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怎样做教师》读后感
此书是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的退休教师王晓春老师在“教育在线”的“班主任论坛”上对来自网友的一些教育实例的点评,分为四大部分:教师问题、学生问题、师生关系问题和管理问题。对新形势下出现的教育现象,从一个专业研究者的角度进行了科学辩证的分析,以期帮助广大一线教师摆正教育的航向,找到正确的教育方法。
读罢此书,我仿佛经受了一次“专业的洗礼”切切实实认识到要想当好一名教师,仅有“爱心”远远不够,仅有“严厉”也远远不够,要有一种研究的意识,提高专业水平,提高工作的智慧含量,成为一名智慧型教师。
在回答“今天怎样做教师”这个复杂问题时,王老师明确指出“光有良好的师德是不够的,光激情燃烧是不行的,还要有科学的思维方式,真正的专业水平”。这对于我们小学教师来说更有启示作用。可是现实情况是怎样的呢?正如王老师在前言中说到“相当一部分中小学教师的工作方法太简单了,而且多年如一日,变化不大。无非是一边‘严管’一边‘奉献爱心’。严管不见效,就用爱心感动之,爱心感动不了,就更加严厉地管理之,再不管事,只好借助家长的手“修理”之。然而学校管不了的学生往往家长早就失控了,家长还指望教师把他的孩子弄过来呢!于是没辙了。剩下的只有牢骚、无奈和疲惫。而且工作方法越简单,教师越感觉劳累,因为低科技含量、低效率的重复劳动最磨损人的心灵。我感觉,以这样的专业能力应付日新月异的社会和越来越奇的新一代,难免捉襟见肘,力不从心„„”这可能是我们很多老师活得累的重要原因,正因为专业性不强,“谁也能干得了”,所以教师地位的提高也是举步维坚。
针对“爱学生”这个问题,王老师指出“教师对学生的爱,应该主要是职业的爱,而不是私人的爱”;“教师的爱是一种关心,一种关切,一种理解,一种宽容,一种帮助”,而前提是尊重,因为绝大多数学生不会太在意教师是否爱自己,而希望老师都“尊重”自己而已。我们区分清楚了爱的性质之后,便很容易理解,作为教师,“职业的爱是必须做到的,私人感情是无法强求的”这样就防止了非理性的施教,将教师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研究学生,因材施教上来。特别是“处理问题学生”时,王老师特别强调“研究”,不能在表面的“管理”上下功夫,因为“一个孩子一个样”只有在对孩子的家庭教育、孩子的成长史认真分析之后,找到“这一个”孩子的病症所在,才能对症下药。
读完王老师的这本书,总体的感觉就是“专业”。他直面教育的现实,从活
生生的教育案例中来,不尚空谈理,而是给予具体的指导,操作性强,让我们在对案例分的分析中逐渐接受一些教育理论的浸润。让我们澄清了认识,摆正了方向,进而找到正确的方法。新的时代给广大教师提出了新的任务和挑战,教师只有不断学习,不断研究,让自己的工作有科学的指导,使自己成为一名充满智慧的教师,才能告别过去那种“高投入低产出”的得不偿失的工作状态,真正拥有一种幸福的教育生活。
《今天怎样做教师》读后感
此书是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的退休教师王晓春老师在“教育在线”的“班主任论坛”上对来自网友的一些教育实例的点评,分为四大部分:教师问题、学生问题、师生关系问题和管理问题。对新形势下出现的教育现象,从一个专业研究者的角度进行了科学辩证的分析,以期帮助广大一线教师摆正教育的航向,找到正确的教育方法。
读罢此书,我仿佛经受了一次“专业的洗礼”切切实实认识到要想当好一名教师,仅有“爱心”远远不够,仅有“严厉”也远远不够,要有一种研究的意识,提高专业水平,提高工作的智慧含量,成为一名智慧型教师。
在回答“今天怎样做教师”这个复杂问题时,王老师明确指出“光有良好的师德是不够的,光激情燃烧是不行的,还要有科学的思维方式,真正的专业水平”。这对于我们小学教师来说更有启示作用。可是现实情况是怎样的呢?正如王老师在前言中说到“相当一部分中小学教师的工作方法太简单了,而且多年如一日,变化不大。无非是一边‘严管’一边‘奉献爱心’。严管不见效,就用爱心感动之,爱心感动不了,就更加严厉地管理之,再不管事,只好借助家长的手“修理”之。然而学校管不了的学生往往家长早就失控了,家长还指望教师把他的孩子弄过来呢!于是没辙了。剩下的只有牢骚、无奈和疲惫。而且工作方法越简单,教师越感觉劳累,因为低科技含量、低效率的重复劳动最磨损人的心灵。我感觉,以这样的专业能力应付日新月异的社会和越来越奇的新一代,难免捉襟见肘,力不从心„„”这可能是我们很多老师活得累的重要原因,正因为专业性不强,“谁也能干得了”,所以教师地位的提高也是举步维坚。
针对“爱学生”这个问题,王老师指出“教师对学生的爱,应该主要是职业的爱,而不是私人的爱”;“教师的爱是一种关心,一种关切,一种理解,一种宽容,一种帮助”,而前提是尊重,因为绝大多数学生不会太在意教师是否爱自己,而希望老师都“尊重”自己而已。我们区分清楚了爱的性质之后,便很容易理解,作为教师,“职业的爱是必须做到的,私人感情是无法强求的”这样就防止了非理性的施教,将教师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研究学生,因材施教上来。特别是“处理问题学生”时,王老师特别强调“研究”,不能在表面的“管理”上下功夫,因为“一个孩子一个样”只有在对孩子的家庭教育、孩子的成长史认真分析之后,找到“这一个”孩子的病症所在,才能对症下药。
读完王老师的这本书,总体的感觉就是“专业”。他直面教育的现实,从活
生生的教育案例中来,不尚空谈理,而是给予具体的指导,操作性强,让我们在对案例分的分析中逐渐接受一些教育理论的浸润。让我们澄清了认识,摆正了方向,进而找到正确的方法。新的时代给广大教师提出了新的任务和挑战,教师只有不断学习,不断研究,让自己的工作有科学的指导,使自己成为一名充满智慧的教师,才能告别过去那种“高投入低产出”的得不偿失的工作状态,真正拥有一种幸福的教育生活。