革中的关键地位:“我们所有的改革最终能不能成功,还是决定于政治体制的改革。”锄
2.进行政治体制改革足确保经济体制顺利进行的需要。邓小平认
为,“改革,应该包括政治体制改革,而H应该把它作为改革向前推进的一个标志,政治体制改荸要与经济体制改革同步进行,协凋配套。否
理方式的传统的高权性管卵手段:行政强制、行政处罚、行政许可、行
政征收等,越来越受到法律的限制和规制,新的柔性管理手段:行政指导、行政合同、行政凋解、BOT等在行政管理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
则,只搞经济体制改革,不搞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也搞不
通。”o
3.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有力于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人民的共同富裕。进行政治体制改革与保障国家长治久安是相辅相成的。邓小平一方面重申党和国家关于支持改革开放的一贯方针,另一方面义强调了改革对于政治稳定的依赖关系。
更多地引进公开、公正、公平和社会公众参与的民主方式无疑应成为目
前正推进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正确处理与权力机关、司法
机关、执政党的笑系,政府职能更多地向社会转移。许多行政管理事项
和公共物品。不一定非要由政府提供,完全可以由民间的社会组织、团
体等组织提供。政府要求保征政府权力来源的合法性,依法行政,法律
高于政府,绝不能像某些省或者地方擅自改变法院判决,政府应该做到
4.政治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身发展的需要。政治体制
改革向民主化、法制化方向发展,这是完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途径。参考文献:[1j
不十预司法,以保障司法独屯。其次,应进一步确立“有限政府”的原
则;政府与执政党关系的调整变革的最重要的要求是处理好党的领导与
责任政府荚系的平衡。社会宅义的政治体制要求政府必须接受党的领
导,实现严格依法行政与严格执行党的路线、政策、方针的统一。坚决推进政企分开,政府内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分开,向社会公布预
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上的报告》.2007年10月15日.
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表大会上的报告》.1997年9月12日.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
算,说明具体用途,管好、用好纳税人的每一分钱,并接受公众监督。
3.最后是推进和扩大基层民主。众所周知民主与法治足分不开的,
中国共产党存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坚持依法治国、依宪治国,是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走势。这种走势的指向很明确,最终将在中国建立一个坚持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的、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中国的民主可以在基层积极推进,可以在一些地区先搞试点,比如乡镇的乡长、书记可以靠直接的选举产生,学校校长可以直选,县级行政副职可以部分直选。
[2]
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
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
[3]
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2
年11月8日.
五、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现实意义
1.进行政治体制改革从根本上根除了“文革”的隐患,确保了社
[4][5]邓小平文选[M].人民出版社.1983.邓小平文选[M].人民出版社.1983.
・120・IC魅h力ar中m‘国ng∞ma
万方数据
基层社会治理中政社关系文献综述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
陈欣
苏州大学社会学院,江苏苏州,215004魅力中国
CHARMING CHINA2011(14)
参考文献(5条)
1.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 新农村建设:乡村治理与乡镇政府改革 2006
2.沈承诚;金太军 基层行政管理权与社区自治权良性互动的路径研究[期刊论文]-江苏社会科学 2010(05)3.齐桂珍 国内外政府职能转变及其理论研究综述[期刊论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07(05)4.陈浙闽 村民自治的理论与实践 2001
5.朱建刚 治理中政社分离的趋势、挑战与方向 2010(04)
本文读者也读过(5条)
1. 李学举.Li Xue-ju 努力健全和完善中国城乡基层治理体制[期刊论文]-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5(6)2. 崔茂崇 当代中国基层治理中的政府与社团——以Y省Q市为个案[学位论文]2009
3. 钱玉英 城镇化背景下的基层治理:中国的问题与出路[期刊论文]-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9(5)4. 黄冬娅.Dongya Huang 多管齐下的治理策略:国家建设与基层治理变迁的历史图景[期刊论文]-公共行政评论2010,03(4)
5. 桂华.Gui Hua 组织与合作:论中国基层治理二难困境——从农田水利治理谈起[期刊论文]-社会科学2010(11)
引用本文格式:陈欣 基层社会治理中政社关系文献综述[期刊论文]-魅力中国 2011(14)
基层社会治理中政社关系文献综述
陈欣
(苏州大学社会学院
江苏
苏州
215004)
摘要: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中国社会一个重要的转型是从总体性社会逐步实现政府、市场和社会的分离。在我国基层社会中,实现政府与群众自治组织的良性互动关系到和谐社会的发展。本文对基层社会治理中政社关系问题进行一篇文献综述。阐明一些现状以及
笔者的一些观点。
关键词:基层社会治理;政社关系;基层政府;群众自治组织中图分类号:C912文献标识码:A
一、相关概念(一)基层社会治理
治理是1990年逐渐流行起来的一个词汇,全球治理委员会于1995年在《我们的伞球伙伴关系滂的研究报告中对治理作出明确的界定:治理是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个人和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它是使相互冲突的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调和并且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的过程。它既包括有权迫使人们服从的正式制度和规则。也包括各种人们同意或以为符合其利益的非正式的制度安排。
Dreehesler认为治理是一个中立的概念。,它关注特定政治个体的操
作和管理的运行机制,并同时强调国家(层次一)、市场(层次二)和
社会(层次三)t方的互动;
Kooiman认为对于第一・层次的治理是一种Et常的问题导向型的治理,
第二层次的治理关注制度的维护,是在政府、市场、社会的层面讨论治
理问题,第一层次的治理即治理的治理,治理的规范化研究,同时也包括如何评价治理的问题。也有学者提出第三层次的治理实质上就是探讨元治理的问题。
本文中所谓的基层社会治理是一个相对宽泛的概念,指各种力量发
挥作用使得基层社会达到・种良好秩序的局面。一般有两类主要的力量
影响着基层社会秩序面貌,即自上而下的国家力量与乡村社会本身所具有的维持性力量.
(二)群众自治组织
我国根据现行宪法和有关法律的规定,在城市和农村按居民居住地区设立居民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
织,即城市居民委员会和农村村民委员会。其成员由主任、副主任和委
员若干人组成,由居民选举产生。居民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根据需要设
立人民调解、治安保卫、公共卫生等委员会,主要任务是办理本居住地
区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调节民间纠纷,协助有关部门维护社会治安,开展精神文明建设,向政府反映居民群众的意见、建议和提出要求。
沈承诚、金太军(2010)认为基层自治组织主要由农村社区的村民
委员会和城市社区的居民委员会组成。人民群众通过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以及下设的各种委员会管理社会事务,办理公共福利和其他事业,解决生活、学习、文娱、体育和卫生等方面的问题,保护和改善本区域的环境;他们宣传遵纪守法,进行自我教育;协助政府,与犯罪分
子的破坏活动作斗争;排解人民内部纠纷,调解一般民事和轻微刑事案
件,保障良好的社会秩序,保护群众的权利和利益。
本文中的群众基层社会组织.主要是指:以村(社区)居民为主要成员,满足居民多元、多样需求为主要目的,协助基层政府完成特定有限行政事务为工作,由村民自发成立和参与,以公益或共益为目标的社会组织形态。
二、我国基层政社关系存在的问题爱成因
基层治理的政社分离有利于基层政府保持活力,同时又保持国家对基层的控制,但是基层政府改革的不彻底有事的政府自身陷入更多的利
益冲突难以自拔。这造成了政社关系改革中一方面,基层政权难以保持
行政权威,基层渗透能力受限;另一方面,社区成员难以实现充分的社区参与。造成以上瓶颈的主要原凶有:
(一)现行基层政府职能存在的问题。
国家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刘希尚认为,乡城乡分治体制是
当前农村问题的总体根源,无论从发展的视角还是以改革的眼光。乡镇这个基层组织已经明显表现出不适。在城乡分治体制下,乡镇以上的各级政府及财政围绕城市为主。
我国香港学者李昌平在《乡镇体制改革:官本位体制向民本位体制
万方数据
文章编号:1673—0∞2(2011)∞一∞∞一舵
转变》一文中认为,现行乡镇体制的根源问题是乡村社会的官方权利过
剩。现行乡镇体制的形成有其历史原因,它继承了人民公社的汲取型体
制,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乡镇体制由汲取型体制异化为官本位体制,而造成这样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乡村社会的官方权力过剩,民间权力衰落。他提出要放活农民、放活乡村组织和放活乡镇政府.且最终实现乡镇自治的治理目标。
华中师范大学徐勇教授认为,乡镇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乡级机构日益膨胀,末能发挥相应功能;面对上级的任务型管理。乡级管理负担
日重,乡级体制脱离社会;不断扩张的行政与相形见绌的财政的矛盾日
益尖锐,农民不堪蘑负。
南开大学程同顺认为,乡镇政府“对卜服务、向下要钱”的职能错位现象是有其深层原因的。总的来说,主要是行政化控制、压力型行政
体制、财政危机和动力机制不健全等四个方面,导致乡镇政府对上负责
有余而对F负责不足,不能有效向农村提供必需的公共服务,导致农村公共产品供应不足。
朱建刚(2010)权将维持基层稳定作为首要政绩指标,政府与社会职能的权力界限不明,为r保稳,基层行政很容易继续推行行政权能主
义。在这种情形下,很容易将社会自组织市委不稳定凶素,限制其发展
壮大。
(二)群众自治组织能力有限
徐继龙(2010)认为,乡村公共管理机制的障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
点:乡村社会治理危机凸显土地承包纠纷矛盾突出;农村自组织功能弱化。农村基层自治缺乏自主性;乡村财政供给不足,乡村财政收支不平衡。
朱建刚(2010)认为,政社天系互动出现瓶颈从群众自治组织的角
度来看,主要是因为首先,社会组织相对于政府来说,仍然能力偏弱,难以承担起政府剥离的社会职能。虽然群众组织诱惑力,但是缺乏资源,发展历史较短;其次,政府和社会组织之间的合作治理机制还不清晰和完善。在社会治理方面,应看做是政府和社会的通力合作,而不是任何一方独挑大梁。町以尝试利用政府和社会建立新型的契约关系。
习惯了政府管理的巾困居民,自我治理能力一直饱受质疑,徐勇
(20]o)认为中国的社区建设是在全能政府“失效”及相应的“单位
制”解体的背景下发生的。主要目的是寻求新的组织体系替代原有的管理体系。中国的社区建设是在政府主导下有目的有意识的进行的。居民的自治,还需要政府“推一把”。
三、基层社会治理中政社互动经验(一)理论经验
王进(2006)认为,已有的改革思路和建议都会因其个人目标和政府目标的偏离,而乡镇政府“有限承包制方案可能是乡镇政府官员的个
人目标与政府目标兼容。这里,“有限承包制”非常类似于“政府经营者”与“外包”的某种综合。
高启杰(2006)认为乡镇体制改革是一次综合性的改革,不限于乡镇政府本身,也包括直属部门和事业单位的改革。要做到①县乡配合,
实现联动改革;②明确职能定位。实现从“无限政府”到“有限政府”
的转变;③简政放权,还权于社会;④改变t作作风,创新服务方式;⑤打破地域分割。重建县域公共服务体系;⑥深化人事改革指导。保证
人员分流。
肖金成(2006)认为乡镇政府的职能改革方向,并不是将其从行政
行列中撤销。从长远的角度来看,正确的方向应该足以小城镇为核心,
包括区域内全部居民的自治体。要做到①改变目前城乡分治体制;②为镇政府建立稳定的税源和财源;③大幅度减少冗员;④镇长应有全镇居
民民主选举产生。
刘希尚(2006)认为乡镇功能的重建,为农村居民服务是乡镇政府
char
mIn魅g力Ch中in国a●・1・
魅力中国I91
改革的目标。
夏林祥(2010)在前往双峰镇调研的时候指出,“政社瓦动”试点T作,是一项全新的工作,虽然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但是他要求在工作推进中要始终坚持两个标注,即:一是否有利于规范公权,促进政府依法行政;二是否自|利于维护民权,真正放权于民。
(二)实践经验
第一、社会管理转向公共服务。
提高工作者素质主要包括:首先是优化党务干部结构;其次.选配好村(居)委会干部;最后,积极探索村(居)委会工作职业化.专业化的道路。形式多样的礼区义工服务活动,逐步把志愿服务精神融入了居民的H常生活,使友爱、互助成为社区居民主球的健康牛活态度。目前,社区志愿服务的内容涵盖了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等,涉及治安、环境整治、老年人服务、社区教育培训、信息查询、劳动就业推介、流动人员和出租房管理、社区弱势群体救助服务等多项服务领域,有力推进社区民主自治先行先试。
第五、创新法制宣传载体,建立健令考核机制。
近年来,江苏省在推进基层法治建设进程中。以“依法治权”为核心,把约束公权力、确保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作为法治建设的重要着力
在完善社区服务的过程中要做到,首先,加大社民基础设施建设投
入力度,将社区建设列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财政预算。其次。加强社区服务基础工作力度。最后,积极探索社医资源共享新途径。社医服务业应纳入第三产业发展规划,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鹿纳入城市公共设施配套建设。
第二、离清政社权责,建立协同治理机制。
离清政社关系,就是将基层公共事务分为行政事务和社区(村)事务。太仓市政府废止了与自治组织签订的行政责任书,并先后梳理出《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协助政府-r:作事项》和《摹层群众自治组织依法履行职责事项》。2010年8月,太仓隆蕈举行了《蕈层群众自治组织协助政府管理协议书》签约仪式。珠海翠香街道对社区居委会的行政职能进
点,努力提升法治建设公信力,探索出了基层站(所)执法评议、领导
干部述法考评等具有伞局意义和基础性作用的法治建设创新经验。泰州
市基层执法评议活动以群众评议为抓手、以规范执法为核心、以基层基
础为重点,以百姓满意为目标,真止把执法砰判权交给群众,形成了执
法机关与广大群众互动的执法监督模式,有力地推进了执法规范化建
设。参考文献:[1]
行过滤拦截,切实减轻社区居委会行政工作压力,让社区居委会腾出更
多时间、精力和财力来做居民自治和公共服务工作。
第二、搭建政社可:动新平台。
建寺基层政府与群众自治组织的良性互动关系,需要相可=理解,支持,互相搭建合作平台。一方面,政府机关努力搭建社会组织和公民参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新农村建设:乡村治理与乡镇
政府改革[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年8月第一版:222—
225
[2]沈承诚、金太军.基层行政管理权与社区自治权良性互动的路径
研究[J].江苏社会科学,2010(5)
与管理的平台。例如政府门户网站、网上办公等网络平台,采取公开服
务热线.注册志愿者、聘请礼会监督员、开展民意调查等;另一方面.社会组织和公民利用社会组着服务巾心和街镇社区事务受理巾心等工作平台,通过接受政府委托,实施新技术研究开发、项目开发资助,设备资源共享、协调沟通联系、利益诉求合理表达、信息披露、规范行为的功能。
第四、提高工作者素质,丰富社区义工活动。
【3][4][5]
齐桂珍.国内外政府职能转变及其理论研究综述[J].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研究,2007(5):87—90
陈浙闽.村民自治的理论与实践[M]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
年10月第二版:333
朱建刚.治理中政社分离的趋势、挑战与方向[J].中国行政管理,2010(4)
(下接第122页)党代表实行常任制,基层党代表实行羞额选举,推进党内民主,党内会i义每个党员要充分发表意见,表决一定要无记名投
票,新任官员要向社会公布财产,接受社会监督,完善纪委巡视制度。
2.其次政府必须依法行政。必须构建服务型政府,政府的行政管
会主义制度的巩同和完善。邓小平从国家全面改革的高度,进一步指出政治体制改革在整个改革中的关键地位:“我们所有的改革最终能不能成功,还是决定于政治体制的改革。”锄
2.进行政治体制改革足确保经济体制顺利进行的需要。邓小平认
为,“改革,应该包括政治体制改革,而H应该把它作为改革向前推进的一个标志,政治体制改荸要与经济体制改革同步进行,协凋配套。否
理方式的传统的高权性管卵手段:行政强制、行政处罚、行政许可、行
政征收等,越来越受到法律的限制和规制,新的柔性管理手段:行政指导、行政合同、行政凋解、BOT等在行政管理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
则,只搞经济体制改革,不搞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也搞不
通。”o
3.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有力于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人民的共同富裕。进行政治体制改革与保障国家长治久安是相辅相成的。邓小平一方面重申党和国家关于支持改革开放的一贯方针,另一方面义强调了改革对于政治稳定的依赖关系。
更多地引进公开、公正、公平和社会公众参与的民主方式无疑应成为目
前正推进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正确处理与权力机关、司法
机关、执政党的笑系,政府职能更多地向社会转移。许多行政管理事项
和公共物品。不一定非要由政府提供,完全可以由民间的社会组织、团
体等组织提供。政府要求保征政府权力来源的合法性,依法行政,法律
高于政府,绝不能像某些省或者地方擅自改变法院判决,政府应该做到
4.政治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身发展的需要。政治体制
改革向民主化、法制化方向发展,这是完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途径。参考文献:[1j
不十预司法,以保障司法独屯。其次,应进一步确立“有限政府”的原
则;政府与执政党关系的调整变革的最重要的要求是处理好党的领导与
责任政府荚系的平衡。社会宅义的政治体制要求政府必须接受党的领
导,实现严格依法行政与严格执行党的路线、政策、方针的统一。坚决推进政企分开,政府内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分开,向社会公布预
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上的报告》.2007年10月15日.
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表大会上的报告》.1997年9月12日.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
算,说明具体用途,管好、用好纳税人的每一分钱,并接受公众监督。
3.最后是推进和扩大基层民主。众所周知民主与法治足分不开的,
中国共产党存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坚持依法治国、依宪治国,是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走势。这种走势的指向很明确,最终将在中国建立一个坚持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的、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中国的民主可以在基层积极推进,可以在一些地区先搞试点,比如乡镇的乡长、书记可以靠直接的选举产生,学校校长可以直选,县级行政副职可以部分直选。
[2]
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
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
[3]
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2
年11月8日.
五、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现实意义
1.进行政治体制改革从根本上根除了“文革”的隐患,确保了社
[4][5]邓小平文选[M].人民出版社.1983.邓小平文选[M].人民出版社.1983.
・120・IC魅h力ar中m‘国ng∞ma
万方数据
基层社会治理中政社关系文献综述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
陈欣
苏州大学社会学院,江苏苏州,215004魅力中国
CHARMING CHINA2011(14)
参考文献(5条)
1.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 新农村建设:乡村治理与乡镇政府改革 2006
2.沈承诚;金太军 基层行政管理权与社区自治权良性互动的路径研究[期刊论文]-江苏社会科学 2010(05)3.齐桂珍 国内外政府职能转变及其理论研究综述[期刊论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07(05)4.陈浙闽 村民自治的理论与实践 2001
5.朱建刚 治理中政社分离的趋势、挑战与方向 2010(04)
本文读者也读过(5条)
1. 李学举.Li Xue-ju 努力健全和完善中国城乡基层治理体制[期刊论文]-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5(6)2. 崔茂崇 当代中国基层治理中的政府与社团——以Y省Q市为个案[学位论文]2009
3. 钱玉英 城镇化背景下的基层治理:中国的问题与出路[期刊论文]-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9(5)4. 黄冬娅.Dongya Huang 多管齐下的治理策略:国家建设与基层治理变迁的历史图景[期刊论文]-公共行政评论2010,03(4)
5. 桂华.Gui Hua 组织与合作:论中国基层治理二难困境——从农田水利治理谈起[期刊论文]-社会科学2010(11)
引用本文格式:陈欣 基层社会治理中政社关系文献综述[期刊论文]-魅力中国 20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