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山之后无中国,明亡之后无华夏

崖山之後无中国,明亡之後无华夏?

-----这才是我们的民族性格,看看我们先祖是怎么用鲜血来捍卫尊严的,别相信我们民族天生有奴性的鬼话

来源: 王琦琦的日志

本文有点长,如果您感兴趣,请看完,让你看看我们民族性到底有没有奴性,让你明白我们民族是何时才有所谓的民族奴性!千万不要给人家乱扣帽子!谢谢! 你看这篇文章的时候,不要拿现在的观点来对待历史,这儿只是讨论历史,没人否定现在大家都是一家人的概念,只是追溯民族的历史!所以请你不要给人家乱扣帽子!

崖山之後无中国?

1276年初,蒙古铁骑一路南下,临安沦陷,南宋朝廷土崩瓦解。年幼的益王赵昰和广王赵昺,在母亲杨太后的带领下,逃出都城,到达温州。大臣陆秀夫派人招来了躲藏于此的陈宜中,大将张世杰也率兵从定海前来会合。五月一日,赵昰在福州即位,是为端宗,改元景炎。陈宜中被任命为左丞相兼枢密使,张世杰为枢密副使,陆秀夫为签书枢密院事。 南宋虽然投降蒙元,但福建、两广大片地区仍处在流亡小朝廷的控制之下,李庭芝也在淮东、淮西地区进行着顽强抵抗。但淮东、淮西等地相继失陷,李庭芝战死。景炎元年 (1276)十一月,元军逼近福州,此时福州有正规军17万,民兵30万,淮兵万人,足可一战,但由于主持朝政的陈宜中胆小怕事,因此小朝廷立足未稳,就又开始了逃亡。离开福州之后,朝廷只能四处流亡,辗转泉州、潮州、惠州等地。景炎三年(1278)春,来

到雷州附近。逃亡途中,宰相陈宜中借口联络占城,一去不返。端宗在逃亡途中患病,四月十五日病死,年仅11岁。端宗死后,群龙无首,眼看朝廷就要分崩离析,陆秀夫慷慨激昂,振作士气: “诸君为何散去?度宗一子还在,他怎么办呢?古人有靠一城一旅复兴的,何况如今还有上万将士,只要老天不绝赵氏,难道不能靠此再造一个国家么?”众臣便又拥立年方7岁的赵昺为帝,改元祥兴。

元军步步为营,不久雷州失守,形势危急。张世杰数次率军反攻雷州,但都没有成功,于是将流亡政权迁至崖山。历史似乎注定了要选在这里翻开空前悲壮的一页。

宋军到达崖山时,尚有正规军和民兵20万人,而进攻的元军只有数万,仅就兵力而言,双方相差悬殊,且元军不善水战,宋军无疑占有优势。但张世杰此时指挥出现了严重失误,他判断蒙古人的优势是骑兵,不擅水战,必须依靠水军与之作战,因此放弃了对崖门入海口的控制,把千余艘战船背山面海,用大索连接,四面围起楼栅,结成水寨方阵,把木制战船两侧用衬垫覆盖,以防御元军的火箭和炮弩,赵昺的御船居于方阵之中,打算在此死守。张世杰此举失误在于,一是放弃了对入海口的控制权,等于把战争的主动权拱手交给了对方;二是把千余战船贯以大索,结成水寨,虽然集中了力量,却丧失了机动性。此后张弘范率大批元军赶到,控制了崖山之南的入海口,又从北面和南面两个侧翼切断了宋军的所有退路。宋军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此后10多天的中,宋军只能以干粮充饥,饮海水解渴,饮过海水的士兵呕吐不止,战斗力严重削弱。

当时,张世杰有个外甥在元军中,张弘范一连三次派其至宋营对张世杰劝降,张世杰说:“吾知降生且富贵,但义不可移耳!”。张弘范又叫囚禁中的文天祥写信招降张世杰,文天祥说:“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呼?”于是他写出了那首千古传诵的《过零丁洋》。张弘范看了一笑置之。张弘范没法,再派人向崖山的士民说:“你陈(宜中)丞相已去(占城),文(天祥)丞相已执,你们还想怎样呢?”士民亦无叛者。 二月初六早晨,元军发起总攻。元将李恒指挥水军利用早晨退潮、海水南流的时机,渡过平时战舰难以渡过的浅水,从北面对宋军发动了一场突袭,到中午,北面的宋军已被元军击溃。南面的元军又在张弘范的指挥下,利用中午涨潮、海水北流的时机,向宋军发动了另一次进攻。宋军南北受敌,士兵又身心疲惫,无力战斗,全线溃败。战斗从黎明进行到黄昏,宋军阵脚大乱,张世杰下令砍断绳索,率10余战舰护卫杨太后突围。张世杰率帅船杀到外围,见赵昺的御船过于庞大,无法突围,便派小舟前去接应。当时天色已晚,海面上风雨大作,对面不辨人影,陆秀夫惟恐小船为元军假冒,断然拒绝来人将赵昺接走。张世杰无奈,只得率战舰护卫着杨太后杀出崖门。

宋军败局已定,陆秀夫知道已没有逃脱的可能,便把自己的妻子儿子赶下大海,然后对赵昺说:“事已至此,陛下当为国捐躯。德佑皇帝受辱已甚,陛下不可再辱!”赵昺身穿龙袍,胸挂玉玺,随陆秀夫跳海自尽。数天之后,陆秀夫尸体浮出海面,被当地乡人冒死收葬。元军在清理战场的时候,发现一具身穿黄衣的幼童尸体,身上带有金玺,上书“诏书之宝”四字,送交张弘范,经确认是赵昺所带玉玺。张弘范再派人寻找赵昺尸体时,已下落不明。

张世杰保护杨太后冲出重围,听到帝昺的死讯后,杨太后手掩胸口大哭:“我不顾生死,万里跋涉来到这里,为的是存血脉,现在已经无望了!”于是跳海身亡。元军继续派重兵追击张世杰,处于弱势的宋军且战且走。张世杰计划到占城后整顿军马,再图恢复,五月初四,船到南恩州平章港(今阳江海陵岛)遭遇台风。部下劝他登岸,他说不用了,焚香仰天拜道:“我为赵氏亦已尽心尽力,一君亡,又立一君,现又已亡,我不死,是想为赵氏存宗祀。天若不让我光复赵氏,大风吹翻吾船!”此时,风浪更大,舟覆人亡,幸存士卒为张世杰焚尸殓葬,墓今仍在海陵岛上。南宋这支残存的抵抗力量至此完全覆没。

崖山之战是灭亡南宋的最后一战,从战术层面看来,张世杰、陆秀夫等人的部署失当,对战役失败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他们在绝境中所表现出来的民族气节和那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不能不让人叹服。今日位于崖山南面的崖山祠,是一座古老的建筑。在这里供奉有陆秀夫和张世杰的塑像,以纪念他们的忠烈。这两个人,一文一武,正是在流浪小朝廷中起了关键作用的中流砥柱。

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也被后世并称为“宋末三杰”。

崖山海战,是空前惨烈的一场战役,说其惨烈,更多的是体现在战役胜负已定之后。在大势已去的情况下,为了不使战舰落入敌手,宋军将数百艘战舰自行凿沉,然后,超过十万众的南宋军民,包括官员、士兵、妇女、百姓,不愿被残暴的蒙

古政权所奴役,纷纷韬海自尽……蒙元所编的宋史客观的记载了这段史实:七日之后,海上浮尸以十万计……10万人自杀,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历史长河中,只留下了一行字,但它背后的震撼意义,令后人叹息不已。在国家命运的转折关头,从皇帝到大臣、士兵甚至普通百姓,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行为表态。在崖山附近一个叫延安村的小村庄旁边,有一座没有碑文的坟墓,与众不同的是,墓的四周,全部是用蚝壳围砌起来的。传说这就是当年的杨太后之墓。杨太后殉国后,匆忙之间,张世杰将她葬在了这里。迫于蒙元的压迫,百姓不敢为她树碑立传,只得用蚝壳为杨太后修建了一座特殊的坟墓。为了怀念这位坚贞不屈的太后,每逢四月初二杨太后诞辰日,四乡八里的百姓都会来这里祭拜,久而久之,已经成为了一种风俗。此外,还有一些忠义之士,冒着天大的危险,将侥幸逃脱的赵氏皇族后代严密保护起来,隐姓埋名,直到蒙元灭亡,他们才恢复本来姓氏,在崖门附近建立了赵氏的皇族村,并将宋代十八位皇帝的灵位永久供奉在村里的祠堂里。

南宋虽然覆没,但输得是这样的悲壮,这样有节烈之气,勇士们面对外族入侵和压迫,拼死抵抗,为争取民族生存、自尊、自卫而英勇献身,义无反顾,闪耀着爱国主义的“崖山精神”,即中华民族精神。崖山精神,春秋大义,鼓舞后人。

“崖山多忠魂,后先照千古。”以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三忠”为代表的忠臣义士受到历代肯定,任凭沧海桑田,时代更叠,他们永被历史和人民铭记,千古流芳。正如蔡东藩《宋史通俗演义》最后结句诗:“一代沧桑洗不尽,幸存三烈尚流芳。”正因为有了他们的精神存在,崖山不仅仅是南宋王朝最后灭亡的遗恨之

地,也从来就是人们抒发爱国情怀之地,历代政要、名人墨客、平民百姓临崖凭吊、叹息、兴感、追怀,如今又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回到本文的题目:崖山之后,再无中国,这是一个争议很大的命题。两宋300余年,一直都是重文抑武,在军事上屡受外敌之辱,常被称为“弱宋”。但全面的看待,宋朝在经济、文化、科技、农业、工商业、手工业等诸多方面都达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巅峰,其成就超过了之前的隋唐和之后的明清,他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没有抑制工商业的朝代,并且极力发展对外贸易。虽然不断的纳贡称臣,但国库岁收依然充裕,终宋一世,只爆发过几次小规模的农民起义,这应该是有其原因的。汉文明在宋朝时候,领先世界,富有人文精神,科技发达,也具有抵抗精神,在蒙古横扫欧亚大陆后,独立支撑数十年。蒙古军队占领中国北方时,其种族灭绝手段极为恶劣。几乎每个城市都有屠城记录。蒙古屠杀造成了中国北方人口大量减少,其程度令人触目惊心。在北方有4500万以上登记人口,而在各地屠城以后,还不到700万,而且这个数字一直保存到元末甚至明初。不排除有几百万人口逃到南方,以及死于瘟疫,饥饿的人口,那么也至少屠杀了80%以上,据记载,宋人到中原后发现,中原地区千里无人烟,白骨遍地,井里塞满了死尸而水不可饮。蒙古军队攻占长沙岳麓书院时,数百名书生赤手空拳抗击蒙元铁骑,最后全部壮烈战死,3百多年后,崇祯皇帝为保持气节吊死煤山(天子守国门),无数汉族精英反抗满清的铁骑而英勇就义,但也出现了吴三桂等民族败类,所以可以说中国的精英大部分尽丧蒙元之手。此后汉文明没有超过以前的发展,市民社会的发育,新型商业经济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创新都被受到极大打击,中国丧失了最好的发展机会。虽然百年后汉人复国成功,但继起的明王

朝还是受到蛮族很大影响,汉人在遭遇北方骑马民族的重创后,开始变得保守,此后的数百年,面对外侮,大多数的汉人精神麻木苟且。

中国文明垂世而独立,可以说是除西方基督教文明外最大的原创性文明,在游牧民族的入侵和打击下,在南宋末年,崖山之战后,整体性亡于蒙元,我们文明的发展的积累被破坏,可以说,崖山之后,已无中国。

我时常想,古中华遗风,究竟会有何等的团结与彪悍,连相对柔弱的南宋,都有十万军民自发跳海殉国,这样的气节,何时能再次拥有?中华文明的复兴,需要今人的努力。崖山之役,应写入教科书,告知后人,华夏当有那样的气节。

我询问过我身边的很多人,他们的文化程度都在大专以上,有个还是硕士,但他们中十有八九不知道崖山之役,至于阎应元抗清他们根本就没听过。悲哀啊!中华民族的悲哀啊!如果那些在崖山之役中为民族事业牺牲和殉难的先祖地下有知,不知会怎么看待我们这些后世的子孙!

每每想起古华夏文明数千年的辉煌,再看看近世纪汉民族的麻木不仁,就感慨万千,暗自流泪,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够复兴中华啊!虽然不赞成全民穿汉服,但汉服是我们民族文化不可多得的部分,是我们的民族服装,当你看到别的民族穿他们自己的民族服装的时候,你是否想到自己也有美丽的民族服装呢?而且汉服是

被当时的满清强权用屠刀强制消灭的,不是因为她不美丽而被我们抛弃的,可以说汉服每一个细节都能体现我们民族文化的内涵,是我们华夏民族文化传承!

还是得继续,如果我们华夏民族文化沉沦了,那我认为离亡国也不远了。大家对此有何看法,共同探讨下

明朝以后无中华?

日本、韩国(朝鲜)、在历史上深受华夏文化的影响,甚至把中国说成是他们的文化母国;朝鲜、日本文明都是受中国文化的哺育,尤其是深受中国“华夷之辨”思想的影响。唐宋时期自不必说,下面以明代阳明心学为例。

王学对近代日本产生巨大影响,高濑武次郎在《日本之阳明学》中说:“我邦阳明学之特色,在其有活动的事业家,藤树之孝,蕃山之经论,执离之熏化,中乔之献身事业,乃至维新诸豪杰之震天动地之伟业,殆无一不由王学所赐予。”韩国岭南大学教授崔在穆说“起源于中国的王阳明思想,在明治维新时期的日本产生了一新概念——„阳明学‟。”而“一生伏首拜阳明”这一著名诗句即为日本海军大将东乡平八郎的人生信条。

即使在明代,因丰臣秀吉野心膨胀而发动侵朝战争和明军作战时,日本对中华文明仍充满敬意。在西方传教士利马窦与金尼阁著的《利马窦中国札记》第一章中说:当沙勿略在日本的偶像崇拜者中间进行工作时,他注意到每当日本人进行激烈辩论时,他们总是诉之于中国人的权威。这很符合如下的事实,即在涉及宗教崇拜的问题以及关系到行政方面的事情上,他们也乞灵于中国人的智慧。因而情况是,他们通常总是声称,如果基督教确实是真正的宗教,那么聪明的中国人肯定会知道它并且接受它。

[1]而了满清统治中国以后,日本人对满清中国才开始真正鄙夷不屑起来,将其当成蛮夷来看待,即便在满清武力最鼎盛的时候也是如此。甚至一些人认为这时候日本才有资格作为中华文明的继承者,才可以称得上真正的中国。“比如1669年山鹿素行的《中朝事实》、1672年林鹅峯的《华夷变态》都已经开始强调,应当把„本朝‟当作„中国‟,这是„天地自然之势,神神相生,圣皇连绵‟”,“使日本形成……真正中华文化对蛮夷清国的观念。”“著名的近松门左卫门所编,1715年演出的《国姓爷合战》,则以郑成功为基础想象一个出身日本的唐(明)忠臣,驱除鞑靼恢复国家的故事,更显示了日本对清国的敌意。”

[2]“……而《华夷变态》一书的书名,可能最清楚地表明了他们对中国看法的转变,那是在延宝二年(1674),明清易代不久,林罗山之子林恕为《华夷变态》作序文时说,„崇祯登天,弘光陷虏,唐、鲁才保南隅,而鞑虏横行中原,是华变于夷之态也‟,这时的日本,就已经开始把中国视为鞑虏。……但是事实上,

在17世纪以后的日本,情况却有很大的变化,他们提出,什么是„中华‟或„中国‟?他们认为礼俗最文明、秩序最安定、历史最绵延、风土最秀丽、人物最精彩的地方,就是„中国‟或„中华‟,这„中国‟或„中华‟并不是地理名词,却仿佛是一个文化象征,它不一定就是那个大清帝国。贺茂真渊(1697~1769)在《国意考》中就说,„他邦(中国)虽有博识之士,观其作为,不及天地之智也,其道可行于世者,几近于无……盖彼邦之学,因其始于人智而多邪理,其意旨亦易得也。而吾皇国之古道,自天地伊始,平坦宽阔,为其不可道破,后人亦难知之矣。吾邦古道,虽言绝迹,室则与天地共存,永无止境也‟。因此,当他们越来越不认同清帝国的文化时,他们就不再把现实的„大清帝国‟看成是„中华‟,而把自己说成是„中国‟了,现在的研究者已经多次指出,江户时代的日本儒学者,常常有这样的议论。”

[3]在日本人看来,中华文化其实已经和满清统治之现实中国是两码事情了。宇野哲人(1875~1974)来华这旅被Joshua A Fogel称为最后一个“儒家朝圣之旅”,他长年浸淫中华文化,心仪文化中国,他在《中国文明记》中告诉故乡亲人,初谒曲阜圣庙感动:“今夕是何年,得以拜谒圣庙,徘徊圣林,三生之幸也,欢喜不知所措。……啊,彼大成至圣之孔子,近在咫尺之间,虽眠于杂草之下,然其灵魂遍满宇宙,与天地共悠久赫赫以照世道人心‟。”宇野哲人分别于1906年和1912年来华。但他看见在满清统治下和统治后的现实中国,却使他的中华梦破碎——宇野哲人“看到的现实中国的残破,从他在塘沽踏上中国土地时,已经一览无遗,他这样形容对中国的第一印象„自塘沽上陆,最初之所见,非常遗憾,绝非愉快之事。夹河而建之民屋,均是极矮陋之泥屋,墙壁自不待说,连屋顶野是

泥土所涂。时值冬枯时节,原野一望无际,满目荒凉,难怪先时将塘沽之民屋误为猪圈‟。

[4]疑问渐渐地形成了这样的后果:在一些日本文人学者心目中,原本的一个中国变成了两个,一个是存在于他们记忆和想象中的、以汉唐中华为基础的“历史和文化的中国”,一个是在他们面前客观存在、大清帝国所呈现的“现实和政治的中国”。在那个时代,他们虽然还对“历史和文化的中国”怀有敬意,然而却已经开始蔑视这个“现实和政治的中国”。

[5]晚清时日本发动中日战争,占领台湾,后进行全面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沉重灾难。二战后又一直不承认其在侵华战争中犯下的滔天罪行,践踏中国人的民族感情。鲁迅等人在日本的经历说明日本部分民众骨子里对中国人充满深刻的蔑视,并使“支那”一词变成对中国人的贱称……朝鲜类似,朝鲜接受明朝册封,万历年间中国出兵援朝抗倭,更使朝鲜人刻骨铭心,感激不已。直至明亡260多年、再次被日本占领,朝鲜一直在使用明崇祯年号。葛兆光说:在朝鲜李朝的历史记载中,万历皇帝却享有极崇高的声誉。在从万历二十年(1592)到二十六年(1598)的战争中,他派出的军队使朝鲜免于被日本丰臣秀吉所占领,他的举措挽救了朝鲜王朝,因此一直到丁卯(1627)、壬申(1632)朝鲜被迫尊奉清朝之后,朝鲜的朝臣还是自称“神宗皇帝再造之国”和“神宗皇帝所活之民”,并且坚持明朝的纪年,甚至一直到很多年以后,万历皇帝在朝鲜仍然被隆重地祭祀。康熙四十三年(甲申,1704)即朝鲜肃宗三十年三月,那时,清廷统一中国已经六

十年,在朝鲜却仍然记得“甲申之岁,回于今日,而又逢三月之朔,今三月十九日,即皇都沦陷之日也”。所以,在这个改朝换代一甲子的时候,朝鲜官方依然要举行祭祀,祭祀逝去的旧王朝,而且国王还特意说,明神宗即万历帝的祭祀“是早晚必行之盛礼”,表示“空望故国,朝宗无地,追天朝不世之殊渥,念列圣服事之至诚,只自呜咽,流涕无从也。昔我仁祖大王当天翻地覆之日,不废焚香望阕之礼,则经今丁皇朝沦陷之日,岂可遣官设祭而已耶”。于是,他三月亲自去祭崇祯,九月特地筑坛以祀大明神宗皇帝,以尽古代诸侯祭天子之仪。很长时间里面,他们仍然坚持用崇祯年号。像雍正四年(1726),那个并没有亲身经历过明清嬗变的申泽(1662~1729)仍然署的是“崇祯纪元后九十九年”,而他去世后给他写祭文的人也仍然用崇祯纪元,说他“生于崇祯纪元后再壬寅,卒于周甲后己酉”。

即使是到了乾隆年间,出使北京的洪大容仍然坦率地告诉探问东国历史的严诚和潘庭筠说,“我国于前明实有再造之恩,兄辈曾知之否?”当不明历史的两人再问时,他动情地说:“万历年间倭贼大入东国,八道糜烂,神宗皇帝勤天下之兵,费天下之财,七年然后定,到今二百年,生民之乐利皆神皇之赐也。且末年流贼之变,未必不由此,故我国以为由我而亡,没世哀慕至于今不已。”这种在清帝国治下的人看来是狂悖的括,在朝鲜使者嘴中说出,让两个清朝文人都无言以对。

[6]可以说朝鲜对明朝中国的尊崇仰慕,是出于内心,发于至诚,不会因为明朝中国实力的消长有所变化,甚至在明朝中国已经灭亡以后,这种由衷的感情,依然经久不息。

[7]然而在满清统治中国后,朝鲜对满清帝国的鄙夷态度则非常鲜明,在所谓“康乾盛世”时已格外强烈。有明一代,朝鲜人始终称中华为“天朝”。可清朝定都北京之后,朝鲜君臣在国内却以“清国”、“北国”称之,有时甚至用“胡皇”、“清虏”称呼清朝君臣,不少朝鲜官员以与清朝使节交往为耻

[8]尽管如此,朝鲜人并不把清帝国当作“中华”的正统,仍然对明帝国很依恋,对朝觐胡人皇帝充满了怨气,私下里,他们把清帝国叫做“夷虏”,把清皇帝叫做“胡皇”,朝鲜人对于自己仍然坚持书写明朝的年号,穿着明朝衣冠,特别感到自豪,也对清帝国的汉族人改易服色,顺从了蛮夷衣冠相当蔑视。

[9]在康熙十四年即朝鲜肃宗元年(1675),朝鲜有一个叫金寿弘的人,写了《辩长》、《论庶》二书敬献给国王,本来想讨好,却激起一片嘘声。原因很简单,因为“其贻宋时烈论礼书头书以康熙十四年。……又于祭其祖(金)尚容祝文,欲书康熙(年号),一门惊骇,谓之家贼。尚容殉节于江都,而寿弘独奉清国正朔,至书祝文,其乖戾反常如此”。为什么说他是“乖戾反常”,因为当时朝鲜“凡官文书外,虽下贱,无书清国年号者,(金)寿弘独书之”。……因此,在清帝

国时期,朝鲜人从心底里觉得,他们到中国来,就不是来朝觐天子,而只是到燕都来出差,使者们的旅行记名称,也大多由“朝天”改成了“燕行”。他们虽然也恭恭敬敬地来朝贺,但是,心里面却满是怨愤。一个姓韩的使者在康熙五十二年(1713)就说,自己本来不愿意到清国去受辱,但是为了国王之事,实在是不得已,“周旋异域,日见丑类,凌逼饱尽,无量苦痛,磬折腥膻之庭,跪叩犬羊之赐,固已不胜,其大赧矣”,他觉得,这就是因为“中华文物沦落已久”,所以,至今在心底里还是追忆明朝。一直到乾隆、嘉庆年间,虽然离开大明的覆亡已经百余年,但朝鲜关于“大明”的历史记忆却依然如此清晰。……在看透了清帝国的这些民风民俗之后,从一开始就很瞧不起清的朝鲜使者,就更存了轻蔑之心。像1803年出使北京的徐长辅就得出一个结论:“清人立国之规,大抵导风俗以禽兽之,率天下之民而愚之……”

[10]再看当时朝鲜人的“明朝之后无中国”之感:明清易代之后,朝鲜人普遍存在着怀念明朝、排斥清朝的“遗民”情怀;这种“遗民”情怀带来的是对现实“中国”(即清王朝)的不认同,对中朝关系的发展演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1]一个叫做金钟厚的人,给曾经出使清帝国的洪大容写信,说“所思者在乎明朝后无中国耳,仆非责彼(指中国人)之不思明朝,而责其不思中国耳”。并且相当激烈地锐,朝鲜对于中国,“所贵乎中华者,为其居耶?为其世耶?以居则虏隆亦然矣,以世则吴楚蛮戎鲜有非圣贤之后者矣”,在他们心目中,中国就应当是中华,中华原本是文明的意思,如果中华文明并不在清国,那么,我“宁甘

为东夷之贱,而不愿为彼之贵也”。……这个时候的朝鲜人,早已不把清帝国作为“中国”,更不把清帝国看作中华

[12]一个叫韩元震(1682~1751)的朝鲜人,就始终对清人十分鄙夷,他对清儒只推崇吕留良,虽然很客气地推测说,“天方以中国弃这夷狄,宜其儒者之不出也,抑或深山之中有不剃头儒者,得其正宗,著书以俟河清,而世莫得以传之耶”,但是,他显然已经不把中国当作学术的正宗所在了。他说“虽以夷狄之人,而能弃夷狄之行,慕中国之道,服中国之服,言中国之言,行中国之行,则是亦中国而已,人亦将以中国待之,岂可复问其初为夷狄也”,因此,从学术的正宗来看,他觉得,完全可以把朝鲜看成是“中华”,而把清帝国视为“蛮夷”。

[13]依照朝鲜士人的观点,除非“得十万之众,长驱入关,扫清函夏,然后壮观可论”。

[14]他(朝鲜士人闵鼎重)甚至觉得,为了拯救中华文明,朝鲜应当乘清人内乱,辽东空虚,以万兵直捣黄龙,这样便可以逆转天下。闵鼎重的这种想法,在当时很多朝鲜士大夫心目中都有,他们都相信,清国的文化已经坏到无可救药,所以“今天下中华制度,独存于我国”。

[15]正因为在朝鲜人,乃至日本人看来,“明朝后无中国”,所以在满清统治及以后,朝鲜,日本与中国感情也日渐疏离,甚至对中国鄙视厌弃,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在他们看来,中国或许土地还存在,名称还存在,但中国的文化实质和文明核心已经从其土地上消失了,或者说即便中国文化还存在,那他们自己也比这块土地上的人更有资格作继承人。

[16]1686年(康熙二十五年),即朝鲜肃宗十二年,朝鲜国王为平息不满满清政权的官员的情绪,说:“自古匈奴之入处中华者一,皆不能久长。而今此清虏据中国已过五十年,天理实难推知也。大明积德深厚,其子孙必有中兴之庆。且神宗皇帝于我国有百世不忘之恩,而构于强弱之势,抱羞忍过,以至于今,痛恨可胜言哉!”

[17]表明了朝鲜对恢复中华的期待。但满清覆灭后,他们发现满清在中国依然是歌功颂德的对象,当年朝鲜连书写其年号都觉得是羞辱,“虽下贱”也不为之的康熙,在中国居然被膜拜成了圣主明君,而且还是满清屠刀淫威消失之后;而他们曾经在几百年的时间里,包含感情隆重祭祀的万历皇帝,崇祯皇帝,在中国却被描绘成了病态人渣,曾经真心敬慕的明朝中国,被中国人自己描绘成一片黑暗。在这样的情况下,恐怕连韩国(朝鲜)人自己都要觉得羞愧了,原来他们曾如此尊敬的人,在中国人已经摆脱民族压迫后,还是被丑化的体无完肤。面对中国人这种对待自己历史的极端病态自虐的丑陋,彻底摆脱与中国历史上的干系,似乎对韩国(朝鲜)人来说,也就成了相当合理的选择。发展传承了数千年并使中国

领先于世界的中国传统文化,则被中国人打成封建糟粕,和中国落后和挨打的重要原因,一切都是西方的好,到处都存在着极端的西化。凡是西方没有的,中国不可能有。这种缺乏自信的对待自己文化的态度,也使重视传统文化的日韩两国产生鄙夷。于是,韩国成功地将“端午祭”申请为历史文化遗产,将中医并改名为韩医,说孔子是韩国人,把某些中国传统文化精粹据为己有……等等,都不在话下了。

现今反韩似乎是很流行的风潮,网络上对韩国人的憎恶似乎到了不共戴天、势不两立的地步,刻薄、恶毒、尖酸的挖苦和嘲笑似乎已经成了谈论韩国的帖子必不可少的佐料。实际上,这种反韩风潮是极其浅薄的,只能显示出那些自以为中国人的无知和无耻。我们忽视了,今天的韩国女大学生仍在指责我们——“中国人在背叛伟大的先辈”。这是不必多说的。他们也不知道,“礼失求诸野”,日韩对保护部分华夏文明成果,是有一定功劳的。

我们需要明白,中国如不能更好地正视历史,不能彻底批判蒙元、满清政权,不中止对屠夫、刽子手的歌功颂德和对民族英雄地位的弱化,不珍视、保护和发扬自己的传统文化,就不能恢复真正而完全的华夏文明继承者身份,不能使周边国家和民族心悦诚服,不能制止日本、韩国对中国的蔑视和对华夏文明的篡夺。以牺牲文明、忍受耻辱、丧失尊严换取领土,苟活重于道义,怪不得日本人不屑于承认侵略,是骨子里瞧不起现代中国人的愚昧,就如同人类不承认杀猪吃肉是罪恶一般,因为猪是昏弱的物种。中国既然可以认贼作父把蒙元和满清视为正统,

又为什么偏偏追究“南京大屠杀”要日本承认对华侵略呢?在这个问题上采取双重标准,我们自己尚且糊涂,又怎能令日本侵略者伏首认罪。

[18]韩国与日本为什么会从历史上对中国尊崇敬慕,转变为近现代的疏离和蔑视甚至侵犯,上面论述可能不完全或不太准确,但这个问题是值得所有中国人深思的

参考文献

[1][意]利玛窦,[比]金尼阁著,何高济等译. 利玛窦中国札记.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9月,第89页。转自:杜车别. 严厉批判满清统治的必要性及民族理论问题综合论述。

[2]葛兆光. 从“朝天”到“燕行”——17世纪中叶后东亚文化共同体的解体. 中华文史论丛,2006年01期

[3]葛兆光. “明朝后无中国”——再谈十七世纪以来中国、朝鲜与日本的相互认识

[4]黄俊杰. 20世纪初期日本汉学家眼中的文化中国与现实中国. 国际汉学.第8辑. 大象出版社。转自:杜车别. 严厉批判满清统治的必要性及民族理论问题综合论述。

[5]葛兆光. “明朝后无中国”——再谈十七世纪以来中国、朝鲜与日本的相互认识

[6]葛兆光. 从“朝天”到“燕行”——17世纪中叶后东亚文化共同体的解体. 中华文史论丛,2006年01期

[7]杜车别. 严厉批判满清统治的必要性及民族理论问题综合论述

[8]宁博尔. 明清易代后朝鲜人“遗民”情怀探究———以《热河日记》为中心.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9月第5期

[9]马靖妮. 《热河日记》中的中国形象研究. 中央民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第35页

[10]葛兆光. 从“朝天”到“燕行”——17世纪中叶后东亚文化共同体的解体. 中华文史论丛,2006年01期

[11]宁博尔. 明清易代后朝鲜人“遗民”情怀探究———以《热河日记》为中心.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9月第5期

[12]葛兆光. 从“朝天”到“燕行”——17世纪中叶后东亚文化共同体的解体. 中华文史论丛,2006年01期

[13]葛兆光. 从“朝天”到“燕行”——17世纪中叶后东亚文化共同体的解体. 中华文史论丛,2006年01期

[14]朴趾源. 热河日记. 上海书店出版社,1997,第60页。转自:宁博尔. 明清易代后朝鲜人“遗民”情怀探究———以《热河日记》为中心.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9月第5期

[15]葛兆光. “明朝后无中国”——再谈十七世纪以来中国、朝鲜与日本的相互认识

[16]杜车别. 严厉批判满清统治之必要性及民族理论问题之综合论述

[17]葛兆光. 从“朝天”到“燕行”——17世纪中叶后东亚文化共同体的解体. 中华文史论丛,2006年01期

[18]康德衡. 狮醒东方——论二十一世纪中华文明的复兴.第十九章[1][意]利玛窦,[比]金尼阁著,何高济等译. 利玛窦中国札记.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9月,第89页。转自:杜车别. 严厉批判满清统治的必要性及民族理论问题综合论述。

注:此文章来源于网络,传到文库为了方便大家阅读。请原作者谅解。

长平一坑四十万,秦人欢欣赵人怨。 大风扬沙水不流,为楚者乐为汉愁。 兵家胜负常不一,纷纷干戈何时毕。 必有天吏将明威,不嗜杀人能一之。 我生之初尚无疚,我生之后遭阳九。 厥角稽首并二州,正气扫地山河羞。 身为大臣义当死,城下师盟愧牛耳。 间关归国洗日光,白麻重宣不敢当。 出师三年劳且苦,咫尺长安不得睹。 非无虓虎士如林,一日不戈为人擒。 楼船千艘下天角,两雄相遭争奋搏。 古来何代无战争,未有锋猬交沧溟。 游兵日来复日往,相持一月为鹬蚌。 南人志欲扶昆仑,北人气欲黄河吞。 一朝天昏风雨恶,炮火雷飞箭星落。 谁雌谁雄顷刻分,流尸漂血洋水浑。 昨朝南船满崖海,今朝只有北船在。 昨夜两边桴鼓鸣,今朝船船鼾睡声。 北兵去家八千里,椎牛酾酒人人喜。 惟有孤臣雨泪垂,冥冥不敢向人啼。 六龙杳霭知何处,大海茫茫隔烟雾。 我欲借剑斩佞臣,黄金横带为何人。

仗义半从屠狗辈,负心都是读书人。

——崖山海战纪念日:夏曆二月初六 宋祥兴二年(1279)

南宋祥兴二年(元至元十六年)正月,张弘范兵至崖山。南宋残军与元军在崖门海域展开曆时20多天的大海战,双方投入兵力50馀万,动用战船2千馀艘,最终宋军全军覆没,南宋灭亡。

二月初六日晨,崖门海域风雨交加,元军发动总攻,宋军血战至黄昏,最终战败。太傅张世杰护杨太后突出重围,左丞相陆秀夫携少帝突围无望,遂杖剑驱妻子入海,并背负年仅九岁的少帝赵昺蹈海殉国。大宋后宫及群臣也纷纷投海殉国,七日,“浮尸出于海十馀万人”。

杨太后闻赵昺死,赴海死,张世杰葬之于海滨,亦投海殉国。宋遂亡。

易衣冠、亡天下

——“剃发易服”纪念日:夏曆六月十五日 明弘光元年(1645)

·顺治二年(1645年)五月,清军占领南明弘光政权金陵。六月初五日,多尔衮谕江南前线总指挥,豫亲王多铎,下令“各处文武军民尽令剃发,倘有不从,以军法从事。”

·六月十五日,多尔衮谕礼部,通令全国剃发,“向来剃发之制,不即令画一,姑令自便者,欲俟天下大定始行此制耳。今中外一家,君犹父也,民犹子也;父子一体,岂可违异?若不画一,终属二心”“自今布告之后,京城内外限旬日,直隶各省地方自部文到日亦限旬日,尽令剃发。遵依者为我国之民;迟疑者,同逆命之寇,必置重罪。若规避惜发,巧辞争辩,决不轻贷。”

·七月,令,“衣冠皆宜遵本朝之制”。

戊子年二月初六(2008.03.13),崖山海战729周年;六月十五(2008.07.17),剃发易服363周年。

《春秋》之义,夷狄进于中国,则中国之。中国而为夷狄,则夷狄之。

“中国”始终都是华夏,华夏始终都是进步文明的代表,而华夏也根本不曾以种族、民族划分。“崖山之役以下,中国已经没有一个统治集团有能力又有意愿全盘接手华夏文明,并加以发扬光大,因此中国正朔已断。 “崖山之后,已无中国” 大约此意吧。

托现代教育的福,知道崖山的人真是少之又少。

也许日本人说的是对的:宋之前是中国,宋之后是支那。

蒙古军的屠城,杀掉北方百分之80的汉人,精英殆尽。明朝只算诈了下尸,可惜当年汉人的精气神全没了

我们没什麽值得自豪的了,只愿有生之年可以凭吊崖山 以慰不孝之罪!

崖山是中国一个值得回忆的地方,中国人应该认识它。

蒙古人的来到,杀死了一半的中国人,剩下的另一半为他们种地,做工,提供奢侈品。处于种族隔离的藩篱之下,成为蒙元帝国治下最下等的一类人,帝国的统治阶层虽然文化低落,然而依然极端鄙视和仇恨这些文明高于他们的人群,他们始终拒绝汉化,在九十五年的统治中,基本上没有接受汉文化,帝国上层的官方语言显然不是汉语,他们三心二意的短期恢複过中国人操练的很熟稔的科举考试,然而这种技巧複杂的运作对帝国而言还是太複杂了,而

且帝国上层内部对于大量接受汉族中国人进入政府的前景显然是恐惧的,所以后来又取消了这种中国式的文官选拔制度。帝国对数量众多的中国人始终是持怀疑,排斥的态度,除了提供粮食和其它维持社会生活正常运转所必须的生活用品以及提供赋税。似乎蒙元帝国的蒙古统治者无法发现汉人的其它价值,而且热爱自由的中国人的反抗也是此起彼伏,所以蒙古人抑止不住喜欢杀人的野蛮本性,定期屠戮中国人。在海边,蒙元军队把一队队百姓定期扔到海里喂鱼,在内陆地区,蒙元在各个路口设卡,盘查百姓,发现所谓"赵,张,王,李"四大姓汉人就拖到一边杀了。这种酷政只是在担心激起更大民变的情况下才被取消。这方面的不良记录可以一直追溯到蒙元开国时,就有蒙古统治者提出杀光汉人的对策,只是在汉化的契丹人耶律楚才的委婉劝说下才停止这个动议。而耶律楚才只能使用这样的理由:试问杀光所有的中国人,谁来为我们种地?我们向谁收税?让我想起《黑客帝国》中机器人对待人类的手法,将人类作为他们的电池,为那个机器人社会提供能源。蒙古人两手空空来到中国,将中国人民作为他们的电池,寄生在中国土地,最后中国人複国成功,蒙古人最后两手空空回到草原故地。他们身入宝山而什麽也没有得到,这也是一个绝妙的讽刺,只是因为处于游牧奴隶社会阶段的蒙古统治阶层文化太低落,加上他们建立的是世界性的帝国,治下不但有蒙元帝国,还有其它的如钦察汗国,察合台汗国等,他们的地域超出了中国的范畴,所以蒙古人不局限于中国一个地域,他们与草原故地的联系特别紧密,他们定期回到草原,无法切断与草原的脐带,不可能化身为中国人,而他们对待中国人的残酷杀戮态度也使得他们和中国人始终对立,命中注定这个寄生的帝国无法长期骑在中国人头上。

南宋的大臣陆秀夫在国家将要被蒙元灭亡的时候,背着年仅9岁的少帝投海而死。一首诗歌可以表达我们对凄然收场的宋王朝的怀念。

为了複兴宋室,一直不停奋战,

但事到如今,已无力挽回了。

"陛下,您是大宋的正统后裔,应该断然作出不辱没您血统的决定。"

"我明白了,秀夫,你没有背弃我,并且自始至终侍奉我,太感谢了!"

少帝静静地微笑着说到。

陆秀夫面对少帝这种勇敢地态度,不得不强忍住眼泪。

"陛下..."陆秀夫背起少帝,用带子紧紧地捆绑在一起。

"蒙古军啊,将来有一天,继承我们遗志的同胞,一定会征讨你们的!"

就这样,陆秀夫背着少帝,投海自尽,许多忠臣追随其后,据说达十万人之多。这就是南宋最后一战的崖山之战。南宋的陆秀夫死了......赵宋终结,古典意义上的中国也随之灭亡,中国第一次整体亡于游牧民族之手。这场战争的两个对手的来曆都不平凡,赵宋的灭亡也不是中国曆史上传统的改朝换代,所以下面介绍他们各自的前世今生。

赵宋王朝之前世今生

若拿起一幅"清明上河图"细细揣摩,则不得不感歎,赵宋确实是一个适合居住的时代,汴梁固然是清平的花花世界,便是"暖风熏得游人醉"的杭州,也引来了强盗的觊觎。柳永的一曲小调夸夸杭州的"重湖叠崦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就让完颜亮立志"立马吴山第一峰"。

"华夏民族之文化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天水一朝"(邓广铭〈宋史职官志考证〉序》),

想必大家耳目能详,这是陈寅恪的话。

李约瑟:宋代是中国"自然科学的黄金时代。"

又是陈寅恪:"宋文化是华夏民族文化的最高成就,宋文化是今后文化发展的指南,我国民族文化的更新,必将走上"宋代学术之複兴",或"新宋学"之建立的道路。"

内藤虎次郎(1866-1934,日本"支 那学"创始人之一):宋代是一个新时代的开始。日本学"唐和宋在文化性质上有显着差异:唐代是中世的结束,而宋代则是近世的开始。"

谢和耐(JacqueGernet):宋代是"中国的文艺複兴。"

既然这是文艺複兴,那麽这样的複兴为什麽在后来终止了呢?为什麽没有如欧洲发生的那样走上持续複兴道路并进而走向新兴资本主义道路?这个近世的开始是怎样被打断的?那个继承她的弓马娴熟的所谓元朝为什麽没有继起这样的文艺複兴?我一直思量,如果不是那个只知残酷虐杀汉人,欲变青天下所有的农田为牧场的元朝来统治中国,我们会面对怎样的中国呢?曆史在我眼前渐渐模煳,彷佛永远也看不清他的真正面目。一声歎息。

宋朝既是中国传统文化和经济、科技最发达的朝代,也是中国资本主义开始萌芽的时代。那个时代,中国占世界GDP总量要超过一多半。宋朝的经济实力、科学技术和文明程度在当时都是世界第一。对于中国而言,宋朝就是一个文艺複兴时期。中国的文化这个时候是一种积极的、开放的文化。汉朝国强,唐朝武盛,宋朝文旺。中国文化到宋达到了巅峰。宋是中国曆史上最接近现代管理的朝代,中国文化巅峰的时代,随着宋的灭亡而凋残。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一段说宋的评价是:“华夏民族之文化,曆数千载之演进,而造极于赵宋之世。后渐衰微,终必複振。”

其后蒙元和满清交替的异族入侵,带给华夏人民极大灾难和深重杀戮,这是二个野蛮对文明血腥征服的朝代;中间一个明朝,又是以保守自大、丧心病狂且腐朽堕落闻名的(如海禁、如明太祖诛尽开国功臣、明成祖夷方孝孺十族、明思宗碎磔刚刚血战解了京师围的袁崇焕)。因此在日本人的眼里,中国自宋以后就不再是他们崇尚的正源华夏文明了。不少国外的史学家也将宋朝覆亡视为古典意义中国的结束,即所谓“崖山之后,已无中国”。

宋以后,特别是宋明相继覆亡于蒙元和后金满清手中时,汉人在经曆了多次异族入侵、改朝换代的血腥杀戮后,华夏文明阳刚进取的民族嵴梁基本被打断,勇烈诚信的人群几被杀绝,民族最优秀成分基本丧失,存活下来的都是“劣币淘汰良币”法则衍生出来的奴化人群,因此宋后社会总是充满太多圆滑世故的保命哲学。再经曆宋明理学特别是明代以来的文化自我阉割后,剩下的古老中华文明基本属于一种散发着腐朽气息的文明,虽然古老,却是戗害着最优秀成份的一种老人黄昏式智慧。虽不无可取之处,却于曆史大格局深有妨碍。

宋是这样一个铭记了汉源正朔的朝代,跨越时空和今天的中国人有着不解精神文化传承。有宋一代,充满太多诡谲魔幻的宿命。在一波波外来专制暴力肆虐下和思想的强奸中,现代中国的民主宪政总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而有宋一代几乎就是汉祚和民族命运的一个缩影。

李约瑟难题

英国着名生物化学家李约瑟,曾因胚胎发育的生化研究而取得巨大成就,后来他又以中国科技史研究的杰出贡献成为权威,并在其编着的15卷《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正式提出了着名的“李约瑟难题”:“如果我的中国朋友们在智力上和我完全一样,那为什麽像伽利略、拓利拆利、斯蒂文、牛顿这样的伟大人物都是欧洲人,而不是中国人或印度人呢?为什麽近代科学和科学革命只产生在欧洲呢?……为什麽直到中世纪中国还比欧洲先进,后来却会让欧洲人着了先鞭呢?怎麽会产生这样的转变呢?”

众所周知,中国是享誉世界的文明古国,在科学技术上也曾有过令人自豪的灿烂辉煌。除了世人瞩目的四大发明外,领先于世界的科学发明和发现还有100种之多。美国学者罗伯特·坦普尔在着名的《中国,发明的国度》一书中曾写道: “如果诺贝尔奖在中国的古代已经设立,各项奖金的得主,就会毫无争议地全都属于中国人。” 当然,这是不可能的。

然而,从17世纪中叶之后,中国的科学技术却如同江河日下,跌入窘境。据有关资料,从公元6世纪到17世纪初,在世界重大科技成果中,中国所占的比例一直在54%以上,而到了19世纪,剧降为只占0.4%。中国与西方为什麽在科学技术上会一个大落,一个大起,拉开如此之大的距离,这就是李约瑟觉得不可思议,久久不得其解的难题。

回到本文的题目:崖山之后,再无中国,这是一个争议很大的命题。两宋300馀年,一直都是重文抑武,在军事上屡受外敌之辱,常被称为“弱宋”。但全面的看待,宋朝在经济、文化、科技、农业、工商业、手工业等诸多方面都达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巅峰,其成就超过了之前的隋唐和之后的明清,他是中国曆史上唯一一个没有抑制工商业的朝代,并且极力发展对外贸易。虽然不断的纳贡称臣,但国库岁收依然充裕,终宋一世,只爆发过几次小规模的农民起义,这应该是有其原因的。汉文明在宋朝时候,领先世界,富有人文精神,科技发达,也具有抵抗精神,在蒙古横扫欧亚大陆后,独立支撑数十年。蒙古军队占领中国北方时,其种族灭绝手段极为恶劣。几乎每个城市都有屠城记录。蒙古屠杀造成了中国北方人口大量减少,其程度令人触目惊心。在北方有4500万以上登记人口,而在各地屠城以后,还不到700万,而且这个数字一直保存到元末甚至明初。不排除有几百万人口逃到南方,以及死于瘟疫,饥饿的人口,那麽也至少屠杀了80%以上,据记载,宋人到中原后发现,中原地区千里无人烟,白骨遍地,井里塞满了死尸而水不可饮。蒙古军队攻占长沙时岳麓书院的数百名书生全部壮烈战死,但3百多年后,崇祯皇帝吊死煤山时身边只有一个太监,更别提什麽陆秀夫般的忠臣了…..可以说中国的精英尽丧蒙元之手。此后汉文明再也没有振作起来,市民社会的发育,新型商业经济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创新都无从谈起,中国丧失了最好的发展机会。虽然百年后汉人複国成功,但继起的明王朝还是受到蛮族很大影响,大开曆史倒车,无视生命价值,抑制商业贸易。汉人在遭遇北方骑马民族的重创后,开始变得保守,其统治阶级相比较宋朝统治者而言也更残暴,此后的数百年,面对外侮,大多数的汉人精神麻木苟且。

中国文明垂世而独立,可以说是除西方基督教文明外最大的原创性文明,在游牧民族的入侵和打击下,在南宋末年,崖山之战后,整体性亡于蒙元,我们文明的发展的积累被破坏,可以说,崖山之后,已无中国。

我时常想,古中华遗风,究竟会有何等的团结与彪悍,连相对柔弱的南宋,都有十万军民自发跳海殉国,这样的气节,何时能再次拥有?中华文明的複兴,需要今人的努力。崖山之役,

应写入教科书,告知后人,华夏当有那样的气节。

崖山之痛,华夏当兴 辛卯年江门崖山汉服祭祀活动纪实

作者:嘉林

辛卯年,我们着汉服祭祀民族先烈,是体验祖先慷慨赴死、流传千古的民族气概,更是践行“华夏复兴、衣冠先行”的汉服复兴精神。

——题记

崖山共念、华夏同兴——汉服同袍祭祀民族英烈

今年12月11日,来自珠三角各地的汉服复兴者在江门崖山祠和崖门古炮台进行一系列传统祭祀仪式,包括诵吊文、上香祭拜、诵吊诗和汉服汉礼展示,借以凭吊殉国先灵、感受华夏民族精神。

来自珠三角各地汉服同袍齐聚崖山共祭先烈 羊果 摄

据活动策划者“第八贤”介绍,这是首届宋文化纪念日的“崖山共念、华夏同兴”主题祭祀活动,由江门华夏文化研习社在网络上发起,有来自江门、广州、东莞、中山、珠海、惠州等珠三角各地汉服复兴者近70人参加。本次活动旨在“追念殉国先灵,感受华夏气魄,也为重新认识宋文化和传承宋文化打开一扇窗口”,分别在崖山祠国母殿和崖门古炮台进行。

祭祀仪式第一环节是全体同袍行四拜礼 羊果 摄

虽然此次祭祀并非十分正规,但现场气氛依然肃穆、庄严。整个祭祀活动分多个程序进行,祭祀活动开始前,所有参祭人员都要净手以示尊崇。首先于祭台前一起行四拜礼迎神,然后分别由江门、东莞、广州(中山)各一位同袍代表于前排行三献礼,其中知秋若惜行初献礼(三上香和三敬酒)、海棠行亚献礼(三上香)、若雪行终献礼(三敬酒),接下来诵祭文《祭宋与殉国先灵文》(第八贤作)。最后于礼成前再行一次集体拜礼。

下午,全体同袍在崖门古炮台再次进行祭礼 橄果山主人 摄

中午,所有同袍于崖门入海口、崖门大桥下一餐馆聚餐,为下午崖门古炮台的祭礼作准备。在当年激烈的战场上,同袍们用心感悟中华历史的兴衰,无不对当年数十万英烈充满崇敬之情。下午,全体同袍在崖门古炮台进行了相同程序的祭礼,于曾经的宋元军队激斗的古战场追念数十万殉国先灵。

结束了严肃的祭祀,大家纷纷自我介绍,畅谈汉服感想

下午的祭祀仪式结束后,是全体同袍交流探讨的环节,由每一位现实上前进行自我感言,讲述参与此次活动和汉服运动的感言与畅想,现场气氛十分热烈和活泼,大家也借此增强了相互之间的认识,为之后的联络和汉服宣传活动建立了良好的基础。

午餐后,几位女同袍友好地向好奇的游客介绍汉服 嘉林 摄

无论崖山祠和古炮台,还是出海口的餐馆,都有很多的围观民众,对同袍们的衣着和活动举止感到好奇,同袍们表现则非常自然,热心的同袍友好、耐心地向他们讲解:我们不是演戏,我们以华夏汉人的身份,来祭奠民族的英烈;我们不是复古,我们用祖先传承的衣服,来宣扬民族的传统。

整个祭祀活动结束后,于崖山古炮台再次合影 羊果 摄

“千古英灵且安息,后生不敢忘国耻。”据了解,2年前的崖山祭祀活动,主要由东莞同袍主导,江门同袍参与,今年则多了广州、中山等地更多的同袍,人数规模壮大数倍,江门华夏文化研习社也担起了活动策划和组织的重任,为此次活动不辞劳苦。表明民间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和重视崖山文化、崖山精神。活动组织者也希望此类活动对开发江门的旅游文化有启示作用。

广州同袍的合影,背后是田汉的《崖门怀古》石刻 羊果 摄

今年前来参加此次祭祀活动的东莞汉服同袍10号下午便赶到新会,由于前来的同袍人数多过预计,江门同袍预计的旅馆住不了,改住了2年前东莞汉服同袍曾住宿过的旅馆。广州汉服群凤凰传说、满满等同袍在发起和组织广州同袍同赴江门的过程中,也遭遇了一些挫折,好在有共同的民族精神感召,各位同袍友好团结,顺利促成了此次参加崖山祭祀的活动,笔者也借此机会认识了很多可爱的新朋友。

而在活动结束之后的几天内,很多同袍仍在繁忙的工作之余,用心整理图片资料和心绪,为全国的汉服同袍和广大网友奉献了一个又一个精彩的报道帖。大家纷纷发表感言,同袍婉婷

更在20多分钟内“挥毫”写出洋洋洒洒的《崖山怀古》(见附录)。这其中,从头到尾最辛苦的,当是江门华夏文化研习社的知秋若惜和第八贤辛劳最多。

另据了解,就在此次江门崖山汉服祭祀活动结束一周后的12月18日,深圳赤湾也将有一场更加肃穆庄严的祭奠崖山英烈的礼仪活动,同样会有来自珠三角等地的同袍参与,更加令人期待。

背景

崖山之后,已无中国——中华文明遭遇蒙元浩劫

中国历代王朝亡国遗址大多寂寂无闻,唯独南宋亡国的遗址——崖山独放异彩,2010年2、3月份,《让子弹飞》影片摄制组曾进驻崖门古炮台拍摄外景,周润发、姜文、葛优等一线影星云集。其实,崖山遗迹更大的象征意义在于:蒙元代宋,绝不仅仅是改朝换代,更是中华文明的断代亡国;而南宋君臣和数十万将士用鲜血和生命在崖山镌刻的,是为抵抗入侵而不屈的正气歌和民族魂。

崖山海战,在大势已去的情况下,为不使战舰落入敌手,宋军将数百艘战舰自行凿沉,超过十万众的南宋军民,包括官员、士兵、妇女、百姓,不愿被残暴的蒙古政权所奴役,纷纷韬海自尽„„蒙元所编的《宋史》记载这段历史:七日之后,“浮尸出于海十余万人”„„这一行字的背后意义,令后人震撼和叹息不已。这样为争取民族生存、自尊、自卫而义无反顾献身的“崖山精神”,永远鼓舞后人。

“崖山多忠魂,后先照千古。”“一代沧桑洗不尽,幸存三烈尚流芳。”以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三忠”为代表的民族忠臣义士受到历代肯定,千古流芳。建国以来,周恩来、董必武、郭沫若、田汉等先后视察此处,对崖山的历史文物极为关注,高度赞赏宋代君臣军民面对外敌入侵的不屈抵抗精神。周恩来总理曾动情地说:“崖山这个地方的历史古迹是有意义的,宋朝虽然灭亡了,但当时许多人继续坚持抗元斗争,保持了民族气节。”

正因为有了这种民族精神的存在,尽管崖门古炮台是清代所建而并非宋元崖山海战遗迹,也并不妨碍崖山成为后世人们抒发爱国情怀之地,历代政要、名人墨客、平民百姓临崖凭吊,叹息、兴感、追怀。建国后,当地政府先后拨款重建和扩建慈元庙、崖山祠遗址,修复杨太后陵、崖山奇石等遗迹,以供游人阅览和瞻仰。而在这次辛卯年的祭祀活动中,不论是来自广州、东莞,还是江门、中山等地的汉服同袍,都静静地参观崖山祠遗址,瞻仰“三忠”塑像,感受先烈们的不屈精神。

“崖山之后无中国”,说的便是中华文明在蒙元入侵后遭遇浩劫。这起初由日本人所说的话,本意指在蒙元野蛮统治中国后,古典意义上的中国已不复存在,日本更有资格作为中华文明的继承者。与之类似的,还有“明亡之后无华夏”,同样是指中华文明在满清统治之后的沦丧。历史令人扼腕叹息,而今,有越来越多的有志之士,以复兴华夏文明为已任,立志复兴中国“华夏”之尊严。

华夏复兴、衣冠先行——弘扬传统服饰礼仪精神 汉服(Hanfu),指中国汉民族的传统民族服饰。“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恩格斯指出:“一个民族的服饰,是区别于其他民族的外部特征。”作为衣冠上国的华夏,数千年来都有着具有明显汉族特征并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传统服饰(亦即汉服)。 但在满清统治中国后,为削弱中国人的民族认同感,满清统治者以残酷的暴力手段禁止了汉服的传承,致使当今中国人大部分不认识自己的民族传统服饰,甚至对其冠以日韩服装之称。自此,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先进的科学技术以及自尊自强的民族精神遭到严重削弱和歪曲。步入21世纪,中华民族复兴运动在思想文化领域的重要形式与体现,便是当下民间自发的、如火如荼的汉服运动,其宗旨在于唤醒人们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宝贵的民族精神的认识和重视。

此次活动的策划者、江门同袍第八贤指出,服饰的展示就不只是展示服饰本身,她牵引着整

个传统文化,让着我们去发掘传统文化优秀的内容,来服务于现当代。以汉服切入宋代文化也是顺理成章的,宋代是中华文明的高峰之一,也是在此时华夏文明遭遇浩劫。今天我们穿汉服祭海,一为追念殉国先灵,感受华夏气魄,也为重新认识宋文化和传承宋文化打开一扇窗口,从而切入中华文化的伟大传统。另外,强调传统文化的复兴并不意味着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全面认同,也不意味着拒绝学习优秀的西方文化,而应该批判地继承和吸收,方不违汉文化“包容”之特征。

附录

主持总结

著名史学大家陈寅恪说过一句话:“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宋代文明在经济、文化、艺术、科技、制度都达到了空前的高度,在华夏史中与世界拉开了最大的距离。我们今天回看历史,发现我们华夏已经在900年前就走出了农业文明。其市民生活开始精雅化、诗意化,以致英国著名史学家汤因比都说“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活在中国的宋朝”。我们没有理由对如此伟大先民不怀敬意。

当前正是最需要文化的时候,我们回看历史、思索文化,发现传统才是我们最可依据的宝藏。我们能从中找到自己的根,扎下根,我们就能长新枝,发新芽,终有一天会迎来生机盎然。愿这次活动能够传达引发我们重新认识传统文化,弘扬我们优秀的文化传统。

同袍感言

东莞“晏子春秋”:

两年后,再次踏上这片见证华夏沉沦的土地,也见到了久违的老朋友,心情很激

动。

两年前,我们一行不过十人,如今已有六七十人。队伍在壮大,汉人在觉醒。

当我们面对大海齐齐的拜下,我想,祖先应该可以瞑目了,你的后人没有忘记你,你用血肉之躯抵挡蒙古铁骑,你的身后是你深深挚爱的土地,不愿意做亡国奴的你走了,却留给我们无穷的力量。安息吧,我们会接过你的旗帜,重塑大汉威仪,有我们在,华夏不会亡!

广州“莫忧”:

崖山祭 愿我华夏永沐大汉风

今天,作为汉家后裔,我们来到这个沉浸着厚重历史的遗迹,虔诚的缅怀我们民

族的英雄,感谢你们。你们的风骨,你们的血性,都是我们民族时代承续的民族之魂!大江终入海,山河壮丽依然如斯。先烈用鲜血和生命守护的土地上,他们的后辈正茁壮成长,忠魂不逝,终有一日,要让我大汉雄风沐浴神州万里,再现我大宋繁华,汉唐强盛!

大风呼啸,衣袂飘飘,峨冠博带,美不胜收。古炮台上眺望远山,历史的沧桑和

悲壮让人心潮澎湃,我们虔诚的朝着大江祈祷,愿山川见证我们今日的誓言。感谢同

袍知秋等组织人员的热情和努力,我们祭祀活动的这一刻,将作为我汉文化复兴历史

中闪光的一瞬间,同样被后人所铭记。

努力!在这个伟大的汉文化复兴时代里,承载着我们的光辉和梦想!

广州“婉婷”:

崖山怀古

初登崖门旧城台,万里黄沙惹尘埃。

风萧萧兮猿哀啸,气象犹吞江河海。

当年铁骑惊风雨,乱我泱泱汉家土。

北蒙挥肆侵南下,忠臣死守扶少主。

回天无力奈何哉,一夜鏖战定生死。

君臣同朝齐殉国,漫漫血海遍浮尸。

此殉呜呼无前者,此殉何其有后来。

涛涛江河无觅处,汇入南洋成大海!

千古英灵且安息,后生不敢忘国耻。

居安尚得思危难,莫复前朝沦外夷。

感此哽咽泪无语,今人谁忆当年事。

古兜温泉户户晓,崖门残垣几人知?

黄金高楼又何如,酒绿灯红一场空。

复我汉家大节气,扬我中华大国风。

华夏儿女应觉醒,成就方得万世功。

惠州“青玄子”:

非常高兴能够参加这次活动,通过这次活动也让我亲身感受到那个历史时期的壮

怀,更体现到我们汉服的魅力,希望今后能多向各位同袍请教学习,也希望来年参加

类似的活动,学习更多的知识。

中山“素默”:

当今我们的汉服文化还是没多少人们认可的,他们是学过历史,为什么对汉服认

知这么少?有些人以为我们是韩国或日本的,更有些以为我们是‘戏子’,实在感到悲

哀,我们的汉服文明在他们眼中竟是这样?大家大多是打工者,为生活奔波,靠微薄

的收入维持生活,要想壮大我们的汉服队伍,让更多人认知汉服文化,接受汉服融入

生活还需要很长时间。

活动组织者“知秋若惜”:

这一次的活动虽说不太圆满,但也是成功地结束了,希望今次活动能够令各位同

袍及在场的人领略到殉国先灵的精神,感受到华夏的气魄,同时亦能增进同袍们对传

统文化的认识同热爱。希望今次活动能得到社会各界认可及支持。

活动策划者“第八贤”:

崖山汉服活动往年都是以凭吊的形式进行,今年有所改变,向正规的祭祀仪式靠

拢,当然受制于各种条件,还有很多做得很不完善,最初的策划是先做一场以宋文化

为主题的文艺晚会,作为设立宋文化纪念日的主体节目,但因没有政府支持而搁置,

只保留崖山祭海的活动,宋文化为主题的文艺晚会只经江门华夏研习社内部人员试

演。真正设立宋文化纪念日还要有很长的路要走。

笔者认为,江门无论从文化事业上讲还是从旅游业的发展上讲,开发江门的宋代

文化都有重要意义,这是我提出在江门建立宋代文化纪念日的原因之一,当然我更希

望这样的活动会引起更多人对于宋文化的重视,以此打开宋文化的窗口。特别指出,

由于文化的传承性,宋文化并不仅仅是指一个朝代的文化,而是具有宋代特征的华夏

文化。

这次的宋文化纪念日的内容还很单薄,有关宋文化的内容仅仅包涵在12月10

日的试演中,主要原因是参加活动的人都是一般的年轻人,人员分散,流动性大,很

难召集在一起。同袍固有一腔热情,但又缺乏外界支持,故需要寻求突破,愿诸同袍

献策。

大宋帝国的哀歌

宋朝的灭亡,绝对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改朝换代;而是中国第一次亡国。有兴趣的可以查‘

崖山之后无中国‘这句话,真是血泪斑斑的警句。

宋朝覆亡,厓山海战中国整个精英阶层全部殉国,一脉相承数千年的中华文明由此产生断层,其影响深

远延续至今。崖山之后,再无中国,这是一个争议很大的命题。两宋300余年,一直都是重文抑武,在军

事上屡受外敌之辱,常被称为“弱宋”。但全面的看待,宋朝在经济、文化、科技、农业、工商业、手工业

等诸多方面都达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巅峰,其成就超过了之前的隋唐和之后的明清,他是中国历史上唯一

一个没有抑制工商业的朝代,并且极力发展对外贸易。虽然不断的纳贡称臣,但国库岁收依然充裕,终宋

一世,只爆发过几次

小规模的农民起义,这应该是有其原因的。汉文明在宋朝时候,领先世界,富有人文精神,科技发达,也

具有抵抗精神,在蒙古横扫欧亚大陆后,独立支撑数十年。蒙古军队占领中国北方时,其种族灭绝手段极

为恶劣。几乎每个城市都有屠城记录。蒙古屠杀造成了中国北方人口大量减少,其程度令人触目惊心。在

北方有4500万以上登记人口,而在各地屠城以后,还不到700万,而且这个数字一直保存到元末甚至明初。

不排除有几百万人口逃到南方,以及死于瘟疫,饥饿的人口,那么也至少屠杀了80%以上,据记载,宋人

到中原后发现,中原地区千里无人烟,白骨遍地,井里塞满了死尸而水不可饮。蒙古军队攻占长沙时岳麓

书院的数百名书生全部壮烈战死,但3百多年后,崇祯皇帝吊死煤山时身边只有一个太监,更别提什么陆

秀夫般的忠臣了„..可以说中国的精英尽丧蒙元之手。此后汉文明再也没有振作起来,市民社会的发育,新

型商业经济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创新都无从谈起,中国丧失了最好的发展机会。虽然百年后汉人复国

成功,但继起的明王朝还是受到蛮族很大影响,大开历史倒车,无视生命价值,抑制商业贸易。汉人在遭

遇北方骑马民族的重创后,开始变得保守,其统治阶级相比较宋朝统治者而言也更残暴,此后的数百年,

面对外侮,大多数的汉人精神麻木苟且。中国文明垂世而独立,可以说是除西方基督教文明外最大的原创

性文明,在游牧民族的入侵和打击下,在南宋末年,崖山之战后,整体性亡于蒙元,我们文明的发展的积

累被破坏,可以说,崖山之后,已无中国。时常想,古中华遗风,究竟会有何等的团结与彪悍,连相对柔

弱的南宋,都有十万军民自发跳海殉国,这样的气节,何时能再次拥有?南宋灭亡的时候,日本“举国茹

素”来哀悼大宋的灭亡。元世祖忽必烈因日本此举,且倭主不来朝贡,造大船7000艘往攻,结果船队被暴

风雨所摧毁,日本人从此将此风称为“神风”。二战中“神风敢死队” 即出自这个典故。明亡后,朝鲜和

日本认为中国已亡,日本从此蔑称中国为“支那”。明治维新后,自认为华夏正统的日本曾打着“攘夷主义”

的旗号发动甲午战争等对清战争。唐、宋、明时作为对中国文明衷心倾倒的两个附属夷国,日本和朝鲜至

今因还因宗主国文化沦丧而对中国存有偏见。

崖山之后,再无中国——崖山海战纪念日:夏历二月初六 宋祥兴二年(1279)(元至元十六年)正月,张

弘范兵至崖山。南宋残军与元军在崖门海域展开历时20多天的大海战,双方投入兵力50余万,动用战船

2千余艘,最终宋军全军覆没,南宋灭亡。 "二月初六日晨,崖门海域风雨交加,元军发动总攻,宋军血

战至黄昏,最终战败。太傅张世杰护杨太后突出重围,左丞相陆秀夫携少帝突围无望,遂杖剑驱妻子入海,

并背负年仅九岁的少帝赵昺蹈海殉国。大宋后宫及群臣也纷纷投海殉国,七日,“浮尸出于海十余万人”。

杨太后闻赵昺死

,赴海死,张世杰葬之于海滨,亦投海殉国。宋遂亡。 : 易衣冠、亡天下——“剃发易服”纪念日:夏历

六月十五日 明弘光元年(1645),顺治二年(1645年)五月,清军占领南明弘光政权金陵。六月初五日,

多尔衮谕江南前线总指挥,豫亲王多铎,下令“各处文武军民尽令剃发,倘有不从,以军法从事。”六月十

五日,多尔衮谕礼部,通令全国剃发,“向来剃发之制,不即令画一,姑令自便者,欲俟天下大定始行此制

耳。今中外一家,君犹父也,民犹子也;父子一体,岂可违异?若不画一,终属二心”“自今布告之后,京

城内外限旬日,直隶各省地方自部文到日亦限旬日,尽令剃发。遵依者为我国之民;迟疑者,同逆命之寇,

必置重罪。若规避惜发,巧辞争辩,决不轻贷。”七月,令,“衣冠皆宜遵本朝之制”。

戊子年二月初六(2008.03.13),崖山海战729周年;六月十五(2008.07.17),剃发易服363周年。《春

秋》之义,夷狄进于中国,则中国之。中国而为夷狄,则夷狄之。“中国”始终都是华夏,华夏始终都是进

步文明的代表,而华夏也根本不曾以种族、民族划分。“崖山之役以下,中国已经没有一个统治集团有能力

又有意愿全盘接手华夏文明,并加以发扬光大,因此中国正朔已断。 “崖山之后,已无中国” 大约此意

吧。也许日本人说的是对的:宋之前是中国,宋之后是支那。 蒙古军的屠城,杀掉北方百分之80的汉人,

精英殆尽。明朝只算诈了下尸,可惜当年汉人的精气神全没了,我们没什么值得自豪的了,只愿有生之年可

以凭吊崖山以慰不孝之罪!

崖山是中国一个值得回忆的地方,中国人应该认识它。南宋的大臣陆秀夫在国家将要被蒙元灭亡的时

候,背着年仅9岁的少帝投海而死。一首诗歌可以表达我们对凄然收场的宋王朝的怀念。为了复兴宋室,

一直不停奋战,但事到如今,已无力挽回了。"陛下,您是大宋的正统后裔,应该断然作出不辱没您血统的

决定。" "我明白了,你没有背弃我,并且自始至终侍奉我,太感谢了!" 陆秀夫面对少帝这种勇敢地态度,

不得不强忍住眼泪。"陛下..."陆秀夫背起少帝,用带子紧紧地捆绑在一起。 "蒙古军啊,将来有一天,继承

我们遗志的

同胞,一定会征讨你们的!" (译)

就这样,陆秀夫背着少帝,投海自尽,许多忠臣追随其后,据说达十万人之多。这就是南宋最后一战的

崖山之战。南宋的陆秀夫死了......赵宋终结,古典意义上的中国也随之灭亡,中国第一次整体亡于游牧民族

之手。这场战争的两个对手的来历都不平凡,赵宋的灭亡也不是中国历史上传统的改朝换代。内藤虎次郎

(1866-1934,日本"支那学"创始人之一):宋代是一个新时代的开始。日本学"唐和宋在文化性质上有显著差

异:唐代是中世的结束,而宋代则是近世的开始。" 谢和耐(JacqueGernet):宋代是"中国的文艺复兴。"

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天水一朝"(邓广铭〈宋史职官志考证〉序》),想必大家耳目

能详,这是陈寅恪的话。

李约瑟:宋代是中国"自然科学的黄金时代。

又是陈寅恪:"宋文化是华夏民族文化的最高成就,宋文化是今后文化发展的指南,我国民族文化的更

新,必将走上"宋代学术之复兴",或"新宋学"之建立的道路。" 既然这是文艺复兴,那么这样的复兴为什么

在后来终止了呢?为什么没有如欧洲发生的那样走上持续复兴道路并进而走向新兴资本主义道路?这个近

世的开始是怎样被打断的?那个继承她的弓马娴熟的所谓元朝为什么没有继起这样的文艺复兴?我一直思

量,如果不是那个只知残酷虐杀汉人,欲变青天下所有的农田为牧场的元朝来统治中国,我们会面对怎样

的中国呢?历史在我眼前渐渐模糊,仿佛永远也看不清他的真正面目。一声叹息。

宋朝既是中国传统文化和经济、科技最发达的朝代,也是中国资本主义开始萌芽的时代。那个时代,

中国占世界GDP总量要超过一多半。宋朝的经济实力、科学技术和文明程度在当时都是世界第一。对于中

国而言,宋朝就是一个文艺复兴时期。中国的文化这个时候是一种积极的、开放的文化。汉朝国强,唐朝

武盛,宋朝文旺。中国文化到宋达到了巅峰。宋是中国历史上最接近现代管理的朝代,中国文化巅峰的时

代,随着宋的灭亡而凋残。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一段说宋的评价是:“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

而造极于赵宋之世。

后渐衰微,终必复振。”

其后蒙元和满清交替的异族入侵,带给华夏人民极大灾难和深重杀戮,这是二个野蛮对文明血腥征服

的朝代;中间一个明朝,又是以保守自大、丧心病狂且腐朽堕落闻名的(如海禁、如明太祖诛尽开国功臣、

明成祖夷方孝孺十族、明思宗碎磔刚刚血战解了京师围的袁崇焕)。因此在日本人的眼里,中国自宋以后就

不再是他们崇尚的正源华夏文明了。不少国外 的史学家也将宋朝覆亡视为古典意义中国的结束,即所谓“崖

山之后,已无中国” 。

宋以后,特别是宋明相继覆亡于蒙元和后金满清手中时,汉人在经历了多次异族入侵、改朝换代的血

腥杀戮后,华夏文明阳刚进取的民族脊梁基本被打断,勇烈诚信的人群几被杀绝,民族最优秀成分基本丧

失,存活下来的都是“劣币淘汰良币”法则衍生出来的奴化人群,因此宋后社会总是充满太多圆滑世故的

保命哲学。再经历宋明理学特别是明代以来的文化自我阉割后,剩下的古老中华文明基本属于一种散发着

腐朽气息的文明,虽然古老,却是戗害着最优秀成份的一种老人黄昏式智慧。虽不无可取之处,却于历史

大格局深有妨碍。宋是

这样一个铭记了汉源正朔的朝代,跨越时空和今天的中国人有着不解精神文化传承。南宋之亡,内有贾似

道、史弥远奸臣当道,外有刘整、吕文焕望风而降,否则蒙古人不见得能迅速摆平。须知,南宋是蒙古花

了半个多世纪才灭掉的,其他国家,有几个可以抵抗蒙古人10年的?有明之亡,内有崇祯刚愎自用,外有

吴三桂、洪承畴之流,尽管不乏忠义之士,但是史公可法的志大才疏,也是历史永远的遗憾。崖山之后无

中国,历尽磨难的中国人作为整体,究竟在什么时候变得如鲁迅笔下形容得那般卑微、猥琐、没有气节,

已经不可考,消失在历

史的浊流中。还是那句话,在骂日本人乱改教科书的时候,我们自己是不是也要扪心自问,远到甲申,近

至文革,哪次我们好好反省过。

两百年前,英国驻中国首任特使马戛尔尼说:“当我们每天都在艺术和科学领域前进时,他们实际上正

在变成半野蛮人„„最终,它将重新堕落到野蛮和贫困的状态。”两百年后的今天,一位台湾人愤怒的写道:

“(大陆)摒弃传统的四维八德,培养出了不知廉耻的一代。”这就是“辉煌灿烂的华夏文化”?这就是“坚

强挺拔的汉族脊梁”? 普及英语,打倒孔家店,接受基督的洗礼,我们疯狂地为自己的传统挖掘坟墓,全

然不知历史的幽暗处,有多少前朝的渣滓在窃笑,有多少同胞的冤魂在哭泣。忘了成祖征大漠横扫北元的

那份荣耀,却相信“农耕文化的懦弱性。”忘了国产红夷令倭寇闻风丧胆的那份自豪,却相信“古中国无科

学。” “为官应直谏,为史应直书”的那份尊严,却相信“汉人奴性乃根深蒂固。”三百年前的满人用他们

肮脏的爪牙奸污了我们的传统,现在又在用卑鄙的谎言,把早已消逝的汉文化作为自己丑行的替罪羊。在

相信“清朝明君辈出,疆域辽阔,政策开明,国泰民安”时,为什么不活动一下生满铁锈的大脑,戳穿这

面纸糊的窗户? 康乾“盛世”中人均GDP最高的时期,却被明末遗民视作“中产之家,尝旬月不观一金”

的贫困末世。康乾“盛世”虽然人口数倍于明朝,然而铁和布匹这两项指标性的工业产品的总产量却始终

未能恢复到明末的水平。到1840年,中国工业产量仅为全世界的6%。无论是总产量还是在全世界的比例,

都不及200年前的明末。乾隆朝编纂《四库全书》,销毁的书籍“将近三千余种,六、七万卷以上,种数几

与四库现收书相埒”(章太炎《哀焚书》第五十八)。当代学者顾关元先生据海宁陈乃乾的记载,则认为所

销毁的书籍是《四库全书》总数的十倍。因此才有了吴晗“清人纂修《四库全书》而古书亡矣!”的疾呼。

所谓“盛世”,实则一个尸横遍野、民不聊生,精神窒息、尊严全无的时代。此时的西方学者可以庆幸地说:

“中国不可能强盛,它的衰亡是必然的。”此时的倭人可以幸灾乐祸地宣称:“华变于夷之态也”。“支那”

一词应运而生。此时的高丽使臣可以自豪地宣布:“今天下中华制度,独存于我国。”面对持续满清全朝的

汉族暴动和起义,面对三百年经久不衰的“反清复明”的口号,面对高丽王国对“大明国崇祯帝”持续百

年的秘密祭祀,责其“愚忠”成了殖民者一面薄薄遮羞布,为什么就没有人敢于将其撕去?听说“明朝是

中国历史上最黑暗最腐朽最专制最落后的朝代”时,为什么我们不能耐心翻翻历史,而一定要妄自菲薄地

相信?

四百年前,有幸来访的西班牙人这样描述这个处在风雨飘摇中的文明:“他们首先是极其清洁,不仅在

他们的屋内,也在街上。”“在他们的一切城市中都有医院„„我们从来没有见过有人行乞。我们因此问他

们原因何在,回答说,每个城市里都有一个大地区,其中有很多给穷人、瞎子、瘸子、老人、无力谋生的

人居住的房屋„„在他们活着的时候,始终有充分的大米供应。”“这个国家的男男女女都有很好的体质,

匀称而且是漂亮的人,略高„„他们对外国人很有礼貌。”在中国的其它省份,还有制作奇特和优良的炮„„

他们的炮特别好,我同意这个说法,因为我看过一些架在船上的这种炮,它制造的比我们的好,更加坚实。”

总之他们不留下一尺未种植的土地,你在全国看不到任何荒地或无收获的地方„„“我们惊奇的看到那些

贵人的良好风度,教养和高尚举止,还有他们在询问他们想知道的事情,以及他们答复我们问题时候的认

真。”

四百年后的今天,西方学者这样评价这个处在历史的十字路口的文明:“如果按照人们通常采用的标

准,中国在17世纪可以说有过它自己的科学革命。”此时的中国有独特的教育体系。各类图书十分丰富。

中国人富于文明和教养。”“这些(商业活动)都早于欧洲商业扩张时代,而且足以与之媲美。”

明代社会有无穷活力,这一点是必须记住的。” 汉人主导下的明代学术氛围,继承了以前有由汉人主导时

一样的严谨和开明。正是如此,才可能有黄宗羲等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潮;才可能有朱载堉

等人“凡天地造化,莫能逃其数”的科学理想;才可能有徐光启等人“盖彼国教人,皆务修身以事上主,

闻中国圣贤之教,亦皆修身事天,理相符合”的开放言论。也许再给这个文明一百年的时间,它将再次令

世界为之骄傲。然而,迎接它的却是一场百年的文化阉割。

三百年前,贪婪的蛮族再一次踏入了中原,颤栗着看到了这一切。此时的这个文明正拥有着占全球七成的

贸易额,世界第一的耕地面积、军工产值和船只总吨位。科学的种子正在种下,人文精神正在日渐觉醒。

文明的光辉刺得他们眼花缭乱。) 野蛮人惊恐地发现,他们的铠甲在横飞的子弹面前不堪一击,连努尔哈

赤本人也丧身于炮火。但最令他们惊恐的是那由两千年的儒、道、释文化熏陶而成的文化脊梁。

试问,有哪里个民族的皇帝可以在亡国时羞愧自缢,写下“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去朕冠冕,以

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的沉重语句? '试问,有哪里个民族的军人可以在城破被俘后,

留下“城亡与亡,我意已绝,即碎尸万段,甘之如饴。但扬州百万生灵,既属于尔,当示宽大,万不可杀”

的感人回音?

没有。当然,也没有哪里个民族皇帝面对亡国灭种的危机,还说着“量中华之力,结与国欢心”的无耻字

句。也没有哪里个民族的军人可以懦弱腐败到使名词“八旗”成为一个彻底的形容词。 汉文化是包容的,

但不是精神的垃圾桶。游牧民族的陋习竟然从此被“兼收并蓄”,难道不值得怀疑?看罢历史,只能感叹,

是来自通古斯的劣制文化的喧宾夺主,用丑陋的马褂和旗袍替代了高贵典雅的汉服,用奴性的冷漠和无耻

替代了中华传统美德的一切。而这种遗毒仍在继续流淌。可以试想,百年后的中国人,为了纪念日军侵华

欢的“丰功伟绩”,天喜地地拍起《裕仁大帝》、《大和盛世》、《日本帝国》。不可能?我不敢说。辫子戏”

的迷你翻版而已。侵华日军的罪行不过是小巫见大巫。扬州十日、嘉定三屠、苏州之屠、南昌之屠、赣州

之屠、江阴之屠、昆山之屠、嘉兴之屠、海宁之屠、济南之屠、金华之屠、厦门之屠、潮州之屠,沅江之

屠、舟山之屠、湘潭之屠、南雄之屠、泾县之屠、大同之屠„„场场惨绝人寰,死者无不以数十百万记。

明成祖时期全国人口为6659万人,到清世祖时期,全国人口只剩下1448万人。人口从明末的7000万锐减

了近80%,约有5500万汉人惨遭屠杀。

冯玉祥说:“蒙古本有一千二百万人。在满清长期统治之后,今已减少至五十万人。”然而,我们愉快地将

其忘记,举行“清军入关360周年纪念活动”,在滴血的屠刀前高呼“民族融合”。次次剃发易服、圈地运

动,份份“禁书令”、“禁海令”,场场动辄万人“诛九族”的文字狱,杀尽了最后一位有智能有骨气的汉人,

抄尽了最后一本闪着星点思想火花的书籍。海瑞大胆直言的阵阵清风,顾宪成东林讲学的缕缕回音,徐光

启浑天仪前踯躅的片片背影,都已从历史的长河中被抹去。只留下祸患百年的愚昧与奴性。大清律例》也

说:“造卖印刷者,系官革职,军民杖一百,流三千里;买者杖一百,徒三年;看者杖一百。”想来,倭人

的“奴化教育”也只能望而兴叹,始皇的“焚书坑儒”也要自惭形秽。然而,我们乖巧地穿上了所谓的“唐

装”和旗袍,万马齐喑着“文化输血”。应该澄清的是,鲁迅批判“吃人的历史”实乃批判满清遗毒;五四

先烈的文化革命本是要革“辫子文化”的命;真正的汉族文化早在三百年前便戛然而止了。只有别有用心

者正在篡改着先人的用意,以期更完美地埋葬我们的传统。我们乖巧地继承着只有两百年历史的流氓文化,

却以“龙的传人”自诩,不觉得羞耻?当然,既然继承着无赖气质,又怎么会觉得羞耻。本可以成为让汉

服重新绽放异彩的第一步,却成了满族的民族服装秀,把只有两百年历史的粗俗“唐装”诠释为“汉族传

统服饰”。中韩礼仪风采大赛本可以成为“青”之与“蓝”的伟大角逐,最后却成了满洲旗装和现代透明装

在汉服的子女面前的一次集体献丑. 中国人不弄清文化阉割与文化融合的区别,硬是要说那是“学习”、“借

鉴”、“融合”过来的,正如不知道热情握手与互扇耳光的区别,不明了见义勇为与流窜XX的区别,愚昧

到了可悲的地步。一旦有人觉醒,想穿上仍然飘逸华美的汉服,想重现真实的历史,重新找回那份久违的

尊严与自豪时,一些人便小丑似地为其一一戴上帽子:“大汉族主义”、“极端民族主义”、“民族分裂主义”、

“国家安定团结局面的破坏者”,口诛笔伐。于是,“中国人在背叛伟大的先辈”便出自一个韩国女大学生

之口。

“辫子戏”在上演。屏幕上,珠光宝气的皇上、贝勒、阿哥、格格们,面对着满堂太监和奴才的翘臀,得

意地接受着观众的朝拜。《某某大帝》、《某某格格》、《某某王朝》、《某某风云》和各种“戏说”乃至“正史”,

流水线生产般新鲜出炉,重复着散发着腐臭的谎言。本该澄清这一切的文化精英们,却又一次选择了背叛,

争先恐后地凑到镜头前,绞尽脑汁令这些遗毒圆满:“清朝的生产力发展达到了中国封建史的巅峰。”“清朝

在科技文化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清朝为我国辽阔的疆域奠定了基础。”清朝为我国近代的民族文

化的大融合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闯关东”不再是人类饱受摧残颠沛流离的血泪史,而是“清政府

为人口结构调整做出的突出贡献”。《四库全书》不再是史实的篡改者、抹杀者,不再是奴才文化用以立足

的根基,而成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能的结晶”。

“辫子戏”仍在上演。《狼图腾》热销全国,为游牧民族的掠夺文化歌功颂德。伴随着阵阵“翻案风”,

岳飞乃“不识时务”,袁崇焕更是死有余辜。高挺的脊梁被斥为“愚忠”。血腥残忍的破坏与屠杀被从教科

书中轻易抹去;“男子上城,女子馈饷”的惨烈抗战也于“正史”上一笔勾销。一批批纪念馆拔地而起,供

奉着洪承畴,尚可喜和吴三桂。一群群意气风发的专家学者歌舞升平,为汉奸人格、屠夫气质、奴才原则

树碑立传。“辫子戏”的泛滥不再仅仅意味着审美的缺陷,而开始预示着文化的断层,脊梁的夭折。所以说

不准哪里天,媒体便会爆出“史学界”的“最新研究成果”:皇军入关,日本人移民东北,加强了中日民族

大融合。”日语教育乃文化输血,提高了国人的整体素质,给腐朽沉闷的中国文化注射了一针强心剂。”“细

菌部队的研究成果乃中日两国劳动人民共同的科学成就。”以及“大屠杀及三光政策为我国人口密度的调整,

经济结构的刷新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鲜花与掌声

中,“汪精卫纪念馆”、“溥仪神社”正式对外开放。“皇军入关百年纪念”正式举行。不可能?我不敢说。

我们除了身体里流淌的血液,已经无所继承了。但这也足以激励我们。只愿有朝一日,能与众人一道,剪

辫束发,身着汉服,向谎言挑战,追寻古老的复兴。

今天,电视里又在放百家讲坛---阎崇年的清朝故事,当他讲到努尔哈赤是伟大的英雄,多尔衮入中原成

功是因为“少杀人”时,台下的观众都鼓起掌来,我身边的几位同学情不自禁地说道:“讲得真好。康熙爷

真是圣主啊。”“明朝太腐败了,汉人太无能了,没有满族,没有大清,哪有康乾盛世?”“汉人是不行,太

落后”“汉人历史从来就是垃圾”。。。。。。我实在听不下去了,说:“阎说错了,大家别信!”我的同学立马反

驳:“阎先生不行,那你行啊?阎先生如果说假话的话,央视会让人家上百家讲坛?” 看着同学们欢快而

麻木的笑容,他们不时向地上吐一口痰然后振振有词的争辩,我心都仿佛被刀剜了一样,这,难道就是伟

大炎黄大帝孕育出来的子孙吗?我们的民族自称“汉”;我们的华人被叫“唐”人;我们的文化被称作“华

夏”文明;我们的国家被称为“礼仪之邦”“中央之国”!“华夏”,何意也!高贵而典雅,“中国”何意也!

天下之中心也,如此辉煌的伟名是谁为我们赢得?是我们的祖先,是他们,一只手握着宝剑砍下敌人的头

颅,一只手拿着书籍保持着最高贵的礼仪,以无限的野心,永不衰竭的欲望,拓展着华夏族的生存空间。

1000年的征战,1000年的教化,不知道踏平了多少国家,不知灭绝了多少民族,直到有一天,当他们将视

眼所及的所有肥美

土地收入囊中,当他们的面前只有大漠和沙滩时,他们才停下了脚步,他们的武力和高贵让他的所有邻居,

全都匍匐拜倒,在他们面前屈膝,而且是自愿的称臣,这些惶恐的邻居敬畏地送给祖先一个伟大的国号“中

国”,意思是“世界之中心”!

我们伟大的祖先,他们勇敢而聪慧,他们重荣誉而轻生死,他们讲信义而鄙狡诈,他们重文明而藐野

蛮,他们爱自由而厌樊笼,“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以夺其志!”

他们用他们的智慧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世界奇迹,可是你们谁知道?在华夏文明毁灭前的南宋文朝是一个什

么样子?千年的发展,华夏成为了世界最富有最文明的民族,“世风日靡,黔首犹着丝衣。”---宋代官员如

是说。宋代冶铁,陶瓷,造船和火药技术都获得了远远领袖世界,西方人总是惊异日本的武士刀最锋利,

可是他们不知道,日本的冶铁技术是宋人传过去的,元朝严禁汉人炼铁,因而这些工艺失传;南宋的造船

技术比18世纪前的任何一个国家都要发达,根据刚打捞上来的南宋船“南海一号”和相关史料,南宋船长

三十米,阿拉伯人惊叹道“东方的宝船简直是一个城市”;汉民族是世界上最早将火药应用于战争中的,制

作了当时最好的火器,可是后来元朝严禁汉人制造火药;南宋时期,皇帝权力极其小,诏书必须有皇帝太

后宰相和三位辅臣联名才会有效,而人民经常集会议论朝政,北宋末年罢蔡京杀六贼,不是太学生陈东和

十几万百姓联名上书施压的结果吗?丁大全当政时,陈宗则联合杭州市民集会要求理宗罢免之。而南宋学

风自由活泼,技术人员备受重用也是其他文明国家所远远不及的。航运促进了大型贸易,商业文明大发展,

城市人口大量增加,伴随的纸币的流行,资本主义萌芽正在茁壮成长,此时西方依然在神教的麻醉下昏昏

入睡。 "然而华夏文明在他最辉煌的时候,缺遭遇了史上最残暴最野蛮的侵略,蒙古人用他们几乎全部力

量,打击华夏文明最软弱的政权----南宋,蒙古人可以几个月内,就踏平花腊子摸,铲平俄罗斯,夷灭东欧

列国,但是在江南的华夏文明面前,他停顿了几乎50年。元军攻打襄阳,打了五年,方才攻下;元军攻打

四川,川民杀其大汗,而川民直到被杀光,才放弃抵抗;扬州李庭之军队抗元,直到扬州人皆死,方才屈

服;而即使宋皇帝投降,抗元大军依然抵抗,因为根据宋制,投降诏书必须丞相大臣连署之后才能有效,

丞相不署名,只代表皇帝投降,但是国家没有投降。而崖山失败后,30万宋军将士只有2万人被俘虏,其

余全部战死,上至皇帝下至普通军民,都自杀殉国。听闻宋灭后,浙江十万士子纷纷跳海自杀,福建有四

万!这是什么!这就是华夏精神。日本历史学家田中芳树在《海啸》

中用史诗般的语句描绘了华夏英雄在灾难面前所表现的坚强和决绝:一、“听到这话,大惊失色的是邓光远,

年幼的帝仅仅将聪慧之双眼转向了陆秀夫。臣力有未这,让国事沦落军止。元之贼兵即将迫近皇上宝座,

脱逃之事恐怕已经不可能。‘周围的宫女和宦官发出惊叫。帝则无育地凝视着陆秀夫。皇上虽然年幼,但毕

竟身为天子。天子须重视名誉更甚性命。臣虽不忍提及!但尚请皇上觉悟。‘数名宫女失神倒地。船舱之墙

壁发出了奇怪声响。那是元军施放之箭矢刺中船壁的声音。帝景仍然凝视着陆秀夫,但是白嫩娇小的脸颊

上却出现了微

笑。 ‘就依你所言吧!‘”二、“贼兵如蚁,蜂拥而入,李沛望着百姓,‘愿意求生还是求死‘,人们大呼

‘只愿意与将军共死‘!汪立信将两个孩子唤过来,‘今天,我将为你们举行成人礼,表示你们也要承担其

卫国的责任!‘于是,父子三人全部战死,获得了死后的光荣。”这就是华夏的精神!为了自由,为了尊严,

为了子孙,他们英勇奋战,从未有过动摇!崖山之后,华夏全面沦丧,被严重胡化,汉民族地位地下,丧

失了做学问的机会,自由的风气被扼杀,无数优秀豪杰英勇战死,商业文明严重倒退。

到了明朝时期,虽然光复,但是汉文化已经沾染了胡人的暴戾和专制,丧失华夏文明中开明和自由的

气息,但是明时期不断唤醒的华夏意识,使得明末觉醒了华夏意识,学术风范大盛,内阁组党之风流行。

然而此时不幸发生了,在天灾与人祸之下,中原爆发了严重的内战,当汉民族伤痕累累的时候,满蒙组成

联军进入了中华腹地。完成了对中原的奴役和支配,残酷扼杀了华夏文明复苏的一次大好机会。多尔衮在

汉民族最虚弱的时候,建立了清,表明了女真的强大,但是它还表明了其他吗?如果一个民族只会用刀,

即使他再凶暴,那么他充其量只是个蛮族,永远也创造不出伟大的文明,康熙也许喜欢算术、化学和天文,

但他永远预料不到这些东西能够给他带来什么变化,因为只喜欢支配奴隶的他对文明的创造和发展没有兴

趣,这就是他为什么要查禁《天工开物》,为什么禁止前明时期大发展的火药技术;为什么要限制民间冶炼

钢铁,为什么消灭造船的技术。因为他的支配奴隶性统治欲望是永远不会关心文明的,他只对如何支配他

的奴隶感兴趣。而元朝和清朝的征服者们用他们的政策告诉了我们这一点,那就是他们的所有统治技巧和

残忍暴力只能证明他们对文化的野蛮无知,对杀戮的渴求和与文明世界的隔绝,这就是他们的鞑靼文化,

一种依托掠夺的寄生文化。他们只对培育奴隶和愚民感兴趣,对社会的进步和自由毫无兴趣,而华夏文明

追求的是真正经世致用的“国士”!

孟子说:“.君以国士待我,我当以国士报之!君以路人待我,我以路人报之!君以草芥待我,我当以仇寇报

之!”强调君臣人格之平等的他,被清室愤恨,于是拆其牌位,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清庭要烧毁王阳明,王

夫之,李贽等人的书籍。因为此皆华夏文明之象征,而在明末的时候,我们华夏观念几乎觉醒的先人已经

向怒吼道:“君权,千年之大恶也!”

我们的落后,是我们的责任;我们的自卑,是我们的无能,我们没有一丝理由更没有任何资格抱怨祖

先留给我们的文化和土地,祖先留给我们的土地是世界上最肥美最广阔的土地,凭借这些土地,我们孕育

了最多的人民。而今天,对着残酷好杀野蛮人大唱赞歌的我们,毫无礼仪诚信道德沦丧的我们,真的是那

个伟大荣耀的礼仪之邦中央帝国的子孙吗?难道我们真的继承了祖先的华夏文明了吗?

我们不配享有“华夏”之美誉!就让华夏的故事永远成为一个神话吧!记得西南联合大学历史教授(记不

清名字了)上中国史上到南宋灭亡就停止了,人们问他为何?他说:“崖山之后,已无中国。”

“中国”和“华夏”都是最伟大的名字,里面所承载着的荣耀不是我们可以承载的。特别是播出了《大清

王爷尚可喜》《大将军施琅》,上演了华南虎的我们!

一个不知道尊敬自己英雄,一个歌颂自己屠夫,一个缺乏诚信的民族只是鞑靼文化继承者,大陆没有

华夏,华夏不在中国。有人说:唐宋在日本,明在韩国。大清在中国。信乎。因为礼曰:“华夏重信义,而

胡人无。”

今天的我们,绝对是炎黄的耻辱!

鲁迅曾经这样评价:不能说话的毛病,在明朝时还没有这样厉害的;他们还比较地能够说些要说的话。

待到满州人以异族入侵中国,讲历史的,尤其是讲宋末的事情的人被杀害了,讲时事的自然也被杀害了。

所以,到乾隆年间,人民大家便更不敢用文章来说话了。 .

回天无力道俱穷,干戈四起疑无路。指点洪涛巨浪中,推背图关于宋灭。 崖山之后无中国,阎吏之后无汉人。

崖山之後无中国,明亡之後无华夏?

-----这才是我们的民族性格,看看我们先祖是怎么用鲜血来捍卫尊严的,别相信我们民族天生有奴性的鬼话

来源: 王琦琦的日志

本文有点长,如果您感兴趣,请看完,让你看看我们民族性到底有没有奴性,让你明白我们民族是何时才有所谓的民族奴性!千万不要给人家乱扣帽子!谢谢! 你看这篇文章的时候,不要拿现在的观点来对待历史,这儿只是讨论历史,没人否定现在大家都是一家人的概念,只是追溯民族的历史!所以请你不要给人家乱扣帽子!

崖山之後无中国?

1276年初,蒙古铁骑一路南下,临安沦陷,南宋朝廷土崩瓦解。年幼的益王赵昰和广王赵昺,在母亲杨太后的带领下,逃出都城,到达温州。大臣陆秀夫派人招来了躲藏于此的陈宜中,大将张世杰也率兵从定海前来会合。五月一日,赵昰在福州即位,是为端宗,改元景炎。陈宜中被任命为左丞相兼枢密使,张世杰为枢密副使,陆秀夫为签书枢密院事。 南宋虽然投降蒙元,但福建、两广大片地区仍处在流亡小朝廷的控制之下,李庭芝也在淮东、淮西地区进行着顽强抵抗。但淮东、淮西等地相继失陷,李庭芝战死。景炎元年 (1276)十一月,元军逼近福州,此时福州有正规军17万,民兵30万,淮兵万人,足可一战,但由于主持朝政的陈宜中胆小怕事,因此小朝廷立足未稳,就又开始了逃亡。离开福州之后,朝廷只能四处流亡,辗转泉州、潮州、惠州等地。景炎三年(1278)春,来

到雷州附近。逃亡途中,宰相陈宜中借口联络占城,一去不返。端宗在逃亡途中患病,四月十五日病死,年仅11岁。端宗死后,群龙无首,眼看朝廷就要分崩离析,陆秀夫慷慨激昂,振作士气: “诸君为何散去?度宗一子还在,他怎么办呢?古人有靠一城一旅复兴的,何况如今还有上万将士,只要老天不绝赵氏,难道不能靠此再造一个国家么?”众臣便又拥立年方7岁的赵昺为帝,改元祥兴。

元军步步为营,不久雷州失守,形势危急。张世杰数次率军反攻雷州,但都没有成功,于是将流亡政权迁至崖山。历史似乎注定了要选在这里翻开空前悲壮的一页。

宋军到达崖山时,尚有正规军和民兵20万人,而进攻的元军只有数万,仅就兵力而言,双方相差悬殊,且元军不善水战,宋军无疑占有优势。但张世杰此时指挥出现了严重失误,他判断蒙古人的优势是骑兵,不擅水战,必须依靠水军与之作战,因此放弃了对崖门入海口的控制,把千余艘战船背山面海,用大索连接,四面围起楼栅,结成水寨方阵,把木制战船两侧用衬垫覆盖,以防御元军的火箭和炮弩,赵昺的御船居于方阵之中,打算在此死守。张世杰此举失误在于,一是放弃了对入海口的控制权,等于把战争的主动权拱手交给了对方;二是把千余战船贯以大索,结成水寨,虽然集中了力量,却丧失了机动性。此后张弘范率大批元军赶到,控制了崖山之南的入海口,又从北面和南面两个侧翼切断了宋军的所有退路。宋军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此后10多天的中,宋军只能以干粮充饥,饮海水解渴,饮过海水的士兵呕吐不止,战斗力严重削弱。

当时,张世杰有个外甥在元军中,张弘范一连三次派其至宋营对张世杰劝降,张世杰说:“吾知降生且富贵,但义不可移耳!”。张弘范又叫囚禁中的文天祥写信招降张世杰,文天祥说:“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呼?”于是他写出了那首千古传诵的《过零丁洋》。张弘范看了一笑置之。张弘范没法,再派人向崖山的士民说:“你陈(宜中)丞相已去(占城),文(天祥)丞相已执,你们还想怎样呢?”士民亦无叛者。 二月初六早晨,元军发起总攻。元将李恒指挥水军利用早晨退潮、海水南流的时机,渡过平时战舰难以渡过的浅水,从北面对宋军发动了一场突袭,到中午,北面的宋军已被元军击溃。南面的元军又在张弘范的指挥下,利用中午涨潮、海水北流的时机,向宋军发动了另一次进攻。宋军南北受敌,士兵又身心疲惫,无力战斗,全线溃败。战斗从黎明进行到黄昏,宋军阵脚大乱,张世杰下令砍断绳索,率10余战舰护卫杨太后突围。张世杰率帅船杀到外围,见赵昺的御船过于庞大,无法突围,便派小舟前去接应。当时天色已晚,海面上风雨大作,对面不辨人影,陆秀夫惟恐小船为元军假冒,断然拒绝来人将赵昺接走。张世杰无奈,只得率战舰护卫着杨太后杀出崖门。

宋军败局已定,陆秀夫知道已没有逃脱的可能,便把自己的妻子儿子赶下大海,然后对赵昺说:“事已至此,陛下当为国捐躯。德佑皇帝受辱已甚,陛下不可再辱!”赵昺身穿龙袍,胸挂玉玺,随陆秀夫跳海自尽。数天之后,陆秀夫尸体浮出海面,被当地乡人冒死收葬。元军在清理战场的时候,发现一具身穿黄衣的幼童尸体,身上带有金玺,上书“诏书之宝”四字,送交张弘范,经确认是赵昺所带玉玺。张弘范再派人寻找赵昺尸体时,已下落不明。

张世杰保护杨太后冲出重围,听到帝昺的死讯后,杨太后手掩胸口大哭:“我不顾生死,万里跋涉来到这里,为的是存血脉,现在已经无望了!”于是跳海身亡。元军继续派重兵追击张世杰,处于弱势的宋军且战且走。张世杰计划到占城后整顿军马,再图恢复,五月初四,船到南恩州平章港(今阳江海陵岛)遭遇台风。部下劝他登岸,他说不用了,焚香仰天拜道:“我为赵氏亦已尽心尽力,一君亡,又立一君,现又已亡,我不死,是想为赵氏存宗祀。天若不让我光复赵氏,大风吹翻吾船!”此时,风浪更大,舟覆人亡,幸存士卒为张世杰焚尸殓葬,墓今仍在海陵岛上。南宋这支残存的抵抗力量至此完全覆没。

崖山之战是灭亡南宋的最后一战,从战术层面看来,张世杰、陆秀夫等人的部署失当,对战役失败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他们在绝境中所表现出来的民族气节和那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不能不让人叹服。今日位于崖山南面的崖山祠,是一座古老的建筑。在这里供奉有陆秀夫和张世杰的塑像,以纪念他们的忠烈。这两个人,一文一武,正是在流浪小朝廷中起了关键作用的中流砥柱。

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也被后世并称为“宋末三杰”。

崖山海战,是空前惨烈的一场战役,说其惨烈,更多的是体现在战役胜负已定之后。在大势已去的情况下,为了不使战舰落入敌手,宋军将数百艘战舰自行凿沉,然后,超过十万众的南宋军民,包括官员、士兵、妇女、百姓,不愿被残暴的蒙

古政权所奴役,纷纷韬海自尽……蒙元所编的宋史客观的记载了这段史实:七日之后,海上浮尸以十万计……10万人自杀,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历史长河中,只留下了一行字,但它背后的震撼意义,令后人叹息不已。在国家命运的转折关头,从皇帝到大臣、士兵甚至普通百姓,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行为表态。在崖山附近一个叫延安村的小村庄旁边,有一座没有碑文的坟墓,与众不同的是,墓的四周,全部是用蚝壳围砌起来的。传说这就是当年的杨太后之墓。杨太后殉国后,匆忙之间,张世杰将她葬在了这里。迫于蒙元的压迫,百姓不敢为她树碑立传,只得用蚝壳为杨太后修建了一座特殊的坟墓。为了怀念这位坚贞不屈的太后,每逢四月初二杨太后诞辰日,四乡八里的百姓都会来这里祭拜,久而久之,已经成为了一种风俗。此外,还有一些忠义之士,冒着天大的危险,将侥幸逃脱的赵氏皇族后代严密保护起来,隐姓埋名,直到蒙元灭亡,他们才恢复本来姓氏,在崖门附近建立了赵氏的皇族村,并将宋代十八位皇帝的灵位永久供奉在村里的祠堂里。

南宋虽然覆没,但输得是这样的悲壮,这样有节烈之气,勇士们面对外族入侵和压迫,拼死抵抗,为争取民族生存、自尊、自卫而英勇献身,义无反顾,闪耀着爱国主义的“崖山精神”,即中华民族精神。崖山精神,春秋大义,鼓舞后人。

“崖山多忠魂,后先照千古。”以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三忠”为代表的忠臣义士受到历代肯定,任凭沧海桑田,时代更叠,他们永被历史和人民铭记,千古流芳。正如蔡东藩《宋史通俗演义》最后结句诗:“一代沧桑洗不尽,幸存三烈尚流芳。”正因为有了他们的精神存在,崖山不仅仅是南宋王朝最后灭亡的遗恨之

地,也从来就是人们抒发爱国情怀之地,历代政要、名人墨客、平民百姓临崖凭吊、叹息、兴感、追怀,如今又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回到本文的题目:崖山之后,再无中国,这是一个争议很大的命题。两宋300余年,一直都是重文抑武,在军事上屡受外敌之辱,常被称为“弱宋”。但全面的看待,宋朝在经济、文化、科技、农业、工商业、手工业等诸多方面都达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巅峰,其成就超过了之前的隋唐和之后的明清,他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没有抑制工商业的朝代,并且极力发展对外贸易。虽然不断的纳贡称臣,但国库岁收依然充裕,终宋一世,只爆发过几次小规模的农民起义,这应该是有其原因的。汉文明在宋朝时候,领先世界,富有人文精神,科技发达,也具有抵抗精神,在蒙古横扫欧亚大陆后,独立支撑数十年。蒙古军队占领中国北方时,其种族灭绝手段极为恶劣。几乎每个城市都有屠城记录。蒙古屠杀造成了中国北方人口大量减少,其程度令人触目惊心。在北方有4500万以上登记人口,而在各地屠城以后,还不到700万,而且这个数字一直保存到元末甚至明初。不排除有几百万人口逃到南方,以及死于瘟疫,饥饿的人口,那么也至少屠杀了80%以上,据记载,宋人到中原后发现,中原地区千里无人烟,白骨遍地,井里塞满了死尸而水不可饮。蒙古军队攻占长沙岳麓书院时,数百名书生赤手空拳抗击蒙元铁骑,最后全部壮烈战死,3百多年后,崇祯皇帝为保持气节吊死煤山(天子守国门),无数汉族精英反抗满清的铁骑而英勇就义,但也出现了吴三桂等民族败类,所以可以说中国的精英大部分尽丧蒙元之手。此后汉文明没有超过以前的发展,市民社会的发育,新型商业经济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创新都被受到极大打击,中国丧失了最好的发展机会。虽然百年后汉人复国成功,但继起的明王

朝还是受到蛮族很大影响,汉人在遭遇北方骑马民族的重创后,开始变得保守,此后的数百年,面对外侮,大多数的汉人精神麻木苟且。

中国文明垂世而独立,可以说是除西方基督教文明外最大的原创性文明,在游牧民族的入侵和打击下,在南宋末年,崖山之战后,整体性亡于蒙元,我们文明的发展的积累被破坏,可以说,崖山之后,已无中国。

我时常想,古中华遗风,究竟会有何等的团结与彪悍,连相对柔弱的南宋,都有十万军民自发跳海殉国,这样的气节,何时能再次拥有?中华文明的复兴,需要今人的努力。崖山之役,应写入教科书,告知后人,华夏当有那样的气节。

我询问过我身边的很多人,他们的文化程度都在大专以上,有个还是硕士,但他们中十有八九不知道崖山之役,至于阎应元抗清他们根本就没听过。悲哀啊!中华民族的悲哀啊!如果那些在崖山之役中为民族事业牺牲和殉难的先祖地下有知,不知会怎么看待我们这些后世的子孙!

每每想起古华夏文明数千年的辉煌,再看看近世纪汉民族的麻木不仁,就感慨万千,暗自流泪,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够复兴中华啊!虽然不赞成全民穿汉服,但汉服是我们民族文化不可多得的部分,是我们的民族服装,当你看到别的民族穿他们自己的民族服装的时候,你是否想到自己也有美丽的民族服装呢?而且汉服是

被当时的满清强权用屠刀强制消灭的,不是因为她不美丽而被我们抛弃的,可以说汉服每一个细节都能体现我们民族文化的内涵,是我们华夏民族文化传承!

还是得继续,如果我们华夏民族文化沉沦了,那我认为离亡国也不远了。大家对此有何看法,共同探讨下

明朝以后无中华?

日本、韩国(朝鲜)、在历史上深受华夏文化的影响,甚至把中国说成是他们的文化母国;朝鲜、日本文明都是受中国文化的哺育,尤其是深受中国“华夷之辨”思想的影响。唐宋时期自不必说,下面以明代阳明心学为例。

王学对近代日本产生巨大影响,高濑武次郎在《日本之阳明学》中说:“我邦阳明学之特色,在其有活动的事业家,藤树之孝,蕃山之经论,执离之熏化,中乔之献身事业,乃至维新诸豪杰之震天动地之伟业,殆无一不由王学所赐予。”韩国岭南大学教授崔在穆说“起源于中国的王阳明思想,在明治维新时期的日本产生了一新概念——„阳明学‟。”而“一生伏首拜阳明”这一著名诗句即为日本海军大将东乡平八郎的人生信条。

即使在明代,因丰臣秀吉野心膨胀而发动侵朝战争和明军作战时,日本对中华文明仍充满敬意。在西方传教士利马窦与金尼阁著的《利马窦中国札记》第一章中说:当沙勿略在日本的偶像崇拜者中间进行工作时,他注意到每当日本人进行激烈辩论时,他们总是诉之于中国人的权威。这很符合如下的事实,即在涉及宗教崇拜的问题以及关系到行政方面的事情上,他们也乞灵于中国人的智慧。因而情况是,他们通常总是声称,如果基督教确实是真正的宗教,那么聪明的中国人肯定会知道它并且接受它。

[1]而了满清统治中国以后,日本人对满清中国才开始真正鄙夷不屑起来,将其当成蛮夷来看待,即便在满清武力最鼎盛的时候也是如此。甚至一些人认为这时候日本才有资格作为中华文明的继承者,才可以称得上真正的中国。“比如1669年山鹿素行的《中朝事实》、1672年林鹅峯的《华夷变态》都已经开始强调,应当把„本朝‟当作„中国‟,这是„天地自然之势,神神相生,圣皇连绵‟”,“使日本形成……真正中华文化对蛮夷清国的观念。”“著名的近松门左卫门所编,1715年演出的《国姓爷合战》,则以郑成功为基础想象一个出身日本的唐(明)忠臣,驱除鞑靼恢复国家的故事,更显示了日本对清国的敌意。”

[2]“……而《华夷变态》一书的书名,可能最清楚地表明了他们对中国看法的转变,那是在延宝二年(1674),明清易代不久,林罗山之子林恕为《华夷变态》作序文时说,„崇祯登天,弘光陷虏,唐、鲁才保南隅,而鞑虏横行中原,是华变于夷之态也‟,这时的日本,就已经开始把中国视为鞑虏。……但是事实上,

在17世纪以后的日本,情况却有很大的变化,他们提出,什么是„中华‟或„中国‟?他们认为礼俗最文明、秩序最安定、历史最绵延、风土最秀丽、人物最精彩的地方,就是„中国‟或„中华‟,这„中国‟或„中华‟并不是地理名词,却仿佛是一个文化象征,它不一定就是那个大清帝国。贺茂真渊(1697~1769)在《国意考》中就说,„他邦(中国)虽有博识之士,观其作为,不及天地之智也,其道可行于世者,几近于无……盖彼邦之学,因其始于人智而多邪理,其意旨亦易得也。而吾皇国之古道,自天地伊始,平坦宽阔,为其不可道破,后人亦难知之矣。吾邦古道,虽言绝迹,室则与天地共存,永无止境也‟。因此,当他们越来越不认同清帝国的文化时,他们就不再把现实的„大清帝国‟看成是„中华‟,而把自己说成是„中国‟了,现在的研究者已经多次指出,江户时代的日本儒学者,常常有这样的议论。”

[3]在日本人看来,中华文化其实已经和满清统治之现实中国是两码事情了。宇野哲人(1875~1974)来华这旅被Joshua A Fogel称为最后一个“儒家朝圣之旅”,他长年浸淫中华文化,心仪文化中国,他在《中国文明记》中告诉故乡亲人,初谒曲阜圣庙感动:“今夕是何年,得以拜谒圣庙,徘徊圣林,三生之幸也,欢喜不知所措。……啊,彼大成至圣之孔子,近在咫尺之间,虽眠于杂草之下,然其灵魂遍满宇宙,与天地共悠久赫赫以照世道人心‟。”宇野哲人分别于1906年和1912年来华。但他看见在满清统治下和统治后的现实中国,却使他的中华梦破碎——宇野哲人“看到的现实中国的残破,从他在塘沽踏上中国土地时,已经一览无遗,他这样形容对中国的第一印象„自塘沽上陆,最初之所见,非常遗憾,绝非愉快之事。夹河而建之民屋,均是极矮陋之泥屋,墙壁自不待说,连屋顶野是

泥土所涂。时值冬枯时节,原野一望无际,满目荒凉,难怪先时将塘沽之民屋误为猪圈‟。

[4]疑问渐渐地形成了这样的后果:在一些日本文人学者心目中,原本的一个中国变成了两个,一个是存在于他们记忆和想象中的、以汉唐中华为基础的“历史和文化的中国”,一个是在他们面前客观存在、大清帝国所呈现的“现实和政治的中国”。在那个时代,他们虽然还对“历史和文化的中国”怀有敬意,然而却已经开始蔑视这个“现实和政治的中国”。

[5]晚清时日本发动中日战争,占领台湾,后进行全面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沉重灾难。二战后又一直不承认其在侵华战争中犯下的滔天罪行,践踏中国人的民族感情。鲁迅等人在日本的经历说明日本部分民众骨子里对中国人充满深刻的蔑视,并使“支那”一词变成对中国人的贱称……朝鲜类似,朝鲜接受明朝册封,万历年间中国出兵援朝抗倭,更使朝鲜人刻骨铭心,感激不已。直至明亡260多年、再次被日本占领,朝鲜一直在使用明崇祯年号。葛兆光说:在朝鲜李朝的历史记载中,万历皇帝却享有极崇高的声誉。在从万历二十年(1592)到二十六年(1598)的战争中,他派出的军队使朝鲜免于被日本丰臣秀吉所占领,他的举措挽救了朝鲜王朝,因此一直到丁卯(1627)、壬申(1632)朝鲜被迫尊奉清朝之后,朝鲜的朝臣还是自称“神宗皇帝再造之国”和“神宗皇帝所活之民”,并且坚持明朝的纪年,甚至一直到很多年以后,万历皇帝在朝鲜仍然被隆重地祭祀。康熙四十三年(甲申,1704)即朝鲜肃宗三十年三月,那时,清廷统一中国已经六

十年,在朝鲜却仍然记得“甲申之岁,回于今日,而又逢三月之朔,今三月十九日,即皇都沦陷之日也”。所以,在这个改朝换代一甲子的时候,朝鲜官方依然要举行祭祀,祭祀逝去的旧王朝,而且国王还特意说,明神宗即万历帝的祭祀“是早晚必行之盛礼”,表示“空望故国,朝宗无地,追天朝不世之殊渥,念列圣服事之至诚,只自呜咽,流涕无从也。昔我仁祖大王当天翻地覆之日,不废焚香望阕之礼,则经今丁皇朝沦陷之日,岂可遣官设祭而已耶”。于是,他三月亲自去祭崇祯,九月特地筑坛以祀大明神宗皇帝,以尽古代诸侯祭天子之仪。很长时间里面,他们仍然坚持用崇祯年号。像雍正四年(1726),那个并没有亲身经历过明清嬗变的申泽(1662~1729)仍然署的是“崇祯纪元后九十九年”,而他去世后给他写祭文的人也仍然用崇祯纪元,说他“生于崇祯纪元后再壬寅,卒于周甲后己酉”。

即使是到了乾隆年间,出使北京的洪大容仍然坦率地告诉探问东国历史的严诚和潘庭筠说,“我国于前明实有再造之恩,兄辈曾知之否?”当不明历史的两人再问时,他动情地说:“万历年间倭贼大入东国,八道糜烂,神宗皇帝勤天下之兵,费天下之财,七年然后定,到今二百年,生民之乐利皆神皇之赐也。且末年流贼之变,未必不由此,故我国以为由我而亡,没世哀慕至于今不已。”这种在清帝国治下的人看来是狂悖的括,在朝鲜使者嘴中说出,让两个清朝文人都无言以对。

[6]可以说朝鲜对明朝中国的尊崇仰慕,是出于内心,发于至诚,不会因为明朝中国实力的消长有所变化,甚至在明朝中国已经灭亡以后,这种由衷的感情,依然经久不息。

[7]然而在满清统治中国后,朝鲜对满清帝国的鄙夷态度则非常鲜明,在所谓“康乾盛世”时已格外强烈。有明一代,朝鲜人始终称中华为“天朝”。可清朝定都北京之后,朝鲜君臣在国内却以“清国”、“北国”称之,有时甚至用“胡皇”、“清虏”称呼清朝君臣,不少朝鲜官员以与清朝使节交往为耻

[8]尽管如此,朝鲜人并不把清帝国当作“中华”的正统,仍然对明帝国很依恋,对朝觐胡人皇帝充满了怨气,私下里,他们把清帝国叫做“夷虏”,把清皇帝叫做“胡皇”,朝鲜人对于自己仍然坚持书写明朝的年号,穿着明朝衣冠,特别感到自豪,也对清帝国的汉族人改易服色,顺从了蛮夷衣冠相当蔑视。

[9]在康熙十四年即朝鲜肃宗元年(1675),朝鲜有一个叫金寿弘的人,写了《辩长》、《论庶》二书敬献给国王,本来想讨好,却激起一片嘘声。原因很简单,因为“其贻宋时烈论礼书头书以康熙十四年。……又于祭其祖(金)尚容祝文,欲书康熙(年号),一门惊骇,谓之家贼。尚容殉节于江都,而寿弘独奉清国正朔,至书祝文,其乖戾反常如此”。为什么说他是“乖戾反常”,因为当时朝鲜“凡官文书外,虽下贱,无书清国年号者,(金)寿弘独书之”。……因此,在清帝

国时期,朝鲜人从心底里觉得,他们到中国来,就不是来朝觐天子,而只是到燕都来出差,使者们的旅行记名称,也大多由“朝天”改成了“燕行”。他们虽然也恭恭敬敬地来朝贺,但是,心里面却满是怨愤。一个姓韩的使者在康熙五十二年(1713)就说,自己本来不愿意到清国去受辱,但是为了国王之事,实在是不得已,“周旋异域,日见丑类,凌逼饱尽,无量苦痛,磬折腥膻之庭,跪叩犬羊之赐,固已不胜,其大赧矣”,他觉得,这就是因为“中华文物沦落已久”,所以,至今在心底里还是追忆明朝。一直到乾隆、嘉庆年间,虽然离开大明的覆亡已经百余年,但朝鲜关于“大明”的历史记忆却依然如此清晰。……在看透了清帝国的这些民风民俗之后,从一开始就很瞧不起清的朝鲜使者,就更存了轻蔑之心。像1803年出使北京的徐长辅就得出一个结论:“清人立国之规,大抵导风俗以禽兽之,率天下之民而愚之……”

[10]再看当时朝鲜人的“明朝之后无中国”之感:明清易代之后,朝鲜人普遍存在着怀念明朝、排斥清朝的“遗民”情怀;这种“遗民”情怀带来的是对现实“中国”(即清王朝)的不认同,对中朝关系的发展演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1]一个叫做金钟厚的人,给曾经出使清帝国的洪大容写信,说“所思者在乎明朝后无中国耳,仆非责彼(指中国人)之不思明朝,而责其不思中国耳”。并且相当激烈地锐,朝鲜对于中国,“所贵乎中华者,为其居耶?为其世耶?以居则虏隆亦然矣,以世则吴楚蛮戎鲜有非圣贤之后者矣”,在他们心目中,中国就应当是中华,中华原本是文明的意思,如果中华文明并不在清国,那么,我“宁甘

为东夷之贱,而不愿为彼之贵也”。……这个时候的朝鲜人,早已不把清帝国作为“中国”,更不把清帝国看作中华

[12]一个叫韩元震(1682~1751)的朝鲜人,就始终对清人十分鄙夷,他对清儒只推崇吕留良,虽然很客气地推测说,“天方以中国弃这夷狄,宜其儒者之不出也,抑或深山之中有不剃头儒者,得其正宗,著书以俟河清,而世莫得以传之耶”,但是,他显然已经不把中国当作学术的正宗所在了。他说“虽以夷狄之人,而能弃夷狄之行,慕中国之道,服中国之服,言中国之言,行中国之行,则是亦中国而已,人亦将以中国待之,岂可复问其初为夷狄也”,因此,从学术的正宗来看,他觉得,完全可以把朝鲜看成是“中华”,而把清帝国视为“蛮夷”。

[13]依照朝鲜士人的观点,除非“得十万之众,长驱入关,扫清函夏,然后壮观可论”。

[14]他(朝鲜士人闵鼎重)甚至觉得,为了拯救中华文明,朝鲜应当乘清人内乱,辽东空虚,以万兵直捣黄龙,这样便可以逆转天下。闵鼎重的这种想法,在当时很多朝鲜士大夫心目中都有,他们都相信,清国的文化已经坏到无可救药,所以“今天下中华制度,独存于我国”。

[15]正因为在朝鲜人,乃至日本人看来,“明朝后无中国”,所以在满清统治及以后,朝鲜,日本与中国感情也日渐疏离,甚至对中国鄙视厌弃,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在他们看来,中国或许土地还存在,名称还存在,但中国的文化实质和文明核心已经从其土地上消失了,或者说即便中国文化还存在,那他们自己也比这块土地上的人更有资格作继承人。

[16]1686年(康熙二十五年),即朝鲜肃宗十二年,朝鲜国王为平息不满满清政权的官员的情绪,说:“自古匈奴之入处中华者一,皆不能久长。而今此清虏据中国已过五十年,天理实难推知也。大明积德深厚,其子孙必有中兴之庆。且神宗皇帝于我国有百世不忘之恩,而构于强弱之势,抱羞忍过,以至于今,痛恨可胜言哉!”

[17]表明了朝鲜对恢复中华的期待。但满清覆灭后,他们发现满清在中国依然是歌功颂德的对象,当年朝鲜连书写其年号都觉得是羞辱,“虽下贱”也不为之的康熙,在中国居然被膜拜成了圣主明君,而且还是满清屠刀淫威消失之后;而他们曾经在几百年的时间里,包含感情隆重祭祀的万历皇帝,崇祯皇帝,在中国却被描绘成了病态人渣,曾经真心敬慕的明朝中国,被中国人自己描绘成一片黑暗。在这样的情况下,恐怕连韩国(朝鲜)人自己都要觉得羞愧了,原来他们曾如此尊敬的人,在中国人已经摆脱民族压迫后,还是被丑化的体无完肤。面对中国人这种对待自己历史的极端病态自虐的丑陋,彻底摆脱与中国历史上的干系,似乎对韩国(朝鲜)人来说,也就成了相当合理的选择。发展传承了数千年并使中国

领先于世界的中国传统文化,则被中国人打成封建糟粕,和中国落后和挨打的重要原因,一切都是西方的好,到处都存在着极端的西化。凡是西方没有的,中国不可能有。这种缺乏自信的对待自己文化的态度,也使重视传统文化的日韩两国产生鄙夷。于是,韩国成功地将“端午祭”申请为历史文化遗产,将中医并改名为韩医,说孔子是韩国人,把某些中国传统文化精粹据为己有……等等,都不在话下了。

现今反韩似乎是很流行的风潮,网络上对韩国人的憎恶似乎到了不共戴天、势不两立的地步,刻薄、恶毒、尖酸的挖苦和嘲笑似乎已经成了谈论韩国的帖子必不可少的佐料。实际上,这种反韩风潮是极其浅薄的,只能显示出那些自以为中国人的无知和无耻。我们忽视了,今天的韩国女大学生仍在指责我们——“中国人在背叛伟大的先辈”。这是不必多说的。他们也不知道,“礼失求诸野”,日韩对保护部分华夏文明成果,是有一定功劳的。

我们需要明白,中国如不能更好地正视历史,不能彻底批判蒙元、满清政权,不中止对屠夫、刽子手的歌功颂德和对民族英雄地位的弱化,不珍视、保护和发扬自己的传统文化,就不能恢复真正而完全的华夏文明继承者身份,不能使周边国家和民族心悦诚服,不能制止日本、韩国对中国的蔑视和对华夏文明的篡夺。以牺牲文明、忍受耻辱、丧失尊严换取领土,苟活重于道义,怪不得日本人不屑于承认侵略,是骨子里瞧不起现代中国人的愚昧,就如同人类不承认杀猪吃肉是罪恶一般,因为猪是昏弱的物种。中国既然可以认贼作父把蒙元和满清视为正统,

又为什么偏偏追究“南京大屠杀”要日本承认对华侵略呢?在这个问题上采取双重标准,我们自己尚且糊涂,又怎能令日本侵略者伏首认罪。

[18]韩国与日本为什么会从历史上对中国尊崇敬慕,转变为近现代的疏离和蔑视甚至侵犯,上面论述可能不完全或不太准确,但这个问题是值得所有中国人深思的

参考文献

[1][意]利玛窦,[比]金尼阁著,何高济等译. 利玛窦中国札记.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9月,第89页。转自:杜车别. 严厉批判满清统治的必要性及民族理论问题综合论述。

[2]葛兆光. 从“朝天”到“燕行”——17世纪中叶后东亚文化共同体的解体. 中华文史论丛,2006年01期

[3]葛兆光. “明朝后无中国”——再谈十七世纪以来中国、朝鲜与日本的相互认识

[4]黄俊杰. 20世纪初期日本汉学家眼中的文化中国与现实中国. 国际汉学.第8辑. 大象出版社。转自:杜车别. 严厉批判满清统治的必要性及民族理论问题综合论述。

[5]葛兆光. “明朝后无中国”——再谈十七世纪以来中国、朝鲜与日本的相互认识

[6]葛兆光. 从“朝天”到“燕行”——17世纪中叶后东亚文化共同体的解体. 中华文史论丛,2006年01期

[7]杜车别. 严厉批判满清统治的必要性及民族理论问题综合论述

[8]宁博尔. 明清易代后朝鲜人“遗民”情怀探究———以《热河日记》为中心.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9月第5期

[9]马靖妮. 《热河日记》中的中国形象研究. 中央民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第35页

[10]葛兆光. 从“朝天”到“燕行”——17世纪中叶后东亚文化共同体的解体. 中华文史论丛,2006年01期

[11]宁博尔. 明清易代后朝鲜人“遗民”情怀探究———以《热河日记》为中心.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9月第5期

[12]葛兆光. 从“朝天”到“燕行”——17世纪中叶后东亚文化共同体的解体. 中华文史论丛,2006年01期

[13]葛兆光. 从“朝天”到“燕行”——17世纪中叶后东亚文化共同体的解体. 中华文史论丛,2006年01期

[14]朴趾源. 热河日记. 上海书店出版社,1997,第60页。转自:宁博尔. 明清易代后朝鲜人“遗民”情怀探究———以《热河日记》为中心.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9月第5期

[15]葛兆光. “明朝后无中国”——再谈十七世纪以来中国、朝鲜与日本的相互认识

[16]杜车别. 严厉批判满清统治之必要性及民族理论问题之综合论述

[17]葛兆光. 从“朝天”到“燕行”——17世纪中叶后东亚文化共同体的解体. 中华文史论丛,2006年01期

[18]康德衡. 狮醒东方——论二十一世纪中华文明的复兴.第十九章[1][意]利玛窦,[比]金尼阁著,何高济等译. 利玛窦中国札记.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9月,第89页。转自:杜车别. 严厉批判满清统治的必要性及民族理论问题综合论述。

注:此文章来源于网络,传到文库为了方便大家阅读。请原作者谅解。

长平一坑四十万,秦人欢欣赵人怨。 大风扬沙水不流,为楚者乐为汉愁。 兵家胜负常不一,纷纷干戈何时毕。 必有天吏将明威,不嗜杀人能一之。 我生之初尚无疚,我生之后遭阳九。 厥角稽首并二州,正气扫地山河羞。 身为大臣义当死,城下师盟愧牛耳。 间关归国洗日光,白麻重宣不敢当。 出师三年劳且苦,咫尺长安不得睹。 非无虓虎士如林,一日不戈为人擒。 楼船千艘下天角,两雄相遭争奋搏。 古来何代无战争,未有锋猬交沧溟。 游兵日来复日往,相持一月为鹬蚌。 南人志欲扶昆仑,北人气欲黄河吞。 一朝天昏风雨恶,炮火雷飞箭星落。 谁雌谁雄顷刻分,流尸漂血洋水浑。 昨朝南船满崖海,今朝只有北船在。 昨夜两边桴鼓鸣,今朝船船鼾睡声。 北兵去家八千里,椎牛酾酒人人喜。 惟有孤臣雨泪垂,冥冥不敢向人啼。 六龙杳霭知何处,大海茫茫隔烟雾。 我欲借剑斩佞臣,黄金横带为何人。

仗义半从屠狗辈,负心都是读书人。

——崖山海战纪念日:夏曆二月初六 宋祥兴二年(1279)

南宋祥兴二年(元至元十六年)正月,张弘范兵至崖山。南宋残军与元军在崖门海域展开曆时20多天的大海战,双方投入兵力50馀万,动用战船2千馀艘,最终宋军全军覆没,南宋灭亡。

二月初六日晨,崖门海域风雨交加,元军发动总攻,宋军血战至黄昏,最终战败。太傅张世杰护杨太后突出重围,左丞相陆秀夫携少帝突围无望,遂杖剑驱妻子入海,并背负年仅九岁的少帝赵昺蹈海殉国。大宋后宫及群臣也纷纷投海殉国,七日,“浮尸出于海十馀万人”。

杨太后闻赵昺死,赴海死,张世杰葬之于海滨,亦投海殉国。宋遂亡。

易衣冠、亡天下

——“剃发易服”纪念日:夏曆六月十五日 明弘光元年(1645)

·顺治二年(1645年)五月,清军占领南明弘光政权金陵。六月初五日,多尔衮谕江南前线总指挥,豫亲王多铎,下令“各处文武军民尽令剃发,倘有不从,以军法从事。”

·六月十五日,多尔衮谕礼部,通令全国剃发,“向来剃发之制,不即令画一,姑令自便者,欲俟天下大定始行此制耳。今中外一家,君犹父也,民犹子也;父子一体,岂可违异?若不画一,终属二心”“自今布告之后,京城内外限旬日,直隶各省地方自部文到日亦限旬日,尽令剃发。遵依者为我国之民;迟疑者,同逆命之寇,必置重罪。若规避惜发,巧辞争辩,决不轻贷。”

·七月,令,“衣冠皆宜遵本朝之制”。

戊子年二月初六(2008.03.13),崖山海战729周年;六月十五(2008.07.17),剃发易服363周年。

《春秋》之义,夷狄进于中国,则中国之。中国而为夷狄,则夷狄之。

“中国”始终都是华夏,华夏始终都是进步文明的代表,而华夏也根本不曾以种族、民族划分。“崖山之役以下,中国已经没有一个统治集团有能力又有意愿全盘接手华夏文明,并加以发扬光大,因此中国正朔已断。 “崖山之后,已无中国” 大约此意吧。

托现代教育的福,知道崖山的人真是少之又少。

也许日本人说的是对的:宋之前是中国,宋之后是支那。

蒙古军的屠城,杀掉北方百分之80的汉人,精英殆尽。明朝只算诈了下尸,可惜当年汉人的精气神全没了

我们没什麽值得自豪的了,只愿有生之年可以凭吊崖山 以慰不孝之罪!

崖山是中国一个值得回忆的地方,中国人应该认识它。

蒙古人的来到,杀死了一半的中国人,剩下的另一半为他们种地,做工,提供奢侈品。处于种族隔离的藩篱之下,成为蒙元帝国治下最下等的一类人,帝国的统治阶层虽然文化低落,然而依然极端鄙视和仇恨这些文明高于他们的人群,他们始终拒绝汉化,在九十五年的统治中,基本上没有接受汉文化,帝国上层的官方语言显然不是汉语,他们三心二意的短期恢複过中国人操练的很熟稔的科举考试,然而这种技巧複杂的运作对帝国而言还是太複杂了,而

且帝国上层内部对于大量接受汉族中国人进入政府的前景显然是恐惧的,所以后来又取消了这种中国式的文官选拔制度。帝国对数量众多的中国人始终是持怀疑,排斥的态度,除了提供粮食和其它维持社会生活正常运转所必须的生活用品以及提供赋税。似乎蒙元帝国的蒙古统治者无法发现汉人的其它价值,而且热爱自由的中国人的反抗也是此起彼伏,所以蒙古人抑止不住喜欢杀人的野蛮本性,定期屠戮中国人。在海边,蒙元军队把一队队百姓定期扔到海里喂鱼,在内陆地区,蒙元在各个路口设卡,盘查百姓,发现所谓"赵,张,王,李"四大姓汉人就拖到一边杀了。这种酷政只是在担心激起更大民变的情况下才被取消。这方面的不良记录可以一直追溯到蒙元开国时,就有蒙古统治者提出杀光汉人的对策,只是在汉化的契丹人耶律楚才的委婉劝说下才停止这个动议。而耶律楚才只能使用这样的理由:试问杀光所有的中国人,谁来为我们种地?我们向谁收税?让我想起《黑客帝国》中机器人对待人类的手法,将人类作为他们的电池,为那个机器人社会提供能源。蒙古人两手空空来到中国,将中国人民作为他们的电池,寄生在中国土地,最后中国人複国成功,蒙古人最后两手空空回到草原故地。他们身入宝山而什麽也没有得到,这也是一个绝妙的讽刺,只是因为处于游牧奴隶社会阶段的蒙古统治阶层文化太低落,加上他们建立的是世界性的帝国,治下不但有蒙元帝国,还有其它的如钦察汗国,察合台汗国等,他们的地域超出了中国的范畴,所以蒙古人不局限于中国一个地域,他们与草原故地的联系特别紧密,他们定期回到草原,无法切断与草原的脐带,不可能化身为中国人,而他们对待中国人的残酷杀戮态度也使得他们和中国人始终对立,命中注定这个寄生的帝国无法长期骑在中国人头上。

南宋的大臣陆秀夫在国家将要被蒙元灭亡的时候,背着年仅9岁的少帝投海而死。一首诗歌可以表达我们对凄然收场的宋王朝的怀念。

为了複兴宋室,一直不停奋战,

但事到如今,已无力挽回了。

"陛下,您是大宋的正统后裔,应该断然作出不辱没您血统的决定。"

"我明白了,秀夫,你没有背弃我,并且自始至终侍奉我,太感谢了!"

少帝静静地微笑着说到。

陆秀夫面对少帝这种勇敢地态度,不得不强忍住眼泪。

"陛下..."陆秀夫背起少帝,用带子紧紧地捆绑在一起。

"蒙古军啊,将来有一天,继承我们遗志的同胞,一定会征讨你们的!"

就这样,陆秀夫背着少帝,投海自尽,许多忠臣追随其后,据说达十万人之多。这就是南宋最后一战的崖山之战。南宋的陆秀夫死了......赵宋终结,古典意义上的中国也随之灭亡,中国第一次整体亡于游牧民族之手。这场战争的两个对手的来曆都不平凡,赵宋的灭亡也不是中国曆史上传统的改朝换代,所以下面介绍他们各自的前世今生。

赵宋王朝之前世今生

若拿起一幅"清明上河图"细细揣摩,则不得不感歎,赵宋确实是一个适合居住的时代,汴梁固然是清平的花花世界,便是"暖风熏得游人醉"的杭州,也引来了强盗的觊觎。柳永的一曲小调夸夸杭州的"重湖叠崦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就让完颜亮立志"立马吴山第一峰"。

"华夏民族之文化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天水一朝"(邓广铭〈宋史职官志考证〉序》),

想必大家耳目能详,这是陈寅恪的话。

李约瑟:宋代是中国"自然科学的黄金时代。"

又是陈寅恪:"宋文化是华夏民族文化的最高成就,宋文化是今后文化发展的指南,我国民族文化的更新,必将走上"宋代学术之複兴",或"新宋学"之建立的道路。"

内藤虎次郎(1866-1934,日本"支 那学"创始人之一):宋代是一个新时代的开始。日本学"唐和宋在文化性质上有显着差异:唐代是中世的结束,而宋代则是近世的开始。"

谢和耐(JacqueGernet):宋代是"中国的文艺複兴。"

既然这是文艺複兴,那麽这样的複兴为什麽在后来终止了呢?为什麽没有如欧洲发生的那样走上持续複兴道路并进而走向新兴资本主义道路?这个近世的开始是怎样被打断的?那个继承她的弓马娴熟的所谓元朝为什麽没有继起这样的文艺複兴?我一直思量,如果不是那个只知残酷虐杀汉人,欲变青天下所有的农田为牧场的元朝来统治中国,我们会面对怎样的中国呢?曆史在我眼前渐渐模煳,彷佛永远也看不清他的真正面目。一声歎息。

宋朝既是中国传统文化和经济、科技最发达的朝代,也是中国资本主义开始萌芽的时代。那个时代,中国占世界GDP总量要超过一多半。宋朝的经济实力、科学技术和文明程度在当时都是世界第一。对于中国而言,宋朝就是一个文艺複兴时期。中国的文化这个时候是一种积极的、开放的文化。汉朝国强,唐朝武盛,宋朝文旺。中国文化到宋达到了巅峰。宋是中国曆史上最接近现代管理的朝代,中国文化巅峰的时代,随着宋的灭亡而凋残。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一段说宋的评价是:“华夏民族之文化,曆数千载之演进,而造极于赵宋之世。后渐衰微,终必複振。”

其后蒙元和满清交替的异族入侵,带给华夏人民极大灾难和深重杀戮,这是二个野蛮对文明血腥征服的朝代;中间一个明朝,又是以保守自大、丧心病狂且腐朽堕落闻名的(如海禁、如明太祖诛尽开国功臣、明成祖夷方孝孺十族、明思宗碎磔刚刚血战解了京师围的袁崇焕)。因此在日本人的眼里,中国自宋以后就不再是他们崇尚的正源华夏文明了。不少国外的史学家也将宋朝覆亡视为古典意义中国的结束,即所谓“崖山之后,已无中国”。

宋以后,特别是宋明相继覆亡于蒙元和后金满清手中时,汉人在经曆了多次异族入侵、改朝换代的血腥杀戮后,华夏文明阳刚进取的民族嵴梁基本被打断,勇烈诚信的人群几被杀绝,民族最优秀成分基本丧失,存活下来的都是“劣币淘汰良币”法则衍生出来的奴化人群,因此宋后社会总是充满太多圆滑世故的保命哲学。再经曆宋明理学特别是明代以来的文化自我阉割后,剩下的古老中华文明基本属于一种散发着腐朽气息的文明,虽然古老,却是戗害着最优秀成份的一种老人黄昏式智慧。虽不无可取之处,却于曆史大格局深有妨碍。

宋是这样一个铭记了汉源正朔的朝代,跨越时空和今天的中国人有着不解精神文化传承。有宋一代,充满太多诡谲魔幻的宿命。在一波波外来专制暴力肆虐下和思想的强奸中,现代中国的民主宪政总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而有宋一代几乎就是汉祚和民族命运的一个缩影。

李约瑟难题

英国着名生物化学家李约瑟,曾因胚胎发育的生化研究而取得巨大成就,后来他又以中国科技史研究的杰出贡献成为权威,并在其编着的15卷《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正式提出了着名的“李约瑟难题”:“如果我的中国朋友们在智力上和我完全一样,那为什麽像伽利略、拓利拆利、斯蒂文、牛顿这样的伟大人物都是欧洲人,而不是中国人或印度人呢?为什麽近代科学和科学革命只产生在欧洲呢?……为什麽直到中世纪中国还比欧洲先进,后来却会让欧洲人着了先鞭呢?怎麽会产生这样的转变呢?”

众所周知,中国是享誉世界的文明古国,在科学技术上也曾有过令人自豪的灿烂辉煌。除了世人瞩目的四大发明外,领先于世界的科学发明和发现还有100种之多。美国学者罗伯特·坦普尔在着名的《中国,发明的国度》一书中曾写道: “如果诺贝尔奖在中国的古代已经设立,各项奖金的得主,就会毫无争议地全都属于中国人。” 当然,这是不可能的。

然而,从17世纪中叶之后,中国的科学技术却如同江河日下,跌入窘境。据有关资料,从公元6世纪到17世纪初,在世界重大科技成果中,中国所占的比例一直在54%以上,而到了19世纪,剧降为只占0.4%。中国与西方为什麽在科学技术上会一个大落,一个大起,拉开如此之大的距离,这就是李约瑟觉得不可思议,久久不得其解的难题。

回到本文的题目:崖山之后,再无中国,这是一个争议很大的命题。两宋300馀年,一直都是重文抑武,在军事上屡受外敌之辱,常被称为“弱宋”。但全面的看待,宋朝在经济、文化、科技、农业、工商业、手工业等诸多方面都达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巅峰,其成就超过了之前的隋唐和之后的明清,他是中国曆史上唯一一个没有抑制工商业的朝代,并且极力发展对外贸易。虽然不断的纳贡称臣,但国库岁收依然充裕,终宋一世,只爆发过几次小规模的农民起义,这应该是有其原因的。汉文明在宋朝时候,领先世界,富有人文精神,科技发达,也具有抵抗精神,在蒙古横扫欧亚大陆后,独立支撑数十年。蒙古军队占领中国北方时,其种族灭绝手段极为恶劣。几乎每个城市都有屠城记录。蒙古屠杀造成了中国北方人口大量减少,其程度令人触目惊心。在北方有4500万以上登记人口,而在各地屠城以后,还不到700万,而且这个数字一直保存到元末甚至明初。不排除有几百万人口逃到南方,以及死于瘟疫,饥饿的人口,那麽也至少屠杀了80%以上,据记载,宋人到中原后发现,中原地区千里无人烟,白骨遍地,井里塞满了死尸而水不可饮。蒙古军队攻占长沙时岳麓书院的数百名书生全部壮烈战死,但3百多年后,崇祯皇帝吊死煤山时身边只有一个太监,更别提什麽陆秀夫般的忠臣了…..可以说中国的精英尽丧蒙元之手。此后汉文明再也没有振作起来,市民社会的发育,新型商业经济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创新都无从谈起,中国丧失了最好的发展机会。虽然百年后汉人複国成功,但继起的明王朝还是受到蛮族很大影响,大开曆史倒车,无视生命价值,抑制商业贸易。汉人在遭遇北方骑马民族的重创后,开始变得保守,其统治阶级相比较宋朝统治者而言也更残暴,此后的数百年,面对外侮,大多数的汉人精神麻木苟且。

中国文明垂世而独立,可以说是除西方基督教文明外最大的原创性文明,在游牧民族的入侵和打击下,在南宋末年,崖山之战后,整体性亡于蒙元,我们文明的发展的积累被破坏,可以说,崖山之后,已无中国。

我时常想,古中华遗风,究竟会有何等的团结与彪悍,连相对柔弱的南宋,都有十万军民自发跳海殉国,这样的气节,何时能再次拥有?中华文明的複兴,需要今人的努力。崖山之役,

应写入教科书,告知后人,华夏当有那样的气节。

崖山之痛,华夏当兴 辛卯年江门崖山汉服祭祀活动纪实

作者:嘉林

辛卯年,我们着汉服祭祀民族先烈,是体验祖先慷慨赴死、流传千古的民族气概,更是践行“华夏复兴、衣冠先行”的汉服复兴精神。

——题记

崖山共念、华夏同兴——汉服同袍祭祀民族英烈

今年12月11日,来自珠三角各地的汉服复兴者在江门崖山祠和崖门古炮台进行一系列传统祭祀仪式,包括诵吊文、上香祭拜、诵吊诗和汉服汉礼展示,借以凭吊殉国先灵、感受华夏民族精神。

来自珠三角各地汉服同袍齐聚崖山共祭先烈 羊果 摄

据活动策划者“第八贤”介绍,这是首届宋文化纪念日的“崖山共念、华夏同兴”主题祭祀活动,由江门华夏文化研习社在网络上发起,有来自江门、广州、东莞、中山、珠海、惠州等珠三角各地汉服复兴者近70人参加。本次活动旨在“追念殉国先灵,感受华夏气魄,也为重新认识宋文化和传承宋文化打开一扇窗口”,分别在崖山祠国母殿和崖门古炮台进行。

祭祀仪式第一环节是全体同袍行四拜礼 羊果 摄

虽然此次祭祀并非十分正规,但现场气氛依然肃穆、庄严。整个祭祀活动分多个程序进行,祭祀活动开始前,所有参祭人员都要净手以示尊崇。首先于祭台前一起行四拜礼迎神,然后分别由江门、东莞、广州(中山)各一位同袍代表于前排行三献礼,其中知秋若惜行初献礼(三上香和三敬酒)、海棠行亚献礼(三上香)、若雪行终献礼(三敬酒),接下来诵祭文《祭宋与殉国先灵文》(第八贤作)。最后于礼成前再行一次集体拜礼。

下午,全体同袍在崖门古炮台再次进行祭礼 橄果山主人 摄

中午,所有同袍于崖门入海口、崖门大桥下一餐馆聚餐,为下午崖门古炮台的祭礼作准备。在当年激烈的战场上,同袍们用心感悟中华历史的兴衰,无不对当年数十万英烈充满崇敬之情。下午,全体同袍在崖门古炮台进行了相同程序的祭礼,于曾经的宋元军队激斗的古战场追念数十万殉国先灵。

结束了严肃的祭祀,大家纷纷自我介绍,畅谈汉服感想

下午的祭祀仪式结束后,是全体同袍交流探讨的环节,由每一位现实上前进行自我感言,讲述参与此次活动和汉服运动的感言与畅想,现场气氛十分热烈和活泼,大家也借此增强了相互之间的认识,为之后的联络和汉服宣传活动建立了良好的基础。

午餐后,几位女同袍友好地向好奇的游客介绍汉服 嘉林 摄

无论崖山祠和古炮台,还是出海口的餐馆,都有很多的围观民众,对同袍们的衣着和活动举止感到好奇,同袍们表现则非常自然,热心的同袍友好、耐心地向他们讲解:我们不是演戏,我们以华夏汉人的身份,来祭奠民族的英烈;我们不是复古,我们用祖先传承的衣服,来宣扬民族的传统。

整个祭祀活动结束后,于崖山古炮台再次合影 羊果 摄

“千古英灵且安息,后生不敢忘国耻。”据了解,2年前的崖山祭祀活动,主要由东莞同袍主导,江门同袍参与,今年则多了广州、中山等地更多的同袍,人数规模壮大数倍,江门华夏文化研习社也担起了活动策划和组织的重任,为此次活动不辞劳苦。表明民间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和重视崖山文化、崖山精神。活动组织者也希望此类活动对开发江门的旅游文化有启示作用。

广州同袍的合影,背后是田汉的《崖门怀古》石刻 羊果 摄

今年前来参加此次祭祀活动的东莞汉服同袍10号下午便赶到新会,由于前来的同袍人数多过预计,江门同袍预计的旅馆住不了,改住了2年前东莞汉服同袍曾住宿过的旅馆。广州汉服群凤凰传说、满满等同袍在发起和组织广州同袍同赴江门的过程中,也遭遇了一些挫折,好在有共同的民族精神感召,各位同袍友好团结,顺利促成了此次参加崖山祭祀的活动,笔者也借此机会认识了很多可爱的新朋友。

而在活动结束之后的几天内,很多同袍仍在繁忙的工作之余,用心整理图片资料和心绪,为全国的汉服同袍和广大网友奉献了一个又一个精彩的报道帖。大家纷纷发表感言,同袍婉婷

更在20多分钟内“挥毫”写出洋洋洒洒的《崖山怀古》(见附录)。这其中,从头到尾最辛苦的,当是江门华夏文化研习社的知秋若惜和第八贤辛劳最多。

另据了解,就在此次江门崖山汉服祭祀活动结束一周后的12月18日,深圳赤湾也将有一场更加肃穆庄严的祭奠崖山英烈的礼仪活动,同样会有来自珠三角等地的同袍参与,更加令人期待。

背景

崖山之后,已无中国——中华文明遭遇蒙元浩劫

中国历代王朝亡国遗址大多寂寂无闻,唯独南宋亡国的遗址——崖山独放异彩,2010年2、3月份,《让子弹飞》影片摄制组曾进驻崖门古炮台拍摄外景,周润发、姜文、葛优等一线影星云集。其实,崖山遗迹更大的象征意义在于:蒙元代宋,绝不仅仅是改朝换代,更是中华文明的断代亡国;而南宋君臣和数十万将士用鲜血和生命在崖山镌刻的,是为抵抗入侵而不屈的正气歌和民族魂。

崖山海战,在大势已去的情况下,为不使战舰落入敌手,宋军将数百艘战舰自行凿沉,超过十万众的南宋军民,包括官员、士兵、妇女、百姓,不愿被残暴的蒙古政权所奴役,纷纷韬海自尽„„蒙元所编的《宋史》记载这段历史:七日之后,“浮尸出于海十余万人”„„这一行字的背后意义,令后人震撼和叹息不已。这样为争取民族生存、自尊、自卫而义无反顾献身的“崖山精神”,永远鼓舞后人。

“崖山多忠魂,后先照千古。”“一代沧桑洗不尽,幸存三烈尚流芳。”以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三忠”为代表的民族忠臣义士受到历代肯定,千古流芳。建国以来,周恩来、董必武、郭沫若、田汉等先后视察此处,对崖山的历史文物极为关注,高度赞赏宋代君臣军民面对外敌入侵的不屈抵抗精神。周恩来总理曾动情地说:“崖山这个地方的历史古迹是有意义的,宋朝虽然灭亡了,但当时许多人继续坚持抗元斗争,保持了民族气节。”

正因为有了这种民族精神的存在,尽管崖门古炮台是清代所建而并非宋元崖山海战遗迹,也并不妨碍崖山成为后世人们抒发爱国情怀之地,历代政要、名人墨客、平民百姓临崖凭吊,叹息、兴感、追怀。建国后,当地政府先后拨款重建和扩建慈元庙、崖山祠遗址,修复杨太后陵、崖山奇石等遗迹,以供游人阅览和瞻仰。而在这次辛卯年的祭祀活动中,不论是来自广州、东莞,还是江门、中山等地的汉服同袍,都静静地参观崖山祠遗址,瞻仰“三忠”塑像,感受先烈们的不屈精神。

“崖山之后无中国”,说的便是中华文明在蒙元入侵后遭遇浩劫。这起初由日本人所说的话,本意指在蒙元野蛮统治中国后,古典意义上的中国已不复存在,日本更有资格作为中华文明的继承者。与之类似的,还有“明亡之后无华夏”,同样是指中华文明在满清统治之后的沦丧。历史令人扼腕叹息,而今,有越来越多的有志之士,以复兴华夏文明为已任,立志复兴中国“华夏”之尊严。

华夏复兴、衣冠先行——弘扬传统服饰礼仪精神 汉服(Hanfu),指中国汉民族的传统民族服饰。“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恩格斯指出:“一个民族的服饰,是区别于其他民族的外部特征。”作为衣冠上国的华夏,数千年来都有着具有明显汉族特征并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传统服饰(亦即汉服)。 但在满清统治中国后,为削弱中国人的民族认同感,满清统治者以残酷的暴力手段禁止了汉服的传承,致使当今中国人大部分不认识自己的民族传统服饰,甚至对其冠以日韩服装之称。自此,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先进的科学技术以及自尊自强的民族精神遭到严重削弱和歪曲。步入21世纪,中华民族复兴运动在思想文化领域的重要形式与体现,便是当下民间自发的、如火如荼的汉服运动,其宗旨在于唤醒人们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宝贵的民族精神的认识和重视。

此次活动的策划者、江门同袍第八贤指出,服饰的展示就不只是展示服饰本身,她牵引着整

个传统文化,让着我们去发掘传统文化优秀的内容,来服务于现当代。以汉服切入宋代文化也是顺理成章的,宋代是中华文明的高峰之一,也是在此时华夏文明遭遇浩劫。今天我们穿汉服祭海,一为追念殉国先灵,感受华夏气魄,也为重新认识宋文化和传承宋文化打开一扇窗口,从而切入中华文化的伟大传统。另外,强调传统文化的复兴并不意味着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全面认同,也不意味着拒绝学习优秀的西方文化,而应该批判地继承和吸收,方不违汉文化“包容”之特征。

附录

主持总结

著名史学大家陈寅恪说过一句话:“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宋代文明在经济、文化、艺术、科技、制度都达到了空前的高度,在华夏史中与世界拉开了最大的距离。我们今天回看历史,发现我们华夏已经在900年前就走出了农业文明。其市民生活开始精雅化、诗意化,以致英国著名史学家汤因比都说“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活在中国的宋朝”。我们没有理由对如此伟大先民不怀敬意。

当前正是最需要文化的时候,我们回看历史、思索文化,发现传统才是我们最可依据的宝藏。我们能从中找到自己的根,扎下根,我们就能长新枝,发新芽,终有一天会迎来生机盎然。愿这次活动能够传达引发我们重新认识传统文化,弘扬我们优秀的文化传统。

同袍感言

东莞“晏子春秋”:

两年后,再次踏上这片见证华夏沉沦的土地,也见到了久违的老朋友,心情很激

动。

两年前,我们一行不过十人,如今已有六七十人。队伍在壮大,汉人在觉醒。

当我们面对大海齐齐的拜下,我想,祖先应该可以瞑目了,你的后人没有忘记你,你用血肉之躯抵挡蒙古铁骑,你的身后是你深深挚爱的土地,不愿意做亡国奴的你走了,却留给我们无穷的力量。安息吧,我们会接过你的旗帜,重塑大汉威仪,有我们在,华夏不会亡!

广州“莫忧”:

崖山祭 愿我华夏永沐大汉风

今天,作为汉家后裔,我们来到这个沉浸着厚重历史的遗迹,虔诚的缅怀我们民

族的英雄,感谢你们。你们的风骨,你们的血性,都是我们民族时代承续的民族之魂!大江终入海,山河壮丽依然如斯。先烈用鲜血和生命守护的土地上,他们的后辈正茁壮成长,忠魂不逝,终有一日,要让我大汉雄风沐浴神州万里,再现我大宋繁华,汉唐强盛!

大风呼啸,衣袂飘飘,峨冠博带,美不胜收。古炮台上眺望远山,历史的沧桑和

悲壮让人心潮澎湃,我们虔诚的朝着大江祈祷,愿山川见证我们今日的誓言。感谢同

袍知秋等组织人员的热情和努力,我们祭祀活动的这一刻,将作为我汉文化复兴历史

中闪光的一瞬间,同样被后人所铭记。

努力!在这个伟大的汉文化复兴时代里,承载着我们的光辉和梦想!

广州“婉婷”:

崖山怀古

初登崖门旧城台,万里黄沙惹尘埃。

风萧萧兮猿哀啸,气象犹吞江河海。

当年铁骑惊风雨,乱我泱泱汉家土。

北蒙挥肆侵南下,忠臣死守扶少主。

回天无力奈何哉,一夜鏖战定生死。

君臣同朝齐殉国,漫漫血海遍浮尸。

此殉呜呼无前者,此殉何其有后来。

涛涛江河无觅处,汇入南洋成大海!

千古英灵且安息,后生不敢忘国耻。

居安尚得思危难,莫复前朝沦外夷。

感此哽咽泪无语,今人谁忆当年事。

古兜温泉户户晓,崖门残垣几人知?

黄金高楼又何如,酒绿灯红一场空。

复我汉家大节气,扬我中华大国风。

华夏儿女应觉醒,成就方得万世功。

惠州“青玄子”:

非常高兴能够参加这次活动,通过这次活动也让我亲身感受到那个历史时期的壮

怀,更体现到我们汉服的魅力,希望今后能多向各位同袍请教学习,也希望来年参加

类似的活动,学习更多的知识。

中山“素默”:

当今我们的汉服文化还是没多少人们认可的,他们是学过历史,为什么对汉服认

知这么少?有些人以为我们是韩国或日本的,更有些以为我们是‘戏子’,实在感到悲

哀,我们的汉服文明在他们眼中竟是这样?大家大多是打工者,为生活奔波,靠微薄

的收入维持生活,要想壮大我们的汉服队伍,让更多人认知汉服文化,接受汉服融入

生活还需要很长时间。

活动组织者“知秋若惜”:

这一次的活动虽说不太圆满,但也是成功地结束了,希望今次活动能够令各位同

袍及在场的人领略到殉国先灵的精神,感受到华夏的气魄,同时亦能增进同袍们对传

统文化的认识同热爱。希望今次活动能得到社会各界认可及支持。

活动策划者“第八贤”:

崖山汉服活动往年都是以凭吊的形式进行,今年有所改变,向正规的祭祀仪式靠

拢,当然受制于各种条件,还有很多做得很不完善,最初的策划是先做一场以宋文化

为主题的文艺晚会,作为设立宋文化纪念日的主体节目,但因没有政府支持而搁置,

只保留崖山祭海的活动,宋文化为主题的文艺晚会只经江门华夏研习社内部人员试

演。真正设立宋文化纪念日还要有很长的路要走。

笔者认为,江门无论从文化事业上讲还是从旅游业的发展上讲,开发江门的宋代

文化都有重要意义,这是我提出在江门建立宋代文化纪念日的原因之一,当然我更希

望这样的活动会引起更多人对于宋文化的重视,以此打开宋文化的窗口。特别指出,

由于文化的传承性,宋文化并不仅仅是指一个朝代的文化,而是具有宋代特征的华夏

文化。

这次的宋文化纪念日的内容还很单薄,有关宋文化的内容仅仅包涵在12月10

日的试演中,主要原因是参加活动的人都是一般的年轻人,人员分散,流动性大,很

难召集在一起。同袍固有一腔热情,但又缺乏外界支持,故需要寻求突破,愿诸同袍

献策。

大宋帝国的哀歌

宋朝的灭亡,绝对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改朝换代;而是中国第一次亡国。有兴趣的可以查‘

崖山之后无中国‘这句话,真是血泪斑斑的警句。

宋朝覆亡,厓山海战中国整个精英阶层全部殉国,一脉相承数千年的中华文明由此产生断层,其影响深

远延续至今。崖山之后,再无中国,这是一个争议很大的命题。两宋300余年,一直都是重文抑武,在军

事上屡受外敌之辱,常被称为“弱宋”。但全面的看待,宋朝在经济、文化、科技、农业、工商业、手工业

等诸多方面都达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巅峰,其成就超过了之前的隋唐和之后的明清,他是中国历史上唯一

一个没有抑制工商业的朝代,并且极力发展对外贸易。虽然不断的纳贡称臣,但国库岁收依然充裕,终宋

一世,只爆发过几次

小规模的农民起义,这应该是有其原因的。汉文明在宋朝时候,领先世界,富有人文精神,科技发达,也

具有抵抗精神,在蒙古横扫欧亚大陆后,独立支撑数十年。蒙古军队占领中国北方时,其种族灭绝手段极

为恶劣。几乎每个城市都有屠城记录。蒙古屠杀造成了中国北方人口大量减少,其程度令人触目惊心。在

北方有4500万以上登记人口,而在各地屠城以后,还不到700万,而且这个数字一直保存到元末甚至明初。

不排除有几百万人口逃到南方,以及死于瘟疫,饥饿的人口,那么也至少屠杀了80%以上,据记载,宋人

到中原后发现,中原地区千里无人烟,白骨遍地,井里塞满了死尸而水不可饮。蒙古军队攻占长沙时岳麓

书院的数百名书生全部壮烈战死,但3百多年后,崇祯皇帝吊死煤山时身边只有一个太监,更别提什么陆

秀夫般的忠臣了„..可以说中国的精英尽丧蒙元之手。此后汉文明再也没有振作起来,市民社会的发育,新

型商业经济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创新都无从谈起,中国丧失了最好的发展机会。虽然百年后汉人复国

成功,但继起的明王朝还是受到蛮族很大影响,大开历史倒车,无视生命价值,抑制商业贸易。汉人在遭

遇北方骑马民族的重创后,开始变得保守,其统治阶级相比较宋朝统治者而言也更残暴,此后的数百年,

面对外侮,大多数的汉人精神麻木苟且。中国文明垂世而独立,可以说是除西方基督教文明外最大的原创

性文明,在游牧民族的入侵和打击下,在南宋末年,崖山之战后,整体性亡于蒙元,我们文明的发展的积

累被破坏,可以说,崖山之后,已无中国。时常想,古中华遗风,究竟会有何等的团结与彪悍,连相对柔

弱的南宋,都有十万军民自发跳海殉国,这样的气节,何时能再次拥有?南宋灭亡的时候,日本“举国茹

素”来哀悼大宋的灭亡。元世祖忽必烈因日本此举,且倭主不来朝贡,造大船7000艘往攻,结果船队被暴

风雨所摧毁,日本人从此将此风称为“神风”。二战中“神风敢死队” 即出自这个典故。明亡后,朝鲜和

日本认为中国已亡,日本从此蔑称中国为“支那”。明治维新后,自认为华夏正统的日本曾打着“攘夷主义”

的旗号发动甲午战争等对清战争。唐、宋、明时作为对中国文明衷心倾倒的两个附属夷国,日本和朝鲜至

今因还因宗主国文化沦丧而对中国存有偏见。

崖山之后,再无中国——崖山海战纪念日:夏历二月初六 宋祥兴二年(1279)(元至元十六年)正月,张

弘范兵至崖山。南宋残军与元军在崖门海域展开历时20多天的大海战,双方投入兵力50余万,动用战船

2千余艘,最终宋军全军覆没,南宋灭亡。 "二月初六日晨,崖门海域风雨交加,元军发动总攻,宋军血

战至黄昏,最终战败。太傅张世杰护杨太后突出重围,左丞相陆秀夫携少帝突围无望,遂杖剑驱妻子入海,

并背负年仅九岁的少帝赵昺蹈海殉国。大宋后宫及群臣也纷纷投海殉国,七日,“浮尸出于海十余万人”。

杨太后闻赵昺死

,赴海死,张世杰葬之于海滨,亦投海殉国。宋遂亡。 : 易衣冠、亡天下——“剃发易服”纪念日:夏历

六月十五日 明弘光元年(1645),顺治二年(1645年)五月,清军占领南明弘光政权金陵。六月初五日,

多尔衮谕江南前线总指挥,豫亲王多铎,下令“各处文武军民尽令剃发,倘有不从,以军法从事。”六月十

五日,多尔衮谕礼部,通令全国剃发,“向来剃发之制,不即令画一,姑令自便者,欲俟天下大定始行此制

耳。今中外一家,君犹父也,民犹子也;父子一体,岂可违异?若不画一,终属二心”“自今布告之后,京

城内外限旬日,直隶各省地方自部文到日亦限旬日,尽令剃发。遵依者为我国之民;迟疑者,同逆命之寇,

必置重罪。若规避惜发,巧辞争辩,决不轻贷。”七月,令,“衣冠皆宜遵本朝之制”。

戊子年二月初六(2008.03.13),崖山海战729周年;六月十五(2008.07.17),剃发易服363周年。《春

秋》之义,夷狄进于中国,则中国之。中国而为夷狄,则夷狄之。“中国”始终都是华夏,华夏始终都是进

步文明的代表,而华夏也根本不曾以种族、民族划分。“崖山之役以下,中国已经没有一个统治集团有能力

又有意愿全盘接手华夏文明,并加以发扬光大,因此中国正朔已断。 “崖山之后,已无中国” 大约此意

吧。也许日本人说的是对的:宋之前是中国,宋之后是支那。 蒙古军的屠城,杀掉北方百分之80的汉人,

精英殆尽。明朝只算诈了下尸,可惜当年汉人的精气神全没了,我们没什么值得自豪的了,只愿有生之年可

以凭吊崖山以慰不孝之罪!

崖山是中国一个值得回忆的地方,中国人应该认识它。南宋的大臣陆秀夫在国家将要被蒙元灭亡的时

候,背着年仅9岁的少帝投海而死。一首诗歌可以表达我们对凄然收场的宋王朝的怀念。为了复兴宋室,

一直不停奋战,但事到如今,已无力挽回了。"陛下,您是大宋的正统后裔,应该断然作出不辱没您血统的

决定。" "我明白了,你没有背弃我,并且自始至终侍奉我,太感谢了!" 陆秀夫面对少帝这种勇敢地态度,

不得不强忍住眼泪。"陛下..."陆秀夫背起少帝,用带子紧紧地捆绑在一起。 "蒙古军啊,将来有一天,继承

我们遗志的

同胞,一定会征讨你们的!" (译)

就这样,陆秀夫背着少帝,投海自尽,许多忠臣追随其后,据说达十万人之多。这就是南宋最后一战的

崖山之战。南宋的陆秀夫死了......赵宋终结,古典意义上的中国也随之灭亡,中国第一次整体亡于游牧民族

之手。这场战争的两个对手的来历都不平凡,赵宋的灭亡也不是中国历史上传统的改朝换代。内藤虎次郎

(1866-1934,日本"支那学"创始人之一):宋代是一个新时代的开始。日本学"唐和宋在文化性质上有显著差

异:唐代是中世的结束,而宋代则是近世的开始。" 谢和耐(JacqueGernet):宋代是"中国的文艺复兴。"

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天水一朝"(邓广铭〈宋史职官志考证〉序》),想必大家耳目

能详,这是陈寅恪的话。

李约瑟:宋代是中国"自然科学的黄金时代。

又是陈寅恪:"宋文化是华夏民族文化的最高成就,宋文化是今后文化发展的指南,我国民族文化的更

新,必将走上"宋代学术之复兴",或"新宋学"之建立的道路。" 既然这是文艺复兴,那么这样的复兴为什么

在后来终止了呢?为什么没有如欧洲发生的那样走上持续复兴道路并进而走向新兴资本主义道路?这个近

世的开始是怎样被打断的?那个继承她的弓马娴熟的所谓元朝为什么没有继起这样的文艺复兴?我一直思

量,如果不是那个只知残酷虐杀汉人,欲变青天下所有的农田为牧场的元朝来统治中国,我们会面对怎样

的中国呢?历史在我眼前渐渐模糊,仿佛永远也看不清他的真正面目。一声叹息。

宋朝既是中国传统文化和经济、科技最发达的朝代,也是中国资本主义开始萌芽的时代。那个时代,

中国占世界GDP总量要超过一多半。宋朝的经济实力、科学技术和文明程度在当时都是世界第一。对于中

国而言,宋朝就是一个文艺复兴时期。中国的文化这个时候是一种积极的、开放的文化。汉朝国强,唐朝

武盛,宋朝文旺。中国文化到宋达到了巅峰。宋是中国历史上最接近现代管理的朝代,中国文化巅峰的时

代,随着宋的灭亡而凋残。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一段说宋的评价是:“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

而造极于赵宋之世。

后渐衰微,终必复振。”

其后蒙元和满清交替的异族入侵,带给华夏人民极大灾难和深重杀戮,这是二个野蛮对文明血腥征服

的朝代;中间一个明朝,又是以保守自大、丧心病狂且腐朽堕落闻名的(如海禁、如明太祖诛尽开国功臣、

明成祖夷方孝孺十族、明思宗碎磔刚刚血战解了京师围的袁崇焕)。因此在日本人的眼里,中国自宋以后就

不再是他们崇尚的正源华夏文明了。不少国外 的史学家也将宋朝覆亡视为古典意义中国的结束,即所谓“崖

山之后,已无中国” 。

宋以后,特别是宋明相继覆亡于蒙元和后金满清手中时,汉人在经历了多次异族入侵、改朝换代的血

腥杀戮后,华夏文明阳刚进取的民族脊梁基本被打断,勇烈诚信的人群几被杀绝,民族最优秀成分基本丧

失,存活下来的都是“劣币淘汰良币”法则衍生出来的奴化人群,因此宋后社会总是充满太多圆滑世故的

保命哲学。再经历宋明理学特别是明代以来的文化自我阉割后,剩下的古老中华文明基本属于一种散发着

腐朽气息的文明,虽然古老,却是戗害着最优秀成份的一种老人黄昏式智慧。虽不无可取之处,却于历史

大格局深有妨碍。宋是

这样一个铭记了汉源正朔的朝代,跨越时空和今天的中国人有着不解精神文化传承。南宋之亡,内有贾似

道、史弥远奸臣当道,外有刘整、吕文焕望风而降,否则蒙古人不见得能迅速摆平。须知,南宋是蒙古花

了半个多世纪才灭掉的,其他国家,有几个可以抵抗蒙古人10年的?有明之亡,内有崇祯刚愎自用,外有

吴三桂、洪承畴之流,尽管不乏忠义之士,但是史公可法的志大才疏,也是历史永远的遗憾。崖山之后无

中国,历尽磨难的中国人作为整体,究竟在什么时候变得如鲁迅笔下形容得那般卑微、猥琐、没有气节,

已经不可考,消失在历

史的浊流中。还是那句话,在骂日本人乱改教科书的时候,我们自己是不是也要扪心自问,远到甲申,近

至文革,哪次我们好好反省过。

两百年前,英国驻中国首任特使马戛尔尼说:“当我们每天都在艺术和科学领域前进时,他们实际上正

在变成半野蛮人„„最终,它将重新堕落到野蛮和贫困的状态。”两百年后的今天,一位台湾人愤怒的写道:

“(大陆)摒弃传统的四维八德,培养出了不知廉耻的一代。”这就是“辉煌灿烂的华夏文化”?这就是“坚

强挺拔的汉族脊梁”? 普及英语,打倒孔家店,接受基督的洗礼,我们疯狂地为自己的传统挖掘坟墓,全

然不知历史的幽暗处,有多少前朝的渣滓在窃笑,有多少同胞的冤魂在哭泣。忘了成祖征大漠横扫北元的

那份荣耀,却相信“农耕文化的懦弱性。”忘了国产红夷令倭寇闻风丧胆的那份自豪,却相信“古中国无科

学。” “为官应直谏,为史应直书”的那份尊严,却相信“汉人奴性乃根深蒂固。”三百年前的满人用他们

肮脏的爪牙奸污了我们的传统,现在又在用卑鄙的谎言,把早已消逝的汉文化作为自己丑行的替罪羊。在

相信“清朝明君辈出,疆域辽阔,政策开明,国泰民安”时,为什么不活动一下生满铁锈的大脑,戳穿这

面纸糊的窗户? 康乾“盛世”中人均GDP最高的时期,却被明末遗民视作“中产之家,尝旬月不观一金”

的贫困末世。康乾“盛世”虽然人口数倍于明朝,然而铁和布匹这两项指标性的工业产品的总产量却始终

未能恢复到明末的水平。到1840年,中国工业产量仅为全世界的6%。无论是总产量还是在全世界的比例,

都不及200年前的明末。乾隆朝编纂《四库全书》,销毁的书籍“将近三千余种,六、七万卷以上,种数几

与四库现收书相埒”(章太炎《哀焚书》第五十八)。当代学者顾关元先生据海宁陈乃乾的记载,则认为所

销毁的书籍是《四库全书》总数的十倍。因此才有了吴晗“清人纂修《四库全书》而古书亡矣!”的疾呼。

所谓“盛世”,实则一个尸横遍野、民不聊生,精神窒息、尊严全无的时代。此时的西方学者可以庆幸地说:

“中国不可能强盛,它的衰亡是必然的。”此时的倭人可以幸灾乐祸地宣称:“华变于夷之态也”。“支那”

一词应运而生。此时的高丽使臣可以自豪地宣布:“今天下中华制度,独存于我国。”面对持续满清全朝的

汉族暴动和起义,面对三百年经久不衰的“反清复明”的口号,面对高丽王国对“大明国崇祯帝”持续百

年的秘密祭祀,责其“愚忠”成了殖民者一面薄薄遮羞布,为什么就没有人敢于将其撕去?听说“明朝是

中国历史上最黑暗最腐朽最专制最落后的朝代”时,为什么我们不能耐心翻翻历史,而一定要妄自菲薄地

相信?

四百年前,有幸来访的西班牙人这样描述这个处在风雨飘摇中的文明:“他们首先是极其清洁,不仅在

他们的屋内,也在街上。”“在他们的一切城市中都有医院„„我们从来没有见过有人行乞。我们因此问他

们原因何在,回答说,每个城市里都有一个大地区,其中有很多给穷人、瞎子、瘸子、老人、无力谋生的

人居住的房屋„„在他们活着的时候,始终有充分的大米供应。”“这个国家的男男女女都有很好的体质,

匀称而且是漂亮的人,略高„„他们对外国人很有礼貌。”在中国的其它省份,还有制作奇特和优良的炮„„

他们的炮特别好,我同意这个说法,因为我看过一些架在船上的这种炮,它制造的比我们的好,更加坚实。”

总之他们不留下一尺未种植的土地,你在全国看不到任何荒地或无收获的地方„„“我们惊奇的看到那些

贵人的良好风度,教养和高尚举止,还有他们在询问他们想知道的事情,以及他们答复我们问题时候的认

真。”

四百年后的今天,西方学者这样评价这个处在历史的十字路口的文明:“如果按照人们通常采用的标

准,中国在17世纪可以说有过它自己的科学革命。”此时的中国有独特的教育体系。各类图书十分丰富。

中国人富于文明和教养。”“这些(商业活动)都早于欧洲商业扩张时代,而且足以与之媲美。”

明代社会有无穷活力,这一点是必须记住的。” 汉人主导下的明代学术氛围,继承了以前有由汉人主导时

一样的严谨和开明。正是如此,才可能有黄宗羲等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潮;才可能有朱载堉

等人“凡天地造化,莫能逃其数”的科学理想;才可能有徐光启等人“盖彼国教人,皆务修身以事上主,

闻中国圣贤之教,亦皆修身事天,理相符合”的开放言论。也许再给这个文明一百年的时间,它将再次令

世界为之骄傲。然而,迎接它的却是一场百年的文化阉割。

三百年前,贪婪的蛮族再一次踏入了中原,颤栗着看到了这一切。此时的这个文明正拥有着占全球七成的

贸易额,世界第一的耕地面积、军工产值和船只总吨位。科学的种子正在种下,人文精神正在日渐觉醒。

文明的光辉刺得他们眼花缭乱。) 野蛮人惊恐地发现,他们的铠甲在横飞的子弹面前不堪一击,连努尔哈

赤本人也丧身于炮火。但最令他们惊恐的是那由两千年的儒、道、释文化熏陶而成的文化脊梁。

试问,有哪里个民族的皇帝可以在亡国时羞愧自缢,写下“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去朕冠冕,以

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的沉重语句? '试问,有哪里个民族的军人可以在城破被俘后,

留下“城亡与亡,我意已绝,即碎尸万段,甘之如饴。但扬州百万生灵,既属于尔,当示宽大,万不可杀”

的感人回音?

没有。当然,也没有哪里个民族皇帝面对亡国灭种的危机,还说着“量中华之力,结与国欢心”的无耻字

句。也没有哪里个民族的军人可以懦弱腐败到使名词“八旗”成为一个彻底的形容词。 汉文化是包容的,

但不是精神的垃圾桶。游牧民族的陋习竟然从此被“兼收并蓄”,难道不值得怀疑?看罢历史,只能感叹,

是来自通古斯的劣制文化的喧宾夺主,用丑陋的马褂和旗袍替代了高贵典雅的汉服,用奴性的冷漠和无耻

替代了中华传统美德的一切。而这种遗毒仍在继续流淌。可以试想,百年后的中国人,为了纪念日军侵华

欢的“丰功伟绩”,天喜地地拍起《裕仁大帝》、《大和盛世》、《日本帝国》。不可能?我不敢说。辫子戏”

的迷你翻版而已。侵华日军的罪行不过是小巫见大巫。扬州十日、嘉定三屠、苏州之屠、南昌之屠、赣州

之屠、江阴之屠、昆山之屠、嘉兴之屠、海宁之屠、济南之屠、金华之屠、厦门之屠、潮州之屠,沅江之

屠、舟山之屠、湘潭之屠、南雄之屠、泾县之屠、大同之屠„„场场惨绝人寰,死者无不以数十百万记。

明成祖时期全国人口为6659万人,到清世祖时期,全国人口只剩下1448万人。人口从明末的7000万锐减

了近80%,约有5500万汉人惨遭屠杀。

冯玉祥说:“蒙古本有一千二百万人。在满清长期统治之后,今已减少至五十万人。”然而,我们愉快地将

其忘记,举行“清军入关360周年纪念活动”,在滴血的屠刀前高呼“民族融合”。次次剃发易服、圈地运

动,份份“禁书令”、“禁海令”,场场动辄万人“诛九族”的文字狱,杀尽了最后一位有智能有骨气的汉人,

抄尽了最后一本闪着星点思想火花的书籍。海瑞大胆直言的阵阵清风,顾宪成东林讲学的缕缕回音,徐光

启浑天仪前踯躅的片片背影,都已从历史的长河中被抹去。只留下祸患百年的愚昧与奴性。大清律例》也

说:“造卖印刷者,系官革职,军民杖一百,流三千里;买者杖一百,徒三年;看者杖一百。”想来,倭人

的“奴化教育”也只能望而兴叹,始皇的“焚书坑儒”也要自惭形秽。然而,我们乖巧地穿上了所谓的“唐

装”和旗袍,万马齐喑着“文化输血”。应该澄清的是,鲁迅批判“吃人的历史”实乃批判满清遗毒;五四

先烈的文化革命本是要革“辫子文化”的命;真正的汉族文化早在三百年前便戛然而止了。只有别有用心

者正在篡改着先人的用意,以期更完美地埋葬我们的传统。我们乖巧地继承着只有两百年历史的流氓文化,

却以“龙的传人”自诩,不觉得羞耻?当然,既然继承着无赖气质,又怎么会觉得羞耻。本可以成为让汉

服重新绽放异彩的第一步,却成了满族的民族服装秀,把只有两百年历史的粗俗“唐装”诠释为“汉族传

统服饰”。中韩礼仪风采大赛本可以成为“青”之与“蓝”的伟大角逐,最后却成了满洲旗装和现代透明装

在汉服的子女面前的一次集体献丑. 中国人不弄清文化阉割与文化融合的区别,硬是要说那是“学习”、“借

鉴”、“融合”过来的,正如不知道热情握手与互扇耳光的区别,不明了见义勇为与流窜XX的区别,愚昧

到了可悲的地步。一旦有人觉醒,想穿上仍然飘逸华美的汉服,想重现真实的历史,重新找回那份久违的

尊严与自豪时,一些人便小丑似地为其一一戴上帽子:“大汉族主义”、“极端民族主义”、“民族分裂主义”、

“国家安定团结局面的破坏者”,口诛笔伐。于是,“中国人在背叛伟大的先辈”便出自一个韩国女大学生

之口。

“辫子戏”在上演。屏幕上,珠光宝气的皇上、贝勒、阿哥、格格们,面对着满堂太监和奴才的翘臀,得

意地接受着观众的朝拜。《某某大帝》、《某某格格》、《某某王朝》、《某某风云》和各种“戏说”乃至“正史”,

流水线生产般新鲜出炉,重复着散发着腐臭的谎言。本该澄清这一切的文化精英们,却又一次选择了背叛,

争先恐后地凑到镜头前,绞尽脑汁令这些遗毒圆满:“清朝的生产力发展达到了中国封建史的巅峰。”“清朝

在科技文化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清朝为我国辽阔的疆域奠定了基础。”清朝为我国近代的民族文

化的大融合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闯关东”不再是人类饱受摧残颠沛流离的血泪史,而是“清政府

为人口结构调整做出的突出贡献”。《四库全书》不再是史实的篡改者、抹杀者,不再是奴才文化用以立足

的根基,而成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能的结晶”。

“辫子戏”仍在上演。《狼图腾》热销全国,为游牧民族的掠夺文化歌功颂德。伴随着阵阵“翻案风”,

岳飞乃“不识时务”,袁崇焕更是死有余辜。高挺的脊梁被斥为“愚忠”。血腥残忍的破坏与屠杀被从教科

书中轻易抹去;“男子上城,女子馈饷”的惨烈抗战也于“正史”上一笔勾销。一批批纪念馆拔地而起,供

奉着洪承畴,尚可喜和吴三桂。一群群意气风发的专家学者歌舞升平,为汉奸人格、屠夫气质、奴才原则

树碑立传。“辫子戏”的泛滥不再仅仅意味着审美的缺陷,而开始预示着文化的断层,脊梁的夭折。所以说

不准哪里天,媒体便会爆出“史学界”的“最新研究成果”:皇军入关,日本人移民东北,加强了中日民族

大融合。”日语教育乃文化输血,提高了国人的整体素质,给腐朽沉闷的中国文化注射了一针强心剂。”“细

菌部队的研究成果乃中日两国劳动人民共同的科学成就。”以及“大屠杀及三光政策为我国人口密度的调整,

经济结构的刷新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鲜花与掌声

中,“汪精卫纪念馆”、“溥仪神社”正式对外开放。“皇军入关百年纪念”正式举行。不可能?我不敢说。

我们除了身体里流淌的血液,已经无所继承了。但这也足以激励我们。只愿有朝一日,能与众人一道,剪

辫束发,身着汉服,向谎言挑战,追寻古老的复兴。

今天,电视里又在放百家讲坛---阎崇年的清朝故事,当他讲到努尔哈赤是伟大的英雄,多尔衮入中原成

功是因为“少杀人”时,台下的观众都鼓起掌来,我身边的几位同学情不自禁地说道:“讲得真好。康熙爷

真是圣主啊。”“明朝太腐败了,汉人太无能了,没有满族,没有大清,哪有康乾盛世?”“汉人是不行,太

落后”“汉人历史从来就是垃圾”。。。。。。我实在听不下去了,说:“阎说错了,大家别信!”我的同学立马反

驳:“阎先生不行,那你行啊?阎先生如果说假话的话,央视会让人家上百家讲坛?” 看着同学们欢快而

麻木的笑容,他们不时向地上吐一口痰然后振振有词的争辩,我心都仿佛被刀剜了一样,这,难道就是伟

大炎黄大帝孕育出来的子孙吗?我们的民族自称“汉”;我们的华人被叫“唐”人;我们的文化被称作“华

夏”文明;我们的国家被称为“礼仪之邦”“中央之国”!“华夏”,何意也!高贵而典雅,“中国”何意也!

天下之中心也,如此辉煌的伟名是谁为我们赢得?是我们的祖先,是他们,一只手握着宝剑砍下敌人的头

颅,一只手拿着书籍保持着最高贵的礼仪,以无限的野心,永不衰竭的欲望,拓展着华夏族的生存空间。

1000年的征战,1000年的教化,不知道踏平了多少国家,不知灭绝了多少民族,直到有一天,当他们将视

眼所及的所有肥美

土地收入囊中,当他们的面前只有大漠和沙滩时,他们才停下了脚步,他们的武力和高贵让他的所有邻居,

全都匍匐拜倒,在他们面前屈膝,而且是自愿的称臣,这些惶恐的邻居敬畏地送给祖先一个伟大的国号“中

国”,意思是“世界之中心”!

我们伟大的祖先,他们勇敢而聪慧,他们重荣誉而轻生死,他们讲信义而鄙狡诈,他们重文明而藐野

蛮,他们爱自由而厌樊笼,“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以夺其志!”

他们用他们的智慧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世界奇迹,可是你们谁知道?在华夏文明毁灭前的南宋文朝是一个什

么样子?千年的发展,华夏成为了世界最富有最文明的民族,“世风日靡,黔首犹着丝衣。”---宋代官员如

是说。宋代冶铁,陶瓷,造船和火药技术都获得了远远领袖世界,西方人总是惊异日本的武士刀最锋利,

可是他们不知道,日本的冶铁技术是宋人传过去的,元朝严禁汉人炼铁,因而这些工艺失传;南宋的造船

技术比18世纪前的任何一个国家都要发达,根据刚打捞上来的南宋船“南海一号”和相关史料,南宋船长

三十米,阿拉伯人惊叹道“东方的宝船简直是一个城市”;汉民族是世界上最早将火药应用于战争中的,制

作了当时最好的火器,可是后来元朝严禁汉人制造火药;南宋时期,皇帝权力极其小,诏书必须有皇帝太

后宰相和三位辅臣联名才会有效,而人民经常集会议论朝政,北宋末年罢蔡京杀六贼,不是太学生陈东和

十几万百姓联名上书施压的结果吗?丁大全当政时,陈宗则联合杭州市民集会要求理宗罢免之。而南宋学

风自由活泼,技术人员备受重用也是其他文明国家所远远不及的。航运促进了大型贸易,商业文明大发展,

城市人口大量增加,伴随的纸币的流行,资本主义萌芽正在茁壮成长,此时西方依然在神教的麻醉下昏昏

入睡。 "然而华夏文明在他最辉煌的时候,缺遭遇了史上最残暴最野蛮的侵略,蒙古人用他们几乎全部力

量,打击华夏文明最软弱的政权----南宋,蒙古人可以几个月内,就踏平花腊子摸,铲平俄罗斯,夷灭东欧

列国,但是在江南的华夏文明面前,他停顿了几乎50年。元军攻打襄阳,打了五年,方才攻下;元军攻打

四川,川民杀其大汗,而川民直到被杀光,才放弃抵抗;扬州李庭之军队抗元,直到扬州人皆死,方才屈

服;而即使宋皇帝投降,抗元大军依然抵抗,因为根据宋制,投降诏书必须丞相大臣连署之后才能有效,

丞相不署名,只代表皇帝投降,但是国家没有投降。而崖山失败后,30万宋军将士只有2万人被俘虏,其

余全部战死,上至皇帝下至普通军民,都自杀殉国。听闻宋灭后,浙江十万士子纷纷跳海自杀,福建有四

万!这是什么!这就是华夏精神。日本历史学家田中芳树在《海啸》

中用史诗般的语句描绘了华夏英雄在灾难面前所表现的坚强和决绝:一、“听到这话,大惊失色的是邓光远,

年幼的帝仅仅将聪慧之双眼转向了陆秀夫。臣力有未这,让国事沦落军止。元之贼兵即将迫近皇上宝座,

脱逃之事恐怕已经不可能。‘周围的宫女和宦官发出惊叫。帝则无育地凝视着陆秀夫。皇上虽然年幼,但毕

竟身为天子。天子须重视名誉更甚性命。臣虽不忍提及!但尚请皇上觉悟。‘数名宫女失神倒地。船舱之墙

壁发出了奇怪声响。那是元军施放之箭矢刺中船壁的声音。帝景仍然凝视着陆秀夫,但是白嫩娇小的脸颊

上却出现了微

笑。 ‘就依你所言吧!‘”二、“贼兵如蚁,蜂拥而入,李沛望着百姓,‘愿意求生还是求死‘,人们大呼

‘只愿意与将军共死‘!汪立信将两个孩子唤过来,‘今天,我将为你们举行成人礼,表示你们也要承担其

卫国的责任!‘于是,父子三人全部战死,获得了死后的光荣。”这就是华夏的精神!为了自由,为了尊严,

为了子孙,他们英勇奋战,从未有过动摇!崖山之后,华夏全面沦丧,被严重胡化,汉民族地位地下,丧

失了做学问的机会,自由的风气被扼杀,无数优秀豪杰英勇战死,商业文明严重倒退。

到了明朝时期,虽然光复,但是汉文化已经沾染了胡人的暴戾和专制,丧失华夏文明中开明和自由的

气息,但是明时期不断唤醒的华夏意识,使得明末觉醒了华夏意识,学术风范大盛,内阁组党之风流行。

然而此时不幸发生了,在天灾与人祸之下,中原爆发了严重的内战,当汉民族伤痕累累的时候,满蒙组成

联军进入了中华腹地。完成了对中原的奴役和支配,残酷扼杀了华夏文明复苏的一次大好机会。多尔衮在

汉民族最虚弱的时候,建立了清,表明了女真的强大,但是它还表明了其他吗?如果一个民族只会用刀,

即使他再凶暴,那么他充其量只是个蛮族,永远也创造不出伟大的文明,康熙也许喜欢算术、化学和天文,

但他永远预料不到这些东西能够给他带来什么变化,因为只喜欢支配奴隶的他对文明的创造和发展没有兴

趣,这就是他为什么要查禁《天工开物》,为什么禁止前明时期大发展的火药技术;为什么要限制民间冶炼

钢铁,为什么消灭造船的技术。因为他的支配奴隶性统治欲望是永远不会关心文明的,他只对如何支配他

的奴隶感兴趣。而元朝和清朝的征服者们用他们的政策告诉了我们这一点,那就是他们的所有统治技巧和

残忍暴力只能证明他们对文化的野蛮无知,对杀戮的渴求和与文明世界的隔绝,这就是他们的鞑靼文化,

一种依托掠夺的寄生文化。他们只对培育奴隶和愚民感兴趣,对社会的进步和自由毫无兴趣,而华夏文明

追求的是真正经世致用的“国士”!

孟子说:“.君以国士待我,我当以国士报之!君以路人待我,我以路人报之!君以草芥待我,我当以仇寇报

之!”强调君臣人格之平等的他,被清室愤恨,于是拆其牌位,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清庭要烧毁王阳明,王

夫之,李贽等人的书籍。因为此皆华夏文明之象征,而在明末的时候,我们华夏观念几乎觉醒的先人已经

向怒吼道:“君权,千年之大恶也!”

我们的落后,是我们的责任;我们的自卑,是我们的无能,我们没有一丝理由更没有任何资格抱怨祖

先留给我们的文化和土地,祖先留给我们的土地是世界上最肥美最广阔的土地,凭借这些土地,我们孕育

了最多的人民。而今天,对着残酷好杀野蛮人大唱赞歌的我们,毫无礼仪诚信道德沦丧的我们,真的是那

个伟大荣耀的礼仪之邦中央帝国的子孙吗?难道我们真的继承了祖先的华夏文明了吗?

我们不配享有“华夏”之美誉!就让华夏的故事永远成为一个神话吧!记得西南联合大学历史教授(记不

清名字了)上中国史上到南宋灭亡就停止了,人们问他为何?他说:“崖山之后,已无中国。”

“中国”和“华夏”都是最伟大的名字,里面所承载着的荣耀不是我们可以承载的。特别是播出了《大清

王爷尚可喜》《大将军施琅》,上演了华南虎的我们!

一个不知道尊敬自己英雄,一个歌颂自己屠夫,一个缺乏诚信的民族只是鞑靼文化继承者,大陆没有

华夏,华夏不在中国。有人说:唐宋在日本,明在韩国。大清在中国。信乎。因为礼曰:“华夏重信义,而

胡人无。”

今天的我们,绝对是炎黄的耻辱!

鲁迅曾经这样评价:不能说话的毛病,在明朝时还没有这样厉害的;他们还比较地能够说些要说的话。

待到满州人以异族入侵中国,讲历史的,尤其是讲宋末的事情的人被杀害了,讲时事的自然也被杀害了。

所以,到乾隆年间,人民大家便更不敢用文章来说话了。 .

回天无力道俱穷,干戈四起疑无路。指点洪涛巨浪中,推背图关于宋灭。 崖山之后无中国,阎吏之后无汉人。


相关内容

  • "崖山之后已无中国,明亡之后再无华夏"!
  • 2014-06-07 10:56:41拉拉蛄的夏天 "崖山之后已无中国,明亡之后再无华夏"感叹之情亦于言表.在中国人心目中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因为大唐万国朝拜,是当时世界的中心,唐朝前期对外扩张9成都是胜利的,唯有败给了吐蕃就是现在的西藏,后来才有文成公主远赴西藏的和亲 ...

  • 我们现在是不是处于历史上最好的时代?
  • 好久没有玩过这样凶残的话题了呀,嘻嘻. 其实我是一只长期趴在底下看评论和回答名次的懒....喵啊. 结论是....结论是逼格不够--我不是要把你们批判一番. 设身处地地想一下的话,这个问题似乎等价于--和历史上的所有时期相比,现在的中国人民处在一个更好的物质生活条件下吗? 嗯,等价完之后呢,这个问题 ...

  • 华夏:"我们的祖国是花园"
  • 说起"华夏",我们的脑海中很自然地响起了那首儿童歌曲<我们的祖国是花园>的熟悉旋律: 我们的祖国是花园,花园里花朵真鲜艳.和暖的阳光照耀着我们,每个人脸上都笑开颜.娃哈哈娃哈哈,每个人脸上都笑开颜-- 其实,"华夏"名称,真的就是"我们的 ...

  • 影响华夏到骨髓的4大圣人,孔子华夏第一,老子世界第一!
  • 影响华夏最深远的4大圣人,东方三圣人之首,老子天下第一! 纵观华夏文明史,不管秦汉之后数千年的历史如何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如何辉煌如何屹立于古代世界强国之林,也不管我们的文化如何灿烂,值得我们多么骄傲,但仔细分析万变不离其宗,无论是政治还是军事.文化,抑或我们的生活方式道德观念等等,都来自那五个人. ...

  • 汉族的起源
  • 内容来源:自学考试www.yitengjyjg58.com 汉族是一个历史从未中断过的.历史悠久的民族.汉族的起源是多元的,而且既有主源又有支源. 炎黄集团是汉族的一个主源.在中国的原始社会末期,在黄河两岸中原地区崛起的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结成部落联盟后,为了争夺部落联盟首领的权位而酿成了历史上有名的 ...

  • "固安模式"崛起:借力PPP模式,打造产城融合标杆
  • 追溯到十几年前,固安还是一座略显荒芜的京南小城.如今,这个曾经的贫困农业县已成长为一座高楼林立的现代产业新城.固安的成长,正是得益于PPP模式. 从早期的固安工业园到现在的固安产业新城,固安发展定位还将提档,正努力向"全球技术商业化中心"步入. 据了解,早在2002年,固安县政府 ...

  • 热烈欢迎世界上最伟大的投资家吉姆·罗杰斯先生莅临华夏免费大学
  • ????????????????北京华夏管理学院 热烈欢迎世界上最伟大的投资家吉姆·罗杰斯先生莅临华夏免费大学 热烈欢迎世界上最伟大的投资家吉姆·罗杰斯先生莅临中国首所免费大学,罗杰斯先生应北京华夏管理学院相邀参加第二届<全球社会企业家生态论坛>,并走进免费大学参加中国首所免费大学五周年 ...

  • "三皇"和"五帝"华夏谱系之由来
  •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Edition ) JOURNAL OF GUANGXI UNIVERSIT Y FOR NATIONALITIES 第30卷第5期□2008年9月 V OL. 30N O. 5□SEP. 2008 & ...

  • 甘肃历史文化资源与华夏文明
  • [摘要]"华夏"与"文明"两词均出自<尚书>.华夏文明的起源.组成.传承发展是其研究的三个核心问题."华夷之辨"每出现一次,华夏文明的覆盖范围就扩大一圈,因而甘肃也逐步进入华夏文明圈,且秦安大地湾一带被认为是华夏文明起源的中心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