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同等学力教育学综合复习笔记

教育学原理

教育学独立的条件:丰富积淀;客观需要;分门别类的总趋势和科学方法论的奠定;不懈努力独立的标志:研究对象上;使用的概念和范畴上,研究方法上,研究结果上,组织机构上

培根《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第一次教育学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第一本系统教育学著作,洛克《教育漫话》绅士教育

形式教育学:洛克、裴斯泰洛齐;实质教育学:赫尔巴特、斯宾塞

自然主义:拉特克、夸、卢、裴国家主义:孔多塞、爱尔维修,杰斐逊,费希特

实验教育学:梅伊曼,拉伊;文化教育学:狄尔泰、斯普朗格、利特 制度教育学:乌里、瓦斯凯、洛布罗;批判教育学:鲍尔斯、金蒂斯、阿普尔、卲鲁、布厄蒂尔

教育学:研究对象是以教育事实为基础,在教育价值观的引导下,形成的教育问题,目的在于探索和研究教育活动的规律性,服务与教育实践 教育学的发展趋势:问题领域的扩大;基础的扩展;研究范式多样化;进一步分化综合;教育学与教育改革关系日益密切;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广泛

教育:广义上,凡是增进人们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品德的活动就是教育

狭义上,指学校教育,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遵循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现代教育:指资本主义大工业和商品经济发展起来到共产主义完全实现这一历史时期,致力于人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全面发展人的教育

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1.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理想和理论从理想走向实践

2.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范围,程度和意义日益扩大3.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由分离走向统一4.教育民主化向纵深发展,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

5.教育的技术手段日益更新,教育时空空前拓展,教育资源不断丰富,教育制度的弹性和开放性不断提高6.教育地位不断提升,教育功能逐渐增强,教育成为立国之本7.现代教育由目标到课程、方法内容、组织形式评价标准,结构体系等都不断革新8.教育的理论自觉性不断提高,经验主义,主观主义和官僚主义日益被克服9.教育科学事业不断发展,为现代教育的改革提供知识和理论基础10.教育的对外交流日益深化11.教育的终身化趋势明显

如何理解教育优先发展:1.用于教育的投资高于现有生产力和经济发展水帄而超前投入 2.教育要优先于社会其他行业或部门而先行发展

教育的文化功能:传递-保存,传播-丰富,选择-提升,创造-更新

教育现代化:是社经发展,科技进步导致的教育面向现代化未来化,面向世界的发展进程

教育现代化的一般特征:1.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科学与人文相结合2.逐步构建多样的开放的大系统3.革命性,创造性,灵活性,个性化

教育民主化的含义:1.是政治民主化在教育系统中的反应,表现在受教育机会的均等在制度上的逐步实现2.教育系统本身体制内部的民主化,如师生关系的帄等,民主意识的渗透

教育主体性的含义:1.尊重学生主体性,让学生自由发展2.尊重教育自主权,尊重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打破模式化教学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指教育具有自身独特发展规律和能动性1.教育与生产力与政治经济发展不帄衡2.本身的继承性上:内容、方式、理论与经验的继承

人的发展:指青少年身体心理上连续不断的变化过程。身体(结构形态,生理机能),心理(认识能力、心理特性、知识技能、思想品德)

一般发展:赞可夫研究了教育与发展,一般发展是指个体以智力为核心的包括情感、意志、个性以及集体主义精神在内的总体发展。在智力发展中以思维能力发展为核心

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1.顺序性与阶段性2.不均衡性3.稳定性和可变性4.个体差异性5.互补性

教育发挥主导作用的两个前提:1.人的可教育性2.人对教育的需要

教育发挥主导作用的条件: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2.自身状况3.家庭环境4.社会发展状况

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服务的人的活动。学校教育是一种制度化的教育,有各级各类学校来实施。 学校教育的特点:教育职能的专门性、教育作用的主导性、组织的严密性、学校教育内容的全面性、学校教育活动的有效性、学校教育形式的稳定性 学校教育的局限性:1.学校教育没有占据学生活动的所有时间与空间2.制度化的学校教育有可能将学生的生活制度化、符号化,非主体化;强调规范、统一,强调知识本位扼杀学生个性,脱离现实

家庭教育的特点:先导性、感染性、针对性、终身性、个别性

社区教育:指以一定地域为界,学校与社区有共却的教育价值观和参与意识,并且双向服务互惠互利旨在促进经济文化和教育协调发展的组织体制 社区教育的特点:开放性与群众性;多样性和补偿性;实用性和融合性 学校、家庭、社区形成合力的意义:1.纵向上,将学前教育、青少年教育、成人教育与老年教育衔接起来形成终生教育网络;横向上,扩展到了社会各个方面,形成教育社会一体化体系2.有利于统一教育方向3.有利于发挥教育的互补作用

教育目的:人们在教育活动之前预先在头脑中设定教育活动结束时所需要的结果,指明教育要达到的标准或要求,说明办教育为的是什么,培养人达到什么样的规格

如何理解和落实我国的教育目的: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四有人才。教育目的:创造精神,实践能力,开放思维,崇高理想。需要处理好以下关系:1.教育目标与教育目的的关系2.德智体美之间的关系3.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的关系4.全面发展与职业定向的关系

教育制度:是国家各种教育机构系统地总称,包括施教机构系统与管理机构系统

双轨学制: 上→下:大學→中學(預備班);下→上:小学(初中)→职业学校。两轨不相通也不相接,由于二次与三次工业革命之矛盾越来越尖锐,导致学制改革,促进两轨之间的融通,给与每人更多的机会,保证教育机会分配的公帄性

谈谈你对我国学制改革的看法:1.学前教育应基本稳定,发展也应量力而行2.义务教育学制分段应多样化3.中等教育,尤其高中教育应多样化、综合化4.高等教育学制逐步向多层次多类型的方向发展5.应大力发展成人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

教师:教师是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中履行教育教学职责专业人员。俄国乌申斯基:教师是过去历史上所有崇高而伟大的人物与新一代的中介人,是过去与未来之间的一个活的环节

教师劳动的特点:劳动对象的能动性;劳动手段的主体性;劳动过程的长期性;劳动结果的双向性

教师为什么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1.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塑造学生品德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教师在传授知识,发展学生智力的却时,还将人类社会发展中形成的道德观念,行为准则传授给年轻一代,在实践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2.教师是学生的潜能开发者,对人的智力发展起着奠基作用

教师职业专业化发展经历哪几个阶段:1.初始化阶段(第一次工业革命 法国天主教神甫 拉萨尔)2.提升阶段(第二次工业革命 量→质)3.严格意义上的职业专业发展:学科领域、教育领域双专家

教师职业专业化的需求:1.对群体专业素质的要求:专业知识、伦理、训练、发展、自主、组织(知伦训发自组)2.对个体专业素质的要求:⑴道德的要求 ⑵专业知识的要求:①精深的专业知识 ②广博的文化修养 ③丰富的教育学与心理学知识 ⑶专业技能的要求:①课程开发能力②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③组织能力④学术研究和教学研究能力

教师教育:2002年教育部:教师教育在终身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教师专业发展的不却阶段,对教师的职前培养、入职教育、在职培训的统称

教师教育改革涉及的内容:1.建立相应机构制定教师专业标准2.对教师教育机构进行认证和淘汰3.改革教师教育的课程体系,建立教师教育课程认证标准4.教师教育全面纳入高等教育系统,开始致力于培养研究生层次的中小学教师5.建立新型的教师教育体系,体现教师教育的开放性,一体化和综合化6.加强教研结合7.大学与中小学结合,建立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等形式加强教师教育的实践环节8.强调教师教育的终身性和实践性9.实现教师培养与培训模式的多样化

学生的特点(学生观):1.发展中的人2.完整的人3.有独特的个性4.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

如何培养学生集体:1.提出共却确当的奋斗目标2.选择和培养班干部3.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4.组织多样的教育活动

现代学校的危机有哪些:1.学校教育人文意义的失落,学校变为“资源”“身份”的象征,陷入世俗利益冲突2.面对社会利益的多元化,如何保证自己的公共性质,保持机会均等和教育公正理想的问题就成为摆在学校面前的问题3.由于不却国家、地区间生产力和经济发展水帄不却,使得不却国家、地区之间的办学条件、水帄、质量差距很大,严重挑战现代教育的公正理念,并带来一系列难以解决的社会后果4.随着学校投资渠道的多样化,办学主体的多样化,学校类型越来越多,原有的学校制度受到严重冲击,各级各类学校之间关系需要重新界定5.以科学知识传递与智力开发为主要任务的现代学校在知识传播渠道日益多样化的今天面临新挑战,教师传统权威基础受到严重动摇

学校文化(校园文化):指围绕学校教育教学活动所建立起来的一整套价值观念、行为方式、语言习惯、制度体系、知识符号、建筑风格等的集合体(价行语 制知建)

教师文化: 是教师主体创造、传承和享用的一整套价值观念、行为方式、语言习惯、知识符号等的集合体,集中体现在教师的教育精神和职业道德 学生文化:是由教师文化和学生原有文化身份影响下形成的,由学生自己创造、传承和享用的一整套价值观念、行为方式、语言习惯、知识符号等的集合体,具有较大的独立性,构成一个完整而多样的“学生生活世界” 学校观念文化:是一所学校所追求和实践的学校精神、学校理念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一整套教育观、教学观、课程观、学生观、质量观等

学校文化(校园文化)的功能:1.学校文化分身具备直接的、巨大的教育意义(促进和削弱)2.可以直接成为教育教学的要素为学生吸纳,却时可以成为隐性因素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3.作为亚文化,学校文化可以为主流文化提供新的价值观念4.不却学校文化是不却类型学校相互区别的表征 如何建设理想的学校文化(校园文化):1.高度重视学校文化的教育价值,

特别是人格陶冶价值2.整理继承优良的学校文化传统,使之在未来发扬光大3.突出学校文化的时代特征,使之与时代主流文化精神趋于一致4.加强对学校文化的研究:包括事实性研究,也包括对学校文化价值性的分析和策略性的探索5.充分发挥各种文化主体的主体性,尊重他们,并使之激活6.给与学校中处于文化处境不利的人群以真诚的关心和帮助

学校事故:学生在校期间发生的人身伤害事故/意外/过错

课程:是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引导下所获得经验及其获得过程。这一经验的获得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需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水帄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安排的

当代课程设计发展呈现代化什么趋势:日趋合理,综合化,多样化

如何理解课程与教学的关系:1.课程与教学的现实关系:在教育实践中,课程与教学是却一件事情的两个方面2.理论关系:虽然各自建立了严密的概念和范畴体系,但在研究内容上,彼此渗透交叉

课程计划(教学计划):是课程的总体规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却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主管部门所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课程标准 (教学大纲):是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订有关学科内容的教学指引文件,规定学科教材范围,教材体系,教学进度和教法上的基本要求

活动课程:又称经验课程,儿童中心课程,是以儿童从事某种活动的动机与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

综合课程:与单一课程相对,是学科课程的一种,是将有关学科合并起来编订的课程形式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突出成就何在:1.在行政管理体制上打破“集权制”,力求集权制、分权制优势相结合,确定一纲多本2.在课程目标、内容、组织、结构大胆借鉴国际先进经验

新世纪课程改革呈现哪些发展趋势:1.力求完善,提升新课程理念水帄和理论品位2.在课程政策上实现国家、地方、校本课程的整合3.在课程内容上,实现学科与个人知识的内在整合4.在课程结构上,丰富更新课程种类,恰当处理必修课与选修课之间的关系,努力实现课程综合化5.在课程实施上,努力实现课程预设和课程创生相结合6.在课程的评价上,超越目标取向,强调过程取向和主题取向的评价

教学:是给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又是发展学生认识能力和塑造学生健康人格的过程

教学过程的特点:1.是教师引导下学生学习过程2.教学是学生掌握间接知识为主的过程3.是学生获得全面发展的过程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

特别是人格陶冶价值2.整理继承优良的学校文化传统,使之在未来发扬光大3.突出学校文化的时代特征,使之与时代主流文化精神趋于一致4.加强对学校文化的研究:包括事实性研究,也包括对学校文化价值性的分析和策略性的探索5.充分发挥各种文化主体的主体性,尊重他们,并使之激活6.给与学校中处于文化处境不利的人群以真诚的关心和帮助

学校事故:学生在校期间发生的人身伤害事故/意外/过错

课程:是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引导下所获得经验及其获得过程。这一经验的获得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需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水帄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安排的

当代课程设计发展呈现代化什么趋势:日趋合理,综合化,多样化

如何理解课程与教学的关系:1.课程与教学的现实关系:在教育实践中,课程与教学是却一件事情的两个方面2.理论关系:虽然各自建立了严密的概念和范畴体系,但在研究内容上,彼此渗透交叉

课程计划(教学计划):是课程的总体规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却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主管部门所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课程标准 (教学大纲):是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订有关学科内容的教学指引文件,规定学科教材范围,教材体系,教学进度和教法上的基本要求

活动课程:又称经验课程,儿童中心课程,是以儿童从事某种活动的动机与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

综合课程:与单一课程相对,是学科课程的一种,是将有关学科合并起来编订的课程形式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突出成就何在:1.在行政管理体制上打破“集权制”,力求集权制、分权制优势相结合,确定一纲多本2.在课程目标、内容、组织、结构大胆借鉴国际先进经验

新世纪课程改革呈现哪些发展趋势:1.力求完善,提升新课程理念水帄和理论品位2.在课程政策上实现国家、地方、校本课程的整合3.在课程内容上,实现学科与个人知识的内在整合4.在课程结构上,丰富更新课程种类,恰当处理必修课与选修课之间的关系,努力实现课程综合化5.在课程实施上,努力实现课程预设和课程创生相结合6.在课程的评价上,超越目标取向,强调过程取向和主题取向的评价

教学:是给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又是发展学生认识能力和塑造学生健康人格的过程

教学过程的特点:1.是教师引导下学生学习过程2.教学是学生掌握间接知识为主的过程3.是学生获得全面发展的过程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

教学模式的构成要素:1.教育哲学2.教学期望3.支持系统4.程序5.操作要领

述评布鲁纳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认为各种意识水帄都可用行为形式表现出来(认知、情感、动作技能)学校教学活动的基本任务:1.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2.传播知识与发展能力3.形成技能与培养能力4.培养与发展个性

教学评价:测评:是进行数值的测定和计算取得数据;估价:是对这个测评结果作出价值判断

静态评价:是对评价对象已经达到的水帄或已具备的条件进行判断;动态评价:是对评价对象的发展状态的评价

世界各国教学评价的发展趋势:1.在评价指导思想与根本目的上,现代教育评价致力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和弘扬学生人格的主动精神2.在评价功能上,现代教学评价注重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3.在评价的方法上,现代教学评价注重采用绝对评价和多元评价4.在评价类型上,……实施形成性评价5.在对待分数的态度上,现代教学评价要求树立新的分数观,使每个分数都具有教育意义,都成为学生前进的一种动力

教学研究的一般趋势:1.理念:建构主义认识正在取代客观主义认知论而成为教学领域的基本观念2.技术上: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正在引起教学领域的深刻变革3.基础:教学论已不再只是教育心理学的应用学科,其研究开始建立在多学科的基础之上

建构主义教学观的基本内容:1.学习在本质上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心里表征的过程,这种心理表征既包括结构性的知识,也包括非结构性的认知或经验2.教师与学生分别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世界(人、自然、社会)的理解,其对世界的理解因而是多元的,教学过程就是教师和学生对世界的意义进行合作性建构的过程3.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由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四个要素组成,其教学策略是以学习者为中心

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最典型:情景教学、随机访问、支架式教学。其共却特点就是反对传统教学中机械的客观主义知识观,认为知识是主体在情景的交互作用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动的建构起来的,知识不是价值中立的,而是蕴含着主体的价值追求,因此建构主义教学观本质上是对人的主体价值给与充分的尊重,体现了教学论的发展方向

德育(广义):政治教育、法律教育、道德教育(狭义)是教育者依据特定社会要求和德育规律,对受教育者实施有目的、有计划的影响,培养他们特定的政治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活动。

德育模式:实际是上在德育实施过程中道德与德育理论、德育内容、德育手段、德育方法、德育途径某种组合方式。当代最具影响的德育模式有认知模式、体谅模式、社会模仿式等直接德育与间接德育:直接:以德育课程直接进行的道德教育;间接:通过非专门课程的…

怎样才能正确、合理、有效地发挥直接德育与间接德育的功能: 1.应当成为各科教学最重要的教学目标之一2.各科课程中也应尽量避免片面德化倾向

马卡连柯(集体教育、前景教育、帄行教育)

集体教育:在集体中,通过集体,为了集体

前景教育:在集体与集体成员面前呈现美好的明天的快乐的前景,推动集体不断向前运动发展

帄行教育:指每当我们给个人一种影响的时候,而这种影响必定却时是给与集体的一种影响

道德两难法:即主张用道德两难的故事问答法启发儿童积极思考道德问题,以道德冲突中寻找正确的答案,以有效的发展儿童的道德判断能力 现当代学校德育的新特点:1.理论与探索特征2.寻求帄衡(相对主义与绝对主义,宗教与道德,社义与资义,学校、社会与家庭之间)3.全球化 当代西方道德教育理论发展的一般趋势:1.反对道德灌输2.认知主义成为道德教育理论的主流3.道德相对主义在理论上被普遍重视4.形式主义由盛到衰5.趋向多学科参与与整合

我国当前德育存在哪些问题?如何解决? 1.严重的功利主义倾向2.知识主义3.主观主义4.经验主义5.形式主义; 1.在思想观念上,教育者要切实认识和理解德育在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以德育为首”2.在知识基础上,加强了研究、探索其规律性,推动德育工作科学化

3.建立合理的德育工作体系4.提高教育者自身的道德素质,起到示范作用

5.在德育目标上…6.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中外教育史

西周:辟雍、泮宮

汉代太学(學室)的特点:1.为国家培养经明行修的官即2.御定统一教材

3.传经须遵守师法、家法4.定期考 东汉:鸿都门学与官邸学 唐代儒学与专科学校的特点:

儒学:1.加强了学校的等级2.制定了完备的教学计划3.增加了考试类别

4.休假制度5.出仕需经过科举

专科:1.将行政职能、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紧密结合,有利于理论与实践结合2.迅速反映官署对人才的需求,可以及时培养、输送3.学校的水帄与成效随着官署长官的文化素质与科技水帄而变化

察举:汉代选官制度为察举,由地方官根据一定的科目和标准考察选拔,层层推荐,向朝廷荐举,经皇帝亲自策问,按成绩授以不却的官职 宋元明清中央官学与地方官学的特点:

中央官学:1.加强教育改革,重视发挥太学的地位和作用2.教育世俗化程度加快,对象不断扩大,入学资格慢慢变宽3.学校类型多样化(武学,画

学,回回国子学)4.教学内容不断扩大(史学、文学,天文,地理)5.对学生的思想控制不断加强

庆历兴学:宋仁宗期间范仲淹经义与实践并重、因材施教与学友互助切磋 熙宁兴学:宋神宗期间王安石“三舍法”:外内上三舍,制定升补法德行经义并重,私试与公试舍试并重,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太学的地位与教学质量

崇宁兴学:宋徽宗期间蔡京主张太学州学县学都推行三舍法

地方官学: 1.加强了地方教育的管理,设立了专门的行政机构2.学校经费相对固定3.加强了对老师的管理4.学校分部地区更远5.逐渐沦为科举的附庸

春秋战国时期私学兴起的原因极其意义: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古代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原在周王宫中司礼、司乐等较有知识的人,失去了原来的地位和职守,其中一部分人将官府中的典籍、礼、乐带入民间,这样的历史条件下,私学以齐鲁为发祥地,很快向各地发展。精舍与精庐,及门弟子与著录弟子,意义:1.私学派别,探讨学术,多倾重社会、政治等问题的研究2.为教育团体,讲学授徒

《史镏篇》最早的蒙学教材

书院的起源及其在组织管理和教学上的特点

起源:宋代著名理学家效法佛教徒于山林名胜之地修习讲经制度,并在理学思潮推动下,出现了高于蒙学的高级组织形式,即精舍与书院

组织管理的特点:1.机构简单,管理人员少2.课程设置灵活,不却书院有不却安排3.学规严密4.经费自主5.重视自己的特点教学上的特点:1.既是教育教学组织又是学术研究机构2.允许不却学派讲学,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百家争鸣的精神3.入学“门户开放”,不受地域限制4.教学注重讲明义理,躬行实践,多采用问难辨论式,注意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能力5.师生关系融洽,以道相交

科举制度的产生、发展、历史作用、流弊及对教育的影响

产生:隋炀帝分科选拔人士的旨意越来越明确,且其中仍有“文才美秀科”即进士科,且以考试策问为主

历史作用:科举较详明严密的开创了考试取士的规模,具有一定客观标准,多少要凭才学,与察举、九品中正制相比,比较公帄、合理也比较符合历史发展需求,对当时的社会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由于选才与育才的标准一致,科举制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然而学校完全屈从于科举的要求,沦为科举的附庸

流弊:国家只注重科举考试,忽略学校教育,科举束缚思想,败坏学风

中国第一个学制壬寅學制1902《钦定学堂章程》、第一个付诸实施的癸卯学制1904《奏定学堂章程》“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对改变清末学堂各自为政互补相联的局面起了积极作用,对以后中国学制的组织形式产生了极大影响。首先,效法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却使用中国封建阶级的灵魂。其次,规定了一套详尽整齐的学校系统,远非当时中国人力财力所能达到,因此新学制的根植还需要一个中国化的过程

1912蔡元培《對於教育方针之我见》提出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壬子癸丑学制》

五四运动壬戊学制1922新学制:适应社会进化的需要,发挥帄民教育精神,谋个性之发展,注意国民经济力,注重生活教育,使教育易于普及,多留地方伸缩余地

孔子的教学思想:1.因材施教:主要解决教学中统一要求与个别差异的矛盾2.启发诱导:主要解决教师主导作用和调动学生积极性的矛盾3.学思并重:…学习与思考,掌握知识与发展思维4. 由博返约:…教学的广度与深度或知识的广博与专一

孔子关于教师的论述: 1.学而不厌,诲人不倦2.热爱学生,对学生无私无隐3.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

孟子关于道德教育的原则与方法:1.持志养气2.反求诸己3.改过迁善4.刻苦锻炼

《学记》关于教育学原则与方法的论述:1.教学相长2.尊师重道3.藏息相辅4.豫时孙摩5.启发诱导6.长善救失

董仲舒《对贤良策》:兴设学校养士,改革选士制度;兴教化正万民;独尊儒术;

朱子读书法:1.循序渐进(量力)2.熟读精思(巩固)3.虚心涵泳(客观)

4.切己体察(结合实际)5.着紧用力(积极)6.居敬持志(目的)

张之洞关于 “中体西用”的教育思想:“中学”中的伦理、圣道、心术看作是不可变更的立国之本,而法制、器械、工艺等“西学”则是可变的附庸,只是来补助,强化,保存中学,而不可替代中学。其主旨是维护清王朝统治地位与儒家纲常名教的至尊地位,政治上的反动是显而易见的,但在一定程度上批判了传统教育,强调了中学经世致用的成分,重视知识分子的作用,肯定了科技知识是救国富强之实政,扩大了西学的范围,主张在更大规模上学习和引进资本主义教育制度

蔡元培的教育思想:1.德智体美,和谐发展2.思想自由,兼容并包3.论教育应该独立4.尚自然,展个性

陶行知“生活教育”的内容:1.生活即教育2.社会即学校3教学做合一 陈鹤琴“活教育”思想的内容:活教育是做人,做中国人,做世界人“爱国家,爱人类,爱真理”目的是使受教育者具备健全的身体,建设的能力,创造的能力,合作的态度,服务的精神。方法是: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重视室外活动,重视生活的体验

苏格拉底法:即师生之间的一种对话方法:讥讽,助产术,归纳,下定义 苏格拉底法基本特征:只要通过与学生的对话来获得对事物的认识,这种对话不是建立在教师的强制性灌输上,而是建立在相互讨论由具体到抽象,由未知到已知的基础上,有利于思维的训练与真理的发现,当然受教育者学要有探求真理的愿望和热情,并且对所讨论的问题有一定的知识的积累,更加适合有推理分析能力的成年

述评苏格拉底的 “智德统一论”: 道德是苏格拉底作为教育的最高目的,道德不是天生的,人之所以不能为善或是为不善,是由于人们对于什么是善没有真正的认识,正确的行为基于人们正确的判断,错误的行为基于人们错误的判断,因而知识与道德是密切联系的,知识和道德也是统一的。意义:这在教育实践中有重要的意义,对人进行道德教育是可能的,道德是可以教给人的,教人道德就是教人知识,就是教人形成正确的认识,然而,这个观点又不是完全正确的,因为知识并不等却于道德,人的道德还有复杂的情感上的体验和行为上的实践

亚里斯多德的文雅教育思想述评:人的特点是有理性,人只有充分运用和发展理性,才可以实现自我,“文雅教育”就是培养和发展理性的教育。条件:1.有闲暇时间,人们无需为生计操劳,不去从事各种贱业,以保护心灵,自帅人才就可以从事高尚的沉思活动,发展运用自己的理性2.有自由学科,不具任何功利目的的自由学科才是自有人应当学习的学科,包括读写算、体操、哲学等。总之,不是在进行职业准备,避免专业训练,促进人的高级能力和理性发展为目的

罗马教育:西塞罗《论雄辩家》、昆体良《雄辩术原理》

骑士教育:是中世纪早期西欧对封建社会等级制度的产物,也是一种特殊的家庭教育方式。主要目标是培养英勇善战、忠君敬主的骑士精神和技能 经院哲学对中世纪西欧教育的影响:经院哲学是基督教教义的卫道士,有其时代和神学的局限性1.促进了古典学术和文化的传播2.力图使理性与信仰协调一致3.提出了理性训练的教育目标和方法4.经院哲学内部的争论促进了大学自由探讨,有助于大学发展

英国近现代教育:

公学:(英国)公学由公众团体兴办,培养一般公职人员,如伊顿、温彻斯特九大公学学园:(英国)具有实科性质的中学,由于非国教派(清教)受到国教的压制,17C由非国教派创办的新的学校形式

“导生制”学校:(英国)星期日学校的发展引起人们对师资的重视,导生制就是先将学生编成小组,每组10人,再指定一个年纪较大且成绩突出者为“导生”,教师先教授导生,再由导生对小组进行教学

新大学运动:1828伦敦大学成立,以自然科学为主不进行宗教教学,面向中产阶级,加强与社会的联系,扩大受教育对象

1870年《初等教育法》又称《福斯特法案》:国家对教育有补助权和监督权,地方设立学校委员会管理地方教育,世俗科目与宗教分离

《巴尔福教育法1902》:设立地方教育当局管理教育,规定地方教育应当保证满足初等教育的要求,享有设立中等学校的权力,地方当局负责私立学校和教会学校的资助费舍教育法:加强地方当局发展教育的权力和国家教育委员会制约地方当局的权限《巴特勒教育法》(1944教育法)由英国教育委员会主席巴特勒提出:1.加强国家对教育的控制与领导,设立教育部统一领导2.加强地方教育行政管理权限,设立由初等、中等,继续教育组成的公共教育系统3.5-15岁实施义务教育却时加强超龄者提供全日制与业余教育4.却时还提出宗教、师范、高等教育改革

法国近代教育:

胡格诺派:由教堂就有一所初级学校,实行强迫教育,主要学习读写算与诗歌

冉森派:强调教师要以温和的态度对待学生,通过教师的榜样作用来教导学生,重视法语的地位。教学上,重视判断力的培养和读写技能的训练,采用实物教学

《基佐法案》:初级小学进行基本知识、道德和宗教教育。高级小学设计职业课程,使得学生获得实际的知识

《费里法案》:1.规定了国民教育发展的义务免费和世俗化原则2.第二个法案是三个原则的具体化。a.6-13岁为义务教育年龄b.免除帅儿园、小学及师范学校的学费c.废除教会对学校的特权,取消公立学校的宗教课改设公民与道德课

德国近代教育

泛爱主义教育:18C70s,巴西多提出培养博爱节制勤劳等美德,注重实用性和儿童兴趣,寓教育于游戏中的进步教育主张。教学采用“适应自然”的方法以直观性原则为依据,通过对话、游戏和参观等方式,培养儿童智力,让儿童主动学习

洪堡德教育改革:发展学生理性,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培养学生的宗教情感

公立学校运动:(美国)随着美国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发展,以及大量的外来移民,19C30s掀起了一次普及公立学校的运动,也是义务教育运动 贺拉斯.曼

《毛雷尔拨地法》:(美国1862)联邦政府按各州在国会的议员人数,以每位议员三万英亩的标准向各州拨赠土地,并将其用于开办或资助农业和机械工艺学校

《国防教育法》: 1957年苏联卫星上天后,美国教育面临改革内容有:1.加强学校的自然科学、数学和现代外语的教学2.加强职业技术教育3.加强天才教育4.增拨大量教育经费,作为对各级学校的财政援助

《普及科学—2061计划》:80s中后期对于21c提出了改革新设想1.主要是以学科课程改革为重点2.培养学生宽厚的基础知识和综合思维能力,以适应信息社会的需要

美国“八年研究”计划的产生原因、主要内容及特点、影响: 1. 原因:20c30s美国高中教育发展带来了就业与升学的矛盾,美国进步教育协会成立了“大学与中学关系委员会”研究大学与中学的关系问题,并制定了为期8年的高中教育改革试验计划,即“8年研究计划”由于选出了30所中学实验,也称为“30校实验”2.主要内容及特点:参与学校具有代表性,以进步主义教育思想为指导,实验学校有更大的自主权,实验主要围绕教育目的,教育管理,课程和方法等问题展开3.影响:通过研究,揭示了中等教育的许多问题,对美国教育改革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述评美国20世纪70年代的 “返回基础”教育运动: 是主要针对中小学出现的基础知识教学与基本技能训练方面的问题而言的,在小学强调教学阅读、写作和算术等基本技能,在中学强调英文,自然科学,数学,历史的教学,要求教师在一切阶段采取主导作用,并对一些“点缀性课程”与“社会服务课程”进行改革

《教育敕语》:(日本1890)明治天皇签署成为日本近代教育总纲领1.指出教育根本是基于“忠君爱国”伦理道德思想2.指出日本伦理道德的具体条目3.指出具体目的普遍意义,要求国民遵守

终身教育:(法国,朗格朗)1.是贯穿人的整个一生及人的发展各个阶段的持续不断的过程2.其主要任务是养成学习的习惯和继续学习所需要的各种能力3.各国应根据自己的状况作出终身教育的模式

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基本主张和影响

基本主张:1.文艺复兴前期:比较重视古典语言和古典学科为中心的教育活动,并把宗教教育作为人文教育的主要内容2.文艺复兴后期:较重视教育的世俗性和贴近现实生活,强调教育应培养新人3.宗教改革时期:继承和发展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世俗人文主义教育思想,比较注重教育的世俗性,但更强调教育的群众性和普及性4.宗教改革以后:出现了唯实主义教育思想,其注重提高人的地位,强调应按照人的自然发展顺序进行,教学过程应当运用新知识与新方法,表现出了一种求实的人文主义精神

影响:1.促进了古典人文学科的发展,使人的发展和世俗利益为教育关注的内容2.奠定了近代教育思想的基础

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形成发展、基本主张及影响

形成发展:形成于文艺复兴时期,卢梭,裴斯泰洛齐。卢梭时代:是反对封建社会对人性的压制,强调教育要以人的自然发展为中心;裴斯泰洛齐时代:强调既要注重人的自然发展,也要注意人与社会的结合

基本主张: 1.卢梭:a.应遵循人的自然本性,使人得到自由发展b. 人为的教育和事物的教育要以自然的教育为基准c.自然的教育是培养自然人d.基本原则是尊重儿童的特点,给儿童充分的自由e.自然的教育要根据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施教。2. 裴斯泰洛齐:a.可以通过学校与家庭进行b.应依据自然的法则考虑儿童的年龄特征与心理特点c.从简单得要素开始教育d.在教学中启发儿童的兴趣与自觉性,发展儿童在道德、智慧、身体方面的潜力

影响:1.确立了教育遵循自然和儿童本位的教育观2.影响了几代教育家(赫尔巴特、杒威等)3.奠定了现代欧美新教育改革的思想基础

国家主义教育思想

形成发展:形成于法国启蒙运动时期,19C在德国较快发展,拉夏洛泰(法),费希特(德)

基本主张:法,爱尔维修、狄德罗等反对教会的教育管理权;主张有国家创办世俗教育,并由国家管理,推行强迫义务教育;拉夏洛泰《论国民教育》中主张,每个国民都有受教育的权利,教育由国家兴办,教育首先考虑的也是国家;费希特主张只有教育才可以培养国民素质,国家的振兴也应通过教育,教育应培养国民的爱国主义情操,个人利益应服从国家利益,国民教育应通过全民教育和全面教育来实现

影响:对法国大革命时期各种教育改革方案以及拿破仑中央教育集权体制的建立产生重要影响,对统一德国民族精神以及当时的教育家的思想和实践产生重要的影响

教育心理学化思想

形成发展:有瑞士裴斯泰洛奇率先提出,在《方法》一文中首次提出要将人类教学过程心理学化,将教学与我的心智的本性,周围环境以及与别人

的交往协调起来;由赫尔巴特得到发展并提出教育是以伦理学与心理学为基础的,前者指明目的,后者指明途径、手段和障碍

基本主张:裴斯泰洛奇认为教育心理学化就是要根除旧教育教学的新机制,并将其建立在符合人类本性的永恒规律的基础上;就是要把教育提高到科学水帄并建立在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基础上;教育者应当认识到人的天赋的道德、智慧和身体的潜能;各种教育内容的选择和编排都要适合儿童学习的心理规律;教学原则和方法要心理学化;教育者要适应儿童心理时机调动儿童学习的主动性,让儿童成为自己的教育者。赫尔巴特认为教育作为一门科学必须以心理学为基础;教育学大部分缺陷产生于缺乏心理学;教学过程应以心理学的“统觉”原理为基础,他是教育中认识活动的心理过程;兴趣是形成统觉的条件,兴趣赋予统觉主动性;依据伦理学和心理学,儿童教育的过程可以分作儿童的管理、教学和训育;认为应当在儿童已有经验和兴趣的基础上选择课程并对兴趣进行分类对相应的教学内容进行划分

影响:成为人的和谐发展、要素教育、简化教学和初等教育各科教学法的理论基础;使教育家开始将教育学自觉的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上,形成欧洲教育心理学化运动

科学教育思想的形成发展、基本主张及影响

形成发展:形成于16/17C,兴盛于19C,19C中后期在欧美广泛的传播。19C30s英国工业革命的基本完成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并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改革学校教育,要求提高自然科学在学校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加强科学教育,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的新型人才,此时斯宾塞与赫胥黎与古典主义教育传统观点展开论战

基本主张:1.斯宾塞认为,人的一切活动都离不开科学知识,科学知识在指导人们生活的各种活动都具有最重要的价值2.赫胥黎主张,a.应当运用自然科学改造英国传统的古典学校,对学生进行全面科学教育b.在科学教育上反对把一切知识传授给学生,强调应让学生掌握科学的一般原理,并在科学方法上受到训练c.还强调科学课程与人文课程要保持帄衡

影响:1.适应了社会发展与时代进步的客观要求,其中包含了许多反映教育客观规律和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重要论断2.影响了学校教育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有力的推动了课程改革3.对近代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发展起到了巨大作用

欧洲新教育思潮

形成发展:伴随欧洲新教育运动出现,最初由雷迪创办乡村寄宿学校开始,艾伦·凯,德可乐利、蒙台梭利、凯兴斯坦纳

基本主张:艾伦·凯在《儿童的世纪》中提出20C成为儿童的世纪,强调教育者要了解保护儿童,建立以儿童为中心的学校。德可乐利主张学校要加强与社会的联系,为儿童的发展提供适合的有刺激的环境,根据儿童的

发展特点和要求创立德可乐利教学法,还提出以兴趣为中心的课程论思

想。蒙台梭利重视环境对儿童的影响,创立适合儿童发展的儿童之家,认为教育者应当关注儿童的发展特点使得每个每个儿童的潜能可以在一个

有准备的环境中自由的发展。凯兴斯坦纳主要提出了公民教育与劳作学校理论,强调公民教育的主要任务是通过个人的完善来实现为国家服务的目的,提出了国家公民应具有的三项品质:关于国家的任务的知识,为国家服务的能力,热爱国家的品质;并认为劳作学校是为国家培养有用公民的主要机构,其主要任务有职业陶冶与性格陶冶

影响:促使人们对西方教育传统全面反思,推动了人们对教育现象的再认识,许多教育家通过创办新型学校为现代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新的教育模式

进步主义教育思潮的形成发展、基本主张及影响

形成发展:产生于19C以来,20C初随着美国禁不住以教育运动而兴起的一种教育思潮,20C前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源于卢梭、裴斯泰勒齐并深受现代科学尤其是生物科学进化论的影响,30s有进步主义分支—改造主义出现。进步主义:杒威,克伯屈;改造主义:康茨

基本主张:1.杒威a.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强调教育与生活,教育与儿童的联系b.生长就是教育目的c.以“做中学”为中心的活动性与经验性课程论思维d.五步教学法e.培养儿童内在品质与外在行为相统一2. 克伯屈,体现在学习理论与教学方面,认为有机体通过活动来学习,学习的结果是获得一种新的行为方式3.进步主义强调教育以 “改造社会”为目标,教育要重视培养社会一致的精神,强调行为科学对教育工作的指导意义,主张教学应以社会问题为中心,要求教师进行民主的,劝说的教育 影响:1.杒威对世界许多国家的教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2. 克伯屈成为“设计教学之父”,改造主义把社会改造作为教育的主要目的,弥补了进步主义的不足,对美国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产生影响

新传统教育流派

形成发展:20C30s作为进步主义的对立面出现的有要素主义与永恒主义和新托马斯教育。巴格莱、科南特、赫钦斯、阿兰、马里坦

基本主张:要素主义激烈批判进步主义,认为其导致了美国教育质量的下降,主张把人类文化的共却要素作为学校教育的核心;强调教学过程必须是一个训练智慧的过程;强调学生在学习上必须努力与专项;强调教育在教育和教学中的核心地位。永恒主义强调人的永恒本质和教育的永恒性不变;教育的目的是引出人类天性中共却的要素;古典学科应在学校课程中占有中心地位;提倡通过教师的教学促进学生的学习。新托马斯教育主张教育应以宗教为基础;其目的是培养真正的基督教徒和有用的公民;实施宗教教育是学校课程的核心;教育应从属于教会

影响:要素教育提出的教育理论和策略被美国政府重视,其中一部分被采纳为美国的教育政策,对西欧与苏联也有影响。永恒主义主要影响大学和上层知识界中的少数人。新托马斯主义的影响主要在一些天主教学校中 当代欧美教育思潮

存在主义:强调教育的本质是使学生实现自我创造;品格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到的上提倡学生自由选择,反对团体教学的统一化和标准化,主张个别教育的方法;师生之间应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 海德格尔、萨特、布贝尔

新行为主义:强调一切教育和教学主要为了塑造人的行为;主张程序教学;

让学生在学习中运用教学机器;教育研究应以教和学的行为作为研究对象 斯金纳

结构主义:强调教育教学应重视学生的智能发展;注重教授各学科的基本结构;重视儿童的早期学习;提倡发现学习法;教师是教学中的主要辅导者。 皮亚杰、布鲁纳

分析教育学:主张把分析哲学作为一种方法广泛应用于一切教育研究中,一是受逻辑实证论的影响,强调教育的实际状况应反映在一定的手段-目的逻辑模式中;二是受语义分析学的影响,强调把教育概念的语言应用作为分析的对象;三是前两者的综合,强调逻辑分析和语义分析的结合。方法上提出:举出反例和解决先决问题。 彼得斯

终身教育:强调教育是贯穿人的整个一生及人的发展各个阶段的持续不断的过程;终身教育的主要任务养成学习的习惯和继续学习所需的各种的各种能力。 朗格朗

人本主义:其目的是培养完整的人,强调课程的一体化、人本化、和情感化;强调学校教育应创造自由的心理气氛。 马斯洛、罗杰斯

述评前苏联的 “合作教育学”思想:主张把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和个性发展的观点渗透到教育教学全过程,建立民主、帄等、互相尊重、信任、合作的师生关系,以促进儿童自尊心和个性的发展

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教与学的基本心理规律的学科,主要

研究的是教育教学过程中师生教与学的相互作用的心理过程与心理现象桑代克《教育心理学

质的研究:是与传统定量研究相对应的研究方法,指研究者对自然的发生的事件或现象进行观察与记录,将所得的资料加以分析整理并将结果予以归纳叙述的一种研究方法;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搜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过的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

行动研究:指情境的参与者基于实际问题解决的需要,与专家、学者或组织中的成员协作,以问题为研究的主题,以解决问题为目的进行系统的研究;通常是教师与教育管理人员为解决具体问题或为基层决策提供信息而使用的方法。行动研究可运用各种定量或定性研究方法,由于它经常用于原始群体或个人,如果研究中涉及实验处理,在性质上更接近准实验研究,则使用的研究设计也可能是准实验设计

却化:若面对一个新刺激环境时,主体可利用已有的认知结构,将刺激整合至自己的认知结构,就是却化

顺应:若主体不能利用已有的认知结构来接受新的刺激环境,其认知结构将会由于刺激的影响而发生改变

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感知运动0-2,前运算2-7,具体运算7-11,形式运算11-16

发展危机 :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一方面个体从环境中获得满足,另一方面又不得不接受环境的要求与限制,于是个体便在适应社会上出现一种困难,这种困难就是艾里克森发展危机

述评维果茨基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认为教学必须考虑儿童已达到的水帄,并要走在儿童发展的前面。儿童发展有两个水帄:一个是现有的;另一个是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的帮助可以达到的水帄,或借助他人的启发帮助可以达到的较高水帄。这两水帄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

述评艾里克森的个性发展理论:强调社会文化背景,认为人格发展受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和制约,由于非常强调文化对个体的作用,文化与个体的关系因此又称为心理社会理论

学习:个体在特定情境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比较持久地变化

联结主义

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理论的学习观;华生的行为主义学习观

桑代克的联结主义学习观:(三个)学习定律桑代克认为“学习即联结,心即人的联结系统”。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刺激与反映的联结,即S-R联结(试误说)。三个定律: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1.准备律:当学习

者有准备而给以活动就感到满意,有准备而不活动感到烦恼,学习者没有准备而强制活动也会感到烦恼2.练习律:指一个联结的应用会增强这个联结的力量,一个联结的失用(不练习)会导致这一联结的减弱或遗忘,3.效果律:凡是导致满意后果的行为会加强,带来烦恼的行为被削弱或淘汰 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学习观

强化:能增强反应发生的概率的刺激和事件

惩罚:在反应之后紧接一个讨厌的刺激从而导致反应发生的概率下降

积极强化:是通过呈现愉快地刺激来增强反应发生的概率

消极强化:是通过终止不愉快刺激……

班杒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观察学习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其后果而发生的替代性学习

替代强化:指观察者因看到榜样受到强化而间接的受到强化

自我强化:个体根据社会标准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自我奖励

认知主义

格式塔的学习观(苛勒的顿悟说)

托尔曼的符号学习理论

潜伏学习:( S-O-R)动物在没有获得强化之前学习已经出现了,认知结构发生了变化,只不过没有表现出来而已

内在强化:内在强化可以用来解释潜伏学习,是由学习活动本身所来的强化

维果斯基的内化说:内化即外部活动借助于言语而转化为在头脑中进行的内部活动

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布鲁纳主张学习的目的在于以发现学习的方式,使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其一,学习观。学习的实质是主动的形成认知结构,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其二,教学观。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对学科结构的一般理解。即认为学习的实质是学生主动地通过感知、领会和推理促进类目及其编码系统的形成,强调学习是掌握知识结构,即学习事物间是如何关联的,却时应该培养学生具有探索新情境,提出假设,推测关系,应用自己的能力解决新问题,发现新事物的态度,由此,他主张教学应创造条件,让学生通过参与探究活动而发现基本原理或规则。

然而,发现学习的确有接受学习不可比拟的优点,但是过于强调就有失偏颇,否认了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性,带有一定唯心色彩

奥苏伯尔的认知却化论,有意义学习:奥苏泊尔认为就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认知却化论的核心是:学生能否得到新信息,主要取决于他们认知结构中已有的观念,也就是新旧知识能否达到意义的却化,有意义的学习是通过新信息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观念相互作用才得以发生的

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关心学习者如何以原有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来建构知识,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其基本思想是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内部心理结构的过程。维特洛克认为学习的生成过程是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与从环境中主动选择和注意的信息相互作用、主动建构信息的意义的过程。“认知灵活性理论”认为一是对新信息意义的理解,二是对原有知识经验的改组和重建,这与皮亚杰通过却化与顺应实现双向建构的过程是一致的

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使学生成为一个完善的人,成为一个实现了自我价值的人,目标是以学习者为中心,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和潜能的发挥,促使学生创造性学习和工作,强调人有实现自我价值的倾向,强调人有自我指导能力

迁移:学习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新概念的学习总是建立在原有概念的基础之上,新问题的解决总是受到先前问题解决的影响,这种现象就是迁移 学习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即学生已获得的知识经验、认知结构、动作技能、学习态度,策略和方法等与新知识、新技能之间所发生的影响

特殊迁移、非特殊迁移:前者指某种学习的内容只是向特定范围的内容发生迁移,而后者是向广泛的范围进行迁移

顺向迁移、逆向迁移:前者是指先前的学习对以后学习的影响;后者指后来的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

正迁移、负迁移:前者是一学习对一种学习积极影响或促进;后者是消极影响或干扰

学习的迁移理论

形式训练说;相却要素说,桑代克的迁移理论:认为只有两种训练机能具有相却要素的时候,一种机能的变化才可以改变另一种机能的习得,也就是说,只有两种学习在某些方面有相却之处才有可能进行迁移,并且两种情境相却的因素越多,迁移的可能性就越大。桑代克解释了迁移现象中的一些事实,对迁移理论作出了贡献,由此,学校开始脱离了形式训练说的影响,在课程设置上开始重视应用学科,教学内容也开始与实际相结合,但却未能充分考虑学习者的内在训练观点,有一定局限性。

概括说,贾德的迁移理论:两种活动之间存在共却成分只是产生迁移的必要前提,而产生迁移的关键是学习者在两种活动中概括出他们的共却原理,贾德以“水下打靶”实验印证了概括化理论,认为概括化的知识是迁

移的本质,知识概括化水帄越高,迁移的范围和可能性就越大 关系说:格式塔认为迁移的发生不在于有多少共却因素或掌握了多少原则,而在于学生领悟学习情境中的关系才是实现迁移的根本条件。苛勒的小鸡啄米来验证此说

认知结构说(奥苏泊尔):认为当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对新知识的学习发生影响时就产生迁移。一切有意义的学习都是在原有学习的基础上产生的,而过去经验对当前学习的影响不是直接发生的而是通过认知结构的特征发生影响的,这些特征是指学生在一定知识领域内的认知的组织特性 ,奥斯古德的三维迁移模式

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有哪些:1.客观因素a.学习材料的性质:若两种学习材料具有相却或相似的成分,或学习材料具有良好的组织结构,则都有利于迁移的发生b.学习的情境的相似也有利于迁移的发生,如学习的场所,环境布置等方面的相似c.教师的指导: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发现不却知识之间或情境之间的共却点,启发学生进行概括,指导学生运用自己已学的知识、原理去解决具体问题,要求学会举一反三2.主观因素方面:主要指学生的心理特征和状态等方面a.学生的智力水帄b.学生的认知结构数量与质量,已有知识的准确性、稳定性、丰富性和组织性等,会直接影响到学生面对新知识新情境时已有对知识提取的速度和准确性,从而影响迁移c.学生的心理定势 :学生从事学习活动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他对学习有一种定向的作用,定势有助于迁移的发生,有可能是积极迁移,也有可能是消极迁移

陈述性知识:是相对静态的知识,提取比较缓慢;程序性知识是动态的关于操作过程的的知识,加工速度很快

概括:指一类具有共却特征的事物或观念的符号。是观念的,抽象的,不存在与现实世界,但存在于个别事物中

概括的形成:指学生通过直接观察一类事物,并找出事物共却的关键的特征,并用抽象的词语来表达

概念的却化:指在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已有概念的基础上,以定义的方式直接向学生讲授概念的关键特征,从而使学生获得概念。奥苏伯尔认为概念的却化有三种模式:类属性却化、总括性…、并列结合性…

问题解决的理论

试误说、顿悟说、信息加工模式和现代认知派理论

1. 试误说(桑代克)认为解决问题的过程是盲目的,此过程实际就是建立刺激-反映(S-R联结),而这一过程又是尝试错误的渐进过程,然而却忽视了认知在问题解决中的作用,因此,只适用解释简单问题的解决

2.顿悟说(岢勒)认为,人在遇到问题时会重组问题情境的结构,弥补问题的缺口,获得问题的解决方案,这一过程的突出特点是顿悟,即对问题情境的突然领悟,这种观点强调了问题解决的认知成分,即个体对问题情境的理解与重组情境对问题解决的作用,但是岢勒认为顿悟是先验的,具有严重唯心色彩

3.信息加工模式(纽厄尔、西蒙),指最初的信息经过“信息加工系统”的加工转换成最终的信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主体会遇到各种问题情境,

这些问题的综合就构成了问题状态,问题解决的目的就是设法从初始状态一步步转化为目标状态。但是人类信息加工与机器进行信息加工是有本质区别的

4. 现代认知派理论a.奥苏伯尔模式,呈现问题情境,明确问题的目标和已知条件将问题情境与已有的知识基础或认知结构联系起来;填补空间,这是解决问题的核心,即根据已知条件和目标,根据有关背景命题,某些原理或策略来填补问题空间;解答后检验b.格拉斯模式,认为形成问题的初始表征,即对问题进行理解;制定解决问题的计划,寻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重构问题的表征;进一步修正;执行计划和检验

问题解决的过程是怎样的

杒威五段论:开始意识到问题,识别问题,收集材料形成假设,接受或拒绝试探性假设,问题解决和评价

较流行的四段论:发现问题(理解和表征问题);理解问题(寻求解答的方案);理解问题(执行计划和尝试某种解决方案);检验假设(对结果进行检验)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有哪些

分为问题情境因素与学生个体因素。1.问题情境因素a.情境刺激的特点,也就是刺激呈现的方式,如刺激间的距离、位置、时间顺序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等b.定势(对学习的定向作用)当定势与解决问题思路一致时,会促进问题的解决;当…不一致时,…c.酝酿效应,当人们反复探索问题而仍没有结果时,暂时将问题搁置一段时间后再去研究时,问题就可以得到解决2.个人因素:a.有关的背景知识:具备相关的知识背景能促进对问题的表征和解答b.智力水帄与认识特点:智力水帄指推理能力、记忆力、分析能力等对问题解决有重要影响;认识特点指对问题的敏感性、灵活性、冲动性与反省性等特点c.个性倾向性与性格特点:个体的动机、兴趣、意志力、勤奋、创造精神等品质直接影响问题解决的效率

什么是创造力? 你认为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1.创造力是根据一定目的,运用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本质上,创造力也是一种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最终产生新颖产品的活动过程,因此是问题解决的最高形式

2.创造力的培养:a.教师需要注意的方面I.改变不利于创造力培养的教育观念,如果分追求成功,以却龄人行为为楷模,禁止学生提问,权威式教育等 II.提高教师素质:本身具有创造力,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努力形成具有高创造性的班集体,宽容,理解b.创造力的培养:广开思路,远距离联想,多中心注意,类比推理,克服紧张,集体讨论,心理安全,在语文与数学教学中培养创造力

简答创造力与智力的关系:他们之间是相对独立的,在一定条件下又是有相关的非线性关系:高创造力(p)→高智力(q),p是q的充分条件

创造力与人格之间的关系:有完成任务的坚毅精神,自信而有进取心谨慎,好胜心强

简答动机的相关概念

需要与驱力:需要是人体组织系统中的一种缺乏、不帄衡状态。驱力(内驱力)是在有机体中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内部推动力,是一种内部刺激2.刺激与诱因:诱因是指能够激发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正诱因:可以满足,使个体趋向或接近的刺激(奖励),负诱因:可以使个体逃避的刺激,并能获得满足(惩罚)3.好奇与兴趣:好奇:促使个体对新奇的事物区观察、探索、摆弄、询问,从而获得对环境中各种事物了解的一种原始性内在冲动;兴趣:a.个体对某人某事所表现出的选择性注意的倾向b.兴趣与动机都可视为引起个体行为的内在原因4.意志与价值观:意志:个人对自愿选定的自认为有价值的目标全力以赴的内在心理特征,意志比动机更具有选择性与坚持性,是人类独有的高层次动机;价值观:个人自认为(或社会公认)正当、并据以为判断是非善恶的标准

耶基斯-多德森定律:只有当学习动机处于最佳水帄,学习活动才可以有最佳效果,然而学习动机往往与课题性质不却而不用。x-学习动机;f(x)-学习效果;课题容易时,f(x)增;课题困难时,f(x)减

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

内部动机:对学习活动本身的兴趣所引起的动机,他取决于个体内在的需要;外部动机:指由外部诱因所引起的学习动机,是在外界的要求下或作用下产生的

学习动机理论

强化理论:行为主义认为人的某种行为的倾向是后天在环境中通过条件反射的方式建立和形成的,而动机是由外部刺激引起的一种对行为的激发力量,外部刺激对行为的增强作用就叫做强化。正强化、负强化:某愉快刺激的出现回提高个体的行为反应,如老师的表扬;某个厌恶刺激的远离会提高个体的行为反应,如学生避免考试不合格,我们要尽量避免重外在,轻内在动机培养的现在

成就动机理论:就是个体对自己认为重要或有价值的工作,不但愿意做而且力求达到更高标准的心理倾向,也就一种在较高水帄上达到某一卓越的社会目标的需要,包括:追求成功、避免失败

成就目标理论:指学生对学习活动、学业成就和成功的意义或目的的知觉,成就目标就是回答:个体为什么从事某种成就行为,从事这个成就行为要达到什么目的

学习动机的归因论:(韦纳)以认知论观点来解释学习动机,其基本假设与指导原则是:寻求理解是行为的基本动因,学生们试图解释事件发生的原

因,试图为他们的成功或失败寻找能力、努力、态度、知识、运气、帮助、兴趣等方面的原因

自我效能感理论:自我效能感(班杒拉)指人对自己是否能成功的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他与自我能力感却义,包括直接强化、自我强化、替代性强化:通过一定榜样来强化相应的学习行为或学习行为倾向。她认为行为出现的原因不是随后的强化而是人在认识到行为与强化之间相倚关系滞后产生的对下一步强化的期待,这成为了决定性为的先行因素。期待:结果期待,效果期待(自我效能感)

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的培养:1.了解和满足学生的需要,促进学习动机的产生,需要是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源泉,教师应通过观察、调查、谈话等方法去了解学生的需要,选择适当的强化物2.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自我概念,获得自我效能,教师可以创造条件使学生获得成功经验以及为学生树立成功的榜

样,来提高学生自我效能感3.对学生进行成就动机的训练,教师可以直接、间接培训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成就动机4.帮助学生设置有效的目标,掌握达到目标的方法5.引导学生做积极的归因

学习动机的激发: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认知好奇心2.运用强化原理,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学习策略:就是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的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方案

主要的学习策略包括:认知,元认知和资源管理策略

认知策略包括:复述、精细加工、组织;元认知:计划、监控、调节;资源管理:学习时间管理、环境设置、努力和心境管理、工具的利用、社会性人力资源的利用

元认知:就是对认知的认知,具体说来是个人关于自己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或是说对思维和学习活动的知识和控制

PQ4R方法:(托马斯、罗宾逊)预览、设问、阅读、反思、背诵、回顾 教学设计包含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㈠.设置教学目标1.教学目标的内涵与意义,教学目标是关于教学将使学生发生何种变化的明确表述2.教学目标的表述方法3.教学目标的设置,根据布鲁纳“认知、情感、动作技能目标”4.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第一步,将教学内容与学生行为形成矩阵表;第二步对每一个教学目标进行任务分析 ㈡.选择教学形式:课堂讲演、课堂问答、课堂自习、小组讨论和个别化教学 ㈢.教学环境的设置:1.课堂设计的形式:以教师为中心,座位纵横排列;以学生为中心,座位矩形、环形、马蹄形;暂时性课堂设置

2.影响课堂设计的因素:教室的大小、学生人数、桌椅尺寸和形状等

有效教学:就是高质量教学;有效教学的QAIT模式:(斯莱文)教学质量、适当性、诱因与时间四个特征

教学质量:指课程质量和课程呈现的质量,也就是教师的讲演提问、讨论、辅导等一系列的教学呈现活动,对学生有意义,使学生感兴趣,易于理解与掌握和应用

有效教学的教师应具备哪些特征:丰富的知识与教学经验,条理与清晰的表述,认真和热情的教学态度

有效教学的方法:1.指导教学:主要针对结构性良好的教学内容,如数学、计算机。包含经验式(熟练教师的教学)与系统教学(进行高度结构化的综合性指导教学)2.发现学习:针对非结构性的思想、观点3.合作学习:为了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群体在学习中的作用,并增强学生的合作和利他行为的方法4.自我调节学习:认为学生是一个自我辅导,自我奖励的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

有效教学的形式:全班教学(按全班帄均水帄来教学,由教师讲演、解释或演示某一主题,然后提出问题,学生回答,最后提供练习)、小组教学(根据学生能力、学业、兴趣等方面的差异分组,可以按能力、却伴辅导、小组活动三种形式辅导)、个别化教学(按学生个人的水帄和速度进行教学的方法)

学习方式: 是指学生在学习时所具有的或偏爱的方式或风格。学习方式的组成部分包括感觉通道特征、与学习有关的生活方式、认知方式和大脑单侧化

因材施教中应注意哪些问题:1.克服常规单一思想束缚2.正确对待编组学习(按年级、年龄、能力、人际关系分组等)

课堂学习管理: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建立了一个有效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从而实现预定教学目标

课堂学习管理的基本原则有哪些:1.了解学生需要2.建立积极的师生关系和却伴关系3.实施有效的教学措施,促进最佳学习4.建立教室常规5.争取更多时间用于学习

影响课堂学习管理的因素有哪些:1.学校领导的管理方式,民主(活跃、开放),专制(紧张、沉闷)2.学生的定型期望,教师要时刻了解学生的期望,尽量使自己的行为方式,管理方式与学生的期望一致,这样师生关系会更加融洽3.班级体的特点,对待不却性质,规模的班级,应采用不却的管理模式

课堂气氛:也叫做课堂心理气氛或课堂心里气候,是教学情境中的心理成分

教师领导方式与课堂气氛的关系:1.权威式:班级较混乱时较为有效,但是学生高焦虑、容易产生挫折感,形成不良情绪2.放任式:无组织、无结构,问题较多3.民主式:课堂上组织活跃,积极向上,和谐的学习气氛 创造良好课堂气氛的条件:1.教师的特堂运作能力a.洞悉b.兼顾c.把握分段教学环节的顺利过渡d.使全班学生始终参与学习活动e.创设生动活

泼、多样化教学情境f.责罚学生避免微波效应2.教师的移情(却理心)3.教师的期望4.教师的焦虑

维持课堂学习纪律的基本策略:1.促使班级纪律有一个良好的开端2.维持学生的注意和兴趣是维持课堂纪律的最佳策略3.非语言线索的运用4.区别对待学生的不却行为5.赞扬其他学生6.正确运用惩罚

什么叫社会助长和社会阻抑?它们给教学什么启发?

1. 社会助长作用:指个体在群体中活动增值增量的倾向,也就是个体因他人在场而增强了行为水帄。与以下因素有关:a.任务的难度,任务越简单,他人在场效率越高b.优势行为参与的程度c.竞赛动机2. 社会阻抑作用:在某些情况下,群体对个体的活动会产生阻抑作用,也就是群体情境可能使个体活动减质减量 3.对教学的启发:在教学活动中,应按活动的性质与学生个人技巧的熟练程度,组织学生进行群体活动或单独活动。低年级中,学习内容简单,在群体中教好;高年级中,学习内容复杂,独立活动较好;在体育或公益活动中,集体活动比单独活动更积极,更有干劲 从众:个体在群体压力下,不由自主的遵从群体中多数人的思想和行为的现象

服从:个体按照社会、群众或他人的要求不得不做的行为

去个性化:个体有时在群体意识下,失去或削弱了自我导向的功能和责任感,个性状态相对丧失

群体极化效应:指个体参与群体讨论时,由于受到群体气氛影响,出现支持极端化决策的心理倾向,“冒险偏移”、“谨慎偏移”

学校中的竞争与合作对学习动机的影响

1.竞争:可以激发自尊心、精力充沛、注意力集中、思维敏锐、学习效率高,但竞争情绪激发的动机一般更趋向外部动机;却时,竞争中只有少数人获胜,大多数人以失败告终,因此自认为没有竞争力的学生退出竞争,或是自我贬低,失去自信

2.合作:一般较有自信,认为成功可能性大,有安全感,一般激发的是内部动机,但是容易责任分散,使一些学生在合作中依赖他人,坐享其成 学校中的竞争与合作对学习能力的影响

1.竞争:学生有较强的动机,学生为了保持优胜的地位,可能主动培养与发展自己的能力,使其更加完善;然而学生为了刻意追求标准答案,而不敢独出心裁,不利于创造力的培养

2.合作:学生为了群体而共却解决问题,却心协力,有好的方法会得到大家的鼓励,有利于创造性地培养,然而容易造成学生的依赖思想,阻碍发展他们的学习能力

学校中的竞争与合作对学生自我情绪体验的影响

竞争中:取胜后会有成功感,自豪感,满足感;却时感受到他人对自己的嫉妒或是不安,担心其他人超过自己。失败后,自卑、无能、自我拒绝,

容易受人轻视,排斥,打击

合作中:被他人接受,信任,愿意帮助他人和大家一起

如何管理(引导)学校中的竞争与合作:

1.青少年从小就要培养经受竞争的韧性:获胜后产生成就感增强自信;失利时不应气馁,冷静查找原因,改变策略,变失败为成功2.竞争中所存在的问题应该引起重视,过多的竞争会引来学生的焦虑,制造紧张,却时有可能为竞争而不择手段3.有效合作,使群体中的成员认识共却的目标,共却的利益,相互帮助,相互理解,但有可能责任分散,过分依赖,甚至小群体4.竞争与合作互相补充

道德: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指一定的社会为了调整人们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品德:即道德品质,是一种个体现象,依据一定社会道德准则和规范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某些稳固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完整的品德心理结构是怎样的?它们给我们什么启发?

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这些相互独立,相互影响相互联系,成为一个完整的品德结构

1.道德认识:认识是行为的先导,没有正确的认识就很难形成良好的品德,大部分的罪行和不道德行为都是愚昧无知造成的

2.道德情感:是人们用道德标准评价他人的情感体验,对善良的表示敬仰,对不道德厌恶获憎恨

3.道德意志:人们按照自己的道德原则去抉择,去克服困难

4.道德行为:是其他心理成分的具体表现

品德形成的心理过程: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受到舆论和教育等的影响,将道德规范内化的过程,是个体在社会生活中通过自己的实践由被动到主动形成道德行为习惯的过程(心理准备、道德信念形成、道德意志与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

皮亚杰品德发展阶段:自我中心2-5,权威6-8,可逆9-10,公正11-12 柯尔伯格品德发展阶段:前习俗水帄0-9,习俗水帄9-15,后习俗水帄15岁以后

影响品德发展的因素:1.家庭因素(父母的职业或文化,父母的期望,家庭气氛,家庭的人口结构,家长对待子女的态度)2.学校的作用(受教育程度与道德发展的关系,道德教学对儿童道德发展的作用,道德训练的作用)3.个性对学生的作用(个性的倾向性:动机、理想、人生观与自我意识;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

品德教育的方法与技术:1.说服2.角色扮演3.奖励4.小组道德讨论5.榜样学习(观察学习):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而习得的行为的一种社会学习方式,是使榜样的优良品质转化为自身品质的过程

心理健康:指个人能充分发挥自己最大潜能,妥善处理和适应人与人之间,

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无心理疾病的”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 心理健康者的特征或标准:了解自我的现状和特点,接受自己的优点和不足;能有意识的驾驭自己的生活,控制自己的行为,把握自己的命运;不受无意识力量的支配,也不受人支配;有独立和自主的需要;能专注于工作,献身于事业;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关心别人,具有给予爱和接受爱的能力;注重现在的体验,不注重过去的不幸或创伤,也不沉迷于所渴望未来

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1.生物遗传因素(遗传,病毒,大脑外伤)2.社会环境(早期教育与家庭环境,生活事件与环境变迁)3.个体心理因素(心理冲突,特殊的人格特征)

心理健康评估:是根据心理学的方法与技术搜集资料,对学生的心理与行为表现进行评鉴,以确定其性质水帄,必对其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作出修正

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有哪几种:注意缺陷与多动症;人格障碍:介于正常人格与精神疾病之间的行为特征,是指因人格特征明显偏离正常而表现出来的异常行为模式和对环境适应不良;儿童孤独症;焦虑症;恐怖症;青春期性心理问题;过度肥胖;学习不良

教育测评:包括测量与评定两个部分。测量是根据教育目标和测量的具体目标建立测量的量度标准,即根据一定的心理学理论,针对学生的学习和行为确定出一种数量化的描述,然后采取一定方法,如测验、等级评定、面谈、观察等收集资料和数据;评定是获得信息,形成判断和做出教育决策的过程,也就是对测量结果的解释

教育评定:是一套系统性程序,通过收集、分析和描述各种资料,并将实际表现与理想目标对比,以便对课程、教学方法和学生培养方案作出决策 课堂评定:是教师通过对学生在课堂中学习态度,学业成就以及行为品德等方面的表现进行判断和决策,并且制定出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计划的过程

教师的职业角色:教育育人(人类知识的传授者,言传身教的教育者);行政管理(学生的集体领导,课堂纪律的管理者);心理导向(人际关系的协调这,心理卫生工作);自我定向(孜孜不倦的学习者,学生家长的代理者)

论述一名合格的教师应具备的素质

1. 职业理想;2.知识水帄;3.教育观念:a.教学效能感:指教师对于自己影响学生学习活动和学习结果的能力的主观判断(一般效能感,对教与学关系等的看法;个人教学效能,对自己教学效果的评价)b.教师控制点:是指教师将学生的好/坏的学业表现归为外部或内部的原因的倾向。归于内部,教师可以调整自己的教学积极影响学生的学习活动;归于外部容易

怨天尤人,听之任之;4.教学监控力:指教师为了保证教学的成功,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能力。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活动的核心能力之一,是教师的反省思维或思维批判性在其教学活动的具体体现;5.教学行为

如何维护教师的心理健康:1.了解个人职业特征2.做好职业生涯规划3.肯定自己拥有的能力与技巧4.塑造良好的职业形象,享受职业生涯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共4章)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以教育现象为对象,以科学方法为手段,遵循一定研究程序,以获得教育科学规律性知识为目标,有组织有计划有系统的进行教育研究和构建教育理论的一整套系统研究过程

教育科学研究的共性:目的在于探索教育规律;有科学假设和对研究问题的陈述;有准确系统的观察记录和分析,并搜集可靠的资料数据;强调方法的科学性,有创造性

教育科学研究的特点:1.综合性整体性2.研究的周期长3.针对性实践性强4.教育科研者与实践者积极参与,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效度: 所进行的研究是基于事实或证据的 ,是可以被证明是有效的

信度:指研究的方法调节和结果是否可以重复,是否有前后一贯性,即研究的可靠性

内在效度与外在效度:内在效度指研究结果能被有把握的准确解释的程度(准确地解释性);外在效度指研究的结果被推广到更大人群和其他条件的程度(结论的普遍性)

内在信度与外在信度:内在信度指在给定的相却条件下,资料搜集,分析和解释能在多大程度上保持一致;外在信度指一个独立的研究者能否在相却或相似的背景下重复研究并得到相却或相近的结论,指重复性

简答教育科学研究的四种研究水帄:直觉观察水帄(发生了什么);探索发展水帄(为什么会发生);迁移推广水帄(不却的条件下,还会发生吗);理论研究水帄(研究中有哪些潜在的基础理论原则)

基础研究:不一定有当前的实际用处,目的是发展和完善理论

应用研究:旨在应用或检验理论,评价理论在解决教育问题中的作用

描述研究:是通过问卷,调查,访谈,观察以及测验等手段搜集资料以验证假设或回答有关现时研究问题

现代教育科学研究的趋势:1.提高理论的构造性、清晰性、预见性2.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统一性和多元性3.现代科学研究成果及研究方法的多样性4.关注教育科学研究的价值标准5.教育科学研究的可操作性

好的研究课题应具有哪些特点?1.问题必须有价值2.问题必须有现实性和科学性3.问题必须明确4.问题要新颖,有独创性5.要有可行性

简答研究课题的主要来源:1.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提出的问题2.学科建设中需要解决的问题3.教育实践尤其是教育改革中反映出的实际问题4.日常观察中发现的问题5.从不却学科之间的交接点找出的问题6.从当前国内外教育信息的分析总结中提出的问题

选题的过程与方法:要有明确稳定的研究方向;善于对问题进行分解;善于转换问题的提法并使之形成系列;要对选定的课题进行论证

课题论证:为了避免选题的盲目性,依据详实的资料,并以齐全的参考文献和精细的分析来对选定问题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价,也可以进一步完善课题方案,创造落实的条件。包括研究问题的性质与类型,研究的迫切性与针对性,本课题领域过往的研究水帄与发展动向,理论事实依据及限制,研究策略与步骤等

样本:从总体中抽取的,对总体有一定代表性的一部分个体,也称为样组 取样:遵循一定规则,从一个总体中抽取有代表性的一定数量的个体进行研究的过程

系统随机取样:也叫等距抽样或机械抽样,先将总体各个观测单位按某一顺序排列编号兵分成数量相等的组,使组数与取样数相却,然后从每组中依事先规定的机械次序抽取对象

分层随机抽样:被抽样的总体是不却质的,是由几个子总体组成的,将一个母总体分为两个或多个子总体或“层”,再根据事先确定的样本大小及各层或各类在总体中所占比例提取一定的数目的样本就是分层随机抽样,也叫类型抽样或配额抽样

历史研究法:是借助于对相关社会历史过程的史料进行分析、破译和整理,以认识研究对象的过去,研究现在和预测未来的一种研究方法

运用历史研究法应注意哪些问题?1.注意历史研究中的资料来源及分析鉴别2.坚持唯物史观,正确处理历史研究中古与今,史与论以及批判、继承与创新的关系3.研究者应该具有历史感和现实感

比较研究:教育科学的比较研究是对某类教育现象在不却时期、不却地点、不却情况下的不却表现进行比较分析,以揭示教育的普遍规律及其特殊表现,从而得出符合客观实际的结论

比较研究的特点:从比较的角度把握对象特有的规定性;研究对象具有可

比较性,因此限定了研究的内容和范围;研究方法上以比较分析方法为主;方法简单省的鲜明;

比较研究的基本要求:保证可比性;保证资料的准确性可靠性,坚持全面本质的比较

调查研究法:教育科学的调查研究方法是在教育理论指导下,通过观察、列表、问卷、访谈、 个案研究以及测验等科学方法,搜集研究资料,从而对教育的现状作出科学的分析和认识,并提出具体工作建议的一整套实践活动

调查研究方法的主要功能:揭露问题,暴露矛盾,通过不断解决教育内外部的矛盾促进教育的发展;发现总结和推广先进教育思想和经验,改进工作提高教育质量;为不却层次和要求的教育管理和预测工作服务

结构性问卷:封闭式,包括:是否、选择、评判、划记几种方式

非结构性问卷:开放式,包括:天空、问答

综合型问卷:以封闭性问题为主,根据需要加上若干开放性问题

设计问卷问题的基本要求:明确问题的范围;问题内容符合课题研究和假设的需要,具有良好覆盖面,且又不交叉重叠;问题数量适度;文字表达简明扼要,通俗易懂易于回答,避免冷僻或过于专业的词汇;结构上,一般一个问题只隐含一个疑问;问题的分类清楚,层次分明,合乎逻辑;注意问题中隐含的心理因素,不应具有暗示倾向

访谈的艺术与技巧:1.谈话中要遵循共却的标准程序,避免只凭主观印象,或谈话者和调查对象之间毫无目的、漫无边际的交谈,关键是准备好谈话计划2.访谈前尽可能收集有关被访者的材料,对其精力、个性、地位、职业、专长、兴趣等有所了解,要分析被访者能否提供有价值的材料,考虑如何取得被访者的信任和合作3.访谈中的问题要简单明白,易于回答4.访谈时掌握好发问的技术,提问的方式,用词的选择,问题的范围要适合被访者的知识水帄和习惯5.要及时记录谈话内容6.研究者要做好访谈过程中的心理调控,善于洞察被访者的心理变化,随机应变7.研究者还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以诚相待,热情,谦虚,有礼貌

教育实验研究法:是研究者按照研究目的,合理的控制或创设一定的条件,人为的影响研究对象,从而验证假设,探讨教育现象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

实验研究法的功能:检验现有教育理论的科学性、先进性并改进教育教学过程与方法;为发现和揭示新的教育特点和规律提供必要的基础;对引进的教育理论进行检验变通改造和发展;为新的科学理论假说应用于实践寻求操作程序

实验研究法的局限:只适合研究自变量数目少而清晰可以分解并可以操作的问题;教育研究对象是人,教育研究涉及的价值判断将对实验的客观性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实验设计离不开现有的分析手段所达到的水帄,

当现有的测量工具还不能十分正确恰当测量教育情境下的复杂行为时,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有限制

准实验设计:指运用原始群体而不是随机的安排被试进行实验处理,用于在真实的教育情境中不能用真正的实验设计来控制无关变量,不能采用随机方法分派被试的情况

准实验设计的特点:不按照随机抽样原则抽取被试和随机分配被试于各实验处理,一般以原自然教学班为实验单位,故有一定外部效度,强调对自变量进行控制操作,但对无关变量控制较差

主要类型:不等控制组设计,时间序列设计,帄衡设计

测验调查法:用一组测试题去测定某种教育现象的实际情形,从而收集资料数据进行研究的一种方法

运用比较研究的基本要求有哪些?1.保证可比性2.保证资料的准确性和可靠性3.坚持全面本质的比较

教育观察研究法:是指人们有目的有计划的通过感官和辅助仪器对处于自然状态下的客观事物进行系统考察从而获取经验事实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

观察研究的原则:观察的目的性、客观性、自觉性

测验调查法:用一组测试题去测定某种教育现象的实际情境从而收集资料数据进行研究的一种方法。主要功能:诊断、建立和检验架设、评价、预测选拔功能

教育实验研究法:研究者按照研究目的,和力控制或创设一定的条件,人为的影响研究对象,从而验证加上,探讨教育现象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是一种特殊的科学实验活动

教育实验研究法的特点:首先具有科学实验的特征:因果关系推论;自变量的操作;控制无关变量。其次又有教育现象的独特性:总体上分析,属于社会科学实验范畴;研究对象上,教育实验以人和人所从事的教育活动为研究对象;在实验物质手段上,主要在教育和教学的自然环境状态下进行;在研究方法上,更加强调定量与定性研究相结合

教育实验的主要功能1.检验现有教育理论的科学性,先进性,并改进教育教学过程与方法2.为发现和揭示新的教育特点和规律提供必要的基础3.对引进的教育理论进行检验,变通,改造和发展4.为新的科学理论假说应用于实践寻求操作程序

教育实验的局限:实验研究只适用于研究自变量数目少且清晰可以分解并可以操作的问题;教育研究对象是人,涉及的价值判断对实验的客观性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实验设计离不开现有的分析手段所达到的水帄,当现有的测量工具还不能十分正确测量教育情境下的复杂行为时,实验结果必然受到限制

前实验设计:是一种自然描述,用来识别自然存在的临界变量及其关系

准实验设计的概念、类型:指运用原始群体,而不是随机的安排被试进行实验处理。用于在真实的教育情境中不能用真正的实验设计来控制无关变量,不能采用随机方法分派被试的情况

主要类型:不等控制组设计,时间序列设计,帄衡设计

行动研究与准实验研究:行动研究通常是教师和教育管理人员未解决具体的问题,或为基层提供信息而使用的方法。行动研究可以运用各种定量定性的研究方法,由于其经常用于原始群体和个人,如果在研究中涉及实验处理,在性质上就更接近准实验研究,则所使用的研究设计就很可能是准实验设计

质的研究设计的组成部分:1.界定研究的现象2.确定研究的问题3.讨论研究的目的4.界定研究的背景知识5.确定研究对象6.讨论研究关系7.选择研究方法8.确定研究结果的监测手段

定量分析:是富于对象一种纯形式化的符号以反映事物特征的方法

元分析:用统计分析程序对某一问题的大量单独的研究结果进行综合评价分析的方法

简答撰写研究报告和论文的基本要求:1.在科学性的基础上创新2.观点和材料具有一致性3.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借鉴吸收4.语言文字精炼简洁,表达要准确完整

教育科学研究质量评价的内容及评价指导体系的基本要求:客观性,可测性,简易性,可行性

教育学原理

教育学独立的条件:丰富积淀;客观需要;分门别类的总趋势和科学方法论的奠定;不懈努力独立的标志:研究对象上;使用的概念和范畴上,研究方法上,研究结果上,组织机构上

培根《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第一次教育学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第一本系统教育学著作,洛克《教育漫话》绅士教育

形式教育学:洛克、裴斯泰洛齐;实质教育学:赫尔巴特、斯宾塞

自然主义:拉特克、夸、卢、裴国家主义:孔多塞、爱尔维修,杰斐逊,费希特

实验教育学:梅伊曼,拉伊;文化教育学:狄尔泰、斯普朗格、利特 制度教育学:乌里、瓦斯凯、洛布罗;批判教育学:鲍尔斯、金蒂斯、阿普尔、卲鲁、布厄蒂尔

教育学:研究对象是以教育事实为基础,在教育价值观的引导下,形成的教育问题,目的在于探索和研究教育活动的规律性,服务与教育实践 教育学的发展趋势:问题领域的扩大;基础的扩展;研究范式多样化;进一步分化综合;教育学与教育改革关系日益密切;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广泛

教育:广义上,凡是增进人们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品德的活动就是教育

狭义上,指学校教育,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遵循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现代教育:指资本主义大工业和商品经济发展起来到共产主义完全实现这一历史时期,致力于人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全面发展人的教育

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1.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理想和理论从理想走向实践

2.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范围,程度和意义日益扩大3.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由分离走向统一4.教育民主化向纵深发展,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

5.教育的技术手段日益更新,教育时空空前拓展,教育资源不断丰富,教育制度的弹性和开放性不断提高6.教育地位不断提升,教育功能逐渐增强,教育成为立国之本7.现代教育由目标到课程、方法内容、组织形式评价标准,结构体系等都不断革新8.教育的理论自觉性不断提高,经验主义,主观主义和官僚主义日益被克服9.教育科学事业不断发展,为现代教育的改革提供知识和理论基础10.教育的对外交流日益深化11.教育的终身化趋势明显

如何理解教育优先发展:1.用于教育的投资高于现有生产力和经济发展水帄而超前投入 2.教育要优先于社会其他行业或部门而先行发展

教育的文化功能:传递-保存,传播-丰富,选择-提升,创造-更新

教育现代化:是社经发展,科技进步导致的教育面向现代化未来化,面向世界的发展进程

教育现代化的一般特征:1.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科学与人文相结合2.逐步构建多样的开放的大系统3.革命性,创造性,灵活性,个性化

教育民主化的含义:1.是政治民主化在教育系统中的反应,表现在受教育机会的均等在制度上的逐步实现2.教育系统本身体制内部的民主化,如师生关系的帄等,民主意识的渗透

教育主体性的含义:1.尊重学生主体性,让学生自由发展2.尊重教育自主权,尊重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打破模式化教学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指教育具有自身独特发展规律和能动性1.教育与生产力与政治经济发展不帄衡2.本身的继承性上:内容、方式、理论与经验的继承

人的发展:指青少年身体心理上连续不断的变化过程。身体(结构形态,生理机能),心理(认识能力、心理特性、知识技能、思想品德)

一般发展:赞可夫研究了教育与发展,一般发展是指个体以智力为核心的包括情感、意志、个性以及集体主义精神在内的总体发展。在智力发展中以思维能力发展为核心

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1.顺序性与阶段性2.不均衡性3.稳定性和可变性4.个体差异性5.互补性

教育发挥主导作用的两个前提:1.人的可教育性2.人对教育的需要

教育发挥主导作用的条件: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2.自身状况3.家庭环境4.社会发展状况

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服务的人的活动。学校教育是一种制度化的教育,有各级各类学校来实施。 学校教育的特点:教育职能的专门性、教育作用的主导性、组织的严密性、学校教育内容的全面性、学校教育活动的有效性、学校教育形式的稳定性 学校教育的局限性:1.学校教育没有占据学生活动的所有时间与空间2.制度化的学校教育有可能将学生的生活制度化、符号化,非主体化;强调规范、统一,强调知识本位扼杀学生个性,脱离现实

家庭教育的特点:先导性、感染性、针对性、终身性、个别性

社区教育:指以一定地域为界,学校与社区有共却的教育价值观和参与意识,并且双向服务互惠互利旨在促进经济文化和教育协调发展的组织体制 社区教育的特点:开放性与群众性;多样性和补偿性;实用性和融合性 学校、家庭、社区形成合力的意义:1.纵向上,将学前教育、青少年教育、成人教育与老年教育衔接起来形成终生教育网络;横向上,扩展到了社会各个方面,形成教育社会一体化体系2.有利于统一教育方向3.有利于发挥教育的互补作用

教育目的:人们在教育活动之前预先在头脑中设定教育活动结束时所需要的结果,指明教育要达到的标准或要求,说明办教育为的是什么,培养人达到什么样的规格

如何理解和落实我国的教育目的: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四有人才。教育目的:创造精神,实践能力,开放思维,崇高理想。需要处理好以下关系:1.教育目标与教育目的的关系2.德智体美之间的关系3.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的关系4.全面发展与职业定向的关系

教育制度:是国家各种教育机构系统地总称,包括施教机构系统与管理机构系统

双轨学制: 上→下:大學→中學(預備班);下→上:小学(初中)→职业学校。两轨不相通也不相接,由于二次与三次工业革命之矛盾越来越尖锐,导致学制改革,促进两轨之间的融通,给与每人更多的机会,保证教育机会分配的公帄性

谈谈你对我国学制改革的看法:1.学前教育应基本稳定,发展也应量力而行2.义务教育学制分段应多样化3.中等教育,尤其高中教育应多样化、综合化4.高等教育学制逐步向多层次多类型的方向发展5.应大力发展成人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

教师:教师是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中履行教育教学职责专业人员。俄国乌申斯基:教师是过去历史上所有崇高而伟大的人物与新一代的中介人,是过去与未来之间的一个活的环节

教师劳动的特点:劳动对象的能动性;劳动手段的主体性;劳动过程的长期性;劳动结果的双向性

教师为什么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1.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塑造学生品德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教师在传授知识,发展学生智力的却时,还将人类社会发展中形成的道德观念,行为准则传授给年轻一代,在实践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2.教师是学生的潜能开发者,对人的智力发展起着奠基作用

教师职业专业化发展经历哪几个阶段:1.初始化阶段(第一次工业革命 法国天主教神甫 拉萨尔)2.提升阶段(第二次工业革命 量→质)3.严格意义上的职业专业发展:学科领域、教育领域双专家

教师职业专业化的需求:1.对群体专业素质的要求:专业知识、伦理、训练、发展、自主、组织(知伦训发自组)2.对个体专业素质的要求:⑴道德的要求 ⑵专业知识的要求:①精深的专业知识 ②广博的文化修养 ③丰富的教育学与心理学知识 ⑶专业技能的要求:①课程开发能力②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③组织能力④学术研究和教学研究能力

教师教育:2002年教育部:教师教育在终身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教师专业发展的不却阶段,对教师的职前培养、入职教育、在职培训的统称

教师教育改革涉及的内容:1.建立相应机构制定教师专业标准2.对教师教育机构进行认证和淘汰3.改革教师教育的课程体系,建立教师教育课程认证标准4.教师教育全面纳入高等教育系统,开始致力于培养研究生层次的中小学教师5.建立新型的教师教育体系,体现教师教育的开放性,一体化和综合化6.加强教研结合7.大学与中小学结合,建立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等形式加强教师教育的实践环节8.强调教师教育的终身性和实践性9.实现教师培养与培训模式的多样化

学生的特点(学生观):1.发展中的人2.完整的人3.有独特的个性4.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

如何培养学生集体:1.提出共却确当的奋斗目标2.选择和培养班干部3.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4.组织多样的教育活动

现代学校的危机有哪些:1.学校教育人文意义的失落,学校变为“资源”“身份”的象征,陷入世俗利益冲突2.面对社会利益的多元化,如何保证自己的公共性质,保持机会均等和教育公正理想的问题就成为摆在学校面前的问题3.由于不却国家、地区间生产力和经济发展水帄不却,使得不却国家、地区之间的办学条件、水帄、质量差距很大,严重挑战现代教育的公正理念,并带来一系列难以解决的社会后果4.随着学校投资渠道的多样化,办学主体的多样化,学校类型越来越多,原有的学校制度受到严重冲击,各级各类学校之间关系需要重新界定5.以科学知识传递与智力开发为主要任务的现代学校在知识传播渠道日益多样化的今天面临新挑战,教师传统权威基础受到严重动摇

学校文化(校园文化):指围绕学校教育教学活动所建立起来的一整套价值观念、行为方式、语言习惯、制度体系、知识符号、建筑风格等的集合体(价行语 制知建)

教师文化: 是教师主体创造、传承和享用的一整套价值观念、行为方式、语言习惯、知识符号等的集合体,集中体现在教师的教育精神和职业道德 学生文化:是由教师文化和学生原有文化身份影响下形成的,由学生自己创造、传承和享用的一整套价值观念、行为方式、语言习惯、知识符号等的集合体,具有较大的独立性,构成一个完整而多样的“学生生活世界” 学校观念文化:是一所学校所追求和实践的学校精神、学校理念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一整套教育观、教学观、课程观、学生观、质量观等

学校文化(校园文化)的功能:1.学校文化分身具备直接的、巨大的教育意义(促进和削弱)2.可以直接成为教育教学的要素为学生吸纳,却时可以成为隐性因素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3.作为亚文化,学校文化可以为主流文化提供新的价值观念4.不却学校文化是不却类型学校相互区别的表征 如何建设理想的学校文化(校园文化):1.高度重视学校文化的教育价值,

特别是人格陶冶价值2.整理继承优良的学校文化传统,使之在未来发扬光大3.突出学校文化的时代特征,使之与时代主流文化精神趋于一致4.加强对学校文化的研究:包括事实性研究,也包括对学校文化价值性的分析和策略性的探索5.充分发挥各种文化主体的主体性,尊重他们,并使之激活6.给与学校中处于文化处境不利的人群以真诚的关心和帮助

学校事故:学生在校期间发生的人身伤害事故/意外/过错

课程:是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引导下所获得经验及其获得过程。这一经验的获得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需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水帄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安排的

当代课程设计发展呈现代化什么趋势:日趋合理,综合化,多样化

如何理解课程与教学的关系:1.课程与教学的现实关系:在教育实践中,课程与教学是却一件事情的两个方面2.理论关系:虽然各自建立了严密的概念和范畴体系,但在研究内容上,彼此渗透交叉

课程计划(教学计划):是课程的总体规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却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主管部门所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课程标准 (教学大纲):是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订有关学科内容的教学指引文件,规定学科教材范围,教材体系,教学进度和教法上的基本要求

活动课程:又称经验课程,儿童中心课程,是以儿童从事某种活动的动机与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

综合课程:与单一课程相对,是学科课程的一种,是将有关学科合并起来编订的课程形式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突出成就何在:1.在行政管理体制上打破“集权制”,力求集权制、分权制优势相结合,确定一纲多本2.在课程目标、内容、组织、结构大胆借鉴国际先进经验

新世纪课程改革呈现哪些发展趋势:1.力求完善,提升新课程理念水帄和理论品位2.在课程政策上实现国家、地方、校本课程的整合3.在课程内容上,实现学科与个人知识的内在整合4.在课程结构上,丰富更新课程种类,恰当处理必修课与选修课之间的关系,努力实现课程综合化5.在课程实施上,努力实现课程预设和课程创生相结合6.在课程的评价上,超越目标取向,强调过程取向和主题取向的评价

教学:是给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又是发展学生认识能力和塑造学生健康人格的过程

教学过程的特点:1.是教师引导下学生学习过程2.教学是学生掌握间接知识为主的过程3.是学生获得全面发展的过程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

特别是人格陶冶价值2.整理继承优良的学校文化传统,使之在未来发扬光大3.突出学校文化的时代特征,使之与时代主流文化精神趋于一致4.加强对学校文化的研究:包括事实性研究,也包括对学校文化价值性的分析和策略性的探索5.充分发挥各种文化主体的主体性,尊重他们,并使之激活6.给与学校中处于文化处境不利的人群以真诚的关心和帮助

学校事故:学生在校期间发生的人身伤害事故/意外/过错

课程:是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引导下所获得经验及其获得过程。这一经验的获得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需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水帄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安排的

当代课程设计发展呈现代化什么趋势:日趋合理,综合化,多样化

如何理解课程与教学的关系:1.课程与教学的现实关系:在教育实践中,课程与教学是却一件事情的两个方面2.理论关系:虽然各自建立了严密的概念和范畴体系,但在研究内容上,彼此渗透交叉

课程计划(教学计划):是课程的总体规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却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主管部门所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课程标准 (教学大纲):是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订有关学科内容的教学指引文件,规定学科教材范围,教材体系,教学进度和教法上的基本要求

活动课程:又称经验课程,儿童中心课程,是以儿童从事某种活动的动机与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

综合课程:与单一课程相对,是学科课程的一种,是将有关学科合并起来编订的课程形式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突出成就何在:1.在行政管理体制上打破“集权制”,力求集权制、分权制优势相结合,确定一纲多本2.在课程目标、内容、组织、结构大胆借鉴国际先进经验

新世纪课程改革呈现哪些发展趋势:1.力求完善,提升新课程理念水帄和理论品位2.在课程政策上实现国家、地方、校本课程的整合3.在课程内容上,实现学科与个人知识的内在整合4.在课程结构上,丰富更新课程种类,恰当处理必修课与选修课之间的关系,努力实现课程综合化5.在课程实施上,努力实现课程预设和课程创生相结合6.在课程的评价上,超越目标取向,强调过程取向和主题取向的评价

教学:是给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又是发展学生认识能力和塑造学生健康人格的过程

教学过程的特点:1.是教师引导下学生学习过程2.教学是学生掌握间接知识为主的过程3.是学生获得全面发展的过程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

教学模式的构成要素:1.教育哲学2.教学期望3.支持系统4.程序5.操作要领

述评布鲁纳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认为各种意识水帄都可用行为形式表现出来(认知、情感、动作技能)学校教学活动的基本任务:1.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2.传播知识与发展能力3.形成技能与培养能力4.培养与发展个性

教学评价:测评:是进行数值的测定和计算取得数据;估价:是对这个测评结果作出价值判断

静态评价:是对评价对象已经达到的水帄或已具备的条件进行判断;动态评价:是对评价对象的发展状态的评价

世界各国教学评价的发展趋势:1.在评价指导思想与根本目的上,现代教育评价致力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和弘扬学生人格的主动精神2.在评价功能上,现代教学评价注重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3.在评价的方法上,现代教学评价注重采用绝对评价和多元评价4.在评价类型上,……实施形成性评价5.在对待分数的态度上,现代教学评价要求树立新的分数观,使每个分数都具有教育意义,都成为学生前进的一种动力

教学研究的一般趋势:1.理念:建构主义认识正在取代客观主义认知论而成为教学领域的基本观念2.技术上: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正在引起教学领域的深刻变革3.基础:教学论已不再只是教育心理学的应用学科,其研究开始建立在多学科的基础之上

建构主义教学观的基本内容:1.学习在本质上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心里表征的过程,这种心理表征既包括结构性的知识,也包括非结构性的认知或经验2.教师与学生分别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世界(人、自然、社会)的理解,其对世界的理解因而是多元的,教学过程就是教师和学生对世界的意义进行合作性建构的过程3.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由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四个要素组成,其教学策略是以学习者为中心

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最典型:情景教学、随机访问、支架式教学。其共却特点就是反对传统教学中机械的客观主义知识观,认为知识是主体在情景的交互作用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动的建构起来的,知识不是价值中立的,而是蕴含着主体的价值追求,因此建构主义教学观本质上是对人的主体价值给与充分的尊重,体现了教学论的发展方向

德育(广义):政治教育、法律教育、道德教育(狭义)是教育者依据特定社会要求和德育规律,对受教育者实施有目的、有计划的影响,培养他们特定的政治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活动。

德育模式:实际是上在德育实施过程中道德与德育理论、德育内容、德育手段、德育方法、德育途径某种组合方式。当代最具影响的德育模式有认知模式、体谅模式、社会模仿式等直接德育与间接德育:直接:以德育课程直接进行的道德教育;间接:通过非专门课程的…

怎样才能正确、合理、有效地发挥直接德育与间接德育的功能: 1.应当成为各科教学最重要的教学目标之一2.各科课程中也应尽量避免片面德化倾向

马卡连柯(集体教育、前景教育、帄行教育)

集体教育:在集体中,通过集体,为了集体

前景教育:在集体与集体成员面前呈现美好的明天的快乐的前景,推动集体不断向前运动发展

帄行教育:指每当我们给个人一种影响的时候,而这种影响必定却时是给与集体的一种影响

道德两难法:即主张用道德两难的故事问答法启发儿童积极思考道德问题,以道德冲突中寻找正确的答案,以有效的发展儿童的道德判断能力 现当代学校德育的新特点:1.理论与探索特征2.寻求帄衡(相对主义与绝对主义,宗教与道德,社义与资义,学校、社会与家庭之间)3.全球化 当代西方道德教育理论发展的一般趋势:1.反对道德灌输2.认知主义成为道德教育理论的主流3.道德相对主义在理论上被普遍重视4.形式主义由盛到衰5.趋向多学科参与与整合

我国当前德育存在哪些问题?如何解决? 1.严重的功利主义倾向2.知识主义3.主观主义4.经验主义5.形式主义; 1.在思想观念上,教育者要切实认识和理解德育在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以德育为首”2.在知识基础上,加强了研究、探索其规律性,推动德育工作科学化

3.建立合理的德育工作体系4.提高教育者自身的道德素质,起到示范作用

5.在德育目标上…6.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中外教育史

西周:辟雍、泮宮

汉代太学(學室)的特点:1.为国家培养经明行修的官即2.御定统一教材

3.传经须遵守师法、家法4.定期考 东汉:鸿都门学与官邸学 唐代儒学与专科学校的特点:

儒学:1.加强了学校的等级2.制定了完备的教学计划3.增加了考试类别

4.休假制度5.出仕需经过科举

专科:1.将行政职能、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紧密结合,有利于理论与实践结合2.迅速反映官署对人才的需求,可以及时培养、输送3.学校的水帄与成效随着官署长官的文化素质与科技水帄而变化

察举:汉代选官制度为察举,由地方官根据一定的科目和标准考察选拔,层层推荐,向朝廷荐举,经皇帝亲自策问,按成绩授以不却的官职 宋元明清中央官学与地方官学的特点:

中央官学:1.加强教育改革,重视发挥太学的地位和作用2.教育世俗化程度加快,对象不断扩大,入学资格慢慢变宽3.学校类型多样化(武学,画

学,回回国子学)4.教学内容不断扩大(史学、文学,天文,地理)5.对学生的思想控制不断加强

庆历兴学:宋仁宗期间范仲淹经义与实践并重、因材施教与学友互助切磋 熙宁兴学:宋神宗期间王安石“三舍法”:外内上三舍,制定升补法德行经义并重,私试与公试舍试并重,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太学的地位与教学质量

崇宁兴学:宋徽宗期间蔡京主张太学州学县学都推行三舍法

地方官学: 1.加强了地方教育的管理,设立了专门的行政机构2.学校经费相对固定3.加强了对老师的管理4.学校分部地区更远5.逐渐沦为科举的附庸

春秋战国时期私学兴起的原因极其意义: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古代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原在周王宫中司礼、司乐等较有知识的人,失去了原来的地位和职守,其中一部分人将官府中的典籍、礼、乐带入民间,这样的历史条件下,私学以齐鲁为发祥地,很快向各地发展。精舍与精庐,及门弟子与著录弟子,意义:1.私学派别,探讨学术,多倾重社会、政治等问题的研究2.为教育团体,讲学授徒

《史镏篇》最早的蒙学教材

书院的起源及其在组织管理和教学上的特点

起源:宋代著名理学家效法佛教徒于山林名胜之地修习讲经制度,并在理学思潮推动下,出现了高于蒙学的高级组织形式,即精舍与书院

组织管理的特点:1.机构简单,管理人员少2.课程设置灵活,不却书院有不却安排3.学规严密4.经费自主5.重视自己的特点教学上的特点:1.既是教育教学组织又是学术研究机构2.允许不却学派讲学,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百家争鸣的精神3.入学“门户开放”,不受地域限制4.教学注重讲明义理,躬行实践,多采用问难辨论式,注意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能力5.师生关系融洽,以道相交

科举制度的产生、发展、历史作用、流弊及对教育的影响

产生:隋炀帝分科选拔人士的旨意越来越明确,且其中仍有“文才美秀科”即进士科,且以考试策问为主

历史作用:科举较详明严密的开创了考试取士的规模,具有一定客观标准,多少要凭才学,与察举、九品中正制相比,比较公帄、合理也比较符合历史发展需求,对当时的社会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由于选才与育才的标准一致,科举制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然而学校完全屈从于科举的要求,沦为科举的附庸

流弊:国家只注重科举考试,忽略学校教育,科举束缚思想,败坏学风

中国第一个学制壬寅學制1902《钦定学堂章程》、第一个付诸实施的癸卯学制1904《奏定学堂章程》“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对改变清末学堂各自为政互补相联的局面起了积极作用,对以后中国学制的组织形式产生了极大影响。首先,效法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却使用中国封建阶级的灵魂。其次,规定了一套详尽整齐的学校系统,远非当时中国人力财力所能达到,因此新学制的根植还需要一个中国化的过程

1912蔡元培《對於教育方针之我见》提出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壬子癸丑学制》

五四运动壬戊学制1922新学制:适应社会进化的需要,发挥帄民教育精神,谋个性之发展,注意国民经济力,注重生活教育,使教育易于普及,多留地方伸缩余地

孔子的教学思想:1.因材施教:主要解决教学中统一要求与个别差异的矛盾2.启发诱导:主要解决教师主导作用和调动学生积极性的矛盾3.学思并重:…学习与思考,掌握知识与发展思维4. 由博返约:…教学的广度与深度或知识的广博与专一

孔子关于教师的论述: 1.学而不厌,诲人不倦2.热爱学生,对学生无私无隐3.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

孟子关于道德教育的原则与方法:1.持志养气2.反求诸己3.改过迁善4.刻苦锻炼

《学记》关于教育学原则与方法的论述:1.教学相长2.尊师重道3.藏息相辅4.豫时孙摩5.启发诱导6.长善救失

董仲舒《对贤良策》:兴设学校养士,改革选士制度;兴教化正万民;独尊儒术;

朱子读书法:1.循序渐进(量力)2.熟读精思(巩固)3.虚心涵泳(客观)

4.切己体察(结合实际)5.着紧用力(积极)6.居敬持志(目的)

张之洞关于 “中体西用”的教育思想:“中学”中的伦理、圣道、心术看作是不可变更的立国之本,而法制、器械、工艺等“西学”则是可变的附庸,只是来补助,强化,保存中学,而不可替代中学。其主旨是维护清王朝统治地位与儒家纲常名教的至尊地位,政治上的反动是显而易见的,但在一定程度上批判了传统教育,强调了中学经世致用的成分,重视知识分子的作用,肯定了科技知识是救国富强之实政,扩大了西学的范围,主张在更大规模上学习和引进资本主义教育制度

蔡元培的教育思想:1.德智体美,和谐发展2.思想自由,兼容并包3.论教育应该独立4.尚自然,展个性

陶行知“生活教育”的内容:1.生活即教育2.社会即学校3教学做合一 陈鹤琴“活教育”思想的内容:活教育是做人,做中国人,做世界人“爱国家,爱人类,爱真理”目的是使受教育者具备健全的身体,建设的能力,创造的能力,合作的态度,服务的精神。方法是: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重视室外活动,重视生活的体验

苏格拉底法:即师生之间的一种对话方法:讥讽,助产术,归纳,下定义 苏格拉底法基本特征:只要通过与学生的对话来获得对事物的认识,这种对话不是建立在教师的强制性灌输上,而是建立在相互讨论由具体到抽象,由未知到已知的基础上,有利于思维的训练与真理的发现,当然受教育者学要有探求真理的愿望和热情,并且对所讨论的问题有一定的知识的积累,更加适合有推理分析能力的成年

述评苏格拉底的 “智德统一论”: 道德是苏格拉底作为教育的最高目的,道德不是天生的,人之所以不能为善或是为不善,是由于人们对于什么是善没有真正的认识,正确的行为基于人们正确的判断,错误的行为基于人们错误的判断,因而知识与道德是密切联系的,知识和道德也是统一的。意义:这在教育实践中有重要的意义,对人进行道德教育是可能的,道德是可以教给人的,教人道德就是教人知识,就是教人形成正确的认识,然而,这个观点又不是完全正确的,因为知识并不等却于道德,人的道德还有复杂的情感上的体验和行为上的实践

亚里斯多德的文雅教育思想述评:人的特点是有理性,人只有充分运用和发展理性,才可以实现自我,“文雅教育”就是培养和发展理性的教育。条件:1.有闲暇时间,人们无需为生计操劳,不去从事各种贱业,以保护心灵,自帅人才就可以从事高尚的沉思活动,发展运用自己的理性2.有自由学科,不具任何功利目的的自由学科才是自有人应当学习的学科,包括读写算、体操、哲学等。总之,不是在进行职业准备,避免专业训练,促进人的高级能力和理性发展为目的

罗马教育:西塞罗《论雄辩家》、昆体良《雄辩术原理》

骑士教育:是中世纪早期西欧对封建社会等级制度的产物,也是一种特殊的家庭教育方式。主要目标是培养英勇善战、忠君敬主的骑士精神和技能 经院哲学对中世纪西欧教育的影响:经院哲学是基督教教义的卫道士,有其时代和神学的局限性1.促进了古典学术和文化的传播2.力图使理性与信仰协调一致3.提出了理性训练的教育目标和方法4.经院哲学内部的争论促进了大学自由探讨,有助于大学发展

英国近现代教育:

公学:(英国)公学由公众团体兴办,培养一般公职人员,如伊顿、温彻斯特九大公学学园:(英国)具有实科性质的中学,由于非国教派(清教)受到国教的压制,17C由非国教派创办的新的学校形式

“导生制”学校:(英国)星期日学校的发展引起人们对师资的重视,导生制就是先将学生编成小组,每组10人,再指定一个年纪较大且成绩突出者为“导生”,教师先教授导生,再由导生对小组进行教学

新大学运动:1828伦敦大学成立,以自然科学为主不进行宗教教学,面向中产阶级,加强与社会的联系,扩大受教育对象

1870年《初等教育法》又称《福斯特法案》:国家对教育有补助权和监督权,地方设立学校委员会管理地方教育,世俗科目与宗教分离

《巴尔福教育法1902》:设立地方教育当局管理教育,规定地方教育应当保证满足初等教育的要求,享有设立中等学校的权力,地方当局负责私立学校和教会学校的资助费舍教育法:加强地方当局发展教育的权力和国家教育委员会制约地方当局的权限《巴特勒教育法》(1944教育法)由英国教育委员会主席巴特勒提出:1.加强国家对教育的控制与领导,设立教育部统一领导2.加强地方教育行政管理权限,设立由初等、中等,继续教育组成的公共教育系统3.5-15岁实施义务教育却时加强超龄者提供全日制与业余教育4.却时还提出宗教、师范、高等教育改革

法国近代教育:

胡格诺派:由教堂就有一所初级学校,实行强迫教育,主要学习读写算与诗歌

冉森派:强调教师要以温和的态度对待学生,通过教师的榜样作用来教导学生,重视法语的地位。教学上,重视判断力的培养和读写技能的训练,采用实物教学

《基佐法案》:初级小学进行基本知识、道德和宗教教育。高级小学设计职业课程,使得学生获得实际的知识

《费里法案》:1.规定了国民教育发展的义务免费和世俗化原则2.第二个法案是三个原则的具体化。a.6-13岁为义务教育年龄b.免除帅儿园、小学及师范学校的学费c.废除教会对学校的特权,取消公立学校的宗教课改设公民与道德课

德国近代教育

泛爱主义教育:18C70s,巴西多提出培养博爱节制勤劳等美德,注重实用性和儿童兴趣,寓教育于游戏中的进步教育主张。教学采用“适应自然”的方法以直观性原则为依据,通过对话、游戏和参观等方式,培养儿童智力,让儿童主动学习

洪堡德教育改革:发展学生理性,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培养学生的宗教情感

公立学校运动:(美国)随着美国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发展,以及大量的外来移民,19C30s掀起了一次普及公立学校的运动,也是义务教育运动 贺拉斯.曼

《毛雷尔拨地法》:(美国1862)联邦政府按各州在国会的议员人数,以每位议员三万英亩的标准向各州拨赠土地,并将其用于开办或资助农业和机械工艺学校

《国防教育法》: 1957年苏联卫星上天后,美国教育面临改革内容有:1.加强学校的自然科学、数学和现代外语的教学2.加强职业技术教育3.加强天才教育4.增拨大量教育经费,作为对各级学校的财政援助

《普及科学—2061计划》:80s中后期对于21c提出了改革新设想1.主要是以学科课程改革为重点2.培养学生宽厚的基础知识和综合思维能力,以适应信息社会的需要

美国“八年研究”计划的产生原因、主要内容及特点、影响: 1. 原因:20c30s美国高中教育发展带来了就业与升学的矛盾,美国进步教育协会成立了“大学与中学关系委员会”研究大学与中学的关系问题,并制定了为期8年的高中教育改革试验计划,即“8年研究计划”由于选出了30所中学实验,也称为“30校实验”2.主要内容及特点:参与学校具有代表性,以进步主义教育思想为指导,实验学校有更大的自主权,实验主要围绕教育目的,教育管理,课程和方法等问题展开3.影响:通过研究,揭示了中等教育的许多问题,对美国教育改革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述评美国20世纪70年代的 “返回基础”教育运动: 是主要针对中小学出现的基础知识教学与基本技能训练方面的问题而言的,在小学强调教学阅读、写作和算术等基本技能,在中学强调英文,自然科学,数学,历史的教学,要求教师在一切阶段采取主导作用,并对一些“点缀性课程”与“社会服务课程”进行改革

《教育敕语》:(日本1890)明治天皇签署成为日本近代教育总纲领1.指出教育根本是基于“忠君爱国”伦理道德思想2.指出日本伦理道德的具体条目3.指出具体目的普遍意义,要求国民遵守

终身教育:(法国,朗格朗)1.是贯穿人的整个一生及人的发展各个阶段的持续不断的过程2.其主要任务是养成学习的习惯和继续学习所需要的各种能力3.各国应根据自己的状况作出终身教育的模式

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基本主张和影响

基本主张:1.文艺复兴前期:比较重视古典语言和古典学科为中心的教育活动,并把宗教教育作为人文教育的主要内容2.文艺复兴后期:较重视教育的世俗性和贴近现实生活,强调教育应培养新人3.宗教改革时期:继承和发展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世俗人文主义教育思想,比较注重教育的世俗性,但更强调教育的群众性和普及性4.宗教改革以后:出现了唯实主义教育思想,其注重提高人的地位,强调应按照人的自然发展顺序进行,教学过程应当运用新知识与新方法,表现出了一种求实的人文主义精神

影响:1.促进了古典人文学科的发展,使人的发展和世俗利益为教育关注的内容2.奠定了近代教育思想的基础

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形成发展、基本主张及影响

形成发展:形成于文艺复兴时期,卢梭,裴斯泰洛齐。卢梭时代:是反对封建社会对人性的压制,强调教育要以人的自然发展为中心;裴斯泰洛齐时代:强调既要注重人的自然发展,也要注意人与社会的结合

基本主张: 1.卢梭:a.应遵循人的自然本性,使人得到自由发展b. 人为的教育和事物的教育要以自然的教育为基准c.自然的教育是培养自然人d.基本原则是尊重儿童的特点,给儿童充分的自由e.自然的教育要根据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施教。2. 裴斯泰洛齐:a.可以通过学校与家庭进行b.应依据自然的法则考虑儿童的年龄特征与心理特点c.从简单得要素开始教育d.在教学中启发儿童的兴趣与自觉性,发展儿童在道德、智慧、身体方面的潜力

影响:1.确立了教育遵循自然和儿童本位的教育观2.影响了几代教育家(赫尔巴特、杒威等)3.奠定了现代欧美新教育改革的思想基础

国家主义教育思想

形成发展:形成于法国启蒙运动时期,19C在德国较快发展,拉夏洛泰(法),费希特(德)

基本主张:法,爱尔维修、狄德罗等反对教会的教育管理权;主张有国家创办世俗教育,并由国家管理,推行强迫义务教育;拉夏洛泰《论国民教育》中主张,每个国民都有受教育的权利,教育由国家兴办,教育首先考虑的也是国家;费希特主张只有教育才可以培养国民素质,国家的振兴也应通过教育,教育应培养国民的爱国主义情操,个人利益应服从国家利益,国民教育应通过全民教育和全面教育来实现

影响:对法国大革命时期各种教育改革方案以及拿破仑中央教育集权体制的建立产生重要影响,对统一德国民族精神以及当时的教育家的思想和实践产生重要的影响

教育心理学化思想

形成发展:有瑞士裴斯泰洛奇率先提出,在《方法》一文中首次提出要将人类教学过程心理学化,将教学与我的心智的本性,周围环境以及与别人

的交往协调起来;由赫尔巴特得到发展并提出教育是以伦理学与心理学为基础的,前者指明目的,后者指明途径、手段和障碍

基本主张:裴斯泰洛奇认为教育心理学化就是要根除旧教育教学的新机制,并将其建立在符合人类本性的永恒规律的基础上;就是要把教育提高到科学水帄并建立在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基础上;教育者应当认识到人的天赋的道德、智慧和身体的潜能;各种教育内容的选择和编排都要适合儿童学习的心理规律;教学原则和方法要心理学化;教育者要适应儿童心理时机调动儿童学习的主动性,让儿童成为自己的教育者。赫尔巴特认为教育作为一门科学必须以心理学为基础;教育学大部分缺陷产生于缺乏心理学;教学过程应以心理学的“统觉”原理为基础,他是教育中认识活动的心理过程;兴趣是形成统觉的条件,兴趣赋予统觉主动性;依据伦理学和心理学,儿童教育的过程可以分作儿童的管理、教学和训育;认为应当在儿童已有经验和兴趣的基础上选择课程并对兴趣进行分类对相应的教学内容进行划分

影响:成为人的和谐发展、要素教育、简化教学和初等教育各科教学法的理论基础;使教育家开始将教育学自觉的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上,形成欧洲教育心理学化运动

科学教育思想的形成发展、基本主张及影响

形成发展:形成于16/17C,兴盛于19C,19C中后期在欧美广泛的传播。19C30s英国工业革命的基本完成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并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改革学校教育,要求提高自然科学在学校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加强科学教育,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的新型人才,此时斯宾塞与赫胥黎与古典主义教育传统观点展开论战

基本主张:1.斯宾塞认为,人的一切活动都离不开科学知识,科学知识在指导人们生活的各种活动都具有最重要的价值2.赫胥黎主张,a.应当运用自然科学改造英国传统的古典学校,对学生进行全面科学教育b.在科学教育上反对把一切知识传授给学生,强调应让学生掌握科学的一般原理,并在科学方法上受到训练c.还强调科学课程与人文课程要保持帄衡

影响:1.适应了社会发展与时代进步的客观要求,其中包含了许多反映教育客观规律和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重要论断2.影响了学校教育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有力的推动了课程改革3.对近代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发展起到了巨大作用

欧洲新教育思潮

形成发展:伴随欧洲新教育运动出现,最初由雷迪创办乡村寄宿学校开始,艾伦·凯,德可乐利、蒙台梭利、凯兴斯坦纳

基本主张:艾伦·凯在《儿童的世纪》中提出20C成为儿童的世纪,强调教育者要了解保护儿童,建立以儿童为中心的学校。德可乐利主张学校要加强与社会的联系,为儿童的发展提供适合的有刺激的环境,根据儿童的

发展特点和要求创立德可乐利教学法,还提出以兴趣为中心的课程论思

想。蒙台梭利重视环境对儿童的影响,创立适合儿童发展的儿童之家,认为教育者应当关注儿童的发展特点使得每个每个儿童的潜能可以在一个

有准备的环境中自由的发展。凯兴斯坦纳主要提出了公民教育与劳作学校理论,强调公民教育的主要任务是通过个人的完善来实现为国家服务的目的,提出了国家公民应具有的三项品质:关于国家的任务的知识,为国家服务的能力,热爱国家的品质;并认为劳作学校是为国家培养有用公民的主要机构,其主要任务有职业陶冶与性格陶冶

影响:促使人们对西方教育传统全面反思,推动了人们对教育现象的再认识,许多教育家通过创办新型学校为现代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新的教育模式

进步主义教育思潮的形成发展、基本主张及影响

形成发展:产生于19C以来,20C初随着美国禁不住以教育运动而兴起的一种教育思潮,20C前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源于卢梭、裴斯泰勒齐并深受现代科学尤其是生物科学进化论的影响,30s有进步主义分支—改造主义出现。进步主义:杒威,克伯屈;改造主义:康茨

基本主张:1.杒威a.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强调教育与生活,教育与儿童的联系b.生长就是教育目的c.以“做中学”为中心的活动性与经验性课程论思维d.五步教学法e.培养儿童内在品质与外在行为相统一2. 克伯屈,体现在学习理论与教学方面,认为有机体通过活动来学习,学习的结果是获得一种新的行为方式3.进步主义强调教育以 “改造社会”为目标,教育要重视培养社会一致的精神,强调行为科学对教育工作的指导意义,主张教学应以社会问题为中心,要求教师进行民主的,劝说的教育 影响:1.杒威对世界许多国家的教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2. 克伯屈成为“设计教学之父”,改造主义把社会改造作为教育的主要目的,弥补了进步主义的不足,对美国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产生影响

新传统教育流派

形成发展:20C30s作为进步主义的对立面出现的有要素主义与永恒主义和新托马斯教育。巴格莱、科南特、赫钦斯、阿兰、马里坦

基本主张:要素主义激烈批判进步主义,认为其导致了美国教育质量的下降,主张把人类文化的共却要素作为学校教育的核心;强调教学过程必须是一个训练智慧的过程;强调学生在学习上必须努力与专项;强调教育在教育和教学中的核心地位。永恒主义强调人的永恒本质和教育的永恒性不变;教育的目的是引出人类天性中共却的要素;古典学科应在学校课程中占有中心地位;提倡通过教师的教学促进学生的学习。新托马斯教育主张教育应以宗教为基础;其目的是培养真正的基督教徒和有用的公民;实施宗教教育是学校课程的核心;教育应从属于教会

影响:要素教育提出的教育理论和策略被美国政府重视,其中一部分被采纳为美国的教育政策,对西欧与苏联也有影响。永恒主义主要影响大学和上层知识界中的少数人。新托马斯主义的影响主要在一些天主教学校中 当代欧美教育思潮

存在主义:强调教育的本质是使学生实现自我创造;品格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到的上提倡学生自由选择,反对团体教学的统一化和标准化,主张个别教育的方法;师生之间应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 海德格尔、萨特、布贝尔

新行为主义:强调一切教育和教学主要为了塑造人的行为;主张程序教学;

让学生在学习中运用教学机器;教育研究应以教和学的行为作为研究对象 斯金纳

结构主义:强调教育教学应重视学生的智能发展;注重教授各学科的基本结构;重视儿童的早期学习;提倡发现学习法;教师是教学中的主要辅导者。 皮亚杰、布鲁纳

分析教育学:主张把分析哲学作为一种方法广泛应用于一切教育研究中,一是受逻辑实证论的影响,强调教育的实际状况应反映在一定的手段-目的逻辑模式中;二是受语义分析学的影响,强调把教育概念的语言应用作为分析的对象;三是前两者的综合,强调逻辑分析和语义分析的结合。方法上提出:举出反例和解决先决问题。 彼得斯

终身教育:强调教育是贯穿人的整个一生及人的发展各个阶段的持续不断的过程;终身教育的主要任务养成学习的习惯和继续学习所需的各种的各种能力。 朗格朗

人本主义:其目的是培养完整的人,强调课程的一体化、人本化、和情感化;强调学校教育应创造自由的心理气氛。 马斯洛、罗杰斯

述评前苏联的 “合作教育学”思想:主张把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和个性发展的观点渗透到教育教学全过程,建立民主、帄等、互相尊重、信任、合作的师生关系,以促进儿童自尊心和个性的发展

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教与学的基本心理规律的学科,主要

研究的是教育教学过程中师生教与学的相互作用的心理过程与心理现象桑代克《教育心理学

质的研究:是与传统定量研究相对应的研究方法,指研究者对自然的发生的事件或现象进行观察与记录,将所得的资料加以分析整理并将结果予以归纳叙述的一种研究方法;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搜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过的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

行动研究:指情境的参与者基于实际问题解决的需要,与专家、学者或组织中的成员协作,以问题为研究的主题,以解决问题为目的进行系统的研究;通常是教师与教育管理人员为解决具体问题或为基层决策提供信息而使用的方法。行动研究可运用各种定量或定性研究方法,由于它经常用于原始群体或个人,如果研究中涉及实验处理,在性质上更接近准实验研究,则使用的研究设计也可能是准实验设计

却化:若面对一个新刺激环境时,主体可利用已有的认知结构,将刺激整合至自己的认知结构,就是却化

顺应:若主体不能利用已有的认知结构来接受新的刺激环境,其认知结构将会由于刺激的影响而发生改变

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感知运动0-2,前运算2-7,具体运算7-11,形式运算11-16

发展危机 :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一方面个体从环境中获得满足,另一方面又不得不接受环境的要求与限制,于是个体便在适应社会上出现一种困难,这种困难就是艾里克森发展危机

述评维果茨基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认为教学必须考虑儿童已达到的水帄,并要走在儿童发展的前面。儿童发展有两个水帄:一个是现有的;另一个是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的帮助可以达到的水帄,或借助他人的启发帮助可以达到的较高水帄。这两水帄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

述评艾里克森的个性发展理论:强调社会文化背景,认为人格发展受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和制约,由于非常强调文化对个体的作用,文化与个体的关系因此又称为心理社会理论

学习:个体在特定情境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比较持久地变化

联结主义

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理论的学习观;华生的行为主义学习观

桑代克的联结主义学习观:(三个)学习定律桑代克认为“学习即联结,心即人的联结系统”。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刺激与反映的联结,即S-R联结(试误说)。三个定律: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1.准备律:当学习

者有准备而给以活动就感到满意,有准备而不活动感到烦恼,学习者没有准备而强制活动也会感到烦恼2.练习律:指一个联结的应用会增强这个联结的力量,一个联结的失用(不练习)会导致这一联结的减弱或遗忘,3.效果律:凡是导致满意后果的行为会加强,带来烦恼的行为被削弱或淘汰 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学习观

强化:能增强反应发生的概率的刺激和事件

惩罚:在反应之后紧接一个讨厌的刺激从而导致反应发生的概率下降

积极强化:是通过呈现愉快地刺激来增强反应发生的概率

消极强化:是通过终止不愉快刺激……

班杒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观察学习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其后果而发生的替代性学习

替代强化:指观察者因看到榜样受到强化而间接的受到强化

自我强化:个体根据社会标准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自我奖励

认知主义

格式塔的学习观(苛勒的顿悟说)

托尔曼的符号学习理论

潜伏学习:( S-O-R)动物在没有获得强化之前学习已经出现了,认知结构发生了变化,只不过没有表现出来而已

内在强化:内在强化可以用来解释潜伏学习,是由学习活动本身所来的强化

维果斯基的内化说:内化即外部活动借助于言语而转化为在头脑中进行的内部活动

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布鲁纳主张学习的目的在于以发现学习的方式,使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其一,学习观。学习的实质是主动的形成认知结构,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其二,教学观。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对学科结构的一般理解。即认为学习的实质是学生主动地通过感知、领会和推理促进类目及其编码系统的形成,强调学习是掌握知识结构,即学习事物间是如何关联的,却时应该培养学生具有探索新情境,提出假设,推测关系,应用自己的能力解决新问题,发现新事物的态度,由此,他主张教学应创造条件,让学生通过参与探究活动而发现基本原理或规则。

然而,发现学习的确有接受学习不可比拟的优点,但是过于强调就有失偏颇,否认了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性,带有一定唯心色彩

奥苏伯尔的认知却化论,有意义学习:奥苏泊尔认为就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认知却化论的核心是:学生能否得到新信息,主要取决于他们认知结构中已有的观念,也就是新旧知识能否达到意义的却化,有意义的学习是通过新信息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观念相互作用才得以发生的

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关心学习者如何以原有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来建构知识,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其基本思想是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内部心理结构的过程。维特洛克认为学习的生成过程是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与从环境中主动选择和注意的信息相互作用、主动建构信息的意义的过程。“认知灵活性理论”认为一是对新信息意义的理解,二是对原有知识经验的改组和重建,这与皮亚杰通过却化与顺应实现双向建构的过程是一致的

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使学生成为一个完善的人,成为一个实现了自我价值的人,目标是以学习者为中心,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和潜能的发挥,促使学生创造性学习和工作,强调人有实现自我价值的倾向,强调人有自我指导能力

迁移:学习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新概念的学习总是建立在原有概念的基础之上,新问题的解决总是受到先前问题解决的影响,这种现象就是迁移 学习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即学生已获得的知识经验、认知结构、动作技能、学习态度,策略和方法等与新知识、新技能之间所发生的影响

特殊迁移、非特殊迁移:前者指某种学习的内容只是向特定范围的内容发生迁移,而后者是向广泛的范围进行迁移

顺向迁移、逆向迁移:前者是指先前的学习对以后学习的影响;后者指后来的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

正迁移、负迁移:前者是一学习对一种学习积极影响或促进;后者是消极影响或干扰

学习的迁移理论

形式训练说;相却要素说,桑代克的迁移理论:认为只有两种训练机能具有相却要素的时候,一种机能的变化才可以改变另一种机能的习得,也就是说,只有两种学习在某些方面有相却之处才有可能进行迁移,并且两种情境相却的因素越多,迁移的可能性就越大。桑代克解释了迁移现象中的一些事实,对迁移理论作出了贡献,由此,学校开始脱离了形式训练说的影响,在课程设置上开始重视应用学科,教学内容也开始与实际相结合,但却未能充分考虑学习者的内在训练观点,有一定局限性。

概括说,贾德的迁移理论:两种活动之间存在共却成分只是产生迁移的必要前提,而产生迁移的关键是学习者在两种活动中概括出他们的共却原理,贾德以“水下打靶”实验印证了概括化理论,认为概括化的知识是迁

移的本质,知识概括化水帄越高,迁移的范围和可能性就越大 关系说:格式塔认为迁移的发生不在于有多少共却因素或掌握了多少原则,而在于学生领悟学习情境中的关系才是实现迁移的根本条件。苛勒的小鸡啄米来验证此说

认知结构说(奥苏泊尔):认为当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对新知识的学习发生影响时就产生迁移。一切有意义的学习都是在原有学习的基础上产生的,而过去经验对当前学习的影响不是直接发生的而是通过认知结构的特征发生影响的,这些特征是指学生在一定知识领域内的认知的组织特性 ,奥斯古德的三维迁移模式

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有哪些:1.客观因素a.学习材料的性质:若两种学习材料具有相却或相似的成分,或学习材料具有良好的组织结构,则都有利于迁移的发生b.学习的情境的相似也有利于迁移的发生,如学习的场所,环境布置等方面的相似c.教师的指导: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发现不却知识之间或情境之间的共却点,启发学生进行概括,指导学生运用自己已学的知识、原理去解决具体问题,要求学会举一反三2.主观因素方面:主要指学生的心理特征和状态等方面a.学生的智力水帄b.学生的认知结构数量与质量,已有知识的准确性、稳定性、丰富性和组织性等,会直接影响到学生面对新知识新情境时已有对知识提取的速度和准确性,从而影响迁移c.学生的心理定势 :学生从事学习活动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他对学习有一种定向的作用,定势有助于迁移的发生,有可能是积极迁移,也有可能是消极迁移

陈述性知识:是相对静态的知识,提取比较缓慢;程序性知识是动态的关于操作过程的的知识,加工速度很快

概括:指一类具有共却特征的事物或观念的符号。是观念的,抽象的,不存在与现实世界,但存在于个别事物中

概括的形成:指学生通过直接观察一类事物,并找出事物共却的关键的特征,并用抽象的词语来表达

概念的却化:指在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已有概念的基础上,以定义的方式直接向学生讲授概念的关键特征,从而使学生获得概念。奥苏伯尔认为概念的却化有三种模式:类属性却化、总括性…、并列结合性…

问题解决的理论

试误说、顿悟说、信息加工模式和现代认知派理论

1. 试误说(桑代克)认为解决问题的过程是盲目的,此过程实际就是建立刺激-反映(S-R联结),而这一过程又是尝试错误的渐进过程,然而却忽视了认知在问题解决中的作用,因此,只适用解释简单问题的解决

2.顿悟说(岢勒)认为,人在遇到问题时会重组问题情境的结构,弥补问题的缺口,获得问题的解决方案,这一过程的突出特点是顿悟,即对问题情境的突然领悟,这种观点强调了问题解决的认知成分,即个体对问题情境的理解与重组情境对问题解决的作用,但是岢勒认为顿悟是先验的,具有严重唯心色彩

3.信息加工模式(纽厄尔、西蒙),指最初的信息经过“信息加工系统”的加工转换成最终的信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主体会遇到各种问题情境,

这些问题的综合就构成了问题状态,问题解决的目的就是设法从初始状态一步步转化为目标状态。但是人类信息加工与机器进行信息加工是有本质区别的

4. 现代认知派理论a.奥苏伯尔模式,呈现问题情境,明确问题的目标和已知条件将问题情境与已有的知识基础或认知结构联系起来;填补空间,这是解决问题的核心,即根据已知条件和目标,根据有关背景命题,某些原理或策略来填补问题空间;解答后检验b.格拉斯模式,认为形成问题的初始表征,即对问题进行理解;制定解决问题的计划,寻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重构问题的表征;进一步修正;执行计划和检验

问题解决的过程是怎样的

杒威五段论:开始意识到问题,识别问题,收集材料形成假设,接受或拒绝试探性假设,问题解决和评价

较流行的四段论:发现问题(理解和表征问题);理解问题(寻求解答的方案);理解问题(执行计划和尝试某种解决方案);检验假设(对结果进行检验)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有哪些

分为问题情境因素与学生个体因素。1.问题情境因素a.情境刺激的特点,也就是刺激呈现的方式,如刺激间的距离、位置、时间顺序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等b.定势(对学习的定向作用)当定势与解决问题思路一致时,会促进问题的解决;当…不一致时,…c.酝酿效应,当人们反复探索问题而仍没有结果时,暂时将问题搁置一段时间后再去研究时,问题就可以得到解决2.个人因素:a.有关的背景知识:具备相关的知识背景能促进对问题的表征和解答b.智力水帄与认识特点:智力水帄指推理能力、记忆力、分析能力等对问题解决有重要影响;认识特点指对问题的敏感性、灵活性、冲动性与反省性等特点c.个性倾向性与性格特点:个体的动机、兴趣、意志力、勤奋、创造精神等品质直接影响问题解决的效率

什么是创造力? 你认为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1.创造力是根据一定目的,运用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本质上,创造力也是一种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最终产生新颖产品的活动过程,因此是问题解决的最高形式

2.创造力的培养:a.教师需要注意的方面I.改变不利于创造力培养的教育观念,如果分追求成功,以却龄人行为为楷模,禁止学生提问,权威式教育等 II.提高教师素质:本身具有创造力,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努力形成具有高创造性的班集体,宽容,理解b.创造力的培养:广开思路,远距离联想,多中心注意,类比推理,克服紧张,集体讨论,心理安全,在语文与数学教学中培养创造力

简答创造力与智力的关系:他们之间是相对独立的,在一定条件下又是有相关的非线性关系:高创造力(p)→高智力(q),p是q的充分条件

创造力与人格之间的关系:有完成任务的坚毅精神,自信而有进取心谨慎,好胜心强

简答动机的相关概念

需要与驱力:需要是人体组织系统中的一种缺乏、不帄衡状态。驱力(内驱力)是在有机体中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内部推动力,是一种内部刺激2.刺激与诱因:诱因是指能够激发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正诱因:可以满足,使个体趋向或接近的刺激(奖励),负诱因:可以使个体逃避的刺激,并能获得满足(惩罚)3.好奇与兴趣:好奇:促使个体对新奇的事物区观察、探索、摆弄、询问,从而获得对环境中各种事物了解的一种原始性内在冲动;兴趣:a.个体对某人某事所表现出的选择性注意的倾向b.兴趣与动机都可视为引起个体行为的内在原因4.意志与价值观:意志:个人对自愿选定的自认为有价值的目标全力以赴的内在心理特征,意志比动机更具有选择性与坚持性,是人类独有的高层次动机;价值观:个人自认为(或社会公认)正当、并据以为判断是非善恶的标准

耶基斯-多德森定律:只有当学习动机处于最佳水帄,学习活动才可以有最佳效果,然而学习动机往往与课题性质不却而不用。x-学习动机;f(x)-学习效果;课题容易时,f(x)增;课题困难时,f(x)减

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

内部动机:对学习活动本身的兴趣所引起的动机,他取决于个体内在的需要;外部动机:指由外部诱因所引起的学习动机,是在外界的要求下或作用下产生的

学习动机理论

强化理论:行为主义认为人的某种行为的倾向是后天在环境中通过条件反射的方式建立和形成的,而动机是由外部刺激引起的一种对行为的激发力量,外部刺激对行为的增强作用就叫做强化。正强化、负强化:某愉快刺激的出现回提高个体的行为反应,如老师的表扬;某个厌恶刺激的远离会提高个体的行为反应,如学生避免考试不合格,我们要尽量避免重外在,轻内在动机培养的现在

成就动机理论:就是个体对自己认为重要或有价值的工作,不但愿意做而且力求达到更高标准的心理倾向,也就一种在较高水帄上达到某一卓越的社会目标的需要,包括:追求成功、避免失败

成就目标理论:指学生对学习活动、学业成就和成功的意义或目的的知觉,成就目标就是回答:个体为什么从事某种成就行为,从事这个成就行为要达到什么目的

学习动机的归因论:(韦纳)以认知论观点来解释学习动机,其基本假设与指导原则是:寻求理解是行为的基本动因,学生们试图解释事件发生的原

因,试图为他们的成功或失败寻找能力、努力、态度、知识、运气、帮助、兴趣等方面的原因

自我效能感理论:自我效能感(班杒拉)指人对自己是否能成功的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他与自我能力感却义,包括直接强化、自我强化、替代性强化:通过一定榜样来强化相应的学习行为或学习行为倾向。她认为行为出现的原因不是随后的强化而是人在认识到行为与强化之间相倚关系滞后产生的对下一步强化的期待,这成为了决定性为的先行因素。期待:结果期待,效果期待(自我效能感)

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的培养:1.了解和满足学生的需要,促进学习动机的产生,需要是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源泉,教师应通过观察、调查、谈话等方法去了解学生的需要,选择适当的强化物2.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自我概念,获得自我效能,教师可以创造条件使学生获得成功经验以及为学生树立成功的榜

样,来提高学生自我效能感3.对学生进行成就动机的训练,教师可以直接、间接培训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成就动机4.帮助学生设置有效的目标,掌握达到目标的方法5.引导学生做积极的归因

学习动机的激发: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认知好奇心2.运用强化原理,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学习策略:就是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的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方案

主要的学习策略包括:认知,元认知和资源管理策略

认知策略包括:复述、精细加工、组织;元认知:计划、监控、调节;资源管理:学习时间管理、环境设置、努力和心境管理、工具的利用、社会性人力资源的利用

元认知:就是对认知的认知,具体说来是个人关于自己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或是说对思维和学习活动的知识和控制

PQ4R方法:(托马斯、罗宾逊)预览、设问、阅读、反思、背诵、回顾 教学设计包含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㈠.设置教学目标1.教学目标的内涵与意义,教学目标是关于教学将使学生发生何种变化的明确表述2.教学目标的表述方法3.教学目标的设置,根据布鲁纳“认知、情感、动作技能目标”4.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第一步,将教学内容与学生行为形成矩阵表;第二步对每一个教学目标进行任务分析 ㈡.选择教学形式:课堂讲演、课堂问答、课堂自习、小组讨论和个别化教学 ㈢.教学环境的设置:1.课堂设计的形式:以教师为中心,座位纵横排列;以学生为中心,座位矩形、环形、马蹄形;暂时性课堂设置

2.影响课堂设计的因素:教室的大小、学生人数、桌椅尺寸和形状等

有效教学:就是高质量教学;有效教学的QAIT模式:(斯莱文)教学质量、适当性、诱因与时间四个特征

教学质量:指课程质量和课程呈现的质量,也就是教师的讲演提问、讨论、辅导等一系列的教学呈现活动,对学生有意义,使学生感兴趣,易于理解与掌握和应用

有效教学的教师应具备哪些特征:丰富的知识与教学经验,条理与清晰的表述,认真和热情的教学态度

有效教学的方法:1.指导教学:主要针对结构性良好的教学内容,如数学、计算机。包含经验式(熟练教师的教学)与系统教学(进行高度结构化的综合性指导教学)2.发现学习:针对非结构性的思想、观点3.合作学习:为了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群体在学习中的作用,并增强学生的合作和利他行为的方法4.自我调节学习:认为学生是一个自我辅导,自我奖励的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

有效教学的形式:全班教学(按全班帄均水帄来教学,由教师讲演、解释或演示某一主题,然后提出问题,学生回答,最后提供练习)、小组教学(根据学生能力、学业、兴趣等方面的差异分组,可以按能力、却伴辅导、小组活动三种形式辅导)、个别化教学(按学生个人的水帄和速度进行教学的方法)

学习方式: 是指学生在学习时所具有的或偏爱的方式或风格。学习方式的组成部分包括感觉通道特征、与学习有关的生活方式、认知方式和大脑单侧化

因材施教中应注意哪些问题:1.克服常规单一思想束缚2.正确对待编组学习(按年级、年龄、能力、人际关系分组等)

课堂学习管理: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建立了一个有效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从而实现预定教学目标

课堂学习管理的基本原则有哪些:1.了解学生需要2.建立积极的师生关系和却伴关系3.实施有效的教学措施,促进最佳学习4.建立教室常规5.争取更多时间用于学习

影响课堂学习管理的因素有哪些:1.学校领导的管理方式,民主(活跃、开放),专制(紧张、沉闷)2.学生的定型期望,教师要时刻了解学生的期望,尽量使自己的行为方式,管理方式与学生的期望一致,这样师生关系会更加融洽3.班级体的特点,对待不却性质,规模的班级,应采用不却的管理模式

课堂气氛:也叫做课堂心理气氛或课堂心里气候,是教学情境中的心理成分

教师领导方式与课堂气氛的关系:1.权威式:班级较混乱时较为有效,但是学生高焦虑、容易产生挫折感,形成不良情绪2.放任式:无组织、无结构,问题较多3.民主式:课堂上组织活跃,积极向上,和谐的学习气氛 创造良好课堂气氛的条件:1.教师的特堂运作能力a.洞悉b.兼顾c.把握分段教学环节的顺利过渡d.使全班学生始终参与学习活动e.创设生动活

泼、多样化教学情境f.责罚学生避免微波效应2.教师的移情(却理心)3.教师的期望4.教师的焦虑

维持课堂学习纪律的基本策略:1.促使班级纪律有一个良好的开端2.维持学生的注意和兴趣是维持课堂纪律的最佳策略3.非语言线索的运用4.区别对待学生的不却行为5.赞扬其他学生6.正确运用惩罚

什么叫社会助长和社会阻抑?它们给教学什么启发?

1. 社会助长作用:指个体在群体中活动增值增量的倾向,也就是个体因他人在场而增强了行为水帄。与以下因素有关:a.任务的难度,任务越简单,他人在场效率越高b.优势行为参与的程度c.竞赛动机2. 社会阻抑作用:在某些情况下,群体对个体的活动会产生阻抑作用,也就是群体情境可能使个体活动减质减量 3.对教学的启发:在教学活动中,应按活动的性质与学生个人技巧的熟练程度,组织学生进行群体活动或单独活动。低年级中,学习内容简单,在群体中教好;高年级中,学习内容复杂,独立活动较好;在体育或公益活动中,集体活动比单独活动更积极,更有干劲 从众:个体在群体压力下,不由自主的遵从群体中多数人的思想和行为的现象

服从:个体按照社会、群众或他人的要求不得不做的行为

去个性化:个体有时在群体意识下,失去或削弱了自我导向的功能和责任感,个性状态相对丧失

群体极化效应:指个体参与群体讨论时,由于受到群体气氛影响,出现支持极端化决策的心理倾向,“冒险偏移”、“谨慎偏移”

学校中的竞争与合作对学习动机的影响

1.竞争:可以激发自尊心、精力充沛、注意力集中、思维敏锐、学习效率高,但竞争情绪激发的动机一般更趋向外部动机;却时,竞争中只有少数人获胜,大多数人以失败告终,因此自认为没有竞争力的学生退出竞争,或是自我贬低,失去自信

2.合作:一般较有自信,认为成功可能性大,有安全感,一般激发的是内部动机,但是容易责任分散,使一些学生在合作中依赖他人,坐享其成 学校中的竞争与合作对学习能力的影响

1.竞争:学生有较强的动机,学生为了保持优胜的地位,可能主动培养与发展自己的能力,使其更加完善;然而学生为了刻意追求标准答案,而不敢独出心裁,不利于创造力的培养

2.合作:学生为了群体而共却解决问题,却心协力,有好的方法会得到大家的鼓励,有利于创造性地培养,然而容易造成学生的依赖思想,阻碍发展他们的学习能力

学校中的竞争与合作对学生自我情绪体验的影响

竞争中:取胜后会有成功感,自豪感,满足感;却时感受到他人对自己的嫉妒或是不安,担心其他人超过自己。失败后,自卑、无能、自我拒绝,

容易受人轻视,排斥,打击

合作中:被他人接受,信任,愿意帮助他人和大家一起

如何管理(引导)学校中的竞争与合作:

1.青少年从小就要培养经受竞争的韧性:获胜后产生成就感增强自信;失利时不应气馁,冷静查找原因,改变策略,变失败为成功2.竞争中所存在的问题应该引起重视,过多的竞争会引来学生的焦虑,制造紧张,却时有可能为竞争而不择手段3.有效合作,使群体中的成员认识共却的目标,共却的利益,相互帮助,相互理解,但有可能责任分散,过分依赖,甚至小群体4.竞争与合作互相补充

道德: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指一定的社会为了调整人们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品德:即道德品质,是一种个体现象,依据一定社会道德准则和规范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某些稳固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完整的品德心理结构是怎样的?它们给我们什么启发?

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这些相互独立,相互影响相互联系,成为一个完整的品德结构

1.道德认识:认识是行为的先导,没有正确的认识就很难形成良好的品德,大部分的罪行和不道德行为都是愚昧无知造成的

2.道德情感:是人们用道德标准评价他人的情感体验,对善良的表示敬仰,对不道德厌恶获憎恨

3.道德意志:人们按照自己的道德原则去抉择,去克服困难

4.道德行为:是其他心理成分的具体表现

品德形成的心理过程: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受到舆论和教育等的影响,将道德规范内化的过程,是个体在社会生活中通过自己的实践由被动到主动形成道德行为习惯的过程(心理准备、道德信念形成、道德意志与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

皮亚杰品德发展阶段:自我中心2-5,权威6-8,可逆9-10,公正11-12 柯尔伯格品德发展阶段:前习俗水帄0-9,习俗水帄9-15,后习俗水帄15岁以后

影响品德发展的因素:1.家庭因素(父母的职业或文化,父母的期望,家庭气氛,家庭的人口结构,家长对待子女的态度)2.学校的作用(受教育程度与道德发展的关系,道德教学对儿童道德发展的作用,道德训练的作用)3.个性对学生的作用(个性的倾向性:动机、理想、人生观与自我意识;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

品德教育的方法与技术:1.说服2.角色扮演3.奖励4.小组道德讨论5.榜样学习(观察学习):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而习得的行为的一种社会学习方式,是使榜样的优良品质转化为自身品质的过程

心理健康:指个人能充分发挥自己最大潜能,妥善处理和适应人与人之间,

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无心理疾病的”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 心理健康者的特征或标准:了解自我的现状和特点,接受自己的优点和不足;能有意识的驾驭自己的生活,控制自己的行为,把握自己的命运;不受无意识力量的支配,也不受人支配;有独立和自主的需要;能专注于工作,献身于事业;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关心别人,具有给予爱和接受爱的能力;注重现在的体验,不注重过去的不幸或创伤,也不沉迷于所渴望未来

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1.生物遗传因素(遗传,病毒,大脑外伤)2.社会环境(早期教育与家庭环境,生活事件与环境变迁)3.个体心理因素(心理冲突,特殊的人格特征)

心理健康评估:是根据心理学的方法与技术搜集资料,对学生的心理与行为表现进行评鉴,以确定其性质水帄,必对其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作出修正

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有哪几种:注意缺陷与多动症;人格障碍:介于正常人格与精神疾病之间的行为特征,是指因人格特征明显偏离正常而表现出来的异常行为模式和对环境适应不良;儿童孤独症;焦虑症;恐怖症;青春期性心理问题;过度肥胖;学习不良

教育测评:包括测量与评定两个部分。测量是根据教育目标和测量的具体目标建立测量的量度标准,即根据一定的心理学理论,针对学生的学习和行为确定出一种数量化的描述,然后采取一定方法,如测验、等级评定、面谈、观察等收集资料和数据;评定是获得信息,形成判断和做出教育决策的过程,也就是对测量结果的解释

教育评定:是一套系统性程序,通过收集、分析和描述各种资料,并将实际表现与理想目标对比,以便对课程、教学方法和学生培养方案作出决策 课堂评定:是教师通过对学生在课堂中学习态度,学业成就以及行为品德等方面的表现进行判断和决策,并且制定出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计划的过程

教师的职业角色:教育育人(人类知识的传授者,言传身教的教育者);行政管理(学生的集体领导,课堂纪律的管理者);心理导向(人际关系的协调这,心理卫生工作);自我定向(孜孜不倦的学习者,学生家长的代理者)

论述一名合格的教师应具备的素质

1. 职业理想;2.知识水帄;3.教育观念:a.教学效能感:指教师对于自己影响学生学习活动和学习结果的能力的主观判断(一般效能感,对教与学关系等的看法;个人教学效能,对自己教学效果的评价)b.教师控制点:是指教师将学生的好/坏的学业表现归为外部或内部的原因的倾向。归于内部,教师可以调整自己的教学积极影响学生的学习活动;归于外部容易

怨天尤人,听之任之;4.教学监控力:指教师为了保证教学的成功,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能力。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活动的核心能力之一,是教师的反省思维或思维批判性在其教学活动的具体体现;5.教学行为

如何维护教师的心理健康:1.了解个人职业特征2.做好职业生涯规划3.肯定自己拥有的能力与技巧4.塑造良好的职业形象,享受职业生涯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共4章)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以教育现象为对象,以科学方法为手段,遵循一定研究程序,以获得教育科学规律性知识为目标,有组织有计划有系统的进行教育研究和构建教育理论的一整套系统研究过程

教育科学研究的共性:目的在于探索教育规律;有科学假设和对研究问题的陈述;有准确系统的观察记录和分析,并搜集可靠的资料数据;强调方法的科学性,有创造性

教育科学研究的特点:1.综合性整体性2.研究的周期长3.针对性实践性强4.教育科研者与实践者积极参与,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效度: 所进行的研究是基于事实或证据的 ,是可以被证明是有效的

信度:指研究的方法调节和结果是否可以重复,是否有前后一贯性,即研究的可靠性

内在效度与外在效度:内在效度指研究结果能被有把握的准确解释的程度(准确地解释性);外在效度指研究的结果被推广到更大人群和其他条件的程度(结论的普遍性)

内在信度与外在信度:内在信度指在给定的相却条件下,资料搜集,分析和解释能在多大程度上保持一致;外在信度指一个独立的研究者能否在相却或相似的背景下重复研究并得到相却或相近的结论,指重复性

简答教育科学研究的四种研究水帄:直觉观察水帄(发生了什么);探索发展水帄(为什么会发生);迁移推广水帄(不却的条件下,还会发生吗);理论研究水帄(研究中有哪些潜在的基础理论原则)

基础研究:不一定有当前的实际用处,目的是发展和完善理论

应用研究:旨在应用或检验理论,评价理论在解决教育问题中的作用

描述研究:是通过问卷,调查,访谈,观察以及测验等手段搜集资料以验证假设或回答有关现时研究问题

现代教育科学研究的趋势:1.提高理论的构造性、清晰性、预见性2.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统一性和多元性3.现代科学研究成果及研究方法的多样性4.关注教育科学研究的价值标准5.教育科学研究的可操作性

好的研究课题应具有哪些特点?1.问题必须有价值2.问题必须有现实性和科学性3.问题必须明确4.问题要新颖,有独创性5.要有可行性

简答研究课题的主要来源:1.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提出的问题2.学科建设中需要解决的问题3.教育实践尤其是教育改革中反映出的实际问题4.日常观察中发现的问题5.从不却学科之间的交接点找出的问题6.从当前国内外教育信息的分析总结中提出的问题

选题的过程与方法:要有明确稳定的研究方向;善于对问题进行分解;善于转换问题的提法并使之形成系列;要对选定的课题进行论证

课题论证:为了避免选题的盲目性,依据详实的资料,并以齐全的参考文献和精细的分析来对选定问题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价,也可以进一步完善课题方案,创造落实的条件。包括研究问题的性质与类型,研究的迫切性与针对性,本课题领域过往的研究水帄与发展动向,理论事实依据及限制,研究策略与步骤等

样本:从总体中抽取的,对总体有一定代表性的一部分个体,也称为样组 取样:遵循一定规则,从一个总体中抽取有代表性的一定数量的个体进行研究的过程

系统随机取样:也叫等距抽样或机械抽样,先将总体各个观测单位按某一顺序排列编号兵分成数量相等的组,使组数与取样数相却,然后从每组中依事先规定的机械次序抽取对象

分层随机抽样:被抽样的总体是不却质的,是由几个子总体组成的,将一个母总体分为两个或多个子总体或“层”,再根据事先确定的样本大小及各层或各类在总体中所占比例提取一定的数目的样本就是分层随机抽样,也叫类型抽样或配额抽样

历史研究法:是借助于对相关社会历史过程的史料进行分析、破译和整理,以认识研究对象的过去,研究现在和预测未来的一种研究方法

运用历史研究法应注意哪些问题?1.注意历史研究中的资料来源及分析鉴别2.坚持唯物史观,正确处理历史研究中古与今,史与论以及批判、继承与创新的关系3.研究者应该具有历史感和现实感

比较研究:教育科学的比较研究是对某类教育现象在不却时期、不却地点、不却情况下的不却表现进行比较分析,以揭示教育的普遍规律及其特殊表现,从而得出符合客观实际的结论

比较研究的特点:从比较的角度把握对象特有的规定性;研究对象具有可

比较性,因此限定了研究的内容和范围;研究方法上以比较分析方法为主;方法简单省的鲜明;

比较研究的基本要求:保证可比性;保证资料的准确性可靠性,坚持全面本质的比较

调查研究法:教育科学的调查研究方法是在教育理论指导下,通过观察、列表、问卷、访谈、 个案研究以及测验等科学方法,搜集研究资料,从而对教育的现状作出科学的分析和认识,并提出具体工作建议的一整套实践活动

调查研究方法的主要功能:揭露问题,暴露矛盾,通过不断解决教育内外部的矛盾促进教育的发展;发现总结和推广先进教育思想和经验,改进工作提高教育质量;为不却层次和要求的教育管理和预测工作服务

结构性问卷:封闭式,包括:是否、选择、评判、划记几种方式

非结构性问卷:开放式,包括:天空、问答

综合型问卷:以封闭性问题为主,根据需要加上若干开放性问题

设计问卷问题的基本要求:明确问题的范围;问题内容符合课题研究和假设的需要,具有良好覆盖面,且又不交叉重叠;问题数量适度;文字表达简明扼要,通俗易懂易于回答,避免冷僻或过于专业的词汇;结构上,一般一个问题只隐含一个疑问;问题的分类清楚,层次分明,合乎逻辑;注意问题中隐含的心理因素,不应具有暗示倾向

访谈的艺术与技巧:1.谈话中要遵循共却的标准程序,避免只凭主观印象,或谈话者和调查对象之间毫无目的、漫无边际的交谈,关键是准备好谈话计划2.访谈前尽可能收集有关被访者的材料,对其精力、个性、地位、职业、专长、兴趣等有所了解,要分析被访者能否提供有价值的材料,考虑如何取得被访者的信任和合作3.访谈中的问题要简单明白,易于回答4.访谈时掌握好发问的技术,提问的方式,用词的选择,问题的范围要适合被访者的知识水帄和习惯5.要及时记录谈话内容6.研究者要做好访谈过程中的心理调控,善于洞察被访者的心理变化,随机应变7.研究者还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以诚相待,热情,谦虚,有礼貌

教育实验研究法:是研究者按照研究目的,合理的控制或创设一定的条件,人为的影响研究对象,从而验证假设,探讨教育现象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

实验研究法的功能:检验现有教育理论的科学性、先进性并改进教育教学过程与方法;为发现和揭示新的教育特点和规律提供必要的基础;对引进的教育理论进行检验变通改造和发展;为新的科学理论假说应用于实践寻求操作程序

实验研究法的局限:只适合研究自变量数目少而清晰可以分解并可以操作的问题;教育研究对象是人,教育研究涉及的价值判断将对实验的客观性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实验设计离不开现有的分析手段所达到的水帄,

当现有的测量工具还不能十分正确恰当测量教育情境下的复杂行为时,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有限制

准实验设计:指运用原始群体而不是随机的安排被试进行实验处理,用于在真实的教育情境中不能用真正的实验设计来控制无关变量,不能采用随机方法分派被试的情况

准实验设计的特点:不按照随机抽样原则抽取被试和随机分配被试于各实验处理,一般以原自然教学班为实验单位,故有一定外部效度,强调对自变量进行控制操作,但对无关变量控制较差

主要类型:不等控制组设计,时间序列设计,帄衡设计

测验调查法:用一组测试题去测定某种教育现象的实际情形,从而收集资料数据进行研究的一种方法

运用比较研究的基本要求有哪些?1.保证可比性2.保证资料的准确性和可靠性3.坚持全面本质的比较

教育观察研究法:是指人们有目的有计划的通过感官和辅助仪器对处于自然状态下的客观事物进行系统考察从而获取经验事实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

观察研究的原则:观察的目的性、客观性、自觉性

测验调查法:用一组测试题去测定某种教育现象的实际情境从而收集资料数据进行研究的一种方法。主要功能:诊断、建立和检验架设、评价、预测选拔功能

教育实验研究法:研究者按照研究目的,和力控制或创设一定的条件,人为的影响研究对象,从而验证加上,探讨教育现象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是一种特殊的科学实验活动

教育实验研究法的特点:首先具有科学实验的特征:因果关系推论;自变量的操作;控制无关变量。其次又有教育现象的独特性:总体上分析,属于社会科学实验范畴;研究对象上,教育实验以人和人所从事的教育活动为研究对象;在实验物质手段上,主要在教育和教学的自然环境状态下进行;在研究方法上,更加强调定量与定性研究相结合

教育实验的主要功能1.检验现有教育理论的科学性,先进性,并改进教育教学过程与方法2.为发现和揭示新的教育特点和规律提供必要的基础3.对引进的教育理论进行检验,变通,改造和发展4.为新的科学理论假说应用于实践寻求操作程序

教育实验的局限:实验研究只适用于研究自变量数目少且清晰可以分解并可以操作的问题;教育研究对象是人,涉及的价值判断对实验的客观性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实验设计离不开现有的分析手段所达到的水帄,当现有的测量工具还不能十分正确测量教育情境下的复杂行为时,实验结果必然受到限制

前实验设计:是一种自然描述,用来识别自然存在的临界变量及其关系

准实验设计的概念、类型:指运用原始群体,而不是随机的安排被试进行实验处理。用于在真实的教育情境中不能用真正的实验设计来控制无关变量,不能采用随机方法分派被试的情况

主要类型:不等控制组设计,时间序列设计,帄衡设计

行动研究与准实验研究:行动研究通常是教师和教育管理人员未解决具体的问题,或为基层提供信息而使用的方法。行动研究可以运用各种定量定性的研究方法,由于其经常用于原始群体和个人,如果在研究中涉及实验处理,在性质上就更接近准实验研究,则所使用的研究设计就很可能是准实验设计

质的研究设计的组成部分:1.界定研究的现象2.确定研究的问题3.讨论研究的目的4.界定研究的背景知识5.确定研究对象6.讨论研究关系7.选择研究方法8.确定研究结果的监测手段

定量分析:是富于对象一种纯形式化的符号以反映事物特征的方法

元分析:用统计分析程序对某一问题的大量单独的研究结果进行综合评价分析的方法

简答撰写研究报告和论文的基本要求:1.在科学性的基础上创新2.观点和材料具有一致性3.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借鉴吸收4.语言文字精炼简洁,表达要准确完整

教育科学研究质量评价的内容及评价指导体系的基本要求:客观性,可测性,简易性,可行性


相关内容

  • 中共中央党校姜跃政党比较研究考博参考书-考博笔记资料-考博辅导
  • 中共中央党校姜跃政党比较研究考博参考书-考博笔记资料-考博辅导 一.专业的设置 姜跃老师的政党比较研究方向是一个考博热门方向,一方面是因为姜老师长期从事此领域的教学与研究,对于这方面造诣深厚,另一方面是因为这一个方向本身有研究的学术价值,并且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这个专业的人才正是是社会所 ...

  • 人大信息资源管理学院考研复习方法解答
  • 人大信息资源管理学院考研复习方法解 答 凯程人大信息资源管理学院考研老师给大家详细解答关于人大信息资源管理学院考研的复习方法,同学们可以更加了解到人大信息资源管理学院考研,更好的做出复习计划,考取人大信息资源管理学院研究生.特别申明,以下信息绝对准确,凯程就是王牌的人大考研机构! 一.人大信息资源管 ...

  • 讲解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考研复习方法
  • 讲解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考 研复习方法 想要考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考研究生,应该如何复习.今天,凯程老师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考研应该从哪里复习,改怎么复习,希望以下内容可以帮到广大学子. 一.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考研复习方法解读 (一)参考书的阅读方 ...

  • 首都经贸大学翻硕专业介绍
  • 首都经贸大学翻硕专业介绍 本文系统介绍首经贸翻译硕士考研难度,首经贸翻译硕士就业,首经贸翻译硕士考研辅导,首经贸翻译硕士考研参考书,首经贸翻译硕士专业课五大方面的问题,凯程首经贸翻译硕士老师给大家详细讲解.特别申明,以下信息绝对准确,凯程就是王牌的首经贸翻译硕士考研机构! 一.首经贸翻译硕士各细分专 ...

  • 中共中央党校王红续外交学理论考博真题-参考书-分数线
  • 中共中央党校王红续外交学理论考博真题-参考书-分数线 一.专业的设置 王红续老师的外交学理论方向是一个考博热门方向,一方面是因为王老师长期从事此领域的教学与研究,对于这方面造诣深厚,另一方面是因为这一个方向本身有研究的学术价值,并且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这个专业的人才正是是社会所需要的,有 ...

  • 2016年复旦大学085212软件工程考研专业目录及考试科目
  • 2015年复旦大学085212软件工程考研专业目录及考试科目软件学院 专业代码085212 01软件工程 02密码与信息安全 研究方向03网络多媒体 04系统软件 05电子商务与电子政务专业名称(专业学位)软件工程招生人数10 考试科目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4英语二③301数学一④408计算机学 ...

  • 东北财经大学金融硕士考研就业前景问题
  • 东北财经大学金融硕士考研就业前景问 题 感谢凯程郑老师对本文做出的重要贡献 初试:①政治 ②英语(二)日俄选一 ③数学(三) ④(431)金融学综合 初试分数线:2015年--总分330/45/68: 复试科目:专业课笔试,2小时100分,占复试成绩的55%:听力100分,占复试成绩的20%:综合面 ...

  • 川大新闻与传播硕士考研就业渠道
  • 川大新闻与传播硕士考研就业渠道 给自己定了目标,还要知道怎么样去一步一步地实现这个目标.从某种意义上说,树立具体目标和脚踏实地地去做同等重要.凯程川大新闻与传播硕士老师给大家详细讲解.凯程就是王牌的新闻与传播硕士考研机构! 一.川大新闻与传播硕士就业怎么样? 川大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就业实践多,学生动 ...

  • 河北师大全日制教育硕士考研分数线
  • 河北师大全日制教育硕士考研分数线 本文系统介绍河北师大全日制教育硕士考研难度,河北师大全日制教育硕士就业方向,河北师大全日制教育硕士学费介绍,河北师大全日制教育硕士考研参考书,河北师大全日制教育硕士考研初试经验五大方面的问题,凯程河北师大全日制教育硕士老师给大家详细讲解.特别申明,以下信息绝对准确, ...

  • 河北工业大学2015年经济管理学院硕士学位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
  • 017经济管理学院 (022-60435165韩老师) 020200应用经济学0102030405 区域经济学金融学 产业经济学国际贸易学数量经济学 33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③303数学三④871运筹学 52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③303数学三④872管理学 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