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概论一、 名词解释1.审计:是指由具有法定资格的专门机构依照国家法规、经济及管理原理等,对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合理性、真实性和效益性进行监督,借以改进管理工作、提高经济效益的一种独立的经济监督活动。2.国家审计:也叫政府审计。它是指由国家审计机关实施的审计。国家审计机关代表国家利益、社会公众利益,依据法律规定,主要对公共资金的管理情况进行监督;这种审计具有强制性,重视对合法性的检查,它对制约政府的财政行为具有重要意义。3.内部审计:它是指由单位、部门内部专设的机构对单位、本部门财务收支、经济活动等方面进行的审计。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在1999年提出:“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保证工作与咨询活动,它的目的是为机构增加价值并提高机构的运行效率。它采取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对风险管理、控制及治理程序进行评价,提高它们的效率,从而帮助实现机构目标”。4.民间审计:也叫社会审计或注册会计师审计。它是指由注册会计师实施的审计。民间审计的主要社会职能是“鉴证”,它的服务对象基本上不受限定;会计师事务所是一个民间组织,它所提供的服务是有偿的。会计师事务所与客户之间存在着双向选择关系,它们两者关系的调节,通常是在双方共同签订契约的框架内进行的。5.财务审计:由于财务审计主要是检查单位的财务收支是否符合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以及单位自行制定的规章,因此,也将这种审计称为“符合性审计”或“合法性审计”。6.经济效益审计:经济效益审计是一个中国意义上的称谓。它与国外流行于国家审计的“三E”(Efficiency, Economy, Effectiveness)审计,即效率性审计、经济性审计和效果性审计含义基本相同,也与国外盛行于内部审计领域的经营审计、管理审计、规划审计等大体相当。“三E”审计也被称为绩效审计(Performance Audit),它主要解决以下三大问题:(1)效率性问题:是否以较少的投入生产出了较多的产品?(2)经济性问题:是否为实现预定的目标少花了钱?(3)效果性问题:投入的资源是否实现了既定的目标?三者之间事实上存在着交叉关系,即“经济性审计”必须考虑效果性审计中的“目标”(产出),而“效果性审计”中也必须考虑经济性审计的“资源”(投入);而“效率性审计”又必须同时考虑投入与产出的比较问题,与“经济性审计”、“效果性审计”密切相关。7.抽样审计:它是对被审计单位在一定期间内的部分经济活动进行抽样审计。由于只审查部分经济活
动,它需要的时间短、人员少,审计效率较高。搞好它,必须抓住重点。它一般适合于被审计单位管理规范、内部控制健全,或不可能存在重大问题的情况。8.事前审计:事前审计是指在经济业务发生之前所进行的预先审计。对未正式签订的合同、未收付的原始凭证、初步拟定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单位的财务计划以及费用预算等进行审计,它能发挥“防患于未然”作用。9.事中审计:事中审计是一种在被审计业务进行期间或过程之中所实施的审计。工程投资完成状况的审计、期中经济责任履行状况的审计、期中预算执行情况的审计等,均属事中审计范畴。事中审计具有实时控制作用,有利于及时纠正脱离目标的偏差,实现控制标准的要求。10.审计程序:审计程序是指审计活动的工作步骤或次序。审计程序包括审计准备、审计实施和审计报告三个阶段。第二章 注册会计师职业规范体系及法律责任一. 名词解释1.审计准则:注册会计师执行历史财务信息审计业务时应该遵循的规范标准。2.审阅准则:用以规范注册会计人员执行历史财务信息审阅业务的规范标准。3.合理保证和有限保证:合理保证是指将鉴证业务风险降至该业务环境下可接受的低水平,以此作为以积极方式提出结论的基础。有限保证是指注册会计师将鉴证业务风险降至该业务环境下可接受的水平,以此作为以消极方式提出结论的基础。4.鉴证及鉴证对象信息:所谓鉴证业务是指注册会计师对鉴证对象信息提出结论,以增强除责任方之外的预期使用者对鉴证对象信息信任程度的业务。鉴证对象信息是按照标准对鉴证对象进行评价和计量的结果。 5.过失与欺诈:过失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缺少应具有的合理谨慎。合理谨慎的评价是以其他合格注册会计师在相同条件下做到的谨慎为标准的。是以欺骗或坑害他人为目的的一种故意的错误行为。二.填空题1.所谓鉴证业务是指注册会计师对鉴证对象信息提出结论,以增强除责任方之外的预期使用者对鉴证对象信息信任程度的业务。2.在合理保证的鉴证业务中,注册会计师应当以积极方式提出结论,在有限保证的鉴证业务中,注册会计师应当以消极方式提出结论。 3.客观性是指注册会计师应当力求公平、不因成见或偏见,利益冲突和他人影响而损害其客观性。4.公正性是指注册会计师在提供专业服务时,应当保持正直、诚实的品质,公平坦率、不偏不倚地对待有关利益各方,不以牺牲一方利益而使另一方受益。5.所谓治理层是指对被审计单位战略方向以及管理层履行经营管理责任负有监督责任的人员
或组织。第三章 审计目标、审计证据与审计工作底稿一、名词解释1.审计目标:审计目标是在一定历史环境下,审计主体通过审计实践活动所期望达到的境地或最终结果。2.审计总目标:是指审计人员对财务报表在所有重大方面是否按照既定的财务报告框架编制发表意见。3.审计具体目标:审计具体目标是总目标的具体化,并受到总目标的制约,它包括一般审计目标和项目审计目标。4.一般审计目标:是进行所有项目审计均必须达到的目标。5.项目审计目标:每个项目分别确定的目标。6.职业判断 :是指注册会计师在审计准则的框架下,运用专业知识和经验在备选方案中做出决策。7.职业怀疑态度:是指注册会计师以质疑的思维方式评价所获取审计证据的有效性,并对相互矛盾的审计证据,以及引起对文件记录或管理层和治理层提供的信息的可靠性产生怀疑的审计证据保持警觉。8.被审单位管理层认定:是指管理层对财务报表组成要素的确认、计量、列报做出的明确或隐含的表达。9.审计证据 :是指注册会计师为了得出审计结论、形成审计意见而使用的所有信息,包括财务报表依据的会计记录中含有的信息和其他信息。10.审计证据充分性:又称足够性,是指审计证据的数量能足以支持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意见。11.审计证据适当性 :是对审计证据质量的衡量,即审计证据在支持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包括披露)的相关认定,或发现其中存在错报方面具有相关性和可靠性。12.实物证据:是指通过实际观察或清点所得到,用以确定某些实物资产是否确实存在的证据。13.书面证据:是注册会计师所获取的各种以书面文件为形式的一类证据。14.环境证据:也称状况证据,是指对被审单位产生影响的各种环境事实。15.函证:是指注册会计师为了获取影响财务报表或相关披露认定的项目的信息,通过直接来自第三方对有关信息和现存状况的声明,获取和评价审计证据的过程。16.分析程序:是指注册会计师通过研究不同财务数据之间以及财务数据与非财务数据之间的内在关系,对财务信息做出评价。17.审计工作底稿:是指注册会计师对制定的审计计划、实施的审计程序、获取的相关审计证据,以及得出的审计结论做出的记录。第四章 审计计划、重要性和审计风险一、 名词解释1.所谓审计计划,就是指注册会计师为了完成年度会计报表审计业务,达到预期审计目的,在具体执行审计程序前编制的工作计划。计划审计工作包括针对审计业务制定总体审计策略和具体审计计划。2.重要性,是指在特
定环境下可能影响会计报表使用者判断或决策的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中错报或漏报的严重程度。3.“审计风险”(Audit Risk)是指注册会计师对存在重大错报的财务报表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4.推断误差 也称“可能误差”,是审计人员对不能明确、具体地识别的其他错报的最佳估计数。它通常包括两类:一是通过测试样本估计出的总体的错报减去在测试中发现的已经识别的具体错报;二是通过实质性分析程序推断出的估计错报 。5.已经识别的具体错报 指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发现的,能够准确计量的错报。主要包括对事实的错报和涉及主观决策的错报。6.重大错报风险是指财务报表在审计前存在重大错报的可能性。重大错报风险分为两个层次:财务报表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和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7.检查风险是指某一认定存在错报,该错报单独或连同其他错报是重大的,但注册会计师未能发现这种错报的可能性。8.特别风险是需要特别考虑的重大错报风险,它通常与重大的非常规交易(由于金额或性质异常而不经常发生的交易)和判断事项(通常包括作出的会计估计)有关。9.注册会计师应当在本期审计业务开始时开展初步业务活动,为审计计划做前期准备。初步业务活动内容包括:针对保持客户关系和具体审计业务实施相应的质量控制程序;评价遵守职业道德规范的情况,包括评价独立性;就业务约定条款与被审计单位达成一致理解。10.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认定层次的重要性水平,被称为“可容忍误差”,是在不导致财务报表发生重大错报的情况下,审计人员对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确定的可接受的最大错报。第五章 风险评估和风险应对一、名词解释内部控制:是被审计单位为了合理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的效率和效果以及对法律法规的遵循,由治理当局、管理当局和其他人员设计和执行的政策和程序的内容构成。 控制测试:指的是测试控制测试的有效性。 实质性程序:是指注册会计师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实施的直接用以发现认定层次重大错报的审计程序。实质性程序包括对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的细节 测试以及实质性分析程序。进一步审计程序:是指注册会计师针对评估的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实施的审计程序,包括控制测试和实质性程序。细节测试:适用于对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认定的测试,尤其是对存在或发生、计价认定的测试;实质性分析程序:主要是通过研究数据间关系评价信息,只是将该
技术方法用作实质性程序,即用以识别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及相关认定是否存在。错报第七章 销售与收款循环审计 一、名词解释1.销售与收款循环主要指公司接收订单向顾客销售商品的过程。2. 函证是指为了获取影响财务报表或相关披露认定的项目的信息,通过直接来自第三方对有关信息和现存状况的声明获取和评价审计证据的过程。3. 注册会计师应当要求被询证者在所有情况下必须回函,确认询证函所列示信息是否正确,或填列询证函要求的信息。4. 注册会计师只要求被询证者仅在不同意询证函列示信息的情况下才予以回函。第八章 购进与付款循环审计一、 名词解释1、请购单:是由仓库或有关部门填写,送交购货部门,申请购买商品,劳务或其他资产的书面凭证。2、验收单:是收到商品进行验收和检验所编制的凭证。3、应付帐款:企业在正常经营过程中,因购买材料、商品和接受劳务供应等经营活动而应付给供应单位的款项。4、固定资产减值:固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称为固定资产减值。5、预付款项:企业按购进合同的规定,预先支付给供货单位的款项。二、填空题1.法律费用、相关税费、搬运费、为使固定资产达到可销售状态所发生的直接费用。2.签订购进合同、商品验收、偿付款项。3.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4.独立的验收部门或指定专人。5.积极式函证(肯定式)、消极式函证(否定式)。第九章 生产与服务循环审计一、名词解释1.存货截止测试,就是检查截至12月31日止,购入并已包括在12月31日存货盘点范围内的存货,在会计上,就是检查存货及其对应的会计科目是否一并记入当年会计报表内。2.永续盘存制度要求会计部门按每一存货的品种、规格设立数量金额式的明细账,根据有关凭证,逐日逐笔登记存货的收发数量和金额,并随时反映结存数量和金额。3.存货监盘是指注册会计师现场观察被审计单位存货的盘点,并对已盘点的存货进行适当检查。4.存货周转率是衡量和评价企业购入存货、投入生产、销售收回等各环节管理状况的综合性指标,可以反映企业的销售能力和存货是否积压。其计算公式为:存货周转率=(主营业务成本/平均存货)×100%5. 可变现净值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存货的估计售价减去至完工时估计将要发生的成本、估计的销售费用以及相关税费后的金额。第十一章 货币资金审计一、名词解释1.货币资金审计是企业资产负债表审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和其他货币资金审计。2.从本企业的现金收入
技术方法用作实质性程序,即用以识别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及相关认定是否存在。错报第七章 销售与收款循环审计 一、名词解释1.销售与收款循环主要指公司接收订单向顾客销售商品的过程。2. 函证是指为了获取影响财务报表或相关披露认定的项目的信息,通过直接来自第三方对有关信息和现存状况的声明获取和评价审计证据的过程。3. 注册会计师应当要求被询证者在所有情况下必须回函,确认询证函所列示信息是否正确,或填列询证函要求的信息。4. 注册会计师只要求被询证者仅在不同意询证函列示信息的情况下才予以回函。第八章 购进与付款循环审计一、 名词解释1、请购单:是由仓库或有关部门填写,送交购货部门,申请购买商品,劳务或其他资产的书面凭证。2、验收单:是收到商品进行验收和检验所编制的凭证。3、应付帐款:企业在正常经营过程中,因购买材料、商品和接受劳务供应等经营活动而应付给供应单位的款项。4、固定资产减值:固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称为固定资产减值。5、预付款项:企业按购进合同的规定,预先支付给供货单位的款项。二、填空题1.法律费用、相关税费、搬运费、为使固定资产达到可销售状态所发生的直接费用。2.签订购进合同、商品验收、偿付款项。3.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4.独立的验收部门或指定专人。5.积极式函证(肯定式)、消极式函证(否定式)。第九章 生产与服务循环审计一、名词解释1.存货截止测试,就是检查截至12月31日止,购入并已包括在12月31日存货盘点范围内的存货,在会计上,就是检查存货及其对应的会计科目是否一并记入当年会计报表内。2.永续盘存制度要求会计部门按每一存货的品种、规格设立数量金额式的明细账,根据有关凭证,逐日逐笔登记存货的收发数量和金额,并随时反映结存数量和金额。3.存货监盘是指注册会计师现场观察被审计单位存货的盘点,并对已盘点的存货进行适当检查。4.存货周转率是衡量和评价企业购入存货、投入生产、销售收回等各环节管理状况的综合性指标,可以反映企业的销售能力和存货是否积压。其计算公式为:存货周转率=(主营业务成本/平均存货)×100%5. 可变现净值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存货的估计售价减去至完工时估计将要发生的成本、估计的销售费用以及相关税费后的金额。第十一章 货币资金审计一、名词解释1.货币资金审计是企业资产负债表审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和其他货币资金审计。2.从本企业的现金收入
入中直接用于现金支出。3.其他货币资金包括外埠存款、银行汇票存款、银行本票存款、信用卡存款、信用证存款等。4.是指注册会计师为了获取影响财务报表或相关披露认定的项目的信息,通过直接来自第三方对有关信息和现存状况的声明,获取和评价审计证据的过程。第十三章 审计报告 一、 名词解释1.审计报告是审计人员根据有关规范的要求,在对约定事项实施了必要的审计后出具的,用于表明审计意见或声明不发表意见的书面文件。2.外部审计报告是指由外部审计机构出具的审计报告,如,注册会计师出具的审计报告、国家审计机关出具的审计报告。3.详式审计报告又称长式审计报告,它是指对审计对象所有重要事项都要做详细说明和分析的审计报告。详式审计报告一般适用于非公布目的,具有非标准格式审计报告的特点,主要用来帮助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服务的。4.当注册会计师出具的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不附加说明段、强调事项段或任何修饰性用语时,该报告称为标准审计报告。5.特殊目的审计报告是对特殊目的审计业务出具审计报告。它包括:对按照企业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以外的其他基础(简称特殊基础)编制的财务报表的审计报告;对财务报表的组成部分,包括财务报表特定项目、特定账户或特定账户的特定内容等的审计报告;对合同遵守情况的审计报告;对简要财务报表的审计报告。6.注册会计师如果认为财务报表符合下列所有条件,应当出具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1)财务报表已经按照适用的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的规定编制,在所有重大方面公允反映了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2)注册会计师已经按照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的规定计划和实施审计工作,在审计过程中未受到限制。7.如果认为财务报表整体是公允的,但还存在下列情形之一,注册会计师应当出具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1)会计政策的选用、会计估计的作出或财务报表的披露不符合适用的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的规定,虽影响重大,但不至于出具否定意见的审计报告;(2)因审计范围受到限制,不能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虽影响重大,但不至于出具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8.如果认为财务报表没有按照适用的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的规定编制,未能在所有重大方面公允反映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注册会计师应当出具否定意见的审计报告。简式审计报告,又称短式审计报告,是注册会计师对应公布的会计报表进行审计后所编制的简明的审计报
告。它反映的内容是非特定多数的利害关系人共同认为必要的审计事项,其记载事项具有法规或审计准则所规定的特征,属于标准格式的审计报告。它一般适用于公布目的。9.非标准审计报告,是指标准审计报告以外的其他审计报告,包括带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和非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保留意见审计报告、否定意见审计报告和无法表示意见审计报告。10.不确定事项主要包括:未决诉讼或仲裁、债务担保、产品质量保证(含产品安全保证)、承诺、亏损合同、重组义务、环境污染整治等。当不确定事项符合以下条件时,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在审计报告中增加强调事项段:(1)很可能的不确定事项(对应的概率区间是大于50%但小于或等于95%),并且是重要的;(2)可能的不确定事项(对应的概率区间是大于5%但小于或等于50%,并且是极为重要的。 第十四章 审计专题一、名词解释1.政府审计是指国家或政府机构所设立的审计机构组织实施的审计监督活动,又称为国家审计。2. 内部审计是独立监督和评价本单位及所属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的行为,以促进加强经济管理和实现经济目标。3. 财务报表审阅是指注册会计师接受委托,在实施审阅程序的基础上,说明是否注意到某些事项,使其相信财务报表没有按照适用的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的规定编制,未能在所有重大方面公允反映被审阅单位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鉴证业务。4. 预测性财务信息是指被审核单位依据对未来可能发生的事项或采取的行动的假设而编制的财务信息。5. 对财务信息执行商定程序,是指注册会计师对特定财务数据、单一财务报表或整套财务报表等财务信息执行与特定主体商定的具有审计性质的程序,并就执行的商定程序及其结果出具报告。6. 代编业务是指注册会计师运用会计而非审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代客户编制一套完整或非完整的财务报表,或代为收集、分类和汇总其他财务信息。第十五章 信息技术与审计一、名词解释1.电算化审计:具体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以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为审计对象进行的审计;另一种是以计算机作为工具,帮助审计人员完成部分审计工作,即计算机辅助审计。2.信息系统审计:信息系统审计是以风险为导向的审计,它以审计理论、计算机科学、行为科学理论和信息系统管理理论为基础,以提高信息系统资产的安全性、保证数据的完整性、提供系统的效率,充分利用各种系统资源、提高系统的合法性、合规性为目标。3.一般控制:是计
算机信息系统的总体控制,它建立对计算机信息系统活动整体控制的框架环境,并对达到内部控制的整体目标提供合理的依赖程序,它是系统安全运行的基本保证。4.应用控制:对应用系统建立具体控制过程,从而确保全部的经济业务都经过授权和记录,并做完整、准确和及时的处理。它适应各种具体处理的特殊控制,以保证数据的准确和完整。5.电子商务:是指被审计单位利用互联网等公共网络从事的商品购买和销售、劳务接受和提供等交易活动。6.使用者控制:是指由应用计算机进行业务处理的部门所制定和维护的控制系统。
第一章 概论一、 名词解释1.审计:是指由具有法定资格的专门机构依照国家法规、经济及管理原理等,对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合理性、真实性和效益性进行监督,借以改进管理工作、提高经济效益的一种独立的经济监督活动。2.国家审计:也叫政府审计。它是指由国家审计机关实施的审计。国家审计机关代表国家利益、社会公众利益,依据法律规定,主要对公共资金的管理情况进行监督;这种审计具有强制性,重视对合法性的检查,它对制约政府的财政行为具有重要意义。3.内部审计:它是指由单位、部门内部专设的机构对单位、本部门财务收支、经济活动等方面进行的审计。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在1999年提出:“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保证工作与咨询活动,它的目的是为机构增加价值并提高机构的运行效率。它采取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对风险管理、控制及治理程序进行评价,提高它们的效率,从而帮助实现机构目标”。4.民间审计:也叫社会审计或注册会计师审计。它是指由注册会计师实施的审计。民间审计的主要社会职能是“鉴证”,它的服务对象基本上不受限定;会计师事务所是一个民间组织,它所提供的服务是有偿的。会计师事务所与客户之间存在着双向选择关系,它们两者关系的调节,通常是在双方共同签订契约的框架内进行的。5.财务审计:由于财务审计主要是检查单位的财务收支是否符合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以及单位自行制定的规章,因此,也将这种审计称为“符合性审计”或“合法性审计”。6.经济效益审计:经济效益审计是一个中国意义上的称谓。它与国外流行于国家审计的“三E”(Efficiency, Economy, Effectiveness)审计,即效率性审计、经济性审计和效果性审计含义基本相同,也与国外盛行于内部审计领域的经营审计、管理审计、规划审计等大体相当。“三E”审计也被称为绩效审计(Performance Audit),它主要解决以下三大问题:(1)效率性问题:是否以较少的投入生产出了较多的产品?(2)经济性问题:是否为实现预定的目标少花了钱?(3)效果性问题:投入的资源是否实现了既定的目标?三者之间事实上存在着交叉关系,即“经济性审计”必须考虑效果性审计中的“目标”(产出),而“效果性审计”中也必须考虑经济性审计的“资源”(投入);而“效率性审计”又必须同时考虑投入与产出的比较问题,与“经济性审计”、“效果性审计”密切相关。7.抽样审计:它是对被审计单位在一定期间内的部分经济活动进行抽样审计。由于只审查部分经济活
动,它需要的时间短、人员少,审计效率较高。搞好它,必须抓住重点。它一般适合于被审计单位管理规范、内部控制健全,或不可能存在重大问题的情况。8.事前审计:事前审计是指在经济业务发生之前所进行的预先审计。对未正式签订的合同、未收付的原始凭证、初步拟定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单位的财务计划以及费用预算等进行审计,它能发挥“防患于未然”作用。9.事中审计:事中审计是一种在被审计业务进行期间或过程之中所实施的审计。工程投资完成状况的审计、期中经济责任履行状况的审计、期中预算执行情况的审计等,均属事中审计范畴。事中审计具有实时控制作用,有利于及时纠正脱离目标的偏差,实现控制标准的要求。10.审计程序:审计程序是指审计活动的工作步骤或次序。审计程序包括审计准备、审计实施和审计报告三个阶段。第二章 注册会计师职业规范体系及法律责任一. 名词解释1.审计准则:注册会计师执行历史财务信息审计业务时应该遵循的规范标准。2.审阅准则:用以规范注册会计人员执行历史财务信息审阅业务的规范标准。3.合理保证和有限保证:合理保证是指将鉴证业务风险降至该业务环境下可接受的低水平,以此作为以积极方式提出结论的基础。有限保证是指注册会计师将鉴证业务风险降至该业务环境下可接受的水平,以此作为以消极方式提出结论的基础。4.鉴证及鉴证对象信息:所谓鉴证业务是指注册会计师对鉴证对象信息提出结论,以增强除责任方之外的预期使用者对鉴证对象信息信任程度的业务。鉴证对象信息是按照标准对鉴证对象进行评价和计量的结果。 5.过失与欺诈:过失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缺少应具有的合理谨慎。合理谨慎的评价是以其他合格注册会计师在相同条件下做到的谨慎为标准的。是以欺骗或坑害他人为目的的一种故意的错误行为。二.填空题1.所谓鉴证业务是指注册会计师对鉴证对象信息提出结论,以增强除责任方之外的预期使用者对鉴证对象信息信任程度的业务。2.在合理保证的鉴证业务中,注册会计师应当以积极方式提出结论,在有限保证的鉴证业务中,注册会计师应当以消极方式提出结论。 3.客观性是指注册会计师应当力求公平、不因成见或偏见,利益冲突和他人影响而损害其客观性。4.公正性是指注册会计师在提供专业服务时,应当保持正直、诚实的品质,公平坦率、不偏不倚地对待有关利益各方,不以牺牲一方利益而使另一方受益。5.所谓治理层是指对被审计单位战略方向以及管理层履行经营管理责任负有监督责任的人员
或组织。第三章 审计目标、审计证据与审计工作底稿一、名词解释1.审计目标:审计目标是在一定历史环境下,审计主体通过审计实践活动所期望达到的境地或最终结果。2.审计总目标:是指审计人员对财务报表在所有重大方面是否按照既定的财务报告框架编制发表意见。3.审计具体目标:审计具体目标是总目标的具体化,并受到总目标的制约,它包括一般审计目标和项目审计目标。4.一般审计目标:是进行所有项目审计均必须达到的目标。5.项目审计目标:每个项目分别确定的目标。6.职业判断 :是指注册会计师在审计准则的框架下,运用专业知识和经验在备选方案中做出决策。7.职业怀疑态度:是指注册会计师以质疑的思维方式评价所获取审计证据的有效性,并对相互矛盾的审计证据,以及引起对文件记录或管理层和治理层提供的信息的可靠性产生怀疑的审计证据保持警觉。8.被审单位管理层认定:是指管理层对财务报表组成要素的确认、计量、列报做出的明确或隐含的表达。9.审计证据 :是指注册会计师为了得出审计结论、形成审计意见而使用的所有信息,包括财务报表依据的会计记录中含有的信息和其他信息。10.审计证据充分性:又称足够性,是指审计证据的数量能足以支持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意见。11.审计证据适当性 :是对审计证据质量的衡量,即审计证据在支持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包括披露)的相关认定,或发现其中存在错报方面具有相关性和可靠性。12.实物证据:是指通过实际观察或清点所得到,用以确定某些实物资产是否确实存在的证据。13.书面证据:是注册会计师所获取的各种以书面文件为形式的一类证据。14.环境证据:也称状况证据,是指对被审单位产生影响的各种环境事实。15.函证:是指注册会计师为了获取影响财务报表或相关披露认定的项目的信息,通过直接来自第三方对有关信息和现存状况的声明,获取和评价审计证据的过程。16.分析程序:是指注册会计师通过研究不同财务数据之间以及财务数据与非财务数据之间的内在关系,对财务信息做出评价。17.审计工作底稿:是指注册会计师对制定的审计计划、实施的审计程序、获取的相关审计证据,以及得出的审计结论做出的记录。第四章 审计计划、重要性和审计风险一、 名词解释1.所谓审计计划,就是指注册会计师为了完成年度会计报表审计业务,达到预期审计目的,在具体执行审计程序前编制的工作计划。计划审计工作包括针对审计业务制定总体审计策略和具体审计计划。2.重要性,是指在特
定环境下可能影响会计报表使用者判断或决策的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中错报或漏报的严重程度。3.“审计风险”(Audit Risk)是指注册会计师对存在重大错报的财务报表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4.推断误差 也称“可能误差”,是审计人员对不能明确、具体地识别的其他错报的最佳估计数。它通常包括两类:一是通过测试样本估计出的总体的错报减去在测试中发现的已经识别的具体错报;二是通过实质性分析程序推断出的估计错报 。5.已经识别的具体错报 指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发现的,能够准确计量的错报。主要包括对事实的错报和涉及主观决策的错报。6.重大错报风险是指财务报表在审计前存在重大错报的可能性。重大错报风险分为两个层次:财务报表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和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7.检查风险是指某一认定存在错报,该错报单独或连同其他错报是重大的,但注册会计师未能发现这种错报的可能性。8.特别风险是需要特别考虑的重大错报风险,它通常与重大的非常规交易(由于金额或性质异常而不经常发生的交易)和判断事项(通常包括作出的会计估计)有关。9.注册会计师应当在本期审计业务开始时开展初步业务活动,为审计计划做前期准备。初步业务活动内容包括:针对保持客户关系和具体审计业务实施相应的质量控制程序;评价遵守职业道德规范的情况,包括评价独立性;就业务约定条款与被审计单位达成一致理解。10.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认定层次的重要性水平,被称为“可容忍误差”,是在不导致财务报表发生重大错报的情况下,审计人员对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确定的可接受的最大错报。第五章 风险评估和风险应对一、名词解释内部控制:是被审计单位为了合理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的效率和效果以及对法律法规的遵循,由治理当局、管理当局和其他人员设计和执行的政策和程序的内容构成。 控制测试:指的是测试控制测试的有效性。 实质性程序:是指注册会计师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实施的直接用以发现认定层次重大错报的审计程序。实质性程序包括对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的细节 测试以及实质性分析程序。进一步审计程序:是指注册会计师针对评估的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实施的审计程序,包括控制测试和实质性程序。细节测试:适用于对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认定的测试,尤其是对存在或发生、计价认定的测试;实质性分析程序:主要是通过研究数据间关系评价信息,只是将该
技术方法用作实质性程序,即用以识别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及相关认定是否存在。错报第七章 销售与收款循环审计 一、名词解释1.销售与收款循环主要指公司接收订单向顾客销售商品的过程。2. 函证是指为了获取影响财务报表或相关披露认定的项目的信息,通过直接来自第三方对有关信息和现存状况的声明获取和评价审计证据的过程。3. 注册会计师应当要求被询证者在所有情况下必须回函,确认询证函所列示信息是否正确,或填列询证函要求的信息。4. 注册会计师只要求被询证者仅在不同意询证函列示信息的情况下才予以回函。第八章 购进与付款循环审计一、 名词解释1、请购单:是由仓库或有关部门填写,送交购货部门,申请购买商品,劳务或其他资产的书面凭证。2、验收单:是收到商品进行验收和检验所编制的凭证。3、应付帐款:企业在正常经营过程中,因购买材料、商品和接受劳务供应等经营活动而应付给供应单位的款项。4、固定资产减值:固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称为固定资产减值。5、预付款项:企业按购进合同的规定,预先支付给供货单位的款项。二、填空题1.法律费用、相关税费、搬运费、为使固定资产达到可销售状态所发生的直接费用。2.签订购进合同、商品验收、偿付款项。3.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4.独立的验收部门或指定专人。5.积极式函证(肯定式)、消极式函证(否定式)。第九章 生产与服务循环审计一、名词解释1.存货截止测试,就是检查截至12月31日止,购入并已包括在12月31日存货盘点范围内的存货,在会计上,就是检查存货及其对应的会计科目是否一并记入当年会计报表内。2.永续盘存制度要求会计部门按每一存货的品种、规格设立数量金额式的明细账,根据有关凭证,逐日逐笔登记存货的收发数量和金额,并随时反映结存数量和金额。3.存货监盘是指注册会计师现场观察被审计单位存货的盘点,并对已盘点的存货进行适当检查。4.存货周转率是衡量和评价企业购入存货、投入生产、销售收回等各环节管理状况的综合性指标,可以反映企业的销售能力和存货是否积压。其计算公式为:存货周转率=(主营业务成本/平均存货)×100%5. 可变现净值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存货的估计售价减去至完工时估计将要发生的成本、估计的销售费用以及相关税费后的金额。第十一章 货币资金审计一、名词解释1.货币资金审计是企业资产负债表审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和其他货币资金审计。2.从本企业的现金收入
技术方法用作实质性程序,即用以识别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及相关认定是否存在。错报第七章 销售与收款循环审计 一、名词解释1.销售与收款循环主要指公司接收订单向顾客销售商品的过程。2. 函证是指为了获取影响财务报表或相关披露认定的项目的信息,通过直接来自第三方对有关信息和现存状况的声明获取和评价审计证据的过程。3. 注册会计师应当要求被询证者在所有情况下必须回函,确认询证函所列示信息是否正确,或填列询证函要求的信息。4. 注册会计师只要求被询证者仅在不同意询证函列示信息的情况下才予以回函。第八章 购进与付款循环审计一、 名词解释1、请购单:是由仓库或有关部门填写,送交购货部门,申请购买商品,劳务或其他资产的书面凭证。2、验收单:是收到商品进行验收和检验所编制的凭证。3、应付帐款:企业在正常经营过程中,因购买材料、商品和接受劳务供应等经营活动而应付给供应单位的款项。4、固定资产减值:固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称为固定资产减值。5、预付款项:企业按购进合同的规定,预先支付给供货单位的款项。二、填空题1.法律费用、相关税费、搬运费、为使固定资产达到可销售状态所发生的直接费用。2.签订购进合同、商品验收、偿付款项。3.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4.独立的验收部门或指定专人。5.积极式函证(肯定式)、消极式函证(否定式)。第九章 生产与服务循环审计一、名词解释1.存货截止测试,就是检查截至12月31日止,购入并已包括在12月31日存货盘点范围内的存货,在会计上,就是检查存货及其对应的会计科目是否一并记入当年会计报表内。2.永续盘存制度要求会计部门按每一存货的品种、规格设立数量金额式的明细账,根据有关凭证,逐日逐笔登记存货的收发数量和金额,并随时反映结存数量和金额。3.存货监盘是指注册会计师现场观察被审计单位存货的盘点,并对已盘点的存货进行适当检查。4.存货周转率是衡量和评价企业购入存货、投入生产、销售收回等各环节管理状况的综合性指标,可以反映企业的销售能力和存货是否积压。其计算公式为:存货周转率=(主营业务成本/平均存货)×100%5. 可变现净值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存货的估计售价减去至完工时估计将要发生的成本、估计的销售费用以及相关税费后的金额。第十一章 货币资金审计一、名词解释1.货币资金审计是企业资产负债表审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和其他货币资金审计。2.从本企业的现金收入
入中直接用于现金支出。3.其他货币资金包括外埠存款、银行汇票存款、银行本票存款、信用卡存款、信用证存款等。4.是指注册会计师为了获取影响财务报表或相关披露认定的项目的信息,通过直接来自第三方对有关信息和现存状况的声明,获取和评价审计证据的过程。第十三章 审计报告 一、 名词解释1.审计报告是审计人员根据有关规范的要求,在对约定事项实施了必要的审计后出具的,用于表明审计意见或声明不发表意见的书面文件。2.外部审计报告是指由外部审计机构出具的审计报告,如,注册会计师出具的审计报告、国家审计机关出具的审计报告。3.详式审计报告又称长式审计报告,它是指对审计对象所有重要事项都要做详细说明和分析的审计报告。详式审计报告一般适用于非公布目的,具有非标准格式审计报告的特点,主要用来帮助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服务的。4.当注册会计师出具的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不附加说明段、强调事项段或任何修饰性用语时,该报告称为标准审计报告。5.特殊目的审计报告是对特殊目的审计业务出具审计报告。它包括:对按照企业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以外的其他基础(简称特殊基础)编制的财务报表的审计报告;对财务报表的组成部分,包括财务报表特定项目、特定账户或特定账户的特定内容等的审计报告;对合同遵守情况的审计报告;对简要财务报表的审计报告。6.注册会计师如果认为财务报表符合下列所有条件,应当出具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1)财务报表已经按照适用的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的规定编制,在所有重大方面公允反映了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2)注册会计师已经按照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的规定计划和实施审计工作,在审计过程中未受到限制。7.如果认为财务报表整体是公允的,但还存在下列情形之一,注册会计师应当出具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1)会计政策的选用、会计估计的作出或财务报表的披露不符合适用的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的规定,虽影响重大,但不至于出具否定意见的审计报告;(2)因审计范围受到限制,不能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虽影响重大,但不至于出具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8.如果认为财务报表没有按照适用的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的规定编制,未能在所有重大方面公允反映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注册会计师应当出具否定意见的审计报告。简式审计报告,又称短式审计报告,是注册会计师对应公布的会计报表进行审计后所编制的简明的审计报
告。它反映的内容是非特定多数的利害关系人共同认为必要的审计事项,其记载事项具有法规或审计准则所规定的特征,属于标准格式的审计报告。它一般适用于公布目的。9.非标准审计报告,是指标准审计报告以外的其他审计报告,包括带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和非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保留意见审计报告、否定意见审计报告和无法表示意见审计报告。10.不确定事项主要包括:未决诉讼或仲裁、债务担保、产品质量保证(含产品安全保证)、承诺、亏损合同、重组义务、环境污染整治等。当不确定事项符合以下条件时,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在审计报告中增加强调事项段:(1)很可能的不确定事项(对应的概率区间是大于50%但小于或等于95%),并且是重要的;(2)可能的不确定事项(对应的概率区间是大于5%但小于或等于50%,并且是极为重要的。 第十四章 审计专题一、名词解释1.政府审计是指国家或政府机构所设立的审计机构组织实施的审计监督活动,又称为国家审计。2. 内部审计是独立监督和评价本单位及所属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的行为,以促进加强经济管理和实现经济目标。3. 财务报表审阅是指注册会计师接受委托,在实施审阅程序的基础上,说明是否注意到某些事项,使其相信财务报表没有按照适用的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的规定编制,未能在所有重大方面公允反映被审阅单位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鉴证业务。4. 预测性财务信息是指被审核单位依据对未来可能发生的事项或采取的行动的假设而编制的财务信息。5. 对财务信息执行商定程序,是指注册会计师对特定财务数据、单一财务报表或整套财务报表等财务信息执行与特定主体商定的具有审计性质的程序,并就执行的商定程序及其结果出具报告。6. 代编业务是指注册会计师运用会计而非审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代客户编制一套完整或非完整的财务报表,或代为收集、分类和汇总其他财务信息。第十五章 信息技术与审计一、名词解释1.电算化审计:具体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以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为审计对象进行的审计;另一种是以计算机作为工具,帮助审计人员完成部分审计工作,即计算机辅助审计。2.信息系统审计:信息系统审计是以风险为导向的审计,它以审计理论、计算机科学、行为科学理论和信息系统管理理论为基础,以提高信息系统资产的安全性、保证数据的完整性、提供系统的效率,充分利用各种系统资源、提高系统的合法性、合规性为目标。3.一般控制:是计
算机信息系统的总体控制,它建立对计算机信息系统活动整体控制的框架环境,并对达到内部控制的整体目标提供合理的依赖程序,它是系统安全运行的基本保证。4.应用控制:对应用系统建立具体控制过程,从而确保全部的经济业务都经过授权和记录,并做完整、准确和及时的处理。它适应各种具体处理的特殊控制,以保证数据的准确和完整。5.电子商务:是指被审计单位利用互联网等公共网络从事的商品购买和销售、劳务接受和提供等交易活动。6.使用者控制:是指由应用计算机进行业务处理的部门所制定和维护的控制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