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借景抒情

   一、借景抒情的含义

   借景抒情,是指让感情依附于景物,通过景物描写来抒发感情。借景抒情中的“景”,多是自然之景,有时也可以是社会之景。景物本来是客观存在的,它本身并不会像人类一样带有喜怒哀乐等情感,但是因为作者的思想感情不同,所以在看待这些景物时,就会带着各自的主观情感;在写这些景物时,自然就会带上作者的喜怒哀乐等主观情感。作者写景,其实不是为了单纯地描写景物,往往是借助描写景物来抒发自己的主观情感。

   二、借景抒情的要求

   运用借景抒情法描写景物时,作者都倾注了强烈的情感,把自己的喜怒哀乐依附于所描写的景物上。要较好地运用借景抒情方法,同学们须做到以下几点:

   1.所写景物一般要与自身情感一致。景物是客观存在的,而人的心情、情感是经常变化的。所以,同学们写景时对景物要有选择,选择能够表达自己心情或情感的景物去写。如心情感伤时,同学们选莺歌燕舞、百花盛开就不恰当;心情激动时,同学们选杨柳依依、晓风残月更不合适。因此,所写景物与心情一定要一致,才能做到情景相应,情因景生。当然,在特定的场景下,有时景与情相悖,但景还是服务于情的,如以乐景写哀情,就是运用了反衬手法。

   2.写景要抓住所写景物的特点。“一叶一世界”,景物也有其各自的特征,要抓住景物的特征来描写,才能真正地表现出景物的与众不同。写景又是抒情的基础,要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自然先要写好景物。抓住所要描写的景物的独特之处,带着自己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去精心描绘,使所写景物特点突出,个性鲜明。

   3.抒情要真挚自然,切不可矫揉造作。借景抒情,总是以抒情为目的的,写景应服务于抒情。无论是寓情于景的间接抒情,还是写景基础上的直接抒情,都要做到感情真挚,切忌虚假。另外,在感情真挚的基础上,抒情方式还要自然,要水到渠成。千万不能牵强附会,给景物强加上一些生硬的情感,或没有写景基础的空洞抒情,这些都是借景抒情法最忌讳的。

  ■

  一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采莲是江南的旧俗 ,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从诗歌里可以约略知道。

   ……

   于是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音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选自朱自清《荷塘月色》)

  ■

   选段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作者着力写月光之美。光是难以捉摸的,作家却借助于景物,创造出一种勾人心魂令人陶醉的意境。那流水一般的月光,倾泻在花和叶上,如“薄薄的青雾”,又像“笼着轻纱的梦”,既有实写,也有虚写,虚中见实,贴切地表现了朦胧月色下荷花飘忽的姿态。接着写荷塘四面,作者着墨较浓的是柳树,写月下的情景,面对树梢的远山、树缝里的灯光,以及蝉声蛙鼓则是随意点染,只为增加生气,静中有声,浓淡相间地反衬了荷塘的幽静。作者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是片刻的,回到现实立刻又感到重压,心里越发不平静了。选段最后写了作者遥想古代江南采莲胜景,虽不在现实之中,然而借助联想,使荷塘画面扩展,更显清新雅致,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美好、自由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二

   朋友,你到过天山吗?天山是我们祖国西北边疆的一条大山脉,连绵几千里,横亘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之间,把广阔的新疆分为南北两半。远望天山,美丽多姿,那常年积雪高插云霄的群峰,像集体起舞时的维吾尔族少女的珠冠,银光闪闪;那富于色彩的不断的山峦,像孔雀正在开屏,艳丽迷人。

   天山不仅给人一种稀有美丽的感觉,而且更给人一种无限温柔的感情。它有丰饶的水草,有绿发似的森林。当它披着薄薄云纱的时候,它像少女似的含羞;当它被阳光照耀得非常明朗的时候,又像年轻母亲饱满的胸膛。人们会同时用两种甜蜜的感情交织着去爱它,既像婴儿喜爱母亲的怀抱,又像男子依偎自己的恋人。

  如果你愿意,我陪你进天山去看一看。

  (选自碧野《天山景物记》)

  ■

   作者用饱含真情的笔墨,展现出了天山的美妙景色。选段中作者运用四个巧妙、新颖、通俗、形象的比喻,以清新、明丽、优美、生动的语言,总写了天山的自然美景,字里行间充溢着对祖国大好河山热切的赞叹之情,使读者产生同样强烈的情感。这既是心灵深处的共鸣,也是借景抒情手法的魅力所在。

  三

   走进地坛,就想起史铁生;阅读史铁生,就想起地坛。文字真有无穷的魔力。一篇散文《我与地坛》,将史铁生与地坛紧紧联系在一起。史铁生已经成为地坛的精魂。

   我曾在《荒原时代的地坛》一文中说过: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无疑是20世纪中国散文中的警世之作,是20世纪90年代中国大陆第一文。地坛也因史铁生而增添了深厚的文化内涵。

   史铁生和地坛之所以在我心中印烙得如此深刻,可能是因为上世纪70年代初,我家住和平里,也曾在附近的地坛荒园中游荡过。那时,我的母亲在“文革”迫害下溘然长逝,女友又突然与别人结婚,这两个打击如闷雷一样同时轰击在我的头顶,足可置人于死地。但我挺住了,把全部精神寄托在书上――阅读了大量的古今中外文史哲书籍,写了上千张读书、思考卡片。读书之外,唯一的排遣就是孤独地徘徊在地坛的苍松古柏、荒藤野草之间,迎旭日升起,送夕阳落晖,“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最感人处,正是写他在地坛待得过长时,母亲如何为他担忧。那时他的母亲还在,而我的母亲已经不在了,我只能在地坛荒园中孤独地漫游。共同的念母之情使我与史铁生心心相印,对他的《我与地坛》和《秋天的怀念》情有独钟。我似乎记得当年在地坛徘徊时,曾经见到过坐着轮椅看书的史铁生的身影……直至今天,史铁生仍然是巨大的鼓励,鼓励我继续在“费力不讨好”,却使自己感到深切和明净的“纯文学”路上走下去。

   史铁生是地坛的精魂。只要地坛存在,史铁生就在。

  史铁生希望把自己的骨灰洒在地坛,那么,能否在地坛东南角的老柏树下,建一尊史铁生的铜像?他坐在轮椅上,手捧着书,宽阔的额头,戴着宽边眼镜,镜后深邃的双目温和地朝前望着,仍在执著地思考人生和宇宙……

   (选自张梦阳《地坛精魂》,有删改)

  ■

   借景抒情中的“景”可以是自然之景,也可以是社会之景。选段则偏重于对社会环境的描写。作者着力于描述自己的背景故事,将自己的情感融合在和史铁生相似的情景下。如:二人都在地坛待过,有着共同的念母之情等。史铁生的故事不仅给了作者启示,还告诉我们: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人生出口,然后顽强、坚定、执著地走下去。

  四

   八月深秋,无边无际的高粱红成汪洋的血海。高粱高密辉煌,高粱凄婉可人,高粱爱情激荡。秋风苍凉,阳光很旺,瓦蓝的天上游荡着一朵朵丰满的白云,高粱上滑动着一朵朵丰满白云的紫红色影子。一队队暗红色的人在高粱棵子里穿梭拉网,几十年如一日。他们杀人越货,精忠报国,他们演出过一幕幕英勇悲壮的舞剧,使我们这些活着的不肖子孙相形见绌。

  (选自莫言《红高粱》)

  ■

   选段的描写既是自然环境描写也是社会环境描写。一望无际的红高粱既是人物活动的场所,也是人物活动的背景。人们就在这里厮杀、在这里暧昧、在这里喝高粱酒打鬼子。人与高粱地连在一起,共同构成了一道风景,成了人们渴望的那种自由舒展的人类常态景观,也展现出了那个时代独有的特征。

  ■

   一、在下面语段中的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话,使前后两个分句的内容、句式互相对应,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

  我多么愿意住在这样的树林:在林间幽静的小径徘徊,看或枯或荣的草在夕阳下泛着柔柔的光,像长发飘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在晚风徐徐的丛林唱歌 听或深或浅的水在林子深处汩汩流淌 像精灵呢喃

   二、给下面一段文字增加语句,按要求扩展成两段文字。

   天色已晚,太阳落在大山背后,小鸟唱着,夜幕降临,大地又沉浸在一片寂静中。

   1.表现兴致高昂的意境: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表现低沉凄凉的意境: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1.天色已晚,忙碌了一天的太阳,慢慢地遮掩住笑脸落在了大山的背后。随风轻摇的树上,不知疲倦的小鸟正唱着欢送太阳落山的歌曲,在人们的欢声笑语中夜幕开始降临,喧嚣的大地又沉浸在一片寂静中。

   2.天色已晚,疲惫的太阳散发出凄凉而微弱的光芒,然后悄悄地落在了大山的背后。干枯的树上,小鸟无奈地唱着悲惨低沉的歌,夜幕开始降临,荒凉的大山又沉浸在一片寂静之中。

   三、发挥联想和想象,将下面的语句扩展成含有寓意的文字,不超过150字。

   清晨,碧绿荷叶上的一颗晶莹透明的露珠最后消失了傲慢的神采。

   示例:清晨,碧绿荷叶上一颗晶莹透明的露珠,在轻轻拂动的叶子上晃来晃去,得意非凡,它自以为是世界上最完美的精灵,叫嚷着。若不是花、叶挡住了太阳,它将变得更加美丽。太阳升高了,直射露珠,露珠欣喜若狂:“我的本领多大呀,我的身躯里可以装得下一个太阳。”正在它得意忘形的时候,它的形体开始变得越来越小,最后消失了,只在洁净的荷叶上留下了一个满是污秽的斑痕。

   四、体会下列诗句的意境,用准确、恰当的话将其表述出来,运用比喻、比拟两种修辞手法,不少于70字。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示例:清晨,春寒料峭,这边,如烟般缥缈、如云般轻柔的杨柳,早已静倚在湖边梳理着自己满头的青丝,百媚千娇,尽显春的柔情;那边,红艳的杏儿也挤满了枝头,闻芳而动的蝴蝶、蜜蜂、禽鸟在一堆堆杏花丛中或放开喉咙,或扭动身姿,合唱着一曲“春天,你早”。

   一、借景抒情的含义

   借景抒情,是指让感情依附于景物,通过景物描写来抒发感情。借景抒情中的“景”,多是自然之景,有时也可以是社会之景。景物本来是客观存在的,它本身并不会像人类一样带有喜怒哀乐等情感,但是因为作者的思想感情不同,所以在看待这些景物时,就会带着各自的主观情感;在写这些景物时,自然就会带上作者的喜怒哀乐等主观情感。作者写景,其实不是为了单纯地描写景物,往往是借助描写景物来抒发自己的主观情感。

   二、借景抒情的要求

   运用借景抒情法描写景物时,作者都倾注了强烈的情感,把自己的喜怒哀乐依附于所描写的景物上。要较好地运用借景抒情方法,同学们须做到以下几点:

   1.所写景物一般要与自身情感一致。景物是客观存在的,而人的心情、情感是经常变化的。所以,同学们写景时对景物要有选择,选择能够表达自己心情或情感的景物去写。如心情感伤时,同学们选莺歌燕舞、百花盛开就不恰当;心情激动时,同学们选杨柳依依、晓风残月更不合适。因此,所写景物与心情一定要一致,才能做到情景相应,情因景生。当然,在特定的场景下,有时景与情相悖,但景还是服务于情的,如以乐景写哀情,就是运用了反衬手法。

   2.写景要抓住所写景物的特点。“一叶一世界”,景物也有其各自的特征,要抓住景物的特征来描写,才能真正地表现出景物的与众不同。写景又是抒情的基础,要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自然先要写好景物。抓住所要描写的景物的独特之处,带着自己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去精心描绘,使所写景物特点突出,个性鲜明。

   3.抒情要真挚自然,切不可矫揉造作。借景抒情,总是以抒情为目的的,写景应服务于抒情。无论是寓情于景的间接抒情,还是写景基础上的直接抒情,都要做到感情真挚,切忌虚假。另外,在感情真挚的基础上,抒情方式还要自然,要水到渠成。千万不能牵强附会,给景物强加上一些生硬的情感,或没有写景基础的空洞抒情,这些都是借景抒情法最忌讳的。

  ■

  一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采莲是江南的旧俗 ,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从诗歌里可以约略知道。

   ……

   于是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音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选自朱自清《荷塘月色》)

  ■

   选段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作者着力写月光之美。光是难以捉摸的,作家却借助于景物,创造出一种勾人心魂令人陶醉的意境。那流水一般的月光,倾泻在花和叶上,如“薄薄的青雾”,又像“笼着轻纱的梦”,既有实写,也有虚写,虚中见实,贴切地表现了朦胧月色下荷花飘忽的姿态。接着写荷塘四面,作者着墨较浓的是柳树,写月下的情景,面对树梢的远山、树缝里的灯光,以及蝉声蛙鼓则是随意点染,只为增加生气,静中有声,浓淡相间地反衬了荷塘的幽静。作者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是片刻的,回到现实立刻又感到重压,心里越发不平静了。选段最后写了作者遥想古代江南采莲胜景,虽不在现实之中,然而借助联想,使荷塘画面扩展,更显清新雅致,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美好、自由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二

   朋友,你到过天山吗?天山是我们祖国西北边疆的一条大山脉,连绵几千里,横亘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之间,把广阔的新疆分为南北两半。远望天山,美丽多姿,那常年积雪高插云霄的群峰,像集体起舞时的维吾尔族少女的珠冠,银光闪闪;那富于色彩的不断的山峦,像孔雀正在开屏,艳丽迷人。

   天山不仅给人一种稀有美丽的感觉,而且更给人一种无限温柔的感情。它有丰饶的水草,有绿发似的森林。当它披着薄薄云纱的时候,它像少女似的含羞;当它被阳光照耀得非常明朗的时候,又像年轻母亲饱满的胸膛。人们会同时用两种甜蜜的感情交织着去爱它,既像婴儿喜爱母亲的怀抱,又像男子依偎自己的恋人。

  如果你愿意,我陪你进天山去看一看。

  (选自碧野《天山景物记》)

  ■

   作者用饱含真情的笔墨,展现出了天山的美妙景色。选段中作者运用四个巧妙、新颖、通俗、形象的比喻,以清新、明丽、优美、生动的语言,总写了天山的自然美景,字里行间充溢着对祖国大好河山热切的赞叹之情,使读者产生同样强烈的情感。这既是心灵深处的共鸣,也是借景抒情手法的魅力所在。

  三

   走进地坛,就想起史铁生;阅读史铁生,就想起地坛。文字真有无穷的魔力。一篇散文《我与地坛》,将史铁生与地坛紧紧联系在一起。史铁生已经成为地坛的精魂。

   我曾在《荒原时代的地坛》一文中说过: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无疑是20世纪中国散文中的警世之作,是20世纪90年代中国大陆第一文。地坛也因史铁生而增添了深厚的文化内涵。

   史铁生和地坛之所以在我心中印烙得如此深刻,可能是因为上世纪70年代初,我家住和平里,也曾在附近的地坛荒园中游荡过。那时,我的母亲在“文革”迫害下溘然长逝,女友又突然与别人结婚,这两个打击如闷雷一样同时轰击在我的头顶,足可置人于死地。但我挺住了,把全部精神寄托在书上――阅读了大量的古今中外文史哲书籍,写了上千张读书、思考卡片。读书之外,唯一的排遣就是孤独地徘徊在地坛的苍松古柏、荒藤野草之间,迎旭日升起,送夕阳落晖,“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最感人处,正是写他在地坛待得过长时,母亲如何为他担忧。那时他的母亲还在,而我的母亲已经不在了,我只能在地坛荒园中孤独地漫游。共同的念母之情使我与史铁生心心相印,对他的《我与地坛》和《秋天的怀念》情有独钟。我似乎记得当年在地坛徘徊时,曾经见到过坐着轮椅看书的史铁生的身影……直至今天,史铁生仍然是巨大的鼓励,鼓励我继续在“费力不讨好”,却使自己感到深切和明净的“纯文学”路上走下去。

   史铁生是地坛的精魂。只要地坛存在,史铁生就在。

  史铁生希望把自己的骨灰洒在地坛,那么,能否在地坛东南角的老柏树下,建一尊史铁生的铜像?他坐在轮椅上,手捧着书,宽阔的额头,戴着宽边眼镜,镜后深邃的双目温和地朝前望着,仍在执著地思考人生和宇宙……

   (选自张梦阳《地坛精魂》,有删改)

  ■

   借景抒情中的“景”可以是自然之景,也可以是社会之景。选段则偏重于对社会环境的描写。作者着力于描述自己的背景故事,将自己的情感融合在和史铁生相似的情景下。如:二人都在地坛待过,有着共同的念母之情等。史铁生的故事不仅给了作者启示,还告诉我们: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人生出口,然后顽强、坚定、执著地走下去。

  四

   八月深秋,无边无际的高粱红成汪洋的血海。高粱高密辉煌,高粱凄婉可人,高粱爱情激荡。秋风苍凉,阳光很旺,瓦蓝的天上游荡着一朵朵丰满的白云,高粱上滑动着一朵朵丰满白云的紫红色影子。一队队暗红色的人在高粱棵子里穿梭拉网,几十年如一日。他们杀人越货,精忠报国,他们演出过一幕幕英勇悲壮的舞剧,使我们这些活着的不肖子孙相形见绌。

  (选自莫言《红高粱》)

  ■

   选段的描写既是自然环境描写也是社会环境描写。一望无际的红高粱既是人物活动的场所,也是人物活动的背景。人们就在这里厮杀、在这里暧昧、在这里喝高粱酒打鬼子。人与高粱地连在一起,共同构成了一道风景,成了人们渴望的那种自由舒展的人类常态景观,也展现出了那个时代独有的特征。

  ■

   一、在下面语段中的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话,使前后两个分句的内容、句式互相对应,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

  我多么愿意住在这样的树林:在林间幽静的小径徘徊,看或枯或荣的草在夕阳下泛着柔柔的光,像长发飘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在晚风徐徐的丛林唱歌 听或深或浅的水在林子深处汩汩流淌 像精灵呢喃

   二、给下面一段文字增加语句,按要求扩展成两段文字。

   天色已晚,太阳落在大山背后,小鸟唱着,夜幕降临,大地又沉浸在一片寂静中。

   1.表现兴致高昂的意境: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表现低沉凄凉的意境: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1.天色已晚,忙碌了一天的太阳,慢慢地遮掩住笑脸落在了大山的背后。随风轻摇的树上,不知疲倦的小鸟正唱着欢送太阳落山的歌曲,在人们的欢声笑语中夜幕开始降临,喧嚣的大地又沉浸在一片寂静中。

   2.天色已晚,疲惫的太阳散发出凄凉而微弱的光芒,然后悄悄地落在了大山的背后。干枯的树上,小鸟无奈地唱着悲惨低沉的歌,夜幕开始降临,荒凉的大山又沉浸在一片寂静之中。

   三、发挥联想和想象,将下面的语句扩展成含有寓意的文字,不超过150字。

   清晨,碧绿荷叶上的一颗晶莹透明的露珠最后消失了傲慢的神采。

   示例:清晨,碧绿荷叶上一颗晶莹透明的露珠,在轻轻拂动的叶子上晃来晃去,得意非凡,它自以为是世界上最完美的精灵,叫嚷着。若不是花、叶挡住了太阳,它将变得更加美丽。太阳升高了,直射露珠,露珠欣喜若狂:“我的本领多大呀,我的身躯里可以装得下一个太阳。”正在它得意忘形的时候,它的形体开始变得越来越小,最后消失了,只在洁净的荷叶上留下了一个满是污秽的斑痕。

   四、体会下列诗句的意境,用准确、恰当的话将其表述出来,运用比喻、比拟两种修辞手法,不少于70字。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示例:清晨,春寒料峭,这边,如烟般缥缈、如云般轻柔的杨柳,早已静倚在湖边梳理着自己满头的青丝,百媚千娇,尽显春的柔情;那边,红艳的杏儿也挤满了枝头,闻芳而动的蝴蝶、蜜蜂、禽鸟在一堆堆杏花丛中或放开喉咙,或扭动身姿,合唱着一曲“春天,你早”。


相关内容

  • [借景抒情]作文指导课实录
  • <借景抒情>作文指导课实录 <借景抒情>作文指导课实录 吴建方 一. 理解"借景抒情" 师:同学们请看大屏幕这个词,谁来读? 生读"借景抒情". 师:这个词听说过吗?什么叫借景抒情? 生:借景抒情就是借助景物的描写抒发作者的感情. 师: ...

  • 借景抒情和情景交融等词的区别
  • 借景抒情与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的区别 借景抒情,或称借物抒情.托物抒情.托物咏志. 借景抒情,情在景之先.是将已有的情附着在景物上借以抒发.这里的景物有强烈的主观色彩. 在这种抒情方式中,景物是描写的实体,诗人的思想感情没有直接外露,它主要通过客观地描写景物来寄寓思想感情,从某种意义上说,诗人处于相对 ...

  • 对比衬托烘托的区别1
  • 让人头痛的几个术语 1.艺术手法.艺术技巧.艺术特色.表现手法.表达技巧.表达方式.语言特色.修辞手法.抒情方式.描写手法. 2.艺术手法=艺术技巧=艺术特色 表现手法=表达技巧 3.艺术手法:(1)语言特色(2)表现手法①修辞手法②抒情手法③描写技巧④其他技巧 4.表达方式:记叙.议论.说明.抒情 ...

  • 借景抒情诗
  • 借景抒情诗 借景抒情诗(写景抒情诗)或借景表达自己的美好志向,或表达作者对所写景物的喜爱之情以及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或借景体现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质,或借景抒发对人生世事的感慨.借景抒情诗往往是含而不露,蕴藉悠远,情丰意密,深切动人. 鉴赏借景抒情类诗歌,要掌握以下三个原则: 一.体会诗中情景交 ...

  • 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区别
  • 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区别: 借景抒情是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抒发的是情感,表现的是情绪,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是含蓄的感受,所以它有乐.哀.愁,但我们绝不会把这种情绪看成是一种思想. 托物言志,更重要的是诗人要通过描写的物来表明心迹,以及人生的态度和对人生的感悟. 读了上文,大家会发现,这托物言志与比喻修辞好象 ...

  • 高考诗词鉴赏万能公式
  • 高考诗词鉴赏的专用术语 一.诗歌的表达技巧往往表现在三大方面: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 1.表达方式是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常见的有记叙.描写.抒情.议论.其中抒情表现得尤其突出,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直接抒情又叫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常见的有即景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 ...

  • 借景抒情的作文200字
  • 借景抒情的作文200字(一) 今年暑假,我终于第一次看到了日食. 早上十点时,天突然沉了它的脸,然后一下子黑了起来,天边冒出了一个小月牙,天地相间处露出了一道黑色的边,天上的云变成灰色,过了两分钟,月牙的周围完全变得黑乎乎的,刚才还是火红的太阳现在不知跑哪了,月牙闪闪烁烁,一会儿露出头来,一会儿又躲 ...

  • 曾老师原创:"形式"系列讲座之写作手法--借景抒情
  • 借景抒情是写景和写人记叙文中很常见的一种表现技法.一言以蔽之就是借助描绘景物,表达作者的情感,或者文中人物的情感.这种情感包括感情和感受两种.感情是受到对方的行为和状态影响而产生的人对人.人对物.物对人的爱.憎等心理,体现的是一个事物对另一个事物的态度.感受是对方的行为或状态影响而生成的一种情绪,包 ...

  • 借景抒情作文教案
  • 初中借景抒情作文训练 学习目标: 1.学会用一些修辞手法来使写景文章更优美. 2.学会积累并创造出一些属于你自己的个性语句,比如用一些新鲜准确的动词„„ 3.学会情景交融,借景抒情,而且两者要做到转接自然. 学习过程: 一.导入: 以背诵的方式回顾第二单元所学诗歌,引出共同点:借景抒情. 二.升格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