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文言文复习

二) 文言词语1. 词类活用【西】向西。【空】在空中。【西南】向西南。【斗】像北斗

星那样曲折。【蛇】像蛇那样蜿蜒前行。【凄】使„„凄凉。【寒】使„„寒冷。2. 古今

异义【小生】古:旧时对后辈的称谓。也指年轻人。今:指戏曲中扮演的年轻人的一类角色。

3. 一词多义【以】 ①全石以为底(把 ) ②卷石底以出(而 ) ③以其境过清(因为 )

【为】①全石以为底(作为) ②为坻,为屿,为堪,为岩。(成为 ) 【清】①下见小潭,

水尤清冽(清澈) ②以其境过清(凄清) 【可】①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 ②不可知

其源(能)

4.常规词语

【篁(huáng)竹】竹林。【珮(pâi)环】玉制装饰物。【尤】格外。【清冽】清凉。冽,寒

冷。【以为】作为。【卷(quán)】弯曲。【坻(chí)】水中高地。【屿】小岛。【嵁(k

ān)】不平的岩石。【蒙】覆盖,遮掩。【络】缠绕。【缀】连结。【参(cēn)差(cī)】

长短高低不齐。【披拂】随风飘动。披,开,分散。拂,摆动。【许】表约数,相当于同样

用法的“来”。【依】依靠。【澈】通透,有“照”的意思。【布】散布,铺开。【佁(y

ǐ)然】呆呆的样子。【俶(chù)尔】忽然。【逝】去,离开。【翕(xī)忽】轻快敏捷的

样子。【明灭】忽明忽暗,又指时隐时显。【势】姿态。【差(cī)互】参差不齐。【源】源

头。【环合】环绕。【寂寥】静寂。【悄(qiǎo)怆(chuàng)】忧伤的样子。【幽邃(suì)】

幽静深远。【境】环境。【过】过于,太。【乃】于是,就。【余】我。【隶】随从。【从】

跟从。

二、 阅读探究

1. 作者是怎样精心地写小石潭的出现的?隔篁竹→闻水声→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2.直接和间接写潭水特点的语句是分别是什么? 直接写潭水的语句是:闻水声,如鸣珮环,

下见小潭,水尤清洌;间接写潭水特点的句子是:潭中鱼可百许头„„似与游者相乐。3.第

一段写出了小石潭怎样的特点?石奇、水清、树绿。环境清幽,景物奇美。4.文中从哪儿

可看出小石潭人迹罕至?隔篁竹,伐竹取道。5.文中与“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

横,盖竹柏影也”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什么?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

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6.作者在第二段里具体

描绘了什么?水清鱼乐。第二段对潭水的描写,分别从 游鱼 、 鱼影 、 日光 等角

度去点染,整段文字没有一个字写到 水 ,却又无处不在写 水 。

7.抒发作者抑郁忧伤之情的一组句子是什么?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

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8.摘出有关写“鱼”的句子:⑴ 鱼静态的句子: 佁然不动。

⑵ 鱼动态的句子:俶尔远逝,往来翕忽。⑶ 鱼情态的句子:似与游者相乐。9.作者是怎

样活灵活现地描绘潭中游鱼的? ⑴ 动静相应。“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既写

出了环境的幽寂,又表现了鱼儿的自由欢快。⑵ 恰当映衬。“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

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等语映衬了水之澄澈,与

“石潭”照应。⑶ 借景抒情。“似与游者相乐”以及之前对鱼儿忽停忽去、怡然自得的描

写,都反映了作者想在山水之中求得片刻欢乐,反映了作者改革受挫时的心境。10.第四段

描写了小石潭怎样的景色和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景色和气氛:幽深冷寂;心情:

孤凄悲凉。 11.为什么作者先描写“水、石、树蔓”,而后才描写'鱼'呢?作者是按由远

到近的顺序写的,先看到水石树蔓,才能再看到游鱼。 12.作者描写日光、鱼影,真正的

目的是什么?衬托水的清。 13.文中提到“乐”字,这跟全文的情调协调吗?说说你的理

解。作者为了摆脱政治失意而寄情于山水,看到荒野中隐藏着这样清幽美丽的景色,又看到

鱼儿的自由欢快,心情变得好起来,这里的“乐”与作者内心的愤懑不平成了强烈反差,更

有力地提示了痛苦的深度。

14.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如何理解这“一乐一忧”?“乐”是

“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作者参与政治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感情的

主调,寄情山水正是为摆脱这种抑郁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

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15.“若”“似”“如”都可以用来打比喻,但有时又不一

定是比喻。试指出下列句子哪些是比喻,哪些不是。① 闻水声,如鸣珮环。 ② 皆若空游

无所依。 ③ 似与游者相乐。比喻:① 闻水声,如鸣佩环。

16.用自己的话概括各段大意。第一段: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及石潭概貌。第二段:小石潭的

水清鱼乐 。第三段:写潭的水源。第四段:潭周围景色及作者的感受。第五段:交代同游

者。17.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抓住了小石潭怎样的特点?发现小石潭 → 潭中景

物 → 小溪源流 → 潭中气氛

(闻声见形) (水→石→树→鱼)(溪身→岸势) (气氛→感受)18.作者对小石潭的

整体感受是什么?

幽深冷寂,孤凄悲凉。

三、迁移拓展

19.课文写景中融有感情,试说说作者观鱼时是怎样的心情,游览到最后又是怎样的心情?

你怎样看待这种心情?

作者为了摆脱政治失意而寄情于山水,当看到鱼儿时心情变得欢快起来,后来又看到小石潭

这么美的景色被埋于荒远,加上凄清的自然环境的触发,于是想起自己被贬的遭遇,而产生

愤懑不平的心情。

这种心情是特定环境与作者经历结合的产物,是一个正常人都会有的,它也反映了古代不得

志文人普遍的心情。

20.本文历来被誉为精品,你认为其原因是什么?

① 作者敢于选择被遗弃于荒野的无名小潭作为表现对象,有过人的艺术胆量。

② 情景合一,形成了凄清的艺术境界,表现了高超的艺术技能。

③ 手法高妙。移步换形,以鱼衬水,以景衬人,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记承天寺夜游》

八年级上册22课 苏轼

一、内容梳理

1、著作背景:苏轼由于和实行新法的王安石政见不同,作诗讽刺新法,因而被捕下狱。出

狱后,责授黄州团练副使,是个有职无权的闲差。

2、本文描写了苏轼和好友张怀民同游承天寺的情景。描绘了在承天寺夜游对看到的月下美

景,同时抒发了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

3、文章表达的感情微妙而复杂,具体体现在“何夜无日?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

耳。”之中。贬滴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闲人”即

清闲的人,并非指闲极无聊,无所事事之人,首先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表面上自嘲地说自

己和张怀民是清闲的人,实际却为自己赏月的高雅情趣自豪。其次,“闲人”也包含了作者

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作者抱负远大,但一贬再贬,心中委屈不快,赏月的自得只不过是

被贬“闲人”的自慰罢了。

二、重点词语

欣然:高兴地(样子) 念:想,考虑 遂:于是,就 寝:睡觉 相与:共同一起

空明:清澈透明 交横:交错,纵横 益:表示推测,可译为“原来”

但:只,只是 耳:罢了

三、重点句子

1、月色入户,欣然起行。(月光照进门内,我不由产生夜游的雅兴,高兴地动身出门)

2、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览作乐的同伴,就到承天

寺去找张怀民)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月光照在庭院中,如积水一般空明澄

澈,水中的藻荇交错纵横,原来那是竹子和柏树枝叶的影子)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只是缺少像我们俩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四、中考链接

1、作者是如何巧喻月色的?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

(将月色比喻成一泓空明的积水,将竹、柏的影子比喻成水中的藻荇。写出了月光清澈、透

明的特点)

2、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的,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

情的句子(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

①“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理由:唯张怀民可以同乐

②“怀民亦来寝”。 理由:心境相同,欣赏趣味相同

③“相与步于中庭”。 理由:关系亲密

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理由:志同道合,志趣相投,命运相同

3、“闲人”一词,沧桑凝重,它隐含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人生

的感情尽在其中。反映了作者胸怀愤懑,而又自嘲自解的心态。

4、此文是作者被贬黄州所写,反映了他当时怎样的心态?你如何看待作者的这种心态。

当时苏轼被贬黄州已有五年,虽耕种田地,可以自慰;虽有壮丽山河可以游乐,但仍感壮志

来酬,心忧政事。自谓“闲人”反映了他胸怀愤懑,而又自嘲自解的心态。

5、划分朗读节奏: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相与/步于中庭 念/无与为乐者

6、课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闲”。

入夜即“解衣欲睡”,“闪”;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闲”;与张怀民“步

于中庭”,连“竹柏影”都看得那么仔细、清楚,两人都很“闲”;结尾的“闲人”是点晴

之笔,以别人的不“闲”反衬作者的“闲”。

7、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竹

都有竹柏。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能觅,处处可见。只要心胸开阔,

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暗示世人无心流连景色,

一心追名逐利

29、满井游记

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冻风时作(起),作则飞沙走砾(碎石)。局促(拘束)一

室之内,欲出不得。每冒风驰(疾行)行,未百步辄(就)返。

廿(二十)二日天稍(略微)和(暖和),偕(偕同)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

膏(肥沃)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天鹅)。于时(在这时)冰皮始解,波色乍(初、

始)明,鳞(像鱼鳞似的)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打开)而冷光之乍(忽

然)出于匣(镜匣)也。山峦为(被)晴雪所洗,娟然(美好的样子)如拭(擦拭),鲜妍

明媚,如倩女(美丽的女子)之靧(洗脸)面而髻鬟之始掠(梳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

梢(柳梢)披(开,分散)风,麦田浅鬣(兽颈上的长毛,这里形容不高的麦苗)寸许(左

右)。游人虽未盛,泉(汲泉水)而茗(煮茶)者,罍(端着酒杯)而歌(唱歌)者,红装

(穿着艳装)而蹇(骑驴)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猛),然徒步则汗出浃(湿透)背。

凡曝(晒)沙之鸟,呷(吸)浪之鳞(代鱼),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

田之外未始(未尝)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夫不能以(因为)游堕(坏,耽误)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只)此官也。而此地

适(正好)与余近,余之游将自此始,恶(怎么)能无纪(记录)?己亥之二月也。

一、解释加点的词语。

二、翻译句子。

1、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

北京一带气候寒冷,花朝节过后,冬天余下的寒气还很厉害。

2、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

冷风经常刮起来,飞沙走石。

3、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

我拘束在一室之中,想出去不可得。

4、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每次冒风疾行,不到百步就被迫返回。

5、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

二十二日天气稍微暖和,偕同几个朋友出东直门,到满井。

6、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高大的柳树夹立堤旁,肥沃的土地有些湿润,一望空旷开阔,(觉得自己)好像是逃出笼子

的天鹅。

7、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

也。

这时河的冰面刚刚融化,水波开始发出亮光,像鱼鳞一样的波浪一层一层,清澈得可以看到

河底,亮晶晶的,好像明镜刚打开,清冷的光突然从镜匣子里闪射出来一样。

8、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山峦被晴天融化的雪水洗过后,纯净清新,好像刚擦过一样;娇艳明媚,(又)像美丽的少

女洗过脸刚梳好发髻一样。

9、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

柳条将要舒展却还没有舒展,柔软的梢头在风中飘荡,麦苗破土而出,短小如兽颈上的毛,

才一寸左右。

10、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

游人虽然还不算多,但是用泉水来煮茶喝的,端着酒杯唱歌的,穿着艳装骑驴的,也时时能

看到。

11、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

风力虽然还很强,但是走路就汗流浃背。

12、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

所有在沙滩上晒太阳的鸟,浮到水面上吸水的鱼,都悠然自得,羽毛鳞鳍当中都透出喜悦的

气息。

13、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我这才知道城野之外未尝没有春天,可是住在城里的人却不知道啊。

14、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己亥之二月也。

大概说是不能因为游玩而耽误公事的,流连忘返在山石草木之间的,只这个官儿罢了。

15、而此地适与余近,余之游将自此始,恶能无纪?

而此地正好离我近,我将从现在开始出游,怎能没有记录?

三、理解

一、文学常识

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出处是《孟子》,《孟子》是孟子和几位弟子共同

撰写的,是孟子讲学游说言论的记录。

⒉孟子,名 轲 ,字子舆,战国时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把他和孔子并称为“孔孟”,并称其为“亚圣”。

⒊孟子把孔子“仁”的观念发展为“仁政”思想,主张以“仁政”统一天下,提

出“民为贵,君为轻”,劝导统治者重视人民。

⒋《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南宋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论语》合

为“四书”,成为此后读书人的必读书。

二、根据要求填空或按要求默写原文

⒈出自本文的一个成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意思是:忧患激励人奋起,使人

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使人委靡,必将导致灭亡。

⒉本文的标题《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请写出两个与题目两个分句意思相关的

成语,并解释。

(1)多难兴邦:国家多灾难,可激发人民发奋图强,战胜困难,使国家兴盛。

(2)玩物丧志:只顾欣赏所喜好的东西因而消磨志气。

⒊第二自然段主要阐述要成就大业,必先在思想上、生活上、行为上等经受一番

艰苦磨练的道理,其中阐述在思想上受磨练的句子是“苦其心志”,在生活上受

磨练的句子是“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在行为上受磨练的句子是“行拂乱其所为”。

⒋孟子认为,人才是艰苦环境造成的,文中能表现磨练益处的句子是“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⒌全文写法上,层层深入,结构严谨,论证有力:

“人恒过,然后能改”,是承上文“行拂乱其所为”说的;“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是承上文“苦其心志”说的,“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是承上文“动

心忍性”说的。

⒍《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的中心句(中心论点)是“然后知生于忧患,而

死于安乐”,作者认为国家长盛不衰,就需要有“法家拂士”和“敌国外患”。 ⒎本文中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被人们广为传诵,成为名言。请你搜集鼓励

人艰苦奋斗、积极向上的名言警句:

⑴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⑵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⑶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三、字音、字形

舜(shùn) 畎(quǎn) 傅说(yuâ) 游说(shuì) 胶鬲(ɡã) 管夷

吾(wú)

孙叔敖(áo) 百里溪(xī) 拂(fú)乱 法家拂(bì)士

四、通假字

⒈曾益其所不能 “曾”通“增” 解释:增加

⒉困于心,衡于虑 “衡”通“横” 解释:阻塞,不顺畅 ⒊入则无法家拂士 “拂”通“弼” 解释:辅弼,辅佐

五、古今异义

⒈舜发于畎亩之中 古义:被起用 今义:送出,发生

⒉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古义:被举用 今义:往上托,推举 ⒊征于色,发于声 古义:证验,表现 今义:走远路,打比方 ⒋而后喻 古义:明白,了解 今义:说明,打比方 ⒌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古义:这样以后,这样„„才 今义:连词,表示接着某种动作或情况之后 ⒍所以动心忍性 古义:用这些来„„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⒎入则无法家拂士 古义:在里面,指国内(名词) 今义:进入(动词) ⒏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古义:在外面,指国外(名词) 今义:出去(动词) ⒐管夷吾举于士 古义:狱官 今义:士兵

六、一词多义

⒈发 舜发于畎亩之中(被起用)⒉ 是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这样的,代词) 发于声(发出,抒发) 斯是陋室(是,判断词)

⒊拂 行拂乱其所为(fú 违反,阻挠) ⒋ 于 舜发于畎亩之中(从)

入则无法家拂士( bì辅弼,辅佐)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在,给) 征于色,发于声(在)

生于忧患(由于)

⒌而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而后”,然后)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表并列)

七、词性活用

⒈必先苦其心志 苦:使„„痛苦

⒉劳其筋骨 劳:使„„劳累 使动用法

⒊饿其体肤 饿:使„„饥饿

⒋空乏其身 空乏:使„„穷困缺乏

⒌行拂乱其所为 乱:使„„颠倒错乱

⒍所以动心忍性 动:使„„惊动 使动用法

⒎然后知生于忧患 生:使„„生存发展

⒏而死于安乐也 死:使„„萎靡死亡

⒐人恒过 过:犯过失,犯错误(名词作动词)

⒑入则无法家拂士 入:国内(动词作名词)

⒒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出:国外(动词作名词)

⒓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敌:敌对的(名词作形容词)

八、文言句式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于畎亩之中”做“发”的状语,“于

版筑之间”做“举”的状语,此句是状语后置的倒装句,还是被动句)译:舜从

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

九、阅读理解

⒈第一自然段列举古代圣君贤臣起于微贱的事例,分别指出这六人的人名及身

份:

⑴舜(农民) ⑵傅说(工匠) ⑶胶鬲(商贩) ⑷管夷吾(囚犯) ⑸孙

叔敖(隐士)

⑹百里溪(奴隶)

这六个人的共同点是都出身卑微,历经磨难,又都有所作为。

⒉第一自然段,从议论的角度看,它的作用是:

为下文论述论点提供有力的事实论据。论证方法:事实论证

⒊第一自然段运用排比的修辞,作用是:概括六个历史人物的事迹,突出“生于

忧患”这一中心论点,增强语势。

⒋从行文看,文章第二自然段中的“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一句是承上启下的

过渡句。“是人”指上述六人及此相似的其他人,作者认为,对那些将要委以重

任的人物,应该经过“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

为”的磨练,最终达到今天人们说的“铁不炼不成钢”,“玉不琢不成器”中的

“成钢”、“成器”的境界。

⒌本文开头列举一系列的历史人物,暗示逆境对造就人才的重大作用。造就人才

尚且如此,推而广之,治理国家更应如此。第三段第一句从正面讲人处困境才能

奋发,第二句“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一句从反面讲国

无忧患往往遭到灭亡的道理,本段由个人推论到治理国家,进一步论证艰苦磨练

的必要性。

⒍“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与“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两句分别从人们

的内在和外在两方面说明人处境能激发斗志的道理。

⒎选文中孟子主要讲了两方面的问题,一是造就人才,二是治理国家,得出的结

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从全文看,作者着重强调或

议论的重心应在其中的“生于忧患”一句。

⒏全文先后使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

⒐第四段独立成段,作用:强调,突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⒑你能列举出一个论证“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例子吗?

例:吴越之战后,越王卧薪尝胆,最终打败吴国,取得胜利;而吴王夫差却贪图

享乐,最终导致国家灭亡。

⒒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关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体会。

答:磨练对人的成长具有重要作用,人要有危机意识,不要贪图享乐。

⒓孟子认为只有逆境可以造就人才,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理由。

观点:(1)逆境可以造就人才。(2)顺境也可以出人才。(3)顺境和逆境都

可以出人才。

阐述理由:(1)树立远大志向。(2)不满足于现状而艰苦奋斗。

⒔应当怎样认识“故天降大任于是也„„曾益其所不能”。这段话无论是对一个

人还是对一个国家,都是正确的。对于一个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对于

一个国家树立正确的治国策略都有积极的认识作用。它从思想、身体、心性、才

能等方面,揭示了磨难和艰苦的生活对于一个人或一个国家的重要意义,可以启

发人们正确地对待所遭受的挫折和困苦,激励人们在逆境中看到希望,进而建立

战胜困难的信心。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这段话是有它的积极意义的。但是,我们

也应该看到,孟子是以静止和片面的眼光,夸大了磨难对于身体的影响,把艰苦

的生活看成了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排除了顺境造人的可能性,这是孟子思想局限

性的体现。

二、成语

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作起来。后用来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一下子把事情

做完。

彼竭我盈:对方的勇气耗尽了,我方的士气正高涨。

辙乱旗靡:车迹杂乱,军旗倒覆。形容军队溃败之状。

再衰三竭:力量已经衰竭耗尽。

三、按要求默写

⒈曹刿请见的原因:“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⒉“忠之属也”是指“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⒊《曹刿论战》中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其中“取信于民”是指“小

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认为庄公“可以一战”的理由)

⒋曹刿认为可以追击齐师的理由是“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⒌曹刿认为抓住有利反攻的时机是指“彼竭我盈”之时。

⒍曹刿论战的依据是“夫战,勇气也”:“夫大国,难测也”。

⒎为何待齐人“三鼓”而后“鼓”?“夫战,勇气也„„故克之”。

⒏为何“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之后才认为可以追击?“夫大国„„惧有伏焉”。

⒐“肉食者鄙”中的“鄙”在战前表现在:“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牺牲

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战中表现在“公将鼓之”,“公将弛之”。战后表现在“公问其故”。

四、字音字形

曹刿(ɡuì) 又何间(jiàn)焉 弗(fú)小信未孚(fú) 玉帛(bó) 下视其辙(zh

ã)

登轼(shì) 败绩(jì) 遂(suì)逐(zhú)齐师 夫(fú)战 旗靡(mǐ)

五、古今异义 ⒈又何间焉 古义:参与 jiàn 今义:隔开,不连接jiàn

中间,空间或时间jiān ⒉肉食者鄙 古义:鄙陋,目光短浅 今义:卑鄙,道德品质恶劣 ⒊牺牲玉帛 古义:古代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今义:为正义事业而舍弃生命

或某种利益 ⒋小大之狱 古义:案件 今义:监狱,监禁罪犯的地方 ⒌忠之属也 古义:竭力做好本分的事情 今义:忠诚 ⒍必以情 古义:实情 今义:感情 ⒎再而衰 古义:第二次 今义:又一次 ⒏可以一战 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表示许可,可能 ⒐弗敢加也 古义:虚夸 今义:增加 ⒑齐师伐我 古义:军队 今义:老师

六、一词多义

⒈从 民弗从也(听从) ⒉间 又何间焉(参与)

战则请从(跟从) 其间千二百里(间隔)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夹杂)

⒊请 曹刿请见(请求) ⒋作 一鼓作气(振作)

战则请从(请允许) 困于心,横于虑,而后作(奋起)

⒌属 忠之属也( shǔ 类)

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zhǔ 连缀,连续)

⒍夫 夫战,勇气也(fú 句首发语词,表示抒发议论)

荷担者三夫(fū 成年男子)

⒎故 问其故(原因) ⒏其 其乡人曰(他的)

故克之(所以) 下视其辙(他们的)

公问其故(其中)

⒐之 肉食者谋之(代词,这件事) ⒑以 何以战(凭借,用、靠)

公与之乘(代词,指曹刿) 必以分人(把)

小大之狱(的,结构助词) 必以情(按照)

公将鼓之(助词,补足音节,不译) 必以信(用)

公将驰之(代词,指齐军)

⒒于 战于长勺(在) ⒓焉 惧有伏焉(于此,兼词)

舜发于畎亩之中(从) 又何间焉(呢,语气词)

七、词性活用

⒈神弗福也 福:赐福,保佑,名词作动词

⒉公将鼓之 鼓:击鼓,名词作动词

⒊惧有伏焉 伏:伏兵,动词作名词

八、文言句式

⒈何以哉?(“何”是“以”的宾语,本句是宾语前置的倒装句,即“以何哉”)

译:“您”凭借什么作战? ⒉战于长勺(“于长勺”作“战”的状语,本句是状语后置的倒装句。)

译:在长勺交战。 ⒊夫战,勇气也。(“也”表判断,此句是判断句)

⒋译:作战,是靠勇气的。

⒌必以分人[省略句“必以”后省略宾语“之”,即“必以(之)分人”]

译: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⒍可以一战[省略句,“可以”后省略宾语“之”。即“可以(之)一战”]

译: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⒎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省略句,即“一鼓作气,再(鼓)而(气)衰,三(鼓)而(气)竭”]

译: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作起来,第二次击鼓时,他们的士气衰减了,第三次击鼓时他们的士气耗尽了。

九、阅读理解

⒈标题“曹刿论战”意思是曹刿论作战的道理,所以文章的重点不在记叙战斗情况,而在记叙曹刿“论”战略、战术。

⒉文章结构

第一自然段:写战前记述曹刿一次次询问和批驳庄公的有关看法,最后得出得民心是战..争取胜的基本条件。

第二自然段:写战中,记述鲁军与齐军战于长勺,击溃敌军的经过。 ..第三自然段:写战后,记述庄公问,曹刿答,从而揭示曹刿非凡的战略思想和卓越的军..事见解。

⒊给第一段划分层次,并写出层意

分三层:十年春„„公将战。//曹刿请见„„乃入见。//问:“何以战?”„„战则请从。//

第一层:简要交代事件发生的时间,原因和庄公被迫出战的打算。

第二层:通过写乡人劝阻曹刿,曹刿解释说明,表现了曹刿深谋远虑的政治远见和敢于负责的态度。

第三层:写曹刿一次次询问庄公迎战的政治上的准备,最后得出:获取国人的信任,是战胜齐军的政治保证。

也可分为两层:十年春„„乃入见。//问:“何以战?”„„

第一层:写曹刿与乡人的对话,说明曹刿请见的原因。

第二层:写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⒋“十年春,齐师伐我”这句话除了交待战争发生的时间外,还指出了作战的对象和战争的性质。

⒌文中表现曹刿积极“参与”精神的词语是“请见”。

⒍第一自然段曹刿与鲁庄公谈话的中心内容是:“何以战(凭借什么作战)”。

⒎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条件是“忠之属也”,那么“忠之属也”的实质是取信于民。(曹刿认为“取信于民是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

⒏“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

⑴点明请见的原因,为下文写庄公张本(或“铺垫”)

⑵ 衬托曹刿的远见卓识。

⒐“既克,公问其故”在文中的作用:

⑴ 结构上,承上启下 ⑵内容上写出了曹刿的远见,也写出了打了胜仗却不知其故的庄公的“鄙”。

⒑“彼竭我盈”指的是什么时候?

齐人三鼓进军后,鲁人才第一次击鼓时。

⒒找出选文中前后照应的句子:

⑴“三而竭”照应上文“齐人三鼓”“齐师败绩”

⑵“视其辙乱,望其族靡”照应“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⑶“公将战”与“公将鼓之”“公将驰之”遥相呼应

⑷“可以一战”与下文两次“可矣”相照应

⒓本文运用的人物描写方法主要是对话描写。

⒔分别用两个成语概括曹刿和鲁庄公的性格特征:

曹刿:深谋远虑 鲁庄公:鼠目寸光

文中对二人的描写形成对比,课文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方法来刻画人物。

以第二段为例:“将鼓”“将驰”表现了庄公的急躁冒进,“未可”“可矣”表现曹刿的胸有成竹和从容不迫;而“齐师败绩”和“遂逐齐师”的结局证明了曹刿指挥的正确。

⒕“远谋”是贯穿全文的主线,是全篇的文眼,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曹刿的“远谋”? ⑴战前,曹刿就预见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在与庄公会面时,曹刿分析了庄公的二

次答话,皆着眼于“民”。这就是他的“远谋”。

⑵战中,不急于进攻和追击,表现了他在战略上的深谋远虑。

⒖曹刿在这次战役中起了什么作用?

曹刿在这次战役中起了决定成败的关键性作用。

⑴善于抓住有利战机,选择“彼竭我盈”的时机发动反攻,后发制人。

⑵详察敌情,知己知彼,步步谨慎。

⒗分析曹刿、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

曹刿:⑴有爱国心与责任感。祖国被侵略时,立即“请见”去参与“肉食者谋之”的事,并主动要求参战。

⑵有卓越的政治远见,认为取信于民是战争取胜的先决条件。

⑶有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战中能够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并掌握战机,后发制人,详察敌情,知己知彼。

⑷有很高的说服他人的技巧。

鲁庄公:

看法1:⑴政治上昏庸无能,把取胜的希望寄托在近臣的拥护和神灵的保佑上。

⑵军事上无知,作战时急躁冒进,不察敌情,迫不及待地“鼓之”“驰之”。战争结束后,不知取胜的原因。

看法2:是位爱惜人才,知人善任的君主,是能体恤民情的开明君主,是具有乐于纳言,从善如流精神的君主。

⒘概括本文的中心:文中以曹刿为主、庄公为宾,通过他们有关齐鲁战争问题的对话,阐明了弱国在对强国的战争中所应采取的战略战术原则,即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后发制人,知己知彼等。

1⒏课后练习三:曹刿说:“忠之属也。可以一战。”谈谈你对这两句话的解释。

曹刿这句话是对庄公“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这一答话的肯定,他认为战争取胜的先决条件是取信于民,作为国君应尽心尽力为人民做好事来取得人民的支持和拥护。忠于职守在今天依然是每个公民应具备的素质,我们应努力培养自己爱岗敬业的精 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二) 文言词语1. 词类活用【西】向西。【空】在空中。【西南】向西南。【斗】像北斗

星那样曲折。【蛇】像蛇那样蜿蜒前行。【凄】使„„凄凉。【寒】使„„寒冷。2. 古今

异义【小生】古:旧时对后辈的称谓。也指年轻人。今:指戏曲中扮演的年轻人的一类角色。

3. 一词多义【以】 ①全石以为底(把 ) ②卷石底以出(而 ) ③以其境过清(因为 )

【为】①全石以为底(作为) ②为坻,为屿,为堪,为岩。(成为 ) 【清】①下见小潭,

水尤清冽(清澈) ②以其境过清(凄清) 【可】①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 ②不可知

其源(能)

4.常规词语

【篁(huáng)竹】竹林。【珮(pâi)环】玉制装饰物。【尤】格外。【清冽】清凉。冽,寒

冷。【以为】作为。【卷(quán)】弯曲。【坻(chí)】水中高地。【屿】小岛。【嵁(k

ān)】不平的岩石。【蒙】覆盖,遮掩。【络】缠绕。【缀】连结。【参(cēn)差(cī)】

长短高低不齐。【披拂】随风飘动。披,开,分散。拂,摆动。【许】表约数,相当于同样

用法的“来”。【依】依靠。【澈】通透,有“照”的意思。【布】散布,铺开。【佁(y

ǐ)然】呆呆的样子。【俶(chù)尔】忽然。【逝】去,离开。【翕(xī)忽】轻快敏捷的

样子。【明灭】忽明忽暗,又指时隐时显。【势】姿态。【差(cī)互】参差不齐。【源】源

头。【环合】环绕。【寂寥】静寂。【悄(qiǎo)怆(chuàng)】忧伤的样子。【幽邃(suì)】

幽静深远。【境】环境。【过】过于,太。【乃】于是,就。【余】我。【隶】随从。【从】

跟从。

二、 阅读探究

1. 作者是怎样精心地写小石潭的出现的?隔篁竹→闻水声→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2.直接和间接写潭水特点的语句是分别是什么? 直接写潭水的语句是:闻水声,如鸣珮环,

下见小潭,水尤清洌;间接写潭水特点的句子是:潭中鱼可百许头„„似与游者相乐。3.第

一段写出了小石潭怎样的特点?石奇、水清、树绿。环境清幽,景物奇美。4.文中从哪儿

可看出小石潭人迹罕至?隔篁竹,伐竹取道。5.文中与“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

横,盖竹柏影也”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什么?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

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6.作者在第二段里具体

描绘了什么?水清鱼乐。第二段对潭水的描写,分别从 游鱼 、 鱼影 、 日光 等角

度去点染,整段文字没有一个字写到 水 ,却又无处不在写 水 。

7.抒发作者抑郁忧伤之情的一组句子是什么?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

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8.摘出有关写“鱼”的句子:⑴ 鱼静态的句子: 佁然不动。

⑵ 鱼动态的句子:俶尔远逝,往来翕忽。⑶ 鱼情态的句子:似与游者相乐。9.作者是怎

样活灵活现地描绘潭中游鱼的? ⑴ 动静相应。“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既写

出了环境的幽寂,又表现了鱼儿的自由欢快。⑵ 恰当映衬。“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

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等语映衬了水之澄澈,与

“石潭”照应。⑶ 借景抒情。“似与游者相乐”以及之前对鱼儿忽停忽去、怡然自得的描

写,都反映了作者想在山水之中求得片刻欢乐,反映了作者改革受挫时的心境。10.第四段

描写了小石潭怎样的景色和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景色和气氛:幽深冷寂;心情:

孤凄悲凉。 11.为什么作者先描写“水、石、树蔓”,而后才描写'鱼'呢?作者是按由远

到近的顺序写的,先看到水石树蔓,才能再看到游鱼。 12.作者描写日光、鱼影,真正的

目的是什么?衬托水的清。 13.文中提到“乐”字,这跟全文的情调协调吗?说说你的理

解。作者为了摆脱政治失意而寄情于山水,看到荒野中隐藏着这样清幽美丽的景色,又看到

鱼儿的自由欢快,心情变得好起来,这里的“乐”与作者内心的愤懑不平成了强烈反差,更

有力地提示了痛苦的深度。

14.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如何理解这“一乐一忧”?“乐”是

“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作者参与政治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感情的

主调,寄情山水正是为摆脱这种抑郁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

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15.“若”“似”“如”都可以用来打比喻,但有时又不一

定是比喻。试指出下列句子哪些是比喻,哪些不是。① 闻水声,如鸣珮环。 ② 皆若空游

无所依。 ③ 似与游者相乐。比喻:① 闻水声,如鸣佩环。

16.用自己的话概括各段大意。第一段: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及石潭概貌。第二段:小石潭的

水清鱼乐 。第三段:写潭的水源。第四段:潭周围景色及作者的感受。第五段:交代同游

者。17.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抓住了小石潭怎样的特点?发现小石潭 → 潭中景

物 → 小溪源流 → 潭中气氛

(闻声见形) (水→石→树→鱼)(溪身→岸势) (气氛→感受)18.作者对小石潭的

整体感受是什么?

幽深冷寂,孤凄悲凉。

三、迁移拓展

19.课文写景中融有感情,试说说作者观鱼时是怎样的心情,游览到最后又是怎样的心情?

你怎样看待这种心情?

作者为了摆脱政治失意而寄情于山水,当看到鱼儿时心情变得欢快起来,后来又看到小石潭

这么美的景色被埋于荒远,加上凄清的自然环境的触发,于是想起自己被贬的遭遇,而产生

愤懑不平的心情。

这种心情是特定环境与作者经历结合的产物,是一个正常人都会有的,它也反映了古代不得

志文人普遍的心情。

20.本文历来被誉为精品,你认为其原因是什么?

① 作者敢于选择被遗弃于荒野的无名小潭作为表现对象,有过人的艺术胆量。

② 情景合一,形成了凄清的艺术境界,表现了高超的艺术技能。

③ 手法高妙。移步换形,以鱼衬水,以景衬人,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记承天寺夜游》

八年级上册22课 苏轼

一、内容梳理

1、著作背景:苏轼由于和实行新法的王安石政见不同,作诗讽刺新法,因而被捕下狱。出

狱后,责授黄州团练副使,是个有职无权的闲差。

2、本文描写了苏轼和好友张怀民同游承天寺的情景。描绘了在承天寺夜游对看到的月下美

景,同时抒发了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

3、文章表达的感情微妙而复杂,具体体现在“何夜无日?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

耳。”之中。贬滴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闲人”即

清闲的人,并非指闲极无聊,无所事事之人,首先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表面上自嘲地说自

己和张怀民是清闲的人,实际却为自己赏月的高雅情趣自豪。其次,“闲人”也包含了作者

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作者抱负远大,但一贬再贬,心中委屈不快,赏月的自得只不过是

被贬“闲人”的自慰罢了。

二、重点词语

欣然:高兴地(样子) 念:想,考虑 遂:于是,就 寝:睡觉 相与:共同一起

空明:清澈透明 交横:交错,纵横 益:表示推测,可译为“原来”

但:只,只是 耳:罢了

三、重点句子

1、月色入户,欣然起行。(月光照进门内,我不由产生夜游的雅兴,高兴地动身出门)

2、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览作乐的同伴,就到承天

寺去找张怀民)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月光照在庭院中,如积水一般空明澄

澈,水中的藻荇交错纵横,原来那是竹子和柏树枝叶的影子)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只是缺少像我们俩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四、中考链接

1、作者是如何巧喻月色的?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

(将月色比喻成一泓空明的积水,将竹、柏的影子比喻成水中的藻荇。写出了月光清澈、透

明的特点)

2、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的,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

情的句子(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

①“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理由:唯张怀民可以同乐

②“怀民亦来寝”。 理由:心境相同,欣赏趣味相同

③“相与步于中庭”。 理由:关系亲密

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理由:志同道合,志趣相投,命运相同

3、“闲人”一词,沧桑凝重,它隐含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人生

的感情尽在其中。反映了作者胸怀愤懑,而又自嘲自解的心态。

4、此文是作者被贬黄州所写,反映了他当时怎样的心态?你如何看待作者的这种心态。

当时苏轼被贬黄州已有五年,虽耕种田地,可以自慰;虽有壮丽山河可以游乐,但仍感壮志

来酬,心忧政事。自谓“闲人”反映了他胸怀愤懑,而又自嘲自解的心态。

5、划分朗读节奏: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相与/步于中庭 念/无与为乐者

6、课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闲”。

入夜即“解衣欲睡”,“闪”;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闲”;与张怀民“步

于中庭”,连“竹柏影”都看得那么仔细、清楚,两人都很“闲”;结尾的“闲人”是点晴

之笔,以别人的不“闲”反衬作者的“闲”。

7、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竹

都有竹柏。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能觅,处处可见。只要心胸开阔,

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暗示世人无心流连景色,

一心追名逐利

29、满井游记

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冻风时作(起),作则飞沙走砾(碎石)。局促(拘束)一

室之内,欲出不得。每冒风驰(疾行)行,未百步辄(就)返。

廿(二十)二日天稍(略微)和(暖和),偕(偕同)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

膏(肥沃)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天鹅)。于时(在这时)冰皮始解,波色乍(初、

始)明,鳞(像鱼鳞似的)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打开)而冷光之乍(忽

然)出于匣(镜匣)也。山峦为(被)晴雪所洗,娟然(美好的样子)如拭(擦拭),鲜妍

明媚,如倩女(美丽的女子)之靧(洗脸)面而髻鬟之始掠(梳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

梢(柳梢)披(开,分散)风,麦田浅鬣(兽颈上的长毛,这里形容不高的麦苗)寸许(左

右)。游人虽未盛,泉(汲泉水)而茗(煮茶)者,罍(端着酒杯)而歌(唱歌)者,红装

(穿着艳装)而蹇(骑驴)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猛),然徒步则汗出浃(湿透)背。

凡曝(晒)沙之鸟,呷(吸)浪之鳞(代鱼),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

田之外未始(未尝)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夫不能以(因为)游堕(坏,耽误)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只)此官也。而此地

适(正好)与余近,余之游将自此始,恶(怎么)能无纪(记录)?己亥之二月也。

一、解释加点的词语。

二、翻译句子。

1、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

北京一带气候寒冷,花朝节过后,冬天余下的寒气还很厉害。

2、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

冷风经常刮起来,飞沙走石。

3、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

我拘束在一室之中,想出去不可得。

4、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每次冒风疾行,不到百步就被迫返回。

5、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

二十二日天气稍微暖和,偕同几个朋友出东直门,到满井。

6、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高大的柳树夹立堤旁,肥沃的土地有些湿润,一望空旷开阔,(觉得自己)好像是逃出笼子

的天鹅。

7、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

也。

这时河的冰面刚刚融化,水波开始发出亮光,像鱼鳞一样的波浪一层一层,清澈得可以看到

河底,亮晶晶的,好像明镜刚打开,清冷的光突然从镜匣子里闪射出来一样。

8、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山峦被晴天融化的雪水洗过后,纯净清新,好像刚擦过一样;娇艳明媚,(又)像美丽的少

女洗过脸刚梳好发髻一样。

9、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

柳条将要舒展却还没有舒展,柔软的梢头在风中飘荡,麦苗破土而出,短小如兽颈上的毛,

才一寸左右。

10、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

游人虽然还不算多,但是用泉水来煮茶喝的,端着酒杯唱歌的,穿着艳装骑驴的,也时时能

看到。

11、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

风力虽然还很强,但是走路就汗流浃背。

12、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

所有在沙滩上晒太阳的鸟,浮到水面上吸水的鱼,都悠然自得,羽毛鳞鳍当中都透出喜悦的

气息。

13、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我这才知道城野之外未尝没有春天,可是住在城里的人却不知道啊。

14、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己亥之二月也。

大概说是不能因为游玩而耽误公事的,流连忘返在山石草木之间的,只这个官儿罢了。

15、而此地适与余近,余之游将自此始,恶能无纪?

而此地正好离我近,我将从现在开始出游,怎能没有记录?

三、理解

一、文学常识

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出处是《孟子》,《孟子》是孟子和几位弟子共同

撰写的,是孟子讲学游说言论的记录。

⒉孟子,名 轲 ,字子舆,战国时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把他和孔子并称为“孔孟”,并称其为“亚圣”。

⒊孟子把孔子“仁”的观念发展为“仁政”思想,主张以“仁政”统一天下,提

出“民为贵,君为轻”,劝导统治者重视人民。

⒋《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南宋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论语》合

为“四书”,成为此后读书人的必读书。

二、根据要求填空或按要求默写原文

⒈出自本文的一个成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意思是:忧患激励人奋起,使人

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使人委靡,必将导致灭亡。

⒉本文的标题《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请写出两个与题目两个分句意思相关的

成语,并解释。

(1)多难兴邦:国家多灾难,可激发人民发奋图强,战胜困难,使国家兴盛。

(2)玩物丧志:只顾欣赏所喜好的东西因而消磨志气。

⒊第二自然段主要阐述要成就大业,必先在思想上、生活上、行为上等经受一番

艰苦磨练的道理,其中阐述在思想上受磨练的句子是“苦其心志”,在生活上受

磨练的句子是“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在行为上受磨练的句子是“行拂乱其所为”。

⒋孟子认为,人才是艰苦环境造成的,文中能表现磨练益处的句子是“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⒌全文写法上,层层深入,结构严谨,论证有力:

“人恒过,然后能改”,是承上文“行拂乱其所为”说的;“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是承上文“苦其心志”说的,“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是承上文“动

心忍性”说的。

⒍《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的中心句(中心论点)是“然后知生于忧患,而

死于安乐”,作者认为国家长盛不衰,就需要有“法家拂士”和“敌国外患”。 ⒎本文中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被人们广为传诵,成为名言。请你搜集鼓励

人艰苦奋斗、积极向上的名言警句:

⑴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⑵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⑶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三、字音、字形

舜(shùn) 畎(quǎn) 傅说(yuâ) 游说(shuì) 胶鬲(ɡã) 管夷

吾(wú)

孙叔敖(áo) 百里溪(xī) 拂(fú)乱 法家拂(bì)士

四、通假字

⒈曾益其所不能 “曾”通“增” 解释:增加

⒉困于心,衡于虑 “衡”通“横” 解释:阻塞,不顺畅 ⒊入则无法家拂士 “拂”通“弼” 解释:辅弼,辅佐

五、古今异义

⒈舜发于畎亩之中 古义:被起用 今义:送出,发生

⒉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古义:被举用 今义:往上托,推举 ⒊征于色,发于声 古义:证验,表现 今义:走远路,打比方 ⒋而后喻 古义:明白,了解 今义:说明,打比方 ⒌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古义:这样以后,这样„„才 今义:连词,表示接着某种动作或情况之后 ⒍所以动心忍性 古义:用这些来„„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⒎入则无法家拂士 古义:在里面,指国内(名词) 今义:进入(动词) ⒏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古义:在外面,指国外(名词) 今义:出去(动词) ⒐管夷吾举于士 古义:狱官 今义:士兵

六、一词多义

⒈发 舜发于畎亩之中(被起用)⒉ 是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这样的,代词) 发于声(发出,抒发) 斯是陋室(是,判断词)

⒊拂 行拂乱其所为(fú 违反,阻挠) ⒋ 于 舜发于畎亩之中(从)

入则无法家拂士( bì辅弼,辅佐)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在,给) 征于色,发于声(在)

生于忧患(由于)

⒌而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而后”,然后)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表并列)

七、词性活用

⒈必先苦其心志 苦:使„„痛苦

⒉劳其筋骨 劳:使„„劳累 使动用法

⒊饿其体肤 饿:使„„饥饿

⒋空乏其身 空乏:使„„穷困缺乏

⒌行拂乱其所为 乱:使„„颠倒错乱

⒍所以动心忍性 动:使„„惊动 使动用法

⒎然后知生于忧患 生:使„„生存发展

⒏而死于安乐也 死:使„„萎靡死亡

⒐人恒过 过:犯过失,犯错误(名词作动词)

⒑入则无法家拂士 入:国内(动词作名词)

⒒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出:国外(动词作名词)

⒓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敌:敌对的(名词作形容词)

八、文言句式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于畎亩之中”做“发”的状语,“于

版筑之间”做“举”的状语,此句是状语后置的倒装句,还是被动句)译:舜从

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

九、阅读理解

⒈第一自然段列举古代圣君贤臣起于微贱的事例,分别指出这六人的人名及身

份:

⑴舜(农民) ⑵傅说(工匠) ⑶胶鬲(商贩) ⑷管夷吾(囚犯) ⑸孙

叔敖(隐士)

⑹百里溪(奴隶)

这六个人的共同点是都出身卑微,历经磨难,又都有所作为。

⒉第一自然段,从议论的角度看,它的作用是:

为下文论述论点提供有力的事实论据。论证方法:事实论证

⒊第一自然段运用排比的修辞,作用是:概括六个历史人物的事迹,突出“生于

忧患”这一中心论点,增强语势。

⒋从行文看,文章第二自然段中的“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一句是承上启下的

过渡句。“是人”指上述六人及此相似的其他人,作者认为,对那些将要委以重

任的人物,应该经过“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

为”的磨练,最终达到今天人们说的“铁不炼不成钢”,“玉不琢不成器”中的

“成钢”、“成器”的境界。

⒌本文开头列举一系列的历史人物,暗示逆境对造就人才的重大作用。造就人才

尚且如此,推而广之,治理国家更应如此。第三段第一句从正面讲人处困境才能

奋发,第二句“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一句从反面讲国

无忧患往往遭到灭亡的道理,本段由个人推论到治理国家,进一步论证艰苦磨练

的必要性。

⒍“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与“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两句分别从人们

的内在和外在两方面说明人处境能激发斗志的道理。

⒎选文中孟子主要讲了两方面的问题,一是造就人才,二是治理国家,得出的结

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从全文看,作者着重强调或

议论的重心应在其中的“生于忧患”一句。

⒏全文先后使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

⒐第四段独立成段,作用:强调,突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⒑你能列举出一个论证“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例子吗?

例:吴越之战后,越王卧薪尝胆,最终打败吴国,取得胜利;而吴王夫差却贪图

享乐,最终导致国家灭亡。

⒒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关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体会。

答:磨练对人的成长具有重要作用,人要有危机意识,不要贪图享乐。

⒓孟子认为只有逆境可以造就人才,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理由。

观点:(1)逆境可以造就人才。(2)顺境也可以出人才。(3)顺境和逆境都

可以出人才。

阐述理由:(1)树立远大志向。(2)不满足于现状而艰苦奋斗。

⒔应当怎样认识“故天降大任于是也„„曾益其所不能”。这段话无论是对一个

人还是对一个国家,都是正确的。对于一个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对于

一个国家树立正确的治国策略都有积极的认识作用。它从思想、身体、心性、才

能等方面,揭示了磨难和艰苦的生活对于一个人或一个国家的重要意义,可以启

发人们正确地对待所遭受的挫折和困苦,激励人们在逆境中看到希望,进而建立

战胜困难的信心。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这段话是有它的积极意义的。但是,我们

也应该看到,孟子是以静止和片面的眼光,夸大了磨难对于身体的影响,把艰苦

的生活看成了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排除了顺境造人的可能性,这是孟子思想局限

性的体现。

二、成语

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作起来。后用来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一下子把事情

做完。

彼竭我盈:对方的勇气耗尽了,我方的士气正高涨。

辙乱旗靡:车迹杂乱,军旗倒覆。形容军队溃败之状。

再衰三竭:力量已经衰竭耗尽。

三、按要求默写

⒈曹刿请见的原因:“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⒉“忠之属也”是指“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⒊《曹刿论战》中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其中“取信于民”是指“小

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认为庄公“可以一战”的理由)

⒋曹刿认为可以追击齐师的理由是“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⒌曹刿认为抓住有利反攻的时机是指“彼竭我盈”之时。

⒍曹刿论战的依据是“夫战,勇气也”:“夫大国,难测也”。

⒎为何待齐人“三鼓”而后“鼓”?“夫战,勇气也„„故克之”。

⒏为何“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之后才认为可以追击?“夫大国„„惧有伏焉”。

⒐“肉食者鄙”中的“鄙”在战前表现在:“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牺牲

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战中表现在“公将鼓之”,“公将弛之”。战后表现在“公问其故”。

四、字音字形

曹刿(ɡuì) 又何间(jiàn)焉 弗(fú)小信未孚(fú) 玉帛(bó) 下视其辙(zh

ã)

登轼(shì) 败绩(jì) 遂(suì)逐(zhú)齐师 夫(fú)战 旗靡(mǐ)

五、古今异义 ⒈又何间焉 古义:参与 jiàn 今义:隔开,不连接jiàn

中间,空间或时间jiān ⒉肉食者鄙 古义:鄙陋,目光短浅 今义:卑鄙,道德品质恶劣 ⒊牺牲玉帛 古义:古代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今义:为正义事业而舍弃生命

或某种利益 ⒋小大之狱 古义:案件 今义:监狱,监禁罪犯的地方 ⒌忠之属也 古义:竭力做好本分的事情 今义:忠诚 ⒍必以情 古义:实情 今义:感情 ⒎再而衰 古义:第二次 今义:又一次 ⒏可以一战 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表示许可,可能 ⒐弗敢加也 古义:虚夸 今义:增加 ⒑齐师伐我 古义:军队 今义:老师

六、一词多义

⒈从 民弗从也(听从) ⒉间 又何间焉(参与)

战则请从(跟从) 其间千二百里(间隔)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夹杂)

⒊请 曹刿请见(请求) ⒋作 一鼓作气(振作)

战则请从(请允许) 困于心,横于虑,而后作(奋起)

⒌属 忠之属也( shǔ 类)

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zhǔ 连缀,连续)

⒍夫 夫战,勇气也(fú 句首发语词,表示抒发议论)

荷担者三夫(fū 成年男子)

⒎故 问其故(原因) ⒏其 其乡人曰(他的)

故克之(所以) 下视其辙(他们的)

公问其故(其中)

⒐之 肉食者谋之(代词,这件事) ⒑以 何以战(凭借,用、靠)

公与之乘(代词,指曹刿) 必以分人(把)

小大之狱(的,结构助词) 必以情(按照)

公将鼓之(助词,补足音节,不译) 必以信(用)

公将驰之(代词,指齐军)

⒒于 战于长勺(在) ⒓焉 惧有伏焉(于此,兼词)

舜发于畎亩之中(从) 又何间焉(呢,语气词)

七、词性活用

⒈神弗福也 福:赐福,保佑,名词作动词

⒉公将鼓之 鼓:击鼓,名词作动词

⒊惧有伏焉 伏:伏兵,动词作名词

八、文言句式

⒈何以哉?(“何”是“以”的宾语,本句是宾语前置的倒装句,即“以何哉”)

译:“您”凭借什么作战? ⒉战于长勺(“于长勺”作“战”的状语,本句是状语后置的倒装句。)

译:在长勺交战。 ⒊夫战,勇气也。(“也”表判断,此句是判断句)

⒋译:作战,是靠勇气的。

⒌必以分人[省略句“必以”后省略宾语“之”,即“必以(之)分人”]

译: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⒍可以一战[省略句,“可以”后省略宾语“之”。即“可以(之)一战”]

译: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⒎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省略句,即“一鼓作气,再(鼓)而(气)衰,三(鼓)而(气)竭”]

译: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作起来,第二次击鼓时,他们的士气衰减了,第三次击鼓时他们的士气耗尽了。

九、阅读理解

⒈标题“曹刿论战”意思是曹刿论作战的道理,所以文章的重点不在记叙战斗情况,而在记叙曹刿“论”战略、战术。

⒉文章结构

第一自然段:写战前记述曹刿一次次询问和批驳庄公的有关看法,最后得出得民心是战..争取胜的基本条件。

第二自然段:写战中,记述鲁军与齐军战于长勺,击溃敌军的经过。 ..第三自然段:写战后,记述庄公问,曹刿答,从而揭示曹刿非凡的战略思想和卓越的军..事见解。

⒊给第一段划分层次,并写出层意

分三层:十年春„„公将战。//曹刿请见„„乃入见。//问:“何以战?”„„战则请从。//

第一层:简要交代事件发生的时间,原因和庄公被迫出战的打算。

第二层:通过写乡人劝阻曹刿,曹刿解释说明,表现了曹刿深谋远虑的政治远见和敢于负责的态度。

第三层:写曹刿一次次询问庄公迎战的政治上的准备,最后得出:获取国人的信任,是战胜齐军的政治保证。

也可分为两层:十年春„„乃入见。//问:“何以战?”„„

第一层:写曹刿与乡人的对话,说明曹刿请见的原因。

第二层:写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⒋“十年春,齐师伐我”这句话除了交待战争发生的时间外,还指出了作战的对象和战争的性质。

⒌文中表现曹刿积极“参与”精神的词语是“请见”。

⒍第一自然段曹刿与鲁庄公谈话的中心内容是:“何以战(凭借什么作战)”。

⒎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条件是“忠之属也”,那么“忠之属也”的实质是取信于民。(曹刿认为“取信于民是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

⒏“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

⑴点明请见的原因,为下文写庄公张本(或“铺垫”)

⑵ 衬托曹刿的远见卓识。

⒐“既克,公问其故”在文中的作用:

⑴ 结构上,承上启下 ⑵内容上写出了曹刿的远见,也写出了打了胜仗却不知其故的庄公的“鄙”。

⒑“彼竭我盈”指的是什么时候?

齐人三鼓进军后,鲁人才第一次击鼓时。

⒒找出选文中前后照应的句子:

⑴“三而竭”照应上文“齐人三鼓”“齐师败绩”

⑵“视其辙乱,望其族靡”照应“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⑶“公将战”与“公将鼓之”“公将驰之”遥相呼应

⑷“可以一战”与下文两次“可矣”相照应

⒓本文运用的人物描写方法主要是对话描写。

⒔分别用两个成语概括曹刿和鲁庄公的性格特征:

曹刿:深谋远虑 鲁庄公:鼠目寸光

文中对二人的描写形成对比,课文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方法来刻画人物。

以第二段为例:“将鼓”“将驰”表现了庄公的急躁冒进,“未可”“可矣”表现曹刿的胸有成竹和从容不迫;而“齐师败绩”和“遂逐齐师”的结局证明了曹刿指挥的正确。

⒕“远谋”是贯穿全文的主线,是全篇的文眼,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曹刿的“远谋”? ⑴战前,曹刿就预见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在与庄公会面时,曹刿分析了庄公的二

次答话,皆着眼于“民”。这就是他的“远谋”。

⑵战中,不急于进攻和追击,表现了他在战略上的深谋远虑。

⒖曹刿在这次战役中起了什么作用?

曹刿在这次战役中起了决定成败的关键性作用。

⑴善于抓住有利战机,选择“彼竭我盈”的时机发动反攻,后发制人。

⑵详察敌情,知己知彼,步步谨慎。

⒗分析曹刿、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

曹刿:⑴有爱国心与责任感。祖国被侵略时,立即“请见”去参与“肉食者谋之”的事,并主动要求参战。

⑵有卓越的政治远见,认为取信于民是战争取胜的先决条件。

⑶有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战中能够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并掌握战机,后发制人,详察敌情,知己知彼。

⑷有很高的说服他人的技巧。

鲁庄公:

看法1:⑴政治上昏庸无能,把取胜的希望寄托在近臣的拥护和神灵的保佑上。

⑵军事上无知,作战时急躁冒进,不察敌情,迫不及待地“鼓之”“驰之”。战争结束后,不知取胜的原因。

看法2:是位爱惜人才,知人善任的君主,是能体恤民情的开明君主,是具有乐于纳言,从善如流精神的君主。

⒘概括本文的中心:文中以曹刿为主、庄公为宾,通过他们有关齐鲁战争问题的对话,阐明了弱国在对强国的战争中所应采取的战略战术原则,即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后发制人,知己知彼等。

1⒏课后练习三:曹刿说:“忠之属也。可以一战。”谈谈你对这两句话的解释。

曹刿这句话是对庄公“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这一答话的肯定,他认为战争取胜的先决条件是取信于民,作为国君应尽心尽力为人民做好事来取得人民的支持和拥护。忠于职守在今天依然是每个公民应具备的素质,我们应努力培养自己爱岗敬业的精 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相关内容

  • 语文学科指导意见
  • 郑州市2005-2006学年语文教学指导意见 郑州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中学语文科 七年级 一.教学指导思想 1.<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的性质特点和基本理念做出了 全新的阐述,教师们要认真学习.领会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转变语文教育观念. 2.针对现在的七年级新生在小学时还是使 ...

  • 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复习题解
  • 新课程标准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复习题解 <〈论语〉十则> 一.词语积累 (一)常规词语 [子]先生,指孔子. [时习]时常地复习.时,时常(又:按一定时间).习,温习.复习.实习. [朋]同门,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 [亦]也. [自]从. [(不)知](不)了解.[愠(yùn)]生气,发 ...

  •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复习教案
  •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复习教案 复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准确解释重点文言字.词.句的含义,培养文言语感. (2)积累名句,背诵精彩句.段. (3)理解文章内容,评价人物形象,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复习,积累文言词语及名句 ,培养文言语感. (2)通过拓展迁移,提 ...

  • 八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复习题1
  • 2011八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文言文 陋 室 铭 (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一.解 ...

  • 2014-2015八年级上册语文复习计划
  • 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计划 一.复习内容: 1.熟练掌握1--4单元重点词语的读音.写法及意义. 2.熟练背诵及默写25.30课.课外古诗词.第21.22.26.27四课的重点古文和第23.24.28.29四篇 一般古文. 3.文言文解释重点实词的意义,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和一词多义现象:对重点 ...

  • 九上语文教学计划
  • 九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从整体来看,学生身上好的习惯(课堂听讲,记笔记,发言提问)正在逐步养成,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也有了明显的转变,语文的综合能力也在原来的基础上有了较大的提高,根据数据看出,班级语文水平存在一定差距,今后一定要从减少低分层入手. 二.教材分析: 本学期教材共 ...

  • 九年级上册文言文要点复习
  • 九年级上册文言文要点复习 <陈涉世家> 1.本文选自哪部名著?作者是谁?<史记>:司马迁 2.陈涉起义的直接原因及根本原因分别是?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天下苦秦久矣 3.陈涉为起所作的两方面舆论阀准备是?丹书鱼腹:篝火狐鸣 4.陈涉是怎样一个人?有远大的理 ...

  •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材分析
  •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材分析 马建兴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下册>是小学阶段的最后一册教材,同时也是第三学段的最后一册教材.我现就本册教材的基本结构.教材的主要特点作简要的介绍: 一.教材的基本结构 教材继续按专题组织单元,共设计了六个专题,依次是:人生感悟,民风民俗,深深的怀 ...

  • 九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 教 学 计 划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从整体来看,学生身上好的习惯(课堂听讲,记笔记,发言提问)正在逐步养成,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也有了明显的转变,语文的综合能力也在原来的基础上有了较大的提高. 二.教材分析: 本学期拟上完九年级上下两册书,上册教材共分为六个单元.第一单元是诗歌单元,让学生感悟人生 ...

  • 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计划
  • 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语文课程标准>为指针,立足教材,结合学生实际,研究复习方法,面向全体学生,全面系统地提高学生的语文技能和综合素养. 二.复习内容: 1.熟练掌握1--4单元重点词语的读音.写法及意义. 2.熟练背诵及默写25.30课.课外古诗词.第21.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