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 我 们 共 创 和 谐 社 会 当今社会正流行着一个新名词——和谐社会。在2005年版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指体现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创造活力,人与人、人与自然和睦相处的稳定有序的社会。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就已经提出了“和平”、“仁爱”的儒家思想——“大同世界”。可惜最后以失败告终。那是历史的必然,试想在唯皇独尊的封建社会里,会有“大同世界”的立身之地吗?两千年过去了,他的思想仍是中华文明的精华,更是全世界华人共同的精神支柱。 中国自古就是文明古国,讲究诚信、友爱、仁义、忠孝,以爱国家、爱百姓、爱和平为荣。多少年来,有多少仁义志士为追求和谐出了自己的生命。作为一名中学生,也许你会认为我们身在校园,承担求知之任,“和谐社会”与我们无关。然而,“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和睦相处”不正是我们所追求的社会吗?! 唐朝的时候,有一个做买卖的人途经武阳,不小心丢失了一件自己心爱的衣服。他走了几十里后才发觉,心中很着急,有人劝他说:“不要紧,我们武阳境内路不拾遗,你回去找找看,一定可以找得到。”那人听了半信半疑,心里想:这可能吗?转而又一想,找找也无妨。于是赶了回去,果然找到了他失去的衣服。这是一个典故,真假虚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样的社会风气,这样的人际关系。 近段时间,我们大家都能在电视上看到这样一个广告:妈妈给孩子洗脚,让孩子先睡觉,然后自己又去伺候老人。小孩没睡,看到了全部。于是给妈妈打了洗脚水准备帮妈妈洗脚。孩子在端洗脚水的时候,将水洒了一地,同时也将浓浓的爱意抒发得淋漓尽致。这难道不是一个和谐社会的缩影吗? 当然在共创和谐的过程中,也有一些不和谐的插曲。 2006年2月27日,有杭州市民发现,江干区城东公园内,一座铜质少女塑像被人锯断后偷走。1.5米高、几百斤重的铜像原来亭亭玉立,现在被锯得只剩下一双“脚掌”。近几个月来,杭州已陆续发生多起城市铜雕作品被盗、被切割的事件。位于杭州“信义坊”商业区的青铜雕塑“钓鱼郎”肩上的鱼竿被人偷走,只剩下光秃秃的一个把柄;菜市桥公园里《买菜》雕塑的秤砣也被人“强硬夺下”。不仅仅是铜雕,路灯、含铜电缆甚至是人行天桥台阶上的铜条,均遭“毒手”,引起市民群众强烈反响。有不少市民提议,保留这些不完整的铜像,让大家牢记这个教训。在我们共创和谐社会之际,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和谐的音符出现呢? 共创和谐社会很难,需要我们一如既往,共同努力;共创和谐社会其实也很简单,只要从自我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让我们共同努力,共创和谐社会一个新班集体的构建,就象要把一盘散沙凝集成团一样十分困难。不但需要班级魂――班主任,更需要有黏合剂――融洽的师生关系。俗
话说:“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有了融洽的师生关系,才有和谐的成长和学习氛围。那么,营造融洽的师生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要营造融洽关系,根基在于学生,灵魂在于班主任。
首先要解决“教”的问题——正面教育。教给学生正确的人生观, 播下真理的种子,是建立融洽师生关系的前提:
什么时候“教”? 关键就在初一年级这个时间段。为什么呢? 初一学生的主要特点:他们刚进入初中不久, 心理还保持着小学生的特点:天真、稚气未脱、好表现,对初中学习生活有着美好的憧憬。这个时候他们会主动与老师接近, 愿意与老师交流, 在情感上还对老师有一定的依赖性。但也呈现出另外一些特点:正确的是非观还未完全形成, 对事物容易根据自己的好恶来做出不正确的判断, 身心发展迅猛,可塑性强,是各种习惯形成的关键期。所以, 这个阶段是教育的最佳时机, 最容易找到切入点, 老师更有亲和力,更是建立融洽师生关系的最佳契机。
谁来“教”? 不单是老师, 更不单单是班主任, 而应通过家访, 寻求家长的理解, 与家长形成教育默契;配合学校狠抓常规教育和全面教育, 关注社会热点, 挖掘社会典型事例的深刻教育意义, 调动一切可以利用的教育资源, 班主任要整合并形成以老师家长教育为支撑点, 学校, 社会教育大环境为面的点面结合的教育局面, 着重逐渐培养班级学生的自我教育意识, 最终形成由表及里, 由外因到内因, 由初级到高级, 由被动到主动的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长效教育机制。
“教”什么? 教学生做人, 教学生学习, 教学生审美.
教学生做人:教学生如何与身边的人相处。现在的学生, 大都是独生子女, 在家养尊处优, 习惯以自我为中心, 大都个性强, 任性, 不易相处。因此, 建立融洽师生关系的首要任务就是教学生如何为人处事, 如何尊重他人, 尊敬老师。例如: 初一时, 班上学生普遍存在着一种倾向:班主任在时, 学生还自觉, 班主任不在时, 却是另一番景象。针对这种情况,应明确表明立场:只看班主任面的学生, 是表里不一, 阴奉阳违的表现, 是错误的; 如果真正尊重班主任必须首先尊重其他科任老师。一个班级, 老师在时纪律好, 老师不在时, 却很糟糕, 这样的班集体, 是很不成熟的
班集体; 而一个真正优秀的班集体, 是老师在不在场, 纪律都一样好. 每一个学生都应该有很强的自律意识, 养成尊重课堂, 尊重他人学习权利的良好社会公德。又如在初一上学期某个星期六, 我正走在街上时, 突然碰到我班一个学习非常优秀的学生, 原本以为她会热情地主动打招呼, 但该学生却视若无睹, 眼巴巴看着她从我面前走过。当时, 我内心有种说不出的悲凉。回来后, 我认真思考了一下, 觉得这不是个别现象, 更不是一件小事。决定召开一次主题班会:“文明礼貌重不重要, 师生平等, 学生应不应该尊敬老师, 一声„老师好‟会给我们带来什么? ”。经过激烈讨论, 大家对这一现象有了深刻的认识, 明确了礼仪的重要性。
教学生如何学会学习:这是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最主要推动力:学生主要任务是学习, 老师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提高了学习效率, 取得了明显进步, 激发了学习热情, 而且顾全大局, 处处为学生发展着想, 学生自然会信任老师, 尊重老师。在我接手新初一时, 私立宜宾育才学校在县委县府的大力扶持下刚重获新生不久,社会关注程度, 家长期望值都很高, 教师压力大, 学生来自不同班级, 学习习惯、行为习惯、思想意识差异较大, 正确的舆论和学习氛围还未形成。这个时候, 这种压力下, 人的最自然反应, 是全力以赴把自己的学科教好, 站稳脚跟。但是从学生长远发展着想,我把“弥补薄弱学科, 促学生全面发展”作为班级学生学习的指导思想, 认真落实, 在教学中我尽量把握好英语学科所占学生学习时间的比重, 尽量不挤占学生课余时间。这种做法得到学生及家长的认可, 特别是班级科任老师的理解、信任, 为融洽的师师、师生关系打下了坚实基础。
教学生如何审美:我记得, 上课的第一天, 我刚走进教室, 引起了一阵小小的骚动。后来我才偶然知道, 原来当时学生是小声议论我当时的形象――土里土气。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但初一学生, 是非观还很淡薄, 片面追求外在美, 比吃比穿, 嘲笑长得矮, 或长得胖, 或长相“丑”的同学, 盲目追星, 迷失自我。这些现象, 在我班比较普遍, 针对这些现象, 利用班会课开展了一系列的教育活动, 经过全班讨论、辩论赛、演讲比赛三个阶段, 历时一个多月, 同学们对真善美丑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提高了辨别能力, 形成了正确的审美观。
其次班主任要懂得“爱”——平等的教育平等的爱,是建立融洽师生关系的关键:
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 未必能带来平等的教育。平等的教育必须以平等的师爱为前提。素质教育倡导面向全体学生, 如果我们连“有教无类”都做不到, 那么在带着偏见甚至歧视的教育中能建立起融洽的师生关系吗?
成功学家A ·罗宾在《唤醒心中的巨人》一书中说:“每个人身上都蕴藏着一份特殊的才能。那份才能犹如一位熟睡的巨人, 等待我们去唤醒。”而能够唤醒那“熟睡的巨人”的, 我想首先是平等的师爱。学生中的弱势群体, 也同样蕴藏着无限的潜能。也许一张笑脸会抚慰落魄孤寂的心灵, 一个激励的眼神会升起执着追求的风帆, 一个启发的动作会掘开智慧的泉水, 一句劝勉的话语会滋润干涸的心田。平等的师爱就蕴蓄在这看似平常的一举一动之中。
有这样一则小故事, 杜鲁门当选美国总统后不久, 有位客人前去拜见他的母亲。客人笑着说:“有哈里这样的儿子, 你一定感到十分自豪。” 杜鲁门的母亲赞同地说:“是这样, 不过, 我还有一个儿子, 也同样使我感到自豪, 他现在正在地里挖土豆。”一位母亲居然为一个“挖土豆”的儿子而骄傲自豪。那么, 作为老师我们有什么理由漠视学生中的弱势一族呢?教师的爱应该更坦荡、更理智、更公正。
最后班主任要重“导”——辅导、引导学生走出成长的心理误区,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是发展融洽师生关系的保障:
初中学生个体发展变化是多方面的, 迅速的。随着身体的发育, 青春期的到来, 学生情绪不稳定, 心理容易失调。如有的学生情绪波动, 时而热情奔放, 时而郁郁寡欢;有的学生脾气暴躁, 冒险逆反;有的学生孤独自闭, 意志消沉;有的学生依赖从众, 情感脆弱;有的学生自卑烦恼, 多思多虑;有的学生嫉贤妒能, 难以自控;有的过分紧张、焦虑而引起学习困难;有的由体象变化、异性交往、情感误区等引起青春烦恼等等。这些性格和情感上的问题常常是心理不健康的重要标志, 使心理活动偏离正常状态。引起学生人际关系紧张, 应对能力很差。
如我班一位男生, 生活在单亲家庭, 初一时, 由于学习成绩很差, 他的母亲又没有正确看待, 由希望到失望, 过于打击孩子, 常常严重伤害其自尊心, 最后导致该男生忍无可忍, 狂怒之下, 用菜刀
砍门, 纵火焚烧衣物。这位母亲找到我, 坚决要求退学。我通过对双方认真询问调查, 了解到事情的原委后, 认为这是家长教育方法不当, 造成了学生心理障碍, 而不是学生道德品质问题。并与家长进行了真诚沟通, 委婉地指出其不当的教育方法。同时以谈心的方式, 结合实际对该男生进行了心理健康与修养的辅导。当时如果不问青红皂白简单地对该男生进行处罚, 只会在其心中留下永远的阴影, 这无益于学生的发展。也会严重伤害师生感情。
为此, 针对全班同学心理状况, 开展以“调整心态”为主题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结合心理测试, 开展心理卫生知识、心理保健方面的教育与培养, 引导学生对心理问题进行剖析交流、专题讨论。提高学生对自身心理状态的认识和心理自我疏导的能力。
学生进入青春期后, 身体发育进入高峰期, 开始形成性意识。产生了与异性交往的心理需求, 寻找同龄异性伙伴的欲望更加强烈。甚至产生“早恋倾向”, 如果处理得不当, 往往会产生消极结果,导致师生关系紧张。
如我班某男生, 对班上一个女同学颇有好感, 目光几乎没有离开过这个女同学, 弄得尽人皆知, 如果不及早加以引导, 将会产生不好的影响.
正如洪水光去堵不行, 应积极地去疏导。因此, 必须及早开展青春期知识和生理卫生知识教育, 引导学生对青春期必要的认识和了解, 有利于他们适应青春期所特有的一系列生理, 心理变化。而且, 必须强调它们的科学性, 当然, 它们也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 让学生易于接受。例如:让他们明确正常的男女交往的重要性, 明确异性之间互相产生好感是青春期发生的正常现象。引导他们了解男女交往的正确知识, 恰当的男女交往技能, 使他们懂得合理的男女交往限度等, 引导学生进行健康的异性交往。同时, 引导学生正确区分友情和爱情, 了解爱情的含义、爱情所包含的义务和责任, 使他们学会正确处理友谊和爱情, 学习和情感的关系, 从而增强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控制能力, 促进男女同学之间健康大方的交往。
总之, 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师生双向的, 互动的;需要真诚和宽容, 理解和信任;需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师生之间和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
让 我 们 共 创 和 谐 社 会 当今社会正流行着一个新名词——和谐社会。在2005年版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指体现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创造活力,人与人、人与自然和睦相处的稳定有序的社会。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就已经提出了“和平”、“仁爱”的儒家思想——“大同世界”。可惜最后以失败告终。那是历史的必然,试想在唯皇独尊的封建社会里,会有“大同世界”的立身之地吗?两千年过去了,他的思想仍是中华文明的精华,更是全世界华人共同的精神支柱。 中国自古就是文明古国,讲究诚信、友爱、仁义、忠孝,以爱国家、爱百姓、爱和平为荣。多少年来,有多少仁义志士为追求和谐出了自己的生命。作为一名中学生,也许你会认为我们身在校园,承担求知之任,“和谐社会”与我们无关。然而,“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和睦相处”不正是我们所追求的社会吗?! 唐朝的时候,有一个做买卖的人途经武阳,不小心丢失了一件自己心爱的衣服。他走了几十里后才发觉,心中很着急,有人劝他说:“不要紧,我们武阳境内路不拾遗,你回去找找看,一定可以找得到。”那人听了半信半疑,心里想:这可能吗?转而又一想,找找也无妨。于是赶了回去,果然找到了他失去的衣服。这是一个典故,真假虚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样的社会风气,这样的人际关系。 近段时间,我们大家都能在电视上看到这样一个广告:妈妈给孩子洗脚,让孩子先睡觉,然后自己又去伺候老人。小孩没睡,看到了全部。于是给妈妈打了洗脚水准备帮妈妈洗脚。孩子在端洗脚水的时候,将水洒了一地,同时也将浓浓的爱意抒发得淋漓尽致。这难道不是一个和谐社会的缩影吗? 当然在共创和谐的过程中,也有一些不和谐的插曲。 2006年2月27日,有杭州市民发现,江干区城东公园内,一座铜质少女塑像被人锯断后偷走。1.5米高、几百斤重的铜像原来亭亭玉立,现在被锯得只剩下一双“脚掌”。近几个月来,杭州已陆续发生多起城市铜雕作品被盗、被切割的事件。位于杭州“信义坊”商业区的青铜雕塑“钓鱼郎”肩上的鱼竿被人偷走,只剩下光秃秃的一个把柄;菜市桥公园里《买菜》雕塑的秤砣也被人“强硬夺下”。不仅仅是铜雕,路灯、含铜电缆甚至是人行天桥台阶上的铜条,均遭“毒手”,引起市民群众强烈反响。有不少市民提议,保留这些不完整的铜像,让大家牢记这个教训。在我们共创和谐社会之际,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和谐的音符出现呢? 共创和谐社会很难,需要我们一如既往,共同努力;共创和谐社会其实也很简单,只要从自我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让我们共同努力,共创和谐社会一个新班集体的构建,就象要把一盘散沙凝集成团一样十分困难。不但需要班级魂――班主任,更需要有黏合剂――融洽的师生关系。俗
话说:“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有了融洽的师生关系,才有和谐的成长和学习氛围。那么,营造融洽的师生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要营造融洽关系,根基在于学生,灵魂在于班主任。
首先要解决“教”的问题——正面教育。教给学生正确的人生观, 播下真理的种子,是建立融洽师生关系的前提:
什么时候“教”? 关键就在初一年级这个时间段。为什么呢? 初一学生的主要特点:他们刚进入初中不久, 心理还保持着小学生的特点:天真、稚气未脱、好表现,对初中学习生活有着美好的憧憬。这个时候他们会主动与老师接近, 愿意与老师交流, 在情感上还对老师有一定的依赖性。但也呈现出另外一些特点:正确的是非观还未完全形成, 对事物容易根据自己的好恶来做出不正确的判断, 身心发展迅猛,可塑性强,是各种习惯形成的关键期。所以, 这个阶段是教育的最佳时机, 最容易找到切入点, 老师更有亲和力,更是建立融洽师生关系的最佳契机。
谁来“教”? 不单是老师, 更不单单是班主任, 而应通过家访, 寻求家长的理解, 与家长形成教育默契;配合学校狠抓常规教育和全面教育, 关注社会热点, 挖掘社会典型事例的深刻教育意义, 调动一切可以利用的教育资源, 班主任要整合并形成以老师家长教育为支撑点, 学校, 社会教育大环境为面的点面结合的教育局面, 着重逐渐培养班级学生的自我教育意识, 最终形成由表及里, 由外因到内因, 由初级到高级, 由被动到主动的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长效教育机制。
“教”什么? 教学生做人, 教学生学习, 教学生审美.
教学生做人:教学生如何与身边的人相处。现在的学生, 大都是独生子女, 在家养尊处优, 习惯以自我为中心, 大都个性强, 任性, 不易相处。因此, 建立融洽师生关系的首要任务就是教学生如何为人处事, 如何尊重他人, 尊敬老师。例如: 初一时, 班上学生普遍存在着一种倾向:班主任在时, 学生还自觉, 班主任不在时, 却是另一番景象。针对这种情况,应明确表明立场:只看班主任面的学生, 是表里不一, 阴奉阳违的表现, 是错误的; 如果真正尊重班主任必须首先尊重其他科任老师。一个班级, 老师在时纪律好, 老师不在时, 却很糟糕, 这样的班集体, 是很不成熟的
班集体; 而一个真正优秀的班集体, 是老师在不在场, 纪律都一样好. 每一个学生都应该有很强的自律意识, 养成尊重课堂, 尊重他人学习权利的良好社会公德。又如在初一上学期某个星期六, 我正走在街上时, 突然碰到我班一个学习非常优秀的学生, 原本以为她会热情地主动打招呼, 但该学生却视若无睹, 眼巴巴看着她从我面前走过。当时, 我内心有种说不出的悲凉。回来后, 我认真思考了一下, 觉得这不是个别现象, 更不是一件小事。决定召开一次主题班会:“文明礼貌重不重要, 师生平等, 学生应不应该尊敬老师, 一声„老师好‟会给我们带来什么? ”。经过激烈讨论, 大家对这一现象有了深刻的认识, 明确了礼仪的重要性。
教学生如何学会学习:这是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最主要推动力:学生主要任务是学习, 老师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提高了学习效率, 取得了明显进步, 激发了学习热情, 而且顾全大局, 处处为学生发展着想, 学生自然会信任老师, 尊重老师。在我接手新初一时, 私立宜宾育才学校在县委县府的大力扶持下刚重获新生不久,社会关注程度, 家长期望值都很高, 教师压力大, 学生来自不同班级, 学习习惯、行为习惯、思想意识差异较大, 正确的舆论和学习氛围还未形成。这个时候, 这种压力下, 人的最自然反应, 是全力以赴把自己的学科教好, 站稳脚跟。但是从学生长远发展着想,我把“弥补薄弱学科, 促学生全面发展”作为班级学生学习的指导思想, 认真落实, 在教学中我尽量把握好英语学科所占学生学习时间的比重, 尽量不挤占学生课余时间。这种做法得到学生及家长的认可, 特别是班级科任老师的理解、信任, 为融洽的师师、师生关系打下了坚实基础。
教学生如何审美:我记得, 上课的第一天, 我刚走进教室, 引起了一阵小小的骚动。后来我才偶然知道, 原来当时学生是小声议论我当时的形象――土里土气。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但初一学生, 是非观还很淡薄, 片面追求外在美, 比吃比穿, 嘲笑长得矮, 或长得胖, 或长相“丑”的同学, 盲目追星, 迷失自我。这些现象, 在我班比较普遍, 针对这些现象, 利用班会课开展了一系列的教育活动, 经过全班讨论、辩论赛、演讲比赛三个阶段, 历时一个多月, 同学们对真善美丑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提高了辨别能力, 形成了正确的审美观。
其次班主任要懂得“爱”——平等的教育平等的爱,是建立融洽师生关系的关键:
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 未必能带来平等的教育。平等的教育必须以平等的师爱为前提。素质教育倡导面向全体学生, 如果我们连“有教无类”都做不到, 那么在带着偏见甚至歧视的教育中能建立起融洽的师生关系吗?
成功学家A ·罗宾在《唤醒心中的巨人》一书中说:“每个人身上都蕴藏着一份特殊的才能。那份才能犹如一位熟睡的巨人, 等待我们去唤醒。”而能够唤醒那“熟睡的巨人”的, 我想首先是平等的师爱。学生中的弱势群体, 也同样蕴藏着无限的潜能。也许一张笑脸会抚慰落魄孤寂的心灵, 一个激励的眼神会升起执着追求的风帆, 一个启发的动作会掘开智慧的泉水, 一句劝勉的话语会滋润干涸的心田。平等的师爱就蕴蓄在这看似平常的一举一动之中。
有这样一则小故事, 杜鲁门当选美国总统后不久, 有位客人前去拜见他的母亲。客人笑着说:“有哈里这样的儿子, 你一定感到十分自豪。” 杜鲁门的母亲赞同地说:“是这样, 不过, 我还有一个儿子, 也同样使我感到自豪, 他现在正在地里挖土豆。”一位母亲居然为一个“挖土豆”的儿子而骄傲自豪。那么, 作为老师我们有什么理由漠视学生中的弱势一族呢?教师的爱应该更坦荡、更理智、更公正。
最后班主任要重“导”——辅导、引导学生走出成长的心理误区,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是发展融洽师生关系的保障:
初中学生个体发展变化是多方面的, 迅速的。随着身体的发育, 青春期的到来, 学生情绪不稳定, 心理容易失调。如有的学生情绪波动, 时而热情奔放, 时而郁郁寡欢;有的学生脾气暴躁, 冒险逆反;有的学生孤独自闭, 意志消沉;有的学生依赖从众, 情感脆弱;有的学生自卑烦恼, 多思多虑;有的学生嫉贤妒能, 难以自控;有的过分紧张、焦虑而引起学习困难;有的由体象变化、异性交往、情感误区等引起青春烦恼等等。这些性格和情感上的问题常常是心理不健康的重要标志, 使心理活动偏离正常状态。引起学生人际关系紧张, 应对能力很差。
如我班一位男生, 生活在单亲家庭, 初一时, 由于学习成绩很差, 他的母亲又没有正确看待, 由希望到失望, 过于打击孩子, 常常严重伤害其自尊心, 最后导致该男生忍无可忍, 狂怒之下, 用菜刀
砍门, 纵火焚烧衣物。这位母亲找到我, 坚决要求退学。我通过对双方认真询问调查, 了解到事情的原委后, 认为这是家长教育方法不当, 造成了学生心理障碍, 而不是学生道德品质问题。并与家长进行了真诚沟通, 委婉地指出其不当的教育方法。同时以谈心的方式, 结合实际对该男生进行了心理健康与修养的辅导。当时如果不问青红皂白简单地对该男生进行处罚, 只会在其心中留下永远的阴影, 这无益于学生的发展。也会严重伤害师生感情。
为此, 针对全班同学心理状况, 开展以“调整心态”为主题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结合心理测试, 开展心理卫生知识、心理保健方面的教育与培养, 引导学生对心理问题进行剖析交流、专题讨论。提高学生对自身心理状态的认识和心理自我疏导的能力。
学生进入青春期后, 身体发育进入高峰期, 开始形成性意识。产生了与异性交往的心理需求, 寻找同龄异性伙伴的欲望更加强烈。甚至产生“早恋倾向”, 如果处理得不当, 往往会产生消极结果,导致师生关系紧张。
如我班某男生, 对班上一个女同学颇有好感, 目光几乎没有离开过这个女同学, 弄得尽人皆知, 如果不及早加以引导, 将会产生不好的影响.
正如洪水光去堵不行, 应积极地去疏导。因此, 必须及早开展青春期知识和生理卫生知识教育, 引导学生对青春期必要的认识和了解, 有利于他们适应青春期所特有的一系列生理, 心理变化。而且, 必须强调它们的科学性, 当然, 它们也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 让学生易于接受。例如:让他们明确正常的男女交往的重要性, 明确异性之间互相产生好感是青春期发生的正常现象。引导他们了解男女交往的正确知识, 恰当的男女交往技能, 使他们懂得合理的男女交往限度等, 引导学生进行健康的异性交往。同时, 引导学生正确区分友情和爱情, 了解爱情的含义、爱情所包含的义务和责任, 使他们学会正确处理友谊和爱情, 学习和情感的关系, 从而增强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控制能力, 促进男女同学之间健康大方的交往。
总之, 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师生双向的, 互动的;需要真诚和宽容, 理解和信任;需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师生之间和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