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性与放下

空性与放下

读对话:

记者:佛法修行,就是放下。对你来说,曾经有什么是放不下的,现在可以放下了?

王菲:在没有证道空性之前,放下只是说说而已,哪有那么容易。

在开始正文之前,请先容许我讲个故事,这个故事来自于一部动画片《天上掉下个猪八戒》。

故事里八戒要学艺,经高人指点后来到了菩提老祖的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洞前有一颗菩提树,树上有几人在苦苦思索菩提老祖的畿子,因为只有破解了畿子,才能学得真本事。

畿子为“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八戒一听,顿时大失所望,随口一诌道“什么菩提树,什么明镜,什么尘埃,本来就什么都没有,还想什么呀··”。于是,八戒被收为弟子。

故事讲到这里,我们可能就会联想到慧能六祖与神秀法师的对答。

南北朝的时候,佛教禅宗传到了第五祖弘忍大师,要在弟子中寻找一个继承人,所以他就对徒弟们说,大家都做一首畿子,看谁做得好就传衣钵给谁。这时神秀很想继承衣钵,但又怕因为出于继承衣钵的目的而去做这个畿子,违法了佛家的无为而作意境。所以他就在半夜起来,在院墙上写了一首畿子“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这首畿子的意思是,要时时刻刻的去照顾自己的心灵和心境,通过不断的修行来抗拒外面的诱惑,和种种邪魔。是一种入世的心态,强调修行的作用。而这

种理解与禅宗大乘教派的顿悟是不太吻合的,所以当第二天早上大家看到这个畿子的时候,都说好,而且都猜到是神秀作的而很佩服的时候,弘忍看到了以后没有做任何的评价。因为他知道神秀还没有顿悟。

而这时,当庙里的和尚们都在谈论这首畿子的时候,被厨房里的一个火头僧—慧能禅师听到了。他当时就说这个人还没有领悟到真谛。于是他自己又做了一个畿子,央求别人写在了神秀的畿子的旁边,“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有这首畿子很契合禅宗的顿悟的理念,讲的是一种出世的态度。主要意思是,世上本来就是空的,看世间万物无不是一个空字,心本来就是空的话,就无所谓抗拒外面的诱惑,任何事物从心而过,不留痕迹。这是禅宗的一种很高的境界,领略到这层境界的人,就是所谓的开悟了。

弘忍看到这个畿子以后,问身边的人是谁写的,边上的人说是慧能写的,于是他叫来了慧能,当着他和其他僧人的面说:写得乱七八糟,胡言乱语,并亲自擦掉了这个畿子。然后在慧能的头上打了三下就走了。这时只有慧能理解了五祖的意思,于是他在晚上三更的时候去了弘忍的禅房,在那里弘忍向他讲解了《金刚经》这部佛教最重要的经典之一,并传了衣钵给他。

由此可见,慧能五祖虽然不识字,却真正契合佛教所倡导的“空”的理念。 当今社会,许多人也都会说几句诸如“四大皆空”,“色即是空”等佛经上的术语,甚而有些人拿这些术语,当作嘲讽佛教的口头禅。

佛教虽然讲空,但是佛教的空,决不是空无所有。佛法上说的空,是性空而非相空,是理空而非事空。何以见得?我们且看佛经所说。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中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五蕴,就是色、受、想、行、识——色相当于物质、受想行

识则属于精神。五蕴何以皆空?简单说来,所谓五蕴,也是因缘所生,而非实有。色从四大和合而有。受想行识由妄想分别而有,究竟皆无实体,故曰皆空。

宇宙万法,皆由因缘和合而生,既由因缘和合而生,其在未生之前本无此物,既灭之后亦无此物。即在其生后灭前,也不过是因缘和合下一时所有的幻相,本无自性可言。比如以桌上的一册书而言,书是众缘和合——集著作者、出版者、制纸者、印刷者等若干人力物力而成。有一天,这册书破损散佚,或火焚成灰,水溺成浆,就叫缘尽而灭。在其生后灭前期间,亦不过是一时“假有”。何以说是假有呢?因为所谓书,无非是个印有字迹的纸本,若没有了纸和装订线,还有书的实体可言吗?

如今在这个物质飞速发展的时代,人们内心越来越空虚,精神压力越来越大,烦恼痛苦也越来越多。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很多人没学过空性法门,对世俗中的东西有强烈实执。因此,人们要想获得快乐、安逸,就一定要对空性法门有所了解,不然的话,始终随着欲望而奔波,一辈子会成为欲望的奴隶。但是,纵然我们明白这个道理,真正能做到明悟空性的又有几个呢?或许正如天后王菲所言“在没有证道空性之前,放下只是说说而已,哪有那么容易。”是啊,我们要做到又哪有那么容易?

喧嚣尘世,鲜衣怒马,又有几人会舍得下这灯红酒绿的世界?

爱恨情仇,嗔痴怒怨,又有谁能持一把慧剑斩断三千烦恼丝?

就像是先贤,如圣人孔孟,也都在风雨飘摇的尘世中探索度过苦海的舟。 就算是佛祖,如释迦牟尼,出家之前也都曾为情、为欲、为世事所困扰。 那么凡夫俗子的我们,平凡如我们一般,又能怎能度得苦海、明悟空性? 古人先贤给我们指了一条路。

古人有云:“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智者之心,淡泊名利,静而隐世。

勇者之为,随心而动,随性而行。

从某种意义上讲,儒家所讲的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就与佛家所讲的空性一般。一淡泊,一空明。这看从古代的文人才子的经历中就可见端倪。

那年,命运落在他的头上,纷乱为一根风中的发丝,他留下一脸惊讶的官吏和一句流传千古的话语——“吾岂为五斗米而向乡里小儿折腰”,后淡然离去。他唱着《归去来兮辞》返回庐山脚下的故里,所有的花和草,树和溪流都在山谷里举行空前的盛典,掩盖了他来时的道路。从此以后,他带月荷锄归,他悠然见南山,他淡然处世的心境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墨士。他就是陶渊明,在这个百花萧瑟的季节,与菊相约,笑傲天下。

是什么让他如此?是心境!心中的境界已经很高,心中淡泊,很大程度上就已经很接近佛教所讲的空。因为心中淡泊,所以能够抵御外物诱惑;因为心中淡泊,所以能够静下来明悟己身;因为心中淡泊,所以能够加趋向于佛教空的境界。

当然儒家的淡泊,某种意义上讲,是一种消极的避世观念,通常是存着这样一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因为这些人大多是为世俗社会所伤,万念俱灰之下隐遁山林。当然,这其中也不乏真正的隐者。同时,儒家的淡泊,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存了出世是为了更好的入世的念头,以淡泊来增加名气,以此吸引明主。

从这种意义上讲,儒家的淡泊就与佛家所讲的空性有些大相径庭了。

于是,谈论到佛家的至高理念--空。我更想用“放下”这个词来形容。影视作品里,我们常听人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我认为,这就很契合空的境界,因

为放下了心中的执念(屠刀),所以明悟空性,于是成佛了。

古时候,慧能论法,忽然风吹幡动。是风动,还是幡动,争执不休,慧能法师说道:“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是啊!未能放下自己的心,风和幡才动,正如莫言论诺奖,说诺奖就像老和尚背女人过河。小和尚问为何,老和尚说,他已放下,是他的心已放下,而小和尚的心却没放下。

古人曾说:“心静自然凉。”放下了自己的心,外物就不能加之于身,自然而凉爽。正如莫言说诺奖其实和作家写作没有多大关系,媒体却拿他作文章,他们不曾放下,这是个虚名,当然于作家写作没有多大之关系。

我记得我在圣经中的一幅插图上看见一尊回头的石像。上面爬满藤蔓,伫立着。这座充满了罪恶的城市中有一家善良的人,宙斯要毁灭这一座充满罪恶的城市。派人把这一家人接出来。天使对他们说:“别回头,放下它。”她回了头,看一眼这一座城市,结果一回头,变成了一尊石像,伫立着,上面爬满了藤蔓。 他放不下这座城市,变成了石像。

前面的几个例子讲的都是放下。从故事中,我们也都能体会到所谓的“空”与“放下”的契合性。此外,相比于空这种境界,我认为放下更加契合现代社会的需要。

因为空的境界太过高深,古往今来,文人墨客,至圣先贤,芸芸众生中也都没有几个人能够达到。我想就算是一些高僧大德,也未必能够达到空的境界。毕竟,人生在世,谁人能够没有几缕执念,几丝牵挂呢?情感本身就是造物的神奇之处。我们之所以为人,而不是冷冰冰的机器,其重点就在于情感。这种与生俱来的天赋,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抑制甚至是抹杀的。

所以,当下社会,我更倾向于放下。这并不是说放下比空性更好,只是因为

空性更难做到。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讲,放下更像明悟空性的前一个境界,是一个过程。因为它所要求的是放下心中的执念,在我们没有明悟空性之前,我们可以慢慢学会放下,放下烦恼,放下忧愁,当我们放下了一切,我们才会明悟空性。

所以,明悟空性之前,我们要慢慢地放下。

空性与放下

读对话:

记者:佛法修行,就是放下。对你来说,曾经有什么是放不下的,现在可以放下了?

王菲:在没有证道空性之前,放下只是说说而已,哪有那么容易。

在开始正文之前,请先容许我讲个故事,这个故事来自于一部动画片《天上掉下个猪八戒》。

故事里八戒要学艺,经高人指点后来到了菩提老祖的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洞前有一颗菩提树,树上有几人在苦苦思索菩提老祖的畿子,因为只有破解了畿子,才能学得真本事。

畿子为“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八戒一听,顿时大失所望,随口一诌道“什么菩提树,什么明镜,什么尘埃,本来就什么都没有,还想什么呀··”。于是,八戒被收为弟子。

故事讲到这里,我们可能就会联想到慧能六祖与神秀法师的对答。

南北朝的时候,佛教禅宗传到了第五祖弘忍大师,要在弟子中寻找一个继承人,所以他就对徒弟们说,大家都做一首畿子,看谁做得好就传衣钵给谁。这时神秀很想继承衣钵,但又怕因为出于继承衣钵的目的而去做这个畿子,违法了佛家的无为而作意境。所以他就在半夜起来,在院墙上写了一首畿子“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这首畿子的意思是,要时时刻刻的去照顾自己的心灵和心境,通过不断的修行来抗拒外面的诱惑,和种种邪魔。是一种入世的心态,强调修行的作用。而这

种理解与禅宗大乘教派的顿悟是不太吻合的,所以当第二天早上大家看到这个畿子的时候,都说好,而且都猜到是神秀作的而很佩服的时候,弘忍看到了以后没有做任何的评价。因为他知道神秀还没有顿悟。

而这时,当庙里的和尚们都在谈论这首畿子的时候,被厨房里的一个火头僧—慧能禅师听到了。他当时就说这个人还没有领悟到真谛。于是他自己又做了一个畿子,央求别人写在了神秀的畿子的旁边,“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有这首畿子很契合禅宗的顿悟的理念,讲的是一种出世的态度。主要意思是,世上本来就是空的,看世间万物无不是一个空字,心本来就是空的话,就无所谓抗拒外面的诱惑,任何事物从心而过,不留痕迹。这是禅宗的一种很高的境界,领略到这层境界的人,就是所谓的开悟了。

弘忍看到这个畿子以后,问身边的人是谁写的,边上的人说是慧能写的,于是他叫来了慧能,当着他和其他僧人的面说:写得乱七八糟,胡言乱语,并亲自擦掉了这个畿子。然后在慧能的头上打了三下就走了。这时只有慧能理解了五祖的意思,于是他在晚上三更的时候去了弘忍的禅房,在那里弘忍向他讲解了《金刚经》这部佛教最重要的经典之一,并传了衣钵给他。

由此可见,慧能五祖虽然不识字,却真正契合佛教所倡导的“空”的理念。 当今社会,许多人也都会说几句诸如“四大皆空”,“色即是空”等佛经上的术语,甚而有些人拿这些术语,当作嘲讽佛教的口头禅。

佛教虽然讲空,但是佛教的空,决不是空无所有。佛法上说的空,是性空而非相空,是理空而非事空。何以见得?我们且看佛经所说。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中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五蕴,就是色、受、想、行、识——色相当于物质、受想行

识则属于精神。五蕴何以皆空?简单说来,所谓五蕴,也是因缘所生,而非实有。色从四大和合而有。受想行识由妄想分别而有,究竟皆无实体,故曰皆空。

宇宙万法,皆由因缘和合而生,既由因缘和合而生,其在未生之前本无此物,既灭之后亦无此物。即在其生后灭前,也不过是因缘和合下一时所有的幻相,本无自性可言。比如以桌上的一册书而言,书是众缘和合——集著作者、出版者、制纸者、印刷者等若干人力物力而成。有一天,这册书破损散佚,或火焚成灰,水溺成浆,就叫缘尽而灭。在其生后灭前期间,亦不过是一时“假有”。何以说是假有呢?因为所谓书,无非是个印有字迹的纸本,若没有了纸和装订线,还有书的实体可言吗?

如今在这个物质飞速发展的时代,人们内心越来越空虚,精神压力越来越大,烦恼痛苦也越来越多。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很多人没学过空性法门,对世俗中的东西有强烈实执。因此,人们要想获得快乐、安逸,就一定要对空性法门有所了解,不然的话,始终随着欲望而奔波,一辈子会成为欲望的奴隶。但是,纵然我们明白这个道理,真正能做到明悟空性的又有几个呢?或许正如天后王菲所言“在没有证道空性之前,放下只是说说而已,哪有那么容易。”是啊,我们要做到又哪有那么容易?

喧嚣尘世,鲜衣怒马,又有几人会舍得下这灯红酒绿的世界?

爱恨情仇,嗔痴怒怨,又有谁能持一把慧剑斩断三千烦恼丝?

就像是先贤,如圣人孔孟,也都在风雨飘摇的尘世中探索度过苦海的舟。 就算是佛祖,如释迦牟尼,出家之前也都曾为情、为欲、为世事所困扰。 那么凡夫俗子的我们,平凡如我们一般,又能怎能度得苦海、明悟空性? 古人先贤给我们指了一条路。

古人有云:“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智者之心,淡泊名利,静而隐世。

勇者之为,随心而动,随性而行。

从某种意义上讲,儒家所讲的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就与佛家所讲的空性一般。一淡泊,一空明。这看从古代的文人才子的经历中就可见端倪。

那年,命运落在他的头上,纷乱为一根风中的发丝,他留下一脸惊讶的官吏和一句流传千古的话语——“吾岂为五斗米而向乡里小儿折腰”,后淡然离去。他唱着《归去来兮辞》返回庐山脚下的故里,所有的花和草,树和溪流都在山谷里举行空前的盛典,掩盖了他来时的道路。从此以后,他带月荷锄归,他悠然见南山,他淡然处世的心境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墨士。他就是陶渊明,在这个百花萧瑟的季节,与菊相约,笑傲天下。

是什么让他如此?是心境!心中的境界已经很高,心中淡泊,很大程度上就已经很接近佛教所讲的空。因为心中淡泊,所以能够抵御外物诱惑;因为心中淡泊,所以能够静下来明悟己身;因为心中淡泊,所以能够加趋向于佛教空的境界。

当然儒家的淡泊,某种意义上讲,是一种消极的避世观念,通常是存着这样一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因为这些人大多是为世俗社会所伤,万念俱灰之下隐遁山林。当然,这其中也不乏真正的隐者。同时,儒家的淡泊,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存了出世是为了更好的入世的念头,以淡泊来增加名气,以此吸引明主。

从这种意义上讲,儒家的淡泊就与佛家所讲的空性有些大相径庭了。

于是,谈论到佛家的至高理念--空。我更想用“放下”这个词来形容。影视作品里,我们常听人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我认为,这就很契合空的境界,因

为放下了心中的执念(屠刀),所以明悟空性,于是成佛了。

古时候,慧能论法,忽然风吹幡动。是风动,还是幡动,争执不休,慧能法师说道:“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是啊!未能放下自己的心,风和幡才动,正如莫言论诺奖,说诺奖就像老和尚背女人过河。小和尚问为何,老和尚说,他已放下,是他的心已放下,而小和尚的心却没放下。

古人曾说:“心静自然凉。”放下了自己的心,外物就不能加之于身,自然而凉爽。正如莫言说诺奖其实和作家写作没有多大关系,媒体却拿他作文章,他们不曾放下,这是个虚名,当然于作家写作没有多大之关系。

我记得我在圣经中的一幅插图上看见一尊回头的石像。上面爬满藤蔓,伫立着。这座充满了罪恶的城市中有一家善良的人,宙斯要毁灭这一座充满罪恶的城市。派人把这一家人接出来。天使对他们说:“别回头,放下它。”她回了头,看一眼这一座城市,结果一回头,变成了一尊石像,伫立着,上面爬满了藤蔓。 他放不下这座城市,变成了石像。

前面的几个例子讲的都是放下。从故事中,我们也都能体会到所谓的“空”与“放下”的契合性。此外,相比于空这种境界,我认为放下更加契合现代社会的需要。

因为空的境界太过高深,古往今来,文人墨客,至圣先贤,芸芸众生中也都没有几个人能够达到。我想就算是一些高僧大德,也未必能够达到空的境界。毕竟,人生在世,谁人能够没有几缕执念,几丝牵挂呢?情感本身就是造物的神奇之处。我们之所以为人,而不是冷冰冰的机器,其重点就在于情感。这种与生俱来的天赋,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抑制甚至是抹杀的。

所以,当下社会,我更倾向于放下。这并不是说放下比空性更好,只是因为

空性更难做到。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讲,放下更像明悟空性的前一个境界,是一个过程。因为它所要求的是放下心中的执念,在我们没有明悟空性之前,我们可以慢慢学会放下,放下烦恼,放下忧愁,当我们放下了一切,我们才会明悟空性。

所以,明悟空性之前,我们要慢慢地放下。


相关内容

  • 放下与不放下
  • 七.作文(60分)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重点推荐样卷3号文) 梭罗说:"一个人越是有许多事情能够放得下,他就越是富有." 生活中,有人认为,放下是一种智慧,是一种境界: 也有人认为,不放下是一种坚守,是一种精神. 请联系生活体验与认识,写一篇文章,自拟题目,自选 ...

  • 放下是一种人生智慧
  • 人的一生中,漫长的旅途中,我们都难免会经历一些坎坷挫折伤害郁闷,也会不知在什么时候遇到情感脆弱精神面临崩溃的阶段.有些苦楚的情感和不高兴的记忆,有些牵肠挂肚的思念掂念,久积心中在沉淀中酿造,就会使人情绪委靡不振. 无论你情愿也好,不情愿也罢,人生的车轮依旧转动,生活的航船也不会为此停滞.要想轻松的前 ...

  • 乡镇人大换届主持词
  • 主 持 词 集 乡镇第届大会组织组 年月日预备会议第一阶段主持词 (年月日) 主持人:(上届人大主席)(清点人数) 同志们: 现在莎车县乡(镇)第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各项准备工作已就绪,现在召开预备会议。 这次本乡(镇)各选区共选出第届人大代表名,今天实到代表 名,因并因事请假 名,符合法定人数 ...

  • (911)净空法师:放下万分之九千九百九十九也不行
  • 净空法师:放下万分之九千九百九十九也不行 一生能不能成就?能!<华严经>讲的是一生成就,善财童子做了榜样:<法华经>讲一生成就,龙女做榜样.惠能大师一生成就,像惠能大师这种我刚才讲,我的看法在中国应当有三千人以上.放下就是!所以学佛不能不放下,我们之所以说困难,就是不容易放下 ...

  • 命题作文"勇于放下"写作素材及示例
  • 命题作文"勇于放下"写作素材及示例 [原题回放] 七.作文(70分) 18.放下架子,平和生活:放下包袱,轻装上阵:放下名利,泰然处世. 放下是一种精神,是一种气度,也是一种智慧. 放下,为了更好地拿起:放下,为了更多地拥有. 请以"勇于放下"为题,写一篇不少 ...

  • 学会放下,放下才能拥有
  • 朝阳轻轻的跃到海面,一抹金光便洒向无尽的大海. 大海放下了他高高在上的姿态,以他博大的胸怀包容了四面八方的河流,不管是水中的鱼虾还是潺潺的小溪,甚至是滚滚的江水,大海都乐意接受.看着无边无垠的大海,仿佛平日里的干戈矛盾都被消融了,少一丝计较,多一份宽容,大海的放下是一种气魄,收获的是一片汪洋. 学会 ...

  • 怎样才是真正的放下了
  • 怎样才是真正的放下了? 有的人以为学佛修心,放下了就是不管不顾,或者就是随随便便.其实完全不然,不管不顾是放弃:随随便便是糊涂. 真正的放下是[安分守己,随缘承担,随缘而作],不贪不求,但又会敦尽本分,顶天立地,光明磊落,既不轻易推卸,更不轻言放弃. 真正的放下,不是敷衍了事,而是[用心待人处事]. ...

  • 深悟"空才能有,放下才能承担"
  • 深悟"空才能有,放下才能承担" 摘要:有一次偶然的机会,听了翟鸿燊教授的一次讲座,其中有一句话让我久久不能忘怀,这句话就是"放下才能承担"„„ 关键词:领导力 团队建设 放下才能承担 有一次偶然的机会,听了翟鸿燊教授的一次讲座,其中有一句话让我久久不能忘怀,这 ...

  • 何必为了身外之物丢失最该珍惜的东西
  • 何必为了身外之物丢失最该珍惜的东西 放下,看似一个词的简单,看似一个动作的轻轻,可却是一颗心的纠结与不舍! 放下,说简单,可以简单到转身回眸的瞬间; 说难,难到历经无数的心路历程却无法释怀. 放下,在农人的眼里,是一把锄具的顺手拿起和劳累后的欣然放在一边; 放下,是工作疲惫的人那里暂时的忘记; 放下 ...

  • 高考语文作文素材:放下即拥有
  • 放下即拥有 在去沂山参拜法云寺的路上,左脚突然被一根藤蔓绊住了. 习惯性地单腿站立,抬起左脚使劲去甩,以挣脱藤蔓的纠缠.没想到用力过猛,鞋子竟一下子脱了脚,直奔路边的沟谷而去.急忙寻去,发现那鞋子已经悬挂在半山腰崖壁里横空出世的一棵槐树上,沟深且险,要取回来已经没有可能,一下子傻了眼. 怎么办呢?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