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是城市的灵魂
作者:北京恒聚天德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李海波
古希腊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说过,“人们为了生活来到城市,为了生活的更好留在城市”,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主要载体,而生态文明是其最重要的本底基础,世界上任何一个公认的好城市,无一例外都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我们常讲,人的健康好比数字1,事业、地位、财富是0; 有了1,后面的0越多越好; 反之,则一切归零。城市作为人类创造出来的复杂系统,如同人类一样,好的生态环境就是那个1,而生态文明就是一座城市的灵魂! 对于一座城市而言,生态为城市兴旺与繁荣注入了活力基因,而生态危机也往往给城市带来灭顶之灾。生态文明可以成就一座城市,反之可能毁掉它。
早期人类对人居环境安全的述求来自于朴素的生态安全意识,借自然生态的优势和实用务实的手段,实现“象天法地”、“天人合一”的城市规划建设思想。在自然条件比较恶劣、人类活动能力较弱的情况下,选址集聚点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生态环境,如对日照、地形、植被、水源、风向、山体等因素的考虑,将关系到集聚点的安全防御、生活舒适、生产方便和可持续发展,事实证明,这些聚集点如果拥有了良好的外部生态格局的保护和支持,大多数都发展形成了城市并一直持续到今天。
城市的消亡也恰恰是因为生态最先出问题。楼兰古国和庞贝古城一夜之间淹没在漫漫黄沙之中,即使固若金汤的城墙也难以消受浩浩而来的沙尘,这是因为外部的生态条件不足以支撑城市的发展,最终给城市带来毁灭性的的打击与灾难。在城市高速发展的今天,沙尘暴侵袭、PM2.5笼罩、地下水污染、土地重金属超标、地质灾害频发、垃圾肆意围城等等生态问题不断在我们现今生活的城市上演,城市生态文明亟待复兴与重振。我们需要警醒并深刻认识到,城市不仅需要物质文明的支撑,更需要生态文明的滋养。别走太快,等一等灵魂! 纵使GDP 高速增长、交通网络四通八达、城市建筑日新月异、产业经济规模壮大、城市面积不断扩张,如果环境恶化,城市没有生态,市民无处安生,那么这样的城市无异于毫无生机的钢筋混泥土森林,没有生命力,没有吸引力,也没有竞争力。因此需要将生态文明的理念注入到每个市民的心灵,体现在城市管理者的每项决策之中,体现在每个项目的建设过程之中。但我们需要避免两种倾向:一是在没有深刻理解其内涵的时候事事机械地讲生态文明,或者“新瓶装旧酒”,似乎一夜之间都在“生态文明”了; 二是把生态文明建设口号化、运动化和空洞化,将生态文明建设演变成某些利益群体以政治挂帅、以服务市民为幌子,实则大把大把捞金的名利场。
生态对于城市发展建设而言,主要体现为城市外部的生态格局和城市内部的生态布局。城市外部的生态格局为城市提供安全屏障保护和生态资源供给,是城市的大环境,城市内部
的生态布局是人类在改造和适应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特殊的人工生态系统,是城市的“微环境”。其中,城市的外部环境在城市建设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试想如果北京没有三北防护林和京北生态屏障体系,每年春天沙尘暴将会如期而至,如果武汉没有完善的防洪体系和滨河公园生态体系,丰盈的江水将成为肆意的洪涝灾害,如果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没有系统的城市生态规划和严谨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将难以形成极具吸引力与竞争力的世界旅游城市。
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的相处之道,是人与自然的良性衔接与互动,是人与自然协作共赢的一种局面,不能走向另外一个层面,即生态就是禁锢人类活动,什么也不能动。生态文明是既要生态也要文明。因此,城市的生态文明建设既要尊重自然,给自然以空间,又要关注人的需求和城市的需求,城市作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载体,更多的是扮演人与自然彼此价值的实现。
本文作者:北京恒聚天德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李海波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首体南路38号创景大厦A 座4层
Email :skyideas@skyideas.com.cn
本文版权所有,如需转载请联系我们,并务必注明作者和出处。
生态文明是城市的灵魂
作者:北京恒聚天德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李海波
古希腊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说过,“人们为了生活来到城市,为了生活的更好留在城市”,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主要载体,而生态文明是其最重要的本底基础,世界上任何一个公认的好城市,无一例外都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我们常讲,人的健康好比数字1,事业、地位、财富是0; 有了1,后面的0越多越好; 反之,则一切归零。城市作为人类创造出来的复杂系统,如同人类一样,好的生态环境就是那个1,而生态文明就是一座城市的灵魂! 对于一座城市而言,生态为城市兴旺与繁荣注入了活力基因,而生态危机也往往给城市带来灭顶之灾。生态文明可以成就一座城市,反之可能毁掉它。
早期人类对人居环境安全的述求来自于朴素的生态安全意识,借自然生态的优势和实用务实的手段,实现“象天法地”、“天人合一”的城市规划建设思想。在自然条件比较恶劣、人类活动能力较弱的情况下,选址集聚点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生态环境,如对日照、地形、植被、水源、风向、山体等因素的考虑,将关系到集聚点的安全防御、生活舒适、生产方便和可持续发展,事实证明,这些聚集点如果拥有了良好的外部生态格局的保护和支持,大多数都发展形成了城市并一直持续到今天。
城市的消亡也恰恰是因为生态最先出问题。楼兰古国和庞贝古城一夜之间淹没在漫漫黄沙之中,即使固若金汤的城墙也难以消受浩浩而来的沙尘,这是因为外部的生态条件不足以支撑城市的发展,最终给城市带来毁灭性的的打击与灾难。在城市高速发展的今天,沙尘暴侵袭、PM2.5笼罩、地下水污染、土地重金属超标、地质灾害频发、垃圾肆意围城等等生态问题不断在我们现今生活的城市上演,城市生态文明亟待复兴与重振。我们需要警醒并深刻认识到,城市不仅需要物质文明的支撑,更需要生态文明的滋养。别走太快,等一等灵魂! 纵使GDP 高速增长、交通网络四通八达、城市建筑日新月异、产业经济规模壮大、城市面积不断扩张,如果环境恶化,城市没有生态,市民无处安生,那么这样的城市无异于毫无生机的钢筋混泥土森林,没有生命力,没有吸引力,也没有竞争力。因此需要将生态文明的理念注入到每个市民的心灵,体现在城市管理者的每项决策之中,体现在每个项目的建设过程之中。但我们需要避免两种倾向:一是在没有深刻理解其内涵的时候事事机械地讲生态文明,或者“新瓶装旧酒”,似乎一夜之间都在“生态文明”了; 二是把生态文明建设口号化、运动化和空洞化,将生态文明建设演变成某些利益群体以政治挂帅、以服务市民为幌子,实则大把大把捞金的名利场。
生态对于城市发展建设而言,主要体现为城市外部的生态格局和城市内部的生态布局。城市外部的生态格局为城市提供安全屏障保护和生态资源供给,是城市的大环境,城市内部
的生态布局是人类在改造和适应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特殊的人工生态系统,是城市的“微环境”。其中,城市的外部环境在城市建设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试想如果北京没有三北防护林和京北生态屏障体系,每年春天沙尘暴将会如期而至,如果武汉没有完善的防洪体系和滨河公园生态体系,丰盈的江水将成为肆意的洪涝灾害,如果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没有系统的城市生态规划和严谨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将难以形成极具吸引力与竞争力的世界旅游城市。
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的相处之道,是人与自然的良性衔接与互动,是人与自然协作共赢的一种局面,不能走向另外一个层面,即生态就是禁锢人类活动,什么也不能动。生态文明是既要生态也要文明。因此,城市的生态文明建设既要尊重自然,给自然以空间,又要关注人的需求和城市的需求,城市作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载体,更多的是扮演人与自然彼此价值的实现。
本文作者:北京恒聚天德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李海波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首体南路38号创景大厦A 座4层
Email :skyideas@skyideas.com.cn
本文版权所有,如需转载请联系我们,并务必注明作者和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