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癞头和尚"与"跛足道人"的寓意

(作者:兰国沧海客)

《红楼梦》中的一僧一道是广大读者十分熟悉的人物。他们也是神仙人物,携通灵宝玉让其到人间历幻一番。在太虚幻境和青埂峰,一僧一道“ 生得骨格不凡,丰神迥别。”而到了人间,一僧一道则化作了癞头和尚和跛足道人,形象不堪。

在此后的情节中,这两人或明或暗地出现,草蛇灰线,神出鬼没,在甄士隐、林黛玉、贾宝玉、贾瑞、王熙凤等人的故事中多次间接或直接出现。

在2010年李少红导演的电视剧《红楼梦》中,这一僧一道都是同时出现的。但书中并不是这样,而是严格按照“道度男、僧度女”的传统安排出现的。

在《红楼梦》前八十回中,一僧一道同时出现的地方并不多,第一回青埂峰下的顽石坠落处,甄士隐的梦中,甄士隐抱着女儿英莲在街上遇见,以及第25回中王熙凤和贾宝玉同时中了马道婆的“魇魔法”几处出现。

癞头和尚单独出现的地方有:一、林黛玉说有个癞头和尚让她出家,告诫她“听不得哭声、见不得外姓人”;二、在度英莲时,虽然一僧一道同时出现,但一方面也有甄士隐在旁边,另一方面说话的是那个癞头和尚,他见到英莲大哭,说:“施主,你把这有命无运,累及爹娘之物,抱在怀内作甚?”他还追着甄士隐说“舍我吧,舍我吧。” 尽管在甄英莲的故事里僧道同时出现,其实也遵循了“僧度女”的传统,跛足道人并没有要去把英莲抱走。

跛足道人单独出现的地方:一、 度甄士隐,跛足道人唱“好了歌”,甄士隐大彻大悟作“好了歌解”,并与之同去;二、度贾瑞,即是风月宝鉴的故事,只可惜贾瑞执迷不悟。

还有一点要注意,通灵宝玉是癞头和尚的宝贝,风月宝鉴是跛足道人的宝贝。

那石头是癞头和尚用佛法将其幻化成通灵宝玉,是放在癞头和尚手里,可以算作癞头和尚的宝物。 所以书中凡是出现与通灵宝玉相关的地方,癞头和尚必定出现。在贾宝玉中了“魔魇”时,也是癞头和尚将通灵宝玉放在手中抚摸,口中念叨“青埂峰一别已十三载也”。贾宝玉动不动就说出家做和尚,而不是做道士,也是与癞头和尚是通灵宝玉的主人有关。

而风月宝鉴,是跛足道人的宝贝。集中在贾瑞的故事那里,跛足道人给贾瑞送镜子,后来贾代儒要烧掉镜子,跛足道人马上出现,喊道:“谁毁‘风月鉴’,吾来救也!”说着,直入中堂,抢入手内,飘然去了。

为何一僧一道分别称之为癞头和尚和跛足道人呢?这其中有什么隐喻意味呢?

和尚本来是光头,为何特别强调他是癞头?书中说他是“腌臜更有满头疮”。 癞头是指长了癞头疮,头上有的头发掉了,有的还稀稀落落的留着,那一片疮痍,十分难看。

其实只要联想到清初之时,清廷对国人的“剃发令”,就很容易理解了。当时清廷强令国人剃发,为此引发了轩然大波,无数人头落地。清廷强迫国人剃的发型是 “金钱鼠尾”,就是将脑袋周围一圈都剃去,只留后脑勺一小撮头发弄成辫子,恰好能从一个铜钱眼儿穿过,故叫“金钱鼠尾”头。若干年后发型经历了演变,允许辫子更粗了,后面的头发更多了,所以辛亥革命前后将其贬称为“豚尾头”(即猪尾巴头)。 晚清至民国时期的著名诗人柳亚子作《二十世纪大舞台发刊词》:“忘上国之衣冠,而奉豚尾为国粹。”

而“金钱鼠尾”头,比起后来的豚尾头更加难看,你说他是“光头”,他偏偏有一些头发,秃秃落落的要多糟心有多糟心。何况清初那时候剃发的工具可没有现在的优良,剃发过程中又伴随着暴力,因此很容易剃破头皮,形成疮疤或感染成瘌痢头。那么难看的发型,再加上剃发造成的伤疤,不就像癞头疮吗? 而这样的疮疤也集中体现在清初。随着国人将这段血泪史忘记得差不多,对剃发易服也没那么抗拒了,加上理发工具的改进,这样的疮疤自然也就很少见到了。只是瘌痢头还一直延续下来,到20世纪60年代才基本绝迹。

所以,笔者认为,癞头和尚的瘌痢头,其实是与清初的“剃头”有关,再结合贾宝玉的那句名言“看到女子就清爽,见到男子就觉得浊臭逼人”,笔者更加坚信了自己的推断。因为剃发易服只是针对汉人男子,对汉人女子并没有此要求(所谓“男降女不降”)。汉人男子被剃得满头疮疤、跟瘌痢头似的,再配上满人的服式,那真是要多难看有多难看,难怪贾宝玉会觉得“浊臭逼人”。

再来说说这个跛足道人。跛足道人一切都好,就是个“跛足”,“一足高来一足低”,所以他要拄着拐杖才能正常行走。

关于“跛足”的隐喻比较费解,笔者认为,跛足——“一足高来一足低”,是隐喻明亡清兴后满、汉力量的不均衡、不和谐,满人成了统治者,广大汉人成了下等的、受压迫的群体,那跛了一足,就象征着汉人地位低了一等,受压迫(承受身体大部分重量),只能借助拐杖勉强支撑。这也是书中说的“世路不平”。

为何说道士象征着汉族的力量呢?

众所周知,清廷的剃发令有个“十降十不降”,其中即有“儒从而释道不从”, 即在家人降,出家人不降。在家人必须改穿旗人的服装,并剃发留辫。出家人不变,仍可穿以前的服饰。而我们知道,佛教其实是外来产物,和尚也是要“剃发易服”的,而道教则是华夏本土产物,而且道士依然可以身着汉家服饰,不必剃发。所以说道士其实也即隐喻着汉族。

再结合跛足道人的宝物风月宝鉴,我们可以更好地说明这一点:

风指清风——清朝,月指明月——明朝; 风指镜中的美人,月指镜中的白骨。

清风和明月比起来,美人与白骨比起来,不就是“一足高来一足低”吗?

再看全书的整个意境:

风,是得意的,风是严酷的,风是无情的……这都符合“风”对清朝的象征与隐喻;

月,是晦暗的,是孤独的,是令人感到悲伤的,这符合那个时代人民对“大明之月”的追思与伤怀。

月黑则风高,寒风肆虐,则明月被隐晦不见, 所以书中的“风和月”,不也是“一足高来一足低”吗?

(此文由慧读古典整理)

———————————————————

校对:王华东 至真斋主 编辑:潇湘夜雨

深度解读,高屋建瓴。吴氏红学,高端学术。 知识的盛宴,智慧的光芒。

新观点、新视角,同一部红楼梦,不一样的文章。欢迎关注“吴氏红学”头条号,欣赏更多吴氏红学精品文章!

(作者:兰国沧海客)

《红楼梦》中的一僧一道是广大读者十分熟悉的人物。他们也是神仙人物,携通灵宝玉让其到人间历幻一番。在太虚幻境和青埂峰,一僧一道“ 生得骨格不凡,丰神迥别。”而到了人间,一僧一道则化作了癞头和尚和跛足道人,形象不堪。

在此后的情节中,这两人或明或暗地出现,草蛇灰线,神出鬼没,在甄士隐、林黛玉、贾宝玉、贾瑞、王熙凤等人的故事中多次间接或直接出现。

在2010年李少红导演的电视剧《红楼梦》中,这一僧一道都是同时出现的。但书中并不是这样,而是严格按照“道度男、僧度女”的传统安排出现的。

在《红楼梦》前八十回中,一僧一道同时出现的地方并不多,第一回青埂峰下的顽石坠落处,甄士隐的梦中,甄士隐抱着女儿英莲在街上遇见,以及第25回中王熙凤和贾宝玉同时中了马道婆的“魇魔法”几处出现。

癞头和尚单独出现的地方有:一、林黛玉说有个癞头和尚让她出家,告诫她“听不得哭声、见不得外姓人”;二、在度英莲时,虽然一僧一道同时出现,但一方面也有甄士隐在旁边,另一方面说话的是那个癞头和尚,他见到英莲大哭,说:“施主,你把这有命无运,累及爹娘之物,抱在怀内作甚?”他还追着甄士隐说“舍我吧,舍我吧。” 尽管在甄英莲的故事里僧道同时出现,其实也遵循了“僧度女”的传统,跛足道人并没有要去把英莲抱走。

跛足道人单独出现的地方:一、 度甄士隐,跛足道人唱“好了歌”,甄士隐大彻大悟作“好了歌解”,并与之同去;二、度贾瑞,即是风月宝鉴的故事,只可惜贾瑞执迷不悟。

还有一点要注意,通灵宝玉是癞头和尚的宝贝,风月宝鉴是跛足道人的宝贝。

那石头是癞头和尚用佛法将其幻化成通灵宝玉,是放在癞头和尚手里,可以算作癞头和尚的宝物。 所以书中凡是出现与通灵宝玉相关的地方,癞头和尚必定出现。在贾宝玉中了“魔魇”时,也是癞头和尚将通灵宝玉放在手中抚摸,口中念叨“青埂峰一别已十三载也”。贾宝玉动不动就说出家做和尚,而不是做道士,也是与癞头和尚是通灵宝玉的主人有关。

而风月宝鉴,是跛足道人的宝贝。集中在贾瑞的故事那里,跛足道人给贾瑞送镜子,后来贾代儒要烧掉镜子,跛足道人马上出现,喊道:“谁毁‘风月鉴’,吾来救也!”说着,直入中堂,抢入手内,飘然去了。

为何一僧一道分别称之为癞头和尚和跛足道人呢?这其中有什么隐喻意味呢?

和尚本来是光头,为何特别强调他是癞头?书中说他是“腌臜更有满头疮”。 癞头是指长了癞头疮,头上有的头发掉了,有的还稀稀落落的留着,那一片疮痍,十分难看。

其实只要联想到清初之时,清廷对国人的“剃发令”,就很容易理解了。当时清廷强令国人剃发,为此引发了轩然大波,无数人头落地。清廷强迫国人剃的发型是 “金钱鼠尾”,就是将脑袋周围一圈都剃去,只留后脑勺一小撮头发弄成辫子,恰好能从一个铜钱眼儿穿过,故叫“金钱鼠尾”头。若干年后发型经历了演变,允许辫子更粗了,后面的头发更多了,所以辛亥革命前后将其贬称为“豚尾头”(即猪尾巴头)。 晚清至民国时期的著名诗人柳亚子作《二十世纪大舞台发刊词》:“忘上国之衣冠,而奉豚尾为国粹。”

而“金钱鼠尾”头,比起后来的豚尾头更加难看,你说他是“光头”,他偏偏有一些头发,秃秃落落的要多糟心有多糟心。何况清初那时候剃发的工具可没有现在的优良,剃发过程中又伴随着暴力,因此很容易剃破头皮,形成疮疤或感染成瘌痢头。那么难看的发型,再加上剃发造成的伤疤,不就像癞头疮吗? 而这样的疮疤也集中体现在清初。随着国人将这段血泪史忘记得差不多,对剃发易服也没那么抗拒了,加上理发工具的改进,这样的疮疤自然也就很少见到了。只是瘌痢头还一直延续下来,到20世纪60年代才基本绝迹。

所以,笔者认为,癞头和尚的瘌痢头,其实是与清初的“剃头”有关,再结合贾宝玉的那句名言“看到女子就清爽,见到男子就觉得浊臭逼人”,笔者更加坚信了自己的推断。因为剃发易服只是针对汉人男子,对汉人女子并没有此要求(所谓“男降女不降”)。汉人男子被剃得满头疮疤、跟瘌痢头似的,再配上满人的服式,那真是要多难看有多难看,难怪贾宝玉会觉得“浊臭逼人”。

再来说说这个跛足道人。跛足道人一切都好,就是个“跛足”,“一足高来一足低”,所以他要拄着拐杖才能正常行走。

关于“跛足”的隐喻比较费解,笔者认为,跛足——“一足高来一足低”,是隐喻明亡清兴后满、汉力量的不均衡、不和谐,满人成了统治者,广大汉人成了下等的、受压迫的群体,那跛了一足,就象征着汉人地位低了一等,受压迫(承受身体大部分重量),只能借助拐杖勉强支撑。这也是书中说的“世路不平”。

为何说道士象征着汉族的力量呢?

众所周知,清廷的剃发令有个“十降十不降”,其中即有“儒从而释道不从”, 即在家人降,出家人不降。在家人必须改穿旗人的服装,并剃发留辫。出家人不变,仍可穿以前的服饰。而我们知道,佛教其实是外来产物,和尚也是要“剃发易服”的,而道教则是华夏本土产物,而且道士依然可以身着汉家服饰,不必剃发。所以说道士其实也即隐喻着汉族。

再结合跛足道人的宝物风月宝鉴,我们可以更好地说明这一点:

风指清风——清朝,月指明月——明朝; 风指镜中的美人,月指镜中的白骨。

清风和明月比起来,美人与白骨比起来,不就是“一足高来一足低”吗?

再看全书的整个意境:

风,是得意的,风是严酷的,风是无情的……这都符合“风”对清朝的象征与隐喻;

月,是晦暗的,是孤独的,是令人感到悲伤的,这符合那个时代人民对“大明之月”的追思与伤怀。

月黑则风高,寒风肆虐,则明月被隐晦不见, 所以书中的“风和月”,不也是“一足高来一足低”吗?

(此文由慧读古典整理)

———————————————————

校对:王华东 至真斋主 编辑:潇湘夜雨

深度解读,高屋建瓴。吴氏红学,高端学术。 知识的盛宴,智慧的光芒。

新观点、新视角,同一部红楼梦,不一样的文章。欢迎关注“吴氏红学”头条号,欣赏更多吴氏红学精品文章!


相关内容

  • 论_红楼梦_的线索人物
  • 论<红楼梦>的线索人物 ◎宁亮 (湖南财政经济学院湖南·长沙410205) 摘要<红楼梦>中的线索人物作为连接多个叙事层的结构符号,具有特殊的结构功能.元叙事中的线索人物---一僧一道,起着 引渡功能:外围叙事层中的线索人物---甄士隐和贾雨村,起着连接功能:主体叙事层中的线 ...

  • 读[红楼梦]有感之十:家族中的地位之争及其报应
  • 历史上皇宫内权利之争的案例比比皆是,在贾府这个大家庭内也不例外.赵姨娘请马道婆施魇魔法害宝玉和王熙凤,王熙凤害死尤二姐就是活生生的事实. 赵姨娘是贾政的妾,是贾环和探春的母亲.因为是妾,所以在贾府是没有地位的,易中天说的"妻不如妾",是指"妻不如妾得宠",得宠 ...

  • "弱水三千"还是"溺水三千"?转[大音希声]
  • 两天前,本人在博客发表了<股市弱水三千,你取几瓢饮?>一文.因自己对股票理论可谓一窍不通,唯恐自己的言论引起内行读者不屑,故专门在文章结尾以粗体字作了声明: PS:对股票,本人基本是个外行,一知半解都算不上,只是在自己的博客随心所语,记录自己的所思所想,而已,而已. 不曾想,此文有幸被编 ...

  • 红疯子细谈红楼梦 石呆子详解石头记9-红楼书话-文化纵横-搜狐社区
  • 详解之九----------- 红疯子道: 你说甄士隐不该遭此回禄.甄家是因葫芦庙炸供失火而连累的,这也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是偶然的天灾,谈不上该不该. 石呆子道:你惯会听话听声.锣鼓听音的,如何看不出其中奥妙?我早说过[甄士隐隐真事]就是指此啊!甄家遭的不是大火而是大祸!是[糊里糊涂]一 ...

  • [红楼梦]的三条叙事线索
  • <风语红楼>(精编版)84 风之子原创 我们读<红楼梦>,都会为小说浑厚深邃的艺术境界所折服,感觉到这是一部藏有龙蛇的奇书,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在我看来,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整部小说其实是有或显或隐的三条线索展开叙事的,正是这三条线索的交相辉映造就了<红楼梦&g ...

  • [红楼梦]读书心得
  • 来处来,去处去 夜读红楼札记 雪花飘落,片片各得其所. 掩卷暇思,耳畔悠然响起跛足道人吟唱的<好了歌>,若要好,须是了!眼前浮现贾宝玉光头赤脚,行走在一片白茫茫旷野中的影像,渐行渐远,回归于太一元初. 贾宝玉死了,升仙了,解脱了,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 故事从头说起,在真如福地的太虚幻景 ...

  • 红楼梦简介
  • (一) <红楼梦>,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章回体长篇小说,成书于1784年,梦觉主人序本正式题为<红楼梦>.其原名有<石头记>.<情僧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等.前80回曹雪芹著,后40回无名氏续,程伟元.高鹗整理.本 ...

  • 曹雪芹=吴梅村 被忽悠了几百年的真相!
  • 曹雪芹=吴梅村 被忽悠了几百年的真相! ---- <红楼梦>作者小考 <红楼梦>是稀世文学珍品,是光彩夺目的世界级"文化国宝",是永远值得国人骄傲的文化遗产.但其作者被搞错了几百年! 现在通行的教科书说法是"清曹雪芹(约1715-1763),名沾 ...

  • 红楼梦中的"存在与虚无"
  • 原文章名<无为有处有还无> ------试论曹雪芹对有无的辨证观 [悦读君按]<红楼梦>这部伟大的作品中,时时处处可以看到"有"与"无",存在与虚无的辩证关系.以下是作者的辛琳精彩解析,有些地方略显重复,为保持原作者原意,没有做调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