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陆小曼:都是富养的女儿,差别在哪里?

俗话说“儿子要穷养,女儿要富养”,林徽因与陆小曼正是两个典型的按照“富养女儿”的标准,培养出来的民国闺秀。

同样出身富贵之家,同样从小就读诗书、精外文、学钢琴跳舞、习山水绘画、拿著名女校的文凭、请举止优雅的外教;同样的天生丽质和天资聪颖,又同样出落得仪态万方、才情兼备……

可是纵观两人的一生,林徽因却更符合我们今天“富养女儿”的期待,她是真正把富养转化成了“高起点”和收益一生的“高姿态”。

而陆小曼却把富养当成了“挥霍”,挥霍了钱财与容貌,挥霍了才情与爱情,挥霍了自己独一无二的青春与人生。

于是我们不禁要问:都是富养的女儿,差别到底在哪里?女儿又到底应该如何富养?

真正富养的教育

不是附庸风雅

而是为孩子找到一生的志趣

林徽因和陆小曼,从小都接受当时最优质的教育,后来俩人在诗歌、外文、绘画、钢琴上的造诣也是各有所长、难分伯仲。

那么她们的教育到底有什么不同?答案也许就在教育的目的和境界上。

陆小曼受到的教育,是那个年代典型的“淑女名媛式教育”。家有一名媛,不仅意味着貌美婀娜、修养高贵、风华万千,更是豪门之家的“象征”和“荣耀”,甚至可以通过她在社交场合的游走,为家族带来更深的权利结合、更大的社会影响和实际利益。

所以那个年代里,很多富贵之家的女儿,都自小被按照名媛的标准、向着名媛的方向打造,这样的富养教育,带着功利和虚荣色彩,不但附庸风雅,也显示出父母的自私——他们的教育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意愿,而不是真正为女儿着想。

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则不同,他是一个清官,犹如清风一缕,满身正气。他还喜欢结交文人雅士,自己也工诗文墨法。所以他培养女儿,是有意朝着艺术家和学者的方向。

所以说,富养仅仅只是条件,教育的目的以及父母自己的境界,才是决定教育结果的根本。这目的和境界是为了带给女儿什么?便是找到一生的志趣。这个志趣有了,女儿一生的路也便定了、稳了,这才是教育的最高境界。

比如林长民在林徽因16岁带她游历欧洲,使她在“放眼看世界”的过程中,对不同的建筑形象和设计艺术大开眼界,建筑也由此成为她一生的志向和兴趣。

富养女儿,根本上其实是为孩子创造更丰厚的条件,使孩子可以有机会“读万卷书,行万里

路”,积累学识修养,也在这个过程中,在更广阔的世界里,发现和找到自己一生真正的志趣所在。

志趣,绝非一份工作、一项谋生手段、一份经济来源可比,它是人一生的灵魂,是一个人的精气神所在,可以让人当下有着眼落脚处,长期有奋斗的梦想。

没有这份真正的志趣,就会如陆小曼,即便养尊处优和衣食无缺,精神世界也是荒芜而寂寥的,需要拿更多的声色来填满。

真正富养的品味

不是时尚奢华

而是拥有更高审美和高雅气质

陆小曼爱漂亮的衣服,常常穿着华服忙着赶场、听戏、打麻将。民国的名媛们,在置衣打扮和上层交际上都不遗余力。她们的生活,迷恋于奢华和耀眼。

比如与陆小曼有“南唐北陆”之称的唐瑛,就有一段相关记录:她有十口镶金大衣箱,昂贵的裘皮大衣挂满大橱;最喜欢的一件旗袍,上面镶满红宝石和金丝线;有专配的裁缝;但凡法国贵族小姐所有,她一应不缺……时髦和前卫水平,旁人无法企及。

林徽因呢?也是个极其爱美之人,但是她更有品味。相关的记录是这样的:

她穿一身合体的旗袍,既朴素又高雅,自从结婚后,她就这样打扮。质量上好、做工精细的旗袍,穿在她均匀高挑的身上,别有一番韵味,东方美的娴静、端庄、轻巧,全在里头。

林徽因的祖父林孝恂,曾经也位居翰林,却喜欢穿一身青衣布衫,像普通百姓一样出入街头巷口,低调却又难掩一身儒雅之气。可见家风对一个人,有着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

女人天生爱美,追求美,这是一件美好的事。今天富养女儿的观念里,也十分强调打扮和品味的重要性。但真正的品味不是时尚骄奢,而是拥有更高的审美情趣。

换句话说,真正的品味是拥有一双懂得欣赏美的眼,一颗能够感受美的心。女儿的富养,就要从这里着力。仅仅停留在外表的装扮,将来只会“招蜂引蝶”,对孩子只有害处。只有内在散发出的高雅气质,才能为孩子铺出一条高尚的路。

为女儿创造条件,多读些文学名著,多欣赏些高雅的艺术作品,多培养些艺术上的兴趣爱好,胜过一切奢华名贵的衣服和首饰的总和。

真正富养的圈子

不是达官显贵

而是和有思想的人在一起

说起林徽因的圈子,有名的便是“太太的客厅”。且看这厅中的座上客:

政治学家钱端升,物理学家周培源,文学家沈从文,大学者胡适,艺术史家邓以蛰,哲学家金岳霖,大诗人徐志摩……以及清华、北大和燕大的教授与名重一时的学者。

这真可谓“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他们在一起谈文学、谈思想、谈流派,笑谈中西古今,俨然京城最有名的文化沙龙。

同一时期在上海,以陆小曼为中心也有一个“太太的客厅”。

这客厅往来的则都是富贵公子和社交名媛,他们有钱又有闲,在一起无非是为了打发无聊的时光。觥筹交错间,她们享受着跳舞、打牌、听戏带来的欢愉,还有男男女女的刻意恭维……

这样的圈子,带给她的是麻木萎靡和纸醉金迷。

如今所谓的富养女儿,刻意追求的往往是陆小曼这种,拼命地择名校、择小区,自己也挤进更好的圈子,为了给孩子一个更好的人脉环境,其实错的离谱。林陆不同的人生结果,正是反映和证明。

真有条件,就要为女儿创造条件,让孩子更多地接触那些真正有深度、有思想、有文化水准的人。记住,孩子的圈子是怎样的,她人生的格局和质地就是怎样的;孩子接触最多的是什么人,她最终就会成为怎样的人。

这就是圈子的重要性。决定着孩子是成为风雅高贵的“精英”,还是声色犬马的“土豪”。

真正富养的高贵

不是随心所欲

而是自尊自爱并拥有大爱

富养理论中有这样一句话:父母希望给女儿更好的物质条件,不是一定要给她包装上公主的身份、豪门的背景、华丽的服饰和贵族的教育,只是希望她有一天独自走入这繁华社会时,不至于被男人的一粒糖拐走。

换句话说,这是为了让孩子拥有一份高贵,拥有心灵上的自尊,与肉体上的自爱。

本来万般美好的陆小曼,就是因为缺乏这种心灵和自尊和肉体的自爱,被离婚、堕胎、吸大烟一步步推入了万丈深渊。

她在思想上任性,在身体上无畏。为了爱情而仓促堕胎,在堕胎中又伤及身体,为减少身体的痛苦又染上大烟,此后便欲罢不能、缠绵烟塌,离不开烟、钱和那个带她吸大烟的男人。

相较之下,林徽因确实要做得好得多。

她在16岁的豆蔻年华,就能经受住徐志摩的猛烈追求,明明心曳神摇却没有一味跟着感觉走,保持住了一份理智和自重、自爱。

后来她在老北京的建筑保护和战火纷飞面前,表现出来的巾帼不让须眉,那种勇敢、坚决和满腔热爱,反映的则是心中有大爱。这种大爱则源于心灵的高度和胸怀的博大。

自尊自爱,与心有大爱,其实是相辅相成的,因为格局决定高度,高度决定细节。

所以富养女儿,绝不能忽略对孩子格局和高度的培养,以及对自尊自爱的教导与引导,这非常重要。

虽说女性都是感性的,但让她们多接触一些博大厚重的东西,诸如家国情怀、历史素养、文化眼界,是绝没有坏处的,也是必需的。

本文不是要在林徽因和陆小曼之间一较高下,而是要在她们明明都是富养却结局迥异的事实下,获得富养女儿、教育女儿的有益启示。女儿的教育其实比儿子更应费心,因为她们将来面临的诱惑和危险更多,因此林徽因和陆小曼的案例就更加值得家长们研究、体会和重视。

俗话说“儿子要穷养,女儿要富养”,林徽因与陆小曼正是两个典型的按照“富养女儿”的标准,培养出来的民国闺秀。

同样出身富贵之家,同样从小就读诗书、精外文、学钢琴跳舞、习山水绘画、拿著名女校的文凭、请举止优雅的外教;同样的天生丽质和天资聪颖,又同样出落得仪态万方、才情兼备……

可是纵观两人的一生,林徽因却更符合我们今天“富养女儿”的期待,她是真正把富养转化成了“高起点”和收益一生的“高姿态”。

而陆小曼却把富养当成了“挥霍”,挥霍了钱财与容貌,挥霍了才情与爱情,挥霍了自己独一无二的青春与人生。

于是我们不禁要问:都是富养的女儿,差别到底在哪里?女儿又到底应该如何富养?

真正富养的教育

不是附庸风雅

而是为孩子找到一生的志趣

林徽因和陆小曼,从小都接受当时最优质的教育,后来俩人在诗歌、外文、绘画、钢琴上的造诣也是各有所长、难分伯仲。

那么她们的教育到底有什么不同?答案也许就在教育的目的和境界上。

陆小曼受到的教育,是那个年代典型的“淑女名媛式教育”。家有一名媛,不仅意味着貌美婀娜、修养高贵、风华万千,更是豪门之家的“象征”和“荣耀”,甚至可以通过她在社交场合的游走,为家族带来更深的权利结合、更大的社会影响和实际利益。

所以那个年代里,很多富贵之家的女儿,都自小被按照名媛的标准、向着名媛的方向打造,这样的富养教育,带着功利和虚荣色彩,不但附庸风雅,也显示出父母的自私——他们的教育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意愿,而不是真正为女儿着想。

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则不同,他是一个清官,犹如清风一缕,满身正气。他还喜欢结交文人雅士,自己也工诗文墨法。所以他培养女儿,是有意朝着艺术家和学者的方向。

所以说,富养仅仅只是条件,教育的目的以及父母自己的境界,才是决定教育结果的根本。这目的和境界是为了带给女儿什么?便是找到一生的志趣。这个志趣有了,女儿一生的路也便定了、稳了,这才是教育的最高境界。

比如林长民在林徽因16岁带她游历欧洲,使她在“放眼看世界”的过程中,对不同的建筑形象和设计艺术大开眼界,建筑也由此成为她一生的志向和兴趣。

富养女儿,根本上其实是为孩子创造更丰厚的条件,使孩子可以有机会“读万卷书,行万里

路”,积累学识修养,也在这个过程中,在更广阔的世界里,发现和找到自己一生真正的志趣所在。

志趣,绝非一份工作、一项谋生手段、一份经济来源可比,它是人一生的灵魂,是一个人的精气神所在,可以让人当下有着眼落脚处,长期有奋斗的梦想。

没有这份真正的志趣,就会如陆小曼,即便养尊处优和衣食无缺,精神世界也是荒芜而寂寥的,需要拿更多的声色来填满。

真正富养的品味

不是时尚奢华

而是拥有更高审美和高雅气质

陆小曼爱漂亮的衣服,常常穿着华服忙着赶场、听戏、打麻将。民国的名媛们,在置衣打扮和上层交际上都不遗余力。她们的生活,迷恋于奢华和耀眼。

比如与陆小曼有“南唐北陆”之称的唐瑛,就有一段相关记录:她有十口镶金大衣箱,昂贵的裘皮大衣挂满大橱;最喜欢的一件旗袍,上面镶满红宝石和金丝线;有专配的裁缝;但凡法国贵族小姐所有,她一应不缺……时髦和前卫水平,旁人无法企及。

林徽因呢?也是个极其爱美之人,但是她更有品味。相关的记录是这样的:

她穿一身合体的旗袍,既朴素又高雅,自从结婚后,她就这样打扮。质量上好、做工精细的旗袍,穿在她均匀高挑的身上,别有一番韵味,东方美的娴静、端庄、轻巧,全在里头。

林徽因的祖父林孝恂,曾经也位居翰林,却喜欢穿一身青衣布衫,像普通百姓一样出入街头巷口,低调却又难掩一身儒雅之气。可见家风对一个人,有着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

女人天生爱美,追求美,这是一件美好的事。今天富养女儿的观念里,也十分强调打扮和品味的重要性。但真正的品味不是时尚骄奢,而是拥有更高的审美情趣。

换句话说,真正的品味是拥有一双懂得欣赏美的眼,一颗能够感受美的心。女儿的富养,就要从这里着力。仅仅停留在外表的装扮,将来只会“招蜂引蝶”,对孩子只有害处。只有内在散发出的高雅气质,才能为孩子铺出一条高尚的路。

为女儿创造条件,多读些文学名著,多欣赏些高雅的艺术作品,多培养些艺术上的兴趣爱好,胜过一切奢华名贵的衣服和首饰的总和。

真正富养的圈子

不是达官显贵

而是和有思想的人在一起

说起林徽因的圈子,有名的便是“太太的客厅”。且看这厅中的座上客:

政治学家钱端升,物理学家周培源,文学家沈从文,大学者胡适,艺术史家邓以蛰,哲学家金岳霖,大诗人徐志摩……以及清华、北大和燕大的教授与名重一时的学者。

这真可谓“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他们在一起谈文学、谈思想、谈流派,笑谈中西古今,俨然京城最有名的文化沙龙。

同一时期在上海,以陆小曼为中心也有一个“太太的客厅”。

这客厅往来的则都是富贵公子和社交名媛,他们有钱又有闲,在一起无非是为了打发无聊的时光。觥筹交错间,她们享受着跳舞、打牌、听戏带来的欢愉,还有男男女女的刻意恭维……

这样的圈子,带给她的是麻木萎靡和纸醉金迷。

如今所谓的富养女儿,刻意追求的往往是陆小曼这种,拼命地择名校、择小区,自己也挤进更好的圈子,为了给孩子一个更好的人脉环境,其实错的离谱。林陆不同的人生结果,正是反映和证明。

真有条件,就要为女儿创造条件,让孩子更多地接触那些真正有深度、有思想、有文化水准的人。记住,孩子的圈子是怎样的,她人生的格局和质地就是怎样的;孩子接触最多的是什么人,她最终就会成为怎样的人。

这就是圈子的重要性。决定着孩子是成为风雅高贵的“精英”,还是声色犬马的“土豪”。

真正富养的高贵

不是随心所欲

而是自尊自爱并拥有大爱

富养理论中有这样一句话:父母希望给女儿更好的物质条件,不是一定要给她包装上公主的身份、豪门的背景、华丽的服饰和贵族的教育,只是希望她有一天独自走入这繁华社会时,不至于被男人的一粒糖拐走。

换句话说,这是为了让孩子拥有一份高贵,拥有心灵上的自尊,与肉体上的自爱。

本来万般美好的陆小曼,就是因为缺乏这种心灵和自尊和肉体的自爱,被离婚、堕胎、吸大烟一步步推入了万丈深渊。

她在思想上任性,在身体上无畏。为了爱情而仓促堕胎,在堕胎中又伤及身体,为减少身体的痛苦又染上大烟,此后便欲罢不能、缠绵烟塌,离不开烟、钱和那个带她吸大烟的男人。

相较之下,林徽因确实要做得好得多。

她在16岁的豆蔻年华,就能经受住徐志摩的猛烈追求,明明心曳神摇却没有一味跟着感觉走,保持住了一份理智和自重、自爱。

后来她在老北京的建筑保护和战火纷飞面前,表现出来的巾帼不让须眉,那种勇敢、坚决和满腔热爱,反映的则是心中有大爱。这种大爱则源于心灵的高度和胸怀的博大。

自尊自爱,与心有大爱,其实是相辅相成的,因为格局决定高度,高度决定细节。

所以富养女儿,绝不能忽略对孩子格局和高度的培养,以及对自尊自爱的教导与引导,这非常重要。

虽说女性都是感性的,但让她们多接触一些博大厚重的东西,诸如家国情怀、历史素养、文化眼界,是绝没有坏处的,也是必需的。

本文不是要在林徽因和陆小曼之间一较高下,而是要在她们明明都是富养却结局迥异的事实下,获得富养女儿、教育女儿的有益启示。女儿的教育其实比儿子更应费心,因为她们将来面临的诱惑和危险更多,因此林徽因和陆小曼的案例就更加值得家长们研究、体会和重视。


相关内容

  • 徐志摩的诗情爱情
  • 提起诗人徐志摩,人们自然会联想起他美丽的诗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他的诗情魅力历经百年而不衰,而他与张幼仪.林徽因.陆小曼3位女性之间的浪漫爱情故事却更富传奇色彩. 在沉默中静静分手的原配夫人张幼仪 张幼仪1900年12月29日出生, ...

  • [徐志摩及作品研究]结课论文
  • 人生需要一场想爱就爱的爱情 --徐志摩的爱情观 "将于茫茫人海中访我唯一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 对志摩短暂的一生, 作为好友的胡适有过一番入木三分的评价, 他说" 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的信仰', 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 一个是自由, ...

  • 读[陆小曼传]有感
  • 读<陆小曼传>有感 王菲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一本名将爱哦<陆小曼传>的书,拿起随便翻了几页,但黎明的语言共和故事一下就吸引你了我.了解一代历史名流的轶事也是很有趣的.读完后我觉得这本书真的很好.其中人物纠葛盘根错节,人物性格鲜明,情感多样,再加上后人评说纷纭,在令人感慨万 ...

  • 徐志摩原配张幼仪如何评价林徽因
  • 徐志摩原配张幼仪评林徽因的话简单却又富含深意,既是一个女人对另一女人的赞美和羡慕更体现了原配的心酸和落寞. 张幼仪照片 张幼仪和林徽因是完全不同的两类女性.林徽因受教育程度高,出国深造学习建筑设计,在北京也是一个崇尚自由经常举行新思想聚会的风云人物.林徽因有着优越的背景和良好的素养,这也正是徐志摩迷 ...

  • 被"渣男"徐志摩抛弃,离婚后痛失幼子,她却拥有了成功的人生
  • 很多人都戏称,直到知道了徐志摩是金庸的表哥,才明白了为什么金庸写的表哥,个个都风度翩翩.又负心薄情. 张幼仪就是那个被徐志摩抛弃的人. 徐志摩35年的人生,有过三段情,他爱林徽因.爱陆小曼,却从来没有正眼瞧过这个由父母定下的发妻. 在和徐志摩签字离婚4年之后,张幼仪还是常常听到人们对这桩" ...

  • 民国传奇女子
  • 民国十大传奇女子 古人云:"传奇者,因奇而传."对于传奇,张爱玲有自己的说法:"书名则传奇,目的是在传奇里寻找普遍人,在普遍人里寻找传奇."其实,传奇无需寻找,张爱玲便是.她的一生坎坷曲折,犹如一卷长篇传奇, 而她的文字也宛若金针,貌似漫不经心地描龙绣凤,实际 ...

  • 女性与近代社会
  • 写作参考题目: 1.在近代不缠足运动.近代溺女习俗.近代女性与女学.参政运动.婚姻家庭等专题中任选一种,分析特定时期(如辛亥革命时期.五四运动时期)女性与社会变迁的关系. 2.描述在你家乡或周围关于女性的事例,如教育.婚姻.家庭.事业等等,分析现当代中国女性地位的现状. 写作要求 1.每个同学从以上 ...

  • 中国浪漫诗人徐志摩的情爱诗句
  • 中国浪漫诗人徐志摩的情爱诗句 徐志摩是中国现代诗坛上屈指可数的大诗人之一,20年代末到30年代盛极一时的"新月派"主将.他的诗,风格欧化,流动着内在的韵律和节奏,情感真挚充沛,有<再别康桥>等许多名篇传世,在现代文学史上有着相当的地位.徐志摩留学英美,交游广阔:胡适. ...

  • 陆小曼的人物背景和事迹
  • 陆小曼 1.简介 陆小曼(1903年-1965年),又叫陆眉,近代女画家,江苏武进人,为书香门第.1915年就读法国圣心学堂,她18岁就精通英文和法文,曾被外交部邀请去接待外宾,参加外交部举办的舞会等,在其中担任中外人员的口语翻译.她是个画家,师从刘海栗.陈半丁.贺天健等名家,父亲陆定原是财政部的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