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学案

6.鸿门宴

一、考纲要求

1. 了解《史记》,掌握文中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 通过分析人物描写把握人物性格,学习用对比描写人物的表现手法。

3. 学会站在历史的角度正确分析评价历史人物。

二、自主学习

【知识衔接】

1.作者介绍

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字子长,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

夏阳(现在陕西韩城)人。继父职任太史令。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入狱遭宫刑。出狱

后任中书令(掌管皇帝机要文件),发愤著书,历尽艰辛,在公元前91年前后完成《史记》。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间的历史。全书共

130篇,含本纪12篇、年表10篇,书8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本纪记帝王,世家述

诸侯,列传叙人臣,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史记》不但具

有很高的史学价值,而且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被鲁迅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介绍相关的背景

前207年10月,刘邦入关,降秦王子婴,还军霸上;12月项羽破关而入,刘、项在鸿

门会面,双方斗争开始。次年春,项羽以盟主身份召开戏下(今陕西临潼东)之会,封18

人为诸侯王,本人为西楚霸王,都彭城(今江苏徐州),刘邦为汉王,都南郑(今陕西省南

境)。

“鸿门宴”这个故事发生在陈涉起义后的第四年(公元前206年) 。•陈胜起义后,各地

云起响应,其中有楚国贵族出身的项梁、项羽叔侄,有农民出身的刘邦。陈胜失败后,项梁

扶楚怀王的孙子作了楚王,刘邦也投靠了项梁。公元前207年,项梁战死,怀王派项羽等去

救援被秦军围困的赵国,•同时派刘邦领兵攻打函谷关。临行时,怀王与诸将约定,谁先入

关,便封为关中王。项羽在钜鹿(今在河北) 大败秦军,消灭了秦军的主力。同时,刘邦从黄

河以南打进武关,攻下咸阳,秦王子婴投降。刘邦与当地父老约法三章,废除秦苛法,准备

在关中称王。后来在谋士劝说下,退出咸阳,还军霸上,派兵把守函谷关,以防诸侯军入境。

项羽大破秦军后,听说刘邦已出咸阳,非常恼火,就攻破函谷关,直抵新丰鸿门。这时

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暗中派人告诉项羽说刘邦想在关中称王。项羽听了,更加恼怒,决定第

二天发兵攻打刘邦。刘邦面临危急的情况,在纷纭频仍的战斗中,产生了这一次酒宴上的斗

争。

【基础知识】

(一)初读课文,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飨( )士卒 美姬( ) 卮( )酒 郤( ) 鲰( ).....

玉玦( ) 目眦( ) 跽( ) 戮( )力 参乘( ) ......

刀俎( ) 啖( ) 樊哙( ) ...

(二)研读第一自然段,完成下列问题。

1.指出下面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①沛公军霸上 ②沛公欲王关中 ③此其志不在小 ...

2.解释下面句子中“为”字的意义和用法。

(1)使子婴为相 (2)为击破沛公军 (3)皆为龙虎 ...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未得与项羽相见 (2)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 ...

(3)范增说项羽曰 (4)财物无所取 (5)沛公居山东时 ....

(三)研读第二自然段,完成下列问题。

1.指出下面句子中的通假字。

(1)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2)距关,毋内诸侯

(3)张良出,要项伯 (4)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5)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2.指出下面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1)素善.留侯张良

(3)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

(5)君安与项伯有故.

(7)吾得兄.事之

3.指出下面“为”字的意义和用法。

(1)臣为韩王送沛公

(3)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5)约为婚姻

4.解释下面句子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

(1)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3)项伯杀人,臣活之

(5)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四)研读第三自然段,完成下列问题。

1. 找出下面句子中的通假字

(1)令将军与臣有郤

2. 找出下面句中古今异义的词,并加以解释。

(1)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3)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3. 指出下列句子的类型。

(1)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3)得复见将军于此

(5)若属皆且为所虏

(五)研读第四自然段,完成下列问题。

1. 一词多义

意:(1)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2)其意常在沛公也

且:(1)若属皆且为所虏

(2)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而:(1)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2)拔剑切而啖之

(3)劳苦而功高如此

(4)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

2. 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1)今者.项庄拔剑舞 (2)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4)秦地可尽王.也 (6)项伯杀人,臣活.之 (8)籍.吏民,封府库 (2)为之奈何 (4)君为我呼入 (2)为之奈何 (4)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 2)因击沛公于坐 (2)所以遣将守关者 (4)今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2)籍何以至此 4)亚父者,范增也 6)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因:(1)不如因善遇之 (2)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3)因击沛公于坐 (4)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与:(1)臣请入,与之同命 (2)则与斗卮酒 (3)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4)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2)臣请.入,与之同命 (((

(3)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4)窃为大王不取也 ...

3. 指出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1)范增数目项王 (2)常以身翼蔽沛公 ..

(3)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4)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

(7)此亡秦之续耳 .

(六)研读第五至七自然段,完成下列问题。

1. 一词多义

举:(1)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谢:(1)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2)杀人如不能举 (2)哙拜谢

辞:(1)大礼不辞小让 (3)乃令张良留谢

(2)卮酒安足辞 (4)张良入谢

(3)我为鱼肉,何辞为

2. 指出下面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1)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 (2)道芷阳间行 ..

(3)沛公已去,间至军中 (4)拔剑撞而破之 ..

3. 指出下列句子的类型。

(1)大王来何操 (2)我持白璧一双

(3)沛公安在 (4)如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4. 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公为我献之 (2)相去四十里 ..

(3)沛公则置车骑 (4)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

(5)沛公不胜杯杓 .

5. 下列句子中包含的成语分别是什么?

(1)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

(2)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3)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4)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

三、难点突破:文段分析思考

1. 第一段记叙了几件事?这些事件对情节的展开起什么作用?文中写到“项羽大怒”,这个

“怒”字内涵相当丰富。请说说其中包含了什么?

2. 课文第二段写了哪几件事?对故事的发展有什么作用?

3. 鸿门宴中“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说明了什

么问题?“项庄舞剑”在情节开展上有什么作用?

4. 三、四两段是课文重点,情节的高潮所在,宴会上的情节可概括为“三起三落”,请指

出。 (5)刑人如恐不胜 (6)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

5. 三、四段共写了几件事?

6.“樊哙闯帐”是故事的高潮。课文从哪几个方面刻画樊哙这一人物的?写“樊哙闯帐”

的目的是什么?

7.第5至7段共写了几件事?

8.张良献礼,项羽、范增二人态度为何不同?

9. 项羽、刘邦的性格特点是什么?请加以分析。

10. 张良、范增是两个什么样的人物?他们在“鸿门宴”处于什么地位?

11.本文除了运用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肖像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外,还运用了什么方法来

刻画人物?

12. 如何评价项羽这个人物?

四、拓展延伸

1.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

A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B.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C .范增起,出,召项庄 D.张良出,要项伯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①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 ②故幸来告良 ③乃令张良留谢 ④哙拜谢 ....

A .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C .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3.下列各句中,“为”字按意义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

①若属皆且为所虏 ②何辞为 ③为之奈何 ④公为我献之 ⑤为击破沛公军 .....

⑥窃为大王不取也 .

A .①②/③⑥/④⑤ B.①/②/③/④⑤/⑥

C .①③/②⑥/④⑤ D.①/②/③④⑤/⑥

4.下列各句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

A .籍何以至此 B.大王来何操 C.竖子不足与谋 D.沛公安在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

A .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B.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

C .所以遣将守关者 D.封闭宫室,还军霸上 ....

6.下列对有关课文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作者司马迁。《鸿门宴》选自本书的《项羽本纪》。

B .《鸿门宴》中对人物性格的刻画是紧扣住情节的发展,通过人物间的矛盾和斗争以及人物个性化的语言、行动、情态等来体现的。

C .“秋毫无犯”“劳苦功高”“人为刀俎,我为鱼肉”“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等词语,均出自本文。

D .宴席的四面座位,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侍坐。鸿门宴中“项王、项伯东向坐”,是最上位,范增南向坐,是第二位,再次是刘邦,张良则为侍坐。从座位安排上可看出双方力量悬殊与项羽的自高自大。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

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

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

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

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和例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

A .头发上指 B.项伯杀人,臣活之 ..

C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D.拔剑撞而破之 ..

8.下列各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天下皆叛之 夫秦王有虎狼之心 ..

B .以待大王来 常以身翼蔽沛公 ..

C .拔剑切而啖之 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 ..

D .怀王与诸将约曰 欲呼张良与俱去 ..

9.下列各句中,全能体现樊哙“勇”和“谋”的一项是 ( )

①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 ②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

③拔剑切而啖之 ④项王未有以应 ⑤樊哙从良坐

A .①②③ B.②④⑤ C.①③⑤ D.②③④

10.下列对本段文字的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在刘邦、项羽的矛盾冲突中,作者选择了樊哙闯帐、面斥项王的情节,通过描写其言语来反映其心情,描写其神态来刻画其性格。

B .樊哙不仅勇敢,而且有智谋,他为刘邦的辩护和对项羽的指责,体现了他的智慧。 ( )

C .“闯帐”过程中的行为描写以及入帐后“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的情态描写,一方面表现了樊哙的粗鲁莽撞,另一方面也表现了他的忠于职守、不畏强暴、果敢作为的特点。

D .项王“按剑而跽”是一种戒备的姿态。他对樊哙的指责无言以对,体现了他不善于随机 应变的缺点。

一法一练——分析概括题的解题方法

如何正确完成分析概括题呢?

分析概括题的错误项设置往往正误相杂,以真扰假,即在大体正确的情况下夹杂一两处不正确的表述作为干扰,因此解答时一定要注意采用“题文对照”的策略。阅读时应从宏观的角度把握材料,一是把主要材料弄清楚并进行合理归类,逐层切分,弄清每段、每层的意思;二是把叙述性内容与说明或阐释性内容之间的关系搞清楚,对作者选取的材料、记叙的角度、叙述的语气,以及相关的议论、抒情等,做到心中有数;三是抓住文章的主要观点,作者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要条分缕析,不要遗漏。从整体上把握了材料后,对于题目所提供的选项,如对词语的解释、语段的理解等,考生就可以将它们还原到材料中的对应之处,判断其正误。解答该题最忌的就是“题文分离”,只凭阅读的模糊感觉确定答案,这样会增加错误率。

运用以上方法,完成下题。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乃自刎而死。

11.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 .项羽被汉军包围在垓下,夜听四面楚歌,感到大势已去,于是饮酒帐中,慷慨悲歌,怆然涕下,英雄末路,无限悲凉。

B .项羽带领骑兵,乘夜突围,过淮河,剩下八百余人,到阴陵时迷路,被一老农欺骗,陷入沼泽地,被汉军追及。

C .为了证明“天之亡我,非战之罪”,项羽奋起神威,斩将杀敌,瞋目而叱,使汉军骑将倒退数里。

D .乌江亭长请项羽过江,项羽自感无面目再见江东父兄,不愿渡过乌江,带领部下徒步作战,最后自刎而死。

12. 下面诗词是后人对项羽的评价,对其表示同情肯定的两项是 ( )

①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毛泽东)

②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杜牧)

③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王安石)

④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李清照)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6.《鸿门宴》参考答案

二、自主学习

(一)xi ǎng jī zhī xì zōu jué zì jì lù cān shèng zǔ dàn kuài

(二)1.(1)军:名词活用为动词,驻军。(2)王:名词活用为动词,称王,做王。(3)小: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小的方面。

2.(1)动词,做。(2)介词,替。(3)动词,是。

3.(1)得:能够。(2)使:派,派遣;于,介词,对。(3)说:读shu ì,劝说。(4)所:助词,经常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结合,组成“所”字结构,构成名词性短语,表示“„„的人”“„„的事物”“„„的情况”等。(5)山东:指崤山以东,即函谷关以东地区,与现代汉语的“山东”不同,现代汉语中的“山东”指今山东省。

(三)1.(1)具:通“俱”。(2)距:通“拒”。内:通“纳”。(3)要:通“邀”。

(4)倍:通“背” (5)蚤:通“早”。

2.(1)善: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与„„交好,友善。(2)夜:名词活用作状语,在夜里。

(3)急: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危急的事情;义:名词活用为动词,合于义。(4)王:名词活用为动词,称王,统治。(5)故: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旧交情。(6)活:使动用法,使„„活。(7)兄:名词活用作状语,用对待兄长的礼节。(8)籍:名词活用为动词,登记,编造名册。

3.(1)介词,替。(2)动词,处理,对付。(3)前“为”,介词,替;后“为”,动词,献出。(4)介词,替。(5)动词,结成。

4.(1)动词,到,往。(2)代词,这件事。(3)代词,他,指项伯。(4)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5)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四)1. (1)郤:通“隙”;(2)坐:通“座”。

2. (1)婚姻:古义,指儿女亲家;今义,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2)所以:古义,„„的原因;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3)非常:古义,意外的变故;今义,副词,很。

(4)河北、河南:古义,黄河以北、黄河以南地区;今义:指河北省、河南省。

3. 指出下列句子的类型 。

(1)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省略句,“战”后省略了“于”)

(2)籍何以至此(宾语前置句,“何以”为“以何”)

(3)得复见将军于此(介宾短语后置)

(4)亚父者,范增也(判断句)

(5)若属皆且为所虏 (被动句)

(6)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宾语前置句)

(五)1. 一词多义 意:(1)料想;(2)用意。 因:(1)趁着;(2)于是,就;(3)趁机;(4)趁机。 且:(1)副词,将,将要;(2)连词,表让步,尚且。

而:(1)连词,表修饰;(2)连词,表承接;(3)连词,表并列;(4)连词,表转折,却。 与:(1)介词,同,跟;(2)动词,给;(3)连词,和;(4)介词,同,跟。

2. (1)者:助词,用在时间名词后,表停顿,可不译。(2)请:动词,请允许我做某事。

(3)举、胜:动词,尽,完。(4)为:动词,认为。

3. (1)目:名词活用为动词,以目示意。(2)翼:名词活用为状语,像翅膀一样。

(3)止、内: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停止,使„进去(4)上:名词活用为状语,向上。

(5)刑:名词活用为动词,处罚。(6)王:名词的使动用法:让„称王。

(7)续:动词活用为名词,后继者。

(六)1. 一词多义 举:(1)举起,(2)举:尽。

谢:(1)道歉,(2)谢:感谢,(3)谢:辞谢,(4)谢:谢罪。

2. (1)步:名词活用作状语,徒步(2)道:名词活用作动词,取道;间:名词活用作状语,.

抄小路。(3)间:名词活用作状语,抄小路(4)破: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破

3. (1)大王来何操(宾语前置句,何操,操何)(2)我持白璧一双(定语后置句,白璧一双,一双白璧)(3)沛公安在(宾语前置句,安在,在安)(4)如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判断句)

4. (1)为:替;(2)去:距离;(3)置:放弃,丢下;(4)乃:才;(5)胜:禁得起。

5. (1)秋毫无犯;(2)项庄舞剑,意在沛公;(3)人为刀俎,我为鱼肉;(4)劳苦功高。

三、难点突破

1. ①共记叙了两件事。②第一件事是无伤告密,这是事件的导火索,矛盾挑开。第二件事是范增说羽。范增对形势的判断十分正确,对刘邦的用心了如指掌,劝项羽“急击勿失”,矛盾进一步激化,情节迅速发展。③就矛盾的焦点而言,天下虽大,“王”只有一个,就力量对比而言,项羽占有绝对优势,何况秦军主力是项羽消灭的,又是楚王后裔,一个“市井小人”居然“欲王关中”,项羽岂能容忍?再说个性特征,此时此刻,项羽如若不“怒”,他也就不是历史上的那个项羽了,他本来就是一个率真、火爆的汉子!

2. 写了三件事。第一件事是项伯夜访张良,使紧张的形势出现了转机。第二件事是张良献计。这是情节变化的关键,刘邦被拉过去,为下文替刘邦说情及项庄舞剑时“以身翼蔽沛公”张本,刘邦逐步由被动转为主动。第三件事是项伯劝项羽勿击刘邦。

3. ①按古代礼仪,帝王与臣子相对时,帝王面南,臣下面北;宾主之间相对,宾东向,主西向;长幼之间相对,长东向,幼西向。宴席的四面座位,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侍坐。鸿门宴中“项王、项伯东向坐”,是最上位,范增南向坐,是第二位,再次是刘邦,张良则为侍坐。从座位可以看出,双方力量悬殊与项羽的自高自大。②项羽“留沛公与饮”情节已趋缓和,“舞剑”事件发生,形势再度紧张起来,从而引出了“樊哙闯帐”,将故事推向高潮。

4. 三起:(1)“范增数目项王”暗示动手。(紧张) (2)范增以项庄舞剑为由,刺杀刘邦。(严峻) (3)樊哙闯入帐(紧张到极点)。

三落:(1)项羽不怒樊哙,称之壮士。 (2)项羽赐樊哙酒肉,赐座。 (3)刘邦以“如厕”为名逃跑。

5.共写了四件事,即刘邦谢罪,范增举玦,项庄舞剑,樊哙闯帐。这些事既反映了刘项双方的矛盾,又反映了刘邦集团能上下一心,共同应对危机。矛盾错综交织,有张有弛,波澜起伏,惊心动魄,扣人心弦。

6.语言描写:“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语句短促急迫,紧张的形势,急迫的心态,忠勇的性格跃然纸上。

行动描写:“带剑拥盾入军门”,“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立而饮之”,“拔剑切而啖之”,无所顾忌,无所畏惧,何等英武。

外貌描写:“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着墨不多,极为传神。

浓墨重彩写樊哙,既衬托了项羽、刘邦,更突出了张良。

7.这部分共写了三件事,即刘邦脱身逃走,张良入谢,刘邦诛杀内奸。

8.项羽对刘邦借故脱逃麻木不仁,根源在于他迷信武力,认为兵力单薄的刘邦不足为患;范增则深知放虎归山,后患无穷,同时也为自己的意见未被采纳,精心策划的阴谋一一破产而恼怒。不仅把玉斗“置之地”,而且“拔剑撞而破之”,更大骂“竖子不足与谋”,可谓气急败坏。

9. 项羽的性格特点是政治上无知,自大轻敌,刚愎自用,不善用人,又带有直率的赳赳武夫的性格。他听到曹无伤密报与范增的劝说后,大怒,决心消灭刘邦。可是听到项伯说的“今

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等话后,改变了注意,答应项伯“善遇之”。等到刘邦到鸿门,说了一番谎话后,他听了洋洋得意,不仅原谅了刘邦,请他喝酒,而且把自己所得情报的来源也说了出来,以表明自己原来对刘邦并无成见。宴会上范增多次示意杀刘邦,他都置之不理;项庄舞剑,项伯护卫刘邦,他也熟视无睹。到了樊哙闯帐,怒目而视,将他训斥了一番,他不仅不怒,反而称之为壮士,赐酒,赐彘肩, 赐坐。其实樊哙的话是刘邦前面说的话的重复与补充,只是换了一个角度来说而已。而他在这些虚伪的言辞面前,却感到刘邦与樊哙的话全是对的,自己反而有内疚之感,思想上完全解除了警戒,以致刘邦脱逃,他也毫不在意了。到刘邦逃后,张良奉璧给他,他随手置于座上,没有什么反应。文章写他的细节与对话虽不多,却能表现他的性格特点。鸿门宴上刘邦正是利用了项羽的政治上无知、自大轻敌、刚愎自用、不善用人的弱点,死里逃生。

刘邦的性格是善于用人,能言善辩,善于应变。他入关后即“籍吏民封府库”“遣将守关”“欲王关中”。而当他听到项羽要击破他时,既惊呼“为之奈何”,虚心向张良请教,又将自己的错误推到别人头上。接着又低声下气地拉拢项伯,又是祝酒,又是“约为婚姻”,使项伯为他所用。到鸿门后,他抓住项羽的心理,用甜言蜜语来哄骗项羽,说自己和项羽是“戮力而攻秦”的;又说自己“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以表明自己力量不如项羽,以满足项羽“自高自大”的心理;接着又把项羽要“击破”他的事,转到“小人之言”上去。他既称臣谢罪,又把欲王关中的野心否认得干干净净,从而得到了项羽得好感,于是在危机四伏的鸿门宴上躲过杀身之祸,趁机脱逃了。

10. 张良是刘邦的主要谋士,他多谋善断,精通韬略,临变不惊,处事有方。是他为刘邦定下了“韬晦之计”,以“不敢倍德”、“无意于称王”蒙蔽项伯,欺骗楚王,终于化险为夷。是他为刘邦 作了精心的部署,周密的准备,从而赢得了斗争的胜利。项庄舞剑,张良出,樊哙急问:“今日之事何如?”可见事先有所商量。樊哙责项羽,口径一致,由辩解进而反诘,则更可以看出事前经过周密的策划。

张良不像范增那样妄自尊大。他认为刘邦称王不是时候,很不策略,但并不明确否认,只是问了一句:“谁为大王为此计者?”他认为不可以武力与项羽相斗,也只是委婉地探询:“料大王足以当项王乎?”他始终把自己放在谋臣的位置上。这是刘邦对他绝对信任的关键。可以说张良是“鸿门宴”这一事件的“总导演”。

范增是项羽的主要谋士,项羽称他为“亚父”,可见其地位不同寻常。他的政治洞察力,他的才智谋略绝不逊于张良。但他项羽尤其是对项羽的妄自尊大,并不完全了解,他以命令的口吻(“急击勿失”)要项羽攻打刘邦,他在席上“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让项羽“按既定方针办”。他擅自布置项庄舞剑,已经造成欲取项羽而代之的客观影响,但他既不知人,也不知己,这是范增的致命弱点。他与张良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鸿门宴”这场斗争可以说是张良与范增的斗智。对整个事件的演变,两人举足轻重,可谓关键人物。

11. (1)善于把人物放在尖锐的矛盾斗争中来表现人物的精神世界和性格。如对樊哙的刻画。他在危机关头,不顾卫士阻拦,闯入中军帐,表现了极大的勇气。但入帐后的种种行为都是有理有节的。“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以引起项羽注意;项羽赐酒,他先拜谢,然后站着喝下,随后连生彘肩也吃了;他借机讥讽项羽,却又替刘邦求赏,暗寓尊崇项羽之意,很投项羽居功自傲的脾气。在极紧张的矛盾冲突中刻画了樊哙勇猛、豪爽、粗中有细的性格。

(2)善于运用对比的手法,使人物的性格特点更加鲜明、突出。例如项羽在优势下恃勇骄横,毫无远虑;刘邦则在劣势下能忍辱负重,善于保存自己。项羽刚愎自用,粗疏麻痹,拙于应变;刘邦则善于采纳意见,心眼很多,能随机应变。项羽任人唯亲,致使谋臣不能施其谋,将士不能效其力;刘邦则知人善任,谋臣能从容定计,将士能见危受命。项羽养奸贻患,

又自绝敌营内应;刘邦则有奸必肃,又能争取敌营的人为自己效劳。这样的对比、映衬,使人物性格更加鲜明,并揭示了刘胜、项败的必然趋势。

12. 项羽,他高傲、他霸气,这是一个热血男儿的英雄情怀,这是一代叱咤风云的雄主的豪迈气概,同时这也是他不肯过乌江的性格原因,曾有人悲哀的说,或许项羽少那么一点霸气,少那么一点高傲,就能渡过乌江,待他日东山再起,正所谓“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是的,项羽渡淮后单独领兵作战攻战襄城,虽襄城百姓拼死抵抗,但项羽依然在军事上大获全胜,后赵地义军陷入秦军重围之中濒临绝境,众人率军前往却因害怕秦军而滞留46日不进,唯有项羽率军渡河,破釜沉舟,一举解了巨鹿之围。在后来的楚汉相争之际,项羽更是显示了自己的卓越军事才能,刘邦曾趁项羽在齐地苦战彭城空虚之时,纠合五诸候军共56万人马,迅速攻占彭城,项羽得知这一消息后,临危不乱,命令其部将继续平定齐地而亲率3万精兵星夜回城。当时刘邦正陶醉于胜利的喜悦之中,饮酒宴会根本无暇顾及项羽反攻,结果56万大军在楚军的猛攻下一败涂地,刘邦仅率少数亲信侥幸逃走,他的父亲太公及妻子吕雉全部作了楚的俘虏。

如果项羽只是单纯地作为一名战将,无疑是当时最杰出的人才,他临危不乱,行事果断,可是他却具有不善于用人,轻信多疑的致命弱点,而又不幸地带着这个致命伤坐上了楚军统率宝座。自古君王将相多疑,像秦始皇、李斯、曹操、朱由检,一个个都整天疑神鬼担心别人夺取他的皇位、他的地位、他的兵权,项羽当然也如此,因为轻信多疑,盲目听信谣言,范增因平白无故地受到项羽猜忌而悲愤出走,因为不善用人,难得的良将像韩信、陈平、还有英布纷纷从项羽的麾下转而投向刘邦。刘邦曾说:“试想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我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性、运饷至军,源源不绝,我不如萧何,统百万兵士,战必胜,攻必取,我不如韩信。这三人系当今豪杰,我能委心任用,故得天下。项羽只有范增一人,尚不能用,怪不得为我所灭了!”可见项羽用人不善,轻信多疑之甚,唉,悲哉!

可是这一点却恰好让刘邦得了益处,若非项羽的不善用人,刘邦何以用韩信得天下?若非项羽的轻信多疑,陈平所出的反间计又何以施行,若非项羽的妇人之仁,刘邦何以屡次从项羽手中逃脱。刘邦的成功在于项羽的“成全”,而这又不能是不说是项羽的悲哀,自彭城之战后,局势曾一度倒向项羽,但最后局势还是倒向了刘邦。我们且不管其中原委,单看刘邦占有优势之后,却因怯于项羽的赫赫声威而与项羽约定中分天下。有点远见的人,必会疑心哪有在局势倒向自己之时而不乘胜追击呢?可项羽却偏偏单纯地相信了刘邦, 还如约地送还了彭城之战中掳获太公与吕雉,一心想东归。试想刘邦何许人也?其身旁的良臣谋士何许人也?真会给项羽 一个得以喘息的机会?果然在领回太公、吕雉之后,就亲率大军,穷追项羽。哼,可笑!

所以,即使正如一些人说的如果项羽少一些霸气,少一些高傲,度过了乌江,也未必能东山再起,虽然他拥有卓越的才能,可是却轻信多疑,妇人之仁,更何况项羽又拥有别人不所有的残暴,攻襄城之余,项羽屠杀全城,巨鹿一战,秦将章邯已率军投降,可项羽却在新安下令坑杀20万秦军降卒,入咸阳,又杀秦降王,火烧秦宫室,劫掠妇女宝货。连年的战争百姓早已不堪重负,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项羽如此残暴,百姓又怎能信服于他,纵使他有卓越的才能,纵使他能效仿勾践卧薪尝胆,试想如此 一个出尔反尔的“膘悍祸贼”到了江东,江东百姓还会真心辅佐他,依然替他出谋划策,他日伺机东山再起吗?“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事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王安石这首诗一点不错。项羽的霸气,项羽的高傲,造就了他与其如此,不如不过乌江的决定,与其屈天下,不如惊天动地刎于乌江,让天地为之动容!

无疑,在楚汉争霸中项羽是一大输家,但自古不以成败论英雄,更何况是如此一位叱咤风云、英武盖世、宁折不弯的雄主,他是如此轰轰烈烈,他是如此气壮山河,死前也是如此

大义凛然,司马迁曾赞叹项羽崛起于陇亩之中,三年亡秦,割裂天下,分封王候,政由已出,霸业不兴,自古未尝有之。

我欣赏项羽,因为项羽的豪迈性格,我敬重项羽,因为项羽的傲气和霸气,我钦佩项羽,虽然他的失败不能不说是自己的悲哀,我赞赏项羽,更因为李清照的点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正如历史上的商纣、李隆基、朱由检、项羽同样有着卓越的才能,独到的谋略,类似的经历,但是项羽又不同于历史上的任何人,因为他有才有霸气,如此“力拔山兮气盖世”,却又有着可悲的命运,无奈的结局。“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项羽也算是其中折腰的一位英雄了,却是一位带有浓厚悲壮色彩的失败的英雄,与其让我说他的失败,是因为他的麻木不仁、他的傲视群雄,他的妇人之仁,不如说他的失败是天之所愿。“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

四、拓展延伸

1.C 2.D 3.B 4.C 5.D 6.A 7.A 8.D 9.D 10.C 11.B 12. D 参考译文

项羽的军队驻扎在垓下,兵少粮尽,刘邦的汉军和诸侯兵又层层包围上来。夜晚,听到汉军的四周都在唱着楚地的歌谣,项羽大惊失色地说:“难道汉军已经取得了楚地?怎么楚国人这么多呢?”项羽便连夜起来,到军帐中喝酒。有位美人叫虞姬,常陪在身边;有匹宝马叫骓,常骑在胯下。这时候项羽不禁慷慨悲歌,自己作诗道:“力气能拔山啊,英雄气概举世无双;时运不济呀骓马不再往前闯!骓马不再往前闯啊可怎么办,虞姬啊虞姬,怎么安排你才妥当?”唱了一遍又一遍,虞姬也同他一起唱。项羽眼泪一道道流下来,左右侍者也都跟着流眼泪,没有一个人能抬起头来看他。

于是项羽就跨上战马,部下壮士八百多人骑马跟随,当晚从南面突出重围,纵马奔逃。天快亮的时候,汉军才察觉,就命令骑兵将领灌婴率领五千骑兵追击项羽。项羽渡过淮河,能跟上项羽的骑兵只有一百多人了。项羽走到阴陵时,迷路了,向一农夫问路,农夫骗他说“往左边走”。项羽往左走,就陷进大沼泽地中,所以又被汉军追上了。项羽又率兵向东走,到了东城的时候,只剩下二十八个骑兵了,而追击的汉军骑兵有几千人。项羽自己估计不能逃脱了,对手下骑兵说:“我从起兵打仗到现在已经八年了,亲身打了七十余仗,我所抵挡的敌人都被打垮,我所攻击的敌人无不降服,从未失败过,于是称霸而拥有天下。但是今天却终于被困在这里,这是上天要我灭亡,不是我用兵打仗的过错啊。我今天当然是要决一死战,愿为大家痛快地打一仗,一定要打胜三次,为各位突出重围,斩杀汉将,砍倒帅旗,让各位知道这是上天要亡我,不是我用兵打仗的过错。”于是项羽大声呼喝向下直冲,汉军都溃败逃散,便斩杀了汉军一员大将。这时,赤泉侯担任骑兵将领,追赶项羽,项羽瞪大眼睛呵斥他,赤泉侯连人带马惊惶失措,倒退了好几里。

这时候,项羽就想东渡乌江。乌江的亭长撑船靠岸等待项羽,他对项羽说:“江东虽小,但

土地纵横千里,有几十万民众,也足够称王的了。希望大王急速过江。现在只有我有船,汉军即使追到这,也没有船只可渡。”项羽笑道:“上天要亡我,我还渡江干什么?况且我项羽当初带领江东的子弟八千人渡过乌江向西挺进,现在无一人生还,纵使江东的父老兄弟怜爱我而让我为王,我又有什么脸见他们呢?纵使他们不说什么,我项羽难道内心就没有愧吗?”于是(项羽) 下令骑马的人下马走路,拿着短的兵器作战。仅项羽一人就杀死了汉军几百人。项羽也身受了十几处伤,(最后) 便自刎而死。

6.鸿门宴

一、考纲要求

1. 了解《史记》,掌握文中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 通过分析人物描写把握人物性格,学习用对比描写人物的表现手法。

3. 学会站在历史的角度正确分析评价历史人物。

二、自主学习

【知识衔接】

1.作者介绍

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字子长,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

夏阳(现在陕西韩城)人。继父职任太史令。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入狱遭宫刑。出狱

后任中书令(掌管皇帝机要文件),发愤著书,历尽艰辛,在公元前91年前后完成《史记》。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间的历史。全书共

130篇,含本纪12篇、年表10篇,书8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本纪记帝王,世家述

诸侯,列传叙人臣,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史记》不但具

有很高的史学价值,而且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被鲁迅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介绍相关的背景

前207年10月,刘邦入关,降秦王子婴,还军霸上;12月项羽破关而入,刘、项在鸿

门会面,双方斗争开始。次年春,项羽以盟主身份召开戏下(今陕西临潼东)之会,封18

人为诸侯王,本人为西楚霸王,都彭城(今江苏徐州),刘邦为汉王,都南郑(今陕西省南

境)。

“鸿门宴”这个故事发生在陈涉起义后的第四年(公元前206年) 。•陈胜起义后,各地

云起响应,其中有楚国贵族出身的项梁、项羽叔侄,有农民出身的刘邦。陈胜失败后,项梁

扶楚怀王的孙子作了楚王,刘邦也投靠了项梁。公元前207年,项梁战死,怀王派项羽等去

救援被秦军围困的赵国,•同时派刘邦领兵攻打函谷关。临行时,怀王与诸将约定,谁先入

关,便封为关中王。项羽在钜鹿(今在河北) 大败秦军,消灭了秦军的主力。同时,刘邦从黄

河以南打进武关,攻下咸阳,秦王子婴投降。刘邦与当地父老约法三章,废除秦苛法,准备

在关中称王。后来在谋士劝说下,退出咸阳,还军霸上,派兵把守函谷关,以防诸侯军入境。

项羽大破秦军后,听说刘邦已出咸阳,非常恼火,就攻破函谷关,直抵新丰鸿门。这时

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暗中派人告诉项羽说刘邦想在关中称王。项羽听了,更加恼怒,决定第

二天发兵攻打刘邦。刘邦面临危急的情况,在纷纭频仍的战斗中,产生了这一次酒宴上的斗

争。

【基础知识】

(一)初读课文,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飨( )士卒 美姬( ) 卮( )酒 郤( ) 鲰( ).....

玉玦( ) 目眦( ) 跽( ) 戮( )力 参乘( ) ......

刀俎( ) 啖( ) 樊哙( ) ...

(二)研读第一自然段,完成下列问题。

1.指出下面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①沛公军霸上 ②沛公欲王关中 ③此其志不在小 ...

2.解释下面句子中“为”字的意义和用法。

(1)使子婴为相 (2)为击破沛公军 (3)皆为龙虎 ...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未得与项羽相见 (2)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 ...

(3)范增说项羽曰 (4)财物无所取 (5)沛公居山东时 ....

(三)研读第二自然段,完成下列问题。

1.指出下面句子中的通假字。

(1)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2)距关,毋内诸侯

(3)张良出,要项伯 (4)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5)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2.指出下面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1)素善.留侯张良

(3)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

(5)君安与项伯有故.

(7)吾得兄.事之

3.指出下面“为”字的意义和用法。

(1)臣为韩王送沛公

(3)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5)约为婚姻

4.解释下面句子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

(1)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3)项伯杀人,臣活之

(5)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四)研读第三自然段,完成下列问题。

1. 找出下面句子中的通假字

(1)令将军与臣有郤

2. 找出下面句中古今异义的词,并加以解释。

(1)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3)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3. 指出下列句子的类型。

(1)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3)得复见将军于此

(5)若属皆且为所虏

(五)研读第四自然段,完成下列问题。

1. 一词多义

意:(1)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2)其意常在沛公也

且:(1)若属皆且为所虏

(2)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而:(1)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2)拔剑切而啖之

(3)劳苦而功高如此

(4)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

2. 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1)今者.项庄拔剑舞 (2)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4)秦地可尽王.也 (6)项伯杀人,臣活.之 (8)籍.吏民,封府库 (2)为之奈何 (4)君为我呼入 (2)为之奈何 (4)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 2)因击沛公于坐 (2)所以遣将守关者 (4)今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2)籍何以至此 4)亚父者,范增也 6)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因:(1)不如因善遇之 (2)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3)因击沛公于坐 (4)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与:(1)臣请入,与之同命 (2)则与斗卮酒 (3)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4)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2)臣请.入,与之同命 (((

(3)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4)窃为大王不取也 ...

3. 指出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1)范增数目项王 (2)常以身翼蔽沛公 ..

(3)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4)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

(7)此亡秦之续耳 .

(六)研读第五至七自然段,完成下列问题。

1. 一词多义

举:(1)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谢:(1)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2)杀人如不能举 (2)哙拜谢

辞:(1)大礼不辞小让 (3)乃令张良留谢

(2)卮酒安足辞 (4)张良入谢

(3)我为鱼肉,何辞为

2. 指出下面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1)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 (2)道芷阳间行 ..

(3)沛公已去,间至军中 (4)拔剑撞而破之 ..

3. 指出下列句子的类型。

(1)大王来何操 (2)我持白璧一双

(3)沛公安在 (4)如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4. 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公为我献之 (2)相去四十里 ..

(3)沛公则置车骑 (4)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

(5)沛公不胜杯杓 .

5. 下列句子中包含的成语分别是什么?

(1)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

(2)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3)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4)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

三、难点突破:文段分析思考

1. 第一段记叙了几件事?这些事件对情节的展开起什么作用?文中写到“项羽大怒”,这个

“怒”字内涵相当丰富。请说说其中包含了什么?

2. 课文第二段写了哪几件事?对故事的发展有什么作用?

3. 鸿门宴中“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说明了什

么问题?“项庄舞剑”在情节开展上有什么作用?

4. 三、四两段是课文重点,情节的高潮所在,宴会上的情节可概括为“三起三落”,请指

出。 (5)刑人如恐不胜 (6)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

5. 三、四段共写了几件事?

6.“樊哙闯帐”是故事的高潮。课文从哪几个方面刻画樊哙这一人物的?写“樊哙闯帐”

的目的是什么?

7.第5至7段共写了几件事?

8.张良献礼,项羽、范增二人态度为何不同?

9. 项羽、刘邦的性格特点是什么?请加以分析。

10. 张良、范增是两个什么样的人物?他们在“鸿门宴”处于什么地位?

11.本文除了运用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肖像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外,还运用了什么方法来

刻画人物?

12. 如何评价项羽这个人物?

四、拓展延伸

1.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

A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B.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C .范增起,出,召项庄 D.张良出,要项伯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①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 ②故幸来告良 ③乃令张良留谢 ④哙拜谢 ....

A .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C .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3.下列各句中,“为”字按意义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

①若属皆且为所虏 ②何辞为 ③为之奈何 ④公为我献之 ⑤为击破沛公军 .....

⑥窃为大王不取也 .

A .①②/③⑥/④⑤ B.①/②/③/④⑤/⑥

C .①③/②⑥/④⑤ D.①/②/③④⑤/⑥

4.下列各句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

A .籍何以至此 B.大王来何操 C.竖子不足与谋 D.沛公安在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

A .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B.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

C .所以遣将守关者 D.封闭宫室,还军霸上 ....

6.下列对有关课文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作者司马迁。《鸿门宴》选自本书的《项羽本纪》。

B .《鸿门宴》中对人物性格的刻画是紧扣住情节的发展,通过人物间的矛盾和斗争以及人物个性化的语言、行动、情态等来体现的。

C .“秋毫无犯”“劳苦功高”“人为刀俎,我为鱼肉”“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等词语,均出自本文。

D .宴席的四面座位,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侍坐。鸿门宴中“项王、项伯东向坐”,是最上位,范增南向坐,是第二位,再次是刘邦,张良则为侍坐。从座位安排上可看出双方力量悬殊与项羽的自高自大。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

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

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

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

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和例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

A .头发上指 B.项伯杀人,臣活之 ..

C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D.拔剑撞而破之 ..

8.下列各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天下皆叛之 夫秦王有虎狼之心 ..

B .以待大王来 常以身翼蔽沛公 ..

C .拔剑切而啖之 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 ..

D .怀王与诸将约曰 欲呼张良与俱去 ..

9.下列各句中,全能体现樊哙“勇”和“谋”的一项是 ( )

①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 ②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

③拔剑切而啖之 ④项王未有以应 ⑤樊哙从良坐

A .①②③ B.②④⑤ C.①③⑤ D.②③④

10.下列对本段文字的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在刘邦、项羽的矛盾冲突中,作者选择了樊哙闯帐、面斥项王的情节,通过描写其言语来反映其心情,描写其神态来刻画其性格。

B .樊哙不仅勇敢,而且有智谋,他为刘邦的辩护和对项羽的指责,体现了他的智慧。 ( )

C .“闯帐”过程中的行为描写以及入帐后“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的情态描写,一方面表现了樊哙的粗鲁莽撞,另一方面也表现了他的忠于职守、不畏强暴、果敢作为的特点。

D .项王“按剑而跽”是一种戒备的姿态。他对樊哙的指责无言以对,体现了他不善于随机 应变的缺点。

一法一练——分析概括题的解题方法

如何正确完成分析概括题呢?

分析概括题的错误项设置往往正误相杂,以真扰假,即在大体正确的情况下夹杂一两处不正确的表述作为干扰,因此解答时一定要注意采用“题文对照”的策略。阅读时应从宏观的角度把握材料,一是把主要材料弄清楚并进行合理归类,逐层切分,弄清每段、每层的意思;二是把叙述性内容与说明或阐释性内容之间的关系搞清楚,对作者选取的材料、记叙的角度、叙述的语气,以及相关的议论、抒情等,做到心中有数;三是抓住文章的主要观点,作者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要条分缕析,不要遗漏。从整体上把握了材料后,对于题目所提供的选项,如对词语的解释、语段的理解等,考生就可以将它们还原到材料中的对应之处,判断其正误。解答该题最忌的就是“题文分离”,只凭阅读的模糊感觉确定答案,这样会增加错误率。

运用以上方法,完成下题。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乃自刎而死。

11.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 .项羽被汉军包围在垓下,夜听四面楚歌,感到大势已去,于是饮酒帐中,慷慨悲歌,怆然涕下,英雄末路,无限悲凉。

B .项羽带领骑兵,乘夜突围,过淮河,剩下八百余人,到阴陵时迷路,被一老农欺骗,陷入沼泽地,被汉军追及。

C .为了证明“天之亡我,非战之罪”,项羽奋起神威,斩将杀敌,瞋目而叱,使汉军骑将倒退数里。

D .乌江亭长请项羽过江,项羽自感无面目再见江东父兄,不愿渡过乌江,带领部下徒步作战,最后自刎而死。

12. 下面诗词是后人对项羽的评价,对其表示同情肯定的两项是 ( )

①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毛泽东)

②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杜牧)

③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王安石)

④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李清照)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6.《鸿门宴》参考答案

二、自主学习

(一)xi ǎng jī zhī xì zōu jué zì jì lù cān shèng zǔ dàn kuài

(二)1.(1)军:名词活用为动词,驻军。(2)王:名词活用为动词,称王,做王。(3)小: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小的方面。

2.(1)动词,做。(2)介词,替。(3)动词,是。

3.(1)得:能够。(2)使:派,派遣;于,介词,对。(3)说:读shu ì,劝说。(4)所:助词,经常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结合,组成“所”字结构,构成名词性短语,表示“„„的人”“„„的事物”“„„的情况”等。(5)山东:指崤山以东,即函谷关以东地区,与现代汉语的“山东”不同,现代汉语中的“山东”指今山东省。

(三)1.(1)具:通“俱”。(2)距:通“拒”。内:通“纳”。(3)要:通“邀”。

(4)倍:通“背” (5)蚤:通“早”。

2.(1)善: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与„„交好,友善。(2)夜:名词活用作状语,在夜里。

(3)急: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危急的事情;义:名词活用为动词,合于义。(4)王:名词活用为动词,称王,统治。(5)故: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旧交情。(6)活:使动用法,使„„活。(7)兄:名词活用作状语,用对待兄长的礼节。(8)籍:名词活用为动词,登记,编造名册。

3.(1)介词,替。(2)动词,处理,对付。(3)前“为”,介词,替;后“为”,动词,献出。(4)介词,替。(5)动词,结成。

4.(1)动词,到,往。(2)代词,这件事。(3)代词,他,指项伯。(4)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5)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四)1. (1)郤:通“隙”;(2)坐:通“座”。

2. (1)婚姻:古义,指儿女亲家;今义,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2)所以:古义,„„的原因;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3)非常:古义,意外的变故;今义,副词,很。

(4)河北、河南:古义,黄河以北、黄河以南地区;今义:指河北省、河南省。

3. 指出下列句子的类型 。

(1)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省略句,“战”后省略了“于”)

(2)籍何以至此(宾语前置句,“何以”为“以何”)

(3)得复见将军于此(介宾短语后置)

(4)亚父者,范增也(判断句)

(5)若属皆且为所虏 (被动句)

(6)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宾语前置句)

(五)1. 一词多义 意:(1)料想;(2)用意。 因:(1)趁着;(2)于是,就;(3)趁机;(4)趁机。 且:(1)副词,将,将要;(2)连词,表让步,尚且。

而:(1)连词,表修饰;(2)连词,表承接;(3)连词,表并列;(4)连词,表转折,却。 与:(1)介词,同,跟;(2)动词,给;(3)连词,和;(4)介词,同,跟。

2. (1)者:助词,用在时间名词后,表停顿,可不译。(2)请:动词,请允许我做某事。

(3)举、胜:动词,尽,完。(4)为:动词,认为。

3. (1)目:名词活用为动词,以目示意。(2)翼:名词活用为状语,像翅膀一样。

(3)止、内: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停止,使„进去(4)上:名词活用为状语,向上。

(5)刑:名词活用为动词,处罚。(6)王:名词的使动用法:让„称王。

(7)续:动词活用为名词,后继者。

(六)1. 一词多义 举:(1)举起,(2)举:尽。

谢:(1)道歉,(2)谢:感谢,(3)谢:辞谢,(4)谢:谢罪。

2. (1)步:名词活用作状语,徒步(2)道:名词活用作动词,取道;间:名词活用作状语,.

抄小路。(3)间:名词活用作状语,抄小路(4)破: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破

3. (1)大王来何操(宾语前置句,何操,操何)(2)我持白璧一双(定语后置句,白璧一双,一双白璧)(3)沛公安在(宾语前置句,安在,在安)(4)如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判断句)

4. (1)为:替;(2)去:距离;(3)置:放弃,丢下;(4)乃:才;(5)胜:禁得起。

5. (1)秋毫无犯;(2)项庄舞剑,意在沛公;(3)人为刀俎,我为鱼肉;(4)劳苦功高。

三、难点突破

1. ①共记叙了两件事。②第一件事是无伤告密,这是事件的导火索,矛盾挑开。第二件事是范增说羽。范增对形势的判断十分正确,对刘邦的用心了如指掌,劝项羽“急击勿失”,矛盾进一步激化,情节迅速发展。③就矛盾的焦点而言,天下虽大,“王”只有一个,就力量对比而言,项羽占有绝对优势,何况秦军主力是项羽消灭的,又是楚王后裔,一个“市井小人”居然“欲王关中”,项羽岂能容忍?再说个性特征,此时此刻,项羽如若不“怒”,他也就不是历史上的那个项羽了,他本来就是一个率真、火爆的汉子!

2. 写了三件事。第一件事是项伯夜访张良,使紧张的形势出现了转机。第二件事是张良献计。这是情节变化的关键,刘邦被拉过去,为下文替刘邦说情及项庄舞剑时“以身翼蔽沛公”张本,刘邦逐步由被动转为主动。第三件事是项伯劝项羽勿击刘邦。

3. ①按古代礼仪,帝王与臣子相对时,帝王面南,臣下面北;宾主之间相对,宾东向,主西向;长幼之间相对,长东向,幼西向。宴席的四面座位,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侍坐。鸿门宴中“项王、项伯东向坐”,是最上位,范增南向坐,是第二位,再次是刘邦,张良则为侍坐。从座位可以看出,双方力量悬殊与项羽的自高自大。②项羽“留沛公与饮”情节已趋缓和,“舞剑”事件发生,形势再度紧张起来,从而引出了“樊哙闯帐”,将故事推向高潮。

4. 三起:(1)“范增数目项王”暗示动手。(紧张) (2)范增以项庄舞剑为由,刺杀刘邦。(严峻) (3)樊哙闯入帐(紧张到极点)。

三落:(1)项羽不怒樊哙,称之壮士。 (2)项羽赐樊哙酒肉,赐座。 (3)刘邦以“如厕”为名逃跑。

5.共写了四件事,即刘邦谢罪,范增举玦,项庄舞剑,樊哙闯帐。这些事既反映了刘项双方的矛盾,又反映了刘邦集团能上下一心,共同应对危机。矛盾错综交织,有张有弛,波澜起伏,惊心动魄,扣人心弦。

6.语言描写:“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语句短促急迫,紧张的形势,急迫的心态,忠勇的性格跃然纸上。

行动描写:“带剑拥盾入军门”,“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立而饮之”,“拔剑切而啖之”,无所顾忌,无所畏惧,何等英武。

外貌描写:“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着墨不多,极为传神。

浓墨重彩写樊哙,既衬托了项羽、刘邦,更突出了张良。

7.这部分共写了三件事,即刘邦脱身逃走,张良入谢,刘邦诛杀内奸。

8.项羽对刘邦借故脱逃麻木不仁,根源在于他迷信武力,认为兵力单薄的刘邦不足为患;范增则深知放虎归山,后患无穷,同时也为自己的意见未被采纳,精心策划的阴谋一一破产而恼怒。不仅把玉斗“置之地”,而且“拔剑撞而破之”,更大骂“竖子不足与谋”,可谓气急败坏。

9. 项羽的性格特点是政治上无知,自大轻敌,刚愎自用,不善用人,又带有直率的赳赳武夫的性格。他听到曹无伤密报与范增的劝说后,大怒,决心消灭刘邦。可是听到项伯说的“今

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等话后,改变了注意,答应项伯“善遇之”。等到刘邦到鸿门,说了一番谎话后,他听了洋洋得意,不仅原谅了刘邦,请他喝酒,而且把自己所得情报的来源也说了出来,以表明自己原来对刘邦并无成见。宴会上范增多次示意杀刘邦,他都置之不理;项庄舞剑,项伯护卫刘邦,他也熟视无睹。到了樊哙闯帐,怒目而视,将他训斥了一番,他不仅不怒,反而称之为壮士,赐酒,赐彘肩, 赐坐。其实樊哙的话是刘邦前面说的话的重复与补充,只是换了一个角度来说而已。而他在这些虚伪的言辞面前,却感到刘邦与樊哙的话全是对的,自己反而有内疚之感,思想上完全解除了警戒,以致刘邦脱逃,他也毫不在意了。到刘邦逃后,张良奉璧给他,他随手置于座上,没有什么反应。文章写他的细节与对话虽不多,却能表现他的性格特点。鸿门宴上刘邦正是利用了项羽的政治上无知、自大轻敌、刚愎自用、不善用人的弱点,死里逃生。

刘邦的性格是善于用人,能言善辩,善于应变。他入关后即“籍吏民封府库”“遣将守关”“欲王关中”。而当他听到项羽要击破他时,既惊呼“为之奈何”,虚心向张良请教,又将自己的错误推到别人头上。接着又低声下气地拉拢项伯,又是祝酒,又是“约为婚姻”,使项伯为他所用。到鸿门后,他抓住项羽的心理,用甜言蜜语来哄骗项羽,说自己和项羽是“戮力而攻秦”的;又说自己“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以表明自己力量不如项羽,以满足项羽“自高自大”的心理;接着又把项羽要“击破”他的事,转到“小人之言”上去。他既称臣谢罪,又把欲王关中的野心否认得干干净净,从而得到了项羽得好感,于是在危机四伏的鸿门宴上躲过杀身之祸,趁机脱逃了。

10. 张良是刘邦的主要谋士,他多谋善断,精通韬略,临变不惊,处事有方。是他为刘邦定下了“韬晦之计”,以“不敢倍德”、“无意于称王”蒙蔽项伯,欺骗楚王,终于化险为夷。是他为刘邦 作了精心的部署,周密的准备,从而赢得了斗争的胜利。项庄舞剑,张良出,樊哙急问:“今日之事何如?”可见事先有所商量。樊哙责项羽,口径一致,由辩解进而反诘,则更可以看出事前经过周密的策划。

张良不像范增那样妄自尊大。他认为刘邦称王不是时候,很不策略,但并不明确否认,只是问了一句:“谁为大王为此计者?”他认为不可以武力与项羽相斗,也只是委婉地探询:“料大王足以当项王乎?”他始终把自己放在谋臣的位置上。这是刘邦对他绝对信任的关键。可以说张良是“鸿门宴”这一事件的“总导演”。

范增是项羽的主要谋士,项羽称他为“亚父”,可见其地位不同寻常。他的政治洞察力,他的才智谋略绝不逊于张良。但他项羽尤其是对项羽的妄自尊大,并不完全了解,他以命令的口吻(“急击勿失”)要项羽攻打刘邦,他在席上“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让项羽“按既定方针办”。他擅自布置项庄舞剑,已经造成欲取项羽而代之的客观影响,但他既不知人,也不知己,这是范增的致命弱点。他与张良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鸿门宴”这场斗争可以说是张良与范增的斗智。对整个事件的演变,两人举足轻重,可谓关键人物。

11. (1)善于把人物放在尖锐的矛盾斗争中来表现人物的精神世界和性格。如对樊哙的刻画。他在危机关头,不顾卫士阻拦,闯入中军帐,表现了极大的勇气。但入帐后的种种行为都是有理有节的。“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以引起项羽注意;项羽赐酒,他先拜谢,然后站着喝下,随后连生彘肩也吃了;他借机讥讽项羽,却又替刘邦求赏,暗寓尊崇项羽之意,很投项羽居功自傲的脾气。在极紧张的矛盾冲突中刻画了樊哙勇猛、豪爽、粗中有细的性格。

(2)善于运用对比的手法,使人物的性格特点更加鲜明、突出。例如项羽在优势下恃勇骄横,毫无远虑;刘邦则在劣势下能忍辱负重,善于保存自己。项羽刚愎自用,粗疏麻痹,拙于应变;刘邦则善于采纳意见,心眼很多,能随机应变。项羽任人唯亲,致使谋臣不能施其谋,将士不能效其力;刘邦则知人善任,谋臣能从容定计,将士能见危受命。项羽养奸贻患,

又自绝敌营内应;刘邦则有奸必肃,又能争取敌营的人为自己效劳。这样的对比、映衬,使人物性格更加鲜明,并揭示了刘胜、项败的必然趋势。

12. 项羽,他高傲、他霸气,这是一个热血男儿的英雄情怀,这是一代叱咤风云的雄主的豪迈气概,同时这也是他不肯过乌江的性格原因,曾有人悲哀的说,或许项羽少那么一点霸气,少那么一点高傲,就能渡过乌江,待他日东山再起,正所谓“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是的,项羽渡淮后单独领兵作战攻战襄城,虽襄城百姓拼死抵抗,但项羽依然在军事上大获全胜,后赵地义军陷入秦军重围之中濒临绝境,众人率军前往却因害怕秦军而滞留46日不进,唯有项羽率军渡河,破釜沉舟,一举解了巨鹿之围。在后来的楚汉相争之际,项羽更是显示了自己的卓越军事才能,刘邦曾趁项羽在齐地苦战彭城空虚之时,纠合五诸候军共56万人马,迅速攻占彭城,项羽得知这一消息后,临危不乱,命令其部将继续平定齐地而亲率3万精兵星夜回城。当时刘邦正陶醉于胜利的喜悦之中,饮酒宴会根本无暇顾及项羽反攻,结果56万大军在楚军的猛攻下一败涂地,刘邦仅率少数亲信侥幸逃走,他的父亲太公及妻子吕雉全部作了楚的俘虏。

如果项羽只是单纯地作为一名战将,无疑是当时最杰出的人才,他临危不乱,行事果断,可是他却具有不善于用人,轻信多疑的致命弱点,而又不幸地带着这个致命伤坐上了楚军统率宝座。自古君王将相多疑,像秦始皇、李斯、曹操、朱由检,一个个都整天疑神鬼担心别人夺取他的皇位、他的地位、他的兵权,项羽当然也如此,因为轻信多疑,盲目听信谣言,范增因平白无故地受到项羽猜忌而悲愤出走,因为不善用人,难得的良将像韩信、陈平、还有英布纷纷从项羽的麾下转而投向刘邦。刘邦曾说:“试想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我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性、运饷至军,源源不绝,我不如萧何,统百万兵士,战必胜,攻必取,我不如韩信。这三人系当今豪杰,我能委心任用,故得天下。项羽只有范增一人,尚不能用,怪不得为我所灭了!”可见项羽用人不善,轻信多疑之甚,唉,悲哉!

可是这一点却恰好让刘邦得了益处,若非项羽的不善用人,刘邦何以用韩信得天下?若非项羽的轻信多疑,陈平所出的反间计又何以施行,若非项羽的妇人之仁,刘邦何以屡次从项羽手中逃脱。刘邦的成功在于项羽的“成全”,而这又不能是不说是项羽的悲哀,自彭城之战后,局势曾一度倒向项羽,但最后局势还是倒向了刘邦。我们且不管其中原委,单看刘邦占有优势之后,却因怯于项羽的赫赫声威而与项羽约定中分天下。有点远见的人,必会疑心哪有在局势倒向自己之时而不乘胜追击呢?可项羽却偏偏单纯地相信了刘邦, 还如约地送还了彭城之战中掳获太公与吕雉,一心想东归。试想刘邦何许人也?其身旁的良臣谋士何许人也?真会给项羽 一个得以喘息的机会?果然在领回太公、吕雉之后,就亲率大军,穷追项羽。哼,可笑!

所以,即使正如一些人说的如果项羽少一些霸气,少一些高傲,度过了乌江,也未必能东山再起,虽然他拥有卓越的才能,可是却轻信多疑,妇人之仁,更何况项羽又拥有别人不所有的残暴,攻襄城之余,项羽屠杀全城,巨鹿一战,秦将章邯已率军投降,可项羽却在新安下令坑杀20万秦军降卒,入咸阳,又杀秦降王,火烧秦宫室,劫掠妇女宝货。连年的战争百姓早已不堪重负,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项羽如此残暴,百姓又怎能信服于他,纵使他有卓越的才能,纵使他能效仿勾践卧薪尝胆,试想如此 一个出尔反尔的“膘悍祸贼”到了江东,江东百姓还会真心辅佐他,依然替他出谋划策,他日伺机东山再起吗?“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事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王安石这首诗一点不错。项羽的霸气,项羽的高傲,造就了他与其如此,不如不过乌江的决定,与其屈天下,不如惊天动地刎于乌江,让天地为之动容!

无疑,在楚汉争霸中项羽是一大输家,但自古不以成败论英雄,更何况是如此一位叱咤风云、英武盖世、宁折不弯的雄主,他是如此轰轰烈烈,他是如此气壮山河,死前也是如此

大义凛然,司马迁曾赞叹项羽崛起于陇亩之中,三年亡秦,割裂天下,分封王候,政由已出,霸业不兴,自古未尝有之。

我欣赏项羽,因为项羽的豪迈性格,我敬重项羽,因为项羽的傲气和霸气,我钦佩项羽,虽然他的失败不能不说是自己的悲哀,我赞赏项羽,更因为李清照的点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正如历史上的商纣、李隆基、朱由检、项羽同样有着卓越的才能,独到的谋略,类似的经历,但是项羽又不同于历史上的任何人,因为他有才有霸气,如此“力拔山兮气盖世”,却又有着可悲的命运,无奈的结局。“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项羽也算是其中折腰的一位英雄了,却是一位带有浓厚悲壮色彩的失败的英雄,与其让我说他的失败,是因为他的麻木不仁、他的傲视群雄,他的妇人之仁,不如说他的失败是天之所愿。“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

四、拓展延伸

1.C 2.D 3.B 4.C 5.D 6.A 7.A 8.D 9.D 10.C 11.B 12. D 参考译文

项羽的军队驻扎在垓下,兵少粮尽,刘邦的汉军和诸侯兵又层层包围上来。夜晚,听到汉军的四周都在唱着楚地的歌谣,项羽大惊失色地说:“难道汉军已经取得了楚地?怎么楚国人这么多呢?”项羽便连夜起来,到军帐中喝酒。有位美人叫虞姬,常陪在身边;有匹宝马叫骓,常骑在胯下。这时候项羽不禁慷慨悲歌,自己作诗道:“力气能拔山啊,英雄气概举世无双;时运不济呀骓马不再往前闯!骓马不再往前闯啊可怎么办,虞姬啊虞姬,怎么安排你才妥当?”唱了一遍又一遍,虞姬也同他一起唱。项羽眼泪一道道流下来,左右侍者也都跟着流眼泪,没有一个人能抬起头来看他。

于是项羽就跨上战马,部下壮士八百多人骑马跟随,当晚从南面突出重围,纵马奔逃。天快亮的时候,汉军才察觉,就命令骑兵将领灌婴率领五千骑兵追击项羽。项羽渡过淮河,能跟上项羽的骑兵只有一百多人了。项羽走到阴陵时,迷路了,向一农夫问路,农夫骗他说“往左边走”。项羽往左走,就陷进大沼泽地中,所以又被汉军追上了。项羽又率兵向东走,到了东城的时候,只剩下二十八个骑兵了,而追击的汉军骑兵有几千人。项羽自己估计不能逃脱了,对手下骑兵说:“我从起兵打仗到现在已经八年了,亲身打了七十余仗,我所抵挡的敌人都被打垮,我所攻击的敌人无不降服,从未失败过,于是称霸而拥有天下。但是今天却终于被困在这里,这是上天要我灭亡,不是我用兵打仗的过错啊。我今天当然是要决一死战,愿为大家痛快地打一仗,一定要打胜三次,为各位突出重围,斩杀汉将,砍倒帅旗,让各位知道这是上天要亡我,不是我用兵打仗的过错。”于是项羽大声呼喝向下直冲,汉军都溃败逃散,便斩杀了汉军一员大将。这时,赤泉侯担任骑兵将领,追赶项羽,项羽瞪大眼睛呵斥他,赤泉侯连人带马惊惶失措,倒退了好几里。

这时候,项羽就想东渡乌江。乌江的亭长撑船靠岸等待项羽,他对项羽说:“江东虽小,但

土地纵横千里,有几十万民众,也足够称王的了。希望大王急速过江。现在只有我有船,汉军即使追到这,也没有船只可渡。”项羽笑道:“上天要亡我,我还渡江干什么?况且我项羽当初带领江东的子弟八千人渡过乌江向西挺进,现在无一人生还,纵使江东的父老兄弟怜爱我而让我为王,我又有什么脸见他们呢?纵使他们不说什么,我项羽难道内心就没有愧吗?”于是(项羽) 下令骑马的人下马走路,拿着短的兵器作战。仅项羽一人就杀死了汉军几百人。项羽也身受了十几处伤,(最后) 便自刎而死。


相关内容

  •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创文目录
  • 一 窗口行业规范化服务 1.鸿门宴博物馆卫生检查评比表 2.鸿门宴景区旅游购物管理制度 3.景区购物中心照片 4.鸿门宴博物馆投诉处理程序及要求 5.鸿门宴博物馆投诉处理记录表 6.鸿门宴博物馆投诉应急方案 7.投诉意见箱照片 二 道德实践 1.鸿门宴博物馆关于中小学生免费参观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决议 ...

  • 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文言特殊句式
  • 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文言特殊句式 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文言特殊句式一松柏 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文言特殊句式 目 录 一.判断句 A.其基本形式是"„„者„„也". B."„„也". C."„„者,„„". D."„„者也". E.用 ...

  • [鸿门宴]:细说座次观全篇
  • 摘 要:<鸿门宴>是篇幅较长的经典篇目,怎样才能达到长文短教的目的呢?在教学中,笔者想到了以鸿门宴的座次排列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探究刘项集团的矛盾冲突.人物性格命运以及写作技巧等问题. 关键词:座次安排:矛盾冲突:人物命运 <鸿门宴>是高中语文教材中脍炙人口的经典篇目.司马迁 ...

  • 重析[鸿门宴]中的人物表现
  • 重析<鸿门宴>中人物表现 摘要:本文抓住鸿门宴这一历史事件,着重分析里面的人物表现.本文把按人物关系分为四组进行分析,第一组是刘邦对项羽:第二组是张良对范增:第三组是樊哙对项庄:第四组是项伯对曹无伤.通过四组人物的分析,着重分析<鸿门宴>中两军对垒中各自的表现,特别是作为两军 ...

  • 鸿门宴读后感200字
  • [鸿门宴读后感]篇一:读鸿门宴有感[200] 项羽者,时为霸王也,霸王者,乃有霸王之气,然否也,项羽乃女人之短见,一气用事之人,欲诛刘邦之大好时机,竟然错失,听信于项良一面之词,听信于刘邦开脱之词:军灞上,以待项王来. 人之临死,其言也悦耳,况刘邦乃谋略专家,关系己之性命者乎. 项良者,谁也,亦小人 ...

  • 鸿门宴项羽为什么不杀刘邦
  • 鸿门宴项羽不杀刘邦的理由 在鸿门宴上项羽之所以不杀刘邦,事理上的原因是:刘邦完全接受了项羽提出的讲和条件臣服了项羽,使项羽失去了火拼的理由.人情上的原因有三重:1,项伯保护刘邦,项羽尊重项伯.2,高傲自负的青年贵族项羽,并未视刘邦为对手,反而有战友之情的回归.3,樊哙的闯入,打破了紧张的杀气 . 前 ...

  • 鸿门宴赏析
  • <鸿门宴>作品赏析 班级:师范2班 姓名:张航 学号:2010071063 <鸿门宴>这一作品众所周知是高中语文教材中收录的一部作品,我们每一个上过高中的同学都知道,作品出处是<史记>."鸿门宴"发生在公元前206年,地点是现在的陕西省临潼市新 ...

  • 刘亦菲黎明主演[鸿门宴](组图)_
  • 刘亦菲黎明主演<鸿门宴>(组图) 转载 刘亦菲黎明主演<鸿门宴>(组图) 4月7日,星光国际年度巨献<鸿门宴>在举行开机盛典.导演李仁港及主演黎明.张涵予.刘亦菲.陈小春.贾青等悉数登场.李仁港正式公布了之前严格保密的演员角色,黎明.张涵予.陈小春分别出演刘邦.张 ...

  • 读鸿门宴有感800字5篇
  • 读鸿门宴有感800字(一): <鸿门宴>所叙述的是楚霸王项羽,刘邦在共同灭亡秦国之后,范增见刘邦有雄视天下之心,因此举办了一个暗藏杀机的宴会,准备除掉刘邦.而刘邦最终在张良,项伯,樊哙等人的帮忙下逃离楚营的故事.项羽,昔日的楚霸王,多么的威风,多么的不可一世!但因为与刘邦争天下,兵败垓下 ...

  • 从[鸿门宴]一文中看刘邦和项羽成败的原因
  • 摘 要:楚汉相争,刘胜项败,原因何在?从<鸿门宴>一文中刘邦.项羽二人对敌.对友.对待部下.对待内奸的不同态度入手,分析刘.项二人在用人政策上的不同,对经典课文<鸿门宴>进行个性化的解读. 关键词:对敌对友:不同态度:用人政策:成败原因 选自<史记・项羽本纪>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